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特殊教育的認識和看法范文

時間:2023-09-19 16:51: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特殊教育的認識和看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特殊教育的認識和看法

篇1

關鍵詞 殘疾兒童 自信心 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B844 文獻標識碼:A

Training and Education of Disabled Children's Self-Confidence

TIAN Haipe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s,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importance in understandi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self-confidence, you can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abled children, and take effective ways to help them know themselves appreciated them in family education, set a good example to them by encouraging its unyielding in school education, increase practice, enhance the fairness of education measures such as set up their confidence, so as to promote the disabled children know themselves correctly, strengthening its self-confidence, promote their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 disabled children; self-confidence; school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1 殘疾兒童樹立自信心的重要性

在相同的教育環境下殘疾兒童的內心是脆弱的,他們會與健康兒童形成鮮明的對比。殘疾兒童自身存在的不足易導致其失落,感覺自己不如別人,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形成多疑敏感的性格特征。缺乏自信的殘疾兒童會厭倦學校教育,逃避課堂教學,甚至不能正常參與社會生活,不但增加了家庭與社會的負擔,而且對他們自身造成極大的傷害,因此如何正確地教育和關愛這一特殊群體,應該引起學校與家長的廣泛關注。

就中國現狀來說,數量眾多的殘疾兒童缺少足夠的特殊學校來提供給他們專業的教育輔導,已有的特殊學校也偏重于殘疾兒童技能的培養,忽視了殘疾兒童心理素質。專業的輔導性和恢復性的教育機構不僅少之又少而且大都費用高昂,致使殘疾兒童不能及時得到良好的教育。針對這種情況,殘疾兒童跟班就讀成為一種教育普遍現象。雖然國家教委頒發的《關于開展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工作的意見》,重點指出“對隨班就讀的殘疾兒童應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制定和實施個別教學計劃”,但是一般學校在教學活動中還是將普通學生與特殊學生混合在一起,這種狀況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就是,殘疾兒童能夠接觸更多的同齡人,交往更多的朋友,容易獲得別人的幫助,教師也會對殘疾學生進行特殊的照顧等,這有利于殘疾兒童拓展視野,增強溝通能力。有弊的一面就是,普通學生不明白殘疾兒童的特殊性,經常無意間傷害到他們。同時殘疾兒童由于自身存在的缺陷,極易產生壓力,使他們感覺難以融入集體,而產生自卑焦慮等負面情緒。因此培養殘疾兒童自信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校、家庭包括殘疾兒童本人都應加強做好這一方面的工作。

2 正確認識殘疾兒童是培養其自信心的關鍵

認識是行動先導,只有正確認識殘疾兒童,才有可能采取符合殘疾兒童特點的方法和措施有效地培養其自信。

2.1 “殘”并不是“廢”

培養殘疾兒童的自信心,需要我們正確地認識殘疾兒童。殘疾兒童是正在發育中的、有特殊困難的群體,他們只是在生活上存在困難而不是不能生活的人,要強調的是“殘”并不是“廢”。殘疾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與健全兒童基本一致,他們的身高、體重,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他們的感知覺、記憶力、語言能力、想象能力、思維的認識活動、情緒和情感活動和意志活動的進行和發展也都遵循著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一般規律。殘疾兒童在認識事物和改造事物的過程中,也會形成不同的能力、氣質和性格。一般來講,生理上的殘疾影響的只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速度和水平,卻不會使兒童身心發展的過程完全停止。因此,絕不能因為他們存在著缺陷而歧視他們,放松甚至放棄對他們的培養和教育。

2.2 幫助殘疾兒童悅納自我

殘疾兒童難以正確認識自己,悅納自我,這往往是他們普遍存在的問題。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個體之間存在必然的差異性。殘疾兒童與健康兒童存在的差異性,使得他們在與同班同學比較的時候,將目光放在自身的不足上,甚至將其放大,不利于他們自信心的培養,因此正確地認識自我是培養殘疾兒童自信心的首要條件。作為殘疾兒童一定要客觀評價自我,在正視自身不足、承認自身缺陷的同時接納自我、包容自我。

2.3 防止兩個誤區

殘疾兒童容易走入兩個誤區。一個誤區是“自輕自賤”,盲目否定自己。另一個誤區就是“自暴自棄”,一味放棄自己。如何幫助殘疾兒童走出這兩個誤區,是學校教育必須注意的問題。教育工作者要引導殘疾兒童發現自身的閃光點,明白自我存在的意義,從而樹立自信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細微的觀察,發現殘疾兒童存在的問題,及時采用相應的對策,引導學生積極地認識自我。教師應以鼓勵開導為主,在不傷害殘疾兒童的前提下,使得他們充分了解自身所處的狀況,從而幫助其擺脫困境。

3 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培養殘疾兒童自信心的作用

3.1 “賞識”殘疾兒童

殘疾兒童在學校中接受完教育之后,回到家中父母應該引導他們溫習在學校中習得的知識,肯定他們在學校中取得的成果。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賞識教育研究所名譽所長、南京婷婷聾童學校校長周弘用采用“賞識”教育的方法,將自己雙耳幾乎全聾的女兒周婷婷培養成為中國第一位聾人大學生。周弘常說的一句話是:“哪怕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但你卻應該眼含熱淚欣賞他,擁抱他,贊美他?!?/p>

3.2 家長要以身作則

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要以身作則,做好殘疾兒童的榜樣。兒童的模仿性很強,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兒童有很重要的影響。研究表明,殘疾兒童會無意識地模仿父親或母親的行為,因此在殘疾兒童面前,家長要表現出很強的自信心,特別是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家長決不能在他們面前流露出畏難情緒。

教育學、心理學、行為學研究表明,兒童行為習慣培養、教育從小進行效果最佳。孩子的心靈是一塊非常奇異的土地,播上優秀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優良行為的收獲,因此,家長平時要十分注意利用各種場合和有利時機,在殘疾兒童心底播上一顆善良的種子,為他們將來樹立信心打下基礎。

3.3 防止溺愛殘疾兒童

家長不能因為兒童存在缺陷而溺愛他們。有些殘疾兒童因為家長的溺愛恃寵而驕,形成了一種事事假手他人的習慣。當殘疾兒童離開了父母的庇護,進入學校生活的時候,不良的習慣會影響他們與老師、其他同學的交往,甚至引起他們的反感。家長在照顧殘疾兒童生活的同時,要注重對殘疾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有意識地鍛煉孩子面對挫折的勇氣,為殘疾兒童能夠適應學校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避免經受更大的挫折。

4 學校教育中培養殘疾兒童自信心的主要措施

4.1 保護殘疾兒童自尊心

只有自尊,才會自信自強。自尊是一種自我尊重、自我保護,要求他人、集體和社會對自己尊重與愛護的心理。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盧梭在他的著作《愛彌兒》中指出:“兒童有它獨特的看法、想法和情感,如果想用我的看法、想法、情感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情感,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對于殘疾兒童,站在平等地位上的尊重,是必不可少的。

一方面,殘疾兒童因為生理上的缺陷,致使他們比其他人對自尊心有更強烈的需求,渴望獲得別人的尊重。另一方面,殘疾兒童也更需要良好的榜樣。因為殘疾兒童具有很強的模仿欲望,所以給殘疾兒童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能夠引導兒童認識成功殘疾人士的事例,從中吸取有益的部分,并促使其融入自身之中。

4.2 鼓勵殘疾兒童自強不息

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也是一個人自信的源泉。通過激發殘疾兒童的自強不息精神,他們將更加容易樹立自信心。獨立是自強不息的開始。在課堂教學中,因為教師同時面對幾十個兒童,無法做到全面細致的指導,所以殘疾兒童的獨立能力至關重要。培養殘疾兒童的獨立能力,首先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讓殘疾兒童自己動手,從最小的穿衣吃飯開始,逐步培養他們的獨立能力;其次殘疾兒童每個小小的進步,教師都要肯定和鼓勵;最后教師應盡可能創造一些讓殘疾兒童自己動手的機會,比如參加學校組織的聯誼活動,鼓勵他們表演自己的節目等。

4.3 增強殘疾兒童的實踐活動能力

對于殘疾兒童來說實踐活動是一個非常艱苦的過程。如聾啞兒童學習舞蹈、斷肢兒童用腳寫字,這些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只有長時間的練習,才能使他們逐漸掌握這些知識。1985年11月在臺灣舉行的世界第二屆智力缺陷兒童畫展上,其中有270多幅作品,被評為優秀作品。濟南市大槐樹小學有一名先天愚型的女孩子,她的動作本來十分不協調,但是她傾心于學和練,現在跳起舞來是那樣輕松、自如,給人以美感,簡直是難以使人相信??梢?,殘疾兒童在實踐活動中,不僅僅能夠掌握一門知識或技藝,還能夠增強自己的自信。

另外,實踐活動也是一個人自信心的檢閱臺!殘疾兒童是否真正具備了自信,需要通過實踐來檢驗。很多殘疾兒童在老師的幫助下獲得了一些成功,可是臨到自己獨自面對困難的時候,又會著急緊張,茫然無助!這是由于他們缺乏實踐造成的。教師應鼓勵殘疾兒童大膽去做,身體力行,并通過實踐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發揮自己的潛能,增強其成就感。

4.4 增強教育教學的公平性

孫玉梅在《教育公平視野下特殊教育的走向》一文中認為,教育公平在特殊教育領域的道路還有很漫長的一段路,要真正保障殘疾兒童的受教育的權益,使他們在跟班學習和生活中享受到快樂,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還需要社會各個方面的積極改善與磨合,創造出真正屬于殘疾兒童的教育的天空。

參考文獻

[1] 孫玉梅.教育公平視野下特殊教育的走向[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7(1):1-2.

[2] 李文上.如何正確地認識殘疾兒童和特殊兒童[J].特殊教育,2010.

[3] 李芳.試論蒙臺梭利的特殊教育思想[J].特殊教育,2000(6):4.

[4] 劉全禮.特殊教育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254-257.

[5] 謝延秀.狄德羅對于盲人感覺能力的認識及其啟示[J].特殊教育研究,1999(1):7-8.

[6] 李世昌.夸美紐斯論弱智教育——再讀《大教學論》[J].特殊教育,1988(4):25-36.

[7] 王紹波.如何培養智力殘疾兒童的自信[J].特殊教育,1998.

[8] 王長松.殘疾兒童健康狀況分析以及教育對策[J].特殊教育,2008.

[9] 丑榮之.殘疾兒童自信的培養與教育[J].特殊教育,1988(4):56-57.

[10] 劉福泉.殘疾兒童職業教育的芻議[A].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

[11] 王雪梅.殘疾兒童家庭教育探究[J].特殊教育,2011.

[12] 黃晶晶,劉艷虹.特殊兒童家庭社會支持情況調查報告[J].中國特殊教育,2006.4:3-9.

篇2

關鍵詞:特殊教育學校;特殊學生;體育教育

體育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教育手段,它擔當著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運動技能和培養學生心理健康品質的重任。在特殊教育學校當中,體育教育不僅有上訴重任,還對特殊學生的身體康復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美國特殊體育教育專家PaulJansma把特殊體育教育定義為:“特殊體育教育是體育教育的一個特殊領域,是為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所提供的發展計劃,主要包括適應性體育、矯正性體育和發展性體育三個部分。”[1]通過廣泛的學校體育教育,不僅可以增強特殊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改善特殊學生的健康狀況,更可以培養他們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從而改變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豐富他們的生活。但是現階段我國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教學中存在如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師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相對不足;教材參差不齊;教育指導性不強;課堂形式僵化;課堂內容單一和體育教育受重視程度較低等一些值得我們研究思考與改進的地方。

一、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教育中存在問題

1.體育教育受重視程度較低。在中國當前的特殊教育學校發展的背景下,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課程發展程度往往被有關部門、學校領導和教師對于體育課程的認識程度影響。雖然特殊教育學校一般都會受到有關部門的關注,但是出于安全、衛生和普通小學體育課程發展認知等方面的考慮,特殊學校體育教育往往是被忽略的部分。

2.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師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相對不足。很多體育教師只能掌握自身在體育領域所學到的知識,并未有過關于特殊學生體育教育教學甚至是特殊學生障礙的基本學習。這也使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師不能真正了解教學需求,落實教育教學目標。由于許多教育策略相對于特殊學生不相適應,從而導致對于特殊學生的教育在教師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上顯得更加復雜。

3.課程標準教材不完善,學校采用教材水平差距大。由于在目前我國的特殊教育體系當中并沒有形成完善的課程與教材體系,各級特殊教育學校在進行體育教育時多數采取直接借鑒部分發展較完善的學校教育模式的方法和自己研發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進行學校內的體育教學。這便導致在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材的選用上,存在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就算有較高水平的教材,由于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師缺乏相關專業知識技能,教學往往缺乏指導性。

4.課堂形式僵化,課堂內容單一。在特殊教育學校的日常體育教育教學中,由于班級人數較多,教師教學目標單一,從而使得教師無法針對每一個人進行有針對性的個別化教育。并且,由于教師要實現教學目標、達到已經制定好的課程設置要求,教師在課堂教育中往往只是僵化地要求學生學會課堂內容,從而導致其在課堂教育模式的選擇上僵化、單一。加之體育成績的評定和體育學習的評價隨意性大[2],教師缺乏相關專業知識,所以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教育目標很難使學生真正實現。

二、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課程教育現狀存在問題的原因

1.特殊教育學校體育課程受重視程度不高的原因。一些地方對于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教學認識并不充分,無法將特殊體育和普通體育區別開來。美國學者張加貝曾從服務的對象、課堂教學多層化、教學方法的個別化、教學要求的適應性和學科的融合性五個方面對特殊教育的本質加以詮釋,從而將特殊體育與普通體育區分開來[3]。我國的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教育往往并不能真正將特殊體育與普通體育相區分,通常是照搬普通學校體育教育進行的,加之體育教學工作從學生安全和學校衛生等方面相對于其他科目使特殊教育學校存在更大的教育風險,以及我國并未建立有參考性的特殊教育學校體育課程標準,所以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教學工作往往并不受到重視,甚至會人為地縮減其教育教學時間。

2.教師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相對不足的原因。在當前的高等院校特殊教育專業或是其他相關專業的課程規劃中,很少會有關于特殊教育學校體育課程的學習安排,導致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專業或是其他相關專業學生無法學到專業的體育知識。所以很多特殊教育學校只能選取體育專業的教師進行體育教育教學活動,甚至不設置專職的體育教師,以兼職教師代替專職教師。

3.課程標準教材不完善,學校采用教材水平差距大的原因。我國以往的體育教育存在一些諸如教學觀念滯后、教學大綱對于教學內容安排過細等問題。這些問題,隨著特殊教育學校體育課程標教材的不完善,導致各級特殊教育學校間的體育教學課程目標設置存在較大不同,所選用的教材不盡相同。并且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相對于普通學校學生來說,在接受學校教育時,由于個體間障礙不同的因素,因此需要更多的個別化教育訓練安排。

4.課堂形式僵化,課堂內容單一。雖然在特殊教育學校中都普遍設置了體育課程,由于相對于班級中的特殊學生人數較多和個體間障礙差別較大,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育在實踐中對于特殊學生的體育課程目標的設置不能符合部分學生甚至絕大部分特殊學生的自身發育水平,因此常常導致教師在進行體育教育教學工作時只追求完成任務而忽視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雖然一些特殊教育學校就本校特殊學生個別化教育訓練有編寫個別化教育訓練方案(IEP),但是由于學校教師專業知識技能缺乏和家校聯系不足,導致其編寫的方案大多流于形式。

三、特殊教育學校如何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1.提高主管教育部門和學校領導對于體育課程的重視度。在提高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對于體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之前,首先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完善特殊教育學校體育場地及設施設備。如王龍在河南省周口市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其所抽取的9所特殊教育學校的規模都比較小,場地緊張,所以教育主管部門要使特殊教育學校達到教育部頒布的特殊教育學校建設標準[4],才能保障特殊教育學??梢哉i_展體育教學工作。其次是提高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師的待遇,實行一些可以提高其工作熱情和工作質量的有償獎勵機制。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建立健全對于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監管體系,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檢查。

2.加大教師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培訓力度。培養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首先要從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專業學生開始,完善其課程安排,合理增加與特殊學生體育教育有關的課程。其次應該努力完善體育教師針對特殊學生教育方法的培訓體系,可以運用相關會議、進修班和訪問學者的形式,逐步建立起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針對特殊學生的教育方法培訓上的長效機制,使教師的培訓不間斷,從而實現教師專業化。

3.建立健全教材編寫體系。國家應該針對所有特殊教育學校中就讀的特殊學生的障礙類型來編寫完善的體育教育的相關教材,區別對待特殊學生,促進教材可以真正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各級特殊教育學校應該依據國家編寫的相關教材,針對本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的、可執行的個別化教育訓練方案。并且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將優秀地區、優秀學校的教育模式向各級特殊教育學校進行推薦,促進各地的教育模式進行融合。

4.促進體育教學形式多元化。在以往的體育教學實踐當中,教師普遍采用的是班級授課制度,但是班級授課制度對于特殊學生存在較大的弊端。所以,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教學工作可以嘗試改變原本的班級授課制度,嘗試設立開放式教學模式等新的多元化教學形式,讓學生可以更好地融入體育教學活動中。

作者:張桂鑫 張慧瀅 單位:普寧市特殊教育學校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Rudjuinbull,(方俊明,譯).今日學校中的特殊教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洪邦輝.貴州特殊教育學校的現狀與發展研究策略:[碩士學位論文].貴州:貴州師范大學,2009.

篇3

在高考制度改革的過程中,為避免“制造”更多所謂障礙的學生,為避免特殊教育高考淪為復制不平等的工具,障礙社會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反省“障礙”的歷史建構和社會意涵,他們甚至更為尖銳地指出,傳統生物醫學觀統領下的特殊教育、特殊需要本身就是一種障礙。從障礙的醫學模式到社會模式,不僅使得我們認識到“障礙”是一個演變中的概念,而且不同的障礙理念取決于人類社會對障礙人士以及對人類自身生命過程的不同認識。

(一)從障礙的個人標簽化到普通人群的障礙常態化

傳統醫學模式認為障礙者在病理和生理上是“不完全”的,因損失了主流社會非障礙人士擁有的所謂“普遍“”常態”功能,使得障礙狀態成為不可改變的個人悲劇,有關障礙的議題處于社會議題的非主流狀態。障礙社會學者則相反,他們認為障礙是一種必然的社會常態,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障礙者群體中的一份子,障礙是一種普通的經歷。特殊教育之所以隱含著社會偏見和歧視,一是源于這種對障礙的非常態化認識,二是因為特殊教育的出發點發生了偏離,著重處理的是彌補身心障礙者的身心損傷,而不是發展他們的潛能和長處,不注重教導他們處理障礙造成的社會問題以及與他人互動,因此才導致特殊教育成為制造障礙的場所。

(二)從障礙的個人屬性到障礙的社會文化建構性

障礙者個體層面的身體損傷、障礙事實是傳統生物醫學模式關注的焦點,“長期以來人類對于殘疾的研究以心理、醫學為特點,關注殘疾的病理學根源、行為特點以及矯正補償的方法,其基本假定是:殘疾由個體生理、心理缺陷所致”。此種障礙解釋范式從18世紀末特殊教育誕生,直至20世紀中期一直占統治地位。20世紀末興起的障礙社會模式更注重的是生理損傷后的社會,注重從社會層面來討論障礙者需求的外部社會限制問題。如果單純從醫學生物損傷角度考慮特殊教育,其運作只能是名義上為社會行為上“不正?!钡娜颂峁┙逃龣C會,學生一旦進入特殊教育體系便注定被污名化,“也就是說,忽略了障礙的社會文化面的結果,使得特殊教育機制成為將障礙學生社會化成障礙者的機制”。這也是目前許多家長寧愿讓自己的孩子在普通學校“混”,也拒絕接受特殊教育的根本原因。障礙的社會文化建構觀則要求不僅對障礙者當前的功能水平和教育康復需求進行評估,還應為他們提供針對性的個別化支持服務,盡可能減少次級障礙的生成。由此可見,障礙者的教育不單純是教育問題,更需要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全方位合作才能改善社會支持環境,提供解決障礙議題的根本策略。

(三)從被動的社會救助對象到主動的積極公民

雖然障礙人士在生理上與普通人存在差異,但這種差異沒有好與壞、正常與不正常、完全與損失之分,而是一種多元文化的體現,障礙人士與非障礙人士之間是平等的共生關系。秉承著這種理念開展的特殊教育和康復服務關注的是,通過怎樣的形式和哪些具體的支持能夠改善和提升障礙者個體現有的功能水平,以使其享受到高品質生活,而不再著眼于個體的缺陷和不足。思維模式的轉變使得障礙者在面對自己,人們在面對障礙者時,態度都由消極轉向積極。這既有助于切實解決障礙者面臨的現實問題,又有助于改善社會對障礙者的認識和態度,更切合和諧社會的宗旨。

二、從障礙社會建構觀審視特殊教育高考制度存在的問題

障礙解釋范式的轉變與特殊教育的發展是相互依存的。MargretA.Winzer曾將特殊教育的發展史分成五個階段:沒有教育機會階段、機構式教養階段、特殊教育立法階段、特殊教育專業化階段和特殊教育班級化階段。障礙社會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現有的以單招單考為代表的特殊教育高考制度。

(一)單招單考存在“制造”障礙學生污名標簽的可能

2003年北京聯合大學率先實行障礙者高等教育單考單招。單考單招從普通高考制度中脫離出來是因為普通高考制度無法滿足特殊學生的教育需求,脫離的目的有二:一是期望達到招考精致化的目的,二是在于突顯普通高考的特教功能缺失問題,以期改進。單考單招是指由高等院校單獨命題、單獨組織考試、單獨錄取,無論是考試內容還是考試標準都明顯低于普通高考。即使特殊生與普通生畢業后頒發相同的大學畢業證書,但入學時的低標準仍會影響人們對于特殊畢業生能力的看法。進入勞動力市場時,缺乏職業輔導、輔具、政策、觀念等社會支持的障礙者大學生更是處于劣勢。這種由特殊教育高考制度無形中造成的障礙,是障礙者大學生通過何種努力都無法消除的。

(二)單招單考存在“制造”障礙學生受教育權不平等的可能

根據《2013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的數據表明,2013年“全國有7538名障礙者被普通高等院校錄取,1388名障礙者進入特殊教育學院學習”,同年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共招生688.83萬人,也就是說進入高校的特殊生為8926人,不及當年新生的1.3‰。另外,2013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0%,同樣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障礙者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卻不到1.8%。與韓國相比,韓國高中段特殊學生畢業生中“有44.18%的學生升入特殊教育專業、???、普通本科等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其余55.12%的特殊學生走向社會等待就業”。正如障礙社會學者所認為的,社會是障礙問題的根本所在,而非障礙者本人的限制。如此低的障礙學生高考入學率,不單純是因為他們本身障礙的限制,而是我們還沒有意識到身體能力主義的霸權帶給障礙考生在發揮潛能上的阻礙,更沒有提供消除阻礙的有效措施。

(三)單招單考存在“制造”障礙學生社會隔離的可能

跟普通高考不同,在固定考試科目的基礎上,增加與專業相關的科目,這是單考單招的一大進步。但是在考試大綱和考試內容的選擇上,卻存在著與特殊考生的自身特點、生活經驗脫離的現象。比如2007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特殊教育研究分會制定的《聽力殘疾高等教育入學單考單招考試說明》,與普通高考的考試大綱類似,沒有突出與聽力障礙感官經驗相關的目標和內容。同時,也沒有涉及聽障者文化的考試內容。在考試大綱的指揮棒下,特殊學校在選取教學內容時更傾向選擇與考試有關的理論知識,忽略身心障礙者的感官經驗及文化。障礙社會學者認為,障礙本身就是多樣性和多元文化的一部分,障礙經驗應成為學校多元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基于正常人的感官經驗選取的考試內容更是不應替代身心障礙者獨特的感官經驗。

三、特殊教育高考制度無障礙設計的策略

單招單考制度最初從普通高考中脫離出來,本意在于更好地保障障礙者享受高等教育的資源,但由于忽視了障礙的社會文化意涵,為此,提出通用設計的理念,以期在彌補普通高考制度特殊教育功能缺失的同時,實現對障礙者高等教育權的保障。

(一)什么是高考制度通用設計

通用設計是從建筑業設計的概念轉變而來的,意指不同需要的人都能使用的無障礙建筑設計。換言之,通用設計的理念認為缺乏無障礙建筑理念的設計是限制、歧視身心障礙者。具體而言,高考制度通用設計即希望實現所有考生從形式到內容,從起點到結果的無障礙化。目前我國普通高考改革的趨勢是分類高考,從表面看,分類高考似乎與我們倡導的通用設計高考相背離,但從本質上來說,分類高考正是順應了通用設計的理念,因為分類高考倡導的多元化考試模式無形中減少了考生的高考障礙,增加了學生接受適合自己特點的高等教育的機會。但是不足的是僅局限在普通考生的范圍內,沒有將障礙考生納入其中。高考通用設計并不否認單招單考的形式,而是從通用的角度使原本被切割處理的普通教育高考體系和特殊教育高考體系再度整合。首先,模糊普特高考絕對二分的做法,允許所有學生參加普通高考。當然普通高校要配備相應的特教師資和硬件設施,保障所有障礙者學生從入學機會、到入學過程直至入學結果都能接受優質的教育服務。其次,通用設計的高考并不是要設計一種完美的高考形式,而是在普特融合的理念指導下,實現考試形式、內容的多樣化,使包括身心障礙者在內的每位考生都能從多樣化的考試中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考試類型。第三,高考保障措施的無障礙化,為其提供所需的支持和輔助確保其順利完成考試。河南盲人李金生在專門的盲文試卷、專門的考場、專門的考試安排、專人監考情況下,順利參加2014年全國普通高考考試,成為我國第一位全盲高考生,開辟了盲人參加普通高考的先河。李金生的事例表明我國殘障者對參加普通高考權利的渴望,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們在保障障礙者平等享有受教育權方面的社會太多。

(二)特殊教育高考制度的通用設計策略

1.面向高等教育領域倡導并實踐高考通用設計。除去獨立的高等院校特殊教育院系之外,允許任何高校、任何專業都可接收適合的特殊學生,同時要為特殊學生提供所需特教師資及輔助設備。當然,高等融合教育需要高校領導及師生樹立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的理念。有學者對在校大學生對障礙學生接受高等融合教育的態度調查時發現,目前大部分在校大學生對障礙者高等教育的認識仍停留在對隔離式高等教育的接納階段。在非隔離的環境中,身心障礙大學生與普通大學生共享學校的各種資源和基礎設施,共同生活、共同學習,無論是對于身心障礙學生更好地融入主流社會,還是普通大學生接受多元文化的思想都具有重要意義。當全社會以障礙常態化之心來認識、接納障礙者,進而設計宏觀政策、微觀環境設施時,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會獲得巨大的提升。高等教育作為社會精神的引領之地,理應率先倡導融合教育。

2.注重考生的實際需求,增大學校和專業的選擇空間。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具備單考單招權的高校只有16家,招考時間、招生數量、專業選擇的空間都非常有限。相較以前聽障生只能報考美術相關專業、視障生只可報考針灸推拿專業來說,目前的專業設置的確有了很大進步,但與國外障礙學生高考的職業選擇空間相比,差距巨大也是不爭的事實。比如,在美國等發達國家,聾人可進入語言、法律、心理咨詢等專業學習,而這些專業在我們的觀念里是基本不能為聾人選擇的。在我國臺灣地區,每所高校都招收障礙學生,并為他們提供消除學習障礙的師資、設備、場地等完整的配套支持。除去視障、聽障的學生,甚至部分智障的孩子都有機會進入高校讀書。因此,受障礙社會建構理念的影響,特殊教育高考在達到規范要求的前提下,要更加注重障礙者的實際需求,真正從考生的需求出發才能進行無障礙的高考通用設計。

3.尊重身心障礙者文化并將其融入主流教育內容。身心障礙者由于部分感官損傷,其他感官代償,有異于常人的獨特感官經驗。在通用設計的高考中,應結合身心障礙者的感官經驗來設計考試內容。調動多感官經驗有利于培養身心障礙者自主思考的能力,開發更多的學習本能,確保身心障礙者在考試時發揮自己的真實水平。另外,在考試內容中應加入障礙群體特有的文化知識,如包括獨特的聾人語言、心理、交往、藝術、文學、價值觀等的聾人文化。在考試內容中增加障礙群體文化是對障礙者的肯定和尊重,能增加他們對自身群體的認識,提高自信心,更有尊嚴、更平等地融入主流社會。同時,在普通學校的教學內容中加入身心障礙文化的介紹,作為學校多元文化的一部分,當然這種介紹是以障礙社會學的理念統領的,讓更多的普通人群認識到障礙的常態化和普同性,懂得障礙的社會文化建構意涵,明白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

篇4

關鍵詞:特殊兒童;性教育;現狀

自20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性教育對于青少年成長的作用,對國家精神文明發展的影響,于是各國陸續開展了性教育。1942年瑞典開始在義務制學校中對7歲以上的少年兒童進行性教育。20世紀60年代,美國開始了青春期性教育。日本在二戰后也在學校開始了以傳授生理知識、性科學知識、性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的性教育。英國也在1980年制定了性教育的法律,規定地方教育當局有進行性教育的義務。

性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內容:(1)性知識教育,如,男女性器官的解剖生理、生育過程、青春期發育和注意事項、性生活指導、計劃生育與優生、障礙與性病的防治等。(2)性心理與性審美教育,如,不同年齡和性別性心理發展的特點、性心理功能障礙及其防治、性的美學與健美訓練等。(3)性道德與性法制教育,如,樹立正確的戀愛觀與婚姻觀、批判“性解放”和“性自由”的思潮、建立性法制觀念、防止性犯罪的發生等。世界衛生組織(WHO)于1974年在上,對人類性教育問題做出了綱領性的決定,認為性健康是指有的人在軀體上、感情上、知識上和社會方面的整合,并表現為積極地豐富和增進人格、交往及愛情。

伴隨著社會的進步,精神文明的發展,國家越來越重視特殊兒童的教育,越來越關注特殊兒童的權益以及社會的接納程度,而特殊兒童的性教育成為不可避免的內容之一。

特殊兒童,廣義的理解,是指與正常兒童在各方面有顯著差異的各類兒童。這些差異表現在智力、感官、情緒、肢體、行為或言語等方面,既包括發展上低于正常的兒童,也包括高于正常發展的兒童以及有輕微違法犯罪的兒童。在《美國特殊教育百科全書》中分為天才、智力落后、身體和感官有缺陷(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肢體殘疾及其他健康損害、言語障礙、行為異常、學習障礙等類型。狹義的理解,專指殘疾兒童,即身心發展上有各種缺陷的兒童,又稱“缺陷兒童”“障礙兒童”。包括智力殘疾、聽力殘疾、視力殘疾、肢體殘疾、言語障礙、情緒和行為障礙、多重殘疾等類型。各個國家規定的具體種類數量和名稱不盡相同,例如,美國的法令規定殘疾兒童有11類,日本的法令規定有8類??梢栽诎l現殘疾后即進行教育和訓練,使其達到最佳的康復水平、減少殘疾的不良后果,從而得到全面發展,能夠適應社會,成為社會平等的成員。

一、國內性教育研究現狀

通過對一些文獻參考分析,發現我國性教育研究雖起步較晚,

但是研究成果頗多,其研究特點歸納如下:

1.研究內容豐富

包括性教育模式、性教育原則、性教育教材、性教育課程設置等。國外一些國家的性教育模式,以及這種模式對于中國性教育的啟示。

2.研究的目的

主要有兩點,通過引進分析國外的可取之處,來為我國性教育的完善提供啟示;另一點,就是調查歸納分析我國的性教育的現狀,揭示我國性教育體系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對策。

3.研究領域涉及范圍廣

研究的領域涉及學前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以及特殊教育。

4.研究對象的多樣化,對不同群體的性教育的研究

群體劃分的標準是以對象的年齡特征、身份屬性或障礙種類等。例如,若從身份屬性來看,有對于留守兒童的性教育研究、對于農村青年的性教育研究;若從年齡特征來看,有對于青春期少年的性教育研究、小學性教育研究、3~12歲兒童的性教育研究等。

二、國內特殊兒童的性教育研究現狀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發現對于特殊兒童的性教育研究起步較晚,研究的時間多在2000年以后,并且研究的數量遠少于普通學生的性教育研究,根據特殊教育中不同對象,其特點歸納如下:

1.對于智力障礙兒童的性教育

其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智力障礙兒童性教育的現狀;智力障礙兒童常見的性問題;智力障礙兒童性教育的教學原則及內容;智力障礙兒童性教育課程的開發。

陳蓮俊(2009)在《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調查報告》中曾對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的性教育情況作了調查,調查發現:成年智障人士存在較強烈的性教育需求;家長和工作人員對性教育在認識上持肯定態度,但是在世紀的教學過程中仍有所回避;目前在機構中性教育教學難以開展的主要原因是教學材料缺乏以及工作人員教學能力的不足。

在《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教學研究》中,根據初期調查,組織編寫性教育教學方面的材料,對29名成年智障人士開展實驗教學,評估其教學成效。通過其調查發現,成年智障人士在接受性教育前,對性知識掌握不全面不科學,對戀愛交友技能需求強烈;性教育教學有助于智障人士對于性知識的掌握,但是效果保持不理想。

熊利平(2004)在《智力障礙認識性教育原則初探》中,討論了智障人士性教育的現狀和智力障礙認識發展的情況,闡明了智力障礙人士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著重論述了智力障礙人士性教育的一些原則:正面教育原則;正面教育原則;終身教育原則,綜合教育原則;循序漸進;注意教育技巧的原則。

熊利平(2005)在碩士論文《智障青少年性教育教學成效研究》中,通過對19名智障青少年進行15次課的性教育(性教育內容包括:生理與性別、青春期、兩往、自我保護),并通過對家長、教師、智障青少年進行前后測來了解性教學成效。通過對結果的討論分析,得出:(1)智障青少年存在不適應表現,性教育或適當的指導非常必要。(2)智障青少年的自我保護意識薄弱,性知識嚴重缺乏。(3)短期的性教育課程沒有顯著改善智障青少年的表現。(4)性教育顯著地提高了智障青少年的自我保護意識,對他們的性健康和社區融合將起到推動作用。(5)性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智障青少年的性知識知曉率,對其行為的改變和整體生活質量的提高將有潛在的影響。(6)整體上講,本研究所選用的教育內容、教育原則和教學方法是有效的。(7)同一性教育模式在不同教育安置形式下教育效果無顯著差異。

毛榮建(2010)在《國內智障兒童性教育探析》中,探討分析了智障兒童性教育的問題,并提出了智障兒童性教育的內容和原則。并指出智障兒童的性教育是被忽視的,2003年特殊教育“十五”規劃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智障者的性教育問題,但至今為止智障者的性教育及其相關研究仍有很大空白,仍然和現實的需求差距非常大。

劉燦(2011)在《智力障礙兒童性教育中的問題、實踐與思考》中,通過調查揭示了智力障礙兒童在性教育存在家庭教育不足、學校教育缺失和教育方法不當的問題,并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智力

障礙兒童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性教育目標、性教育的課程內容。

種華東(2011)在《智力障礙學生性教育的課程開發與實施》中,通過單一被試方法,利用開發的性教育課程進行實驗研究,對比基線結果,并對未來智力障礙兒童的課程開發提出了若干意見。

王雁,李海燕(2004)《韓國智力落后兒童性教育的發展及啟示》中,從性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幾個方面,對韓國智力落后兒童的性教育情況進行了闡述和分析。因為是韓國培智學校中智力落后學生出現率最高的,所以對智力落后學生進行行為的指導成了性教育中的核心課題;另外特別強調通過性教育讓智力落后學生認識到的隱私性,教會其分辨公共場所及私人的隱蔽場所。關于智力落后兒童的性教育目標,不同階段有其不同的目標,并且運用的方法也是豐富多樣的,有講授法、時間法、主題活動、角色扮演游戲、集體討論和提問法等。

2.聾人群體的性教育

探討了聾人學校對于不同模式的性健康教育的研究;聾校性教育的現狀,包括聾生的性心理發展不成熟,對性知識了解的缺乏,并且聾生性知識的來源很少是父母和教師,而是錄像、網絡和書刊雜志,我國聾校的性教育是相對缺乏的狀態。

鄧潤平(2013)在《聾人性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中,結合特殊教學理論,設計出四中性教育的模式:教師為主體的教育模式,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模式,同伴教育模式以及家庭教育模式。

李彥群,姚曉靜(2013)在《邯鄲市聾校性教育調查現狀》中,對邯鄲市聾校30名聾生和10名教師進行調查,調查的結果顯示:聾生的性心理有所發展,但還不成熟;聾生對性知識的了解相對缺乏;聾生的性知識的來源主要是錄像、網絡、書刊雜志,較少是從父母或教師那里了解的;聾校對青春期聾生的性教育相對缺失。因此,聾校的性教育不僅要傳授基本的生理知識,還要對聾生進行心理上的輔導;對聾生的性教育手段和方法要多樣化,運用多種感官讓聾生獲得科學的性知識;要實現家庭、學校、社會相結合,形成“三位一體”的青春期聾生性教育理念。

陳潔(2010)在《聾校性教育現狀的調查與分析》中,通過對不同省份兩所聾校的九年級52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到我國聾校性教育現狀為聾生獲取性知識途徑狹窄;聾生對青春發育過程中自己性器官的成熟以及外部生理體征的變化缺乏足夠了解;并且絕大多數聾生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和婚姻觀。

三、國外研究現狀

Efrosini Kalyva(2009)研究分析了教師對高功能自閉癥、低功能自閉癥以及亞斯伯格癥這三類對象呈現出的與性相關的行為的看法。與高功能自閉癥和亞斯伯格癥相比,低功能自閉癥呈現出更少的可被接納的與性相關的行為。通過研究發現,非常有必要對自閉癥候群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計劃。

Zafer Bekirogullari(2011)的研究通過對教育心理學家與特殊教育教師進行隨機的半結構化訪談,來了解他們對成年孤獨癥性教育的不同方面的看法。教育心理學家認為與普通個體相比,孤獨癥兒童在智力和生理的發展上都有所不同,并且在社會性及社會交往上落后于普通個體;特殊教育教師認為孤獨癥個體知識在社會性和交往上落后于普通個體;多數教育教師認為如果對孤獨癥兒童不給予適當的性教育,那么孤獨癥個體的壓力感會上升,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對孤獨癥個體如果不給予適當的性教育,他們會出現攻擊異性或產生同性戀行為等交往的問題。

Balázs Tarnai,Pamela S.Wolfe(2008)在研究中討論了社會故事法對于孤獨癥個體性教育的作用,以及為孤獨癥個體的照料者和教育者提供一下對于孤獨癥個體在健康和性生活方面的建議。

通過對一些外文文獻分析,發現在20世紀90年代中就已有對智力障礙兒童、聾童的性教育的研究,在近十年中,性教育多是集中在以孤獨癥為研究主體。

四、分析與總結

通過對文獻分析,發現特殊兒童的性教育問題漸漸成為我國性教育中熱議的焦點。然而,與國外特殊兒童的性教育研究相比,我國的特殊兒童的性教育研究仍存在很多的不足。

第一,我國特殊兒童的性教育可以說在近十年才剛剛起步,研究目前多集中在現狀的調查與分析,教育目標、教育原則以及課程設計的初探階段,尚無可具體操作實施的教材以及教學方法。

第二,目前我國特殊兒童的性教育研究中,多是對智力障礙兒童、智力落后學生或以聾生為對象的,缺少以孤獨癥等其他兒童作為對象的研究。而孤獨癥兒童的性教育研究恰是近十年來性教育研究中的熱點。以不同兒童為主體的研究將是特殊兒童性教育研究發展的趨勢之一。

第三,目前對于特殊兒童的性教育研究,多是定性研究,或是理念理論的引進,缺少定量研究。這也是該領域有待深入的方面。

總之,為了更好地實現教育的平等,為了更好地發展特殊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在特殊兒童的性教育研究中,以定量研究為完善特殊兒童性教育的依據,以先進的理念為導向,科學的引進國外的理論及成果。

參考文獻:

[1]車文博.心理咨詢大百科全書.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448.

[2]樸永馨.特殊教育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3]陳蓮俊.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調查報告[J].中國特殊教育,2009(09):19-24.

[4]陳蓮俊.上海市成年智障人士性教育教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2008:37-42.

[5]熊利平,張文京.智力障礙人士性教育原則初探[J].中國特殊教育:2004(07):60-62.

[6]熊利平.智障青少年性教育教學成效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05:15-20.

[7]毛榮建.國內智障兒童性教育探析[A].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殘疾人心理衛生分會第八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

[8]劉燦.智力障礙兒童性教育中的問題、實踐與思考[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11(6):32.

[9]種華東.智力障礙學生性教育的課程開發與實施[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1:1-7.

[10]王雁,李海燕.韓國智力落后兒童性教育的發展及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04(01):84-88.

[11]鄧潤平.聾人性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13(06):24-26.

[12]李彥群,姚曉靜.邯鄲市聾校性教育現狀調查[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08):97-101.

[13]陳潔.聾校性教育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0(08):269-270.

[14]Efrosini Kalyva. Teachers’ perspectives of the sexuality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2009,4(3):433-437.

[15]Zafer Bekirogullari,Cennet Gulsen,Kamil Soyturk.The In-formation and Attitude Levels of th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 and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Process of Sex Education for the Adolescents with Autism[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1

(12):638-653.

[16]Balázs Tarnai,Pamela S. Wolfe. Social Stories for Sexuality Education for Persons with Autism/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J]. Sexuality and Disability,2008,26(1):29-36.

篇5

關鍵詞 全納教育 社會文化 本土化

分類號G760

1 前言

全納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逐漸成為全球特殊教育領域討論最熱烈的議題,并引導特殊教育實踐的方向。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西班牙召開的世界特殊教育會議上各國達成的《薩拉曼卡宣言》中確定了全納教育的基本理念與原則:每一個兒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權利;每一個兒童都有獨一無二的個人特點、興趣、能力和學習需要;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須有機會進入普通學校……實施此種全納性方針的普通學校,是反對歧視、創造歡迎殘疾人的社區、建立全納型社會和實現人人受教育的最有效途徑。這些全納教育的論斷充滿了絕對主義的語言,用“每一個”、“必須”、“都有”等完美主義的陳述表達極端平等主義的道德訴求。

全納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想不僅徹底改變了特殊教育的觀念與發展模式,而且賦予普通教育以嶄新的內容,對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方向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全納教育不僅僅是特殊教育的事情,它要求整個教育體制的變革以應對所有學生多元的學習特征與需求,是面向所有學生的。全納教育與全民教育的思想相合,公平與多元是其核心價值,參與和合作是其基本原則,它反對傳統的犧牲大多數能力一般或較差學生的發展需求、只注重極少數優秀學生發展的精英主義教育模式。

全納教育也遠遠超出殘疾的范圍。它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即通過全納教育建構一個全納的社會。全納教育因此不是某個人的事情,而是與社會上所有的公民相關的事情,是挑戰不公正與歧視的利器,與各國社會文明發展水平、人權保護、以及社會公平與正義目標的實現緊密相關。它需要全社會以及社會中各種機構與體制進行相應的調整,包括教育機構與體制;社會中現存的與隔絕、歧視相關的價值觀、政策等都需要進行相應的變革。

2 全納教育理論的社會文化特性

特殊教育理論是建立在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基礎之上的,當某一社會對“殘疾”、平等等觀念發生變化時,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論與教育形式也會隨之變化。因此,一方面,全納的理念與目標成為一個全球討論的熱門議題,它以追求社會公平與平等等普世性價值觀為基礎,為各個國家制定全納的教育目標、政策提供了依據與動力。即使在最為貧窮、資源缺乏的國家,全納教育也至少成為使更多處境不利兒童享有學校教育機會的政治宣示或者現實舉措。另一方面,各民族或國家具有獨特的社會文化體系,對全納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有著獨特的影響,使全納教育在各個國家的本土化成為可能。社會文化特性是指各個國家或者地區所獨有的意識形態、政治經濟結構、歷史傳統、文化特質等特征_2’;回顧全納教育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出其社會文化特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

2.1從社會發展的宏觀視野來看全納教育

全納教育理論是建立在西方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基礎之上的,有著深厚的文化和社會基礎。社會公正、權利平等的理想是一個逐漸實現的過程。從人類追求公正、平等的過程來看,與其說是“天賦人權”,倒不如說是社會各階層、相關群體自己抗爭與爭取的過程。例如,盡管美國自開國之初便在其憲法里確定了人人平等的原則與公民的自由與民主等基本權利,這些理想與實踐卻總存在著矛盾,平等的理想與隔離的現實不斷挑起社會矛盾與沖突。平等只局限于白人,黑奴與其他族裔移民備受歧視,以至于在公眾場所、交通工具及學校內都是黑人白人分開;而華人也不得在路上挑擔子或擁有物業;加利弗里亞州更一度立法不準華人子女人讀普通學校等。這些不平等的做法通過民權運動、其他相關團體的游說、法律訴訟、公眾輿論等社會運動方才逐步得到克服與改善。全納教育直接起源于美國1950年代以來聲勢浩大的民權運動,更遠則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法國啟蒙運動等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時期對個人平等、自由、多元選擇等的追求的一系列社會運動。正是這些社會運動孕育了西方所謂以個人自由、社會平等為價值目標的社會文化基礎,也為有特殊需要的人士平等、有尊嚴地參與社會生活以及新的特殊教育理念的誕生提供了動力,使傳統的對殘疾人進行隔離式的教育與服務受到公開的懷疑與挑戰,并導致全納教育的誕生。

2.2從社會科學理論范式變遷的角度來看全納教育

如果說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美國1950年代以來的民權運動等西方對平等、自由的追求的一系列社會運動奠定了全納教育的社會文化基礎,建構主義以及后現代主義思潮的發展則孕育了全納教育的哲學理論基礎。西方的特殊教育實踐經歷了隔離式特殊教育體制(特殊學校與特殊班)、回歸主流、全納教育等階段。不同階段的變遷緊扣西方社會科學發展過程中科學與人文、客觀與主觀主義、實證與建構(解釋)主義之間的對立與轉換的脈搏。建構主義對于社會科學的發展有著深刻影響,且與后現代主義哲學范式相互交織;共同為特殊教育提供了宏觀的認識論范式基礎。全納的核心價值觀念就是平等、個別差異、多元等后現代主義哲學崇尚的基本價值觀。帶有濃重后現代主義色彩的全納教育理論在特殊教育領域成功地成為壟斷式話語,順利地成為各國特殊教育政策制定、實施的依據與動力。

西方全納教育的發展也是特殊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產物,是特殊教育發展共同規律。西方在如何對待殘疾人士的問題上經歷了從殺戮到遺棄、忽視、憐憫與過度保護,發展到逐漸接納,到盡最大程度地促使殘疾人全納進主流社會的發展過程。在西方,特殊兒童首先從完全被拒絕的環境進入到寄宿制學校,然后到特殊學校和特殊班,20世紀70年代以后則普遍到資源教室接受教育并逐步實現回歸主流,進而發展到更為徹底的全納教育。這種變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遵循著漸進式的原則,從拒絕到接受與安置、從隔離到回歸主流、從普通與特殊教育雙軌制到整合的教育安置體系,并逐漸走向全納,每一個環節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對前一運動的繼承和批判的基礎上的。

可見,西方全納教育理論的生成與發展,是西方特有的社會文化土壤里結出特殊教育理論的果實,也是西方社會民主、自由等所謂普世性價值觀在教育領域的具體化。同時,這一過程與西方社會理論范式的發展與變遷一脈相承,也是特殊教育發展規律的自然表現。顯然,我國特殊教育的發展模式必須建立在我國特有的國情與文化傳統之上,并體現社會主義的政治與教育理念,對西方的文化傳統、教育哲學等應該采取拿來主義的態度,不能照搬。我們應該結合國際特殊教育發展的趨勢,尤其是全納教育模式的發展經驗與教訓,對我國特殊教育模式進行思考,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全納教育理論與實踐模式。

3 全納教育理論的本土化訴求

3.1西方全納教育研究缺乏歷史文化的視野

近年來,西方關于全納教育的爭鳴對于推動全納教育在各國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各國特殊教育工作者開展全納教育實踐提供了具體指導,為特殊教育專業人員的培養提供了堅實的知識與技能培訓的基礎。但是,學術界從來就缺乏對于全納教育與社會特別是社會科學發展關系的系統研究,更缺乏對于全納教育哲學理論基礎的深入探討。總的來看,圍繞著全納教育的發展進行研究成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特殊教育最主要的焦點。西方關于全納教育的研究與成果發表主要集中于兩個層面:第一是對于全納教育理論的系統介紹與總結。在這些研究中,研究者對于全納教育的基本概念體系、發展沿革、專門術語及其定義、不同的思想觀點與爭論、以及政策層面的鼓吹與游說等方面進行系統的論述與概活。特別強調的是,這些研究中充斥著熱情的語言與華麗的修辭,以人權與社會公平等理念為出發點,旨在推動全納教育的發展與深化。第二是操作與技術層面,關注的是通過全納教育的理論指導教育各類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改進其學習的效率與生活的質量;強調通過學校重組、變革以及課堂的教學調整,改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學習與學校參與的質量與水平,并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及社會支持系統。

在諸多全納教育的論著中,對于哲學基礎的論述僅僅簡單停留在人權、多元、平等、個性自由等西方社會長期以來形成的價值觀基礎的描述與鼓吹的層面,極少有從人類社會思想與理論發展、社會科學范式發展與變遷的角度對全納教育的基本概念框架與假定進行哲學反思與探索的,因此,特殊教育理論的匱乏幾乎是全球性的。理想主義思潮下的全納教育充滿修辭的夸張,占領了倫理與美好道德的制高點。與其說是一個準確的教育學術語,倒不如說是人們的一種美好的教育理想與完美的價值追求;與其說是一種系統的教育理論或思潮,不如說是一種崇高的、烏托邦式的道德追求。

全納教育的理論僅停留在表層,無論是系統化還是深入的程度都不夠,全納教育的本質及歷史文化特性沒有得到深入探討,更缺乏“扎根”于不同文化背景與教育體制的基礎上對全納教育進行具有本土化特征的理論生成與發展。特殊教育的實踐長期以來有著注重心理學、行為技術、以及科學實證研究法應用的傳統,新的范式的接受與應用總是慢半拍;建構主義以及其它相關的理論與范式如后現代主義思想只是近來才成為特殊教育領域討論的話題。這些都可能導致具有強烈西方理想主義色彩的全納教育理論與話語體系在全球特殊教育領域成功地成為壟斷式話語,違背了全納教育提倡的平等與多元的理想,也不符合各國特殊教育發展的需要。關于中文的全納教育研究,也多以介紹西方理論、實踐以及擴展全納教育項目為主。各類用于培訓的材料較多,但外國名詞與理論介紹多,本土化的理論探索與生成少;游說與動員式的論述多,深入的反思與批判少;關于各類人員態度與觀念的調查多,課堂教學改革少;結合各地特有文化特點的分析也不多見。

3.2我國全納教育的發展需要本土化理論

從全球范圍來看,全納教育仍然處于摸索、發展階段,并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會背景下人們文化對于全納教育的定義、目標、實施途徑、及其結果都存在著不同的看法。盡管很多國家都致力于發展全納教育,但沒有一個國家真正實現了高質量的、有效的全納教育,即使在首先倡導全納教育的美國,全納教育的效果仍然是值得懷疑的,并不能提供滿意的或適當的效果。沒有一個國家的做法能夠為其它國家發展全納教育提供一個標準的藍本或范例,各個國家需要根據本國的國情探索適合自己的全納教育模式。

中國的特殊教育發展需要中國的特殊教育理論,需要中國特殊教育工作者自己的努力與實踐去探索,去發展。樸永馨(1998)指出,沒有任何一個外國可以為解決中國幾百萬殘疾兒童教育準備好現成的藥方,我國特殊教育的發展模式必須建立在我國特有的國情與文化傳統之上,對西方的文化傳統、教育哲學等應該采取拿來主義的態度。從本質上來看,全納教育在中國的發展缺少其生成的文化土壤,它是從西方嫁接到我國的一個文化概念。我國并沒有如西方那樣的全納教育發展的社會文化土壤,全納教育背后的平等、個性自由、多元等西方哲學觀念在我國沒有或很少得到強調。目前關于中文的全納教育研究,也多以介紹西方理論、實踐以及擴展全納教育項目為主。各類用于培訓的材料較多,但外國名詞與理論介紹多,本土化的理論探索與生成少;游說與動員式的論述多,深入的反思與批判少;關于各類人員態度與觀念的調查多,課堂教學改革少;結合各地特有文化特點的分析也不多見。

因此,全納教育在我國缺失其生成的文化和哲學基礎,這也是目前國內學者對全納的理解存在著各種爭論的重要原因。全納教育并非我國本土文化的自然生成,它是對西方理論與中國國情之間的嫁接、沖撞與融匯,是基于文化嫁接之上的再生成。這種再生成需要“扎根”于中國特有的文化生成與演進的環境,通過對傳統的揚棄、對其他優秀文化成果的吸納,在特定的時代與地域中以“自發的”、“內在的”方式生成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全納教育理論。

4 全納教育理論的本土化需要研究什么

從本質上講,特殊教育不僅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多學科,更是一門理論缺乏,且需要理論建設的學科。特殊教育理論的缺乏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創新,對全納教育的理論基礎與本質特征進行理性的批判性的分析尤為重要。這種分析有助于厘清全納教育的本質,確定全納的歷史文化特性,探索適合我國教育實際的特殊教育服務模式,促進教育公平與全民教育目標的實現。從研究的角度出發,全納教育理論本土化建構至少需要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4.1從社會科學理論與范式角度對全納教育進行哲學思考,奠定全納教育的理論基礎

社會科學理論與范式涵蓋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等多方面理論以及隱含在這些理論背后最基本的信念與假設。社會科學理論是指對社會現象各方面進行解釋、預測并影響社會生活與實踐的一系列命題或者假設。例如,政治學或者經濟學理論就是對現實政治與經濟生活系統解釋的不同層次的命題與假設體系。社會科學范式是對于知識、社會、認識世界的能力和理由的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假設或基點,它奠定或引導社會科學研究的方向,決定研究的問題、方法。因此,“范式”可以在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三個層面表現出來,分別回答事物存在的真實性問題、知者與被知者之間的關系以及方法論體系的問題,協調人們對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們的行為方式。從宏觀層面來看,社會科學領域存在著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大基本研究范式。科學與人文的對立與轉換導致特殊教育從“心理一醫學”向社會、教育模式的變遷,并為全納教育提供了宏觀的認識論范式基礎。以人本主義為核心價值觀的建構主義以及后現代主義思潮的發展就是全納教育最基本的哲學基礎。從微觀層面來說,社會分層、社會沖突、社會學習、社會批判、文化復制、文化演化、生態理論等不同的社會理論與不同學科的理論則直接為全納教育的研究提供不同的理論視野或研究主題。

因此,全納教育的理論建設需要跳出特殊教育狹窄的領域和范疇,需要從人類社會思想與理論發展、社會科學范式發展與變遷的角度對全納教育的基本概念框架與假定進行哲學反恩與探索。從人類社會科學發展的主要范式變遷的宏大背景出發,厘清特殊教育這一具體的學科領域背后所秉持的哲學范式、概念框架、價值理念、方法論與實踐模式的變化趨勢[7]。

這有別于多數現有論著僅僅立足于人權、多元、社會公平正義等空洞的社會價值觀念論述全納教育的狀況,有利于確立特殊教育的學科與方法論基礎;也有助于我們了解全納教育發展與西方社會思潮與范式變遷之間的關系。

4.2從社會文化的宏觀視野分析全納教育的本質特征

全納教育具有強烈的社會文化特性。特定的社會、文化、經濟等各種要素不僅通過相關人員的態度與信念對全納教育政策執行產生廣泛的影響,這些要素還直接對全納教育各個層面的執行直接發揮制約作用。盡管如此,從社會文化的宏觀視角對全納教育進行分析與思考的研究卻并不多?,F有的研究多數從教育或者心理的角度出發,研究全納教育環境下特殊兒童的心理一行為變化或者課堂管理與教學技術,重視干預技術的發展與訓練效果的提高,對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環境在全納教育中的作用關注不夠。因此,我們需要從中西方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出發,將全納教育與中國特定歷史文化背景相聯系,從中歸納出生動具體的而非枯燥、抽象的全納教育理論;同時,通過納入社會批判的視角促進帶有濃厚文化氣息的全納理論的發展。通過反思與意義的重構探索鮮明的個性化理論;通過人文價值的介入形成人性化的理論;通過納入社會批判的視角促進帶有濃厚文化氣息的理論的發展;形成扎根于中國特定文化情景與過程之中的、具有獨特性的全納教育的解讀與本土化特征的理論。

4.3從國際比較教育的視角出發探索全納教育的理論

如前所述,全納教育并非我國本土文化的自然生成,它是對西方理論的嫁接、沖撞與融匯,是基于文化嫁接之上的再生成。舶來的回歸主流、全納教育被巧妙地“嫁接”在中國文化之上,通過“扎根”的方式生成具有本土化特征的隨班就讀模式。它是在中西方文化交融與沖突的背景下,嫁接到中國文化上重新生長的一個元素,嫁接的過程與效果同樣受到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深刻影響。我國隨班就讀模式既受國際特殊教育理論如回歸主流或一體化思想的影響,因而具有國際性;又考慮了我國的社會文化、經濟、教育等實際的條件,即具有民族性。因此,我們需要關注國際全納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動態,立足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與教育特征,對西方的教育思想應該采取拿來主義的態度,對外來文化精華采取吸納與揚棄的態度;進行比較與歸納,辨明隨班就讀與西方全納教育之間的關系,形成具有個性化的全納教育理論,并對我國特殊教育學科發展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

4.4用實證研究的方法著手形成本土化的全納教育模式

篇6

[摘 要]意大利女醫生、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的學前特殊教育思想有其非凡的見解和思考,對于今天還處在“幼兒期”的學前特殊教育具有理論指導和教學實踐。本文從學前特殊教育思想的精華部分――“教育治療”進行分析與解讀,探索科學的教育理論與方法。

[關鍵詞]蒙臺梭利;學前特殊教育;教育治療

目前,世界學前特殊教育的研究與發展現狀還處在一個比較低級的起步階段,各國學前特殊教育的相關法律和政策、體制與模式、教學與管理等也不盡相同,但學前特殊兒童是客觀存在的,他們的成長是學前特殊教育產生與發展的本質原因,教育賦予他們在滿足基本的生存權、教育權時,同時更要滿足他們發展的潛力。正如蒙臺梭利所說:“人類通過科學進一步創造了一個新世界,人類也必將通過一種新教育學來培養和發展自身?!?/p>

一、蒙臺梭利“教育治療”理論的含義

蒙臺梭利對普通精神病院的兒童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提出了“教育治療” 理論。1898年,她在都靈會議上說:“我和我的同事們看法也不盡相同。兒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問題,而不是醫學問題。教育訓練比醫療更為有效?!边@是她把醫學和教育學相結合,扮演醫生和教師雙重角色,她的原創就是“醫療教育學”。另外,蒙臺梭利還注冊了羅馬大學哲學系的學生,以便她所從事的研究更加透徹而深刻。

回顧學前特殊兒童產生的原因,本身就是遺傳、環境與教育問題的綜合影響,生物學的基本觀點是:DNA影響個體的形態、智力、人格和行為,學前特殊兒童是差異極大的獨特個體,受自然法則的制約;神經系統決定特殊兒童的發展水平,差異是普遍存在的,異常受遺傳的影響,環境與教育作用不大,教育能否滿足個體發展的需要?發展生態學的基本觀點是:學前特殊兒童是多元生態下諸多因素影響的結果,從宏觀角度探討他們遲緩或障礙的原因,并提出比較全面的早期干預措施。各種心理學又從不同學派提出學前特殊兒童是“行為不當”(行為主義)、“認知缺陷”(認知主義)、“迷失自我”(人本主義)、“多元智力”(多元智能)產生的結果。教育學的基本觀點是:教育學的二大規律即遵循人的身心發展――為之服務;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為之服務。為此要考慮學前特殊兒童的全面發展觀即身心發展、全程發展觀即整個生命、動態發展觀即量變質變、潛能發展觀即發現挖掘、主動發展觀即可控因素等。教育的五種發展觀強調通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來挖掘人的潛能,因此,學前特殊教育在治療、訓練、教育時重視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達到早期預防、治療和教育的干預效果。

二、蒙臺梭利“教育治療”理論的實質

(一)學前特殊兒童教師的職業精神是內心快樂還是外部獎賞

盡管目前學前特殊兒童教師的工資少、待遇低,但其工作性質是生存還是樂趣,教師活動本身的獎賞是內在的興趣和獎賞,并不是外在的表揚和獎勵,而所謂外在的獎勵破壞了內在的興趣和快樂,外在的獎勵歪曲了教師內在的愛心、恒心、耐心,導致教師去追求外在的獎賞。正如蒙臺梭利所說:“人的一切勝利,人的一切進步,都靠人的內心力量。所以,一個年輕學生,如果以終生從事醫學事業為志趣而致力于學習,他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醫生。但是,如果他是以企圖獲得一筆遺產,或者是為了如意的婚姻,或純粹是為了其他物質利益而學習,他永遠不會成為一名真正的教師或一名偉大的醫生……我們的快樂是觸及心靈和發自內心的快樂,這才是能給我們帶來真正補償的一種獎賞?!?/p>

目前,我國學前特殊教育的體制是公辦與民辦共存。公立學前特殊教育由教育、民政、殘聯、衛生醫療四部門統一管理,它的優勢在于經費有保障,管理較規范,師資較穩定;不足方面體現為經費投入有限,發達地區辦得好,制度較僵化。民辦學前特殊教育由集體、個人承包或完全由個人獨立出資辦學,它的優勢在于機制較靈活,有市場意識,自較大;不足方面在于收費較昂貴,師資流動性較大,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我國學前特殊教育的模式有家庭教育模式、訓練中心模式、學校教育模式、綜合訓練模式、醫療康復模式。

分析上述我國學前特殊教育的體制和模式,如果把教育市場化、商業化、盈利化,這非??膳?,而學前特殊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內心快樂而非外部獎賞的事業。據統計,甘肅全省共有智障人員20萬,僅蘭州市就有1.56萬余人,而目前為他們提供服務的機構只有6家,其中2家為政府設立的,4家為民間組織,能幫助到的智障人員還不足1000人。從事這些職業的教師每月工資不足600元。一位從事學前特殊教育的教師說:“如果我們的處境無法改善,我可能只能在堅持兩三年,我是真的愛這份工作,可生活畢竟是生活,是柴米油鹽,是家人的擔憂和勸阻?!?“我不想放棄這份事業,也不想離開這些孩子,我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很多家長也非常信任我,我也知道他們真的需要我。”

(二)學前特殊兒童的缺陷是被忽視而造成的

在幼兒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有其關鍵期,選前特殊兒童一旦過了這個關鍵期是很難補救的。新生兒腦重量是350克,1歲是900克,3歲是1000克,6歲是1280克,成人是1450克。從腦量的變化可以看出,早期教育有其生理基礎和物質基礎,是可行的;又如幼兒大腦四葉成熟的順序為枕葉(管理視覺)―顳葉(管理聽覺)―頂葉(管理感覺、運動)―額葉(管理語言、思維、意識),額葉在7歲時相當成熟,這就是為什么小孩7歲上學比較科學的道理了;再如幼兒口頭言語發展的關鍵期是2~3歲,書面言語發展的關鍵期是5~6歲,錯過關鍵期是很難補救的,父母、教育工作者萬萬不可忽視。正如蒙臺梭利所說:“兒童的許多缺陷,如語言缺陷,后來之所以不能治愈,是由于在形成一個人的主要功能的最主要時期,即3~6歲的幼兒時期被忽視而造成的?!?/p>

曾經獲得61屆過奧斯卡最佳的影片《雨人》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和創造的,一個自閉癥兒童在他童年的關鍵期由于父母的忽視而得了此病,病人在社交方面,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模仿力極弱,缺乏合作精神,想象力非常弱;在溝通方面,語言發育遲緩,欠缺口語表達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口吃;在行為方面,經常重復動作,極度專注過去的習慣;在感知方面,經常焦躁不安,反應強烈,缺乏警覺意識,沉迷于自我習慣;在發展方面,30%智力正常,70%遲緩或智商在70或以下;在情緒方面,表現極易沖動,不能適應現實生活,易受刺激并反應強烈;在生活習慣方面,嚴重偏食,常吃自己已經習慣的食品,難以入睡,刻板行為非常固定;在強項興趣方面,記憶異常突出,可能是記憶的天才,興趣非常專注,目不轉睛,記憶技能超卓。影片結尾的經典鏡頭是雨人始終沒有回過頭來看自己的弟弟,雨人很小的時候就進入醫院進行治療,但最終還是效果不大。

(三)教育如何挖掘學前特殊兒童的“內在生命力”

兒童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或“內在潛能”,這種潛能是無窮無盡的。世界上不存在沒有潛能的人,只有潛能沒有充分發展和發揮的人。根據潛能發展觀的基本思想,特殊幼兒也是具有潛能的人,只是他們的潛能沒有被挖掘出來而已。教育的任務是激發和促進特殊幼兒的“內在潛能”,并使之循著自己的規律獲得自然的和自由的發展。特殊幼兒有自己的特點、興趣和需要,他們是能動、積極地同外界環境相互作用,從而不斷發展著的活生生的人。教育者不應把他們看作是可以任意填充的容器,而應熱愛兒童,積極觀察、研究和教育特殊兒童,發現特殊兒童的內心秘密,尊重特殊幼兒的個性,在自由和自發的活動中,幫助特殊幼兒在智力、身體、個性等方面自然而有序地發展。

正如蒙臺梭利所說:“童年構成了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一個人的教育就是在他的心靈的敏感期和秘密時期完成的。” “在特殊兒童學校工作而得到的實踐經驗等于使我得到了第一個真正的教育學的學位。”我國當代聾人博士,被認為中國的海倫周婷婷,在她1歲半時,因為高燒,打了一針慶大霉素,導致失聰,成為重度聽力殘疾兒童。然而,她的父親周弘決心用自己的教育徹底改變女兒的命運。盡管困難重重,周弘從不放棄,他幫助女兒進行語言訓練和智力開發,能挖掘出一點潛力,就用不懈的努力,使女兒恢復了一點聽力。周婷婷3歲半時就能開口說話了,并且認識了許多漢字,而且能和同齡人同步前進。由于父母和家人的不斷訓練和永不放棄,終于結出了累累碩果,6歲時她已經博覽群書了。

蒙臺梭利的“教育治療’理論,對學前特殊兒童教育意義深遠。她認為,“要克服智能不足,主要還得靠教育的手段,不能只用醫藥去治療”,一改傳統僅以藥物治療低能兒的偏執做法。特殊兒童的成長受其內部潛能驅使,每一個特殊兒童都有其創造的本能和源泉,通過環境來建構自己的心理和心靈世界。教育者的教育快樂是觸及心靈和發自內心的快樂,而不是依靠外部獎賞獲得快樂。父母和教師不能忽視特殊兒童的關鍵期和敏感期,應在兒童發展的敏感期發現兒童的生命法則,深刻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研究兒童的內心需要,揣測兒童的內心思想,提供適合他們發展的良好環境和空間,并給予適當幫助,體現特殊兒童的生命價值。據此,特殊兒童的各種疾病都不能用醫學中已知的普通療法加以治愈,教育干預比單純的醫學治療更有效。

[參考文獻]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意?馬利婭?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意?馬利婭?蒙臺梭利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全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4]意?馬利婭?蒙臺梭利.蒙臺梭利兒童教育經典原著[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0.

[5]雷江華.學前特殊兒童教育[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6]羅若智.蒙臺梭利的兒童觀與教育觀[J].《學前教育研究》,1995,(6).

篇7

論文關鍵詞:特殊教育;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針對在校大學生的生理、心理和他們所處社會環境的特點而進行的有較強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不僅是大學生健康成才的重要素質,也是大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如何在大學教育中構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十分重要。

對于特殊教育高職院校來說心理健康教育更為重要。因為特殊教育高職院校的大學生畢業后往往從事和特殊教育有關的職業。特殊教育事業充滿挑戰,不論是教育對象的特殊性,還是教育方法的特殊性使得學生在工作時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和面對更多的挫折,因此更應該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學會如何調適自己,以健康的心理狀態面對工作,更好地服務于特教事業。目前,特殊教育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漸受到重視,但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在開展這項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構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調查對象及方法

(一)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一:采取隨機和整群抽樣相結合的方法,選取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大一至大三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82份。其中有效問卷265份。

調查對象二:采取隨機與整群抽樣相結合的方法,選取江蘇、山東等地各類特殊教育學校14所的特殊教育教師以及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特殊教育系大三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630份,回收問卷545份。其中有效問卷496份。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一:采用自編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問卷,由30道封閉式選擇題構成。主要內容涉及學生的背景,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態度、需求以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研究工具二:采用自編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心理素質問卷,由45個描寫優秀特殊教育教師良好心理素質的詞條隨機排列構成。項目采用五點評分,1表示“非常不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要求被試就優秀特殊教育教師不同的心理素質的重要程度做出判斷。

(三)調查數據處理

問卷收集后,對所收集的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與統計分析處理。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態度積極

調查顯示,18.1%的學生非常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51.7%的學生比較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兩者合計,占所有受調查人數的69.8%。由調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意識比較高,對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比較關注。

此外,調查還顯示35.1%的學生認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60.8%的學生認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兩者相加,占所有受調查人數的95.8%。只有1.9%的學生認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沒必要,2.3%的學生認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無所謂??梢钥闯觯瑢W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有很高的認可度,認為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不明晰

調查表明,在談及對心理健康標準的了解程度時,只有5.3%的學生選擇非常了解,74.0%的學生選擇有點了解,17.4%的學生選擇朦朧知道一點,3.4%的學生選擇不了解。關于心理素質方面,調查表明學生和特殊教育教師之間對于所需心理素質的認知差異較大。數據分析顯示,特殊教育教師心理素質結構包括自我調試心理素質、品德心理素質、師生關系心理素質、個性心理素質、自我提高心理素質和基本心理素質六個因素。學生對這六項素質的重要性都存在明顯的低估現象。

此外,通過調查發現,引發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比較多,包括:前途及就業問題(64.2%)、學習問題(58.1%)、人際關系問題(49.8%)、環境適應問題(44.2%)、經濟問題(39.2%)、感情問題(34.3%)、家庭問題(32.5%)和其他(6.8%)。但在面對以上各種問題的時候,學生往往并不知道如何采用積極的方法和技巧去面對問題,而往往采取一些無助于積極解決問題的方式,這其中包括:轉移(娛樂、游戲、看書等)(70.6%)、訴說(向朋友述說等)(58.1%)、發泄(大叫、哭、傾訴、寫日記等)(50.2%)、順其自然、自然調整(41.1%)、壓抑(喝酒、睡覺、假裝高興等)(21.9)和其他(2.6%)。可以看出學生在心理調試技巧方面的缺乏。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多樣但覆蓋面有待提高

在調查中發現,學校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多種多樣,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閱讀欄、主題班會、心理健康活動等多種方式。學生對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認可度都較高,例如94.6%的學生認為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幫助,89.1%的學生認為閱讀欄有幫助,86.8%的學生認為參加心理健康活動有幫助,84.5%的學生認為參加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班會有幫助。但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之外,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存在覆蓋率較低的問題。調查發現,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普及率最廣(76.2%的學生上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除此之外,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普及率基本維持在50%左右。例如,55.1%的學生通過閱讀欄看到與心理健康有關的信息,48.7%的學生參加過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46.3%的學生參加過學校組織的心理健康活動。因此,如何提高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覆蓋面是今后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心理咨詢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心理咨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過心理咨詢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具體問題,并在這個過程中教會他們如何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技巧。但是調查顯示,心理咨詢并沒有有效地發揮其作用。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學生對心理咨詢呈現出一種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當問及“你對其他去尋求心理咨詢的同學會表示理解嗎?”時,95.8%的同學表示能夠理解,以及當問及“朋友遇到心理問題時,會勸對方去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嗎?”時,70.9%的學生表示會勸對方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這表明學生對于心理咨詢的作用有一定的認可,認為心理咨詢能夠幫助解決心理上的問題。另一方面,當問及“你遇到心理問題時,會去尋求心理咨詢老師的幫助嗎?”,77.4%的同學表示不會去尋找心理咨詢老師的幫助,呈現出和前面相反的結果。二是心理咨詢缺乏持續性。調查顯示,有10.6%的學生參加過心理咨詢,其中參加過1次心理咨詢的學生占3.8%,參加過2-3次心理咨詢的學生占6.8%,參加3次以上的學生沒有。

三、討論與對策

如何在已有問題的基礎上,積極尋找解決的策略,建立更加完善的特殊教育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筆者提出以下幾點看法:轉貼于

(一)建立層層遞進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體系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目標就是要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增強學生的自我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學生的心理問題,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試能力和社會生活適應能力,最終達到自我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體現,因此,為了實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需要建立一個層層遞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體系,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普及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體系中最基本的部分就是與心理健康相關的一般概念和知識,包括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診斷標準,培養健康心理的途徑等方面的內容。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還需要普及與各種異常心理有關的知識,包括各種異常心理產生的可能原因,如何識別各種異常的心理狀態,以及如何及時發現自己心理是否異常等等各種知識。

2.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普及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還需要借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幫助特殊教育高職院校大學生更好地應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壓力,并以更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問題。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不僅要重視一般心理素質的培養,同時不能忽視對今后所要從事職業的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調查顯示,特教學生在職業心理素質上的認識還很欠缺,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薄弱環節,需引起重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有針對性培養學生這些方面心理素質,為他們將來順利的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基礎。

3.推廣具體的心理調節技巧。掌握了基礎的心理健康知識,并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去面對問題,接下來解決具體問題的心理調節技巧也非常重要。調查發現,學生對許多具體的心理調節技巧十分感興趣,包括人際關系技巧(67.9)、情緒管理技巧(60.8%)、學會競爭與合作(55.8%)、自我認識與自我成長(54.7%)、壓力與減壓(54.3%)、有效學習方法(40.4%)等等。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推廣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具體問題的心理調節技巧,來幫助學生更有效地處理問題,保持心理的健康。

(二)建立多種方式相互補充的心理健康教育網

1.提高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覆蓋面。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存在認可度高但覆蓋率較低的現象,因此為了更好的發揮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功效,提高其覆蓋面是個很重要的環節。

首先,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覆蓋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生認可度最高,學校應該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當作全校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擴大其覆蓋率,使其達到100%。其次,學校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覆蓋率,如定期開展主題班會,定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等,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實到每個系科,每個班級。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貫穿整個大學學習過程中,除了一年級新生需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普及基本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之外,二、三年級學生更多地是側重心理素質的培養和心理調節技能的學習,因此,采用的方法需要有針對性,應該選擇適合學生年級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

2.建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網。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包含三個方面,其中心理健康相關知識涉及的大部分是理論方面的內容,但良好心理素質以及各種心理調節技巧這兩部分內容更多地強調實踐練習。這兩方面的內容僅僅靠理論知識的傳授不足以讓學生切實地培養出相關的心理素質和掌握具體的心理調節技巧。因此,如何調整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使各教育方式之間互相作用,互相補充,形成一個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廣泛覆蓋的心理健康教育網非常重要。

首先,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校心理健康閱讀欄、心理健康專題講座等方式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以及良好心理素質、心理調節技能中的相關理論知識,為學生通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加強實踐練習提供基礎。其次,緊扣相關內容,通過主題班會、心理健康活動等方式來加強學生的實踐學習,使得理論知識能夠切實的轉化為學生自身的素質和可以操作的心理調節技能。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內容上的契合,還需要注重時間上的契合,使理論能夠和實踐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良好的系統。

(三)深化心理咨詢的功能

1.提高心理咨詢的問詢率。在調查中發現,學生對于心理咨詢的作用和有效性持肯定態度,但學校的心理咨詢問詢率卻較低。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對心理咨詢仍舊存在一定的偏見,認為去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是件丟人的事情而不好意思去尋求幫助。因此,如何打破學生的偏見是提高心理咨詢問詢率的關鍵。學校應該通過組織各種活動加大對心理咨詢的宣傳力度。心理咨詢教師也可以定期在學校組織活動,通過“走出去”擴大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打破學生對心理咨詢的偏見。

此外,調查還發現學生愿意選擇的咨詢方式包括:面談式心理咨詢(39.2%)、網絡式心理咨詢(35.5%)、電話心理咨詢(21.5%)、團體心理咨詢(3.8%)。其中網絡式心理咨詢和電話心理咨詢因其匿名性高,獲得很多學生的認可。特別是網絡式心理咨詢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其他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學校除了設立心理咨詢室外,還可以積極開展電話咨詢、網絡咨詢等多種形式的咨詢,盡可能多地消除學生對心理咨詢的顧慮,讓學生主動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

篇8

【關鍵詞】方言區;聾啞學生;英語習得現狀;非智力因素;年齡因素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eaf Students'English Acquisition in Dialect Area

——Case Study of ShangLuo Special

Education:The deaf students’English learning is facing many different difficulties because they are restricted by their physical condition.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present English learning situation of ShangLuo special education by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The factors of age,personal wish,motivation,learning attitude,will power have been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The conclusions are:the age factor of deaf student doesn’t conform to the linguistic theory about age factor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such as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the English acquisition of deaf students can be improved with keen interest,high motivation,and positive attitude as well as appropriate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Key Words:deaf student;English acquisition;motivation;interest;languag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1.引言

我國的聾啞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由于自身的聽力障礙和言語障礙,生活在無聲的世界中,學習英語的難度超乎尋常。他們的英語習得現狀是怎樣的?國內特殊教育學校的課程設置中英語課還未得到普及,國內學者專家們對英語習得現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階段正常學生英語習得的各個方面,對作為一個特殊群體的聾啞兒童二語習得現狀的研究非常有限。劉玉英談了自己對聾啞兒童口語教學的幾點認識;孫志芳、胡海燕探討了多媒體技術與聾啞學生英語學習的有效結合;周詩舉,張林芳,安源對某特教學校聾啞學生聽力及助聽情況進行了分析,認為聾啞兒通過聽力檢測早發現殘余聽力早期佩帶助聽器并進行語言訓練可得到部分語言康復。本研究以以往的這些研究為理論基礎,以問卷和訪談的形式調查方言區特殊教育學校聾啞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對數據進行分析,結合語言習得理論思考年齡因素、學習動機、態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聾啞學生英語習得中不可忽視的作用。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擬對商洛市商州區特殊學校的60名聾啞學生進行調查。由于一至四年級學生語言理解能力較差,無法完成問卷的作答,學校未開設8年級,九年級又在校外拍攝畢業照,調查的對象就變成五年級、六年級和七年級的20名學生。樣本構成見表1。

表1 問卷樣本情況一覽表

所在年級 年齡 農村/城市人數 男/女人數

五年級 12歲及以上 6/0 6/0

六年級 12歲及以上 6/0 5/1

七年級 12歲及以上 6/0 7/1

2.2 研究過程及方法

本研究實施于2012年6月,對商洛市聾啞學校的學生進行了調查,研究材料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采集。商洛市特殊教育學校(原商洛市聾啞學校)創辦于1992年,承擔著全市六縣一區適齡聽障兒童的教育教學任務,是全市唯一的一所九年制寄宿型特殊教育學校。但由于地處山區,經濟社會教育發展落后于大城市和發達地區,比如與上海,北京等地相比,在特殊教育發展方面還比較落后。為了解方言區聾啞學生英語習得現狀,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兩種方式采集研究材料。

(1)問卷調查。問卷包含三部分信息,基本信息、對待英語課的主觀態度和

目前英語教學現狀。考慮到調查對象的相對特殊性以及語言能力相對較差,問卷問題僅涉及較容易理解,相對簡單的問題(見表2)。

(2)訪談。分別與5位和該校聾啞學生有密切接觸的老師進行了訪談

訪談以開放性為主,主題為聾啞學生英語學習方面的內容,如英語學習的困難、學校目前的英語教學現狀、學生是否可以學習英語、該校英語師資力量等。

3.研究發現

3.1 各年級英語學習態度的總體情況

如圖1所示,對各年級對待英語的態度進行描述性統計發現,處在較高年級、年齡相對較大的七年級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態度表現得明顯沒有較低年級學生的態度積極,學習英語的主觀愿望也明顯沒有較低年級學生強烈。

表2 關于聾啞學生英語學習的各變量及意義一覽表

變量名 變量意義及解釋

對待英語的態度 英語的實用性 自身認為英語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是否有用

對英語的喜好程度 是否喜歡學習英語

使用英語交流、獲取信息的愿望 主觀是否想用英語交流、獲取需要的信息

學好英語的自信心 自己是否有能力把英語學好

學習英語的困難 學習英語的困難是什么

學習英語的方式 需要通過何種方式學習英語

從事英語方面的工作 是否愿意從事英語方面的工作

英語教學現狀 了解英語的程度 是否知道有英語、英語國家的重大節日

目前的英語水平 與同齡人相比

解決英語難題的方式 用電腦時不懂的英語如何處理

英語圖書 圖書館的英語圖書藏書情況

父母對英語學習的

態度 父母是否希望學英語

英語課的開設情況 學校是否開設英語課

開英語課的師資情況 學校是否具備開英語課的條件

圖1 各年級英語學習態度的總體情況

語言習得理論認為年齡因素對語言習得效率產生巨大的影響,這包括語言學習的起始時間(starting age)和暴露在某種語言環境中的時間(number of years of exposure)。關鍵期假說認為語言習得有一個最佳生理期,即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語言習得速率高于更小一點的孩子或者成年人。而且青春期孩子語言習得的神經生理基礎不同于更小一點的孩子和成年人。功能語言學家Halliday從語言的功能角度解釋了年齡對語言習得的影響。[Rosanky從認知能力發展的角度解釋了處于青春期孩子語言習得的優勢。Nenfeld認為情感因素也可以對此進行解釋,因為孩子比大人更想得到同伴的認可與接受。

那么,圖1所反映的信息是否可以說明英語學習的主觀愿望的強弱、興趣濃厚與否、除了與學習動機的差別、家庭學校的影響有關以外,還與年齡有關呢?既然語言學家已經證明年齡與語言習得的成功和效率有關,年齡會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主觀態度產生影響嗎?人的心理年齡和語言年齡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聾啞學生的心理年齡受到語言年齡的影響比正常學生心智成熟較晚。目前學者們對于關鍵期假說的年齡因素爭議較大,關鍵期假說的年齡限制對聾啞學生是否可以延遲?

3.2 各年級英語學習現狀的總體情況

如表2所示,對各年級英語習得現狀的調查數據行描述性統計發現,聾啞學生對英語以及英語國家的了解特別少,他們的英語水平遠遠落后于正常同齡兒童,只有不到17%的學生稱能看懂簡單英語,各年級均未開設英語課,并且學生認為不具備開設英語課的條件。

各年級英語習得現狀的調查信息反映出了該校聾啞學生的英語習得現狀在各方面很滯后。關于語言習得的輸入理論從不同角度揭示了輸入的重要性。行為主義觀點強調語言環境的重要性,認為刺激與反應是語言的習得的過程。先知心靈主義強調語言的習得主要是因為學習者天生的內在的語言習得機制(LAD)。交互主義觀認為語言的習得是學習者內在的心智能力與外在的語言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且語言學家Krashen認為語言習得的成功是以一定量的輸入為基礎的,輸入的難度為“i+1”。生活在無聲世界里的聾啞學生英語習得的障礙就在于輸入環節,聽力障礙使他們不具備語言習得需要的語言環境,輸入的語言材料遠遠不能達到正常的需要,因此他們的語言習得顯得如此困難和滯后。周詩舉、張林芳所作的某特教學校聾啞學生聽力及助聽情況的研究卻給了我們一些啟示,通過早期聽力檢測給有殘余聽力的學生配帶助聽器,加上語言康復訓練可以幫助聾啞學生達到部分語言康復。這樣就可以幫助他們部分具備語言習得所需要的外在語言環境,語言習得的部分成功也是很值得做的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3.3 訪談的總體情況

調查過程中一些聾啞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對英語學習的高漲的積極性讓任何一個正常人都會有所思考。幾個與孩子們密切接觸的老師稱,一些孩子們主觀還是想學英語的,尤其是幾個沒有完全喪失聽力的孩子。筆者也持相同看法,在調查期間,幾個孩子曾熱情地在黑板上用英語寫下“Hello!”還有孩子用不太清晰的話語表達著自己會一點英語的想法。語言學習中的非智力因素,即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意志等因素的總稱,在語言習得中有著特殊意義這一點已被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達成共識。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意志都對語言學習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是語言學習應具備的心理條件,也是造成困難的重要因素。這些聾啞學生雖然聽力方面有障礙,但有著較高動機水平,積極學習態度、堅強學習毅力,加上適當的語言康復訓練,英語學習上困難應該是能夠克服的。

3.4 討論與結果

美國2004年新修訂的有關“特殊教育法案”以及“不讓一個孩子落后法案”中規定的核心學業課程是指英語、閱讀、語言藝術、數學、科學、外語、公民和政府、經濟、藝術歷史和地理。非核心課程有手語、聾人文化、計算機、外語、健康、美術工藝、職業教育或技術課程、過渡性課程。美國特殊教育的課程設置給我國的聾啞學生英語學習很大的啟示,雖然表3的信息反映出目前方言區的聾啞學生英語習得現狀相對滯后,課程設置中也不包含英語,學生對英語的了解和使用也非常有限,但圖1中關于聾啞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意愿、態度等方面的調查信息說明聾啞學生具備了在英語學習中起著重要作用的非智力心理條件,一些研究人員的研究結果也表明通過早期檢測殘余聽力配帶助聽器加上語言康復訓練,聾啞學生是可以進行英語閱讀、寫作、翻譯等方面的英語學習的。

由于聾啞學生自身的聽力障礙和言語障礙,他們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和語言輸入的量和時間上的不足影響了語言的output,關鍵期假說的年齡因素對于聾啞學生是否應推遲、推遲到多少歲?這些都是有待以后研究的問題。

4.結論

對商洛市特教學校聾啞學生英語習得情況的調查分析認為,年齡因素對聾啞學生的英語學習與語言習得的有關理論不符。聾啞學生英語習得的現狀雖然滯后,學習中也面臨很大的障礙,但較高水平的動機、濃厚的興趣、積極的學習態度加上堅強勤勉的毅力,配合適度的助聽器和語言康復訓練,也會實現英語的習得。

參考文獻:

[1]劉玉英.對聾啞學生口語教學的幾點認識[J].黑龍江教育,2005,7.

[2]孫志芳,胡海燕,周伯春.多媒體技術與聾啞學生英語學習的有效結合[J].信息化教學,2012(3):126-128.

[3]周詩舉,張林芳,安源,李亞君,盧文娟.某特教學校聾啞學生聽力及助聽情況分析[J].臨床軍醫雜志,2009(6):481-482.

[4]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104-105.

[5]Douglas 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2ndedition[M].Prentice Hall Regents,Englewood Cliffs,NJ 07632,1987:42.

[6]朱永生,嚴世清,苗興偉.功能語言學導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5:133-136.

[7]Douglas 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2ndedition[M].Prentice Hall Regents,Englewood Cliffs,NJ 07632,1987:99-122.

[8]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127-129.

[9]楊芹.“Krashen語言輸入”理論與我國外語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4:159-161.

篇9

關鍵詞:以人為本;教學方法;評價體系

“以人為本”思想是課程改革以來的重要思想,不論是對特殊教育還是普通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為特殊教育下的語文教師,我們的課程設置既要體現先進的特殊教育思想,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規律和特點,還要遵循智力殘疾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智力殘疾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從“學生”的特殊情況出發,要用其作為指導思想來選擇教學方法,營造學習環境,進而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一、創設生活情境

對于智障學生來說,如果教師按照正常學生那樣進行授課,恐怕學生會因為邏輯性或者是抽象性太強而不知教師所云。所以,我們可以借助生活情境,著眼于學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為核心組織課堂內容,進而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緊密相關的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大幅度提高課堂質量。

例如:在教學《小花貓》時,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在本節課的授課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對自己在生活中見到過的“貓”進行描述。這樣一方面可以消除學生對學習的畏懼心理,另一方面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比如:有學生說:貓是黑白色的,還有學生說:貓的眼睛是黃色的;還有學生說:貓是白色的等等。要知道一些智障學生的觀察能力是非常強的,只要我們愿意去引導、去鼓勵,他們會發現普通人發現不了的東西。接著,我引導學生進入本節課的學習當中,并借助肢體語言來對作者筆下的小花貓進行描述,這樣學生很容易地掌握“腹”(本節課需要掌握的漢字)字是什么意思。最后,在這節課結束之后,我還引導家里有貓的學生去觀察小花貓是如何玩“線團”的。

在該教學過程中,我們首先引導學生從熟悉的情境進入課堂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熱情的調動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生活與理論教學聯系起來,以提高課堂效率。

二、組織實踐活動

作為教師的我們可以借助實踐活動來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一方面是要改變人們對智障生的看法,另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使智障生的價值得以實現。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地搭建動手實踐平臺,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神奇的電腦》時,由于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感受電腦對生活的幫助,所以,在本節課授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走進電腦室,讓學生去觸摸電腦、去感受電腦。雖然,電腦室的電腦并不能操控“電飯鍋做飯”,不能“自動澆水”,但是,我借助電腦向學生展示了一些其他的功能,比如:電腦的基本功能、動畫效果、視頻功能以及網頁搜索等等。而且為了能夠讓學生認識本節課的“姨、啟、烘”三個漢字,我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在電腦上輸入、查詢,這樣的動手操作過程不僅能夠滿足學生對電腦的好奇心,還有助于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三、實施小組學習

在培智教育過程中開展小組合作模式不僅能夠打破傳統課堂的沉悶,也能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與人交流的能力。所以,我們要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有效地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以促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體會到學習的價值,進而為學生良好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我是中國人》時,為了培養智障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我采取了分組學習模式,首先,我按照“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將一些智力障礙的學生分成高中低不同的小組,然后,引導學生在互相幫助中閱讀文本,并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文章中的吉鴻昌為什么要戴‘我是中國人’的牌子?”接著,為了讓學生真正明白“中國人”這三個字的含義和價值,我還引導學生討論,“做中國人丟臉嗎?”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互相討論中明確“我就是一個中國人”,同時,讓學生樹立起“我因是中國人而驕傲”的思想,最后,我引導學生反思閱讀了幾次“我是中國人”,以加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

對智障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是培智學校培養學生的目標之一,目的是要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思想品質。而且通過上述小組合作學習,還可以加深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進而在提高智障學生交流能力的同時,也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

四、借用多媒體技術

在培智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價值,將其有效和語文教學結合起來,以確保計算機輔助價值的充分展示。所以,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從智障學生的學習情況出發,選擇恰當的多媒體技術,進而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作出應有的貢獻。

例如:在教學《黃山奇石》時,為了能夠讓學生感受文本中黃山的那些怪石,也為了激發學生對祖國黃山的喜愛。可是,對于智障的學生來說,他們很少出門,家長也不愿意帶他們去旅游,所以,對黃山的了解很少,如果單憑想象對他們來說是很難感受到黃山風景秀麗的,更感受不到“奇石”。因此,在授課的時候,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了有關“黃山”的視頻資料,一方面可以拉近學生與抽象教材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真實、生動、形象地感知課文內容,感受黃山的壯麗。

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起到了化抽象為形象的作用,同時,也為整節課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從以上幾個方面可以看出,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不僅能夠構建出高效的語文課堂,而且對學生良好的發展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對于培智學校的學生來說,教師要有耐心,對于上面教學效果的實現或者是學生能力的提高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不論怎樣,教師都要堅持貫徹落實課改理念,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最終在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同時,也能讓智障學生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特殊孩子 班主任 全面發展

目前,我國對特殊孩子進行教育的學校很少,特殊教育的普及率很低,但是我國擁有數目巨大的殘障孩子,特別是在我國一些偏遠、落后的貧困地區,很多身體出現殘障的孩子沒有學上,一生都是在灰色中度過。盡管我國一直重視科教興國戰略,但是各地區教育部門在這方面的工作卻做得很不到位,智力正常些的殘障孩子通常會到普通學校就讀,我們學校就經常遇到這樣的學生。但是作為普通學校只能提供基礎的教學設施,無法滿足這些特殊孩子的需要。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教師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尊重學生人格,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班主任作為全班學生的組織者與指導者,可以說是學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要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負責,在每個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成長歷程中起著異常重要的作用。對于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的教育,對班主任的要求更高。因此,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筆者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創造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與環境?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去教育他們?怎樣向所有孩子傳授知識的同時去兼顧這些特殊群體?

一、正確、客觀地看待特殊學生

特殊學生因為身體的原因,在學習、身心上會與其他學生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學生的學習成績、課堂表現、思想品德等方面,這就要求班主任首先要能從一個正確的角度來看待特殊學生,認真對待這種客觀現象,樹立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不從個體差異上來評價學生的優劣。在由正常孩子與特殊孩子組成的班級中,無論他們的家庭背景、身體健康狀況、學習成績等如何,他們都應該享受到班主任平等的關心與對待。班主任不能帶有任何個人偏見與感彩來對待任何學生,應該使所有學生都處于一個平等的學習環境中。任何時期都不能放棄特殊學生,要盡心地關照好每一位學生,將無私的愛灑向教室的每一個角落。

二、深入了解和研究特殊學生

對于班級里的特殊學生,班主任要深入生活中去了解和研究這個孩子的遭遇與性格,倘若不能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做再多的工作也是產生不了實際效果的。對特殊學生的了解包括其特殊身體造成的原因、程度,以及該學生在學校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和家庭背景等等。特殊學生因為自身差異,會因為周圍人的看法而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需要班主任盡力做好教育引導,耐心講解,一方面幫助學生克服自身缺陷,同時對他們的自尊心給予最大的保護。在深入了解特殊孩子的情況后,就要作深入地研究,有針對性地為該生制定實施策略,對癥下藥,從而由內到外給特殊孩子帶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加強和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促進特殊孩子全面發展

思想品德教育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身心發展。特殊孩子生理差異并沒有多可怕,但是如果缺少一個健全、良好的品格,將是人生路上致命的一擊,比如在社會上經常會看到有聾啞殘疾人犯罪的案例。班主任要幫助特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努力塑造學生的良好品德,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從小事做起,將一些思想品德教育融會貫通進去,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去感知品德教育,克服不良的心理傾向,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與生活習慣;另一方面,班主任要以高尚的品格去影響和感染學生,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夠堅持以身作則,嚴于律己,做好良好品行的帶頭人。此外,還要注重特殊學生在體育、音樂、美術等方面的教育,在指導特殊學生文化課的同時,使特殊學生能夠努力提高身體素質,健康、快樂地成長,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

四、滿足特殊學生的特殊需求,創造和諧、安全的學習環境

通常情況下,特殊學生都有特殊需求,需要格外受到照顧。比如腿腳不方便的學生,需要有鍛煉、行走方面的特殊照顧;有自閉傾向的學生需要給予及時的心理輔導;有心臟病史的學生需要時時刻刻留心觀察等等。針對各種情況,班主任一方面在日常的管理中從就餐、值日、作業輔導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注外,還要號召全班學生對特殊孩子給予關心與幫助,這樣不僅可以為特殊孩子創造和諧、安全的學習環境,還能使每個學生感受關心和愛的力量。

五、做聯系學校、家庭與社會的紐帶

班主任除日常與特殊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外,還要與特殊孩子家長進行聯系。家長是與孩子接觸最多的,對孩子教育效果與習慣養成有著更為直接的聯系?;诖?,班主任要定期通過不同的形式(電話、郵件、家訪等)與家長保持密切的聯系,使得家長能夠成為配合班主任教育工作的最有力的助手。此外,班主任要盡力為特殊學生創造接觸社會的各種機會的同時,殘疾學生也不能脫離社會這個人生的大課堂。班主任要想方設法創造讓他們接觸社會的各種活動,讓這些特殊孩子能夠更多地了解并融入當今社會。大量事實證明,只有學校與家庭、社會密切結合和聯系,才能發揮出教育的成效,才能使特殊孩子更好地走進社會,并能被社會接受。由此可見,班主任在特殊孩子成長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要班主任能夠在工作中端正心態,秉著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理念,就一定能夠做好班級每個孩子的管理工作,為特殊孩子今后的生存與發展鋪好基石,從而為社會培養出一批身心健康的優秀人才。

對于特殊孩子來說,課堂上學習到文化知識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心理能夠健康地成長才是關鍵。作為班主任,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全班同學能夠淡化對特殊孩子生理缺陷上的認識,能夠讓孩子積極地融入班集體中,而不是被其他同學視為特殊異類。此外,各科老師也要科學、正確地引導他們,幫助他們樹立起對人生的信心與希望,能夠和普通孩子一樣正常地學習與生活。特殊的孩子是社會上客觀存在的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教育應該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從社會到學校,各方共同努力給予特殊孩子最好的教育,讓他們的明天不再特殊,讓他們能夠每天充滿陽光與微笑!

【參考文獻】

[1]王淑琴.讓特殊學生在“生活”中成長[J].特殊教育, 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