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空氣污染的問題范文
時間:2023-08-03 17:31: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空氣污染的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生態補償機制理論雖在不斷向前發展,在實踐應用中也取得明顯成效,但是所涉及的范圍還存在一定的局限。國內外學者在森林、農田、濕地、河流等領域都提出了生態補償相應機制,并且配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獲得一定的成功。
然而,目前國內外專家對空氣污染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較少,與此相應的法律法規更是存在空缺。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地不斷向前推進,空氣污染問題日益嚴峻,如霧霾、顆粒物污染等。
綜合我國目前在該領域的研究狀況可以得出,專家學者對生態補償機制理論的研究還不完善,也主要由于經驗不足,雖然我國已在環境領域研究深入,但對如何進行生態補償在理論及實踐方面都較為缺乏。并且由于生態補償機制覆蓋面不全,僅在某些個別領域,補償主體、客體、對象范圍較狹小,方式單一,對空氣污染的規定不明確,所以在空氣污染生態補償機制這方面出現了漏洞,需要加緊研究并確定相關措施。此外,生態補償體系不完善,監督體系不到位。至于監督工作一直是實踐中的一個難題,體系不完善,再加上缺乏監督,就會造成這個理論沒辦法在實踐中很好的實現。對于應用生態補償機制的資金來源較單一,沒有建立多渠道的資金來源,對實踐也是較大的阻礙。據了解,補償機制效果的評價和補償機制的完善與創新均存在問題。
二、研究我國現行的空氣污染生態補償機制現狀
關于現行的空氣污染生態補償機制理論現狀,主要問題體現在理論研究不足,得出的具有可行性的理論較為缺乏。在理論困乏的狀態下,空氣污染生態補償機制的有關事實現狀更是出現較大問題,沒有理論做鋪墊,何談實踐。空氣污染生態補償機制存在的法律問題也較為突出,沒有形成實質性的法律。我國空氣污染重點生態補償機制區域及試點地區的經驗不是太豐富,試點較少,只是出現在一些生態實驗區。因此,我國需加強對空氣污染生態補償機制理論的研究,針對空氣污染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對應的完善法律制度。一方面,可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理論,使之覆蓋到生態的全部領域;另一方面,制定配套的法律制度,彌補我國立法方面的不足#推動生態補償機制法律體制的發展。
三、分析我國空氣污染生態補償機制存在的法律問題
目前關于空氣污染生態補償機制這個領域沒有具體的法律法規,法律體系不完整,而且沒有明確空氣污染生態補償機制的法律地位。空氣污染生態補償體制在《環境法》中沒有被包含,僅僅出現在環境與資源保護責任公平負擔原則中。此外我國的《刑法》和《民法通則》對違反空氣污染生態補償機制的行為沒有具體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空白會造成某些企業單位,組織、個人等鉆法律的空缺,肆意污染空氣,破壞環境而且不會受到法律的懲罰。目前也沒有建立空氣污染生態補償機制的監督體系,無監督無實施的實踐現狀將會帶來環境的進一步污染,生態質量的進一步破壞。
四、如何解決我國空氣污染生態補償機制的法律問題
首先,確定生態補償制度在《憲法》中的地位。《憲法》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在憲法中對空氣污染生態補償機制的相關法律問題作出一定的說明,部門法才能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實現最終的目的。制定《生態補償法》作為生態補償的基本法律,其中包含空氣污染生態補償機制法律法規。這個提議主要針對制定專門的法律給予約束,部門法的制定將有助于增強空氣污染生態補償機制的法律地位,在法律層面上使環境污染問題得到重視。努力實現生態補償制度在《環境保護法》中的確立,使它不僅僅只處于一個簡單原則的規定。此外還要制定空氣污染生態補償專門性法規,確保刑法和民法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建立完善的空氣污染生態補償制度監督體系,其中監督人員要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監督始終都是一個重要的保障。
五、空氣污染生態補償機制法律的具體運作
明確空氣污染生態補償機制法律的執行主體,權利、義務及責任主體。主體的明確才能保障具體行為的實現,才能使其在實踐中得到更好的應用。同時理清《空氣污染生態補償機制法》和《憲法》、《刑法》、《民法>》、《環境法》、《經濟法》、《稅法》等多部法律之間的內在聯系,各個法律之間的聯系決定了法律之問的區別,明確它們之間的區別有助于我們明確具體實踐中如何適用各個法律。合理劃分空氣污染生態補償機制法律所涉及的刑事、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發揮消費稅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開征生態稅、改革和完善現行資源稅、對環保產業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和發揮。同時保護各方面的合法權益,建立獎懲制度和舉報監督制度。借鑒發達國家在空氣污染生態補償機制方面的研究及實踐先例,使我們在實踐應用方面達到完善。
篇2
關鍵詞:空氣污染治理投資;空間相關性;Moran I指數;空間計量模型
中圖分類號:F06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7-0023-03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hina's Air Pollution Control Investment Characteristics
Zhu Jingjing
(Research Center for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Wuhan University, 43007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 of air pollution in our countr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order to improve air quality, putting emphasis on air pollution control investment is essential. There are a lot of factors affecting air pollution control investments, but the spatial factor has not been given due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the provincial spatial correlation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investment is discussed. First, focuses on the provincial air pollution control analysis through Moran I index, and then builds a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It is concluded that China's air pollution control investment has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spatial aggregation effects, and central government's investment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inadequate. Local governments raise the degree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could benefit air pollution control and so on. In the end, it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such as forming the joi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etween areas, improving local government financial freedom, effectively increasing the intensity of local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Key Words: air pollution control investment; spatial correlation; Moran I index;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一、 引言
經過快速的工業化過程,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制造業大國,但這種壓縮性發展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當前,各種環境污染問題成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2012―2013年,我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其他快速發展城市群區域出現了大規模、長時間的霧霾天氣。造成大面積霧霾天氣的主要原因是大氣污染排放的增加和自然界自凈能力的減弱。為了解決這種大氣污染問題,2013年9月22日,國務院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該計劃以嚴厲的措辭明確了行動的方式、目標等。
解決大氣污染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于增加污染防治投資,事實上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加強了環保投資力度,我國環保投資的總量和相對量一直呈上升趨勢。本該有所改善的大氣環境卻出現了更加嚴重的污染狀況,這一方面是由于經濟增長速度超出了生態系統的凈化速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環保投資力度不足、環境投資資金使用效率低下等問題。關于后者,從理論上來說,環境政策具有外溢性,這可能使地方政府之間形成“標桿競爭”和決策上的空間相關性。[1]從已有的研究結果來看,地方政府在制定環境投資政策時,不但會參考鄰近轄區的環境政策,還會為了取得有利經濟競爭優勢來進行博弈。在中國,環境保護投資是一種政策引導下的行為,因此在研究我國空氣污染治理投資特征的時候,考慮空間相關性顯得尤為重要。除此之外,中央政府的干預程度、地方政府的財政自由度、區域環境污染程度、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等因素也都影響著地方空氣污染治理投資行為。為了揭示其中的規律,筆者利用空間計量經濟模型進行分析。
二、中國省級空氣污染治理投資的Moran I指數分析
空間相關性,即空間自相關指的是一個地區的樣本觀測值與其他地區的觀測值相關。觀測值在空間上缺乏獨立性,空間相關的程度及模式由絕對位置和相對位置(布局、距離)決定。檢驗區域經濟活動的空間相關性存在與否,空間統計學較常使用兩個統計量:一者是由Moran(1950)提出的空間相關指數Moran I;另一為Geary(1954)所定義的Geary c。在實際的空間相關分析應用研究中,由于Moran I和Geary c的作用基本相同,而Moran I更為常用,[2]因此筆者使用Moran I指數來檢驗我國省級空氣污染治理投資是否具有空間相關性。Moran I指數包括全局指標和局部指標兩種形式,全局指標反映的是空間鄰接或空間鄰近的區域單元屬性值的相似程度,局部指標是衡量地區單元與其周邊省份相關性程度的指標。所以,在此選用全局Moran I指數來測量省級空氣污染治理投資的集聚效應。[3]
Moran I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1)
其中,,Yi表示地方政府i的變量觀測值,n為地方政府總數,Wij為二進制的鄰接空間權重矩陣,通常采用是否有共同邊界為鄰接標準,其目的是定義空間對象的相互鄰接關系,便于把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中的有關屬性放到所研究的地理空間上來對比。一般相鄰接的Wij的表達式為:
(2)
因為Moran I可理解為各地區觀測值的乘積,所以-1Moran I1。當Moran I大于0時說明所觀測的變量空間正相關,小于0時空間負相關,等于0時空間不相關。[4]具體到省級空氣污染治理投資問題,就是當Moran I不為0時,表示我國空氣污染治理投資具有空間相關性。
為了剔除地區經濟規模差異對空氣污染治理投資的影響,選用投資強度即單位GDP的空氣污染投資額來描述省級空氣污染投資的力度。基于數據可得性,筆者使用的是除港澳臺、青海和29個省份的工業廢氣治理投資數據,這些數據來自2002-2012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利用GeoDa軟件,畫出2011年度全局Moran I指數散點圖并算出Moran I指數值。如下圖所示:
圖中橫軸為2011年各省的工業廢氣治理投資強度,縱軸為經空間權重矩陣加權后的鄰接省份的工業廢氣治理投資強度。從上圖可以看出,Moran I值為0.261176,且大多數省份位于第一、第三象限,這說明省級空氣污染治理投資存在著顯著的、正向的空間自相關,并出現了高―高、低―低投資強度的相鄰省份集聚的空間特征。
三、我國空氣污染治理投資特征的實證分析
(一)模型設定與數據選取
納入了空間效應(空間相關和空間差異)的計量模型,包括空間滯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SLM)與空間誤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SEM)兩種,其中空間滯后模型也稱為空間自相關模型(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SAR)。空間滯后模型主要是探討各變量在一地區是否有擴散現象(溢出效應),而空間誤差模型度量了鄰近地區關于因變量的誤差沖擊對本地區觀察值的影響程度(Anselin,1988)。鑒于研究目的,筆者選用空間自相關模型。另外,關于面板數據的計量經濟模型有三種形式:混合回歸模型,變系數回歸模型和變截距回歸模型。根據樣本數據性質的不同,變系數模型和變截距模型又有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之分,并對應不同的參數回歸方法。如果僅以樣本自身效應為條件進行推論,應采用確定效應模型;如果需用樣本對總體效應進行推論,則應采用隨機效應模型。筆者在面板數據模型背景下,建立的僅僅是中國各省市的計量模型,數據資料也并不全面,而且研究中也考慮到未觀測到的其他特有變量對模型的影響,故應該選擇固定效應模型。[5]由前文的空間分析可知,中國各省級工業廢氣治理投資確實存在著空間集聚現象,因此需要強調地區效應,所以筆者直接選用變截距模型。
模型表達式為:
,i,j=1,2,3…,29,i≠j (3)
其中:ln invit表示i省在t時期的工業廢氣治理投資強度,即地區工業廢氣投資完成額/地區生產總值,單位為元/萬元;C為常數項;Wij為二進制的鄰接空間權重矩陣,如上文所述,其采用鄰近標準,即不同省份轄區有共同邊界,Wij取值為1,否則為0。同時對空間權重矩陣進行了行標準化處理;ln invjt表示第j省在t時期的工業廢氣治理投資強度;Xit為其他影響環保投資的外生控制變量矩陣;β和εit分別為回歸系數和隨機誤差項;α為空間回歸系數,反映了樣本觀測值的空間相關性,即相鄰轄區Wij ln invjt對本轄區觀測值ln invit的影響方向與程度,[6]也是研究的重點。
除了上文所述的數據來源,也有部分數據2002-2012年的《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和《中國環境年鑒》。(3)式中控制變量的選取具體如下:第一,中央政府對環境污染治理的重視程度,用相應年份中央財政環境保護支出占中央財政總支出的比例來表示。[7]第二,地方政府的財政支配權,即財政分權度,為了剔除人口和轉移支付的影響,用人均省級預算內財政支出與人均總財政支出的比值來表示。財政分權度也就是地方政府的財政自由度,包括財政收入和支出的自由度,由于地方政府的政治目標可能與中央政府、民眾產生偏離,所以財政分權度的大小可能對地方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產生影響。[8]第三,各省環境管制力度,借鑒劉建民和陳果的方法,使用工業二氧化硫去除量與排放量的比值來衡量。環境管制力度的引入主要是為了得出環境保護投資中企業的作用,而選用這種方法來計算可以避免用排污費衡量出現的誤區,包括監管不到位和排污成本過低。第四,各省大氣污染程度,使用的是大氣污染嚴重行業產值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根據2012年《中國環境統計年鑒》,找出工業廢氣排放量前七大行業,它們總共排放了當年工業廢氣的90.13%,而且從歷年年鑒中發現這七個行業對污染的影響隨時間變化不大,因此用這七大行業的產值之和代表大氣污染嚴重行業產值;在此,為了便于比較變化率,也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非線性、非平穩性、異方差等問題,將工業廢氣治理投資強度和各省大氣污染程度取自然對數,即inv和pol。
(二)模型的估計與分析
對面板數據如果仍采用最小二乘法進行估計,可能就不是無偏、有效的結果,所以這里使用的是廣義最小二乘法。利用Eviews6.0進行回歸分析,得到的結果如下圖所示
由R2和調整后的R2可以看出模型的擬合程度較好,各項指標均通過了1%或5%水平下的顯著性檢驗,說明所選取的各個影響因素對于地區工業廢氣治理投資強度具有明顯的作用。從F值可以看出,所有選擇的變量對省級工業廢氣治理投資強度的綜合作用是明顯的。
四、結論
筆者利用我國29個省市2001-2011年的數據,建立空間計量經濟模型,分析我國省級空氣污染治理投資的特征,得出了以下結論。
(一)我國空氣污染治理投資存在著明顯的空間相關性和空間聚集效應,即一地區的環境投資和環境政策受相鄰地區的影響
回歸結果顯示,鄰接地區空氣污染治理投入越高,本地區空氣污染治理投入也隨之增高。而且由Moran I指數散點圖可見,高水平和低水平的空氣污染治理投資地區出現聚集現象,這可能是由于地方政府之間在空氣污染治理投資方面達成了“共識”,為了改善區域空氣質量而共同合作,都增加空氣污染治理投資;為了吸引外資來加速經濟增長,紛紛降低對環境保護的要求,降低了空氣污染治理投資強度。
(二)中央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越高反而引起了地方政府空氣污染治理投資強度的下降
這說明了中央政府對環境保護投入的不足,特別是空氣污染治理方面。我國所統計的環境保護投資分為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建設項目“三同時”環保投資和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其中,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在歷年都占了絕對優勢的地位。[9]中央財政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增長,不僅會加重空氣污染的現狀,而且導致地方政府空氣污染治理強度的下降。另一方面,中央財政環境保護支出的增加,可能出現地方“搭便車”的現象,這與空間相關性也緊密相連。
(三)地方政府的財政分權度越高,空氣污染治理投資額就越高,二者呈現正相關關系
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決定了進行空氣污染治理的能力,而財政支出則對于空氣污染治理投資起到了重要的導向作用。當地方政府的財政分權度升高,支出自由度變大時,地方政府才有動力和能力去加強環境保護,增加對工業廢氣治理的投資。
(四)地方政府對環境實施管制的力度越大,空氣污染治理投資強度也應該增大
而這與文中回歸的結果相反,這其中可能有兩點原因,首先這個指標的選取是為了說明企業在空氣污染治理投資中的作用,系數為負可能是因為大部分企業處于消極應對的局面,也就是寧愿由于監管被處罰也不愿主動進行污染防治的投資。其次,地方政府雖然加大了對環境管制的力度,但是經濟增長的速度仍然是地方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標,導致空氣污染治理投資的增速仍然滯后于經濟增速。
(五)若省市地方大氣污染行業占比重越高,則大氣污染防治的投資額也就越高
這點與現實相符,我國近年大氣污染嚴重的京津冀地區已經率先實行了比其他地區更加嚴格的大氣污染防治措施。例如河北省2013年明確提出“到2017年,全省煤炭消費量在2012年基礎上凈削減4000萬噸和鋼鐵產能凈壓減6000萬噸”的目標。伴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就是環保資金的投入,政府支持政策的實施以及環保行業的發展。這些都將促進空氣污染治理投資的增加。
五、政策含義
為了改善嚴重的空氣污染現狀,地區經濟發展的外部性應該得到充分重視,并打破地區間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惡性競爭,才能實現地區間的聯防聯控。中央政府在空氣污染治理中的主要作用是完善法律法規,制定可行的政策,建立監督、獎勵和懲罰機制。在此,保證政策的連貫性,讓地方政府看到治理空氣污染的決心,才能打贏治理空氣污染這場持久戰。給予地方政府更高的財政自由度,會有利于空氣污染的治理,同時需要就財政資金的使用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確保有限的資金達到優化的配置。我國環境管制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收取排污費,但排污費標準過低,沒有起到防治空氣污染的作用。為了督促企業投資空氣污染治理,需要提高標準,加緊監督,加重懲罰,避免無效的環境管制行為。對于重工業發達的地區,空氣污染嚴重行業占比較高的地區,只有轉變產業結構,提高現有技術,加大對空氣污染治理投入,才有可能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海生,陳少凌,周水章.地方政府競爭與環境政策――基于省際工業污染數據的實證分析[J].南方經濟,2008(6).
[2] 吳玉鳴.縣域經濟增長集聚與差異:空間計量經濟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文匯,2007(2).
[3] 袁冬梅,魏后凱,于斌.中國地區經濟差距與產業布局的關聯性――基于Moran指數的解釋[J].中國軟科學,2012(12).
[4] 劉渝林,李揚.中國FDI區域性差異的Moran指數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5] 吳玉鳴,徐建華.中國區域經濟增長集聚的空間統計分析[J].地理科學,2004(6).
[6] 崔亞飛,劉小川.基于空間計量的我國省級環保投資特征分析[J].學海,2010(3).
[7] 董秀海,李萬新.地方環保投資驅動因素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
篇3
英國倫敦,曾經的“霧城”,天色烏黑、空氣嗆人、妨礙交通、危害健康。倫敦人被此困擾,苦不堪言,英國于一百多年前就開始通過立法緩解空氣污染,盡管污染有所減輕,但進程緩慢。據有關報道,1952年,在倫敦發生了著名的“倫敦大霧”事件,濃厚煙霧彌漫全城數天,直接導致4000人死亡。類似的空氣污染災害在倫敦發生過幾次,震驚了英國。此后,英國政府痛下決心,通過一系列的立法,經過數十年的努力,使倫敦這個“霧都”名存實亡。但是,空氣污染的后遺癥對于倫敦的影響延續多年。
目前,我國在治理空氣污染方面最重要的工作是強化執法力度。這個話題有些無奈,執法本質上沒有“強化”的概念,只有嚴格依法辦事。問題是,我們國家普遍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關于防治污染方面我國已有多部法律法規,只是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遵守和執行。
科學立法,建立和完善防治污染的法律體系。盡管我國已有諸多防治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但是存在不協調、不系統、不可操作等諸多問題。法治必須通過有效的途徑和方法讓廣大民眾知曉并理解,并配置與文明教育。沒有文明修養的人是不會自己遵守法律的。同時要增加行為人的違法成本,從經濟上和法律責任上加重違法者的責任。同時,一部好的法律是要通過執法者去貫徹和執行,沒有合格的執法隊伍無法完成。合格的執法人員至少要具備良好的法制意識、精通專業、敬畏法律、對社會和人民具有高度責任。法律的遵守和執行都需要監督。我們必須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監督機制,而不是形式上的監督。監督的最好方法是把法律的規范程式化、公開化,在陽光下運作,接受包括專業機構、媒體、和全社會的監督。
防治污染應當成為政府工作的考核內容,政府的根本目標是讓廣大人民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空氣是生活和生命的基本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的需求,防治空氣污染這應當成為政府的首要任務。
篇4
中國北方多地在持續多日的大范圍嚴重霧霾天氣中度過了2016年的最后時光,伴隨元旦假期到來的,仍是“跨年霾”。從2011年年末開始,每到秋冬季節,大半個中國都會遭遇霧霾,并且呈現出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的趨勢。
例如在2013年1月,就先后出現了四次較大范圍的全國性霧霾,較為嚴重的北京僅有5天沒有出現霧霾。
霧霾帶來的顯性危害已經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和重視,但霧霾對人們心理和情緒等造成的隱形影響也不容忽視。大量心理學研究發現空氣污染會給人的心理和情緒狀況帶來負面影響。
當暴露于污染嚴重的空氣下時,人們的抑郁、焦慮、無助和憤怒水平會顯著提高。持續的霧霾天氣容易使人出現疲憊、情緒低落、煩躁不安、抑郁等問題。
然而,一方面因為霧霾的危害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即霧霾所導致的損失并非僅由污染源當地承擔,因此不足以使當地政府下決心徹底治理;另一方面,霧霾對人們心理產生的危害難以直接衡量,容易被大眾忽視。
霧霾帶來的負面情緒影響股價
人們的決策行為深受情緒的影響。在壞(好)情緒下,人們更容易獲取負(正)面消息,這就是所謂的情緒一致性效應。研究表明,人們在好情緒下對自己的選擇和判斷比在壞情緒下更加樂觀,而且在相對缺乏具體信息時情緒對抽象判斷的影響最為強烈。情緒不僅影響人們對未來前景的評估,而且影響人們對風險的判斷,而這兩個方面恰恰是對股票投資決策中最重要的兩個因素。
因此,當投資者受情緒主導時,其投資決策是非理性的。研究發現,投資者的負面心理情緒會對股票市場的表現產生不利影響。比如國際足球比賽結果本應與經濟基本面關系不大,但輸球國家的股市會經歷顯著下跌。再比如,空難本身對整體經濟影響也不大,往往損失僅限于航空業及保險業,然而投資者受空難影響產生的焦慮情緒導致股市下跌產生的損失遠超空難本身造成的實質性經濟損失。
A股市場中散戶參與者眾多,更容易被情緒所驅使,當大量投資者存在負面情緒時,股價容易下跌。較為典型的例子有,汶川地震及之后的救援期間,A股市場表現不佳。
若該邏輯成立,那么近年來中國的嚴重霧霾是否會對股市的表現產生負面影響呢?
2013年是霧霾影響股市的分水嶺
我們選擇2013年作為研究霧霾對股市影響的分水嶺,原因有二:第一,環境保護部2012年上半年出臺規定,用評價結果更客觀的空氣質量指數(AQI)替代原有的空氣污染指數(API)。AQI不僅監測的污染物指標比API多了PM2.5、O3、CO這三項,而且采用更嚴格的分級限制標準。之后,上海于2013年初就向公眾開始實時披露AQI數據。第二,盡管2013年之前,普通大眾對于PM2.5 和“霧霾”的概念仍較為陌生。但是從2013年年初起,頻繁、大規模的霧霾天氣才引發媒體對霧霾的大規模報道及對霧霾知識的宣傳,之后霧霾的危害成為大眾的關注焦點之一。
因此,我們判斷2013年之前空氣污染指數對人們的情緒影響不大,對市場的影響也較小;而2013年起霧霾才開始對人們的情緒產生較大影響,嚴重空氣污染從而可能通過投資者的負面情緒引發股市下跌。
我們選取上海的空氣污染狀況作為代表來研究空氣質量對股市的影響,主要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第一,根據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全國74個城市PM2.5年均濃度數據,上海的排名在全國處于中等水平。此外,上海的空氣污染程度不僅反映本地的空氣質量,還能一定程度上代表中東部主要城市的空氣污染程度。一般來說,上海遭遇霧霾時,中東部大部分地區通常也都會出現霧霾。第二,上海是中國最重要的金融中心,聚集了基金、券商等大量投資機構,上海及中東部主要城市的A股投資者占全國80%以上,交易量達到85%以上,影響巨大。第三,上海市在2013年1月1日就開始對公眾實時披露包含PM2.5數據在內的空氣質量指數(AQI),較環保部公布161個城市的空氣質量指數的時間要整整早了一年。因此,我們判斷從2013年起上海的空氣污染情況可能對A股整體市場產生影響,而不僅僅是影響在上交所上市公司的股票。
嚴重霧霾日股市下跌概率大
我們根據空氣質量指標等級將上海的空氣質量分為兩種狀況:好空氣(優良)和差空氣,分別研究兩種空氣狀況下股市的漲跌。在2013年1月1日之前,采用空氣污染指數(API)為標準,當空氣質量為優良時(API≤100),定義為好空氣,當發生重度空氣污染時(API>200)定義為差空氣。表1顯示,2013年之前,上證綜合指數和深證綜合指數在差空氣的交易日中的收益率均值在統計上與零沒有顯著差異。
而2013年1月1日之后,則使用空氣質量指數(AQI)為標準,當AQI≤100時定義為好空氣,當AQI>200時定義為差空氣。上證綜指在好空氣的交易日中收益率均值與零沒有顯著差異,但深證綜指在好空氣的交易日中收益率均值顯著大于零。但在重度空氣污染(即AQI>200)交易日上證綜指和深證綜指的收益率均值都顯著為負。其中,上證綜指在AQI>200交易日的平均收益率為-0.37%,深證綜指在AQI>200交易日的平均收益率為-0.65%,下跌程度較上證綜指為深。如果采用PM2.5>200作為空氣嚴重污染的標準,滬深兩市的表現更差,上證綜指在PM2.5>200交易日的平均收益率為-0.39%,深證綜指在PM2.5>200交易日的平均收益率為-0.66%。
以上結果是否由于市場的其他效應引起?為了排除其他可能性,我們采用回歸分析,對冬季效應、周一效應或非同步交易效應三個效應進行控制。當使用AQI>200作為空氣污染嚴重的衡量指標時,我們發現在差空氣交易日上證綜指仍有-0.51%的異常收益,深證綜指則有-0.87%的異常收益。當使用PM2.5>200作為空氣污染嚴重的衡量指標時,在差空氣交易日上證綜指仍有-0.54%的異常收益,深證綜指則有-0.89%的異常收益。
可見,嚴重空氣污染,尤其是嚴重霧霾,往往與股市下跌顯著相關。
小市值、高估值的指數受霧霾影響更大
我們還考察了中證100指數、中證500指數、中小板指數和創業板指數在不同空氣污染狀況下的表現(見表2)。中證100指數代表滬深300指數樣本股中規模最大的100只股票的整體狀況,而中證500指數綜合反映滬深市場中小市值股票的整體狀況,對比起來中小板指數和創業板指數則多為高波動、高估值的小市值股票。在重度空氣污染交易日,中證100指數的日收益率均值為-0.43%,中證500指數的日收益率均值為-0.57%,中小板指數的日收益率均值為-0.76%,創業板指數的日收益率均值為-0.94%。當我們將重度空氣污染的啞變量對各類指數的日收益率進行回歸時,得出對中證100指數、中證500指數、中小板指數和創業板指數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59%、-0.79%、-0.99%和-1.32%。由此可以看出空氣污染與不同類型指數的表現直接存在一定的聯系,不同類型的指數受嚴重空氣污染的負面影響隨著其高估值、小市值的特征變得明顯在逐步增大。
環保產業指數在霧霾日同樣下跌
我們還分析了中證環保產業指數在重度空氣污染日(AQI>200)的表現。從基本面來說,嚴重的空氣污染會引發社會的關注并帶來更嚴格的環保要求,這對于環保行業是利好,按此邏輯環保行業指數在嚴重空氣污染時應該上漲。
有意思的是,我們并未發現環保行業的股票指數在重度空氣污染日具有更好的表現。中證環保產業指數在重度空氣污染時的日收益率均值為-0.77%。回歸分析也顯示,在控制其他效應后中證環保產業指數在重度空氣污染日的異常收益為-1.02%。這些結果暗示,當出現嚴重空氣污染時,市場的下跌可能更多的是受投資者負面情緒的影響,而非基本面的影響。
投機性強的股票在重度霧霾日下跌明顯
盡管我們發現涵蓋小市值、高波動率或高增長類型的股票指數受嚴重空氣污染的負面影響更大,但該現象反映的經濟含義并不十分清楚。這背后到底反映的是這些類型股票的風險更大、估值更高或是流動性更強?因此,有必要采用個股層面的回歸來控制多方面因素,才能做出有經濟含義的結論。
我們采用Fama 和MacBeth(1973)的回歸方法,將所有A股的日收益率對個股特征進行回歸。考慮的個股特征包括市場風險系數(Beta)、公司規模、非流動性、賬面市值比、機構持股比例、前一個月的最高日收益率和特質波動率。個股層面的回歸分析顯示,股票的波動率及前一個月的最高日收益率對重度空氣污染交易日的股票回報率均存在顯著的負面影響,也就是說投機性較強的高波動率股票、“彩票類”股票(即前一個月的最高日收益率較高的股票)在嚴重空氣污染時表現會較差。
因此,這些結果也加強了嚴重霧霾時股市下跌是受投資者情緒影響的判斷。
霧霾帶來的負面影響遠超想象
我們的研究表明:2013年之前雖然存在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但是由于當時霧霾并未得到廣泛的公眾關注,而且其數據也難以獲得,空氣污染對投資者情緒的影響較輕,對股票市場的收益也沒有造成負面影響;但從2013年開始,隨著公眾對空氣質量的意識覺醒,嚴重的霧霾天氣可能引發投資者較強的悲觀情緒,進而給A股市場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
篇5
這個研究出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國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以及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教授最近進行的聯合調研。用媒體上最常用到的標題概括,這項研究被通俗地稱為“中國北方煤污染致人均壽命減少5.5年”。
消息一出,人們最想知道的,就是這則消息到底科學性有多高,對它能信幾成。
淮河取暖分界線以北的減壽研究
據了解,上述的這項調查7月8日發表在權威雜志《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題目是《空氣污染對預期壽命的長期影響:基于中國淮河取暖分界線的證據》。
記者聯系到本論文的第一作者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宏彬,試圖了解更多的情況,但是接通電話的李宏彬最終還是婉拒了記者,稱“已經不讓報道”。而另一作者,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陳玉宇則完全沒有回應。
但是檢索這篇論文以及作者曾發表的一些文章,還是能夠還原出研究過程的一些情況。研究顯示,長期暴露于污染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TSP)每上升100微克/立方米,死亡率上升14%,平均預期壽命將縮短3年,且死亡率的上升幾乎都是通過增加心肺疾病導致的。按照北方地區總懸浮顆粒物的水平,這意味著中國北方5億居民因嚴重的空氣污染平均每人失去5.5年壽命,污染的代價巨大。
據了解,中國的空氣污染有一個有趣的模式,由南到北,污染水平平滑地變化,但是由于南北方供暖政策不同,在淮河附近有一個巨大的跳躍。冬季大量燃煤供暖使得淮河北岸空氣中的總懸浮顆粒物比相鄰的南岸跳躍性地高出200微克/立方米。研究者認為,這一突然的跳躍為研究空氣污染與健康的關系提供了一個理想的自然實驗條件。
所以,基于中國特有的冬季取暖政策。研究以取暖分界的淮河為準,選取了淮河以北和淮河以南90座城市,收集了1981年到2000年間這些城市每日的總懸浮顆粒物濃度數據,以及疾控系統得到的1991年到2000年這些城市居民的各年齡段死亡率、預期壽命等數據,尤其是死亡率中,心肺系統疾病導致的死亡率在淮河北岸比淮河南岸顯著增加,且死亡率發生躍升的地理位置與總懸浮顆粒物濃度躍升位置吻合。
而其他大量的可觀測變量在淮河兩岸沒有大幅度的改變,而是平滑變化;而且使用總懸浮顆粒物濃度以外的其他解釋變量預測的人均壽命在淮河兩岸也沒有躍升。由此,報告推斷,總懸浮顆粒物濃度是造成淮河以北居民人均壽命更低的原因。
減壽五年半,結論不可信?
雖然國內外幾所院校聯合研究做出結論,但研究的結果還是引起一些爭論。
環保部科技司副司長劉志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這個結論缺乏大量樣本的實際證明,這個說法沒有充分依據,且有爭議。”他說,要得出煤煙污染影響壽命的結論,需要大量樣本的取得,并經過長期觀察、充分科學論證后才能得出結論。雖然燃煤可排放出重金屬、細粒子、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這些污染物質對人體健康會產生影響,但是,其是否影響人的壽命,目前還沒有充分證據,且國際上對這一問題也有爭議。
而且,研究人員是通過分析中國90個城市1981年到2000年空氣質量數據以及1991年到2000年的死亡數據后得出結論。任何研究都有局限性。這項研究沒有使用最新數據,會對空氣污染導致壽命減少的具體數值造成影響。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主任醫師陳燕燕也表示,一方面,由燃煤和霧霾等造成的空氣污染勢必會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的增加,也會相應造成死亡率的增加,但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原因有很多,醫學界尚無就環境污染這一單純因素而造成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壽命影響方面的研究,飲食結構中油膩食物和鹽的攝入量增多也會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另一方面,和取樣城市不無關系,“比如北方的產煤大省和海南比,那肯定不能得出‘南方’和‘北方’的壽命差距”。
北大公共衛生學院的環境衛生專家潘小川教授在讀過該論文后認為,這一研究做得“比較宏觀,比較粗,數據量很大,90個城市20年的數據,覆蓋了差不多一半的人口,以前沒有類似的研究。”
潘小川說,健康受到很多因素影響,除了總懸浮顆粒物之外,還有曾引起中國大面積酸雨的二氧化硫,此外,還有其他空氣污染之外的因素,“因此,直接說因果關系很難說。”
人均壽命受多種因素綜合影響
有意思的是,甚至一些國外的學者也對這項研究提出了質疑。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清潔空氣中心副主任朱怡芳接受采訪時曾表示,空氣污染對公眾健康的顯著影響不容置疑,但人均壽命是受到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可這份研究結論是把其他所有因素全部剔除,只考慮了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這一個因素影響下的減壽數值。事實上,根據《2010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在中國導致民眾減壽的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飲食結構不合理,第二是高血壓,第三是吸煙,第四才是大氣污染。
很多人可能發現了,這篇論文的兩位作者均是經濟學背景的研究人員,面對醫學和環境領域專家的質疑,他們有些“坐不住”了。
論文撰寫人之一陳玉宇表示,研究之所以選擇毒性并不高的總懸浮顆粒物,是因為當時的監測只涵蓋了相關數據。因此,相關結果不能直接套用來說明PM2.5等污染物的影響。而且論文所說的燒煤供暖導致北方人均預期壽命減少5.5年,是研究者在刨除了包括營養搭配、醫療條件和行為習慣等的因素后,單獨就“空氣污染”這一個負面因素的影響所做的研究。“因此,簡單地說燃煤供暖導致壽命下降并不恰當,媒體和網絡對論文存在片面解讀。”
篇6
關鍵詞:公共建筑;熱濕環境;空氣品質;調控技術
引言
隧道、地鐵、車站等一些公共建筑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為交通運輸過程中的重要結構物,隧道和鐵路的投資成本較高,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會產生較大的技術、經濟和社會效益。[1]這些公共建筑在施工和使用過程中的熱量來源各不相同,施工過程中的主要來源為機械設備散熱、圍巖散熱以及爆破施工產生的種種熱量。運營過程中的鐵路和隧道以及車站的溫度主要受隧道輔助機械和照明機械的散熱、地層自然溫度、受電弓電弧發熱、行車散熱等溫度的影響。
1.公共建筑室內熱濕環境源泉和影響
公共建筑室內的濕環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來自于地下水通過襯砌滲透,逐漸進行內部滲透,濕氣主要是源自于車內乘客、水溝表面的水分自然蒸發以及車內工作人員的散熱等。因此,要想對這些公共建筑室內的濕熱和空氣品質進行調控,就要先各種濕熱的來源進行綜合分析,保證結合實際環境因素選擇合適的調控技術。
地鐵、隧道以及車站等公共建筑的熱濕環境所造成的最明顯的影響就是對人體的上海,室內熱濕環境也稱為室內氣候,主要由室內的濕度、溫度、熱輻射以及風速等要素構成,其主要評價標準就是人的熱舒適度。
室內濕度對人體皮膚表面的散熱和蒸發具有直接的影響,室內環境濕度過低,會導致人體的皮膚由于缺水而粗糙或者干裂,其免疫系統也會受到傷害,從而降低對疾病的抵抗力。過高的室內溫度在影響人體舒適度的同時,也為室內的各種霉菌、細菌以及其他性質的微生物生長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并讓污染更加嚴重,從而讓公共建筑室內游客或者工作人員容易患上消化或者呼吸道疾病。
2.公共建筑室內空氣品質問題的產生原因和重要性能
2.1公共建筑室內空氣品質問題的由來
地鐵、隧道以及車站等公共建筑在正常運行過程中,會出現各種空氣品質問題。[2]目前公共建筑中所使用的舒適性空調只能滿足室內工作人員或者乘客的熱舒適,在一定程度上很難滿足空氣凈化等相關要求,導致空調系統本身成為室內空調系統的主要污染來源。目前公共建筑室內空氣品質問題的出現還受到人們關于污染的認識以及閾值確定相關方法、控制措施以及控制思路的影響,相關工作人員和研究人員只有充分認識這一問題,并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公共建筑室內空氣品質問題。
2.2公共建筑室內空氣品質問題的重要性
地鐵、隧道以及車站等惡劣的空氣品質會對人們的心理、生理以及工作效率產生重要的影響,在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過程中,熱環境的相關影響已經由體表發展到體內,人類通過自身調節能夠對各種生境進行適應和抵御,其腸胃對于各種環境問題也有著強烈的抵御性能,但是,由于以前的生活環境沒有較大的空氣污染,所以,這種具有空氣品質的公共建筑室內環境將會對人們的健康產生極大的影響。
3.公共建筑熱濕環境以及空氣品質調控的新技術
3.1公共建筑熱濕環境的控制措施
對于地鐵、隧道以及車站等公共建筑熱濕環境控制措施主要集中在運營過程。鐵路、隧道等其他公共建筑在正常的運營過程中控制濕熱的主要方法便是通風。經過相關的資料顯示自然通風并不能達到去除內部污染物和熱量的相關要求,從而,目前使用的通風方式大都是機械通風。
3.2公共建筑室內空氣品質控制相關措施
1)控制污染物
要想從根本上提升公共建筑室內空氣品質,首先要做好污染物的控制工作。由于,公共建筑室內來往通行的游客和行人較多,工作人員也要做好室外空氣的監控工作,一旦發現任何超標的狀況,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控制和處理,還要對復印室或者其他污染源進行隔離,從而保證不出現室內外空氣交叉污染的現象。
2)優化空氣系統設計工作
對于空氣系統的設計工作,首先要把積聚在機組內部的水排出來,水沖刷盤管表面的各種微粒,可能會給微生物或者藻類提供生存以及繁殖的場所,也可能導致內部水傳播到其他機組中或者外溢。進行去濕工況時,需要系統在3分鐘之內把水排出在外,空氣處理機中的排水管雖然提醒較小,一旦出現安裝或者制作不正確的現象,會給整個系統的運行和管理工作造成非常大的麻煩,因此,工作人員必須要從根本上對其加以重視。
3)加強新風方案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公共建筑室內空氣污染的問題,最直接的使用方法就是用大量的風力對內部空氣進行稀釋,從而降低室內空氣污染物的濃度,盡可能減少對工作人員或者乘客的危害。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公共建筑室內所出現的空氣品質問題,還要考慮所用的新風品質,也就是如何使用有效的方法把質量較好的空氣運輸到室內,在對公共建筑進行設計時,要對新風的氣流組織所出現的相關問題進行考慮,縮短送風的實際路徑,從而減少新風空氣齡。
4.結語:
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公共建筑在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人們對公共建筑室內熱濕以及空氣品質的重視程度也開始不斷加深,要想減少公共建筑熱濕以及空氣品質問題對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影響,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減少施工過程中所用的有害物質,提倡綠色施工、環保施工。[4]還要確保隧道、地鐵、車站等公共建筑室內的新風量,加強室內空氣凈化以及系統過濾凈化的能力。有關部門只有從思想深處對公共建筑室內環境熱濕以及空氣品質問題的重視力度,才能為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 民間公益訴訟;清潔空氣權;權益保護
一、清潔空氣權與民間公益訴訟概述
(一)清潔空氣權
霧霾天氣頻現,空氣質量嚴峻,我們不禁思考自己是否享有在清潔的空氣中生活的權利。西方發達國家在其工業化發展初期也碰到過我們今天面對的環境惡化、空氣污染、霧霾頻繁的問題。因此,我們不妨把目光投向在清潔空氣權方面堪稱鼻祖的美國。美國環境保護立法發達,環境保護制度設計引領世界立法潮流。而清潔空氣權的立法也肇始于美國,當然,這是在美國人民經受了嚴重的環境公害事件后的反思與選擇。世界環境公害事件中有兩件發生在美國,一件是1943年的洛杉磯煙霧事件,另一件是1948年的多諾拉事件。這兩大公害事件都是因嚴重的空氣污染造成的。美國國家和社會痛定思痛的選擇是建立清潔空氣法。
盡管我國環境保護法并未規定公民的清潔空氣權,但是環境法理論界仍對我國公民環境權的具體內容進行了思考和設計,為我國日后的環境保護立法提供指導借鑒作用。我們界定清潔空氣權為公民享有的、呼吸清潔的空氣而不被污染的空氣影響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的權利。
(二)公益訴訟
公益訴訟是相對于私益訴訟而言的,是指特定主體對于損害社會公益的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訴訟。公益訴訟制度在古羅馬時代已經存在,在近現代西方國家中得到完善發展,在中國亦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呼吁。因為作為法律制度整體構建中的一部分,公益訴訟制度自身有其他制度無可比擬、無法替代的優越性:它在某種意義上彌補了法律制度上的缺陷,有效保護了社會公共利益,為擴大司法解決糾紛方式、提高國民素質、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發揮一定的作用。其運作帶來的法律效益遠遠超過它所隨之帶來的不足之處。
二、國外清潔空氣權與民間公益訴訟的實踐探究
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空氣污染越來越成為一項嚴峻的國際環境問題,霧霾現象尤為嚴重。例如上世紀50年代,倫敦霧靄重重釀成災難,而成了“霧都”。全球對清潔空氣權的呼聲越來越高。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專門制定了治理空氣污染、保障救濟公民清潔空氣權的法律,以下我將介紹幾個典型國家(或組織)的立法:
(一)美國
1881年,芝加哥和辛辛那提市開始了進行保護空氣質量的立法嘗試。1955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空氣污染控制法》頒行。1970年,美國通過《清潔空氣法》(Clean Air Act),成立了環境保護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標志著美國對環境控制采取了嚴格的新方法。1990年,《清潔空氣法》經修訂后,成為全世界為控制空氣污染制定的意義最為深遠的法律之一,對美國霧霾的治理起了很好的作用。該法要求環保署頒布來自“多個或多種”污染源的大氣污染物清單,這些污染物由于其在大氣中的濃度“被合理地認為危及公眾健康或福利”。如果違反相關義務可以通過在聯邦法院提訟強制執行。因此,這項規定意味著公民享有清潔空氣的權利,并且享有充分的司法保護措施。
在救濟方面,有行政保障措施、形式實施保障措施和訴訟保障措施。其中規定:公民訴訟的原告可以是公民、地方政府或非政府組織,即任何人均可對違反環保法律的行為提訟,而不要求與訴訟標的有直接利害關系,這對我們研究清潔空氣權的公益訴訟具有很大的借鑒之處。
(二)歐盟
霧霾是工業革命的副產品,歐洲倫敦、魯爾工業區等地都曾深受霧靄的摧殘。歐盟加強區域大氣環境保護工作,如2001年第六個行動規劃就要求歐盟制定有關空氣質量的實施戰略。為了實施這一政策性文件,歐盟制定了一系列包括區域聯防聯控措施在內的空氣保護立法,例如1985年《關于削減硫氧化物排放30%的議定書》,1991年《關于進一步削減削減硫化物的議定書》。歐盟各成員國將上述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指令轉化為國內的法律或者法令予以貫徹落實。
在救濟方面,歐盟委員會在其《對理事會和議會關于“實施共同體環境法”的報告》中已經提到增強司法訴訟的必要性。在該領域的一個最重要的公約是《奧胡斯公約》。該公約的第9條“訴諸法律”明確規定具有充分利益的所涉公眾或認定某項權利受損的所涉公眾能夠求助法庭或其他復審程序,并且每個條約締約方應確保向公眾提供復審程序有關信息,該條款在國際上具有重大意義,也是我國治理霧霾、保障公民清潔空氣權可借鑒之處。
三、中國應該如何進行公民清潔空氣權益保護
(一)健全清潔空氣立法
我國在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有關法律中都作出了規定,賦予任何單位和個人保護環境的義務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具有檢舉控告權。但并沒有像美國一樣,明確地規定公民的環境權利、環境權受侵犯時的權利救濟制度。因此,健全清潔空氣立法是中國首應解決的問題,是民間公益訴訟的前提。
(二)完善民間公益訴訟制度
2005年國務院的《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第27條指出:“發揮社會團體的作用,鼓勵檢舉和揭 發各種環境違法行為,推動環境公益訴訟。”這是中國官方文件第一次正式出現和認可“公益訴訟”這個概念;2012年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二次修訂時制訂了公益訴訟條款,其第55條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權益等損害社會公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訟。該條款明確了公益訴訟制度對公益訴訟的主體規定過于狹窄,一般認為只有相關政府管理機構和社會組織(比如消費者保護協會)才具有提起公益訴訟的資格,而把普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排除在外。這種規定實際上是不利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直接運用訴訟方法保護自己的環境權益的。
在近年的具體司法實踐中,民間環保團體參與環境公益訴訟的勢頭不斷增強。賦予具備訴訟能力的民間環保社團以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在我國當前嚴峻的環境保護形勢下極為必要,因為這一方面可以讓民間環保社團的天然優勢通過更多渠道在更大范圍內得以發揮,有效幫助受害者,監督政府和污染者;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政府更好地履行環境保護職責,減輕政府的行政負擔。在司法領域,這方面的探索已經先于立法而展開。受太湖藍藻事件催生,江蘇省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08年5月6日正式設立環保審判庭,并允許民間環保社團提起環境公益訴訟,被專家認為將是“最有影響的一步”。
(三)鼓勵民眾參與民間公益訴訟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保護環境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參與環境保護的人和民間環保組織也越來越多。如環境維權的民間第一人――王燦發教授,1998年他率領一批志愿者率先在全國發起并成立了“污染受害者法律幫助中心”,并開通了全國第一個向污染受害者提供免費法律咨詢的熱線電話;再如,2010年12月30日我國首例環保資金資助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在貴陽開庭并當庭一審宣判。這是一起由中華環保聯合會、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提起的訴訟,“狀告”貴陽市烏當區定扒造紙廠水污染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
保護環境、在良好的空氣下生活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公民參與到自身維權、環境公益保護是發展趨勢,有必要讓個人及社會團體有權提起公益訴訟。
“無救濟則無權利”,這句法諺告訴我們救濟制度對權利的重要性,對于清潔空氣權而言同樣如此。由于空氣是公共資源,每個人都在相同的空氣中生活,因此,空氣的清潔關乎公共利益,而針對清潔空氣權的救濟也便應該提起公益訴訟。
參考文獻:
[1]呂忠梅著.環境資源法學[M].科學出版社,2004
[2]呂忠梅著.境法新視野[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3]金瑞林,汪勁.20世紀環境法學研究評述[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梁睿.美國清潔空氣法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10
[5]陶建國.日本東京大氣污染訴訟及啟示[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8(03)
[6]李艷芳.從‘馬薩諸塞州等訴環保局’案看美國環境法的新進展”[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06)
[7]陳平.日本空氣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探討[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3,6
[8]薛志鋼,郝吉明,陳復,柴發合.國外大氣污染控制經驗[J].重慶環境科學,2003(11)
篇8
中國氣象局的《地面氣象觀測規范》對灰霾的定義是,“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氣普遍有混濁現象”。
在1952年12月的倫敦煙霧事件中,同樣屬于灰霾范圍的毒霧前后共導致4000位健康市民死亡。
在2011年10月30日的北京,當灰霾再次來到的時候,不少人居然聯想到了半個世紀前的悲劇,以為“霧都”來到了東方大地。
在每年的初冬,霧天混雜著灰霾的天氣在京津唐地區幾乎是必然發生的天氣現象。10月30日,北京環保局公布的空氣污染指數(API)為132,屬第三級別的“輕微污染”。
但上班族手上的iPhone(蘋果手機)卻提示,此時北京的空氣“危險”。這一空氣污染數據來自位于朝陽區亮馬橋附近的美國大使館。
大使館的空氣污染評價能得到友國人民的信賴,原因無非是它居然更符合人們的感受,穿行在被灰霾深裹的首都里,不少人都感到了呼吸困難,甚至還不得不戴上口罩。
事實上,環保專家們每年都在呼吁全面修改沿用十多年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增加對灰霾以及能見度的環境評價指標,但回應寥寥。
原因無非是,如果按照專家們建言的新標準,中國城市來之不易的空氣達標天數將被砍掉一截,環保政績又得推倒重來。
API看不見灰霾
在整個10月,北京灰霾難散。
“10月份屬秋冬轉化季節,我市受冷暖空氣交匯影響,極易發生大霧天氣,在這種情況下,將形成靜風、靜穩等不利氣象條件,致使大氣污染物不易擴散、容易積累,空氣質量轉差。”在其后北京環保局公布的《2011年10月空氣質量月報》提到,整個10月,北京空氣質量二級及好于二級天數為19天,雖比去年同期減少6天,但超標的12天全部屬于三級的“輕微污染”,連“輕度污染”都算不上。
10月末的灰霾在其后幾天又接連出現,幾乎整整一個星期,都被污染的大氣籠罩。據北京市氣象局的統計數據,2011年1-10月出現灰霾的天氣達到72次,比如常年(30年)的平均水平23。5次增加2倍,但這一數據依舊沒有在北京環保局的空氣污染指數(API)上反映出來,10個月來全市空氣質量二級及好于二級天數累計竟然達239天之多。但美國大使館的北京實時空氣質量指數中,“差”、“非常差”、“危險”,甚至“有毒害”等形容詞都屢屢出現。
“北京的空氣質量它的是北京的日平均的數據,再一個就是北京好多監測點的平均數據。”北京氣象臺高級工程師張明英對媒體表示,用一個地區一個小時或一天的數據來看待北京的空氣質量,顯然夸大了污染情況。但來自亮馬橋這樣單獨一個檢測點數據顯然更受人們認同。
因對“輕微污染”的評價感到不滿,童話大王鄭淵潔在個人微博上發起了“關于北京空氣質量的調查”,結果參加投票的6000余名網友中有89%的人認為,北京的空氣質量越來越差。
如果認為這種基于特定網絡人群調查過于偏激的話,可以參考一下環保學者所作的研究。
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段菁春等人在2009-2010年所做的《典型城市公眾感受與空氣污染指數的相關關系》調查同樣認為,現行包含3項污染物指標的API尚不能完全體現公眾的主觀感受。
事實證明,公眾的感受不完全是主觀,影響的灰霾主要部分是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PM2.5),但目前中國API指標數值范圍為0-500,只包含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三個指標,目前大都市中危害嚴重的PM2.5和臭氧(O3)都沒有納入。
致命PM2.5
“灰霾主要由PM2.5以下的顆粒物組成,PM2.5-10所占份額反而較小,北京空氣質量指數主要監測PM10的顆粒,有時候污染加重未必能測到。”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對本報介紹道。
與傳統空氣污染來自工業排放或者燃煤排放不同,PM2.5主要來源是汽車尾氣,可以直接被吸入肺部,甚至進入血液,對人體健康的傷害力極大。
但對于PM2.5的研究和監測起步較晚,目前全球只有美國和印度能夠相關指標,而美國大使館的空氣質量數據,正是以PM2.5為首要污染物。
1952年的倫敦毒霧事件,其主要污染來源是煙煤,空氣污染物的持續排放,同時伴隨著逆溫和高濕度的天氣狀況,造成空氣中SO2等污染物在倫敦上空大量積累,進而導致酸霧與高濃度酸性粒子的形成(硫酸、硫酸鹽氣溶膠等),對人體造成極大的、不可逆轉的傷害。
據唐孝炎介紹,北京煙煤型污染最為嚴重的時間是1998年,其后政府采取了緊急措施,用了十幾年控制工業排放,現在北京的SO2排放已經較小,更大的威脅來自于顆粒物。
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的董事會主席邁克爾•沃什的研究證明,PM2.5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涉及多個方面,它能輕而易舉地突破人體健康防線,直達肺泡甚至是血液,引發人身體的不適,嚴重時會加重哮喘,加劇呼吸病癥,引發慢性支氣管炎,降低肺功能,導致過早死亡等。也有一些研究證明,PM2.5對心臟有不良影響。隨之進入人體的還有附在其上的有害氣體和重金屬,這些溶解在血液中,對健康危害更大。
而另一方面,PM2.5對環境的損傷也無法忽略,能源基金會北京辦事處環境管理項目主管趙立建曾對媒體介紹,PM2.5的沉降會對環境造成各種損害,不僅會導致湖泊和河流酸化,使海岸及內陸水體養分失衡、使土壤養分流失,更有甚者會損害森林和農作物,影響生物多樣性。與此同時,顆粒物污染也能玷污和損害石頭或其他材料,包括一些歷史性建筑、雕塑等等,造成城市美觀及文化上的損失。
即使是美國和歐洲,PM2.5污染雖然已經大幅降低,但是至今仍然沒有完全得到解決。經過30多年的污染治理,根據美國環境署2011年最新確定的PM2.5日均值不達標區的劃定,美國仍有18個州的121個縣不能達到美國PM2.5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美國仍有地區無法達標的原因并非是其標準過于苛刻,而是PM2.5的傷害程度過于巨大。
唐孝炎介紹,世界衛生組織利用的是美國和歐洲的數據,制定的PM2.5的濃度標準只有10-30微克/立方米。反觀我國,北京大學的監測數據顯示,北京PM2.5的濃度一般在70微克/立方米左右,甚至更高,其他城市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事實上,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就已有地方對PM2.5進行監測。當時在廣州、武漢、蘭州、重慶8個點位的監測結果顯示,這4個城市的PM2.5年均值為46-160微克/立方米,均已超出了國際標準。而美國大使館監測的11月1日7:30的PM2.5濃度數值為256微克/立方米,為近期的最高峰,當然這也是車流的早高峰時間。
2010年9月,美國航空航天局曾公布了一張2001-2006年間平均全球空氣污染形勢圖,全球PM2.5最高的地區在北非和中國的華北、華東、華中全部。中國的這些地區全部高于50接近80。
但以上這些PM2.5的監測都只能基于有限的監測點,遠遠不能像API中的三項數據那樣能夠大面積地鋪開監測,只能作為有限的參考。
過期的標準
臭氧O3的危害也是不可忽略,這個來自于工業和汽車排放的氣體同樣對呼吸道和眼睛造成傷害。
美國目前使用的空氣質量指數AQI將一氧化碳(CO)、SO2、PM10、PM2.5、O3皆納入監測體系,而在中國,按照2000年頒布的《城市空氣質量日報技術規定》,只將前三者納入監測。
兩者的區別在于美國已經邁過了工業時代的煙煤污染時期,將關注目光投向汽車排放所帶來的光化學污染以及人體健康傷害,而中國的標準依舊停留在煙煤污染階段。但對于北京、上海這樣的世界超級城市而言,對PM2.5和O3的監測和減排已經刻不容緩。
盡管北京出臺了單雙號限行、搖號購車等嚴酷的措施,但其汽車保有量早已突破500萬輛,加上國內的汽車排放標準遠低于歐美,PM2.5肆虐并非意外。即便與“霧都”倫敦相比,北京的空氣質量已被遠遠拋開。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吉東生等根據2005年數據所作的項目研究表明,北京當年O3排放超標51天、NO2超標41天、CO超標15天、SO2超標26天,而倫敦則僅有NO2超標1小時。
事實上,關于修改空氣質量監測標準的呼聲一直未曾停止。一方面,API選取的是24小時空氣指標均值,白天的排放高峰往往被晚上的低谷所抹平,與人們所見大相徑庭,另一方面,建立PM2.5的監測體系一直被寄予厚望。
但在2010年,環保部在《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征求意見稿中,PM2.5卻并未被列入濃度限值指標,而只放在了附錄中的參考指標。距離PM2.5在全國的監測推廣,尚有不少距離。
推廣之難
北京環保局則一直堅稱其監測數據毫無問題。
“我們用一把尺子,量了十幾年,結果已經說明兩點:一、自己跟自己比有進步;二、跟更好的比差距還很大,”北京環保局副局長杜少中在其微博中對網友說道,“前些年本市監測并公布的是粒徑在100微米以下的總懸浮顆粒物,后來改為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顆粒物,即PM10。今后肯定還會監測并公布PM2.5甚至是PM1。”
但對于各地環保部門而言,將觸目驚心的PM2.5數值納入指標,空氣達標指數顯然得往后減少,多年的努力恐怕將付諸東流。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薛志鋼等人所做的一項研究表明,以大城市廣州為例,如果按照現行API標準,霾日中的空氣質量達標率為90%,但如果將PM2.5列為首要污染物,超標率則高達53%-89%,即在霾日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空氣污染超標。
這剛好與以PM2.5為首要污染物的北京美國大使館空氣數據相互印證。
有人粗略估計,如果將PM2.5納入空氣指標,就算作為次要污染物,國內大城市達標天數將減少20%以上。
“一點兒壓力都沒有,現在我們也不滿足于80%的天達標,我們不是說每年為了完成任務,去減少污染,去增加達標天,而是為了市民健康,這點是沒有任何疑問的。”對于政績難題,北京的杜少中如此表態。
篇9
化學與生活
一、燃料
1.下列屬于化石燃料的是(
)
A.地熱能
B.潮汐能
C.石油
D.太陽能
2.下列不屬于化石燃料的是(
)
A.煤
B.天然氣
C.石油
D.核能
3.下列不屬于不可再生燃料的是(
)
A.天然氣
B.石油
C.乙醇
D.煤
4.將煤隔絕空氣加強熱,不能得到的產品有(
)
A.煤油
B.煤氣
C.焦炭
D.煤焦油
5.LNG(液化天然氣)清潔能源公交車在昆山街頭隨處可見。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
)
A.C3H8
B.CH4
C.CO
D.H2
6.能源危機是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你認為以下解決能源問題的方法最不恰當的是(
)
A.水力發電
B.利用太陽能
C.火力發電
D.利用風能
7.下列能源中不屬于新能源的是(
)
A.三峽大壩用水發電
B.嫦娥衛星上的太陽能電池板
C.生物質能
D.地熱能
8.下列關于資源、能源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儲水庫,儲水量約占全球總儲水量的71%
B.人們正在利用和開發的能源有氫能、核能、太陽能、水能、可燃冰等
C.空氣是寶貴的自然資源,其中稀有氣體約占總體積的0.94%
D.一般有石油的地方,都有天然氣存在
9.2017年我國首次在南海海域試采“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成功,下列關于“可燃冰”說法正確的是(
)
A.它的化學性質與水相似
B.它的部分分子不再運動
C.它完全燃燒產物是CO2和H2O
D.“可燃冰”外形像冰,是天然氣冷卻后得到的固體,可燃冰是一種純凈物
10.關于燃料及其利用的相關知識敘述錯誤的是(
)
A.汽車、輪船使用的燃料有煤、石油,天然氣等
B.埋在海底的可燃冰將成為未來的新能源
C.把秸稈、雜草、人畜糞便等廢棄物放在密閉的沼氣池中發酵,產生的沼氣可做燃料
D.人類需要的能量都是從化學反應產生的,最常見的就是生活燃料的使用
二、空氣污染
11.2018年5月9日我國成功發射高分五號衛星,它是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可通過對大氣污染氣體、溫室氣體等物理要素的監測,動態反映我國空氣質量狀況。下列不屬于空氣污染物的是(
)
A.臭氧
B.二氧化碳
C.可吸入顆粒物
D.二氧化硫
12.在我國的許多城市里,空氣質量監測的指標主要包括(
)
①懸浮顆粒(粉塵)②氧氣
③二氧化碳
④一氧化碳
⑤氮氣
⑥二氧化硫⑦稀有氣體
⑧氮的氧化物(二氧化氮)
A.①④⑥⑧
B.②④⑦
C.③④⑥
D.①②③④
13.半水煤氣的主要成分是?H2、CO、CO2、N2?和水蒸氣。工業上用半水煤氣合成氨的過程如下所示。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半水煤氣無色無味
B.反應①是CO?與水蒸氣發生反應
C.可以用氫氧化鈣脫除?CO2
D.①和③的反應類型相同
14.據統計,目前我國空氣污染嚴重,治理空氣污染源頭做起,下列關于空氣污染物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目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氣體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B.PM10、PM2.5
和臭氧屬于空氣中固體污染物
C.化石燃料的燃燒是造成PM2.5濃度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D.污染指數越高、質量級別越大,空氣質量情況越好
15.空氣質量檢測中的PM2.5屬于(
)
A.二氧化氮
B.一氧化碳
C.臭氧
D.可吸入顆粒物
16.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下列做法不利于保護環境的是(
)
A.大力植樹造林,增加植被面積
B.實施雨污分流,構建海綿城市
C.大量施用化肥,提高糧食產量
D.垃圾分類回收,循環利用資源
17.人類生存離不開空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露天焚燒垃圾不會造成空氣污染
B.二氧化碳能夠與水反應生成碳酸,所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過多會形成酸雨
C.為減少大氣污染,火力發電廠應采取加高煙囪的辦法
D.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
18.“媒改氣(電)”工程有效改善了我區空氣質量。下列舉措不利于改善空氣質量的是(
)
A.露天焚燒落葉和垃圾
B.倡導綠色出行,少開私家車
C.工廠廢氣處理達標后排放
D.積極植樹造林,防治揚塵污染
19.“綠色化學”的核心是化學反應過程或化工生產中,盡量減少使用或徹底清除有害物質,下列做法中符合綠色化學的是(
)
A.生產和使用劇毒農藥
B.造紙廠用二氧化硫進行紙漿漂白
C.利用雙氧水制氧氣
D.化工廠產生的廢水直接向長江中排放
20.如圖是我國《可再生資源法》倡導的碳資源的轉化與循環利用示意圖。下列做法與該圖體現的理念不符的是(
)
A.將秸稈加工轉化為酒精燃料
B.二氧化碳作為原料生產尿素
C.過度開采煤、石油作為燃料
D.將石油精煉,制備合成材料
三、營養物質
21.糖尿病患者飲食控制非常關鍵!盡量減少淀粉類食物,多食用豆制品和蔬菜。淀粉類食物中富含的營養素是(
)
A.糖類
B.油脂
C.蛋白質
D.維生素
22.下列食物中,富含糖類的是(
)
A.雞蛋
B.饅頭
C.蔬菜
D.豆油
23.蛋白質是機體生長所必須的物質。山西美食中,富含蛋白質的是(
)
A.聞喜煮餅
B.大同刀削面
C.稷山麻花
D.上黨驢肉
24.正在生長發育的青少年需要大量的蛋白質,為補充優質的蛋白質,應適當地多吃(
)
A.米飯
B.青菜
C.瘦肉
D.水果
25.下列特色美食中蛋白質和油脂含量相對較高的是(
)
A.
紅燒肉
B.鍋包肉
C.
清蒸鱸魚
D.
清蒸小白菜
26.“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下列與人體健康有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霉變大米蒸煮后可給家禽食用
B.人體自身不能合成維生素,必須從食物中攝取
C.用適量的小蘇打做面包
D.為使果汁長期保鮮,在其中加入過量防腐劑
27.下列有關油脂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各種油脂都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
B.油脂的組成、結構、性質與淀粉相同
C.葡萄糖不能轉化為人體內的脂肪
D.洗發劑洗去頭發上的油脂下屬于乳化現象
28.下列食物中富含維生素C的是(
)
A.食用油
B.西紅柿
C.雞蛋
D.土豆
29.下列熟悉的小吃中,維生素含量較高的是(
)
A.酸奶
B.胡蘿卜包子
C.手抓羊肉
D.油條
30.下列基本營養物質中能給人體提供能量的是(
)
A.水
B.維生素
C.蛋白質
D.無機鹽
31.人體缺少下列哪種元素會導致甲狀腺疾病(
)
A.鐵
B.碘
C.鋅
D.鈣
32.為了防止食欲不振,發育不良,人體必須攝入的元素是(
)
A.鈣
B.鐵
C.鋅
D.碘
33.人體缺少鈣元素易患的疾病是(
)
A.骨質疏松
B.貧血
C.甲狀腺疾病
D.侏儒癥
34.缺乏下列人體所必需的元素會引起貧血的是(
)
A.碘
B.鋅
C.鈣
D.鐵
35.人體缺Zn易導致(
)
A.佝僂病
B.侏儒癥
C.貧血癥
D.甲狀腺疾病
36.下列人體所必需的元素中,缺乏會引起佝僂病的是(
)
A.鐵
B.鋅
C.碘
D.鈣
37.很多物質或元素對人體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描述正確的是(
)
A.缺少維生素D??會引起夜盲癥
B.缺少鐵元素會引起貧血
C.缺少鈣元素會引起甲狀腺腫大
D.缺少碘元素會引起佝僂病
3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人體缺硒會導致貧血
B.化學對保障人體健康無作用
C.碳酸鈣可用作補鈣劑
D.人體必需的元素攝入量越來越好
39.“群眾利益無小事,食品安全是大事”。下列不會導致食品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做法是(
)
A.用報紙直接包裹食品
B.在雞蛋表面涂石灰水保鮮
C.用硫磺熏制辣椒、白木耳等食品
D.加工香腸時加入亞硝酸鈉保持肉質新鮮
40.化學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明礬沉降可將硬水軟化
B.食用加碘鹽可預防骨質疏松
C.人體缺鐵元素可能會引起貧血
D.人體缺鋅元素易患佝僂病
四、材料
41.2019年1月7日,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級工廠開始動工,計劃在2020年實現大規模生產。以下汽車配件中,屬于有機合成材料的是(
)
A.牛皮座椅
B.擋風玻璃
C.塑料燈罩
D.鋼質骨架
42.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為有機合成材料的是(
)
A.青花瓷
B.純棉衣帽
C.黃金首飾
D.塑料瓶
43.下列生活物品中所含的主要材料,屬于有機合成材料的是(
)
A.橡膠手套
B.純棉毛巾
C.不銹鋼菜刀
D.石墨炭雕
44.下列物品所使用的材料中,不屬于有機合成材料的是(
)
A.尼龍繩子
B.汽車輪胎
C.陶瓷水杯
D.塑料吸管
45.下列所給的材料中,不屬于合成有機高分子材料的是(
)
A.塑料
B.鋼鐵
C.合成橡膠
D.合成纖維
46.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人類的下列活動能對環境造成污染的是(
)
①工業“三廢”未經處理直接排放
②植樹造林,擴大綠化面積
③隨意丟棄廢電池
④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⑤焚燒廢棄塑料
⑥鼓勵多買私家車
A.①③④⑤⑥
B.①③④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⑥
47.下列做法不利于環境保護的是(
)
A.垃圾應分類處理
B.焚燒塑料解決白色污染問題
C.積極開發和利用新能源
D.生活污水處理后再排放
48.2018
年世界環境日中國的主題是“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下列行動不符合這一主題的是(
)
A.我市進行揚塵污染綜合治理
B.為減少塑料污染,把廢棄塑料露天焚燒
C.生活中盡量少用或者循環使用塑料袋
D.積極主動參與社會環境保護各項活動
49.化學與生活密切相關,下列正確的是(
)
A.純天然“指甲草”染發劑,不含任何化學物質
B.腌制的泡菜富含亞硝酸鹽,多吃無妨
C.焚燒廢棄塑料能解決“白色污染”問題
D.銨態氮肥與熟石灰混合使用會降低肥效
50.攜手共建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是大家共同的愿望。下列做法與上述主題不相符的是(
)
A.重復使用塑料袋
B.垃圾分類回收
C.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
D.用清洗衣服的水沖廁所
51.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你注意就會發現。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熱固性塑料成型后再受熱不會軟化,可用于制造電源插座、開關
B.脂肪、糖類、動物蛋白都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人們可以大量攝入,多吃無害
C.合成橡膠的彈性、耐磨性、絕緣性等性能優良,廣泛應用于輪胎和制鞋工業
D.人體缺鐵會導致貧血,人們可以食用肝臟、蛋等食物來預防
52.面對美國的極限施壓,華為“備胎芯片”全部轉正,汽車上的備胎也是應對不時之需,汽車備胎中的橡膠與下表中的哪項材料類別相同(
)
A
B
C
D
黃銅
不銹鋼
棉花
羊毛
塑料
合成纖維
玻璃鋼
鋼筋混凝土
53.分類是化學學習、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有關分類正確的是(
)
A.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是合成材料
B.氯化鈉、苛性鈉、純堿是鹽
C.磁鐵礦、二氧化錳、二氧化碳是氧化物
D.鈣、鐵、鋅、硒是人體中的微量元素
54.歸納總結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下列各組對主題知識的歸納中不完全正確的是(
)
A.化學與能源
B.化學與生活
①
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
②
氫氣燃料電池是把電能轉變為化學能的裝置
①鑒別棉織物和毛織物可灼燒聞氣味
②炒菜時鍋中的油不慎著火可用鍋蓋蓋滅
C.化學與健康
D.化學與材料
①碘攝入不足會引起人體甲狀腺腫大
②食用甲醛溶液浸泡的水產品對人體有害
①涂油漆可防止鋼鐵材料生銹
②生鐵、不銹鋼和青銅都屬于合金
參考答案
1-5CDCAB
6-10CAACD
11-15BADCD
16-20CDACC
21-25
ABDCA
26-30
CDBBC
31-35BCADB
36-40DBCBC
41-45CDACB
篇10
關鍵詞: 室內環境污染;有毒有害氣體;室內裝修
Abstract: the bedroom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pollution degree of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has been greatly beyond the outdo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ollution degree of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Indoor air pollution phenomenon is widespread in the bedroom, etc. Various kinds of enclosed buildings, indoor air is bad to do serious damage to human healt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urba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China.
Key words: indoor environment pollution; Poisonous and harmful gases; Indoor decoration
中圖分類號:[R12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人類經過“煤煙型”污染,“光化學煙霧型”污染時期后,最近一項專家研究報告發現,現代人正進入以“室內環境污染”為標志的第三污染時期。從大型百貨商場、學校教室、辦公室到現代家庭住宅樓等在內的室內環境質量,近年來成為環境專家們研討的焦點。其實,室內環境污染一直都存在,只不過以前人們不太在意。這兩年,買房子的人多了,隨之而來的是一股裝修熱潮。但裝修熱潮背后也有隱憂,那就是室內安全問題。大部分家庭和裝修公司裝修時,考慮更多的是外觀和價格,很少有人認真細致地考慮裝修帶來的健康問題。可一再發生的事故證明了裝修帶來的健康影響絕對不可小覷。據統計,城鎮居民平均每天70-80%以上的時間都是在室內、包括居室、車間、辦公或工作場所等度過的。室內生態環境條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要高于室外。因此,在發達國家,近年來特別注重室內環境的改善與生態建設。在一些經濟條件好的家庭中,其對居室環境改善及家庭微生態建設的投入,是其平常生活費用的好幾倍,甚至幾十倍。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工作環境的質量日益重視。近年來,關于室內環境空氣污染的投訴和新聞報道屢屢出現,如現代城事件、陳昊喉癌案、裝修誘發白血病報道等,這些事件反映出目前室內環境空氣污染情況的嚴重性。根據近年來對室內環境空氣污染的測試數據表明,目前室內環境空氣中以化學性污染最為嚴重,主要有毒有害氣體是甲醛、苯及苯系物等揮發性有機氣體及氨氣、氡氣。
一是甲醛。甲醛主要來源于人造木板,主要是生產中使用的;裝修材料及新的組合家具是造成甲醛污染的主要來源;裝修材料及家具中的膠合板、大芯板、中纖板、刨花板(碎料板)的粘合劑遇熱、潮解時甲醛就釋放出來,是室內最主要的甲醛釋放源;UF泡沫作房屋防熱、御寒的絕緣材料。在光和熱的作用下泡沫老化;用甲醛做防腐劑的涂料、化纖地毯、化妝品等產品;室內吸煙。每支煙煙氣中含甲醛20-88ug,并有致癌的協同作用。醛可以致癌,也可能導致胎兒畸形。國家標準規定,室內每立方米不能超過0.01毫克。舉例說明,當人們把家具買回家后,一打開柜門往往會有一股刺鼻辣眼的氣味撲面而來,這股氣味就是甲醛。密度板中的甲醛毒氣在有的家庭中三五年都不會消失殆盡。
二是苯系物。如苯、甲苯和二甲苯。它存在于油漆、膠以及各種內墻涂料中。由于苯屬芳香烴類,人一時不易警覺其毒性。但如果在散發著苯氣味的密封房間里,人可能在短時間內就會出現頭暈、胸悶、惡心、嘔吐等癥狀,若不及時脫離現場,便會導致死亡。另外苯也可致癌,引發血液病等,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為致癌物質。衛生部2001年制定的《室內空氣質量衛生規范》規定室內空氣中苯的標準是每立方米小于0.087毫克。
三是氨氣。室內氨氣主要來源于混凝土防凍劑,北方冬季施工中,為了提高混凝土的強度,在混凝土中加入了含有尿素的防凍劑,房屋建成后,混凝土中的大量氨氣釋放出來。氨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對呼吸道、眼黏膜及皮膚的損害,出現流淚、頭疼、頭暈癥狀等。2001年《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室內空氣中氨濃度為每立方米低于0.2毫克。
四是氡。氡存在于建筑水泥、礦碴磚和裝飾石材以及土壤中。在美國,建筑新房時,有關部門會對選址地的土壤進行氡的測定,以判斷該地區氡含量的高低。如果超過標準就會建議建筑者重新選址,避開高氡區。對于氡這種放射性物質對人體的傷害,國外一直十分重視。美國就將每年10月的第3周定為氡宣傳周,以提醒人們對氡危害的警惕性。我國也制定了氡含量的國家標準,新房標準是小于100BQ/立方米,舊房標準是小于200BQ/立方米。氡對人體的主要危害是導致肺癌,它是除吸煙外的第二大致肺癌病因。
根據建筑物使用功能的不同,室內環境空氣污染物的種類有所不同。在公共建筑中,氡氣污染很嚴重,尤以大理石裝飾的大堂為突出;辦公室中,甲醛氣體污染來重,同時由于補充空氣新風量不足而造成室內空氣中二氧化碳污染嚴重;居室中,除甲醛氣體污染嚴重外,同時伴有非甲烷類揮發性有機氣體(如: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二異氰酸甲苯酯等);在局部建筑物中,因冬季施工而造成的氨氣污染也十分突出。
眾所周知,以前,我們重視的是大氣、水、光和噪聲污染,國家和企業都投入很大的精力和人力資源進行科研、開發、治理。環保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中一個新興領域和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室內空氣質量也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重視和人民的關注,研究結果說明:室內空氣質量與室內裝修、家具用料有著密切的聯系,傳統的生產工藝、落后的質量標準都使產品有毒有害物質超標,造成對室內空氣的污染,也是多種疾病的致病源,特別是呼吸道疾病,血液病、甚至部分癌癥等都和室內空氣質量有關。因此國家頒布了《十項裝飾材料有害物質限量強制性標準》,但由于歷史原因,或有的生產流通企業受利益驅動,與嚴格執行標準還有不少差距,還有一些不合格產品通過各種渠道流入市場或業主家中,其后果是非常嚴重的,通過調查,造成室內環境空氣污染的主要有毒有害氣體主要是通過裝飾裝修工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裝飾材料、家具等釋放出的。其中,大芯板、三合板、復合木地板、密度板等板材類,內墻涂料、油漆等涂料類,各種粘合劑均釋放出甲醛氣體、非甲烷類揮發性有機氣體,是造成室內環境空氣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另外,還有建筑材料的放射性。經檢測,建筑材料中的天然石材等材料中的放射性主要是鐳、釷、鉀三種放射性元素在衰變中產生的放射性物質。天然石材中的放射性危害主要有兩個方面,即體內輻射與體外輻射。
2001年國家制定的《室內裝飾裝修材料有害物質限量》制定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含量》,按裝修材料的放射性水平,把天然石材產品分為A、B、C三類.A類產品放射性最低,規定只有放射性為A類產品可用于居室內裝修。如報告上注明"A類"---放射性為A類,消費者放心使用;如報告上注明"按A類產品管理,其產銷和使用不受限制"那消費者使用要小心;中國室內環境監測中心的專家提醒消費者,購買產品要向商家索要放射性檢測報告,并注意報告是否按照新標準出具數據.并注意報告與你所購買產品的品種尺寸,批準相符,不要被商家愚弄。消費者在購買家具時應當選擇綠色環保家具,才能避免和減少家具所造成的室內空氣污染。有關人士指出,由于國家對于家具沒有綜合性的環保指標,所以消費者只能自己多加注意,最好買實木、藤制等純天然家具;不要買有強烈氣味的家具,人造板制作的家具要看是否全部做了封邊處理;布藝沙發不僅要看面料更要看填充物的用料;在購買前一定要看質檢合格證,為了保護自身的權益,最好在購買合同上增加室內環境條款,若發現家具污染室內空氣,必須退貨。
室內也應當放置蘆薈、吊蘭、虎尾蘭、可以清除甲醛污染。有研究表明:虎尾蘭和吊蘭,有極強的吸收甲醛的能力,15平方米的居室,栽兩盆虎尾蘭或吊蘭,就可保持空氣清新,不受甲醛之害。常表藤、鐵樹、可以減少室內的苯污染。雛菊、萬年青可以有效清除室內的三氯乙烯污染。月季能較多地吸收硫化氫、苯、苯酚、氯化氫、乙醚等有害氣體。特別是一些葉片碩大的觀葉植物,如虎尾蘭、龜背竹、一葉蘭等,可吸收建筑物內80%以上的有害氣體。并保持室內空氣的暢通,勤通風。
- 上一篇:休閑食品的行業分析
- 下一篇: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