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債務情況匯報范文
時間:2023-08-18 17:50: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村級債務情況匯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對村級財務進行監督是鄉鎮人大的一項重要工作
村級財務管理是村民自治的重大事項之一,也是基層群眾最關心的熱點問題。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許多原來集體經濟較為薄弱,后得益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土地整治、交通建設等基礎設施項目增多的行政村,都因土地征用、政策處理和二、三產業安置等,在短期內積聚了大量的集體資產。這些集體資產是農民用其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土地、房產等換來的,與農民的利益關系非常密切,關系著農民的生產、生活和發展,依法管好用好這筆資金對維護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對村級集體經濟的管理和使用有明確規定,鄉鎮人大作為最基層的權力機關,肩負著確保憲法、法律法規在本行政區域內貫徹執行的重要職責,因此有義務監督村級財務的管理和使用。在實際工作中,鄉鎮人大可以采取法律賦予的監督手段對村級財務的使用情況實施監督:一是定期聽取鄉鎮人民政府對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的情況匯報。《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明確規定,鄉鎮人民政府對村級財務的使用在不違背村民自治原則的前提下負有指導管理責任,鄉鎮人大可以通過聽取工作匯報的形式督促鄉鎮人民政府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大對村級財務的管理力度,進一步完善“村財鄉管”制度,嚴格按照政策將所有村級財務管理權集并到鄉鎮財政實行統一、分戶管理,在資金所有權、使用權不變的前提下,由委托單位行使好監督權。以嚴格有效的財政監管保障村級正常運轉的基本支出需求,確保資金的使用符合群眾的利益和要求。二是配合鄉鎮紀委和縣財政、審計監督部門加大對村級集體資金使用情況的審計力度,做到經常化和制度化。通過審計及時糾正資金使用過程中的違紀違法行為。三是組織本行政村區域內的各級人大代表和村民代表成立村級財務監督小組,定期對各村集體資金的管理使用、財務制度的執行、村級財務公開和村級債務化解等情況進行督查,督促各村嚴格執行財務管理制度,及時向村民公開財務收支情況,接待群眾的監督。(編輯:圓圓)
篇2
一、貫徹國家惠農政策,輸送黨的溫暖
一年來,為了汽車下鄉補貼能及早下發到群眾手中,我們針對古城農業人口多,相對工作量也就較大的實際問題,安排專人值守,確保補貼及時申報。工作中,由于農戶忙于農活,一般都在上地之前和收工之后辦理補貼手續,也只好是下班時間,并且他們從不分什么節假日,所以來辦事的農民對我們會造成誤會和不良影響,為此,鑒于此情況,討論決定,必須保證單位隨時有人值班,受理補貼業務,不受時間限制,確保全天輪流值班,從而解決了農戶實際問題,為農民提供了方便,對一些農戶補貼手續不健全證件姓名不一致,以及外省購置等問題,做到耐心解答和政策宣傳,盡可能服務于農戶,使百姓真正體會到黨的溫暖。
二、提高自身素質、貫徹國家惠農政策
財政所做為支農服務的基層窗口,和廣大群眾的利益密切相關,為此,我們嚴格要求自己,從我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規范道德意識,強化服務態度,每周二進行財政資金安全管理的教育和培訓,不定時與資金管理人員進行交流,及時了解并掌握資金收付管理工作人員的思想動態,以及可能對資金安全構成潛在風險的不良嗜好,把一切不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在工作中,對來我單位辦理業務的工作人員,熱情接待,從實際出發,及時辦理,尤其是對農戶百姓,更是講究文明用語,熱情服務,既是遇到不能辦理的業務,更是做到耐心解答,說明原因,真正做到來有迎聲,去有送聲,使老百姓深切體會到財政部門良好的工作作風。
三、加強財務管理,確保惠農資金專款專用
(1)鄉鎮財務管理得到有效規范。鄉財縣管實施后,我鎮的財務管理得到了進一步的規范。如:工程類資金的支付,以前只要有發票就能入賬,甚至白條也入賬,鄉財縣管改革后必須附有預算、合同(協議)、進度報告單,工程結束后,還要有工程決算、相關部門的驗收單等。
(2)提高了專款專用能力,有效地防止截留挪用、亂收濫支。我鎮核算中心制定了資金流程圖,各種資金根據用途,定向撥放,如:民政定補等資金原則上實行統發;村級資金直接拔付給各村級管理專戶;對財政扶貧資金等的拔付,實行直拔到工程方及受益者等,減少了資金的中轉環節,避免了中途的截留挪用。對收費也進行了規范,規范了票據的領銷制度等,從源頭上制止了亂收費。
(3)遏制了亂收費行為,減輕農民負擔得到保證。縣對鄉實行統收統支的管理體制,鄉鎮各項運轉支出由縣財政統一保障,堵住了向農民亂收費、亂推派的口子,使減輕農民負擔真正得到了保證,促進了“三農”發展。
(4)保證收支平衡,緩解了鄉鎮財政困難,遏止了債務的增加。通過實施鄉財縣管工作,我鎮收入全部納入預算管理,財政收入及時繳入國庫,嚴格控制支出及支出順序,先保工資發放,再保運轉和重點支出。嚴格職務消費,嚴禁隨意舉債,管住了收入的“袋子”,扎嚴了支出的“口子”。通過清理債權債務,鎖定了以前債務,實行先剎車,后消腫”。實施鄉財縣管后,各鄉鎮均未出現新增債務,實現了“先剎車”的預期目標。嚴格的預算管理,輔以“賬戶統設”,對鄉鎮亂上項目、亂挪專項資金起到了約束作用。
(5)規范了會計核算,確保會計信息質量。鄉財縣管實施后,鄉鎮總預算會計賬由縣會計核算中心運用財務軟件統一管理,規范了會計核算程序,統一了核算口徑,確保會計信息質量,對會計檔案資料的規范和保管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6)按照國家有關財政資金管理和會計核算的要求,制定資金安全管理制度,實行內部稽核制度,建立崗位的考評制度、輪崗制度;制定資金收付管理的回避制度。
篇3
包村干部情況:
從考核情況看,這次包村工作和以往的包村工作相比有以下五個顯著特點:一是各鄉鎮黨委對縣委包村工作決定高度重視,能夠把包村工作作為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主線來抓,一切工作都圍繞這條主線轉。包村工作中,各鄉鎮黨委能及時部署包村各階段的重點工作,能夠不斷加強對包村干部的日常管理和檢查,堅持每周一次的例會制度。二是包村干部對這次包村工作的思想認識到位。絕大部分包村干部都能把這次包村工作看作是縣委給他們提供的一個展示自我、鍛煉自我、發現自我的廣闊平臺,能夠下得去、蹲得住。在具體工作中能夠緊緊依靠黨委的領導,依托村兩委班子的支持,想事干事,放手開展工作,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普遍歡迎。三是包村干部的工作得到了村兩委班子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由于黨委重視、包村干部真想實干,村兩委班子對包村干部的工作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配合,為包村干部發揮作用創造了諸多方便條件,保證了包村工作實效。四是農民群眾對這次包村工作給予了很高評價。普遍認為這次包村工作與以往的包村不同,包村干部的一切工作都能緊緊圍繞農民致富增收這條主線開展,動真情、辦實事,真正把縣委的富民政策轉化成農民致富增收的實在成果。五是包村成效顯著。主要表現在社會穩定、不良債務化解、解決二輪土地承包遺留問題、產業結構調整、剩余勞動力轉移、文明村建設等方面。
回村大學生情況:
全縣共有回村大學生105名,目前有16名外出打工,還剩88名。按照縣委的要求,各鄉鎮黨委對回村大學生都比較重視,對所有的回村大學生都按要求安排了黨支部副書記或村委會科技副主任的職位。大部分村的兩委班子對回村大學生的工作能夠積極支持,并為其開展工作、發揮作用創造良好的條件。總的看有以下幾個特點:
1、回村大學生都能在工作中與村兩委班子密切配合,開展工作。2、多數回村大學生能利用自己在大學里所學的知識,積極引導、指導農民進行科學種田、科學養殖,不斷增強農民的科技意識,在農業科技指導、科技服務、科技示范上發揮了積極和作用。葛首峰,高峰村黨支部副書記。負責主抓村里的果樹場。他充分利用所學知識進行果樹場的化學除草和藥物防蟲。針對今年的旱情,他采用微肥補充營養的辦法,保證水果質量和產量,收到很好的效果。此外他還從農村報上得到百合種植信息,從山東引進了百合品種在自家的2畝田地中進行試種,效益好的話,明年將在全村進行推廣。3、在致富增收上起帶頭作用,帶頭引進新品種、新項目,提供致富信息。馬東光,久太村黨支部副書記。利用自己所學到的科學知識在荒山養蠶,帶動村民發展養殖業,現在這個村已新增加6戶養蠶戶。
通過考核,總的看包村工作進展順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加快農民致富增收步伐,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一是個別包村干部對這次包村工作認識不高,工作還不夠實;二是在解決二輪土地承包矛盾,化解村級不良債務上還缺乏工作力度;三是致富增收的路子還不寬,思路還比較窄;四是有的包村干部在文明村建設上辦法少,有危難情緒;五是有的鄉鎮黨委對回村大學生重視不夠,有的回村大學生作用發揮不明顯。
下步包村工作意見:
篇4
首先,我代表鎮黨委、鎮政府向不辭辛勞前來我鎮檢查指導農村稅費改革工作的各位領導表示熱烈的歡迎!
我鎮地處羅田北部山區,轄35個行政村,304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32843人,版土面積285.11平方公里,其中計稅面積24778畝,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安排,青苔關、擁門關、吊橋河、黃柏山四個國營林場村的稅收工作由我鎮負責指導,全鎮稅改戶數達9019戶。2005年是農村稅費改革工作的規范年,為了鞏固農村稅費改革的成果,規范農村稅費改革的各項工作,嚴防農民負擔反彈,鎮黨委、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規范農民負擔工作。現將我鎮2005年度農村稅費改革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嚴格執行三項政策
1、嚴格執行取消征收農業稅政策。按照上級統一部署,從2005年度起,我鎮全部免征農業稅,共計農業稅56.3萬元,農業稅附加9.3萬元,農民負擔得到進一步減輕。
2、嚴格執行糧食“兩補”和退耕還林政策。2005年全鎮發放糧食直接補貼資金12.3萬元,畝平補助4.97元。發放退耕還林補助94.1萬元,畝平補助230.6元。
3、嚴格執行中小學生“兩免一補”和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政策。兩免一補資金9.32萬元,其中中學生440人,人平補助110元,小學生640人,人平70元。計生扶助65人,每人每年600元,共發放扶助資金3.9萬元。
二、建立健全三個體系
1、建立規范的轉移支付資金和兩費附加管理使用體系。我們堅持兩稅附加按時足額撥付到農村財務服務中心的專門帳戶上,不抵稅,不代扣,按村設帳,鎮管村用,專款專用。在執行過程中,我們對農村優撫對象、五保戶的優撫補助款按時按標準登記造冊,發放到戶。
2、建立村級財務管理體系。我們在村帳站管的基礎上,成立了村級財務服務中心,在全鎮范圍內積極開展村級帳務、資金雙代管工作,把全鎮35個村的資金和帳務統一歸并入鎮農村財務服務中心,資金和財務統一由農村財務服務中心代管,各村均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從根本上杜絕了村級財務混亂和管理松懈的難題。
3、建立“一事一議”審批管理體系。全鎮39個單位有有7個村進行籌資籌勞。籌資標準都控制在人平15元之內,做到專款、專用、專項結算。并且各村將籌資籌勞提取、使用、結算情況采取召開會議、辦公開欄等多種形式及時向群眾公開,接受群眾監督。
三、積極做好三項工作
1、穩步推進鄉鎮配套改革。一是加大了政府機關改革力度。撤銷了四個總支和辦事處,設立了五大辦,清退了編外人員15人,鄉鎮行政人員由改革前68人減到40人,鎮領導干部職數由原來的19人減為9人,實行“一人一編一卡”。每年在職及退休干部工資、分流人員基本生活費、加上年費用支出需要131.65萬元。通過財政包干、轉移支付、政策性增資、上級扶持資金及發展企業,我們取得收入131.65萬元,基本持平,保證了鎮政府機關的正常運轉。二是推行了事業單位改革。事業單位由15個精減合并為8個,財政所與經管站實行了合并,農技、農機、水電、畜牧、廣播、文化、計生服務七個事業單位全部轉為公益單位,實行合同化管理。在職人員全部買斷工齡,實現全員養老保險,并擇優競爭上崗,達到“減人減事增效”和“以錢養事”的目地。三是整合了教育資源。撤銷了鎮教育組,調整了全鎮中小學布局,合并了3所完全小學,7所初級小學,辭退了代課教師和臨時工勤人員67名,并全面實施了教育“一費制”。四是加大了村組改革力度。對村干部職數從嚴控制,嚴格執行1000人以下的村村干部編制3人,1000至2000人的村村干部編制4人的規定,撤銷村民小組長,全部由村干部兼任。全鎮共精減村組干部350人,每年節約開支100萬元。目前全鎮共有村干部125人,工資總額50.8萬元,費用及支出17.3萬元,五保及優撫支出33.2萬元,合計支出101.3萬元。村級收入108.18萬元,轉移支付50.4161萬元,兩稅附加32.77萬元,村辦企業純收入25萬元,保證了村級正常運轉需要。
2、開展化解村級債務工作。為化解舊債,遏制新債,我們一方面出臺系列相關文件,成立農村財務服務中心,對全鎮各村債務進行清查、核定、凍結,實行村級帳務、資金“雙代管”,從源頭上控制了增加新的債務;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多種方法,采取劃轉債權、盤活資產、清理擠水、發展增收等化債辦法。全鎮共化債394萬元,占債務總額的53%。
3、堅決杜絕涉農亂收費。一是公開涉農收費行為。通過公示牌、公示欄和電視公告等多種形式公開收費項目和標準,讓農民交得明白,接受群眾監督。在各鄉鎮主要收費場所、各行政村醒目地點懸掛了涉農收費公示牌,接受廣大群眾監督。二是加大了涉農部門收費監管力度。鎮政府專門成立了規范部門收費領導小組,設立舉報電話。用鐵的手腕、鐵的紀律來規范教育、土地、城建、計生、畜牧、外貿等部門收費行為。三是進行農民負擔專項檢查。去年,鎮政府先后組織三次農民負擔專項檢查,主要檢查是否存在搭車收費和加碼收費行為。通過檢查,有力的確保了全鎮農民負擔政策落實到位。全鎮涉農收費部門在農民建房、學生入學、計劃生育、農電改造、身份證辦理、外出務工等方面,嚴格執行收費標準,沒有出現越權設立涉農收費項目以及擴大收費范圍、提高收費標準、以罰代收的行為。各村在農民建房、計劃生育等事項上,沒有向農民亂收費,較好地執行了農村稅費改革政策。
總結我鎮2005年農村稅費改革工作經驗,可以概括為三個“三”。
1、堅持三個到位,強領導,促合力。一是領導重視到位。近幾年,雖然我們在農村稅費改革和稅費配套改革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成績面前我們不驕不躁,始終把此項放在重要位置上,做到“思想不放松,力度不削弱”,有力地保證了稅改工作穩妥推進。二是組織協調到位。為確保農村稅費配套改革順利推進,我們實行部門牽頭負責制,充分發揮和調動部門的積極性,形成工作合力。全鎮先后召開3次有關農村稅費改革的黨政聯席會,5次各相關部門參加的協調會,解決改革重點、難點問題,做到工作有計劃、有安排。三是督辦工作到位。為加強對鄉鎮農村稅費改革的指導和督促,從各部門抽調了有豐富農村工作經驗的同志,組成督查指導組,進行了督查,確保各項政策落實到位。
2、嚴把三個關口,攻重點,破難題。一是把好干部分流安置關。人員分流工作是重點中的重點,也是推進配套改革的難點。為此,我們對人員分流通過“四包”來落實責任,確保分流工作到位。即要求鄉鎮黨政主要領導成員與分流對象結對實行“四包”。即包解釋政策,包穩定分流對象情緒,包督促分流對象辦理移交,包掌握分流對象離崗后動態去向。二是把好財務清理關。財務清理和債權債務的分割是配套改革的又一個難點,也是群眾關注的焦點。為使這項工作有序進行,我們出臺了相關文件,采取封賬凍產的辦法,由資產清查組清查后全部封存,由鎮農村財務服務中心管理。對因公益事業建設發生的個人擔保信用資金,經鄉鎮認定蓋章后,將債權債務關系進行轉移,讓干部走得放心。三是把好執行紀律關。機構改革、人員分流等工作公開、公平、透明,防止隱私舞弊和違法違紀現象的發生。
3、做好三項工作,優氛圍,強基礎。一是做好宣傳工作。一方面讓廣大干部群眾了解和掌握政策,另一方面讓他們有一種壓力,感覺到改革勢在必行。二是做好調查摸底工作。通過“查、訪、聽”調查農村稅費改革相關情況,為決策提供依據。由于了解問題及時、全面,掌握情況客觀、準確,為改革科學決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三是做好政策制定工作。科學制訂了實施方案,明確了改革工作原則、目標和任務。使整個改革有計劃、有目標。考慮到改革前鄉鎮大部分站所人事權在部門,我們采取人員分流“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即按改革前人事權的歸屬,人事權在部門的由部門負責分流,在鄉鎮的由鄉鎮負責分流,切實保障分流工作順利開展。在整個改革過程中,我們堅持無情改革,有情操作。廣開門路,為分流人員再就業提供保障,通過“五個一批”的措施,幫助分流人員實現再就業,即政策幫扶,鼓勵自主創業一批;強化培訓,往沿海輸送一批;招商引資,向外資企業轉移一批;企業改制,動員入股消化一批;制訂政策,村委會擔任實職轉移一批,真正做到“分流無情、操作有情”,讓鄉鎮干部留的安心,走的放心。到目前,全鎮80%以上分流人員實現了再就業。
篇5
4月26日,我們鎮工作組駐村以后,在廣泛征求黨員干部、村民代表建議的基礎上,按照“解決問題與長遠發展兩步走”的總體思路,從解決熱點、難點問題入手,牢牢抓住土地調整、社會穩定、計劃生育三項工作,突出重點、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做了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使二村多年積壓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黨員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逐步提高,村容村貌和治安環境明顯改善,各項工作得到整體推進。
一、抓班子強隊伍、夯實村級基層組織
我們認為,“治軟治散先治人,治人先治帶頭人”,從根本上改變二村的落后面貌,關鍵是建立一個團結實干、富有戰斗力的黨支部班子。第一,配套健全基層組織。我們了解到東二村班子渙散,主要原因在于村兩委成員不團結,以武力論權勢,工作組把這一情況匯報黨委,并請示了由一名經驗豐富的鎮工作人員掛職二村的支部書記,同時配全充實了職能組織,由兩委成員交叉任職,以培養后備干部使村兩委擰成一股繩。第二,加強制度建設。我們工作組把制度建設作為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根本保證,按照“五個好”要求,協助村里建立健全了“”制度、黨員活動日制度、黨員教育培訓、發展黨員制度、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村干部管理監督制度等各項制度。并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狠抓制度的貫徹落實,促使二村逐漸步入了制度化、規范化軌道。第三,加強陣地建設。為積極發揮黨員活動室的載體作用,我們幫助村兩委建起了黨員活動室,按照有房子、有牌子、有旗子、有桌子、有凳子的“五有”標準,完善內部設施,加強硬件建設。第四,加強黨員干部的培訓。我們多次召開兩委會,黨員代表會,教育黨員干部提高思想政治素質,統一干部思想。七一期間,我們利用三天的時間舉辦黨員干部培訓班。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同時,與他們一道協商發展規劃及開展工作的方式方法。通過教育整頓,二村的班子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
二、強措施解難題、確保重點工作的開展
我們工作組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當務之急,強化措施、狠抓落實,按照“以點帶面、以整體工作化解局部矛盾”的思路推動工作的開展。
(一)多措并舉,創建平安村莊。由于多年來該村各項工作混亂,治安狀況差,群眾缺乏安全感,加之塌陷地補償等問題,村民多次上訪,已成為聞名的“問題村”、“釘子村”、“上訪村”。我們工作組針對這一情況首先組織開展了矛盾糾紛定期排查活動。聯合鎮司法、派出所等部門,印制《矛盾糾紛排查表》,深入到戶做好思想工作,及時疏理矛盾糾紛,力爭將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第二,建立完善村級治安聯防制度。我們協助村兩委制定了夜間巡邏值班表、十戶聯防輪流制度,工作組與村兩委成員交叉輪流巡邏值班,并要求所有成員24小時手機開機,辦公室24小時輪流值守,隨時接待來訪群眾,消除隱患。第三,大力推進村務、財務公開,提高村務管理的透明度。財務不清是每個后進村的焦點問題,我們邀請鎮審計辦、經管站的人員參加,理清了村的財務,并成立民主理財小組,把債權、債務等開支帳目擺放桌面,及時張榜公布,讓干部清白了,群眾明白了。在處理群眾的來訪問題上,我們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為群眾提供一個安定祥和的生產、生活環境。目前,群眾的安全感普遍增強,共化解矛盾糾紛43起。
(二)集思廣益,搞好土地調整。由于該村近年沒有調整土地,造成了人地矛盾突出,成為全村的矛盾焦點。為解決土地問題,我們廣泛征求黨員干部及群眾意見,相繼召開了兩委會、黨員會、村民代表會,印發了《致二村全體村民的一封信》,戶均一份,闡明了工作組的思路,動員全體群眾以實際行動參與到土地調整工作中來。制定了《〈二村年土地調整方案〉征求意見稿》,為方便群眾反映情況,設立了11個意見箱,并公開了村情民意舉報電話(),在經全體黨員干部和村民代表一致同意的基礎上,制定了《土地調整方案》,幫助各經營組也制定了《實施細則》。方案確定后,為確保二村的所有村民都能平均分配到土地,我們工作組的全體同志同村兩委一道,冒著36度以上的烈日連續奮斗了10多天的時間,對各經營組的土地進行實地丈量。我們先從遺留問題多、工作難度大的第八經營組入手,逐組調整,做到第八經營組土地已經調整完畢,分地到戶;第十二、十三、十五經營組在調整之中。目前,二村的土地調整工作已基本結束。
(三)深入細致,推進計劃生育。工作組駐村以來,我們認真分析總結了該村過去計劃生育工作經驗教訓,從夯實計生工作基礎入手,下大力氣,做好計生工作。一是加大計劃生育政策宣傳力度,我們工作組結合計生辦的工作,利用廣播、發放明白紙、舉辦培訓班等形式講解宣傳計生知識。二是建設了高標準的人口文化大院,維修粉刷門、窗、墻壁,制作了高標準制度匾牌,并上墻。三是調整計劃生育工作專職隊伍。四是組織計生辦站人員40多人先后兩次對二村展開了一次“拉網式”的排查,徹底清除了計劃外懷孕、手術、持證流引產等六項底子。五是對49歲以下的已婚育齡婦女從新建檔立卡,確保檔案簿的清晰規范。通過春、夏兩次的健康查體,目前,沒有發現違反計劃生育現象的發生,為確保年底跳出重點管理的范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找路子促發展、千方百計富群眾
篇6
一、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截止2011年底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基本情況:全市332個行政村(居),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總額8367萬元,村平25.2萬元,其中5萬元以下(不含5萬元)的村數76個,占總村數的22.9%;5—20萬元60個,占18.1%;20—30萬元146個,占44%;30—50萬元23個,占6.9%;50萬元以上的村27個,占8.1%。當年收不抵支的村數為102個,占31%;收支平衡的村數為13個,占4%;收支盈余的217個,占65%。當前我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地區發展呈現不平衡性。從我市的經濟區域看,沿江、沿靖地區(虹橋、濱江、濟川辦、廣陵、曲霞、張橋)歷史上交通地理位置優越,受蘇南經濟的輻射作用大,村級集體經濟以工業經濟為主,經濟發展速度快。該區6個鄉鎮,2011年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4409萬元,平均每村33萬元;中北部地區(姚王、河失、新街、根思、宣堡)5個鄉鎮,傳統的多種經營生產基礎較好,村級集體經濟以發展多種經營為主。2011年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2032萬元,平均每村23萬元;東部高沙土地區(珊瑚、分界、黃橋、古溪、元竹)5個鄉鎮,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農業生產條件比較差,村級集體經濟比較薄弱,工業空白村比例大,2011年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1926萬元,平均每村17.5萬元。二是經濟薄弱村仍占一定比例。從我市2011年底統計資料看,我市332個村中,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在5萬元以下(不含5萬元)的村還有76個,占總村數的22.9%;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5--10萬元的村數40個,占總村數的12.05%;在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中,還有8個村幾乎無任何經營性收入。三是發展制約因素存在類同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是:部分農村基層干部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思想認識不足,有怕苦畏難情緒。有的認為前幾年企業改制過程中,大部分集體企業改為個體私營,集體經濟發展已走到盡頭;有的認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缺資金、缺人才、缺技術、缺項目,感到束手無策,困難重重。集體資產流失現象嚴重,集體經濟發展缺乏“原動力”。同時行政村合并后,村干部減少,工作壓力加大,疲于應付各個階段中心工作,沒有精力抓村級經濟的發展等等。
二、全市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主要實現形式
根據全市各地不同的資源條件,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資源開發型。一是開發土地資源,挖掘土地潛力。土地是村集體經濟組織最重要的資源,不少村都直接掌握著土地總面積5%以下的預留地,用于開發房地產、興辦企業、建設市場等,一般的村發包、承租給“能人”種植經濟作物等。宣堡鎮郭寨村2009年5月,經村“兩委會”討論通過,利用疏浚工程對村內一條雜草叢生的廢溝進行了填埋,復墾土地近8畝,招引經濟能人李忠京來村投資興業,成立泰興市鑫暉電光源材料有限公司,交納承租金20000元。二是開發水面資源,提高經濟效益。宣堡鎮郭寨村2010年3月對村部前面的廢溝(宣南中溝)重新疏浚、整理,引進長江水,讓死水變活,招引水產專家劉希華承包進行水產養殖,建設垂釣休閑中心,村委會每年收取租金25000元。三是土地入股,村企共建。姚王鎮桑木村通過村企共建,將原租賃給華鵬美雅特裝飾材料(泰興)有限公司的老廠房和部分土地,以入股的形式交企業經營,重新簽訂協議,企業以股份分紅和支持新農村建設項目的形式每年上繳村集體120萬元。
2、中介服務型。村級組織通過為群眾提供信息服務、技術服務、后勤保障服務,法律法規服務、會計服務、資金或貸款擔保服務等,積極參與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構造社會化服務體系,增加集體收入。我市黃橋鎮雙橋村自2007年開始,堅持走結構調整、農業招商之路,成功創建黃橋鎮現代農業園區。園區所有用工都由村組織的“幫工隊”幫助聯絡、協調。常年在園區打工的60歲以上人員489人,每天工作8小時,月平均工資800元。僅此一項,該村農民可增加收入460多萬元,全村人均增收1300多元。用工高峰期,“幫工隊”還幫助從周邊鄉鎮組織人員,村“幫工隊”與用工業主協商一致,收取每人每天1元錢組織費,全年村集體增加收入17.6萬元。既壯大了集體經濟實力,又增加了服務功能。廣陵鎮興寧村由村“兩委會”牽頭成立了興盈葡萄專業合作社、香艿芋專業合作社、興民果業土地股份合作社、興寧社區股份合作社等4個農民合作組織,同時引進能人成立利群獺兔專業合作社。該村專業合作社成員總數達495個,帶動非成員農戶974戶,統一組織銷售農產品總產值達1687萬元,盈利38萬元。在葡萄和香艿芋銷售上,變“家家戶戶擺攤設點、無序采摘”為“合作社根據市場需求統一、有計劃采摘、銷售”的做法,2011年合作社統一銷售葡萄360噸、香艿芋230噸,在確保農民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合作社獲取0.2元/公斤差價,共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1.8萬元。
3、工業主導型。堅定不移地深化村級集體企業改革,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改革產權制度,通過合資、合作、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積極吸引外資、民資和社會閑散資金參資入股,擴大資本,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把集體資金優先投向發展有前景、經濟效益較好、負債率低的優勢企業,培植和扶持企業上規模、上等級,增強競爭能力。濱江鎮殷石村擁有集體企業8家,2011年,村集體可支配收入572萬元,其中集體資產發包、租賃收入135.8萬元,土地租賃收入35.7萬元,利息收入50多萬元,工程服務費20多萬元,其他收入200多萬元。為了營造親商富商安商的優良環境,村里制訂了“三心”服務制度:一是“誠心”,凡到殷石村新辦企業的客戶,村里負責水、電、有線電視、電話以及硬質道路“四通一平”;二是“熱心”,只要企業有困難,“兩委會”一班人第一時間、無條件上門服務;三是“放心”,要求村干部嚴格執行工作紀律,除合同約定的費用外,不向企業攤派一分錢,不到企業吃一頓飯,不到企業報一張票。目前,該村工業園共租用土地63.2畝,新建廠房178間,引進企業14家。張橋鎮西橋村軋輥廠系村辦集體企業,近年來,村經聯社持續加大企業投入力度,多層面、多渠道為企業籌措資金,促進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該村已組建西橋集團,2011年軋輥廠實現利稅近300萬元,為西橋村新農村建設貢獻192萬元。
4、資產營運型。村級集體將閑置的廠房、豬舍、機械設備和公用設施等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通過出售、租賃或合股經營等多種形式招引能人、富人盡快盤活,從而擴大經濟總量,增加集體收入。虹橋鎮六圩村原村辦企業江蘇少女之春集團公司,由于諸多原因,經濟效益下滑,已不能作為村級經濟的支柱。經村民代表會議多次討論,決定對企業實施改制,盤活集體資產。利用“少女之春”商標資源和閑置資產,吸引能人租賃承包。村“兩委會”通過市場調研,對原企業設備及相關資源綜合評估,出臺了詳細的招標方案并經村民代表會議表決通過。先后招引12家企業,村集體每年可收取租賃費和管理費近70萬元。曲霞鎮李圩村在村辦企業改制過程中考慮了今后集體經濟發展的問題,僅將企業的機器設備進行了處置,廠房、土地仍保留集體性質,預留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空間。近幾年,該村將集體資產定期進行招標、招租,穩定了該村的集體經濟收入,目前該村集體經濟收入已達25萬元。
5、三產流通型。近城郊、近集鎮、近交通要塞的村組,立足區位優勢,積極興辦各種三產項目,有的多渠道、多形式興辦專業市場、特色市場和農貿市場,有的興辦各種綜合專業商店,集體通過收取適當的攤位費、中介服務費、倉儲費等,增加村集體收入,有的由能人牽頭,村集體以土地、房屋、設備、牌譽入股,興辦三產實體,通過收取年租金等增加村集體收入。我市河失鎮河頭居委會原集體企業銀花商貿公司由于經營不善,企業倒閉,該企業100多萬元的債務成了居委會沉重的包袱。通過多方論證、協商,采取零資產出售、債務由購買方負責償還的方式,經公開招投標盤活該資產。2011年8月,該居委會引進社會能人陳平將閑置廠房改建成銀花大酒店,并新建垂釣休閑中心,居委會每年獲得13萬元的收入。另外,該居委會還將原河頭自然村閑置多年的塔吊和廠房對外出租,每年增加集體收入2萬元。
6、土地流轉型。不少村探索出了加快流轉土地,促進村集體增收的新途徑。積極招引能人流轉土地進行集約化經營。分界鎮趙莊村一次性流轉土地113.15畝,由如皋能人黃玉兵搞苗木栽培,其中農戶97.32畝,村集體預留田地15.83畝,每畝土地租賃費1200元,合同時間15年,該村每年可增收1.9萬元。湖頭村利用集體預留土地、河面113畝,2011年11月通過鎮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成功對外發包,村集體獲得每年13萬元的穩定租金收入。
三、推進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
1、切實加強農村三資管理。全面開展村集體“三資”清理,摸清底數,登記造冊,建立“三資”臺帳,實行市鄉聯網管理。村集體資產資源一律由鄉鎮(街道)農經服務中心統一管理,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統一發包,提高資源發包收入。積極鼓勵村集體規劃內的非農建設用地或開發價值高的其他集體土地,依法以使用權入股、租賃等形式參與企業經營,獲得穩定的土地收益。積極開展農村集體土地資源清查,在加快推進農戶承包土地有序流轉,以計稅面積與農戶簽訂補償協議的基礎上,合理主張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對路道、水面、溝渠、河坡等資源的經營權。強化資產營運,村級集體將閑置的房屋、機械設備和公用設施等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通過租賃或合股經營等多種形式招引能人盡快盤活,增加集體收入。
2、積極推進合作組織建設。村級組織通過牽頭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群眾提供信息、技術、后勤保障、法律法規、會計、資金或貸款擔保等服務,積極參與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增加集體收入。在近城郊、近集鎮、近交通要道的村組,立足區位優勢,積極興辦專業市場、特色農貿市場和各種綜合專業商店等三產項目,通過收取適當的攤位費、中介服務費、倉儲費等,或由能人牽頭,村集體以土地、房屋、設備或無形資產入股,興辦三產實體,通過收取年租金等方式增加村集體收入。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組建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和資產經營公司,努力實現更多的收益分配、股金分紅和投資收益。
3、大力發展村級主導經濟。正確處理好家庭經營與集體統一經營、專業合作經濟與集體經濟、所有制形式與實現形式、發展集體經濟與個體私營經濟的關系。在所有制結構上,圍繞村級集體增收,積極發展集體直接經營、股份經營、合作經營等多種實現形式;在經營形式上,堅持按照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原則進行市場運作;在產業模式上,堅持一、二、三產業哪種產業符合實際,就發展哪種產業,不搞一刀切。要根據村級自身的特點,充分利用現有的稅收、用電、用地、用水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積極提供各種高效優質的服務,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努力拓寬籌資渠道,通過吸引外資、招募內資,將本地自然資源、項目資源與他人的資金、技術、管理、營銷等方面的優勢進行優化組合,開辟新的集體增收項目。深化村級集體企業改革,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改革產權制度,通過合資、合作、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積極吸引外資、民資和社會閑散資金參資入股,擴大資本,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4、建立公共財政支持機制。市、鄉鎮(街道)共同出資,設立村級集體增收專項基金,市級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鄉鎮(街道)財政按照一定比例配套投入,重點扶持76個村級經營性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經濟薄弱村,主要用于經濟薄弱村發展經濟或統一開展資本運作和市場運作,培育村級經濟的“造血”功能。新建工業標準廠房統一發放集體資產產權證,實行“村級所有、市各園區或鄉鎮(街道)工業集聚區經營、收益保底、按股分配”的運營機制。
5、建立稅收獎補機制。村級組織招商引資到市、鄉鎮(街道)工業園區、工業和三產聚集區的項目,企業新增稅收的鄉鎮(街道)留成部分,按不低于50%的比例由鄉鎮(街道)獎補到村。對市核定的村級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下的經濟薄弱村重點扶持,兩年內實行全額獎補。同時,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要積極鼓勵、引導農戶利用閑置資源開展全民創業,發展個體私營企業,培植稅源經濟,從而獲得更多的稅收分成,增加集體收入。
6、減免村級投入有關規費。凡村級建設標準廠房,涉及市級及以下所有規費一律減免(詳見附件)。土地出讓收益部分,作為村基礎設施等項目的建設資金,全額用于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開展土地復墾開發,優先列入占補平衡項目庫,市級實行定額補助,除實施成本外,全額留于村級使用;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對集體建設用地進行整理,優先列入增減掛鉤項目庫,鄉鎮(街道)留用的30%指標部分,置換至鄉鎮(街道)工業集聚區或集鎮所在地,用于工業項目建設或集鎮商業開發,土地收益部分對村級實行定額補助,每畝補助2萬元。
7、強化金融支持力度。各級金融機構對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項目要優先提供金融服務,簡化審批手續,實行利率優惠。鼓勵金融機構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開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試點。規范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積極開展農民資金互助組織試點,允許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股農村信用社、小額貸款公司和村鎮銀行。對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民資金互助組織投放村級集體的貸款享受金融部門同等財政補貼政策。
篇7
縣教育發展專題調研報告
按照市政府的安排,5月9日至16日,**縣組織由常務副縣長周大曙,分管教育副縣長馬志列掛帥的教育發展專題調研組,對全縣的教育發展情況進行專題調查。調查采取實地考察和召開座談會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實地調查了縣一中、二中、生源學校、西竺山中學等,召集部分公辦學校校長、民辦學校法人代表、教師、學生家長、部門負責人進行了座談。現將情況匯報如下。
一、我縣教育發展的基本情況
**縣轄30個鄉鎮(園),人口78萬,總面積203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全縣現有各級各類公辦學校356所,其中縣屬學校7所,鄉鎮中學20所,中心小學21所,村小224所,教學點73個,九年一貫制學校11所,民辦學校6所。在校學生99648人,其中小學生50728人,初中學生35082人,普高學生11616人,職高學生2222人。共有教職工8260人,其中在職教職員工6426人,退(離)休教職工1834人。
近年來,我縣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全面落實“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積極籌措資金,加大教育投入,教育發展水平穩步提升。主要體現在如下六個方面:
1.教育投入不斷加大。20xx-20xx年的教育經費支出總額分別為13595萬元、13563萬元、16620萬元,人均教育經費支出分別為1194元、1260元、1420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三年分別為8820萬元、9137萬元、10199萬元,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占教育經費支出的比例分別為65、67、63,分別比上年增長3、4、8,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占財政總支出分別為36、32、29。
2、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全縣共有教職工8260人,其中在職教職員工6426人(含在崗教師5791人、未聘分流教師635人),退(離)休教職工1834人;在崗教職員工中,高中教師601人,初中教師2136人,小學教師2635人,行管及工勤人員349人,局機關干部70人。研究生學歷4人、本科學歷1148人,大專學歷2512人,中師學歷1708人。在職教師中35歲以下的1757人,36歲-45歲的1920人,46歲以上的1695人。中學高級職稱230人,中級職稱2623人,初級職稱2519人。
3、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根據上級有關文件精神,借鑒其他地區辦學改革的成功經驗,我縣先后對縣五中、城關五小(現生源學校)、縣二中、縣職業中專實行“國有民辦、校長領辦”辦學體制改革。實行“校長領辦”以來,幾所改制學校抓住發展機遇,大膽改革,銳意創新,強化管理,內活機制,均取得了較好的辦學成績。一是學校規模不斷擴大。民辦生源學校由原來僅100多學生的小學發展到有小學、初中、高中近1600人的十二年一貫制學校。縣二中投入1000多萬元,三年學校凈增資產600多萬元,學生由改制前的20xx多人增加到現在的3000多人;縣五中籌資近500萬元投入學校建設,學生由改制前的800多人增加到現在3000多人。二是教師待遇不斷增加。幾所改制學校均采取有效措施,調動教師積極性,在確保教師基本工資足額發放的前提下,逐步提高了教師的福利待遇。三是教育質量明顯提高。縣二中高考成績三年三大步,上線人數逐年增加,去年本二以上上線為113人。縣五中去年達到了40多人。
4、教育收費不斷規范。堅持“標準不漲、范圍不超、項目不增、程序不減”的“四不原則”。每期開學前,縣電視臺均要公布學校收費標準,同時各校懸掛永久性公示牌,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嚴格執行“四個一律”的教育收費紀律,得到社會一致好評。
5、辦學水平不斷提升。我縣堅持把創建特色學校作為提升學校辦學水平一條主要途徑。目前,我縣有“省示范性學校”1所,“省園林單位”6所,“省綠色學校”2所、“市名優學校”2所,“市級示范性學校”32所、“市綠色學校”21所,“市園林單位”15所,“市特色學校”7所,縣級綠色、園林、科普、體育、藝術、養成教育、法制教育、國防教育特色學校32所。
6、教育質量不斷提高。20xx年高考錄取898人,其中本科錄取508人。20xx年高考錄取1346人,其中本科錄取590人。20xx年高考錄取1620人,錄取率列全市第三名。20xx年高考本一本二上線572人,上線率在全市九區縣中列第三,理科平均成績全市第一。
二、當前教育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
城鄉教育得到一定的發展,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突出問題。這些問題若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必將阻礙教育的快速健康發展。
1、教育投入不足。一是縣城區辦學條件的改善明顯滯后。**縣城區小學場地狹小,學生多、班額大,學位不足問題十分突出。調查中發現,城區小學班額大部分在70人以上,部分班級達到了90人,在這樣大班額的條件下教學,教育質量是難以保證的。縣一中建設滯后,在校高中學生2080人,校園僅占地131畝,規模明顯偏小。二 是我縣農村學校寄宿條件差。主要是在“兩基”達標時,重視主體工程的建設,忽視了配套工程建設。三是農村村級小學教師配套用房及基本生活設施條件較差。以上問題均牽涉到教育投入,但經過“兩基”達標后,憑縣里有限的財力,根本無法改變這種滯后狀況。學校本身公用經費嚴重不足,平時運轉尚且捉襟見肘,維修和改造更是無能為力。
2.學校負債嚴重。為了迎接“兩基”驗收,我縣在學校建設上超前投入,辦學條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也因此背上沉重的債務包袱,截止到20xx年底,全縣中小學校負債高達7258.5萬元。全縣7所縣屬學校、29個鄉鎮中心學校不同程度存在教育負債,其中,縣屬學校負債3031萬元,鄉鎮中小學負債4227萬元,負債面達100。全縣負債200萬以上的學校有5個,負債100萬元以上的學校有12個,負債80萬元以上的學校有7個。在我縣鄉鎮教育債務構成中欠基建包工頭2102.9萬元,欠教師和社會個人2882.3萬元。“兩基”達標時,縣委、縣政府計劃用往后的農村教育費附加償還因“兩基”投入的資金缺口,但從1998年開始農村教育費附加全額用于發放教師工資,農村稅費改革后,取消了農村教育費附加,債務償還失去來源。盡管我縣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我縣教育事業的若干意見》(漢發[20xx]10號文件)中對“兩基”負債作了明確規定:凡因“兩基”建設形成的債務按有關政策從學校剝離,納入縣、鄉消赤減債整體規劃。7000多萬元的債務,由縣、鄉政府和村級組織負擔,但從實際情況看,縣、鄉財政目前仍無良好的解決途徑。學校債務的存在嚴重阻礙了教育發展,有的校長反映,一年到頭校長大部分精力就是忙著籌集運轉資金。近幾年大部分學校的資金只能用于還債,無力投入建設,這也是學校發展跟不上時代步伐的原因;部分學校由于欠債多,債主(包工頭)經常到校討債,有的還封堵校門,影響了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3.教師隊伍失衡。一是我縣小學教師隊伍出現年齡老化現象,社會流傳“爺爺奶奶教小學,叔叔伯伯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說法。全縣2635名小學教師中,46歲以上的教師有1179人,35歲以下的教師只有502人,而這35歲以下的502名教師中,分布在縣城的有128人、農村集鎮320人,在農村村小很難找到年輕教師。以我縣大南湖鄉中心學校為例,全鄉67名教師,30歲以下的教師不到10人,村小教師基本是40歲-50歲的教師。這部分年齡偏大的教師基本上是以前轉正的民辦教師,他們在轉變思想觀念、創新教學方法等方面顯得很吃力,很難適應教育形勢發展的需要。二是部分學科教師緊缺。我縣英語、音樂、體育、美術、物理、化學等科目教師嚴重不足,部分學校甚至沒有一個師范院校畢業的英語等學科教師。每年到外面也很難招聘到這些學科的教師,很多學校不得不采取教師“中途改行”、“趕鴨子上架”等辦法來解決專職教師不專的問題。目前,全縣初中英語教師欠缺23人左右、物理教師欠缺14人左右,化學教師欠缺13人左右;全縣小學英語教師欠缺25人左右,音樂教師欠缺10人左右,美術教師欠缺12人左右。三是師德水平難以適應素質教育發展要求。受市場經濟大潮等因素的影響,極少數教師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出現了不敬業、不愛崗,只講報酬,不講奉獻;體罰與變相體罰學生、打牌賭博等現象也嚴重影響教師的整體形象。
4.職業教育發展滯后。目前,我縣職業教育與當前市場需求間存在很多不適應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一是師資配備上。由于多方面原因,我縣職業教師專業水平不高,很難有效對學生進行適應市場需求的技術教育。想改善職業教師隊伍結構,但苦于縣財力有限,無法保證引進高素質的專業教師。二是辦學方向上。目前,我縣職業教育大體方向還基本停留在學歷教育階段,適應不了形勢發展需求,不能滿足“職業教育為‘三農’服務的方向”的要求。唯一出路是調整專業設置,辦學方向對準市場。而解決這一問題,根本是師資,關鍵是資金。三是基礎設施上。開展職業技術教育,如果沒有先進的設備設施,學生就無法接受到與社會和市場銜接的先進技術教育。近幾年,我縣職業技術教育的基礎設備設施雖有更新,但由于資金投入上有限,遠遠跟不上發展需要。另外社會實踐基地建設也很缺乏,學生如果局限于關門學習,不多參加社會實踐,也很難掌握到適應市場需要的專業技能。
5.外部環境欠優。盡管我縣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我縣教育事業的若干意見》(漢發[20xx]10號文件)中明確規定“未經黨委、政府分管教育的負責人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準擅自對學校進行檢查、收費、罰款,否則視為“三亂”行為。”但收效不明顯,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同時學校周邊環境整治也還存在一定問題。
三、加快教育發展的幾點建議
為全面貫徹《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和市“教育20條”精神,促進城鄉教育健康發展,特建議:
1、加大對農村教育轉移支付的力度。重點加大對經濟不發達縣(市)教育投入力度,解決農村學校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縮小與發達地區教育發展的差距。同時繼續落實財政保教師工資、轉移支付保危房改造、雜費保運轉的“三保政策”。
2、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化解教育債務的辦法。農村教育債務不能無限期由學校承載下去,債務剝離不能停留在文件和口頭上,要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解決,是否可以考慮采取“國家投一點、地方拿一點、群眾集一點”的辦法加以解決。
3、加大教育發展的規劃力度。組織專門力量對本地教育發展進行深入調研,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制定符合本地教育的近期、中期、長期發展規劃。特別是要學校布局調整上,要摸清生源情況,宏觀統籌義務教育與高中教育、高中教育與職業教育、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農村教育與城鎮教育的協調發展。
4、理順教師隊伍管理機制。建議教師的招聘、職評、檔案管理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負主責。在教師招聘上,要以滿足教育發展的正常需要為根本,及時足額補充的師資充實教師隊伍;在教師培養上,與地方高等院校采取“訂單培養”做法,解決優秀師資招不進來的問題;在教師培訓上,解決教師培訓經費不足,加強教師培訓機構建設,編制部門每年拿出一定數量的編制專門用于教師培訓提高。
5、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堅持把師德教育放在首位,著力打造一支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教師隊伍。加強教師繼續教育,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鼓勵教師自學,并出臺一定獎勵措施,充分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為教師成長提供一個堅實平臺。同時,加強農村邊遠學校與薄弱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在職稱評聘、工作待遇上予以適當傾斜,建立城鎮教師定期到農村服務制度,逐步解決教師布局不均的問題。
6、鼓勵民辦教育發展。認真貫徹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實施條例,積極鼓勵社會各界以多種形式投資辦學,加強對民辦教育指導與交流,逐步建立公民辦師資合理流動機制,做大做強民辦學校。同時,著力規范民辦教育的發展,強化民辦學校內部管理,擴大辦學規模,提升辦學質量,形成公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
篇8
根據市總督查組統一部署,我們政協督查組在主席浦文海和督導員嚴世進的帶領下,于6月底對全市上半年農業農村、全民創業及如皋港經濟開發區、九華、郭園、長江、石莊、下原等6個鎮(區)上半年重點工作推進情況進行了督查。在督查過程中,我們聽取了相關部門的情況匯報,到6個鎮(區)實地進行了調查。從督查的情況看,今年上半年全市農村各項重點工作“雙過半”情況良好,全民創業繼續強勢推進,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業農村、全民創業基本情況和主要特點
今年上半年,全市各鎮黨委、政府和市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九屆八次全體會議和全市農村全面奔小康會議精神,把“三農”問題和全民創業擺上了重要位置,圍繞實施全年各項目標任務,著力推進農村各項重點工作,奮力沖刺“雙過半”,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其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水利建設實效突顯。
今年上半年,我市針對水利工程面臨的新形勢,從穩定農業基礎地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保障群眾生活,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全局出發,在鞏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繼續加大以河道整治為重點的農村水利建設力度,取得了明顯成效。截止6月底全市完成總土方1714.7萬方,其中完成中溝以上土方1047.98萬方。1條一級河如海運河和3條二級河南凌河、丁堡河、龍游河工程均通過市級驗收;焦港河薄灣段工程目前正在緊張有序的施工;三級河整治工程全部完成的37條,正在建的11條。四級河整治工程目前已完成534條,正在建的15條。如海灌區四期工程貫穿如皋南北受益范圍11個鎮,總面程417.9平方公里,該工程增加節水灌溉面程9628畝,改善灌溉面積5萬畝;推廣灌溉量水設施4200畝,總投資1250萬元。上半年已完成天和橋車口、配套建筑物1050座、防滲渠42公里,干渠全部完成,支渠完成85,所有工程都已投入運行,完成投資額1027.87萬元,占投資總額82.23。超額完成了農灌前的計劃目標任務,后續工程農灌后組織實施。二案抽水閘維修工程于5月上旬全面完工,總投資額105萬元,現已通過監理預驗收。按照要求切實抓好防汛防旱工作的落實。由于河道整治工作的扎實推進,各項水利設施建設、維修的及時到位,今年5-6月份,在久旱未雨的情況下,較好地保障了工農業生產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水利工程發揮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農林經濟運行態勢良好。
據統計,上半年全市農業總產值可達19.10億元,農業增加值10.48億元,比去年同期的17.52億元和9.97億元,分別增加9.05和5.1。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3656元,增長25。
一是種植業穩中有增。夏糧增產增收。夏糧“四增一降”即面積、畝產、總產、產值增加,價格降低。夏糧面積69.76萬畝,與去年的69.65畝持平,畝產275公斤,比去年245公斤增加30公斤,增12.25,總產19.18萬噸,比去年17.09萬噸增加2.09萬噸,增12.40,價格預計每公斤1.25元,比去年1.33元,下降0.08-0.1元,產值2.40億元,比去年2.27億元,增加0.13億元,增加5.73。油菜減產減收。油菜面積、單產、總產持平略減,油菜22.5萬畝,減少0.46萬畝,畝產170公斤,減少2公斤,總產3.825萬噸,減少了0.11萬噸,價格每公斤下降0.1元左右,產值1.03億元,減少0.07億元,同比下降5.7。蔬菜減產增收。全市蔬菜面積減少、畝產值、總產值增加。上半年蔬菜面積18萬畝,同比減2萬畝,外向果蔬6.5萬畝,同比增1萬畝,設施栽培3.2萬畝,增加1.2萬畝,總產32.4萬噸,減少1.2萬噸,但蔬菜價格上漲20,蔬菜產值4.21億元,增加0.76億元,增幅18.05。
二是畜牧養殖業規模與效益雙增長。由于生豬收購價格穩定,市委、市政府政策導向明顯,龍頭企業拉動等因素,農民養殖積極性得到極大的發揮。今年以來生豬收購價格穩定,農民的養殖效益與積極性都有很大的提高,上半年畜禽養殖業總產值達5.51億元,同比增長9.8。生豬飼養量110萬頭,其中欄存68萬頭,同比增長12.7,上市肥豬42萬頭,同比增長5;家禽飼養量1980萬羽,欄存930萬羽,增長19.2,上市600萬羽;山羊飼養量45萬只,波雜羊欄存5.1萬只,上市2.8萬只。
三是花木林業穩中有減。受糧食直補,市場需求和價格的影響,花木生產發展勢頭銳減。上半年花木價格下降20-30,花木面積增加約5000畝,上半年花木面積14.8比去年同期12萬畝多2.8萬畝,但花木產值3.7億元,同比下降2.6。
四是蠶桑、漁業發展較快。蠶桑在林業中的貢獻份額提升,
繭價的回升和桑田的綜合開發效益的提高,桑農擴桑積極性提高,上半年蠶桑全面增產增收。春蠶發種10.75萬張,同比增加2.42萬張,總產達9萬擔,同比增加1.6萬擔,價格每公斤22元,每公斤提高3.6元,產值達1.0億元,同比增長0.32億元,增幅47。漁業產量、價格上升,淡水養殖面積9.05萬畝,比上年增加0.4萬畝;水產品總量1.1萬噸,同比增長9.4,上半年產值達1.23億元,同比增長13.9。其中,特種水產養殖面積達2.51萬畝,淡水養殖產量0.93萬噸,淡水養殖產值達0.95億元。(三)項目農業發展勢頭強勁
今年以來,我市強勢推進農業園區建設,著力發展高效農業,提高土地產出率,農業園區規模和檔次再次實現新突破,上半年,全市開工建設農業園區135個,同比增29,固定資產和基礎設施計劃投入量2.94億元,同比增35。其中投入量50-500萬元的112個,投資量超過500萬元達南通市級考評線的農業園區12個,12個規模園區總投資額高達8700萬元。
今年著力創新園區建設的新模式。一是龍頭企業領辦園區。江蘇長壽集團投入巨資建設優質生豬及優質肉鴨養殖基地。目前投資800萬元的如皋港開發區生豬養殖基地已開工興建,并在5個鎮培育了200戶肉鴨養殖戶;壩新腸衣有限公司投資500萬元建設的萬頭養豬場也已進入前期準備;花木大世界的銷售額突破4億元,帶動了228戶規模大戶的花木種植發展;長生集團帶動9700戶15000畝出口創匯蔬菜基地,有力地帶動了基地農民的增產增收。二是招商引資興辦園區。桃元鎮盤活原鎮農科所60畝土地,引進上海民間資本200萬元建設優質生豬養殖園區,目前土地已交割并進入“三通一平”。袁橋鎮與無錫大型畜禽市場合作建設的優質家禽養殖、加工綜合性園區項目已基本敲定,園區總投資將達到1000萬元以上。市稻麥良種場引進浙商300萬元資金建成280畝大棚草莓園區,一季畝產值達到6000萬元以上;三是財政項目催生園區。九華鎮利用1000萬元農業資源開發項目資金重新整合配置現有優質瓜菜產業資源,新近建成西瓜園區三個,荷仁豆園區兩個,市農科所在南通市農林局30萬元項目資金的拉動下自籌60萬元配套資金建成百畝設施農業園區,并已取得顯著經濟效益;四是開發市場擴建園區。九鼎鮮切花菊基地依托日本市場的旺盛需求和去年搬經鎮副書記林鳳平等同志探索成功的鋼架大棚生長經驗,新建長江、桃元等十個大棚鮮切花菊生產基地,總投資達1000萬元以上。下原野生動物園今年新增投入700萬元,完善基礎設施、增引珍惜動物,整個園區已初步達到對外開放水平。如城蘇通農業觀光園新增500萬元資金建設的會務中心主體工程已經竣工。
(四)農村道路建設繼續推進
今年,南通市下達我市鎮村公路計劃項目140個共計470.74萬里,面對各項工作齊頭并進資金需求量大,工程建設強度大,資金補償到位率低,拖欠工程款嚴重,施工單位承接工程任務的積極性嚴重缺乏的嚴峻形勢,不少鎮黨委、政府不回避矛盾,不畏懼困難,認真研究對策。特別是白蒲、下原、磨頭、桃園、丁堰、東陳等6個鎮千方百計組織開工,實現了農村公路建設難中有進。實現上半年已完工項目97個,共計323.93公里,完成任務里程數的68.81;已招標及續年項目27個,共計94.42公里,其中已完成15公里;未開工項目16個,共計51.65公里。目前累計通過省驗收606公里。其中今年6月通過省驗收163公里。
(五)現代化示范村建設開局良好
按照“民富、村美、風氣好”的現代化新農村總體目標,加強13個示范村的推進工作。一是規劃的評審報批。目前,除如城鎮顧莊村、如港開發區海壩村兩個村外,其余11個村的規劃已通過專家評審,柴灣鎮鎮南村的規劃在經過村民代表會議同意,鎮人大主席團通過后,已將規劃文本及有關材料上報,其余10個村正在組織鎮村落實相關事宜。市現代化建設領導組已對13個現代化試點村規劃逐村進行了評審。二是抓集中居住區的開工建設。東陳鎮已在小區內實施中心路基礎設施建設,如皋港開發區海壩村已在小區打樁動工,柴灣鎮鎮南村、經濟開發區新王莊村也已奠基開工。
(六)民營經濟發展形勢喜人
民營經濟“雙過半”目標要求:新增個體工商戶11000戶、私營企業1100家、私營企業注冊資本15億元,引進市外民資注冊資本7億元。目前,已新發展個體工商戶14254戶、新發展非公司制企業659家、非公司制企業注冊資本8.82億元,已經分別完成年度計劃的64.8、59.9、110.3,實現了“雙過半”;新增公司制企業382家、注冊資本4.42億元、引進市外民資注冊資本2.6億元,分別僅完成年度計劃的34.7、20和19.7,沖刺“雙過半”難度較大。
上半年,我市新發展個體工商戶14254戶,完成全年計劃64.8。新增個體工商戶達到“雙過半”目標的鎮有16個:常青(100.9)、東陳(66.5)、林梓(64.5)、搬經(98.8)、高明(71.4)、江安(55.5)、長江(71.9)、石莊(82.9)、柴灣(74.8)、雪岸(56)、袁橋(58.8)、如城(70)、吳窯(58.7)、磨頭(87.8)、下原(63.6)、桃園(54)。新發展私營企業1041家,占全年目標的47.3,其中公司制企業382家,占全年目標的35,非公司制企業659家,完成全年目標的60。新增公司制私營企業已經實現“雙過半”的只有2個:經濟開發區(97.6)、如城(61.5)。新增非公司制私營企業已經實現“雙過半”目標的鎮有14個:東陳(65.8)、林梓(55.5)、白蒲(59.2)、搬經(50)、高明(86.8)、常青(70.6)、長江(60.5)、石莊(55)、郭園(63.4)、雪岸(65.3)、吳窯(90.7)、磨頭(105.8)、桃園(79.4)、下原(61.8)。新增私營企業注冊資本13.24億元,占年度目標的44.5,其中公司制企業注冊
資本4.42億元,占年度目標的20,非公司制企業注冊資本8.82億元,占年度目標的110.2。引進市外民資注冊資本2.6億元,占全年目標的18.6。新增公司制私營企業注冊資本超過“雙過半”目標是如皋港經濟開發區(72),其他鎮(區)難以實現。新增非公司制企業注冊資本除有如皋港、如皋經濟開發區、九華鎮未實現“雙過半”目標,其余鎮已實現“雙過半”。二、六個鎮(區)重點工作推進情況及主要特點。
今年以來,如皋港經濟開發區、九華、郭園、長江、石莊、下原等6個鎮(區)圍繞全年目標任務,不斷調整工作思路,積極創新工作舉措,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努力化解發展中的難題,著力組織推進工業經濟、招商引資、項目投入、全民創業等各項重點工作,堅持啃住目標抓落實,全力沖刺“雙過半”,取得了較好成果,但對照全市目標任務,一些工作還存在很大差距。
(一)工業經濟運行情況
上半年,如皋港經濟開發區,實現全部工業產值5.7億元,同比增長26.1,完成年計劃的20.3;全部工業銷售5.4億元,同比增長35.2;規模工業產值4.5億元,同比增長4.5,完成年計劃的20.5;規模工業4.1億元,同比增長6.4,完成年計劃的23.1;實現規模工業利潤700萬元,同比增長1.2,完成年計劃的12.5;新培育定報企業2家。九華鎮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65000萬元,同比增長65.1,完成年計劃的50。規模工業產值27820萬元,同比增長113,完成年計劃的45.2;規模工業銷售27183萬元,同比增長109,完成年計劃的45.2。規模工業實現利潤20__萬元,同比增長496,完成年計劃74.2;新培育規模企業2家。郭園鎮實現全部工業產值3.68億元,完成年計劃的50.4,同比增長54.6;完成銷售3.63億元,完成年計劃的51.6,同比增長52.5。實現利潤1040萬元,完成年計劃的51.5,同比增長51.2。規模企業完成工業產值7600萬元,完成年計劃的45,同比增長51;實現銷售7500萬元,完成年計劃的44,同比增長48;實現利潤106萬元,完成年計劃的26,同比增長410;新增定報企業數2家。長江鎮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84072萬元,同比增長43.33,完成年計劃的100.08;規模工業產值56154萬元,同比增長54.9,完成年計劃105.94;規模工業銷售52249萬元,同比增長41.63,完成年計劃100.18,實現規模工業利潤481萬元,完成年計劃34.36。新增規模企業數1家。石莊鎮完成全部工業產值78103萬元,同比增長39.7,占年計劃的50.7;完成銷售收入65800萬元,同比增長44.5;占年計劃的46.3,實現利潤1052萬元,同比增長51.1。規模工業產值25383萬元,同比增長55.8,占年計劃的46.1;完成銷售收入24516萬元,同比增長56.3,占年計劃的46.3;完成利潤835萬元,同比增長49.4,占年計劃的46.4;上半年規模企業上繳稅金967.7萬元,占年計劃的65.2。新培育規模企業1家。下原鎮實現全部工業產值4.89億元,占年計劃的55.57,同比增長56.23;銷售收入4.86億元,占年計劃55.80,同比增長73.57;規模企業產值7866萬元,占年計劃的35.75,同比增長141.51。規模企業銷售收入7790萬元,占年計劃的40.15,同比增長152.76;實現利潤272萬元,占年計劃的52.3,同比增長318.46;新培育規模企業2家。
(二)招商引資情況
上半年,如皋港經濟開發區完成合同外資1.1億美元,同比增長300,完成年計劃55;實現到帳外資3309萬美元,同比增長159.6,完成年計劃的41.36;完成南通市外資金2億元,同比增長85,完成年計劃的76.90。九華鎮完成合同外資19.6萬美元,完成到帳外資29.6萬美元,完成南通市外資金350萬元,均不能達到序時進度。郭園鎮完成合同外資108萬美元,完成年計劃的18;完成到帳外資10萬美元,完成年計劃的3.3;完成南通市外民資328萬元,完成年計劃21.9。長江鎮完成合同外資363.75萬美元,完成年計劃48.50;完成到帳外資143.5萬美元,完成年計劃35.9;完成南通市外資民資699萬元,完成年計劃23.30。石莊鎮完成合外資1380萬美元,占年計劃的69;上半年完成到帳外資500萬美元,占年計劃的50;完成南通市外民資1850萬元,完成年計劃的37。下原鎮完成合同外資1530萬美元,占年計劃76.5,完成到帳外資855萬美元,占年計劃的85.50;完成南通市外民資920萬元,完成年計劃的21.9。
(三)項目投入情況
上半年,如皋港經濟開發區完成項目投入5億元,同比增長139,完成年計劃50,其中規模項目有10個,總投資5億元。九華鎮完成項目投入16860萬元,同比增長130.3,完成年計劃的45.1;其中規模項目有17個,總投資15077萬元。郭園鎮完成項目投入9350萬元,完成年計劃的55;其中規模項目1個,總投資3000萬元。長江鎮完成項目投入17816萬元,同比增長86.65,完成年計劃的87.33。其中規模項目有6個,總投資10900萬元。石莊鎮完成項目投入16660萬元,同比增長62.8,完成年計劃的41.7;規模項目有10個,總投資8660萬元。下原鎮完成項目投入13800萬元,同比增長123.16,完成年計劃的60,其中規模項目有4個,總投資78070萬元。
三、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在督查中,我們看到了上半年全市農業農村、全面創業工作所取得的可喜成績,但對照“雙過半”目標要求,也發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矛盾,經分析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
(一)要高度重視并著力解決重點工作快速推進與資金不足的矛盾。
我市鎮財政原來基礎就比較薄弱,在近年來的跨越發展中,各鎮財政又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而經濟發展反哺財政又跟不上財政支出的速度,使各鎮財政不堪重負,難以支撐發展的需要。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來自幾個方面:一是各鎮用于興辦工業園區搞基礎設施和招商引資的財政支出較大;二是用于教育現代化財政支出。三是通達工程省市補貼難以到位。省計劃要求5年實施,南通市要求3年實施。而我市要求省計劃2年完成。由于我市建設速度較快,目前已有323.93公里超前省計劃進度,今年6月報驗了163公里,補貼尚需兩個月后方能到位。其余160.93公里省暫不作驗收,且不予提前補貼。這樣一方面造成鎮墊付的資金不能及時回籠,鎮政府資金壓力進一步加大,另一方面造成拖欠工程款數額巨大,政府信用程度明顯下降,不少鎮面臨著招標無人投標的窘境。今年來,雖然對照南通市和省下達計劃任務完工率已達72和89.4,但大多是去年完成的,上半年僅東陳、丁堰、白蒲、磨頭、下原、桃元等鎮有新增完工里程。施工隊對鄉鎮“道路建設”的態度轉變由前年搶著做去年政府騙著做演變為今年沒人做的現狀。今年各鎮合計雖有50多公里省計劃項目進行了招投標,但除東陳蒲陶線施工單位進場外,其它均因資金原因未與施工方簽定合同進場施工。四是基金會清收工作效果不明顯,有少數鎮基金兌付時只能從有限的鎮財政中擠出一部分,使鎮財政壓力加大。村級債務也是越積越重,超過了可承擔的負荷,根據估算全市各個村居的平均負債在50萬元以上。還要清醒的看到,鎮村債務呈現有增無減之勢,因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當前的為農民辦實事的工程,無一不是要投入資金,迫于各項工作考核的壓力,鎮村干部唯有舉債實施工程建設,必將進一步加劇資金收支矛盾,并引發社會不穩定因素。為此,建議市委、市政府:一是進一步發揮政策的杠桿作用,著力突破資金的瓶頸約束。為解決農村各項工作資金需求量大的現實矛盾,要加大財政支持的力度。對已出臺的政策要嚴格執行,領導或部門表過的態,下面做了事就要算數。對工程補貼的方式要改進,可以1/3用于啟動資金,1/3用于過程支出,1/3用于驗收結帳,以緩解下面的資金矛盾。二是進一步加大統籌發展力度,促進區域間的平衡發展。要正視對區域投入比例不合理的問題,
調整財政收入分配結構,適當加大對困難地區交通建設的投入,改善環境條件,促進區域間的平衡發展。尤其是對少數問題突出,明顯制約發展,群眾呼聲很高的地方不妨擠出有限的財力,給予優先解決。三是高度重視鎮村兩級債務的化解。要認真研究村級債務的基本狀況與特點,積極尋求化解的方法。要加強對鎮債務情況、財政收支運行情況的調查分析,建立鎮財政收支監控與預警機制。在千方百計擴大財源增加收入的同時,對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教育的投入等既要鼓勵奮發有為,也要堅持量力而行,盡量降低財政風險,確保社會穩定。四是加大基礎設施工程質量的監管。特別是要重視農村通達工程施工監管,克服個別鎮重進度輕質量的問題,確保工程質量達到省規定標準,順利通過驗收,按時拿到資金補貼。(二)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力度,強勢推進招商引資、項目投入。
對照“雙過半”目標要求,我市招商引資工作仍存在著利用外資進展不快的問題。我們督查的6個鎮(區),上半年合同利用外資實現“雙個半”是如皋港經濟開發區、石莊鎮、下原鎮,其余3個鎮未實現“雙過半”;到帳外資實現“雙過半”的有石莊鎮、下原鎮,其余4個鎮(區)未能實現“雙過半”目標。針對上述狀況,建議市委、市政府一是加強組織協調,繼續發動全員招商、駐點招商,全面收集信息;精心組織各類招商活動,廣泛宣傳造勢,形成強烈的招商氛圍。二是進一步加強跟蹤督查力度,健全協調推進的工作機制,倒軋時點,跟蹤推進,重大項目實行日報制。三是強化服務。對大的招商項目和建設項目要建立指揮小組,統一協調,整體聯動,實施全方位、全過程服務。
(三)要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推動民營經濟再上新臺階。
我市民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少數鎮主要領導對大力組織推進全民創業思想認識有偏差,沒有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去抓,分管領導精力不集中,導致在加快發展民營經濟上沒有足夠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處于消極應付和觀望狀態。二是組織力度不到位。發展民營經濟的潛力在民間,活力在民間,一些鎮在組織推進全民創業、打造創業平臺上組織力度不大,思路不寬,辦法不多,因而工作進展緩慢。三是工作措施不到位。發展民營經濟既要激發本地民資也要吸引市外民資。不少鎮(區)沒有把引進市外民資放到重要的議事日程上,沒能正確擺正引進民資與利用外資的關系,嚴重制約了本地民營經濟取得新的突破性進展,我們督查的6個鎮(區)引進南通市外資金僅如皋港經濟開發區完成“雙過半”,其余5個鎮均未實現“雙過半”。據此,建議市委、市政府一是強化對廣大干部的宣傳教育,提高對發展民營經濟重要性、必要性認識,進一步確立想發展、求發展、大發展的理念,形成全民創業的濃烈氛圍。二是深入開展調研,及時掌握和發現各鎮、開發區在推進工作上的新情況、新問題、新典型,認真研究并提出對面上工作針對性的指導意見,促進工作不斷加大力度,切實有效地開展。三是突出4個重點,抓好5個結合。突出深入推動“六個一批”,把抓好動員、激勵快創業、創大業與規范挖潛結合起來;突出著力打造創業平臺,把抓好推進標準廠房建設與搞好工業園區、工業小區建設結合起來,把抓好大型、專業市場的建設與鎮區改造、搞好小城鎮建設、居民集中區建設結合起來;突出發揮產業集聚輻射效應,把抓好骨干企業帶動與放大板塊經濟結合起來;突出掀起招商引資,把抓好引進更好的市外民資拉動與充分激發本地民資創業結合起來。四是加大考核力度,進一步增強各級組織和人員的目標意識和責任意識;對考核獎勵要及時認真兌現。
篇9
一、構建創新型供銷社是供銷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安徽"輝隆集團"--構筑現代農資流通網絡的成功范例。
安徽省供銷社在用現代流通方式改造傳統經營網絡中,以農資經營網絡的改造為突破口,大力發展連鎖配送經營,努力打造現代農資流通網絡,取得了明顯成效,并推動了日用工業品、再生資源、煙花爆竹等傳統經營業務網絡的現代化改造。
我們在安徽輝隆集團的實地考察中發現,他們的成功之處在于"四個創新":
1、創新體制機制。安徽輝隆農資集團前身為省供銷社農資公司,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由于固守計劃經濟時期傳統的經營思想,公司經營萎縮,效益滑坡,市場占有份額下降,逐漸失去了農資經營的主導地位。2003年9月省農資公司按照現代產權制度要求,重新整合原有網點和存量資產,整體改制為輝隆農資集團有限公司。集團整個構架設置打破"省-市-縣-鄉"四級傳統模式,采用母子公司構架,下設14個控股有限公司。一是按照經濟區域、物資流向和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將全省17個市分為6大市場板塊,成立6個獨立核算的控股子公司各把一方。另有4個專業公司,分別負責化肥進出口貿易和農藥、種子、化工經營。二是由6個子公司分頭謀篇布局區域市場,按各自的市場區域,在全省60多個縣設置不獨立核算的配送中心,只按要求承擔農資的配送、銷售業務。直銷處的人、財、物、信息、資金、商品六大要素,均由子公司統一管理。初步形成以輝隆集團為龍頭,以區域子公司為依托,以配送中心為抓手,上聯資源廠商,下聯市縣基層供銷社、農業三站、個體經營戶等網點的自主可控、高效暢通、連接城鄉的現代農資網絡體系。此外,按照"省內抓連鎖,省外抓批發"的思路,各子公司相繼在10多個省設立直銷處,構建省外營銷網絡,開拓省外市場;輝隆還與15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20__年實現進出口貿易4000多萬美元,在全國省級農資公司中名列前茅。截止今年5月,集團公司已在省內外建立配送中心75家,發展連鎖店1100多家,極大地提高了網絡的分銷能力。20__年改制當年,實現銷售收入13億元,20__年銷售22億,20__年銷售27.76億,今年1-4月達到11億元,預計今年全年銷售有望突破30億元,銷售各類化肥160多萬噸,市場占有率可達20。
輝隆農資集團在進行經營體制創新的同時,也十分注重機制的創新,特別是把分配制度作為機制創新著力點。在輝隆,業績不是按年考核,而是按月考核,每個月的績效不一樣,工資、獎金就不一樣。其收入分配模式是"基本工資 職務工資 技效工資 按股分紅"。輝隆的激勵、約束、分配機制,一直在不斷調整、不斷完善、不斷深化過程中。
2、創新發展模式。20__年9月,輝隆集團在創新管理體制、整合組織架構的同時,同步啟動了輝隆農資連鎖網絡建設工程。輝隆集團連鎖網絡建設,堅持"自主可控"原則,根據農村"小農戶、大市場"的特點,確立了以絡織網、由點及面的工作思路,在實踐中走出了一條"配送中心 加盟店"的發展路子。
以絡織網,主要包括建絡和織網兩個方面。建絡就是按照現代物流的規律和要求,由六大區域公司在全省范圍內建立自主、可控、高效、暢通的配送中心;織網就是運用現代流通方式,在農村鄉鎮吸收基層供銷社、農業三站和個體農資經營戶加盟輝隆連鎖,構建現代連鎖經營網絡。六大區域公司由輝隆集團控股組建,是區域資源調度、經營指揮和管理控制中心,分擔了總部管理負擔;各配送中心由子公司全資設立,是縣(區)市場的網絡建設主體和農化服務中心。各區域公司及配送中心既貼近市場,人員力量又相對集中,有利于分頭出擊,建網速度快,覆蓋面廣,市場變化嗅覺靈敏,反映迅速及時。這種連鎖管理結構既穩定可靠,又便于快速推動網絡建設,走出了一條具有農業生產資料經營特點和輝隆自己特色的連鎖經營之路。
為保證連鎖網絡有充足和適銷對路的貨源供應,輝隆連鎖實行集團總部與子公司兩級集中采購,由配送中心統一配送到直營、加盟店的資源配置方式。這樣,輝隆連鎖既通過總部的批量采購獲取了規模效益,又通過子公司貼近市場靈活調整供應結構,避免了購銷脫節。在貨源組織上,一方面,輝隆集團十分重視發展供應商,控制上游資源。先后與國內外100多家體制新、實力強、信譽好的大中型化肥、農藥生產企業建立了緊密的長期合作和總關系,資源廠商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穩固了輝隆連鎖化肥、農藥骨干品種貨源。集團公司還是國家和省級化肥儲備單位,20__年承擔國家化肥商業儲備15萬噸,省級化肥儲備15萬噸。另一方面,為適應綠色農業、節約型農業發展形勢,輝隆集團積極參與測土配方施肥行動,針對當地土壤特點,投資興建生產基地,開發"輝隆"牌專用肥、配方肥等,如在桐城創辦了年產3萬噸的復合肥廠,在阜陽創辦了年產10萬噸的BB肥廠,為不同地區的農民供應專用肥料等特色產品投入連鎖網絡。再一方面,集團公司另有兩個外貿公司可以為輝隆連鎖提供進口化肥、農藥和種子。目前,輝隆集團年資源采購量達200多萬噸,有力地保證了輝隆連鎖體系貨源供應。
3、創新管理理念。輝隆集團成立兩年,發展迅速。輝隆人認為,一個快速成長的企業要具有持久發展的能力,既要靠創新發展,提高發展效率,還要靠創新管理,提高發展的質量。首先,是創新管理理念。兩年來,輝隆集團秉承"復雜問題簡單化,簡單問題格式化,格式問題數字化,數字問題考核化,考核問題獎懲化"的管理理念,把復雜的管理問題,簡單量化為數字,數字體現在考核,考核具體落實到獎懲上。其次,是強化管理規范:一是資金管理。由集團 財務公司統一籌集、統一調度、統一核算、統一管理。財務會計實行委派制,即子公司財務會計由總公司派駐,工資待遇由總公司承擔。資金使用實行內部銀行管理,把管理作為防范資金風險的前提和基礎,完善資金使用和審批制度,配送中心實行收支兩條線,推行網上銀行。二是商品管理。規范業務流程,實行ERP信息管理,增強計劃、預警和決策分析能力,建立商品實物負責制與市場巡查制度,減少跑冒滴漏;強化事前、事中、事后的審計監督,注意在過程中進行全面或專項審計,定期不定期組織互審。三是人的管理。子公司市場主管、委派會計、物流主管與各配送中心業務、財務、保管人員一一對應,扁平化管理,確保各崗位責任的落實與監督。再次,注重企業文化建設。給企業起名"輝隆",寓意深遠。"輝"具太陽的光輝之意,輝光每天都是新的,激勵人每天向上;"隆"是快速、發展或為茂盛、昌盛之意。輝光日新,隆盛天長,寄托著全體輝隆人建設百年輝隆,期待企業持久發展的愿望。集團為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著力塑造"服務三農,奉獻社會"的理念和核心價值觀,開展創建學習型企業活動,堅持每季全員共讀一本書,全力打造"決不氣餒"、"永不滿足"的輝隆團隊。形成了"以人為本、以農為要、以絡織網、以貿促工、以道興業、以德治企"等一系列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
4、創新服務方式。把根牢牢扎在農村,真正做到"服務三農、奉獻社會",是輝隆的宗旨,也是輝隆的定位。改革改制后,輝隆集團徹底改變過去"坐商"習慣,變單一銷售為專業分銷與綜合服務相結合。一是開展組合供應,綜合服務,滿足農民"一站式消費需求。各連鎖店實行化肥、農藥、種子、農膜等綜合經營,有的還嘗試著農產品收購和日用雜品經營。二是開展售前、售中、售后系列化服務,讓農民用上放心肥,種上"放心田"。每個輝隆連鎖店都配有一塊病蟲情報、商品信息公告板,及時向農民報告農情農事和農資商品信息,引導農民合理科學施肥用藥。各地輝隆連鎖店還大力開展商品配送到戶、技術服務到戶、質量承諾到戶的"三到戶"活動。輝隆連鎖實行銷售信譽卡制度,建立農戶檔案,給廣大農民吃"定心丸"。三是開展技術服務,指導農民科學種田。輝隆集團通過開設8008689977免費農技咨詢電話,不定期地與省農村廣播電臺和安徽農網等單位合作,聘請省內知名農業專家,解答農民施肥用藥難題,講解科學耕種知識。各子公司在發展加盟店時,把會施肥用藥用種技術作為選擇加盟店店長的必要條件,并采取聘用、加盟、聯合或請顧問方式,配備農技人員為經營、為農民服務,指導農民降低農業成本,提高了投入產出效益。
為了鞏固和完善上述四個方面的創新,他們還提出了將輝隆集團打造成中國農村現代商業流通知名品牌的戰略。輝隆集團在實施連鎖工程中,十分重視"輝隆"品牌的培育。一是向國家商標局申請注冊了9大類18個單項的"輝隆"服務商標和產品商標。二是全面導入企業形象識別系統,統一店面、配送車輛等標識,統一墻體廣告等視覺宣傳,編發《輝隆人》報紙等。三是積極參加農業、工商、供銷社等部門組織的護農、支農行動,向社會公開承諾"輝隆無假貨,件件都放心",向社會展示"輝隆"品牌形象。四是不斷開發自產或貼牌的輝隆商品,豐富輝隆品牌內涵。目前,輝隆集團已發展為在安徽乃至全國較有影響的農資連鎖經營企業,不僅得到國務院和當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而且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和一致好評。輝隆農資連鎖經營網絡的構建,在有力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同時,也帶動了全省基層網點的改造。
我們也帶著同樣的問題對河南省供銷社構建農村流通網絡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進一步考察,與安徽省相比,我們把河南省的做法概括為"三四四"戰略。即突出"三項重點":一是以超市進鄉村工程為重點,加強網絡終端建設。以便利店、農家店、綜合服務社等新型經營業態改造基層經營網點,從購物環境、商品購銷、服務內容、經營方式等方面進行全面提升改造,以嶄新業態改善農村購物環境,樹立供銷社形象,提升供銷社的市場競爭力。二是以"小超市、大連鎖"為重點,健全區域網絡。按照底層突破的原則,以網絡終端建設為基礎,把連鎖經營方式引入縣鄉村,發揮縣域經營網絡的優勢,建立相應的配送體系,整合區域網絡資源,形成縣鄉村三級聯動的縣域經營服務網絡。三是以傳統業務為重點,打造骨干網絡。主要是把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方式同供銷社傳統業務相結合,著力打造農資、日用消費品、煙花爆竹、農產品和再生資源五大骨干經營網絡。采取四種形式。一是自改,即自籌資金改造和盤活資產新建;二是聯改,即招商引資聯合改造;三是助改,即借助"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進行改造;四是共改,即利用開放辦社吸收社會資本進行改造。堅持 四個結合。一是把網絡改造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利用全省4萬多個遍布城鄉的經營網點,在發展新農業、提高農村生產力方面發揮促進作用,在開拓新市場,搞活農村流通方面發揮骨干作用,在建設新村鎮、改善人居環境方面發揮帶動作用。二是把網絡改造與自身改革相結合。按照投資主體多元化、機制市場化、經營連鎖化、管理規范化的要求,推進基層社、社有企業的體制機制的創新,優化資源配置,培育網絡龍頭,加強聯合合作,擴大開放辦社,為網絡改造提供條件,為網絡發展筑牢基礎。三是把網絡改造與完善綜合服務社功能相結合。圍繞農民生產生活需要,大力發展村級綜合服務社,不斷擴大經營服務范圍,完善服務體系,形成集物資購銷、科技信息、文化娛樂為一體的社區服務中心。四是把網絡改造與打造誠信供銷社相結合。把培育"供銷社"誠信品牌作為樹立嶄新形象、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戰略措施,在全系統打造誠信供銷社活動。省政府辦公廳轉發了《河南省供銷社關于打造誠信供銷社實施意見》,制定了社員社、社有企業、基層示范門店和村級綜合服務社標準;對重要商品推行了公開承諾、具保獎勵制、責任追究制等。截止20__年3月,全省供銷社系統發展各類商品交易市場550個,發展連鎖企業391個,發展超市、連鎖門店、加盟店、配送中心12900個,全省40以上的縣級社建立了具有一定經營規模的超市,60以上的基層社建立了鄉村綜合超市。初步形成了以現代流通方式為主要特征的農資、日用消費品等網絡經營體系,讓農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與城里人一樣的購物環境、消費方式和文化氛圍,正如省社王勇副主任所說:"哪里環境好,哪里就有供銷社"。
(二)河南的"人才機制"--供銷社創新機制的核心和亮點。
近年來,河南省供銷社按照總社"四項改造"部署,堅持以改革統攬全局,結合實際進行了多項創新,特別是在人才機制創新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他們的主要做法和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精心育人。省社機關每周安排一次專題學習,每月舉辦一次學習報告會,半年召開一次學結會,年終進行一次理論測試,測試不及格者,一年內不評先,不提拔;兩年不及格者,令其下崗,發給基本生活費。省社還要求處級以上干部輪流上黨課,機關工作人員三年內全部達到大學本科文化程度,電腦、外語水平基本達到二級以上,達不到者調離機關,另行安排工作。為了提升干部的工作能力,省社十分注重干部在機關與直屬單位之間、處室之間、直屬單位之間、黨務與業務工作崗位之間的交流,同時還注重選派機關年輕干部到上級機關頂崗鍛煉。全面看人。省社黨組采取"五看"、"五評"的方法,全面評價干部。"五看",即:看在集體中的作用、看群眾公論、看工作實績、看發展潛力、看廉潔自律。"五評",即:機關全體人員及直屬領導班子成員對機關處級干部,直屬單位中層干部及職工代表對本單位領導班子成員,機關全體人員對科級以下干部,機關處級以上干部對直屬單位領導班子成員,省社領導成員對直屬單位正職進行"五個層次"的民主測評與推薦。這為黨組全面看人、客觀識人、正確用人提供了重要依據。公開選人。省社黨組還不定期邀請省組織人事、紀檢監察、新聞單位等部門全程參與,采取考試、面試、答辯、考核等程序,在機關及直屬單位公開選拔干部,改變以往"少數人選任"、"伯樂相馬"的做法,推行"多數人選人"、"賽場選馬"的選人方式,杜絕了干部任用中的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取得了顯著效果。金鷺公司原來只是一個鴕鳥養殖企業,累計虧損500多萬元。機關一位處長被任命到該公司后,帶領一班人理思路,搶市場,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建成亞洲最大的鴕鳥養殖觀光園,年收入達1500萬元以上。在省社的指導下,直屬單位、市縣社供銷社普遍開展了公開競選干部和競爭上崗工作。票決用人。在干部任用上實行票決制。首先,黨組根據組織部門考核情況提出人選,進行集中討論,之后召開黨組擴大會,對擬調整任用干部進行無記名表決,當場宣布結果,形成任免決議。票決制充分發揮了黨組集體領導的作用,樹立了黨組在選人用人上的良好形象。嚴格管人。省社要求處級以上干部每年公開向全體干部職工進行一次述職述廉,并強力推行黨務、社務、企務、校務公開。同時,省社還制定了機關公開理財辦法,機關干部職工從財務處、辦公室、職工代表、紀檢組中推選四位同志組成理財小組,對機關財務報銷單據進行審核把關。實行重大投資項目報批制,要求凡10萬元以上的投資項目,必須報經省社理事會審批。
河南省供銷社的經驗表明,只有建好班子,才能增強號召力;只有用好干部,才能激發創造力;只有管好隊伍,才能產生凝聚力,最終為事業發展注入活力。
我們在安徽輝隆集團考察時也同樣感受到人才對供銷社的發展意味著什么。他們提出了一套具有輝隆特色的選才、用才、評價人才的理念。即人人是人才,就是把合適的人安排到合適的崗位上;崗崗出人才,就是保管、物流、業務等每個崗位都能造就人才;賽馬不相馬,就是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讓,這就是輝隆的人才觀。有德有才的人放膽使用;有德少才的人培養使用;無德有才的人拒不使用,這就是輝隆的用人觀。想干事是德的體現;會干事是能的體現;多干事是勤的體現;干好事是績的體現,這就是輝隆的人才評價觀。
(三)企業改革和資產管理力度大,效果好。
安徽省供銷社采取股份制改造、招商引資、資產出售、捆綁加盟等形式,對社屬棉花、農資、再生資源等社有企業進行以省社控股形式為主的產權多元化改造,其他企業采取租賃、兼并、承包等形式放開搞活,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對省社所屬賓館-新世紀大廈的改革改制中,先對職工進行分流安置,對不愿分流的員工在進行身份置換后參與企業改制。改制的方式是由省社(省供銷商業總公司)授權機關服務中心和新世紀大廈共同發起組建的 酒店管理公司,對新世紀大廈全部資產進行承包經營,交納承包金,確保社有資產保值增值。目前,全省系統內企業改制面已達75,其中12家省社直屬企業已全部完成了改制,且全部盈利。
河南供銷社在推進企業改制的具體操作中,堅持一企一策,特別是對銀行債務沉重或資不低債的社屬企業,采取剝離改制的辦法,即將優良資產從原企業剝離出來,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組建新的公司,原企業保留少部分人員,扛牌子,應對債務,管理好老干部。
我們在對企業改制進行考察了解的同時,對社有資產管理進行了重點考察。這兩個省供銷社對中央5號文件中關于各級供銷社理事會是所屬企業資產的所有者代表,享有資產的所有權、收益權和選擇管理者的權利的規定理解得非常透徹,運用得非常好。一是依法依規明確供銷社理事會的資產權益。安徽省供銷社將5號文件關于供銷社理事會資產權益的條款通過政府文件予以確認,進而奠定了成立資產經營公司的基礎,確定了在資產經營公司中投資的合法性;河南省供銷社也出臺了相關文件對此作出明確規定。二是成立資產經營公司或資產管理辦公室,實施對理事會資產的專業化管理,收益效果明顯。如,安徽省供銷社成立了省供銷商業總公司(由省政府批準的廳級單位),代表省社行使社有資產管理職能。在資產管理上主要有四種模式:1、省社對外投資和對系統內企業投資均以省供銷商業總公司的名義進行;2、將企業改制后的剩余資產交由改制企業有償使用,其中流動資產按同期銀行貸款利率收取資產占用費,固定資產按照同期銀行貸款利率的94收取資產占用費;3、對改制后企業剩余的營業用房產由資產管理辦公室統一管理,并委托機關服務中心收取資產租賃費,機關服務中心從中提取10作為其經營管理費用;4、對本級社歷年積累資產,在改革改制完成后實行帳務分離,集中優勢財力開拓新的業務,如在深圳寶湖工業區投入總股本的40股份與當地一家知名企業共同組建房地產開發公司,取得較好效益。這次改革,建立起了管資產、管人與管事相結合的社有資產管理體制,使社有資產每年以1000萬元以上的速度遞增,實現了保值增值。省供銷商業總公司還擬組建投資擔保公司,為省社參股企業搭建融資平臺。河南省供銷社成立了社有資產管理辦公室,具體負責制定社有企業發展戰略,組織實施企業改革,管理企業資產和股權,管理社屬企事業單位基本建設項目,下達資產保值增值目標并組織落實,對企業的經營狀況、資金流向等方面進行監督、檢查,定期進行稽核和督導等。
二、幾點啟示
考察小組所到之處,在充分感受供銷社極強親合力的同時,更感到了上述地區和單位改革和發展已經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到他們在成就面前不止步,發展路上不停息的寶貴精神。通過對安徽和河南供銷社的考察,我們深切地體會到,要加快供銷社的改革發展,就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扎扎實實推進觀念創新、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工作創新,就必須堅持為農服務的宗旨和合作制的理念不動搖,樹立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發展意識,以時不我待,知難而進的精神狀態去真抓實干,把供銷社的改革發展融入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局中,找準位置,有所作為,才能為打造新型供銷合作社贏得生機與活力。
啟示一:搶抓機遇,求實創新,銳意改革,是供銷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自農村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以來,面對市場主體多元化的競爭,供銷社農村商業主渠道的地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何實現從"無為"到"有為"的跨越,成為困擾供銷社生存與發展的重大課題。安徽、河南兩省的成功經驗和做法較好地回答了這一問題。這兩省是較之于我區經濟和社會較為發達的地區,也是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區。供銷社發展的基礎條件比我區要好,但面臨的競爭更為激烈,在這種條件下,他們不等不靠,把每一次挑戰視為供銷社改革發展的機遇,大膽求實創新,銳意改革進取,走出了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發展之路。以安徽輝隆農資集團為例,其前身是安徽省供銷社下屬的一個普通農資公司,經營狀況與目前我區農資公司的現狀有相似之處,面臨著"線斷網破"的尷尬局面。20__年9月實行改制以來,在短短兩年多時間里,其商業網絡已覆蓋全省,業務領域已拓展至省外乃至國外市場,目前已擁有資產5.98億元,連鎖店達1100多個,年銷售額達到30億元。河南省供銷社棉麻公司、省豫農公司、鄭州貿易中心貨棧、南陽惠農達都實行了以產權多元化為主要形式的改制,也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了由弱變強,由小變大,成為帶動行業發展的龍頭企業。這些有成就、有實力的供銷社企業既實現了幫助農民增產增收,為消費者提供多方位的服務,也爭得了供銷社企業的地位,有力地帶動和促進了當地供銷社的改革和發展。近年來,我區供銷社在改革發展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實踐和探索,但是改革滯后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通過對安徽和河南供銷社的考察,我們強烈地感受到,我區供銷社與他們在經濟發展和為農服務上的差距,在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具體表現在搶抓機遇的意識不夠,干事創業的勁頭不足,在困難面前妄自菲薄、不思進取,甚至是臨淵羨魚,無所作為。實踐證明,供銷社的改革發展不是沒有新路可走,不是已走到了盡頭,只要銳意改革,大膽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再創輝煌;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實現我區供銷社事業的振興和崛起是完全有希望的。
啟示二:黨委政府的支持是供銷社贏得改革發展環境的根本保證。供銷社的改革與發展離不開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支持與關懷,但這取決于兩個方面,也就是說,供銷社通過自身的改革發展實現從"無為"到"有為",政府和社會才能承認你"有位"。安徽、河南兩省的發展實踐證明,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但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黨委和政府的支持是這兩省供銷社改革發展取得成功的關鍵。河南省委、省政府根據近年來中央國務院出臺的有關農村改革和發展的大針方針,結合當地實際,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供銷合作社體制創新的意見》豫發[20__]9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了供銷社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定位和性質,解決了長期困擾供銷社改革發展中政策不清,認識不明,支持不力等問題;同時給予了一些具體的政策支持,比如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強項目扶持和金融信貸服務、土地劃撥和稅收減免、企業改制中職工分流安置和處理歷史虧損掛帳等方面都給予了政策優惠和傾斜。我區曾于1995年和20__年先后以黨委和政府的名義出臺過兩個指導性文件,但從現在來看,部分內容已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需要出臺新的扶持政策來指導供銷社的改革和發展。
啟示三:用現代流通方式改造傳統經營網絡是供銷社參與新農村建設、有效服務三農的必由之路。河南、安徽兩省的實踐證明,供銷社要在參與新農村建設中實現自身的價值,必須充分發揮現有的人、財、物等資源優勢,以現代流通方式改造傳統經營網絡為切入點,以培育龍頭企業為抓手,以打造品牌為努力方向,全方位地加入到農村現代服務體系建設中,才能實現富農強社的"雙贏"目標。正是基于這樣的啟示,我們認為區社在六屆二次理事會上提出的構建"四大經營網絡體系"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必須堅定信心,按照既定目標,堅定不移地真抓實干,一定要干出樣子。當務之急是我們要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這個機遇,以農資為先行,集中全力將中農寧夏金合農資公司打造成為全區農資流通領域的龍頭企業,以此來輻射和帶動日用消費品連鎖經營、農副產品雙向流通和再生資源經營網絡構建,逐步實現龍頭企業集團化、流通網絡連鎖化、經營方式現代化。金合農資公司要把自身打造成全區農資流通領域的行業品牌,通過在銀川市、石嘴山市、吳忠市、中衛市和固原市建立控股區域子公司,形成"配送中心 加盟店"連鎖發展模式。
啟示四:因企制宜,積極探索靈活多樣的社屬企業改制新路是壯大供銷社實力的客觀要求。從兩省和其他一些外省區的 成功經驗看,改制的模式盡管多種多樣,但總的原則是只要符合總社提出的三個"有利于",都可以去試、去闖。當前,我們只有把區社本級的社屬企業做大做強,才能為"四大經營體系"建設提供有力支持,同時也為市縣社的企業改制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要根據企業的資產、經營情況的不同,因企施策,如:對區日雜鞭炮公司可實行整體改制,組建為由社有資本控股的規范的公司制企業。區農資公司由于資產多、債務重,可實行剝離重組,即與主要債權銀行協商,將有效資產剝離出來,吸收社會法人和職工入股,組成有限責任公司。原企業保留債權、債務及少量的人員。以投入到新企業的資產收益償還金融債務。當前,我社金橋賓館正處在改革攻堅階段,通過考察對比,我們認為,安徽省供銷社對新世紀大廈采取"先置換,后承包"的改制模式值得我們借鑒。在改制中我們一是要堅持供銷社改革不是改散的觀點,堅決制止一些地方出現的"賣光、放光、走光"的不良傾向,防止一些地方政府無償劃撥、平調供銷社資產的情況,要突出社有資產集體性質的特性,千方百計地保住供銷社資產。在這個問題上,各級聯社一定要做到"守土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