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兒童托管范文
時間:2023-10-02 16:55: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全日制兒童托管,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根據幼兒年齡分別注冊
香港的學前服務對象為幼兒中心及幼稚園。幼兒中心向勞工及福利局轄下的社會福利署注冊。幼兒中心分為育嬰園及幼兒園兩類,育嬰園為出生至兩歲的幼兒服務,幼兒園為兩歲至三歲的兒童服務;幼稚園向教育局注冊,幼稚園為三至六歲的兒童開設。
現在香港大部分的幼稚園只開辦半日制課程,有高班、低班及幼兒班,亦有部分幼稚園同時開辦全日制課程。幼兒園的服務亦有全日制及半日制兩種,大部分幼兒園兒童是接受全日制的托管服務。
香港的幼稚園全屬私營機構,由志愿團體或私人開辦,分非牟利幼稚園及私立獨立幼稚園兩類。非牟利幼稚園多為教會和社會團體開辦,私立獨立幼稚園多為以商業化模式運作的幼稚園集團。雖然開辦兩類幼稚園都要經過教育局審批、接受監管,但政府的資助多向非牟利幼稚園傾斜,對學前教育的管理和規范也主要針對此類幼稚園進行。
二、幼稚園校舍有嚴格標準
在香港創辦幼稚園,首先就是看屋宇符不符合《學前教育辦學手冊》里校舍的標準。
《手冊》第一章樓宇設計對幼稚園校舍的高度有明確規定:除了圍繞天臺游戲場四周的護墻外,為未滿兩歲兒童而設的幼兒中心不得高出地面超過12米。服務兩歲或以上兒童的幼兒中心和幼稚園則不得高過地面24米。除此之外幼稚園洗手間、廚房等設計的規范都明確列在該《手冊》里。注冊的時候,規劃署、屋宇署、消防處等部門的安全證明書也需要一一提供。
根據《教育條例》規定,創辦幼稚園還必須向教育署署長提出注冊申請。申請是否獲得批準,須視幼稚園能否符合有關校舍安全、校董、學校名稱、課程綱要、時間表及收費等規定。幼稚園如符合上述各方面規定,教育署會發出臨時注冊證明書,該幼兒園可隨即開辦。
三、臨時幼稚園須經歷一年巡視期才能“轉正”
在香港開辦幼稚園,拿到正式注冊證明書之前要經歷一年巡視期。香港政府鼓勵社會團體開辦幼稚園,對申請人的身份沒有限制,只要辦學團體是依法注冊的合法團體,便可進行申請。不管是什么樣的團體,成功注冊后也只能拿到一份臨時注冊證明書,證明書的有效期通常為一年。在這期間,衛生署督察及教育署督學會前往幼稚園巡視。幼稚園如符合衛生署及有關當局的各項規定,才會獲發注冊證明書。一旦發現涉嫌未經注冊的“幼稚園”,教育署會派督學前往巡查。如“學校”正在營辦中,督學會向辦學人士及教師發出警告信。如在第二次巡查時,發現該校仍然營辦而未經注冊,便會轉交警方處理。
所有幼稚園均須遵守和遵從《教育條例》和《教育規例》的各項條文和規定。教育署督學會定期前往已注冊的幼稚園視察,如發現幼稚園的管理方式或教學質量未能讓人滿意,或存在違反《教育條例》的地方,督學會提出適當的建議或警告,并會進行跟進視察,以確保幼稚園已更正違規的事項。如情節嚴重,教育署署長可根據《教育條例》的規定,把有關個案轉交警方,以便提出檢控。學券制計劃實行后,參與學券計劃的學校如未能遵守法律規定,管理方式或教學質量低下,教育署也會依照規定取消其享受學券計劃的資格。
四、辦學規范與時俱進
隨著教育事業和社會的發展以及全球化的進程,香港學前教育不斷接收著不同的理念,并將其與香港本地特點結合起來,然后統籌研究后制定為具體條例納入法律范疇。比如將西方教育思想“在玩中學習,適齡學習”和香港學前教育現狀結合起來后,明文規定幼稚園不可以有考試。再如,教育署規定教學過程中,師生比例須達到1/15,香港教育學院鄭佩華教授指出,老師的比例還應該提高。
篇2
關鍵詞:幼兒教育;辦學形式;理念;合作;師資培訓
加拿大是一個人口僅三千五百多萬但擁有全球第二大國土面積的西方發達國家,也是一個以移民為主的英聯邦國家[1-2],根據每日財經網的報道,2016年全球大學前40位的排名中加拿大有三所大學榜上有名[3]。而其基礎教育、特別是幼兒教育,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建設,已形成較為規范的運作模式,提倡多元文化,尊重兒童的家庭背景與學習方式、注重幼兒教師的素質,提高其軟實力,構建高質量的兒童健康成長的環境已經成為加拿大的一貫國策[4],因此,其經驗值得探討借鑒。
一、加拿大幼兒教育的主要特色
加拿大共有10個省和3個專屬領地,各省或專屬領地在義務教育的法律規定上略有不同,一般兒童從5或6歲開始進入教育系統直至16到18歲[5]。加拿大國家兒童早期教育(EarlyChildhoodEducation)的覆蓋面較廣,包括0-12歲的兒童,辦學形式靈活多樣,總體來看有以下特點:
(一)辦學形式體現多元文化
加拿大是一個移民國家,根據加拿大官方的統計數據,從2006年到2015年十年間,每年僅獲得永久居民的移民人口數從24萬到28萬不等,占到總人口數的7-8%,其中9歲以下兒童占移民人口的3%左右[6]。為保證這些不同族裔的兒童更好地適應移居國的環境,同時,保持自身的文化傳承,政府支持開辦不同種類的兒童保育中心,除原有的兒童保育中心(ChildCareCentre),如持照兒童保育、持照家庭保育以及普通家庭保育外,提倡多元文化,如,專為新移民開設的語言學習兒童保育中心、法語兒童保育中心、中文兒童保育中心、原住民兒童保育中心等都非常普遍[7]。以安大略省為例,多倫多公立學校委員會和凱斯林學校委員會是多倫多最大的兩個學校委員會,均提供國際語言班,包括簡體中文、繁體中文、廣東話、印度語、阿拉伯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等50種語言[8]。目前,幼兒教育的主力軍主要有兒童保育中心和設在小學的幼兒園班(Kindergarten),隸屬于省教育廳,學生除學習規定的課程外,可參加各種語言及文化的學習,如,中文課后班。兒童保育中心相當于我國的幼兒園,從2010年開始,主要接收4歲以下的兒童,按年齡段可劃分為:嬰兒班(Infant,18個月以下)、小班(Tod-dler,19個月-30個月)和學前班(Preschooler,31個月-48個月),從2014年9月開始,全安省已實現了具有給全部4-5歲兒童提供全天候幼兒園班的能力[9],因此,4歲以上兒童均可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并可順利實現幼小銜接,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6個省份實行了此項計劃[10]。無論是幼兒園還是保育中心,教師的配備均盡量考慮種族的多樣化。此外,在兒童保育中心和小學大都設有專門為學齡及幼兒園兒童開設的課后班(AfterSchoolPro-gramme),也叫學齡兒童托管教育(School-AgeChildCare),開展課外課程及活動,由有資質的兒童早期教育工作者(EarlyChildhoodEducator,ECE)承擔,并開展帶有不同文化特色的活動;特殊教育(SupportforChildrenwithSpecialNeeds)也是政府關注的一個項目,有需求的家庭可申請參加免費的相關課程[6]。這些均滿足了不同族裔家庭對幼兒教育的不同需求。
(二)“以兒童為中心”的辦學理念
俄國發展心理學家維果斯基(Vygotsky)指出,人類社會和心理世界是相互聯系的,兒童和成人的互動是個體成長的重要環節,同時,社會經驗對認知的發展亦極其重要,給兒童教授某一概念時必須理解“最近發展區(ZPD)”,即兒童實際獨立解決問題的水平與所要達到的目標水平存在著差距,這個差距是要通過成人的幫助或者與有更多能力的同伴的合作來實現的,并且與兒童已經獲得的并能獨立完成的經驗相匹配等等[11];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Pi-aget)將兒童的學習歸結為對外部世界的建構與同化[12],也是對兒童學習和行為發展的重要詮釋;神經科學與兒童發展的理論認為,早期經驗的質量影響隨后大腦的功能,情感和身體健康、社會技能和認知,包括早期就顯露端倪的語言能力都是對未來學校生涯、工作和社會生活非常重要的先決條件,支持性的相互關系和正向的學習經驗開始于幼兒的家庭但也可以由一系列的服務機構所提供的服務來獲得,比如幼兒園,這一點已經得到證實[13]。這些理論和實踐的結果是構建“以兒童為中心”的加國幼兒教育的基礎,其辦學理念主要體現在教學、管理、合作和師資等幾個方面:
1.教學理念
加國擬打造積極的、高質量的、便利的、整合的幼兒教育服務體系以更好地服務于兒童和他們的家庭,所以,以游戲為基礎的教學方法是幼兒教育的主流[14],除了幼兒教育機構的資格認證以外,市教育局每年都會對兒童保育中心進行檢查,以提高辦學條件和軟實力。在加國的大部分兒童保育中心里,基于線索(cue-based)來設計教學活動逐漸替代了基于主題(theme-based)來設計教學活動,基于線索的教學計劃,即教學內容是通過對兒童的觀察而制定的[15]。教師在兒童的游戲或生活的任何環節中發現兒童的興趣點,根據該興趣點制定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包括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等五大領域但不限于這五個方面的各種游戲活動,有的甚至發展為與社區或社會其他機構的合作才能共同完成的活動,如,邀請專業人員進園講座、去圖書館查找資料、參觀老人院及公共服務機構等等[14—15],兒童從中學到的知識不僅限于老師的講授和指導,而且有豐富的親身體驗。以加國的YMCA①兒童保育中心為例,幼兒教師每天都要對班上的兒童進行觀察記錄,寫出觀察日記,每周的教學計劃都出自于此。在YMCA,所有年齡段的教學大綱都是基于對兒童的觀察、根據兒童的興趣和發展的水平來制定教學大綱的,幼兒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遵循指導、互動、參與、幫助等原則,同時,鼓勵兒童自主游戲,只有在需要幫助時給予及時的幫助鼓勵,激發創造性,提倡自我管理、自我探索、勇于提問,充分體現了尊重兒童,使兒童在游戲中學習的教育思想[15]。2.健全的法律與政府監管盡管加國的幼兒教育的辦學形式與資金來源是多樣的,全國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教學計劃[10],各省和專屬領地有自己的法律規定,但幼教行業秩序井然。《全日制幼兒園法案》(DNA,DayNurseriesAct)于1946年制定,1983年重新審定,為幼兒園提供了確保兒童健康和安全的依據[16]。為適應時代的發展,2015年8月31日出臺的《兒童保育與早期教育法案》(ChildCareandEarlyYearsAct)取代了《全日制幼兒園法案》,為加國趕超世界幼教先進水平提供了綱領性的保障[7]。法案中對開業、從業、監管、雇傭、教學計劃的制定、個人隱私的保護、各級管理部門及人員的職責和權利都有著詳細的規定[7],極大地促進了幼兒教育的發展。對于加國這個法律體制相當完備和健全的國家,保育中心擁有完備的各種行為規范文件,其規定非常細膩和人性化,在授予執照時這些文件必須具備,比如:火警、過敏、兒童虐待、家長投訴、老師的無犯罪記錄和免疫記錄、如何給孩子喂藥和如何對待孩子的不良行為、突發事件的處理等,還對園址和食宿、設備和家具、操場、各種工作記錄、員工與兒童的比例、營養、教學活動、健康和醫療的監管均有具體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加國對兒童的安全非常重視,對虐待兒童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舉報體系,規定“任何人只要懷疑有人虐童的可能,必須立即報告給兒童保護機構”[17],電話和有關網站也非常容易接入,同時,在《兒童與家庭服務法案》(ChildandFamilyServiceAct)中對兒童的保護、權力等細節問題有著詳細的法律規定[18]。2007年,加國安大略省政府創建了幼兒教育學院(CollegeofEarlyChildhoodEduca-tor),旨在規范幼兒教育行業,監管公眾注冊,推動建立入行的標準、發展專業的道德準則和從業人員的行業標準[19]。以上這些法律法規為保證加國兒童在健康、安全的環境下成長起到了重要作用。
3.提倡合作
與不同團體的合作是加國教育界的又一大亮點,在這個多元文化的國度里,沒有合作就無從和諧相處,更談不上發展。在保育中心,各種方法提供給家長以保持員工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比如,形式多樣的紙質及網絡版的簡報、公告,定期的家長會議,家長委員會會議,多方參加的社區活動等,這些活動有些是家長和孩子都可以參加的,有些是家長參加的,旨在加強合作,充分聽取各方意見,以滿足多元文化下的孩子和家長的需要。對需要特殊教育的家庭更是如此,政府除了資助這些兒童的教育費用外,還開辦家長學校,打造包容的教學計劃。此外,在政府的網站中用規范的、活潑多樣的形式提供民眾很多機會參與幼教事務,政府還將頒發執照的幼兒保育中心的詳細情況包括服務質量等評比或檢查結果在網站上公布,一方面,幫助家長選擇,社會監督;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兒童保育中心質量的提高,不僅體現了該國民主與法制的進程,更體現了這個國家重視合作、打造和諧的發展空間的思路[20]。
4.師資培養
加國的幼教隊伍的培養是多層次、多渠道的,從幼教助理到兒童早期教育的哲學博士,各種層次的人才都有,而且學習方式靈活,全職兼職均可,工作在一線的幼兒教師均要求獲得兒童早期教育工作者注冊證書(RegisteredEarlyChildhoodEducator,RECE)。從加國的職前教育上看,人才培養注重身體、心理、靈魂和情感的全人教育,強調教師的反思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素質教育[21];安大略省設有幼教專業的大學課程中很少出現技能方面的課程,藝術類的課程也是從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角度而開設的[21—23];人才培養注重實踐,無論何種層次的教育,每學期都要求學生到幼教機構進行不間斷的實習,并且要達到一定的學時數,實習期間要求寫出深刻的實結、體會和實習日記,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收獲,定期上交教師檢查,畢業論文與前期實習密切相關[22-24]。對于大多數的高等教育機構來說,接收具有2年大專文憑的幼兒教師繼續深造,以獲得本科文憑,比如,約克大學、布魯克大學等。個別學校既接收高中和沒有基礎的學生直接進入幼兒教育的4年制本科課程的學習,也接收大專畢業的學生繼續深造。下面是加拿大瑞爾森大學兒童早期教育研究專業4年制本科課程的設置一覽表[25](見表1)。從職后教育上看,幼兒教育學院負責頒發審核幼兒教師的從業資格并發給證書,每年重審一次,從2015年開始,還進行網上繼續教育,規定只有修完繼續教育課程/講座的幼教教師才能繼續享有幼兒教師的稱謂并可從業[19]。按照新的法律規定,以安省為例,監管的兒童保育中心均要求具有注冊兒童早期教育工作者證書的人員才能上崗;在幼兒園,每班要求一位有小學教師證的老師和一名大專以上的注冊幼兒教師[7],許多幼教機構還要求或鼓勵沒有拿到大專文憑的從業人員在職通過繼續教育獲得大專或以上文憑。
二、加拿大幼兒教育對我國幼教的啟示
篇3
【關鍵詞】 幼兒園;衛生保健;對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23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298-02
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是幼兒健康安全的重點,傳統醫學中的衛生保健只要包括心理和生理兩個方面的衛生保健,現今隨著社會的發展,衛生保健的范圍擴大成了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會生存狀態等等方面,對健康的理解更為接近本質。幼兒的衛生保健包含了幼兒的心理、生理和社會狀態的全方面的保健內容[1]。當下的幼兒主要存在著體弱、身體營養過剩以及家庭溺愛和不健康的心理教育的負面影響,家長對幼兒的要求和壓力較大,影響幼兒心理健康。在進行幼兒園的衛生保健工作時要把重心放在預防和矯正上,通過改善幼兒園衛生保健基礎設施和智育、德育來實現。
1 幼兒園幼兒衛生保健工作的現狀
近些年來我國對幼兒教育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大多數城市都建立了較完善的幼兒衛生保健體系,相關的幼兒教育機構也配備了一系列的衛生保健設施,在城鄉地區形成了較集中的幼兒保健網絡,在幼兒的防疫、教育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發展。
隨著基礎幼兒衛生保健設施的相對完善,幼兒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卻更加的突出。筆者調查顯示90年代以來,我國幼兒的心理和行為問題逐年增加,2010年北京、上海、廣州等20個城市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幼兒的行為問題出現率高達20.47%[2]。這些行為問題主要表現為了心理障礙和行為障礙兩個方面,影響這兩個問題的內部因素主要是在家庭教育方法和父母文化水平以及幼兒家庭環境等,外部因素則包含了幼兒園教育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
幼兒的衛生保健狀況最大的影響因素就是家庭的內在因素,父母的文化水平和在家庭教育中的方法對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態有決定性的影響。社會壓力的加劇,幼兒父母忙于工作,對幼兒的教育時間減少,但又對幼兒的期待較高,僅僅是在物質方面滿足幼兒,對幼兒心理、精神的滿足卻相對的減少,形成了一個不平衡的現狀。在幼兒園的衛生保健基礎設施方面,部分的幼兒園基礎設施較為落后,其中城鄉地區相對嚴重,在幼兒教育過程中缺乏對幼兒心理和行為方面的專業輔導。
2 幼兒園幼兒衛生保健工作的對策
2.1 加強幼兒園自身的規范管理 幼兒園的衛生保健工作需要一個完整的管理體系,保證衛生保健工作的順利實施。構建一套完整的領導班,從園長到幼師,明確相關責任人的任務和責任范圍,保證衛生保健工作依法實施。建立相互的監督體系,保證衛生保健工作的積極有效性。
2.2 完善基礎設施,加強后勤保障工作 部分幼兒園在建立時因為資金的因素,對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夠完全,這需要相關教育部門對其進行督促,要求完善,構建完整的教育和衛生基礎設施,保障幼兒的身體、心理健康。后勤工作是衛生保健中的重要一環,在進行物質采購的時候要仔細的選購正規企業的達標產品。在食物方面更要注意,選擇綠色、優質、新鮮的蔬菜水果。在進行加工過程中要注意衛生,做好操作人員的自身的衛生防護[3]。合理的搭配幼兒膳食,根據幼兒營養需求進行食物的調配,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針對性的進行膳食的搭配。
2.3 建立幼兒健康檔案 我國幼兒園主要以民辦為主,公立幼兒園相對較少,民辦幼兒園在建立時候基礎設施相對的薄弱,并且缺乏專業的幼兒教育經驗,甚至只是簡單的將幼兒園看作幼兒的托管所。幼兒園的衛生工作和教育水平也相對的參差不齊,在進行幼兒的健康控制方面更是難以保證。因此,各地幼兒園需建立自身的幼兒健康調查程序,構建幼兒健康檔案。幼兒健康檔案要包含每個幼兒的身體狀況和相關的心理狀態,并且形成一套合理的評估標準,積極保障幼兒的生理、心理健康程度,及時的治療可能出現的問題。嚴格幼兒健康檢查程序,保證每季一查,檢查的內容包括幼兒的身高、體重、視力、聽力等方面,將這些信息記錄到健康檔案中去,并且及時的反饋給幼兒家長[4]。針對體弱幼兒和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幼兒進行私下的照顧,有利于培養身心健康的幼兒,并且要求家長及時對幼兒進行正規的治療和矯正。
2.4 加強幼兒疾病預防工作,做好集體兒童的疾病的防治和預防保健工作 幼兒園疾病預防工作應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要搞好預防接種,每個幼兒入園時做好“查驗接種”工作,及時了解疫情動態,按年齡、季節、適時、規范地為幼兒實施預防接種。加強傳染病的防治,須通過晨檢和全日制健康檢查,了解全園幼兒發病情況,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盡快消除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保護健康幼兒。
2.5 建立良好的幼兒生活制度,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幼兒園需對幼兒的生活進行合理的安排,根據幼兒年齡的特點,合理的安排教學和活動的時間順序,在保證幼兒合理的戶外活動時間的情況下,積極的開展教學工作,同時還需要保證幼兒的休息時間,有需要的情況下要進行午間的休息。幼兒園的合理生活作息制度是養成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保證,合理的生活習慣有利于幼兒身體發育成長,健康的作息對幼兒的心理穩定也有較大的幫助。
2.6 加強對家長的宣傳,家長、學園一體化 幼兒的成長的關鍵環境就是家庭,很大程度上的幼兒身體心理問題都是根源在家庭中的。幼兒園要積極加強對家長的宣傳,進行衛生保健措施和方法的教育,例如:開展家長安全知識講座,邀請專業的幼兒護理醫學專家進行現場的教育,講解生活中常見的幼兒疾病,以及相關的防護措施;在幼兒膳食搭配方面,如何根據幼兒的身體狀況進行膳食的搭配,保證幼兒的營養的均衡;在心理健康方面,幼兒的心理孤僻和相關不健康心理的外在行為表現,家長正確進行引導的方法等等。讓家長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對幼兒的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況進行及時的監控,形成家長、學園一體的衛生保健,保障兒童的隨時隨地的心理生理安全。
3 總結
幼兒是國家的未來,他們的身體心理健康情況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發展,加強對幼兒衛生保健工作要從幼兒園抓起,從管理方法、基礎設施、生活習慣、健康調查和家長幫助等方面入手,隨時隨地的保障幼兒的身體心理健康,保證祖國未來健康快樂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祝建平.加強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保證幼兒健康成長[J].甘肅教育,2008,(15).
[2] 何妙湞,趙英.讓后勤工作成為促進家園社區互動的橋梁[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6,(06).
篇4
一、問題的提出
留守兒童是在城鄉二元體制的背景下,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而產生的,是指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滯留在家鄉的兒童,這一群體與一般兒童的不同之處在于“留守”二字,因而研究者對留守兒童概念的界定往往集中于留守的模式上〔1〕。本文中的留守兒童是一個和流動兒童相對比的概念,是指父母外出打工時隨同父母在外的兒童。留守兒童是兒童階段性的生活狀態而并非一個“標簽”或“身份”,但這種“階段性”的屬性更增加了留守兒童問題的復雜性,因此這一問題更加具有研究價值。
本研究調查的對象是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以下簡稱石柱縣,其位于重慶東部、長江南岸、渝鄂交界處,是一個集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自治縣、三峽庫區淹沒縣和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為一體的特殊縣份。石柱縣的留守兒童工作模式較有特色,形成了“4+1”培養模式、綜合素質培養模式、寄讀托管模式等等,這些工作模式被媒體稱為留守兒童工作的“石柱模式”,在全國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因而選取石柱縣作為研究對象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留守兒童轉為流動兒童的可行性
(一)對現有模式的反思
2004年5月底,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召開了“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研討會,這次研討會標志著留守兒童問題正式進入政府的工作日程,成為留守兒童問題的報道、研究和干預“升溫”的重要推力①,也成為各地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的重要動力。此后,各地涌現出了一批留守兒童的工作典型,如青神、宿遷、石柱等等。對這些典型地區所采取的舉措做進一步的分析可以發現,其設計的理論基礎來源于“還原論”的思想,即通過政府、學校、老師、社會等支持力量還原出留守兒童的家庭環境,彌補其缺失的家庭教育。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家庭作為孩子生活和成長的環境,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環境,父母是孩子最早和不可替代的教師。筆者認為家庭教育和父母對子女耳濡目染的熏陶是任何學校教育都難以彌補的,這種還原論在理論上是難為的。而另一項調研則表明,如果“留守小隊”和“家長制”的經驗在全國普遍推開,每年的經費各需約1億元和3億元,“但目前真正能落實經費的地方屈指可數。”②我們在石柱縣的調研發現該縣因其留守兒童工作具有特色的緣故,獲得了較多經費支持,然而也存在農村教師工作繁重、生活老師嚴重缺編的現象。但是,這樣的經費投入與捐款項目在其他地縣是很難達到的,這種模式在實踐上也是難為的。
(二)可行性
1.城鄉一體化提供了政策的可能性
留守兒童轉移到城鎮中成為流動兒童所遇到最主要的社會排斥來自于制度排斥。無論是留守兒童還是流動兒童的形成,其制度上的原因均為城鄉戶籍的二元設計。國家為解決進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也就是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在2001年5月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以流入地區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采取多種形式,依法保障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以下簡稱 “兩為主”)。盡管由于我國現行的教育經費投入體制的原因出現了地方政府消極應對,學校不愿接納流動兒童等諸多情況,這項政策仍然為解決流動兒童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也顯示了政府為解決流動兒童問題的努力,同時也為各地制定流動兒童受教育政策提供了指導思想。
2. 城鄉一體化提供了經濟的可能性
流動兒童難以到城市里的學校接受教育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流動兒童在經濟上受到的排斥。針對這種情況,國家和地方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例如提高外來務工人員最低工資制度、清除一些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收費、學校禁止收取借讀費。這些政策為留守兒童到城市里讀書降低了成本,創造了機會。重慶市石柱縣的案例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可供參考的模式,利用其是國家級統籌城鄉配套改革實驗區的有利條件將流動兒童讀不起書的問題放在了整個城鄉一體化發展中去解決,允許遠郊農村居民自愿就近就地登記為城鎮居民①, 轉為城鎮人口后享受城鎮養老、醫療、保險、教育等政策。這樣從根本上解決了流動兒童的受教育問題,由于轉為城鎮人口后實現同工同酬,留守兒童在經濟上排斥大大減少了。盡管重慶市是統籌城鄉配套改革的實驗區,但是城鄉一體化發展已經成為目前城市發展的趨勢,這為留守兒童轉為流動兒童提供了經濟上的可能性。
3. 特殊的家庭環境增進留守兒童的城市文化理解力
農村兒童在城市里的適應、融入過程實質上是文化融合的過程。農村兒童的父母由于進城打工,接受了城市文化,因而在這方面能夠起到增進兒童對城市文化理解力的作用。這正如哈里斯的“濡化理論”所言,在一個社會中,下一代的文化往往在許多方面與上一代相似,生活方式之所以能夠延續,部分原因是由于受到一個被稱為濡化(Enculturation)的過程的作用。他認為,濡化有一部分是有意識的,一部分是無意識的。在這一過程中,老一代引導、敦促和強迫青年一代采用傳統的思想和行為方式。濡化,主要是老一代人掌握了獎勵和懲罰兒童的手段,每代人都被教導不僅要重復老一代人的行為,而且要獎勵符合他們自己濡化經驗的行為,懲罰那些不符合去濡化經驗的行為,至少不是鼓勵②。通過濡化作用,農村兒童對城市文化有了更好的理解,對城市文化更容易接受,因而在文化上做好了由留守兒童轉為流動兒童的準備。
三、留守兒童轉為流動兒童的體制機制改革
(一)改革現有戶籍制度導致的城鄉二元體制
戶籍制度包括與之相關聯的公共福利政策仍然是留守兒童產生的根源,也是留守兒童轉為流動兒童制度上的障礙。必須對現有的戶籍制度進行改革,消除、弱化公共福利政策與戶籍制度的關聯性。值得欣喜的是,政府已經采取相關措施改革戶籍制度。如江蘇省自2003年5月1日起已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行以居住地登記戶口為基本形式的新型戶籍管理制度;浙江省在2008年初全面取消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的劃分,推行統一的居住證制度〔2〕;重慶市政府也開展了大規模的農轉非的試點工作。這些改革措施在為當地留守兒童轉為流動兒童掃清障礙的同時也為其他地區的改革提供了示范。在進行戶籍改革的試點以及推行工作的同時,也應當建立相關接納流動兒童的政策。各地應在“兩為主”政策的基礎上,結合當地情況,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撥出專門經費用于流動兒童的教育工作。
(二)修訂義務教育政策,改革教育財政投入體制,建立“投資委托+教育券”的教育投資政策
最早提出“教育券”制度的是美國的貨幣經濟學派大師弗里德曼,他在《資本主義與自由》寫道:“為了償付政府所規定的最低學校教育經費,政府可以給家長們票證,如果孩子進入‘被批準的’教育機關,這些票證就代表每個孩子在每年中所能花費最大數量的金錢。” 〔3〕“教育券”的投資方式很好的解決了由于教育經費分配③造成的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之間的推諉,也有利于保障流動兒童的受教育權。然而,在對各地教育經費實際投入的研究發現僅實行“教育券”制度仍然難以解決流動兒童的教育經費問題。2000年教育經費統計資料顯示,全國各省、直轄市普通小學生的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撥款差距極大,例如上海市生均2756.71元,而河南省生均僅251.45元〔4〕。因此,筆者建議,教育投資應當由中央、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具體來說,在對全國的教育情況進行摸底的情況下,確定出應投入資金的總額,由中央財政負責撥款,委托各地縣對教育進行管理,形成中央――地方之間的委托關系。中央對地方的撥款數額應當根據當地學生數量多少撥付,各地再對學生發放等額的“教育券”。
這樣由于中央和地方之間形成的委托的關系,避免了中央直接管理而出現管得過死的情況;同時由于采取中央直接對教育投資使教育不再成為區域性的公共產品而轉為全體公民共享,避免了各地因教育經費問題而消極對待流動兒童;撥款方式改為中央按照各地生源數量撥付,避免各地對教育投入不同而導致的生均教育事業費的不同,使“教育券”制度能夠有效發揮。同時,這種財政撥款方式的轉變對流動兒童陷入免費義務教育“真空狀態”的弊病也是有效的。目前,各地對于免費義務教育對象的劃定, 比較通行的做法是:農業戶口在本區域普通中小學就讀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而跨縣流動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暫不列入免費對象。這樣使得留守兒童成為了義務教育中被遺忘的人群〔5〕。采取投資委托加“教育券”的教育投入方式,由于教育經費分發到了學生,能夠解決流動兒童不能享受免費義務教育的問題。
(三)增設適應城市學校課程,建立留守兒童預備學校
流入地政府消極應對流動兒童問題的原因,除了因為解決流動兒童的就學問題需要付出一定的財政代價外,還面臨著教育質量下降的潛在風險。這種潛在風險在許多地方已經變為現實。當前各種有關調查統計結果表明,大多數流動兒童來自貧窮的農村,學習基礎一般較差。這必將給各區縣整體的教育質量帶來影響,進而影響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業績和形象。這會使流入地政府有吃力不討好的感覺,并認為自己承擔了本來不該做的事情〔6〕。針對此類問題,重慶石柱縣開設了“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課程”――中小學要按照要求開設英語和計算機課程,并逐步提高這兩門學科的教學水平,以保證留守兒童轉變為流動兒童后的教學有效銜接。筆者認為,對于農村留守兒童轉為流動兒童這一過程,流入地和流出地肩負著同樣重要的責任。因此,流入地政府不僅要解決好流動兒童的入學問題,更應當為流動兒童到城市上學做好各方面的準備。針對于此,流入地政府可以在假期抽調出各學校的教學骨干,組建出流動兒童預備學校。通過該校對流動兒童進行各門課程補習與加強,讓流動兒童能夠跟得上,學得好。
(四)改革升學考試、就業制度,逐步解決流動兒童教育出口問題
流動兒童所受到的社會排斥主要包括教育機會的排斥,即在入學機會上存在的社會排斥現象;入學后因為學習成績、文化差異等問題受到的社會排斥,這可以理解為教育過程的排斥;由于目前政府包括學界關注較多的是流動兒童的入學機會平等和教育過程平等,對于教育結果――流動兒童在畢業后的去向卻關注甚少。特別是在目前各省市所使用的教材版本不盡相同的情況,即使流動兒童在城市接受了較好的義務教育,但是,義務教育結束后的出路仍存在問題,政府應當盡快制定相關政策,使流動兒童能夠在異地參加中考和高考。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教科所所長袁振國提出了“有條件的準入、無條件的高考”①的思路對解決流動兒童教育的出口問題有較大的借鑒作用。這一思路,關鍵在于“有條件”的“條件”設計上,必須做到嚴寬結合,既防止條件過寬引起新“高考移民”,又要使所有符合條件的流動兒童獲得這一權利。對“條件”的設計,可以參照政府在調控房地產時出臺的限制外來人口購房的相關做法,例如,提供一定年限的納稅、工資領取證明等。義務教育結束后,相當一部分流動兒童要走向工作崗位,此時讓流動兒童參加中職或相關職業培訓就顯得分外重要了。在掌握了一技之長之后,流動兒童才能真正扎根城市,成為城市的新市民。因此,要加大對初中后流動兒童的職業技能培訓力度,籌集專門資金對家庭確實困難的流動兒童進行資助,幫助他們完成職業教育。
篇5
因為孩子而找到自己的事業,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自己本身也獲得了獨一無二的成長營養的,羅琳也許是最成功和顯赫的一個,但卻不是唯一一個。
美國《華盛頓郵報》今年7月的報道就披露:84%的美國女性在生育之后會選擇辭職在家照顧孩子;而59%的媽媽在孩子3歲以前就會選擇參與一定的工作,或兼職或全日制:在這些工作當中,72%是與媽媽從前的工作完全不相關的。從參加工作的動機來看,35%是出于對家庭經濟狀況的考慮;60%則是媽媽的自主選擇,而這些選擇中,75%是與孩子或媽媽的興趣愛好相關的。最后,調查顯示,在這部分媽媽當中,對自己現狀表示滿意的人最多,達到80%。
目前國內的情況是怎樣的呢?為此,本刊聯合新浪網親子中心針對中國的媽媽們也做了一個類似的調查:
您有生孩子之后辭職回家照顧孩子的打算嗎?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絕大多數女性希望生育之后可以辭職回家照顧孩子。而將近一半的全職媽媽希望如果要工作的話,可以做新的符合自己興趣愛好的工作,三分之一的人希望從事跟孩子有關的工作,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人愿意做跟以前一樣的工作。
很多職業媽媽為孩子付出了自己的事業;同時也有不少媽媽因為哺育孩子的經歷而拓展出一片自己的天空,成就了另一番事業。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媽媽也成長了,媽媽作為一個人的價值,在追求的過程中,得到多方面的發展和體現
陶怡:另一片天空
大學畢業,陶藝就進了酒店,一做就是十年,她琢磨,這輩子大概就做酒店職業經理人了。
可是命運是不能預先盤算的,女兒蟲蟲出生后,陶藝的產假休了6個月,其間單位邀請她回去,她想也沒想就拒絕了――她擔心繁忙的工作會影響給孩子哺乳。
但是陶藝是閑不住的,早早地,她就開始帶蟲蟲去一家早教中心參加早教課了。幾節課下來,陶藝不由得想:這是可以做一輩子的事業啊,我也來開個早教中心吧。這樣蟲蟲可以上課,自己可以上班,一舉兩得啊,更何況還可以給更多的孩子創造接受早期教育的機會呢。
說做就做,她真的和一個朋友開辦了早教中心。可她沒有想到,從此她卷入了前所未有的繁忙之中。偌大一個中心,每個月的支出在25~30萬元左右,經濟的壓力之外,更隨時可能發生“狀況”,每天似乎都有處理不完的事務。陶藝有時回憶起從前在酒店的工作,那時雖然也是獨當一面,但畢竟是在大公司下面,真正的決策不用自己操心,而現在自己做老板,一切都變得不可回避,不可推脫,壓力之下,有時真覺得不堪重負。
最讓她心里覺得內疚和矛盾的是,當初是為了蟲蟲而興起的念頭,但現在瑣事纏身,反而最不能照顧到的就是蟲蟲了。蟲蟲每周來中心上三次課,都是爺爺帶來。蟲蟲上課的時間表她牢記心中,但卻很少有空可以去教室看看孩子。
在最初的忙亂和緊張之后,陶藝現在開始規劃自己的時間。她除了白天上班之外,晚上絕不外出,推掉一切應酬,在家陪孩子。在工作和孩子之間,她逐步找到了一個平衡。
謝淑美:工作和生命的意義
謝淑美說自己這輩子做過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出版。
做書的人自然愛讀書,以前自己讀,生了大女兒豆芽之后,就給孩子讀,給女兒幾乎讀遍了臺灣能找到的看得上眼的童書之后,有一天,“像被雷打到一樣”,謝淑美決定自己要做童書,一頭跳進一個全新的領域。
回顧當時的決定,她說:“沒生小孩之前,我想的比較多的是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我開始想我應該努力成為一個更美好的人,也應該讓我們這個世界更美好,令我的孩子學習到一切作為人所應該具備的美好特質。于是,這影響了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及我所做的一切。”她取了女兒名字中的一個字給公司命名,如她所說,這個公司剛開始不過只是一個媽媽的心意而已。
她是下了做現代育兒精神的傳教士的決心來做童書的。她希望能夠通過這些童書,向廣大的父母灌輸一種全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從而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適當的對待。
每次引進出版一本新書,謝淑美都會在網上發表文章,對自己的動機進行解釋。這些風格親切的小文章中穿插了謝淑美自己作為媽媽的育兒思考和體驗,介紹童書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向大眾介紹現代的教育理念。這些小文章,后來結集出版。在書的序言中,謝淑美寫出了自己的感悟:“我明白了我一直不知道的那個‘工作缺憾’是什么一一你要知道你的工作除了可以賺錢、滿足你自己的成就感之外,還可以為別人帶來什么好的影響及意義。”而這樣的感悟,她說,是因為孩子而起的……
蘭蒂:為了孩子的事業
從決定收養明明那時候起,蘭蒂就毫不猶豫地把工作辭了,要專心地做媽媽。但在她的概念里,做一個全職媽媽并非呆在家中全天照顧孩子,尤其是孩子開始上幼兒園之后。她不再做有薪的工作,但每天接送女兒、陪女兒做功課玩耍之外的時間都被與孩子有關的各種公益活動占得滿滿的。在銀行工作了20年以后,從高管的位置退下來,蘭蒂一點不后悔,因為她覺得生命的價值可以有不同的體現方式。
蘭蒂和丈夫現在把家從芝加哥搬到了上海。丈夫的新工作在這里,而更重要的是,兩個收養的中國女孩可以更靠近他們的“根”。
在芝加哥有專門的為收養中國孩子的家庭和父母提供幫助和支持的組織。初次做媽媽的蘭蒂在那里為自己和孩子找到了朋友,束手無策的時候,也是在那里找到了信息和實際的幫助。于是來了上海后,她和一個同樣收養了中國孩子的英國媽媽一起,組織了一個類似的小組,將經歷和處境相同的家庭召集起來,分享資源,舉辦各種活動,為孩子找到志同道合可以相互理解的朋友,感到自己并不孤獨和特殊。
馬上就要過萬圣節了,為這個小組籌款的宴會正在緊鑼密
鼓地進行,作為組織者之一,蘭蒂的手機就沒有停過。她從容地應答,等她回答完最后一個電話,司機剛好把她送到了女兒的學校門口……
海外經驗博覽
*社區組織,為全職媽媽提供支持和幫助。
很多職業婦女回家做媽媽之后,覺得很難面對無窮無盡的家務事,十分懷念工作時的智慧交鋒和月底的工資單。美國一個叫做Formerly Employed Mothers At the Leading Edge(FEMALE)的組織,將許多擁有相似處境和心情的全職媽媽聚集起來,定期舉辦親子活動,就育兒各方面話題進行探討。孤獨的媽媽們可以在這里結交朋友,并得以參與很多社區中跟兒童有關的活動,使生活得以充實起來。
*木陶冶性情,自身完善
許多職業媽媽原來的信念可能是“我讀大學可不是為了呆在家里”。可是,呆在家里之后,一些媽媽卻發現其實也有很多事情可做。加拿大除了正規的學院之外,還有政府聯合社區開辦的專門的為成人豐富生活提供的課程,比如美術、烹飪、手工藝、編織、攝影等等。很多還設有幼兒托管處,使媽媽能夠專心上課。
*參與社會,積極投身公益
在悉尼,有-一個叫做TEC的環保組織,多少年來,這個組織都靠義工的奉獻運作。這里面的義工大部分是全職媽媽,根據自己的安排,一周上一天和半天班。義工們在這里準備環保的宣傳資料,協助安排政府的環保活動,介紹和推廣環保產品,媽媽們甚至還搞起了一個專賣環保衛生清潔用品的小商店。
在東京,每年春季,成千上百個家庭主婦會去競選東京大江戶博物館的義務解說員職位。博物館會給這些熱情的義工們三個月的全面細致的培訓,然后由她們為來自五湖四海的參觀者進行義務解說。這份每周一天的工作,被許多日本家庭主婦視為一種很高的榮譽。
*讀書充電,為明天做準備
國外的不少大學有相當靈活的學習制度和時間安排。不少媽媽在照顧孩子的空隙中,重新走入學校,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時間,選擇科目。因為都是學分制,所以,在孩子幼小需要媽媽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照看的時候,媽媽就選擇一個或兩個科目,慢慢讀,等孩子稍大,媽媽再多選些課程來學習。有時候,一個學位,可以讀上四五年,而對很多媽媽來說,讀書一方面聯系著未來,但同時讀書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享受。很多媽媽選擇了跟教育有關的專業。
*利用現代通訊,另辟蹊徑
現代通訊技術的發達,特別是因特網的普及,為許多全職媽媽在家中利用空閑時間另創一番事業提供了條件和可能。一些媽媽在網上開辦了跟女性生活有關的商店,比如澳洲堪培拉的一個媽媽萊雯達開的網上婚慶用品店,現在年收入近百萬澳元。還有一些媽媽開辦了育嬰用品網上物流店,將各國的玩具和嬰幼兒用品匯集起來,給許多在家媽媽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