行政管理學重點筆記范文
時間:2023-10-05 15:59: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行政管理學重點筆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實踐教學是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教學方法是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而設計的。作為一種人才培養的手段,教學方法從根本上來講是由培養目標決定的,培養目標不同,教學手段也不同,培養目標發生了變化,教學手段遲早會隨之進行調整。根據1999年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的規定,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應當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學科、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方案〉指標內涵說明》中明確指出:“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既有密切聯系,又有相對獨立性,它對提高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有著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由此可見,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我國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之一,實踐教學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方法。
(二)實踐教學是行政管理學課程的性質所要求的行政管理學是公共管理學科的核心基礎課程,在公共管理學科體系中具有明顯的基礎和導向作用,也是法學、新聞學、檔案學、財政學等與公共組織密切相關專業本科生的選修課。作為一門研究政府對社會進行有效管理規律的科學,行政管理學的原則、原理有很強的理論性。同時,作為系統總結了國家行政管理的科學方法的學科,又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行政管理學“貴在有用”。作為一門科學性與藝術性有機結合的實用性很強的學科,行政管理學在要求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等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必須重視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行政管理學這一鮮明的特征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把理論講授和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實踐教學,這是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能力的關鍵所在。
(三)實踐教學是解決目前行政管理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培養新形勢下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的需要持續多年的,導致了我國人才培養的斷裂,因此,隨著高考的恢復,我國各方面的高等人才的培養急需首先補上理論匱乏這一課。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研究行政管理學理論,開設行政管理學課程。行政管理學在研究和教學方法上以政治學作為價值取向,采用傳統的研究型、學術型教學方法。這種研究方法滿足了當時一個新的理論和課程最初建立和發展的需要。但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我國社會的迅速發展,尤其是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社會對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由傳統的研究型、學術型向應用型、操作型人才轉變。據此,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的學科調整中把行政管理從原來隸屬于政治學一級學科轉到了隸屬于公共管理學,突出了行政管理學學科的管理性,即實踐性。從學科的調整可見我國對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的變化。那么,作為行政管理學科最基礎的課程《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和教學也必須隨之發生變化,突出其實踐性。但是長期以來,高校行政管理學教學的軟肋就是實踐教學環節非常薄弱,嚴重影響了行政管理學課應有的教學效果,也是導致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具體方法
本科教育培養目標、行政管理學的課程特點以及目前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決定了在行政管理學的教學方法上必須進行優化和改革,其中首先必須堅持的一個根本原則就是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和優化實踐教學,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
(一)課堂實踐課堂實踐教學活動是指以課堂為教學場所,在課堂講授的基礎上,為了深化和鞏固學生的認知而開展的教學實踐活動。課堂實踐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從而深化學生對教師所傳授的理論知識的掌握。課堂實踐教學包括以下幾種方式:
1.案例分析法。這一方法是20世紀初哈佛大學創造的,即圍繞一定的教學目的,把實際中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形成案例,通過學生的獨立研究和相互討論的方式,來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方法。行政管理學的實用性特別強,它的重點不在抽象的推理,而在指導解決現實的社會公共問題,以及這種解決方法在其他相關情形下的推廣。這一特性決定了案例分析在行政管理學教學工作中有普遍的應用價值。
2“.角色模擬”教學法。這一方法在于在課堂上人為地營造某種行政管理情景,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行政管理角色,從事相應的具體工作。通過這一方法,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直觀地去感受、領悟所涉及的問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技巧,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及人際關系處理能力。這一方法比較適用于涉及大量常規細節和現象、需進行較為復雜的綜合方法技能訓練的場合。行政司法、行政執法、公文處理、會議管理、機關物產材管理等內容非常適合運用這種方法。
3.課堂討論。這種方法是在教師講授基礎知識后,為加深學生對所講授內容的理解,在教師的組織與指導下,學生通過充分準備,師生圍繞一個主題,發表意見,展開討論。通過討論,既可以達到形成共識、的目的,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其創造性學習的興趣和能力。例如,在教學中針對“西方公共行政理論歷史沿革及其啟示”“我國大部制改革的困境與對策”“行政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的路徑“”深化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基本路徑”“西方行政改革對我國的啟示”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就應該運用討論的方法。
4.換位教學法。對于一些簡單的章節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學的方式備課,然后在課堂上師生身份互換,老師隨機點名,讓個別同學以老師的身份給大家講解,其他同學隨時提問,老師最后作點評。這樣,通過備課、講課,學生把所學習的內容學懂、學透,提高了其自學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
5.任務驅動法。任務驅動法就是教師通過讓學生在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和技能并提高綜合素質的方法。任務驅動法包括以下三個環節: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布置教學任務、學生獨立完成任務、教師進行成績評定。“任務驅動”作為一種學習方法,它使教師由“主角”轉變為“配角,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實現了由被動地接受知識向主動地尋求知識的轉變。這一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了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的能力。
(二)課外實踐課外實踐是指學生在課堂之外、在學校的范圍內進行的實踐活動。這類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充分利用學生課下的業余時間,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擴展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其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1.指導性自學。這一方法是通過教師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的方式,讓學生自學來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一種方法。自學的內容大體包括兩方面:一是布置學生閱讀與行政管理學相關的課外書籍,包括經典著作、重要文獻、高質量的專業論文等,其目的是擴大和加深學生對所學的教材內容的理解。二是教材中的一些非重點、非難點的章節,學生通過自己閱讀就能理解的內容。如行政管理學當中的“行政決策”這一章,關于行政決策的定義、程序、類型以及行政決策的地位和作用等問題,在管理學等課程中基本的東西都學過,因此,這部分內容完全可以布置學生自學,教師沒有必要花大力氣來講,只是提示學生在把握的過程中注意決策同行政決策的區別就可以了。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行政決策體制以及我國行政決策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的教授上。自學不僅達到了擴大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更主要的是在自學的過程中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和思考的習慣。
2.科學研究法。科研是高校的重要職能之一,這種職能不單純是要求教師從事科研工作,而且要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引導學生參加科研活動是高等教育的特征之一。為了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該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參與適當的科研工作。如以教學中的疑點、難點問題為突破口,布置學生撰寫小論文,選拔基礎好的具有刻苦鉆研精神的優秀學生參加教師的課題研究或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團體等,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充分發揮和展示個人的才華。
3.模擬實驗。在校內建立行政管理模擬實驗室,模擬各種行政管理場景和運作,使學生身臨其境地處于某種管理角色中,從而增進學生對管理知識和方法的認知,培養綜合管理能力。
(三)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指學生走出校門進入到真實的社會中去,實現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通過社會實踐印證和加深學生的理論認知,把學到的理論向實踐轉化,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社會調查。針對行政管理要解決的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利用節假日、寒暑假開展專題調研,在調查中深入生活、了解社會,如行政管理學“行政組織“這一章,可以布置“我國省直管縣改革———以綏中為例“”遼寧省大部制改革的困境及對策”等。人事制度這一章可以布置“遼寧政府雇員制”“遼寧公務員考試制度研究”等。在調研過程中,學生通過設計調查問卷、發袋徇卷、撰寫調查報告等,鍛煉學生的交際溝通、撰寫調查報告的能力。
2.參觀教學法。為了使行政管理學抽象的理論知識感性化,使學生獲得新知識的同時鞏固驗證已學知識,可以組織學生到政府等部門去實地參觀。參觀法資源鮮活、生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教學空間被極大地拓展,教學同社會生活緊密相聯。參觀訪問作為課堂教學的直觀印證,對學生的情感、思想和行為的影響非常明顯。參觀一般由校外實踐教師指導和講解,要求學生圍繞參觀內容收集有關資料,整理參觀筆記,撰寫參觀報告。
3.實習。顧名思義,實習就是在實踐中學習,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拿到實際工作中去應用,以鍛煉工作能力。對于應用性極強的行政管理學這一課程而言,實習具有一切課堂教學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用。為了保證實習的實效,最好應在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進行。
三、問題思考
課堂實踐、課外實踐和社會實踐等多種方法和形式表明了《行政管理學》課程的實踐教學方法非常多,五花八門,各具特色,為行政管理學的實踐教學提供了豐厚的理論基礎。但是這只是從應然的角度來講的,而在實際上,教學方法作為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和措施,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實踐性教學方法的采用必須從實際出發。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行政管理學的實踐教學尚屬探索階段,加強實踐性教學必須解決好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合理地運用實踐教學的具體方法,構建比較合適的實踐教學方法體系實踐教學方法豐富多彩,并不是說在每個學校的教學實踐中對每種方法都要采用,也不是某個教學內容都可以隨意采用某種教學方法。實際上,每種具體的實踐教學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我們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合理地運用各種具體的實踐教學方法。在多種教學方法中,從達到教學目標的角度來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最基本的基礎實踐手段,其目的是加深學生對行政管理學基本理論和知識的理解,如實驗、參觀、自學;二是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中層實踐手段,如情景模擬、案例分析、討論法等;三是為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而設置的高層綜合實踐手段,如項目驅動、科學研究法、調研、實習等。因此,應加深對各種具體的實踐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探討,合理地對各種方法進行組合,構建比較合適的實踐教學方法體系。
(二)系統地規劃和安排實踐教學體系教學方法作為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和方式,與教學計劃、教學內容、考核方法等要素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有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就應該有與之相配套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考核方法。從總體上看,教學方法有理論講授和實踐教學兩大類。作為兩類不同的教學方法,其在教學計劃、教學內容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區別。在長期的行政管理學的教學實踐中,由于更多地采用的是理論講授法,因此,在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內容以及考核等方面具備了許多經驗,理論講授比較規范和系統。而實踐教學雖然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其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但是由于多種原因,至今還沒有單獨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內容以及考核方法,從而使得實踐教學難以落到實處或者變形走樣。因此,加強實踐性教學,必須首先對其進行系統地安排和規劃。如調整和完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增加與實踐性手段相適應的內容;明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在總學時中的比例,改變實踐學時隨意性的情況;將實踐教學內容納入到考試制度中,建立和完善獨立的實踐教學考核辦法,從而使實踐教學得以貫徹落實。
(三)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保障機制教師隊伍是教學質量提升的根本保障。實踐性教學方法運用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強的實踐能力,但是,由于多種原因,在目前從事行政管理學課的教師隊伍中,大部分教師是直接從學校到學校,博士畢業后直接進入到了高校從事教學工作,這種情況不僅是在行政管理學科比較常見,在其他學科也司空見慣。實踐教學經驗的缺乏嚴重地影響著實踐教學方法的使用,從而成為提高行政管理學課程教學質量的一個瓶頸。因此,加強實踐性教學必須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上下功夫。如有計劃地讓從事該課的教師到行政部門掛職鍛煉、吸引優秀的行政領導干部加盟等。實踐教學方法的成本比理論教學要高得多,一定的物質條件是實踐教學方法運用的前提,無論是實驗設備的配置、實踐基地的建立和使用,還是調查、參觀以及實習方法的使用都需要必備的資金物材的支撐,沒有這些條件,實踐教學無法開展。但是,從目前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這部分投入還有很大差距,部分學校甚至是空白。因此,加強實踐教學,學校必須在教學的硬件環境上下功夫。
(四)防止實踐性教學方法目的化近年來,隨著高校教學模式改革問題的提出,實踐性教學方法被許多學者和專家所關注,從而在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學課的教學改革中實踐性教學方法被提上議事日程,在實踐中做了一些可貴的探索。但是也出現了一個極端化的現象,就是為實踐教學而實踐教學,實踐教學被異化為目的。而在客觀上,無論是理論講授還是實踐教學,都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手段,方法再重要,也必須要為教學目標服務,否則,過分地抬高實踐教學的地位,忽視其實效性,就會使這一教學手段極端化。因此,正確發揮實踐性這一教學手段的功用,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必須正確區分在教學內容上哪些內容適合使用實踐性教學方法,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實踐性教學;其次,實踐性教學方法豐富多彩,每種方法都有其適合的條件,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最后,檢驗實踐性教學方法效果的唯一標準是教學目標的實現。
篇2
關鍵詞:創新型人才;素質結構;行政管理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5-0054-02
基于創建創新型國家的現實需要,我國高等教育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與此相適應,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也在高校的專業人才培養中展開。由于不同專業的性質特點以及人才素質要求的差異,反映在創新型人才素質的內涵和培養途徑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試圖從微觀角度入手,以行政管理專業為例,界定行政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的素質結構,并把創新型人才素質結構的培養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上。
一、創新型人才的界定及行政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的素質結構
對什么是創新型人才,迄今為止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我國教育界多是從創造性、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等方面來闡釋創新型人才的。一般認為,創新型人才是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創新型人才的素質結構可以從知識、能力和人格三個方面進行闡釋。
(一) 合理性的知識結構
合理的知識結構是創新型人才所應具備的知識要求,是形成創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礎。知識結構的合理性首先是寬口徑、厚基礎。寬口徑要求學生知識面寬廣,厚基礎要求學生的知識尤其是專業知識要扎實厚重。此外,知識結構的合理性還體現在知識的完整和有序上,完整性是指組成知識結構的各類知識具有足夠的覆蓋面,有序性是指組成知識結構的各學科知識之間排列有序,具有互相暢通的信息渠道。作為綜合性的交叉學科,行政管理專業多學科的背景決定需要學習的課程更多,內容更廣泛。行政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合理的知識結構,通常包括通識知識和專業知識兩部分。通識知識涵蓋自然、社會和人文科學三大領域,文理滲透交叉;專業知識方面,需要具備政治學、管理學、法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的知識,需要掌握現代化的政府管理知識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實現知識之間的關聯和整合,只有這樣的知識才能成為創新的材料和基本元素,有助于培養厚實的人文底蘊和科學素養。
(二)創新性的能力結構
創新能力是個體運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等產生某種獨特、新穎、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技能等三部分,其中創新性思維是核心。由于各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差異,創新能力在各個專業領域又有所不同。
由于在校大學生還是以理論學習為主,很難產生出有社會意義的產品,他們的創新能力更多地表現為創新性的思維能力。行政管理專業的創新性思維能力主要反映在調查研究或社會實踐活動中,體現為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科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靈活運用專業知識觀察和認識社會現實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新觀點和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撰寫出有一定新穎性和創造性的研究報告和論文等。當然,創新型思維也應滲透到上述所有的一般能力要素中,并通過這些實踐能力表現出來。
(三)獨立性的人格要素
研究表明,創新型人才的共同人格要素主要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獨立思考和突破常規的精神、敢于質疑挑戰權威的勇氣,以及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意志力等。而獨立性是最重要的特質,在不同的學科領域有不同的表現。理工類的創新性多表現為勇于探索、動手操作、持之以恒的鉆研精神,文科學生的創新性更多地展現在知識面寬廣、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敢于質疑和不從眾的獨立精神。
行政管理專業的創新人格有自身鮮明的特點。人格獨立,在任何時候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及堅持自己信念的力量,有一種兼濟天下的擔當和責任意識,還有體察、包容的人文精神和一顆正義善良的心,更要具備依法行政的理念、公平與效率的意識和民主與法治觀念等。
二、行政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圍繞創新型人才的素質結構,培養創新型人才時必須堅持知識、能力、個性三者的協調統一發展。
(一)通過課程優化,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
創新型人才需要的是一個復合的融會貫通型的知識體系,并非簡單的、跨領域的專業課程的拼湊和疊加。行政管理專業人才所需具備的多元化復合知識與技能體系包括行政管理專業本身以及政治、經濟、法律、信息技術、文化等領域的內容,彼此間的主次、銜接和權重須根據專業素質要求確定,在此基礎上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體現在課程設置上,一是通過大量開設通識課程來強化通識教育,讓學生廣泛涉獵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多學科的知識領域,為學生的創新活動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蘊。二是優化專業課程結構,按照“少而精”的原則設置必修課。行政管理專業必修課只涉及本專業的主干課程,而課程要注意課程之間的銜接性和連貫性,確保學生具備較為扎實的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開設大量的專業選修課程,讓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和職業需求自主選擇,合理配置專業課程與擴展性的選修課程的比例。在這些課程之外,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跨學科、跨專業修讀喜歡的輔修課程、輔修專業和第二學位專業。三是加大實踐實驗教學的比重,對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進行恰當的學時分配,強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甚至可以專門開設一門創新學課程,使學生了解創新能力的形成過程及特點,有意識地進行創新能力的訓練,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二)通過強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型人才需要的是有活力的知識,也就是“活”的和有用的知識,這種知識不是通過生硬灌輸、死記硬背儲存在頭腦中的,而是通過領會理解和運用獲得的,是強調實踐效用的知識。一個人所學知識運用得越多,其知識的活力就越強。所以,要培養創新能力,必須把教學和考核的重點放在學生如何獲得知識及其運用上。
在課堂教學中,有活力的知識首先是通過自己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真正理解、融會貫通后,將其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所以教師要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能動建構者,成為學習的主體,啟發、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質疑。根據行政管理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的學科特點,時刻關注行政管理學科的發展前沿,把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及時地融入教學內容中,讓知識和原理的講解緊密聯系行政管理的實踐;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和原理解釋社會現象,解決社會問題,讓學生學到有現實生命力的“活”的知識;改變單一講授法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由被動地聽記轉變為主動參與;應用啟發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方式,多采用專題討論、案例分析、研究學習、情境模擬等培養學生思考能力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傳統的考試注重考察學生知識的記憶而不是理解和運用,尤其是標準答案的唯一性非常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標準化答案的束縛下,凡事均按唯一的正確答案思考,思維日益單一,視角日益狹隘,嚴重壓抑了學生的創造性。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改變學生的學習評價機制,重在考查學生基本理論、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具體的做法是:打破單一的書面考試、閉卷考試的方式,采取口試、研究報告、讀書筆記、論文、實習報告、案例討論等多種多樣的考核形式,從多方面、多角度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建立綜合的評價體系,打破傳統的把考試分數作為唯一標準的評價方法,把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實踐能力納入評價體系中,進行綜合全面的考核和評價。
(三)通過人性化的管理,塑造學生的獨立人格
創新不僅是能力開發,也是一種人格特質的培養。創新人才最重要的人格特質是獨立性,獨立性的培養需要“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就是要有一個寬松、自由的文化環境。
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獨立人格,要轉變學生管理的觀念,正確認識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的關系,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尊嚴,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個人意愿,使管理更有人情味,更加人性化。體現在具體的管理方式上,則以尊重、鼓勵和獎勵為主,努力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自尊心,把日常管理活動更多地放在為學生服務而不是設置煩瑣的強制性要求,允許學生有不同思想和觀點的交流沖撞,允許并鼓勵他們有不同意見和看法,給他們充分的表達自由,對有不同的意見者有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對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的學生包容和給予正確引導,對學生的探索和嘗試積極鼓勵,允許其犯錯誤,不求全責備,用積極的正面激勵激發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塑造獨立的人格特質。
參考文獻:
[1]岳曉東.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之我見[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2]聶飛.基于就業導向的行政管理專業職業能力培養探究[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
[3]丁剛,陳倩.完善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研究――以福州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為例[J].揚州大學學報,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