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景點規劃設計范文

時間:2023-07-25 17:19: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景區景點規劃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景區景點規劃設計

篇1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城市 電網規劃 精細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 A

Study on the precise design of city power grid planning in Minority Area

Lining① Zhangyunfeng① Zhangyuanyuan② Wangwei③

(①Yinchuan power supply company of State Grid , Ningxia Yinchuan 750011; ②Ningxia Yinchuan city planning and Research Center, Yinchuan 750001; ③Xizang Electric Power Co of .State Grid , Tibet Lhasa 850000)

Abstract: in the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power grid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 need to consider the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the potential, the minority area of urban power grid planning in particular,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o adapt to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minority areas in the planning, preliminary plans on taking various factors into account more fully. Encountered in the late implementation barriers in will also be less. In the cit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thought of urban planning can not deviate, must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in the urban power grid planning consider the humanistic thoughts of policy, minimize the power grid construction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in urban planning hazards, reduce the impact on the broad masses of inertia in the way of life, to at the least cost to create more wealth for the city to create a new city.

Keywords: minority area of city power grid planning fine design

一、目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建設規劃和電網規劃的概況

1、現有的電力建設規劃還不能滿足電網規劃在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建設中的需要

在我國現階段的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建設的常規做法中,少數民族地區城市規劃和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建設的規劃部門在電網的規劃工作中,經常是一起的,這些既定的規劃任務中,往往還包含了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的發展形態,用地規模以及構架等等諸多因素,同時也涉及到這些因素間的合理安排與規劃。與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的發展建設的規劃相比較,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電網的規劃對其專業性與科學性要求更高,更強。結合以往的實踐經驗來看,電力建設的專項規劃還不能完全涉及電網規劃中的全部工作內容。在此,往往會造成規劃前期的預測和規劃后期的完成程度之間的誤差,這些因素也會阻礙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建設中電網的規劃的效率,增加以后改造電網規劃的難度。

2、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電網規劃用地減少與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用電量增加之間的矛盾

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建設中用電量的需求也在不斷地增加。從目前我國改變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以及進行產業結構發展方向的調整的情況來看,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建設中所需的用電程度是絕不會亞于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經濟發展的程度。然而,在我國政府對國家土地資源進行調整的同時,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電網的規劃用地也正在逐步減少。也許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發展的現階段還不需要那么多電網規劃用地,那么等到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再進行電網規劃就會相當的有難度,所以,目前就應該做好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電網規劃的用地設計工作。

3、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建設中電網規劃和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環境間的關系

從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發展的層面來分析,如果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建設的規劃沒有與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電網的規劃作出有效的結合,那么這是會嚴重威脅到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的環境建設的。電網規劃的不合理,會對居民的生活帶來相當大的不便。比如,電纜、電線分布不合理,居民們都會潛在地受到高壓電的危險;而電網在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強力電磁輻射,其危害也不會很小。所以,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的電網規劃是與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發展規劃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必須高度重視它對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環境造成的影響。

二、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電網規劃的主要內容

1、明確電網建設的劃分區域,規范電量、布局、負荷分布及預測情況。

2、確定電網規劃的地理位置、路徑,規劃好工程項目的分期建設。

3、保障用電設備的標準化,遵循配電網的改造原則。

4、明確供電電源點的建設要求,進行有功與無功的電力平衡。

5、確定規劃符合調度、自動化與通信的要求。

6、詳細編寫地理規劃的結構圖,畫出期初期末的線狀連接圖,并做出可行性方案。

三、標準化的電網規劃原則

1、統一規劃

電網規劃是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建設的一項巨大工程,不像小項目,可以一邊建設一邊規劃。電網規劃必須事先做好,在保證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統一規劃,避免“蜘蛛網式電網”的出現。統一規劃不僅能夠保證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形象,還能保護環境,使電網結構更加規范化,有效節省人力、物力、財力。

2、順應發展需要

電網的發展應該是隨著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經濟的發展不斷完善的。各項用電工程的設計都必須符合電網發展的總體規劃要求,在有能力建設電網的前提下合理規劃。一些地區在還沒有足夠資金的情況下,繼續改建電網,在施工過程中資金中斷,導致工程無限期延后,造成原有資金浪費,還影響了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總體規劃。

3、因地制宜

電網建設應在滿足配電安全的前提下,統籌兼顧,遵循“下級以上級為指導,上級以下級為基礎”的原則進行規劃;兼顧城鄉發展水平,分區規劃。

四、我國電網規劃現狀

1、電力負荷增多,用地規劃減少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用電負荷飛速增長,這種現象在一線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尤為突出。縱觀全國,長三角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用電量增長率在近年內都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趨勢。就此看來,我國電力負荷在短時間內只會只漲不跌。

我國國土雖然遼闊,可用土地比例卻不大。況且在一線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開發商為了盈利,會在有限的土地上盡可能多的建造商城與住宅區。隨著經濟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城市擴張迅速,要想在原有基礎上重新規劃電網建設勢必會占用大量土地,費用頗高,造成電網建設無地可用的尷尬局面。

為了節約土地資源,政府通常將變電站規劃到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經濟熱點的邊緣,但邊緣地帶會導致供電長度增加,無法保證供電質量與穩定性;若是將電站設在中心地帶,則要在地下選址,地下站點的設置會影響到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地鐵交通的發展與管道設施的建設,且不利于維護工作,安全隱患也比較大。

2、投資量較大

電網建設是一項大工程,需要投入的資金也比較多。在輸變電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多方投資,共同建設。由于各地投資模式的差異,商討投資方案的過程會比較辛苦,往往需要反復協商。

大中型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的電網規劃往往比發展較慢的少數民族地區城市要困難得多,小型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的電網建設若是不完善,在原有基礎上改動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不多;但大中型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原有的電網是規劃好的,在原有基礎上重新規劃會是一項極大的工程,且對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運作有一定的影響。

3、前期手續繁瑣

隨著政府機關對宏觀建設方面的監管力度增強,電網的規劃要辦理的手續也越來越多。電網工程需要辦理的手續主要分為兩大類:前期規劃手續與前期工程建設手續。這些手續需要涉及到國土局、發改委、規劃局、環保局等相關單位,每個單位都需要簽字蓋章,且有一定的順序性。一套流程下來,大約需要50多個相關手續的辦理,過程復雜,時間上無法準確控制,給施工造成一定困難。且若是在選址上有問題,則時間耽擱得更長,工程也無法展開施工。

4、少數民族地區城市規劃頻繁

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的發展帶動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經濟的發展,一些非建設用地也逐漸向建設用地轉變。盡管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城市規劃越來越重視,在宏觀調控過程中不斷修編《城鄉規劃法》,但仍舊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讓一些惡性規劃鉆了法律的空子。國家宏觀政策強制性不足,加上我國國土面積廣、文化差異大等諸多因素,少數民族地區城市規劃不斷調整,讓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的負荷分布與負荷總量具有不確定性。電網規劃也不斷的隨之調整。

5、建設成本提高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網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面貌,基于少數民族地區城市景觀建設及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環境建設,一些電網將設施建設在地下或是半地下,無形中多了一道工序,建設成本大幅增加。

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電網建設必然需要用到大量土地,拆遷費用成為了建設過程中的一大筆支出。隨著人們自身權益意識的增長,加上環保、安全等方面的問題,拆遷人工費用及補償費用不斷上漲。

6、社會公眾影響大

現如今,社會公眾輿論壓力不容小覷,在電網規劃中,居民會認為電站的電磁輻射會對自己身體有影響,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電磁輻射只對周圍小范圍距離有效。由于這樣的誤解,電站周圍的房價普遍低于同等級價位。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城市中心地區,居民購買的房產周邊若是要新建一個輸變電站,一定會引起當地居民的強烈不滿,大家會認為自己購買的房產貶值了。在一些電網規劃項目中,當地居民的阻撓對建設工程的施工影響非常大,嚴重影響工程周期。事實上,目前尚無明確證據證明輸變電站發出的電磁輻射在較遠距離也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

五、規范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電網精細化設計、建設的措施

1、做好預測工作

這里的預測工作不是指總體上的規劃,而是指電力需求量以及電量負荷的預測。隨著數學科學的發展與預測手段的完善,各種預測模型越來越多,為研究電量負荷及預測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電網規劃主要使用的是“負荷密度指標法”,結合專家分析,合理制定規劃。 通常情況下,電網規劃的專家必須有豐富的規劃經驗跟大量的調研數據,綜合考慮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發展的速度、國家政策導向、當地產業結構等諸多因素,再結合負荷密度指標分析負荷的分布與總量情況,對結果的準確性起著重要影響。

2、充分利用規劃軟件

少數民族地區城市規劃是一項大規模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規劃過程中要考慮到的因素很多:用戶占地、交通狀況、人口負荷等各個方面與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建設有關的內容;還應考慮到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的發展歷史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據庫,研究者需要對這些數據做出有效的整理和分析,并對派生出來的數據分類有效管理。這種任務量是無法想象的,傳統的緊靠經驗規劃的方法也早已淘汰,于是乎,利用計算機軟件來輔助分析是規劃發展的必然趨勢。

3、有效數據管理

電網規劃對數據的完整性與真實度要求很高,根據現有資料評估各電站的負載率、供電質量等方面內容,來分析現有變電站的供電范圍及容載率。通過數據分析,可以及時發現目前電網建設的主要問題,提供日后電網發展的主要方向。因此,有效的數據整理與日常維護能夠為電網規劃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4、提高研究者自身素質

計算機軟件發揮的只是輔助功能,人類的地位與分析能力是無法取代的。在用軟件彌補人類在數據統計方面劣勢的同時,應該讓人類的思維優勢充分發揮,與計算機軟件相互作用。因此,研究者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研究能力,關注國際動向,努力與國際研究者同步發展。

5、做好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間規劃的銜接問題

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發展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在規劃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電網時應考慮到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周邊環境,對于變電站的選址、管線分布、道路規劃等方面都要詳細分析描述,逐步開展對整體城區的規劃控制,盡量細化規劃方案。這樣才能更好協調與周邊少數民族地區城市規劃關系,避免用地建設問題產生。

6、在規劃時切實考慮經濟能力問題

供電局雖說是國有企業,但企業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除了要承擔“供電”的社會責任外,還應考慮到經濟效益,長期虧損對供電局乃至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用電的發展必有負面影響。

受當前國內經濟發展影響,我國用電總量正緩步上升,電網規劃范圍也不斷擴張,供電局的經營面臨著較大壓力。因此,統籌少數民族地區城市電網規劃與供電局自身效益,要求電網發展從“重速度、重規模”向“重質量、重效益”轉變。在規劃電網建設時,可以提出兩至三套方案,專家匯總進行比較,制定出最優方案,即費用最小、質量最優的方案,在兼顧社會公眾用電的基礎上,達到效益最大化。

結束語:

在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建設的電網的規劃過程中,也許會面臨各種困難與挑戰,在此基礎之上,為了避免失誤或者是減少損失的程度,我們應該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吸收和借鑒其他國家在城市電網工作中比較成功的地方,把別人的成功經驗當作是自己學習的榜樣;第二,建立起一支作風優良,經得住考驗的電網規劃隊伍,同時做好培訓工作;第三,要本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針對不同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的發展狀況與當地的實際情況,富有創造性地展開電網規劃工作。綜上所述,這就要求我們的工作人員努力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用高超的技術來武裝自己,提高電網規劃在城市建設中的工作效率,為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確保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電網規劃的科學、合理、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楊加義.城市電網規劃與城市建設規劃的融合論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36).

[2]許言路.淺談如何協調城市規劃和電網規劃[J].現代經濟信息,2012(14).

[3]伍才.關于城市建設規劃中電力規劃分析[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作者簡介:

李寧 1981.3 碩士 高級工程師 現供職于國網銀川供電公司,研究方向:電網系統規劃及技術、城市規劃研究,少數民族經濟研究

張云峰: 1977.12,碩士,高級工程師,現供職于國網銀川供電公司、副總工程師,研究方向:電力系統技術研究,電力企業管理

篇2

一、登封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一)旅游發展形成了新的機制和格局。

為了更好的實施“旅游立市”戰略,登封市根據旅游業發展的客觀需要,以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為契機,制定出臺了《登封促進旅游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等一系列文件,編制了《關于加大發展旅游業的意識》、《登封市旅游業“十二五”計劃》。登封市領導還經常親臨旅游景區一線調查研究,召開現場辦公會,聽取旅游部門匯報,現場解決發展中的實際問題。財政、土地、公安、工商、建設、園林、交通、文化等部門紛紛制定了支持旅游業發展的具體措施。嵩山旅游業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全民參與的大旅游格局。

(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新突破。

登封市相繼進行了“城區改造,景區建設,旅游配套設施完善”三大項目,努力提高了綜合接待能力。新修和改造各級公路和登山步道70余條160余公里,并開通了8條總長54.8公里的旅游道路,擴寬改造了登少公路,新建改建了11條總長54.2公里景區登山步道。目前,嵩山已基本形成了景區成片、景點連線、縱橫貫通、上下循環的旅游網絡。同時,鄭州、洛陽、許昌至少林旅游高速公路已全線貫通,這為登封旅游事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旅游資源開發取得了新成果。

在旅游資源開發方面,按照“樹立精品意識,突出文化特色,對旅游產品進行結構調整”的工作方針,對嵩山的旅游資源進行了整合優化。目前,已形成了以突出禪宗祖庭、武林圣地為特色的少林景區;以突出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為特色的中岳廟景區;以突出儒家文化特色的嵩陽書院景區,以突出奇山異石、險峻秀美自然風光特色的三皇寨景區;以突出中華古代科技文明為特色的觀星臺景區和以突出山水交融的瀑布景觀為特色的盧崖瀑布景區等六大景區,形成了“佛、儒、道共存,山、水、林交融”的獨特的嵩山旅游特色。在旅游線路的組合方面,開發了以突出“文物之鄉”為內容的考古游,以登山攬勝為內容的登山游,以“五世同堂”地質構造為內容的地質游,以展示佛、道、儒三教為內容的宗教游,以領略中華古代天文科技文明為內容的天文游,以少林武術為主要內容的武術游。各類線路內涵豐富,特色明顯,能滿足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游覽目的的需求。

(四)景區旅游環境發生了新變化。

1、全面完成少林景區拆遷整建工作。目前,少林景區“深山藏古寺,碧溪鎖少林”的優美意境已初步顯現。

2、整修了少林寺院。針對少林寺院部分建筑急待整修的情況,登封請敦煌研究院、清華大學研究院、河南大學古建筑研究院等高等設計單位對少林景區的整修工程進行了專心研究、設計后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寺院內的殿堂、壁畫、碑刻、古樹等設施進行了整修保護,整修工程已全部完成,總投資達4000余萬元。千年古剎又恢復了原來的歷史風貌。

3、嵩陽書院、中岳廟景區投資6000萬元,對景區進行大規模的整治改造,使景區環境和景區品位大大提高。四是隨著旅游基礎設施的完善,登封太室山景區、三皇寨景區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逐步成為嵩山地區的旅游熱點。

二、登封旅游業存在的問題

(一)旅游業觀念的滯后及旅游的“淺表層次”

多年來,登封旅游業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

1、資金問題。近幾年,省、鄭州市對登封的旅游發展給予了極大的幫助和支持,為登封的旅游發展解決了不少困難和問題。以少林景區為例,幾年以來,登封已經先后投入近3億多元用于景區拆遷建設。但是,按照景區規劃,少林景區建設全面完工還需2億元左右。這僅靠登封自身的力量是難以解決的,因此,資金問題仍是制約登封旅游發展的一大瓶頸。

2、景區協調管理問題。由于歷史原因,登封景區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如少林寺屬佛教、中岳廟屬道教,分別由寺院和廟院內部自主管理。由于宗教工作的特殊性,協調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出現了景區建設、管理不協調、不銜接的問題,影響了景區的良性協調發展。

3、旅游資源整合力度不夠。雖然登封旅游起步較早,但登封旅游景區(點)經營意識嚴重滯后,現代經營促銷理念薄弱,旅游資源利用率較低,不能借助先進的促銷手段對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從而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諧發展。

(二)景區建設缺乏長遠規劃和系統性、一貫性

篇3

我國的城鎮發展道路經過不斷的探索,城鎮建設取得了較好的發展。小城鎮是城市與鄉村的結合點,作為城鎮體系中最有活力的元素,憑其獨特的區位優勢,依托城市的經濟、信息、技術等的支持,小城鎮建設呈雨后春筍之勢快速發展。我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全國各地的小城鎮幾乎都擁有屬于自己領域的環境景觀資源,擁有自身特有的自然環境與地域文化,發展旅游業具有較好的基礎。旅游業被譽為“無煙產業”,對于小城鎮景觀資源的保護具有積極作用,但是某些地區為滿足旅游發展需求建設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則又破壞了小城鎮的整體環境風貌。對于旅游景區的開發,我們一直強調保護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開發必然帶來破壞,現在許多規劃設計大多打著“保護”的旗號,進行大量的建設活動,造成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在當前我國提倡“低碳”生活方式下這種開發是不可取的。

二、小城鎮旅游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對旅游景觀設計研究也逐漸受到重視。規劃設計人員對于旅游景觀的設計大多數都以追求效益優先考慮,地方政府注重通過發展旅游帶動地區經濟,導致小城鎮旅游景觀設計出現許多問題。

(一)城市化與自然性的沖突

城市化是小城鎮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首先是景觀功能分區時未能充分考慮景區開發與城市建設的異同點,忽視了小城鎮整體的景觀風貌表現的自然氣息,如為發展旅游建設的大量賓館、餐館等服務設施具有濃厚的現代氣息,破壞了景區的自然性,降低了景區的吸引力。其次是景點設計城市化,景點設計已失去自身特色,而成為一種展示城市文化的工具,如在自然景觀優美的區域設置咖啡廳。

(二)異域化與原生性的沖突

旅游景觀的異域化主要是指為增加景區吸引力將其他外來旅游景觀引進或嫁接到本土旅游景觀中產生的問題。最突出的是景區旅游資源的原生性受到很大的沖擊,主要表現為:一是外來景觀與本土景觀的功能表現,往往使得本土景觀處于“配角”,不考慮本土自然環境的特性;二是外來景觀與本土景觀的布局比重,大量外來景觀的引入使得景區本土景觀的獨特性不能突顯,形成整體上“大同小異”的局面,導致本土資源的原生性不斷消失,同質性旅游景區不斷增多,降低旅游景區的競爭力。

(三)人本化與生態性的沖突

人本化是指在旅游景觀設計中注重以人為本,突出表現是在景區設置的各種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這些設施的建設以滿足游客需求為先,沒有考慮到自然環境的生態性,往往造成自然景觀的破壞、退化,如景區設置很多垃圾桶,且安放位置不合理,影響到垃圾桶周邊植被生長,長久下去,會影響景區生態環境。以上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很多,有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需求,有政府政策的影響,但最主要的還是規劃設計的缺陷。旅游景觀設計內容涉及很多方面,有建筑學、生態學、園林學等,而規劃設計人員大多是專業性人才,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旅游景觀設計雖然通過團隊合作做的美觀、精巧,但是對旅游開發的基本問題——保護考慮不周。旅游景區的保護不僅僅是文物古跡的保護,也包括對自然環境的生態性保護。規劃設計人員應當在規劃設計中考慮怎樣將破壞程度減少到最低、保護程度不斷提高。實現保護性開發應成為當前旅游景觀設計的重點考慮問題。保護性開發實質上就是減少破壞,控制對自然環境的開發,加強與環境的協調建設,所以在規劃設計過程中應盡可能地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同時兼顧旅游需求。小城鎮旅游景觀設計是在小城鎮地域范圍內為滿足旅游需求進行的一個運用旅游景觀要素進行“構景”過程,即通過對多種要素的合理組合、想象、創意,構筑相對獨立的“景觀”,并能保持和發揚小城鎮的景觀個性特征與傳統文化,維持小城鎮地域內的景觀多樣性,確保小城鎮旅游的永續發展。保護開發則是在構景的過程中加入保護措施,減輕對旅游景觀資源的破壞度和加強人工要素與自然要素的融合度。堅持保護自然環境,因鎮制宜規劃,適度設計與有序開發,考慮地脈與文脈的有機結合,統籌市場需求與旅游生命周期,提高公眾參與度來進行小城鎮的旅游景觀設計。

三、基于保護性開發的旅游景觀設計

(一)長青沙區位環境

江中之洲一長青沙為長江溯流而上的第二大島,位于江蘇省如皋市最南端的如皋港區,東臨久負盛名的南通港,隸屬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如皋港,西臨開沙島,南與蘇卅1張家港隔江相望。長青沙北距如皋城區約50公里,東距南通市區約20公里,位于上海兩小時都市圈內,水、陸、空交通十分便捷。長青沙島位處長江中下游,濱臨廣闊的出海口,全島面積23.5km,呈橢圓狀。地形起伏變化不大,屬于沖積平原地貌。氣候類型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盛行東南風,氣候宜人。島內河網密布,縱橫交錯。

(二)長青沙旅游資源

長青沙度假區地處長三角經濟發展圈。長三角經濟發達,人民生活水平高,城鎮體系完善,區域一體化表1長青沙度假區景觀資源類型與特征程度高,城際交通發達,快節奏生活帶來的壓力使得人們對于休閑度假的需求不斷增加,休閑度假旅游市場廣闊,綜合考慮周邊城鎮的旅游特色,長青沙發展養生休閑游具有其他景區無可比擬的優勢條件。長青沙處于長江之中,擁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四面臨水,擁有漫長而珍貴的河岸線;島上動植物品種多樣,具備發展生態休閑旅游的優良條件。根據《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的旅游資源分類標準,長青沙旅游度假區可提取以下旅游資源(見表1)。

篇4

關鍵詞:景觀設計 城市規劃

城市夜景觀是城市景觀在夜間的再次表現。廣義城市景觀與城市夜景觀的概念是包容與被包容的關系,城市夜景觀概念是對城市景觀概念的補充,它使城市景觀的含義更加明確。所以有必要對城市夜景觀進行單獨的規劃設計研究。

1.城市夜景觀與夜景觀規劃設計

1.1城市夜景觀是城市自然科學文化與社會科學文化的集中體現

夜晚的城市為夜空間環境提供所需的必備機能,并通過各種高科技演光手段對城市夜間景觀環境進行二次審美創造,為市民夜生活提供必要、舒適的休閑、娛樂、購物及交往的人工照明環境。城市夜景觀可以表現自我,也可以通過城市夜間的各種物質組成要素間接展現出來,一個城市夜景觀的自然科學文化表現反映了這個城市的科學技術水平、經濟發展程度和整體審美層次。

1.2對城市夜景觀認識的兩種誤區

誤區1:城市夜景觀=城市夜景觀照明

城市夜景觀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并反映為城市夜景觀照明,但照明在意義上僅屬于科學文化的一種表現手法。舞臺背景表現得再好,但如果主題的展開卻不能令人滿意,那么其總體效果也不算是成功的。城市夜景觀與城市的交通體系、文化背景、市民的消費及價值觀念密不可分。

誤區2:城市夜景觀會造成經濟與能源的浪費

在能源緊缺的今天,節約能源已成為國際社會的主題,而城市夜景觀照明需要大量的電力能源無疑是與這一主題相悖的。過去的教訓告訴我們,事故率和犯罪率的高低與之有著相當的關系,現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夜景觀照明。

1.3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是城市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規劃思想的具體貫徹

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是規劃師在綜合考慮城市的自然經濟歷史社會和區域發展的前提下,對城市夜環境提出總體的及分區的宏觀意向構思,并提出詳細要求和限定條件。

2.我國城市夜空間環境的現存問題

2.1內容單一、缺乏特色

白天由于繁忙的工作,人們的活動勢必延至夜晚。因此,城市夜晚應為市民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務機能,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文化、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對夜生活的心理需求。但是我國目前大多數城市的夜空間環境往往圍繞著商業機能展開,其中又以購物為主,這樣勢必造成了城市商業中心明亮一片,而在多數居住區、文教區或其他無明顯經濟效益的城市片段卻漆黑一片。可就是那些夜景觀環境較為豐富的城市街道、商業地段,也存在著盲目西化、千城一面的傾向,這些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2.2缺乏尺度感

主要反映在夜間硬質景觀的表現上,普遍的問題是宏觀有余而細部不足。許多在白天為行人設置的小尺度設施到了夜間反而成為路障,而且燈具無論在造型上還是尺度上均缺乏細致的考慮。

2.3缺乏整體性

受經濟觀念的影響,許多行業在夜間不同程度的利用各種燈光技術樹立自身形象,這樣就會給城市帶來一系列的景觀問題。德國哲學家謝林指出:“個別的美是不存在的,唯有整體才是美的。”整體概念是審美的基礎。目前我國多數城市的夜景效果缺乏城市整體觀念。

2.4缺少規劃

在許多大城市,單體建筑照明百花齊放,但缺乏統一,具體表現在:色彩雜亂;照明燈具、廣告燈箱隨意擺放,影響行人的心理舒適度與人身安全;缺少發展眼光,照明技術落后,以至于經常性地進行更換,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浪費。雖然從另一角度來說,大大小小、色彩紛雜的照明廣告(尤其是霓虹燈招牌)也算是一種特殊的景觀,如果在毫無規劃的情況下,并不會令人引以為豪。針對這種現象,我認為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面臨的任務是如何把無序的混亂變為有序的豐富。

2.5交通不便

城市多數居民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車和公交車為主。停車場、步行者安全性與夜生活時間成為影響市民夜生活心理與行為的主要因素。

3.城市夜景觀規劃設計的體系構想

3.1城市夜景觀總體規劃

城市夜景觀總體規劃從宏觀上解決城市夜間景點的分布,景點之間的聯系,主次的確立,性質特征及照明技術上的和人文活動的宏觀問題,以及節假日夜景觀系統問題,即在宏觀上對藝術、技術、經濟等因素進行限定。

3.2城市夜景觀詳細規劃

城市夜景觀詳細規劃是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對某一景區(商業街、校園、居住區……)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規劃,應結合城市規劃,充分考慮到景區的屬性、特征、重點和元素(建筑、設施、環境及人文因素)的相互關系,根據屬性確立要創造的氣氛,根據特征創造特色,根據重點確定主景,根據元素之間的關系確定配景、底景等創造整體效果。

3.3城市夜景觀景點設計

城市夜景觀景點設計是在城市規劃指導下進行的,對景區景點的夜景觀元素進行具體的設計。景點設計要以造型、美學等為出發點,但與前兩部分內容相比較,它更需要與電氣工程師的緊密配合。

篇5

關鍵詞:歷史風景;習家池;士文化;規劃結構;整體創造;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China for natural scenery to create a wealth of experience and wisdom. Xiangyang Xi Jiachi scenic area is a natural and cultural attractions in history, facing an important choi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day, scenic area. Humanistic spirit for regional the gestated from Xi Jiachi culture characteristic, through the macroscopic, mesoscopic, microscopic three levels of the scenic spot scal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value of scenic spot. According to the study, terrain features, three level of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iterati pursues. Regional spatial scale and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cenic art structure, cultural structure, function structure, the cultural value of historical scenic area with modern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so as to realize the history of landscape design history, create a new era of function.

關鍵詞:歷史風景;習家池;士文化;規劃結構;整體創造;

Keywords: historical landscape; Xi Jiachi; scholar culture; planning structure; the whole creation;

清空內容

中圖分類號:E2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在我國歷史上對于風景的營建有著自身的理念與方法,這些風景區都孕育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對于傳承地區的人文精神有著重要的作用。這些歷史風景區不僅傳承著歷史文脈,同時也將現代人們的生活需求融貫進去,滿足人們對于歷史與時代的共同文化追求。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各地方對于地區歷史風景區的建設尤為重視,探索我國歷史風景區的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本文以襄陽市習家池風景區規劃設計為例,探索歷史風景區在傳承人文,服務時代需求的規劃設計方法。

1 習家池歷史風景區規劃概況

習家池,又名高陽池,地處襄陽市襄陽城南5公里的鳳凰山東麓,北負峴山,東臨漢水,(圖1)是襄陽最早的園林之一,史載為東漢襄陽侯習郁仿范蠡養魚之法所建。東晉時期著名史家習鑿齒[ 襄陽侯習郁后裔,著《漢晉春秋》。]曾隱居于此,距今已一千九百多年歷史,在我國私家園林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被《園冶》中奉為典范的“私家園林鼻祖”。[ 《園冶》:“郊野擇地,依乎平岡曲塢,疊隴喬林,水浚通源,橋橫跨水,去城不數里,而往來可以任意,若為快也。諒地勢之崎嶇,得基局之大小,圍知版筑,構擬習池”。]因其絕佳的自然風景,吸引許多文人在此營建居所、寺廟,留下了許多名詩佳句,增添了此地濃郁的人文氣息。《襄陽縣志》中的《重建高陽池館記》贊譽:“全楚十八九而勝跡,名流都人士留連而慨慕者,習家池為最。”

歷史上多有名士在此活動,并為此地留下濃厚的文化。唐代屢有大詩人造訪,如王維、杜審言、李白等均有留韻。其中谷隱寺是東晉佛教古剎在歷史上的地位非常高,歷代有高僧大德主事,僅晚唐、五代而言,就有曹洞宗的智靜禪師、知儼禪師,臨濟宗的蘊聰禪師等等于此,儒、禪文化在此地融合發展。除此之外,鳳凰山之南臥龍山之西的鳳林關作為襄陽古戰場的名跡,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構成了此風景區重要的一大文化特色,為規劃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環境支撐。習家池在其近一千多年的歷史上,雖屢有損毀,但是歷代也均有增修。現尚存六角亭、荷花池、濺珠池、半規池等歷史遺跡,仍不失為覽勝之地。

2 規劃定位與構思

2.1規劃定位

習家池不僅風景絕佳,也是文人薈萃的地方,僅是依靠習家池本身的園林和古隱寺等景點不足以滿足習家池在襄陽市、全省以及全國的戰略發展,因此,在立足于習家池園林的盛名的基礎上,進行人文建設,整合現有的人文資源,融入新的文化要素,立體的多層次的呈現給世人中國傳統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使人文與自然在這里巧妙的結合,山水得人文而靈秀,人文借山水而日新。深入挖掘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原型和精神追求,得以在此地弘揚和宣揚。

第一,從習家池風景區的現狀來看,習家池風景區現狀可謂歷史遺存豐厚、山水環境佳秀,整體歷史格局清晰可變;與此同時,開山采石與隨意建設破壞了整個景區的風貌,急需保護治理。此外,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成為時代必然,恢復襄陽舊名帶來文化新機,需要從戰略上思考習家池風景區的規劃建設問題,使之成為襄陽市的文化名片。

第二,從陳新建先生主編的《歷代詩人詠襄陽》和歷代《襄陽府志》中可以看到習家池景區的歷史圖景。習家池肇始后漢,蓬勃魏晉,豐隆唐宋,盛及明清的文人士大夫棲居地,其間有山水、有美酒、有人物、有佛道、有百藥、有園亭、有精神,中國歷史上的諸多文化名人都來過習家池,留下詩篇,豐富了習家池的文化底蘊。習家池融悠久的歷史傳統、深厚的文化積淀、秀美的山水風光和豐富的人物勝跡于一體,可謂中國士大夫文化的一處福地。

從以上兩個方面來看,習家池的歷史可以說是一處中國士大夫文化的發展史,凝聚了諸多文人的智慧和創造,形成了一處士大夫文化盛景,比東晉士大夫文化名勝紹興蘭亭還早300余年,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相當的地位。我們一定要重視和發掘習家池在中國士大夫文化史上的地位,這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未來的習家池雖然具有多方面的意義,作為中國士大夫文化的展示地尤為重要,這將使襄陽在中華文化復興的歷程扮演重要角色。此外,習家池風景區的一定要同襄陽現代文化的發展緊密相連,融入現代人的文化生活,不能成為一個孤立的景區僅作游覽。

從而對未來襄陽習家池風景名勝區的予以四大定位:

(1)中國士大夫文化綜合展示體驗區(全國層面定位);

(2)鄂西北現代文化學人藝術交流中心(區域層面定位);

(3)襄陽市青少年國學啟蒙與市民國學教育的文化高地(城市層面定位);

(4)習氏宗族文化的保護、紀念與展示地(專題層面定位);

2.2規劃的三個層次

第一、宏觀層次——宏觀立勢

由于習家池風景區的特殊區位,需要從大尺度空間關系上分析景區與城市及周圍山水的關系,從的大的空間結構上尋找習家池規劃設計的“大勢”。具體就是把握風景區內一些關鍵地段與大尺度空間的視線關系、藝術關系,使景區建構在一個宏闊的結構上,這也是襄陽古城設計及其歷史習家池“依然池上水,遙接漢江流”的設計給我們的啟示。具體來說,就是要處理好習家池風景區與襄陽古城、龐公新區、峴首山、漢江和鹿門山的空間關系。我們探尋了四處重要節點作為景區大環境融合的關鍵地段,形成整體結構,予以重點處理。(圖2)

第二、中觀層次——中觀立意

中觀層面指風景區本身層面,集中展示規劃主題。我們以自然山水結構為基礎,根據“三個世界”的定位,予以空間立意。我們從分析中國士大夫文化理想與棲居模式入手,結合習家池的山水環境特點,從景區的山水結構,到景區的文化結構,到景區的功能結構,再到景區景象結構,形成一個連續的展示士大夫風景系統。

第三、微觀層次——微觀立形

微觀層面主要是空間賦形及其微觀環境的設計,建筑造型、空間尺度、環境營造等等,都要與主題銜接。本次微觀環境設計主要包括五大區域的處理,最為關鍵的幾處是:東北部開山挖石留下的殘跡處理、風林書院、中國士文化博物館、山河一覽樓、谷隱寺關鍵地段及其十八個景點的形式處理,都應與規劃主題及其山水尺度相協調。

3 景區概念規劃設計

3.1規劃設計的三個境界分區

根據習家池三面環山的特點,從低處平原,到高處山頂,我們根據地勢,從下到上,分別安排文人所追求的三個境界:生活境界、精神境界、天地境界區。(圖2)

生活境界——文人的情趣

主要生活角度展示士大夫文人的生活特點及其理想環境風貌。主要規劃要點:保護現有習家池景區中心地段的習家池文物地段、周圍農田、水系、古樹名木,規劃體現士大夫情趣的藥圃、酒坊、竹林茶園、士林賓舍、垂釣、娛樂等功能,其中,竹林茶園和士林賓舍全面反映士大夫的飲食、起居的特點。營造“獨以從善之無能得托跡其間,耕田、種藥、養親以自怡。幽暇足以去凡心,魚蝦足以慰饑腸,汲泉漱齒,臨溪濯足,天光云影,相與徘徊,則夫灑然而忘世,以自附于古人無求者之列,是誠可樂焉”的生活境界。在竹林茶園北側規劃一處觀演場所,精心創作并上演具有士大夫文化內涵的現代歌舞劇——《習家池》,成為習家池景區乃至襄陽市的一個文化品牌。

精神境界——文人的心靈

精神境界是士大夫文人的心靈深處的文化世界,也是其藝術世界。這是本次規劃表達的一個重點。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主要以儒家為主干,輔以佛、禪、道。白居易在《廬山草堂記》中有:“堂中設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張,儒、道、佛書各三兩卷。”可見其文化精神。為此在規劃設計中分為三大文化區,展示士大夫心靈世界與藝術世界。

儒家文化景區:中國士人文化博物館、鳳林書院、名士碑林、鄂西北文化藝術研究院。士人文化博物館為我國首個全面展示士人文人的博物館,以實物、影像展示士人文化的發展歷程及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鳳林書院實為國學教育學校,為襄陽少年兒童研習國學經典的課外場所,也是襄陽市民接受國學文化的重要場所。名士碑林主要為展示歷代儒家經典文獻和中國著名士人名句的碑林。鄂西北文化藝術研究院與鳳林書院為一個整體,為鄂西北文人藝術家交流文化筆會的場所。此外,還包括一個寅賓廳,作為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

禪宗文化景區:本次規劃通過對采石場的調查,認為此處地區雖然破敗,但其背后有一種空無的禪宗意境。本次方案將之規劃成為一處體現禪境的山水園林,體現“空無”、“微妙”、“極則”等禪的理念,其間枯山絕壁、素泉涌流、池水蒼茫、遙望漢江。在池的盡頭山頂高置一處“山花似錦”亭,作為景區與城區的連接,也是一個景區的轉折,通過一個隧洞,進入下一個景區。

佛教文化景區:主要是對谷隱寺的修復,并安排釋道安紀念館,恢復宗教活動,展示釋道安在佛教中國化道路上的成就與貢獻。谷隱寺右側規劃一個體現佛教文化特點的養生休閑區。

天地境界——文人的理想

天地境界為士大夫最高境界,也就是中國所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主要是想通過整個景區景點的體悟,最后在兩處制高點上,一處為鐵帽山上的“問道臺”,一處為景區中心的“山河一覽樓”,登高而望,樓臺飛舞,漢江如斯,道生其間,感悟出中國人的宇宙生命大美。

3.2規劃設計的結構

(1)大區域空間藝術架構(圖3)

在龐公新城區城市設計規劃中,我們提出了以峴首亭、昭明臺、新區行政中心三個主要視線控制點的關系,峴首亭與昭明臺限定了行政中心的位置,并使其處在一個60°的視覺較佳位置,在本次習家池景區的規劃中,山河一覽樓、山花似錦亭與峴首亭、行政中心控制于同一視線通廊上,將景區完全融入整個襄陽市的城市空間藝術構架格局中來,從宏觀的角度來解析景區規劃,并確定景區的重要節點的布局。同時,在景區內部,問道臺、山河一覽樓、觀音閣和山花似景亭同峴首亭也相互保持一個良好的視線通廊關系。

本次景觀規劃,以峴首亭為視線的立足點,環觀整個景區。峴首亭與新的行政文化中心龐公新區,景區中的山花似景亭(是整個石刻景區和碑林區的視線控制點,以點控面,點、線、面結合,讓兩個景區良好過度,并讓視線和景區旅游線路延續),山河一覽樓(是鳳林書院,度假區四周的視線控制點且為景區內最高點,以點來控面,結合四周地形,在山河一覽樓上,可以遠觀漢江,鐵冒山和古跡觀音閣,鳳林古渡)在一條視線軸上,突出與新區在視線上的過度,讓新區和整個景區形成一個整體。

(2)規劃文化結構

禪文化--《五花會元》卷八記載了大龍智洪禪師回答僧人的一段話,問:“如何是微妙?”師曰:“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問:“如何是極則處?”師曰:“懊惱三春月,不及九秋光。”問:“色身敗壞,如何是堅固法身?”師曰:“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根據這段禪語所表達的境界,在整個禪文化區,設“極則處”,“微妙”二處,予以點題,結合景區內現有的山、水、江、花共成一景。共同營造出禪文化的精神境界與精致氛圍。

儒文化--以“習家池”為中心,結合襄陽歷史上的文化大家與隱士高人的眾多文化資源,并且在此設鳳林書院使之成為襄陽市乃至全國的國學文化教育基地,并且設置中國士文化博物館,集中展示襄陽歷史以及中國的文人士大夫文化。文林華章則以碑林篆刻的方式集中展示儒家文化中的典籍名篇。(圖3)

道文化--結合問道臺、雅士精舍和水林茶苑來體現隱士文化以及文人士大夫對自然的追求。

佛教文化--該文化區內有著名的谷隱寺始建于東晉寧康年間,為東晉高僧,佛教學者釋道安所建。它歷史悠久,歷經滄桑,千年不衰。至上個世紀60年代初,谷隱寺大雄寶殿等建筑風貌依然,期內建筑莊重雄偉,坐落之地景色幽美,堪輿風水聚合,加之歷代有高僧主事,使谷隱寺一度成為名人騷客游襄陽的一大勝地。故在景區中設佛教文化區,來彰顯谷隱寺在該地區佛教文化的地位。

(3)規劃功能結構

規劃結構為:“一心三軸五區五點十八景”。“一心”是指習家池核心景區;“三軸”是指一條規劃主軸和兩條規劃輔軸;“五區”是指入口服務區、水景區、園景區、雅士區和鳳林古鎮服務區;“五點”是指文林華章、山花似景亭、鳳林書院、中國士文化博物館和谷隱寺;“十八景”為峴首亭極則處--摩崖石刻、素流疊泉、微妙--摩崖石刻、山花似景亭、文林華章、鳳林書院、中國士文化博物館、習家池 、鳳林桃源、藥圃、水竹茶苑、雅士精舍、谷隱寺、問道臺、觀音閣、鳳林故渡。(圖4)

4 結論

習家池歷史風景地區作為襄陽城市建設中最為重要的文化名片,對于襄陽地區的歷史文化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梳理習家池的歷史文化脈絡,總結習家池所孕育的人文傳統,繼而在景區規劃中實現習家池歷史景區的保護與復興。規劃設計在以傳承地區文脈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的風景園區的需求,從而來創作一種地域的文化特色,同時在規劃創作中,挖掘習家池地區的歷史文化精神,運用中國本土對于空間規劃的結構特征,從整體視角來保護與復興歷史景區的文化活力,進而來達到景區與城市風景共同營建的目的,發揮其在現代城市空間當中的時代價值。

參考文獻:

[1][清]陳鍔編纂.襄陽府志.乾隆 25 年(1760)

[2]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20.

[3]胡繼華.中國文化精神的審美維度——宗白華美學思想簡論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陳望衡.玄妙的太和之道——中國古代哲人的境界觀 [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44

篇6

關鍵詞:梅園;景觀規劃; 遺址保護區

Abstract:This article unified the project example, Changsha Tongguang kilnware ruins protectorate plum garden landscape plan design has carried on the detailed elaboration; Makes every effort through to try the annotation in the design to our country plum culture, manifests the Chinese tradition scenery botanical garden the energetic character. Simultaneously unifies to Tongguang kilnware ruins protection, the exploration history ruins protection and the modern ecology civilization complements one another, the design technique which complements each other.

Keywords: plum garden;landscape plan;ruins protectorate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08-0122-03

1引言

銅官窯梅園利用現代公共空間的設計手法,師法自然又高于自然,力求在設計中通過對我國梅文化的著力詮釋,體現出中國傳統山水園林的精神風骨。梅園規劃以“采擷民俗、追憶歷史”為原則,追求中國古典園林“宛若畫意、天人合一”;“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精髓,表達“弘揚傳統文化”的意境。同時結合對銅官窯遺址的保護,探索歷史遺址保護和現代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設計手法,形成雙贏共生的局面。

2項目現狀概況

長沙銅官窯又名長沙窯、銅官窯,窯址位于今長沙市望城縣丁字鎮石渚湖附近。長沙銅官窯遺址是唐至五代時期制瓷遺址,距今約1000多年。1988年1月13日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劃立保護區。在保護規劃區內山體為南北走向,中間夾一線農田,其中新河貫穿東西,清水蜿蜒,林木依依,景觀極佳。為打造國家級遺址公園,沿著“銅官窯遺址―陶文化―旅游暨相關產業”這條經濟發展思路,從大概念入手,提出了旅游區、景區兩個層次的產業發展及空間布局思路,以帶動區域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在旅游區的建設思路中提出了打造湖南最大規模梅園的想法。經過可行性認證,擬以旅游接待中心區域的銅官窯博物館為中心,在重點保護區范圍建設千畝梅園,使陶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有機結合。

近期梅園規劃建設用地13.3hm2,整個梅園規劃立地條件優越,依山傍水。西面湘江,以半邊山、覺華山沿線為主,向北延伸至銅官鎮。

3梅園規劃設計方案

梅園屬長沙銅官窯文化遺址公園區的一部分,在博物館遺址總體布局和規劃原則的前提下,規劃結構可總結為“一個紐帶、五個景觀區、五大景點”。一個紐帶即是園區合理規劃的景觀道路;五個景觀區為博物館區、賞梅區、詠梅區、品梅區、水景觀賞區;五大景點為“三友亭”、“悠然亭”、“梅韻別院”、“暗香亭”、“梅湖十友”等景點。

3.1景觀分區設計

3.1.1“博物館”景區

銅官窯博物館位于園區入口處,主要展示銅官窯的悠久歷史,突出一個“古”宇。景區中心博物館――“銅官窯博物館”,博物館周邊綠化主要配植梅花,適當在視覺焦點位置放置含梅花浮雕文案的陶罐小品,暢敘梅文化的同時啟示銅官窯將詩畫文化內涵用于陶瓷上的先例,表現出梅花特有的品質和價值,展現梅花幾千年的古韻,寓教于游。

3.1.2“品梅”景區

分室外展區和室內展區兩部分。室外展區名為“聞香尋梅”, 主題圍繞王安石詩句“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來展示梅藝術。室外按梅品種分片種植,并在臨水區和陸地區配植不同的梅花品種,在滿足其生態要求的前提下,營造更豐富的景觀。室內的游客服務區有“品梅屋”, 魏晉南北朝時,流傳著一些關于梅的典故。《世說新語》寫道:“魏武帝行失道,三軍皆渴帝令曰前有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水出。“望梅止渴”的成語便由此而來。“品梅屋”出售各種梅的加工食品,讓游客品嘗梅果的多種滋味,了解梅的多種用途和經濟價值。

3.1.3“詠梅”

以文化景墻為主,文化景墻雕刻藝術展出歷代名家關于梅的詩詞書畫作品。游人可以在這里揮毫潑墨、賦詩詠詞,抒發賞梅的情懷。詠梅廣場四周修有竹徑與秋葉小徑。這里是文化展示的重要區域。景墻以及點綴小品都與銅官窯的文化相結合,景墻墻面裝飾采用陶瓷藝術浮雕,不僅展示陶瓷文化藝術且景觀主題鮮明,給景墻賦予生命。景觀節點位置采用陶罐種植綠化,構造精致景觀小品。展示陶瓷藝術經久不衰,并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連。

3.1.4“思梅”

該區屬于覺華山山體一部分,以現有常綠針葉樹為主,形成幽靜而封閉的空間,與其他的開放空間形成對比,為游人提供一個靜謐舒適的境界。游人可在蒼松翠松林中,深思冥想,發思古之幽情。設有“悠然亭”等景點。

3.1.5梅溪水景區

梅溪是在原有的生態水塘的基礎上建成的,借助地形,形成上游瀑布、深潭、中游淺灘、小溪、下游靜水荷塘等多樣的景觀層次,水邊展現垂枝梅、綠萼梅、照水梅等的綽約風姿。

3.2景點設計

整個梅園的景點展示以“梅文化”為主題的特色文化景園,同時注重以各個品種的梅花成孤植、或從植、或群植、或自然配植等手段形成以梅為全園主調,多種植物(如松、柏、竹、茶……等)相配的景園植物群落,豐富景區原本雜亂的植被,園區主要通過游園步道和溪流兩條主線將各個景點連成一個整體,使游人流連忘返、享受山水、古建筑、豐富植被構成的時間、空間美,達到休閑、健康、益智、放松心靈的目的。

3.2.1“三友亭”景點―― 以方亭為中心,在建筑物周圍以“歲寒三友――松竹梅”的配植方式種植,即以梅花為主景,早園竹為配景,以松樹為背景,襯托整個環境的冰清、靜溢、平和之美,展現中國特有的文化,給游人提供一處靜思、凈化心靈的空間。在置石上刻字題名,以收點景、破題、增趣相得益彰之效。

3.2.2 “悠然亭”景點――古人云“登樓觀梅”,悠然亭位于全園至高點,亭體量可制全園;登上悠然亭,全園景色一覽無遺,給人以開闊、得意、自在的感受。悠然亭周邊綠化在本地植物種類基礎上運用植物造景的手法,從色彩、季相多方面考慮。在景點設計和種植設計中,體現梅花神形兼備、色香俱佳、傲雪凌霜的風骨,以及“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在乾坤”和“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的高潔品格。唐代詩人李白寫有“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青梅竹馬”便由此而得名,梅花與愛情關系更密切了。悠然亭沿山區游路下來一處植物造景,以粉紅色系梅為主景植物,營造一個浪漫愛情梅花林。

3.2.3 “暗香亭”景點――梅香別具神韻,此名源于詩句“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暗香亭置身潭中,通過曲橋與周邊相連,周邊自然配置梅樹、柏樹;夏秋觀梅形、冬春賞梅花,微風掠過,幽香陣陣,置身亭中,猶如身漫花海。

3.2.4 “梅韻別院”景點――古人強調“梅花繞屋”梅韻別院建筑形式古樸,與梅園韻味想符;元朝“畫梅高手”王冕,隱居九里山,號梅花屋主。筑室三盈,環植梅花,過著“山中煮石乍歸來,滿樹瓊花頃刻開”的意境生活。梅韻別院景點即追尋此種意境,前院可觀梅、茶、菊,后院可眺“梅湖十友”,在院內游人還可品嘗梅子酒、梅花茶為游人提供一處健康休憩的場所。

3.2.5 “梅湖十友”―― 山無水不靈,貫穿全園的溪流在山谷低洼處匯集成湖,湖中置島,并在湖島間配植十友------茶蘼韻友、茉莉雅友、瑞香殊友、荷花靜友、巖桂仙友、海棠名友、佳友、芍藥艷友、梅花清友以及子禪友。整個水系區在豐富的植被承托下猶如仙境一般清逸、靜寂。

3.3道路交通體系

規劃根據功能形成一級景觀園路、二級景觀園路、車行線路為主的三級道路網絡。

篇7

關鍵詞:文化傳承;景觀設計;哈薩克族

中圖分類號:F59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6-0239-02

引言

旅游景觀規劃設計作為旅游景區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受到規劃設計者的重視。對于如何進行景觀規劃設計,相關學者從不同角度做了闡述。旅游景觀設計應遵循“和諧人地關系”發展觀,基于自然景觀的旅游景觀設計應側重生態思想,基于人文景觀的旅游景觀設計應側重保護[1]。旅游景觀規劃設計不應只強調景觀藝術與技術手段,更應研究旅游主體的知覺特性,使原有設計中“人”、“景”對立模式,轉變為“人”、“景”交融模式[2]。

一、研究背景

哈薩克族民族文化豐富多彩,獨具魅力。在民族信仰上,哈薩克族在接受伊斯蘭教信仰之前,全民篤信薩滿教,至今生活習慣中還有薩滿教的痕跡;在生活環境上,哈薩克族生活在高山草原環境中,牧業是其主業;在民族技藝上,哈薩克族個個都能歌善舞,男子擅長放牧、宰殺牛羊,女子擅長刺繡、釀制馬奶酒。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是哈薩克民族的聚居地之一,縣城外的牧場處處洋溢著哈薩克民族的游牧生活氣息。受城市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哈薩克牧民選擇在縣城內定居,其結果是定居的哈薩克牧民或其后代的生活習慣發生變化,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不斷受到沖擊。陽光樂園位于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濱河路南側草場片區,是用于城市居民和游客娛樂休閑的場所。以哈薩克文化元素為靈感對公園內的景觀進行規劃設計,既能做到公園與周圍的濕地環境相融合,又能充分展現哈薩克的優秀文化。

二、哈薩克文化元素在陽光樂園的具體運用

1.景區大門

景區大門是游客進入景區的第一印象區,別致、醒目和親切是其主要特征。在哈薩克文化中,天鵝和哈薩克民族這兩個詞的發音是相同的,天鵝是哈薩克族的圖騰和精神符號。哈薩克是一個好客的民族,一旦有客人來訪,哈薩克牧民必定會宰羊煮飯款待客人。將景區的大門塑造成天鵝的造型(見圖1),能夠給游客以視覺上的沖擊力,使其聯想到哈薩克牧民在迎接來自遠方的客人。兩扇大門的正前方,放置一口熊熊燃燒的大鍋,寓意為哈薩克牧民煮了一鍋優質的羊肉,等待客人的品嘗。

圖1 “天鵝”大門

2.導視牌

導視牌具有指示方向、指引景點、解釋景點的作用,它是景區內不可缺少的景觀。陽光樂園內的導視景觀也可以借用哈薩克民族特有的紋飾將,將其紋飾圖案進行變形加工,制作成不同造型的導視牌(見下頁圖2),如懸挑式導視牌、肩挑式的導視牌等,以此來引導游客進行參觀游覽。哈薩克族民間裝飾藝術肇始于青銅時代,源遠而流長。在中西文明交融過程中,哈薩克族民間裝飾圖案形成了動物紋飾、幾何紋飾、植物紋飾等母題[3]。整體來看,哈薩克的紋飾大多都是從日常生活中的具象物體抽象而成的形狀,如羊角紋與山羊角的形狀就非常相似。與普通的導視牌相比,用哈薩克紋飾的形象制成的導視牌顯得更富有大自然的氣息。

圖2“羊角紋”導視牌

3.休閑座椅

景區內的座椅首要的功能是供游客休息,但富有文化意義的座椅既能讓游客得到休息又能夠體會一種美感。冬不拉是哈薩克族傳統的樂器,幾乎每個哈薩克族家庭都有冬不拉樂器。冬不拉制作簡單、便于攜帶,它是哈薩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彈弦樂器,也是牧民們最喜愛的樂器之一[4]。冬不拉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琴箱扁平,琴身較短,另一種是琴箱梨形,琴身較長,音量也大。冬不拉樂器有著較為強烈的立體感,在座椅景觀設計中,借用該樂器的獨特造型,加以改造利用,制作成造型優美、富有音樂韻味的座椅(見圖3)。游客坐在冬不拉造型的座椅上既能遮陽避風,又能體驗親自扮演阿肯彈唱冬不拉的意境。

圖3“冬不拉”座椅

4.氈房

哈薩克氈房以其易于搭卸、攜帶方便、堅固耐用、居住舒適、防寒、防雨、防震的特點成為千百年來哈薩克牧民喜好的一種民居形式,而且沿用至今,成為哈薩克民族文化中獨特、亮麗的一道景觀[5]。在陽光樂園的餐飲和住宿區設置12個氈房,以其代表早期哈薩克民族的12個部落,在每個氈房門口樹立一處不同部落的裝飾,用各種片石進行裝飾,形成原始粗獷的風格,讓游客從中領悟哈薩克民族的悠久歷史。“王帳”設置成雙穹頂造型(見圖4),以顯示其層次美和威嚴感。

哈薩克氈房不同于蒙古包,它體現的是哈薩克族特有的建造藝術。從外觀上看,哈薩克氈房繪制有許多精美的菱形圖案,頂部略微鼓起,外部輪廓的線條柔和而舒緩;從內部場景看,氈房內擺放的有各種哈薩克民族的生活物品,如三腳烤架、精美的地毯和壁毯等。氈房的設置為游客體驗哈薩克的建筑文化和飲食文化等都提供了便利。

圖4“王帳”(氈房之一)

5.小品

小品是景區內獨特的景觀,它以小巧精悍有內涵而著稱,在特定的位置放置相應的景觀小品,能夠有效調節游客的審美情緒,緩解由于欣賞主體景觀的時間過長而造成的疲勞感。陶罐是哈薩克人民早期用于盛放糧食和飲用水的器物,它為人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哈薩克族人民使用的陶器形制美觀,造型豐富,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民族工藝品。因此,宜采用不同類型的陶罐作為景區內的景觀小品。

結語

本文主要從景觀的重要節點角度,講述了在旅游景觀設計中如何恰當地傳承和運用哈薩克民族文化。傳承與運用民族文化不等于對民族文化的機械復制,成功的景觀規劃設計必須找到歷史和現代的最佳契合點,這樣才能讓游客從旅游景觀中真正地體會到該民族文化的神奇和奧妙。

參考文獻:

[1]鐘士恩,任黎秀.旅游景觀設計的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為例[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7,(3):91-93.

[2]陳萍萍.基于“體驗”視角的旅游景觀主題化規劃設計研究[J].浙江學刊,2001,(4):163-168.

[3]周珩幫.哈薩克族民間裝飾圖案的母題與類型[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10,(2):17-23.

[4]丁曉莉.論哈薩克族民族音樂[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09,(5):84-87.

[5]蔣新慧.哈薩克氈房及其文化內涵[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2001,(2):63-69.

篇8

關鍵詞:旅游;升級;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旅游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已成為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重要支柱產業,我國旅游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市場潛力巨大,旅游產業的發展不僅能夠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隨著其他行業的結構調整,旅游產業同樣需要改造升級。

一、旅游產業目前存在著一定的不足

1.總體戰略規劃不合理、執行不力。有的地區沒有根據自身特點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即使設計了總體規劃,由于各種原因,也存在著特色不突出和資源優勢利用差的問題,各個景區景點設計雷同、盲目重復建設1]。

2.產品開發的開創性思維不足。有的地方雖然有比較成型的旅游線路和景點,甚至在設計上還獨具匠心、特色十足,但由于缺乏開發和管理方面的開創性思維,使得景區吸引力不足。

3.缺乏對旅游資源的必要維護。旅游資源必須依靠維護才能保持對游客的持久吸引力,一些旅游景點在這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如過度、無序開發,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破壞嚴重,垃圾橫行,交通、電力、通訊網絡零亂,景點有收費無服務等,景點呈獻越來越濃烈的城市化特征,破壞了景區應有的特色。

4.工作人員素質有待提高。受行政編制和管理機制影響,有些景點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不高,服務意識差,同時業務人員隊伍建設滯后,復合型人才儲備不足,缺乏培育土壤。

5.旅行社運作不規范。有資質、運作正規的旅行社嚴重不足,很大一部分屬于黑社,存在服務質量差、隨意增減旅游項目、強制消費等問題。

6.吃住行樂等軟件問題有待解決。很多景區存在交通不暢、車輛不足、安全性低等交通問題,直接影響了游客的出行。雖然景區內設立了各式各樣的旅店,但很多存在收費偏高,衛生環境、服務質量較差的現象。

二、如何進一步推動旅游產業升級

1.長遠規劃,明確目標。成立專門的組織,由政府主導,各主管部門、相關部門及社會各屆人士共同參與,通過對地方的旅游資源綜合分析后,制定景區規劃設計、市場開發、人員培訓、區域布局、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的長遠規劃,按步驟嚴格實施,實行領導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

2.加快產業一體化進程。經濟發展的趨勢是一體化,同樣旅游產業的發展也要一體化,從全國到地方都要堅持這一思想,各地方應根據自身的資源和文化優勢,結合地區規劃,對景區進行空間整合,加強地區間的合作,形成一個完整的旅游資源,同時設計一些獨具匠心的旅游產品和線路,豐富旅游產業結構和文化內涵,使之成為地區、城市的名片。

3.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積極與科研院所聯合,采用與旅游院校合作辦學、簽訂就業意向等方式來穩定人才資源,同時為人員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培訓平臺,以基本知識和實踐技能為主,不斷豐富完善內容,在培訓中著重提升人員的能力和團隊意識,同時,還要加強對組織文化、景區發展規劃,營銷技巧、服務和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培訓,加強同行業間的技術交流化,著重培養復合型高學歷人才。

4.完善加強旅行社建設。建立以大社主導、中小社分散經營的網絡,形成批發——零售的業務模式,對于新申請的旅行社,除了要求資金、場地等硬件條件外,更要關注信息化程度、服務質量和人員素質等方面的軟件條件,提高加入門檻,推行誠信服務。著重發展信息化,建設旅游商務平臺,建立健全商務網絡2]。

5.積極推進旅游產品開發。既要通過完善服務和宣傳,將旅游景點推銷出去,還要以此為切入點,大力開發其他附屬產業,尤其是紀念性產品的開發,要對本地區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進行充分挖掘,將藝術性、地域性、民俗性融入其中,充分體現地區旅游品牌戰略。因此,在設計上首先要突出歷史性和文化性,同時在制作工藝上要將技術與藝術有機地融合,大膽創新,增加紀念品的觀賞性和收藏價值。

6.加快配套設施建設。旅游產業實際上是一種服務業,這就需要在服務質量上下功夫,要完善吃住行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制定行業運作標準、衛生標準、價格標準和服務標準等來嚴格規范相關產業的服務,給游客營造賓至如歸的感覺,同時還要著重完善交通體系,減少游客出行困難,合理調配流量,促進景區保護,提升景區美譽度。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城市綜合性公園 公園改造 因地制宜 分步實施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馬鞍山市雨山湖,舊名洼兒塘,又稱娃娃塘,位于馬鞍山市中心地帶,通過雨山河與長江溝通,水域面積1087畝。湖東有佳山,西有雨山,兩山相對,湖光山色,渾然一體。湖周圍垂柳倒映,高樓成群,為市中心風景區。1959年開辟為城市公園,與臨近的佳山和雨山共同構成了馬鞍山城市景觀中山水相依的特色。

一、基地背景及研究

1.1區位及總體概況

1.1.1城市概況

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東部,橫跨長江兩岸,毗鄰南京、合肥兩大省會城市,是一座既現代又富有歷史底蘊的城市。

馬鞍山是20世紀50年代后期崛起的新興鋼鐵工業城市,其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先后受到國家有關部委的多次表彰,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十佳綠化城市”、 “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等榮譽稱號。

1.2公園概況

1.2.1公園改造范圍

南起湖南路,北至湖北路,東至楊秣小區,西至湖岸線。陸地總面積約:39萬平方米。

1.2.2公園歷史

雨山湖位于馬鞍山市中心地帶,通過雨山河與長江溝通,水域面積1087畝,1959年開辟為城市公園,與臨近的佳山和雨山共同構成了馬鞍山城市景觀中山水相依的特色。

雨山湖,舊名洼兒塘,又稱娃娃塘,位于馬鞍山市區中心,水域面積1987畝。湖東有佳山,西有雨山,兩山相對,湖光山色,渾然一體。湖周圍垂柳倒映,高樓成群,為市中心風景區。1959年,辟為公園,園因湖名。

1.2.3公園概況

雨山湖公園總面積約50.7公頃,南園以靜為主,著重滿足游人休憩觀景需要,北園以動為主,配置多種游樂設施,并在水面設立水上活動區。動物園位于公園中部,主要展出小型動物,園內綠樹成蔭,自然環境較好。

現有雨山湖公園分別有南北出入口,西邊臨湖,東邊與城市有圍墻相隔,公園內部環境幽靜但與城市缺乏聯系與滲透。

1.3公園現狀分析

1.3.1公園與城市關系分析

雨山湖公園地處馬鞍山市中心,屬于雨山湖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市內最大的綜合性公園,同時也是一顆綠色的“詩城明珠”。對于未來的馬鞍山城而言,它將成為獨特的綠色中心和市民生活和游憩的開放空間。

存在問題

·雨山湖僅僅是雨山湖公園的借景,公園和湖之間未能建立有機聯系,未能展現湖的魅力。

·缺乏和城市的空間和功能聯系,未能充分發揮作為城市中心綠肺的效應。

·公園缺乏鮮明的個性,景觀環境缺乏層次感和多樣性。

改善策略

·考慮雨山湖公園周邊的城市區域個性,以此界定和強化公園內部的不同區域的景觀氛圍,構筑公園不同層次的景觀空間。

·在城市和雨山湖公園之間設置多樣性的開放空間和合理的功能地塊,使人工化的城市景觀自然地過渡到公園的自然景觀。

·增加和擴展入口空間,加強公園內外交通及步行系統的連接,創造公園和城市開放空間系統之間的綠色連接,進一步強化雨山湖景區的“城市綠肺”功能。

設計目標

·強化雨山湖公園和城市的關系,包括加強空間、視線、交通、土地利用和景觀特征等要素之間的聯系,使雨山湖公園與城市有機融合,并為城市注入生氣和活力。

1.3.2交通組織

存在問題

·交通組織不完善,缺乏系統和豐富多樣的游線

·部分入口缺乏停車場

·規劃城建路一側缺乏足夠入口

·缺乏連續和完整的步行系統

·缺乏水上游線

改善策略

·規劃城建路一側增加入口,增強公園的可達性

·改善交通組織,適當增加停車場

·創造多樣化的游覽線路

·規劃設計水上游線

·創造連續和完整的步行系統

設計目標

·規劃合理的交通網絡,結合景區外的公交系統和規劃城建路,實現完整慢行系統。

·創造多樣的交通方式成為旅游經驗的一部分。

1.3.3現有景點

優勢利用

·雨山湖公園景色優美,早已深入馬鞍山市民心中,早在2007年就被評選為馬鞍山十佳景點。

·景點分布豐富,歷史底蘊豐厚。

·動物園主要展出小型動物,園內綠樹成蔭,自然環境較好。

存在問題

·很多景點已經有名無實,需要系統規劃及重新設置

·現有的多數人工景點與優越的自然人文景觀資源不協調

·公園功能區混亂,北園以活動為主的游樂設施分布零散,嚴重影響公園景觀。

·公園內缺少面積較大的主題活動場所,無法為市民提供較為集中的晨練和組織大型活動的場所。

·動物園位于公園中部,占地面積小,主要展出小型動物。園內綠樹成蔭,自然環境較好,但其占地面積小,園內建筑簡陋,且分散凌亂,動物籠舍簡陋破舊,且衛生狀況較差。未來規劃擬將動物園整體搬遷至新址。

·沒有充分利用雨山湖水景資源,親水項目較少。

改善策略

·對現有景點進行全面和完善的評估

·針對不同景點提出不同的具體加強保護,結合規劃城建路,提出改善或拆遷的建議

設計目標

·清除或改造低質量的景點,增加景點的觀賞性和經濟性,充分彰顯雨山湖的歷史和自然資源,提升公園的整體形象。

1.3.4現狀建筑

·南大門:2009年底改造完成,現狀較好,新增亭廊及湖邊水榭景觀建筑現狀較好,可以予以保留利用

·園內亭、廊等景觀建筑:建筑年代久遠,建筑形式較為單調,建筑材料稍顯雜亂,風格不統一,有待改造

·東大門建筑:由于規劃城建路,該大門未來將被拆除,未來城建路沿線將增設若干出入口

·園內游樂設施配套建筑:分布雜亂無章,建筑形式雜亂,破壞嚴重,建議拆除,集中設置游了設施

·園內公廁:分布較為合理,但大都存在廁位數量不符合規范,缺少殘廁等問題,有待改造。

·公園花房溫室:因規劃城建路,即將被拆除,建議另行選址重建,以滿足公園的使用要求,同時新建花房可兼有展覽

·舞臺:缺乏活力和生氣

·北大門:近期門房以外立面出新改造為主,遠期結合規劃道路建議重建

改善策略

·對現有建筑景觀進行全面和完善的評估

·針對不同景點提出不同的具體加強保護,結合規劃城建路,提出改善或拆遷的建議

設計目標

·力爭使改造建筑和新建擴建建筑體現統一的現代建筑風格,提升公園的整體形象

1.3.5現狀園路

優勢利用

·部分園路鋪裝新近維修,材質及樣式都較好。

存在問題

·大部分園路都陳舊、破損,急需維修。

·園路系統基本未作排水設施,存在黃土沖刷路面的情況

1.3.6現有水體、堤岸

優勢分析

·臨湖觀景,視野開闊。

·現有水體面積有大有小,形式多樣。

·總體水質較好。

存在問題

·缺乏親水性,現有岸線形式單一,岸線未經系統整理的小水面未貫通,無法形成循環,小水體水質不佳。

·沒有考慮安全因素

·沒有考慮水質的維護,與雨山湖大湖面未溝通

·水景和景觀缺乏統一考慮

篇10

[關鍵詞]生態旅游規劃 ; 景觀生態; 金盤山

中圖分類號:S7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3-0269-02

生態旅游最初是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在欠發達國家被迫開始的,現已成為世界旅游業經濟的新增長點。生態旅游的興起引發了研究熱潮,從眾多對生態旅游的定義中可總結出生態旅游的三重含義。一是哲學理念的,即可持續發展的哲學觀;二是科學層面的,指科學技術的研究,著重環境容量和旅游生態系統的變化規律;三是商業意義的,指一種旅游產品。在旅游規劃規程中,生態旅游既被看作產品,也被看作是理念和科技的支持。因此,生態旅游可看作是線路的組合。其中,金盤山生態旅游區是以鄉村社區為活動場所,以田園風光、森林景觀、農林生產經營活動、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習俗為旅游對象,吸引旅游者前去觀賞、休閑、體驗、健身、科考、習作、繪畫、攝影、購物、度假的一種新型的旅游形式。

1.金盤山景區概況

金盤山態休閑旅游區地處福建省上杭縣廬豐畬族鄉的章金村內,章金村屬于革命老區基點村、省級生態村。位于上杭縣城東南部,地理坐標東經116°30′-116°45,北緯24°59′-25°01′。東西寬2380米,南北長3300米,面積4約650公頃,其中山林面積 606 公頃,農田面積 43公頃。村有118戶519人。距離上杭縣城區10公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1600-1900毫米,平均氣溫19攝氏度,無霜期300多天,境內多為低山、丘陵地,土壤含無機磷豐富。它位于上杭縣南北旅游走廊的主軸線上,是紅色古田-才溪-臨江樓旅游~摩陀寨~李氏大宗祠旅游區風景區黃金旅游線中的重要節點。

2.景觀生態學分析

對于具體的旅游地而言,其主要功能是為人們提供旅游活動載體,同時作為生態系統為生物提供棲息地和基因庫,在線路規劃中,引入景觀生態學原理,結合生態因素,可以使兩方面的功能更好實現[1]。本文從景觀生態學中的景觀格局、景觀功能分區等方面出發,結合生態旅游規劃的原則來探討金盤山生態旅游線路的規劃設計。

2.1 金盤山景觀結構

景觀結構是指不同生態系統或景觀單元的空間關系,即指與生態系統的大小、形狀、數量、類型及空間配置相關的能量、物質和物種的分布。景觀生態學將景觀空間結構分成3種基本結構或要素:斑塊(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質(matrix),簡稱斑塊――廊道――基質模式[2]。

(1) 基質背景和景觀斑塊。金盤山的基質背景可描述為:原生態的亞熱帶自然風景、生態家園。構成這一基質背景的景觀斑塊包括:

一是植物景觀斑塊。以天然闊葉林居多,主要常綠闊葉樹有米楮、苦楮、甜楮、絲栗栲、細柄阿丁楓、楊梅、木荷等樹種,常綠針葉樹有馬尾松、杉木等。林相比較整齊,群落垂直層次較分明,加之豐富的降水,溫暖的氣候,較大的相對濕度,使景區內的闊葉林外貌帶有熱帶雨林的一些特征。

二是動物景觀斑塊。未被完全開發的金盤山生態環境為飛禽走獸提供了繁衍生息的樂園,具有一定的科研價值和保護意義。

三是氣象景觀斑塊。地處金盤山風景區,氣候宜人,空氣清新,地處高處,可觀日出、云海、佛光,賞如夢如幻的自然美景。

四是社會人文景觀斑塊。金盤山開發出的農業觀光園、農家樂、休閑健身場地、寺廟禪寺,是社會生活、人文底蘊的結合。

(2) 廊道。金盤山廊道從空間上分為3類:一是區間廊,即外部旅游者進入金盤山景區的各種交通線路;二是區內廊,即景區內連接景觀斑塊的內部通路:三是“斑”內廊,指景觀斑塊內部的旅游線路,如寺院內的游覽路。從形式上分為兩類:一是人工廊道,如公路、橋、蹬道、游山石徑等;二是自然廊道,如河流、植物景觀斑塊的自然分水嶺等。

2.2 金盤山景區景觀功能分區

一定范圍的區域環境即是一個生態系統組成的景觀,在該景觀中存在廊道、斑塊和本底基質三要素。景觀要素本身在大小、形狀、數目、類型和外觀上的不同或變化而導致區域的景觀結構的不同與變化。景觀結構的差異性就導致景觀功能的差異性,如使物種、能量、養分和信息在景觀要素之間的流動與相互影響導致生物種群的變化。因此,在景觀規劃時首先要針對不同的景觀格局進行功能分區。

根據規劃設計和金盤山生態休閑旅游區景觀資源現狀,結合生態休閑旅游區發展要求,把金盤山生態休閑旅游區分為“一個中心,三園五區”:“一個中心”即服務中心;“三園”即果園、竹園、茶園;“五區”即休閑農業觀光區、寺廟區、森林浴和珍稀植物鑒賞區、休閑娛樂區、運動健身區。1996年L.B.W.Nieuwkamp提出的生態旅游地分為四大區域:野生保護區、野生游憩區、集游憩區和自然環境區[3]。這些分區模式在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生態旅游區規劃中得到了實際應用。據此,金盤山的森林浴和珍稀植物鑒賞區屬于野生游憩區;寺廟區、休閑娛樂區、運動健身區屬于密集游憩區;果園、竹園、茶園(三園)、休閑農業觀光區屬于自然環境區。

3.生態旅游線路規劃設計的原則

3.1 符合生態旅游主要特點的原則

生態旅游是以旅游目的地的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作為旅游資源,并強調保護旅游資源。其主要特點是:自然性、保護性和參與性[3]。

3.2 體現綜合效益的原則

這一原則既是生態旅游規劃的原則,也是景觀生態學在旅游地規劃中實際應用的體現。旅游線路的規劃設計不僅要考慮生態環境效益,還要考慮社會經濟效益,即要符合旅游者的需求,體現市場經濟需求。

4. 金盤山生態旅游區規劃設計

根據金盤山景觀格局和生態旅游功能分區以及生態旅游規劃原則,將各景區規劃定位如下:

4.1 “一個中心”:服務中心

主要用于為游客提供服務和景區的日常管理,同時也是一個展示窗口,擬在入村水口設置迎客門1座、接待室和服務區600、廣場2000。接待室內布置與生態休閑信息相關的石景、圖片、文字等,宣傳生態旅游文化。

4.2 “三園”:果園、竹園、茶園

充分利用現有竹園、果園、茶園,通過集約經營管理措施,修建觀光、生產體驗園,開展三園觀光、生產體驗活動。吸引游客。

4.3 “五區”:休閑農業觀光區、寺廟區、森林浴和珍稀植物鑒賞區、休閑娛樂區、運動健身區

?休閑農業光觀區

休閑觀光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游業。是現代農業的組成部分。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功能,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生活功能。利用現有的農田和荒坡地發展種植果園、菜園、茶園、花圃綠色環保農副產品等,讓游客入內摘果、拔菜、賞花、采茶,使用古老農具用牛犁田、爬田、插秧等體驗農事生產活動,享受田園樂趣。

?寺廟區

選擇在金盤山處建1座朝圣廟,金盤山自然植被保護完好,景觀資源豐富;地勢開闊平坦,進行場地平整綠化、平地修建其他輔助設施,維修改造原有小路連接森林沐浴和珍稀植物鑒賞區,在山頂處的雷壁寨建觀光塔1座,塔的建防護欄。早上可觀看日出,晚上可以欣賞到上杭城燈火,可極目眺望,使人心曠神怡。

?森林浴區和珍稀植物鑒賞區

燕子角山場到長坑里山場,群山綿延,地形地貌復雜多變,形成極好的山地小氣候,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植被類型,蘊藏著種類繁多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山中有大片的原始闊葉樹林、有瀑布等,在山間荒田和游覽公路旁,設計種植珍稀闊葉樹種,樹種選擇紅豆杉、銀杏、花櫚木、竹柏等等。開展體驗森林浴,叢林探幽活動和珍稀植物鑒賞活動,開展登高攬勝等活動。充分利用現有的瑟皮沙山場的瀑布景點為依托,修建木棧道及涼亭等配套設施。對道路兩側及其周邊環境進行修整,于林中布設游步道、石凳、休息亭等,并在林下套種一些芳香植物、市民通過呼吸芳香物質的精氣,刺激大腦植物神經,增強內分泌,改善身體狀況,達到康體目的。通過珍稀植物的鑒賞,人們從中得到科普教育,增強了保護植物保護大自然的的意識。

?休閑娛樂區

擬將現有村部分民居改造成農業生態休娛樂閑區,布設農家樂20家。適當增加休閑娛樂廳、餐飲美食、時尚休閑等建筑。為游客提供與體驗民俗活動,諸如打糍粑、做米板、炸棗,舞龍燈、舞香燈、對唱客家山歌等娛樂。在民居周邊植物種類相對單一、同時又屬視覺焦點的地段,進行適當人工栽植的綠化樹如:香樟、南方紅豆杉、銀杏、竹柏、天竺桂、楓香等。同時配種些紅花繼木、紅葉石楠、鐵樹、金心女貞等觀葉植物,營造景觀林,達到春季山花爛漫和秋時紅葉漫山的效果。

?運動健身區

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景觀老虎巖(溶洞),離老虎巖200M的彩圓背山場,海拔350M,自然植被保護完好,建塔一座,平地修建防護欄,區內設置健身場地和器具1套。同時用福建山櫻花,山杜英,紅楓,海桐球、紅葉石楠球、紅花繼木球、金心女貞球等樹種綠化。,在彩圓背山澗匯合出口處筑壩新修建人工湖1個,沿湖修筑環庫路,沿路種植綠化樹。如:垂柳、大青、天竺桂、桂花、大皇椰等,適當地段修筑垂釣臺,供人們釣魚修身養性。山頂雷壁寨與老虎崠大山遙遙相對,其海拔高海拔高度777.7米(老虎崠海拔582.1米),地形開闊平坦,修一登高望遠塔,不僅可觀賞金盤山整個景區,而且還可以眺望上杭縣城及客家汀江母親河的美景,令人心曠神怡。

4.4、綠化美化規劃

金盤山生態休閑旅游區內的植物資源豐富,以天然闊葉林居多,林相比較整齊,群落垂直層次較分明,加之豐富的降水,溫暖的氣候,較大的相對濕度,使景區內的闊葉林外貌帶有熱帶雨林的一些特征。如種類眾多的粗大木質藤本,滴水葉尖,林冠較緊密,中型葉植物較多等,構成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觀。

4.4.(1 )規劃原則與措施

4.4.(1 )-1 森林植被是森林景觀的重要基礎,必須加以保護,植物景觀布局以保護和利用為主,改造為輔的原則。

4.4.(1 )-2 在功能區、景點美化上,堅持因景制宜、適地適樹和植被類型多樣化的原則,通過補植,適當疏伐等措施,增加花果、色葉、芳香類植物,進行美化和香化,使森林景觀豐富多彩。

4.4.(1 )-3 通過林種改造,林木定向培育,分期分批綠化美化,提高森林整體結構景觀效果,提供不同植被群落多姿多彩的觀賞內容,提高生態休閑旅游區景觀質量。

4.4.(1 )-4 本著以金盤山生態休閑旅游區布局為重點,采取點、線、面結合的原則,合理的配置植物。以求各類建筑在風格、體量、造型、色彩等與自然植被環境彼此融治、相互協調。

4.4.(1 )-5 總體上以鄉土樹種為主,體現景區的地方特色,同時又適當引進名貴、觀賞價值高的樹種,培育發展稀有名貴品種,實行喬、灌、藤、草相結合搭配,形成地被植物、灌叢、攀援、亞喬木、高大喬木的復層森林群落景觀,力求豐富棋盤石生態休閑旅游區的空間美感。

4.4.(2 )功能區、景點植物景觀規劃

植物配置應根據功能區的特點,采取各種有針對性的措施,以形成各自的特色。

4.4.(2 )-1 面上綠化美化

根據以保護為主,改造為輔的原則。首先保護好現有森林、草叢,金盤山生態休閑旅游區內所有綠化都應喬、灌、花、草相結合,自然植物群落與人工植物群落相結合,森林按風景林經營,嚴格控制采伐。通過對林種的改造,在宏觀上形成一定氣勢,以構成廣袤無垠、層次分明的森林景觀效果。根據景點開發和景觀建設要求,可種植一些樹形優美的風景樹種,點綴一些觀花、觀葉的灌木和花卉,如山烏桕、山合歡、紫薇等,使生態休閑旅游區景觀更增艷色,更具魅力。達到春時絢爛,夏日濃蔭,秋季馥郁,冬令蒼青的效果。

4.4.(2 )-2 線上綠化美化

線上植物景觀設計主要是道路沿線綠化,以綠為主、綠美結合、綠中造景,植物以喬木為主,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結合,沒有土壤。重點旅游線路應充分利用現有森林風景資源,采取規則式和片段式相結合的方式營造護路林和遮蔭林,以闊葉樹為主,喬、灌、花、草相結合,道路兩側或一側有景可賞的地段,間隔5-6M種植一株香樟、山杜英、天竺桂等綠化樹種,綠化樹種間可栽植杜鵑、梔子花、福建山櫻花、紫薇、紅葉石楠球等灌木。剩余的空地可種植狗牙根草、蜘蛛蘭、沿階草等草本植物。在道路的轉折處,配置高低錯落的花境,以簡勝繁,樸素簡練為基礎,不僅要有雄健挺拔、濃郁如蓋;還要有樸素蘊藉,雅淡而看的效果,使之具有通透與庇蔭兼具,顯露與幽奧并存,處處入畫,別具一番情趣。

4.4.(2 )-3 點上綠化美化

點上的植物配置以喬、灌、花、草植物群落,立體構成,遮角擋蓋,以散植和孤植組成植物景觀,花境、臺前、游道邊配以草花依高矮序列,季相、色相予以調整,使游人居住和閑游間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5、小結

在景觀生態學的基礎上,對金盤山景區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保證生態自然性的基礎上,結合鄉村生態游的理念,最大限度的滿足了生態旅游的特色。根據當地的氣候、人文、環境等特點,形成了規劃思路,對該生態旅游區的近長期規劃建設有個指導性的意見,本文為決策們提供了規劃設計的依據,有些細節問題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祁黃雄、林偉立:“景觀生態學在旅游規劃中的應用”[J],《人文地理》,第22~26頁,1999年第1期.

[2] 傅伯杰等:《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第42頁,科學出版社, 2001年.

[3] Nieuwkamp. L. B. W,Zone Medalling in Ecotourism [A],《生態旅游規劃與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 1996年.

[4] 《龍巖市志?上杭縣志》 2012年編著.上杭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5] 《城市園林綠地規劃》第2版,楊賚麗主編.中國林業出版社.

[6] 《園林工程》孟兆禎、毛培琳、黃慶喜、梁伊任編著.中國林業出版社.

[7] 《觀光農業概論》潘賢麗著.中國林業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

[8] 《上杭縣林地保護利用規劃(2010∽2020)》2012年編著.上杭縣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