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防治辦法范文
時間:2023-09-21 16:58: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質災害防治辦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TU273 文章編號:1009-2374(2015)24-014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24.073
人類在科技和經濟上都處在一個不斷發展的階段,人類的進步加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為了加快經濟的發展,人類開始破壞自然環境,大量開采自然資源,破壞了生態平衡。水工環的研究對象一般都是地質災害、環境地質問題和全球的變化問題。通過深入的研究,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本文對橫江鎮洋地中心小學滑坡地質災害資料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確立滑坡可能的失穩模式及危害性,結合滑坡具體的工程地質及水文環境,對滑坡治理工程實施的可能性進行分析,采用工程措施輔以安全監測,保護滑坡在將來存在條件下,不致因滑坡失穩而危及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護滑坡體下方約460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1 橫江鎮洋地中心小學的地質災害現狀概述
洋地中心小學師生460名、教室20間、教學財產600余萬元。2010年4月,教學樓的南側和西側陸續發生多處小滑坡,滑坡方量大概在30~50m?。2010年6月18日教學樓西南側再次發生滑動,滑坡后緣裂縫呈不規則的弧形,滑坡體積約292m3,滑坡體堆積物已沒過滑坡前緣教學樓的一樓窗戶。當地政府及時疏散老師和學生,并對堆積物進行及時的清理,未造成人員傷亡。
滑坡隱患于山體北側中下部,滑坡標高433.6~436.3m有多條裂縫發育,匯入后整體形成1條主裂縫,裂縫寬3~10cm,最寬達15cm,長約16m。隱患體分為兩個區域:
隱患體Ⅰ區平面上呈弧形,潛在滑動主方向34°,斜長約26m,寬約48m,面積約1248m2,平均厚度約2.6m,體積約3244.8m?。該隱患區坡型為臺階狀,平臺寬1.0~2.5m。學校用漿砌塊石擋墻對坡腳前緣進行了支擋,但上部坡體存在沿土層內部軟弱帶滑塌的可能,穩定性較差。
隱患體Ⅱ區平面上呈半圓形,潛在滑動主方向185°,潛在滑坡體長12m,寬47m,面積約564m2,平均厚約2.6m,體積約1456m?。該隱患區主要是因為建房開挖切坡高3.0~5.0m,切坡坡度70°~80°,切坡面呈直線型,坡面有雜草。上部坡體存在沿土層內部軟弱帶滑坡的可能,穩定性較差。
滑坡隱患Ⅰ區滑坡隱患Ⅱ區。滑坡平面上多呈筲箕型,滑坡后緣呈圓弧形,具有后緣較陡,中部下凹和前部突起的特點;滑坡發育于松散殘坡積層中,滑體由粉質黏土組成,含少量植物根系。滑體結構松散,滑坡在標高433.2~436.5m有多處裂縫發育,裂縫張開且外傾,長期降水、地表水等易沿著裂縫下滲沖刷形成地下通道滲入坡體,同時擴展裂縫,加劇斜坡向臨空方向產生蠕滑變形。地表水進入坡體后,除增加坡體自重外,還降低剪切面土體的抗剪強度,進一步降低斜坡的穩定性。裂縫繼續沿平面縱向延伸,同時深切坡體,最后剪切面被剪斷,裂縫貫通,形成滑坡。
2 滑坡成因分析
首先,本區屬構造剝蝕低丘地貌,相對高差較大,山坡坡度(20°~35°),局部坡度70°。出露地層第四系殘坡積粉質黏土,土層分布厚度較大(2.0~7.0m),土體浸泡后抗剪強度降低,穩定
性差。
其次,強降雨或連續降雨過程中大量地表水易沿著裂縫下滲沖刷形成地下通道滲入坡體,同時擴展裂縫,加劇斜坡向臨空方向產生蠕滑變形。地表水進入坡體后,除增加坡體自重外,同時地下水位的迅速抬升,孔隙水壓力和浮托力驟然增大,底部基巖軟化,降低剪切面土體的抗剪強度,進一步降低斜坡的穩定性。裂縫繼續沿平面縱向延伸,同時深切坡體,最后剪切面被剪斷,裂縫貫通,形成滑坡。
最后,學校在滑坡區山坡坡腳不合理的切坡開挖、建房等,使植被遭受破壞,切坡過陡又改變了斜坡原有的平衡條件,形成臨空面,導致邊坡局部變形甚至整體失穩。
3 滑坡穩定分析解譯
該滑坡為殘坡積土質滑坡,滑體組成物質為殘坡積粉質黏土,平均厚度約2.6m。滑坡體主裂縫寬3~10cm,最寬達15cm,長約16m。根據滑坡體巖層、地形、現狀及滑動機制,滑坡體滑動模式為滑面圓弧型。
按照自重+暴雨和自重兩種狀況對A―A’、C―C’、D―D’三種滑坡剖面進行穩定性計算(由于此坡面的排水能力良好,在計算中可以不考慮裂隙充水時的靜水壓力作用),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
由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在正常情況下,滑坡處于穩定狀態,但在暴雨等工況下,滑坡就處于欠穩定狀態,有可能出現局部失穩或者整體失穩,剪出口位于前緣坡腳425.1m左右處。
4 地質災害治理突破
根據滑坡地質災害特征和危害的嚴重性,滑坡的治理應當遵循經濟、合理、安全的原則,采用施工簡便、經濟性高、對環境影響小的治理措施。
確定的治理方案為:削坡減載+擋土墻支擋+生物護坡+排水溝+監測+填縫。
削坡減載:對滑坡采取削坡處理將減少滑體自重,達到減小剩余下滑力目的,提高滑坡穩定性。
擋土墻:主要作用是用來抵抗側向土的壓力,對邊坡提供支撐,從而確保滑坡土體的穩定性。
生物護坡:根據土質邊坡特點,擬采用坡面種植草皮的綠化工藝。削坡完成后,對坡面進行人工修整,然后鋪種草皮。草皮應選擇適宜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品種,鋪種后應委派專人養護和管理,確保其正常生長,達到預期綠化效果。
排水溝:對現場進行調查研究,發現無人工排水設施,坡面主要靠溝谷排水,致使滑坡承受的排水壓力增大。為了優化滑坡的排水壓力,本設計在滑坡后緣、邊界設置截水溝,擋土墻邊側設置排水溝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排水系統。
監測:滑坡屬于地質災害,然而由于時間、經費以及勘察技術的限制,對滑坡的認知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本次工程治理后對其采用先進的監測手段,對滑坡的地質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對滑坡的預防與治理提供有效的支持。通過對滑坡的實時監測,不僅能夠對滑坡的變形特征、變形規律有一個直觀的認識,還能了解滑坡的規模以及失穩原因,為判斷滑坡的發生時間及滑坡的危害程度提供重要信息,同時為避免和減輕滑坡災害損失提供決策依據。
5 總結
本滑坡潛在危害巨大,滑坡在暴雨條件下,極有可能失穩,有必要對滑坡進行治理。設計采用削方減載+擋土墻+護坡+排水系統對滑坡進行治理,概算工程費用為80.5萬元,預估地質災害經濟損失為1000萬元,防治工程的投入產出比為1∶12.3。可以看出治理工程費用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經濟上合理。
滑坡的治理工程不僅僅具有直接的經濟效益,還有助于社會的穩定,有助于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在滑坡的治理中,還應當注重其他環境問題,減少水土流失與環境污染,對較差的環境地質進行改造,優化整體的環境質量,將滑坡治理工程做成一項具有高效益的環保工程。
參考文獻
[1] 孫園紅,危洪波.石城縣橫江鎮洋地中心小學山體滑坡地質勘察報告[R].江西省勘察設計研究院,2011.
篇2
[關鍵詞] 地質災害 現狀 防治對策 綏中縣
0.引言
綏中縣位于遼寧西南部,地處遼西走廊西端,東鄰興城、西接山海關、南臨渤海、北枕燕山,素有“遼寧西大門”之稱。綏中是遼寧沿海經濟開發開放戰略重點支持區域。全縣總面積2,765平方公里,下轄11個鄉、14個鎮,有漢、滿、回、蒙等16個民族,總人口63.5萬。是一個經濟比較發達的集石化、電力、港口、旅游、農副產品、機械加工為一體的能源港城,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地位,隨著改革開放,國民經濟和工農業生產發展迅速,人為工程活動日漸強烈,各類地質災害也日漸突出。嚴重的影響了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構成了一定的威脅。筆者曾參與了該縣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縣區工作,就綏中縣地質災害現狀進行探討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防治對策建議,旨在對該縣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所意義。
1.地質環境條件
綏中縣處于南溫帶亞濕潤區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9.1℃。一月平均氣溫-8.3℃,最低氣溫-23.3℃,北部-24℃;七月平均氣溫24.3℃,最高氣溫36.7℃。 年平均降水量645毫米, 無霜期174天。
河流有六股河及其支流黑水河、王寶河。此外,還有九江河、狗河、石河、貓眼河等大小河流百條。一般都源短流急,季節性比較明顯。
綏中縣呈“六山一水三分田”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山地約占全縣總面積的1/3,較高的山峰有平頂山(海拔925米),龍門山和三山,中部為起伏平緩的丘陵,東南為平原和低洼地,地形條件復雜。
區內出露的地層有太古界建平群,元古界長城系、薊縣系,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中生界侏羅系、白堊系及新生界第四系地層。其中第四系分布于東南部沿海及低山及丘陵區的山麓、溝谷地帶,其它地層分布于西部和北部。大地構造單元為中朝準地臺-燕山臺褶帶-山海關臺拱-綏中凸起部位。區內古老的結晶基底廣泛出露,決定構造形態以斷裂構造為主。區內斷裂十分發育,大小斷裂有數十條,構造地質背景十分復雜。
區內地下水類型為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東南部平原區及山間谷地為淡水、南部沿海為咸水、)和基巖裂隙水(淡水)。巖土體的地質類型分為堅硬巖石(堅硬塊狀侵入巖巖漿巖組、侵入巖巖漿巖組、堅硬塊狀變質巖巖組)和松軟地基(松軟均一結構較好地基工程地質類巖組、松軟多層結構特殊地基工程地質類巖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較復雜。
2.綏中縣地質災害現狀[1]
由于受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及人類工程活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該縣地質災害發育的主要類型有不穩定斜坡、泥石流和海水入侵三種地質災害。是遼西地區地質災害較嚴重的區縣之一。其中不穩定斜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低山丘陵區的幾個鄉鎮,海水入侵災害只分布在南部沿海鄉鎮。根據實地調查結果,境內地質災害主要以突發性地質災害為主,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造成5人死亡、損毀房屋11間,損失山羊15只,直接經濟損失36.75萬元。經統計,區內共有不穩定斜坡和泥石流(水石流)地質災害隱患點168處,受威脅人口5538人,公路42925m,受威脅財產5521.70萬元。基本穩定斜坡和泥石流(水石流)地質災害點180處,(人口4597人,公路4900m,財產3587.35萬元)。海水入侵總面積為104793.3畝,每年每畝地直接經濟損失約為200元,每年海水入侵造成的區內經濟損失約為209.8651萬元(不包括其它社會損失)。海水入侵導致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當地居民生活用水困難,大部分居民仍在飲用咸水,患病率增加,危害居民的身體健康。另外,土壤鹽漬化嚴重,導致耕地減少,農作物減產,沿海防護林受到威脅,已出現大面積枯死。計算結果表明,這些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規模一般以中小型為主,多發育于人口居住密集區、學校和交通干線,嚴重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干擾了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也給全縣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因此,應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制定切實可行的防災減災的各項方案和措施,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避免或減少災害的發生。
3 .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建議[1]
綏中縣境內地質環境近幾年雖然有所好轉,但相對遼寧各縣應屬于較差行列。植被覆蓋率較低,人類工程經動較強烈,比如人工切坡、過度放牧等,雖然易發生的地質災害較少,但目前西北部存在大量的潛在的不穩定斜坡。東南部沿海地區海水入侵災害有發展蔓延的趨勢,已造成了部分居民的地下水受到污染,應引起重視。隨著縣內礦產資源的開發及公路新線以及城鎮建設的進一步加快,縣內的地質災害還將進一步增劇,對縣內的社會安定、經濟建設都極為不利。因此,加強區內地質環境的保護,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減輕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實施減災防災措施,已成為本區建設發展的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任務。鑒于此,對本區地質環境的合理利用和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作如下建議:
3.1 行政管理措施
3.1.1 加強地質災害的防治管理職能、落實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各項措施,地質災害的防治管理實行各級行政領導負責制,實行層層負責制,層層落實,萬無一失,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落到實處。
3.1.2 制定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措施,并有效督促。縣政府國土(地礦)行政主管部門應在國家、省有關地質環境管理、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法律、法規、條例基礎上,結合綏中縣地質環境、地質災害防治的實際情況,建立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制度和措施,使地質環境管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法可依、有規可循,同時具較好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3.1.3 合理規范建設用地行為,礦山和工程建設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3.1.4 加強宣傳教育,增強人民群眾防災救災意識,在全縣范圍內進行地質環境保護意義和地質災害知識的宣傳,普及地質災害防治教育,采用各種媒介(如電視專欄、報紙、傳單、文藝節目)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貫徹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第394號令)和省市縣政府頒布的相關地質災害管理辦法,以及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如《土地法》、《礦產資源法》、《基本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等,使人民群眾逐漸樹立地質一生態保護意識,清楚地認識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性,提高廣大群眾的地質災害知識和能力,自覺保護地質一生態環境。加大對地質災害管理人員業務培訓的力度,采用“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學習地質災害管理知識、方法,使其業務知識水平和管理能力適應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的要求。
3.1.5 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制止掠奪性開采、開發行為。綏中縣自然資源豐富,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能為綏中縣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嚴格禁止以犧牲地質一生態環境為代價,進行掠奪性開發的惡劣傾向,做到規范開采各種礦產資源,在保護地質與生態環境的同時也能取得較好經濟利益。
3.2 技術措施
3.2.1 科學規劃,科學施工:
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開展工程建設之前,必須申請并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以避免或減少地質災害的產生及造成的損失。
3.2.2 完善監測手段、加強監測,充分考慮地質災害的鏈群規律,做好綜合防治。
3.2.3 施工設計必須依據地質災害客觀實際,整治工程優質高效。工程治理的災害點,必須委托有資質的專業隊伍進行勘查、設計、施工、監理,施工人員須按專業技術人員的設計實施,保證工程質量。
3.3資金保障措施
在政府的財政預算中,應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及其運作經費列入專項計劃考慮,計劃比例可按當地財政支出適當考慮。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基金,專款專用,滾動使用。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政府的專項資金充實縣防治基金,使地質災害的調查整治得到保證。制定鼓勵地質災害防治的優惠政策,真正做到“誰治理誰受益”等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制度和多方籌措防治資金的辦法,保證縣地質災害防治資金的來源。
3.4搶險救災措施
地質災害發展到預警狀態、臨災狀態階段實施。實施的原則是行政領導負責,組織有序,群策群力,最大程度減少災害損失。大中型以上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應由分管縣長組織實施,小型地質災害的搶險救災由所在鄉(鎮)領導組織實施。
4.結語
綏中縣脆弱的地質環境性和人為強烈工程活動,為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決定或導致了該縣的地質災害和新城衍生地質災害較為普遍。地質災害嚴重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干擾了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并成為制約全縣的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把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全面深入的開展下去,制定切實可行的防災減災的各項方案和措施,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避免或減少災害的發生,是綏中縣一項迫在眉睫的戰略任務,也是全縣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應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只有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和“在保護中建設,在開發中保護”的方針政策,才能達到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和社會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篇3
為切實做好2009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最大限度的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市人民政府《*市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和*縣人民政府《*縣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實施細則》的要求,結合我縣地質災害現狀,特編制本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一、*年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成效
*年,繼續深入實施新一輪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防治工作穩步推進。全縣115個滑坡、崩塌地質災害(隱患)點和53條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隱患)溝谷落實了154名群眾監測員,群測群防體系不斷完善。完成了淤上鄉塘根滑坡(二期)、左溪鎮留香滑坡和舉水鄉梅處滑坡等3個地質災害應急排險工程治理。爭取到了舉水鄉照田滑坡防治調查項目和松源鎮星源村滑坡防治勘查項目省級資金補助。啟動*鉛鋅礦二期綠化工程。完成*鄉*村等9個地質災害點開展專項調查,向省農辦爭取到400戶1485人的搬遷指標和831.6萬元的搬遷補助經費。共安排41處地質災害隱患“紅線”范圍內342戶1515人搬遷安置。縣城同濟新村、同德新村、淤上鄉蒲潭安置小區、安南鄉安溪安置小區等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小區建設進展順利。通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確保了全年沒有大的地質災害發生。
二、2009年地質災害發生類型及主要威脅對象
我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若遭遇熱帶風暴或臺風的襲擊,則易形成較大暴雨,容易誘發地質災害。我縣地質災害主要類型以淺表層風化殘坡積土質滑坡、泥石流為主,崩塌主要在公路邊坡。
根據慶地防辦〔2009〕1號文件的統一部署,3月底前各鄉(鎮)和相關部門均完成了汛前地質災害專項巡查。根據各單位完成的地質災害隱患排查情況,經相關部門組織認定,2009年全縣需納入日常監測管理的滑坡、崩塌地質災害(隱患)點112處(其中A類點2處,B類點16處,C類點89處),威脅人口7932人。列入日常監測管理的小流域泥石流溝谷有52條(其中重大級溝谷1條,較大級27條,一般級24條),威脅人口865人。
三、2009年地質災害發生時段、及趨勢預測
由于我縣地形、地貌較為復雜,地質條件差,加上復雜多變的氣象條件,2009年我縣發生地質災害的概率仍然較高。根據以往地質災害發生時段、類型分析,結合氣象部門預測,地質災害易發生時段主要集中在5—9月份,雨季降水分布不均勻,時空變化大,局部有短時洪澇發生,在降雨達到一定程度時,極易引發山區淺表層分化殘坡積層土質滑坡,公路邊坡崩塌以及小流域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四、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和防治管理
各鄉(鎮)和相關部門應按照《*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部門分工職責》和《*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項制度》(慶政辦發〔2009〕12文件)規定,切實落實各項防災工作職責,嚴格執行各項防災工作制度。
各鄉(鎮)要對未知地質災害(隱患)的村莊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努力提高群眾的防災應急能力。建設部門要對與城鎮、村落相關工程進行調查了解和進行清障工作;水利部門要對水利、山塘、水庫工程加強監督巡查;交通部門應加強縣內省道、縣道沿線公路邊坡管理工作。對于工程引起的人為地質災害要密切予以關注,避免洪水引起的次生、復式的地質災害,避免突發事件造成重大傷亡損失。
五、2009年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1、明確工作職責分工,嚴格落實地質災害防災責任。實行統一管理與分級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機制,各鄉(鎮)人民政府和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及有關部門,在縣政府和領導小組的統一指揮、協調下,各負其責、各司其職,通力合作,切實做好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2、積極開展宣傳教育,切實增強廣大基層干部群眾防災抗災能力。建立長效機制,開展經常性的農村地質災害知識普及,利用一定時間在全縣范圍內的所有行政村推開地質災害防治科普知識宣傳、培訓工作,加強群眾對地質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意識,努力提高廣大基層干部和群眾抵御地質災害和自身防災抗災的能力。
3、加強監測預警預報,不斷健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整合和共享相關資源,著力加強雨量監測網、地質災害點應急監測系統和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建設。完善縣、鄉(鎮)、村(社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四級群測群防網絡。加強各級人員地質災害知識培訓,不斷提高防災意識和自救自護能力,全方位提升我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水平。
4、加強政策調查研究,繼續推進地質災害搬遷避險。根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按輕重緩急、統籌安排的原則,多方籌措資金,落實地質災害點的避險搬遷。
5、積極多方籌措資金,加快實施重點地質災害治理。加大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投入,多方籌措落實治理資金,積極爭取省級專項治理資金。
6、嚴格執行工作制度,有效防范地質災害發生。要按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制度的要求,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防治責任制,將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編制、汛期值班、巡查、監測、信息報送、氣象預警預報、分級管理、危險性評估等工作制度落實到實處。要明確責任人,制定崗位責任制,使防治工作真正做到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經費到位,確保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篇4
一、概念
所謂地質災害, 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關于地質災害概念的界定, 在學術界和實際管理工作中存在著不同觀點。歸納起來, 學術界的幾種通行說法主要有:1、地質災害是地質環境的一種變異現象; 2、地質災害是指直接或間接惡化環境、降低環境質量, 危害人類和生物圈發展的地質事件, 如地震、地裂縫、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 3、地質災害是指那些對人類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危害和潛在威脅的自然和人為地質作用( 現象) ; 4、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的作用和影響下形成的, 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損失的地質作用( 現象) ; 5、地質災害是因地質活動引起對人類生活、生產及環境的破壞或者損失的現象。
二、在規劃中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是防治地質災害的基礎性工作和重要依據。 科學規劃對主動有效地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的損失,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和審批應建立地質災害調查制度、規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編制程序和審批權限、明確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編制原則、規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內容、明確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地位及與其他規劃的銜接等。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應當包括下
列內容:
( 一) 地質災害現狀和發展趨勢預測;
( 二) 地質災害的防治原則和目標;
( 三) 地質災害易發區、重點防治區;
( 四) 地質災害防治項目;
( 五)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等。
地質災害防治的原則只能堅持預防為主, 避讓與治理相結合, 全面規劃和突出重點。這是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地質災害現狀提出的在規劃期內指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基本準則。由于我國災害種類多、活動頻繁、危害嚴重, 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同時, 防治工作必須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 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 講求實效, 發揮綜合治理效益; 堅持依法保護地質環境和治理地質災害, 依靠科技進步, 建立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和科技支撐體系, 使地質災害防治法制化, 治理工程的設計、施工科學化; 加強監測預報和科普教育工作, 提高全民減災、防災水平, 建立群專結合的防災體系等內容。
地質災害的防治目標, 是指在一定期限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所達到的目標。 地質災害防治目標應當分階段實施。總的要求是提高預報成功率, 避免經濟損失, 減少人員傷亡, 促進地質環境和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
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的主要包括:一是地質災害防治基礎調查和科研項目。二是搬遷避讓工程。三是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根據災害的規模和威脅的對象, 對危害公共安全、自然因素引發的災害要由財政出資, 對人為活動引發的災害也要進行經濟技術論證, 分清責任, 實施治理工程; 四是監測預警工程。對已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要要實施監測預警工程, 包括專業監測和群測群防, 對其發展趨勢進行預測預警預報。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是指為實現地質災害防治規劃預期目標而實施的措施。主要包括: 加強法制建設和行政管理工作、加強科普教育宣傳工作、建立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堅持群專結合及采取綜合防治的措施等。
地質災害防治的工作重點, 在編制和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 應該把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列入規劃, 應當將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作為其組成部分。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長,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任務更加艱巨。我國是個地質災害多發的國家, 為了從源頭上解決和避免這個問題, 首先在編制和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礦產資源規劃以及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工程項目規劃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地質災害防治要求, 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為了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 做好城
市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在編制和實施城市規劃過程中, 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對城市規劃區內地質情況尚不清晰的, 必須加強和補充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在審批建設時, 必須充分考慮建設用地條件; 凡沒有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要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在總結近幾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 為了處理好城市
總體規劃和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關系, 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 應當將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作為其組成部分。
篇5
一、2011年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及災害發生簡況
(一)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情況
2011年省國土資源廳、省氣象局聯合可能影響我市的地質災害預警共6次,其中三級黃色預警4次,四級橙色預警2次。我市根據區域降雨量、地質災害隱患點穩定性狀況及成災可能性預測分析,地質災害預警17次。
(二)地質災害發生情況
受地理環境和人為因素的影響,我市西部中低山區為地質災害高易發區,2011年全市共發生地質災害8起,出現重大險情1起,其中崩塌6起,滑坡2起,直接損失56萬元,無人員傷亡。
二、2012年全市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依據我市地質環境背景、地質災害分布規律、隱患點穩定狀態和市氣象局對2012年汛期降水趨勢的預測,預計2012年全市發生地質災害的頻度、密度將不會低于2011年,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可能性也較大,類型仍以崩塌、滑坡為主,多發期為5~9月份,其中高發期為7~8月份,發生地點將主要集中在我市西北部、以及三鎮中低山區區域,強降雨、連續降雨和臺風是地質災害形成的重要觸發因素,人類工程建設活動也成為引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
三、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重點防治區
根據我市往年氣候規律和地質災害發生情況統計,每年汛期是全市地質災害的高發期,5月后,我市即將進入汛期,雨量開始逐漸增多,7~8月份會出現一段降水集中期,臺風、強降雨和連續降雨頻繁,進入9月份降水才開始逐漸減少,因此5月~9月為我市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重點防范期內連續降雨和強降雨及其過后的2~3天內為地質災害的重點防范時段。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區劃調查和地質災害隱患點排查數據庫,確定我市重點防治區:
(一)西部山區居民聚居區
重點防范的鎮、街道為、、和街道,附表中分布在上述鎮、街道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需重點進行防范,同時要加強動態監測,及時發現新增地質災害隱患點并做好管理和防范工作。
(二)人為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隱患區域
因某些單位、企業和居民在山腳切坡過高過陡建房引發邊坡失穩的區域,西部山區公路建設工程導致的切坡區域,相關責任單位應加強監測和防范可能發生的崩塌和滑坡危險。
四、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防治的原則是“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落實到各個具體的災害隱患點則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圍繞如何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開展防治工作。
(一)加強領導,切實落實責任制
地質災害防治需實行分級負責、統一領導、分工協作的原則,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有關部門要增強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責任感、緊迫感,切實加強領導,強化監管,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主要領導要對本行政區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分管負責同志具體負責,要按照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的要求,切實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列》和“六項制度”的各項規定,做到領導到位、任務到位、人員到位、措施到位,最大限度地減少因地質災害造成的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
市國土資源部門負責全市區域內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監督預報等工作,發生地災險情時要及時將相關信息告知成員單位,共享地質災害易發區分布、地質災害歷史災情等情況;市財政局按照政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部署,在年度財政預算中安排防治專項資金,用于地質災害的防治和救助工作;市交通局、公路局負責公路修建切坡誘發產生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治監管工作;市水利局負責河道及水庫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監管工作;市教育主管部門負責全市中小學校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監管工作;市衛生局負責地質災害發生后,組織醫療衛生隊伍開展災區傷員救治和衛生防疫工作;市氣象局要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區的降水監測,及時向國土部們共享自動氣象站、天氣雷達等實時觀測資料和降水預報信息,并與國土部門合作,地質災害氣象警報,在地質災害發生時提供搶險現場的氣象服務;市林業局負責加強對山區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原因造成水土流失而引發地質災害地段的植被保護和林地征用管理,并指導和督促林地權屬單位制定生物治理方案,恢復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同時各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責任單位要加強臺風、強降雨等災害天氣期間的地質災害防范工作。因工程建設引發以及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由建設單位進行監測和治理。
(二)切實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應急預案,強化地質災害應急管理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有關部門要按照“應急預案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的要求,對已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制定和更新包括監測責任人、預警信號、撤離路線等詳細內容的防災預案和防災避險明白卡,一并發放到每戶受災害威脅的群眾手中。地質災害易發的鎮、街道應邀請相關部門配合組織一次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確保一旦災害發生,能高效有序地組織搶險救災工作,保證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突出工作重點,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突發性地質災害多發生在汛期,集中強降雨為主要引發因素,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1.切實做好地質災害巡查和督查工作。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有關部門要對各自負責區域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防范區段內城鎮、學校、居民點、交通干線、旅游景區和工程房屋建設項目開展巡查工作,重點巡查各災害隱患點的監測情況,警示牌設置和應急預案落實情況,監測工具、通訊工具、報警系統的完好情況,“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及“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的發放情況,危險區域人員搬遷避讓情況,宣傳工作是否做到家喻戶曉,是否有新的隱患點發生等,對于巡查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報告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
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將不定期派出督察組,對重點防范區內各責任單位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督察,對于沒有達到要求的責任單位要求限期整改。
2.加強汛期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
市國土資源局要會同氣象部門,加強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建立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反饋制度。由于我市地質災害的誘發因素主要來自于強降雨和臺風,市氣象局在強降雨和臺風預報中要增加防范地質災害的警示內容。
3.做好汛期值班和災情速報工作。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有關部門要認真落實汛期值班制度,堅持領導帶班制度,嚴格值班紀律,落實值班責任,確保通訊24小時暢通,市國土資源局要加強與氣象、水利和民政等有關部門的聯系,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互通情況,確保信息暢通,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報,及時掌握雨情、水情、災情。一旦出現災情,迅速啟動《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要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協助組織防災、救災工作。
(四)進一步完善群測群防的防災體系
“群測群防、群專結合”是防御地質災害的有效辦法,市國土資源部門要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危險點進行排查。根據已查出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以村、組為單位實施群眾監測,由受威脅的居民點或單位中責任心強的人員進行監測,同時將涉及地質災害監測、防治內容的“明白卡”發至監測責任人,注意提高監測人員工作積極性,保持監測人員相對穩定,及時落實新發現隱患點的群測群防責任,建立群測群防信息系統,進一步完善市、鎮、村、組四級群測群防體系。市國土部門要加強針對地質災害監測人員的業務培訓,逐步推廣地質災害簡易監測預警設備,努力提高地質災害監測和預防預警水平。
(五)加強監管力度,最大程度降低地質災害的發生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有關部門要按照有關規定,切實加強對各自責任區域內的在建工程及房屋建設項目的監管力度,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工程建設和新建房屋時,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嚴禁在已劃定的地質災害危險區審批新建住宅以及爆破、削坡和從事其他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活動,對違反相關規定的行為一定要依法查處,從源頭上控制和預防人為引發地質災害的發生。
篇6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構建“平安、和諧”為目標,以“監測預防”、“搬遷避讓”與“工程治理”為措施,盡量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發生,切實維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為我縣加快南明珠、臨港新城建設保駕護航。
二、地質災害點分布情況
截至目前,通過搬遷避讓、工程治理等措施,全縣原有的36處地質災害點已減少至34處。
1、滑坡。全縣共有22處,即中型1處,小型21處。
2、地面塌陷。全縣共有5處,均為小型。
3、崩塌。全縣共有6處,均為小型。
4、泥石流。全縣共有1處,為小型。
以上34處地質災害點的具體分布情況見《縣地質災害防治基本情況一覽表》(附表一)。
三、災害威脅的對象、范圍
1、滑坡、崩塌可能發生點(塊段)低處的固定居民、采礦工人、路過群眾、建筑物及其它財物。
2、地面塌陷可能發生區域上部耕作與居住的村民、放養的牲畜以及建筑物。
3、可能被泥石流沖擊的公路、農田水利設施、農作物、過往群眾以及建筑物等。
四、災害重點防范期限、對象
5至9月份,是地質災害防范重點時期。全縣34處地質災害點均納入本年度的防范對象。其中,根據全縣地質災害點的實際,魚岳鎮北街社區文廟山滑坡、魚岳鎮南門村四組獅子山采石場崩塌、魚岳鎮南門村五組白云山采石場滑坡、縣自來水廠梁家山周邊崩塌、陸溪鎮銅山村二組陳家灣礦區不穩定滑坡以及高鐵嶺鎮臨江村二組滑坡等6處要作為全縣地質災害的重點防范對象。
五、防治措施
1、強化宣傳力度,增強防災意識。縣國土資源局、各相關鎮人民政府要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全國土地日”、《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頒布日等重要紀念日,采取拉橫幅、貼圖片、開動宣傳車廣播等多種形式,向人民群眾宣講地質災害科普知識、防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實提高人民群眾防災意識和自救能力。
2、健全機構,加強領導。縣政府成立以縣政府辦、國土資源局、安監局、住建局、民政局、水利局、交通局、教育局、氣象局和各鎮人民政府為成員單位的“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縣國土資源局分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兼任,具體負責全縣地質災害防治日常工作。縣住建局、民政局、交通局、水利局、教育局和各鎮人民政府以及全縣所有采石企業在內部相應組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專班,明確專班責任人(見附表二、三),落實工作經費,切實加強本行業、本管轄區范圍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
篇7
一、我鎮地質災害的特點及基本情況
我鎮自然災害中,地質災害是主要災種之一,它是由自然產生和人為誘發的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危害的地質現象。以成災快、規模大、來勢猛、爆發頻率高、延續時間長為特點,具有極強的摧毀性、破壞性,往往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影響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形成社會生活中不穩定的因素,并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惡化地質生態環境。我鎮地質災害主要類型是滑坡和崩塌。
二、2021年我鎮地質災害易發區的預測范圍
由于2020年降雨量較大,山體石塊崩塌,滑坡頻繁出現,經調查預測以下區域可能存在地質災害隱患:
1.紅苗村10社黃世貴屋后山體崩塌;
2.半邊街2-10號屋后山體崩塌。
三、地質災害預防方案及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是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是維護社會公共安全的重要職責,為切實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落到實處,根據我鎮的實際情況,經鎮黨委、政府研究,成立鎮2021年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領導組:
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土資源所,由同志負責辦公室日常工作,各村民委員會主任為該村地質災害防治監測聯絡員,負責對本轄區地質災害的防治監測和聯絡。各社社長為該社地質災害防治監測聯絡員。
(二)地質災害預測易發區的預警人員及聯系電話。
1.紅苗村10社黃世貴屋后山體崩塌;
預警人員:聯系電話:
2.半邊街2-10號屋后山體崩塌。
預警人員:聯系電話:
(三)大力宣傳地質災害的法規和防災、救災知識。
認真貫徹執行國務院394號令《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充分利用鎮、村、社各種大、小會議,及時認真傳達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精神,安排布置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標語、宣傳車、宣傳專欄,印發宣傳資料等形式,全方位出擊,廣泛深入地宣傳地質災害防災、避災、救災知識,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對已經出現險情的地區,認真組織群眾學習,向群眾填寫《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讓群眾掌握地質災害識別、監測、預防和避災知識,增加全鎮防治地質災害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四)嚴格汛期值班和災情速報制度。
鎮政府、村、社及有關部門要切實強化值班制度,帶班領導和值班人員須上崗到位,實行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災情日報制度和重大災情速報制度。要加強信息報送工作,及時上傳下達,務必確保信息渠道暢通,鎮政府將加強對汛期值班工作情況進行不定期的檢查,對汛期值守松懈的人員將進行問責和嚴肅處理。
(五)強化地質災害巡查、排查、核查工作。
各村社和有關部門及聯系村工作人員要堅持地質災害汛前、汛期、汛后巡查、排查、重點核查制度,要結合本轄區的實際情況,加大巡查排查核查工作力度,不留死角。對已知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全面進行核查,對新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及時將其納入監控范圍,落實防范措施。重大地質災害點和位于交通沿線、旅游風景區、學校和人口聚居區域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加大巡查排查力度,在降雨集中時段要加強夜間巡查工作。
(六)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
在5—10月的主汛期,鎮、村、社和有關部門要及時收集上級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通過信息平臺和通訊工具及時傳達到具體監測責任人,要求提高警戒,迅速采取有效的防災措施。各村社要廣泛發動村社干部群眾,充分發揮災害所在地干部群眾的防災避險能力,及時識災、報災和臨災處置,一旦出現險情,及時預警,立即組織災害威脅區群眾疏散撤離,務必確保群眾生命安全。
(七)杜絕人為造成的地質災害,對破壞者加大查處力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篇8
1、認真組織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教育和培訓。
在關鍵時間節點4月20號還組織召開全市地質災害防治會議,安排和部署2014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全年地質災害防治大方向是圍繞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創建開展,并與各鎮處簽訂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書。通過一系列的宣傳教育和技能培訓,切實提高全社會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治災的能力和工作水平。
在“地球日”、“防災減災日”、“土地日”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發放宣傳資料和宣傳畫冊。對每個地質災害監測點發放“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全年累計發放宣傳資料3000份,組織防治工作宣傳培訓8班次,參加人數520多人次。
今年4月29日上午我們在鎮村舉行了市鎮地質災害滑坡應急演練,市政府應急辦、民政局、鎮政府等及村村民265人參加了本次演練活動,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提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水平和提高地質災害臨災狀態下應急撤離、搶險救災等應急反應能力,可最大程度地避免和減少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損失。
2、扎實推進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創建工作。
我市被選為2015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創建驗收縣市之一,我局全年積極開展高標準“十有縣”創建準備工作,努力創建高標準、嚴要求的有制度、有機構、有經費、有監測、有預警、有評估、有避讓、有宣傳、有演練、有效果的十有標準,扎實開展創建籌備工作,為明年迎接上級單位對我市的“十有縣”評審夯下了堅實的基礎。
(1)2014年4月市人民政府印發了市2014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5月17日市人民政府印發了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當政辦發〔2014〕31號)。各鎮處政府也按照市政府文件制定了相應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2014年8月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市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創建工作領導小組。
(2)根據《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關于下達2012年地質災害防治項目和監測預警工作補助經費預算的通知》的精神,要對每一個地質災害監測點發放群測群防監測經費,標準為50元/月發放,發放時間從汛期開始5月到10月,每個地災點發放金額為300元,全市60處發放群測群防補助金額1.8萬元。
(3)今年我們還組織市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救援隊的36名專家及成員進行了技能培訓、演練,還添置了相應的工作裝備和工具。為更好的展開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救援工作,今年5月我們為應急救援隊的36人發放了雨衣、雨鞋及強光手電等應急救援裝備。
3、開展搬遷治理工程項目建設。
崩塌體為市級重點監測點。2012年搬遷治理工程項目上級審批通過(鄂財建發[2013]45號)。2013年4月,省財政廳以中央切塊的形式,撥付專項資金200萬元到市財政局賬戶,用于實施“市地質災害搬遷避讓”項目,市政府確定鎮政府為該項目的實施主體,并在專項資金中撥付首期87萬元到鎮財政所賬戶。2013年鎮政府用市財政局撥付的87萬元完成了安置點14.2畝的征地補償和場地的“三通一平”等工作。今年,鎮政府對搬遷范圍內的42戶農戶進行了前期宣傳活動,同時完成了一期規劃搬遷治理項目范圍內28戶住戶的調查摸底、實地房屋建筑面積丈量等工作,現已經與17戶簽訂了房屋搬遷安置補助協議,其中6戶已完成拆遷,房屋拆遷補助已發放到位;4戶已在規劃的搬遷避讓居民安置點興建新房。目前,該項目正在進行新村規劃安置點電力設備安裝、給(排)水工程、場地道路硬化、文化活動廣場等基礎的施工。
4、摸排確定地質災害監測點并加強預警預報。
《市地質災害調查區域規劃》成果顯示,全市國土面積2159平方公里,10個鎮辦事處,158個行政村,市級以上重點監測點共15處。今年上半年通過調查,我們確定了全市地質隱患點115處,通過摸排確定60個地質災害監測點。其中市級1處,市級14處,鄉鎮級45處。每個監測點所涉及的鎮(處)鎮長、主任為第一責任人,村主任為村責任人,地災點住戶為監測人。在地質災害監測點統一設置了警示柱牌和警示樁。
全年共地質災害災情預報24起,與氣象部門聯合預報16次,發預報短信24條,及時通知各單位加強地災防治,并定時定期向政府及市局報告相關情況;日常巡查達126人次。
對汛期地質災害高發期實行地質災害日報制,每天向市局匯報災情,做到了有險早報告,無險報平安。連續14年未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
5、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文件精神,加強日常巡查。
認真貫徹落實《突發事件應對法》和《國務院關于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精神,制定了地質災害防治預案,并報市政府實施,并組織全系統在職人員參與《突發事件應對法》知識競賽活動。
建立汛期地質災害監測防治24小時值班制度和雨期災情報告制度,從3月16日開始,到5月30日,由分管副局長黃明帶隊對全市所有地質災害點開展巡前全面排查,市鎮村三級參加人數超過114人次。
全年未發生地質災害,查明一處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玉陽辦事處太子橋社區原糧油綜合廠山體滑坡,已將其納入日常監測,密切監視,避免發生人員傷亡。并在調查后向市政府請示進行治理,市政府撥付9萬元地質災害勘測設計費用給業主單位市住建局負責此項治理項目的實施。
6、定時上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我局根據市政府應急辦文件要求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并每季度按時上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篇9
一、上年度地質災害的災情基本情況
我縣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春夏多雨,地質災害多發的重點時期為每年4月至9月。在主汛期,臺風頻起,若是連降暴雨、大暴雨,極易引發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
近幾年來,較嚴重的地質災害分別發生在*年7月19日、*年5月17日、*年5月20日和*年4月27日。*年度全縣累計發生地質災害12宗,由于預警及時,未造成人員傷亡的災難。地質災害具有漸變性和突發性,同時也具有難以抗拒的破壞力等特點,致災的誘發動力有天然的,也有人為的。自然地質災害發生的地點、規模和頻度,受自然地質條件控制,而人為地質災害受人類工程開發活動影響,常隨社會發展而日益增多。因此,防治人為地質災害發生是本方案的一個側重方面。
二、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域
(一)危險區
1.縣城*公園南面縣自來水有限公司供水二廠。該區域內的開發工程未經必要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廠區及其周邊山體潛在的地質異常仍有進一步孕育的可能,由于此處西、南面下方均有較密集的民居,危險因素顯而易見,是個重點防治的地質災害危險區。縣政府去年*縣自來水有限公司必須迅速依法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制定有針對性的防災避險預案。
2.*礦排土場。該礦的主采場雖不在本縣轄區內,但其排棄的泥土、廢石大量長期傾倒于*凡水坑一側,日積月累形成了地質災害源,每遇連續降雨時期,大量排棄物自上而下隨水而流,引發多次規模各異的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如不及時治理,大面積經濟林將遭受不同程度的損毀。
3.*鎮*采子山鐵礦。此處經多年采挖,礦區周邊已經形成陡峭的采礦邊坡,采場東北面上方出現3條明顯的裂縫,長度20米至40米不等,寬約10至20厘米。裂縫北側邊有一條*——新豐迴龍的公路,此路段下方路基已被蠶食破壞,對交通運輸和過往行人造成重大威脅,如不及時進行有效治理,危險源極有可能進一步擴大。
(二)隱患區
1.*林場龍集工區水浸洞。此處曾于*年發生過山體滑坡,*年、*年均有小規模滑坡現象,當地進行過簡單治理,重大威脅及當地村民不安的情緒暫時得到緩紓,但是由于當地的地質條件比較特殊,不確定因素仍然存在,因此處民居集中,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徹底有效的治理。
2.壩仔鎮群輝滑坡群。災害影響區域為胡竹壩一帶,此地曾經是省國土資源廳特別關注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域,并對局部組織進行了必要的治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主要地段的滑坡隱患。當地的地質條件異常復雜,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威脅依然未完全消除。未經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不得進行用地審批、切坡建房。
3.*鎮*小學。*年地質災害排查工作中,發現該教學點存在地面塌陷的隱患,校區建于洪積扇構造堆積層之上,地表1米以下多為砂礫和鵝卵石,極具松散透水性,如果計劃興建三層以上的建筑,必須先經過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4.*鎮*礦區。由于多年亂采濫挖,露天采場已形成不規則異常陡峭的采礦邊坡,又因排土場未經規劃,隨意排棄,松散的土方量比較大,已對附近居住的村民造成威脅,若遇特殊天氣,極有可能引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5.*鎮*村*村。*年汛期,此地曾發生頗具破壞力的泥石流災害,汛期要加強巡查監測,同時要教育村民慎重選擇建房地點,盡量不要在排洪水渠沿線、不穩定的山體邊坡下等地域修建房舍。
6.翁城鎮富陂村溫張屋。*年此處局部耕地發生地面塌陷災害,使經濟作物遭受一定的損毀。據初步監測,災害發生地為古河道區域,地表4—5米以下土質疏松、透水,甚至可能存在地下暗流,應加強巡查監測,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7.主要公路沿線。特別是國道106線涼沙公路和**塅,公路兩側常因連續降雨引發山體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公路主管部門應在汛期加強巡查,及時清淤,確保道路暢通。
8.*林場龍體工區新山至凡水坑區域。多年來亂采濫挖已造成讓人觸目驚心的地下采空區,與之相鄰的凡洞一側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曾發生過大面積地面沉降災害,由于此采空區上方壓力依然存在,隱患尚未消除,在此區域作業的*鐵礦從業人員和林業生產、管理人員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應及早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必要時采取避讓措施。
三、防災基本措施
(一)認真貫徹執行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以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防治辦法和應急措施,各鎮人民政府及*林場要制定地質災害防災應急預案。
(二)建立地質災害日常監測預警責任制,明確單位責任和主要責任人,落實監測、報警、防災責任制,確定可行的應急避災預案,建立健全信息員和聯絡員制度。各鎮政府、*林場為轄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責任主體,縣國土資源局礦管與地環股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行政管理的日常辦公地點,縣礦產資源與地質環境監測站為這項工作的監測服務和技術指導部門,各鎮國土資源所為地質災害防治日常監測預警聯系機構。形成縣鎮監測網絡,加強聯合巡查,跟蹤監測,完善災害速報制度,確保這項工作的落實。
篇10
一、地質災害發育概況
我市地質災害主要包括汛期地質災害和地面塌陷等。汛期地質災害,主要以突發性的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為主,多分布在丘陵山區。誘發災害的直接原因是集中性強降雨,災害的區域與強降雨區域基本吻合,多與山體植被破壞、采礦、修路、切坡建房等有關。地面塌陷主要發生在覆蓋型巖溶區和礦山開采區,誘發因素往往與區域地下水位下降或礦山采空、地下疏排水有關。
二、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1、降水趨勢預測
據市氣象臺*年3月30日預測:*年我市汛期雨量略偏多,總量為700―800(多年均值為666),其中4月份220―250mm,5月份250―280mm,6月份230―270mm。降水相對集中期出現在5月上旬到6月份上中旬,汛期結束期在7月上旬后期。
2、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我市地質環境條件,歷年汛期地質災害發生情況及其與降雨關系的分析,結合氣象部門對今年汛期(4―6月)降水趨勢預測,預測*年我市崩塌、滑坡、泥石流(簡稱崩、滑、流,下同)地質災害的數量、規模及危害在總體上略超常年水平,且要高于*年,地面塌陷接近常年。
(1)汛期地質災害在降水集中期可能分布較為集中,將主要發生在五陂――白竺、蓮花縣、荷塘―神泉崩、滑、流易發區和上栗―蘆溪崩、滑、流次易發區。地質災害具體發生的區域和強度與當時集中降雨的區域和強度有關。
(2)崩、滑、流地質災害主要發生時段為4―7月,特別是5月下旬到6月上旬降水集中期。在集中降水時段,當連續降水達到150毫米或日降水100毫米以上時,崩、滑、流災害可能發生。當連續降水達到200毫米或短時間(日或數小時)降水150毫米以上時,崩、滑、流災害將很容易發生。
(3)城鎮、鄉村建設和工業、交通、水利、礦山建設等人為工程活動是誘發崩、滑、流災害的重要因素。山區建房切坡、公路邊坡、露天采礦場、水庫(電站)壩肩、溢洪道及引水(灌)渠等是可能發生滑坡、崩塌的主要地段。
(4)地面塌陷的數量、規模與危害接近于往年平均水平,主要發生區域為灰巖地區和坑采礦區。預測桐木―湖塘、赤山楓橋、泉田―巨源、源南―珠亭、蓮花縣城區―下坊為地面塌陷易發區。湘東城區―上株嶺、白源―高坑為地面塌陷次易發區。伏秋干旱期、地下水位普遍下降,而且巖溶地下水的開采量將有所增加,相應增大了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塌陷發生時間以伏秋干旱期為主。
三、地質災害防護重點和重點防范期
依據上述預測分析,*年,全市設置崩、滑、流地質災害重點防護區5個;次重點防護區3個;重點工程防護段4個。具置范圍及重點防護內容見附件1―4。
*年,需要加強監測防范的市級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共計16處,其中安源區1處,湘東區3處,蘆溪縣3處,上栗縣4處,蓮花縣4處,開發區1處,見附件5。
崩、滑、流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4―7月,受熱帶風暴或強對流天氣影響,可能延長至9―10月。塌陷地質災害的重點防范期為9月至次年1月。
四、主要防治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責任制。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行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國土資源(地礦)部門具體負責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建設、水務、交通、鐵路、旅游等部門做好有關方面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市、縣兩級地質災害監測與防災管理責任單位、責任人和技術支持單位見附件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