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特殊教育的理解范文
時間:2023-09-18 18:00: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特殊教育的理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特殊教育發展的不斷深入,特殊需要已逐漸成為特殊教育的核心內容,基于特殊需要視野,對特殊教育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文章主要介紹了特殊教育的概念,以及基于特殊需要視野下特殊教育引發的問題與和研究理論與方法。
特殊需要是特殊個體對其生存發展所需特殊條件的依賴,是生命基于個體間的差異性。它作為特殊教育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思想概念,在上世紀中后期全民教育運動與融合教育理念的倡導下,開始活躍于特殊教育領域,并隨著特殊教育的服務模式進行不斷的轉移。傳統教育實踐中,殘疾、障礙等特殊對象受到了人們的歧視,而特殊需要下特殊教育的出現不僅對其進行了批判與審視,并為其提供新的視角,同時也為滿足學生的特殊需要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研究方法。
一、特殊教育的概念
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最大的區別在于其教育對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目前,國際上對特殊教育的理解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有關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特殊教育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其中被多數人所認可的解釋有以下幾種,特殊教育是指使用一般的或經過特別設計的教材、課程、教學方式和教學設備等來滿足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以達到特殊教育的目標。
另一種解釋是基于學習者個體之間的差異性,通過采取各種方法來盡可能滿足這些特殊個體的教育需要,以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確保這些特殊個體與正常個體具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機會。美國《殘疾人教育法》中對特殊教育的理解是,指為滿足具有一定特殊性學生的特殊需求而特別設計的教學計劃,包括體育教學。雖然不同學者對特殊教育概念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其共同點都是針對特殊對象的教育目標、教育方法等方面進行教育。
二、基于特殊需要視野下特殊教育引發的問題
目前,國外對特殊教育理論的研究和問題的解決主要是從其概念角度出發,而并沒有對基于特殊需要的特殊教育進行深入的研究。對特殊需要的理解僅僅局限于日常生活和學習的一般需要上,對特殊需要與特殊教育之間的聯系也缺乏充分的認識與論證,從而導致諸多學者難以從學術方面或教育哲學角度來對基于特殊需要下的特殊教育問題進行審視與解決。
國內對特殊教育的研究大多是對國外現有研究情況的一種介紹與推廣,缺少與之相關的系統性研究。不僅對特殊需要概念理解非常模糊,而且將其逐漸泛化,從而模糊了其與其他學科的界限,為其他學者對特殊需要下的特殊教育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三、基于特殊需要視野下特殊教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一)研究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
人的存在意味著需要,離開了需要便不會有輝煌燦爛的人類文明,不會有波瀾壯闊的社會思潮,也不會有引導人們奮斗不息的美好前景。需要是剖析人的本性、揭示人的歷史活動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國對人的需要研究已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理論、方法等,這些成果對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等諸多學科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特殊需要是基于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對其生命的存在、延續與發展所需特殊條件的一種反映。教育是生命個體存在與發展的需要,它體現在生命發展的過程之中。個體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差異反映了個體教育需要的差異性,有差異存在就會導致教育需要的不同。因此,差異性是人與人之間不同個性發展需要的表現。
特殊教育將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在概念上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并基于特殊需要視角,對特殊教育理論進行研究,從而為人們重新認識特殊教育和平等教育等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指導,為教育資源的有效融合與共享政策提供分析原則。
(二)批判與審視傳統特殊教育對特殊學習對象的歧視
基于特殊需要的傳統特殊教育對特殊對象的歧視與偏見以及消極的教育期望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國際性的。近年來,特殊教育對象已相繼獲得法律上接受特殊教育的權力,并擁有平等入學體制和接受公共教育的機會。然而,這些特殊教育對象能夠有多少接受教育的機會,自身又有多少能力來抓住這些機會來進行學習與生活,以滿足其特殊的教育需要,是擺在當前特殊教育事業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早期特殊教育機構的建立是出于慈善的目的,且特殊教育實踐研究是以“差異病理學”為理論指導,這使得特殊教育在本質上將個體視為存在某種缺陷的人。基于特殊需要為視角,對特殊教育的實踐價值進行重新審視發現,其實質是隱含了一種歧視性的教育態度,它忽略了特殊對象作為社會成員一份子所具有的接收平等教育的權力。
生命的存在與發展決定著生命的價值,而生命價值的體現則依賴于生命個體與群體的共享互生、相輔相成。基于特殊需要視閾,對現有特殊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進行重新審視,既可以批判傳統特殊教育對特殊教育對象的歧視與偏見,同時也可以為構建公平、資源共享、機會均等的特殊教育環境創造有利條件和提供理論依據。
四、總結
基于特殊需要視野下的特殊教育,其研究內容是多方面、多維度、多學科的,這主要體現在特殊教育對象受歧視的原因,特殊教育研究的歷史困境及現實原因,各種教育思想、社會思潮與特殊教育之間的相互聯系等。通過文章的分析,旨在使社會各界能夠對特殊教育引起足夠的關注與重視,能夠在大量實踐性研究的基礎上對其理論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只有對特殊需要視野下特殊教育的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進行更為豐富與廣闊的探索,才能實現對特殊教育的不斷完善。
篇2
關鍵詞:特殊教育;特殊兒童;交流;心理健康
特殊教育是針對特殊兒童的不同情況而進行的一種教育方式。在推行特殊教育的進程中,還存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傳統、落后的教育理念對特殊教育的阻礙及特殊教育的現代化工具改革等,而其中最為迫切的問題,莫過于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針對特殊教育理念召開過“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會”,會上通過的《薩拉曼卡宣言》指出,“每個兒童都有其獨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學習需要,教育制度的設計和教育計劃的實施應該考慮到這些特性和需要的廣泛差異”。
那么,這些“特性與需要的廣泛差異”就是特殊教育進行中不可忽視的因素。要找到“特性與需要的廣泛差異”,不能僅僅從外部表現來區分,還要聯系特殊兒童的具體實際,加強與教育主體的交流和理解,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這樣才可以完整地把握教育對象的真實特點,有利于特殊兒童的康復與矯正,培養他們成為有用的人才。
一、關注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提高其交流能力
不論是正常兒童還是特殊兒童,都有自身獨特的心理發展特性。以智障兒童為例,智障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明顯比正常兒童低,注意力、意志力等的發展明顯遲緩,但是這并不是說他們不愛交流。交流是人類的本能,通過交流可以促進特殊兒童理解能力的發展。關注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是發現其心理問題、明確其個性特色的重要手段,即使是對有自閉傾向的特殊兒童,依據他們的心理特點給予恰當的交流,也會為其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二、關注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教育活動的展開
教育是要結合兒童的特點來進行的,大教育家孔子就重視因材施教。特殊教育更要制定符合特殊兒童具體情況的教育方案,以取得應有的教育效果。在進行特殊教育的過程中,若要將教育內容深入到教育對象心中,就必須關注他們的心理特點。
信息是無處不在的,日常行為是心理特點的反映,細心觀察特殊兒童的行為和思維特點,通過這種單方面的信息搜集與交流,教師也可以基本了解他們的心理,從而采取獨特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同時,差異性教育是特殊教育的核心。從不同的觀察和交流渠道獲取特殊兒童的信息,實際上就是把握他們的心理特點,把握了特殊兒童的獨特性。
三、關注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其良好人格的養成
筆者認為,教育中最不應該忽視的是學生的人格養成。特殊教育面對的兒童都有各種不同的心理特點,他們本身存在的問題和與眾不同的成長環境對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有很大的影響。
特殊教育工作者有責任也有義務關心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平時要主動與他們進行交流,理解他們,試著了解他們的內心情感,從而把握合適的時機,利用合理的方法,對他們進行積極引導,這在培養特殊兒童良好人格方面有著重要作用。關注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加強與他們的交流,有利于他們傾訴、宣泄負面情緒,也有利于他們積極地融入到社會中去。
總之,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人的發展,其關鍵又在于尊重教育對象的差異性。教育不應該是“教師教學生聽”,教育是交流,是互動,更是人文情懷的具體體現。實踐證明,在特殊教育層面,關注特殊兒童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在這群特別的兒童相處的過程中,教師要從他們的心理特點出發,發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察覺他們的身心變化,激勵他們主動思考、主動學習,進而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和責任。特殊教育目前最急切的問題就是要堅持以人文本,關注特殊兒童的心理發展,保證他們形成健康的人格,鼓勵他們樂觀向上,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這是教師的職責,也是社會的責任。
參考文獻:
[1]胡敬.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點亮培智語文課堂――淺談現代信息技術在培智生活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現代特殊教育,2012,(10).
[2]樸永馨.特殊教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篇3
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國家開始關注殘疾人這個特殊群體的教育,這部分特殊的人群有的是在聽力、視力、智力、語言能力或是身體運動能力方面有殘疾或殘缺,而身體某一方面的殘疾與殘缺也很容易使這部分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之中心理發展上產生一定的問題,進而導致他們在理解生活中的事物方面存在困難與偏差。這就要求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師針對這部分學生的特殊性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特別是作為基礎教育一門重要學科的思想品德教育,這門學科的知識學習可以讓這部分特殊的學生在生活中明辨是與非。
關鍵詞:
特殊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課堂教學;分層施教
一、引言
近幾年,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國家的教育觀念不斷更新,教育體系不斷完善,在國家進行新課程教育改革的進程中,特殊教育的發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而特殊教育學校思想品德教育的發展也成為特殊教育發展的關鍵,思想品德教育是特殊教育學校學生正確樹立人生觀與世界觀的根本保障,思想品德教育能夠教會這些學生如何在生活中明辨是非,讓他們用陽光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使這些學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夠健康發展,更好地融入社會中去,用自己堅強的意志與樂觀的心態去回報社會。由于這部分學生的特殊性,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的實踐之中需要廣大的特殊教育教師耐心與細心地開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只有教師在工作實踐之中長期地堅持,在教育教學工作之中切實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把學生生活中的事例與教學內容科學、合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使這些特殊的學生真正接受與理解教師所傳授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知識。
二、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培養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
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因此,教師在特殊教育工作中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更應該把學生的年齡與性格特點、成長與生活環境作為備課的重點,這樣才能在充分了解學生實際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學生才能夠在教學中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理解與扎實的掌握,并能夠在生活實際之中對知識進行靈活的運用。思想品德教育是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這門學科的特殊性要求教師要充分了解自己學生的心理需求,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不斷發展自己的個性,使學生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觀念與認識,為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從思想的源頭上凈化學生的心靈,不斷促進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在特殊教育學校的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或研討辯論等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來給學生講解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中的知識與其闡述的人生哲理,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不斷的提高。
三、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課堂問題的精心設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關鍵
特殊教育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使學生在教學實踐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要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就需要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精心設計教學問題,在教學實踐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在教學實踐的不斷反思與總結中,我認為特殊教育所面對的教學對象在認知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礙,這種認知上不同程度與層次的缺失使這些學生在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上與正常的孩子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從事特殊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之中,教師更應該把教學問題進行精心的設計,教學問題的設計應該聯系學生的實際由具體到抽象地進行設計,圍繞一個知識點進行由淺入深的問題設計,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特殊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問題應該具有一定的啟發性,特殊教育的教學主體由于自身發展的局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組織教學會有一定的難度,這些孩子普遍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因此,教師要通過富有啟發性的教學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敢于發言,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中及時發現學生的錯誤并予以糾正。
四、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在教學中分層施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
首先,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在身體上都有一定的缺陷,這些缺陷也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學生在生活之中獲取各種信息的能力,這也是導致這些學生在生活之中對是與非辨別能力較弱的主要原因。這些學生身體上的缺陷使家長在他們的成長之中對其過于溺愛,這些學生身體上的缺陷與家長的過份溺愛使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之中性格比較孤僻與自私,不會與人溝通與交往。這些性格特點也給教師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教學活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該針對他們的性格特點教會學生與人溝通與交往的方法,讓他們在學習生活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讓他們能夠樹立自信心,以陽光、樂觀的心態融入社會中去。其次,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由于自身的缺陷使他們在生活中產生很大的負面情緒,他們在生活中表現出很強的自卑感,他們在生活中害怕與人交流,內心長期充滿著各種壓抑與不滿,這也是這些特殊學生形成心理問題的關鍵所在。因此,思想品德教師要正確認識這一點,在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自我意識,使每一名特殊的學生都能在學習與生活中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正確認識與評價自己,不斷克服自卑的心理,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堅強地面對自己的生活,教給學生對逆境的應對方法,使每一名有殘疾或殘缺的學生都能做思想上的巨人與生活的強者。
五、結束語
篇4
關鍵詞:特殊教育教師 社會支持 職業壓力
分類號:G760
1.引言
黨的十報告中明確提出“支持特殊教育”。這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特殊教育的高度重視,表明由“關心”到“支持”特殊教育的政策轉變,為特殊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開了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歷史新起點。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特殊教育教師肩負著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責任。支持特殊教育,理應包含特殊教育教師這一核心要素。過去對于特殊教育教師的關注,主要聚焦于如何打造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對特殊教育教師的內在需求的社會支持關注較少。因此,如何提高對于特殊教育教師的社會支持,也就顯得極為迫切。
2.特殊教育教師社會支持的內涵及其意義
2.1特殊教育教師社會支持的內涵
20世紀70年代,在生活壓力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中,社會支持作為一個重要的因素引起了極大的關注。之后,精神病學、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的研究者都介入到對社會支持的廣泛探討和深入研究中。作為一個專門術語,社會支持是指個體從他人或社會網絡中獲得的一般或特定的支持性資源,是一種重要的、外在的壓力應對資源,包括社會和支持兩個方面。社會是指個體所處的社會環境,包括組織、上司、同事、家人與朋友等,即社會支持的來源。支持則是指個體獲得的工具性支持、情感性支持等,即社會支持的內容。按照社會支持的性質,可將社會支持分為客觀支持和主觀支持。客觀支持為客觀的、可見的或實際的支持,包括物質上的直接援助和社會網絡、團體關系的存在和參與。主觀支持是主觀的、體驗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個體在社會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此外,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存在個體差異,有的人雖然可以獲得支持,卻拒絕別人的幫助。因此,社會支持包括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三個方面。特殊教育教師的社會支持是指特殊教育教師從他人或者社會網絡中獲得的支持性資源,包括客觀支持、主觀支持以及支持利用度。
2.2特殊教育教師社會支持的意義
2.2.1促進特殊教育教師的心理健康
與心理健康有關的工作資源中,最重要的就是社會支持,擁有較強社會支持系統的人身心都比較健康。研究表明,我國特殊教育教師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為25.63%,高于普通中小學教師,遠遠高于社會正常人群5%的檢出率。關注特殊教育教師的內在需求,為其提供社會支持,對于降低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壓力,維護其身心健康,確保特殊教育教學質量以及與特殊兒童和諧師生關系的建構是十分必要的。
2.2.2降低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壓力
教師是一個高壓力的職業。特殊教育教師除了掌握教師共同必備的知識、能力和技能之外,還應掌握關于特殊兒童身體、心理、康復等多方面的知識,具有對于特殊兒童進行診斷、評估、教育、康復的特殊教育能力。可以說,特殊教育教師是所有教師中面臨挑戰和困難最大的、要求專業化程度最高的群體。研究結果表明,特殊教育教師體驗到的職業壓力較大,有61.3%的特殊教育教師體驗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壓力,5.6%的特殊教育教師體驗到重度以上的壓力。社會支持是應對壓力的重要外在資源。一方面,社會支持可以降低特殊教育教師感知到的壓力情境的傷害性,減少對壓力事件的嚴重性的評價,促使個體提高對自己應對環境的能力的知覺。同時,社會支持能夠為特殊教育教師提供問題解決的策略和情感的安慰,幫助個體有效地應對壓力情境,從而降低壓力體驗的不良影響和危害程度。
2.2.3建立特殊教育教師積極的應對方式
應對是個體面對有壓力的情境和事件時所采取的認知和行為方式。面對壓力和困擾,個體通常采取的應對方式有解決問題、自責、合理化、求助、幻想、退避、轉移注意和壓抑。積極的應對方式有利于理性地認識壓力和困擾,緩解精神緊張和焦慮情緒,采取切實有效的策略解決問題。消極的應對方式只能暫時逃避對困境的感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有可能使個體陷入更為焦慮和抑郁的境地。社會支持對個體建立積極的應對方式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在面對壓力時得到的社會支持越多,個體采用的應對方式就越趨向于積極、現實和具有適應性。社會支持有助于緩解特殊教育教師的心理壓力,使其獲得豐富的應對資源,從而能夠以積極的心態理性地面對困境并更多地采取解決問題、求助等積極的應對方式,較少地采用幻想、逃避、自責等消極應對方式。
2.2.4提高特殊教育教師的個人成就感
特殊兒童的教育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特殊教育教師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體力,耐心地教導學生,工作相對單調、重復、瑣碎,短時間內成效不明顯,有的甚至微乎其微。長期繁重的工作與隱蔽、微弱的效果之間的巨大反差容易讓特殊教育教師對自己的職業價值產生懷疑,降低特殊教育教師的成就感。社會支持能夠為特殊教育教師提供積極的情感體驗,對個人生活環境的可預測感和穩定感,以及對自我價值的認知。另外,與社會網絡的融合有助于消除特殊教育教師的孤獨感和無助感,使特殊教育教師在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同時,還能增強其對工作情境的控制力量,從而提高特殊教育教師的自信心和個人成就感。
3.特殊教育教師社會支持存在的問題
3.1社會支持的來源不夠豐富
作為一種支持性資源,社會支持的來源是多元化的,可以是個體所處社會環境中的任何一個方面或者所有方面。由于職業特點,教師屬于一個比較孤立、相對封閉的群體,與社會的聯系交流較少。特殊教育教師面對的群體特殊,在教育教學中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與親戚朋友的交往圈子也不斷縮小,導致很多教師遇到問題時,得不到更多的支持和幫助。況且,社會上對于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看法或評價普遍比較低下,認為只有三流的教師才會從事特殊教育,這無疑加重了特殊教育教師的失落感、自卑感或挫折感,降低了特殊教育教師社會交往的熱情,使得特殊教育教師的工作和生活空間更加狹小,獲得支持的來源也就相對貧乏。
3.2社會支持的內容相對單一
社會支持的內容是異常豐富的,不同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關系提供的社會支持內容是各不相同的。巴拉雷和艾米麗就將社會支持分成六種,具體包括:(1)物質的幫助;(2)行為的援助,如分擔體力勞動;(3)親密的交往行為,例如傾聽、表示尊重、關心、理解等;(4)指導,如提供幫助、信息和指導;(5)反饋,如提供有關個體行為、思想和情感的反饋;(6)積極的社會交往,如參加娛樂和放松的社會交往活動。通常,在提供社會支持的時候,客觀支持由于能夠提供可見的、實際性的幫助而受到更多的重視,主觀支持相對利用較少。對特殊教育教師的社會支持主要是物質支持和信息支持,包括提供財力幫助、物資資源和所需要的服務,有助于解決問題的建議、指導和評價。而對特殊教育教師提供的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則是非常有限的,使得特殊教育教師的社會支持內容比較單一。事實上,主觀支持對于幫助個體減輕心理應激反應、緩解精神緊張、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同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3.3社會支持的利用度低
除了客觀支持和主觀支持之外,社會支持還包括支持利用度,即個體在遇到壓力和困擾時對支持的利用程度。在遭遇困境時越能積極主動地利用社會資源,就越有利于身心健康。可是,特殊教育教師的社會支持利用度較低。一方面是特殊教育教師自我防御心理的作用,教師作為社會地位較高的社會群體,自我期待、自我要求比較高,使得特殊教育教師不肯輕易承認自己的失敗和無奈。另一方面,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特殊教育教師不太愿意暴露心理隱私,擔心遭受周圍人群異常的眼光。由于存在心理顧慮,特殊教育教師在遇到困擾時,更習慣于尋求內心的自我調節。即便是需要求助,也講究“內外有別,親疏分明”,通常會選擇家人和朋友。這樣,很多社會資源就無法充分利用,甚至白白浪費,使得特殊教育教師的社會支持利用度比較低下。
4.特殊教育教師社會支持體系的構建
4.1政府層面
4.1.1營造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圍
在現代社會,每一個人的生活都不能僅僅依賴于個體自身或自然力量,而必須更多地依賴于社會生活中的他人。因此,公共信任也就成為個人生存和社會得以維系和健康發展的基礎。公共信任對于教師的職業選擇和工作成效有著深刻的影響。在一種公共信任、理解、援助的氛圍中,教師會表現出堅定的信心和十足的干勁,進而產生高度的自尊感,把教學視為自己追求的一種事業。為此,政府要通過政策制定和輿論導向等各種途徑,加強宣傳特殊教育的重要性,闡明特殊教育對于實現社會公平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意義。提高公眾對特殊教育的認知水平,使其理解特殊教育教師的艱辛,消除對特殊教育的偏見和歧視,對從事特殊教育職業的相關人員形成一種良好的信任與支持氛圍,進而使特殊教育教師感受到社會對于自己所從事職業的尊重和認同,提升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4.1.2提高特殊教育教師的經濟待遇
特殊教育教師不僅承受著與其他職業同樣的壓力,還承受著由于職業特殊性所帶來的壓力,高水平的壓力體驗和對工作的長期投入勢必使得特殊教育教師對職業收入有著較高的期待。可是,目前特殊教育教師的工作付出與物質收入上還存在較大的反差。缺乏與重要的責任相稱的經濟回報,會讓特殊教育教師產生抵觸情緒,喪失工作熱情。待遇低已經成為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倦怠的重要原因。為此,政府一方面要繼續堅定執行特殊教育教師崗位津貼,同時還要制定多層次的鼓勵性政策,切實提高特殊教育教師的經濟待遇。通過提升經濟收入增強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價值,將尊師重教落到實處。
4.1.3依法落實特殊教育教師的合法權益
《教師法》明確規定,教師具有從事教育教學、學術研究、參與學校管理和進修培訓的權利。但是在現階段,特殊教育教師的許多權利,尤其是參與學校管理和進修培訓的權利還沒有落到實處。因此,各級政府要切實采取措施,按照法律規定落實特殊教育教師的合法權益。2012年12月,教育部了《關于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的文件。其中,明確提出了要對特殊教育教師實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學時的全員培訓。加大職后培訓的經費投入,重視新教師的入職教育和教師的職業生涯規劃,對于激發特殊教育教師的工作熱情、推進特殊教育教師的整體專業成長,無疑是一種良好的社會支持。
4.2學校層面
4.2.1搭建客觀支持的堅實平臺
學校是教師工作最主要的場所,也是教師職業壓力最直接的來源。因此,來自學校的支持是特殊教育教師社會支持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給教師提供可以與同行討論各種教學問題、獲得新的教學技能和心理支持的場所,國外不少學校和學區紛紛建立了隨場所不同而內涵各異的“教師中心”。借鑒國外的經驗,學校可以建立“教師中心”,讓中心成為能夠給特殊教育教師提供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客觀支持的堅實平臺。在教師中心,聘請專家學者對特殊教育教師的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提供建議、咨詢與輔導;定期開展交流活動,鼓勵教師和同行之間在思想、情感、態度以及教學經驗方面相互交流、彼此分享,使其歸屬于一個互惠的組織網絡;設定校長書記信箱,歡迎教師參與學校管理,廣泛汲取教師對于學校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建立教師培訓制度,實行以老帶新制度、進修培訓制度、個人發展規劃制度,關注教師的職業生涯規劃,幫助教師提高專業化水平。
4.2.2提高教師的主觀支持感
客觀性支持只有讓個體知覺到,才會對個體的心理與行為產生影響,才會體現社會支持的價值。作為一種外在的資源,是否被當作是社會支持,主要取決于個體主觀的感知、體驗和評價,只有個體體驗到需要和滿意,并將其知覺為一種幫助和支持時,外在的資源才能成為一種社會支持。特殊教育教師經常面對有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兒童,長期與不良的心理和行為互動可能會造成教師的人際交往敏感,嚴重的可能會在思想、感情和行為上對自己的工作產生敵對的情緒和表現,使得特殊教育教師對他人的評價比較消極,而對自己本身則產生人際交往無能、焦慮及社會拒斥感,從而降低了特殊教育教師對社會支持的敏感性。為此,學校應在特殊教育教師中普及積極心理學知識,建立健全面向全體教師的心理輔導與咨詢機構,定期開展積極心理健康講座或現場咨詢,幫助特殊教育教師開發自身的積極因素和潛在能力,塑造充滿樂觀、希望和積極向上的美好心靈,從而提高特殊教育教師對社會支持的主觀感受性。
4.2.3發揮績效評估的促進功能
教師績效評估是學校管理的重要手段。通過對每一位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教學能力、工作態度和工作效果等方面進行評估,一方面可以促進教師進行自我反思,發現工作中的優勢和不足,促進教師的生涯規劃,提高教師的工作成效。另一方面,有助于學校從整體上考察教師的工作情況,查明學校教學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學校的改革與創新。可見,評估具有導向、監督、激勵、診斷和發展等多重功能。目前,特殊教育學校每年都進行了績效考核,一般按照“德”、“能”、“勤”、“績”等多個方面對教師進行評估,評估結果通常作為教師獎金福利、年終考核、職稱評定的主要依據。這使得績效評估的功能主要局限在獎勵和懲罰,未能發揮導向、激勵和發展等其他功能,從而無法從實質上激勵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對此,學校領導特別是校長要重新審視績效評估的目的,突出評估的激勵和調控功能,淡化評估的獎懲和選拔功能,充分發揮績效評估對教師成長的促進作用。這樣,績效評估不再僅僅是學校管理的重要工具,也將成為特殊教育教師有力的社會支持。
4.3個人層面
4.3.1拓展社會支持的來源
特殊教育教師面對的職業壓力是多方面的,包括學生管理、工作負荷、家長合作、待遇價值和人際關系。壓力是客觀存在的,同時對它的可控程度又較小。因此,在應對職業壓力的可利用的客觀因素中,特殊教育教師要積極拓展社會支持的來源,爭取接納來自社會環境不同層面的支持,包括家人、朋友、親戚、同事、領導、黨團組織以及其他社會團體。此外,特殊教育教師應充分利用閑暇時光,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與外界廣泛接觸,結交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擴展人際交往空間,主動構建個人的社會支持網絡。
4.3.2提高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
主動尋求社會支持也是應對壓力的有效手段。個體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存在差異。在同樣的社會支持面前,有人會主動尋求并充分利用;有人會拒絕外界幫助;有人根本就沒有利用社會支持的意識或不懂得怎樣利用社會支持。而只有主動、充分地利用社會支持,才能從中真正獲益,消除職業壓力和負性生活事件的消極影響。通常,支持利用度越高,獲得的支持性資源也就越多。因此,特殊教育教師對社會支持要有正確的認知,在遇到壓力和困擾的時候,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打消心理顧慮,主動向領導、同事、朋友、家人和社會團體尋求幫助,充分利用各種可能的社會支持幫助自己擺脫困境,由此形成與支持網絡之間的良性互動。
4.3.3樹立堅定的職業信念
篇5
關鍵詞:特殊教育 原因分析
一、社會對特殊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雖然如今的特殊教育已經納入了九年義務教育的軌道,但是特殊教育依然在正常教育的模式下進行,其特殊性并沒有得到體現和引起人們的重視。特殊教育往往是以完善“普九”的使命在出現,在發展。在這里說是形象工程有點過分,但它遠遠沒有得到像正常教育那樣的重視和支持。也正因為如此,造成了特殊教育被人忽視,適齡兒童入學率低,學校現有資源不能充分被利用。
二、特殊教育教師嚴重不足
在這里并不是說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不足,而是能從事特殊教育這一職業的人嚴重不足,大多數學校的大部分教師都是從正常教育的行業中過來的,其手語水平,對殘疾學生的了解,對特殊教育的規律的認識都很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去從事特殊教育結果可想而知。教師最大的榮譽就是桃李滿天下,可從事特殊教育工作是無法實現這一點的,再加上人們對特殊教育的認識上的偏見,很多教師不愿意從事特殊教育工作,這就使得特殊教育的師資嚴重不足和匱乏。
三、硬件投入與軟件建設初級階段地區發展是不平衡
在貧困地區普及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剛剛起步的同時,但迫于形勢以“跳躍式”的方式去發展,特殊教育開始向現代化邁進。從當前某些地區的做法和導向來看,許多人認為只要多蓋幾棟樓、多添置一些教具、跟著買幾臺電腦即在硬件上多作一些投入就實現特殊教育的現代化了,其實這些想法把特殊教育現代化看得太簡單了。實質上的特殊教育現代化不僅包括硬件的投入,更重要的還有軟件的建設,包括教師素質的提高、管理工作的規范化、思想觀念的更新、校園文化的建設、敬業精神的培養等。如果軟件建設跟不上,硬件投入得再多也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特殊教育的發展水平取決于硬件與軟件的綜合狀態。
四、重知識教育忽視對殘疾兒童的心理教育和技能教育
誰都知道殘疾兒童由于身體的殘疾導致了心理的殘疾,再加上社會對殘疾人的偏見和誤解,使得殘疾人的心理更加不健康,因此對殘疾人的教育應該首先糾正他們的心理殘疾。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正確地去認識社會,理解社會,融入社會。但是現今的特殊教育重視的是文化教育,畢竟他們的接受能力有限,通過自身去矯正心理問題正常人也很難做到,他們就更難了,而且在學校也沒有專門的勞動技能教育,這使得他們在走出學校后很難融入社會、自食其力,教育的功能不能體現,教育的目的不能實現。
五、教學模式落后。教師教學手段單一。造成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基本上是穩定的,教師缺乏競爭,長期從事同一工作。外出學習機會很少,再加上學校辦學條件的限制,很多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還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講到底。而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他們由于各種缺陷,更需要憑借各種教學手段,提高興趣,增強理解。所以這就對我們的辦學條件和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枯燥的手語和講解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六、學生人數萎縮造成特殊教育面臨生源危機
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越來越少,有的規模小的特殊教育學校十幾個老師,只有幾個學生,有的學校甚至已經連續幾年都招不到一個新生,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分析學生少的原因,專家們一致認為有三點,首先,是醫療技術的發展,過去一些不可避免的殘疾,現在可以通過多種方法避免,如孕婦的產前篩查、新生兒的疾病篩查等,減少了殘疾孩子的出生人數。第二,特殊教育學校過多過濫,導致了生源的不足和競爭加劇。第三,由于殘疾兒童康復事業的發展,絕大部分殘疾兒童通過早期干預,如耳聾的孩子,可以配上助聽器或者做電子耳蝸手術恢復一定聽力,然后送入聾兒聽力語言康復中心重新學會說話。而這些通過早期干預得到康復的兒童,絕大部分都在普通正常小學隨班就讀,家長愿意讓孩子和健全孩子在一起學習。而不愿意把孩子送進特殊教育學校集中學習。讓殘疾的孩子進入普通正常學校隨班就讀,是目前絕大部分殘疾兒童家長的選擇,也是特殊教育學校生源稀少的最主要原因。
七、特殊教育學校的任務重、壓力大
篇6
近幾年,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國家的教育觀念不斷更新,教育體系不斷完善,在國家進行新課程教育改革的進程中,特殊教育的發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而特殊教育學校思想品德教育的發展也成為特殊教育發展的關鍵,思想品德教育是特殊教育學校學生正確樹立人生觀與世界觀的根本保障,思想品德教育能夠教會這些學生如何在生活中明辨是非,讓他們用陽光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使這些學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夠健康發展,更好地融入社會中去,用自己堅強的意志與樂觀的心態去回報社會。由于這部分學生的特殊性,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的實踐之中需要廣大的特殊教育教師耐心與細心地開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只有教師在工作實踐之中長期地堅持,在教育教學工作之中切實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把學生生活中的事例與教學內容科學、合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使這些特殊的學生真正接受與理解教師所傳授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知識。
二、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培養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
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因此,教師在特殊教育工作中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更應該把學生的年齡與性格特點、成長與生活環境作為備課的重點,這樣才能在充分了解學生實際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學生才能夠在教學中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理解與扎實的掌握,并能夠在生活實際之中對知識進行靈活的運用。思想品德教育是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這門學科的特殊性要求教師要充分了解自己學生的心理需求,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不斷發展自己的個性,使學生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觀念與認識,為學生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從思想的源頭上凈化學生的心靈,不斷促進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在特殊教育學校的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或研討辯論等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來給學生講解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中的知識與其闡述的人生哲理,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不斷的提高。
三、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課堂問題的精心設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關鍵
特殊教育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使學生在教學實踐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要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就需要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精心設計教學問題,在教學實踐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在教學實踐的不斷反思與總結中,我認為特殊教育所面對的教學對象在認知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礙,這種認知上不同程度與層次的缺失使這些學生在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上與正常的孩子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從事特殊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之中,教師更應該把教學問題進行精心的設計,教學問題的設計應該聯系學生的實際由具體到抽象地進行設計,圍繞一個知識點進行由淺入深的問題設計,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特殊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問題應該具有一定的啟發性,特殊教育的教學主體由于自身發展的局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組織教學會有一定的難度,這些孩子普遍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因此,教師要通過富有啟發性的教學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敢于發言,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中及時發現學生的錯誤并予以糾正。
四、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在教學中分層施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
首先,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在身體上都有一定的缺陷,這些缺陷也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學生在生活之中獲取各種信息的能力,這也是導致這些學生在生活之中對是與非辨別能力較弱的主要原因。這些學生身體上的缺陷使家長在他們的成長之中對其過于溺愛,這些學生身體上的缺陷與家長的過份溺愛使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之中性格比較孤僻與自私,不會與人溝通與交往。這些性格特點也給教師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教學活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該針對他們的性格特點教會學生與人溝通與交往的方法,讓他們在學習生活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讓他們能夠樹立自信心,以陽光、樂觀的心態融入社會中去。其次,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由于自身的缺陷使他們在生活中產生很大的負面情緒,他們在生活中表現出很強的自卑感,他們在生活中害怕與人交流,內心長期充滿著各種壓抑與不滿,這也是這些特殊學生形成心理問題的關鍵所在。因此,思想品德教師要正確認識這一點,在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自我意識,使每一名特殊的學生都能在學習與生活中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正確認識與評價自己,不斷克服自卑的心理,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堅強地面對自己的生活,教給學生對逆境的應對方法,使每一名有殘疾或殘缺的學生都能做思想上的巨人與生活的強者。
五、結束語
篇7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special education legislation is established early and the content is relatively perfect.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special education law and summarized special education law of the United States.Finally U.S.special education law is analyzed.
關鍵詞:美國;特殊教育;教育立法;殘障兒童
Key words: United States;special education;education legislation;disabled children
中圖分類號:G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5-0251-01
0引言
從全球特殊教育發展的趨勢來看,通過立法來實施和保障特殊教育已成為各國教育政策的一項重要措施。美國是一個注重法制的國家,聯邦政府通過各項法律文件,來維護和保障殘障人的正當權利,促進殘障人更好地融合和參與社會,在特殊教育領域表現得也很突出。美國的特殊教育立法較早、內容也相對完善,引領了世界特殊教育立法的潮流。美國特殊教育法的歷史是一部父母和倡導者團體在國家的法庭和立法機關奮斗的歷史。
1 美國特殊教育立法起步
20世紀初,美國各州開始實施強制入學法律,殘障兒童受教育狀況開始好轉。雖然進入公立學校的機會比以前更多了,但很多殘障兒童仍然沒有獲得有效的和合適的教育。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殘障學生的父母和支持者組織起來,開始訴諸法律,試圖強迫州政府為殘障兒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1934年,俄亥俄州Cuyahoga縣上訴法院規定,根據州6到18歲義務入學法令,可以給予州教育廳開除特殊學生的權力(Winzer, 1993)。這類規定表明,在對殘障學生的入學問題上,當時義務教育的法律規定與法庭的判決之間存在明顯的矛盾。隨后,各州繼續制定明確授權學校官員開除殘障學生的法令。1958年,伊利諾伊州最高法院在“公共福利部對哈斯”(Department of Public Welfare v.Haas)訴訟案中認為,州現有的義務入學法令沒有要求國家為“弱智”或智能不足及因智能有限而不能從良好教育中獲益的孩了提供免費的公立教育。1969年,北卡羅來納州規定,在被公立學校開除之后,父母堅持殘障兒童入學是犯罪(Weber,1992)。1957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教育所有殘障兒童法》,其中規定必須為每一位殘障兒童制定一份個別教育計劃。1965年的美國《初等和中等教育法》中單獨設立“缺陷兒童方案”。1973年頒布的《職業康復法案》第504款提到特殊兒童問題。第504 款規定,凡接受聯邦政府經費的計劃,包括教育計劃,不得單因殘障緣故,將殘障者拒諸計劃門外。第504款主要保護殘障者的生活,包括投票、教育、無障礙環境、職業等權利,目的是使接受聯邦政府經費的機構,在所提供一切計劃與服務中,除去對殘障人士的歧視。凡接受聯邦政府經費的機構,必須遵守第504條的規定。197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所有殘障兒童教育法》(Education of all Handicapped Children Act,即94-142公法)。以保障殘障兒童的教育權益,規范學校中的特殊教育。該法案堪稱美國特殊教育發展的里程碑,為殘障兒童接受平等而適當的教育提供了法律支持。為保證所有殘障兒童可接受免費適當公立教育,聯邦政府撥款州政府,以達成這目標。1990年美國通過了《障礙者教育法》(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簡稱IDEA)。該法案將1975年的《所有殘障兒童教育法》更名為《障礙者教育法》。1997年對《障礙者教育法》進行了修訂,重新頒布的《障礙者教育法修正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Amendments) 對美國特殊教育的對象、目的、范圍、方法方式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做了全面修訂。2004年12月3日,美國總統布什簽署頒布了《障礙者教育促進法》(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4),對IDEA再次進行了修訂。對轉學的學生的評估工作做了詳細明確的規定。
2《障礙者教育法修正案》的主要內容
①為所有殘障兒童提供免費適當公立教育(FAPE);②根據個別需要,為有非常需要個體(IWENs),在最少限制環境下,提供教育;③以個別兒童的母語或溝通模式,進行沒有種族及文化偏見的評估;④提供個別教學計劃;制定計劃的小組有家長作為成員;⑤提供法律保障程序及投訴途徑,確保子女的權利。
3特殊教育遵循的六項基本原則
《障礙者教育促進法》透視出特殊教育遵循的六項基本原則:①免費的、適當的普通教育(零拒絕);②創造適合特殊兒童的最少限制環境 (最少限制環境);③非歧視性評估或鑒定 (無歧視性評估);④制定切合實際的有效的個別化教育計劃 (個別化教育);④嚴格遵守法律規定的程序 (合法的程序);⑥家長的充分參與。
4特殊教育理念
美國IDEA法案頒布至今,歷經了多次修訂,見證和推動了美國特殊教育的發展,從它的演進歷程中可以透視出特殊教育理念在實踐中的一些變化和發展。
①從殘障范式到以人為本;②教育平等觀念逐步擴充;③特殊教育從關注外在的環境安置到注重內在的服務品質;④關注個體的生涯發展和特殊教育成效;⑤重視多元評估和實際干預策略的研究。
5存在的問題
法案的出臺和實施對美國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首先,從法案的出臺來看,并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受到了阻礙和挑戰。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盡管法案對此做了詳細的規定.但還是存在很多問題。IDEA修正案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強調改善學校與殘疾兒童家長之間存在的分歧和矛盾,但是家長和學校之間依舊沒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學校對家長的作用和應有的權利認識不夠,家長對學校的做法缺乏了解。而殘疾兒童在融人普通學校,參與普通課程的學習上也存在著一系列問題,普通學生的理解與合作、普通教師的理解與參與、特殊設施的配備等相關的支持系統還是沒有真正得到圓滿的實現。
參考文獻:
[1]Special Edge.美國三藩市特殊教育社咨會手冊[S].2002.
[2]加州特殊教育計劃法律集 ( California Special Education Programs: A Composite of Laws)[M].
[3]肖非.美國特殊教育立法的發展――歷史的視角[J].2004,3.
[4]肖非,梁海萍.特殊教育的發展需要立法的保障――美國現行兩部重要的特殊教育法案介紹[J].2004.
篇8
如何提高特殊教育中小學教學的有效性一直是特殊教育工作者追尋的目標,課堂教育的有效性是衡量教育質量的關鍵。目前,中國的特殊教育體系還不完善,無論是從教育理念、教育環境還是教育方法上都存在一定弊端,因此,完善特殊教育體系,提高教學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社會各界的配合。本文就當前特殊教育中小學教育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對今后的發展進行了分析和思考。
關鍵詞:
特殊教育;小學教育;有效性
一、引言
現階段,國家對殘疾人教育的重視度不夠,對于社會上的特殊人群,普遍知識水平較低,特殊人群由于受到各種原因的限制在課堂教育方面有一定的難度,加上中國特殊教育體系的不完善,教育資金短缺,教育設施落后,師資力量短缺等等,呈現出教育發展不平衡的現狀。針對這一現狀,必須做出相應的改進政策,殘疾人本身就是弱勢群體,需要社會的關愛,因此,人們要從小學教育開始進行轉變,實現課堂的有效性,更好地幫助社會上的特殊群體更好的生活。
二、現階段特殊教育中的小學教育
小學教育一直是知識的積累階段,不論是對于正常人還是特殊群體來說,在小學受到的教育會影響之后的受教育程度,因此必須得到重視。殘疾人群受到身體的影響在知識的理解和接受方面較正常人來說存在一定的差距,可能不能像正常一樣接受長時間的教育,因此課堂的有效性對他們來說十分的重要。只有在小學教育階段打好基礎,才能為今后的就業提供方便,他們更需要社會的關愛。
三、提升特殊教育中小學教育的措施
第一,提升特殊教育重要性的觀念。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國家越來越重視基礎教育。隨著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觀念的提出,人們對特殊教育人群不斷關注,從而為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關系到一個國家整體的發展狀況,只有全社會的人群都得到了應有的發展才能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因此,大家要轉變對教育發展的觀念,重視小學特殊教育,提高特殊教育的有效性,實現教育均衡發展,使全社會充分認識到特殊教育發展的重要性。第二,社會各界要多關注特殊人群的小學教育。現在中國各界曾人群發展很不平衡,社會出現了一批比較有實力的實業家,他們在發展自身的同時,有能力幫助其他人群的發展。因此,國家要大力倡導成功人士對特殊人群的關注。對于殘疾兒童來說,他們的心理上已經承受了較大的壓力,如果在教育上沒有有效的改進,不利于他們今后的發展,可能會對他們造成二次的傷害,即使身體上有缺陷,但應該受到和正常兒童一樣的教育。第三,政府要加大投資力度。社會上的特殊人群比普通人更需要良好的教育,因此政府的資金投入是改善小學特殊教育的重要途徑。國家應設立相應的法律條文,確保地方政府的財政投入和國家政府部門的補貼,使特殊教育的發展得到應有的保障,同時教育部門要對資金進行合理的驗收,保證資金投入用在正確的特殊教育發展。第四,加強師資力量投入。特殊人群的教育對教師有著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同時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能夠真正幫助特殊人群的教育。因此,在對教師進行選拔時要相對的嚴格,要定期對在校和新來的教師進行培訓,從而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職業道德以及教學水平,為特殊教育事業培養出雄厚的師資力量隊伍。
四、從實際出發,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第一,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課堂目標。特殊群體的小學生思維模式可能會與眾不同,對于學習的意識,學習的目標認識不強。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有了目標就有了學習的動力,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提高課堂的有效性。第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特殊人群的教育是為了幫助他們今后更好的生活,對于小學生而言,生活雖然帶給了他們困難,但是他們能夠靠自己積極的改變,通過學習找到生活中其他的樂趣,感受生活的美好。教師在課下可以為學生安排簡單的實踐學習,組織特殊群體學生的課外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體驗,從而提升教學的質量。第三,轉變教學模式,采用新穎的教學手段。所有的小學生都是一樣的,喜歡新鮮的事物,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好奇,想要去探索。對于特殊群體的小學生,上學本就有壓力,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加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這時教師可以采用全新的教學手段。例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將所講的內容通過圖片、影片的方式展現出來,學生有了興趣就會提升課堂效率,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開拓學生的思維,鍛煉他們聽說讀寫各個方面的能力。第四,構建和諧的教學環境。特殊群體的小學生都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在生活中本就比較自卑,在學校里同樣承受著壓力。因此,學校要加大對他們的關愛,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有了自信才能更好的學習生活。在學校要把他們當成正常人來看待,不應該有歧視的眼光,為他們創建和諧的校園環境,要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溫暖。
五、結束語
對于特殊群體的小學生,他們更加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教師在比較與過程中,要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生的特性幫助他們更好的學習,找到自我的價值。體改小學課堂特殊教育的有效性,不僅可以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同時是中國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社會各界的有力配合,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優秀型人才。
作者:周雪艷 單位:山東省臨沂市聾啞學校
參考文獻:
[1]楊英.關于如何提高特殊教育中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J].教育界,2016(01).
[2]鄧猛,景時.特殊教育最佳實踐方式及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中國特殊教育,2012(09).
篇9
聾啞兒童要象對健全兒童一樣進行早期優質特殊教育。聾啞學校在施行這種教育時,要特別注意聾啞兒童心理活動上的特點。孩子入學前,因失去聽覺或無法用語言表達思想,只能憑眼睛的觀察,片面理解他們周圍的客觀事物,所以,難免做出一些錯誤的判斷,也很容易產生猜疑心理或急躁情緒。這時,最需要教師的耐心。教師有必要學習和創造一些生活上經常使用的手勢語,配合口型清楚準確的普通話口語,以較為簡單的詞、短句,同孩子進行語言交往。聾啞學校教師面對的是一群聾啞學生,需要慢慢來。面對聾啞孩子,一次次“對牛彈琴”、收效甚微時,我們失望、灰心;當聾啞兒童狂躁、焦慮,我們百般撫慰卻毫無效果時,我們失去信心。
我們常常感嘆聾啞教育像竹籃打水,像掌心流沙?我們太執著于獲得了,教了就要有收獲;我們太看重結果了,忽略了過程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執著于表面的現象,缺少了對現象背后本質的探尋;我們缺少靜靜的觀察、耐心的聆聽、細致的研究、反復的練習,更多的是片面的決斷、武斷的否定、無奈的舍棄。廣大聾啞教師必須轉變過去一些錯誤的特殊教育理念。轉變舊觀念,樹立新的優質特殊教育教學理念。
一、新理念比新知識更有價值
如劉全禮教授說,心理發展的本質是生理的,是個體生化的變化過程。這個理念讓我反思聾啞教學的現實問題:每一個聾啞兒童的知識或技能的獲得都是他在充分地活動、反復地練習之后形成神經元不斷的放電、充電、形成鏈接,是蛋白質的合成與分解的過程。因此,我們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個體感受、個體反應,那些看似熱鬧而缺乏實際意義的合作教學課堂對個體的發展收效甚微,那些看似簡單、毫無意義的“重復練習”對聾啞學生也是有意義的。當我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不會感覺每天重復的工作是徒勞的,就會降低特殊教學心理的疲倦。
二、開闊眼界比積累知識更重要
知識是海洋,永無止境;眼界是小舟,帶我們在無邊的海洋里遨游。眼界開,吸納的是鮮活的知識,建構的是科學的知識體系;眼界窄,獲得的是呆板的知識,建構的是僵化的知識體系。肖非教授的《美國特殊教育立法》就是開闊眼界的講座,我們知道了“制定法”與“判例法”的區別,了解了“布朗案”、“米蘭達法則”,知悉了《美國殘疾人教育法》的六大原則。它給我們提供了參照物,讓我們看到中美在特殊教育立法上的距離,是我們學習特殊教育專業知識之外獲得的嶄新的、重要的思想上的啟迪。同時,它也使我們能夠看到我國特殊教育立法的將來,讓我們找到優質特殊教育的職業認同感與歸宿感
三、需要提高聾啞教師素質、擺正育人觀念
對聾啞兒童來說,影響最直接、最明顯的就是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因此特殊教育學校應培養教師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念,提高自身修養,學習掌握聾啞兒童心理學,針對每個聾啞兒童的不同心理狀態,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使聾啞學生個性心理中的缺陷得以補償和矯正。同時,教會聾啞學生如何調節自己的心理, 如何抵制和糾正錯誤心理、完善自己的人格形象。
四、家長對聾啞孩子既不要持有負疚心情,百依百順,遷就溺愛,更不能將其當作累贅和負擔,冷淡、歧視
聾啞兒童如果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溫暖,很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走上歧途。聾啞兒童一般來說模仿能力都很強。因此,家長應特別注意自己的舉止、言行、表情神態,要用自己無聲的模范行為,給孩子以潛移默化的啟示和影響。學齡前的聾啞兒童,對事物的新鮮感和求知欲同正常兒童一樣強烈,家長要因勢利導,給他們多看些畫報、圖片,看一些適宜兒童的電視、電影,帶他們逛公園、參觀展覽會,豐富他們的視覺形象,以期培養起多方面的興趣和正確的觀念。在用手勢和準確的口形與其交往的同時,也可以逐漸教他們數字概念,使其認識1~100或1000的數,還可以讓他們到附近商店買些單一商品,使其接觸社會。家長還要善于讓自己的聾啞孩子和周圍的健全兒童生活在一起,以去掉他們孤獨、自卑的心理。
五、首先、需要優化家庭教育環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是聾啞兒童除了學校接觸最多的外界環境。學校需要加大同家長的溝通,召開家長座談會、開展咨詢活動等方式幫助家長更新認識,轉變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教師與家長統一認識、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確保聾啞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六、還要讓聾啞學生走向社會,融入社會
學校教給聾啞學生必備的生活技能,使其可以走上社會,了解社會,熟悉社會,正確的人事社會,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消除由于封閉而產生的心理誤區,消除自卑感,積極健康的融入到社會生活中。
篇10
關鍵詞:勝任特征;特殊教育教師;模型建構;
作者簡介:石學云,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西安710062)
特殊教育對象的復雜性決定了特殊教育工作的高度專業性和不可替代性。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是指高績效特殊教育教師所具備的專業知識、技能、能力以及價值觀、態度、動機等個人內隱的深層次特征。它與個體職業績效高度相關,是其職業成就的有效預測變量。目前,我國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基本處在非實質性、邊緣狀態。許多研究實際上只能說是與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相關的研究,主要以描述和討論為主,多限于經驗或思辨的方法。研究者多基于理論分析和經驗反思探討特殊教育教師資格標準、素質結構等問題,普遍認為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素質/要求)主要由知識(特殊教育學、普通教育學、心理學和基礎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盲文、手語、行為矯正、康復訓練、心理干預和科學研究)以及觀念與態度(職業信念和職業道德)等因素構成。[1]這些研究有助于人們對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認識和理解,但也顯現出研究范圍有限、方法單一、缺乏系統性、生態效度不高等諸多不足之處。
本研究選取高績效特殊學校優秀專任教師為效標樣本,運用行為事件訪談技術,對其教育教學情境中的關鍵行為事件進行深入分析,探索特殊學校專任教師的核心勝任特征;繼而通過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方法,構建并驗證我國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模型,為有效提高我國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和特殊教育教師的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提供模型支撐。
一、方法和程序
(一)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探索
1.行為事件訪談的取樣策略
由專家小組通過討論明確效標樣本的具體選擇標準。專家小組成員包括特殊教育研究者、心理學研究者、教育行政管理者和特殊學校校長。經過集體討論,明確優秀績效組特殊教育教師的選擇標準如下。第一,在崗專任教師;第二,曾經榮獲國家級或省部級各項表彰或獎勵;第三,根據學校績效考核標準,近些年來兩次年度考核結果為優秀;第四,近些年來撰寫過三篇及以上科研論文或教學設計;第五,近些年來曾主持或參與過各級科研項目。
2.被試
根據確定的標準,本研究在陜西四市(西安、延安、安康、漢中)五校(包括聾、聾和盲混合、聾和啟智混合三類特殊教育學校)選定了25名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語文、數學和康復課程專任教師)進行行為事件訪談。其中,預訪談5名優秀績效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來自兩所基層特殊教育學校;正式訪談20名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優秀績效者和普通績效者各10名),來自五所基層特殊教育學校。同時,在五所基層特殊教育學校中隨機抽取128名在崗專任特殊教育教師填寫自編的《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核檢表》。
3.研究材料與工具
《特殊教育教師行為事件訪談提綱》。其主要包括研究介紹、基本信息、訪談問題、操作要點四個部分,供訪談主持者使用。
《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核檢表》。以國內外教師勝任力研究結果、國內外特殊教育教師素質結構研究結果為基本素材,在討論基礎上編制產生原始項目。然后運用德爾菲法先后多次征詢專家意見,待專家意見逐步趨于集中后,最終編制《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核檢表》,該核檢表共有35項勝任特征。
《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編碼詞典》。參照Hay公司基本勝任力詞典,以及國內外教師勝任力、特殊教育教師素質結構研究結果,在預訪談的基礎上,編碼小組成員(由特殊教育專業和心理學專業研究生組成,共四人)對同一份訪談錄音文稿分別進行獨立試編碼。在此過程中,編碼小組需對原有編碼詞典進行適當完善和修訂,并通過充分討論,使得編碼小組所有成員對此份訪談錄音文稿的編碼結論趨于一致。重復這一過程,對其他訪談錄音文稿進行編碼,并不斷完善編碼詞典,最終形成《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編碼詞典》。
4.程序
第一,組成專家小組,確定取樣策略和標準,挑選訪談對象。
第二,預研究。主要包括訪談技術訓練和編碼練習等。
第三,實施行為事件訪談。遵循被訪談者方便的原則,每次訪談都由被訪談者確定合適的時間和場所。在征得被試同意后,研究者對訪談過程進行了全程錄音。訪談時間范圍為32~84分鐘,平均時間52分鐘。
第四,訪談錄音文本轉錄。整理錄音,校對內容,轉錄文本,編號打印,最后獲得了20份訪談文本資料,共計21萬余字。
第五,勝任特征編碼。成立正式編碼小組(由兩個在預研究中一致性較高編碼員組成),兩人運用內容和主題分析技術,分別獨立對訪談錄音文稿中的關鍵行為事件主題進行提煉,之后參照《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編碼詞典》,對其中的勝任特征指標歸類編碼(主要為特征代碼和等級)。
第六,數據處理,建立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體系。對兩個獨立編碼者得到的數據進行匯總、錄入和統計處理。基于《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核檢表》頻次統計的結果,以及優秀組和普通組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顯著性差異檢驗的結果,建立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體系。
統計分析采用SPSS13.0完成。
(二)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與驗證
1.被試
預測與正式測驗均按照方便隨機抽樣的原則,從陜西、青海、北京、深圳四地12校(包括聾、盲、啟智、混合四類特殊教育學校)的在職專任特殊教育教師中抽取。共抽取被試600名,得到有效問卷519份,有效率為86.5%。其中,預測樣本取自陜西四市(西安、延安、安康、漢中)五校(包括聾、聾和盲混合、聾和啟智混合三類特殊教育學校),發放問卷250份,得到有效問卷209份,有效率為83.6%;正式測試樣本取自青海、北京、深圳三地七校(包括聾、盲、啟智、混合四類特殊教育學校),發放問卷350份,得到有效問卷310份,有效率為88.57%。
2.程序
第一,基于上述通過行為事件訪談技術構建的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以及國內外相關研究結果,編制《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自評問卷》的原始題目。原始題目的來源主要有:從《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編碼詞典》中選擇測驗題目;從訪談記錄的原始文本中選擇測驗題目;分析相關研究文獻,根據具體勝任特征的含義自行編制部分題目。每一勝任特征項目數不等。
第二,篩選測驗題目。組成專業小組(由特殊教育和心理學專業研究者構成),對測驗題目的表述進行評價,討論其清晰度、準確性和歸類問題。進一步修訂項目,對表面區分度差和表述模糊的項目進行刪改,最終保留題目數為72個,分屬于18項勝任特征中。為了便于測試,將這些題目混合,隨機排列,構成《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自評問卷》。采用單選迫選形式,Likert5點評價方式:“5完全符合”、“4基本符合”、“3不確定”、“2基本不符合”、“1完全不符合”。同時,問卷還包括了五個用于了解教師個體背景資料的題目。
第三,預測。對預測獲得的數據進行項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模型的內部結構,并依照數據分析的結果,修改、合并或剔除部分不符合條件的項目,形成最終的《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自評問卷》。
第四,正式施測。通過驗證性因素分析優選模型,并考察該問卷的信度和效度等測量學屬性。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13.0和AMOS7.0統計處理。
二、結果與分析
(一)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探索
1.行為事件訪談結果分析
訪談時間與字數。考察訪談長度(時間和字數)對兩組(優秀組和普通組)勝任特征差異的影響,結果表明,在訪談長度上兩組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SpencerL.M.和SpencerS.M.認為,在編碼和統計處理時,可以采用勝任特征出現的發生頻次、最高等級分數或平均等級分數三種指標進行統計分析。[2]對這三種指標與訪談字數進行相關分析,以判斷其穩定性,結果表明,頻次計分、最高等級分數和平均等級分數與訪談字數相關顯著(p<0.05)的勝任特征項目數分別為11項、9項和4項。由此可見,相對而言,勝任特征的平均等級分數指標相對較穩定,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和區分性,這與以往的同類研究結果[3]相一致。
信度分析。本研究中,歸類一致性值范圍為0.726~0.884,總歸類一致性值為0.812;內容分析信度系數值范圍為0.828~0.927,總內容分析信度系數值為0.876。這說明兩個編碼員的一致性較好,因此認為編碼結果可靠。同時,計算兩名編碼者編碼頻次的等級相關,平均等級分數和最高等級分數的積差相關,用相關系數值進一步考察兩名編碼者間的一致性。結果表明,頻次和最高等級分數分別有3個和2個勝任特征項目之間的相關性沒有達到顯著水平,進一步驗證了編碼的可靠性。
差異檢驗。為了探索特殊教育教師的勝任特征,對兩組的各項勝任特征在不同指標上進行顯著性差異檢驗。結果表明,兩組在愛心、成就動機、反思能力、奉獻精神、團隊合作、效能感、職業偏好、職業熱情和職業忠誠9項勝任特征的平均等級分數上存在顯著差異;在反思能力、效能感和職業忠誠3項勝任特征的最高等級分數上存在顯著差異。由于平均等級分數更具有區分性和更穩定,而且其鑒別出來的勝任特征更廣泛,完全包含了采用最高等級分數的鑒別結果,因此我們以平均等級分數作為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的鑒別指標。(見表1)
2.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核檢表頻次統計
請在崗專任特殊教育教師填寫選擇《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核檢表》,從所列舉的35項勝任特征中選擇出10項自己認為特殊教育教師教學工作中最重要的勝任特征。五所特殊學校共發放核檢表150份,回收128份,回收率為85.33%。頻次統計結果排序前15名的勝任特征為:奉獻精神、愛心、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組織管理能力、職業熱情、團隊合作、效能感、正直誠實、堅強的意志、穩定的情緒、理解他人、溝通能力、反思能力和自我評估。
3.特殊教育教師的勝任特征
根據兩組勝任特征平均等級分數t檢驗結果和《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核檢表》頻次統計結果,獲得了18項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根據平均等級分數,對18項勝任特征采用組間聯接法進行聚類分析,將其劃分為五類勝任特征群:職業道德、認知特征、能力特征、動力特征和個人特質。(見表2)
(二)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與驗證
1.項目分析
本研究考察的項目性能指標包括:平均數、標準差、臨界比和區分度。依據項目分析結果,將變異太小并且平均分數趨于極端的兩題刪除,將項目之間相關>0.8的兩題合并,將分數與問卷總分相關<0.2的兩題剔除,將CR值未達到顯著性水平的三題刪除,之后共剩余64個題目。
2.探索性因素分析
分析表明,樣本適當性系數KMO=0.847,說明問卷各項目間的相關程度并不存在明顯差異,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Barrlett球形檢驗χ2=6169.246(df=1035,p<0.001),球形假設被拒絕,表明問卷項目間并非獨立,取值有效。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方差最大正交旋轉選取特征根>1的因子進行分析。確定了三個刪除項目的標準:其一,項目負荷值<0.4;其二,該項目存在著交叉負荷;其三,共同度<0.2。經數次重復探索,在先后剔除了18個項目后變異累積率已趨于穩定,最終獲得了六維度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模型(見表3),累積方差解釋率為62.73%。
根據項目的語義分析和具體的內容來進行因素命名:因素一命名為“動力特征”(IC),包含10個題項,涉及職業偏好、成就動機、職業熱情和效能感等方面的勝任特征;因素二命名為“人際交往”(IR),包含9個題項,涉及團隊合作、溝通能力和理解他人等方面的勝任特征;因素三命名為“能力特征”(AC),包含8個題項,涉及反思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自我評估等方面的勝任特征;因素四命名為“個人特質”(II),包含7個題項,涉及正直誠實、堅強的意志和穩定的情緒等方面的勝任特征;因素五命名為“職業道德”(OM),包含7個題項,涉及奉獻精神、愛心和職業忠誠等方面的勝任特征;因素六命名為“專業素養”(SD),包含5個題項,涉及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等方面的勝任特征。46個項目在相應因子上具有較大的負荷,處于0.486~0.838之間,且同一因素中各項目間的交互相關全部都是正值。
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通過編制問卷在大范圍樣本中測試所得出的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與采用核檢表法和行為事件訪談技術所建立的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完全一致,這種交叉驗證,說明模型是有效的。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聚類分析建立了五維度的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模型,而探索性因素分析則得到了六維度的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模型。實施正式測驗并通過驗證性因素分析,以判別兩個模型哪個更為合適,從而優選模型,同時檢驗問卷的信度和效度,以確定測驗工具的可靠性。
3.信度檢驗
本研究問卷信度考察主要采用內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各因素的α系數在0.774~0.885之間,總測驗的α系數為0.913,這說明本量表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各因素的分半信度系數在0.746~0.862之間,總測驗為0.891,這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分半信度。
4.效度檢驗
《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自評問卷》各因素之間都有顯著的相關,最高為0.545,最低為0.369,各因素間呈中等程度的相關;而測驗各因素與總分間也都存在顯著相關(0.714~0.827),且明顯高于各因素之間的相關。這說明本測驗具有很好的結構效度。
進一步用驗證性因素分析來檢驗問卷的結構效度。上述分析中,本研究得到兩個競爭模型(五維度模型和六維度模型)。使用AMOS7.0forwindows統計軟件,分析兩個競爭模型的各項擬合指標(見表4)。結果顯示,六維度模型的各項擬合指標都要優于五維度模型。另外,六維度模型中,χ2/df為2.862,GFI、AGFI、CFI、NFI和NNFI各項指標值均在0.90以上,RMSEA<0.08,說明模型的設置、構想合理,擬合度較好,可以被接受,《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自評問卷》的結構效度較為理想。
三、討論與建議
(一)對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的討論
1.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結構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所得出的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與采用行為事件訪談技術所探索的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完全一致,通過交叉驗證,可以證明該模型能夠比較準確地概括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但在維度的劃分中,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與聚類分析結果并不一致,因此提出五維度模型和六維度模型兩個競爭模型。通過驗證性因素分析發現,六維度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模型的各項擬合指標明顯優于五維度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模型,因此我們優選了六維度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模型。
2.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數目
勝任特征的數目與編碼的一致性二者呈負相關。因此,通過減少或者合并勝任特征項目,可以有效提高歸類編碼的信度和可靠性。同時,過多的勝任特征也沒有必要,對相關度不高或者較為少見的勝任特征應予以刪除。[4]本研究以平均等級分數和核檢表頻次為指標鑒別出18項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參照以往同類研究的結果,勝任特征數目是可接受的。
3.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未來研究展望
本研究在國內率先初步建構了我國特殊教育教師的勝任特征模型。但由于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是一個復雜系統,作為一項探索性研究,本研究結果顯然并不是最后的結論,尚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加以深化。
一是行為事件訪談研究中樣本取樣數量和地域受限,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損失樣本的代表性,因此,在未來研究中,我們將適度擴大研究樣本的取樣區域和數量,以提高研究結果的穩定性和外部效度。
二是本研究中并未區分不同特殊教育類別的特殊教育教師,僅僅是概而論之,事實上,不同的特殊兒童個別化教育需要差異巨大,不同類別的特殊教育教師勝任特征存在著顯著差異。因此,在后續研究中,我們將對不同類別的特殊教育教師進行細化區分,結合各類特殊教育的具體情境探測其各自獨特的核心勝任特征。
(二)基于勝任力視角的特殊教育教師培養建議
特殊兒童是主體以復雜方式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每一個特殊兒童都能接受合適的教育。[5]我國是特殊教育需求大國,6~14歲學齡殘疾兒童人數有246萬人。[6]截至2013年底,全國尚有8.4萬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未入學。[7]而目前,我國特殊教育教師培養體系和資格認證制度尚不完善,特殊教育教師隊伍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難以匹配現代特殊教育發展的格局,無法滿足特殊兒童個別化的教育需求。通過提高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以推進特殊教育的內涵發展已成為我國未來特殊教育發展的核心命題。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的成長是主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動態生成過程,一味地強調愛心與奉獻,或單純地提高其職業收入,或簡單地提升其專業知識與技能,這種表層面非延續的舉措對提高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水平并無明顯的實際價值。以勝任特征為核心的特殊教育教師培養應注重以下幾方面的職業品質。
第一,職業道德。教師之為教師,不只是職業,也不只是專業,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應當具有對生命、對教育、對文化的自覺。自覺即指基于對生命、對教育和文化本性的深刻理解而形成的價值信仰及其自律、自信與自由的生命狀態。[8]因此,特殊教育教師必須樹立非功利導向的教育價值觀,擁有崇高的職業道德和人道主義精神,尊重生命,贊賞個性,熱愛并忠誠于特殊教育事業,把特殊教育工作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與特殊兒童共同創造生命價值、共同體驗生命歷程的痛苦、困惑與幸福。
第二,職業動力。特殊兒童生理差異和教育需要的復雜性決定了特殊教育工作的艱巨性。特殊教育學校具有學生少、班額小、寄宿生多、殘疾差異大、康復專業人員需求多、需承擔隨班就讀的巡回指導任務等特點。因此,特殊教育教師是所有教師中面臨挑戰和困難最大的群體。特殊教育教師的勞動是一種腦力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過程,必須因人、因事、因時、因地制宜地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時間上具有連續性,在空間上具有廣延性,沒有明顯的工作時間界限,也沒有限定的區域范圍。同時,特殊兒童發展的滯后性致使特殊教育過程極為漫長而無明顯成效。因此,要確保特殊兒童能夠得到高質量的教育,特殊教育教師就必須擁有持久的內在職業動力,擁有堅定的特殊教育信念、匹配的職業偏好、強烈的成就動機、飽滿的職業熱情和良好的教學效能感。
第三,合作能力。特殊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教師、醫生、康復技師和兒童家長等多方人員充分合作才能實現預期效果。因此,特殊教育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和人際溝通能力并能充分理解他人。特殊教育教師是整個特殊教育體系的紐帶,需要常規而有效地與特殊兒童、特殊兒童家庭、其他特殊教育者、提供相關服務的單位等進行良好的溝通和協作,整合、共享和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資源,通過共同智慧,發現并滿足特殊兒童及其家庭的特殊教育需要。
第四,專業能力。特殊教育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反思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自我評估能力。能夠通過反思促進自我專業成長并為特殊兒童提供高質量的教育,能夠有效組織管理特殊教育教學活動,能夠通過職業標準、績效管理、教學反饋正確評價自我在特殊教育方面的勝任水平并有效改善不良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