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的稅務籌劃范文

時間:2023-09-06 17:41: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零售業的稅務籌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零售業的稅務籌劃

篇1

1、零售企業稅收籌劃的意義

稅收籌劃是每一個想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取一席之地企業必然要涉獵的一項活動。商業零售企業作為服務業行業,進入門檻低,企業要想從中獨樹一幟,必須擁有其核心競爭力。合理稅收籌劃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達到幫助企業節稅的目的,使其在同行業中以低成本取勝,而如今誰擁有了低成本就等同于擁有了相當程度的競爭力。稅收籌劃能為我國的商業零售企業帶來哪些有益之處呢?

(1)稅收籌劃有利于降低零售業企業的稅務風險。眾所周知,我國企業背負著較重的稅收負擔,每個企業在面對納稅義務時都會生懼,有些企業還會采取偷稅漏稅、逾期交稅等手段。如果企業逾期未交稅則會承擔一定的罰款,作為一項營業外支出會降低企業的利潤;如果企業不懂得稅收籌劃,而單純的偷稅漏稅,除了繳納罰款以外還要承擔部分法律責任,對企業的名聲帶來無法彌補的壞影響。合理的稅收籌劃一方面可以減輕企業的稅負,使企業的稅負不至遭受“滾雪球”的惡果,另一方面在合法的范圍內進行的經營活動才符合國家的人民的價值認知標準,才會得到大眾的擁護。

(2)稅收籌劃有利于節省零售業企業的運營成本。我國稅法制度規定極其復雜,如果企業不能對稅法進行透徹研究,會在很多方面繳納了本來不必繳納的稅款,包括政府對相關行業和相關項目的稅收優惠政策、稅法尚未完善的稅務漏洞等。如果企業有專門的稅收籌劃人員負責對稅法進行深入研究并結合其行業特點,就能做到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降低其運營成本,對企業績效提高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3)稅收籌劃有利于提高零售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稅收籌劃作為一個新興的名詞對于大多數的商業零售企業來說還是比較新鮮的,所以對稅收籌劃認識的先后、能否把握住先機,對其市場占有率的影響是很大的。同時,稅收籌劃其實貫穿零售業企業的各個環節,包括采購、配送和銷售等多個環節,若每個環節都能在稅收籌劃方面做好,那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指日可待。

2、零售業企業的稅務籌劃空間

(1)增值稅的稅務籌劃空間。對于零售業企業來說,主要業務活動就是將商品從生產領域轉移到銷售領域中,以便消費者購買,企業實現資本的增值。同制造業企業相同的是,銷售商品就要繳納增值稅,對于增值稅的繳納,企業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稅收籌劃。因為增值稅的繳納額是根據銷項稅額減進項稅額的差額來繳納的,可以通過控制銷項和進項來減少納稅。第一,進貨來源可以是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或小規模納稅人,取得一般納稅人開具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后進項是可以抵扣的;而小規模納稅人不存在進項抵扣,直接按3%征收率征收增值稅,企業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在納稅人選擇上進行籌劃。第二,企業可以采用降低售價等方式減少銷項稅額或者通過進貨來增加進項稅額,使稅負暫時減輕。

(2)企業所得稅的稅務籌劃空間。企業所得稅的繳納是按照應納稅所得額計算而來的,企業可以在應納稅所得額上做文章,進行稅收籌劃。第一,可以利用國家的優惠政策,將可以稅前抵減或者能加計扣除的項目利用起來;第二,為了在法律允許范圍內盡量少繳納所得稅,可以減小稅基,即最大限度地增大成本和費用支出。

二、采購環節的稅收籌劃

采購環節涉及到稅收籌劃的項目主要是進貨渠道。商業零售企業的進貨渠道包括了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兩種。企業若選擇從一般納稅人購進貨物,則增值稅額計算時17%的進項稅額能夠抵扣銷項稅額;若選擇小規模納稅人作為貨源,那么計算增值稅額時沒有相應的進項能夠抵扣,對于企業來說,相當于增加了一部分稅負。舉個例子:一件商品的成本是80元,成本利潤率是25%,商業零售企業購進價格是100元,對外銷售價格是150元。商業零售企業若從一般納稅人處取得,繳納的增值稅額是150?鄢17%-100?鄢17%=8.5;若從小規模納稅人處取得繳納的增值稅額是150?鄢17%=25.5。雖然從一般納稅人處取得商品實際上自己已經承擔對應的進項稅的金額,但是從納稅角度來說,從一般納稅人處購買貨物確實減輕了稅負。

三、配送環節的稅收籌劃

稅法明確規定,零售企業在銷售商品的同時為客戶提供運輸勞務的,屬于一項銷售行為,既涉及貨物,又涉及營業稅改增值稅應稅勞務的混合銷售行為。對于混合銷售行為,應該全額按照銷售商品來征收增值稅;但是如果企業單獨成立了運輸公司,企業必須對零售和運輸兩項業務單獨核算,銷售業務按照17%征收增值稅,運輸業務按照11%征收增值稅,其它的配送服務費則按照5%征收營業稅。對于企業來說有兩種方案可供選擇:第一,財務上不做獨立核算,將銷售貨物和提供勞務都按17%的稅率核算;第二,配送業務收取的服務費計入“其它業務收入”,屬于營業稅應稅勞務,運輸收入是“營改增”項目屬于增值稅應稅勞務,而商品銷售與第一個方案相同,屬增值稅應稅項目。因此,如果零售企業對其“配送業務”分開核算,“運輸裝卸收入”可享受11%的低稅率。

四、銷售環節的稅收籌劃

對于零售業企業來說,主要負責商品的銷售,所以銷售環節的稅收籌劃顯得尤為重要。要指明的一點是,稅收籌劃不僅僅是要求稅負減到最低,最終目的是在稅負盡量降低的前提下使稅后利潤最大化。商業零售企業為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提高銷售額,通常會采用一些促銷手段,如果企業能在利用促銷手段的同時加強稅收籌劃,那么企業將會在稅后利潤最大化方面有突出表現。

1、打折促銷活動及稅收籌劃

首先,打折促銷活動是商業零售企業的一項營銷策略,也是最常見的一種營銷手段。稅法有明確的規定,出現這種情況時,企業可以在符合條件時按照促銷后金額進行收入核算。第一,企業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時必須將折扣額和促銷金額列支在同一張發票上,分別注明折扣額和銷售額金額;第二,零售業企業的打折促銷活動能享受折后金額入賬優惠僅限于價格折扣,即同一商品銷售時予以一定的折扣,而不能是實物折扣,實物折扣應按視同銷售核算。

某商場銷售一種成本為70元,原價100元的商品,商場進行打折促銷,一定期間可以享受8.5折優惠。企業如果未按照稅法規定,未將折扣金額和促銷金額列支到同一張發票上,則企業承擔的稅費如下:

增值稅:100/(1+17%)?鄢17%-70/(1+17%)?鄢17%=4.36

企業所得稅:【100/(1+17%)-70/(1+17%)】?鄢25%=6.41

若企業關注到了稅收籌劃的重要性,按照稅法要求進行列支,則企業承擔的稅費為:

增值稅:85/(1+17%)?鄢17%-70/(1+17%)?鄢17%=2.18

企業所得稅:【85/(1+17%)-70/(1+17%)】?鄢25%=3.21

顯而易見,在打折促銷活動時進行稅收籌劃有助于企業節稅。

2、捆綁銷售活動及稅收籌劃

捆綁銷售顧名思義,將多個商品湊成一套銷售,或者將多個同類商品按一件單價銷售。企業如果能通過對稅法深入研究就會發現,對于捆綁銷售,稅法有明確規定,增值稅和所得稅計算時,可按捆綁后銷售額為稅基計算增值稅銷項稅額及所得稅中的收入;而按照捆綁商品的成本總額為基礎來計算增值稅的進項和所得稅的成本費用。

某商場對成本為180元,價值300元的A商品和成本為30元,價值為50元的商品進行捆綁銷售,按300元進行銷售。若企業沒有關注稅法具體規定,進行稅收籌劃,納稅金額為:

增值稅:(300+50)/(1+17%)?鄢17%-(180+30)/(1+17%)?鄢17%=20.34

企業所得稅:【(300+50)/(1+17%)-(180+30)/(1+17%)】?鄢25%=29.91

若企業關注稅收籌劃,懂得稅法規定,納稅金額為:

增值稅:300/(1+17%)?鄢17%-(180+30)/(1+17%)?鄢17%=13.08

企業所得稅:【300/(1+17%)-(180+30)/(1+17%)】?鄢25%=19.24

3、以舊換新活動及稅收籌劃

以舊換新活動的思路是顧客提供一件舊商品,在購買新商品時可以充當一部分現金來使用。稅法規定,銷售新商品要按銷售處理同時收入舊商品要按照購進處理。但企業進行以舊換新,購進舊商品就可以以廢品收購公司等第三方為主體,免去企業購進舊商品并銷售舊商品的稅費。

某商場五一開展以舊換新活動,每件舊的A商品可以這架200元,一件新的A商品價值2000元,顧客在購買一件新的A商品時只需要支付1800元。根據現行的稅收規定,若零售業企業不與第三方合作,需交納稅款如下:

銷售新產品:2000/(1+17%)?鄢17%=290.60

購進舊產品:0

售出舊產品:200?鄢17%=34

由于從顧客手中購入舊商品,零售業企業不能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此進項不能抵扣,而將舊貨賣出時還要承擔相應的銷項稅額,所以對于此項業務來說企業應繳納的增值稅為324.6元;若企業在依舊換新時與第三方合作,需繳納的稅款為:

銷售新產品:2000/(1+17%)?鄢17%=290.60

由于第三方購入與零售業企業無關,所以不存在進項稅不能抵扣或者賣出還要繳納銷項稅額的問題,企業需要繳納的稅額就是290.60,相比稅收籌劃之前少繳納了增值稅34元。

篇2

(一)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大個金”經營格局,形成資源整合、協調高效的運行機制。加快推進零售業務“專業化經營、系統化管理”改革,擴大二級分行、特別是大城市行的改革覆蓋面,并向一級分行層面延伸。通過“兩化”改革,有效改變部門分割、分散經營的局面,建立統一客戶視圖下的分層次客戶服務體系、集中統一的產品研發和銷售體系以及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改進零售銀行業務的評價考核機制,在行長目標考核中適當加大考核比重。完善按客戶、產品、網點和客戶經理的業績價值貢獻為基礎的零售業務考核體系,為第一零售銀行建設提供強有力的體制和機制保障。加快個人客戶經理隊伍建設,明年專職客戶經理必須達到3萬人,三年突破5萬人,保證中高端客戶的年增長率達到15%以上。

繼續完善一般理財網點的分區服務,合理控制金融便利店的數量,規范和美化普通網點的服務環境。擴大自助設備投放,計劃每年新增2000臺ATM,不斷改善大眾化和標準化的金融服務。改造和優化網點標識系統,實行網點櫥窗亮燈工程和內部布局的標準化,爭取明年使有條件的綜合化網點全部亮起來,成為宣傳工商銀行自身形象和業務產品的重要窗口,切實把網點優勢充分展現出來。

(三)開發適應中高端客戶需要的個性化產品和服務,豐富個人金融產品體系。在進一步做大基金、國債、保險等傳統產品的同時,重點從本外幣衍生類產品組合、保險定投、基金投資理財計劃等銀行類理財產品開發方面取得突破。加快賬戶管理業務的開發,進一步把個人客戶理財、基金、國債、保險、黃金等各種資產的管理整合到理財金賬戶,并以此為基礎提供質押貸款、投資管理等新的服務,通過更為完整的產品鏈和合一的資產賬戶管理,形成客戶資金在我行內部的循環回流,從各個金融服務環節獲取收益。適應海外華人高端客戶群體回國投資理財需求,加快開發新的業務渠道和產品,積極提供包括資金匯入、結匯、投資等在內的一攬子服務。加強境內外個人賬戶對接研究,盡快實現境內外賬戶全面掛接和統一管理,聯動開發個人金融業務市場。

篇3

關鍵詞:零售市場業態格局規模格局政策選擇

加入WTO以后,我國經濟的改革及對外開放進一步深化,中央及地方政府也擴大了招商引資規模。外資的引入,加劇了零售市場競爭格局的變化。在加速我國零售業發展的同時,對我國目前的零售業態格局產生了較大影響,增加了零售業未來發展局面的不確定性。當前,在外資零售業的影響下,超市(含便利店)、專業(賣)店、購物中心等新業態相互角逐,并不斷蠶食著傳統百貨業的原有領地,其中超市(含便利店)發展最為迅猛;整體而言,我國零售企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商業戰略重組和整合雖如火如荼,一些大型商業企業集團相繼出現,原有市場格局亦漸趨緊湊,但從規模角度看與國外零售巨頭仍不可同日而語,而且集中度仍然較低。

我國零售市場業態格局與規模格局

零售業態的競爭格局現狀

本文就百貨商店、連鎖超級市場、倉儲式商場、專業店、便利店和購物中心這六類主要零售業態的競爭格局的現狀作出分析。

百貨商店指在一個大建筑物內,根據不同商品部門設銷售區,開展各自的進貨、管理、運營的零售業態。目前,中國百貨商場的發展呈現出規模大型化、組織集團化、經營多元化和向新業態延伸的特點。從市場形式看,百貨商場表現為如下現狀:

經濟效益日益下滑。雖然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整體呈上升趨勢,但百貨零售企業的毛利率確呈下降態勢,企業的效益增長遠低于銷售額的增長。同業過度擴張競爭。從2005年的發展情況來看,多數城市的百貨零售企業建設速度遠遠超過了居民實際購買力增長水平。市場缺乏特點,消費需求明顯斷層。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普及型、溫飽型需求已基本飽和,而新的高水平的購買能力尚未形成,加之居民購買力多渠道大量分流,商品消費需求在近幾年內將會逐漸減弱。因此,消費品市場難以出現熱點商品。

連鎖超級市場超市是指采取自選銷售方式,以銷售生鮮商品、食品等大眾化實用品、向顧客提供日常必需品為主要目的的零售業態。在百貨商場擴張受到影響的情況下,連鎖超市成為新的發展方向,具備競爭力的大型連鎖超市將成為下一輪發展熱點:

中國連鎖超市已成為商業領域最具活力的業態。尤其是近幾年來,大中型連鎖超市銷售規模逐年遞增,銷售增長明顯高于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增長和傳統百貨商店的增長。

競爭激烈,連鎖超市進入整合時期。同國外的連鎖超市公司相比,中國的連鎖超市規模明顯偏小。目前連鎖超市公司擴大規模的主要方式是對國有網點進行連鎖化改造和通過租賃、購買、新建網點等方式擴張,這些都屬于單一資本的擴張,要想擴大企業規模,建造內資連鎖超市的“航空母艦”,只有進一步轉變觀念,通過聯合、兼并、收購和加盟等多種形式,突破行業界限、地區界限,才能真正形成經營規模大、競爭實力強的大型連鎖超市公司。

外資進入速度加快。國外著名的超市集團公司看好了中國商業領域的發展潛力,紛紛搶灘中國,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并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如美國的沃爾瑪,法國的家樂福,已經逐步在我國形成了一定的網絡規模,而且擬定了進一步拓展中國市場的計劃。

倉儲式商場指在大型綜合超市經營的商品基礎上,篩選大眾化實用品銷售,并實行儲銷一體,以提供有限服務和低價商品為主要特征的,采取自選方式銷售的零售業態。

由于國外大型著名倉儲式商場紛紛進駐我國市場,不僅對國內倉儲式商場的發展起到示范作用,同時加劇了倉儲商場之間的競爭,我國倉儲式商場逐步注重人才的培養和內部經營管理的規范運作使之進入規范化發展階段。新經營理念的引入,使我國倉儲式商場的優勢較為明顯:倉儲式商場一般都實行私人商場,即PB(PRIVATEBRAND)戰略。零售企業自己籌劃開發并貼有本公司特定商標的商品。倉儲式商場定位于中低檔次。中國目前仍有60%—70%消費者消費水平較低,因而倉儲式商場的定位仍適應當前消費狀況,再加上商場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務,因而頗受歡迎。自主的購物形式。消費者購買的自主心理日益增強,對營業員的依賴性減弱,而倉儲式商場已適應了這種心理。倉儲式商場實行會員制,把一些收入較高、消費量較大但同時對讓利銷售比較敏感的消費者吸收為自己的會員,并對其大量消費進行獎勵,從而成為自己固定的消費群體。實行會員制也便于商家進行市場分析,確定消費趨向,以便制定出各種營銷策略。經營管理機構精簡、高效。

專業店指經營某一大類商品為主,并且具有豐富專業知識的銷售人員和提供適當售后服務的零售業態。專業店的發展呈現以下特點:發展迅速,總量大幅度增加;專業細分化;經營形式多樣化。專業店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在一些大城市發展異常迅猛,逐漸成為與綜合百貨商場、超市并駕齊驅的一種商業業態。這些專業店以相對價格較低、專業服務、連鎖經營等優勢,迅速分割了原有大型百貨商店的市場份額,但其發展同樣面臨人才缺乏,經營管理水平落后,經營規模限制等問題。

便利店指滿足顧客便利性需求為主要目的的零售業態。便利店適應了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需要,是我國零售業態中較有發展潛力的一種,估計今后的發展速度將會更快。

購物中心近幾年,購物中心在全國大城市處于興建中,建筑面積5—20萬平方米不等,全國正在興建的約有200處左右,基本上是以娛樂、餐飲、服務、休閑購物為一體的綜合性購物場所。

除了上述幾種主要業態,電視購物、郵購等作為新興的商貿形式,以其自身獨特的優勢在市場上嶄露頭角。

零售企業規模格局

我國目前零售企業規模競爭格局表現為:首先,企業規模化趨勢逐漸明顯,產業集中程度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同時零售企業間并購進程加快,集團規模增大,出現了一批初具規模的大型企業集團。并且零售業向超大型零售企業的發展開始加速。其次,外商企業占有相當優勢,增長也十分迅速。2004年我國零售業外商投資法人企業數264家,分店2200多個,比上一年增長了89%;2004年零售企業前30名中國內企業銷售額增幅為17.8%,而外商企業為21.6%,銷售額占零售企業30強銷售總額比例為20.8%,優勢較為明顯。通過對上述零售企業規模競爭格局進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基于物流、營銷以及客服等方面的規模經濟對處于流通末端的零售業來說至關重要。作為零售市場自身結構優化的趨勢,零售企業必然走向大規模與集團化,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再者連鎖經營方式的大規模引入及廣泛流行,也是零售企業規模化發展的一個誘因。

長期以來小、散、亂、差的競爭格局導致零售市場中的過度競爭和無序競爭,嚴重影響了零售企業的平均利潤水平,無益于企業的發展和效益的提高,也無益于整個零售行業的發展,要改變這一局面,必須走規模化、集團化發展的道路,而我國零售業目前無論是規模還是集中程度與合理的市場結構都相差懸殊,因此作為一種趨勢,零售企業的規模仍將繼續增大,零售市場的集中度必將進一步提高。

外資的大量涌入,高投入、掠奪性布局及其迅速壯大,顯示出了對零售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威脅,也在客觀上刺激和加速了我國零售企業的規模化整合及行業集中程度的提高,唯有自我發展壯大,方可應對外資在各方面的大沖擊,保護本國零售企業的市場地位。

從現狀來看,外資掠奪性戰略布局階段初步完成,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增店擴容時期,尤其是零售業全面對外資開放,限制進一步放寬后,外商投資將會更加自由,領域也將更加深入,這些因素決定著外商規模必將隨之增大,市場份額也將進一步提高。在近5—10年內,外商投資的商業企業在規模上將會保持在一個較高的增長水平上。

我國零售市場業態與規模格局的政策選擇

業態政策選擇

通過對我國零售業主要業態現狀的研究,我國零售市場要想成功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筆者認為可采取以下應對措施:

改革以百貨為主的原有傳統業態,對不適合當前消費需求的業態形式進行現代化改造。當前百貨店在滿足消費者需求上已明顯落后于其它業態,因此應對百貨店在數量上加以控制,在其功能上加以改革。

大力發展適合當前市場環境及消費需求的業態形式,如超市、專業店和購物中心等,制定相關政策,降低區域性政策壁壘,加速連鎖經營的拓展,使其合理、健康、有序的發展,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現階段的狀況進行創新,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新型業態,例如在大中城市的居民區附近,發展小規模超市與雜貨店相結合并帶有一定便民服務項目的類似便利店性質的業態;在中西部廣大農村地區,發展小型折扣商店等。

規模政策選擇

鼓勵跨地區、跨所有制的企業重組政府應在適度規模的原則下,以市場為導向,采取稅收、金融等支持手段,積極推進大型企業集團的發展,促進零售企業間的資產重組,打破體制的限制,通過政府制定和實施零售企業聯合政策,通過組建跨地區、跨部門的零售企業大集團,以實現規模經濟和競爭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競爭;制定有關政策,打破地區封鎖,大力推進連鎖經營組織向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發展和延伸,促進企業間的跨地區重組,例如建立統一法規,解決企業跨地區跨省市開店在工商登記、稅務交納等營業正常開放環節等方面的問題。

先本土化再國際化本土化和國際化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本土化,國際化就無從談起,成功的本土化是國際化的前提,本土化競爭程度和競爭優勢決定著國際化進程和競爭實力;反之,如果沒有國際化理念和標準管理下的產品或服務作支撐,本土化也就失去了根本。對于我國零售業跨地區的重組和整合應首先側重于本國范圍內進一步拓展市場的深度和廣度,擴大企業規模,提升自身競爭力,培養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的能力,為進軍國際市場積蓄力量。

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合理的市場競爭格局必然是以大企業集團為主導、中小商業企業為主體的相互競爭、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的塔形結構。中小企業通過細分市場及合理定位,在維持自身生存的基礎上有利于填補相對于大企業存在的需求空白,對于滿足多樣化需求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由于中小企業的存在,中小商業企業提供了廣泛的就業機會,可以吸收大量的勞動力就業,對于社會的穩定和社會福利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對中小企業采取切實可行的扶持政策,扶持發展零售市場中由于規模原因和地位原因而處于劣勢的、對維持行業競爭又十分必要的中小企業。在大力推進中小連鎖企業整合、提升競爭力的同時,要建立健全相關法規,維護公平競爭的正常秩序,使中小企業免受大企業集團的惡意侵害,為其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

參考文獻:

1.中國統計年鑒2004[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2.中國社會科學院“流通創新理論與對策研究”課題組.業態變遷學說及其促進我國流通創新的政策建議[J].財貿經濟,2003(1)

3.郭冬樂.中國流通產業組織結構優化與政策選擇[J].商業經濟文薈,2002(6)

篇4

關鍵詞:企業并購;所得稅;納稅籌劃;目標企業

0引言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引起了新一輪企業并購的熱潮,2008年至今,國內并購重組迭起,不少企業選擇收購海外品牌。2008年1月1日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的正式實施,以及2009年5月8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在聯合的《關于企業重組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若干問題的通知》都對企業并購中納稅籌劃的格局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在新形勢下研究如何做好企業并購中納稅籌劃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論文百事通目標企業的選擇是企業并購的起點,因此企業如何選擇目標企業作為并購對象,是企業并購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在對目標企業進行選擇時,結合現行的稅收政策進行有效的納稅籌劃,不僅可以降低并購成本,而且對企業并購的后續工作有很大的幫助。本文結合現行稅收政策,從并購目標企業所在行業選擇、所在地域選擇、所處經營狀況選擇等方面對企業并購中目標企業選擇的納稅籌劃進行探討。

1企業并購與納稅籌劃相關理論

企業并購(mergersandacquisitions)是兼并(Mergers)與收購(Acquisitions)的合稱,在西方,兩者慣于聯用為一個專業術語—MergerandAcquisition,可縮寫為“M&A”在我國稱為并購。企業并購通常指一家企業以現金、債券、股票或其他有價證券等通過各種手段來取得對另一家或幾家獨立企業的經營控制權和全部或部分資產所有權的產權交易行為。

納稅籌劃,即納稅人在既定的稅法和稅制框架內,從多種納稅方案中進行科學、合理的事前預測和規劃,使企業稅負減輕的一種財務管理活動。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各項稅收法規逐步趨于完善。納稅人往往面臨納稅方案的選擇,不同的方案稅負輕重程度不同,而稅收負擔的輕重往往關系到納稅人實得利益的多寡。節稅是激發并購產生的一個重要動因,而稅收籌劃又是企業并購方案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對于在并購決策中達到預期目標起著重要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并購中的稅收籌劃既有可行性又有必要性。

2企業并購中對目標企業選擇的納稅籌劃研究

2.1目標企業所在行業選擇的納稅籌劃根據目標企業所處行業不同可分為橫向并購、縱向并購和混合并購。橫向并購可以達到消除競爭、擴大市場份額、增加壟斷實力、形成規模效應的目標,但從稅收角度看,由于并購后企業的經營行業不變,橫向并購一般不改變并購企業的納稅稅種與納稅環節的多少。縱向并購是指企業若選擇與企業的供應廠商或客戶等上下游企業合并,以達到加強各生產環節的配合進行協作化生產的目的。對并購企業來說,由于原來向供應商購貨或向客戶銷貨變成企業內部購銷行為,其增值稅納稅環節減少。另外由于目標企業的產品與并購企業的產品不同,縱向并購還可能會改變其納稅主體屬性,改變其納稅稅種與納稅環節。并購企業若選擇與自己沒有任何聯系的行業中的企業作為目標企業,則是混合合并。這種并購將視目標企業所在行業的情況,對并購企業的納稅主體屬性、納稅稅種、納稅環節產生影響。

新企業所得稅法的重大變化之一就是重視行業優惠,實施條例對行業優惠的范圍等做了進一步明確:①明確了對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免征和減半征收的具體范圍。②明確了企業從事港口碼頭、機場、鐵路、公路、電力、水利等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經營所得給予三免三減半的優惠。③明確了企業從事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給予三免三減半的優惠。④明確了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以及鼓勵證券投資基金發展的優惠政策等[1]。所以,企業在選擇并購的目標企業,應充分重視行業優惠因素,在最大范圍內選擇并購這種類型的企業可以充分享受稅收優惠。

例1:A公司的核心產品為某品牌中藥洗發水,現有機會合并從事中藥種植的B企業或從事香料作物種植的C企業,假設兩家企業資產、負債情況相當,平均每年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均為600萬元,A企業現有財力只能合并其中的一家,請問合并哪家更為合適?

分析:由題意,B、C兩家企業的合并成本相當。且B、C兩家企業均為A企業的上游企業,合并行為均屬于縱向并購,可達到減少增值稅納稅環節的目的。另外根據我國現行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從事

中藥材種植免征企業所得稅;企業從事花卉、茶及其它飲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種植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所以,若兼并B企業每年享受所得稅優惠為:600×25%=150萬元,若兼并C企業每年享受所得稅優惠為:600×25%×50%=75萬元。顯然合并B企業更有利。

另外,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2]208號)以及《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通知》(中發[2005]36號)的規定,對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主輔分離和輔業改制分流興辦的經濟實體(以下除外:金融保險業、郵電通訊業、建筑業、娛樂業以及銷售不動產、轉讓土地使用權,服務型企業中的廣告業、桑拿、按摩、網吧、氧吧,商貿企業中從事批發、批零兼營以及其他非零售業務的企業),凡符合以下條件的,可以免征3年企業所得稅:①安置原企業富余人員30%以上的;②利用原企業的非主業資產、閑置資產或關閉破產企業的有效資產;③獨立核算、產權清晰并逐步實行產權主體多元化。所以,根據以上法規規定,企業可以選擇并購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主輔分離和輔業改制分流出的企業,安置該企業的富余人員和接受資產,就可以享受到免除3年所得稅的優惠政策。

2.2目標企業所在地區選擇的納稅籌劃稅收優惠政策在地區之間的差異,決定了在并購不同地區相同性質和經營狀況的目標企業時,可獲得不同的收益。新企業所得稅法雖然相對淡化了地區性優惠,但突出了對西部大開發和民族自治地區的稅收優惠。國家對西部地區和民族自治地區的優惠政策有:對設在西部地區國家鼓勵類產業的內資企業,在2001年至2010年期間,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對在西部地區新辦的交通、電力、水利、郵政、廣播電視企業,上述項目收人占企業總收人70%以上的,自開始生產經營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二年至第五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經省級人民政府批準,民族自治地方的內資企業可以定期減征或免征企業所得稅等[2]。由于存在地區之間的差異,并購企業可選擇在這些特殊地區的企業作為并購對象,從而降低企業的整體稅收負擔,使并購后的納稅主體能夠享受到這些稅收優惠政策帶來的稅收收益。

2.3目標企業經營狀況選擇的納稅籌劃企業并購時如果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能承繼目標企業經營的虧損,將目標企業經營中符合彌補年限的虧損合并到并購后的企業,通過盈利與虧損的相互抵消,可以達到節約所得稅的目的。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2009年5月8日新的《關于企業重組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若干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59號)(以下簡稱《通知》)中重新規定了新時期對于企業并購中相關虧損企業所得稅事項的處理。根據規定企業重組的稅務處理區分不同條件,分別適用一般性稅務處理規定和特殊性稅務處理規定,特殊性稅務處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免稅政策。若企業合并符合特殊性稅務處理的規定,并且企業股東在該企業合并發生時取得的股權支付金額不低于其交易支付總額的85%,以及同一控制下且不需要支付對價的企業合并,可以選擇按以下規定處理:①合并企業接受被合并企業資產和負債的計稅基礎,以被合并企業的原有計稅基礎確定。②被合并企業合并前的相關所得稅事項由合并企業承繼。③可由合并企業彌補的被合并企業虧損的限額=被合并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截至合并業務發生當年年末國家發行的最長期限的國債利率。④被合并企業股東取得合并企業股權的計稅基礎,以其原持有的被合并企業股權的計稅基礎確定。[3]

例2:長江(集團)股份公司自2000年成立以來持續盈利,股價穩中有升,預計未來兩年內盈利率將持續增加。2009年6月為了擴大經營,長江公司決定合并同行業的向東公司,合并后不改變向東公司原來的實質性經營活動。假設向東公司凈資產的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相同均為1000萬元(其中實收資本300萬元、資本公積200萬元、盈余公積500萬元)。向東公司有500萬的虧損尚未彌補,其稅前彌補期限為四年。長江公司管理層通過分析,決定全部用股權支付合并款項,并同時向向東公司股東約定合并后的12個月內不轉讓所取得的股權。(假設截至合并業務發生當年年末國家發行的最長期限的國債利率為4%)

分析:長江公司的合并符合企業重組特殊性稅務處理的規定,根據《通知》規定,可由長江公司彌補的虧損限額為1000×4%=400萬元,由此長江公司可節省所得稅400×25%=100萬元。對于向東公司的股東來說,由于長江公司發展勢頭良好,預計在12個月后出售股權不會造成損失,而且可以延緩納稅。

由以上分析可得:①企業并購中在符合企業長遠發展戰略的前提下選擇有經營虧損的企業作為并購對象可能對企業較有利。②并購時應盡量符合特殊性并購的條件,因為特殊性并購在一定條件下意味著節稅。③被并購企業凈資產的公允價值高低直接關系到可由合并企業彌補的被合并企業虧損的限額。

總之,企業并購中目標企業選擇的納稅籌劃是企業并購納稅籌劃的重要方面。在并購中,企業應結合具體情況,對目標企業所在行業、所處地區以及經營狀況進行具體分析,做出合理有效的納稅籌劃,以服務于并購中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稅法[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331-340.

篇5

摘要:目標企業的選擇是企業并購的起點,在對目標企業進行選擇時,結合現行的稅收政策進行有效的納稅籌劃,不僅可以降低并購成本,而且對企業并購的后續工作有很大的幫助。本文從并購目標企業所在行業選擇、所在地域選擇、所處經營狀況選擇等方面對企業并購中目標企業選擇的納稅籌劃進行探討。

關鍵詞:企業并購;所得稅;納稅籌劃;目標企業

0引言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引起了新一輪企業并購的熱潮,2008年至今,國內并購重組迭起,不少企業選擇收購海外品牌。2008年1月1日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的正式實施,以及2009年5月8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在聯合的《關于企業重組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若干問題的通知》都對企業并購中納稅籌劃的格局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在新形勢下研究如何做好企業并購中納稅籌劃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目標企業的選擇是企業并購的起點,因此企業如何選擇目標企業作為并購對象,是企業并購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在對目標企業進行選擇時,結合現行的稅收政策進行有效的納稅籌劃,不僅可以降低并購成本,而且對企業并購的后續工作有很大的幫助。本文結合現行稅收政策,從并購目標企業所在行業選擇、所在地域選擇、所處經營狀況選擇等方面對企業并購中目標企業選擇的納稅籌劃進行探討。

1企業并購與納稅籌劃相關理論

企業并購(mergersandacquisitions)是兼并(Mergers)與收購(Acquisitions)的合稱,在西方,兩者慣于聯用為一個專業術語—MergerandAcquisition,可縮寫為“M&A”在我國稱為并購。企業并購通常指一家企業以現金、債券、股票或其他有價證券等通過各種手段來取得對另一家或幾家獨立企業的經營控制權和全部或部分資產所有權的產權交易行為。

納稅籌劃,即納稅人在既定的稅法和稅制框架內,從多種納稅方案中進行科學、合理的事前預測和規劃,使企業稅負減輕的一種財務管理活動。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各項稅收法規逐步趨于完善。納稅人往往面臨納稅方案的選擇,不同的方案稅負輕重程度不同,而稅收負擔的輕重往往關系到納稅人實得利益的多寡。節稅是激發并購產生的一個重要動因,而稅收籌劃又是企業并購方案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對于在并購決策中達到預期目標起著重要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并購中的稅收籌劃既有可行性又有必要性。

2企業并購中對目標企業選擇的納稅籌劃研究

2.1目標企業所在行業選擇的納稅籌劃根據目標企業所處行業不同可分為橫向并購、縱向并購和混合并購。橫向并購可以達到消除競爭、擴大市場份額、增加壟斷實力、形成規模效應的目標,但從稅收角度看,由于并購后企業的經營行業不變,橫向并購一般不改變并購企業的納稅稅種與納稅環節的多少。縱向并購是指企業若選擇與企業的供應廠商或客戶等上下游企業合并,以達到加強各生產環節的配合進行協作化生產的目的。對并購企業來說,由于原來向供應商購貨或向客戶銷貨變成企業內部購銷行為,其增值稅納稅環節減少。另外由于目標企業的產品與并購企業的產品不同,縱向并購還可能會改變其納稅主體屬性,改變其納稅稅種與納稅環節。并購企業若選擇與自己沒有任何聯系的行業中的企業作為目標企業,則是混合合并。這種并購將視目標企業所在行業的情況,對并購企業的納稅主體屬性、納稅稅種、納稅環節產生影響。

新企業所得稅法的重大變化之一就是重視行業優惠,實施條例對行業優惠的范圍等做了進一步明確:①明確了對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免征和減半征收的具體范圍。②明確了企業從事港口碼頭、機場、鐵路、公路、電力、水利等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經營所得給予三免三減半的優惠。③明確了企業從事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給予三免三減半的優惠。④明確了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以及鼓勵證券投資基金發展的優惠政策等[1]。所以,企業在選擇并購的目標企業,應充分重視行業優惠因素,在最大范圍內選擇并購這種類型的企業可以充分享受稅收優惠。

例1:A公司的核心產品為某品牌中藥洗發水,現有機會合并從事中藥種植的B企業或從事香料作物種植的C企業,假設兩家企業資產、負債情況相當,平均每年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均為600萬元,A企業現有財力只能合并其中的一家,請問合并哪家更為合適?

分析:由題意,B、C兩家企業的合并成本相當。且B、C兩家企業均為A企業的上游企業,合并行為均屬于縱向并購,可達到減少增值稅納稅環節的目的。另外根據我國現行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從事中藥材種植免征企業所得稅;企業從事花卉、茶及其它飲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種植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所以,若兼并B企業每年享受所得稅優惠為:600×25%=150萬元,若兼并C企業每年享受所得稅優惠為:600×25%×50%=75萬元。顯然合并B企業更有利。

另外,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2]208號)以及《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通知》(中發[2005]36號)的規定,對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主輔分離和輔業改制分流興辦的經濟實體(以下除外:金融保險業、郵電通訊業、建筑業、娛樂業以及銷售不動產、轉讓土地使用權,服務型企業中的廣告業、桑拿、按摩、網吧、氧吧,商貿企業中從事批發、批零兼營以及其他非零售業務的企業),凡符合以下條件的,可以免征3年企業所得稅:①安置原企業富余人員30%以上的;②利用原企業的非主業資產、閑置資產或關閉破產企業的有效資產;③獨立核算、產權清晰并逐步實行產權主體多元化。所以,根據以上法規規定,企業可以選擇并購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主輔分離和輔業改制分流出的企業,安置該企業的富余人員和接受資產,就可以享受到免除3年所得稅的優惠政策。

2.2目標企業所在地區選擇的納稅籌劃稅收優惠政策在地區之間的差異,決定了在并購不同地區相同性質和經營狀況的目標企業時,可獲得不同的收益。新企業所得稅法雖然相對淡化了地區性優惠,但突出了對西部大開發和民族自治地區的稅收優惠。國家對西部地區和民族自治地區的優惠政策有:對設在西部地區國家鼓勵類產業的內資企業,在2001年至2010年期間,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對在西部地區新辦的交通、電力、水利、郵政、廣播電視企業,上述項目收人占企業總收人70%以上的,自開始生產經營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二年至第五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經省級人民政府批準,民族自治地方的內資企業可以定期減征或免征企業所得稅等[2]。由于存在地區之間的差異,并購企業可選擇在這些特殊地區的企業作為并購對象,從而降低企業的整體稅收負擔,使并購后的納稅主體能夠享受到這些稅收優惠政策帶來的稅收收益。

2.3目標企業經營狀況選擇的納稅籌劃企業并購時如果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能承繼目標企業經營的虧損,將目標企業經營中符合彌補年限的虧損合并到并購后的企業,通過盈利與虧損的相互抵消,可以達到節約所得稅的目的。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2009年5月8日新的《關于企業重組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若干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59號)(以下簡稱《通知》)中重新規定了新時期對于企業并購中相關虧損企業所得稅事項的處理。根據規定企業重組的稅務處理區分不同條件,分別適用一般性稅務處理規定和特殊性稅務處理規定,特殊性稅務處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免稅政策。若企業合并符合特殊性稅務處理的規定,并且企業股東在該企業合并發生時取得的股權支付金額不低于其交易支付總額的85%,以及同一控制下且不需要支付對價的企業合并,可以選擇按以下規定處理:①合并企業接受被合并企業資產和負債的計稅基礎,以被合并企業的原有計稅基礎確定。②被合并企業合并前的相關所得稅事項由合并企業承繼。③可由合并企業彌補的被合并企業虧損的限額=被合并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截至合并業務發生當年年末國家發行的最長期限的國債利率。④被合并企業股東取得合并企業股權的計稅基礎,以其原持有的被合并企業股權的計稅基礎確定。[3]

例2:長江(集團)股份公司自2000年成立以來持續盈利,股價穩中有升,預計未來兩年內盈利率將持續增加。2009年6月為了擴大經營,長江公司決定合并同行業的向東公司,合并后不改變向東公司原來的實質性經營活動。假設向東公司凈資產的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相同均為1000萬元(其中實收資本300萬元、資本公積200萬元、盈余公積500萬元)。向東公司有500萬的虧損尚未彌補,其稅前彌補期限為四年。長江公司管理層通過分析,決定全部用股權支付合并款項,并同時向向東公司股東約定合并后的12個月內不轉讓所取得的股權。(假設截至合并業務發生當年年末國家發行的最長期限的國債利率為4%)

分析:長江公司的合并符合企業重組特殊性稅務處理的規定,根據《通知》規定,可由長江公司彌補的虧損限額為1000×4%=400萬元,由此長江公司可節省所得稅400×25%=100萬元。對于向東公司的股東來說,由于長江公司發展勢頭良好,預計在12個月后出售股權不會造成損失,而且可以延緩納稅。

由以上分析可得:①企業并購中在符合企業長遠發展戰略的前提下選擇有經營虧損的企業作為并購對象可能對企業較有利。②并購時應盡量符合特殊性并購的條件,因為特殊性并購在一定條件下意味著節稅。③被并購企業凈資產的公允價值高低直接關系到可由合并企業彌補的被合并企業虧損的限額。

總之,企業并購中目標企業選擇的納稅籌劃是企業并購納稅籌劃的重要方面。在并購中,企業應結合具體情況,對目標企業所在行業、所處地區以及經營狀況進行具體分析,做出合理有效的納稅籌劃,以服務于并購中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稅法[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331-340.

篇6

例:A公司主要從事貨物的批發和零售業務,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適用的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為7%,教育費附加率為3%。該公司現需采購一批增值稅稅率為17%的貨物,在同樣質量和服務的前提下,有三家單位提供了貨物報價:(1)甲公司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可以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貨物價款10000元,增值稅1700元;(2)乙公司為小規模納稅人,可以提供稅務機關代開的增值專用發票,貨物價款10000元,增值稅300元;(3)丙為個體工商戶,只能提供普通發票,發票列示金額9500元。A公司預計所購貨物全部售出可以取得價款20000元,增值稅3400元。請為A公司選擇最佳購貨對象。

1第一階段啟發學生建立納稅籌劃思路

這一階段通過層層設疑的方法,幫助學生建立納稅籌劃思路。

1.1啟發學生指出需要運用的稅法知識首先向學生提出:“該業務需要繳納哪些稅?”這一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得出需要繳納增值稅和以增值稅應納稅額為計稅依據計提的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

1.2啟發學生確定納稅籌劃目標提出:“以應納增值稅最少還是以利潤最大化作為納稅籌劃目標?”學生分析認為增值稅不影響損益,應以利潤最大化作為納稅籌劃目標。

1.3啟發學生找出分析問題的思路提出:“以利潤最大化作為納稅籌劃目標,在選擇供貨對象時應考慮哪些因素?”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提出既要考慮不同購貨對象提供的進項稅額對增值稅應納稅額的影響,以及由此對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的影響;又要考慮不同購貨對象提供貨物的成本不同,對獲利能力產生的影響。

1.4啟發學生將分析思路運用到具體方案中提出:“針對需要考慮的因素,列出稅前利潤的表達公式。”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列出:稅前利潤=不含稅銷售額購貨成本城市維護建設稅與教育費附加要求學生將公式運用到每一具體方案中。(1)從甲公司購貨:應納增值稅=34001700=1700(元)應納城市維護建設稅與教育費附加=1700Χ(7%+3%)=170(元)稅前利潤=2000010000170=9830(元)(2)從乙公司購貨:應納增值稅=3400300=3100(元)應納城市維護建設稅與教育費附加=3100Χ(7%+3%)=310(元)稅前利潤=2000010000310=9690(元)(3)從丙個體工商戶購貨:應納增值稅=3400(元)應納城市維護建設稅與教育費附加=3400Χ(7%+3%)=340(元)稅前利潤=200009500340=10160(元)通過計算得出丙個體工商戶是最佳購貨對象。在這一階段的“啟發式”教學中,引導學生自己找出最佳購貨對象,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成就感,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后續的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第二階段啟發學生總結出納稅籌劃方法

這一階段通過由具體到一般,引導學生總結出納稅籌劃方法。通過圍繞:“能否用一個簡明的換算公式,迅速判斷合適的購貨對象。”這一問題展開教學。

2.1啟發學生建立各種購貨對象對應的稅前利潤表達公式(1)從甲公司購貨:稅前利潤=不含稅銷售額購貨成本1(不含稅銷售額-購貨成本1)Χ增值稅稅率Χ(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教育費附加率)(2)從乙公司購貨:稅前利潤=不含稅銷售額購貨成本2(不含稅銷售額Χ增值稅稅率購貨成本2Χ征收率)Χ(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教育費附加率)(3)從丙個體工商戶購貨:稅前利潤=不含稅銷售額購貨成本3(不含稅銷售額Χ增值稅稅率)Χ(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教育費附加率)

2.2啟發學生找出不同購貨對象稅前利潤相同時購貨成本的關系假設從甲、乙公司購貨在稅前利潤相同時,將相關稅率代入公式,通過計算得出等式:9.83購貨成本1=9.97購貨成本2。即:購貨成本1:購貨成本2=1.0142,此時兩方案的稅前利潤相同。上述分析過程也可由老師進行講解,然后要求學生分別計算出甲公司與丙個體工商戶利潤相同時的比率和乙公司與丙個體工商戶利潤相同時的比率。

2.3啟發學生繪制出表格反映各種情況下利潤無差別點的購貨成本比率增值稅稅率包括17%、13%、11%、和6%,假設城市維護建設稅稅率為7%,教育費附加率為3%,如果將利潤相同的點稱之為利潤無差別點,啟發學生分別將三種購貨對象和不同增值稅稅率指標代入公式,計算出各種情況下利潤無差別點的購貨成本比率(計算過程略),并繪制出表格如比表1所示。由于從小規模納稅人處購買貨物,只存在可以取得稅務機關代開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和普通發票兩種情況,二者利潤無差別點的購貨成本比率為1.0030。

2.4啟發學生運用利潤無差別點的購貨成本比率選擇購貨對象通過各方案的實際購貨成本比率,與利潤無差別點的購貨成本比率進行比較,選擇最佳購貨對象,具體計算分析過程如下:甲公司購貨成本與乙公司購貨成本的比率=10000χ10000=1<1.0142因此,從甲公司購貨利潤高于乙公司。甲公司購貨成本與丙個體工商戶購貨成本的比率=10000χ9500=1.0526>1.0173,因此,從甲公司購貨利潤低于丙個體工商戶。從甲公司購貨優于乙公司,而從丙個體工商戶購貨又優于甲公司,因此,從丙個體工商戶購貨最優,與計算稅前利潤得出的結果一致,但比較利潤無差別點的購貨成本比率可以迅速做出購貨決策。運用利潤無差別點的購貨成本比率進行分析,其關鍵點是無差別點的確定,最后通過總結將上述分析方法稱之為無差別點分析法,通過這一階段的“啟發式”教學,使學生對無差別點分析法有了比較深刻的把握。

3第三階段啟發學生將無差別點分析法運用于納稅籌劃中

3.1啟發學生總結出無差別點分析法的特點提出:“無差別點分析法的特點有哪些?”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總結出以下特點:一是存在兩個以上備選方案,二是每兩個備選方案存在無差別點,三是需要計算出無差別點指標作為決策依據,四是用實際指標與無差別點指標進行比較做出納稅籌劃決策。

3.2啟發學生根據無差別點分析法的特點靈活運用該方法要求學生在后續的課程中始終帶著:“還有哪些情況可以運用無差別點分析法進行納稅籌劃?”這一問題。可以說,幾乎每個稅種的納稅籌劃都可以運用無差別點分析法。例如,在消費稅的納稅籌劃中,學生在啤酒、卷煙和高檔手表定價中靈活運用了無差別點分析法確定了定價;在企業所得稅的納稅籌劃中,對小型微利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確定也運用了無差別點分析法。

篇7

【關鍵詞】中小企業;稅負;稅收政策;建議

中小企業是與所處行業的大企業相比,人員規模、資產規模與經營規模都比較小的經濟單位。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將“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舉措。為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國家近年來不斷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加大財稅、信貸等扶持力度,改善中小企業的經營環境。201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以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措施相繼出臺,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政策和市場環境逐步改善。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企業在繁榮經濟、增加就業、擴大出口、推進創新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稅收作為企業的一項重要支出,直接影響中小企業的利潤。本文欲從稅收政策層面分析,探索稅收政策與企業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而提出一些優化納稅環境,促進中小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建議。

一、晉中市中小企業政策扶持落實及發展情況

2011年,晉中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中小企業發展問題,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意見》。同年,安排中小企業發展資金600萬元,2012年安排1000萬元,專門用于支持創業型、創新型和勞動密集型企業轉型發展,并規定縣級政府按上年財政收入的5‰(不低于100萬)安排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截至目前,榆次等5縣市已建立實施;同時,以建設全省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示范區為契機,大力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與12家銀行以及省擔保公司、太原市擔保公司、晉中市擔保公司等擔保機構建立了長效合作機制,平均每年幫助20余戶企業貸款達6億元左右。推進股權融資,成功幫助4戶企業在天交所掛牌上市,全方位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2012年,全市中小企業發展到82248戶,與2010年相比,增長27%,完成增加值419.5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42.5%。從涉足的行業分布看,工業中小企業10026戶,農業106戶,建筑業4429戶,交通運輸業18526戶,批發零售業33577戶,住宿餐飲業9809戶,社會服務業5244戶,其他行業531戶。占比分別為12.2%、0.1%、5.4%、22.5%、40.8%、11.9%、6.5%、0.6%。傳統行業在本市中小企業發展中仍占據重要位置(見圖1)。晉中市中小企業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其吸引就業能力明顯強于資本密集型大企業。據統計,2012年各類中小企業從業人員達到58.6萬人,占全市從業人員的38.2%以上。同時,中小企業在全市新增就業職位中所占份額高達45%以上,提供勞動報酬達98.2億元,中小企業的發展為本市促進就業創造了有利條件,已成為保持晉中市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

數據來源:《晉中市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主要經濟指標表》。

二、晉中市中小企業稅負分析

(一)中小企業實現稅收情況

2012年,晉中市中小企業為全市提供了33.9%的稅收收入,從圖2可以看出晉中市中小企業上繳稅收從2010年的32.2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60億元,年均保持33.6%的增長。晉中市中小企業近年來的稅收總量及占全市總稅收比重不斷提高,顯示出該市中小企業綜合實力在不斷增強,并且已成為晉中經濟發展和稅收增收的重要支撐。

數據來源:《晉中市統計資料提要》、《晉中市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主要經濟指標表》。

(二)中小企業稅負分析

1.總體稅負水平分析。晉中市中小企業稅收負擔在2010年3.8%,比宏觀稅負低12.6個百分點,2012年企業稅負為

4.2%,與宏觀稅負的差距變為13.7個百分點(見表1),這表明近年來雖然中小企業稅負在不斷增加,但隨著國家、地方各類扶持政策的貫徹落實,晉中市中小企業稅負的增長幅度仍滯后與全市宏觀稅負的增長幅度。

數據來源:《晉中市統計資料提要》、《晉中市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主要經濟指標表》。

但是,將中小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與中小企業的稅收增長進行比較,可以看出,這一時期中小企業稅收平均增長率為33.6%,而主營業務平均增長率為29.1%,中小企業稅收增長明顯快于其經濟增長。在此還可以用稅收彈性系數來進一步反映中小企業稅收與經濟的協調適應關系。從表一可以看出2010年~2012年間,中小企業稅收彈性系數都高于1,反映出中小企業稅收的快速增長。當然稅收彈性系數的變化除了與中小企業經濟增長密切相關外,很大程度還受稅收政策和征管水平等因素的影響。

2.行業稅負水平分析。通過比較晉中市中小企業分行業的營業收入凈利率與總稅負率(見表2)可以看出,被調查行業的平均稅負率略低于營業收入凈利率(工業除外),但平均稅負率占營業收入凈利率的比重一般都在50%,說明各行業在盈利狀況下,取得的收入中有相當部分是以稅的形式交給了政府,中小企業稅負重可見一斑。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在商品定價權小,材料成本、用工成本上升,稅收優惠一定的情況下,出現“掙得少交得多”的情況。因此,減輕企業稅負,扶持企業更快、更好的發展十分必要。

數據來源:《晉中市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主要經濟指標表》。

三、中小企業在稅收執行過程中存在問題

1.現行稅收法律制度不合理。首先,1994年稅制改革后,我國中小企業需要繳納的稅種涉及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十余種,稅負自然較重;其次,現行各稅收法律制度條款眾多,內容復雜,企業在確定應納稅額時,有些方面若存在模糊不清的認識時,寧可多交稅,也不愿承擔偷漏稅的風險;再次,稅制不公平、不合理的地方依然存在。就增值稅來講,調查顯示,2012年作為一般納稅人的工商企業,其增值率一般在15%左右,結合17%的增值稅率,該項稅負率為

2.5%左右,而作為盈利能力相對較弱的小規模納稅人來講,該項稅負率為3%.稅負反而高于規模相對較大、盈利能力相對較強的一般納稅人,顯示出增值稅制的不合理性。還有各稅制對中小企業創辦初期的稅收優惠政策極少,而此時的企業為了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往往是最需要稅收政策予以支持的。

2.稅制宣傳力度不充分。近幾年,國家為減稅降負做了大量工作,比如2008年實施的所得稅制改革,2009年實施的流轉稅制改革,以及2011年的提高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將小型微利企業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政策,延長到2015年底并擴大范圍等,這些政策的實施給企業帶來了許多稅收方面的好處。但調查中發現,不少企業在對稅制的一些優惠措施的利用程度方面顯得明顯不足,如對增值稅制中一般納稅人運費滿足規定條件時,可按7%扣作進項稅的利用;對所得稅制中殘疾人員工資可加計扣100%應納稅所得額的利用及對小型微利企業的判定標準問題等等。有些企業的財務人員對稅收優惠政策知之甚少,為此,應加大稅制的宣傳力度。

3.納稅單位對稅制認識不恰當。一些單位負責人及財務人員,一方面抱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稅負重;另一方面認為稅制復雜,又極不情愿去研究稅制,不進行納稅籌劃,以致極個別地方的稅務機關出現了按營業收入預征所得稅的違規操作現象,加重了企業的稅負。

四、相關建議

1.簡化依據,降低企業納稅成本。現行主要稅種中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等的計稅方法十分復雜,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中直接或間接涉及增值稅計稅內容的條款有近二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直接或間接涉及企業所得稅計稅內容的條款有四十多條。如果稅法理解稍有偏差,就會導致企業計稅金額的不準確,造成多繳或少繳稅額的結果。調研中發現,幾乎所有的涉稅企業既擔心因不熟悉稅制而多繳稅,又害怕因不能按期足額納稅而延遲納稅、偷漏稅。為此,有的企業不得不長期高薪聘請稅務方面的專家,進行納稅及納稅籌劃方面的工作,進而加大了自身的納稅成本。建議進一步將營業稅逐步并入增值稅,簡化納稅依據。如一般納稅人依利潤表中的營業收入與營業成本的差額來計稅;小規模納稅人可依營業收入來計稅等等。

2.開辦初期,加大稅收優惠政策。中小企業在解決就業、活躍地方經濟、提供稅收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在建立和發展過程中的融資難、用工貴、高成本、高稅負、低盈利甚至虧本也是不爭的事實,尤其在開辦之初更是如此。有統計顯示:我國企業的平均壽命約為3.5年,而占企業總數90%以上的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2.7年左右。如果在企業開辦之初,給予其一定的政策扶持,特別在稅收方面提供一些優惠舉措,如在現行稅制下,對小型微型企業實行開辦之初的前兩年免征流轉稅或所得稅,后兩年減半征收流轉稅或所得稅的“兩免兩減半”政策;對中型企業實行開辦之初的前三年減半征收流轉稅或所得稅的“三減半”政策,以幫助這些企業完成最初的原始積累,則企業在今后的發展、壯大過程中必然能為國家提供更多的稅收,也必將能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3.公平稅負,降低征收率標準。一是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按2%左右的征收率計征,平衡一般納稅人與小規模納稅人之間的稅收負擔。二是針對所得稅,進一步提高作為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計稅依據的五級超額累進稅率的年應稅所得額標準或降低其相應稅率。

4.熟悉稅制,開展納稅籌劃工作。面對中小企業壓力大、稅負重的現狀,倡導企業熟悉稅制、運用稅制,實現按期足額繳納應納稅額的同時,積極引導開展納稅籌劃。實現企業在合法、合理的情況下達到節稅及遞延納稅的目的。

參 考 文 獻

[1]《中小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匯編》

[2]馮仁娥.《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財稅政策分析》.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11)

篇8

關鍵詞 財富管理 私人銀行 發展 高端客戶

建行從2007年開始推出針對私人銀行的服務,這些年來持續地健全服務體系以及各種基礎工作,業務流程逐漸走上正軌,同時充分認識到了私人銀行巨大的利潤潛力以及良好的發展趨勢。建行的這類服務在市場爭奪中逐漸表現出優勢,同時搶占了一定的市場份額。然而,怎樣使得私人銀行服務具有長久性,在我國當前的環境下,怎樣使得私人銀行服務順應大環境的發展方向,這是私人銀行發展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難題。

一、建行江蘇省分行私人銀行發展現狀

2007年,針對能夠用來進行投資的資金規模超過六百萬的顧客,建行推出私人銀行業務,為這些高端消費者以及他的家庭或者他開辦的企業提供全面的服務。針對每一個高端顧客,建行都配備一支專業化的服務隊伍,為客戶提供財富管理服務及全方位的金融解決方案,使得那些高端人士保持資產、傳承資產、享受資產。

(一)客戶特征及其需求

私人銀行客戶風險偏好普遍呈現穩健或偏向于保守的特征。這類客戶對于銀行服務的需求大大有別于零售客戶,更加強調長期、私密的專屬服務。建行江蘇分行私人銀行領域的服務對象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在最初傾向于風險程度比較適中的項目。第二,隨著這些顧客經濟實力的持續提升,他們的投資方向會出現兩極分化――有些人喜歡風險程度較高的項目,有些人偏愛風險程度較低的項目。第三,那些在投資方面具有專業優勢的顧客更加傾向于風險程度高利潤也高的項目,在這種項目中,他們所占的份額要遠遠超過那些不具有專業優勢的人。第四,對于那些職業經理人,他們更加喜歡風險程度適中的項目。第五,除此之外的種類以退休人員、家庭主婦為主,他們更加注重維持生活質量的高端性,而不是持續地積累經濟實力,他們更加傾向于風險較小的項目。

(二)客戶投資偏好

私人銀行領域的服務對象在選擇投資方向的時候,有以下的表現:房產一直是財富需求的主要形式,不僅可以出租還可以迅速增值;比較青睞的理財項目有利潤比較穩定的項目、股票、債權投資、理財延伸產品等;近年來,隨著移民家庭的增加和子女海外留學需求的大增,私人銀行客戶對外匯出境增加,出境的資金一般用于海外金融投資、房產投資。江蘇省分行部分的私人銀行客戶投資物品性財富,主要包括字畫、玉石、古董,這些物品從長期看來升值潛力巨大,包括貴金屬方面的投入,也就是能夠廣泛流通的現金以及可以保持價值或者增加價值的黃金。

二、建行江蘇省分行私人銀行業務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缺乏高素質從業人才

私人銀行中的客戶經理一職非常關鍵,這個職位的標準非常高,客戶經理必須通曉、掌握各個領域的知識以及各種政策。然而,我們以前對這個方面并沒有太多的關注,在人才開發方面也是剛剛發展,目前還沒有充足的成熟并且符合崗位職責標準的私人銀行客戶經理。

其次,整個建行江蘇省分行私人銀行的發展前景不明確,目前仍然是個人金融部的一個部門,沒有單獨的財務使用權和管理職能,不能單獨核算績效。建行江蘇省分行私人銀行的客戶經理平均收入在建行內部相比較也是低的,基本是按照1.0的平均系數進行考核,和業績沒有直接掛鉤。因此,行內優秀的管理人才不愿意到私人銀行做客戶經理,做得很優秀的客戶經理又不甘心于很低的收入,私人銀行的客戶經理在行內調動或者跳槽的例子比比皆是。

(二)缺乏核心競爭力的資產管理

當下,建行江蘇分行在私人銀行領域推出的產品種類比較單一,有一部分是銀行機構的原有業務,自己研發出來的產品也都局限于貨幣投資以及債權投資兩個領域。該分行依據《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的相關內容,同時綜合考慮《中國建設銀行電子銀行渠道銷售理財產品管理辦法(暫行)》的有關業務標準,對個人金融部、投資銀行部等部門,同時聯合子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發行了江蘇省分行的“乾元”系列理財產品。“乾元”系列產品在發行規模和頻率上彌補了總行產品的不足,滿足了江蘇省分行客戶的需求,為行內創造了可觀的中間業務收入。建行江蘇分行私人銀行領域中的一部分產品是和第三方單位合作,進行銷售的,這會產生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銀行是與其客戶面對面交流的,它有根深蒂固的嚴格的風險管理作風,這種作風會對其與合作單位之間的交流形成一定的阻力,對產品的對接產生負面作用;其次,銀行沒有參與這些產品的研發以及運作,會產生職責、權利不對等的狀況;最后,很多具有活力、吸引力的產品,尤其是那些綜合性較強以及跨多個區域的投資產品沒有辦法被研發出來,阻礙了相關產品的創新進度。建行江蘇分行投資利潤率沒有滿足客戶的預期。

三、促進私人銀行發展的建議

(一)加強人才培養投入

建行江蘇省分行私人銀行業務要想穩步發展,就必須充分關注私人銀行客戶經理的人才培養。私人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就是高素質人才的加入,須提高私人銀行的競爭優勢。

私行客戶經理必須是個人客戶經理的標桿,在思想覺悟、業務素質上都有較高的要求。私人銀行客戶經理的任務和職責是持續發展新的顧客以及提高AUM總量。第一,必須要加強對私人銀行客戶經理的業務培訓,特別是跨越銀行傳統服務領域的業務培訓,其中必不可少的是建立合理投資組合、個人和企業稅務籌劃、投資移民籌劃等外延業務。第二,加強私人銀行客戶經理的業務考核或者實行買單制,從績效上提高私人銀行客戶經理的收入,促進業務發展。第三,組建高效的工作團隊。私人銀行客戶經理大多數是從零售業務內部轉型而來,缺乏的是投資銀行、機構業務、對公業務和貸款業務的人才,多部門人才的組合能形成領導運作的團隊以及營銷支持的團隊,充分對各種優勢資源進行調動,迎合不同顧客的特殊需要。

(二)定制私人銀行專屬理財產品

私人銀行客戶的需求是個性化、全方位的,對待這些客戶時,需要的是敏感的市場嗅覺和快速的市場反應。應優化理財產品發行期限,優化理財產品收益,緊跟總行政策,將產品兌付由月末較集中兌付,變為全月較均衡兌付,并適當增加月末成立產品的數量和規模。在產品設計上,要適當提高產品收益率,擴大產品募集期,多設計周五兌付、周末募集等技巧,以提升理財對日均存款的貢獻。

(三)開展私人銀行海外業務

2012年,建行江蘇省分行開展的海外業務專項調查顯示,私人銀行客戶海外業務需求表現強烈,不同高端客戶群體的需求表現差異突出。接受調查的私人銀行客戶中,有海外業務需求的客戶占到66%,經濟財富積累越多的顧客,這種需要越突出。海外相對成熟的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吸引我國高凈值人群進行海外資產配置,客戶在金融投資配置方面偏向于購置房產、債券和股票。

中國的財富市場方興未艾,建行江蘇省分行私人銀行一定會在私人銀行轉型方案的指導下,搶抓機遇,積極發展,實現私人銀行經營機構的跨越式發展!

(作者單位為建行江蘇省分行營業部)

參考文獻

[1] 戴維?莫德(英).全球私人銀行業務管理[M].劉立達,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45,55,243,258.

篇9

萬歷年至今,漢正街歷經無數風雨,承擔了無數的意義、希望以及責備。而今,面臨搬遷的漢正街地下,建起了一個新的商業項目。這條由人和商業公司開發運營的地下商城“地一大道”,以新興商業地產模式的身份高調進駐江城,至今營業已過半載。對于這條漢正街的“地下延續”,猜測、疑問和期待,在漢正街命運的十字路口,紛沓而至。

不能承受的名稱之重

“漢正街”是什么?這是一個同許多人生存息息相關的商業綜合體,是一種武漢式消費觀念與生活觀念的集中體現,甚至是大武漢的一個代表符號。某種程度上說,漢正街就是武漢的縮影,是武漢這個城市的具象化表現。

這是一條處在轉型陣痛期的街道,需要舍棄小商品批發的模式轉變為高檔的品牌零售商業街區;這個亟待發生種種變化的城市,濃厚的草根市民氣息需要轉變成精英化的大都市氣質。

對漢正街更為現實的考量,來自于那些和漢正街休戚相關的商戶們。原本在漢正街做服裝生意的康沁芳在得知漢正街要整體搬遷的消息后,賣掉了她的地面店鋪,重新在“地一大道”租下一家店鋪。“漢正街搬到黃陂那邊去了,那么偏,不會有人去逛,我們散賣衣服的還怎么賣?”康沁芳這樣說,“但是地面上都是賣牌子貨的呀。上面那個漢正街又不是原來的漢正街了。”

像康沁芳這樣想的商戶還有很多。漢正街的品牌化、大型化、高端化必然會擠壓這些中小商戶原本的生存空間,而漢正街已經做了一個艱難的抉擇。在現代化的高檔商業區帶來的形象、發展空間的提升和保持傳統商業模式和傳統形象所帶來的穩定資源之間,它選擇了前者。現在,“康沁芳們”也要作出選擇了:隨著漢正街轉型而轉型做大型批發或者品牌分銷?放棄經營多年的熟悉領域,改行投資別的領域?還是尋找一個新的避風港,維持現狀?

“老鼠街那里的東西質量的確不行,要變是對的。”康沁芳溫和地說。對于“康沁芳們”來說,這無異于被迫重新選擇人生的道路和生存的方式。盡管面對被迫進行的選擇,“康沁芳們”還是能以他們的善良理解漢正街轉型的無奈與艱難,默默承受漢正街轉型時他們必然會承受的代價。只是,他們想小心翼翼地問一個問題:如何才能讓他們在這次選擇中所承受的風險降至最低?

這一切的艱難與被迫,對于開發“地一大道”項目的商業地產公司人和商業控股有限公司卻是另一個契機。自1993年人和公司在哈爾濱獲政府批準,將人防工程改造成為地下商場以來,其資本擴張速度已足以支撐它在經濟動蕩、地產業全面蕭條的2008年依然逆流而上,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人和地下商業街模式”是一個商業地產的奇跡,這個奇跡建立在高效率的資金回收、較低的前期投資成本、巨大的政策性風險、不可復制的人力資源優勢以及跑馬圈地式的擴張之上。

在漢正街搬遷的消息確定之前,風聞而來的人和便已經啟動了武漢的“地一大道”項目。早在2009年7月,武漢“地一大道”項目就已經破土動工,12月9日開盤認購。在即將搬遷并轉型成為大型批發市場的漢正街與漢正街原址上建立起的高檔商業街之間,武漢“地一大道”似乎看到了另一種不同的訴求。“地一大道就是做零售和小批發的,這一塊兒現在只有我們在做。”人和公司招商人員余鴻這樣說,“地面上的是高檔的品牌,黃陂那兒太遠,從市中心坐車過去要兩個多小時呢。漢正街的老商戶當然應該在我們這兒設個門店的,總要留住老客戶嘛。”

利用區位優勢接收漢正街原本的中小商戶,同時也接收當前漢正街的目標消費人群和市場,最后接收漢正街的形象、漢正街在武漢的影響力……這就是武漢“地一大道”的構想,但這種構想在還遠遠未實現的同時,卻已變成了武漢“地一大道”的核心宣傳策略。

“老鼠街是漢正街要搬遷的第一條街,老鼠街搬遷之后,我們會對外宣稱老鼠街已經整體搬到我們商場里來了。”余鴻說,“其實他們(老鼠街的中小商戶)來不來對我們影響不大,但是公司就是計劃要對外那么宣傳。”

漢正街的搬遷卻沒有人和公司和投資武漢“地一大道”的中小商戶所想象的那么順利。按照搬遷計劃的第一步,今年六月必須將老鼠街整體搬遷完畢。而記者發現,在四月下旬,老鼠街僅僅只有了搬遷的跡象,多數店鋪還在照常營業。“漢正街不是還在這兒嗎?”周日下午,記者在漢正街頭隨機調查的時候,問及為何不去“地一大道”?一位消費者這樣反問。

概念熱,現實冷

但不可否認的是,“漢正街地下延續”這一概念在目標群體即中小商戶中的炒作非常成功。武漢“地一大道”一躍成為江城最具潛力的商業地產項目,2009年12月,萬人認購的場面引起了媒體強烈的關注。2010年6月,武漢“地一大道”開始試營業,8月開始正式營業,時至今日,營業已有半年余。然而,除了開盤認購時的火爆,在接下來一年多的時間中,武漢“地一大道”似乎進入了沉寂期。

周日下午,記者剛剛進入武漢“地一大道”多福路入口,便感到“地一大道”生意蕭條。內衣區的店鋪有一半以上是關的,在約七百米的距離內,記者沒有遇到一個顧客。“這里一般沒什么人,”愛帝內衣直銷店里的銷售員劉青一臉無奈,“我還是要每天守在這里,公司在這里設了門店。不過上面大樓也設了一個,那里人很多。”

“公司本來考慮的是一種戰略,”劉青也向記者解釋了為什么公司不把兩家相隔這么近的店合為一家,“開始覺得在這里設個門店還是很有價值的。畢竟上面要拆嘛,早晚都要轉到下面來。現在不能賺錢,覺得以后說不定。公司大,也不在乎這一個店虧損。”

但在武漢“地一大道”,能真正做到“不在乎這一個店虧損”的,并沒有多少。記者共走訪了“地一大道”七個區域中的五個區域,發現70%以上的商鋪均是無任何品牌的中小零售商鋪,或是低檔品牌的加盟店。

“他們(人和公司)已經給我們緩交6個月租金的優惠了,但是現在這種樣子,我耗不起。”想轉讓店鋪的女裝店主甘華這樣表示。她從事服裝零售業已六年,是武漢“地一大道”的第一批客戶。“現在這半年不行,畢竟才開始做吧。在我看,起碼要再做個兩年這里才會好起來。不說別的,上面拆完就要一年多,拆的時候別人也不會來這里逛,等拆完了,這里才會火起來,可是我耗不起了。”

正如甘華所說,記者也在武漢“地一大道”地面入口附近抽查了一小部分消費者。這些消費者中,只有40%的人曾去過“地一大道”。有34%的消費者認為,地面上還未搬遷的漢正街就可以滿足他們的消費需求,并沒有必要進入地下的“地一大道”去進行同樣的消費。在還未繼承到“漢正街”之名所帶來的固定資源和市場的時候,沒有搬遷的漢正街卻橫亙在了“地一大道”和市場之間。對于“地一大道”及入駐其中的中小商戶來說,只能期待政府的搬遷效率,期待時間將這片“障礙”徹底瓦解。

“我們現在和上面做生意的心態完全不一樣,”康沁芳說,“我們肯定是想他們早搬,他們呢,肯定想的是好好考慮下。因為政府現在給他們的條件很優惠,甚至可以讓他們去北湖萬達那邊做生意,也就是想讓他們順順利利的搬走。”

漢正街的搬遷像是懸在一切與之相關的人們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間久一點,漢正街的整體搬遷便較為穩妥和順利,對于社會的穩定、漢正街的發展,都有著相當大的好處。“我們也理解,對政府來說,老鼠街的搬遷是一個例子。只要老鼠街能順利搬遷,后面的依這個例子就行了,所以老鼠街的搬遷急不得。現在和諧社會嘛,政府肯定希望這個事很順利。”余鴻說。

但是對于選擇入駐武漢“地一大道”中小商戶,時間的傷害卻是直接性的。在等待市場和他們之間障礙瓦解的時間里,他們承擔著日復一日的虧損,而他們中的很多人是依賴著自己這個唯一的鋪面生存的。于是,這種資金的時間性耗損使得更多的中小商戶選擇退出。“畢竟對于我們來說,虧不起了。”甘華無奈地說。

其實這種虧損不僅是來源于尚未搬遷的漢正街所固有的競爭力以及消費者對漢正街所產生的消費偏好和慣性。事實上,人和公司為了維持自身的品牌和形象,對中小商戶并沒有采取完全放任的態度,而是試圖進行管理。在商品的質量上,武漢“地一大道”是有著一定的限制的。“我們的衣服都是廣州那邊的,或者浙江那邊的。老鼠街的都是‘漢貨’,那質量,大家都知道的。”康沁芳笑言從前還未經營女褲生意時,曾在老鼠街購買過一條牛仔褲,不到半天褲縫的線就斷了。“那就是典型的‘漢貨’,是那種家庭婦女自己帶回家隨便縫兩針弄出來的。”

但商品質量上的限制反而使得中小商戶的虧損更大了。康沁芳的店鋪是所在街區公認生意最好的,在采訪的兩個小時中,她共成交了5筆生意,但她仍然每月虧損。“我周圍的(店主)都說我喊不起價,他們倒是喊高了,但是他們沒生意啊。”康沁芳的店鋪中,價格超過60元的單件女裝幾乎不存在。“像那些年輕的小姑娘,在上面逛熟了,這些衣服大概是個什么價位她們心里都有數。我這里又不是品牌,你喊個一、二百,人家肯定不肯買啊,經常還價的時候就說:‘我在老鼠街看到過一樣款式的,那里價比你這低,我去那兒買。’不是品牌的貨,只能賣個新潮,又不敢放在這等到換季處理掉,虧得更厲害,最后不虧太多也就賣了。”

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使得“地一大道”維持自身品牌和形象更加困難,也使得中小商戶為此承擔了每筆商品成交中的虧損。同樣大量的經營非品牌的中小型商品零售,在普通人的眼中,武漢“地一大道”和漢正街并沒有什么區別。更何況,武漢“地一大道”一直在為合法繼承漢正街之“名”而努力宣傳。這種“名”的繼承給武漢“地一大道”附著的形象,便是“漢貨”所給人一貫的質量低下、價格便宜的印象。這個小商品銷售的泥潭,溫州踏進去過,漢正街同樣踏進去過。溫州走出來了,漢正街正在走出來。而武漢“地一大道”,真的做好了應對它的準備嗎?

“地下漢正街”的虛與實

面對生意清淡、中小商戶虧損的困局,武漢“地一大道”也在尋找出路。在對中小商戶暫緩征收租金的同時,人和公司也出臺了商場管理辦法,強制與其簽訂3年出租店鋪合同的中小商戶每天必須達到一定的營業時間,否則就會扣取簽訂合同時商戶所交納的押金。公司方面也雇傭專人每日早晚巡查店鋪開門狀況,被商戶們戲稱為“點卯”。

“其實我們挺理解的,本來就沒人氣,我們要是因為虧損,都不開門,那商場就會顯得更沒人氣,生意會更難做,以后沒人愿意逛這里,也沒人愿意來這里做生意,他們(人和公司)也沒辦法繼續租這里的店。但是很多人都只是應付下‘點卯’,因為他情愿關著門,一天也只虧損個租金和押金,他在別的地方找事情做,或者在別處開店子,把這筆錢補回來,總好過在這里守著。”甘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10平米的店鋪,一天的租金、電費、生活費、誤工費等加起來超過300元,而一天的租金加上人和方扣除的押金也不到200元。

這種管理辦法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很容易失去效果。長期的品牌、自身的形象對中小商戶來說并沒有太大的約束力,他們對人和公司的形象和品牌并不天然的負有責任。因此,中國房地產稅務籌劃網總裁李明俊先生在評價武漢“地一大道”的時候這樣說:“這種商業地產本來就不適合讓中小散戶進駐。更何況,商業地產的風險還有結構性風險。”

事實上,商業地產與住宅地產的區別很大,限購令的出臺導致投入住宅建設的資金減少,商業地產成了房地產商競逐利益的新舞臺。

但與傳統的住宅房地產不同的是,“商業地產不是把房子建好了就可以賺錢的,需要你很好的經營才能賺錢。”在武漢“2011城市觀點論壇”上,高和投資董事長蘇鑫這樣說,“商業地產的規模沒有辦法和住宅相比,而且商業地產的要求極其高,我們已經看到了一定的風險。”

蘇鑫指出,商業地產的風險性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個方面就是地產商將商業地產作為“短期的避風港”,而沒有在認知上明確商業地產的高風險性。另一個方面就是“未來風險”的問題,“商業地產賺錢的核心是要有運營能力,同時還包括資產管理的能力,這兩種能力才能夠讓商業不動產的價值不斷的提升。商業地產的價值是由租金決定的,租金的高低是什么決定的呢?由運營能力來決定的。所以商業地產不是簡單的認為只要地段好價格就可以高。”

與武漢“地一大道”開盤之時在廣告宣傳上的投資相比較而言,在試運營至今的時間里,“地一大道”出現在各大媒體上的頻率并不多。記者在網上搜索后發現,網絡媒體對于武漢“地一大道”的報道,七成都是描述2009年開盤時萬人搶購的火爆場面,只有三成媒體報道2010年8月正式營業時人和公司主辦的宣傳性表演。而在這一時間點之后,幾乎沒有任何一家媒體對武漢“地一大道”有過只言片語的關注。

評價運營能力的指標有很多,廣告宣傳和形象推廣能力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在漢正街頭,記者進行的抽查結果顯示,有60%消費者沒有去過武漢“地一大道”。記者發現,武漢“地一大道”的入口處通常只有一塊一米多高的指示牌,位置并不顯眼。好幾位消費者在距離“地一大道”入口不到30米處向記者表示,完全不知道“地一大道”是什么,這類消費者竟然占到抽查人數的20%。

“他們(人和公司)也做過宣傳,但是效果不理想,后來就沒做了。”談到廣告宣傳問題,甘華這么說,“要做也是為品牌門店做,不會為我們做統一宣傳的。”實際上,從成本上考慮,商業地產運營商的確不可能為中小商戶量身制作形象和宣傳。而非品牌的商品零售行業內部也并沒有對形象和宣傳產生足夠的重視,而中小商戶限于自身成本,從商品到服務都沒有自律意識。

但是,對于一家商場而言,沒有一個精準的定位,沒有長期的整體形象推廣和宣傳,僅僅依靠對中小商戶進行不太有效的管理和約束,其真正的成長空間并不太大。“其實我感覺,他們(人和公司)都沒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只是覺得這個地段很好就宣傳了,”康沁芳略帶困惑地說,“他們到底是做品牌生意呢,還是做我們這種散戶生意呢?是批發呢還是零賣呢?”

篇10

關鍵詞:金融危機;私人銀行;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428(2011)05-0108-04

一、中國私人銀行的發展現狀及優劣勢分析

2006年3月28日,花旗銀行上海分行私人銀行部開業,成為首家在國內開業的私人銀行。隨后法國巴黎銀行、德意志銀行、渣打銀行等相繼在中國開辦私人銀行。各中資銀行也相繼推出私人銀行業務。2007年3月,中國銀行設立私人銀行部,“門檻”為100萬美元。2008年3月,工行私人銀行部成立。隨后,交通銀行、建設銀行、民生銀行及一些股份制銀行也相繼開展私人銀行業務。總體而言,中國私人銀行業務發展尚屬于起步階段,有如下特點:

首先,相比西方發達國家私人銀行悠久的發展歷史,中資私人銀行的發展才僅僅三年,因此,無論是發展速度,還是發展規模都處于起步階段。其次,中國的私人銀行業務主要圍繞著商業銀行來開展,其他金融機構諸如信托公司、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主要起配合和輔助作用,獨立開展私人銀行業務的相對較少。第三,獨立事業部制較少。當前設立私人銀行部的中資銀行中,除民生銀行外,其他大多為二級部門制,即私人銀行部歸屬于個人金融部,而國外私人銀行采用獨立事業部制的較多。第四,對客戶資產要求較高,除交通銀行為200萬人民幣以外,其他中資私人銀行基本上都要求進入門檻在100萬美元以上。第五,網點布局集中于發達城市。北京、上海、廣東、江浙等地由于政策、歷史、人文、科技等原因,造就了大批富裕人群。因而,中資私人銀行往往優先選擇這些地區布置網點。

(一)中資私人銀行發展的比較優勢

盡管中資私人銀行業務開展還不到五年,然而由于在本土經營以及龐大的客戶資源基礎,使其相對于外資銀行仍然有著不可忽視的經營優勢,特別是世界金融危機的爆發,反而給中資私人銀行帶來了比較優勢。中資私人銀行發展的優勢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人文優勢。在多年的服務中,中資銀行與客戶建立了密切關系和深厚感情,而看重關系和感情是中國人的典型特點,這是外資銀行最想擁有而又無法逾越的一個環節。并且,中資銀行更了解中國高端富裕人士的需求,能較好地把握客戶的理財偏好和特點。

2、地利優勢。雖然外資私人銀行的國際分支網點很多。但是在中國鋪設的網點卻很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與客戶的溝通聯系方式。而中資銀行兼具網絡和渠道雙重優勢,網點數量及分布上的優勢有助于保持與客戶之間的緊密聯系。在現有網絡的基礎上,中資銀行還在積極開設私人銀行分部,增設私人銀行分部已納入各大中資銀行2011年業務計劃,中資銀行在網點上的優勢是外資銀行短期內難以逾越的。

3、豐富的客戶資源。中資銀行在國內開展業務的時間較長,與許多客戶形成了長期穩定的關系,而這些客戶群體中不乏高端富裕人士,他們從創業之初,就與中資銀行保持密切關系,并且有相當多的富裕人士仍接受中資銀行服務。一旦中資銀行開展私人銀行業務,許多富裕人士很容易從普通理財服務轉到私人銀行業務中來,升級為中資私人銀行的高端客戶。

4、可信任程度高。在中國人的潛意識里,國家才是最堅實的后盾。而各大中資銀行基本上都含國有股,因此某種程度上中資銀行被視為隱含著國家信用,可信任程度較高。《商業銀行法》第六十四條規定:商業銀行已經或者可能發生信用危機,嚴重影響存款人的利益時,銀監會可以對該銀行實行接管,被接管的商業銀行的債權債務關系不因接管而變化。這一條款使中資銀行的信譽保障上升到法律高度,這使得中資銀行具有較高的可信任度。

5、世界金融危機帶來的比較優勢。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并未給中資銀行帶來很大的損失,反而帶來了比較優勢:首先,可信任度進一步提高。由于中資銀行長期以來實行穩健的經營策略,因而在金融危機中損失較小,有的甚至保持穩定的增長,贏得了較高的商業聲譽,例如招行私人銀行的客戶數量和管理資產總額在金融危機期間都取得了10%以上的增長。相反,國際著名的外資銀行由于各種原因出現罕見的巨額虧損,并且還出現匯豐、星展等國際著名私人銀行向大陸富豪兜售“有毒”產品致使客戶遭受巨額損失的事情。因而,金融危機提高了中資銀行的可信任度。其次,人才易得性增強。金融危機使得大批外資金融機構虧損、倒閉或者破產,一些優秀人才面臨失業或者被減薪,他們會重新選擇更具發展潛力的銀行,中資銀行可利用這一機遇,吸引優秀的專業人才加盟。第三,抗風險能力凸顯。金融危機發生后,瑞銀、瑞士信貸、花旗等銀行遭受巨大打擊,而中資銀行的抗風險能力得到充分體現,理性的客戶轉而選擇經營穩健、抗風險能力較強的中資銀行。

(二)中資私人銀行發展的制約因素

1、經營理念有待提升。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使人們對財產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日益關注,對金融理財的需求也日益高漲。相比于西方發達國家已有幾百年歷史的私人銀行業務,中資銀行的私人銀行業務還屬于起步階段,其經營理念及模式還很不完善,“人云亦云”的成分居多。很多中資銀行照搬西方私人銀行的經營模式和理念,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形似神不似,沒有理解私人銀行服務理念的真諦。

2、業務種類單調,產品缺乏創新。外資私人銀行的產品種類豐富,更適應高端客戶需求。而中資私人銀行由于受產品創新能力和分業經營的制約,業務品種單調,銀行間模仿性強,同質化嚴重。目前推出的私人銀行產品有些實質上是普通理財產品的升級版,過于標準化,難以適應富有階層紛繁復雜的個性化需求。高端富裕人士對財富管理的需求除財富增長外,還有合理避稅、遺產管理、教育信托、財產傳承等,但中資私人銀行的產品種類和數量還不能滿足需求,缺乏核心的產品設計。例如:在國外比較普遍的藝術品投資,國內僅有民生銀行的“藝術品投資計劃”一枝獨秀:葡萄酒投資的產品設計角度偏向酒莊售酒,并沒有從客戶分散投資、品酒愛好等需求出發;而財產傳承服務、繼承人教育服務等還有很大空白。

3、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服務體系。信息化、電子化對私人銀行業務提出了挑戰,無論是對客戶的管理、資訊的獲取、產品信息傳遞以及交易處理,都需要功能強大的信息系統的支持。并且,客戶對信息的掌握更全面,對服務的要求也更高,金融產品的虛擬化、信息化加劇了私人銀行市場的競爭。然而,中資私人銀行目前的信息化水平較低,過分依賴固定的柜臺服務來推銷產品,缺乏廣泛的、開放式的信息化產品平臺來向客戶推介產品和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務。目前中資私人銀行的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普遍還處在初始階段,結構化數據的存儲、挖掘和處理技術仍未得

到根本性解決,信息化服務水平有待提升(王元龍等,2007)。

4、人員素質不足,專業人才稀缺。私人銀行屬于知識、技術密集型行業,對從業人員有較高要求。從事私人銀行業務,必須熟悉投融資、稅收、信托、保險等多個領域的運作,不僅要具備扎實深厚的理論知識,還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私人銀行客戶經理必須是知識面寬、能力強、經驗豐富、懂技術、會管理、善營銷的復合型人才。國際著名私人銀行的客戶經理一般都有10年以上經驗,且多數擔任過跨國銀行分行經理。從現實看,國內私人銀行客戶經理大多是對公業務或儲蓄業務的轉崗人員,普遍較年輕,工作經驗不足,并且經驗主要在國內銀行業務方面,而熟悉金融衍生、品、外匯、證券、基金、保險、信托、稅務籌劃及房地產等綜合業務的高素質人才缺乏。

二、中國私人銀行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私人銀行盈利模式的選擇:手續費型與管理費型

手續費型模式源于北美大陸的淘金文化,客戶財富主要通過創業、個人奮斗獲得,因而更關注財富升值而不是財富保值或傳承。手續費型模式以產品為導向,盈利主要來自于收取的客戶手續費。手續費型模式容易使客戶經理產生誘導客戶頻繁交易的傾向,客戶財富波動較大,客戶流失率較高。

管理費型模式源于西歐的貴族文化、家族文化,許多客戶的財富并不是來自于自身創造而是來源于繼承,因而財富的保值、傳承是其關注的重點。管理費型模式以客戶為導向,注重服務甚于投資,更關注提供全方位的財富管理服務,盈利主要來自于年度管理費。管理費型模式是高級的業務模式與平臺,但客戶和私人銀行都必須經過一定時期積累才適用管理費型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客戶資產波動幅度較小,客戶滿意度高。

通過分析兩種模式可以看出。私人銀行采用哪種盈利模式與所處的文化背景和客戶類型有著密切關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很多富裕人士是通過個人奮斗、創業而積累了大量財富,只有4%的富裕人士的財富是繼承而得,因而從整體上來說。中國富裕人士的投資方式較為積極,具備相對較高的風險承受能力。目前中國的富有階層處于成長期,為了財富升值,常常以有限規模的資產去追求倍增的財富杠桿效應,因此手續費型模式是相對適合的業務模式,但當資產達到相當規模后,部分客戶的需求會轉為財富的保值與轉移,此時管理費型模式成為適合的業務模式(李興智、王延明,2010)。

因此,對于中資私人銀行來說,決定采用何種盈利模式的前提是細分客戶類型,在此基礎上優化盈利模式。有針對性地將合適的模式配置給相應類型的客戶。具體地,就是中資私人銀行應將盈利模式多元化,在現階段可以為追求財富快速增值的客戶配置手續費型模式,隨著產品開發和綜合服務水平的提高,在具備向客戶收取管理費的條件時,逐步向管理費型模式過渡,對追求財富保值與傳承的客戶采用管理費型模式。

(二)私人銀行發展模式的選擇:在岸業務與離岸業務

按照服務對象是居民還是非居民可將私人銀行業務劃分為在岸業務及離岸業務,按存款估算,在岸業務約占65%,離岸業務約占35%(謝國梁,2004)。瑞士是全球最大的離岸私人銀行中心,而美國是最大的在岸私人銀行中心。瑞士模式以離岸業務為主。投資謹慎保守,重視風險管理和資產安全性,具有良好的保密制度。而美國模式以在岸業務為主,投資風格激進,注重資產的高收益。

亞洲的私人銀行業務主要以在岸業務為主。離岸業務所占比例很小,亞洲90%的財富是留在區域內的。具體到中國,富裕人士基本上是改革開放之后通過個人奮斗、創業等形式致富,只有少數人是通過繼承致富,因而大部分屬于“創富型”客戶,他們更多地是關注財富的增值,風險承受力較強,投資風格較為激進,并且中國當前實行分業監管模式,這些都與美國市場比較相似。目前,人民幣仍不能自由兌換,政府干預經濟比較頻繁,銀行缺乏嚴格的保密制度,并且由于文化傳統、意識形態等原因,外國客戶很少有將資金交給中資私人銀行打理的,中資私人銀行發展離岸業務的條件尚不完備。進入新世紀以來,中資銀行積極發展零售業務,進行了多項金融創新,開發設計了豐富多樣的個人理財產品,積累了一定的個人理財業務經驗。因此,現階段中資私人銀行應更多地借鑒美國模式的經驗,重點發展在岸業務。當然,隨著各種條件的逐步具備,中資私人銀行可以逐步考慮發展離岸業務。

三、中資銀行發展私人銀行業務的若干建議

(一)轉變經營理念,以客戶需求為重心

私人銀行服務強調個性化、多樣化、綜合化,而這一切都是圍繞著客戶需求來開展的,因此,中資私人銀行從經營理念上必須把“客戶需求”作為一切工作的重心,而不是以前的以“銀行”為中心。不能僅把那些過于標準化的產品經過簡單包裝推介給客戶,而應該樹立為客戶“量身定做”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其個性需求的服務理念。只有把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理念落實到實際工作中,才能與客戶建立起一種長期、互信、互惠的關系,才能使自身得到發展壯大。在實踐中,應真正把私人銀行業務放到戰略性地位上,提升私人銀行的部門等級,整合內部分工,明確各職能部門、崗位的權責,同時加強與其他業務部門的協同。

(二)加強產品創新,提供多樣化服務

中國的外匯管制仍比較嚴格,因此產品創新應以在岸業務為重點。在創新產品時,應首先考慮宏觀經濟周期。然后根據客戶的風險偏好、職業、地域分布等緯度來細分客戶,并且根據客戶的個性需求來設計相應的產品。由于目前仍是分業經營,中資私人銀行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范圍會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就必須加強與證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險公司以及基金公司等第三方機構的合作,加速產品創新,豐富產品線。當前中資私人銀行較多停留在銀行理財產品、股票基金等證券產品以及保險產品等傳統銀行服務上,今后應該將服務拓展到客戶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稅收籌劃、教育信托、遺產規劃、藝術品投資、慈善募捐等,為客戶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在開發新產品時,也要吸取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防止過度的金融創新。

(三)構建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統

在國際上,瑞士信貸率先實施信息化,大量削減物理網點,降低了約30%的成本。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私人銀行業務低成本、高盈利成為可能,未來的私人銀行業務競爭演變為信息技術的競爭。因此,中資私人銀行應盡快根據私人銀行業務的全球性、快捷性、創新性特點構建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統。具體來講。該信息管理系統應包括以下基本模塊:客戶信息系統、高效的產品管理系統、創新的網絡解決方案等。客戶信息系統有利于全面準確地掌握客戶情況,根據其需求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從而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高效的產品管理系統包括金融產品信息反饋和客戶信息資源開發兩部分,有助于分析金融產品和特定客戶對銀行利潤的貢獻度,進而對不同客戶提供差異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