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下的化學教學范文
時間:2023-08-03 17:29: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核心素養下的化學教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014年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1]。幾年過去,教育研究者與一線教師對核心素養的挖掘與落實做了充分的研究,但是面對中考的壓力,許多學校的化學教學依舊以知識講授為主,忽略了對學生素養的培養。初中化學知識點雜亂、枯燥,還涉及微觀現象,許多學生感覺不好學也學不會,但是初中化學與生活聯系密切,知識點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實例。因此將生活化教學貫穿于知識點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而且對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針對化學生活化教學與核心素養在結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有效的實施方法,以期為初中化學教學提供參考依據。
一、核心素養與生活化教學的關系
2018年教育部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明確指出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為“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認知模型”“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即要以發展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為主旨,重視開展“核心素養”為本的教學[2]。化學是一門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生活中的吃喝住行處處都離不開化學。以疫情為例,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肺炎疫情席卷全球,面對疫情,一些人心中出現恐慌,紛紛搶購口罩、酒精、84消毒液、雙氧水等用品,甚至發生了喝消毒水抗、混用84消毒液和潔廁靈等鬧劇。而醋酸,乙醇和過氧化氫等內容正是初中化學的知識,因此在講到這些知識點的時候,我們不僅可以告訴學生醋酸、乙醇、過氧化氫可以用來消毒,還應該告訴學生它們正確的使用方法以及適用對象,提醒學生消毒液不能混合使用。將化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在傳授學生化學知識的同時教會學生怎樣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才是學習化學的真正意義。因此將生活化教學理念貫穿于中學化學教學過程中,對于初中化學教學以及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具有重要意義,是落實核心素養的有效手段。
二、核心素養與生活化教學結合的意義
(一)助力初中化學教學落實核心素養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標準指出“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重視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系”,而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學生能夠形成適合自己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科學素養的深層次細化。生活化教學強調學習與生活相結合,將知識合理運用于解決生活實際中的問題,這與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將生活化的情境與化學史料、化學事實、化學對社會影響的重大事件、化學方面的巨大成就相結合,不僅能夠降低學生學習化學的難度,激發中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還能夠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理解化學與科學、技術、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對于化學能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認識,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改善中學化學教學現狀,推動教學發展素質教育在我國已經推行很多年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多年以來習慣使得化學教學并沒有徹底改變應試教育的模式。核心素養的提出是我國在推行素質教育中遇到問題的改進與反思,但是,許多教師對于教育改革的內容理解并不深刻,導致這些改革措施在推行途中違背初衷,沒有達到最好的效果。化學作為初三學生才開始真正系統接觸的課程,學生不僅需要適應新課程帶來的陌生感,還要面對中考帶來的壓力,與之相對應的是學校、老師、家長對學生中考成績的追求,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授課中也必不可避免地更加注重知識的傳授,但是卻忽略了初中生學習化學的初衷。學習化學的初衷,并不是要求學生系統了解化學知識,而是如何運用所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應用可以改變課堂上“填鴨式”教學的現狀,將課堂交還學生,使課堂教學進行得更加順利。課堂上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將化學知識帶進生活,由生活引入化學知識,降低學生對于化學學科的陌生感,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學生在學習知識之后可以清楚地知道所學知識可以解決哪些生活問題,不再刻板記憶化學知識點,這都有助于中學化學教學的發展。
(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生在九年級開始接觸化學,一開始對化學學科的學習充滿期待,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化學知識點越來越多,需要大量的記憶理解,很容易激起初中生的叛逆心理,認為化學知識枯燥無味,產生厭學心理,但是初中生還有一個明顯的心理特征,初中生的思維由抽象思維逐漸向理性思維轉變。與生活化相結合,學生能夠根據所給的情境做出合理的假設并且急于驗證,激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情境創設生活化、化學實驗生活化、課后作業布置生活化,習題練習包含生活化知識,不僅能增強化學教學的趣味性和創新性,而且學生在知識上、情感上、實踐能力上都有所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核心素養與生活化教學結合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理念陳舊對于一些經濟發展相對弱的地區,初中生學習化學依舊是為了中考,每天重復的習題也是學生中考必須掌握的知識,為了考試在不斷地學習,為了分數在不斷地做題,“填鴨式”的教學依然存在,而核心素養是近幾年才提出來的,對于很多一線教師來說,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在日常教學中,少有時間做科研,這就導致教師沒有徹底了解核心素養的內涵,只是為了迎合核心素養,對于新課改的落實也不到位,這并不是很好的選擇。
(二)對生活化教材挖掘不足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提出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這也是我們現代教育所提倡的,但是也是現代教育缺少的。比起高中化學,初中化學并沒有系統學習化學概念原理,而是從生活中常見的物質、現象出發,帶領學生從化學的角度認識這些變化的本質,例如:搖可樂冒出的大量氣泡是什么?為什么發生這樣的現象?一氧化碳為什么會引起中毒?初中化學知識點的編寫具有很明顯的結構性,包含著大量生活化的內容,但是沒有將知識放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需要教師挖掘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課堂不是簡單的生活現象導入,創設幾個生活化情境不是生活化教學,沒有將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經驗相聯系,學生不會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做不到教、學、做合一,也同樣達不到生活化教學的目的。
(三)有限的實驗室條件限制了生活化教學的實施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學生通過化學打開微觀世界的大門,化學實驗必不可少,但是對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一些地區來說,化學實驗室只儲備了一些常見試劑,并沒有達到可以做實驗的要求,想要將學生組織起來完成一個系統的實驗有點兒牽強。生活化的實驗需要教師對一些實驗裝置、操作步驟等進行改進,在不改變實驗結果的前提下,達到實驗目的,以便更加貼近學生已有的認知,方便學生的理解。開展生活化的實驗教學是教師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有效手段,能幫助學生更快獲得知識與技能,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的有效方式。
四、核心素養與生活化教學結合的實施策略
(一)更新教學理念這么多年,教育一直在不停改革,從注重學生考試成績逐漸向注重學生能力轉變,但是,對于經濟發展較弱的地區來說,依然更偏重于學生的成績。教師可以在平時的工作中多與外界接觸,學校也應該安排校間的交流研討,組織學術交流活動,接納新的思想理念、教學方法,并且將這些先進的理念思想合理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例如:在講到“生活中的水資源”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查詢當地水質現狀、分析造成原因,在課前進行分享,課中大家可以一起做簡易的凈水裝置。這些小改動于教師而言不難,但卻是對學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能力的鍛煉,也是對學生科學探究精神、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二)挖掘拓展整合生活化素材首先,九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社會生活經驗,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科學現象通常隱藏著豐富的化學知識,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素材作為教學情境。這些素材來自學生的直接經驗,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又貼近生活,教師借以引導學生把理論知識與熟悉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從生活中感知化學知識,把化學理論、化學公式變成活生生的生活[3]。如今全世界都在關注肺炎的發展,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以肺炎為背景知識,設置化學習題,比如:酒精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生活中用純酒精消毒對嗎,酒精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是多少,等等。其次,書本中雖然已經將一些知識放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但是還不夠,需要教師的拓展,比如在講到氯化鈉時,教師應在恰當的時機滲透亞硝酸鈉的知識,同樣是鹽一種,可以食用,一種用于工業,借機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最后,很多人都存在談“化”色變的現象,教師需要在平時授課中整合生活化的知識,改變呈現方式,比如在講到“燃料的開發利用”時呈現化石燃料的使用造成的不良影響,雖然學生直觀感受到使用化石燃料的危害,也會讓學生心里產生“如果不用現代技術開發使用化石燃料就不會有這些危害”的疑問,但是換一種方式呢,展現我國目前在新能源方面的成績,提問學生使用新能源的好處,開發利用新能源的原因,兩種方式都能達到本節課的教學效果,但后者更好。
(三)開發利用現代化技術時代在發展,教育在進步,2015年7月《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要求“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教育界也掀起了陣陣波瀾[4],在其推動下,各種線上教學設備應運而生。2020年—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國按下暫停鍵,國家發出了“停課不停學”的號召,隨之一系列學習軟件走進了莘莘學子的生活中,這些軟件的研發給教育帶來了諸多便利,例如通過仿真模擬設備,教師可以一邊操作一邊講解,也可以和學生一起操作,幫助教師解決實驗藥品、實驗儀器不夠的困境。如今的學校應該在已有的條件下,充分開發互聯網資源,學校可以分科建立生活資料數據庫,學生通過閱覽已有的資料進行實踐擴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教師也可以改進實驗設備,用生活中的常見物品作為實驗儀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設備,將化學史實、化學前沿信息呈現出來,通過這些形式,保證了學生的學習,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開闊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的記憶、引發學生的共鳴,落實化學核心素養。
五、結束語
生活化教學是中學化學落實核心素養的有效手段之一,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并不在一朝一夕之間,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教師的不懈努力、學生的積極配合。面對時代的發展,核心素養與生活化教學相結合的過程中還會出現新的問題,還需要一線教師和教育研究者不斷改進、優化實施策略,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莊冬梅.核心素養視閾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的研究[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19.
[2]龐紅梅.以“素養為本”的元素周期律探究過程[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9(7):39.
[3]楊曉玲.以生活化教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8(9):5.
篇2
一、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環境優勢呈現情景圖,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觀察能力
小學數學教材中每一個知識點都有一個學生喜聞樂見的熟悉的或者是有趣的畫面,教師可以利用課件等把情景圖呈現在學生眼前。如何讓學生從畫面中發現數學信息是關鍵的第一步。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呈現的情景圖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先看畫面上都有什么,每種有幾個,你能提出什么問題?慢慢的學生學會了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畫面、觀察事物,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世界著名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如,教學厘米的認識時,我把課本上的情景圖改編成動畫片,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啟發學生動腦思考,語言不多,但充滿了童話色彩,學生學得興趣盎然。
二、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環境優勢模擬各種競賽活動情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小學生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競賽情境,讓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如,在課堂鞏固環節,我經常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這樣的情境:動物王國里正在進行一場比賽,想讓我們當小裁判,同學們愿意嗎?這樣創設情境,既讓學生展開競賽,有效地學習了當堂課的知識,也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懸念,培養了他們對知識探究的能力和習慣,激發了創造力。在教學中還可以結合所學的數學知識設計一些過關游戲、奪紅旗比賽等。讓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培養了興趣,陶冶了情操。這樣學生就會驚喜地發現,原來數學這么有趣,數學無處不在。
三、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環境優勢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新課標提倡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加強動手操作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發展思維的有效方法。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的學習創設生活情境,如,模擬購物、隨機摸獎等。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做”數學,能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內化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就是學生將知識“數學化”的過程。
如,一年級學生在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圓等圖形之后,教師可以設計“美麗的圖畫”拼圖游戲,指導學生在電腦、移動終端上完成拼圖游戲。既培養了學生的操作意識和創新能力,又提高了學習效率。信息化教學手段有助于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易于兒童接受。有趣的操作既符合兒童的心理,還有助于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更有助于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生自主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環境優勢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把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呈現在信息化的教學環境中,有利于提高學生從周圍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數學意識和探索精神,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如,學生在一年級認識人民幣后,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商店情景圖,把教室模擬成“小小商店”,學生推薦出“柜臺經理”“收銀員”“售貨員”的人選,其余的學生做“顧客”,引導學生拿出準備的“紙幣”去學習購物。在此實踐活動中,學生既加深認識了人民幣,也鞏固了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更可貴的是加強了綜合能力的運用,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金融、商業、科技等行業的應用價值,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數學素養歸根到底是一種文化素養,數學教育也就是一種文化素質的教育,它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當然,利用信息化教學環境優勢,充分把握教材,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為學生創造適合他們開展和參與各種探究活動的條件,使他們在活動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應用價值,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開拓思維,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數學素養。
篇3
[關鍵詞]初中生化學教學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290094
我國教育局越來越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課程改革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心血,試圖盡快改變傳統應試教育的弊端。核心素養是學生立足于社會的資本,是學生在未來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品格與能力,關系到學生個人的未來發展,而學生是社會發展的儲備力量,因此教育部要求在各學科的教學中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對于化學學科而言,化學教師需要在對九年級學生進行教學的時候,采取有效的教W方式,使學生在化學學習中掌握解決問題的化學思維能力,這樣才能實現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
一、化學核心素養的概念
有關國際組織對“素養”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認為這是課程學習的核心。素養是一個人能夠面對生活以及工作中各種挑戰的先決條件,而這個可以通過后天學習獲得,在系統的課程教學引導下慢慢培養。由此引申到“核心素養”,它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所必備的最為關鍵的素養,也是一個人在未來發展中所應具有的素養。如果“素養”是一個人過好基本生活的必備條件,那么“核心素養”就是一個人想要達到優質生活的必備條件,它包含了自主思考、溝通等各個方面的能力。而我國教育部對于“核心素養”的含義也進行了明確的界定,認為核心素養是一個學生在未來社會發展中所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在此基礎上我國也有學者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含義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中提出它是所有人應當具備的關鍵素養,是一個人在未來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品格與能力。結合以上國際以及國內的觀念,將之引申到初中化學學科,其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關鍵素養,是學生在長期的化學學習中掌握的解決問題的化學思維能力,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培養初中生化學核心素養的對策
既然化學核心素養是其他學科學習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化學教師需要充分重視化學教學,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在長期的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品格與能力,學會應用當前所掌握的化學知識、化學思維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未來的工作中運用這種能力面對來自外界的不同挑戰。實際教學中,化學教師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來培養初中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1.教學中重視科學倫理的教育
科學倫理主要是指一個人需要在生活中承擔應有的責任,不會因為一己私利而損害人類健康,而這正是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化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時候,在向學生傳授化學知識的同時,需要對其進行科學倫理教育,即不隨意使用有害的化學物質傷害他人或大自然。例如,化學教師在講到《硫酸》這一課題時,可以向學生介紹某清華高材生用硫酸潑動物園里的狗熊,導致狗熊的皮膚受到嚴重腐蝕的例子。狗熊的皮膚本來就非常厚,但是硫酸竟然可以使之腐蝕,可見硫酸具有強大腐蝕性。通過這一例子,教師可以向學生證明硫酸這一特性,使他們對硫酸的認識從抽象變為具體,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對硫酸的特性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同時,教師還需要在前期的知識鋪墊中,對學生進行科學倫理教育,使他們能夠尊重生命,
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
,使化學服務于社會。
2.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的化學思維
思維能力是指導一個人解決問題的關鍵,也是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表現,而不同學科的學習形成的思維模式存在差異。對化學學科而言,其思維模式具有自身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從化學宏觀、微觀以及符號世界等不同角度來看待問題。例如,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涉及的HCl與NH3反應,不僅表現出了宏觀與微觀世界的特征,而且還表現出了符號世界的特征。每一種化學物質的性質都不同,當然同類別的化學物質也不一定有相同的性質。因此,化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需要從物質性質、化學反應等知識的學習中,注意引導學生的化學思維,使他們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化學思維路線。例如,在學習某種物質的時候,能夠從它的類別、組成以及結構等不同角度進行系統地認識,這就是認識物質的思維路線。此外,對于容易被忽略的物質特性,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從某種特殊的角度開始認識,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化學思維的全面性。
3.設置問題情境進行教學
化學教師根據課本內容設置問題情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問題產生興趣,從而運用當前所掌握的相關化學知識解決問題,并從中引申至新知識的學習。因此為了能夠激起學生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化學思維和合作能力,教師在備課時,應注意根據課本內容設置與現實生活相近的問題情境。例如,化學教師講到鈣這一化學元素時,可以向學生提問“為什么老年人容易發生骨質疏松”,又比如在講到鋅、碘這兩種化學元素時,可以向學生提問“為什么有些人容易患上甲狀腺疾病以及侏儒癥”,讓學生運用當前所學知識解釋這些現象,學會從物質的組成、結構等方面入手思考問題,給予學生獨立思考以及推理的空間,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新知識的學習。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在學習中認識鈣、鋅以及碘的組成、結構等方面的知識,獲知缺鈣極易導致骨質疏松,而缺鋅容易導致侏儒癥,缺碘容易患上甲狀腺疾病,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與推理能力。這些核心素養不僅在學習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未來的工作以及生活中同樣不可或缺。
4.以實驗探究方式開展教學
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涉及大量的化學反應,而且知識點比較多,學生在記憶知識點的過程中容易混亂。針對這個問題,化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化學實驗,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反應的相關過程。例如,學習空氣中的成分O2時,學生對這種隨時接觸到但卻看不到的氣體比較好奇,只是通過教師的口頭闡述學生很難理解這種氣體的屬性。這時化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驗,通過P和O2的反應,讓學生直觀反應現象,充分地了解O2這種氣體的屬性,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同時,還能在實驗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總之,
為了在化學教學中實現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重視科學倫理的教育,使他們能夠在學習中形成美好的品德。同時教師還需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使他們在知識的學習中形成特定的化學思維模式,并運用這種思維方式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通過設置問題情境以及實驗探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在學習中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動手操作等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寶斌.核心素養培養:化學教學的應然追求――以“常見的堿”為例[J].教育研究與評論(課堂觀察).2016,02(20):102-104.
[2]如何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學科關鍵能力[J]. 田衛兵 數理化學習.2016,04(01):90-92.
[3]史寒明.基于化學核心素養的在教學中培育合作能力的研究[J].考試周刊.2016,05(27):182-184.
篇4
關鍵詞:化學實驗;實驗操作;學會改變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尤其是初中化學,學生在學習了生物、地理、自然等學科后,進一步接觸動手實驗,通過教學不僅可以向學生展示化學儀器和化學物質的多樣性,還可以在實驗操作中進一步滲透學科核心素養。
化學教學更易于滲透核心素養,核心素養的概念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質與關鍵能力。它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個方面的要求,同時,核心素養兼備穩定性、開放性與發展性。核心素養的特性與化學教學在實驗教學的基礎上開展高度契合,因此,化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時刻把握核心素養的滲透,把教學設計、教學程序與核心素養的目的緊密結合。終身學習的五個方面在化學教學中都會得到相應滲透。
一、學會求知,該指標的具體要求是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思考力
在化學教學中,尤其是在實驗教學中,通過實驗操作的要求和講解,規范操作要求,明確安全規范,提出觀察的方法和分析的方向,同時也不局限于這些方面,允許學生在規定的方面完成的基礎上可以發散思維去多考慮一些現象和問題。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和思考力都得到了鍛煉。
二、在學科素養滲透中教會學生學會做事
化學教學中的實驗教學,要求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儀器的選擇、檢查、連接,藥品的選擇、取用方法和取用量的多少,同時實驗操作中需要操作和觀察、記錄同時完成,所以實驗中學生都是分組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掌握了實驗操作方法,同時要做好團隊合作,分工明確,在這個過程中也會給學生提供創新進取的機會,當然有一些危險的實驗也給學生提供了冒險精神的展現!像鐵在氧氣中的燃燒,鎂條燃燒,氫氣的驗純,都需要在實驗組中選定同學來完成,當然每一個同學都有機會進行,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敢者。
三、在化學的實驗教學中,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還要求學生學會與他人共處
人在一個團隊中承擔什么樣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對自己能力的認識,即對自己的評價,同時對他人的能力也要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學會關心別人,學會分享,學會與他人平等對話以及通過協商的方式解決問題,像一個學生分組實驗中,大家提前完成實驗報告,并做好實驗中的分工,一般每個實驗組2~3人,甲同學負責實驗過程的制定,并負責實驗現象的觀察和記錄,按照老師的指導和實驗教材中的要求進行實驗步驟的規劃,乙同學做主要的實驗操作,并觀察實驗現象,如果是三人一組另一名同學做實驗的輔助工作,并進行實驗觀察,掌握實驗現象并及時記錄。完成實驗后三人要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并取得一致性,并結合想象進行實驗結論的分析,同時做好實驗后的整理實驗臺的工作和用過的藥品的處理。在這樣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自我能力和合作能力都是極大的提高,也在這一過程中滲透了學科的核心素養。
四、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還要求學生學會發展
在化學實驗教學中通過具體的實驗操作,通過學生間的合作,通過完成實驗獲得的收獲、成功的喜悅,進一步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提高自己的理解、分析、判斷和動手能力,增加解決問題的方法,豐富了學生的人格特質,形成多樣化的表達方式,如形成文字材料,即完成實驗報告,同時還可以開展不同實驗組之間的討論和研究,這樣發言的同學代表的是一個組的結論,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和意識。更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自我肯定,同時也必然會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五、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還要求學生學會改變
在化學實驗教學中通過具體的實驗操作,通過學生間的合作,通過完成實驗獲得的收獲、成功的喜悅,但是得到的實驗結論往往和實驗的給定結論有一定的差距,這時候學生心理會有一些落差,在這個時候老師要及時和學生一起分析可能出現的各種因素,并通過分析進行排除、篩選,最后找到真正的原因,讓學生能夠接受實驗現象的突發性改變,并能夠適應各種不同因素導致的改變,并從中得到化學變化中的實質,進一步使學生學會自己主動去改變,改變反應物、反應條件,改變反應儀器,改變反應產物的驗證和收集。在際實驗中學會主動去改變,引領這種改變!由此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滲透和形成。
篇5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實施教育規劃綱要,2014年4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將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014年年底前啟動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工作,將提煉和確定學科核心素養作為修訂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隨后,關于核心素養的研究大量展開,相關研究成果也相繼面世。隨著研究的深入,更多的研究者開始著眼于如何在具體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期聚焦精選了五篇來稿,分別探討在化學、數學、英語、物理等學科的具體教學中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以期幫助一線教師更好地理解核心素養。
摘 要:從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角度著手,在“二氧化硫的性質和作用”課堂教學中進行學科的變化觀、實驗觀、環保觀、對比觀等思維的培養,形成積極、主動的思維去發現問題,并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關鍵詞:核心素養;二氧化硫的性質;教學反思
伴隨著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修訂,“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確立,要求學生在學習中形成學科的核心素養觀,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幫助學生形成能體現學科自身本質特征,具有學科性質的核心素養觀[1]。元素化合物是化學學科知識體系的基礎,對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有重要的作用。以“二氧化硫的性質和作用”教學為例,從元素化合物的角度展開,進行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設計,實驗探究教學。
一、 基于學科核心素養設計元素化合物教學
(一)學科核心素養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包含了“宏觀辨析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識”“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五個要素。化學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化學認知活動中發展起來的,并在解決與化學相關問題中表現出的關鍵素養,體現了學生從化學視角認知事物,并形成脈絡。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不是通過簡單的知識記憶,也不是知識體系的簡單組合。它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及學習的情境中積極互動,形成主動的思維意識,深入理解化學學科特征、特點的基礎上形成切實有效的解決化學問題的基本方法與思路,在理解與應用中不斷升華、提煉。
(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設計教學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建構,體現在學生能主動運用化學學科的思想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認識事物,并形成切實可行的思維意識、思維習慣,在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指引下,建構豐滿的知識體系,引導學生形成學科知識,認知習慣與方式,從而去解決問題[2]。在元素化合物的學習中,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就是: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這反映了一系列知識體系的內在框架。
“二氧化硫的性質和作用”是蘇教版《化學》1中專題4的開篇之作,通過對前面一系列元素化合物的知識體系的學習,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對比的能力。教學中,教師通過一系列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并設計方案去解決問題,從而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培養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實驗觀:化學是一門實驗的學科,實驗揭示了事物的本源,實驗帶來了問題的解決,這就要求我們切實地回到實驗中。本節課設計了“二氧化硫的漂白實驗”“二氧化硫與氯化鋇溶液、雙氧水的實驗”“二氧化硫與高錳酸鉀反應的探究實驗”,以實驗為依據,建構二氧化硫的性質、用途的學科核心素養。
對比觀:對比分析是化學學科的重要的思維分析方法,本節課創設情境,將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與次氯酸的漂白性進行對比,將二氧化硫使品紅溶液褪色的機理與二氧化硫使高錳酸鉀溶液褪色的機理進行對比分析。在對比分析中,讓學生去主動探究,通過方案設計、實驗論證,找出主因,從而形成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
環保觀、平衡觀、探究觀、創新思維在本節課中也有體現。正是基于這些化學核心素養觀中的教學模式的設計,才能使學生形成知識體系,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二氧化硫的性質和作用”教學過程
(一)活動引入 點燃激情
教師:回到生活中的化學,展示紅酒圖片,重點突出紅酒配料的成分為SO2,我們知道SO2有毒,紅酒中怎么還會有SO2呢,它的作用是什么呢?性質決定用途,這節課,我們首先來學習一下SO2的性質。
設計意圖:通過認知的沖突性,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開了個好頭,使學生投入到探究的情境中來。
教師:二氧化硫能溶于水中,那么大家能完成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嗎?并測定二氧化硫的水溶液的酸堿性嗎?
學生:躍躍欲試,激情被點燃。順利寫出化學方程式,并完成溶液酸堿性的測定。
結論: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設計意圖:進一步通過可操作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對他們的表現、B度做出表揚,使學生進入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習模式中。
(二)問題探究 建立對比觀
教師:設計探究SO2漂白性的實驗方案,并提供改進實驗操作的方法:向試管中加入2mLSO2水溶液,逐滴滴加品紅溶液,振蕩,觀察現象;在試管口套一個小氣球,然后加熱試管,觀察現象。
教師: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
學生: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并且是不穩定的漂白。
教師:展示二氧化硫與石蕊試液的試管,還有二氧化硫與品紅溶液的試管,二氧化硫能漂白指示劑嗎?
學生:二氧化硫能使品紅溶液褪色,但不能漂白指示劑。
教師:回顧在氯氣的學習中,新制的氯水和石蕊試液接觸的現象是什么?
學生:先變紅,后褪色。
教師:原因是什么呢?
學生:變紅是因為H+,褪色是因為HClO具有漂白性。
教師:請大家總結HClO與二氧化硫漂白性的差異。
設計意圖:構建學科素養平臺,建立對比觀,讓學生在理解的前提下,投入到生動的學習情境中,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構建知識體系,促進學科核心素養能力的提升。
(三)層層推進 再建對比觀和實驗觀
1.二氧化硫與高錳酸鉀溶液的反應
教師:二氧化硫通入到品紅溶液中,體現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那么我們來分析下面這個實驗。
演示:將含二氧化硫的水溶液滴入到含高錳酸鉀溶液的試管中,觀察實驗現象。
教師:發現高錳酸鉀溶液褪色了,這是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的體現嗎?
學生:討論分析,產生思維碰撞,提出觀點,溶液再次加熱,如果高錳酸鉀溶液的顏色能恢復,則是漂白性,反之則不是。
驗證:實驗驗證,加熱溶液,顏色不恢復。那么不是因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那是什么呢?
教師:引導分析,請大家從各自物質分析,分析高錳酸鉀具有什么性質,二氧化硫從硫的價態的角度進行分析。
學生:高錳酸鉀具有強氧化性,二氧化硫容易被氧化,二者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生成了硫酸根。
教師:如何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呢?
學生:取樣后,加入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則說明SO2被KMnO4氧化成了硫酸根,二氧化硫體現了還原性。
教師:實驗驗證,并請書寫出化學方程式。
學生:準確、迅速地完成了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設計意圖:學習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后,進行二氧化硫與高錳酸鉀溶液的反應實驗,進行對比分析,形成沖擊感,使學生的印象深刻,提高了學習挑戰性,激發學生的高級思維活動,很好地體現了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升華。
2.SO2與BaCl2、H2O2溶液的反應
實驗操作與現象:
教師:這一系列實驗操作中,透過現象看本質,你得到了什么樣的結論?為什么加入雙氧水后,溶液中產生了大量的渾濁現象?請同學們,從二氧化硫的性質角度進行分析。
學生:H2O2將H2SO3氧化成了硫酸,硫酸與BaCl2反應生成了BaSO4沉淀。
教師:為什么在開始的時候會有少量渾濁?這個渾濁是BaSO3嗎?
學生:不會是BaSO3,如果是BaSO3,應該產生大量的渾濁。
教師:那一開始的渾濁會是什么呢?加強引導分析。引導學生回憶Fe(OH)2的制備中,需要注意的點。
學生:溶液中的部分H2SO3被O2氧化成H2SO4,形成了BaSO4沉淀。
教師:我們的記憶中,BaSO3是難溶物,那么為什么開始的時候,不能形成BaSO3沉淀呢?
教師:這個知識點對于學生來說是難點,應加強引導分析。引導學生書寫化學方程式,找問題。
學生:二氧化硫與BaCl2溶液不反應,是因為不能違背強酸制備弱酸的原理。
結論:H2SO3容易被H2O2氧化成H2SO4。其實二氧化硫還可以被很多具有氧化性的物質氧化,比如Cl2、O2、Fe3+等。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層層遞進的實驗,通過學生的操作,學生在分析變化過程中,形成認識,為什么不能形成BaSO3沉淀,雙氧水的作用是什么,二氧化硫體現了什么性,通過思維分析、實驗驗證,解決了困惑,建構了學科的實驗觀、變化觀、守恒觀。
(四)直面現實 建構環保觀
教師:展示一些對比圖片,明確這是酸雨的破壞引起的,那么什么是酸雨,酸雨pH值有什么要求,引起酸雨的物質主要是什么?酸雨對自然環境有哪些破壞作用?
學生:酸雨的pH值小于5.6,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質是SO2。酸雨使湖泊酸化,影響水生生物的繁殖。酸雨使土壤中鈣、鎂、磷等營養元素溶出并迅速流失,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并酸化,農作物和樹木生長遭到破壞。酸雨使建筑物腐蝕加快。
教師:酸雨對自然環境破壞非常嚴重,希望大家愛護家園,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現在有一瓶酸雨,測定pH值為5.5,每隔一段時間測定一次pH值,發現溶液的pH值變得越來越小,為什么?請同學們結合已學知識分析。
學生:這是由于空氣中的氧氣將酸雨中的H2SO3緩慢氧化成H2SO4,將弱酸緩慢氧化成強酸,酸性變強。
教師:請大家閱讀課本,明確酸雨防治的辦法。酸雨治理中,請大家明確,最終產物中硫的價態。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體會了酸雨的破壞力,倡導學生的環保意識,同時設置情境,再次強化了二氧化硫的還原性,對化學的變化觀形成認識,突出了化學學科素養性。
三、 教學體會
本節課是蘇州教科院組織的“三省四校同課異構教學”中的一節展示課的設計,立足于“蘇式課堂”,以“核心素養,提升有效教學”為指導,從結合實際和觀察現象出發,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推測性質實驗驗證得出結論,體現探究式學習方式。本節課以“干紅中SO2的作用”為背景,積極體現化學之美,做到 “以生為本”。利用紅酒中SO2的作用與學生已有SO2的負面印象產生沖擊,激發其探究欲,并由此引出相關問題,設計展開五個小組活動:①二氧化硫可溶于水且與水反應。設計實驗,通過產生明顯現象說明SO2可溶于水,溶液顯酸性表明SO2與水發生了化學反應。②在二氧化硫水溶液生成的基礎上設計證明漂白性的實驗,用水溶液代替二氧化硫氣體,并分析漂白原理。③在學了漂白性的基礎上分析二氧化硫和高錳酸鉀溶液的反應,并設問是否為漂白性的體現,分析物質的性質,引導學生用實驗驗證。④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環環相扣,分析SO2與BaCl2不能反應卻在混合后有渾濁,推測SO2具有原性。并利用H2O2溶液實驗驗證SO2的還原性。⑤在酸性氧化物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圖片的形式引入酸雨,讓學生明確酸雨的形成和防治,然后回歸課本,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通過一系列場景的創設,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知識問題化,通過化學實驗、分析化學原理、類比遷移等方法使問題得以解決;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使教學目標得以達成。
設計中遵循綠色化學思想,將以往采用SO2氣體進行的實驗,在可能的情況下改為SO2水溶液進行實驗(驗證二氧化硫漂白性實驗中用SO2水溶液代替SO2氣體與品紅溶液反應),并且盡可能在密封的環境下進行(用飲料瓶存裝二氧化硫水溶液密封等),防止或降低污染。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知識側重不同,部分知識點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沒有呈現,而是將其作為課外探究問題提出,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結合本節課的學習方法,課外自主探究,也使知識的學習由課內延伸至課外。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核心素養;科學精神;思維能力;三重表征;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微習題
一、背景說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文中首次出現了“核心素養”這個概念。日本學者恒吉宏典等主編的《授業研究重要術語基礎知識》認為,核心素養指“學生在學校教育的學習場所習得的、以人類文化遺產與現代文化為基軸而編制的教育內容,與生存于生活世界的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形成的作為關鍵能力的內核”。
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的新聞會上,教育部委托課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正式,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課題組組長林崇德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其中第五點:科學精神(崇尚真知、理性思維、勇于探究),主要是個體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表現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
化學科學在漫長發展過程中,積累的不僅僅是豐富的化學
知識,更積淀了一種強有力的認識世界和思考世界的方式。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的約翰斯頓(Johnstone)教授等人通過多年的思考與研究,總結出了現代化學包含的三個基本成分,即“三重表征”思維方式。學習和研究化學,不僅要從宏觀的視角對物質的性質和變化進行觀察和描述,還要從微觀結構上進行解釋,以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還要用化學符號進行表達和交流。從宏觀、微觀、符號三種水平上去認識和理解化學知識,并建立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在三者之間自由靈活地轉化,這已成為國際上公認的化學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最特征的思維方式。
二、問題的提出――高考試題賞析、考點解讀
例1.(2016新n標I卷28題)NaClO2是一種重要的殺菌消毒劑,也常用來漂白織物等,其一種生產工藝如下:
■
回答下列問題:
(2)寫出“反應”步驟中生成ClO2的化學方程式 。
(4)“尾氣吸收”是吸收“電解”過程排出的少量ClO2,此吸收反應中,氧化劑與還原劑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該反應中氧化產物是 。
例2.(2016新課標I卷27題)元素鉻(Cr)在溶液中主要以 Cr3+(藍紫色)、Cr(OH)-4(綠色)、Cr2O2-7(橙紅色)、CrO2-4(黃色)等形式存在。Cr(OH)3為難溶于水的灰藍色固體,回答下列問題:
(4)+6價鉻的化合物毒性較大,常用NaHSO3將廢液中的Cr2O2-7還原成Cr3+,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
考綱要求:①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含義。②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的轉移。③了解常見的氧化還原反應。④掌握常見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書寫和相關計算。
教育部考試中心單旭峰老師在《深化改革 平穩過渡――2016年高考全國卷化學試題特點剖析》一文中總結道,2016年全國卷化學高考試題:貫徹改革精神,加強能力考查,特別突出了信息獲取和獨立思考能力考查。信息獲取能力考查主要是通過提供物質數據信息、反應信息以及流程圖等方式,要求學生利用這些新信息分析和解答問題。
單旭峰老師也特別指出,高考化學試題繼續提供一些對學
生而言未曾接觸過的陌生信息(包括一些新穎的反應和數據圖
表信息),豐富試題的呈現形式,增加試題信息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加強對考生獲取信息、加工和處理信息、利用新信息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要求考生通過“現場獨立自學”的方式,從中抽象、概括出新的理論或發現數據之間的關系,同時與學過的知識整合,形成較全面的網絡化知識體系,將這些知識體系進一步應用到新的情境中,從而解決問題。新情境下陌生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書寫恰恰是體現了上述的考查方向,是高考考查的熱點,也是化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表1 近三年全國高考新課標I卷化學試題陌生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書寫的考查及變化軌跡
■
我們不難得出如下幾個主要結論:(1)陌生氧化還原方程式書寫的考查總體穩中有升;(2)題目與生產、生活聯系緊密,體現了STSE的思想;(3)注重能力考查,尤其是信息獲取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考查;(4)以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為核心,考查知識范圍更加廣泛、靈活。具體來說,陌生氧化還原方程式書寫的考點主要有:①N、S、Cl、Fe、Cr、Mn等重要元素及其化
合物的性質。②利用題目信息判斷主要反應物和生成物。③利用電子守恒、電荷守恒、質量守恒等手段配平方程式。④結合題目溶液的環境(酸性、堿性、熔融化合物)寫出完整的方程式等。
三、教學設計――考點突破、能力提升
英國哲學家斯賓塞說:“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現代課堂注重講練結合,以學生為主體,以練習為主線,精講精練,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完成知識構建,才能深刻理解,有效掌握,才能在鞏固知識的基礎上提升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精神。
1.知識構建:陌生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書寫步驟(例2)
(1)找產物(基礎):認真審題,結合題目信息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主要反應物和主要生成物。
Cr2O72-+HSO3- ― Cr3++SO42-
(2)看得失(核心):抓住本質,利用得失電子守恒配平上述方程式片段。
Cr2O72-+3HSO3- ― 2Cr3++3SO42-
(3)配系數(難點):結合題目環境(酸性、堿性、熔融化合物)對反應進行必要的補充,并結合電荷守恒、質量守恒進行完整配平。
Cr2O72-+3HSO3-+H+ ― 2Cr3++3SO42-+H2O
(4)查守恒(保障):利用三大守恒規律對方程式進行檢查。
Cr2O72-+3HSO3-+5H+■2Cr3++3SO42-+4H2O
2.練習提升(1)考點突破的核心:用最小公倍數法進行得失電子守恒的基礎計算
練習1.(2014新課標I卷27題)次磷酸(H3PO2)是一種精細磷化工產品,具有較強還原性,回答下列問題:
(2)H3PO2可將溶液中的Ag+還原為銀,從而可用于化學鍍銀。利用H3PO2進行化學鍍銀反應中,氧化劑與還原劑的物質的量之比為4∶1,則氧化產物為 (填化學式)。
練習2.(2015年新課標II卷28題)二氧化氯(ClO2,黃綠色易溶于水的氣體)是高效、低毒的消毒劑,回答下列問題:
(1)工業上可用KC1O3與Na2SO3在H2SO4存在下制得ClO2,該反應氧化劑與還原劑物質的量之比為 。
3.練習提升(2)考點突破的難點:結合題目酸堿性環境將方程式補充完整
練習3.(2016年新課標III卷27題)煤燃燒排放的煙氣含有SO2和NOx,形成酸雨、污染大氣,采用NaClO2溶液作為吸收劑可同時對煙氣進行脫硫、脫硝。
(2)在鼓泡反應器中通入含有SO2和NO的煙氣,反應溫度為323K,NaClO2溶液濃度為5×10-3mol?L-1。反應一段時間后溶液中離子濃度的分析結果如表2。
表2
■
①出NaClO2溶液脫硝過程中主要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
②隨著吸收反應的進行,吸收劑溶液的pH逐漸
(填“提高”“不變”或“降低”)。
練習4.(2012年新課標I卷26題)(4)高鐵酸鉀(K2FeO4)是一種強氧化劑,可作為水處理劑和高容量電池材料。FeCl3與KClO在強堿性條件下反應可制取K2FeO4,其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
四、教學反思――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回歸
1.根本出發點:立德樹人
素養,決定于后天的養育因素和環境影響的那些部分,強調了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學校教育大有可為,更應該有所作為。從素質教育到核心素養,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向前邁進的一大步。全面系統地凝練和描述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標,建立基于核心素養發展情況的評價標準,是對素質教育內涵的具體闡述,也是對素質教育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反思與改進,從而深入回答“教育要培養什么人”的問題。
2.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
化學課堂的主體:學習內容、方法論、世界觀,用三維目標來解讀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基于對化學主體的認識,上海師范大學吳俊明教授對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組成、結構與表述為:
(1)作為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觀念:化學物質觀、化學變化觀、化學學科觀、科學技術觀、科學世界觀、科學發展觀以及人生觀等重要觀念;
(2)作為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能力:化學信息能力、化學學習能力、化學實踐能力;
(3)作為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品格:敢于質疑、創新,不怕困難的精神(科學精神);積極、認真、實事求是的態度;強烈、持久的社會責任心、對人民群眾的關愛心以及家國情懷等。
基于“核心素養”“三重表征”的這樣一節《陌生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書寫》課,既要注重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等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鞏固提升,更要提升高度,體現化學學科的育人功能。
首先這節課的設計從多個維度體現了辯證唯物論: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我們要做的就是理解和掌握規律,并學會運用,同時這節課也注重了多個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
①物質變化、守恒、三重表征等學科思想、學科方法的滲透,獲取信息能力、綜合運用題目信息和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等學科能力的培養;
②通過學科知識的構建立德樹人,培養學生正確的化學學科觀、科學世界觀、物質變化發展觀;
③培養學生遵循規律、迎難而上、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核心素養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養研究的構圖[N].中國教育報,2015-04-01.
[2]單旭峰.深化改革 平穩過渡:2016年高考全國卷化學試題特點剖析[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6(7):62-63.
篇7
【關鍵詞】高中 化學 核心素養
一、高中化學核心素養的內容
1.實驗能力
化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化學實驗推動了整個化學理論的發展,同時也在高中化學知識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學生的實驗能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動手能力。在動手能力方面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化學實驗操作中的各種注意事項和操作方法,對各種化學儀器的使用都非常熟悉,對化學實驗過程中出現的意外情況有能力進行合適的處理。
2.思維能力
作為理科中的典型科目,化學學習也需要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在無機化學方面,有大量的工業流程類題目,要求學生對無機離子的性質有清晰的理解。電化學中需要學生對電子離子等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在有機化學中,要求學生對有機物的空間結構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化學的學科特點,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推理和理解記憶,有意識的鍛煉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3.嚴謹的科學精神
化學在科研領域屬于一門基礎性學科,對化學的學習要有嚴謹的科學精神。嚴謹的科學精神表現在學習過程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實驗現象的描述,實驗方案的執行情況,以及實驗操作中的規范性。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精神不僅對學生的化學學習有極大的幫助,更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很有裨益。嚴謹的科學精神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學生的行為方式,促使學生成為一個認真負責的高素質人才。
二、高中化學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1.重新認識教學目標
傳統化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學生對教材中的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都比較好,但是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大都比較欠缺。在素質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門為化學教學建立了新的課程標準,教師應該深刻理解新標準中的教學目標,切實推進素質教育。考慮到學生的未來發展,要在教學中更多的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素質培養。比如在學習有機化學的時候,傳統教學中可能會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各種有機官能團的相關性質,但在新課程標準下,更要讓學生理解有機物的分子結構。有機物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結構決定了性質,在實際教學中要有意識的讓學生理解有機物的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聯關系,使其對有機物的理解更加深刻。
2.改革課堂教學方法
化學課堂是學生學習化學的最主要的場所,應該充分利用起課堂上的時間,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課堂上要善于利用各種教學手段,讓學生高效的參與到化學學習中來,使得課堂成為學生進行化學探究的起點。在引入新的教學內容的時候,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對知識點作說明,使學生把生活實際與化學知識建立起連接,激起其對化學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焓變與熵變的時候,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煙霧消散,打翻的火柴盒變亂,反應放熱等現象說明物質反應焓減熵增的趨勢。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方法做出指導,培養其建立科學的探究方法。先對學生創建一個問題環境,然后引導學生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資料的查閱或同伴之間的討論,然后利用討論結果和資料對問題進行獨立的思考,最后得出結論。在課堂教學中要多介紹科學的探究方法,為學生的學習起到借鑒作用。
3.充分利用探究性教學
在化學中引入探究性教學的理念有這樣一些方式,首先是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是探究性學習的主要目的,所以要讓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基礎主動發現生活中的化學問題,走出探究性學習的第一步。其次,要培養學生的實驗性意識。實驗在化學教學中本身就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除了讓學生按照實驗綱領進行實際操作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流程。在實驗設計的過程中,學生會主動考慮實驗的各種相關因素,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全局意識。最后,還要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完成探究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彌補了彼此的思維慣性缺陷,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4.滲透W科前沿知識
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學科的前沿知識有助于彌補教學與應用之間的脫節,也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思維廣度也做了擴展。比如可以針對某一個企業的先進的工業流程作為一個案例來分析,讓學生分析先進工業化學合成流程與傳統流程之間的區別,理解先進流程在節能或者減排方面的優勢。工業流程上一些微小的改進常常能帶來豐厚的利益,在化學教學中滲透這方面的理念也能讓學生認識到化學的重要應用價值,從而提高化學學習的積極性,培養自己的化學素養。
三、結語
總之,教師要響應教育部門關于素質教育的號召,認真反思教學中的不足之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日常教學中構建和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讓學生建立起完整的學習方法體系和嚴謹的科學探究精神以及專注的學習態度,使得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細華. 淺談高中化學實驗教育效果的有效性研究[J]. 成功:教育版,2013 (1).
篇8
關鍵詞高中化學;核心素養;價值;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B0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7661(2020)25-0082-01
高中學科教學體系中,化學課程占據了重要地位,作為教育體制改革以及新高考背景之下的重點科目,高中化學無疑受到教師和學生極大關注。就目前應試教育環境之下的高中化學教學,教師往往會陷入一定的誤區,使化學課堂教學難以取得質的進步。
一、高中化學核心素養的價值探討
高中化學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首先是宏觀辨識和微觀探析的統一,學生在教師的教學指導下從物質的微觀層面理解其中的聯系,并能夠預測可能發生的變化。其次是要求學生掌握物質變化觀念及平衡思想,從變化中揭示特征和規律,并能夠用對立統一、聯系發展和動態平衡的觀點預測化學變化。第三是要促使學生初步學會收集各種證據,提出假設,基于證據進行分析推理、證實,能夠解釋證據和結論之間的關系,最終確定科學的結論。
二、高中化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一)優化教學模式,夯實學科基礎
高中化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對自身教學工作有所反思,更新自身教學理念,深刻理解和把握化學核心素養培養的本質和內涵。優化傳統教學模式,轉變課堂教學結構,重視學生自主探究思維和能力的發揮,使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得以充分的體現。對教材內容有全面地研究,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有清楚地了解,再將二者有機結合提高化學教學的有效性。
以魯教版高一教材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中“氧化還原反應”為例,教師在課前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有哪些氧化現象,如水果削皮后變色、生銹的螺絲釘、石油的燃燒、葡萄酒放置時間過長過期導致味道變酸等等,讓學生思考產生變化的原因。然后讓學生嘗試在課堂中進行小組實驗討論,進一步探析事物氧化過程,再由教師為其講解原理和相關的化學方程式。使學生學習興趣激增,充分調動自身能動性和思維投入學習,鞏固知識基礎,掌握理論概念、規律等內容,逐步夯實化學學科基礎。
(二)傳授正確方法,認識化學價值
學生需要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但更需要通過正確的、科學的、系統的學習方法來學習、掌握知識。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避免一味地對學生強調知識滲透,重視學生的學習化學方法的方法指導,使學生腳踏實地,牢固根基,更加深刻認識到化學的價值以及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的重要性。比如在進行《鹽類的水解》教學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組成學習小組,讓學生相互討論實驗課題和實驗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反應變化,收集有關鹽類水解的生活實例,并分析這些實例的作用,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解釋其原理。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探究,分配各自的任務,使學生之間相互配合,提供思路,提出新的思考。學生在教師科學的指導和高效的學習方式方法的共同作用下,對化學應用的理解將更加深刻,在團隊協作中也可以促進協作精神的培養。
(三)重視實驗教學,培養實踐能力
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重點,也是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關鍵,教師除了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之外,還需要讓學生親身參與到實驗過程中來,在實驗中驗證知識,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如學習“氧化還原反應”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堂實驗作業,以尋找維生素c使碘酒溶液褪色的原因為課題,將學生分成若干實驗小組,準備玻璃杯2個,維生素c片若干、碘酒、滴管和攪拌棒,將一個玻璃杯裝水并滴入幾滴碘酒攪拌均勻,在另一個玻璃杯中融化1粒維生素c藥片,再將維c溶液倒入碘酒溶液中觀察變化,會得出紅棕色的碘酒溶液與淺白色維c溶液混合后,液體呈現無色狀態的結果。根據實驗學生就可以得出碘具有氧化性,維c具有還原性,二者可以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并得出方程式。實驗的操作并成功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其實踐能力進一步增強。
(四)培養學習習慣,促進生活化教學
教師在教學中還需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不僅要嚴格遵循實驗步驟和原則,還要敢于表達質疑,還需引導學生將化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促進生活化教學。
篇9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方法模式運用
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越來越成為當前小學語文關注的重點內容,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語文教學不僅有一定的知識內容的教學,同時更加強調一些其他內容的教學,比如說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態度的培養、學習意識的鍛煉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要求教師在進行知識教學以外,同時要強調教學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在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強化自己的主體性。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都是現代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要努力做好的事情,小學語文教學要真正的培養學生的一種素養,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基礎。
1.強化對學生的文化教育,為學生的核心素養的提升提供幫助
語文教學最核心的其實是對學生進行文化素養的熏陶,要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教師在進行基礎課程的教學以外同時也要強化學生的人文底蘊,幫助學生樹立起真正科學的精神。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探索和思考,讓學生進行主動的嘗試和理解,在進行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夠單純的依靠理論講解來幫助學生去理解文化,同時更加需要通過一些科學有效的教學活動來幫助學生去感受人文,感受什么是真正的文化,讓學生在這些活動的過程中能夠有效的鍛煉自己的相關能力。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正確價值觀念的樹立可以讓學生明辨是非善惡,讓學生對自身的發展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2.通過語文教學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關注自主發展是一個重要的實踐。讓學生自主發展,首先要引導學生學習,促進小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形成正確的學習意識。有勇氣為個人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并在學習過程中規范自己的學習成績。只有讓小學生勤于思考,愿意學習,努力工作,才能建立必要的獨立學習技能。其次,要引導學生用語文來影響個人生活,達到身心發展的目標。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與文章的互動,與作者的互動,更好地理解自我,個體身心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規劃未來生活的發展,提升學生的健康人格,學會自我管理,幫助學生自主發展足夠的權力。如在文章《珍珠鳥》的解讀中,教師從文章主題引導學生,了解作者通過思想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改變課堂介紹的方式,促進學生獨立學習。在導入環節課上,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一些鳥類圖片,讓學生說出他們所知道的并且喜歡的鳥類,并讓學生選擇他們喜歡的方式閱讀文章。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探索和積極學習,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獨立思考和獲取信息。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和教學反思自己,并思考他們是否在生命中保護了小動物,以及是否像作者一樣愛鳥和保護鳥類。通過語文教學,促進學生樹立珍惜生命,尊重自然觀,有利于初級核心素養內涵豐富,使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擁有更健康積極的生活。
篇10
基于《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對化學教學的要求與導向,以浙教版初中科學“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設計為例,探討通過“宏觀表象與微觀本質”、“有效的問題驅動”、“歸納與演繹”等基本的化學觀點、思維方法來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
核心素養;問題驅動;實驗探究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指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1]作為新課程標準的核心,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將引領中小學課程改革方向。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科學教師應該深諳初中科學學科教學對學生核心素養所具有的育人價值,明確學科核心素B的構成,把握教學原則、優化教學策略,為學生的終身發展留下最有價值的東西。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主要包括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和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
“金屬的化學性質”是浙教版初中科學[2]九年級上冊第二章第2節第一課時內容,其主要包括常見金屬元素符號的識記、金屬活動性順序的得出。金屬活動性指金屬單質在水溶液中失去電子生成金屬陽離子的傾向,屬于熱力學范疇,可以比較金屬在水中的還原性強弱與其對應的陽離子的氧化性強弱,及預測水中一系列的置換反應,是體現不同金屬、金屬離子關系的重要詮釋。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完成知識建構時,有效提升核心素養的形成,需要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多加斟酌。
一、教學設計理念及教學思路
為了更好地在化學學科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提升核心素養,本課時的設計采用“生活現象符號表征提出問題實驗探究思維辨析規律歸納規律演繹實驗驗證結論得出”教學流程,教學中注重教師的引導,注重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和對思維的邏輯提升,淡化教師的教和學生對知識機械識記,讓學生在積極互動、理性思辨中實現教學目標。
二、教學過程
(一)素材呈現,觸發思考
1.素材呈現
2007年,考古隊對沉船“南海一號”開展打撈,得到金、銀、銅、鐵、瓷類文物4000余件,其中黃金首飾,依然閃閃發亮;銅制品色澤暗淡、花紋裝飾僅殘留些許痕跡;鐵鍋跟鐵釘作為船倉里比較大宗的東西,一摞一摞地變成了鐵疙瘩。
設計意圖:九年級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迅速發育、成熟的階段。這年齡階段的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這種強烈的好奇心會促使學生去探索一個未知的世界。利用考古發現常見金屬的變化差異,結合生活體驗,密切科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索熱情。通過文本閱讀和生活體驗辨識一定條件下物質的形態及變化的宏觀現象,提升學生宏觀辨析的能力;通過金屬的銹蝕現象,促使學生樹立物質是在不斷運動的,物質的變化是有條件的變化觀念。
2.問題驅動下的教學預設Ⅰ
①問題:文物告訴我們,在南宋時,我們就已經使用了金、銀、銅、鐵等多種金屬。常見金屬有哪些呢?②自學:閱讀課本P,了解常見金屬。③發現:發現金屬的多樣性并歸納出金屬元素的漢字表征規律,除了汞元素和金元素外,其余都是“钅”旁;在通過生活經驗,歸納出金屬都有金屬光澤、良好的導熱性常溫下金屬單質為固態(除了汞)。
設計意圖:在呈現的素材里讓學生發現金屬多樣性的存在及在元素中文名稱造字的符號表征規律。所謂符號表征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號,例如學生所學習的英語單詞的詞形、數學中的數字、物理公式中的符號、化學元素的符號等。符號表征是最簡單的陳述性知識,化學元素符號是構成分子式、化學方程式等化學用語的典型組構模型的基礎。化學用語比較抽象,一開始學生往往難以理解,為克服這些認知上的困難,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使學生首先弄清楚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然后在后續物質分子式、化學方程式的教學里,加深理解,形成規范定格的化學語言,并會用這種化學語言正確地表示和研究各種化學變化過程及規律。因此,通過銹蝕現象與方程式模型之間的聯系,學會文字表達式、化學方程式等多種模型來描述和解釋化學現象,從而實現物質及其變化的信息建構模型,建立解決復雜化學問題的模型思維框架的能力。
3.問題驅動下的教學預設Ⅱ
①問題:為什么一樣久遠的金屬制品,金嶄新如故、銅略顯晦暗、而鐵卻銹跡斑斑呢?②猜想:猜想在相同的環境中,不同金屬和氧氣發生的反應程度不同。
設計意圖:現象是事物表現出來的,能被人感覺到的一切情況。而規律是現象中穩定的、深刻的東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必然的聯系。現象是規律的外在表現形式,規律要通過現象來表現,現象和規律統一在同類事物中。規律是客觀的,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人在客觀規律面前并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而是通過大量的外部現象,去認識、發現、或推演客觀規律。現象是人們認識規律的向導,人們只有認識了現象,借助抽象思維才能揭示規律。因此,讓學生在不同金屬在歷史長河里最后的存在狀態這個表象,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化學問題,成功突破探究活動的首要環節,并在此基礎上依據探究目的設計并優化實驗方案,從而提升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二)大膽設想,實驗探索
1.不同金屬與氧氣反應
①探究1:將砂紙打磨過的相同形狀的銅、鐵、鋁絲置于酒精燈上方灼燒。②現象:銅絲、鐵絲表面變黑,鋁與氧氣發生劇烈反應。③結論:鋁和氧氣發生的反應程度強于鐵、銅。④探究2:將帶有引火小木條的相同形狀的銅、鐵、鋁絲置于裝有氧氣的集氣瓶內引燃點燃。⑤現象:銅絲表面變黑,鐵、鋁與氧氣發生劇烈反應。⑥結論:鋁和氧氣發生的反應劇烈程度強于鐵,強于銅。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能對觀察記錄的實驗信息進行加工并獲得結論,從而提升從實驗現象這一表象到物質性質、結構這一本質的結論的推理。從而在“性質源于結構”這一角度逆向“結構決定性質”這一基本觀點,提升實驗探究和創新精神的核心素養。
2.鋁致密氧化膜的存在
①設問:既然鋁與氧氣的反應程度要強于鐵,為什么生活中見到的鐵要么銹跡斑斑、或外涂油漆、或加入其他金屬制成不銹鋼,而鋁制品卻依然銀光閃閃?②探究:將鋁帶置于酒精燈上灼燒。③現象:鋁加熱的一端慢慢熔化而鼓起,鋁液似有一層膜裹著而不下滴。用探針去劃開這層膜,液滴仍然不下滴。④資料釋疑:酒精燈火焰最高溫度為700℃-800℃,而氧化鋁和鋁的熔點分別為2050℃和660℃。正因為鋁表面有一層致密的氧化膜存在,使得內部鋁不再進一步氧化,在生活中人們大量使用鋁制品。
設計意圖:讓學生能通過觀察、辨識一定條件下物質的形態及變化的宏觀現象,初步掌握物質及其變化的分類方法,并從物質的微觀層面理解其組成、結構和性質的聯系,形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應用”的觀念;能根據物質的微觀結構,預測物質在特定條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質和可能發生的變化。
(三)問題驅動,實驗探索
酸與不同金屬反應。①問題:不同金屬與氧氣反應,存在劇烈程度的差異,那么是否金屬和其他物質反應也存在這樣的差異呢?②探究:將砂紙打磨過的相同形狀的銅、鐵、鋁浸沒于稀硫酸中。②現象:銅絲沒現象,鐵與鋁表面有大量氣泡產生,且鋁表面氣泡明顯多于鐵。③結論:和硫酸發生的反應劇烈程度鋁強于鐵,強于銅。
設計意圖:歸納方法是從個別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質或一般原理的邏輯思維方法,但歸納結果往往只概括一類事物表象上的共同點,未必能確切反映事物的本質,其結論具有或然性。[3]因此,僅從不同金屬與氧氣反應的劇烈程度來推理金屬的活動性的存在是不嚴謹的;設計不同金屬與酸反應來發現也存在與氧氣反應存在類似劇烈程度差異,從而增強不完全歸納法的科學性。
(四)思維辨析,規律歸納
歸納與概念得出:不同金屬與氧氣、稀硫酸反應劇烈程度存在差異,且根據劇烈與否排列不同金屬存在著一致性,我們將該順序規律稱之為金屬活動性順序。
設計意圖:規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聯系,而不是偶然聯系。只有事物變化發展中的確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聯系,才能成為規律。從金屬與氧氣反應的劇烈程度,僅僅只能代表金屬與一類物質反應的劇烈程度,并不能推演、歸納出金屬與其他物質反應劇烈程度的一般規律。從方法論來看,該規律的得出屬于不完全歸納法,該結論帶有或然性,可能為真,也可能為假;所以通常采用更多地不斷重復來提高其科學精確性。鑒此,在不同金屬與氧氣反應存在劇烈程度差異后,提出不同金屬與酸反應是否也存在劇烈程度差異;若存在差異,是否和與氧氣反應的差異一致。在實驗探索的結論基礎上,歸納出金屬活動性概念及活動性順序。
(五)規律演繹,實驗驗證
演繹與規律驗證。問題:①金屬除了和氧氣、酸等常見物質反應外,還和哪些物質會反應?②問題:如果將鋅片和鐵片分別以相同的表面積插入相同的硫酸銅溶液,在一定時間內將會觀察到什么現象?③現象:鋅片c鐵片液面下的表面均變紅,但是鋅表面變紅程度明顯較深。④結論:鋅和鐵均是氫前金屬,且鋅的金屬活動性明顯強于鐵。
設計意圖:演繹推理指的是一類事物所共有的屬性,其中歸納每一個別事物都必然具有它,所以從一般中能夠推出個別,因此該環節設計是對歸納法得出的金屬活動性順序利用演繹法進行實踐應用。同時,演繹推理是一種必然性推理,它揭示了個別和一般的必然聯系,只要推理的前提是真實的,推理形式是合乎邏輯的,推理的結論也必然是真實的;因此,該環節的設計也是對歸納法得到的結論的真偽論證。鑒此,初步培養學會收集各種證據,對物質的性質及其變化提出可能的假設;基于證據進行實驗與分析推理,證實或證偽假設并解釋證據與結論之間的關系,從而確定形成科學結論所需要的證據和尋找證據的證據推理能力。
(六)結論得出
金屬活動順序是客觀存在的規律,它是指金屬的活躍程度,代表了金屬的反應活性。
設計意圖:歸納與演繹是邏輯思維的兩種方式。人類認識活動,總是先接觸到個別事物,而后推及一般,又從一般推及個別,如此循環往復,使認識不斷深化。歸納就是從個別到一般,演繹則是從一般到個別。歸納和演繹這兩種方法既互相區別、互相對立,又互相聯系、互相補充,它們相互之間的辯證關系表現為:一方面,歸納是演繹的基礎,沒有歸納就沒有演繹;另一方面,演繹是歸納的前導,沒有演繹也就沒有歸納。一離開演繹的歸納和離開歸納的演繹,都不能達到科學的真理。歸納和演繹是互為條件,互相滲透,并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歸納出來的結論,成為演繹的前提,歸納轉化為演繹;以一般原理為指導,通過對大量材料的歸納得出一般結論,演繹又轉化為歸納。歸納和演繹是相互補充,交替進行。歸納后隨之進行演繹,為歸納出的認識成果得到擴大和加深;演繹后隨之進行歸納,用對實際材料的歸納來驗證和豐富演繹得出的結論。人們的認識,在這種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從個別到一般,又從一般到個別,循環往復,步步深化。因此,從單純的歸納得出結論是不完整的思維推理過程,在歸納的基礎上通過演繹進行規律預測物質在特定條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質和可能發生的變化,在一正一反兩個思維過程培養了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后記
本節教學中,通過方法論學習使學生的認知活動變得有序。圍繞金屬活動性的規律存在,通過一系列的問題與實驗,在表現與規律的統一里實現知識中所蘊含的方法得以顯化,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深刻理解典型的化學事實和核心概念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思考、體會和知識的運用,可以領悟和內化這些知識中所蘊含的化學基本觀念,提升科學素養。
[參 考 文 獻]
[1]姜新杰,薛婷彥.中英視角下的學生核心素養培育――2016中英校長高峰論壇側記[J].上海教育,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