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業風險管理范文
時間:2023-09-08 17:31: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企業風險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
(一)事件過程
2013年8月16日11時5分左右,我國股票市場發生了歷史罕見的異常事件――上證綜合指數突漲5.96%,且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等71支權重股也在短短2分鐘內觸及漲停。該日11點29分,有新聞媒體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今天上午的A股暴漲,源于光大證券自營盤70億的烏龍指。”
該烏龍指是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開展ETF套利交易時出現的嚴重失誤。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開展ETF套利交易,先后下單234億,成交72.7億,涉及150多只股票。上述交易的當日盯市損失大約為1.94億元(以當日收盤價計算),并且致使當日上午整個A股市場瞬間增加了3400億的市值,但是在兩分鐘后,指數又直線跌落,一落千丈,收盤時以下跌收場。
(二)原因分析
1、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統存在嚴重的缺陷
套利策略系統存在嚴重的缺陷是觸發光大“烏龍指”事件最直接的原因。策略投資部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統的缺陷主要包括可用資金額度校驗控制缺陷、訂單生成系統缺陷、訂單執行系統缺陷、監控系統缺陷四個方面。可用資金額度校驗缺陷:“烏龍指”事件發生當天,預設的現貨交易額度――8000萬元并沒有起到應起的控制作用,因此導致了26082筆預期外的市價委托訂單的生成。訂單生成系統缺陷:這主要是該系統中的訂單重下功能存在問題,具體錯誤表現是8月16日11點2分,第三次180ETF套利下單時,交易員發現有24個個股申報不成功,于是在程序員的指導下使用了未經實盤驗證過的“重下”的新功能,沒想到該功能設計好的程序把買入24個成分股,寫成了買入24組180ETF成分股,結果生成巨量市價委托訂單。訂單執行系統缺陷:上述產生的預期外巨量市價委托訂單沒有經過檢驗,被直接發送至交易所,導致了嚴重的交易錯誤。監控系統缺陷:交易員沒辦法通過系統監控這一模塊查看具體的交易情況,交易員在發生預期外的巨量市價委托訂單兩分鐘后才發現成交金額的異常,這說明光大證券的監控系統缺乏必要的預警功能,導致了此次“烏龍指”事件的發生。
2、企業內部風險控制不夠完善,未發揮其應有作用
光大證券的策略投資部門系統基本上獨立于公司的其他系統,甚至沒有把它放在公司風險控制系統監控下,因此,光大證券的多級風險控制體系沒有發揮作用。首先交易員級,其開盤限額與止損限額兩種風險的控制都沒有發揮作用;其次是部門級,其風險控制措施中部門實盤限額為2億元,而當日的操作限額為8000萬元,同樣沒有發揮作用;最后是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聲稱只對賣出的證券進行前端控制,而實際上其對股票市場的異常波動并沒有自動的反應機制,對券商資金的超權限使用也沒有相應的風險控制,對個股的瞬間波動更沒有熔斷的機制。證券交易所對券商自營賬戶監管和股票交割結算的制度漏洞
證券交易所對券商自營賬戶監管和股票交割結算的制度存在的漏洞,在客觀上也成為了光大“烏龍指”事件的推動劑。8月16日即交易當日,光大證券的自營賬戶上只有8000萬元保證金,但是由于交易所對券商自營賬戶并不需要驗證保證金的具體數額,只要在清算時券商將保證金湊齊即可。就因為無需驗證保證金,最后光大證券股票的成交額為7.72億元,是其所需保證金的90多倍。
二、風險管理的概念
光大“烏龍指”事件告誡我們企業內部存在風險,需要對其進行風險管理。
所謂風險管理是社會組織或者個人用以降低風險的消極結果的決策過程,通過風險識別、風險估測、風險評價,并在此基礎上選擇與優化組合各種風險管理技術,對風險實施有效控制和妥善處理風險所致損失的后果,從而以最小的成本收獲最大的安全保障。
而企業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它由一個主體的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人員實施,應用于戰略制訂并貫穿于企業之中,旨在識別可能會影響主體的潛在事項,管理風險以使其在該主體的風險容量之內,并為主體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保證。風險管理包括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者相互關聯的要素。我們要加強企業風險可以通過從這八個方面入手,改善企業內部風險管理的缺陷,從而使得企業更好地規避風險,完善其風險管理。
三、風險管理的措施
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在帶給我們震驚的同時,也是在給我們敲響警鐘,提醒我們要時刻注意企業的風險,要做好風險管理工作,防止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我們可以采取下面幾個有效措施來加強企業的風險控制,完善企業的風險管理機制。
(一)企業內部風險管理
1、在企業內部樹立良好的風險管理理念
光大證券出現“烏龍指”事件其中一個原因是其公司內部沒有樹立良好的風險管理理念,導致風險管理工作存在著極大的漏洞。因此,良好的風險管理理念不僅是企業進行內部風險控制的重要要素,也是企業風險管理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
企業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應用于戰略制訂,并貫穿于企業之中。企業在制定的戰略目標以使命,會影響企業所應承擔的風險。企業在制定好戰略決策之后,應該進行企業風險的識別和評估,只有在識別和評估了企業可能會承擔的風險之后,才能更好地進行風險管理工作。因為風險的識別和評估是風險管理理念的具體體現。
企業不僅要讓高層管理者樹立風險管理理念,更重要的是要讓企業的每一個員工也樹立這種理念。當風險管理理念被企業所有的員工認同時,企業的風險能夠被完整評估,及時發現,準確應對。時刻保持風險管理理念,會使企業處于一個低風險的狀態,有利于企業更好地進行日常經營活動。因此,只有企業內部樹立了正確的風險管理理念,才能積極應對企業面臨的各種風險,使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2、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治理結構
光大證券的內部治理結構也存在著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烏龍指”事件后,光大證券四位相關決策責任人徐浩明、楊赤忠、沈詩光、楊劍波被處以終身證券市場禁入。“烏龍指”事件暴露了光大證券決策層缺乏行之有效的重大事項決策機制。因此,我們要建立完善的內部治理機制。
內部治理實質上是一種契約制度下的權利安排,它通過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形成科學的自我約束機制和相互制衡機制,以協調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和權力關系,促進它們長期合作,促進企業的決策效率。有效的內部監督和反饋系統會促進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的形成。
首先,要重視獨立董事的作用,并充分發揮其應有的監督作用。獨立董事的任命必須通過正式的程序產生,且其任命必須有特定的任期,重新任命不能是自動的,同時應規定退休年限。除此之外,企業還要保證獨立董事的獨立性,只有獨立董事在企業內部具有完整的獨立性,才能更好地監督企業,發揮其作用。
其次,要應對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中的特別事項風險,我們可以根據企業內部管理的需要,在董事會下設專門委員會,比如:風險委員會、戰略委員會、薪酬委員會、審計委員會、提名委員會等。風險委員會在董事會之下,可以發揮其在風險識別、控制、管理中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企業內部風險。
最后,企業還可以制定符合風險管理要求的業務運營、風險控制、審計檢查三方面相互獨立又密切結合的內控制度體系,將外部監管的法律法規要求進一步細化,并內化到內控制度體系中。企業可以采用專門的技術和方法對風險點進行識別,評估其影響,制訂相應的措施,通過監控檢查等活動確保措施的執行,實現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風險管理。
3、改進公司應對風險的管理體系
企業在對其風險全面認識和識別的前提下,要及時進行風險應對。企業可以對風險事項進行進一步細分,根據細分之后的風險事項確定企業面臨的風險,并通過分析之后對癥下藥,采取合適的風險應對措施。
光大烏龍指事件也告誡我們證券公司應該改進應對風險的管理體系。證券公司應該加強對財務風險管理;加強自有資金管理與控制;完善客戶資金管理加強。通過這些措施可以防止由于內部問題而引發的烏龍事件。
(二)外部風險管理
1、加強法律建設,健全懲戒制度
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是其風險管理缺失造成的,其中也涉嫌違法行為,所以我國金融市場對市場中發生的損害投資者利益的事件,應該加強管理,必要時要走法律程序,使違法行為得到應該承受的懲罰,努力打造一個公正公平的交易環境。
2、完善證券交易市場的建設
首先,完善證券交易市場的交易制度。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上交所不要對券商賬戶中的保證金金額進行核實,從而導致了巨量的市價委托訂單。則在某個角度也說明了我國證券市場交易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我們必須要進行對券商賬戶中保證金的核實,以防止類似烏龍指事件的發生。
其次,健全證券交易市場的熔斷機制。“烏龍指”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交易數目異常卻沒有被及時發現,因此,證券交易所要積極完善熔斷機制與識別機制。主要進行兩方面的改進:一是研究如何識別數量和金額異常的訂單并及時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二是研究如何衡量證券市場的大幅波動,保證熔斷機制正常有效地運行。
3、加強市場中的行業監管
對光大“烏龍指”事件的處罰,是證監會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處罰,這也給其他券商進行了警告。這也體現了我國依法治國遵循的“違法必究、執法必嚴”的思想。我國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保障是有效的行業監管。我國的證監會、銀監會和保監會應該相互監督,相互督促,相互合作,對金融市場中的各種行為進行監管,維持金融市場的秩序。這些監管部門還應進一步加強對損害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的監管與處罰;進一步加強對證券公司內部控制系統有效性的監管。
篇2
關鍵詞:大中型施工企業;財務風險;管理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施工企業被拉入一個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之中。在面對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雙重局面時,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面臨諸多風險及不確定性因素,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發展還處于波動階段的大環境下,財務風險就成為大中型施工企業首要面對的問題之一。
一、大中型施工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基本概念
財務風險管理指的是在經營過程中,施工企業能對各種財務風險進行分析、識別與評價,并且采取相應的措施,確保風險的控制與防范,通過合理的、經濟的處理方式,確保經營活動得以順利開展。[1]施工企業所面臨的風險主要包含了籌資風險、資金風險、營運風險等方面。在財務風險管理中,大中型施工企業還會涉及財務內部控制、財務預算及財務核算等方面。因此,只有從各個方面把握好施工企業財務,才能做好施工企業財務風險管理。
二、大中型施工企業財務風險表現及原因
(1)籌資風險。由于建筑市場體制不完善,法律法規健全度不足,使得施工企業在獲取某一建設項目后,往往需要墊付施工資金,但是應收賬款卻難以及時回收。由于資金短缺的困擾,施工企業只能向銀行貸款,來保證企業正常運轉,但是貨款帶來的利率等風險卻接踵而至。如果國家實行貨幣緊縮政策,企業借款費用會迅速上升,當國家銀根緊縮,會加大施工企業的還款壓力,甚至是無法正常續貸,給施工企業資金鏈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2)市場風險。建筑市場是一個大型的、開放的市場,建筑企業的增多使得大中型建筑企業面臨的競爭也越來越大,各種市場因素的融入,使得企業市場風險不可避免,這樣也會增大施工企業的營運風險。[2]就市場風險而言,最主要的表現在:第一,當前的建筑市場機制尚未健全,其規范度略顯不足,常常出現工程款惡意拖欠和惡性競爭的情況。第二,市場經濟的整體走勢對施工企業帶來的影響較大。而這兩個方面的市場因素,都會給施工企業的營運帶來風險。
(3)成本風險。建筑市場競爭壓力增大,導致施工企業為了爭取施工任務,不得不在招投標時惡意壓價,通過工期縮短讓自己顯得有“競爭優勢”,使得建筑施工企業經濟效益低下,出現成本虧損等情況。另外,由于最近幾年,建筑行業所需要的材料與施工設備成本費用上升,技術人員供低于求,使得施工企業在人力與物力上花費大量時間卻未能獲取明顯的效益,進而出現財務風險。
三、大中型施工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措施
(1)基本情況。A公司作為特大型國有施工企業的全資子公司,也是該公司內部出名的品牌子公司。A公司主要從事道路橋梁安裝、工民建等業務,將市場戰略定位在“立足全省,面向全國”的點位上,實現“立足主業,多元發展”的專業戰略。[3]由于在建設期間,受到部分因素影響,使得其籌資與營運兩個方面面臨風險事件,具體情況如下:
(2)財務風險事件。第一,籌資風險事件:其一,對達到期限的貨款,銀行要求企業立刻歸還貸款利息;由于人民銀行本身業績考核的影響,就算貨款期限未到,銀行也進行追交,并且指出如果A公司不能在規定期限支付利益,就會降低企業信貸等級,其支付利息為120萬元。其二,銀行要求支付到期貨款,其中建行本息120萬元,農行本息450萬元。其三,項目進入到冬季施工階段,由于春節臨近,A公司需要支付拖欠農民工欠款,共計700萬元。其四,材料供應商追討900萬元的材料拖欠款。其五,對于職工工資以及承諾的獎勵工資,共計100萬元。其六,進入冬季施工,需要采購材料以及支付勞務隊承諾生活費,共計200萬元。第二,營運風險事件:其一,由于甲方交通部門負責人員擅自挪用工程款,被省紀檢委“”處理,改項目由交通廳成立的工作組接管相應工作,并且接到指示,此項工程作為該市的形象工程,不能停止施工。因為挪用資金數量巨大,出現的空缺由省交通廳另行想法籌措,由于籌措資金需要花費時間。因此,給該項目留下600萬元的資金缺口。其二,由于資金不到位,該項目也無法將900萬元的工程進度款及時支付。其三,因為國家對房地產企業的控制,導致項目貸款資金出現周轉不靈的局面,工程進度款項共計700萬元被擱置。其四,由于在兄弟公司拖欠過多貨款,鹼配送分公司出現資金周轉困難的局面,希望A公司能夠給予100萬元資金幫助。
(3)項目財務風險管理控制措施。針對A公司工程項目施工中面臨的籌資風險和營運風險,A公司采取了如下措施,以應對風險:第一,籌資風險管理控制:其一,為了彌補公司出現的資金短缺現狀,公司決定從內部集資900萬元,確保資金短缺風險得以控制,保證企業日常周轉。其二,根據合同規定,向省交通廳收回第二階段施工所拖欠的工程款700萬元,立即支付拖欠銀行利息,避免銀行信用度降級。發放拖欠職工兩個月工資,提前支付職工集資款利息,并且保證在年底給予職工全年工資10%的獎勵,以此來穩定職工情緒,避免出現內部矛盾。其三,母公司利用自身良好的信譽以及影響度,為A公司擔保,銀行同意銀行本息暫緩支付。其四,通過與材料供應商的協商,供應商考慮到與A公司還要保持長期性的合作關系。因此,也同意材料款可以暫緩支付,但需要支付總欠款的30%。其五,為了穩定職工,實現董事會事先給出的承諾,A公司將拖欠職工2個月的工資以及獎勵性工資全額支付。其六,考慮到A公司一貫良好的表現以及當前資金的確出現的短缺的情況,母公司決定再次為A公司擔保,為A公司打開資金局面,供獲取500萬元的銀行貸款,以支持該項目繼續建設,并且要求在今后的經營過程中,A公司要特別主要投資人財務狀況的持續跟蹤,關注經營風險,避免再次陷入資金短缺的尷尬局面。第二,營運風險管理控制:其一,上報甲方省交通廳專項工作組,要求在保持現階段施工狀態下,將拖欠的工程款全額支付,并且對公司造成的損失,要求論證索賠,賠償公司的損失。其二,在與省交通廳專項工作組相互溝通后,考慮到工程項目拖欠數額過大,并且對經濟和社會帶來了一定影響,省交通廳同意支付700萬元拖欠款,確保A公司能夠繼續該項目的施工。其三,A公司為了緩和內部,提出加快施工進度、強化項目管理、回收工程款的提議,在內部舉行現場比武和勞動競賽,通過直接的經濟利益來刺激勞務人員和內部職工,通過危機教育,來提高員工的整體士氣,希望在施工進度和勞動生產率上再創新高。其四,對于鹼配送分公司,要著重提出資金回收警報。
四、結語
由于大中型施工企業本身的經營與生產特性,再加上當前市場競爭帶來的壓力,使得企業財務面臨諸多風險,對企業的發展產生阻礙。在面對如此形勢,大中型施工企業就應該強化風險意識,通過制度、管理措施等各種手段,防范財務風險,確保施工企業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唐紅.施工企業的風險控制[J].中國商界(上半月),2010(09):56-57.
篇3
很多大型企業都建立了資金集中管理模式,但由于企業的管理體系不夠健全,使得內部控制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從而限制了這些企業的發展。其中采購和資金報銷環節的風險尤為突出。因此,加強企業采購和費用報銷過程中的內部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資金集中管理;大型企業;風險控制
隨著企業經營規模的日漸擴大,經營范圍越來越多,經營管理逐漸分散,企業面臨的風險也相應變大,因此內部審計管理的需求也就顯得更加重要。上市公司必須要設立審計委員會也是《薩班斯法案》的要求,內部審計的設立,對提高企業治理效率和財務信息的可靠性都具有深遠的意義,還可以防范企業的經營風險。
一、資金集中管理模式下大型企業存在的風險
(一)采購環節風險
(1)部分企業沒有完善的采購管理網絡系統設置。如金額沒有上限,也沒有較為穩定的供應商設置等。在申請采購項目時,由于缺乏統一規范要求,員工使用的申請方式不一,導致采購管理混亂。(2)在制定采購計劃時,應根據采購需求對供應商進行比價,并且對供應商名單進行最后確認,再向主管部門提交報價審批申請。主管部門所需做的只是事后管控采購業務,而無須管控前期采購工作。(3)銷售計劃隨著市場的變化時常做調整。由于企業的采購計劃都是依據銷售部門年初設定的計劃編制而成的,采購和銷售部門沒有及時溝通,導致企業雖然有采購預算和計劃編制,卻無法滿足企業生產經營的實際需求,造成采購過剩或短缺,從而對企業的正常運行產生影響。企業對采購人員的績效評估機制不完善,使員工的工作責任意識缺乏,不利于提高采購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導致企業采購成本不斷升高,供應商供貨質量不斷下降,進而使得企業業績和盈利能力也相應下降。
(二)財務報銷環節風險
費用報銷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看似不重要,但是不考慮生產原材料成本外,員工日常推廣及活動產生的費用支出(如差旅過程中的費用、業務招待費用、推廣活動費用等)同樣在企業主要運營成本中占很大比例。由于行業的特殊性,容易出現商業賄賂等行為。工作人員在日常報銷時,擅于鉆企業財務管理上的漏洞,通過使用虛假發票編造虛假業務進行報銷,使企業蒙受不必要的損失,同時也面臨嚴重的稅務風險。財務人員在收到員工報銷時,對其取得的報銷憑證的真實性也難以辨別。員工在填寫報銷憑證時也不能夠按報銷要求規范填寫,使得報銷憑證不符合公司報銷制度的要求而給予退回重新申請,這樣勢必會造成人力、物力等的嚴重浪費。此外,企業財務還經常出現報銷憑證和業務項目不相符的情況。究其原因在于報銷人提供虛假報銷信息。部分企業報銷人員將一些自費項目歸類到企業活動,并且向企業申請報銷這一部分費用。
(三)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有些企業雖然制定了內部控制制度,但是沒有涵蓋所有業務活動,或可操作性不強,例如對數額僅以“較大”來描述,但具體多少數額才算較大卻沒有明確標準,造成無法操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業管理者不夠重視內部控制制度。由于企業各項經濟活動全面置于經濟監督之中,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的主要方面、重要環節實施全面控制。在設計企業系統時,關鍵之處在于如何提升設計的完整性,簡化控制程序,提升企業效率,減少企業在此方面的支出。在確保有效性的基礎之上,應該依據企業規模與業務特色進行控制,確定控制節點,對于不同金額應有不同的審核方式。對于牽扯到較大金額的重點項目,應采用更為嚴密的控制措施。這比制度不完善的危害還要大,沒有得到有效執行的制度好比沒有關閉的防盜門,根本不防盜。企業受利益驅動,更看重企業經營,而忽視企業的管理,未建立完善的自我約束機制,通常是違規的事情發生后才采取補救措施,企業建立的內部控制偏重于事后控制。
二、大型企業風險控制策略
(一)明確會計責權,加強企業各方面的內部牽制制度
當員工將報銷單據遞交會計人員后,在業已完成初次審核后,還應對較大金額的付款申請加以復核。只有當復審人員確定報銷申請無誤時,會計人員才可以將此次報銷的金額付款給相應的收款人。倘若復審人員對于報銷單據存在疑問,就可以在系統中退回此次報銷申請。復核人員的主要工作內容是對報銷申請進行第二次審核,檢驗報銷的真實性,涵蓋支持此次活動的文件、發票,報銷項目類型、初次審核人員的審核方式是否符合流程規定等。實現網上電子審批系統后,財務人員無需手工在財務系統中做賬,相應的財務人員只需在員工電子費用申請單上選擇正確的費用類型,點擊批復按鈕即可。相關的費用明細會自動上傳的財務系統,實現電子自動做賬模式。財務人員無需再手工做賬,只需要對審批記錄準確性加以確認即可。不同的費用類型會有與其相對應的費用科目,電子審批系統會根據財務人員在電子審批單上選擇的費用類型進行分類,上傳到財務系統的相應費用類型的科目中。對于應付賬款科目,則設為系統固定使用的貸方科目。只有借方的費用類型科目是根據活動的實際類別進行分類的,貸方科目則設為固定的科目。如果財務人員在電子審批系統中選錯費用類型,上傳到財務系統中后可以在財務系統中進行修正。但也僅限于對借方的費用類型科目進行修正。貸方的應付賬款科目應設置為不可修改狀態。負責銀行付款的財務人員,每次付款時,在財務系統中導出應付賬款科目即可進行付款。不同付款類型的性質不同,對相應財務人員的財務使用權限應有嚴格規定。對于與采購相關的對公付款以及與員工報銷相關的個人付款,應對相應財務人員的財務系統使用權限進行相應的設置。
(二)定期對員工進行采購及報銷相關知識培訓
財務人員及采購人員應對自己負責的區域人員做費用報銷相關知識培訓,并將培訓內容作為對財務及采購人員的績效考核目標。財務及采購人員通過工作中對員工費用申請中常遇到的問題進行匯總,定期以座談會、電話會議或者其他形式組織相關部門進行財務、采購相關知識培訓,優化員工費用申請進度,提高各部門間的配合,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三)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
要注重建設重視信息技術,在市場調查時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構架物資信息庫,提升企業信息傳遞效率。此外,還要構架信息管理系統已支持網上采購和審批。降低采購風險,提升企業效率,掌控采購流程。企業應該對各項業務的交易流程有全面地了解,對合同約定的事項特別關注,而且還要注意是否存在合同約定以外的事項。當收到貨物時,采購人員應對貨物進行及時登記。對于作為某些有特殊使用目的的支出要加以關注,與客戶之間保持良好的及時溝通,避免交付貨物的難以收回;或者仍然掛在企業賬上,沒有及時做賬務處理。企業可以通過采用招標的方式,獲得質量好同時價格又合理,性價比高的產品。在招標時,應使用更為公平、公開、公正的方法,部隊企業供應商進行投標限制,確保過程的公平性和合法性。尤其是管理人員,要做好對于招標過程的管理工作。倘若某家供應商確認中標,相關人員應告知企業管理人員供應商信息,企業管理人員在董事會上應安排專人負責其監督工作。如果發現某個中標供應商存在價格虛高,應嚴肅處理相關招標負責人,確保招標流程的合規性和公平性。
(四)做好企業年度財務預算編制工作
這是大型企業風險控制的第四大策略。預算辦法涵蓋企業固定預算、企業概率預算、企業增量預算等等。在進行企業預算編制時,應使用綜合預算編制的方法進行。除去增量預算,還應該對概率預算、零基預算、動態預算等加以考慮。就程序而言,應逐步從增量預算向其他預算過度。對于銀行所用的預算方法而言,其有著各自的優劣性。例如增量預算方法是指基于企業上期固定成本收益水平,比對企業上一期業務數變化,在某種水平上升降銀行預算額度的手段。而對于零基預算而言,就并非基于企業上期固定成本收益水平,而是基于零這一基數,分析某項開支方式和數量的必要性,將預期收益考慮在內以后進行預算確定。就增量預算過渡到零基預算而言,參考項目重要性程度高低,再根據先后緩急這一策略,進行經費預算。使用這種方式進行過渡可以最大程度上確保銀行業務穩定。
參考文獻:
[1]吳秀波:《企業風險管理框架下對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基本規范的思考》,《審計與經濟研究》2012年第2期。
篇4
關鍵詞:企業稅務風險定義;稅務風險成因分析;稅務風險管理
企業稅務風險是指企業的納稅行為不符合稅法規定,造成企業應納稅而未納稅或少納稅,從而面臨補稅、罰款、加收滯納金、刑法處罰及聲譽損害等風險。當今大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把防范和控制稅務風險作為稅收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防范和控制稅務風險也是優化大企業稅收服務的基本要求,為了引導大企業防范和控制稅務風險,實現涉稅業務零風險,全面實施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顯得尤為重要,現就稅務風險成因及風險管理進行探討。
一、大企業稅務風險成因分析
第一,政策執行不到位。大企業財務人員注重對財務會計知識的學習、培訓,能夠對多種經營業務會計上處理的得心應手,但對稅收政策的理解難免不夠準確、不夠深入,對稅收政策的了解不夠及時,出現了企業經營行為適用稅法不準確、該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未享受的情況。大企業經營形式多種多樣,有些行業過時的規定仍在運行,加之稅收政策的復雜性,致使稅企雙方在稅收政策的認識、把握和執行上存在差異易造成企業對稅法有自己的看法,而稅務機關卻做出不同的解釋,由此產生納稅風險。
第二,內部控制不力。大企業組織機構龐大,財務核算方面一般比較及時、準確、規范、納稅行為通常比較規范。但由于企業內部管理觀念和方式的不同,部分企業的稅務管理相對比較薄弱,在實際操作中,納稅遵從常常有差異。
第三,溝通協調不夠。大企業負責人一般重點關注企業的經營目標和財務報告目標,在分析財務管理中的涉稅內容與稅務機關的溝通有所欠缺,容易忽略一些具體的涉稅業務,從而造成納稅風險。
二、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的具體內容
第一,建立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機構。負責日常稅收征管及稅收輔導工作,辦理納稅申報、稅務復核、發票認證,稅收宣傳,稅務審計評估,使企業通過內控制度體系防范規避稅務風險。
第二,實施專業化分類管理。依據信息化管理手段,對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橫向數據分析,對同企業不同時期的縱向數據分析,可以及時發現問題,防范稅務風險。
第三,建立大企業稅收核算風險預防機制。根據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工藝流程、財務狀況,制定適合于本企業的各個稅種的管理和核算模式,對企業生產經營各環節涉稅事項以稅收政策為依據,予以標準化列示,成為辦理涉稅事項的操作指南。
第四,以加強宣傳溝通為途徑,建立大企業稅務風險溝通機制。通過稅務部門對企業的稅務政策宣傳、輔導培訓,督促大企業按照稅法要求核算納稅,將征后審核變為征前管理,從而使企業自我糾正。
篇5
關鍵詞:金融創新;訂單農業;博弈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0.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2(5)-0076-04
訂單農業,又稱合同、契約型農業,是指農戶與農產品購買者(龍頭企業)之間簽訂訂單,然后組織安排農產品生產的一種農業產銷模式,其實質是通過以銷定產,引導農戶走向市場。發展訂單農業,對于加快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但訂單農業在實際運作中遇到了許多問題 ,實踐表明:履約率低成為制約訂單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訂單雙方能否建立和維持長期的互利合作關系是訂單農業是否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關鍵。基于這一觀點,本文利用博弈論對訂單農業中農戶與龍頭企業在訂單履約時所發生的“履約困境”進行研究,立足“大金融”視角探討建立訂單農業雙方契約風險管理的合作機制。
一、現有訂單農業模式下農戶與龍頭企業的履約博弈
(一)模型的基本假定
假設Ⅰ:訂單合同中規定的農產品的價格為P0,雙方交易時價格的變化量為(以下簡稱價差波動)。
假設Ⅱ:給定Q產量農產品,農戶在市場上出售所產生的收益和交易成本分別為R1和C1,履約賣給企業的收益和交易成本分別為R2和C2;龍頭企業在市場上收購農產品的收益和交易成本分別為R3和C3,履約收購的收益和交易成本分別為R4和C4,對農產品進行加工后所得收益為TR。農戶的生產成本為C(Q)。
假設Ⅲ: 訂單雙方如果有一方違約則需支付違約金W(W>0)。農戶與龍頭企業博弈矩陣收益見下表:
其中:
R1=(P0+)Q-C(Q)-C1 R2=P0Q- C(Q)-C2
R3=TR-(P0+) Q-C3 R4=TR-P0Q-C4
在上述博弈模型的假定之下,博弈結果由以下3個因素確定:
1、博弈參與者的集合。在訂單農業的履約博弈中,參與者是農戶與龍頭企業。
2、博弈雙方的策略組合。農戶的純策略組合為:I1={x1,x2},x1為履約,x2為違約。龍頭企業的純策略的組合為:I2={y1,y2},y1為履約,y2為違約。
A={p,1-p}表示農戶的混合策略,其中p和l-p分別表示農戶選擇純策略x1和純策略x2的概率;B={q,1-q}表示龍頭企業的混合策略,其中q和l-q分別表示龍頭企業選擇純策略y1和純策略y2的概率。
3、博弈雙方在混合策略下的期望函數。
假設農戶的期望收益函數為:E1(p,q)=AHBT
龍頭企業的期望收益函數為:E2(p,q)=AKBT
其中:■R■ R■+WR■-W R■ ■R■ R■+WR■-W R■
則:E1(p,q)=AHBT=(1-pq)R■+pqR■+(p-q)W
E2(p,q)=AKBT=(1-pq) +R■pqR■+(p-q)W
則收益最大化的一階必要條件是:
■=qR■+W-qR■=0
(p*,q*)=(■,■)
■=pR■+W-pR■=0
雙方都履約的納什均衡點:
此時,在納什均衡點(即完全信息靜態博弈)雙方的期望收益為:
E1(p*,q*)=R1■
E2(p*,q*)=R■■
把R1,R2,R3,R4代入p*,q*可得:
p*=■,q*=■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訂單農業的一次性的靜態博弈是混合策略均衡,農戶與龍頭企業的最優策略選擇取決于雙方在不同交易方式下交易成本的差額、價差波動等因素。當龍頭企業履約時,農戶的最優策略選擇取決于違約成本W和價差得益Q的大小。當違約成本W較大時,農戶的最優策略選擇是履約;當違約成本W較小時,若價差得益Q大于農戶的兩種交易成本的差額,則農戶的最優策略選擇是違約。反之,當龍頭企業違約時, 因為違約成本W>0,所以農戶的最優選擇依然是履約。
(二)考慮違約成本的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
現實經濟中,農戶和龍頭企業之間的合作會重復多次,博弈是動態重復進行的,因此本文重點研究不完全信息條件下的動態博弈。在不完全信息條件下的動態博弈中,農戶與企業可以通過對方的行為選擇來獲得對方的偏好信息(履約或違約),建立自己的初步判斷,并根據不斷變化的判斷,選擇自己的應對策略。
假定階段博弈G(∞,∮)表示動態重復博弈,其中∮是博弈雙方的貼現因子,其表示雙方對長遠利益的看重程度,其值越大,說明參與者越重視長遠利益。對第t階段的博弈,博弈雙方都能看到t-1個階段的博弈結果。博弈行為遵循觸發戰略:如果一方采取不合作的策略,另一方隨即并將永遠采取不合作策略。
對于農戶來說,龍頭企業在G(∞,∮)中的收益為:■E■(p,q)
對于龍頭企業,農戶的收益為:■E■(p,q),要使:
■E■(p,q)>■E■(p*,q*)
■E■(p,q)>■E■(p*,q*)
同時成立,則有:
p*< p
上式表明,在無限次重復博弈中,當農戶和龍頭企業分別提高履約率p∈(p*,1)、q∈(q*,1)時,彼此的收益都會增加,并且大于納什均衡點下雙方的期望收益。在無限次重復博弈中,雙方各自提高履約率,會降低損害對方利益的可能性。因此在博弈的初始階段,雙方均會選擇混合策略,若一方違約使得對方收益受損便會引發對方實施觸發戰略,即博弈立即進入納什均衡點(p*,q*)并持續保持下去。
以兩階段博弈為例。根據納什均衡分析結果,農戶與龍頭企業之間的均衡是混合策略均衡。在博弈的第一階段,龍頭企業的履約概率為q,農戶可以選擇以概率p履約,也可以選擇以概率1-p違約。若在第二階段博弈雙方仍然堅持混合策略,那么龍頭企業在兩個階段的總收益為:
TR21= qR4+(1-q)(R3+ W)+ ∮(R■-■)
若龍頭企業在第二階段違約,則其在兩階段的總收益為:
TR22= q(R1-W)+(1-q)R1+ ∮(R■-■)
只要滿足:TR21>TR22(履約的總收益大于違約的總收益),即q>■=q*,1>q>■,龍頭企業就會選擇履約,反之則采取混合策略。
再以三階段博弈為例。只要滿足q>■,在前兩個階段雙方都選擇履約,那么農戶在第三階段仍會選擇履約。農戶在三階段博弈的總收益為:
TR11=R2+ ∮(R1-W)+∮2(R1-■)
假設農戶在第一次博弈中選擇了違約,龍頭企業就會在接下來的博弈階段全部采取混合策略。此時,農戶在三階段的總收益為:
TR12=R1-W+ ∮(R1-■)+∮2(R1-■)
要使TR11>TR12,即∮>■,農戶都會選擇履約。這表示當∮足夠大時,農戶會非常重視長遠利益和自身的誠信,他們會在博弈的第一階段堅定地選擇履約,直至博弈結束。
二、訂單農業履約博弈的結果分析
(一)價格風險(契約價格與市場價格差額)的控制是訂單雙方履約必要條件
農戶與龍頭企業是否履行契約不僅與違約金的大小、兩種交易成本的差額有關,而且還與價差波動有關。如果價差波動越小,則雙方違約的可能性就越小;價差波動越大,則雙方違約的風險就越大。因此,如果要使訂單雙方都能完全履行合同,在合同制定時,必須充分考慮市場價格和契約規定價格之間的價差波動幅度等。在訂單農業的生產實踐中,有部分龍頭企業就利用期貨市場來管理這種由于市場價格和契約規定價格變化而引發的風險,實現履約。(以下案例部分詳述)
(二)發展“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組織形式是提高訂單履約率的約束條件
從訂單的組織形式來看,企業與農戶直接簽訂的訂單由于法律約束力較弱、契約較不穩定,容易產生違約;而通過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中介組織簽訂的訂單,由于實現農戶之間的聯合和成本分攤,克服了單個農戶訴諸法院的成本和企業訴之法院的執行成本等問題,一旦一方違約獲得賠償的概率也得到提高。因此,通過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其他中介組織簽訂的訂單法律約束力較強,訂單比較穩定,更容易實現履約。
(三)保持農戶和龍頭企業的長期守信合作是雙方履行訂單合約的重要前提
在不完全信息條件下的動態博弈分析可以知道,當貼現因子∮(即參與者對長遠利益的看重)足夠大的時候,就會減少因信息不對稱所引發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農戶與龍頭企業為了維護雙方的長遠合作,在博弈的初始階段就會表現自己的誠信,積極履約。對于博弈雙方來說,農戶和龍頭企業為了保證各自的收入和穩定的原料來源,都不能因為短期的利益而喪失了長期合作機制,雙方都希望通過自己的誠信建設,來達到彼此的長期合作。
三、案例分析
近年來,作為農業大省的安徽省對訂單農業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經歷了“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訂單+期貨”的模式,形成了利用棉花期貨的“安徽無為新興模式”、利用菜籽油期貨的“安徽大平模式”等,其中“安徽大平模式”具有較為典型意義。
安徽大平集團是以菜籽油加工為主營業務的的大型油脂企業,其開展“訂單+期貨”的運作方式為:通過農村專業合作社把農民有效地組織起來,與大平集團簽訂訂單并組織農產品生產;同時大平集團進入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和風險規避,保障訂單的執行,從而帶動農民增收。這種模式核心內容包括:
組織形式創新,實現互利共贏。“大平模式”通過合作社將千家萬戶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其實質是促使入社農戶、合作社和大平集團代表的龍頭企業形成緊密聯系的利益共同體,從而達到規模經濟。合作社及農戶對大平集團免費提供的優質油菜籽按照科學方法進行生產管理,平均每畝產量可達200多公斤,畝均增產75公斤,出油率增加了1-2個點。
對接產銷環節,保障訂單執行。大平集團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訂單模式將訂單生產的產前、產中及產后的各個環節有效聯結,在每年的油菜籽播種之前通過合作社與農戶簽訂訂單契約,明確種植品種、面積、交易價格產生方式、雙方權利和義務等內容,使農戶和企業能放心生產和經營,從而強化了農戶的契約意識,提高了訂單履約率。
期貨套期保值,確保農民創收增收。大平集團積極在期貨市場上進行套期保值交易并以此規避風險,實現到期履約,保證了農民收益。通過“訂單+期貨”的模式,在2008年油菜籽市場價格高開低走的經濟背景下,大平集團全部履行了與合作社及農戶的訂單,并且收購價是當時安徽省的最高價格,促使農民增收800多萬元。
四、“大金融”視角下管理訂單農業契約風險的思路分析
(一)利用期貨市場管理訂單農業的價格風險和市場風險
基于博弈分析和案例分析結果,利用農產品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功能可以降低訂單農業的價格風險,通過合理規避農產品市場價格與契約價格之間的價差波動,從而提高訂單農業中的履約率。首先,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可為訂單合同價格的制定提供合理性的參考。由于期貨價格是利用市場公開競價等交易制度而形成的市場價格,其能夠真實反映出現貨市場的供求關系及未來變化的趨勢,根據期貨市場的遠期價格確定訂單價格,就能很好地減少的波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使雙方較好地履行訂單。其次,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功能使其成為有效轉移價格風險的場所,龍頭企業進入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交易,通過期貨合約的買賣及對沖交易為現貨市場上的商品進行價格風險轉移和保值準備,可以避免因市場風險而產生的價差波動。
(二)建立健全農業保險機制管理訂單農業的自然風險
農業的自然風險是造成訂單違約的另一重要因素,故而設法實現農業保險與訂單農戶的對接,通過規避自然風險的方式維護契約的穩定,是金融間接支持訂單農業發展的另一種重要形式。為此,應加快建立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逐步加大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和補貼力度。引導和鼓勵涉農保險機構豐富農村保險險種,完善農業保險體系,建立健全保護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中介組織和農戶的農業保險機制,有效降低“訂單+期貨”的經營風險。地方政府可根據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農業生產特點、自然災害特點及市場對保險的需求,提供相應的保險補貼,彌補保險公司經營訂單農業保險所受的虧損。
(三)基于“訂單+保險+期貨”的銀行信貸支持和金融產品創新
以“收購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訂單農業組織模式為依托,在訂單環節引入農業保險機制,以此規避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與此同時通過龍頭企業進入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和風險規避,鎖定訂單合同利潤,保障訂單履約;由于實現了市場風險、價格風險和自然風險的有效轉移,金融機構向訂單農業生產者提供信貸支持的信心大大增加,因而可以探索在此基礎上以訂單合約和期貨合約作為有效抵押物,加強銀行信貸支持及金融支持訂單農業產品創新力度,緩解分散農戶的生產資金難題和收購企業的短期流動性問題。
參考文獻
[1]陳繼明.金融支持訂單農業加快發展[J].中國金融,2008,(21):63-64。
[2]丁竹君.金融視角下我國訂單農業的發展[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20-123。
[3]高連水.金融服務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路徑選擇-基于既有研究的思考[J],農村金融研究,2012,(1):68-73。
[4]羅迎春.訂單農業中農戶與龍頭企業對契約的博弈研究[D].貴州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2011。
[5]三農課題小組.大平模式-菜油期貨保障訂單農業健康發展[Z],鄭州商品交易所網站。
The Contract Risk Management of Order Agri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ic Finance"
LIANG Yu
(Hefei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Hefei Anhui 230091)
篇6
摘 要 企業風險管理能夠增強企業前瞻性風險管理能力、應變能力、風險反應能力以及快速恢復力,能夠促進企業資源分配更加合理化,提升企業內部控制水平,對于企業的順利發展壯大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首先對企業風險管理進行比較全面、簡潔的概述,然后按照時間順序闡述了我國企業風險管理發展歷程,最后理論聯系實際的對我國企業風險管理發展趨勢進行了科學的展望。
關鍵詞 企業風險管理 發展歷程 展望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層次加深,范圍更廣,市場經濟發展飛速的同時,受到的國際市場沖擊以及市場經濟本身的不穩定性都會導致市場經濟主體――企業生存風險的產生。對于任何事物來說不確定性和風險對于其生存與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作用。為了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企業必須重視風險管理,只有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才能夠使得企業化險為夷,避開各種市場風險,甚至是做到險中求勝,抓住機遇加快發展。
一、企業風險管理基本介紹
追溯歷史,我們會發現風險管理在我國歷史悠久,風險管理思想最早產生于夏朝,主要是用于天災人禍下的糧食儲備制度。國外學者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提出風險管理概念,認為風險管理重點是“風險”以及“管理”。迄今為止,最經典的風險管理定義就是威廉姆斯(Williams)在其著作《風險管理與保險》中為風險管理做的定義,即:以組織目標為依據,以最小費用運用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以及風險控制措施解決企業所面臨的的中風險危機的管理過程就是企業風險管理。國內學者也對風險管理進行了各種定義,總結歸納,作者認為所謂風險管理就是企業對所面臨的的風險及時預測、及時評估其對企業運行的影響,然后依據影響的范圍和程度,設計出風險應對方案,以期在風險中企業受到的損害最低,獲得的利潤最大。
二、我國企業風險管理發展歷程
風險管理發展的歷程劃分并不統一,但是學術界共同認為風險管理真正意義的開始階段應該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并且于六十年展成為現代化管理手段,而風險管理全球性的普遍應用則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九十年代風險管理整體概念得到極大的發展。
對于我國企業風險管理發展歷程的劃分,國內學者亦各有不同觀點,例如,國內學者王農躍、嚴復海等將企業風險管理劃分為三個階段,依據時間順序依次是:傳統企業風險管理――現代企業風險管理――全面企業風險管理。作者在深入研究眾學者的理論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我國企業風險管理實踐活動發展情況認為我國企業風險管理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財務以及保險風險管理階段和企業整體風險管理階段。
1.財務以及保險風險管理階段
財務以及保險風險管理階段時間基本為20世紀30年代初至20世紀90年代初,這個階段也是我國企業風險管理思想萌芽形成階段,風險管理涉及的企業管理內容主要是企業財務風險和可保風險。這個階段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特征。
首先,模型化的定量研究是這個階段風險管理研究的主要方法。此階段代表性理論著作成果是國外學者赫爾其和梅爾于20世紀60年代初期出版的《企業風險管理》,書中將數理統計技術和概率論引入企業風險管理研究中,標志著企業風險管理的研究逐步趨向于專門化和系統化。
其次,此階段風險管理研究由美國擴展至世界各地。這個階段也是我國引入風險管理研究的最初階段。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的企業開始重視風險管理的重要作用,并且將風險管理與營運管理、戰略管理定位企業管理的三大主體。
再次,非金融工商企業開始重視風險管理研究的作用。風險管理的最初起源于保險行業,后來迅速為證券行業、投資行業、銀行業等金融行業所采納并加以發展。但是20世紀50年代由于著名公司通用汽車公司發生火災事故引發非金融工商企業對于風險管理的重視,風險管理研究在非金融工商企業界迅速發展。
最后,財務風險和可保風險是這個階段風險管理研究的主要內容,企業應對風險的主要手段是保險。雖然這個階段風險管理風險管理已經得到了非金融工商界的重視,但是風險管理的研究領域主體依舊是金融保險業,這也就是的了風險管理研究多多少少都帶有金融保險的行業特性。例如,20世紀60年代Beaver發表的論文《財務比率與失敗預測》中基本就是采用金融保險行業的數據進行分析;20世紀70年代初期,Scholes和Black聯合發表的風險管理理論研究資料基本都是金融期權定價相關理論。
這一階段我國企業風險管理的發展歷程附屬于世界企業風險管理發展階段。雖然起步比較晚,但是基本發展特征與國外相似,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缺點,主要有:企業戰略與風險管理不相配,風險管理沒有放到企業發展戰略地位;沒有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風險管理基本由內部審計、會計、財務管理部門分別進行,風險管理主觀性較強;風險管理的研究基本是獨立進行,沒有考慮到市場是持續、動態變化的,企業僅僅從某一片面、單一層面上進行風險管理的研究,缺乏全局性和整體性的考慮。
這一階段,我國風險管理比較經典的代表作是20世紀90年代初香港保險總部出版的《風險管理手冊》和20世紀80年代初臺灣學者宋明哲所著的《風險管理》。
2.企業整體風險管理階段
20世紀90年代世界政治和經濟環境發生巨大變化,世界各國銀行個體倒閉最終引發拉美部分國家金融動蕩、亞洲金融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等較大金融整體風險動蕩,促使風險管理由財務和保險局部領域擴展至企業整體層面的風險管理研究,每個企業都在尋求建立完善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受世界金融動蕩的影響,我國風險管理研究階段也由財務和保險局部風險管理開始拓展至企業整體風險管理體系的研究上。整體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需要在舊的風險管理方法和技術基礎上進行各種創新工作,不斷協調企業各方利益,全面考慮風險的影響因素,通過有效的風險組合做到整體風險的規避,實現企業最大利潤。與財務風險和可保風險階段相比,這個階段基本特征有以下幾點。
首先,企業風險管理更加職責化,并且形成連續性風險管理制度。這個階段我國企業設置獨立風險管理部門,建立了具體的風險管理機制,這樣企業風險管理不再是管理層主觀意愿,而是企業管理職責組成部分,風險管理更加連續化。
其次,模型化的風險管理研究模式轉變為框架標準化風險管理研究模式。在參照國外企業風險管理的有效理論的基礎上,國務院國資委于2006年制定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是我國第一個風險管理框架,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對于企業進行框架標準化風險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指引意義。
最后,風險管理更加注重企業整體風險組合的研究管理。這個階段企業不再僅僅局限于對企業財務風險的管理,更加注重企業各個部門風險整體的應對。例如,在應對市場造成的產品風險時,財務風險以及各種產品市場風險相結合,制定最佳生產計劃應對市場風險,保證企業在風險中獲得最大經濟效益。
三、我國企業風險管理發展展望
綜合我國企業風險管理發展歷程以及經濟發展水平,作者認為我國企業風險管理發展趨勢主要有:
首先,企業風險管理目標將由傳統被動風險處理向風險預防、風險轉嫁以及風險價值利用轉變,企業風險管理活動重點向風險開發、風險利用和風險經營轉變。
其次,企業風險管理中母公司從外部以股東身份對子公司進行各種風險管理標準會得到完善。由于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委托理論以及兩權分離理論,目前關于企業內部風險管理的系統標準很少有涉及到母公司對于子公司的各種風險管理條例,所以如何進一步完善作為股東身份的母公司對于子公司的各種風險管理標準將會是我國企業風險管理發展的一個新方向。
再次,企業風險管理研究的主流趨勢將會是企業整體層面風險管理體系,也就是企業集成風險管理以及風險管理績效評價的研究。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進一步成熟,市場開放度更加深層次以及全方位,各種國內外市場風險的沖擊必然使得根據企業管理戰略目標制定企業集成風險管理目標的集成風險管理將會受到企業的重視。與傳統風險管理不容,集成風險管理具有明確的目標體系,總目標與企業戰略目標相吻合,各級企業部門根據本部門職能對總目標進行分解,得出本部門具體的子目標,各級目標具有鮮明的層次性,形成樹狀目標體系圖。與此同時,風險管理成本效益等的績效考核也會日益成為各企業以及理論研究者重視的內容。
最后,未來我國企業風險管理研究的主體不再是單個的學者,各種經濟組織或者政府將成為企業風險管理的研究主體。就像區域經濟組織合作是經濟全球化必經之路一樣,我國各個行業要得到極大的發展,合作式經濟組織必然會日益成為企業之間共贏的必然手段,所以風險管理不會再局限于某個企業,經濟組織整體風險管理會逐漸成為風險管理的研究主體。另外對市場經濟起引導以及宏觀控制的政府也會參與整體市場經濟風險管理的研究,因為經濟全球化中的各種沖擊,要想我國市場經濟順利規避各種風險,企業風險最小化,離不開政府的宏觀控制。
結語:總之,企業風險管理對于企業規避風險,快速發展壯大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在了解企業風險管理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做好對未來企業風險管理的正確預測,科學合理借助風險管理解決企業運行中各環節遇見的風險,或者在市場風險中做好企業展戰略決策。
參考文獻:
篇7
[論文關鍵詞] 企業風險管理理論 中央企業 本土化
本世紀初以來,以不確定性為基本研究對象的企業風險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rm)理論逐漸進入我國實業界和研究者的視野。2006年6月,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頒布實施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下稱《指引》),該《指引》的頒行,可以看成是企業風險管理理論在我國大規模本土化的開始。 一、企業風險管理理論概要及在我國的規范化實施
1.企業風險管理(erm)理論的一般框架。企業風險管理作為一種全新管理理念或管理框架的最終形成,是由美國發起人組織委員會(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coso)在2004年9月提出的,標志文書是《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下稱《整合框架》),這個框架是迄今為至企業風險管理最完善、最成熟的理論概括。coso認為,企業風險管理是經由企業當局廣泛參與,對企業面臨的不確定性進行多要點掌控,以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
《整合框架》提出了企業風險管理的8個核心要素,即,目標設定、內部 環境 、事件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回應、信息溝通、控制活動和持續監督,這8個要素組成了一個有機體系。企業風險管理有4個目標,即,戰略目標、經營目標、報告目標和合規目標。理想的erm框架是通過對不確定性的管理增加股東價值,以共同的 語言 和要素安排,落實企業的上述4項目標。企業風險管理的要素與目標之間是一種緊密的支持與保證關系。
2.企業風險管理在我國中央企業的初步實踐。在《整合框架》的背景下,2006年6月國資委根據《中a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等 法律 法規,制定頒布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對中央企業實施風險管理的總體原則、基本流程、組織體系、風險評估、風險管理策略、風險管理解決方案、監督與改進、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等進行了系統規范,成為中央企業風險管理的權威 指導 文書。之后,一些省市區也出臺了很多相關文件,對《指引》的實際操作進行具體化。《指引》所稱企業風險,包括純粹風險(只有帶來損失一種可能性)和機會風險(帶來損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具體分為戰略風險、 財務 風險、 市場 風險、運營風險、法律風險等。
《指引》對企業風險管理的目標、流程描述,與《整合框架》中的描述大體相同。它將企業風險管理的目標設定為五個方面:一是將風險控制在與總體目標相適應并可承受的范圍內;二是確保企業內外部實現真實、可靠的信息溝通;三是遵守法律法規;四是通過企業制度安排降低實現經營目標的不確定性;五是建立針對重大風險發生后的危機處理計劃。這五個方面的目標,分別對應著《整合框架》提出的4個目標。它將企業風險管理流程區劃為收集初始信息、進行風險評估、制定管理策略、提出實施解決方案和監督改進等5個階段,分別對應著《整合框架》中的企業風險管理8大基本要素。
二、企業風險 管理 理論 本土化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找到切合實際的本土化切入點
一方面,通過對《指引》的解讀可知,與國資委以往出臺的文件有很大不同是,過去國資委頒行的大多數文件都是在對企業大量實踐經驗進行分析 總結 的基礎之上形成的,是一個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回到實踐的過程。而《指引》則正好相反,它來自于成熟的理論,而且主要是國外的成熟理論,先于國內企業的管理實踐。另一方面,每一個中央企業都有其特殊的行業特點、既有體制、 歷史 傳承、 文化 特色和企業員工隊伍、管理當局的素質水平等,這決定了不同的企業在實施風險管理時應有不同的切入點或突破口,不能好高騖遠,要從各自的實際出發,找準影響各自企業主要經營管理領域的不確定性來源,有針對性地進行企業風險管理實踐。
2.建立起具有可操作組織規范
企業風險管理理論和《指引》都是針對企業所面臨的時時處處都存在的各類風險提出的,都只是一個理論框架和方向指引,沒有統一具體的模式。它要求企業圍繞總體經營目標,通過在企業各個管理環節和經營過程中執行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營造風險管理的氛圍,建設風險管理體系,等等。可見,無論企業風險管理理論還是《指引》,都沒有為中央企業的現實經營管理給出一個具體的、可以搬來即用的 藥 方,所以,將企業風險管理理論和《指引》具體化為每一個中央企業中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組織結構和規章制度,是當前我國中央企業需要下大力氣去做的事情。
3.培育良好的氣氛和合格主體
一般講,一個良好的適合于特定企業的erm氛圍,應該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一是將企業的風險偏好與 企業戰略 有機聯系;二是能夠保證企業的風險管理戰略、企業的 發展戰略 與企業的股東價值保持一致;三是可以提供鑒別和評估風險的工具,并有強大的企業輿論支持這些工具使用;四是企業各層面有統一的風險 語言 ,和暢通的溝通管道。任何一個erm框架都是在一定的氛圍中由具體的企業成員最終實施的,沒有良好的企業風險管理氛圍,得不到企業各層面人員的支持,再好的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和《指引》都會流于口號和形式。
參考文獻:
[1]滕青:我國企業風險管理框架構建[j]. 經濟 管理,2007,(3):45~48
篇8
1.企業風險管理(ERM)理論的一般框架。企業風險管理作為一種全新管理理念或管理框架的最終形成,是由美國發起人組織委員會(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mmission,COSO)在2004年9月提出的,標志文書是《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tegratedFramework,下稱《整合框架》),這個框架是迄今為至企業風險管理最完善、最成熟的理論概括。COSO認為,企業風險管理是經由企業當局廣泛參與,對企業面臨的不確定性進行多要點掌控,以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
《整合框架》提出了企業風險管理的8個核心要素,即,目標設定、內部環境、事件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回應、信息溝通、控制活動和持續監督,這8個要素組成了一個有機體系。企業風險管理有4個目標,即,戰略目標、經營目標、報告目標和合規目標。理想的ERM框架是通過對不確定性的管理增加股東價值,以共同的語言和要素安排,落實企業的上述4項目標。企業風險管理的要素與目標之間是一種緊密的支持與保證關系。
2.企業風險管理在我國中央企業的初步實踐。在《整合框架》的背景下,2006年6月國資委根據《中a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頒布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對中央企業實施風險管理的總體原則、基本流程、組織體系、風險評估、風險管理策略、風險管理解決方案、監督與改進、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等進行了系統規范,成為中央企業風險管理的權威指導文書。之后,一些省市區也出臺了很多相關文件,對《指引》的實際操作進行具體化。《指引》所稱企業風險,包括純粹風險(只有帶來損失一種可能性)和機會風險(帶來損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具體分為戰略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運營風險、法律風險等。
《指引》對企業風險管理的目標、流程描述,與《整合框架》中的描述大體相同。它將企業風險管理的目標設定為五個方面:一是將風險控制在與總體目標相適應并可承受的范圍內;二是確保企業內外部實現真實、可靠的信息溝通;三是遵守法律法規;四是通過企業制度安排降低實現經營目標的不確定性;五是建立針對重大風險發生后的危機處理計劃。這五個方面的目標,分別對應著《整合框架》提出的4個目標。它將企業風險管理流程區劃為收集初始信息、進行風險評估、制定管理策略、提出實施解決方案和監督改進等5個階段,分別對應著《整合框架》中的企業風險管理8大基本要素。
二、企業風險管理理論本土化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找到切合實際的本土化切入點
一方面,通過對《指引》的解讀可知,與國資委以往出臺的文件有很大不同是,過去國資委頒行的大多數文件都是在對企業大量實踐經驗進行分析總結的基礎之上形成的,是一個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回到實踐的過程。而《指引》則正好相反,它來自于成熟的理論,而且主要是國外的成熟理論,先于國內企業的管理實踐。另一方面,每一個中央企業都有其特殊的行業特點、既有體制、歷史傳承、文化特色和企業員工隊伍、管理當局的素質水平等,這決定了不同的企業在實施風險管理時應有不同的切入點或突破口,不能好高騖遠,要從各自的實際出發,找準影響各自企業主要經營管理領域的不確定性來源,有針對性地進行企業風險管理實踐。
2.建立起具有可操作組織規范
企業風險管理理論和《指引》都是針對企業所面臨的時時處處都存在的各類風險提出的,都只是一個理論框架和方向指引,沒有統一具體的模式。它要求企業圍繞總體經營目標,通過在企業各個管理環節和經營過程中執行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營造風險管理的氛圍,建設風險管理體系,等等。可見,無論企業風險管理理論還是《指引》,都沒有為中央企業的現實經營管理給出一個具體的、可以搬來即用的藥方,所以,將企業風險管理理論和《指引》具體化為每一個中央企業中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組織結構和規章制度,是當前我國中央企業需要下大力氣去做的事情。
3.培育良好的氣氛和合格主體
一般講,一個良好的適合于特定企業的ERM氛圍,應該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一是將企業的風險偏好與企業戰略有機聯系;二是能夠保證企業的風險管理戰略、企業的發展戰略與企業的股東價值保持一致;三是可以提供鑒別和評估風險的工具,并有強大的企業輿論支持這些工具使用;四是企業各層面有統一的風險語言,和暢通的溝通管道。任何一個ERM框架都是在一定的氛圍中由具體的企業成員最終實施的,沒有良好的企業風險管理氛圍,得不到企業各層面人員的支持,再好的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和《指引》都會流于口號和形式。
參考文獻:
[1]滕青:我國企業風險管理框架構建[J].經濟管理,2007,(3):45~48
[2]陳穎杰趙陽:談企業整體風險管理[J].商業經濟研究,2007,(28):44~45
[3]張東毅:淺談國有企業風險管理[J],山東煤炭管理干部學院黨報,2007,(3):11~12
篇9
關鍵詞:風險;風險管理;風險管理審計;
20世紀末、21世紀初,隨著企業戰略管理的實施,風險戰略決策的起用,風險就成為決定內部審計方向的基礎,開展企業風險管理審計也成為企業實現經營目標的迫切要求,是防范和化解企業風險的必然選擇。
一、企業風險管理審計的概述
所謂企業風險管理審計是指企業內部審計部門采用一種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法來進行以測試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各業務循環以及相關部門的風險識別、分析、評價、管理及處理等為基礎的一系列審核活動,對機構的風險管理、控制及監督過程進行評價進而提高過程效率,幫助機構實現目標。企業風險管理審計是一種現代審計模式,它有其自身的特點:
其一審計思路和觀念發生根本性轉變。賬項基礎審計注重具體交易事項的審查測試;制度基礎審計雖注重內部控制的符合性測試,而企業風險管理審計則是注重確認和測試風險管理部門為降低風險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
其二審計工作重心開始轉移。審計人員的審計工作由原來的內部控制審計擴展到所有風險管理技術審計,審計范圍拓寬了很多。
其三企業風險管理審計的方法更科學、更先進。企業風險管理審計是利用戰略和目標分析的結論,確定關鍵風險點,進行風險評估,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或消除風險。企業風險管理審計還廣泛運用數學分析、統計分析和計算機等技術方法,使審計工作更加簡單、快捷。
最后是企業風險管理審計的目的更加明確,在于揭示企業的各種風險因素,降低和防范各種風險,協助企業決策者和管理層達到預期的經營目標。
實施企業風險管理審計是針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再監督,以便及時發現并消除風險點,把風險損失控制在最低限度,與此同時,能夠通過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符合性測試發現內控制度的不足之處,并提出改進意見,進一步修訂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實施企業風險管理審計還能起到預防風險與警示的作用,企業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內控制度,由相關部門或人員具體實施,事先控制可能出現的風險,把風險消滅在發生之前或萌芽狀態,而當風險產生并造成損失時,分析原因,總結經驗教訓,采取相應措施,發揮風險管理審計的警示作用;企業風險管理審計的開展還有助于提高外部審計質量和效率,一方面將有限的審計資源用于高風險領域,另一方面,降低外部審計成本,提高審計效率。
二、開展企業風險管理審計面臨的若干問題
目前,從世界范圍看,企業的風險管理審計尚處在發展階段,還有相當一部分的企業沒有實行,風險管理審計的理論研究方面的工作及成果還比較少,風險管理審計的發展還面臨著若干問題。
(一)風險意識淡薄。
1、企業缺乏風險意識,沒有積極、主動、系統地進行風險管理工作。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企業中的風險管理活動往往是瞬時的或者間斷性的,意識到了就進行管理,事后則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將其拋擲腦后;二是企業缺乏對風險進行定期的復核和再評估,降低了企業適應環境變化、管理風險和規避風險的能力。
2、企業本來應該以追求長遠利益、獲取最大利潤為根本目標,但是有些企業卻只顧眼前的利益,而忽視某些行為決策對企業未來發展產生的影響,往往對所投資的項目的風險不能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從而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二)企業風險管理的組織架構還不完善,缺乏現代意義上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尤其我國的大多數企業存在較為嚴重的治理結構問題,導致各個部門和崗位的人員對其工作職責和操作程序不清晰,風險承擔的最終主體也不明確,因而很難形成現代意義上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并且沒有專門的人員進行企業風險管理。即便是成立了相應的風險管理部門,但是沒有專職的風險經理,風險承擔的主體不明確,各個部門或者崗位間互相推卸責任,使其風險管理的成效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從而無力承擔起獨立的、具有權威性的、有效管理企業風險的職責,使得我國企業的風險管理始終停留在以眼前利益為目的的決策層次上,而不能像西方一些企業將企業風險管理上升到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
(三)企業風險管理審計的創新受到一定程度的外部因素的制約。企業風險管理審計隨著風險管理的創新而不斷創新的,風險管理的創新一方面在于企業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求外界給它創造較為寬松的環境,例如,要為銀行風險管理的創新創造寬松的環境就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必須具備市場化的交易主體和交易價格,因為,只有這樣,銀行才能作為風險的承擔者在市場上借助已有的或創新的風險管理工具規避和控制風險;二是具備成熟的金融市場,因為創新的本身也會創造出新的風險,一旦管理不慎,金融市場無法消化,就可能引起金融動蕩或危機,因此,成熟的金融市場也是必要的;三是完備的法律保障,沒有完備的法律法規政策來規范、約束和保障各種創新的開展,那么要使金融風險管理創新良性發展也不太可能。由此可見,其他企業也基本如此,然而,我國目前尚且不具備這樣的外部條件,這樣就制約了我國風險管理創新的發展。
(四)關于企業風險管理審計,我國至今沒有出臺較為完備的法律法規政策,不利于風險管理創新的良性發展,同樣,也不能很好的規范、約束和保障企業風險管理審計的開展,使審計人員在開展企業風險管理審計的過程中束手束腳。
(五)對企業風險管理審計的定位不夠清楚、準確。如《內部審計具體準則第16號-風險管理審計》中提出這樣一種說法風險管理是組織內部控制的一部分,內部審計人員對風險管理的審查和評價是內部控制審計的基本內容之一,而在1992年后最新出臺的《企業風險管理框架》中將內部控制擴展為風險管理,明確提出了風險管理包含內部控制。這兩種觀點的之間矛盾使我們對風險管理審計的定位有點模糊不清,對風險管理審計的范圍也有所置疑。
(六)在企業風險管理審計的范圍上,審計人員側重于企業經營管理風險的識別、估算和控制方面的審計,而對企業制度風險、法律風險等其他風險的評估、測試等方面的審視程度不夠,但是隨著我國加入WTO,我國企業的經營管理逐漸與國際接軌,再加上企業自身改革的不斷深化,企業的風險管理不可能只停留在分別對某一種風險進行管理的階段上,企業只有全面的、綜合的考慮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因素,才能有效的預防、管理和控制風險,同樣的,企業風險管理審計也不能停留在部門風險管理審計的階段上,而要向全面的、整體的風險管理審計發展,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七)企業風險管理審計人才嚴重匱乏。
1、目前,我國企業風險管理審計人才嚴重匱乏,現有風險管理審計人員綜合素質不高,主要表現在文化水平不高,計算機操作能力不夠,知識結構單一,風險意識不強,工作創新能力差等等。如不加強對風險管理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將非常不利于風險管理審計的有效開展。
2、我國注冊會計師對行業風險和企業經營風險缺乏了解,數據積累嚴重不足,正如黃世忠教授所說的:我國會計師事務所90%以上的業務是審計業務和會計業務,沒有經濟方面、法律方面等多元化的背景。注冊會計師們不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不了解整個行業。這我國審計人員有效開展企業風險管理審計工作所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開展企業風險管理審計采取的應對措施
在全球經濟化的當今世界,企業為了使自己在競爭中贏得優勢、搶得先機,為了更好地開展風險管理審計,必須對審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地措施。
(一)轉變企業觀念,提高企業風險意識,將風險管理納入企業的經營管理之中。開展企業風險管理審計,首先要求企業管理層要徹底轉變觀念、增強風險意識、把風險管理審計擺在重要位置上,正確合理地處理風險與效益的關系,把企業長遠利益作為企業的根本目標,與此同時審計人員也要轉變觀念,盡快實現從傳統的帳項基礎審計、制度基礎審計向風險管理審計轉變,突出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一方面要監督企業各職能部門認真貫徹各項內部控制制度,切實規范操作程序,防止操作過程中人為造成風險;另一方面要認真落實風險管理審計提出的整改意見,克服專業管理部門的偏見,使風險管理審計能夠真正發揮作用。
(二)重視風險管理在企業可持續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完善風險管理的組織架構,明確風險的承擔主體,整合現有的風險管理部門,形成由最高管理層直接負責的、系統的、全面的風險管理系統。另外,企業要在充分利用內部的風險管理人員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外腦即利用企業外部的風險管理咨詢公司專家的才能智慧,進行有效的企業風險管理。這就為審計人員開展企業風險管理審計提供明確的審計對象,使審計人員能夠制定出更加有效合理的審計計劃,節約了審計時間,提高了審計效率。
(三)我國要加強對企業風險管理審計的重視程度,尤其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今天,企業資本迅速積累,企業規模日益擴大,能否有效開展企業風險管理審計與企業能否在競爭中無往不利,企業能否取得成功息息相關。因此,不僅要求企業組織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培養專門的風險管理人員,還要求我國政府盡快出臺與企業風險管理審計相關的比較完備的政策、法律法規以規范、制約和保障企業風險管理審計工作,使其有效開展。
(四)在重視企業經營風險管理審計的同時,對于企業其他風險管理(如制度風險管理、法律風險管理)的審計也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在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現代企業的競爭中,哪怕只忽視一種風險都很可能使企業遭受巨大的損失,因此,審計人員應全面系統地進行企業風險管理審計。
(五)立足現實,開展符合我國國情的風險管理審計創新。雖然我國的企業風險管理審計還不具備完備的法律法規政策,并且這些外部因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這并不表明這些外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就一定不可以進行風險管理審計的創新。例如,根據西方金融業務創新技能方面的發展進程,金融業務創新的層次可分為金融基礎業務層、衍生業務創新層和組合業務創新層,相應地,銀行風險管理的創新也會隨之不斷發展,我國當前創新處于基礎業務層,如開展一些銀行保險業務,實現風險在銀行與保險之間的轉移等,持條件成熟后再進行其他風險管理方法的創新。相信只要我們勇于探索,從最基礎的層次進行創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六)開展企業風險管理審計,需要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審計人才。企業風險來自各方面,而且不是孤立存在的,受眾多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響,這就對審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要求審計人員不僅僅是一個合格的管理者,還要是一名優秀的審計人員,既要掌握了解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運作狀況,又要關心企業外部環境的變遷、市場經濟的趨勢、行業的特點和技術的發展等等。現如今這種多才多能的審計人員屈指可數,各單位領導應該花大力氣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審計人員,為開展風險管理審計奠定基礎,一方面,可以選拔優秀審計人才出國進修現代風險管理審計技術,將國外的優良的審計技術和經驗引入我國的風險管理審計的實踐應用中;另一方面,對現有的風險管理審計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讓他們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同時,也要注意提高他們的計算機操作水平,以適應時代的發展。我認為21世紀的高素質審計人才應該具備以下標準: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相應的技能;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具有敏銳、細致的觀察思辨能力;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分析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熟練地掌握計算機技術;精通英語。
(七)企業風險管理審計要做到經常化、制度化。
風險是隨時隨地都會發生的,而且是不斷變化的,妄想一次、兩次風險管理審計就能解決根本問題是荒謬的、不現實的,因此風險管理審計必須做到經常化,要周期性地或不定期地開展全面的風險審查評估,并在此基礎上,對重點風險點及時開展專項風險審計,尤其是對內部控制制度評價中發現的重大失控點,應予以高度的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堵塞漏洞,減少或者消除風險點和內控失控點。
篇10
關鍵詞:企業風險;動態管理制度;應用
風險動態管理是近幾年新興的一門管理學科,它是指對企業在各個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風險進行有效、合理的評估和處理,使企業的風險降到最小,保證企業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風險管理對于企業來說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國的企業風險管理制度還處于初級階段,缺乏專業的人才,企業風險管理的理論和實踐經驗還不是很完善。因此我們要加強企業風險動態管理制度的建設,讓其更好的為企業服務。
一、我國企業風險管理的現狀
風險管理最早出現于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是一門管理學的新興學科,逐步的傳播到加拿大、歐洲等國家,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提高了人們對于風險認識和重視程度,他對于企業的風險管理有一定的效力。我國的企業風險管理發展較晚,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才注意到風險管理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但是我國的風險管理理論還不是很完善,缺乏一定的實踐基礎,因此我國企業的風險意識還有待加強。
企業對于風險意識的重視程度越來越強,我國也不斷加大企業風險管理的研究,現階段,我國形成了較完善的企業動態風險管理理論體系,從企業的各項經濟業務出發,積極的進行各個生產階段的風險管理。但是我國的風險管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這是由經濟體制和歷史原因造成的,我國的風險管理工作長期由政府負責,只是在少部分的銀行和保險公司承擔風險,多數的企業沒有進行風險管理的意識。這表明我國風險管理應用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只是在理的基礎上,在少數的企業進行嘗試,這遠遠不能發揮風險管理應有的效果。對于風險管理體系,理論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的,實踐經驗不夠,沒有足夠的數據支持,就不能促進風險理論的改進和完善,因此,要將企業風險理論多應用于實踐中,在實踐中不斷的補充、改進理論知識,促進我國企業風險動態理論的不斷完善。
二、我國風險動態管理體系的構建及應用
(一)風險管理動態理論框架的構建
風險管理動態理論的構建是對風險識別和確定風險的來源的確定,風險識別是指對于企業經營過程中,可能存在風險的因素進行歸納總結、判斷,分別確定風險的類別和性質。確定風險的來源只是根據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實事求是的調查,進行各項指標進行分析判斷。風險可以分為靜態風險和動態風險,靜態風險與外部的經濟環境沒有關系,是由自然力的不規則運動或者是人們的錯誤認識造成的,靜態風險的發生有一定的規律性,可以預見的是,提高人們的意識可以有效的避免靜態風險。動態風險的發生與經濟環境和國家的宏觀政策有很直接的關系,當外部環境發生改變時,或者是國家進行經濟調控時,企業容易發生動態風險,其發生一般是不能預見的。
針對企業發生的風險要進行合理的評估,風險評估是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科學合理的判斷各項風險會對企業產生的直接的影響,并合理的估計風險產生的概率,找出問題,合理的規避風險。風險回避、風險轉移、風險減輕和風險自留是有效的規避風險的幾種措施,合理的利用這幾種方式,讓企業的風險降到最低。
(二)企業風險動態管理框架的構建
企業在進行風險管理時,要根據風險容易產生的因素進行綜合管理,建立企業風險管理體系,營造嚴謹的企業氛圍,讓企業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安全保證,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在進行企業動態風險管理體制創建時,首先要明確董事會在企業風險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董事會是企業的管理者,企業大多數的決定都是董事會制定的,董事會要真正的把這件決策落實起來,安排專門的部門負責,要在全企業樹立風險管理的理念,正確的認識企業風險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另外也要制定相應的懲罰機制,促進全員否參與到企業風險管理的體系中來。其次,完善企業的機構設置,增加風險管理部門,并定期的組織本部門人員培訓,提高該部門工作人員的素質,提高鑒別風險的能力,對于可能發生的風險可以靈敏的反應出來,在平時的工作中多總結經驗,有效的將風險的損失最小化。最后,要建立嚴謹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由于風險的發生存在不確定性,要想減輕風險就是減少不確定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減少企業的損失,讓企業的經濟利益最大化。
三、結語
企業風險動態管理模式將企業的不確定性作為連續的過程來考慮,它不僅將企業風險管理系統化、制度化,同時還將企業的風險管理融入日常管理中,并體現到企業的各個制度層面上,其最終目標是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水平。現代企業面臨著許多高度不確定性因素,實現風險的動態管理可以更好地支持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陶,文理,孫超平,魏劍波.五位一體的中小型民營建筑企業風險文化建設研究[J].科技和產業.2015(09).
[2]李文娟,周建亮,陸建忠.我國國際工程公司核心能力分析與評價[J].建筑經濟.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