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范文
時間:2023-09-20 17:00: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特殊教育的理解和看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民族地區、民族特殊教育
[中圖分類號]G75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6)1 ― 0005 ― 02
一、前言
我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語言多元文化的國家,少數民族教育是我國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投入及其他相關民族政策的扶持下,使民族地區教育事業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和發展。 2015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中提出“重點支持特殊教育,在民族地區的地市州盟和 30 萬人口以上、殘疾兒童較多的縣市區旗建好一所特殊教育學校,配齊特教專業教師,完善配套設施。鼓勵和支持普通學校為殘疾學生創造學習生活條件,提高隨班就讀和特教班的教學質量”。這使得社會各界越來越多地開始關注少數民族特殊兒童的教育問題。本文主要利用現有文獻資料探討少數民族地區特殊教育在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并從理論視角對這些問題加以分析與闡述,以期引起更多學者對民族特殊教育領域的關注。
二、理論視角下的民族教育與特殊教育
學說是指導中國革命和社會建設的重要理論基礎,因此在中國教育實踐中也同樣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理論學說對民族地區特殊教育的指導意義可以從民族學說和人學等兩個理論視角進行解釋和闡述。
(一)民族理論視角下的民族教育
民族理論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創立的關于民族和民族問題的科學理論。民族理論是研究民族和民族問題發展規律的科學,它科學地揭示了民族的形成、發展和消亡的規律 ,發現了民族壓迫的社會根源和階級實質, 闡明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現實意義,論證了無產階級革命和被壓迫民族爭取解放斗爭的相互關系以及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實行民主集中制建立統一的共和國的思想(金炳鎬,2007)〔1〕。根據民族理論,我們黨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探索,又逐步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民族理論。有中國特色的民族理論既體現了民族理論的實質,又結合了中國當代民族問題的實際, 是對民族理論的發展和具體化,因而它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民族學說以科學嚴密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基礎,寬廣扎實的歷史學、人類學基礎以及預示人類進步方向的社會發展學說為基礎,是民族教育研究的學科理論基礎(寶玉柱,2009)〔2〕。建國以來我國民族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保障和發展了少數民族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歷史和實踐證明了民族理論在實踐指導的正確性。
(二) 人學理論視角下的特殊教育
人具有兩種屬性,一種是自然屬性,一種是社會屬性。自然屬性揭示人和其他動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質。社會屬性揭示出只有在人與人的相互關系中才能相互確認作為人的全部方面。對于人的本質屬性的認識是理論非常重要的方面。馬克思認為人的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揭示出了作為一個人最根本的一個方面。王培峰(2010)〔3〕運用人學視角對殘疾兒童少年的屬性進行了如下闡釋:殘疾兒童少年自然屬性中存有生命體器官缺損或資質、能力的不足等自然存在的差異,這主要是生物遺傳性獲得和環境因素的后天性獲得;殘疾兒童少年的社會屬性的差異,如態度、情感、價值觀、素質、能力、社會行為等的不同,盡管受其自然存在差異的影響,但不是他們自然存在差異的必然結果,而是在社會實踐、社會關系中,由社會分工及其活動、勞動(如隔離的特殊教育等)造成的,是社會實踐的產物。馬克思認為人們在社會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既是人存在與發展的一種表現,又是人存在與發展的一種需要。這就告訴我們殘疾兒童的特殊性可以從其自然屬性上理解,但同時也要了解社會關系層面賦予殘疾兒童的“特殊性”,而后者是影響殘疾兒童存在與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我國少數民族特殊教育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少數民族地區關于特殊教育的觀念相對落后
關于少數民族特殊兒童的教育觀念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非殘疾群體對特殊教育的認識。在我國,對特殊教育重要性的認識雖然比起建國初期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仍然有區域差異。我國少數民族聚居的幾個省份處在中西部社會經濟、教育文化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該地區公眾對特殊教育的認識程度。非殘疾群體(公眾)對民族殘疾群體的觀念深刻影響著該群體平等地接受更好的教育服務的機會。因此解決民族殘疾群體教育的實際問題,須從改善普通公眾對民族殘疾群體的看法和觀念入手。這里指的“普通公眾”也包括民族殘疾群體的家長、監護人等與殘疾群體密切接觸,并發揮著重要作用的社會角色。二是殘疾群體自身對特殊教育的認識。少數民族地區六歲以上殘疾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教育文化程度相對落后影響其對自身處境和未來發展的客觀評價和主觀態度,并在大多數時候易被非殘疾群體的觀念和看法所影響。
(二)針對少數民族特殊教育的社會支持體系不完善
在我國,少數民族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較為薄弱。這直接或間接導致民族殘疾群體成為處境不利的社會群體,進而影響其整體的生活質量。民族殘疾群體的生活質量無法得到保障直接影響其接受教育的能力和機會,并在兩者之間形成惡性循環。對民族殘疾群體的社會保障不僅依靠國家層面的政策法規、在更大程度上依賴少數民族地區的區域性政策支持。而現階段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保障機制對民族殘疾群體的傾斜或特殊政策較少、針對民族殘疾群體的服務性機構(如重度殘疾人的社會福利院、庇護安養機構、就業指導機構、康復訓練機構等)鮮少、支持性機制(如康復醫療服務、信息咨詢服務、扶助救濟服務等)運作緩慢,限制了民族殘疾群體教育體系的建設與完善。
(三)現階段我國的特殊教育無法滿足少數民族特殊兒童的特殊教育需要
針對少數民族的教育必然涉及與民族性有關的概念,少數民族特殊教育也不例外。少數民族特殊兒童的教育需要與非少數民族特殊兒童的教育需要有著較大的差別,而這種差別主要體現在其民族性上。其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殘疾的診斷與評估的影響;二、雙語特殊教育的需要。針對第一個問題,當涉及到民族性問題時,一般常模化的針對主流群體的診斷與評估標準常常無法準確、公正和公平地判斷少數民族特殊兒童的殘疾程度和特殊教育需要。另一個問題是雙語特殊教育需要的問題,國家高度重視在民族學校實行民族語文教學和雙語教學,但是目前關于少數民族特殊兒童的雙語教學尚無系統的研究結論,加之具有特殊教育技能的雙語教師的匱乏、雙語教材教具的開發編寫困難等問題,適合少數民族特殊兒童的雙語特殊教育成為了民族教育中不容忽視的問題之一。
四、理論視角下少數民族特殊教育發展的特征的討論
(一)少數民族特殊教育內在發展動力的雙重性
民族學說的基礎是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就告訴我們需要用辯證的眼光和發展的眼光來解釋和分析民族地區特殊教育的發展。因此可以將民族地區特殊教育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上述特殊問題理解為少數民族特殊教育特有規律的現象反映。少數民族特殊教育的現象既能夠反映少數民族教育的本質特點,也能反映特殊教育的本質特點。少數民族教育是我國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發展過程也符合教育的一般規律。從這種角度理解的話,少數民族教育構成了教育普遍性與特殊性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特殊教育同樣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的組成部分。王培峰(2010)認為殘疾兒童少年在自然存在方面的特殊性與其作為人之本質的普遍性,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矛盾對立的統一體。殘疾兒童少年自然存在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矛盾運動構成著他們存在與發展獨具的內在動力系統要素之一。民族地區特殊教育的特殊問題是在以上兩種內在動力系統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雙重性發展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
(二)少數民族特殊教育的內在多元性
用發展的觀點正確闡釋了民族產生、發展和消亡的歷史,認為民族的差異、民族文化的差異最終要用民族所處的物質生產條件去解釋。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么少數民族地區特殊的歷史、地理、文化、經濟等因素構成了其獨特的文化形態。少數民族特殊教育屬于這種獨特的文化形態,是民族文化在民族教育與特殊教育交叉領域中的集中體現。文化多樣性日益受到關注的今天,民族教育也在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和課題。如何看待文化的多樣性便是其中重要的課題之一。郭獻進(2011)〔4〕認為少數民族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教育內容的文化多元性,各類民族學校一方面按照國家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同時也進行著本民族或其他民族文化知識的教學。而民族特殊兒童除了具有文化多元性以外還具有屬性多元性,即殘疾屬性與文化屬性。可以說民族地區特殊教育無論是其教育對象還是其教育內容而言都具有較鮮明的內在多元性,進一步說,是其教育對象的多元性決定了教育內容的多元性。
(三) 少數民族特殊教育發展的不均衡性
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是建立在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發展基礎上的。因此少數民族地區特殊教育發展與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相互關聯的。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落后與少數民族地區教育觀念的滯后密切相關,這就導致了這些少數民族地區特殊教育發展上的不均衡性。為了削弱民族地區發展的不均衡性帶來的消極影響、保障民族地區發展的平等性,社會主義國家通常以法律、政策保證民族之間不產生階級壓迫,以經濟、文化上的幫助和民族的自立自強相結合的方式促進民族的繁榮和發展。民族地區教育與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的相互關聯性是國家對少數民族教育特殊政策扶持的重要依據。
〔參 考 文 獻〕
〔1〕 金炳鎬. 民族理論發展史〔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7.
〔2〕 寶玉柱. 民族教育研究〔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9.
篇2
【關鍵詞】特殊教育;小學語文;有效學習
由于殘障兒童的客觀存在和需要特殊的關懷的現實,國家在各地開辦了不少特殊教育學校。而所謂的特殊教育,就是指使用經過特別設計的課程、教材、教法和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設備,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進行旨在達到特殊培養目標的教育。特殊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就是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的要求和特殊兒童的教育需要,發展特殊兒童的潛能,使他們增長知識、獲得技能、完善人格,并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因此,特殊教育中包含了社會發展及當下人類生存所需的各門課程內容。
在普通國民教育體系中,語文學科是基礎性的學科。同樣,在特殊教育中,語文學科也是不可替代和或缺的基礎性學科。特別是特殊教育的小學階段,語文成為培養特殊兒童交際能力的重要工具學科,也是培養他們人文精神的重要文化學科。特殊教育中的小學語文教學,要使孩子們既要掌握語文的工具性內容,又要受到其中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培養,加上孩子們接受教育的方式和能力又異于普通孩子,因此,特殊教育小學語文教師們肩上的擔子不輕,心里的壓力不小。筆者從事特殊教育小學語文教育多年,一直對相關問題進行思考和調研,現就如何引導特殊兒童學好語文這一問題,談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拋磚引玉。
一、教師要從心底里重視和關心每一位特殊兒童
大多數的特殊兒童都是特別敏感的,都是比普通人更加在乎細節上的東西。所以說,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在給特殊兒童傳授知識之前,首先要把感情基礎打好。教師,對于學生來說,是僅次于父母的人,有的甚至高于父母,也是陪伴學生時間最長的人。我認為,語文教師不僅僅要在學習上幫助他們,在生活中也要盡可能地去親近他們,去照顧他們,去愛護他們,去溫暖他們。除此之外,語文教師也要多關注特殊兒童的行為習慣、心理活動,以及在各個時段的真實信息和發展水平,還要在思想上多對他們進行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和矯正他們的思想。
1.特殊兒童大多有孤獨感和自卑感。這是幾乎每一位特殊兒童都會有的,因為無論是聾啞兒童,還是智障兒童,在他們的心里,都明白自己的缺陷,就會產生一種不能融入人群無法融入社會的孤獨感和自卑感, 因而會使他們內心特別敏感,情感特別豐富,自尊心特別強。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適當的調節。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多與特殊兒童溝通,要充分了解他們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問題要解決,或者是有什么想法或者建議。語文教師不要擺高高在上的教師架子,要試著去和他們做朋友,試著走進他們的心里,多關心他們。語文教師要用自己的熱情去感染他們,去陪伴他們,使他們充分的體會重視感。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語文教師要尊重他們。
2.大多數的特殊兒童都是非常內向的,甚至有些會出現自閉的現象。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要多和他們談心之外,要多帶領他們去人多的地方,并鼓勵和引導他們去嘗試著與人溝通。語文教師還可以帶領他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讓他們感受一下這個世界的美好,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使他們學會感恩生命。
由于特殊兒童的特殊性,教師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要引導他們樹立生活的信心,讓他們在教師的關懷下獲得快樂,奠定學習語文的情感基礎和認知心理基礎。
二、教學中要設法多角度多方式激發特殊兒童學習語文的興趣
無論是普通人群還是特殊人群,在學習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學習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興趣是可以轉化為學生的內在動力的,是可以推動學生和引導學生學習的。所以,語文教師在給特殊兒童傳授語文知識的時候,一定要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一環節重視起來。關于激發特殊兒童學習語文這一學科的興趣,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1.現在社會在進步,科學技術也在日益的發展,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信息技術的應用領域是越廣泛。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這一教具。特殊兒童的思維都是很簡單的,太復雜的知識一般都很難理解,對此,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把教學中遇到的難理解的重點和難點,利用多媒體轉化為一個一個鮮活的、簡單的、直觀的形象,這樣就把許多問題都簡單化了,也能在教學中給學生帶來新鮮感,使學生很輕松地就學到了知識。如果學習輕松,學生就會愿意去接觸,愿意去學。這也是激發特殊兒童學習語文這一學科的興趣的一個方法之一。
2.大多數的特殊兒童都會因為自身的缺陷而產生自卑的心理,對此,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幫助他們克服自卑。語文教師可以在授課的過程中多與他們互動,多設置一些問題,讓他們上課時多回答問題。無論回答的對與錯,語文教師都不能去批評,而要多表揚和鼓勵他們。慢慢地,他們就會有小小的成就感。并且,這種小小的成就感會讓他們變得更加勇敢、更加自信。如果特殊兒童在上語文課的時候總是能夠得到表揚和激勵,并總是能收獲一點自信,那么,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愛上語文課的。這也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要大力發展特殊兒童的閱讀
篇3
【關鍵詞】兒童福利;特殊教育;課程
在時代與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于孤殘兒童來說,兒童福利機構對他們的照料不能僅僅局限于生活上,而應該漸漸著眼于怎樣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與個人能力,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針對機構內的孤殘兒童設定適合他們的特殊教育形式與內容,形成具有特色的課程設置和教育體系。
一、兒童福利機構內特殊教育課程設置
特殊教育一般指用一些教學工具和教學,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進行的教育。兒童福利機構內教育的對象是孤兒,缺比之其他的孩子更加缺少家庭的溫暖和愛,而且與社會很少接觸減少了學習的機會。針對這些孩子的康復教育,應當實行系統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并及時運用到實際工作當中去。其中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向來進行。
1.小班教學
對于一些有缺陷的孩子來說,每個人的能力水平不同,不應完全依據年齡來分班,而應當根據他們各自的能力水平。按照能力劃分班級,進行小班教學,更能方便教師開展教學工作。同時教師也應該引導學生互相學習對方身上的優點,進而多與人,與主流社會接觸。
2.個案教學
特殊教育與正常孩子的教育不同,注重把個案教學作為整體教學的一個補充,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在個案教學中,教師還應創設一個寬松的教育情境,來取得更好的效果。
3.游戲教法
對于有智力缺陷的孩子來說,利用游戲教學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為在游戲中孩子們既能放松,又能有很強的學習興趣。如果把一些知識加入到游戲中,孩子就會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印象深刻。
4.創設良好情境
傳統教學中我們一般傾向于比較沉悶的方式,這種形式已經很難適應現在的教學需要。教師與學生應該增加互動,參與到學生之中,孩子們也可以有情景表演或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對于他們掌握知識的程度也是有益的。
5.綜合教學方法
特殊教育中有很多的教學方法,我們在平常的工作中也應當多了解各種各樣的教學理念,來把這些方法綜合運用于實際的教學中去,從而綜合各方面的優點,以求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
6.開設社會實踐課
福利機構內的孩子很少和外界與社會接觸,所以應當在每周的課程中開設社會實踐課,帶著孩子們參觀社會上的各個機構與自然的景色。這樣能讓孩子們更好的掌握知識和融入社會。
7.生活自理能力
機構內的孩子大部分生活自理能力較差,這種情況我們應當重視起來,在課上和課下教師都應該進行教授和照料,來幫助孩子們培養獨立意識和能力。
8.尊重孩子人格
福利機構中孩子的心靈比較脆弱,容易受傷,所以作為教師更應該尊重孩子,避免貼標簽的行為,對孩子的身心產生消極影響。要平等看待他們,心中不應有歧視,真正實現教育平等化。
二、對未來工作的展望
特殊教育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需要所有的工作者努力地去探索發掘。作為福利機構內的特殊教育更要擔負起重要的職責,對于未來的工作,我有以下幾點的期望:
1.多媒體工具在實際教學中的運用
科學技術發展進步,教學輔助工具也在更新換代。在教學過程中將大量的運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對幼兒進行教學,通過圖片和音樂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但這同時也需要教師更加注重先進的教學方式的學習,設計出更多有意思美觀的教案,讓孩子們更有興趣去學習。
2.“正?;苯逃J降奶剿?/p>
對于特殊兒童的“正?;苯逃芏鄬<液凸ぷ髡哒J為,應該改革原來福利機構中的隔離形式,讓孩子們在正常的社會環境中學習和生活,來適應現代的生活。一般的做法是根據特殊兒童的能力選擇最適合其發展的環境,如普通學校的普通班、特殊教育班或特殊學校。盡可能貫徹“正?;痹瓌t,即盡可能減少限制,盡量讓特殊兒童與同齡兒童、主流社會文化保持聯系和保證兒童的權益。開展家庭寄養這對于機構內的孩子也是一個值得借鑒的地方。
3.關注福利機構內孩子的心理問題
目前大多數的兒童福利機構中孩子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由于他們缺乏正常家庭的關愛與成長環境,所以難免會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而一個孩子在童年時期心理上產生的陰影和偏差如果不及時糾正很可能會影響其未來。因此在特殊教育過程中應當加強對孩子們的心理干預和輔導,最好可以在開展工作時有專業人士指導來保證效果。
三、結束語
兒童福利機構殊教育的課程設置從整體上看還不盡完善,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認識到對這些特殊群體的孩子們應盡到的責任,以及努力思考怎樣讓教育工作更能讓孩子們接受并產生興趣,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并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這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與堅持。
參考文獻:
[1]趙小紅.近25年中國殘疾兒童教育安置形式變遷――兼論隨班就讀政策的發展[J].中國特殊教育.2013(03)
[2]曲學利,呂淑惠.我國高等特殊教育的現狀及發展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4(06)
篇4
關鍵詞:特殊教育;語文教學;德育滲透
語文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新課程,具有非常濃厚的人文性特點,可以很好的融入德育教育。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學也一樣,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德育教學,使得德育教學成為語文教學的靈魂,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優秀道德品質的影響,既學到了語文知識,也能夠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這對于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尤為重要。
1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的必要性
首先,語文教學德育滲透是有語文課程的特點以及新課標改革決定的。語文教學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里面涉及到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明顯的人文性特點[1]。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能夠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這符合了我國傳統文化的要求。此外,新課標改革下,也要求語文教學不應該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人文精神、高尚情懷、道德修養的養成,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逐漸獲得情感體驗以及道德情操。其次,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具有特殊性,身體上不同類型的缺陷,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2]。學生因為自身的社會身體缺陷備受打擊,心理上承受著很大的壓力,需要教師的關心。語文教學是義務階段的基礎性教學,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不僅可以讓學生收獲基本的語文知識,還可以讓學生獲得對人性的理解和思考,提高其審美情操和道德修養。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學對于心理恐懼,或者心理扭曲的學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2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學如何進行德育滲透
2.1語文教學內容中引入德育教育:語文教材涉及到的內容形式很廣,有詩歌,也有散文,還有小說等等,在各種各樣的形式中又有非常豐富的內容,比如有大好河山、寓言故事、熱愛祖國等等,是各種知識的萬花筒,是一本百科全書[3]。在眾多的內容當中,許多都蘊含著道德方面的有關內容,是一種現成的德育教學素材。作為一名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師,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并主動運用德育教學素材運用到教學當中,融入德育教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比如,語文教師在講到《到期歸還》時,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入手,文章主要講述的是借了黃培炎的字帖來學習,一個月之后按時歸還字帖的故事。這樣一個不為人知的小故事發生在身上,深深觸動讀者的內心。語文教師一定要通過這樣一則小故事給學生傳達誠實守信,好學做人的思想品德,教導學生無論是誰,誠實守信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誠實守信的人才能夠受到他人的歡迎。
2.2借助課外實踐進行德育滲透:語文教學除了正常的課堂教學之外,還應當輔之必要的課外實踐。學生的道德品質不僅表現在“言”上,還表現在“行”上,語文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內容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一系列的課外實踐活動,通過這些課外活動,將德育教學融入其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4]。例如,教師在講解到《司馬光砸缸》的時候,因為該篇文章涉及到的是救人的知識,因此語文教師可以結合該篇文章開展一個助人為樂的主題活動,活動的內容很簡單,就是讓全班所有的學生積極去幫助他人,并在下一次課進行的時候主動和大家分享自己助人為樂的事情,每周舉行一次班會,對表現比較優秀的學生進行獎勵。通過這樣一種課外實踐的形式,學生逐漸養成了助人為樂、團結他人的品質。
2.3作文選材中進行德育滲透:作文寫作當然不僅僅包括的通常意義上的作文,也包括一些段落寫作、句子寫作等等。語文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這些機會進行德育教育。作文寫作一定要有相關材料,教師在選擇作文材料的時候應盡可能的選擇一些能夠體現出優秀道德品質或者高尚情操的材料。例如“揠苗助長”“負荊請罪”體現出的哲理就非常有代表性,語文教師在選擇作文素材時盡量選擇此類的素材。預與此同時,對于作文主題的要求上,語文教師也要有所要求。主題是作文的靈魂,貫穿作文的始終,包含著對事物的看法和評價,充分體現出作者的寫作意圖。要想立意準確,需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對于客觀世界有很好認識。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的時候一定要引導學生從歌頌好人好事、鞭撻惡丑角度出發,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4充分利用多媒體電教設備:隨著時代的發展,多媒體電教設備已經成為了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特殊學校更加如此。對于聽力有問題的學生來講,外界的聲音聽不大,多媒體的電教設備的出現,可以展示出生動形象的畫面,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所以,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電教設備輔助教學。比如,在講解到《桂林山水的時候》,對于聽力有問題的學生來講,只能靠看文字的描述去體會“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氣勢。這種情況下,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壯麗美景,可以向學生播放一段有關桂林山水介紹的視頻,讓學生切身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麗,從而體會到祖國的大好河山是多美。這樣一來,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豐富了學生的情感,培養了學生道德修養。
3結語
總而言之,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學一定要將德育教育滲透其中,將其視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不斷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水平。
作者:李茜 單位: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特殊教育學校
參考文獻:
[1]姜艷萍.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小學教學參考,2014,15(07):18-18.
[2]阿依仙木•麻木提.淺析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好家長,2016,21(07):209-209.
篇5
一、聽力障礙學生學習數學存在的問題
聽力障礙學生在接受知識、表達、閱讀、思維方式等方面與普通學生存在差異,因此針對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過程中,實施分層教學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相比低年級數學的學習,五六年級的數學課程內容更深入具體,理解更有難度。而數學是一門高度概括性的學科,融合了空間和數量的關系,各概念之間聯系密切,知識點間環環相關,是學生接觸更高層次理科課程的基礎,公式推導比較抽象難懂,要求學生有一定的邏輯能力和理解能力。聽力障礙學生在對數學的接受認知上受其自身特點的影響,具有相當程度的困難。
1.學生思維特點
學生對數的大小比較和對數量關系的認知必須建立在具體事物上。學生在掌握一些專業概念時依靠認知,但教師在樹立學生認知上往往存在困難,導致學生難以理解。
2.學生感知力較差
我校學生的感知力不同于聽力正常的學生,他們常常理解不到數的本質,不善于組織數學材料,又很難做到真正理解題意,尤其在應用題上最容易出現問題。比如五年級數學練習中的習題:某工廠現男工有24人,女工有15人,從男工中調走一些人后,男女人數相等,求掉走后男女工各有多少人。其實這是一道簡單的一次方程,但是稍微繞了點彎,學生不理解題意,列方程時全憑感覺猜,很難做對。要想解決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就要提高學生的感知力,學會利用情景歸納、分析、解決問題。
3.理解能力較差
由于學生有聽力障礙,平時接收信息的方式主要通過眼睛觀察事物的圖像,缺乏語言上的刺激,使他們在理解事物時很難抓住事物本身屬性。此外,由于聾生的生理特性和心理特點,他們和外界接觸的機會也比較少,與別人溝通的機會不多,接收信息時太表象化,正常學生一看就懂的東西,我校學生不僅難以理解,有時理解還會存在偏差。
二、基于特殊教育(聾)的數學分層策略
1.分層實施練習
對于聾生而言,雖然他們聽不見,但是智力正常。此外,小學教育屬于早期素質教育,智力發展水平和普通學生差異性不顯著,在課堂學習水平的發展上十分相似。所以抓好這一關鍵時期的教育意義重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待能力不同的學生,授課教師的教學目標和方式也應做出調整。教師應按照學生的水平不同,精心設計教案,讓每位學生都有所得。上課內容要能夠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介于我校學生的特殊性,講課內容能夠抓住學生注意力,對學生的幫助很大。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度直接影響學習質量。教師應細心講解,在講解無效時教師應對有疑問的學生進行輔導。
2.合作學習的分層
合作學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數學內容的理解,還能加強學生間的溝通。一般合作小組中包括一名數學成績優秀的學生、兩名中等學生和一名學習起來比較吃力的學生。在小組中選出一名小組長作為小組代表。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數學解題方法與解題技巧,小組成員間相互幫助互相監督,共同進步。授課教師在小組合作交流期間應仔細觀察,有小組遇到學習問題是應給予幫助與指點,讓小組中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得到鍛煉。
篇6
關鍵詞:智力落后 早期干預
對智力落后兒童進行早期干預首先要了解智力落后兒童的特征,了解早期干預可以做什么,能夠達到何種效果。我在查閱相關文獻基礎上,根據工作實際情況將這份干預計劃分為三步來做。首先是智力落后兒童的特征,其次是常用的早期干預方法技巧,最后提出干預計劃。
1.智力落后兒童的特征
我認為當前學者與研究人員多是以多因素智力理論為依據,從各個方面的綜合考慮來鑒別智力落后兒童的。智力落后兒童的鑒別應考慮到運動、認知、感知覺、語言、適應和社會性等方面因素。一般來說由于智力落后兒童在智力上的缺陷導致他們在諸多方面與正常兒童相比存在差距。
弱智兒童在認知發展上的滯后表現最為明顯,往往表現出注意的水平較低,記憶能力落后,不會尋找規律和聯系進行記憶[1]。理解能力發展遲緩,學習遷移能力低。
在運動和感知覺上,感知客觀世界的信息少,速度慢,不精確,感受外部刺激的能力較低,對聲音的感知能力差,語言學習困難,缺乏感知的積極性,對別人的呼喚反應遲緩,對近似的音節聽覺分辨也很困難,常把形近、音近的漢字混淆,弱智兒童的知覺恒常性也比正常兒童差,同時他們的身體協調性和均衡性一般也比正常兒童差。
無論何種程度的弱智兒童,語言發展方面大致上都表現為說話晚,口齒不清,詞匯量少,詞不達意,表達不連貫,理解語言的能力強于表達語言的能力。
智力落后兒童的個性和行為上存在一系列特點,獨立性差,相互關系簡單,自我意識差,是非觀念淡薄,易受暗示,常有不可遏制的沖動。
在情感上智力落后兒童情感幼稚、表露在外,內心體驗不深刻、調節性差,高級情感發展遲緩,且不少兒童有病態的情感,如忽而情緒高漲,忽而感情冷漠等。
2.常用的干預方法
早期干預是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教育,它施用于發展略偏離正常(弱智)或可能偏離正常(高危弱智)的五、六歲以前的兒童。通過這種教育、訓練措施,可望使這部分兒童的偏離有一定程度的糾正,或智力有所提高,并獲得一定的生活能力和技巧,待他們長到學齡階段,可以比較順利地接受特殊教育或正常兒童教育。在工作和學習中我們接觸了很多方法,共同點是根據智力落后兒童的某方面特征結合人類成長的規律進行干預。同時經過一系列文獻調研我發現早期干預從實施主體上分為三類,分別是家庭早期干預、訓練學?;驒C構早期干預以及家庭與機構共同參與的干預方式。
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訓練,早期干預的內容和所依據的理論是相同的。主要包括:
2.1 感知覺和動作協調能力的教育訓練。①感知覺訓練:包括觸摸覺、視覺、聽覺的訓練。②動作協調能力訓練:包括坐、站立、走路與上下樓梯等粗大動作的訓練和手的抓握、敲打動作與雙手協調等精細動作的訓練。
2.2 語言和交往能力的教育訓練。①語言教育訓練就是培養患兒對語言的接受與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②培養患兒發展社會交往能力的過程,讓患兒學會運用語言等手段進行交往。
2.3 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訓練。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包括控制大小便、基本的進食技能、衣服的穿脫、個人衛生的處理、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識和簡單的救護常識等。
2.4 良好道德品質與習慣的學習和培養如勤勞、有禮貌、遵紀守法等的學習和培養。
2.5 良好個性品質的培養如情緒穩定、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等的培養。
3.干預方案
綜上所述,我認為要為一個智力落后兒童制定早期干預計劃,所需工作如下:
首先,個案基本信息調研。與家長深入交談,了解孩子智力落后的原因和基本家庭背景和生活狀況。除此以外還要實際觀察孩子行為存在哪些問題,了解孩子的智力落后類型與特征,為孩子建立一份早期干預檔案。
其次,要根據孩子情況制定訓練方案,主要包括訓練主體、方式、訓練記錄與評估。要患兒制定好詳細訓練方案,并為孩子制定一個切實的干預目標:
3.1 家庭早期干預也要從孩子的運動、認知、感知覺、語言、適應和社會性等幾大方面下手。在干預中要讓家長特別注意幾個原則,量力而行和對癥訓練結合的原則,循序性和經常性相結合的原則,及時強化和反饋性相結合的原則。
3.2 學校干預中,應該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在集體訓練(主要是在集體干預中采取閱讀前準備、兒歌、故事、手工、常識、運動游戲、體操、音樂、律動等)之后對孩子進行針對性訓練。此外,同伴指導作為一種干預措施有其獨到之處,要重視促使孩子們的交往與相互幫助,共同進步。
3.3 做好訓練記錄與評估。孩子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早期干預或是訓練以后,必須對一階段內孩子的狀況進行評估,不僅有利于家長和老師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增強他們的信心和勇氣,還有利于適時改變干預計劃和進度。
最后,我認為在早期干預中要注意游戲始終是學齡前兒童活動和學習的主要形式,智力落后兒童也是如此。因此我認為一切訓練和干預方案必須以游戲為核心,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同時不能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應將目標定在孩子能夠達到的水平附近。
參考文獻
[1]田麗麗,劉旺.弱智兒童的早期發現及干預[J].幼兒教育.2000(2):35
[2]茅于燕.兒童智力全接觸:智力智力測驗、智力落后、早期干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3]茅于燕.弱智兒童家庭訓練教程[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
[4]茅于燕.談談個人對智力落后兒童早期干預的看法[J].心理學報.1992(03):225-231
[5]崔秀霞.家庭早期干預對弱智患兒生活自理能力及智力的影響[J].山東醫學高等??茖W校學報.2009,31(4):277-278
篇7
論文關鍵詞:特殊教育;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針對在校大學生的生理、心理和他們所處社會環境的特點而進行的有較強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不僅是大學生健康成才的重要素質,也是大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如何在大學教育中構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十分重要。
對于特殊教育高職院校來說心理健康教育更為重要。因為特殊教育高職院校的大學生畢業后往往從事和特殊教育有關的職業。特殊教育事業充滿挑戰,不論是教育對象的特殊性,還是教育方法的特殊性使得學生在工作時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和面對更多的挫折,因此更應該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學會如何調適自己,以健康的心理狀態面對工作,更好地服務于特教事業。目前,特殊教育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漸受到重視,但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在開展這項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構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調查對象及方法
(一)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一:采取隨機和整群抽樣相結合的方法,選取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大一至大三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82份。其中有效問卷265份。
調查對象二:采取隨機與整群抽樣相結合的方法,選取江蘇、山東等地各類特殊教育學校14所的特殊教育教師以及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特殊教育系大三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630份,回收問卷545份。其中有效問卷496份。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一:采用自編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問卷,由30道封閉式選擇題構成。主要內容涉及學生的背景,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態度、需求以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研究工具二:采用自編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心理素質問卷,由45個描寫優秀特殊教育教師良好心理素質的詞條隨機排列構成。項目采用五點評分,1表示“非常不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要求被試就優秀特殊教育教師不同的心理素質的重要程度做出判斷。
(三)調查數據處理
問卷收集后,對所收集的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與統計分析處理。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態度積極
調查顯示,18.1%的學生非常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51.7%的學生比較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兩者合計,占所有受調查人數的69.8%。由調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意識比較高,對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比較關注。
此外,調查還顯示35.1%的學生認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60.8%的學生認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兩者相加,占所有受調查人數的95.8%。只有1.9%的學生認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沒必要,2.3%的學生認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無所謂。可以看出,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有很高的認可度,認為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不明晰
調查表明,在談及對心理健康標準的了解程度時,只有5.3%的學生選擇非常了解,74.0%的學生選擇有點了解,17.4%的學生選擇朦朧知道一點,3.4%的學生選擇不了解。關于心理素質方面,調查表明學生和特殊教育教師之間對于所需心理素質的認知差異較大。數據分析顯示,特殊教育教師心理素質結構包括自我調試心理素質、品德心理素質、師生關系心理素質、個性心理素質、自我提高心理素質和基本心理素質六個因素。學生對這六項素質的重要性都存在明顯的低估現象。
此外,通過調查發現,引發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比較多,包括:前途及就業問題(64.2%)、學習問題(58.1%)、人際關系問題(49.8%)、環境適應問題(44.2%)、經濟問題(39.2%)、感情問題(34.3%)、家庭問題(32.5%)和其他(6.8%)。但在面對以上各種問題的時候,學生往往并不知道如何采用積極的方法和技巧去面對問題,而往往采取一些無助于積極解決問題的方式,這其中包括:轉移(娛樂、游戲、看書等)(70.6%)、訴說(向朋友述說等)(58.1%)、發泄(大叫、哭、傾訴、寫日記等)(50.2%)、順其自然、自然調整(41.1%)、壓抑(喝酒、睡覺、假裝高興等)(21.9)和其他(2.6%)??梢钥闯鰧W生在心理調試技巧方面的缺乏。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多樣但覆蓋面有待提高
在調查中發現,學校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多種多樣,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閱讀欄、主題班會、心理健康活動等多種方式。學生對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認可度都較高,例如94.6%的學生認為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幫助,89.1%的學生認為閱讀欄有幫助,86.8%的學生認為參加心理健康活動有幫助,84.5%的學生認為參加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班會有幫助。但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之外,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存在覆蓋率較低的問題。調查發現,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普及率最廣(76.2%的學生上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除此之外,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普及率基本維持在50%左右。例如,55.1%的學生通過閱讀欄看到與心理健康有關的信息,48.7%的學生參加過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46.3%的學生參加過學校組織的心理健康活動。因此,如何提高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覆蓋面是今后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心理咨詢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心理咨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過心理咨詢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具體問題,并在這個過程中教會他們如何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技巧。但是調查顯示,心理咨詢并沒有有效地發揮其作用。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學生對心理咨詢呈現出一種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當問及“你對其他去尋求心理咨詢的同學會表示理解嗎?”時,95.8%的同學表示能夠理解,以及當問及“朋友遇到心理問題時,會勸對方去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嗎?”時,70.9%的學生表示會勸對方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這表明學生對于心理咨詢的作用有一定的認可,認為心理咨詢能夠幫助解決心理上的問題。另一方面,當問及“你遇到心理問題時,會去尋求心理咨詢老師的幫助嗎?”,77.4%的同學表示不會去尋找心理咨詢老師的幫助,呈現出和前面相反的結果。二是心理咨詢缺乏持續性。調查顯示,有10.6%的學生參加過心理咨詢,其中參加過1次心理咨詢的學生占3.8%,參加過2-3次心理咨詢的學生占6.8%,參加3次以上的學生沒有。
三、討論與對策
如何在已有問題的基礎上,積極尋找解決的策略,建立更加完善的特殊教育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筆者提出以下幾點看法:轉貼于
(一)建立層層遞進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體系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目標就是要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增強學生的自我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學生的心理問題,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試能力和社會生活適應能力,最終達到自我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體現,因此,為了實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需要建立一個層層遞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體系,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普及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體系中最基本的部分就是與心理健康相關的一般概念和知識,包括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診斷標準,培養健康心理的途徑等方面的內容。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還需要普及與各種異常心理有關的知識,包括各種異常心理產生的可能原因,如何識別各種異常的心理狀態,以及如何及時發現自己心理是否異常等等各種知識。
2.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普及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還需要借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幫助特殊教育高職院校大學生更好地應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壓力,并以更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問題。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不僅要重視一般心理素質的培養,同時不能忽視對今后所要從事職業的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調查顯示,特教學生在職業心理素質上的認識還很欠缺,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薄弱環節,需引起重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有針對性培養學生這些方面心理素質,為他們將來順利的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基礎。
3.推廣具體的心理調節技巧。掌握了基礎的心理健康知識,并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去面對問題,接下來解決具體問題的心理調節技巧也非常重要。調查發現,學生對許多具體的心理調節技巧十分感興趣,包括人際關系技巧(67.9)、情緒管理技巧(60.8%)、學會競爭與合作(55.8%)、自我認識與自我成長(54.7%)、壓力與減壓(54.3%)、有效學習方法(40.4%)等等。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推廣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具體問題的心理調節技巧,來幫助學生更有效地處理問題,保持心理的健康。
(二)建立多種方式相互補充的心理健康教育網
1.提高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覆蓋面。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存在認可度高但覆蓋率較低的現象,因此為了更好的發揮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功效,提高其覆蓋面是個很重要的環節。
首先,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覆蓋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生認可度最高,學校應該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當作全校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擴大其覆蓋率,使其達到100%。其次,學??梢酝ㄟ^多種方式提高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覆蓋率,如定期開展主題班會,定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等,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實到每個系科,每個班級。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貫穿整個大學學習過程中,除了一年級新生需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普及基本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之外,二、三年級學生更多地是側重心理素質的培養和心理調節技能的學習,因此,采用的方法需要有針對性,應該選擇適合學生年級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
2.建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網。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包含三個方面,其中心理健康相關知識涉及的大部分是理論方面的內容,但良好心理素質以及各種心理調節技巧這兩部分內容更多地強調實踐練習。這兩方面的內容僅僅靠理論知識的傳授不足以讓學生切實地培養出相關的心理素質和掌握具體的心理調節技巧。因此,如何調整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使各教育方式之間互相作用,互相補充,形成一個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廣泛覆蓋的心理健康教育網非常重要。
首先,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校心理健康閱讀欄、心理健康專題講座等方式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以及良好心理素質、心理調節技能中的相關理論知識,為學生通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加強實踐練習提供基礎。其次,緊扣相關內容,通過主題班會、心理健康活動等方式來加強學生的實踐學習,使得理論知識能夠切實的轉化為學生自身的素質和可以操作的心理調節技能。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內容上的契合,還需要注重時間上的契合,使理論能夠和實踐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良好的系統。
(三)深化心理咨詢的功能
1.提高心理咨詢的問詢率。在調查中發現,學生對于心理咨詢的作用和有效性持肯定態度,但學校的心理咨詢問詢率卻較低。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對心理咨詢仍舊存在一定的偏見,認為去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是件丟人的事情而不好意思去尋求幫助。因此,如何打破學生的偏見是提高心理咨詢問詢率的關鍵。學校應該通過組織各種活動加大對心理咨詢的宣傳力度。心理咨詢教師也可以定期在學校組織活動,通過“走出去”擴大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打破學生對心理咨詢的偏見。
此外,調查還發現學生愿意選擇的咨詢方式包括:面談式心理咨詢(39.2%)、網絡式心理咨詢(35.5%)、電話心理咨詢(21.5%)、團體心理咨詢(3.8%)。其中網絡式心理咨詢和電話心理咨詢因其匿名性高,獲得很多學生的認可。特別是網絡式心理咨詢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其他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學校除了設立心理咨詢室外,還可以積極開展電話咨詢、網絡咨詢等多種形式的咨詢,盡可能多地消除學生對心理咨詢的顧慮,讓學生主動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
篇8
一、合作學習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特殊教育的學生在知識的學習方面比其他同齡孩子要更困難,并且思維發展也較慢,教師應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幫助學生更好的提高自己,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從而更好的學習語文知識。合作學習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的教學活動中,并且能夠讓學生相互之間進行有效的交流和學習,同時也給學生創造了更多表現自己的機會。并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分享彼此的生活閱歷、學習經驗等,并且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的發現自身存在的缺點,從而得到及時的完善。并且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能夠豐富學生的見識,促進學生更有效的積累知識,并且合作的過程中學生能相互補充,有利于學生克服思維定勢等限制,讓學生能夠對問題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時通過合作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形象能力,幫助學生更加全面的思考,讓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考慮問題。教師在教學中采取合作學習模式時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來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二、合作學習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且能夠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合作學習模式能夠促進語文課堂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并且能夠很好的約束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學生,形成積極活躍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更加有效的學習。同時良好的課堂氣氛能夠讓學生和教師之間進行良性互動,并且能夠讓學生更加投入到文章的學習中,充分感受文章的內涵以及作者的思想,從而更好的學習其中傳達的情感和精神。同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結合生活實際來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可以引用學生身邊的一些生活現象,讓學生對知識有很深刻的理解,引導學生更容易的吸收知識。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學會觀察生活,并將其與語文知識聯系起來,豐富學生的認知,讓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識以及探究事物本質的方法。如在學習《要下雨了》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分工合作,分別觀察幾種動物在下雨前的表現,并詳細的記錄下來,然后在課堂中小組成員進行相互補充,并派出代表描述下雨前各種小動物的反應。通過這種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之間更好的交流和學習,并且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建立起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熱情。
三、合作學習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特殊教育下的孩子由于本身存在的身心問題,在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也需要教師采取更加直觀有效的方式來進行,并且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采取有效的方式促進學生實際能力的提高,保證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化為己用,提高自身的語文素質。并且語文是一種交流的工具,語言運用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交際能力的提高。合作學習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鍛煉孩子們對語言的應用。并且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能夠相互交流彼此的見解,并在交流的過程中掌握語言表達的方法,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同時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為了向其他小組成員表達自己的看法,會更努力的琢磨自己的表達方式,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為學生日后的交際生活積累更多有用的經驗。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文章中描寫的父親和“我”的相關句子進行分析和討論,并對文章中父親的塑造的方法進行討論,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對文章進行更準確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四、合作學習強化學生主體地位
在新的教學方式中,教師必須保證學生在課堂中在主體地位,同時引導學生更加有效的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并且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生活經驗、思維方式等都存在差異,因此對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偏差,而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正好能夠滿足語文個性化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課堂學習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從而更加有效的學習。并且在合作學習中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提高自己的語言水平。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合作形式來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表演課本劇,并分角色朗讀文章,同時讓學生進行一些文章的自主學習,然后以小組為單位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后由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綜合的補充,讓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充分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理解,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并且讓學生在小組的討論和爭議中促進學生對文章更加細致的解讀,充分發揮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綜上所述,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教學素質,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合作學習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并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幫助學生更加有效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語文水平,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篇9
1.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創設合作學習情境
聾生認識水平和自學能力有較大差異,在教學新知識時采用分組學習,創設一種合作學習的情境,聾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從其他同學那里受到啟發,減少新知識構建的困難。
如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練習給課文分段,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組,小組內每個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組長進行記載并組織討論,形成統一意見后,再分別匯報討論結果,小組最終的學習結果是聾生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中形成的。
2.搭建展示交流平臺,激發聾生自主探究的動機
合作學習不僅能使聾生深入理解教材內容,更是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方法的最佳途徑。注重學法指導、教會學生自主學習是素質教育課堂結構的典型特征。合作學習中,學生要展示自己的觀點,試圖說服別人,對知識的鉆研就更加深刻。同時,學生還會通過別人的觀點來修正自己的觀點,這種認知的重建,促進了深層次的思維。
如在朱自清《背影》一課的教學中,"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這個句子有什么深刻含義成了大家爭論的焦點,討論中大家各抒己見,最終形成了一套意見:作者用的是反語,"太聰明了"指的是一點也不聰明,是作者后來醒悟過來時,恨自己當時未能體會父親深情而責備自己的意思。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少數聾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時會有思維障礙,教師要及時調控,不能讓成績好的學生看不起成績差的學生,也不要讓后進生產生自卑心理。
提倡小組內的互幫互學,教師的教學評價也應該以小組的整體水平為標準,最后的交流發言一般讓成績偏差的學生匯報學習或討論結果。這樣的教學可使每個學生都以積極的心態去對待學習,對待別人的看法和意見。
3.搭建磨合溝通平臺,培養聾生團結協作的創新品質
合作學習不僅能激發聾生的學習動機,更能讓聾生產生需要與同伴相互溝通的心理需求。在小組中,學生喜歡表現自己,急于把自己的學習成績向同伴展示;學生學習中遇到了困難和問題,也很想聽聽同伴的意見。在合作中學習,學生的角色不斷變換,一會兒發問,一會兒解釋,一會兒協助,一會兒評價,這種角色不斷變化的磨合訓練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技巧、溝通能力,這種角色變換在分組操作時最為明顯。
篇10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教育振興,全民有責。根據黨的十七大關于“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部署,為全面提高國民素質,促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教育部網站2010年2月28日終于公布了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征求意見稿全文,正式啟動第二輪征求民意工作,征求意見時間截至3月28日,公平的允許社會各界人士通過電子郵件、教育部門戶網站發帖和去函形式提出意見建議。這樣開放式的集思廣益制定政策的方式很新穎,我相信也會非常實用,因為第一這教育改革是涉及到每一位國人切身利益的大事,大家都會愿意設身處地的去認真思考這個問題;第二對于一個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是一件頂級重要的事情,絕對不能朝令夕改,所以一定要特別慎重,努力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慮進去是正確制定政策的基礎;第三是根據現在我國致力建設和諧社會的主旋律,力求在了解各個層面各個角色教學人等的情況基礎上,真正去斟酌建立一種可監督可制約可執行可持久的評測制度分配制度,也許國人們都太過于期待了,期待著一個成熟公平會領導我國的教育事業走入良性循環的可行新綱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征求意見稿全文我可以說是迫不及待讀完的,這個綱要的每一條我感覺都是針對一些相應的實際問題有的放矢地制定的,脈絡很清晰,應該說把握住了我國教育還不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的脈搏。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內容方法比較陳舊,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素質教育推進困難;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不強,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緊缺;教育體制機制不活,學校辦學活力不足;教育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城鄉、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滯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實等等。很多內容都是我一直在特別關注的,因為條目眾多,內容豐富,不可能一一贅述,我在此就著重把我比較有感觸的幾點做一下闡述,完全是我個人的觀點。
1. “切實縮小校際差距,著力解決擇校問題。加快薄弱學校改造,著力提高師資水平。實行縣(區)域內教師和校長交流制度?!?/p>
--這的確是解決擇校問題的一個方法,但是這種方法本身有三個潛在問題,一個是老師們的工資報酬校際間要至少保持相同水平;第二個是對于不同區域內的教師校長要有統一的管理調配可能,也許對于一個教育學區可以內部調配,對于一個市可能,那么城市間的差異呢,省際的距離呢。前面提到規劃學校布局,教育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那么異地政府又怎么協調這種調配,我們都知道這種調配也是需要的;第三交流的時間多長為合適呢?短期可能還沒有達到效果,中期或者長期,交流教師的生活起居家庭生活如何協調?
2. “學校要把減負落實到教育教學各個環節,給學生留下了解社會、深入思考、動手實踐的時間。提高教師業務素質,改進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減少作業量和考試次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愛好。豐富學生課外及校外活動。嚴格執行課程方案,不得增加課時和提高難度。各種考級和競賽成績不得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入學與升學的依據。”
--這一段話,我理解為改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力求真正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他們自主學習的機會。但是這個實現的方法并不是簡單的改進教學方法,減少作業和考試次數就能做到的。首先,請翻開孩子們的課本,告訴我你看著有什么興趣,我們的教材字里行間都寫著兩個字“應試”--不是么?看那些內容、理論、課后的題目,現在孩子們書本上的知識比我們20年前更新了多少?是不是只是從“來,來上學”改變成了“去,去上學”?也許我們應該考慮重新認真根據新科技的發展來編排一組更新知識的有趣味的實用教材了。其次,多樣的作業形式,聯系實際的考察方式,或許可以動搖應試教育的根本,如果還只是要用100分的筆試成績來衡量學習效果,一切都不會有大的改變。大學里追求的科研創新,我認為主要是讓大家都不斷學習,努力跟上時代科學的步伐,增強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什么我們的孩子上大學之前都不需要知道這個道理?
3. 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機制。國家制定特殊教育學?;巨k學標準、地方政府制定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加大對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勵和支持接收殘疾學生的普通學校為殘疾學生創造學習生活條件。加強特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采取措施落實特殊教育教師待遇。
--我覺得對于殘疾學生,特別是在聽說讀寫方面有障礙的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最好還是讓他們在特殊教師的幫助下系統的學習,因為在普通的學校里他們是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的。我們國家應該想辦法多提供一些適合這些特殊學生的教育機構供他們選擇,這個過程需要更多的投入我可以預見,但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文明國家都會不遺余力的去努力發展這項福利,這是人性的直觀體現。
4. “努力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樹立人人成才觀念,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樹立終身學習觀念,為持續發展奠定基礎?!?/p>
--這個提議非常美好,但是具體如何執行呢?我打個比方,現在很多知名高校對應聘學生的要求是第一學歷是211的大學,如果不是,即使他后面讀完碩士,甚至博士,還是不予錄取。這是樹立終身學習觀念的典范么?這難道不是一種教育出身論?經過努力,一個人可能改變自己的未來,但是誰能改變自己的過去呢?沒有觸及法律和道德,僅僅因為曾經不夠優秀,如何彌補都被永遠的三振出局,這不公平。教育不僅對那些正在求學的孩子要實施公平,對那些努力完成了學業的孩子也要實施公平,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制度,讓人覺得有希望的制度。其實教育之所以偉大,就是它不會嘲笑一個人的愚昧無知,而是寬容慈祥地俯身去幫助這個人通過學習來改變自己的人生。如果教育輕易根據一個人的過去就否定他的一切,那么誰會認為教育是一種善行呢?
5. 教師要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聘任(聘用)和評價的首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