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護理基礎知識范文
時間:2023-09-22 17:58: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養老護理基礎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通過此次培訓,能掌握相關的養老護理基礎知識、技術護理、生活照料、康復護理、心理護理的知識與技能。
二、課程設置與課時分配
1.老年護理基礎知識及相關法律法規
2.生活照料
3.技術護理
4.康復護理
5.心理護理
三、培訓要求與培訓內容
1、護理的知識及相關法律法規
a.老年人生理心理特點
b.老年人的護理特點
c.老年人的常見疾病
d.老年人的營養需求
e.養老護理員職業工作須知
f.老年人權益保障的相關知識
2、生活照料
(1)通過本章節培訓,學員能夠了解清潔衛生、睡眠照料、飲食照料、排泄照料安全保護等方面的工作內容及生活照料的知識、方法和技巧。掌握并熟悉生活照料的操作步驟。
(2)培訓內容
a.清潔衛生
b.飲食照料
c.排泄照料
d.安全保護
3、技術護理
(1)通過本章節培訓,使培訓對象熟悉了解技術護理的理論知識,掌握熟悉給藥、觀察、消毒、冷熱應用、護理記錄、臨終護理等技術護理操作步驟。
(2)培訓內容
a.給藥
b.觀察
c.消毒
d.冷熱應用
e.臨終護理
4、康復護理
(1)通過本章節培訓,培訓對象能夠了解肢體康復的主要內容,作業療法的原理,掌握被動運動和作業療法訓練的操作步驟、訓練方法,指導老人合理使用健身器材及主要功能,組織適合老人的閑暇娛樂活動。
(2)培訓內容
a.肢體康復
b.閑暇娛樂活動
5、心理護理
(1)通過本章節的培訓,使培訓對象初步了解造成心理異常的原因及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觀察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變化及疏導技巧,掌握與老人溝通,協調及情緒疏導的具體方法步驟;指導老人的人際交往及情緒自救的方法;初步掌
握臨終關懷技巧。
(2)培訓內容
1.理論知識
2.心理異常
3.心理的定義
4.心理異常的含義
為了加快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推進養老服務人員專業化,推行從業人員職業資格認證和持證上崗制度,根據《市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宿政發〔**〕131號)要求和省民政廳、財政廳《**省
養老護理員培訓實施方案(**-**年)》(蘇民福〔**〕24號、蘇財社〔**〕165號)、《**省省級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蘇財社〔**〕224號)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目標任務
**年,計劃培訓初級養老護理員220名,中高級130名。全市養老護理員崗前培訓率達到100%,持證上崗率90%以上。
二、培訓方案
(一)培訓對象:各類養老服務機構的護理人員,包括公辦養老機構、民辦養老機構、農村敬老院、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從事養老護理服務的人員。
(二)培訓等級:培訓共設三個等級,分別為:初級(國家職業資格五級)、中級(國家職業資格四級)、高級(國家職業資格三級)。
(三)培訓機構:初級養老護理員培訓由具有符合條件的學校承擔,中、高級養老護理員由省民政廳委托相關機構組織培訓。
(四)學時要求:初級不少于180個標準學時。
(五)培訓內容
1.職業道德、職業道德基本知識、職業守則
(1)尊老敬老,以人為本;
(2)服務第一,愛崗敬業;
(3)遵章守法,自律奉獻。
2.老年護理基礎知識
(1)老年人生理、心理特點;
(2)老年人的護理特點;
(3)老年人的常見疾病;
(4)老年人的營養需求;
(5)養老護理員職業工作須知。
3.相關法律、法規知識
(1)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相關知識;
(2)勞動法的相關知識;
(3)其他相關法律、法規。
4.安全常識(講座)
(六)培訓教師
應具有本職業或相關專業較豐富的知識、實際操作經驗和教學經驗。培訓初級養老護理員的教師應具有中級職稱或高級職業資格證書。
三、考核與鑒定
培訓的考核和鑒定按照國家《養老護理員職業培訓大綱》和《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的要求執行。具體由培訓機構向考核和鑒定機構申請,統一組織考核和鑒定。
四、組織實施
(一)組織參訓
各縣(區)民政部門負責做好培訓報名、組織參訓等管理工作。各養老服務機構新增養老護理人員必須全部參加崗前培訓。各縣(區)民政部門對轄區內各類養老服務機構新增養老護理員應及時統計上報,市民政局按月匯總,并安排市
培訓機構適時組織培訓。需參加省廳中、高級培訓的,根據省廳通知要求,由各縣(區)民政部門一次性申報,市民政局匯總上報省民政廳后,由省培訓機構分期安排培訓。
(二)經費保障
1、補助標準。初級養老護理員培訓經費參照省補助標準執行,每人1200元,包括培訓、食宿、鑒定等費用。由市、縣民政部門從省補助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資金中支付。
2、與培訓合格率掛鉤。培訓機構要確保培訓合格率(職業資格認定通過率)不低于90%,如低于90%的,則按照比例扣減培訓經費。
3、中、高級培訓經費,按照省民政廳有關培訓通知要求執行。
(三)實施時間
全市護理員培訓從**年5月起實施,并實現常態化。根據各縣(區)新增護理員情況,由市民政局統一組織開展培訓。有條件的縣也可以自行組織培訓。
(四)相關要求
1、各養老服務機構新增養老護理人員必須符合養老護理員任職資格的基本條件(年齡50周歲以下、初中以上文化、身體健康),并要全部參加崗前培訓,未經過培訓的,不得安排上崗。
2、各縣(區)民政部門對轄區內各類養老服務機構新增養老護理員應嚴格審核把關,符合任職資格基本條件的應及時統計上報,參加崗前培訓;不符合任職資格基本條件的不得從事養老護理工作。
3、培訓學校要認真組織,只要有培訓需求,就要及時安排培訓,確保全市新增護理員能夠及時得到培訓;同時,要堅持教學標準,保證培訓質量,真正讓參訓人員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并做到學以致用,從而不斷提高全市養老護理
篇2
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對養老服務的需求在急劇增長,單獨依靠政府提供養老服務的模式已經力不從心,只有通過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活動,將社會力量引入養老服務領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矛盾。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從業人員專業水平低、供需矛盾突出等問題正在制約著養老服務事業的發展。本文以人口老齡化為背景探討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現狀,旨在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以供借鑒。
關鍵詞:
老齡化;政府購買;養老
一、引言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突出的熱點話題。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嚴格執行和人們觀念的轉變,“未富先老”的中國也同樣面臨著巨大的人口壓力,與低生育率相連的是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相較于發達國家需要數十年甚至一個多世紀才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中國的人口老齡化階段僅僅只用了18年。若僅依靠政府單一提供養老服務無法滿足廣大老年人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只有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機制將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納入養老服務供給體系中,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養老服務需求與供給的結構性矛盾。因此,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是符合國情的必然選擇。
二、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內涵
(一)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概念
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是指政府為履行社會職能,在與社會各類服務機構目標一致的前提下,從公共財政的預算中拿出經費,通過公開招標或直接撥款資助的形式向其購買養老服務。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并不是雇傭關系,而是一種契約合作關系,雙方通過相互協調溝通共同為日益龐大的老年人口提供養老服務,從而將政府從生產者的角色中擺脫出來,由直接提供者變為資金提供者和監督管理者,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和公共服務供給的多元化。
(二)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類型
養老服務的目標群體需求層次多樣,養老服務內容實現程度缺乏有效的評價體系,難以單獨通過市場機制提供。所以從服務主體的角度,建立由政府出資,社區、機構相結合的養老服務供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一般而言,養老服務內容包括針對老年人的生活照料與醫療康復以及精神關愛服務三個基本方面。根據養老客體的不同,養老服務可分為傳統的家庭養老、機構養老服務和居家養老服務。政府購買的養老服務主要面向機構養老服務和居家養老服務。其中,機構養老服務是由社會養老機構向老年人提供食宿、生活照料與專業化的護理等的養老服務,目前我國養老機構有養老院、福利院、敬老院等多種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會再分配功能。居家養老服務居家養老以家庭為主要載體,以社區為居家養老服務的主要陣地,這不僅吸納了家庭養老的地域性優勢,能夠就近為老年人提供優質服務,也可以根據老年人具體的生活需求,合理規劃養老措施。這不僅彌補了子女由于工作等原因無法照料父母的生活與精神方面的缺陷;同時可以保持其原有的社會關系不變,使老年人精神愉悅,而且還可以構建起家庭、社會與政府共同責任理念,還為社會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
三、我國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存在的問題
(一)目前我國養老服務業專業水平低
養老服務業的進步有賴于從業隊伍的不斷發展和壯大,但是目前我國養老服務業的專業化程度偏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進程。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從事養老服務的人員中專業醫護人員占比低。實際上,因為專業護理人員主要集中在醫院,養老機構的專業護理人員比例非常低,2014年注冊護士與與養老機構入住老人的比例為1∶13,與全部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為1∶54,提供養老服務的專業護理人員缺口非常大,無法有效滿足老年人健康護理需求。而且專業的醫護人員受編制、工資報酬等因素影響,并不愿意主動投入到養老服務業中。同時由于老年人子女長期不在身邊,缺乏情感交流的渠道,容易產生孤獨等負面情緒,所以在精神慰藉等方面需要具有專業心理知識的社區服務人員,而這類人員更是缺乏。其次,從業人員缺乏專門的技能訓練。養老服務業的從業人員多為年齡偏大的下崗女工,他們雖然能夠照料老年人基本的生活起居,但是因為沒有經過專門的技能訓練,很難滿足老人特殊需求與較高層次需求。
(二)我國養老服務供需矛盾突出
我國現有的養老機構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急速增長起來的養老服務需求,尤其是對我國邊遠地區和農村地區而言,養老機構的資源更是不足。目前,傳統的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模式都暴露出了各自的局限性。首先,當今社會老年家庭空巢化的趨勢不斷加大,根據2010年“六普”數據,到2010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獨居老人共1824.4萬。①空巢家庭的出現使傳統依靠家庭成員的家庭養老服務供給越來越短缺。其次,由于養老服務業成本高、獲利低,愿意進入該行業的民間機構較少,而其所提供的服務水平較低,使老年人也不愿入住養老機構,根據2008年“中國城市養老服務研究報告”,選擇入住養老機構的老人只有6%~8%。而且養老服務的供需不平衡不僅體現在對于技術型的養老服務的供給還比較欠缺,同時面向收入低層的老年服務項目比較少。因此,如何應對龐大的老年人口的養老問題成為當下最棘手的話題,養老服務的供需矛盾急需政府構造新的養老模式緩解。
(三)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機制不健全我國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尚處于起步階段,在探索過程中暴露出的購買養老服務機制不健全的問題值得注意。首先,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覆蓋面小、服務種類單一。目前政府購買養老服務主要以獨居和困難老人為服務對象,解決的只是老人群體中很少一部分人的養老問題。而且政府購買的養老服務僅僅為老年人提供簡單的護理服務和家政服務,而對老年人所需的精神、文化和休閑娛樂需求等方面鮮有涉及。其次,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資金供給不足和安排錯位并存。目前在我國的財政預算中尚未為養老服務形成制度化的預算安排,購買養老經費投入少,使得養老服務的資金得不到及時有效地保障。同時,雖然近年來政府加大了對養老服務的支持力度,但是資金安排錯位的現象卻不斷出現,如2012年政府共投入31億元用于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試點設施建設,這些補貼僅用于床位建設,對于每月高昂的食宿和護理費,政府并沒有清晰的財政支持手段,到2012年末全國建成各類養老機構床位數達到每千名老人20張,但入住成本沒有降低,機構“空床”與老人“無力入住”并存現象難以得到根本扭轉,政府的財政補助并沒有被用于老人最需要的生活照顧和醫療護理服務上①。最后,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政策缺乏連貫性。大多數政策的頒布是迫于形勢的發展,只為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政策之間缺乏整體性的思考和統籌全局的能力,導致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容易產生偏差。
四、政策建議
(一)建立專業的養老服務隊伍養老服務業專業水平的提高,有賴于專業隊伍的建立。首先,可以參照我國現行的薪資標準適當上調養老服務專業人員的薪資待遇,尤其是從事高端護理的專業人員的薪資待遇,從而吸引醫護人員從事養老服務業,提高從業人員中專業醫護人員的比重。其次,可以開辦養老服務類職業學校從文化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技術知識、專業拓展知識四個方面來培養養老服務的專業人員。同時對現有的從業人員加強專業培訓,對服務員進行基本護理常識、心理學基礎、溝通技巧等高端養老服務技能培養,更好的了解老年人需求。最后,要明確養老服務崗位專業標準和操作規范,設定適當的獎懲標準,調動服務員提供服務的積極性;并且結合社會工作者制度的建立,倡導志愿者服務,建設志愿者隊伍,形成專業化和志愿服務相結合的服務隊伍。
(二)培育養老服務供給主體,發揮非營利組織的作用為解決養老服務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政府必須通過購買養老服務培育大量的供給主體,并組建專業性的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業務中介組織,將民間資本和非營利組織納入服務提供市場中,運用競標等形式使不同主體之間相互競爭,從而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供給效率,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需求。同時,政府要將完善傳統養老模式與發展新型養老模式并舉。一方面,加大稅收優惠政策和購房優惠政策增強家庭養老的動力。②另一方面,要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社會力量以獨資、合作、參股等方式參與養老服務業,為政府購買服務提供有益的補充。此外,應進一步扶持非營利組織,發揮其非營利性和志愿性的特點,并為非營利組織提供場地、設施與人員培訓和技術指導,從而開發和整合社會資源。
(三)完善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運行機制首先,健全的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機制必須逐步消除城鄉差別,不僅應該將社會服務覆蓋到社區居民,也要能夠及時關照到當今社會的困難群體和邊緣群體,這就需要建立專門的機構進行服務對象的資格審查和資助信息的收集。其次,地方政府應將政府購買服務的資金納入當地的財政預算,并建立與財政增長相統一的自然增長機制,保證資源的合法使用和政府購買服務政策的正常實施。最后,要增強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政策規劃與整合能力,建立較為科學的評估機制,根據主客觀環境定位養老服務購買的總體戰略,將養老服務政策、養老保險政策、社會救助政策等納入整體性框架,進行整體考慮,做好各項社會政策間彼此的銜接與整合,確保政府購買服務質量,同時政府應進一步完善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政策法規,通過法律條文的形式規范的購買流程、市場準入標準、項目招投標的程序和范圍等內容,從更高的層面支持養老服務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倪東生,張艷芳.養老服務供求失衡背景下中國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政策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5年第11期
[2]鄭蘇晉.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以公益性非營利組織為重要合作伙伴[J].中國行政管理,2009年第6期
[3]周俊.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風險及其防范[J].中國行政管理,2010年第6期
[4]張盈華,閆江.中國養老服務現狀、問題與公共政策選擇[J].當代經濟管理,2015年1期
[5]丁建定.居家養老服務:認識誤區、理性原則及完善對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年2期
篇3
關鍵詞:衛生職業教育;教育目標;現狀分析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發展規劃的出臺,中等衛生職業教育的發展取得了階段性發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中等衛生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影響了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
一、中等衛生職業教育面臨的新形勢
1.招生對象基礎素質偏低但仍具有可塑性
雖然國家大力提倡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對于中職畢業的學生也建立了良好的上升發展通道,但是隨著高校的擴招,專科層次招生為了有足夠生源,降低錄取標準,初中畢業生上高中讀大學意愿加強,導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對象一般為學習成績較差,且沒有達到高中錄取分數線的學生。這些學生年齡一般在15~18歲,存在年齡小、自制力差、沒有系統的學習方法和習慣等特點。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存在較強的可塑性,如果能有良好的發展平臺和嚴格的管理措施,符合教育理念,仍然可以有較好的發展。
2.教育目標明確清晰,上升通道暢通
隨著國家醫療服務的改革,城鎮醫療社區化、基層化,社會人口老齡化,人們的保健意識加強,為廣闊的醫療市場帶來契機,也給中等衛生職業教育帶來了發展的機遇。中等衛生職業教育應做到培養目標清晰,培養目的明確,為社區醫療、鄉鎮醫院、養老服務機構等培養具有扎實的護理專業知識、較強的臨床能力、強烈的服務意識的復合型護理工作者。在此基礎上,對于有信心、有愿望想到更高層次的學府深造學習的畢業生,可以通過對口升學等方式考入心儀的高校,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成為更高層次的護理人才。
3.社會對護理人才技能要求更高
一名優秀的護士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嫻熟的護理技能,還要具備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與品質,學會接人待物、處理醫患矛盾,學會尊重患者、與患者進行良好溝通。職業操守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服務性的特點,這就對護士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衛生職業教育在實際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應從各個角度嚴肅、認真、一絲不茍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與專業技能,才能夠為社會培養出優秀的護理人才。
二、中等衛生職業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等衛生職業教學主要是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講授為主、以考試成績為評價標準的傳統教學模式,由于其教學目標不明確,基礎知識與“三維目標”的結合不到位,學生教學教案當做任務機械地完成甚至抄寫,教學過程多憑經驗完成教材內容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對教學效果和學習結果的檢測只通過簡單的試卷檢測,教學效果與期待值相差甚遠,而逐漸被淘汰。
1.基礎知識內容復雜,技術知識不完善
目前,護理教育課程設置存在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忽視實踐教育的現狀,學生學習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術含量不高 ,學習內容要么難度過大、不易理解,要么過于基礎化、知識閉塞,這種參差不齊的教學內容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同時,教學內容滯后或理論與實踐脫節,也影響了學校的發展和學生的整體素質的提高,導致學生從學校畢業之后,無法較快地適應實際工作崗位的需要。護理教育的專業課程設置應將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做到“兩手抓”,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根本,為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創造學習平臺。
2.教師以及使用的教材知識更新慢,滯后于時代的發展
在中等衛生職業教育教學模式還不完善的條件下,學生對護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仍然依靠教師和教材。目前,臨床護理的新技術、新方法和新產品的發展變化日新月異,而實際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教材的更新周期較長,有時甚至會出現實驗教材與實際技術操作發生脫節的現象,擔負培養學生任務的教師因為長期從事教學工作,疏于臨床治療,又沒有進修深造,導致護理臨床知識和技術的更新慢,這就會導致學生畢業走向崗位之后難以適應護理工作的進度和要求。
3.臨床技能和基礎知識仍有較大脫節
學校教育不應該與實際工作發生脫離,教育的落腳點就是幫助學生對職業做出恰當的選擇,利用課程或項目提高學生的實際經驗,這是國家目前倡導的現代學徒制的教育理念。熟練的實際操作經驗和來自一線導師的指導,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理論聯系實際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更加豐富的知識,提高職業發展過程中的技術水平和特定情況下需要的情感態度的洞察力。然而,中等衛生職業教育仍以基礎知識的學習為重點,而臨床經驗和技術的學習等職業訓練較為貧乏,理論與實踐仍然存在較大的脫節,導致學生畢業之后,即使擁有較優異的基礎知識,但因臨床實際經驗的嚴重缺乏而很難實現從學校向護理工作崗位的過渡與轉換。
4.教學模式中學生仍然未充分發揮學習主動性
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使學生將來走向工作崗位做準備,尤其是護理工作崗位,要求學生不僅全面接受知識和技能,還應具有終身學習、與時俱進的思想,這樣才能順應社會的發展而不被淘汰。目前的職業教育大多是基于績效的教育,依據要求學生必須完成的學業任務進行預期評估,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加之教學模式固化傳統,不注重技術和態度的培養,淡化學生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和主體地位,導致學生在完成學業任務的過程中,常以被動地接受知識和經驗為主,難以充分發揮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在這種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下,成績較差的學生無法及時消化知識,考試成績不如意直接導致學生厭學,成為一個“讀死書,死讀書”的缺乏獨立思考和實踐能力的人,進入社會也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近年來,由于社會需求和科技進步對護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培養模式也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但學生的整體能力培養仍然停留在被動的學習狀態,不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5.缺乏對學生在護理工作中的服務意識的培養
護理基礎知識的學習以及專業技術的掌握都是為了能夠更好地走向護理工作崗位,但護理專業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只有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并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護士。在護理工作中如果沒有服務意識,面對服務對象,知識和技能都不能得到較好的發揮和運用。這種服務意識并非是到了工作崗位才需要擁有和學習的,而是在學習護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由教育者潛移默化地教授給學生的一種精神。然而,就目前的護理教育而言,教師教學仍然偏向以傳統的知識傳授為重,對學生整體的健康護理體系的服務意識并沒有進行有意識的培養和熏陶。
篇4
隨著國家職業教育發展規劃的出臺,作為培養初級衛生護理人才的中等衛生職業教育得到了重視,并取得一些階段性的發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中等衛生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直接影響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需要引起重視,進行改進。
一、中等衛生職業教育現狀
1.招生對象素質差,但具有可塑性
雖然國家大力提倡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也建立了良好的發展通道,但是隨著高校的生源擴招,專科層次為了招足學生,降低錄取標準,導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對象一般為學習成績較差,沒有達到高中錄取分數線而面臨輟學的學生。這些學生年齡一般在15?18歲,他們年齡小,自制力差,沒有系統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對世界的認識尚處于朦朧狀態。但他們可塑性強,如果有良好的學習平臺,嚴格的管理措施,符合實際的教育理念,仍然可以有較好的發展。
2.培養目標明確清晰,上升通道暢通
中等衛生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十分清晰,就是為社區醫療、鄉鎮醫院、養老服務機構等培養具有扎實專業基礎知識和較強臨床能力、具有強烈服務意識的復合型護理工作者。在此基礎上,對于有信心、有愿望,想到更高層次的學府深造的學生,可以通過對口升學,引導其考入心目中的理想高校。
3.技能要求提高,應用性更強
衛生職業教育培養合格的護士,這個職業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服務性,無論是對護理技術能力,還是對職業道德修養、待人接物、職業操守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既可以更好地發展學生自身技能,又可以更好地培養人才。
二、中等衛生職業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1.知識體系有待完善,需強化實踐教學
中職護理教育本應結合中職教育與護理教育的雙重特點,構建以理論知識為基礎、以實踐應用為導向的護理學科。然而,目前我國中職護理教育的教學課程設置仍然以理論知識為主,缺乏臨床經驗和技術的訓練,理論知識與實踐脫節嚴重。臨床經驗的嚴重缺乏,使學生畢業后很難實現由學生到護士的角色轉換。而熟練的實際操作經驗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和益處,例如現代社會倡導的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培養機制等,都是在幫助學生掌握更加豐富的實踐知識,培養職業技術和特定情況下需要的情感態度的洞察力,這就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
2.新知識、新教學理念亟待普及完善
在我國的知識教育體系下,學生學習護理知識和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徑仍然是教師和教材,隨著臨床護理實踐操作的新技術、新產品等不斷出現、更新,護理操作的方法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然而,從目前學校的教材內容看,知識的更新遠趕不上臨床的發展,內容比較落后,實驗教材與臨床實際技術操作發生脫節,這就導致學生就業后需要很長時間的適應過程。因此,要想跟上醫學發展的速度,實驗教材的更新勢在必行。
目前的中職教育,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老師依然是課堂的主角,授課組織形式仍以固定的班級為單位,而中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技術性人才,如果忽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勢必會造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發揮主動性和創新性。成績較差的學生會因為聽不懂、不理解而產生厭學情緒,甚至退學;而有些成績較好的學生由于沒有主動地參與思考過程,只是一味地“讀死書,死讀書”,缺乏獨立思考和實踐能力,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實際應用或工作中缺乏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最終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
因此,醫學的發展對護理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正確認識中職護理教育的培養目標,在教學中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優化專業設置,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中職護理教育的辦學質量,成為中職護理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
作者簡介:李霞(1982- ),女,河南新鄉市人,在讀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內科護理學的教學。
篇5
士規范化的管理和使用顯得尤為重要。對聘用護士在管理中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現報告如下。
1 存在問題
1.1 聘用護士流動性大:我院自2002年起用聘用護士共65名,由于各種原因先后有24名辭職或轉行。聘用護士的這種流動性對醫院正常護理工作造成很大的損失,護理部門不得不常年忙于招聘新護士,這些新進人員由于缺乏工作經驗,不能很快投入工作,還需要有人帶教,等其業務熟練后,由于種種原因又出現離職不干的現象,給護理管理帶來許多困難和不便[1]。個別護士特別是學歷較高的聘用護士思想很不穩定,存在著臨時思想,認為基層醫院沒有發展前途只是過渡階段,把基層醫院當作跳板。在臨床工作中一出現了對所選擇的專業科室不滿意時或者又找到了更適合自己薪水的工作時,就主動提出辭職,使用人單位和科室處于被動狀態[2]。
1.2 基礎知識不扎實 專業技術水平低:基層醫院的護士學歷普遍偏低,主要以中專為主,尤其是全國統一考試成績沒有達到標準要求而入學的護士,基礎知識薄弱,且缺乏主動學習精神。聘用護士大多是剛從學校畢業或工作2~3年,工作經驗少,在工作中遇到問題不主動找出原因也不去想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做事比較機械被動,只是滿足一般的操作,但求無過錯,只求過得去,不求精,不求技術過硬,沒有上進心,缺乏實踐的經驗和解決護理問題的能力,難以達到醫院工作的要求。
1.3 經濟收入低:聘用護士工資低、獎金少,加之低收入狀況與城市生活中的消費水平形成反差,有抱怨情緒,工作責任心欠缺。醫院在編護士少,聘用護士在我院臨床科室護士中占70%以上,而聘用護士工資及獎金和福利全部由用人單位解決,醫院確實難以支付這筆費用。由于收入低,有些人干脆跳糟,致使護理隊伍不穩定,成為影響安全的因素[3]。
1.4 服務意識淡薄:聘用護士平均年齡不到24歲,基本是80或90后出生的,比較年輕,在家都是受家人慣縱,沒有吃過苦,所以出來后在工作中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怕苦怕累,主動服務意識欠缺,關心理解意識淡薄,不會換位思考,沒有奉獻精神,對于患者提出的問題不能耐心解釋,患者滿意度不高。
2 管理對策
2.1 做好崗前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新聘用的護士雖然經過了實習階段,但還不太了解該院的基本情況,所以在招聘新護士時,在入科工作前進行崗前培訓。培訓內容為醫院的基本情況及規章制度、護士崗位職責、護士職業道德等。培訓結束后帶新聘用護士參觀醫院,讓新護士在入科前就了解醫院情況,熟悉醫院的環境及科室功能,有利于今后開展工作。通過培訓,使聘用護士明白,作為護理人員,擔負“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重要責任,通過培訓,從而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激發其愛崗敬業的熱情。
2.2 體現人性化管理:聘用護士試用期滿,經考核合格后,與單位簽訂勞動合同,聘用護士可與正式在編護士享受同等待遇,如工資及資金、排班、節假日、婚假、產假、病假等。聘用人員在晉升和評優、評先等方面與在編人員的機會一樣。醫院遵守勞動法,按有關文件要求為每位聘用護士購買了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醫院有單間宿舍提供給聘用護士住宿,解決了聘用護士的住宿問題,使其能安心工作。在工作中對聘用護士多表揚,多鼓勵,多理解,工作表現好時在晨會或護理大會上及時給予表揚。管理者與聘用護士在工作中是上下級關系,工作以外是姐妹關系,關心、體貼、愛護、尊重聘用護士,幫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使其感到集體的溫暖,在集體中有歸屬感[4]。
2.3 提拔重用聘用護士:自2008年起,我院將表現優秀的合同制聘用護士選拔當科護士長,并送去上級醫院進修或外出短期培訓學習,盡量給聘用護士提供發展的平臺,提高她們的專業知識水平和社會地位,使她們有成就感, 工作起來干勁十足,起到帶頭作用,今年至今已派多名聘用護士到上級醫院進修。 2.4 加強專業知識培訓:護理部定期舉辦院內護理理論、護理操作、護理質量管理標準培訓,培訓方式為晚上脫產學習。科室每個月組織聘用護士進行專業知識學習,理論學習內容為護理“三基三嚴”,操作部分為《55項臨床護理技術操作標準》,培訓結束后
進行考核,考核目標為人人合格。醫院每年舉辦護理知識及護理操作競賽,競賽獲獎者除給予物質獎勵外,還發個人榮譽證書并存入個人技術檔案。選拔優秀護士參加市衛生舉辦的各項護理競賽,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通過培訓及舉辦各種競賽,使聘用護士的專業知識得到鞏固、提高,護理技術操作逐步走上規范化、標準化的軌道。
3 小結
通過以上對聘用護士的管理,我們體會到完善各項管理制度、采取提高工資待遇,加強人性化管理,做好聘用護士的職業道德教育、業務培訓等,使其感覺到醫院就像自己的家,從而更加熱愛護理工作和熱愛自己的單位,有些聘用護士已結婚生子,能安心工作,聘用護士流失有所減少。聘用護士由原來被動服務變為主動服務,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通過加強聘用護士的綜合管理,重視聘用護士的職業發展需求,降低其離職率,降低醫院由于人員頻繁更替而帶來的風險,對提高醫院護理質量和護理安全起到積極作用。
4 參考文獻
[1] 王淑蓮,董 健.基層醫院聘用護士管理難度與對策[J].中國社區醫師,2011,21(1):13.
[2] 宋建華,樊 帆.我院合同制護士使用管理的現狀和對策[J].探索中國醫院管理,2002,22(1):42.
篇6
1人文精神的內涵
人文精神泛指人類體現出的對人的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一種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1]。人文精神是一種對于人的關注的思想,主要是指追求人生真諦的理性態度,即關懷人生價值的實現,人的自由與平等以及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等。人文精神主要表現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文化的關系時,突出人是主體的原則;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以人各種需要的滿足為最終追求,強調人是目的的原則;在人與物的比較中,突出人高于物、貴于物的特殊地位,強調精神重于物質、人的價值重于物的價值、生命價值優先的人道主義原則和人本主義原則;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強調相互尊重對方的人格尊嚴,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則。
2國外護理專業人文精神教育發展情況
早在20世紀60年代,國外護理界就開始重視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教育,這一趨勢在80年代后進一步加強。1984年《美國高等護理教育標準》中明確要求將人文科學教育納入護理職業教育中。概括起來國外在護理人文教育中具有以下特點。
2•1加大人文課程比例護理教育的課程設置中有1/3為人文學科課程[2]。具體課程主要包括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人類學、關系學、經濟學、法律、宗教、哲學、語言、文學藝術等圍繞護理學的相關人文學科群。此類人文學科群有以下特點:(1)護理人文核心課程明確。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將心理學、社會學和倫理學等課程列入必修課,并占有很大的比重。(2)課程類型以護理學和人文學科交叉的邊緣性綜合課程為主。(3)選修課比重及自由度較大[3]。在美國,任意選修課和指定選修課占全部課程的1/3。選修課普遍開設有語言、文學和藝術類課程。
2•2教學內容安排注重實效性其特點是將人文科學整合到護理專業教育內容之中,關注護生在護理實踐中的具體表現及其作用,使護生學會從醫學、倫理、政治等不同角度去考慮問題。通過采用大量的案例教學,實現人文知識和護理實踐的有機融合,提高人文教育的實效性。
2•3課程改革的趨勢是綜合化、現代化,文理相互滲透、互相融合。美國護理院校的課程強調綜合性,盡可能淡化學科間的界限,強調課程內容的精簡與整合[4]。
2•4師資隊伍建設國外大部分護理學院多設立在綜合性大學,依托其人文教育優勢,為護理人文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師資來源。如著名的耶魯大學、弗吉尼亞大學都設有護理學院。
2•5開始注重隱形課程的建設國外學者研究證實:“參加有教育目的的課外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人文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加強對學生跨文化護理能力的培養;加強學生對人類整體本質的認識;重視學生在高新技術條件下工作能力的培養[5]。
3我國中等護理專業人文精神教育研究狀況
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影響下,我國中等護理教育開始摸索總結,積極推進護理專業人文精神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教育觀初步確立整體護理理論強調護理對象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完整整體。人作為一個整體包含生理、心理、精神和社會等多個層面,各層面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共同構成整體人的獨立性,使整體不同且大于部分之和。改變了過去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教育觀。
3•2課程體系建設有了改觀沿用和套用醫學教育課程體系的現象逐步減少;公共基礎課中,基礎知識如數學、物理課學時明顯減少,護理倫理學、心理學和護理禮儀等人文學科開始增加,課時數有逐步加大的趨勢;專業基礎知識如病理、生理等醫學理論知識比重減少,社區護理、精神護理不斷增加等。
3•3培養目標進一步明確注重學生的技能培養,實踐教學的比重明顯加大;普遍開展了基礎護理等課程的臨床實踐考核,并將一定的人文知識納入考核內容,提出了培養實用型人才的目標。
3•4教師隊伍建設開始得到加強由于各學校重視并實行教師資格證制度,教師普遍接受了教育學和心理學等知識的繼續教育,人文素質得到提高;各學校開始引入人文學科大學生從事相關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等。
4中等護理學專業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等護理教育思想和教學體系還沒有從根本上完全擺脫生物醫學模式的影響,護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一種唯技術的教育,觀念上強調技術至上以及實用性和滿足社會的急需,注重專業知識,特別是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學生整體素質及專業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培養。具體而言,中等護理專業人文精神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4•1護理學對人文精神的重視不夠,教育觀念落后,辦學定位模糊許多學校還存在著重醫學輕人文;重“人力”教育,輕“人”的教育;重職業培訓,輕“人格”教育;偏重就業要求,忽視工作后個人發展的現象。而在美國人文教育在職業教育中不是一個獨立的或者性質不同的部分,而是貫穿于整個職業教育過程中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4•2護理學專業的主干學科不全面1998年教育部將倫理學、心理學列為護理學專業的主干學科,改變了在生物醫學模式指導下的以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護理學為主干學科的模式,為我國護理人才整體素質的培養奠定了基礎。各級護理教育機構也相繼設置了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溝通學等人文課程,這是我國護理教育的重大進步[6]。但是隨著護理學專業的不斷發展,護理學的主干學科僅僅有倫理學、心理學是不全面的,還需要擴充更多的內容。
4•3人文課程設置不合理據統計顯示:“中等護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公共基礎、醫學基礎和護理專業知識三者的構成比基本為0•7:0•55:1”[7]。其中,公共基礎知識中政治理論和思想品德方面占的比重較大,而文學、心理學、人際交流與溝通、美學/禮儀等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知識明顯不足,應用性醫學人文課程開設較少等,沒有突出護理教育的內容和特色。而美國多數護理學院都設有自己特色的課程,包括:家庭護理,講授家庭和變遷、家庭和慢性疾病、家庭與威脅生命的疾病、影響家庭成員健康的因素;跨文化課程,通過對有關種族、文化差異等跨文化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克服自我種族中心主義,更好地為不同國家和不同種族的病人提供服務;與護士流動有關的課程。美國注冊護士已成為流動率最高的職業,為解決此問題,護理課程中有關護士流動問題的內容逐漸增多,如護士的個人特征或人口學特征、職業滿意度、職業因素及護理職業社會化等[8]。
4•4護理學專業人文學科師資不理想護理專業的師資大多是來源于醫學院校或是臨床教學醫院。由于我國長期過窄和過于專門化的教育,這部分教師缺少人文學科知識的熏陶。在課堂講授中,講“病”的生理、病理因素多,講心理社會因素少,不能把醫學基礎、護理和人文知識有機融合在一起。相當多的醫學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師認為,人文教育主要是人文學科教師的事,或是護生管理部門的事,與自己關系不大。因此,在學科教學中比較注重本學科專業理論知識、技能的傳授和培養,對在教學中如何滲透人文教育缺乏思考和實踐[9]。
4•5沒有建立起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目前,中等護理教育評價手段上,仍然是重視認知領域目標測試,忽視情感領域、精神領域目標的評價。衡量學生的人文素質,還單純以思想政治為主,以分數定高低;專業考試內容普遍缺少護患對話,忽視人文關懷與人性化護理;操作技術考核,注重和強調的是操作程序的規范性、操作動作的標準性和操作項目的完整性;護士資格考試內容主要是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考核,人文精神的內容非常少。
4•6教學手段和方法落后普遍采用傳統的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以講授法為主,單項傳授書本的知識,不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培養的學生的自學能力,人文教育的內容涉及非常少。
4•7護生缺乏社會實踐活動的鍛煉社會實踐活動是人文社會科學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10]。由于中等護理職業各院校新校區的建立,遠離城市居住區,給活動開展造成了交通的不便;學校的急劇擴招,學生人數的劇增,給活動開展造成了組織的困難;專業課程內容多和學校教師嚴重不足等都不利于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護生缺乏社會實踐活動的鍛煉,缺乏人文關懷的內心體驗。
4•8對校園文化的認識不足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學校共同的價值觀念、價值判斷、價值取向。然而,許多學校認為校園文化在教育中充當的是補充角色,是一種文調味品,校園文化不被重視,其內容也拘泥于以社團活動為主要內容的課余生活。沒有很好的和護理專業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4•9護生缺乏人文知識的教育背景我國的普通教育是應試教育,中國的家長重視智力的培養,不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偏重于望子成才而忽略望子成人。由于人文知識的缺乏,部分學生受實用主義、利己主義的影響,追求物質享受,只講實惠,不講精神,埋頭于護理知識的學習,不注重倫理道德修養,在誠實、守信、勤奮、謙虛等基礎文明表現欠佳;缺乏對社會歷史、現實人生和人際關系方面的了解和認識,導致部分學生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力差,遇事容易走極端。
5中等護理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途徑
5•1更新教育觀念加強護理專業學生人文精神教育,重要的是確立教育從單純的傳授專業知識轉變為對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強調思想、道德、文化、科學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協調發展的理念,把人文素質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注重培養護生為人之道和治學之本。引導和教育護生具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樹立科學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培養社會責任感。訓練護生人本化的服務思想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幫助護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情趣和坦蕩、寬容的胸襟等。
5•2建設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教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護理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人文社會科學、醫學、預防保健的基本知識及護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能在護理領域內從事臨床護理、預防保健、護理管理、護理教學和護理科研的高級專門人才。中等護理專業課程體系應以“人”、“健康”為軸心,圍繞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社會需要的主線建設,課程體系應體現中等護理教育學制短、教學容量大、實踐性強和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的特點,并借鑒國外護理教育特點,突出人文基礎知識傳授和人文素質培養。建設好的人文社會科學不僅要包括了倫理學、心理學,還包括了哲學、文學、美學、史學、心理學、管理學、教育學等。為此,需要開設大量的選修課程如文學、藝術等來培養學生整體護理觀。
5•3加強師資建設針對目前護理學專業人文教育的師資建設情況,可以考慮以下幾種方式:(1)文學、歷史、社會類課程可以聘請綜合院校的專業老師任教;(2)選擇一些熱愛人文學科教學的護理學教師進行脫產培訓或引進心理學、教育學的畢業生進行護理學知識培訓,使他們成為具有護理學知識和人文知識的復合型教師,承擔護理教育學、護理心理學等邊緣學科課程[11];(3)重視對基礎醫學課和專業課教師人文素質的培訓,使他們把“授業”與“傳道”有機結合起來,不僅把專業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更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式、思想作風和治學精神傳授給學生,真正做到教書育人[12]。同時護理教師自己也應不斷加強人文知識的學習,提高自身的人文修養,注重情商的培養[13]。業余時間應博覽群書,拓寬知識,充實自我。自覺地將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專業教育活動中。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造就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高級護理人才。
5•4在專業課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創設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與方法,護理教學滲透人文素質教育需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如角色互動、案例討論、價值澄清、護患溝通、問題情景、小組學習、護理日志等。這些教學模式,能夠從多個側面為學生補充知識,訓練技能,提高素質。同時,在各項專業技能的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進取精神,促進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開闊的文化視野。
5•5建立整體化護理技術操作考核程序與標準護理學是一門應用性學科,臨床實踐是護理專業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知識向能力轉化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過程,目的不僅在于了解,更在于觀察、思變和體驗,在于情感的變化和精神的升華。在本階段實施人文素質教育也要求把實踐教學內容細化、量化、載體化和可操作化,要把握和突出重點環節。
5•6加強社會實踐積極開展社會實踐、社會調查和社會服務,使護生在與人和社會、自然的交往中不斷開闊視野,關注社會,認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自然的關系。特別是在與衛生健康相關的節日,如世界衛生日、睡眠日、艾滋病日、禁煙日、護士節等。同時,開展一些專題活動,組織護生進入社區、醫療機構、養老院及社會福利院等,為病人、孤寡老人提供衛生健康咨詢服務,開展獻愛心及各種公益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學會關愛社會、關愛病人、關愛健康和關愛生命[14]。此外,要加強護生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增強護生職業道德感和社會責任感[15]。學生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能夠獲得直接的情感體驗,而這種情感體驗對于人文知識向人文素質轉化具有重要意義[16]。
篇7
由這一研究,提出了“醫老”問題,即老齡群體疾病的預防、醫療、護理及康復一體化的設計與服務。雖然老年人是最需要醫療健康機構的人群之一,但是專業化、專門化的老年醫學機構在中國的城市中還鮮見身影。
按照居家養老的原則,與強調養老院數量相比,老年醫學機構為代表的配套體系建設顯然更具有現實性。
“健康老齡化發展的戰略研究”總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聞玉梅在接受《望東方周刊》專訪時強調,老年醫學問題既涉及老年人自身、家庭,也會影響整個社會和國家。
她還提醒,除了政府投入,企業也可以在老年醫學產業的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老年患病人群將消耗改革紅利
《望東方周刊》:你們為什么要開展“醫老”的研究?
聞玉梅:我們國家的老齡化不可避免。長三角特別是上海進入老齡化最快,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上海27%以上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社會未富先老。
為應對老齡化,國家采取了很多措施,如社會保障、補貼、投建老年護理院等方面,這些投入主要集中在養老。
我們認為,僅僅養老是不夠的,還要重視“醫老”。根據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報告,我國老年人將近一半處在患病、帶病的狀態,近三分之一老人長期活動受限,14.1%的城市老年人生活起居需要照顧。這些耗費了社會、家庭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我個人的觀點是,“醫老”是基礎,“醫老”搞好了,養老問題將有所緩解。一些發達國家也有老齡化問題,但他們有較好的醫療保障體系。而我國醫保制度還不成熟,提倡“醫老”,就顯得十分必要,這將大大減輕國家、社會、家庭的負擔。
《望東方周刊》:老年醫學問題如不及時解決,對社會有什么影響?
聞玉梅:老年群體多患慢性病,病程長、難以治愈,這占用了大多數的醫療資源。僅以2002年的數據,我國約10%的65歲以上老人耗費了近30%的醫療總費用。
我國60歲及以上人群高血壓患病率為72.4%,明顯高出其他年齡段人群的高血壓患病水平;老年癡呆患者的增長速度也是發達國家的3倍,到2006年約有500萬患者,每年新發病例30萬。2010年全球用于癡呆的費用高達6010億美元,占到全球GDP的1%。
所以,如不及早、全面地推進老年醫學,進行有效的預防、診治與轉化型科研,大量患病老年人群的治療費用將顯著消耗我國改革的紅利。這不僅是導致我國經濟負增長的要素,還會給患者及家庭帶來經濟、精神的嚴重負擔,最終不可避免會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老年科遲早要單列出來
《望東方周刊》:老年醫療與其他傳統醫療有什么不同?
聞玉梅:老年人常常同時患有多種疾病,而且比較虛弱,住院時特別容易感染醫院的細菌和病毒。
我一個學醫的好朋友,比我年紀還大,摔了一跤,家里要送他去醫院檢查。他扳住門死活也不愿意,后來勉強被送去了。幾天后在醫院細菌感染,醫院內細菌多,且多數是耐藥菌,老人抵抗力又低,沒過幾天肺部感染。感染后使用抗生素,因老人腎功能較差,導致腎功能衰竭,不久去世了。本來只是骨折,住院后急轉而下,現在人也沒了,錢也用了,家屬還十分內疚。
其實醫院細菌監測、消毒,對老年病房更嚴格一些,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發展老年醫學必須強調老年醫學學科的發展。我常常這樣比喻,以前兒科和內科在一起,后來發現兒科的生理、疾病的病理、兒童的代謝、采用的藥物劑量和種類、治療方法等等都與成人不同,所以把兒科分了出來。
要前瞻性地看老年科的設置與發展,這么多老年人不容忽視。現在沒有重視起來,若干年后老年科遲早要單列出來的。
《望東方周刊》:我國的老年醫療處于什么樣的水平?
聞玉梅:我國的老年醫療還處于起步階段,缺乏一個完整的老年醫學科。多數醫院老年醫學科基本上局限于干部保健,看病的人也比較少,無法實現群體性的預防及治療功能。
我們希望更多的老年群體都能得到合理的預防、保健、治療、康復。“醫老”應該前移到預防,下移到基層。現在的社區衛生院、家庭醫生,都應當進行老年醫學的培訓。所以在現有醫療體系下,要有老年醫學的發展。
“醫老”、養老應該有國家層面的統一領導或協調機構,錢、人、物應有綜合管理。“養老”和“醫老”的管理現在多元化,民政部門、人保部門、衛生部門、發改委等等都在管。培養護理人員、建床位,錢花了很多,卻往往因各個部門之間缺少協調機制,出現了多頭管理,有的越位,有的缺位。現在艾滋病還有一個統一的協調機構,養老、“醫老”完全有必要統一領導,頂層設計、提高效率,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護士都不愿意做老年醫學
《望東方周刊》:據你們調研,上海服務老年醫療的醫院和科室有多少?老年科的醫護人員多嗎?
聞玉梅:上海的老年醫療機構資源少,需求太多,難以滿足。到2012年底,上海有5家老年專科醫院,當年住院的有16643人次,床位周轉非常慢,遠遠無法滿足需求。上海市43家三級醫院,有22家設立了老年科。
現在很少人愿意在老年醫學科工作,它沒有獨立的培養、晉升體系,大家都愿意去心臟科、腎臟科、血液科等等這些開刀的科室。
按現有的職稱評價體系,老年醫學科的醫生因為看來工作比較普通,成果不突出,在現有的競爭體制中難以晉升。實際上,老年科觀察老年人的疾病特點,更需要廣博的醫學基礎知識、細致的觀察與關心。也需要科研,國外像抗衰老、老年免疫,都是高層次的科研。
包括護士,手術室的護士錢最多,老年醫學的護士誰也不愿意做。我們調查過,摔跤、走失,這些責任重大,是醫護人員最怕的。
老齡化在中外都是普遍的問題,中國尤其嚴重,國家要讓老年醫療的護士們看到今后的發展。老年護理工作十分辛苦,上海的護工都是江西、山東、安徽等地方招來的,招聘非常難。對于護工應當也有培訓、也有資質。社會急需這樣的人才,做得好的,解決戶籍問題,哪怕逐步放寬,讓他們看到有前途,得到尊重。
國家應該看到這些,需要出臺政策,使老年醫學成為獨立學科。有與老年醫學相適應的考核晉升體系,包括老年醫學的臨床、護理、預防、檢驗以及不同層次的科研。
《望東方周刊》:高校設置老年醫學學科的多嗎?老年醫學科研能力如何?
聞玉梅:目前設置老年醫學學科的高校很少,剛剛起步,很少受到重視。老年醫學教育也相對滯后,我們自己有個博士點,但還沒有真正根據需求建立起來。
老年醫學的基礎、臨床研究,無論醫院或社區,通常均以研究某一種、某一類疾病為目標,忽略了老年人同時患有多種疾病的本質。同時還存在抽樣不適、樣本量偏小、不同單位間重復進行等多種問題。
我國缺乏有價值的研究論文,至今尚未在國際權威雜志發表老年醫學的重要論文。因此需要有關方面列為重大項目,提供必要的科研經費,改變目前“小打小鬧”的分散型研究。
《望東方周刊》:我國老年醫學科要有所作為,必須靠科學研究,老年科研該怎么做?
聞玉梅:老年醫學具有綜合性的特點,需要針對老年群體疾病在預防、診斷、治療、護理、康復等方面設立不同層次的科研計劃,既要有研究基因、分子等的高水平科研項目,也要有一般群體性的調查項目,并給予資金支持。
我們這次調研發現:20歲至40歲的人群,患糖尿病的比例較高,高血壓的排名還比較靠后;40歲至60歲人群里,高血壓跑到了第二位;60歲以上人群中,高血壓排到第一位了。這些是怎么回事?該如何預防高血壓?等等,都需要用科研去論證,進而向公眾大力地宣傳。這些科研可能無法發表于高端的醫學雜志上,卻是極有價值的。
“學區房”向“醫區房”轉化的新動向
《望東方周刊》:企業的力量可以推動老年醫學的發展嗎?
聞玉梅:企業都想賺大錢,對進入新興行業比較謹慎,所以現在對健康老齡化產業的投入較少,還有一些是沒有資質,卻在忽悠老百姓的。但不可忽視的是,未來這會是一個經濟增長點,企業可以將其列入戰略考慮。
目前少數房產開發商已將老年公寓與老年保健相結合,在建造老年公寓時免費為社區衛生服務站建造房屋,支持他們與三級醫院結盟,出現了“學區房”向“醫區房”轉化的新動向。
健康老齡化要發展相應的企業。保健品多,錢也花了不少,卻魚龍混雜。要有個評估,制定準入標準與資質認定,定期考核,給以稅收減免的政策,這樣愿意做的企業可以形成品牌效應。
老年人的藥也沒人做,現在好多藥瓶上都寫著“老年人慎用”。老年人腎臟功能較差,用藥與年輕人不同。華東醫院院長對我說,他們把一片藥掰成8片給老年人用。
老年人的疫苗,效果到底怎樣?進口的是不是我國老年人需要的?都需要研究。
這些都是些實在的問題,也是可以拉動內需的新興產業。做好了,對養老醫老是省錢的,企業是賺錢的,老百姓錢也花到刀刃上,不被蒙蔽。
篇8
關鍵詞:長期護理保險;SWOT理論
本文系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老年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與供給研究――以石家莊為例”(項目編號:26)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F8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月15日
人口老齡化是現代經濟的一大特征,世界上很多國家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根據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8,000多萬人,占總人口的6.98%,60歲以上人口達1.3億多人,占總人口的10.2%,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這也意味著我國上億人口面臨著死亡的威脅。如今,老年長期護理保險在世界范圍內廣泛興起并且快速發展,而在我國屬于起步階段,所以老年長期護理保險的開發將對老年人福利起到重要作用。
一、老年長期護理保險的內涵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荊濤認為應將護理保險界定為“被保險對象因年老、意外傷害、患病等原因,導致其生活難以自理,需要在家中接受他人護理,或入院接受康復治療及護理支持,并對在此期間所發生的一切護理服務費用進行補償的健康保險制度”。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薛惠元認為護理保險是指“保險對象在遭受意外事故、急慢性病等導致身體機能部分喪失,行動難以自理,需要接受護理服務的保險制度”。戴衛東認為護理保險就是“由國家政府頒布護理保險相關法律法規,并以社會化籌資方式來共同分擔老年人生活及住院期間護理的費用”。結合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加上我國國情,本文將長期護理保險定義為旨在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尤其是部分失能老人的生活水平,政府頒布實施的具有強制性的對那些生理或心理上存在缺陷導致生活無法自理的群體提供一種服務或經濟援助的社會保險,并且將其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
二、SWOT理論視角的老年長期護理保險現狀分析
SWOT分析是戰略研究設計學派的著名戰略分析模型,它是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內部優勢因素、內部劣勢因素、外部機會因素與外部威脅因素通過調查羅列出來,并依照矩陣形式進行排列,然后運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
(一)優勢。建立老年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可以解決目前我國面臨的老年長期護理問題,緩解家庭養老的負擔,促進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更加注重老年人權益的保障,讓老年人生活得更體面、更幸福。老年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通過提供專業的醫療護理服務如疾病質量、康復復健等和居家護理服務如洗衣做飯、聊天、散步、生活指導、其他日常活動的輔助等來幫助需要長期護理的老年人,使其能夠幸福地度過晚年生活。老年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建立既能夠解決我國老年群體長期護理需求日益加劇這一難題,又能減輕家庭因長期護理問題帶來的各種壓力,讓其他家庭成員能夠更好地投入工作,為社會進步貢獻力量。另外,一項制度的產生必然會帶動相關服務項目和產業的發展,我國養老和護理產業的發展需要老年長期護理保險的推動。這些都是老年長期護理保險的內在優勢。
(二)劣勢
1、護理服務機構不足。2013年我國城市失能老年人口約3,750萬人,這說明我國有約3,750萬老人需要不同程度的長期護理服務。然而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家庭照顧老年人起居也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機構服務被眾多專家看作是實現優質長期護理服務的較有發展潛力的途徑。隨著經濟的發展,目前一些專業的護理機構已經在一部分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出現,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城市部分失能老年人的護理需求。但相對于我國龐大的老齡人口來說,還遠遠不夠。2006年全國老齡辦李本公就提出,根據推算我國約有3,250萬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長期護理,至今已經10年,護理需求者數量不斷增加,機構增加的速度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護理需求。
2、護理人員數量少、素質低
首先,我國專業的護理人員數量不足。我國目前并沒有系統地培養專門針對老年長期護理服務的醫護人員,這也為老年長期護理服務的開展形成了人力資源上的障礙。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護理人員數量的標準,每千名人口中應至少擁有2名護士。而根據《2012中國衛生統計年鑒》的數據,目前我國每千名人口擁有1.82名執業醫生和1.66名注冊護士,醫護比例為1∶0.91,與國外1∶3的比例差距懸殊。
其次,護理隊伍綜合素質低。目前,我國長期護理服務的提供者大部分是下崗人員,“40、50人員”是服務提供者的主力軍,他們之前不僅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護理教育和上崗培訓,更沒有從事過相關工作。同時,老年長期護理保險對從業人員有著較高的要求,需要從業人員具備醫學、護理學、保險學等多學科的基礎知識,需具備一定的從業經驗。目前,我國護理人員隊伍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三)機遇。首先,從宏觀社會環境上來看,我國處在人口老齡化的初級階段,老年人口不斷增加,全球范圍內癌癥、糖尿病、高血壓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呈上升趨勢。隨著醫療和飲食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的平均壽命不斷增長。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數量不斷增加,這些都使得老年長期護理保險勢在必行;其次,從微觀家庭環境來看,中國長期以來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中國的家庭結構發生變化,一個家庭可能要贍養4~8個老年人。當今社會人們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子女不能長期在身邊侍奉老人,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雇用保姆的費用對于一般家庭來說比較高,不是可操作性強的長久之計。
(四)威脅
1、相關政策法規不健全。雖然我國在2006年通過了《健康保險管理辦法》,但是并沒有對長期護理保險有一個明確的定位,沒有出臺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法律措施來對長期護理保險市場進行規范。例如,我國護理機構資質的認定、醫護人員的考核、賠付標準、護理等級與護理服務內容的劃分界定等都缺乏明確的衡量標準;針對老年失能群體喪失獨立完成日常活動的能力的界定以及日常活動中使用工具能力程度的劃分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從而導致保險賠付時所涉及的范圍及賠償額度不清晰,容易產生理賠糾紛,經營風險較大。
2、政府對護理服務機構扶持力度不足。政府對護理服務機構的資金支持不夠。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指出,2012年國家投入31億元用于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試點設施建設,僅占當年公共財政支出的0.00025%,雖然說對養老服務的財政投入力度在不斷加大,但相對于全國公共財政支出總額125,712億元來說少之又少。而且,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財政社會保障支出也是較少的。
三、老年長期護理保險的SWOT矩陣構建及其發展策略
(一)提升型的SO策略。加大政府在長期護理保險中的作用。政府應該重點扶持老年長期護理保險,給予相應的稅收上的優惠。對相關的護理產業在市場準入、業務開辦等方面給予必要的便利。政府部門還應制定相關法規,規范和推動老年長期護理保險。
(二)約束型的WO策略。首先,應當加快專業護理人員的培養和引進,政府要加大對高等院校護理專業的投入,開展相應的課程,并且開展社會實踐。通過實踐豐富學生的實際工作經驗,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其次,大力發展護理機構,加強護理人員的培養和在職培訓。老年長期護理保險離不開護理機構的發展。要建立完善的配套護理系統,開展多樣化的護理服務,提高護理人員素質。
(三)脆弱型的ST策略。利用內部優勢,避免外部威脅,深入分析,在調整中定位老年長期護理保險提升策略。例如對于商業制長期護理保險,建立再保險制度,分散老年長期護理保險的風險。由于開辦長期護理保險具有高風險率和高賠付率,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再保險將自己承擔的風險和責任轉向其他保險人。這樣可以大量降低風險,有利于保險公司經營穩定。
(四)緊縮型的WT策略。即克服內部劣勢,化解外部威脅,放棄選擇,另選方向的老年長期護理保險提升策略。比如,面臨老齡化日益嚴重的社會形勢,我國可以選擇一種不同于國外現有長期護理保險的模式,開辟一條新思路。
主要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職業教育 主動學習 體驗式學習
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高職教育也正在改變陳舊的育人理念,努力培養適應信息社會的個性化、創新型人才。90后的大學生成長于數字化時代,他們習慣了信息環境下的生存,當他們走進大學校園的時刻,是實現夢想的良好開端還是營造多年的夢想破滅,這正是高校教育理念與現實社會的矛盾碰撞點,高校的教學管理是否與信息技術進行了深度的融合,校園的網絡平臺是否為學生搭建了“指尖上的大學”和“數字化校園”[1]。
以護理職業教育為例,如何讓剛入學的新生盡快適應學習型的生活,把學習當作一種生活習慣。我們遵循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規律,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和專業技術能力,把課堂教學的重心轉移到引導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提倡以學生為本。歸根結底,以學生為本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學習為中心,重點把握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讓學生理解教與學的關系,早在30年前,西方教育提倡第二課堂學習[2](extra-curricular),也就是教室以外與學習有關的活動;90年代之后,又開展了與課堂教學聯合聯動的學習(co-curricular)[2],新世紀以來,世界性的學習觀念發生了變革,強調學習的核心位置和作用,強調綜合使用所有的教學資源用于造就學生的全面發展。目前的教學活動已不再局限于課內課外,也不是單項灌輸或者課外活動,而是整合了課程學習和綜合發展、貫通課堂內外、超越校園內外的一種體驗式學習[3]。二是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習和發展的成效出發,重新認識、構建學習主體與學習環境的關系。學生始終是體驗學習的中心人物,其學習和發展的成效取決于他的自身需求、學校的目標引導和所處的學習環境。對于剛進大學校門的新生,不少學生的專業出自家長的意愿和選擇,所以其自身的學習需求不強烈,學生對專業的學習目標和未來就業愿景非常模糊,所以高職院校在低年級學生中要注重職業教育和就業引導,把職業素養教育融合在專業基礎知識的訓練中,使其明確行業要求和職業規范。只要熟悉了行業要求,學習目標就清晰了,然后在學校釀造的良好學習氛圍中,他們會慢慢地進入職業角色,逐漸成為課堂和學習的主人。
在護理職業教育中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把體驗式教育和服務型理念引入到基礎課程中來
醫學基礎課程的特點是知識多、記憶難,授課過程采用理論與實驗一體化的教學方式,結合課程內容,早期到醫院、社區、養老機構進行觀摩、調查和簡單的醫療服務,在同患者的接觸中,獲得對疾病的初步了解,在感受患者病痛的過程中逐步理解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機理,用體驗式教育讓學生從單純的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學生在體驗教學的過程中獲得學以致用的感受[4]。
在體驗式教學的過程中,也培養了職業道德,比如單純面對標本、模型,學生容易嬉戲,或者拿標本和他人開玩笑,通過接觸患者,同學們學會了尊重,逐漸養成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理論與實驗一體化的教會方式和早期接觸臨床,使學生提高了對疾病的認識和對事物總體的觀察分析能力,激發起自主學習的潛能,懂得了今天的學習是為了明天更好地為患病的人群服務。
二、強化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引導學生學習,首先要熟悉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需求,因材施教最適合活力有余、沉靜不足的高職學生。我們要選對教材,比如頁面活潑、知識結構清晰、內容簡明扼要,對學生有明顯的吸引力。當學生有了學習興趣,也就具備了較好的起跑速度,之后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漸漸養成自主學習和討論式學習的習慣。
結合課程特點,我們提倡編寫指導性學習資料,讓學生在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學習中少走彎路。例如基礎醫學課程中的人體形態學,教師在統編教材和教學課件的基礎上,為初學者編撰《形態結構難點解析》、《形態結構體表標志應用分析》、《臨床常見病例分析》,正向引導學生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
職業教育的課程應該突出技術、技能和技巧,高職教學課時少,強調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課程設計上下功夫,圍繞專業培養計劃制定課程標準,圍繞課程標準制定整體設計,單元設計注重知識特點和總體的連貫性以及職業應用的要求。教學環節突出育人標準和技能特色,讓學生盡早熟悉未來的職業特點。
近年來,多媒體技術發展迅速,從單純的幻燈片到3D動畫,多維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展示出一個形象生動的課堂教學,良好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手段相結合,使成長中的學生有興趣學習,在課堂上表達出積極的思考和參與教學的活力,通過學習,自己對單純的問題能解惑,在群體學習的環境中能表達、質疑和探索,使學生逐漸從課堂中的怕提問,到課堂中敢于提問題,善于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是學習專業知識的較高境界[5]。
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讓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在學習中找到未來職業的應用點,做到學以致用。改進教學方法,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模擬系統,讓學生自己設計和疾病形成有關的動物實驗,結合教科書,自己用多種途徑完成動物實驗,然后在總結實驗和書寫實驗報告的過程中獲得對知識的認識和分辨。
三、延伸課堂教學,使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
大一新生需要調整自己從高中延續下來的被動學習心態,也要克服高中老師灌輸給他們的“休息”和“自由”的負面影響,把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優秀”的教師善于駕馭課堂,給同學們進行充分的演示和綜合講解、并引導學生自己閱讀、體會相關內容的含義,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但研究表明這些均屬于被動學習[5],內容留存率約在5-30%;我們在人體形態學課程中開展第二課堂,提供給學生患病器官的大體標本和病理切片,以及相應的課余時間討論的病例,大家通過觀察標本的形態學變化,復習教科書內容,結合病例查閱相關資料,展開充分發言,針對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展開討論,對疾病發生的形態學基礎與患者的臨床表現有了直觀的認識和一定的理解[6]。專家認為[6],討論、實踐屬于主動性學習,內容留存率可以達到50%和75%。我們按照教科書學習內容的進度設置第三課堂,也就是讓學生結合教科書所學的內容,進行知識的鞏固和拓展,利用圖書資料、網絡知識和雜志閱讀,寫出專題報告,每人在小組內做10分鐘的ppt演講,一是鍛煉學生對知識的歸納能力、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二是通過聽別人的講授,讓學生加深了對多項知識的了解和認識[7]。俗話說,授人一瓢水,自己需要一桶水。多數學生通過講座,學會了論文綜述的初步寫法,提高了自我學習能力。
四、培養學生的“3C”素質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我國大學生的一個通病為思維禁錮,善于學習知識,但不善于質疑或者拓展知識,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就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判斷知識點的應用寬度和深度,學會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同時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設唯一的“正確答案”,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的學習,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應用目前大數據平臺提供的信息技術促進教學方式的改革。采用翻轉課堂、同步課堂、混合課堂等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基礎醫學的課堂病例討論學習指導中沒有唯一的答案,旨在鍛煉學生的多向思維方法,為后續的臨床課程打下基礎。
(二)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Critivity)
高職學生將來的出路在各行各業的第一線,他們必須擁有扎實的技術和緊跟時展的創新能力,才能獲得就業的一席之地。在基礎醫學的學習中,必須把創新能力的培養寓于教學過程中,比如把形態學課程的體驗學習分解為:閱讀和理解能力占1/3,辨識標本模型的結構特點占1/3,利用標本模型的病理變化推測出患病機體的臨床表現、發病體征占1/3,學生若能利用課余時間把教學內容編寫、演出一系列醫患特點的情景劇,就是創新能力的體現。
(三)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Cooperration)
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是當今經濟社會對技術人才的基本要求,從醫學基礎知識到臨床護理知識是環環相扣的整體系統,既要理解又要記憶,以小組學習和團隊合作的學習方法將做到事半功倍。
病例討論是重要的合作學習形式。教師要引導學生去認識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變化,讓學生以小組進行討論,鼓勵他們勇于發表意見,在討論中合作學習,在討論中提高自我學習的能力。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另一方法,醫學實驗通常需要多名學生合作完成,提倡以小組輪流執勤的方式設計實驗、分步驟完成實驗的整個環節,把動手和動腦銜接起來,一人負責設計,其他成員在實踐操作中完善設計方案,最后通過總結實驗步驟和實驗結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索與合作討論,是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較好途徑。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增強就業穩定性,這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和主旋律。作為職業教育機構,管理者首先要跟得上信息時展的步伐,踏準現代職業教育前進的節奏,用我們積極的探索和良好的職業教育精神去培養新生的一代。作為深資歷的教師,我們常常抱怨現代人愿意做網絡的囚徒,但卻忽略了信息社會給予人們的豐富快餐。在當今的大學校園里,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如何為大學生建立自主學習的平臺,營造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環境,讓思維活躍、好奇心強烈的大學生在數字化環境中快速積累專業知識、增強人格素養,通過課內、課外的綜合培養,迅速鍛煉成具有良好職業精神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 胡偉娟.淺談對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規劃的思考[J].決策與信息,2014(5):31-32.
[2] 張曉明.利用第二課堂開展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當代教育科學,2013(17):43-45.
[3] 江智霞,鄭喜蘭,李麗湘.以體驗為主導的護理學專業本科生培養模式的構建[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4(4):507-510.
[4] 蔡麗鶯.體驗式教學模式在護理技術教學中應用的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07(27):92-93.
[5} 王崇宇,丁國芳.病例討論結合PBL教學法在護理專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3):112-113.
篇10
經過全市各級婦聯組織的積極工作,市直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巾幗家政服務中心的精心籌備。__巾幗家政服務中心首期家政培訓班今天開班了。在此,我代表市婦聯向培訓班如期順利開班表示熱烈祝賀!向來自濟南市婦聯陽光大姐有限責任公司的培訓老師、向有關部門和新聞單位的同志蒞臨現場指導工作表示誠摯的謝意!向參加這次創業培訓的各位學員表示熱烈的歡迎!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各級婦聯組織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大力實施巾幗創業就業工程,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始終堅持“上為黨政分憂,下為婦女解愁”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在黨政所急、婦女所需、婦聯所能結合點上,創新工作思路,強化發展意識,在抓好“兩大競賽”活動的同時,相繼開展多種培訓,把提高培訓質量作為我市下崗女工、農村失地及富余勞動力就業的關鍵。特別是巾幗家政服務中心的成立,為大家搭建了一個更好的平臺,我們首期培訓班學員來自全市部分鄉村,將通過短期培訓服務于不同的崗位,對此,中心積極籌措資金,千方百計搞好服務,并從濟南請來了資深培訓師為大家培訓,旨在給大家上崗打下一個良好基礎,希望大家一定要牢固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時代精神,努力學理論、學文化、學科技、學管理,提高就業能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樹立創業、就業的新觀念,積極投身于創業與再就業的實踐,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創造新崗位、新業績、新生活,實現人生價值,贏得社會的尊重和認可。下面,結合這次學習培訓我講幾點意見:
一、 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對家政服務職業的認識
本文來源:文秘站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家務勞動社會化已成為一種趨勢,為適應社會和家庭的需求,家政服務這一職業便應運而生。家政服務作為一種新興行業,同其他職業一樣也是社會勞動分工越來越細的結果,做好這項工作不僅意義重大,而且前景美好,是一項大有可為的事業,是一項德政工程。
當前和今后,我國對家政服務員的需求越來越大。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隨著社會競爭力的加強、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勞動者工作強度的加大,那些把精力和時間更多地投入到工作中的人,已無暇顧及家務勞動。二是我國已開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目前的養老方式仍是以家庭養老為主,不少家庭的老年人需要陪護和照料,而且不僅僅是洗衣做飯,還需要進行保健和醫療護理。三是隨著優生優育政策的實施,科學養育子女的要求越來越高,家庭需要在培養、教育和照顧子女方面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原來意義上的保姆,已不能滿足需要,需要的是高素質的新型的家政服務員。近年來,經濟越發達地區,家政服務需求量越大,要求也相對較高。廣東、深圳、大連、上海等地出現了具有大學學歷甚至研究生學歷的高級、特級家政服務員。1995年11月,國家勞動部規定家政服務員為新興技術工種,并納入國家職業鑒定序列。家政服務員這門新興技術工種,必將以新型的、有一定質量的、規范化的服務,來代替舊的、傳統的保姆。因此,我們的學員要切實轉變就業觀念,正確看待家政服務業,克服自卑心理,樹立正確的職業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從事家政服務業的勇氣,增強做一名優秀的家政服務員的信心和決心。
二、珍惜機會,認真學習,努力掌握家政服務知識技能
今天,大家能夠坐在這里參加學習培訓,很不容易。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珍惜這次學習機會,克服各種困難,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確保這次培訓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一是要嚴格要求自己,端正學習態度。一般人總認為家務活不用學,人人都會。事實并非如此。在家庭中無論是對家事管理,還是洗衣做飯,都包含著大量的知識技能。現在社會人們吃講營養,穿講漂亮,住講寬敞,家庭中聘請家政服務員的目的是希望不斷提高家庭生活質量,對家政服務員的期望和要求也越來越高。同志們只有努力學習,真正掌握管理家政服務的知識,學到為家庭生活服務的技能,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在家政服務市場才具有競爭力。培訓期間,要處理好家庭和學習的關系,排除各種干擾和影響,以飽滿的熱情和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要坐得住,學得進,力爭多學一些、學深一些、學透一些,做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學有所成,順利通過結業考試,取得家政服務職業資格證書,為將來從事家政服務業打下良好基礎。二要注意學習方法,增強學習效果。家政服務職業涉及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內容很多,學習任務很重,同志們要注意學習方法,上課要專心聽講,聚精會神記筆記,課后要及時復習鞏固。克服畏難情緒,發揚吃苦耐勞精神,堅持不懈。年輕的同志要幫助年紀大的同志,文化程度較高的同志要幫助文化程度低的同志,大家互幫互學,團結互助,共同提高。
三、加強管理,嚴守紀律,圓滿完成培訓任務
- 上一篇:早產兒護理最關鍵的措施
- 下一篇:基礎護理服務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