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的綜合治理與開發范文
時間:2023-10-18 17:22: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河流的綜合治理與開發,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農業綜合開發;小流域綜合治理;慶元縣
中圖分類號:DF41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農業綜合開發是指中央政府為保護、支持農業發展,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綜合效益,設立專項資金對農業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利用的活動[[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令第29號《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項目管理辦法》]] 。
小流域綜合治理是根據小流域自然和社會經濟狀況以及區域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以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為中心,以提高生態經濟效益和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為目標,以基本農田優化結構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設為重點,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態經濟功能的半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 [2] 薛惠鋒,常遠主. 小流域綜合治理管理模式研究[M].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
基于小流域綜合治理的農業綜合開發是指在農業綜合開發中以小流域為農業綜合開發的基礎單元,將水利、農業和生態三者相結合,充分考慮小流域現狀,因地制宜,提出適宜的農業綜合開發模式,達到水土保持效果佳、生態環境好、農業綜合效益較好的三者共贏。
目前,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主體的農業綜合開發模式在江蘇、浙江部分地區開始出現并進入實施,已取得較好的效果,總結出了“立體開發”、“水力資源開發”、“商品生產基地”模式等多種模式[[ [3] 劉海濱,竇貽儉,朱繼業. 江蘇丘陵區土地利用及農業可持續發展對策[J].水土保持通報,2002, 22(2):58-61],4[ [4] 韓玉玲. 浙江省小流域綜合治理與經濟發展[J]. 水土保持通報,2000,20(3):50-53]]。但由于該模式實施時間短,相關文獻較少,且涉及內容較多,影響了該模式的推廣。筆者結合當前的工作,以慶元縣為例,對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主體的農業綜合開發進行了概括總結,以期為基于小流域綜合治理的農業綜合開發推廣提供參考。
1 慶元縣概況
慶元縣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東經118°50′--119°30′北緯27°25′--27°51′。北面與麗水市的龍泉市、景寧畬族自治縣接壤,東西、南面與福建省壽寧縣、松溪縣、政和縣交界。南北長49公里,東西寬67公里,區域面積1898平方公里。全縣下轄7個鎮、13個鄉,2010年末總人口20.3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6.94萬人。
在土地面積中,林業用地243.5萬畝,占85.5%;農業耕地16.06萬畝,占5.6%;河流3.45萬畝,占1.2%;房屋、道路及其他用地21.63萬畝,占7.7%,俗稱“九山半水半分田”。 由于本區多山地,食用菌、毛竹、山地蔬菜為三大農業主導產業。
2 基于小流域綜合治理的農業綜合開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傳統的農業綜合開發主要以單體項目為主體,而農業綜合開發是基于農業的一項經濟性活動,必須立足于水利、農業和經濟三要素。慶元縣地處浙南部山區,山多坡陡,農田基本建設難度較大,加上常受臺風影響,造成洪澇災害,農田被毀,又時遇干旱,導致作物缺水,產量低而不穩。因此,加強慶元縣農業綜合開發,對提高農業的抗災避災能力、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
小流域綜合治理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初,主要關注水土流失治理,基于小流域綜合治理的農業綜合開發是將小流域概念引入農業綜合開發,以小流域為治理單元,通過對小流域范圍內的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和水土保持工程實施,完善區內的生態環境,提高了小流域范圍內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了整體經濟效益,同時以小流域為單位的整體開發也有利于經營者之間的利益分配,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
慶元縣土地資源、尤其是山地資源相對豐富,農業資源開發潛力較大,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主體進行農業綜合開發規劃,在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和單位面積的綜合生產能力的同時,完善小流域內的生態環境,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尋求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三者的平衡,提高了小流域的可持續經營程度,對促進慶元縣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 基于小流域綜合治理的農業綜合開發優勢與制約因素分析
3.1 農業綜合開發的現狀與成效
慶元縣重視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在省財政廳的支持下,每年立項開展基于小流域治理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2004年來共實施項目10個,計劃總投資7166萬元,其中省級財政資金5088萬元。新建堰壩118座,開挖疏浚河道43公里,襯砌渠道200公里,新建水池172座,防洪堤43公里,機耕路268公里,機耕橋79座,加固擴容水庫7座。基于小流域綜合治理的農業綜合開發成為該縣三農工作的重點,為慶元縣農業的迅速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目前,慶元農業形成以糧食、蔬菜、畜禽、水果和茶葉等五大產業為主導的產業格局。
3.2 農業綜合開發的優勢
慶元縣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的特點,適宜于多種農作物的生長。年平均氣溫17.5℃,年平均降水量1709毫米左右,無霜期25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876小時。山地氣候特征明顯,垂直差異較大,有利于農業立體開發,建立多層次的農業生產結構,促進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水資源豐富,水質良好。全縣水資源總量達22.55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11076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倍。
全縣土地總面積為18.98萬公頃,是浙江省人少地多的區域,大量坡地因基礎設施跟不上而沒有得到開發利用,據估計可開發土地資源達1萬公頃左右,土地后備資源豐富。
3.3 農業綜合開發的制約因素
制約當地農業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人均耕地較少,生產經營分散,導致農業產業整體素質不高,競爭力不強;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基礎設施較差,現有田間工程配套率50%,灌溉保證率只有50%,渠系水利用系數僅0.55,防洪標準達不到5年一遇,農田經常遭受洪澇和旱災的影響;農業經濟后勁不足,龍頭企業建設有待加強;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不高,科技轉化率偏低;農業基地規模偏小,規模效益未能充分體現。針對這些制約因素,通過土地治理項目山、水、田、林、路的綜合治理,可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通過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科技轉化率;通過產業化項目的實施,增強農業經濟發展后勁、擴大基地規模。從而大大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4 基于小流域綜合治理的農業綜合開發經驗
筆者總結過去的工作經驗,將基于小流域綜合治理的農業綜合開發成功經驗總結如下:
4.1 經濟性要素
經濟性要素主要分為兩點,第一為資金的投入,2004年以來,基于小流域綜合治理的農業綜合開發投入中,以省財政資金投入為主,占總投資的68.89%,村群自籌次之,為13.48%,縣級配套再次之,為12.87%,充足的資金投入保障了項目的順利實施,此外,這種資金投入組成結構也和慶元縣的經濟水平相適應,既充分調動了社會資源,又提高了各級的積極性。第二為注重農業產業化的培育,基于小流域的農業綜合開發注重與產業化相結合,注重提高農業基地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市場化水平。成功的農業產業化培養既提高了小流域的可持續經營程度,又為農業綜合開發提供了充足的資金。
4.2加強技術力量,改善工作條件。
隨著項目數增加,資金量增大,技術工作人員的工作量也隨之增大。為了確保工作的正常開展,最近兩年我縣農發辦增加了兩名工程技術人員,增強了技術力量。同時,縣政府提供了資金,購置了一輛工作用車,改善了工作條件,提高了工作效率。
4.3 聯席會議決策,部門協同推進。
基于小流域綜合治理的農業綜合開發涉及部門多、牽涉面廣,要協調的關系也比較多,需要領導的重視和部門的配合。為此,我縣建立了由農業綜合開發領導小組組長(分管副縣長)召集,財政、審計、監察、招投標中心、國土、水利、農業、林業等相關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方面重大問題,實行民主決策、透明操作,爭取部門配合、協同推進。
4.4 明確鄉鎮責任,搞好政策處理。
我縣將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列入縣重點投資項目,對相關部門和鄉鎮進行考核。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實行雙業主制,把所在鄉鎮政府作為業主之一,負責政策處理,協調解決涉及村與村、組與組、戶與戶的各種關系,確保工程無障礙施工。
4.5 規范工程招標,加強施工管理。
嚴格招投標管理,選好施工隊伍,是抓好項目實施的一個關鍵環節。為節約投資,確保工程進度和質量,我縣所有工程均進入縣招投標中心,實行公開招投標,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選擇施工隊伍,確保資質合格、信譽優良的施工隊伍來承擔工程施工。同時,針對項目區較分散、施工場面廣、農發辦管理人員少的實際情況,農發辦一方面從有資質的監理公司聘用了監理工程師,對工程質量進行監理;另一方面還聘請了水利局的專業技術人員對工程質量進行監督,使施工程序和驗收資料更加規范。
篇2
流域環境存在的問題
在點源污染方面,上游的礦業污染、中游的鄉鎮生活污水和畜牧業排水和城區的工業企業排水以及居民區排水所造成的污染最為突出。礦業廢水年排放量達30余萬m3。城市4條小河承納生活廢水和工業廢水數量較大,污染嚴重,其排水最終匯入黃柏河干流,嚴重污染干流水體。在面源污染方面,主要表現在生活垃圾污染、農業面源污染以及城市地表徑流污染。在內源污染方面,由于黃柏河下游區段受葛洲壩回水的頂托呈滯流狀態,庫區的懸浮物質易在此處沉積,此段底泥的有機質含量在3%以上,磷含量在0.2%以上,內源污染成嚴重。黃柏河支流-城市4條小河污染日趨嚴重,大量污水匯入黃柏河中,在排污口附近水域形成污染帶,加劇了黃柏河干流水體的富營養化。流域水資源開發程度高,水循環紊亂,生態環境流量難以保證黃柏河流域于上世紀90年代基本完成全流域的開發建設,流域水力資源開發程度已達63.7%,建成的大中型書庫有13座。由于工農業、電力用水,經黃柏河干流的水量急劇減少,生態環境用水量不足,黃柏河東、西支流和干流均有斷流的現象。水土流失、生態退化流域環境污染、水土流失,水土資源過渡開發,河流岸線資源和水面被侵占,這些因素都會導致流域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和抗干擾能力減弱,導致流域生態退化問題。少數地方無序開發礦產資源,使地質結構破壞,隨意丟棄礦渣,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生態破壞和水環境的污染,尤其是中上游的頁巖區生態退化問題嚴重。包括城區4條城市小河在內的黃柏河城區段,環境污染嚴重,富營養化趨勢明顯,水生態破壞嚴重。
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對策
治理思路和治理原則流域綜合治理的組織實施需要政府的領導、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持和實施單位的共同參與,根據《黃柏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和黃柏河流域的環境現狀和特征,提出黃柏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指導原則和思路。黃柏河水環境治理原則是:1)控污截源、減少流域水體污染負荷;2)科學調度、構建良性的水循環系統;3)河道治理,防護堤加固,營造多樣性的生態景觀;4)長效管理、保證流域水質持續改善;5)普及宣傳、喚起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實施思路和理念是:政府主導、市場機制、市民參與、分期實施、注重實效、長期堅持。綜合治理對策鑒于黃柏河流域環境問題,在工程技術層面和流域管理上,考慮使用以下方法進行解決。1)嚴格控制點源污染、大量消減面源污染點源的控制是流域水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的保證,通過礦井封堵、尾礦壩工程,進一步治理黃柏河上游的礦業污染[4];建設城鎮污水管網,提高污水截流率,提高城區段水環境質量,改善庫區的回水水質。點源治理應納入治理的重點,是近期流域環境治理的優先項目。面源的控制主要是對黃柏河集鎮構建垃圾收集、轉運和填埋系統;在農村推廣沼氣工程,改變農村能源結構,削減農村生活面源污染,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對畜禽養殖業產生的廢水、糞便進行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理。從源頭上削減污染源是水環境治理的關鍵[4]。2)河道治理,治理內源污染,防護堤整修,提高防洪能力黃柏河夷陵城區和城市4條小河防洪標準低,亟需加固防護堤和進行河道清淤。通過黃柏河小溪塔城區段、城市4條小河清淤工程和防護堤工程,全面削減內源,提升城市河道景觀,提高環境質量;通過工程措施、多自然營造技術、親水構建技術營造良好的生態系統,以形成獨具特色的濱岸生態景觀系統,提升城市的環境質量和景觀效果[5]。根據底泥的性質確定合理的處置方式,防止二次污染。采取環境治理與生態治理相結合的措施治理黃柏河下游頂托河段水體富營養化問題[6]。3)聯合調度,保證黃柏河生態環境需水量生態環境需水量是維持河流生態系統運轉的基本流量,根據黃柏河流域水文特征、水生態與水環境特征以及水資源利用情況合理確定生態環境用水量[7],對天福廟、西北口、尚家河、湯渡河等水庫和干流進行聯合調度,適當增加干流水量,避免河底、河流斷流現象,增加其水環境容量,保證水生態系統的健康。4)構建生態防護帶,控制水土流失生態防護帶是一項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同時也是一項水環境保護措施,其主要功能包括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河床沖刷,減少泥沙進入河道;利用緩沖帶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減少來陸域的氮磷等營養物質進入河道,形成控制面源污染的最后一道防線,達到保護和改善水質的目的;緩沖帶在溪流沿岸構成了一定自然風景線,美化了河流生態景觀,改善了人居環境。5)制定長效管理措施,保證流域持續治理和治理效果根據流域特征,制定完整的流域綜合治理長效管理體制,已經竣工的項目能夠正常發揮功能,保證設施的日常管理,促進流域治理的持續性。
結語與展望
篇3
關鍵詞:河流;統籌管理;措施
水是循環的,從雨水、地表水到地下水,城市里的水是復雜而又完整的系統。在河流治理中,如果沒有各個環節的統籌規劃,城市里的水將是孤立的。只有從統籌治理、協調推進的角度出發,河流才會在健康與人水和諧中流動。城鎮水系作為人工和自然復合的生態系統,是由無數個相關的子系統有機構成的。如果只孤立地著眼于單個水問題的解決,有時只能使整體水環境陷入更為嚴重的惡性循環。因此,河流的治理應綜合考慮給水、排水、污水處理、再生利用、排澇和文化遺產、旅游等各種功能的有機結合,與城鎮的園林綠化緊密相聯,才能真正形成城鎮水系統的良性運轉[1-2]。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對于河流的治理正向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功能的需求拓展,從過去只重視防洪排澇、治污,轉向綜合考慮防洪排澇、自然環境、地域文化等多種功能,引入國際通行的多自然河道整治理念。然而,這種轉變是一個逐步認識的過程:即從初期的主要是滿足防洪排澇的需要,堤岸工程采用漿砌石或鋼筋混凝土直立式擋土墻逐步開始建設親水平臺,保持景觀水位;之后開始從引入生態堤的理念,采用簡單的護腳防沖措施,突出自然特色的基礎上逐步實施綜合治理,人水和諧相處的生態水系目標。近年來我國在城市規劃、河道的保護、河流治理工程建設;涉水、臨水的重大城市基礎設施、生產項目規劃布局進行防洪評估、水資源論證和環保評估,減少對城市河流的人為干擾等方面有了很大進步。
1運用市場機制管理
運用市場機制對河流進行治理,實踐證明是一種有效的建設管理方法。我國一些城市運用了滾動開發籌集建設資金的模式,實現了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其中關鍵的問題是“統籌規劃”,政府作為項目的組織者,積極運用行政、經濟和法律手段配置社會資源。除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外,還建立了專門機構和工作制度。在工程實施中引入市場運作機制,按照國際慣例,實行公平競爭招投標,發揮廣大民眾參與監督的積極性,保證工程的進展和質量[3]。水是一種特殊的資源,水在被開發之后可以成為商品,水的自然屬性與城市河流綜合治理的需求決定了可以借助市場機制來優化河流治理的生產效率。供水、排水、污水處理、再生利用,以及園林綠化、拆遷安置、土地開發等可以充分利用市場手段,但河流治理同樣不能失去政府的監管和統籌規劃。各級政府部門需要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技術的手段,加強對河流治理的監管職權,強制性地保護城市水系生態和防污治污設施用地。
2協調管理
對于流域的上游、中游到下游,都有關于治污“代價”的議論。因此,一條河流的治理不能僅是流經城市的部分,還應該將上游和下游作為治理重點,只有全流域的環境改善了,才能使河流的水質保持健康。許多城市在整治河流之初大都將目標確定為“一灣清水,兩岸綠蔭”,結果在“兩岸綠蔭”之間卻是“一灣渾水”。原因主要在于上中游過度砍伐森林、開荒種地,加劇了水土流失,河水變得日益渾濁,洪澇災害頻發;隨意筑壩、建庫將河流分割成“連塘河”,改變了河水的時空分布,導致水生物的棲息地遭受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銳減,降低了河流的自凈能力;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河流的污染由上而下逐漸加重。其原因主要是流域上、中、下游和相關利益方各行其是,缺乏統一有效的協調統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實行全流域綜合治理。
為徹底治理水污染,需要從江河源頭抓起,全面實施科學規劃、綜合治理。需要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促進工業污染防治、提高經濟質量的治本之策,在源頭上降低污染物排放量;需要深化工業污染防治,政府要大力推行清潔生產[4]。流域內的區域協調共同治理河流是一項很現實又重要的工作。做好流域城市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規劃是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問題,這是共同探討流域治理的基礎和約束遵守條件,通過制定統一規劃,使用統一法規,共同消除上游污染、下游治理的尷尬狀態。在全流域內開展城市群流域環境質量聯合監控工作,成立城市群環境監測聯合體,實施流域各河流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監測數據、環境監測科研成果的共享;加強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和水資源利用,推進飲用水源地保護區的建設,這是流域管理的重要技術管理手段。對于流域新建工程項目,逐步推行上下游聯審制度,如果下游不同意建設的污染項目,上游部門將不得隨意批準。流域內禁止新建、改建、擴建化工、制藥、造紙、電鍍等嚴重水污染項目,禁止新建含磷洗滌用品生產項目,已建的限期轉產或關閉;禁止銷售和使用含磷洗滌用品等,這是流域管理的重要政策法規管理手段。
3參考文獻
[1]魏萍,劉李剛.淺析瑪納斯河流域水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與保護措施[J].新疆水利,2005(2):19-21.
[2]萬育生,張繼群,姜廣斌.我國水資源管理制度的研究[J].中國水利,2005(7):16-20.
篇4
關鍵詞:中小河流;現狀;整治對策;措施
我國是一個河流眾多的國家,大小的河流幾乎都存在工程設施。在這些設施中,很多由于年久失修,配備老化,出現了裂縫、毀堤的現象,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威脅極大。一些河流雖然采取了相關的維修措施,但是由于很多人為的原因,河床逐年提高,行洪能力極差。特別是由于我國一些中小河流的不斷增多,很多人在河灘上開荒種地,大大降低了河流的運載能力,給周圍的群眾帶來了困擾,對我國的海運事業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一、中小河流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1 河流現狀
1.1.1 城市河流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城市化的發展,給河流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很多的工業和生活廢水被大量的排入到河流中,河水被大量的污染。而在一些主城區的河段,由于排污管道較多,再加上人口密集程度高,水質下降的現象普遍存在。
1.1.2 盲目填沒河流,減少水面
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河流的水面被人們肆意的破壞,很多的河流水面不斷的縮窄,除了人為的污染因素植物,開荒也是主要的原因。這種情況造成的后果是,城市河流的防洪能力減弱,一旦發生強力降水,就會到處積水,給生活造成不便的同時,保證不了基本的城市運行,內澇現象逐漸加重。
1.1.3 河流被硬化、渠化
現階段,很多的城市河流雖然做了部分的治理工作,但是在治理的過程中,只考慮到了河流的防洪功能,而忽略了其涵養植被,淡化水源的生態功能,因此河堤是每年增加,人力和物力被大量的投入,采用混凝土、塊石的方式進行河道的護砌工作,使得原有的河流被硬化渠化,失去了其親水的環境,破壞了生態平衡。
1.2 存在的問題
1.2 防洪基礎設施薄弱,河道萎縮嚴重
我國河道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河流防洪的設施少,修建的標準低,很多地區甚至根本沒有防洪措施,一旦遭遇洪水,會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而在一些流域 內,由于水土流失的現象比較嚴重,再加上河段內不合理的采砂和傾倒垃圾的現象,使得侵占河道用于建筑的現象日益增多,很多常年沒有清理的生活和生茶垃圾,使河道日益萎縮,行洪能力減弱,給城市的防洪安全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1.2.2 中小河流規劃和前期工作滯后
我國之所以河流污染比較嚴重,防洪能力差,是因為很多的中小河流沒有做好合理的規范工作,在河流治理的前期,工作施工薄弱,基本的情況不明,治理的目標和規范沒有落實,而隨著人口的增長,很多的河流規劃日益模糊,人們對于城市化的要求逐漸提高,使得原有的規劃不能符合當前的需要,也很難再實施河流的保護和治理工作。
二、整治中小河流的對策與措施
2.1 對策
2.1.1 治理合理,首先要統籌協調好各個部分,特別是要堅持人和自然和諧統一的原則,在防止洪水的基礎上,做好城市河流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開發水源利用體系,保證各個河流和河段之間的防洪的標準,做好中小河流治理和各種山洪災害的管理,只有將工程實施和非工程實施、防洪和排澇工作進行長期和近期的合理規劃,才能夠確保工程順利進行。
2.1.2 任何工程的實施,資金是保證。因此在進行河道治理工作時,要做好資金的籌集工作,多渠道的進行資金的籌集,而對于一些大工程,可以采取bt形式或是依靠當地群眾進行捐款來進行。
2.1.3 遵循確保重點,兼顧一般,以及防洪與抗旱相結合的原則,充分考慮洪澇規律和上下游、左右岸的關系以及國民經濟對防洪除澇的要求,并與國土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相協調。
2.1.4 搞好綜合治理,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要服從全局利益,保證治理工程的全面實施和順利完工。
2.2 措施
2.2.1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水息意識
河道治理不單純是水利部門的問題,而是社會問題、法律問題、經濟問題、發展問題,是關系到社會安全和經濟發展,搞好中小河流治理,首先應該提高全社會水患意識。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扎扎實實地加大《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力度,使社會各界達成共識,充分認識到中小河流問題的嚴重性、危害性,樹立河道治理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2.2.2 提高對河流整治的認識,將治河納入目標責任制。
由政府統一組織,動員各級領導,認清防洪基礎設施建設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提高對中小河流整治的認識,堅決克服大災大干,無災不干,單純依賴國家撥款才干的意思。根據山區中小河流的地形特點、現有條件及人力物力等情況確定工程治理項目。結合開展農田水利建設競賽,把河流整治工程列為競賽的主要內容。
2.2.3 與上游小流域綜合治理相結合
中小型河流大都發源于山丘區,河道比降陡、切割深,洪水來勢迅猛。泥沙含量大,易對下游治理工程造成淤積和水毀。中小型河流綜合治理應與上游小流域治理相結合,對上游山丘區采取退耕還林、封沙植草等各種水土保持措施,修建谷坊、塘壩等以減少河流泥沙,調蓄河道徑流。
2.2.4 多渠道籌集治理資金
一是依法做好開采河道資源費、采砂管理費、排污費等各種政策性收費的征收工作,提高河道管理部門的自身生存能力;二是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治河專項資金,并積極籌措市、縣配套資金,搞好社會融資和群眾投工投勞,多渠道解決資金問題,加強資金管理。
2.2.5 標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
城市河流的生態功能的強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河流水質的好壞,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觀點出發,城市河流絕不應該是工業廢水及生活污水的接納地,這對城市的生態建設將是致命的威脅。因此治理河流要標本兼治,只有重視污染源治理,加強截污工程建設力度,才是河流治理的根本出路。
2.2.6 堅持高標準,保證工程質量。
治河工程標準高低,質量好壞,直接決定工程的壽命和效益的好壞。狠抓工程質量關,是搞好治河的關鍵。堅持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原則,制定統一標準,實現防洪、經濟、生態效益相統一。
三、結語
總而言之,河流的治理是我國一項重要的市政工程,在治理的過程中,需要把握好城市建設和生態建設兩個方面,在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同時,確保周圍環境的穩定發展。水源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水系的建設對于城市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保證城市洪澇安全,確保城市污染的防止,保證城市的整體繁榮,對于整個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黃岳文,劉曉平,吳壽榮.廣州市海珠區赤崗涌生態治理設計[J].人江,2009,(01):66-67.
篇5
關鍵詞:法國 羅訥河流域 治理 成功經驗
一、羅訥河綜合治理的概況
羅訥河位于法國東南部,是法國第二大河,全長812km,其中在法國境內長500km;流域面積9.9萬km2,在法國境內為9萬km2。其上游主要受高山冰川雪水的補給,中游受大西洋降水影響,下游受地中海氣候的影響,羅訥河水量隨季節變化大,從上段、中段到下段,呈融雪與降雨混合型變化,但總的來說,羅訥河水量豐富,河床坡陡,在法國境內的落差達330m,水力資源占全國的二分之一,對于缺煤的法國是十分重要的能源。由于羅訥河流域是法國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水上交通、農業灌溉、工業發展對法國經濟有著重大意義,所以法國國會于1921年通過立法確定了要從水電、航運、農業灌溉三個方面對羅訥河進行綜合開發治理。1933年成立了資本為2400萬法郎、由國營和私營機構組成的240萬股的羅訥河公司。1934年6月5日,公司被授權對羅訥河進行綜合治理和經營,在近一、二十年內,又增加了羅訥河的旅游、環境保護、污水處理工程。經過六十余年的開發治理工作,現在法國境內500多公里的梯級綜合治理工程已基本完成,形成了從瑞士到地中海的渠化水道。
在羅訥河治理中,為減少對兩岸土地的淹沒,除上段第一級電站采取高壩方案外,其余全部采用低壩和人工引水渠方案開發,由于水庫小,水位變化不大,在防洪削減洪峰方面存在嚴重缺陷,羅訥河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改善,其中主要是采用修建小型水庫、整修兩岸河堤、修建大尺寸泄水閘和分流渠等措施。
羅訥河公司在干流上共修建了18座水電站,總裝機306.3萬kW,1994年統計發電量為177億kWh,占法國水電總發電量的22.1%,向法國提供了大量干凈、可靠的廉價電力。公司當年取得售電收入13.275億法郎。
在羅訥河上,修建了18座攔河閘及13座大型船閘,閘體尺寸統一設計為長195m,寬12m,渠化后的河道,可以使4000—5000t的頂推船隊克服里昂與地中海間161m的水位差,從地中海經過310km的航程直達里昂。1995年,法國國會又批準由羅訥河公司實施羅訥河支流索恩河通往萊茵河進而溝通北海的羅訥—萊茵229km長、包括24座船閘在內的人工運河綜合工程,擬在1995—2010年建成。工程預算170億法郎,主要由法國電力公司保證資金到位,羅訥河公司和歐洲基金會、政府和地方團體也投入部分資金,其中50%的投資來源于羅訥河公司向法國電力公司售電的收入。工程建成后,至少可使4000t的頂推船通過1600km長的大型現代化航道,從馬塞直通荷蘭的鹿特丹,比原來的通行里程縮短1800km。
羅訥河采用低壩開發,征用土地從980km2減少至92km2,減少了91%,且改造了羅訥河流域的農業經濟,逐步引用175m3/s的流量,使流域內約35萬ha的農田獲得灌溉。與此同時,修建了320km開放式排水渠和80km地下排水渠,以保持地下水位,保證農業用水及對環境實施保護。從1968年開始,在羅訥河下游試行節水噴灌技術,效果很好,現已普遍采用。
羅訥河工程共修建115座分水渠,32座泵站,26座港口及工業開發區,占地1000ha,修筑公路200多公里,還興建了一大批排污及污水處理工程,建設了40余處度假村、沖浪旅游景點,全部投資總計600億法郎,固定資產相當于60億美元,其中有法國政府對航運補助投資、有國內外贈款、有公司售電收費投人,但一大部分是由羅訥河公司直接向銀行貸款,目前工程貸款已基本還清。
羅訥河公司具有工程規劃、試驗研究、設計、組織施工、運行維護、安裝調試的能力。1982年,全部梯級電站實現了自動控制,不僅水電站設備,而且壩上設備和其它設備都由中央控制室進行遙控,全河電站中央控制室設在夏托納夫電站,除此電站外,其它水電站都是無人值守。羅訥河各電站工程的監控系統與中央控制系統相連。通過中心計算機的監控系統對水電站進行防洪調度、水量調節和水電站經濟運行的自動控制。水電站的梯級調度自動化不但改善了管理工作條件,而且還實現了安全生產,避免了洪水災害,提高了水能利用率,增加了工程的發電效益。電站、水工、船閘的工作人員因此減少到原來人員的五分之一。 二、對“羅訥河整治模式”成功經驗的探討
羅訥河水力資源豐富,19世紀末興建了第一座圣克來水電站,平均引用流量500m3/s,水頭12.2m,裝機容量10.7萬kW。1899年投入運行,年發電量達4.2億度。這個電站的綜合效益啟發了當時的決策者,他們提出用羅訥河水力發電的收入滾動開發羅訥河的集資方案,亦即通過售電或租借港口設施,將收入用于整治工程。這就是一種可行的“羅訥河整治模式”。羅訥河開發方式是集水電、航運、農業灌溉于一體的綜合開發,在全河修建一系列低壩小庫,與渠道引水相結合修建徑流式水電站和船閘,并在庫邊修筑堤防。綜合治理的基礎是羅訥河的18個梯級電站的電力和港口設施的直接收入。但是能夠實現今天的治理效果,成功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立法
1921年5月21日,法國國會通過一項法案,批準由羅訥河各公共團體從水電、航運和農業三個方面對羅訥河進行綜合治理。從法律上規定了羅訥河治理必須遵從綜合利用的方針,并賦予流域開發者全面開發沿河工程的權力。
(二)成立實體公司執法
1933年5月27日,法國電力公司、鐵路公司(二個私營公司)、巴黎大區地方團體、羅訥河地區公共機構(二個國有機構)四方成立了資本為2400萬法郎,合計240萬股的羅訥河公司,每方各占公司股份的25%。1934年6月5日,公司根據國會法案,接受了對羅訥河的經營和治理權以及將來的工程開發權。1948年,電力公司、鐵路公司的私人股份被國家購買,羅訥河公司成為羅訥河國家公司,現在有六個股東,他們是巴黎大區地方團體;羅訥河地區公共機構和團體;法國電力公司;法國鐵路公司;萊茵、羅訥河有關地區;萊茵、羅訥河公共機構和團體,每方各占60萬股,共計360萬股。公司不但承擔了羅訥河的電力、航運、灌溉治理工程,而且增加了環境保護、旅游開發工程,在法國工業部、交通部、環境部的領導下,與電力公司、航運部門、各地方政府共同管理已建的電站、航運渠道、船閘、碼頭、農業灌溉設施、補水渠等。羅訥河公司這一經濟實體,是法律授權實施羅訥河綜合治理與運行管理的實體。現在公司有職工800人,公司本部200人,各電站、工程管理部門600人。
(三)羅訥河公司修建工程主要由國家擔保向銀行貸款
據羅訥河公司統計,1989年以前治理羅訥河花費的工程投資共580億法郎,89年至94年又投資16.18億法郎,總投資額近600億法郎,相當于現在的60億美元。資金的主要部分是國家對航運的補助及向國內和國際金融機構貸款,由國家擔保從售電收人中還貸。目前由于法國電力公司基本以成本加稅金的計價原則收購水電電量,所以電價隨債務減少成本降低而降低,電站剛投運時的還貸電價達80生丁/kWh,還貸后期的91年全部18座電站的平均電價為11.7生丁/kWh,94年的平均售電價為7.5生丁/kWh,低電價使得羅訥河公司幾乎無利可圖。羅訥河雖然有建設水電、航運工程等取得資本滾動發展的能力,但是在法國電力公司收購水電限價、電價特別低的特定條件下,羅訥河公司要不斷尋找新的開發項目,以工程養公司。因為法律授權該公司經營羅訥河的期限是到2030年。在這期間有工程干,國家就擔保向銀行貸款,法國電力公司支付給羅訥河公司用于還貸的電費就多;沒有工程做,羅訥河公司就沒有盈利,所以在水電項目開發完畢之后,該公司還在不停地開發純公益型的工程。在這種機制下,羅訥河的每一個局部的治理都被列入了開發計劃。羅訥河流域已經被治理成為世界上少有的美麗、富饒的地區之一。
(四)法治是綜合治理羅訥河的保證
法國是法治國家,羅訥河公司按照1921年國會通過的治理羅訥河的立法與授權妥善處理與協調了沿河20個省市行政區與當地人民群眾的利害關系。羅訥河工程的管理也得益于執行法國現有的民事法典、公共水道和內陸航運法典、公共衛生法典、國家財產法典、刑事法典等法律法令。法國現行水法共15章,包括序言、現行的立法、水的所有制、管理和保護水利工程的立法、保護區和保護地的立法、政府對水的管理和制度、專門和自治的水資源開發機構、水資源財政和經濟方面的立法和水法的執行與管理等等,這些法令條款通過大區長官和各省省長、市政委員會和市長的各種命令、法規和行政通報貫徹執行。對不遵守或違反水法條款者,給予懲罰,懲罰包括使受害的部分恢復原狀、罰款、關押或上述各種措施并用。
(五)羅訥河公司與沿河地方政府和人民關系和諧
羅訥河公司把河流所經過的地方的官員吸收進入公司董事會,并根據法律與有關部門及各有關地方政府商量羅訥河的綜合治理工程方案、移民、淹沒、損壞設施的賠償以及環境保護、生態平衡、修建補水渠以補充由于工程開挖加深而降低的地下水位等等。公司興建工程使當地受到的損失都以造地、開辟旅游飯店、碼頭、沖浪設施、旅游景點等給予補償,以增加地方的收入。為了管好電站與河流,羅訥河公司沿河種樹、種草,修建污水處理工程,疏浚河道,整治港口,修建防洪排沙工程,帶動和促進兩岸經濟的繁榮發展,使沿河群眾富裕起來。據不完全統計,羅訥河治理過程中,公司做的類似“福利”工程達40處以上。
羅訥河公司在治理500km長的羅訥河的過程中,開發出來的電力基本上全部售給了法國電力公司及用于沿河市鎮的股東,開通的航運設施,支持了交通公司的股東,各股東從工程中大大受益,事業發展了,股東的股份擴大了,公司由于妥善處理了與有關的20個省市地方政府、兩岸群眾的利益關系,與兩岸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相處十分和諧。
(六)采用新技術加快建設速度,減少投資,提高效益
在羅訥河電站建設中,除早期開發的熱尼西亞電站利用水頭70多米、采用混流式機組外,其余均為低水頭引水式電站。50-60年代初期開發的5座水電站全部采用卡普蘭立軸轉漿式水輪機組,隨著技術進步,1960年在下羅訥河的貝尼特電站首次試用臥軸的燈泡貫流式水輪機組以后,后期的各電站建設也廣泛采用。羅訥河采用貫流機組的突出優點是:
1.效率高,單位過流量大,單位出力較高。
2.比傳統的立式軸流機組占地少,可減少土石方開挖和混凝土工程,節約設備投資15%,廠房土建投資節省20%,若采用不調節機組,機組效益降低不到2%,但投資會進一步降低。
3.工期短,收效快。羅訥河在1952-1980年共建13座電站(其中8座為燈泡式機組),裝機218.6萬kW,平均不到3年可建成一座電站。 三、體會和建議
通過對法國羅訥河公司的訪問及對羅訥河梯級工程的考察,我們深感羅訥河梯級工程開發治理非常成功,值得很好學習和借鑒。
1.依法治水依法治河
河流、流域的開發治理工作要由國家統一管理,具體由水利部門為主實施。由于工期長,涉及面廣,各方面利益復雜,要促進大的流域河流在國家立法,中小流域河流在地方立法,把治理開發的原則、做法和具體要求以法律形式規定下來,并授予實施治理工程的實體(如公司)以河流治理工作的權利與義務。對于一條河流或一個流域的治理,最好以法定一個實體為主,從治理工程規劃、設計、施工到建好后運行管理,全面負責,把法定責任實體的名譽、命運與治理工程的效果聯系起來,以保證流域開發治理的質量。
2.總體規劃、綜合開發、循序漸進
對一個流域、一條河流的治理,應該具有全局性,從水利、農業、交通、環保和生態平衡等方面綜合治理,研究、規劃和設計都要兼顧眼前與長遠利益,處理好公司與沿岸群眾利益,不能搞短期行為,造成資源破壞和許多后遺癥。各地、各河流情況不一樣,有許多并不適用“低壩小庫”而更適于高壩大庫,這需要具體情況具體論證決策,不能照搬。目前中國在資金緊缺的情況下,水利部提出的由水利部門組建流域水電開發公司,對一些水力資源集中、效益好、見效快的中小河流實行“流域、梯級、綜合、滾動”開發,是科學的、正確的決策。
3.在國家宏觀引導下實行承包經營
法國為治理羅訥河,支持成立由私人與國家組成的羅訥河公司,賦予其對一條河流的經營開發權,根據工程需要提供借貸的優惠。實行公司借錢做工程,國家給予擔保。在中國這種模式很難行得通。但是集資辦公司,國家給予支持,爭取國內、國外金融機構貸款、爭取財團入股,爭取合理的還貸電價,在工程獲利后滾動發展是可行的。目前解決好成立河流流域開發公司(實體)、解決好電價偏低問題、爭取給電站建設使用低息、長期貸款,是目前梯級電站滾動開發治理的關鍵。
篇6
[關鍵詞] 渭河流域 西安城市段 防洪 生態建設
1990年,是“國際減災十年”全球統一行動的第一年,其目的在于以科學方法努力減輕各種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城市河流作為城市系統中的一種自然地理要素,對河岸生產生活構成洪災危險的同時,也為城市景觀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所以,城市河流的防洪及其在這基礎上的生態建設,已經和正在被城市建設者所關注,其生態功能的應用也逐漸被引入到生態城市的建設中。沿河的土地利用方式既受河流的影響也對河流的各種功能產生作用,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中既要尊重城市河流的自然規律也要充分開發城市河流的各項生態功能,使其更好地為城市發展服務。
1 渭河流域西安段城市防洪的概況
研究區域范圍的界定及區域概況:
(1)范圍界定。按照行政區劃界定該研究范圍包括:是渭河穿越西安市的四個區縣即未央區、灞橋區、高陵縣、臨潼區。
(2)區域概況。渭河西安段位于汾渭地塹西側下陷最強烈的西安凹陷地帶,松散沉積物厚度平均950m,最大厚度超過1200m。渭河南岸西安段河流階地漫灘比較完整有四級階地,北岸由于渭河北侵,階地漫灘被沖刷侵蝕,二級階地直接與河面相鄰。渭河西安段屬于典型的游蕩型河段,河心沙洲發育,主槽基本穩定,緩慢北移,河床組成物質為砂夾礫石,河漫灘多為細砂,受三門峽水庫影響,河道淤積。
2 渭河流域西安段整治工程現狀
(1)現狀:渭河西共有河道整治工程34處,壩垛1213座,工程總長度58.653km。其中險工23處,壩垛221座,長度47.55km;控導工程35處,壩垛487座長度73.44km。工程總長度占岸線長度的29.08%,見表1:
2.1生態建設對城市防洪的重要性
2.1.1渭河西安段生態建設對西安市城市防洪的需要
因為城市是一個有機的綜合體,城市的生產系統、生活系統、基礎設施系統、生態系統等之間關系密切,構成了一個大系統。明確任務,制定對策,努力推動城市綜合防災,面對我國城市防災的形勢,根據中國防災減災規劃和《中國21世紀議程》的要求,“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防救結合”的方針,將全面實施于目前西安城市段的發展規劃中。因為城市是一個有機的綜合體,城市的生產系統、生活系統、基礎設施系統、生態系統等之間關系密切,構成了一個大系統。在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渭河西安城市段綜合治理規劃》這一方案正在實施中。據規劃方案可以預見,該規劃工程的實施,不僅對西安市起到一定的防洪作用,還將引領西安加快發展、科學發展的新境界。
2.1.2該區域防洪性生態建設對西安市的社會意義
(1)促進經濟發展
渭河西安段綜合治理,是一個生態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經濟問題。今天的投入,不僅將換來生態環境上的大收獲,也將在經濟上獲得大回報――“助推效應”:輻射帶動經濟發展在構筑城市安全防線的基礎上,渭河西安城市段綜合治理工程建設成后,將對西安地區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產生輻射帶動效應,對渭河沿岸地區經濟發展創造條件,從而提高區域發展對拉動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份額,尤其將觀光旅游業的壯大提供良好契機。工程的開發和經營,對當地經濟有帶動和促進作用,將給渭河沿岸地區的產業園區和農村帶來滾滾投資,擴大當地產業規模,促進城鎮化進程。
(2)提供就業機會
渭河西安城市段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將帶動交通、郵政、電力、商業等行業的發展。可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是我市渭河沿岸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基本方向和農民致富的根本出路。因為旅游業、服務業、休閑娛樂等第三產業,有著更高的經濟效率和效益。
2.2對該區域防洪性生態建設的建議
2.2.1對渭河流域西安段成洪原因分析給予相應的建議
(1)在渭河西安段流域進行生態建設,兩岸應加強植樹種草、建設農田防護林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林等擴大流域的植被覆蓋率,形成綠色屏障,以減少區域泥沙含量;
(2)調整三門峽水庫的運行方式,提出實行水庫全年敞泄3~4年并仍需擴建泄流建筑物,或以機械挖掘等方式降低潼關高程;
(3)禁止或避免病險庫的出現,加強河流堤岸的質量(尤其在筑堤時,避免用含沙量大的材料),于此同時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水土保持,并與干支流的大中型蓄水水庫、攔泥水庫密切配合充分發揮其防洪、蓄水、灌溉、攔泥、削峰減沙等綜合效益;
3 結論
渭河西安段城市防洪的工作,關系到全省乃至西部區域的大局,關系社會的穩定,認真加強渭河西安段的防洪是保障我市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事,故該區域的防洪更是渭河流域防災的重中之重。對渭河流域西安段的城市進行防洪性的生態建設(如構筑渭河安全防線、建設水景園林生態農業),不僅在防洪工作上有實際意義,而且也對西安市的環境起到改善作用,對西安市的經濟起到助推作用。防洪性生態建設工作的落實,既利于防洪,又利于城市的發展,從而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張明,曹梅英.淺淡城市河流整治與生態環境保護.中國水土保持.
[2]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編輯.渭河下游河道平面變形及發展趨勢.地理集刊-地貌[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6.1-15.
[3]陜西師范大學地理系編.西安市地理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125-45.
[4]張翠萍,張原鋒,高際萍.渭河下游近期水沙特性及沖淤規律[J].泥沙研究,1999,6(3):17-25.
[5]儲傳亨.論城市綜合防災[J].城市綜合防災,1990,(4).
[6][城建]渭河西安段將成為城市發展的重點區域.
篇7
【關鍵詞】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管理;法規;制度;完善
1、塔里木河流域概況
塔里木河是我國最長的內陸河,因與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同處于塔里木盆地而成為地球上醒目的地理標志。 塔里木河流域是環新疆塔里木盆地的阿克蘇河、喀什噶爾河、葉爾羌河、和田河、開都河—孔雀河、迪那河、渭干河與庫車河、克里雅河和車爾臣河等九大水系144條河流的總稱,流域總面積102萬km2,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河流域。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天然徑流量398.3億m3(國外入境水量63億m3),主要以冰川融雪補給為主,不重復地下水資源量為30.7億m3,水資源總量為429億m3。全流域氣候干旱,降雨稀少,蒸發量大,水資源緊缺,是干旱、多風沙的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塔里木河流域地跨新疆南部的五個地(州)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四個師,國民經濟與生態系統之間、地區間和部門間用水矛盾尖銳,流域內整體與局部以及上下游關系協調和利益調整極為復雜。
2、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管理法規制度建設沿革
塔里木河流域是新疆南部的生命之源。流域生態體系伴河而生、依河而存,流域經濟以灌溉農業為主,“有水則綠洲,無水則荒漠”,水資源是該地區最具戰略意義的資源。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流域內相繼成立了以地域為單元區域水資源管理機構,逐步形成了流域內各自為政的水資源管理體制,流域內沒有出臺任何統一管理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的法規和制度。隨著流域人口增加,經濟社會的發展及不合理的管理體制及人為因素,塔里木河流域的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流域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為了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合理配置流域水資源,1992年,新疆成立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負責塔里木河干流水資源統一管理工作。1997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流域水資源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這是我國第一部地方性流域水資源管理法規。《條例》規定了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管理的原則、管理制度和水資源管理體制,明確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在整個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工作中的法律地位,初步理順了水資源管理體制,強化了水資源實行按流域統一管理,極大地促進了塔里木河流域的綜合治理。
隨著流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水資源管理工作的不斷深入,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來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的全面實施,流域水資源管理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新變化。2000年國務院批復的《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規劃》對加強塔里木河流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2002年新《水法》頒布實施,2003年新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水法〉辦法》施行,為了解決《條例》施行過程中的一些不適應和不完善的問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對《條例》重新進行了修改,并于2005年5月1日施行。新《條例》在流域水資源管理體制上做出了重大突破,并重點在流域水資源管理體制,水資源開發、利用,特別是管理、節約、保護和配置等制度上做了具體、明確的規定。
為使新《條例》所確立的一系列法律規定落到實處,進一步增強新《條例》的可操作性,塔里木河流域還制定了以《條例》為核心的流域配套規章制度。先后出臺了《塔里木河流域水政水資源管理暫行規定》、《塔里木河流域水利委員會章程》、《塔里木河流域用水總量定額》、《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工程建設管理辦法》、《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管理辦法》等。制定并批準了《塔里木河流域“四源一干”地表水量分配方案》,確定了規劃年多年平均情況和不同來水年份流域各地州、兵團師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規定了各源流向塔河干流的下泄水量及干流各區段的國民經濟與生態用水量,建立初始水權分配制度及走向水權管理的基礎。
3、目前存在的問題
3.1新《條例》施行后存在的問題。新《條例》雖然規定了在流域內水資源實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并明確了行政區域管理應當服從流域流域管理,但這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塔里木河流域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水資源管理體制,流域管理機構還是不能有效地行使水資源統一管理職能。《條例》中還存在有些條款較為原則,在執行過程中明顯感到操作性還不夠具體,對具體情況的處理缺乏更為明確的法律依據,使得《條例》中規定的流域水資源管理制度在執行當中被打折扣。
3.2不適應新體制。流域管理體制不順一直是影響塔河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的核心問題,為了徹底解決塔里木河流域體制問題,2011年2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決定將塔里木河各流域管理機構移交塔管局統一管理,塔里木河流域結束了多年來各自為政的管理方式,終于實現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對塔里木河流域治理由協調監督到直接管理的方式轉變;新體制建立后《條例》中的有關規定也與新體的要求不相適應。
3.3配套及相關法規不健全。《條例》配套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建設仍不完善;缺乏流域管理機構對地下水資源管理的法律依據,重地表水資源管理輕地下水資源管理;在流域內缺少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規劃,缺乏政策與法規。
4、完善建議
流域水資源管理就是將流域上、中、下游,左岸與右岸,干流與支流,水量與水質,地表水與地下水,治理、開發與保護等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將興利與除弊結合起來,運用行政、法律、市場等手段,按流域進行水資源的統一協調管理。流域水資源管理的實質,就是建立一套適應水資源自然流域特性和多功能統一性的管理制度,使有限的水資源實現優化配置、發揮最大的綜合效益,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4.1盡快編制完成塔河流域綜合規劃要。要充分發揮流域綜合規劃的作用,用于指導流域內從事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和防治水害等水事活動。
4.2完善塔河流域水法規體系。椐塔里木河流域體制變革情況,對現有的流域法規進行必要的修訂。同時,抓緊盡快制定和完善相應的配套條例和規章制度。一是修訂完善《塔里木流域水資源管理條例》,制定有關配套規章;二是制定《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調度條例》,為強化水資源統一管理、合理配置和水量統一調度,恢復塔里木河下游生態環境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三是出臺《塔里木河流域水權交易管理辦法》,依據《憲法》、《水法》、《物權法》等有關法律,建立以最小用水戶為單元的水權所有制,為水權、水資源開發利用權、經營權建立和完善相關法規,為水市場提供法律基礎和保護。
4.3建議盡快修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下水資源管理條》,把此《條例》中缺失的流域職責進行增加。地下水資源管理應實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相結合以及行政區域管理服從流域管理的管理體制,進一步強化流域機構在地下水利用和保護的規劃、評價、建設管理,以及對開采地下水行使取水許可的審批和發放管理等職責。盡快研究制定塔河流域的地下水開發利用管理制度,加強兩水統管、統調,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切實加強流域地下水資源的管理。
4.4盡快出臺水能開發相關法規、政府規章或部門規章,嚴格水能資源開發許可管理。
4.5規范和明確規劃編審程序,出臺編審制度,以增強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節約、保護、開發、利用的規劃管理。
4.6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水資源管理運行機制,一是建議自治區盡快批準建立塔里木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及水費補償機制。二是改革現行流域內水價,建立符合流域實際的水價體系。充分發揮價格杠桿對水供求關系的調節作用,促進用水單位的節水自覺性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張捷斌: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干旱區地理》2002年第2期[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篇8
關鍵詞:河道治理技術;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TV7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在我國中小型河道分布范圍廣,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治理將會極大的影響我國農村的農業生產,甚至可能造成較為嚴重的洪澇災害,為了確保中小型河道治理的質量,需要加強對河道治理工程的管理。
一、治理河道的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家都知道水滿自溢的道理。其實河道也是一樣的,如果遇到連續的陰雨天,河道中的水位就是上漲,而河水流動的過程中又會帶走河中的泥沙和碎石,如果水流不暢,就很容易發展成洪水和泥石流,對兩岸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而相反,遇到連日的旱天,河里的水位下降甚至干涸,不只是農作物生長困難,就連人和牲畜都很難繼續生存。而目前我國河水質量也大不如前,由于工業農業等人為原因的破壞,使得水資源嚴重受損,水中生物也不斷的減少;河道淤堵嚴重、堤岸失穩等等,尤其中小河流更是如此。以上這種種情況都急需我們對河道進行整治。有效的對河水進行資源利用,因此河道整治直接關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它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中小型河道治理時機
對河道的治理工作主要分為兩部分:裂縫的處理和標高的恢復。下面分別探討兩種治理方式的治理時機及需注意的問題。
1、裂縫治理時機的確定
開采引起的裂縫主要分為兩類:位于工作面邊界以外的永久拉伸裂縫;位于工作面上方的可閉合裂縫,不同的裂縫需要選擇不同的治理時機。
1.1 永久拉伸裂縫的治理時機
永久拉伸裂縫的治理時機一定要選擇在裂縫寬度基本上穩定,不會再出現明顯的擴展時進行治理,否則治理后的河堤在變形的影響下可能出現新的裂縫,影響堤體的穩定性。大量的觀測資料表明,當工作面推過開切眼 2r(r= H/tanβ)距離,開切眼處的地表移動和變形已達到基本穩定,即可對裂縫進行治理。
1.2 動態裂縫的治理時機
走向方向上位于工作面上方的裂縫受開采影響后出現,隨著工作面的推進,裂縫逐漸擴展;工作面推過一段距離后,裂縫進入壓縮變形區,受周圍壓力作用,裂縫寬度有所減小。
進入壓縮區,裂縫開始閉合時按照設計的標準進行治理,治理完成后,裂縫位置在自身修復作用下,會對裂縫內的充填體進一步進行壓密,鞏固裂縫充填效果,比裂縫穩定后再進行充填效果更佳。因此,動態裂縫治理的最好時機應為裂縫進入壓縮區開始還原的時刻。
2、下沉治理時機的確定
對開采引起的河堤、灘地、護堤地的下沉和變形的治理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用采前治理、沉陷中治理和采后治理三種方式。
2.1 沉陷前治理
根據工作面采煤沉陷預測,在工作面煤層開采前或河道未沉陷前,對堤防、灘地、護堤地按照沉陷值進行預加高。
2.2 沉陷中治理
在工作面推進距離超過2r,對開采引起的裂縫處理完成后,對堤體、灘地和護堤體等的沉陷進行治理,恢復設計標高。
2.3 沉陷后治理
在沉陷穩沉后,根據相關要求一次性進行治理,恢復河道各水工建筑物設計標高,恢復其設計能力。
三、中小型治理范圍及標準
河道為一個大系統,采煤沉陷治理應考慮上下游、左右岸、堤防、河床、灘地、護堤地治理等方面。
1、縱向上,為方便與未沉陷段銜接,按沉陷段各向上下游延伸100m為治理范圍。
2、橫向上,河槽、堤防、灘地、護堤地為河道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治理設計中,要綜合考慮治理,內外護堤地寬度按照《堤防工程管理設計規范》中“2、3級堤防護堤地寬度 20-60m”的規定,橫向治理范圍考慮兩岸堤防背水側堤腳外各50m范圍。治理標準要堅持有利于工程管理及工程安全的原則,按流域防洪規劃中標準進行。如沒有流域防洪規劃,應根據河道防護范圍按照《防洪標準》確定治理標準。
四、中小河道綜合治理技術方法的發展特點
最近幾年,在科研技術投入的促進下,在眾多水利設計、施工及相關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小河道綜合治理的技術方法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特點,這些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技術方法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
中小河道治理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既有污染方面的原因,也有河道淤積方面的原因,河道治理目的和任務的不同,治理技術方法也會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現在中小河道綜合治理的方法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現在在河道綜合治理當中較為常見的模式有物理法、化學法和生態修復法三種,但是其中涉及的技術方法則是多種多樣的,以物理法為例,其中包括截污清淤法、環境調水法、曝氣充氧法等等,化學法有化學絮凝法、重金屬化學固定法等等。不同的技術方法適用于不同的河道治理項目,因此可以說河道綜合治理技術方法的多樣化發展趨勢非常明顯。
2、生物修復的方法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
在傳統的河道綜合治理當中,物理法和化學法占據主要地位,主要是因為這兩種治理模式工期短、見效快,但是這兩種治理方面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河道淤積、污染等問題,這是因為沒有考慮治理效果的持續性,也沒有意識到治理方法與生態環境直接的協調性,往往治理一段時間好一段時間,然后再污染、再淤積,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最近幾年,隨著人們對河道治理的認識的加深,生態修復的方法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這種方法充分尊重了河流流域的自然生態規律,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使用多種生物修復的方法,雖然見效慢,但是卻能夠比較徹底的解決長期存在的河道淤積和污染問題,尤其是河道污染的問題,一些地區的中小河道經過生物修復以后恢復了原來山清水秀、魚蝦滿堂,大大提高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水平。
五、中小型河道治理技術存在的問題
中小型河道治理一般是由群眾逐年進行的,在建設初期隨工程建設投入的增加防洪效益也不斷增加,但因缺少科學的治理規劃,部分中小型河道治理技術存在的問題逐漸顯現,并造成了一定損失。
1、防洪標準不明確
中小型河道治理開展的較早,群眾按防護需要逐段進行建設,按實際防御洪水或受災程度進行加高培厚,沒有整體的規劃設計,缺少明確的防御標準,建設規模不確定。
2、兩岸堤防間距過窄
為節省土地河道兩岸堤防間距過窄,減少了河道的行洪斷面,河道出現高水位運行頻率較多,堤防決口淹沒農田的情況時有發生;堤防間距過窄,堤防與主河槽距離近,河槽滾動時宜沖斷堤防,恢復和加固較為困難。
3、裁彎取直過多
為大幅度增加行洪斷面泄量,對河道主河槽進行多處、長距離裁彎取直,使河長縮短縱向比降增大,裁彎取直段河道由穩定變為不穩定的發育型河段,河道的沖刷能力增強,大量泥土沖向下游淤積河道,造成整體河勢不穩。
4、堤防直線化
為使水流順暢,在堤防放線時采用長距離直線,使河道水流流速增高,改變了原有河道的水流流態,減少了穩水等水流平穩河段,水生魚類等失去適宜棲息場地,對河道的水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5、缺少防護措施
對距堤防較近的河道岸坡和堤防壩坡缺少必要的工程、林草等防護措施,河岸沖刷速度較快,普遍存在岸坡崩塌現象;砂性堤段植物自然生長速度較慢,堤防壩坡缺少植被有效防護,雨水沖刷比較嚴重。
六、中小型河道治理技術存在的問題的解決對策
1、搞好治理規劃
規劃設計是工程建設的依據,水利部門要組織專門的規劃設計人員,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每條河流的具體情況和特點做出科學的規劃設計,使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達到工程安全、保證效益、河勢穩定、改善生態環境的要求。
2、確定防洪標準
根據《防洪標準》(GB 50201—94)、《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50286—96)規定和相關要求,結合具體防洪任務,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設計防洪標準確定為10-20 a一遇標準。
3、確定合理的兩岸堤防間距
對現有兩岸堤防間距過窄的河道,要按規劃設計的要求重新調整,保證合理的行洪斷面。設計時要充分考慮為防止沖刷對行洪區采取植被防護增加的糙率;堤防高度限制在2.0m以內,降低運行風險,提高防洪安全程度。
4、合理布設堤線
天然河道在形成過程中和達到穩定狀態后,都有一定的彎曲,中小型河流的彎曲系數一般為 1.2-1.8。布設堤線時在滿足行洪安全的基礎上,要因地制宜,盡可能保持河道的天然形態,保留較大的自然彎曲,使堤防的走向與河道的原始生態基本吻合,盡量減少工程建設對河道的水生態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
5、限制裁彎取直
裁彎取直是中小河流治理的有效措施,因投資省,技術難度小,容易施工等優點,被水利部門廣泛采用。為避免河道裁彎取直后帶來的不利影響,對中小型河道裁彎取直措施必須在具備一定的條件下才能采用。
5.1 影響防洪安全
當因河道彎曲阻水,洪水期抬高水位增加的灘地水深超過設計洪水位灘地水深的 5%以上的;河道出現斜河、橫河,洪水期主流直接頂沖堤岸,嚴重危及堤防安全的;堤防嚴重沖刷,采取固腳、護坡等措施仍不能解除洪水威脅達到安全度汛的。
5.2 影響取水安全
有攔河壩的河段河道彎曲達到一定程度,形成斜河,洪水期漫灘主流沖刷低洼地帶,繞過攔河壩形成新的河道,將攔河壩廢棄的。
5.3 影響開發利用
河流過于彎曲,彎曲系數過大,將行洪區切割成零星地塊,影響行洪區的整體開發利用的。出現以上3種情況時,可以考慮裁彎取直措施。
6、采取生態型防護措施
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的堤防兩側按規定建設工程防護林的同時,對因河岸沖刷導致沖毀堤防和河槽距堤防較近的河段岸坡及自然恢復植被較慢的堤段必須采取防護措施。采用工程措施護岸、護坡的,應選擇干砌石護坡、石籠護坡等天然建材,也可以采用中空生態混凝土預制塊等生態型人工建筑材料護坡;半穩定型河岸和堤身可采用植物護坡,利用植物根系的固結和莖、葉的覆蓋作用等對河道岸坡和堤防壩坡進行防護。植物護坡可以用草、灌木單獨護坡,也可以草、灌木結合。護坡植物應選擇生長速度快,適應貧脊土壤、根系發達、經濟價值好的草本植物或小型灌木植物。
結束語
我國中小型河流數量眾多,因缺乏治理而水患頻繁、環境惡化,其綜合治理對充分發揮治河工程功能效益、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水利部門要加強對治理工作的技術指導,搞好中小型河道治理,改善和提高農業生產條件,保證行洪安全,對促進社會發展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勇超,張頂策,佟宇明 . 芻議河道裁彎取直的條件[J]. 黑龍江水利科技,2011(05):234.
篇9
【關鍵詞】生態水利工程 河道綜合治理體系 環境保護
在現代水利工程建設中生態水利工程是一個新的分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生態水利工程認為水利工程建設不僅要對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需求進行滿足,還需要保護好水生態系統,使得健康環保和持續性發展的水利工程得以建立。雖然當今社會科學在不斷的進步發展,但是大家也明白了,雖然傳統意義上的水利工程能夠使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得以滿足,但是,實際上這樣的水利工程將重點放在了假設經濟和促進社會發展上,但卻沒能很好的注意到河流生態系統自身也具備規律性和特殊需求的特點,這樣由于水利工程建設使得河流生態系統功能得到退化,既不能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還會對后世子孫的發展造成危害。在以后水利工程的建設過程中,用切實的重視起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合理的平衡。著眼于全球,對生態水利工程、河流生態建設及河流環境立法進行考量,在生態水利工程建設中傳統的防污染技術、循環經濟模式及綜合水資源管理都將成為一種重要的手段。
一、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原則及措施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活動在不斷的開展,同時基礎設施也逐漸得以完善,特別是大型工程的建設,近現代以來,這樣的大型水利建設工程大量的得以運用,造成了很多自然河流渠道化和非連續化的現象,另一方面,河流的棲息地面積在不斷的縮小,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河流生態系統,許多生活在河流中的魚類不得不離開河流尋找其他合適的生活場所。因此,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其前提是必須要做到對生物群落多樣性的維護,盡最大努力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所以,大家必須要認識到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才是水利工程興建的目的,絕非是破壞。要想實現對生物群落多樣性的保護,具體的措施是在生態水利工程開展之前對生物群落動態和環境進行監測,事前生態系統監測一般情況下可借助下面兩種方法得以進行:其一是對生態變量的最優值進行監測,其二是對生態變量的最低值進行監測。以得出的這兩個生態變量值為基礎,在二者間形成一個關于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后包絡圖。然后,將反饋調整式的設計方法用于生態水利工程中,不斷反復循環的進行設計、執行、監測、評估、調整的操作流程,以保證生物多樣性不被破壞。這是一種以監測為基礎的反饋調整式的生態水利工程的總體方案設計,首先是對工程的設計、執行以及管理,再是評估工程以及周邊環境影響變量,接著針對水利建設帶給生物植被的影響進行定量評估,最后,針對上述情況進行調整。依據這樣的水利工程設計方法,能夠從根源著手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周邊生態環境受到的生態水利建設工程的破壞。還有一種方法是直接引進鳥類、魚和其他物種或是在岸邊進行人工植被的種植。促使河流異構性形式的提高,在最大程度上使其與自然河流地貌學原則相符合,提供良好的條件以為生物群落多樣性的保護提供保證才是生態水利工程的重點所在。
二、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性
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我國傳統哲學關注的重點,直到現在我們依然努力追求這一點,力圖切實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為,這是對崇尚自然,遵循自然法則的哲學的建筑理念的反映,事物之間總是存在著互相牽制、作用的關系,這也是當今社會和諧共存發展理念的貼切反映。要在對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性做到切實遵循的基礎上進行生態工程設計,也就是說在原有的生態系統中自然設計和組織功能以及自我修復功能的基礎上,生態工程設計主要是發揮輔的加工作用,以盡量實現促進人力與自然力相互和諧得以實現的水利工程設計。
在設計生態水利工程時,設計師要對兩個方面進行考量,一方面是流域的水質水文、土壤、地貌特征的自然屬性,另一方面是植被種類、生物種類及其密度等的生態價值。同時,設計時還要考慮到如何防止外來物種的引入,以避免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生態水利工程的建造不是為了對環境進行改造,而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變化。所以,在建設水利工程時,工作人員切不可本著用“人類的力量去改造大自然,樹立新工程”的概念。人們要學會對自然生態系統進行合理的利用,使其能夠服務于人類社會,進而促進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贏。水利工程的建設,必須要對河流的自然屬性做到尊重,因地制宜,以保護為前提對其實現生態開發。
三、景觀開發的整體性原則
首先,大家應當知道水生態系統是一個大的系統,它包含了生物系統,一般水文系統和人工系統工程設施。
作為人類活動的一部分,一般的水文系統與生物系統相結合,最終形成天然的生態系統。形成了積極和消極的影響水域的生態系統。同時,還必須重視水棲息地的環境波動流動性和隨機性的特點,河流淤積的變化和運動將引起侵蝕的運動,這些運動將對生態水系統造成嚴重的污染后果,人類的生活環境也因此面臨巨大的挑戰。所以,在進行對水利工程的景觀開發時,要從長遠的角度看問題,不能只著眼于目前的盈利而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即是,要注重景觀開發的整體性。
在開發生態水利工程時重視整體性原則的具體表現為:(1)注重流域特點。由于河流不斷流動,在不同的時間內河流的流量和水位等水溫特點都呈周期性變化從而對生物的遷徙和群居都造成了不同的改變。(2)要注重生物包括植物和動物的分布區域和生存環境的變遷。(3)要準備好對水利工程建設的周邊環境進行長期監測、評估、調整的工作。因為環境的變化不是短時間內驟變的,而是循環漸進的。向蝴蝶效應般在時間上需要漫長等待,而對整體環境帶來的變化又有可能是大家所無法想象的。因此,要基于以上整體原則進行水利生態工程景觀的開發,不能以破壞環境為前提。
四、結語
由于傳統的河道治理工程難免會加重環境負擔,而且會影響到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水利工程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實現了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重目的。大家只要認識到生態環境與水利河道之間的關系,才能最終在河道治理中應用到生態水利。
參考文獻:
[1]谷曉存,劉景春,吳慶偉.城區河道治理與環境協調共處的
篇10
要 近幾年來,地理高考以河流為載體的試題屢見不鮮。究其根源,在于河流作用舉足輕重。人們正想方設法將水患變成水利,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弄清楚河流特征及運動規律,而這些內容就涉及人文科學及自然科學,內容廣泛而復雜,為命題者提供了廣闊的考查空間。
關鍵詞 水文特征;水系特征;綜合治理;流域開發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01-0109-02
1 專題考點
以河流為線索,綜合考查我國或世界典型地區河流的水流特征、水文特征、水資源利用、河流斷流、跨流域調水、人類活動與水環境的關系、流域開發、水污染等問題,是近幾年高考的熱點之一。考查形式多給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備考目標
盡力做到:只要出現關于河流水情、水利與水患為內容的考題,就能輕車熟路,從容應對,用最短的時間得出盡可能完善的答案。
3 備考措施
知識儲備熟準全,方法技巧明透練。考點漏點易錯點,分類調研預前瞻。思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里及表;知識儲備方法技巧探究創新。過程:以河流為線索進行復習時,首先要構建知識網絡,通過網絡盡可能使分散的知識串聯起來;其次要形成分析問題的模式或程序,如水能分析模式、航運分析模式等;再次要善于聯想與開拓,做到觸類旁通。
3.1 河流特征
1)水系特征與水文特征的區別與聯系。河流水系特征是指集水河道的結構,其與地形關系較為密切。河流水文特征即水情狀態是指河水結構、變化等,其與河流流經地區的氣候關系密切。易錯點:水系水文易記混,下面口訣能記準:兩期兩量位能行,干支三流水系定。
2)流水作用所形成的地形。①上游河段:一般以流水侵蝕為主,形成流水侵蝕地貌,河谷如“V”字形,多峽谷、急流與瀑布等。但在山腳往往形成以流水沉積作用為主的山麓沖積扇。②中下游河段:一般以流水沉積作用為主,形成流水堆積地貌,河谷寬、淺,河中多沙洲、江心島,河口出現三角洲等。關注點:直道水偏因地轉,曲流靠向河凹岸。
3)水文特征。河水補給與河流徑流的關系(表1)。調研:影響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
①徑流量:主要與流域內的氣候有關,降水量、流域面積、干流長度、支流多少都對流量有影響。一般說來,降水量大的地區,河流徑流量大;降水量小的地區,河流徑流量小。
②水位:主要與降水的季節變化或氣溫變化有關。分布在濕潤地區,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水位變化由降水特點決定;分布在干旱地區,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水位變化由氣溫特點決定。同等條件下,植被覆蓋率高的流域的水位變化要小于植被覆蓋率低的流域。
③結冰期與凌汛:主要與氣溫有關。最冷月均溫小于0 ℃時,有結冰期;若河流同時又是從較低緯度地區流向較高緯度地區的,則也會有凌汛現象。
④含沙量:主要與流域內的植被狀況有關。流域內植被狀況好的河流含沙量較小,反之則較大。此外,土質、氣候、流速、經濟活動等對河流含沙量也有影響。
3.2 河流的開發與利用
1)航運條件分析與航道開發:影響河流航運的因素有徑流量、水位變化、河道特點(深、寬)、通航里程、地勢起伏、干支流分布與水系的發達程度、通航季節長短(有無結冰期)、經濟腹地的大小及其經濟的發達程度、聯運條件等。
2)水能資源開發:主要從河流水量大小、落差大小方面來分析。一般來說,河流水量大、落差大的地方,水資源就豐富;反之,則水能資源就貧乏。因此,在從山區進入平原或從高一級階梯轉入低一級階梯的地方,水能資源大都比較豐富,如剛果河、我國的長江上游、紅水河、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等。
3)水資源的利用:主要用于供水與農業灌溉,解決季節性用水不足主要靠修水庫蓄水;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主要采取跨流域調水或修引水工程方式。我國的跨流域調水工程有引灤入津、引黃濟青、引黃入晉、南水北調等,澳大利亞有著名的東水西調工程。
4)河流與產業發展、城市布局:對農業來說,在河流沿岸特別是中下游平原發展農業,可獲得穩定而充足的水源;對工業來說,接近河流既有水源和良好的運輸條件,還可解決工業廢水的排放問題;對城市布局而言,河流的供水、航運和早期的軍事防御功能,使得河口、兩河交匯處、水運的起點或終點成為城市布局的理想區位,河流還為旅游業的發展孕育了瀑布、峽谷等景觀。
3.3 河流與流域的治理
1)洪水的成因與治理。①成因。從自然方面看,洪水發生地大多降水量大或降水特別集中;地勢低平,排水不暢。從人為方面看,一是流域內的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含沙量劇增,導致泥沙在中下游河道和湖泊中淤積,使河道、湖面縮小,泄洪蓄洪能力下降;二是圍湖造田或以其他方式擠占分洪、泄洪場所,是蓄洪能力降低。②治理。總原則:上游——修水庫蓄洪和植樹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開挖新河,加固堤壩,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2)黃河凌汛和斷流的成因、治理。
①黃河凌汛的成因與對策:黃河凌汛主要發生在初冬和初春時節,發生的河段主要是上游的寧夏段、河套段和下游的山東境內。由于黃河流域緯度高,上述河段是從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的,上游結冰時間晚于下游或融冰時間早于下游,導致大量浮冰在下游地區聚積,堵塞水流,引起漲水,形成凌汛。治理方法:一是汛期通報,做好預防工作;二是炸掉堵塞的冰壩。
②黃河斷流的原因。從自然方面看,是因為黃河流經區域多為干旱、半干旱地區,蒸發量大,降水少,流量不大;下游支流少,匯水面積小,加之下游是地上河,河水滲漏嚴重。從人為方面看,是因為黃河中上游工、農業大量引水;水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缺乏對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流域內植被破壞嚴重,涵養水源的能力下降。防治措施:植樹造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統一管理,協調用水,合理分配用水量;節水灌溉,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跨流域調水。
3)河流水污染的治理。措施:關閉治污不達標的工廠,做好污水處理,做到達標排放,合理分配用水量;節水灌溉,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4)河流水利工程建設評價。開發河流主要通過建水庫大壩等方式來實現,但建庫攔水有利也有弊,必須正確看待。從正面的影響看,可攔蓄洪水、灌溉農田、發展航運等;從負面影響看,會淹沒農田,誘發地震,導致水體富英養化,影響水生生物生長,導致水庫周邊的生態環境惡化等。因此,建設水庫大壩時,要合理確定壩高和壩址,減少淹沒損失;調整農業結構,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和第三產業,吸納和安置移民;建立自然保護區和實施人工繁殖,保護洄游生物;營造防護林,保持水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