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年代史范文

時間:2023-08-17 18:13: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歷史年代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中歷史年代史

篇1

關鍵詞:新時代;新課程;初中數學;新教學;新理念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1-072-01

數學在所有學科中是難度系數最高的學科之一,因其抽象性很高,很多學生都是談“數”“生變”。因此,在新時代中如何才能有效的讓初中數學教學貫徹到每位學子當中,讓他們對數學產生出濃厚的學習興趣呢?這就需要初中數學老師們完全理解新課程中新的教學理念,并把它們實施、貫徹到教學當中。

一、新理念中課程結構的變化

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數學課程是以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為一體的課程體系,它是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它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傳統下的初中數學課程只有教師與教材,老師的授課就是全部的過程和內容;新課標下的初中數學課程是以教師、學生、教學材料、教學情境與教學環境有機組成的一種和諧的教學過程。課程已變為教師和學生一起探究新知識的過程,他們只是課程的一部分,是課程的建設者和改進者,而教學過程則是他們共同創新課程和開發課程的過程。

二、新理念中的新型教師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是嚴格完成課程計劃的執行者,是忠實于學生傳授課本知識的“說書先生”,在這過程中所有的老師完全是統一的模型,他們像是安排在課堂中的機器人,沒有思想和主見。然而,在新課程的實施下,它實行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課程、三級管理的課程體系,把原來屬于國家的課程開發的權利部分地下放給學校和教師,從而使課程開發不僅再是學科專家和課程專家的專利,讓教師也成為了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如此,初中數學老師不僅變成了課程的消費者和被動的實施者,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課程的生產者和主動的設計者。

三、新理念中的課堂教學新模式

隨著新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和彈性的增大,教材教輔給初中數學老師留有的余地加大,課堂已經不僅是課程的實施場所,而且還是進行教育教學實驗的實驗室。因此,新課程中需要老師在實施授課過程中的同時并挖掘出新的更有利于教學實施的方針或策略。如下就是本人的一些見解或看法。

1、構建新型師生關系,奠定教學基礎

古人言:親其師,信其道。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突出人文關懷使學生身心處于最佳狀態,這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基本條件。因此新型教學模式中老師應該放下威嚴的架子,把擁有權威地位的支配者角色化為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如此老師不但是學生的良師,也是他們的益友。因為只有當學生從心理上認同了這位老師,才能讓他們在學習初中數學時有了更大的信心和興趣。

2、鼓勵學生學習數學,增加他們的學習熱情

在新型教學模式中,老師應該尊重每一位學生,并挖掘出他們的優點。尤其是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鼓勵他們只要講究學習方法,堅持不懈地付出努力,都能讓他們有用武之地。因為由于每個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成長條件不同,造成能力上的差異。但這并不是決定他們將來能否成功的惟一因素,況且人的智力和能力發展有先后快慢之分。因此,老師的鼓勵和支持是學生找回自信、勇于進取的最佳良方。同時,老師不但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并且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所以老師的鼓勵是激發學生學習初中數學興趣的必用手段

3、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在新課程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環節,尤其是初中數學教學,因為初中生的年齡正處于兒童與成年人之間,他們是逐漸走向成熟的群體。所以,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必須不斷的培養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從而才能提高其教學質量。例如,老師可以(1)改編教材上的習題,使之一題多變,一題多解。(2)設計開放題(題目的條件不充分,結論有多種性)如設:“比較大小:5a與3a”,這就是一道很好的開放性題目。以上兩種題需要學生通過多向立體思維選擇信息,全方位觀察思考后,運用多種知識來重組解答,此行無疑對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去編設習題,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思考、分析的積極性,也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近而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所以讓學生開動腦筋,這不但讓他們對知識理解更深入,還有利于他們思維能力的進一步培養。

四、新理念中學生觀的轉換

篇2

關鍵詞:初中歷史;合作探究;教學模式

近年來,新課程改革在不斷深化,新課程理念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初步的貫徹與落實,所以很多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歷史學科,注重的是“回首過去,展望未來”,通過對曾經發生的一些歷史事件的學習認識,從中汲取經驗,獲取感悟。要想學好初中歷史,就應該在其教學中展開合作探究模式,以人為本,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真正實現歷史教學的最大有效性,將學生都培育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是以“填鴨式”和“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以老師為主體,學生單純地只是接受知識的灌溉,這種教學方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提高他們的合作交流能力,就需要在歷史教學中應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合作,乃是當前社會的大勢所趨,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相處之道,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這一點就尤為重要。而我們當前提倡的研究性學習,既有歷史性,又有時代性,歷史學科的合作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歷史中發現問題,以自主性和探究性學習為基礎,通過個人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從事學習。這種合作探究教學方式,是當前對初中歷史學科教學的必然要求,更是新形勢下培養社會型人才的必要途徑。

二、開展初中歷史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具體策略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合作探究教學模式,雖然很必要,但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想將其貫徹落實到實際教學中,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合作預習,課前探究

課前預習對于歷史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為了更好地達到預習效果,可以讓學生實行合作預習的方式,進行課前探究,集思廣益,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學起來就會事半功倍。例如,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中會學習《輝煌的隋唐文化》,由于隋唐時期離我們生活的年代比較久遠,現在要學習那時候的文化,是有一定難度的。這時,就需要學生提前查閱資料,可以通過網絡,或者去圖書館,先對那時的歷史進行必要的了解。同學們可以一起去,共同合作,將每個人的查閱結果都綜合到一起,再對其進行探究,如此一來,老師在上課時,學生就可以很輕易地理解其中內容,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小組合作,課堂探究

課堂上,為了實現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最大有效性,老師可以將班上的所有學生分為若干小組,然后給每一小組分配任務,讓小組內的所有成員搭檔合作,一起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再在各個小組之間進行評比,看哪一組的合作效果最好。例如,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有一課是《》,歷史老師在講這一課時,可以給每個小組分配以下任務:(1)總結“”是如何發生的?(2)“”中出現了哪些新事物?(3)“新文化”運動的意義是什么?……這些問題老師都不給答案,讓每個小組自己去尋找,相互之間合作探究,得出屬于自己小組的答案,然后再讓各個小組派代表發言,評出哪個小組總結得最正確、最完善。

3.課后交流,加深探究

課堂學習,學到的知識也許當時記得很清楚,但是時間一久,學生就有可能會忘記,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就需要注重課后鞏固。初中生不像小學生那么懵懂無知,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大家的思維方式也都不一樣。所以,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后交流,相互合作,把自己的想法公之于眾,大家一起借鑒學習,以求共同進步。例如,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中學到《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改革開放前,人們食物匱乏、單調、營養不足;改革開放后,人們的吃飯問題基本解決”這一結論,歷史老師可以給他們布置“查找資料、了解歷史”的課后作業。學生通過調查父輩、祖輩的生活方式,可以知道: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居民每天只能憑糧票、肉票、菜票領取有限的食糧。七八十年代,百姓都挖窖儲藏蘿卜、白菜、土豆等蔬菜,糧食以粗糧為主。改革開放后,大米等精細口糧成為人們的主食,蔬菜種類日益豐富。20世紀90年代以來,營養搭配、綠色食品、膳食平衡已成為百姓飲食的“主旋律”。然后,在下一節課上把所有人的想法都綜合到一起,讓大家共同探究,加深對課堂內容的學習,這樣就能取別人思維之精華,棄自己思維之糟粕,達到共同進步的境界。

初中歷史教學的目標是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幫助學生改變一些不好的學習方式,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而在教學中開展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就是為了實現質的飛躍,有利于學生人格的塑造,加強他們與人的交往溝通能力,在探究中學會合作,學會進步,真正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李順衡.淺談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生習慣[J].新課程:教研,2011(06).

篇3

[關鍵詞]初中歷史圖片重難點歷史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340094

歷史教材中的圖片是溝通知覺與思維的橋梁,是教學內容的直觀呈現,也是當前眾多教材改革的重點。將圖片引入初中歷史教學中,是將這一資源進行充分利用,以便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本文將對初中歷史教學中有效引入圖片展開探究。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圖片的重要意義

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入圖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歸結起來有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歷史圖片為初中歷史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教學資源,能夠再現很多歷史人物、歷史故事,從而使課堂更為豐富,更為直觀。第二,歷史圖片能夠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感染力。第三,歷史圖片能夠很好地傳遞歷史信息,與文字材料形成互補。有效利用歷史圖片進行初中歷史教學,不僅能夠豐富信息量,還能夠提高教學效率。第四,歷史圖片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認識。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圖片的方法

既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入圖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便應該具體思考如何才能有效運用圖片進行歷史教學。教師應該運用圖片來突出教學的重難點,并且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愛國主義情感。

1.運用圖片來突破初中歷史教學的重難點

初中歷史教學中總是有很多的重難點,如果處理不得當,容易造成知識漏洞。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重難點時恰當引入圖片,利用圖片的直觀形象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重難點。

現在的初中生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對于戰爭是沒有概念的。比如在講到這個內容的時候,雖然教材呈現了30萬以上中國平民和戰俘被日軍殺害,約2萬中國婦女遭日軍奸,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軍縱火燒毀,但是學生對這些數字沒有什么感覺。這時教師可以引入圖片,在網上為學生下載一系列的的圖片,將日本侵略罪證以圖片形式展示給學生看,使學生更直接地了解到給我國人民帶來的巨大傷害。這才能讓30萬等數字在學生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對日本人的暴行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教學重難點得到了突破。

2.利用歷史圖片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在智力結構諸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控制并制約著其他因素的發展,指揮并調節其他因素的運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嘗試運用歷史圖片來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比如,歷史教學中涉及“打倒孔家店”這一口號時,教師便可以引入圖片,首先展示孔子周游列國推銷政治主張和講學的圖片、文獻,然后再展示世界各地孔子學院學生回歸孔子故里的圖片,并讓大家暢談孔子的偉大思想,從中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對世界的影響。最后教師將話鋒轉到“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上,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干將們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是錯誤的嗎?為什么當年當作糟粕的東西今天卻又被視為精華?引起這種變化的內在原因是什么?提出這些問題之后,學生對此展開了思考,不斷地發散思維,增強了探究意識與探究能力。

3.利用歷史圖片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歷史是對祖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過去史實的詳細、真實的記載。因此初中歷史教學的目的除了使學生了解歷史,強化學生歷史思維,還在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由于圖片的視覺沖擊力較大,所以教師可以適當選用一些圖片來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比如,在教學世界奇跡之一的“秦始皇兵馬俑”時,教師可以從互聯網上下載一些兵馬俑的照片。這些照片氣勢恢宏,能夠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我國古代文化的輝煌與不朽,領略到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感受到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這是語言難以收到的效果,是圖片自身存在的優勢,教師只要充分發揮圖片的優勢,便可以使歷史教學效果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歷史圖片是體現歷史知識的載體,是學生直觀獲取歷史信息的重要渠道。初中歷史教師應該認清歷史圖片在教學中的重要意義,探究在教學中如何有效運用圖片,并教會學生讀圖、用圖、思圖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桂正容,程開文.運用歷史圖片提高學生歷史知識的遷移能力[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S1).

篇4

初中歷史課教學擔負著知識傳授、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三大任務。在教育轉軌的形式下,如果能全面完成這三大任務,并賦予新的時代內容,那么素質教育的目標就能達到。為了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思想教育

歷史學科有鮮明的科學性和思想性,肩負著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務。今天我們要使學生“成才”,首先要使其“成人”。利用歷史學科的特點,充分發揮其獨特的功效,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國情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衛國之心,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具有遠大目光和憂患意識,是我們初中歷史教師的神圣使命。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應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教育。

l.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人們對祖國的深厚的感情。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存發展中,逐漸凝結了對祖國的崇高愛國主義情感,形成了熱愛祖國的浩然正氣和民族氣節。在初中歷史教材中,有數不清的一身正氣的民族英雄。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愛國之舉。西漢名將霍去病,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愛國忘家精神,戎馬一生,戰功顯赫,終年24歲。清代抵抗外國侵略,反而獲罪謫戍的林則徐。……他們愛國的方式各不相同,但他們都以天下為己任,不計個人的得失。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動中華民族發展的巨大精神力量。中華民族在多次民族危亡之秋,之所以沒有亡國,與愛國主義精神的作用直接有關系。作為初中歷史教師,以歷史知識為載體,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力圖使學生樹立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的思想。

2.國情教育。

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國情教育,不僅僅是簡單本文由收集整理地讓學生了解一些歷史知識、歷史人物和重大事件,而是應該教會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把中國歷史放到整個世界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進行客觀的分析和比較,從而獲得對中國國情的正確認識。

中國在歷史上以文明古國著稱于世,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在講世界古代史時,突出體現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文明大國。引導學生進行“四大文明古國”比較,不論是古代埃及、古巴比倫,還是印度,它們沒有一個能夠寫出本民族獨立發展的延續歷史并持繼到今天。看中國奴隸制形成(夏)、發展(商)、強盛(西周)、衰落(春秋)四個階段的1600年延續發展的歷史,其獨立發展的越性顯而易見。其次,中國比歐洲早1000年進入封建社會;中國古代文明成就之廣,為世界各國所少見,出現過科技、建筑、天文、地理等各領域的“世界第一”,經濟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由此可見,從“古”字來認識偉大祖國的悠久歷史,必然會增強作為一個炎黃子孫的自豪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繼承感。

自1840年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被凌辱、被宰割。一個堂堂正正的文明古國在近代為什么會遭到如此侵略欺侮呢?通過學習比較,得知經歷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已開始走下坡路了,統治者還盲目的夜郎自大,實行“鎖國”政策,而西方各國已進入一個新的社會形態。比較得出近代中國挨打的原因:一是社會制度腐敗,二是經濟技術落后。從而讓學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這是中國近代史留給我們一個血的教訓。

二、能力培養

知識是能力的載體,能力是知識的運作。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初中階段屬于基礎教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緊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著重引導學生養成自學的習慣和鍛煉自學的能力。

培養自學能力,應著重指導學生如何讀書、如何歸

納、比較、總結。如何辯證地,歷史地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等。

初中歷史教學應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觀察是感性認識的起點,即感知的一種特殊形式。它與思維活動緊密聯系。觀察力就是在這個起點上形成并發展成為理性認識中的概念、判斷、推理、分析綜合的能力。如果說思維推理是智慧的核心,觀察便是入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

l.觀察課本。

課本是學生學習的根本所在。第一節課引導學生觀察目錄。搞清本冊書主要講什么時期的歷史,有哪幾個階段,有哪些重要年代、事件。知識網絡如何等。以后利用每節課不同環節的細部培養觀察力。

(1)文字觀察。

針對初一學生閱歷淺,又較好動,注意力不夠集中,閱讀文字障礙多,錯字、別字多的實際,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文字觀察,如將他們出現的錯別字進行板書分析:“秦”寫成“奏”、等,多次強調糾正。這樣訓練培養學生的文字觀察力,掃清文字障礙,有效地進行預習和自學。

(2)識圖觀察。

初中歷史課本中有許多圖片,教學中利用圖片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使學生加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如講到隋朝大運河時,引導學生觀察地圖,搞清大運河在地理上的位置,牢牢抓住“三點、四段,五河、六省”這幾個關鍵,并同時利用簡單的草圖板演,使學生有意無意在觀察中突出了重點,突出了難點,加強了理解,增強了記憶,真正做到了既使課本枯燥的內容豐富起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使學生在觀察中提高了識圖能力,即觀察

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類比觀察。

在教學活動中,大膽打破課本編排體系,利用已學過的內容,在復習時。將不同的年代、不同時期的事件、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對外交往、軍事戰爭等不同的專題綜合、類比、觀察和整理,列成分類對照表i紀年表等,使學生既簡明、形象、有條理的掌握了知識,又使學生積極思維、記憶,對知識體系達到融合貫通。此外,還有遷移觀察,實物、實地觀察等。

篇5

一、初中歷史課堂提問需要注意的原則

新課程理念下,在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一些課堂提問的基本原則,只有注意這些原則,才能在課堂提問中更加的有效率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第一個需要注意的原則就是激勵性原則。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不強,所以需要教師給與激勵和鼓勵,這樣就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有學習動力。初中生普遍年齡比較小,因此還不能夠在自主的動力下進行學習,所以需要有一些激勵措施來激勵他們進行學習。歷史知識比較繁多,因此需要記憶的東西非常多,歷史事件發生的年限以及各種事件的歷史意義等,都是比較繁瑣的,對于初中生來說,需要在課堂的提問環節加入一些激勵措施,這樣可以激勵學生積極地回答問題并且集中精力投入到課堂的教學過程中來。第二個原則是興趣性原則。產生興趣才能更好的學習,學習沒有足夠的興趣,是不能很好的投入到學習中的,對于初中生更是如此。教師需要在課堂提問環節充分的激發出學生的興趣。

二、初中歷史課堂提問存在的一些問題

1.問題刻板,不能引起學生的討論興趣

新課程理念下,要求學生學習更加的靈活多變,并且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在現在的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很好的針對課程的特點提出一些有針對性地問題,提出的問題通常都是非常刻板的,不能激起學生學習和討論的興趣,所以往往課堂教學效果非常不好。

2.課堂上教師不能讓學生互動起來,只是機械的提問和回答

現在的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很好的和學生互動起來,在提問問題時也只是機械的提問,然后點名讓同學回答問題,等同學回答完以后,教師往往是將正確答案再說一遍,然后進行下一個問題的問答,這種陳舊的問答方式不能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上將歷史知識都記住,只會給學生增加心理負擔。在課堂上如果教師不能很好的將同學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那么學生就不會積極地互動,這樣就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

三、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和對策

1.針對課堂問題多下功夫,研究有興趣的提問方式

在現在的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方式必須要做出一定的改革,不能使用陳舊的方式來進行課堂的提問。歷史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科目,但是相對于初中生來說,歷史知識是非常復雜的,并且初中學生需要大量記憶歷史知識,包括各種歷史事件,因此學習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導致在課堂上容易因為疲勞而不能很好的集中精神聽課。這樣的情況下,一旦老師提出問題沒有吸引力,學生就可能更容易出現溜號現象。

2.在課堂提問環節給學生創造一些互動機會,讓學生去討論,然后分組回答問題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如果想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就需要在課堂上給學生創造一些互動的機會,在提問題的同時給與學生一些提示,然后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并總結出答案,再由小組派代表回答問題,這樣就可以充分的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可以在活潑的環境下學習,能夠相互協作,增強學生的互動精神和能力。

總之,在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創造出適合學生的問題提問方式,并且創新教學過程,讓學生充分的了解到歷史知識的趣味性,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馬守彩.談談初中歷史課堂提問的策略性[J].中學教學參考,2010(33).

[2]吳棟業.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提問的實效性[J].中學教學參考,2010(33).

篇6

關鍵詞:發揮主體地位;培養創新能力;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8-0082-01

傳統的歷史課以"書本為中心,教師為中心" ,開展課堂教學。教師單憑"一支粉筆、一本課本、一張嘴"來講課,這樣的歷史課,學生興趣不高,教學效率低。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課堂上沒有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活動中,缺乏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學模式上,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標,忽視創新思維和良好個性的培養,抹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教學理念,學生必須細聽教師的講解,無法用自己的頭腦思索,教學效果只停留在記憶和模仿的層面,創新性無從談起,因此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改善學生學習方式已經成為現代教學的重要目標,新課程理念認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感知的基礎上的,只有在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索求得理性認識,才能真正達到新課標要求。

多媒體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初中歷史教學改革提出了一種新的模式,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命,它為把整個歷史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合作交流的過程,因此運用多媒體進行初中歷史教學可以改變傳統教學的信息傳遞方式,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夠有效地渲染課堂氣氛,還能創設情景啟迪學生的思維,同時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多媒體教育技術對歷史教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創造良好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學習,學起課本的知識來自然就得心應手,事半功倍了。

所謂歷史,是指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也就是過去發生的一切就叫歷史。在初中階段,主要是學習中國古代史、近代史和世界古代、近代史,并且主要是要求學生掌握基本史實。這些歷史都離我們生活的年代比較遠,而且跟今天或身邊的事物沒有直接聯系,所講到的事件、人物大多難以記憶,因此,初中學生往往很難理解這些學習內容。空洞的講解,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著初中歷史課的發展

多媒體教學正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認知特點,能讓歷史通過圖形、圖像、聲音、視頻、動畫等媒質,以多種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產生動靜結合的畫面和智能性啟發誘導功能,使枯燥的歷史概念、繁雜的歷史材料變得直觀化、具體化,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覺,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夠主動地學習。

例如歷史上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大型戰役等可運用多媒體聲情并茂的展示,使同學們仿佛身臨其境,激發學生的興奮點,達到思想的共鳴。如講授《》時,我通過展示慘烈的畫面和相關數據后,學生們感觸很多,展開討論,對侵略者的行為表示憤恨,對遇難同胞表示哀悼。這樣,一堂本來是教師講學生聽的課,變成了學生自主學習、互相討論、辯論的氣氛活躍的課。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學生對的記憶深刻了,愛國熱情也上升了。加上老師適時地提問,課堂氛圍十分活躍,在快樂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高了教學效率。

2 加強師生互動空間,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而其中教師的主導地位主要體現在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用教材理論解決實際問題。新課標下,歷史課采用多媒體教學使師生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在多媒體運用過程中,教師不時走到學生中間,對多媒體展示的材料不斷加以指點、評價,針對問題,師生共同討論,甚至爭論,對學生的回答,教師還要作簡要評述,這樣師生之間變為"零距離"。同時教師的語言、教態、情感對學生起著巨大的作用。生動直觀的語言,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藹可親的教態,增加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養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因此,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初中歷史教學不是老師撒手不管任憑計算機牽著學生走,而教師應該時刻對課堂進行宏觀調控,同時根據教材的實際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強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創設一些情景引導學生自學、思考和分析,使教師能按自己的需要組織教學,展示自己的教學風格。

密切師生關系,學生把教師當作合作者,并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師生共同解決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這無疑會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3 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篇7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 組織教學教學改革 興趣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應運而生。這場新課程改革決不僅僅是換一套教科書的問題,而是一場教育觀念的更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是一場涉及到課堂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評價方式以及日常教學管理等全方位的變革。在新的教育形勢下, 如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效率是歷史老師目前所面臨的嚴峻問題,通過數年的歷史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只有把歷史知識融入生活,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下面就初中教學模式談談自己的認識。

1.講淡一接受式。講談一接受式是在改革傳統歷史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形成的。傳統歷史教學模式是50年代初我國歷史教育工作者以蘇聯的教學模式為基礎,融合我國的一些傳統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家庭作業”五個環節為結構程序。它的優點是方便了人們對歷史教學活動過程的準確把握,有利于歷史知識的系統傳授,對歷史教學實踐的指導也更為明確具體。其教學過程由教師直接控制,通過教師對歷史教材內容的系統講述,使學生對所學的歷史知識由感知到理解,然后通過總結新課和家庭作業的完成,鞏固所學的歷史知識。它能使學生比較有效地在單位時間內掌握較多的歷史知識,比較突出地體現了歷史教學活動作為一種簡約的認識過程的特性,使系統性較強的歷史知識得以有效地傳授,歷史教師的主導地位得到了較好的發揮。然而,它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是非常明顯的,最主要的是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在教學實踐中,就是過分強調書本知識,忽視能力培養,造成了“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教師一講到底,學生一聽到底的被動學習局面。它所反映的師生之間的教學關系為授受關系,表現在教學內容上以知識為主,在教學方式上以傳授、灌輸為主。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們對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在鞏固了教師系統地講述歷史知識、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的基礎上,采用師生談話的方式展開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自主積極地接受歷史知識,教學雙方形成了雙向的反饋交流,這一改革后的模式,可稱為“講談一接受式”。講談――接受式教學模式,以講述法和談話法為主要教學方法,同時采用指導閱讀、看圖、圖示、討論等法,屬于接受學習的教學范疇。由于它方便易行,又能起到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并可采用多種變式,因而是目前使用得最為普遍的一種教學模式,尤其適用于初中的歷史教學。

2.自學一輔導式。自學一輔導式,又稱導學式。它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自學,和教師有的放矢、相機點撥的輔導,使自學和輔導在教學活動中有效地配合的一種教學模式。錯綜復雜的教學過程,從理論上可以作這樣的剖析:以教師為主體,作用于教材、學生等客體,構成了教的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作用于教材、教師等客體,構成了學的過程;教師、學生均具有主客體雙重角色的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因其職業的特點和年齡、智力及知識水平的優勢,理應發揮主導學生學習的作用,即主導作用.主要用于對學生的指導、點撥和引渡上;同理,學生的學習活動也理應接受教師的主導。然而,學習活動是有其自身發展規律的,一切都有賴于學習主體主動積極地去吸收和消化知識,并構建為自己特有的認知結構。“從宏觀上看,人的健康成長過程也必然是受動性遞減,主動性遞增,直至完全能把握自己,達到‘自由王國’的過程,故學生的主動性必須受到重視和珍重。”這樣,教的主導性和學的主動性的契合,就構成了“自學一輔導式”的主旋律。顯然,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理論是支撐該模式的主要理論依據。自學一輔導式在功能目標上突出強調了學生自學課本知識的能力和習慣的培養,它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有明顯的效果,能夠保證教學的質量。但是,這一模式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基礎和一定的歷史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因此,它比較適合于高中的歷史教學。此外,它對教師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師不僅要提出有利于啟發學生思考,有利于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的問題,而且要善于概括知識的結構,熟諳知識之間的聯系,并能作出精要的表達;還要有較強的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要善于和學生交流,并做耐心的輔導。

篇8

關鍵詞:歷史教學;簡約模式;應用;實戰效果

在初中歷史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創新課堂的運用并沒有積極的推動教學質量的發展,課堂在教學結構的安排上看上去豐富多彩,學生上課積極發言,但是整節歷史課停下來學生還是一知半解,抓不住聽課的重點。因此,構建全新的簡約模式下的教學理念,能夠對當下課堂浮華現象和錯位之風起到改進作用,是實現課堂教學的真實回歸,創造合理的教學軌跡,真正促進真實有效、課堂教學合理的教學品質。

1簡約模式的設計理念

遵循新課標在課堂上的教學理念,設計在教學程序和教學過程中最優化的教學原理。在教學過程中簡明教學目標、精簡教學內容、簡潔教學的學習過程。使教學從繁雜的學習條目中脫穎出來,從簡約理念教學、教學設計、結構和實踐四個角度創造出內容精煉的歷史教學,激發學生在學習上的興趣,強化鞏固拓展教學的策略。

2簡約模式理念的教學應用

2.1教學目標的簡約化:

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教師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和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在他們對未知的事物進行學習時,要盡量的挖掘學生興趣點的所在。教學目標決定著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策略、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對整個教學過程具有導向作用。如果教師在教學內容上缺乏宏觀的思考和把握,在教學課堂上設計的教學目標過于細化,容易導致學生接受理解不足對學習產生厭惡感。簡約模式的教學目標能將教學內容和教學理念準確結合,明確學生在教學目標下系統的進行學習[1]。

2.2教學思路的簡約化: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現行的教科書在歷史的編纂中章節目錄有很大的跳躍性,內在聯系較為隱性,學生在對書中內容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能夠使用簡約的教學模式,清晰的教學思路。簡約的教學模式能夠讓繁雜的內容更加條例化,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也利于教師方便教學。如果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學層次過多,教授的內容過于細碎,就容易導致學生在聽課時蜻蜓點水、淺藏輒止。清晰的教學思路能夠清楚的表達課程標題和副標題、副標題和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更加充分的展現了歷史教學的層次之美。比如,在初中歷史課本中會有三個副標題之間的聯系為隱性,按照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理解能力很難清楚的明白這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這就要求教師整理出一套簡約的教學理念,抓住主要重點進行講解,一步步的分析它們之間的內在關系。在初中歷史中有關戰爭的科目比較多,它們發生的時間、背景、地點、具有的意義都不相同。書中列出的條目繁多,教師應該按照一定的順序對學生進行講解,從戰爭的背景到事件的經過,再到結果和其歷史意義。這樣的教學思路既簡約又清晰透徹,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書中內容的理解,還能活躍課堂氣氛。

2.3教學語言的簡約化:

教學語言是教師在課堂教學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學技能,教學語言運用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的質量。要構建簡約模式下的初中歷史教學課堂,教師必須簡練自己在課堂上的教學語言。教師要根據所教課程的需要,努力做到教學語言的科學規范化、語句標準、具有引導性能使學生思考和產生新的問題。教學語言的簡約主要表現在快速指出內容主線,言簡意賅、合情合理。教師的語言從內容上符合邏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重點突出、條例清晰、結構嚴謹[2]。例如,在講到初中歷史中時,適當的引入當時發生的戰役和社會面臨的狀況,把學生的思維帶到那個年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還能加深學生對于課本的理解。

2.4教學內容的簡約化:

隨著教學科目的增多,學生的學習任務量越來越大,初中歷史教材上知識量大、歷史概念繁多、課時緊張等特點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教師只有大膽創新勇于舍取才能使教學內容精煉適當。在教學上應該抓住重點的教學內容,對課本的難點、疑點進行歸納整理,將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對教學內容上無關的枝節進行剔除,多增加一些必要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課下用心思考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哪些是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的、哪些是學生沒必要完全掌握的知識點。要做點“三講三不講”原則。即學生能自學的不講;學生會的不講;講了學生不理解的不講;而是把重點難點主要內容講透徹、講明白、講牢固。

3簡約模式理念的實戰效果

簡約模式理念應用下的初中歷史教學能夠有效合理的開展教學任務,抓住學生對于學習上的不足,從多方面來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3]。教師在進行課堂授課時,應該充分運用簡約模式下的教學理念,以教材體系為主線,按照教材的內容制定合理的規劃,勾勒清晰明了的教學主線,引發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實現教學質量的提高。深度契合,展示課堂精彩:讓學生從學會學習到樂于學習,從教師的教學語言、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營造樂于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帶給自己的喜悅。在課堂上簡約模式的應用能夠使學生更加容易的進入學習中去,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4結束語

簡約模式理念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是教學理性和教學質量的回歸,它使歷史課在教學過程中變得條理化、簡約化,有利于教學內容的有效開展。簡約模式是歷史教學課堂的返璞歸真,能夠將復雜的教學內容變得簡潔、有趣、生動。追求簡約的歷史課堂,實現高效的教學理念,促進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段秀云.初中歷史教學中情境教學的應用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3,(26):37.

[2]劉金玲.情境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考試周刊,2013,(9):18.

篇9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 初中歷史 生活化教學 策略措施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要求徹底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教學目標,這樣就對歷史教學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而生活化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謂生活化教學模式,就是指老師們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豐富的教學活動,將生活實際與課本知識相聯系,拉近學生與歷史知識之間的距離,它不僅改變了傳統單一的教育教學方式,還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欲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樹立生活化教學理念,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老師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者、指導者及組織者,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想要全面貫徹生活化的教育理念,首先老師要樹立正確的生活化教學理念,以便更好地引導、指導、組織學生進行歷史學習,這也是實施歷史生活化教學的前提。生活化教學理念主要包括教師的教師觀、課程觀及學生觀等。歷史教師了解與學習這些教育教學觀是最基本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要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生活化教學觀、課程觀及學生觀。教師僅僅具備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教學前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即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達到想要達到的效果,簡而言之,就是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學習能力達到預期的效果。新課程標準改革中明確要求教師的教學目標要將知識和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及方法緊密相連。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到這幾方面的教學目標,既要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又要讓學生掌握歷史學習方法,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獲得情感上的體驗。尤其需要教師注意的是,在歷史教學中要舍棄生僻難懂的歷史理論和概念,摒棄傳統的重知識輕能力的缺點,盡量尋找一些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教學內容。初中歷史本來就不同于其他語文、數學等,這些學科會讓學生感到困難和枯燥,但是歷史不會,初中歷史是學生感興趣的、都樂于學習的。這就需要教師樹立良好的生活化教學理念,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以此拉近學生與歷史知識的距離,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二、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挖掘生活中的教學素材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例如,學生學習的興趣、最近發展情況、掌握知識水平的能力等。教師只有掌握到這一基本情況后才能進行后期的教學工作,如制定新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才能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正確的評估與評價。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歷史教材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增加了大量與生活實際相關的教學內容,這為歷史教師實施生活化教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是想要真正地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僅憑歷史教材內容顯然是不可能的。老師還需要挖掘與生活實際相關的歷史教學素材,建立現實生活與教學內容的關系。其實,在實際生活中,只要我們靜下心來觀察與研究就會發現許多適合生活化教學的素材,這些生活素材都能作為歷史教學的依據。例如,我們日常生活中食用的食物核桃、胡蘿卜、胡豆等,這些都不是我們自產的,是張騫出西域后引進的植物;還有玉米、甘薯、馬鈴薯等這些農作物都是在明朝時期引進的。借助這些信息,老師們就可以提前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素材,以便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運用。在實際課堂中教學時可以就近舉例,當講到一些附近有相似的文化時,教師就可以利用附近相似的文化輔助教學,加深學生對老師所講內容的了解與認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古人是多么偉大,增強民族的使命感。

三、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

情感來源于生活又歸于生活。由于初中歷史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大多是一些年代比較久遠的歷史,而且有些過于抽象讓學生難以理解。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實現生活化教學,主要是利用生活里的歷史素材,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營造和諧、愉悅、民主的課堂環境,從而拉近學生與歷史知識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與掌握教學內容,培養學生正確看待社會和歷史現象的能力。例如,當老師在講解漢朝時,教師可以采用表演歷史的教學形式,組織學生分別扮演歷史中的人物,再重現課本中的歷史情節和故事,讓學生們親自體驗歷史人物的英雄氣概,加深對歷史人物的理解,同時加深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在角色扮演中,學生更加了解歷史人物和歷史背景,從而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主動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到課堂中,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四、結語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老師們要清楚地意識到歷史是來源于生活,并回歸于生活的。因此,初中歷史教師一定要善于積累與歷史相關的生活素材,這樣才能更好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實現生活化教學的目標,拉近學生與歷史文化、知識、背景之間的距離,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他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以此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水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中國歷史教學法》.

[2]《中學歷史課程標準》.

篇10

關鍵詞:初中歷史;多媒體教學;效果研究

一、初中歷史學科特點誤區

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特點,對于初中生來說,歷史學科知識點的數量繁多,一部分知識點如年代的記憶的枯燥乏味;而一些知識點如戰役、沖突、人物等又很生動,吸引著學生。而從內容上看,一部分知識很淺顯,但是其淺顯的背后,則可能蘊涵著深刻的歷史規律或人類文明的重要內容,需要學生進行深刻的理解。歷史學科的特點,以及初中生所處的年紀和思維特點,都對他們學習歷史、提高學習效率產生制約,比如會制約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這就最終影響了歷史學科的思想教育效果、理性思維能力效果。針對這樣的狀況,在傳統歷史教學方式下,老師也在努力在追求除口頭講解之外的教學方式,比如實物,掛圖,地圖等教具,還可以到博物館、展覽館等進行實地參觀,以增強學生的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認識和理解,以此改變不利局面。這些教學手段的優化,確實也提升了歷史教學的生動形象效果。但是實物和掛圖畢竟是有限的,實地參觀也只局限于有著這歷史文化資源的地方,而且這種資源也只限于某一階段的歷史。比如遺址,也只是講時之用,它對于其他的歷史的講解就不再發揮作用了。在這種形勢下,多媒體技術的興起,再配合海量的網絡資源,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改變了原來歷史教不手段的不足,為歷史教學效率的提高發揮了積極作用。“部分歷史教師在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中存在誤區,這樣不但發揮不了它的優勢,有時反而會產生負面效應,影響教學效果。”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有效運用多媒體,是我們需要不斷探討和總結的。

二、如何在教學中有使用多媒體

(一)利用多媒體導入,調動學生的興趣

一個積極、有效的導入,就是教學成功的三分之一。初中歷史教材對于學生來說,沒有語文的生動豐富,也沒有外語學科的內容深入。同時,教學之前,學生對教材的內容,已經有過不同程度的閱讀和一定的理解,他們很容易造成學習興趣的低下和注意力的不集中,這非常不利于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的。如果教師在歷史教學之始,不注意發掘教學環節中的沖擊性因素,還是習慣于程序式的三言二語的導入,就無法調動、營造整個課堂教學的濃厚氛圍。所以要采取信息手段輔助的方式提高導入的視覺沖擊程度。比如在講秦統一六國時,可以播放電影《英雄》中萬箭補面而來的鏡頭,播放刺客面對秦王時的片斷。這樣一是大大地增加了視覺沖擊,活躍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到教學上,還能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著深入的了解,對于秦統一中國的意義有著預先的定位,為歷史課堂教學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二)利用多媒體手段的形象演示,增強學生對歷史教學內容的理解

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規定,“學生能夠掌握中外歷史的基本知識,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對人類歷史的延續與發展產生認知興趣,感悟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養成愛國主義情感,開拓觀察世界的視野,認識世界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成為擁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這就是我們教學要達到的課程目標。面對目標如此的宏大,教師就應適時、適量地引入多媒體教學,通過對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歷史事件的重現,或是歷史題材的優秀影視作品的放映,將原來與學生存在著非常巨大的距離感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完整地呈現,讓學生多種感官結合并用,既可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接受知識點和理解力。比如在講唐代繁榮,可以展示今天西安城墻的宏偉,唐代大明宮的巍峨高大,再結合安史之亂的有關材料,對這一段歷史進行闡述,讓學生了解此段歷史脈絡,真正做到以史為鏡,知興替榮辱。

(三)以多媒體手段的意境營造,通過情感滲透實現思想教育

同樣的內容,在不同的環境和氛圍下進行講解,效果就會不同。比如在課堂上講解,就不如在大屠殺紀念地的效果大,因為先入為主的氣氛,已經使學生的情感融入其中,更加從心理上加強對內容的接受和理解。同樣,在影視作品中加入背景音樂,既能起到情節連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加強影片內容的傳遞,使觀眾得到同化、影響,更容易將自己自己置身于情節之中,加強認同感和代入感。這也同樣適用于歷史教學。對于一些歷史多媒體,與圖片視頻結合,還可像電影那樣加入背景音樂,比如在講解悲壯的歷史時,需要使用高亢激昂的音樂;在回顧中國的屈辱時,可以使用低沉悲憫的背景音樂加以熏陶。通過背景音樂的熏染,學生可以從心理上對歷史的共鳴,繼而達到提升歷史教學水平的效果。實踐證明,多媒體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廣大教師應當在教學設計與組織及實施各環節有效運用,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以及教學目的的達成,提供有效幫助。

[參考文獻]

[1]陳靈峰.淺談多媒體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J].成功(教育),2008,(10)

[2]李紅.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激發與培養[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

[3]張慶秀.如何把握多媒體教學軟件設計制作中的技術問題[J].中國電化教育,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