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特殊兒童的教育范文
時間:2023-09-15 17:33: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特殊兒童的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人們對教育內涵認識的不斷深入與探索,藝術教育教育已逐漸被教育界關注,作為藝術教育重要內容的音樂教育對于特殊兒童這個群體的成長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這也已成為教育界重點關注的研究領域。近年來特殊兒童的數量逐年增加,特殊兒童教育現狀令人堪憂,越來越多學者和教育專家認識到音樂教育對于特殊兒童的成長和發展具有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本文主要從音樂教育的角度來分析音樂教育對特殊兒童的成長產生的影響進行一定的探索,旨在促進特殊兒童全面而健康的發展和成長。
關鍵詞:
音樂教育;特殊兒童;影響
近年來,特殊兒童教育作為教育領域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影響力正在逐漸擴大。特殊兒童這個群體也需要被我們關注,需要被我們愛護,需要被我們接受。特殊兒童的成長和教育也需要被教育界的專家學者所關注、所研究。事實上,教育界正在不斷探索和引進先進的適合特殊兒童的教育方法。音樂教育作為一種特殊兒童教育的有效手段正在被逐漸認識和重視,其教育作用和教育效果明顯。音樂教育作為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能有效培養特殊兒童的認知和表達能力,激發特殊兒童積極向上的態度,促使特殊兒童具備更好的感知覺能力,讓他們通過感受音樂的獨特魅力,來感受生活的美好。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曾經說過,音樂最原始的意義是與人類語言、動作、舞蹈最能夠觸及人類心靈深處的藝術。1音樂教育正是通過音樂所蘊含的獨特魅力來鼓舞人們積極向上,促使特殊兒童能夠更加恰當和能夠接受的方式來感知生活美好的一面,以此促進特殊兒童健康成長,為學習知識奠定的良好基礎。
一、特殊兒童的內涵與發展特征
(一)特殊兒童的內涵
所謂的“特殊兒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特殊兒童是指非正常兒童,主要包括低能兒童和超常兒童。狹義的兒童是指有身體缺陷的殘疾兒童,包含聾啞兒童、精神殘缺和智殘兒童。由于對特殊兒童的鑒定標準不同和原則不同,各國對于特殊兒童的分類的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國內外比較認可的特殊兒童分類是智力偏常、感知覺缺陷、交往障礙、行為缺陷這四大類。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擁有各類殘疾人總共約9000萬人,其中殘疾兒童占有相當數量,僅6歲以下的殘疾兒童就有近100萬,14歲以下有200多萬,并且殘疾兒童的人數和比例正在呈現上升的態勢。2針對這部分特殊兒童的教育問題顯得非常重要和突出。如何培養這部分兒童的正常生存和發展能力,促進這些兒童的正常成長和融入社會中,是整個教育界和教育工作者應該著重考慮的問題。由于我國對特殊兒童領域的研究開展得比較晚,當前我國特殊兒童教育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大多數理論都是借鑒外國的先進理論,這方面的研究正逐漸受到社會和專家的重視。
(二)特殊兒童的發展特征
經過查閱已有資料和研究顯示,本文所指的狹義的特殊兒童的發展特征主要從特殊兒童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兩方面闡述。一方面是特殊兒童的生理特征,身體形態如身高、體重、外貌與正常的兒童基本相同,沒有明顯差異,少數情況下,存在差異也是因為智力發育導致生長發育出現疾病問題所致。另一方面是特殊兒童的心理特征,特殊兒童的心理特征較正常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發育較晚,邏輯思維發展較慢,判斷力差,注意力難以集中,穩定性差,感知覺發展遲鈍,記憶保持力差,語言能力發展較晚,詞匯量小,語言組織能力差,不能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較差,缺乏自信心,性格冷漠孤僻。3從上述說明可以看出,特殊兒童一般不是某一心理過程水平低下,而是身體或心理活動等方面的水平低下。以上述及的智障兒童的一般特征,對于他們來說也不是千人一面,也會因為殘疾(包括身體或心理)程度的不同及其他一些原因,顯示出較大差異。同時,特殊兒童尤其是智障兒童由于腦功能受損,其個性發展失去了良好的物質前提,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這樣就影響了其良好個性的發展,表現了與正常兒童不同的個性特點。如缺乏主動性,容易沖動,自我控制能力差,求知欲差,而且缺乏適當的社會行為或伴有明顯的社會行為障礙,因而對他們的教育教學訓練尤為重要。同時只有盡早實施針對性的特殊教育與訓練,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音樂教育對于特殊兒童正常成長的作用和價值
藝術教育對于一個人的成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音樂教育在一個人特別是特殊兒童的正常成長和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音樂教育能夠促進特殊兒童審美情感的成長
音樂在內的藝術教育是展現人情感,促進人審美成長的重要方式和途徑。音樂作為一種展現人的情感和審美的聲音藝術,能夠以一種獨特的審美方式來展現給人,讓人們通過聆聽的藝術來體會到情感和精神領域的享受,并能夠對人的健康成長產生積極的出擊作用。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人們的審美意味得到提高,審美能力得到發展。對于特殊兒童來說,雖然自身的身體或是精神領域可能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缺陷和不完整,但是從根本上他們并未喪失對語言和美的一種感知、感受、理解和創造能力。并且往往在某些方面有缺陷的人們在其他方面卻又有異于常人的特長之處。
(二)音樂教育能夠增強特殊兒童的社交自信特殊
兒童由于身體或是精神上的某些缺陷,往往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礙,主要表現為不愿或是不能與外界通過正常的途徑建立社交聯系。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特殊兒童成長的難度。但是音樂教育由于其特殊性和普適性,任何人甚至動物對于音樂藝術都能夠產生反應。特殊兒童通過一定的音樂教育包括個體音樂教育或是群體音樂互動,能夠為他們提供一種輕松的獨特世界。在這個世界里,特殊兒童能夠忘記或忽視人與人之間的隔膜,通過音樂這個途徑建立聯系,并且進行分享,從而提高特殊兒童的實踐和群體意識,這也有利于他們擺脫個人困境,重建自信。
(三)音樂教育能夠促進特殊兒童感知能力的發揮
特殊兒童在身體或是心理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往往在另一方面就有優于常人之處。比如他們在身體方面有缺陷,但是在記憶或是思維方面卻又有驚人的能力,但是這種優點需要一定的機制才能激發出來。音樂教育具有語言或是行為矯正所不具備的優勢,通過實施音樂教育,能夠有效地擺脫傳統方式的局限,以此為突破口,能夠激發感知能力的提高,讓其擁有對社會、對外界事物一定的感知能力,讓其真正擁有對自身的獨特優勢的認識,建立起生活的自信和勇氣。
三、音樂教育促進特殊兒童成長的實現途徑
(一)以音樂教育為抓手,提升特殊兒童的審美能力
特殊兒童尤其是智障兒童一般都表現為具有一定的語言溝通障礙,輕中度的特殊兒童可能只具有簡單的語言能力,包括語言字詞、語音的不連續認識等等,即使是重度的智障殘疾兒童也具有簡單的聽覺或視覺識別技能。而音樂作為一種可短可長的,形式多樣的,不同節奏的藝術表現形式,具有藝術教育的獨特可取之處。音樂教師能夠通過不同音樂的或短或長、或輕或重的節奏、旋律、聲高、音色、速度等來表現不同的情感,來傳達不同的含義,如果對智障兒童加以不斷得強化和訓練,就可以讓他們掌握不同音樂所表示的不同含義,從而提高他們對語言理解和信息理解能力。4同時音樂教師通過不斷地針對性研究,能夠通過對特殊情境下不同特殊兒童群體的獨特特征進行分析,對音樂教育所運用的音樂進行分門別類,如對音樂進行聲音定位、聲音識別、聲音區分等小活動,來增強特殊兒童對不同音樂的特殊體驗。通過不間斷的強化訓練,能夠讓特殊兒童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認識能力和審美能力。
(二)以音樂教育為途徑,提升特殊兒童的社交能力
對特殊兒童尤其是精神智障兒童來說,他們在社交能力的發展方面存在著一定的障礙。其社交能力的發展對于他們的人生的完整性和獨特人生體驗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通過開展有針對性的音樂教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重建特殊兒童社交能力。一是通過開展個體音樂訓練,提升基本音樂技能。不同的特殊兒童具有不同的特點,音樂教師如何根據不同的特殊兒童類別開展有針對性的音樂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音樂教師應該通過選取專門針對性的音樂教材、運用針對性強的教學方法,不斷強化提升特殊兒童對音樂整體認識的感知能力。二是通過集體音樂教學,提升分享合作的社交能力。通過開展集體音樂教學,讓特殊兒童在音樂交流媒介的作用下,認真體會到遵守一定的社會秩序、接受和參與到集體的互動中來,掌握禮貌的社交秩序、感知音樂教學中互相配合、合作產生的集體榮譽感,提升群體伙伴的集體交往能力。
(三)以音樂教育為突破,提升特殊兒童潛能的發揮
特殊兒童在認知外界事物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在身體功能或是精神感知方面可能存在著不如正常人的特征。但是只要是人就有對外界的感知能力。而特殊人群在其中的某一方面可能會具有超乎常人的額優勢和特點。感覺是人們通過觸覺、聽覺、視覺、味覺、嗅覺等感受器官對外界產生的反應,他能幫助人們認識事物所具有的的大小、形狀、聲音、味道、色彩等特點。而知覺就已經超越了最基本的感覺層面,上升到對事物整體狀況的反應和認識。而思維則具有更高層次的含義。他不僅僅是“知覺”層面上的一般認識,二是已經上升到人腦對外界事物的思維過程。正所謂上帝對人關閉了一扇門,但是肯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特殊人群在某一方面具有了局限,那么總會有一方面就具有常人不具備的獨特優勢和特點。比如,身體殘疾的人事在數學思考能力方面具有超出常人的能力;比如視覺殘疾的人聽覺卻異常敏銳等等。如果對這些獨特兒童的教育能夠更加的細化和有針對性,就會產生驚人的成效。音樂教育具有平常教育形式所不具有的獨特之處,如果全社會尤其是教育專家和音樂教師能夠充分認識到音樂教育對特殊兒童成長的重要性,通過一定的創新和舉措來改進音樂教育的形式、內容,那么,特殊兒童一定能夠通過開展音樂教育,來激發出深藏于特殊兒童身體內部的潛能,從而促進特殊兒童的正常成長。音樂教育在特殊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具有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充分發揮音樂教育在促進特殊兒童成長和發展中的作用,需要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專家的進一步探索和追求。也只有充分發揮音樂教育在內的藝術教育的作用,特殊兒童這個重要群體的成長才能夠得到廣泛關注與不斷提升。
注釋:
1.肖瑾.淺談幼兒的音樂教育[J].詩學研究,2007,(6).
2.李曉靖.音樂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棗莊師專學報,2009,(2).
3.張馨,張文祿,徐胤.上海市特殊教育學校音樂課現狀調查[J].中國特殊教育,2006,(2):65-68
篇2
農村留守兒童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留守兒童”是指:農民工進城務工,由于各種條件所限,把子女留在戶籍所在地接受教育的特殊兒童群體。他們的特點是與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分離,且留在農村(戶籍所在地)接受教育,從成長過程和發展階段來看,他們正處在價值觀形成和人格完善的關鍵期。
一、掌握情感教育的規律,實施情感教育。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孫云曉說,兒童年齡越小,情感支持系統的需求越強烈也越重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來自父母的親情。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很大程度上與缺乏父母的情感支持有關。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情感教育中,要以情育人、以情動人,這樣才能扣開留守兒童情感教育的大門。
(1)加大情感溝通,激發人的感情。
情感是溝通的媒介,是達成共性認識的基礎。列寧說過:“沒有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情感溝通,就是教育雙方情感互動、相互交流,以達到感情上的疏通,進而推動思想教育的開展。情感溝通的著力點是應該尋找和激發雙方共同點及情感觸發點。在情感溝通過程中,交流雙方能否分享體驗是溝通是否有效的標志。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孤僻、懦弱和不自信,不愿意與監護人和老師交流。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充分尊重留守兒童的人格、情感,主動與留守兒童進行溝通,做留守兒童的知心朋友,共同架起心靈溝通的橋梁,使留守兒童對教師產生安全感和信賴感從而“親其師”而“信其道”。
(2)情知互促,提升情感教育的境界
情感與認知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客觀規律。一方面,認知為情感的產生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認知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厚;認知膚淺,情感也越膚淺;認知的錯誤,也會產生錯誤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對認知活動又具有推動、強化、調節等功能。教師應該根據知情互促的規律,提高留守兒童的認知水平,端正學生的情感傾向性,培養留守兒童情感的穩定性,使留守兒童學會用理智調控情感。尤其在當今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價值觀趨于多元化,各種魚目混珠的價值觀影響著留守兒童的人生觀。教師應該有計劃地指導留守兒童看一些健康、勵志的書籍,讓書中的內容打動留守兒童的心靈。從正面引導,幫助留守兒童提高辨別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情意互促,鞏固情感教育的效果
意志是人們按照既定目標,克服困難、調節內外活動的心理過程。情感和意志構成相互制約的心理過程。一方面情感激勵意志;另一方面意志調控情感。教師根據這一規律,一方面要善于以情激勵意志。當留守兒童在品德、學業等方面獲得成功時,應及時鼓勵、表揚,使留守兒童由成功的喜悅上升到進一步的刻苦、勤奮與不斷進取的堅強意志上來。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發揮意志的調控作用,提高留守兒童情感的穩定性。例如:大多數留守兒童剛入學時學習熱情高,目標明確,但一遇到考試失敗或其他因素的影響時,就一蹶不振,產生消極情緒。教師應該根據這一情況培養留守兒童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意志,讓失敗成為前進的動力。
二、人本關愛,溝通交流
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他們苦惱時得不到安慰;高興時得不到贊同;進步時得不到表揚;失敗時得不到鼓勵;彷徨時得不到指引。因此,這些孩子非常想念著在外務工的父母,他們看到別的孩子能有父母相伴,自己就有一種寂寞和孤獨之感。再加上農村家庭的孩子,往往感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能力不如別人,自己經常暗示自己較差,就會引起不良的情緒反應,認為自己不美滿。因此會導致其性格孤僻,從而引發一系列的不良行為,尋找短暫的刺激。針對這些,在音樂教學中做到“三多三溝通”。“三多”即多與留守兒童談心、交心、多給他們一些人文關懷行動,多家訪。“三溝通”即定期或不定期與他們的監護人溝通,適時與留守兒童外出務工的父母溝通,不定期與社會各界人員溝通。通過溝通,能及時了解留守兒童學習、生活、思想、行為、情感等方面的情況,并針對情況分析、商量、解決存在的問題。
三、情感熏陶,傾注關愛
青少年學生都比較愛好音樂,在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中,我通過音樂學科的特點,選擇熱情奔放的歌曲進行教學,讓其對生活充滿熱情、充滿希望;選擇一些歌頌父母、老師的歌曲,讓其知道感恩。在課外組建音樂興趣小組。根據學生的愛好,分別組建了聲樂、管樂、打擊樂隊,讓其課余時間更加充實。因其辨別能力不強,容易與一些社會青年結識,導致其行為失控,比如去網吧、游戲廳,甚至抽煙、喝酒。通過興趣小組使其不再蹉跎時光,并且還能讓他們有所收獲。
校園環境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不光是對其學科教學,還對青少年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道德人格的完善、身心素質等進行培養,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強大功能,真正讓留守兒童在學校教育中感受到濃濃的親情。
四、活動感化,增強信心
篇3
特殊兒童的教育訓練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每一個特殊兒童得到其所需要的適當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滿足其發展的需要是特殊教育的宗旨。從特殊兒童的教育診斷與評估到制訂適合其發展需要的教育目標,再到選擇合適的教育訓練內容,最后到采用適當的方法進行教育和訓練,這一過程無不體現著倫理道德的活動軌跡。在特殊兒童的教育訓練中,從業人員肩負著沉重的倫理責任,由于面臨特殊教育的實際和社會過高的期望與要求,從業人員也經受著嚴峻的倫理挑戰。正視并關注特殊兒童教育訓練過程中的倫理問題,使教育訓練體現出人性、合理、公正的倫理理性,不僅體現了特殊兒童教育訓練的價值取向,還決定了特殊教育發展的質量和方向。一、特殊兒童教育訓練中存在倫理失范現象在特殊兒童的教育訓練中,倫理失范現象屢屢發生。倫理失范現象的出現不僅影響了特殊兒童教育訓練的效果,還增加了家長的心理負擔,從長遠講,也阻礙了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具體而言,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在特殊兒童教育訓練中的倫理失范行為主要有以下幾種:
某些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存在個人利益至上的倫理失范行為,如有的從業人員為了提高個人的工作成績,為特殊兒童布置了較簡單的教育訓練任務,其目的是為了使教育訓練活動在表面上取得一定的成效,從而贏得家長或社會的好評;有些從業人員卻恰恰相反,不顧特殊兒童的實際,為特殊兒童制定了過難的教育訓練計劃,把教育訓練活動安排得過密,其結果是教育訓練的效果不佳。有的從業人員看重報酬,缺乏奉獻精神,報酬低工作就沒有動力,對特殊兒童的困難熟視無睹。有些從業人員出工不出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些情況反映出有些特殊教育從業人員時刻把個人利益擺在前面,無視特殊兒童和家長的利益和需求,這種功利化的傾向嚴重影響了特殊兒童教育訓練的效果,損壞了特殊教育從業人員的形象,在社會上產生不良影響。
有些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存在職業倦怠的現象,工作敷衍,沒有激情和動力,忽視特殊兒童的需求,處理問題簡單粗暴。有些從業人員缺乏責任心,在教育訓練中不管特殊兒童的接受情況,自行設置教育訓練的節奏,導致訓練效果不佳。甚至有些從業人員在特殊兒童犯病時,不及時采取措施施救,或沒有采取隔離措施保護其他兒童的安全。特殊兒童的教育訓練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過程,工作難出成效、沒有成就感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特殊教育從業人員長期面對這種工作狀態,難免會出現一些倦怠和疲憊,工作失去激情,沒有動力也在所難免。但是,職業賦予特殊教育從業人員的使命,要求從業人員必須負起責任,這是不能推脫和輕視的。
有些特殊教育從業人員有體罰或變相體罰特殊兒童的行為,體罰行為一般有罰站、推、搡等;變相體罰一般指語言暴力,如侮辱性地稱呼某些特殊兒童,有的從業人員在批評、糾正特殊兒童的錯誤時,語言及語氣中帶有諷刺挖苦嘲笑之意。對特殊兒童而言,特殊教育從業人員是其依戀的重要“他人”,是他們成長環境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推動特殊兒童發展最具動力的因素,從業人員對特殊兒童的體罰和語言暴力不僅侮辱了他們的人格,也損傷他們的自尊心,更嚴重的還會導致個別特殊兒童喪失生活勇氣,引發違法犯罪等嚴重后果,甚至有的特殊兒童會因此而付出生命的代價。
有些從業人員偏愛那些聰明的、漂亮的、家境好的特殊兒童,對其有一定的耐心,當他們犯錯誤時也能給予體諒;而對一些個性執拗的、難教育的、訓練效果差的特殊兒童,往往失去信心,對其態度冷漠或忽視其感受。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在特殊兒童教育訓練中的行為失范折射出他們的道德失范。從業人員的行為失范,不僅造成了教育訓練的低效率,還損害了特殊教育從業人員的形象,在社會上產生了不良的影響,使特殊兒童家長失去對特殊教育的信任。因此,從業人員需要在特殊兒童的教育訓練中用倫理準則規范其行為,建立起人性化、合理化、公正化的特殊兒童教育訓練倫理體系。
量力性原則又稱“可接受原則”或“適度原則”,是指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在安排特殊兒童的教育和訓練時要與特殊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從特殊兒童發展的實際可能性出發,使教育訓練的任務、時間、密度、方法和組織形式是特殊兒童可接受的。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對特殊兒童來講也是適用的。從業人員要使特殊兒童教育訓練的負擔不要過重,但也不能使教育訓練的內容過于簡單,讓特殊兒童輕而易舉地完成,最理想的情況是教育訓練的任務既要高于現有的水平,保持一定難度,又要在能力尚處在形成狀態的“最近發展區”內引導特殊兒童經過努力去解決問題。貫徹這一原則,要求從業人員準確了解和估計特殊兒童現有的接受能力和智力、體力發展水平,采取合理方式,恰當地由近及遠、由已知到未知、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部分到整體地進行教育和訓練,要根據特殊兒童的實際安排進度,小步子進行,不能急于求成。
系統性原則也可稱為整體性原則,它要求把特殊兒童的教育訓練視為一個系統,系統內的每一個環節都會影響整個系統的完整和平衡。因此,從業人員在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訓練時,應該把每一個環節都放到整體中去權衡,以整體系統的總目標來協調各個小系統的目標。例如,言語語言障礙的矯治要抓好一系列環節,如對兒童言語語言障礙原因的了解、障礙程度的分析和評估以及康復訓練方案的制定等,每一個環節都關系到言語語言障礙兒童最終的康復效果。從業人員要善于從整體的高度去看待特殊兒童的教育和訓練,只有重視特殊兒童教育訓練的每一個環節,才能保證特殊兒童得到最有效的康復訓練。貫徹這一原則,要求特殊教育從業人員首先要樹立一個大教育的觀點,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來考慮對特殊兒童的教育訓練問題。其次,要抓住每個教育訓練的階段、教育訓練環節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解決主要矛盾;三是要鞏固各個階段的教育訓練成果,使其得到不斷的強化和提高。特殊兒童的教育訓練是一個系統工程,特殊教育從業人員應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從醫療養護、教育訓練、就業培訓三個方面的需求出發,不斷鞏固和發展學前教育、學校教育、成人教育的成果,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訓練效果。
個別化原則是指特殊教育從業人員要根據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的具體情況,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制定個別化的教育與訓練方案,進行針對性的教育。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對特殊兒童進行個別化的教育有助于實現因材施教。特殊兒童由于障礙類別、障礙程度、發展過程以及所處環境等諸多因素的不同,其身心發展水平表現出較大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個別化的教育可以根據特殊兒童的不同需要設計不同的教育方案,還可以根據該兒童的能力設計最適當的教育訓練計劃,以保證其得到最適當的發展。貫徹這一原則,首先要求從業人員對特殊兒童有客觀的認識,承認特殊兒童的個體差異。特殊兒童不僅有各種生理缺陷,還存在著情感發育遲緩、情緒不穩定且調節能力差、意志薄弱、缺乏主動性、易受暗示、固執等諸多心理問題,他們與普通兒童相比,表現出更大的個體差異。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只有先承認這種差異的存在,才會擺正自己的位置,樹立正確的特殊兒童觀,針對其具體問題制定出獨一無二的教育訓練計劃。其次,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在對特殊兒童進行個別化的教育訓練時要持平等的態度,對不同性別、年齡、家庭背景、智力、個性、相貌的特殊兒童能夠做到一視同仁、同等對待,不以個人的私利和好惡作標準,要讓每一位特殊兒童都能得到公正、平等的教育。#p#分頁標題#e#
在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訓練時,特殊教育從業人員要做好長期和反復的思想準備,遵循反復性原則。遵循反復性原則,不僅是因為人的認識過程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完成的,還因為特殊兒童的身心發展是相對滯后的,他們的教育訓練需要在從業人員的指導下反復地進行才可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有的從業人員在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訓練時,常常因為他們理解和接受得慢而失去信心,否認特殊兒童發展的所有可能性,采取排斥拒絕或敷衍的態度;有的從業人員對特殊兒童要求過高,從一開始就制定了較高的教育訓練目標,這些做法都是錯誤的。對于特殊兒童的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應該不厭其煩、循序漸進地反復進行。
整合性原則是指將特殊兒童發展的各種需求統一在教育訓練活動的項目中,使得特殊兒童的動作、認知、語言、日常生活技能和社會技能等幾個方面,在每一次訓練活動甚至在訓練的每一個環節都得到盡可能多的實踐,從而提高教育訓練的成效。整合是特殊兒童教育訓練實施的基本途徑,特殊教育從業人員需要將特殊兒童教育訓練的各項內容有機結合和互相滲透,在教育訓練的內容、形式和方法上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使教育訓練活動的功效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例如,在智力落后兒童的教育訓練中,在方法上應綜合使用聽、說、讀、寫、唱、演、玩等方法,不過分依賴一種方法的訓練;在內容上應該把生活內容融入到教育訓練活動中,培養智力落后兒童的社會適應性,使他們成為能夠生活自理、自食其力的人。實施整合性原則,要求特殊教育從業人員熟練掌握各類特殊兒童教育訓練的方法,針對特殊兒童的特點及教育需求,有機地整合各種教育訓練的內容、方法,使教育訓練活動發揮最大的教育效能。
早在1995年,美國特殊兒童教育協會就宣布了特殊教育從業人員應該遵守的八條職業倫理準則,涉及了從業人員在特殊兒童教育訓練中的職責、知識、社會作用、職業態度等方面的規定,這些規定較為具體,從業人員較容易執行,為從業人員提供了具體的工作規范。目前,我國缺乏適用于從業人員在特殊兒童教育訓練中的切實可行的、可操作的倫理規范,社會及特殊兒童家長對從業人員的要求一般是從道德角度出發的,比如“德高”、“身正”、“嚴謹”、“廉潔”、“奉獻”等,這些要求過于籠統、抽象,在實踐中的操作性不夠。為從業人員制定倫理規范,應當立足大眾倫理和世俗性道德,不宜用口號式的語言來表述,而應著眼于從業人員的日常行為規范,如要求從業人員“根據特殊兒童的實際進行教育訓練”、“為特殊兒童制定個別化的教育訓練方案”、“在教育訓練活動中保護特殊兒童安全,維護特殊兒童的合法權益”等,要求從業人員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作出正確的倫理規范選擇。
篇4
一、我國特殊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資源匱乏,教育質量低。我國高等學校特殊教育專業設置的較少,對特殊教師進行培訓的機構也較少,社會對特殊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政府對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低,從而特殊教師的就業面比較窄,很多特殊教育的教師找不到適合的崗位,造成人才的流失,導致大量非專業人士的介入,造成特殊教育質量的下降。(二)特殊教育機構少,經費不足。從當前特殊兒童的義務教育看,大陸地區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生為340621人,接受特殊教育服務率為4.53%,這與國務院批準的"中國殘疾人事業''''九五''''計劃綱要"中"視力、聽力言語和智力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分別達到80%左右"的目標和我國大陸普通兒童98.7%的入學率相比尚有一段距離。由于特殊兒童康復所需的器材和對特殊兒童的服務所成本很高,政府對各地的撥款不能滿足需求,而社會力量辦的福利機構又經常缺乏持續性的資金來源難以持續。(三)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中國建國以來雖通過憲法,義務教育法,殘疾人保障法等對特殊兒童受教育的權力和特殊教育的實施做了規定,但由于這些法律都不是專門的特殊教育法規,對特殊兒童受教育的權利和特殊教育實施的細則都規定得不夠具體,因此執行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就使特殊教育實施既缺乏明確的指導,又缺乏應用的法律保障。此外,我國普通學校殊教育的專業化組織體系和專門化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從組織制度和人力,物力上難以保證特殊教育的順利進行。(四)家庭、社會觀念落后。目前,在社會和絕大多數家庭中存在這樣一種觀念:特殊兒童不同于正常兒童,他們達不到正常兒童的水平,接受普通的教育存在著極大的難度,接受特別教育難以找到相應的學校和教師,并且費用高昂,即使接受教育之后,他們也不能達到正常水平,所以,有一部分群體認為特殊兒童接受教育是不必要的。
二、我國特殊兒童教育問題的應對策略
(一)普及特殊兒童的相關知識,提高人們對特殊兒童的認識。導致特殊兒童教育工作難以長期持續大范圍進行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們缺乏對其了解。所以,社會應積極地普及特殊兒童的相關知識。如特殊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1.智力障礙兒童:由于智力障礙他們大腦受到器質性損傷或由于遺傳因素的染色體畸變和基因突變等造成的大腦發育不全,導致了他們認識活動的障礙和全面的心理活動障礙。2.視覺障礙兒童:由于視覺障礙兒童的視覺感知能力的缺陷,導致了視覺障礙兒童的空間感知能力和判斷能力相對較弱。3.聽覺障礙和言語障礙兒童:由于聽覺障礙和言語障礙兒童身體行動遲緩,反應遲鈍,動作不協調,缺乏節奏感,空間定向能力差,導致了他們交流能力差,感知能力不精確,分析和判斷能力差。4.自閉癥兒童:由于自閉癥兒童語言發育遲緩和不正常,導致他們不能和他人建立起正常的社會關系,極度孤獨,語言簡單和重復。(二)國家加強對特殊兒童教育的重視和支持,多方融合資金。近幾年,我國特殊兒童教育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由于特殊教育本身發展比較遲緩的特點,所以,政府應該深化體制改革,將特殊教育融入到大教育體系中,切實加大對特殊兒童教育的經費投入。特殊兒童的發展也始終是政府和養成機構的關注所在,對他們的教育從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一個社會的進步水平。然而,特殊兒童教育僅僅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應該積極發揮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關懷特殊兒童,是特殊兒童教育達成社會的共識,從而,達到多方法融合資金,減輕國家的負擔,共同使特殊兒童教育事業健康、良好的發展。(三)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特殊兒童的教育質量。特殊兒童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特殊兒童教育質量的高低,目前,我國特殊特殊教師隊伍還十分薄弱,應加強特殊教師隊伍的建設。首先,在高等師范院校應增設特殊教育專業,擴大招生規模,從而,向特殊學校輸送專門的高素質教師,提高教師隊伍的質量;其次,在普通學校增設特殊班或擴大規模招收隨班就讀的特殊兒童,并且,組織專門的培訓,提高教師有關特殊教育方面的技能;再次,要提高特教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以保障特教教師隊伍的持續發展和壯大,從而為特殊兒童教育提供更加穩定的師資保障。(四)完善相關的法律體系。目前,我國只是在相關的法規中涉及到特殊兒童的條目,尚未有專門的關于特殊兒童的法律法規。多層次的特殊兒童保護法律體系可以確保法律法規更具有操作性,以保障特殊兒童的基本權利。我國應盡快完善有關特殊兒童教育的法律體系,確保特殊兒童教育有法可依,提高特殊兒童及家長的維權意識和法律意識,學會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近年來,我國特殊兒童教育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國特殊兒童教育起步晚、發展慢,特殊兒童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想使特殊兒童健康、良好的成長,不僅需要國家的支持,還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全社會共同關注和努力下,才能為特殊兒童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作者:劉云廷單位:吉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篇5
摘要:特殊兒童是一個急需關注的群體,特殊兒童心理學是在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學科。它在中國還是一門極為年輕的學科,無論是在研究還是在學科課程設置上都存在著問題。本文集中從學科定位、研究現狀以及學科設置三個方面論述了我國的特殊兒童心理學的發展現狀。
關鍵詞:特殊兒童;心理學
在人類社會飛速現代化的進程之中,“人”成為了時代的中心與永恒的主題。在這種語境之下,特殊兒童作為極為特別的一個群體越來越受到關注。關注特殊兒童,必然要回答如何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的問題,那么特殊兒童心理學這個涵蓋心理學與教育學的特殊學科應運而生。事實上,相較于國外的累累碩果,特殊兒童心理學在國內才剛剛起步,并不成熟。那么什么是特殊兒童心理學、它的特點是什么、它在我國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又是如何的,都是我們急需回答的問題。
一、 特殊兒童心理學的學科定位
特殊兒童心理學,是以特殊兒童的心理為研究對象的,它著重探討特殊兒童心理發展的趨勢,歸納特殊兒童心理現象的規律,最終以完成對特殊兒童的必須教育為旨歸。很顯然,特殊兒童心理學是心理學與教育學的交叉學科。
(一) 特殊兒童心理學與心理學
可以肯定的是,特殊兒童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從這一方面來說,特殊兒童心理學是一門應用學科。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對對象的心理現象,包括情感、認知、記憶、注意、思維等等進行研究,從而認清對象心理現象的普遍規律,掌握對象心理發展的總體趨勢。只是研究的對象具有特殊性——他們是特殊兒童。以上的研究結果可以很好的指導對特殊兒童的照看、教育甚至康復。由此來看,作為心理學分支的特殊兒童心理學是一門實踐意義很強的學科。
同時需要強調的是,特殊兒童心理學與心理學內部的其他分支也有極強的交叉性。比如:普通心理學作為基礎學科為特殊兒童心理學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發展心理學為特殊兒童心理學提供了理論依據;兒童心理學作為特殊兒童心理學補充,為特殊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可見,僅僅從心理學的方面來看,把特殊兒童心理學當做獨立的學科都是不可能的。
(二) 特殊兒童心理學與教育學
說教育學可能范圍太廣,或許我們可以在特殊教育學中找到特殊兒童心理學的位置。從特殊教育學一方面來說,特殊兒童心理學不再是一門應用學科,它成為了一門基礎理論學科。其目的在于為鑒別特殊兒童提供標準,為實施特殊教育提供依據與方法。
由此可見,特殊兒童心理學是一門豐富而復雜的交叉學科,它即有理論作用又有實踐意義。特殊兒童心理學的學科界定為我們特殊兒童心理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拓寬了道路。
二、 我國特殊兒童心理學的研究現狀
那么我國的特殊兒童心理學研究處于一個什么樣的階段呢?
在歐洲發達國家,特殊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從70年代就開始起步,出現了不少重要的論著。與國外相比,我國顯然還處于一個初級階段。但是不得不說,我國對特殊兒童心理的關注正在逐漸升溫,研究內容與對象也在逐漸豐富。
從研究文獻數量來看,自80年代至今,每年發表的特殊兒童心理學論文都在不斷的增多。從開始的每年幾篇到如今的幾十幾百,雖偶有回落,但總體上數量呈上升趨勢。
研究的對象也在不斷的豐富之中。狹義的特殊兒童,一般是指那些生理缺陷明顯的兒童,也就是殘疾兒童;廣義的特殊兒童,除殘疾兒童外還包括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比如:學習障礙兒童、孤獨癥兒童、弱智兒童、超常兒童等等。我國對特殊兒童的研究范圍是在不斷擴大的。但仍然集中在對學習障礙兒童、弱智兒童的研究。
從研究內容來看,近三十年更是從單一走向多元,涵蓋面越來越廣。包括對認知能力的研究、智力量表的制作、對特殊兒童的診斷與界定的研究以及對特殊兒童如何回歸社會的研究等等方面都有涉及。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雖然我國特殊兒童心理學的發展總體上來看是樂觀的,但不得不說我們仍缺少規范化系統化的研究。比如:大多數研究仍停留在經驗描述層面,沒有嚴謹科學的方法與完善的理論支撐。并且大多數學者都只針對一個比較熟悉的方面進行研究,使得特殊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專作較多而系統而全面的論述則少見。這都是我們下一步應當努力的方向。
三、 我國特殊兒童心理學的課程建設
我們前面已經論述過,特殊兒童心理學屬于心理學與特殊教育學的交叉學科。因此在我國,特殊兒童心理學的課程主要針對高校的特殊教育專業以及心理學專業開設。在這兩個專業之中其課程的設置主要有這樣幾種方式:
第一, 在特殊教育的框架之中開設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以研究心理特點為主。
第二, 直接以特殊兒童心理學作為課程重點,涉及特殊兒童心理學的方方面面。
第三, 進一步細化學科,將特殊兒童心理學中的某一個方面作為專題開設課程。包括專門的認知發展研究課程、特殊兒童診斷界定課程等等。
這些課程都以是教育學以及心理學為依托,在大框架之中細化分流產生的。
與課程相適應的是專門教材的編寫。比如在《特殊教育概論》、《特殊教育學》、《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等教材中都突出講到了特殊兒童心理的問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至2000年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編了一套中等特殊教育師范學校專業教科書。這套教科書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盲童心理學》、《智力落后兒童心理學》、《聾童心理學》三本。可見特殊兒童心理學在課程設置中逐漸被重視起來。
但是,我們仍能看到目前的課程建設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第一, 特殊兒童教育課程并沒有受到重視。這一門特殊教育以及心理學必須應當囊括進的學科并不是在所有高校中都開設的。到目前為止,也只有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重慶師范大學等少部分的高等學府在其特殊教育專業或心理學專業開設了這門課程,而大多數的師范院校則忽略了這門課程。并且,在這少數的幾所院校之中,這門課程的開設學時也不夠。
第二, 特殊兒童心理學的專業教師不足。由于這門學科是剛剛興起的年輕學科,因此經過系統理論學習的專業人才并不多甚至沒有,這使得高校中即使開設了相關課程也沒有功底扎實或經驗豐富的教師講授。使得多數時候這門課程成為了紙上談兵。
第三, 特殊兒童心理學的教材仍然匱乏且不系統。除我們上述提到的少數教材外,其他系統的論述特殊兒童心理學的專著少之又少。同時,與研究現狀存在同樣的問題,教材多集中于對某一方面的研究,但是全面而成體系的教材則沒有。
現存的這些問題,使得我們的特殊兒童心理學教育處在施展不開的窘境。因此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特殊兒童心理學被重視起來,有更科學的課程設置,從而培養出更多、更專業的特教等方面的人才是我們必須面對的。
總而言之,我國的特殊兒童心理學仍處于方興未艾之際。這一處于心理學與特殊教育學框架下的新興學科需要更多的關注與研究。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應該關注特殊兒童群體,努力使得他們融入社會,學會生活。因此特殊兒童心理學應當在這一片充滿愛的熱土上發展起來。(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蔣科星.特殊兒童“缺陷人格”的教育關懷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2]杜曉新.試論特殊兒童心理學研究的特點與方法[J].心理科學,2002,05:552-554+575-639.
[3]韋小滿,劉洪沛.我國特殊兒童心理學研究二十年發展的分析[J].中國特殊教育,2002,04:3-8.
[4]雷江華,方俊明.我國特殊兒童心理學課程建設的現狀及其對策[J].中國特殊教育,2009,04:9-13.
篇6
關鍵詞 融合教育 國家 社會 學校 家庭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針對我國學前特殊教育存在的問題,用融合教育理念的視角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對于我國實施與探索學前特殊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具體對策如下:
1國家層面的對策
政策法律法規能夠硬性地保障特殊兒童進行學前特殊教育。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制定明確的政策法律法規對于保障特殊兒童學前教育是非常有效的。
發展我國學前特殊教育必須有資金的支持與保障。發達國家對學前特殊教育的資金投入力度大且擁有有效的監督機制。(1)國家要設立學前特殊教育專項資金并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只有這樣才能保障以融合教育理念指導下學前特殊教育能夠在普通幼兒園及特殊教育機構的普及,但是要做對學前特殊教育專項資金流向的有效監控,防止被挪用;(2)學前特殊教育經費的投入結構合理,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資金投入力度,或者通過其他手段減免部分財政稅收以支持對學前特殊教育資金投入。
2社會層面的對策
引起社會對特殊兒童進行融合教育的重視,對于普及推行學前特殊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提倡融合教育,不僅是體現教育公平,更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采取融合教育理念,有利于特殊兒童回歸到主流社會中。
2.1加大宣傳力度,改變社會傳統觀念
特殊兒童不是社會的包袱,經過教育他們也可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我們社會要改變以往的錯誤觀念,對待特殊兒童不僅僅是養活他們,還要對他們進行教育,他們有受到教育的權利,而且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并不浪費現有教育資源。
2.2在全社會倡導融合教育理念
融合教育理念有助于促進兒童的交流與身心發展,同時也是保障特殊兒童受教育權利理念思想。通過媒體等渠道加大對融合教育理念的宣傳,引起社會對特殊兒童教育的關注,理解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的方式方法及重要性。
3學校層面的對策
學校是實踐學前特殊教育的重要基地,因此學校要充分重視學前特殊教育的重要性,接納融合教育理念,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等。
3.1提升教育理念,推行融合教育
發展教育,理念先行。普通幼兒園要積極采取融合教育的理念,尊重每個人受教育的權利,接納特殊兒童入園并隨班就讀,關心特殊兒童心理需求,按照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對其進行教育,使其回歸教育主流,融入到普通兒童的學習生活中去。
3.2完善相應的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是教師正常教學和學生正常學習的保障。我們在尊重特殊兒童有受教育權利的同時,要保障其正常學習生活的權利。因此,普通幼兒園要完善相應的基礎設施,充分做好招收特殊兒童入學的準備,使其受教育的環境達到無障礙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提高特殊兒童學習活動的參與水平。
3.3加強師資建設,提高教師素質
師資是發展學前融合教育的力量。從融合教育的觀點出發,努力使得每一名幼兒教師具備特殊教育的基本技能。具體做法如下:
(1)普通幼兒園要增加對有學前特殊教育專業背景教師的招聘力度。這樣通過增加對專業背景教師的需求數量,從側面就鼓勵高校開設相關特殊教育專業,增加高校招生人數,這樣從根本上就能解決全國特殊教育專業背景人才的不足現象。
(2)重視融合教育理念,加大對普通教師的相關培訓。學校要積極組織普通教師進行學前融合教育的培訓,提高普通教師對融合教育的理解與實踐能力。只有提升教師素質才能對特殊兒童進行融合教育。
4家庭層面的對策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與態度,將會對孩子的教育結果造成很大的影響。改變家長的陳舊觀念對特殊兒童身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1改變家長傳統觀念,正確認識融合教育
面對特殊兒童這一群體,家長要有一個理性的認識,拋棄世俗的觀點,努力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家長需要做以下幾個方面的認識改變:
(1)承認既定事實,積極尋求改變。家長要正面面對特殊兒童,少一些抱怨與苦惱,積極尋求幫助。要拋棄對待特殊兒童只養活而忽視教育的思想,要認識到通過特殊兒童也可以成為家庭的自豪,成為棟梁之才。
(2)正確認識融合教育。家長要積極學習融合教育的思想,充分認識到對特殊兒童進行學前融合教育的重要性。只要這樣,家長才能積極把特殊兒童送到普通幼兒園進行融合教育,促進特殊兒童融入到主流教育環境中去。
4.2宣傳融合教育,消除普通兒童家長與特殊兒童家長間的對立態度
從宏觀層面上來講,要建立對學前融合教育的宣傳體系,要通過各種途徑,比如說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宣傳在普通幼兒園開設融合教育班的意義,讓廣大普通兒童家長加深對特殊兒童的關懷、理解與支持,以此也可以提高融合教育理念的知名度與接納度。
篇7
關鍵詞:特殊兒童 音樂教育 功能與特點 教學模式
音樂教育是特殊教育領域中的重要教育方法之一,已有各項研究成果證實通過有效的音樂教育,能使這些兒童做出音樂方面的反應與互動,獲得深刻的音樂體驗,長期參與這些音樂活動,可給他們帶來運動、感官、認知、心理、社會行為、情緒等方面的改變和進步,進而把在音樂活動中學習到的技能轉化為“對日常生活的改善”。這也是特殊兒童音樂教育孜孜以求的終極目的,那么如何利用音樂所具有的各種功能,盡可能地消除殘疾對特殊兒童身心發展帶來的阻礙,取得預期的效果呢?
一、感知特殊兒童心靈中的音樂世界
每一位兒童都擁有自己的音樂世界,特殊兒童也不例外,作為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實施者要認可并理解他們的音樂世界,知道這些孩子通過什么方式感知聲音,明白處于音樂教育環境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以及這些聲音與音樂對會他的成長以及發育起到怎樣的作用。
試探和了解特殊兒童對具體樂聲、樂器、節奏、旋律、音樂活動的反應,分析其表達的情緒或意愿,是用音樂建立與特殊兒童溝通橋梁的基礎。特殊兒童和聲音接觸后產生的特殊反應是他們有意識地傾聽與感受的結果,如果在單純的置身于聲音刺激的環境中,而不予以引導和暗示,他們也不會和聲音有過多的親密接觸。有些重度精神薄弱的兒童對聲音的反應只是屬于條件反射,他們沒有真正意義上察覺到聲音的存在。因此對這些孩子來說,幫助孩子察覺并感知聲音,集中注意力去感受并盡可能理解每一個聲音是打開特殊音樂教育之門的鑰匙。
從出生起就患有身心殘疾的兒童不可能像正常兒童那樣在自然的狀態下接受、理解并逐漸掌握外來各種聲音的刺激作用,他們缺乏分辨聲音的能力,感受不到或者不能正確理解聲音所傳達的意義。當他們處于陌生的充滿各種聲音的環境中時,會惶恐不安情緒激烈。這時便需要教師的幫助,首先即是調整學習環境,要營造一個聲音刺激相對集中,而玩具、樂器以及顏色鮮艷的物品相對較少的環境,在特殊兒童適應這個環境后,靈活應用視覺、聽覺和觸覺,有針對性地進行單一的刺激與訓練。
二、由“精彩的瞬間”至“對日常生活的改善”
1.使兒童獲得深刻的音樂體驗
特殊兒童與正常孩子相比,其聽辨聲音、使用樂器、記憶等享受音樂樂趣所必須的技能是受限制的,他們不能正確理解聲音所傳達的意義,幾乎體驗不到音樂的樂趣。對許多特殊兒童來說,音樂是一種最好的交流、溝通與學習的手段,因此幫助他們參加音樂活動,借由參與音樂活動獲得的充實體驗豐富他們的成長過程是很重要的。
在特殊兒童音樂教育中,有些孩子難以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特殊音樂教師應能幫助孩子察覺并感知聲音,慢慢為特殊兒童與音樂交流,為其構建音樂世界并走進兒童的音樂世界,看到他們沉醉于音樂的精彩瞬間。如注意力困難的兒童意識到手中的鼓,開始用小錘持續地敲擊。教師或演唱或用鋼琴即興演奏,用美妙的音樂支持兒童的音樂反應,這種融洽的音樂互動場面是特殊兒童開啟心靈、交流互動、發展自身能力的起點。但遺憾的是,體驗充實的精彩瞬間只存在于音樂課堂上,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兒童有感知音樂的短暫行為,因為缺乏專業音樂教育的催化,并不能讓這種短暫的體驗使特殊兒童更加充實與快樂的生活,
2.轉化至對日常生活的改善
精彩的瞬間固然令人動容,但特殊音樂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將孩子在音樂課堂上習得的技能轉化為社會行為,在沒有音樂的環境中,也能與人愉快的溝通、順利地表達自己的意愿。特殊兒童在音樂中體驗到的音樂本身帶來的快樂以及與他人交流與合作的樂趣,借由音樂學習的機會,學會集體的生活方式、聲音語言的溝通行為以及眼神、肢體等非語言的溝通行為,并移植到具體的日常生活中,改善社會行為和掌握享受生活的技能。
在特殊音樂教育中,不同性格的兒童需要有不同的音樂節拍相配合。在音樂活動中,教師應微妙的調整、變化音樂的節拍,需要始終仔細觀察兒童的狀態、行為及表情的變化,隨機應變地激化音樂互為行為。在音樂互動中,教師的表情、眼神、姿態,與兒童的距離,采用什么樣的樂曲,用多大的音量這些要素都非常的重要,對誘發兒童的音樂行為及社會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三、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特殊兒童音樂教育模式
1.與音樂治療相結合的特殊兒童學校音樂教育
專業化的學校教育將音樂教育與音樂治療相結合,是消除殘疾對特殊兒童身心發展帶來的阻礙,發展其情緒、運動、認知、心理、社會行為等,逐漸將在音樂活動中學習到的技能轉化為“對日常生活的改善”的關鍵因素。適合特殊兒童學習的歌曲應旋律簡單、歌詞淺顯易懂,如以發展特殊兒童社會交往能力和認知能力為目的的節日歌、游戲歌等;音樂游戲與舞蹈以促進肢體活動,提高其身體的活動能力,培養他們的音樂表現為主要目的,在游戲與舞蹈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循序漸進,合理掌握學習時間與狀態;音樂欣賞以安撫特殊兒童的情緒、增強他們辨別聲音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音樂耳朵為主要目的,因此日常生活中的音響如鳥叫、蟲鳴、各種物體發出的聲音都可以作為教材來源;樂器教學主要是各類鼓、沙錘、碰鈴、三角鈴等小巧、簡單易學的樂器,以鍛煉特殊兒童的注意力、自信心,發展其音樂創造力和與他人的合作能力為主要目的。特殊兒童的音樂教學主要以他們的親身參與和體驗為主,在輕松、愉悅、充滿情感交流的氛圍中感受音樂的魅力,發展其體能與智能。
特殊兒童音樂教育與音樂治療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也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要從加強音樂教師關于音樂治療的理論與技術的學習、配備音樂治療相關的硬件設置、制定具有治療意義的教學方案與音樂曲目、建立完善的教學評價制度四個方面去努力,積極觀察與研究音樂教學與治療相結合的特殊兒童學校音樂教育對特殊兒童行為缺陷的補償效果。
2.作為學校音樂教育補充的特殊兒童家庭音樂教育
早期的家庭音樂教育處于特殊兒童身體發育的最佳時期,通過音樂欣賞、唱歌和音樂游戲,不僅能矯正兒童身體與動作的不協調,發展兒童的記憶與思維能力,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還能潛在地培養特殊兒童的音樂感受力與表現力。在與學校音樂教育的配合中,家庭教育能有針對性地根據孩子的需要重點訓練和強化其某一方面的能力,而且極具親和力的家庭氛圍對于特殊兒童的性格、意志、情操的形成具有積極的影響。
家庭音樂教育的重點在與培養特殊兒童的音樂興趣,在鞏固其音樂行為的基礎上不斷促進其社會行為的轉化。特殊兒童往往戒備心理較強,家庭是其感覺最為寬松、自然與安全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兒童更加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家長與兒童共同參與的一對一的音樂活動中,這也是家庭音樂教育的最大優勢。家庭音樂教育對于持續地激發與保持兒童的音樂學習興趣,體驗音樂來帶來的快樂,并用音樂充實兒童的閑暇生活,鍛煉其享受生活的技能是學校音樂教育所達不到的。這也要求家長能持續地跟蹤學校音樂教育,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與藝術素養,學會啟發、引導,能抓住誘導孩子的每一個時機,并且要有健康積極的心態,只有足夠地尊重和關愛孩子,才能影響和感染孩子。
3.連接特殊兒童與社會的社會音樂教育
特殊兒童普遍存在著獲得正確的社會能力方面的困難,再加上特殊兒童本能的孤獨自閉與家長的自卑心理,使得這些兒童極少與社會接觸,鍛煉其社會行為也異常的困難。社會音樂教育就為特殊兒童提供了這個途徑,同時社會音樂教育作為一種終身性的教育也特殊兒童不間斷的學習提供了場所。社會音樂教育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是特殊兒童音樂學習班,可以是社區組織的音樂活動,還可以是社會性的音樂會。社會音樂教育要教給特殊兒童的不是系統而復雜的音樂知識,而是促進他們掌握通過音樂豐富生活和享受生活的技能,以達到身心健康、適應社會變化的目的。
四、結語:回歸特殊音樂教育的功能本位
特殊兒童音樂教育從根本上來講應具有審美教育、康復訓練、品質培養、世界觀養成、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發展等方面的價值,但以學校為主陣地的特殊兒童音樂教育長期以來也受到了普通音樂教育的同化與影響,存在著“教化情節”嚴重、受重視程度不夠等方面的問題,使得當前我國特殊音樂教育功能本位受到扭曲,針對特殊兒童進行的音樂教育應實現人本的回歸,教育功能應直接指向特殊音樂教育的自我心理構建功能、特殊音樂教育的行為矯正與代償功能、特殊音樂教育的審美功能。針對特殊兒童的生理狀況和實際需要,編制合適的音樂教材,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以充分發揮音樂教育在特殊兒童健康發展中的作用。
篇8
一、特殊兒童教育首先是兒童教育
特殊兒童也是兒童,特殊兒童教育必須建立在兒童教育的基礎上,兒童才是特殊兒童的第一屬性。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一樣,會喜愛每一個兒童都會喜歡的東西,如游戲、動畫片、玩具等。他們在學習時同樣喜歡教師生動的講述、虛擬的帶入、貼切的關心。教師以較慢、較生動的方式進行教學可以使兒童更好地融入課堂,參與教學活動,從而培養即將入學的兒童在課堂上“坐得住”的習慣。很多兒童喜歡模仿故事中人物的具體動作,如跳躍、鴨子步、深蹲等,有運動障礙的特殊兒童也對此充滿好奇,因此教師更應該采用直觀教學,有效激發特殊兒童的學習熱情。
二、平衡教師威嚴與兒童平等
特殊教育教師“送教上門”需要放下“師者為上”的傳統教育理念,需要“威嚴中的愛與自由”,即教師要處理好壓力與放縱之間的平衡。在需要嚴厲的時候,教師要態度明確,但平時應該多鼓勵,關注細節教育,讓兒童感受到自由與溫馨。例如,教師可以每天給兒童溫馨的問候,給需要的兒童端杯水,幫助不能自理的兒童擦擦嘴。在這樣的細節中體現的是教師的耐心和愛心,兒童自然能夠感受到。
對于特殊兒童來說,他們或多或少會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的表達方式,語言的或非語言的都是有可能的,教師往往很難快速理解他們所要表達的意思,但不妨耐心地與兒童溝通,多聽幾遍。當教師不能理解兒童的某些做法時,如有些兒童在教師的勸解后還堅持哭鬧,教師應該想想兒童這么做的真正原因,教師絕不能用成人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兒童的問題。f31只要教師能夠正確理解兒童的心意,他們就能感受到教師的關懷;相反,若教師誤解了兒童某行為背后的動機,他們就會失望。這兩種情況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教育效果,學生要么接納教師,要么排斥教師。兒童之所以會接納教師,接受教師的教育指導,是因為教師滿足并激發了兒童的內在欲求。例如,筆者“送教上門”的一位腦癱兒童(化名樂樂),在喝水時會說:“老師,你喝—”雖然表達得不是很清晰,但當筆者回答他,眼神注視他時,他就會很開心,因為他知道教師在關注他。
三、教學的具象化應用
兒童往往對具象化的東西以及現實情境中可以展現的事物或場景擁有較好的理解力和記憶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兒童的這一特點。特殊兒童出于生理的先天或后天不足極易產生自卑的心理,他們對學習沒有信心,缺少學習的動力。教師采用以鼓勵和引導為主的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幫助特殊兒童建立信心,培養學習熱情。在數學教學中,筆者發現對樂樂的教育不能急于講解較高難度的內容,如在對小學一年級數學10以內的加減法進行教學時,對筆者直接的教授樂樂難以理解,教學效率低。筆者經過反思后改進了教學方法,開展了包括空間想象力、數數能力、數物能力、數字的意義等的針對性訓練,逐步引導樂樂進行計算。從借助筆算的加減法過渡到心算,引導樂樂不借助筆進行計算。實踐證明,在筆者的努力下,樂樂的空間想象力和數數能力大大地提高了。同時,這也說明多基礎能力同步推進的教學可以更好地推進兒童數學能力的整體發展。
兒童對新鮮事物都有好奇心,對于學習的新知識同樣好奇,有求知的欲望。教師把握了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促進其主動探究。例如,樂樂經常問:“老師,這是什么?”有時候,也會說出他對某事物的理解。這時,需要教師耐心地解答,哪怕再小的問題也要細心、耐心的解答,若兒童看到教師的不耐煩會大大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兒童每一次主動地提問,主動地學習,都是教師對其教育的良好時機,比教師的被動說教效果好得多。
四、家長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及德育滲透
篇9
一、特殊兒童家長對特殊教育學校的不正確認識
大多數特殊孩子家庭都不止一個孩子,因此,特殊孩子是累贅、包袱依然成為特殊兒童的代名詞。在家庭教育中,一部分特殊兒童依然還受著不公平的對待,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僅僅是為了消包袱,覺得學校只是幫助其管理孩子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就可以了,缺乏對特殊學校教育的正確認識,所以表現出家長對特殊兒童的學校教育的不太支持。
二、特殊兒童家長和老師對特殊兒童教育的不正確定位
特殊兒童家長和老師對特殊兒童低期望,導致教育的低要求,使特殊教育質量普遍比較低下,教育效果不好。受觀念的影響,大多數特殊兒童的家長和老師都誤讀了缺陷的影響,總看到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從而忽視或者小化了他們的特殊潛能。因此,“低能”使家長和學校降低了教育要求,重視程度也隨著降低。家長和學校對教育的不重視使雙方的溝通和交流減少,家校互動也就無從談起。
三、特殊兒童家長和特殊教育學校的不流暢互動
特殊兒童家長和特殊教育學校的互動走入了誤區甚至惡性循環。絕大部分特殊學校都在縣級城市以上,而絕大部分特殊兒童卻來自農村,較遠的距離和貧困的現實成為了家校聯系和溝通的阻礙。學生的比較分散的分布使教師的普遍家訪變得不太現實,貧窮的現實使大多數家長比較頻繁的到校探望也不太現實,于是,家校之間的互動便只在開學和放假的匆忙交流之中。好在電信的發展跨越了家庭和學校之間的距離,但是,我們西部農村還未普及一家一電話,即使能電話聯系的家庭,家長接到電話時的第一句話通常是:“我的娃兒在學校又闖什么禍了?”因為大多數老師只會在這種情況時才會給家長打電話。家長對學校來電的戒備心理使這一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的互動走入了惡性循環。
留守”、“單親”特殊兒童的家校互動更是困難重重。大多數農村的家長都外出打工,隔代教育、非親教育使特殊兒童生理缺陷又平添親情喪失,父母打工掙錢,根本無暇顧及特殊兒童的教育,家校聯系也就變的不太可能。有一部分特殊兒童的家庭十分貧窮,而且家長有病在身,生活起居都要靠接濟度日,又怎談家校互動。
四、特殊教育學校對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不充分指導
由于專業教師隊伍的欠缺和教師專業知識的不足,使本可在家校互動之中起著指導作用的學校顯得被動和無力。大多數特殊兒童家長缺少專業的家庭教育知識和與學校溝通的主動性,雙方的被動和專業的匱乏使家校之間的互動變的不太可能。
研究表明:特殊學生家長對教育活動的參與程度,呈現出從家庭向學校內部遞減的趨勢。家庭教育的無序狀態和家校互動的脫節致使大多數特殊孩子喪失了回歸主流社會的能力。
篇10
關鍵詞:特殊教育;特殊兒童;家庭支持服務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3)04-0155-03
家庭支持服務是指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提升家庭照料特殊兒童能力的一種服務形式。家庭支持服務意味著專業支持、資源、服務、財政補助以及其他形式的幫助。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殘障人士的教育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高校紛紛開辦特殊師范教育專業,同時相應的社會服務和專業實踐也開展起來。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往往只限于特教學校、普通學校附設的特教班或各級各類康復中心等幾種形式的專業見習與實習,這極大地影響了特教師范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進而影響特教師范生擇業和從業的競爭力。為了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激烈的院校及專業競爭中獲得更好的生存與發展空間,除傳統的服務與實踐形式外,將特殊兒童自然生活和生長的家庭作為師生雙方見習、實習、科研的基地,為特殊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專業的支持,是高等特殊師范教育專業完善和創新實踐教育體系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新選擇。
一、開展特殊兒童家庭支持服務的必要性
1 是培養應用型特殊教育專業人才的需要
特殊教育是實踐性、操作性相當強的專業,對于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和地方性教學型大學的特殊教育專業而言,至少在本科和專科層次的人才教育方面都面臨著培養操作型和實踐型特教師資的問題。為了凸顯人才培養的實踐性和臨床性,必須不斷拓展專業實踐和社會服務的形式,為特殊兒童家庭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并將其作為優質的專業實踐基地。
2 是搭建特殊教育理論和實踐溝通橋梁的需要
家庭是每個人自然的成長及教育的環境,它對個體的影響是長久的和潛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在行為習慣的養成、道德品質的培養、人格的塑造等方面都有著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獨特作用。家庭教育具有自然性和浸潤性等特點。從高等特殊師范教育專業的角度來審視特殊兒童家庭時,不難發現,特殊教育專業課程中涉及的早期干預、行為矯正、個別化教育、家校合作等理論都可以在其間找到鮮活的例證,所以特殊兒童家庭是溝通特殊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重要橋梁。在開設特殊師范教育專業的高校所在的城市,一定活躍著特殊兒童及其家長的身影。因此特殊兒童家庭相對于其他形式的專業實踐基地而言,具有自然性、群眾基礎廣泛等特點,這是將特殊兒童家庭支持服務作為高等特殊師范教育專業實踐形式的一個重要原因和有利條件。
3 是高等特殊師范教育專業拓展專業服務領域、提升社會服務品質的需要
一方面,目前國內高等特殊教育師范生的培養大多采用從理論到理論的模式,特教專業師生接觸特殊兒童的機會很少,由此導致他們嚴重缺乏特殊教育臨床教學和管理的相關經驗;另一方面,目前特殊兒童及其家庭得到的社會支持相當有限,各種特教資源,尤其是公益性特教資源稀缺。在研究領域,研究者關于特教師范生實踐能力培養方式與途徑的探討幾乎都集中于特殊學校、普通學校附設的特殊班級、殘疾人聯合會下屬的康復機構或私立的康復訓練機構等,關注特殊兒童家庭支持服務對特教師范生實踐能力提升的研究尚不多見。但是隨著“家校合作”“家庭支持”等觀念逐步深入人心,高等特殊師范教育應進一步關注特殊兒童家庭,為他們提供優質的特教專業服務。對于開設特殊教育專業、但是沒有屬于自己的特殊兒童教學實踐基地的高校來講,更應采取多種措施,激勵特教專業師生深入特殊兒童的家庭,通過提供多種形式的家庭支持,拓展專業服務領域,提升社會服務品質。
二、開展特殊兒童家庭支持服務的內容和形式
1 家庭支持服務的對象
高等特殊師范教育專業家庭支持服務的對象主要是6~12歲有多種特殊教育需求的各類有身心障礙的兒童及其家庭。特殊兒童的發展是其生理、心理及人生不同成長階段的全人、全生涯的發展。因此,對于有足夠師資力量和專業知識儲備的高等院校來講,可以把服務對象向兩端延伸,將3~6歲處于早期干預階段的特殊幼兒以及處于職業教育階段的特殊青少年及其家庭作為家庭支持服務的對象。
2 家庭支持服務的形式
高等特殊師范教育專業開展特殊兒童家庭支持服務時,應尊重、遵循特殊兒童及其家庭自然生活及成長的社會生態環境,強調以個案兒童、個案家庭為中心。因此,“到宅服務”是比較理想的支持服務形式,即以高等特殊師范教育專業師生為主體的專業人員直接深入特殊兒童的家庭,利用高校豐富的診斷評估資源,教育康復的教材、教具和特殊兒童家庭的玩具、學具等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訓練,對其家長進行多方面的培訓和指導。
3 家庭支持服務的內容
高等特殊師范教育專業開展家庭支持服務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訪談
即特教專業的師生深入個案學生家庭,與其家長交流和溝通,以此了解某一時期該生在教育訓練、人際互動、身心發展等方面的情況,了解家長此間的問題、困惑以及收獲體會。在總結雙方以往交流互動成敗得失的基礎上,擬訂下一階段的家庭支持服務計劃。家庭訪談應貫穿于為家庭提供專業支持服務的始終。每次訪談都應作周密的安排,做到目的明確、內容針對性強,并作好記錄和整理。
(2)家長咨詢
家長咨詢是指個案兒童的家長向高等特殊師范教育專業的師生提出問題、以求得到解決問題的服務方式。在咨詢服務中,特殊兒童家長往往關心下列問題:教育特殊子女的方法、技能、態度;孩子的學習、康復狀況;針對專業人員所設計的教育方案的問題與疑惑;尋求專業人員在理念和態度上的支持;等等。特殊教育專業的師生應盡力解決家長的疑難問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教養觀念,教給他們教育特殊子女的正確方法和技能,為家長營造傾訴的環境,以緩解其心理壓力。家長咨詢可以通過電話、網絡、書信和面談等多種方式進行。
(3)家長培訓
家長培訓是指以高等特殊師范教育專業的師生為主體,對特殊兒童家長進行教養態度、教養理念和教養方法等方面的專門訓練,以此提高他們的教養能力,增強家庭支持服務的效果。家長培訓可以將若干個家庭集中起來,統一培訓,也可以每個家庭逐一進行。培訓課可既包括理論講授、經驗分享式的交流,也可以進行現場示范和觀摩式的指導等。此外,在培訓地點、時間的選擇與安排等方面也應作詳盡的規劃。
(4)個訓指導
個訓指導是指高等特殊師范教育專業的師生深入個案兒童家庭,直接為其提供一對一的教育服務。在家庭支持服務的過程中,特殊兒童家長最關心、最關注的是其子女的成長與進步情況。但是受自身文化水平、時間、精力以及特殊兒童障礙復雜性等因素的影響,他們往往不能獨立、科學地為其子女做有效的個別化教育訓練。因此,以特教師生為主體的家庭介入式個訓指導,在直接對特殊兒童進行康復訓練的同時,也為家長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是爭取家長支持與信任及鞏固和深化雙方合作關系的切入點。
三、開展特殊兒童家庭支持服務的步驟
開展特殊兒童家庭支持服務,應樹立“促進特殊兒童發展、提高家長教養能力、提升特殊兒童及其家庭的生活品質和打造特殊教育實踐與研究平臺”的觀念。整個支持服務過程要經歷組織動員、接案、診斷性評量、召開個案會議、擬訂服務計劃、執行支持計劃和總結評量等步驟。
1 組織動員,作好總體規劃
在正式進入特殊兒童家庭以前,應作統籌規劃,選派本專業的骨干教師作為家庭支持服務的直接負責人,由這些教師組織動員其他教師和同學,組建個案支持小組,并向他們解釋家庭支持服務的背景、目的、意義、內容、步驟和注意事項等內容。
2 確定個案家庭
家庭支持服務以各類特殊兒童自然成長和生活的家庭為基本單位。開展該項工作之初,可以通過舉辦講座、發放傳單、開展調查、與其他特教機構聯合舉辦家長會等途徑,與本地區特殊兒童家長及家庭廣泛接觸,向他們宣講家庭教育、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高等院校與家庭合作的意義、內容和具體方式等。在家長與個案小組師生充分溝通后,并在自愿提交申請書的基礎上,經現場調研,再確定某一家庭為支持服務的個案家庭。
3 評量特殊兒童個案及其家庭的多方面需求
家庭支持服務應以個案家庭的需求為突破口,只有真正了解了他們的需求,才能達到為其排憂解難的目的,家長和整個家庭才愿意長期合作,否則家庭支持服務往往會因為缺乏實質內容而流于形式,導致雙方的合作關系不能堅持長久。為此,需要采用多種標準化或非標準化的方式,全面了解個案兒童及其家庭的教育、醫療、康復和經濟等狀況,尤其是要了解作為直接教養者的父母等人的需求。對個案家庭的評量應由特教專業師生組成的個案小組負責,若條件允許,還可以吸納當地的醫務工作者、心理咨詢師、康復訓練師等社會人士,共同組成診斷評估小組。同一小組內的不同成員對個案家庭需求的某一側面作分評量,最后由小組負責人整理、統合評估結果,在此基礎上,制訂出較為科學合理的個別化家庭支持計劃。
4 召開個案家庭診斷研討會議
評量結束后,為了整合多方面資料,全面透徹地了解個案兒童及其家庭的需求,個案小組負責人集本組成員、個案小孩的家庭成員、參與評估或后繼服務的社會人士及相關的行政領導等,召開個案家庭社會支持需求研討會,深入分析個案兒童及其家庭生活和生存的現狀及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同時明確所需支持協助的種類、程度和各支持主體之間的協作方式,最終形成一份家庭需求診斷報告書。
5 擬訂個別化家庭支持計劃
診斷研討會議結束后,個案小組應著手擬訂個別化家庭支持計劃。其內容包括:個案兒童生理狀態、心理表現、學業成就、社會適應等方面發展水平的簡要描述;促進個案兒童身心發展的家庭資源及其利用方式;家庭支持服務的目標、程序和日期;家庭支持服務的種類、強度、頻率和實施方式;各類支持的實施場所和環境要求;家庭支持服務的起始時間和限定期限;各支持主體的權利與義務,以及相互協作的方式;經全體人員確認并簽字后,該計劃方可實施。
6 實施家庭支持計劃,做好總結評量
個別化家庭支持采用循環推進、長期追蹤的方式實施。特殊教育專業的教師和相關社會人士首先分別介入個案家庭,為其提供個別化的支持服務;學生2―3人一組介入,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全程參與針對家長的教育咨詢與輔導、針對個案兒童的評估、擬訂個別化教育計劃、設計并實施教學等活動;隨后教師和相關人員逐步撤出該個案,由學生小組獨立承擔相關的教育服務;特教教師選擇第二個家庭并為其提供服務;第二組學生介入,教師指導他們逐步參與各項服務活動,教師和相關人員逐步撤出此個案,由第二組學生獨立承擔相關的支持服務……由于特教專業的招生規模一般都較小,學生人數很少,如此循環幾輪后,所有的學生都可被分配到相應的個案家庭了。至此,特殊兒童家庭支持服務便由點及面地真正開展起來了。對于教師而言,還需要定期巡回指導各學生小組和個案家庭,了解他們彼此間的問題與困惑,即時給予分析和解答,對家庭支持的成效進行及時評量與總結。
四、開展特殊兒童家庭支持服務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 盈利與公益問題
針對開展特殊兒童家庭支持服務,究竟要不要或應不應該向家長收取一定費用的問題,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我們認為,應該秉持公益、義務的原則開展服務。向特殊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支持服務,受益的并非只是服務的接受者,作為服務提供者的特教師生,在此過程中也會在專業情感、專業理論、實踐操作能力等方面獲益,這種收獲是很難用金錢來衡量的。開展特殊兒童家庭支持服務的初衷是在服務社會的同時,為特教專業的發展搭建一個平臺,而不是以盈利為目的。
2 家庭支持服務與其他專業實踐形式之間的關系
家庭支持服務只是高等特殊師范教育專業師生社會實踐的一種形式而已,它有著自身的獨特優勢,但絕不能取代特教學校、康復訓練機構等其他途徑的實踐形式,它們是互為補充的關系。為了更好地發揮專業實踐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應將校內、校外、家庭、和康復機構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充分結合起來。
3 支持主體的角色定位
作為支持服務主體的特教師生,在提供專業支持、與特殊兒童及其家長互動的過程中是服務的提供者,是家庭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切忌抱一種居高臨下的“專家”姿態對其指手畫腳,應該在充分尊重其原有生活和生存狀態的前提下,積極傾聽他們的意見,理解并尊重其文化習俗,通過對話解決彼此的矛盾和分歧,構建若干他們所需、自己可為的自然和社會支持系統,發揮好自己在特殊兒童與家庭、特殊家庭與學校、特殊家庭與社會互動中的紐帶作用。同時應處理好與家庭其他支持主體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