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區經濟發展研究范文

時間:2023-07-24 17:21: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區經濟發展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城區經濟發展研究

篇1

關鍵詞:城市中心城區;樓宇經濟;蘇州市姑蘇區

中圖分類號:F2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2-0094-02

樓宇經濟是近年來我國城市經濟發展中涌現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它以商務樓為主要載體,以服務都市為主要目標,以商貿服務業為主體產業,包括高科技、傳統商貿業、現代服務業、都市工業等多種產業在內的一種經濟形態。發展樓宇經濟對于集約利用資源、開拓發展空間、聚集經濟要素、提高業態檔次、提升發展內涵、擴大經濟總量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提高城市區域競爭力,實現城市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有效之路。蘇州市姑蘇區是典型的城市中心城區,面臨空間小、資源少、人口多等困難,當前正在通過發展樓宇經濟,探索一條城市中心城區轉型發展的路徑。通過分析蘇州市姑蘇區樓宇經濟的現狀、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旨在為其他城區轉型發展作出示范。

一、姑蘇區樓宇經濟發展現狀

1.樓宇體量日益增大。截至2014年底,全區納入統計的樓宇共有117幢,可用商務面積137萬平方米。其中,國資樓宇12幢,總面積16萬平方米;產權相對獨立樓宇36幢,總面積41萬平方米;分割銷售樓宇69幢,總面積80萬平方米;單體面積超1萬平方米的有51幢,5 000―1萬平方米的有42幢。

2.企業業態不斷豐富。全區樓宇共入駐企業約5 921家,入駐面積約128萬平方米,平均入駐率93.43%。所涉行業企業除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房產建筑業和商貿商務服務業等傳統產業外,金融業、信息軟件和計算機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新興行業發展迅速。

3.稅收貢獻逐步提高。對比2012年和2014年數據,2012年樓宇經濟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06億元,2014年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3億元,增長44.3%。2014年單位面積出稅1 061元/平方米,增加352.7元/平方米,增長49.8%。

二、姑蘇區樓宇經濟面臨問題

1.集聚性不強,發展均衡不夠。目前,全區很多樓宇的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不夠明確,大部分都是綜合性的混合業態。入駐企業普遍層次較低、產業關聯度不強、集聚性較差,單體規模較大的高品質樓宇較少,區域之間、街道之間、樓宇之間發展差距較大。從樓宇數量來看,滄浪、石路、金閶3個街道各有14幢樓宇,蘇錦、虎丘、白洋灣3個街道都只有1幢樓宇;從樓宇稅收來看,效益好的樓宇,如新聯大廈2014年全口徑稅收已經達到8 504萬元(扣除房地產開發稅收),部分差的樓宇年稅收僅有幾十萬元。

2.高端性不強,配套設施不夠。姑蘇區樓宇分類中,作為排頭兵的星級樓宇僅有33幢,其他的樓宇在軟硬件方面都各有缺陷和不足。從硬件條件看,大部分樓宇尤其是位于古城內樓宇的生活配套不完善,周邊的車位、餐飲、休閑、娛樂等配套設施不足,改進空間不大,難以吸引總部企業、高端企業落戶。從軟件條件看,絕大部分樓宇的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和物業管理水平不高,大多數物業公司是三級資質,只能提供最基本的物業服務,影響了樓宇經濟提檔升級和長遠發展。

3.可控性不強,矛盾化解不夠。全區117幢樓宇中,政府實際掌握的資源不多,僅有35幢樓宇為市屬、區屬國資或街道、新城、村級資產,其余82幢樓宇的業主均為市場主體,且大部分都是分割銷售,政府對這部分樓宇的控制引導力較低。樓宇業主或管理者“重租輕稅”,過于追求租金利益,與政府需要高成長性企業、屬地企業的稅收收入之間的矛盾始終存在,影響樓宇企業的稅收屬地率、貢獻率和產業導向,還引發了一些社會矛盾。

三、姑蘇區樓宇經濟發展對策

1.科學規劃,找準定位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是樓宇經濟繁榮發展的首要條件。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為樓宇經濟發展留足空間,做好商務樓宇規劃布局和功能定位,形成“一核多點”的樓宇經濟發展格局。“一核”即平江新城現代商務商貿產業園,打造全區樓宇經濟發展核心區。重點加快平江新城超高層商業綜合體、蘇州城市廣場等項目建設,突出發展金融商務、中介咨詢、科技服務、商貿物流等產業,實現樓宇經濟集聚發展、特色發展。“多點”即以姑蘇軟件園、傳化物流、蘇州自主創新廣場、原行政中心西區等為代表的各類產業園,打造全區樓宇經濟發展新引擎。重點加快現有載體招商、培育和輻射力度,著力發展軟件科技、現代物流、金融商務、文化創意等產業,實現樓宇經濟定向發展、快速發展。

2.提檔升級,增強后勁

提檔升級是樓宇經濟的發展重要路徑。一是突出招商,優化入駐企業結構。以街道為主體,加強與區相關部門、樓宇業主及樓宇物業管理企業溝通銜接,建立起“多主體、多層次、多渠道”的立體開放式招商體系,完善樓宇招商引企上下聯動機制。建立全區載體資源互通聯席會議機制,推動古城外街道積極承接古城內街道樓宇溢出資源,提高全區樓宇出租率,避免優質企業外流。通過赴一線城市舉辦招商推介會、制作樓宇宣傳片、印制專題宣傳冊等多種方式,加強對全區樓宇經濟發展成果、樓宇資源等相關內容的宣傳推介,提高姑蘇區樓宇經濟的知名度。二是加大投入,提升樓宇硬件軟件水準。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原則,鼓勵樓宇業主或樓宇物業管理企業對現有設施陳舊、智能化程度低的商務樓宇進行升級更新,聘請優質物業管理企業,拓展物業服務范圍,提升商務樓宇檔次水平和企業吸引力。

3.優化服務,改善環境

發展樓宇經濟,必須提供良好的政務環境。創新工作推進機制,建立區領導聯系重點樓宇和樓宇經濟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協調解決樓宇經濟工作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創新服務模式,加快推廣和提升“樓宇社區”服務理念,豐富服務內涵,推動黨建、勞保、計生、民政、司法等社區服務進樓宇,為樓宇入駐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用好樓宇經濟數據系統和信息直報系統,及時進行數據更新;建立樓宇信息平臺管理維護長效機制,實現對全區樓宇的信息化、網絡化管理。建立樓宇信息直報員培訓制度,通過開展培訓班、座談會、專題講座等方式,加強對信息直報員的系統培訓,不斷提高樓宇經濟管理服務整體水平。

4.強化征管,提高貢獻

發展樓宇經濟,最終的落腳點是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健全完善全區協稅護稅網絡,以各街道為主體,區相關部門配合,加強對樓宇入駐企業的工商、稅務屬地化管理,及時動態掌握樓宇入駐企業注冊登記信息,并形成工作推進長效機制。通過提檔升級,開展“騰籠換鳥”工作,對樓宇入駐企業進行有序引導,剔除一些效益不高、占用面積很大但稅收產出很小的企業,提升樓宇入駐企業的檔次,提高樓宇“畝產”。提升稅源監管水平,對樓宇入駐企業進行工商、稅務知識宣講,重點督促區外工商注冊、稅務登記企業進行工商、稅務變更,主動上門催繳征收稅款,確保樓宇入駐企業稅收應收盡收。

參考文獻:

[1] 夏效鴻.中國樓宇經濟發展報告(2014)[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

篇2

關鍵詞:成渝經濟區;丘陵縣域經濟;區域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8-0084-02

成渝經濟區是引領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提升內陸開放水平、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支撐,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該區域范圍中,覆蓋了幾乎全部的四川盆地丘陵地區。丘陵區域在成渝經濟區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丘陵縣域經濟狀況,對全區經濟有重大影響。

一、成渝經濟區丘陵地區縣域經濟現狀

目前成渝經濟區丘陵地區縣域經濟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區域內丘陵縣域人均經濟水平偏低。雖然丘陵縣域經濟總量大,但人口數亦大,使得丘陵縣域人均經濟水平偏低。二是居民收入偏少,消費結構失衡,基尼系數太高。在丘陵縣域特別是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中,主要是食品支出,人均衣著消費、人均教育和娛樂消費等方面所占比重比較小。三是縣域經濟產業結構不協調。產業間結構的失調,各次產業內部結構亦不合理。四是農業資源缺乏,人地矛盾激烈。丘陵地區是成渝經濟區內農業資源特別稀缺的地區。人均耕地面積較少、水力資源短缺、可開采的礦產資源很少。

二、成渝經濟區丘陵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制約因素

(一)區域內丘陵縣域經濟構成要素的制約因素

1.資源匱乏。區域內丘陵縣域人口密度大,資源人均占有量少,人均耕地少,礦產資源缺乏。社會經濟資源也相對不足。

2.基礎設施不完善。區域內丘陵縣域基礎設施發展有待完善,農田水利設施、道路、通訊設施、電力電網建設等都處于低水平狀態。

3.勞動力素質比較低。科教文衛事業發展緩慢。而文化水平和能力相對有優勢的勞動力,往往外出務工謀生。

(二)區域內丘陵縣域產業結構不合理

區域內丘陵地區縣域經濟的產業結構失衡,嚴重制約著縣域經濟發展。產業間結構的失調、各次產業內部結構的落后是其產業結構發展的低水平的明顯表征。

1.丘陵縣域產業結構失衡,產業間關聯度低。農產品基本上都沒經加工直接出售,沒有與加工業有效銜接。第二產業中紡織、釀酒等與農業相關的企業分布散、生產能力小,缺乏市場競爭力。第三產業中市場、金融等服務業與一、二產業的配套性差。

2.丘陵縣域第一產業中的制約因素。丘陵縣域第一產業中的制約因素主要有:一是產業內部結構簡單,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緩慢。二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低。三是農業生態環境惡化。

3.丘陵縣域二次產業的制約因素。丘陵縣域二次產業的制約因素有:一是工業企業技術檔次低、綜合實力弱。二是企業規模偏小,效益水平偏低。三是工業布局分散,集中度和集聚效益低。四是科技投入不足。

4.丘陵縣域三次產業的制約因素。丘陵縣域第三產業相關的基礎條件薄弱,其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郵政業務總量、住宿餐飲業設施、醫療衛生設備的人均擁有量都不高。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也不平衡,仍然是以商貿餐飲業、交通運輸業等傳統行業為主。

(三)區域內丘陵縣域城鎮化受阻

在區域內丘陵縣域的城鎮化進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制約因素:一是城鎮規模小,基礎設施配條件差,小城鎮建設進程緩慢,無法發揮縣城的積聚效應。二是大多數城鎮沒有形成支柱性產業。多數城鎮沒有強的產業經濟的支撐,區域經濟中心尚未形成。城鄉之間沒能有效配置各種生產要素,城鄉之間經濟交流偏少。三是勞動力流動存在制度障礙。城鄉戶籍制度的客觀存在,對城鄉人員流動形成障礙。

三、成渝經濟區丘陵地區縣域經濟發展面對的機遇和挑戰

(一)丘陵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

當前,區域內丘陵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正面臨著的機遇主要有:丘陵縣域經濟進入發展的新階段。我國城鎮化建設進入深化區,提高內需成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結構轉型進入關鍵時期。各級政府重視縣域發展。“郡縣治、天下安”,治理縣政從古到今都是國家建設的基石。構建和諧社會,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環境。

(二)區域內丘陵縣域經濟發展面對的挑戰

當然,區域內丘陵縣域經濟發展也面臨著許多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資源制約。目前,丘陵縣域經濟整體發展尚處于外延擴張階段,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資源環境對發展的制約明顯。區域競爭激烈。全國各個區域間的競相發展態勢,使成渝經濟區面臨更廣領域和更加激烈的競爭。同時,區域內各縣域間對發展要素和市場空間的競爭也會加劇。二元結構性矛盾突出,基尼系數偏大。

四、成渝經濟區丘陵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建議及對策

(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產業

區域內丘陵縣域應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注重發揮區域比較優勢。

1.促進第一產業科學發展。丘陵縣域應立足農業資源豐富的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努力把一般農產品做好,優質農產品做大。

2.加快工業化進程。一方面繼續扶持做大龍頭企業,另一方面注重工業產業的結構優化。

3.培育特色第三產業。應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和現代觀光農業,開發丘陵地區自然景觀,發掘旅游價值。

(二)深化國企改革,發展民營經濟

區域內丘陵縣域深化國企改革,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第一,對符合國家政策的國有企業堅定地進行所有制改革,讓企業走向市場,激發企業活力。第二,要引導大的民營企業進行結構轉型,實現產業升級,帶動民營經濟整體水平提高。第三,要加快適應城鎮化發展的融資模式的建設,為縣域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支持。

(三)提高丘陵縣域城鎮化水平

根據區域內丘陵地區縣域經濟在其城鎮化過程中的特點,應從優化相應的制度入手,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加快推進丘陵地區城鎮化建設。第一,強化縣城經濟中心地位、發揮縣城聚集作用。加快完善丘陵縣域城鎮體系。第二,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用產業支撐城鎮化。引導企業向城鎮集聚,形成強有力的產業優勢。大力發展城鄉服務業。第三,破除城鎮發展的制度。現行的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等以二元結構為基礎的制度都是城鎮化的嚴重制約。

(四)加強丘陵縣域基礎設施建設

丘陵縣域要努力提高硬件設施水平、改善經濟環境、提高群眾生活質量,重點建設改善水利、交通、生態和能源等縣域基礎設施條件。水利設施要各種規模合理搭配,以適應生活生產的需要;交通建設應使出口路、經濟路、資源路、扶貧路合理搭配,以適應丘陵地區縣域資源的分布狀況;生態建設要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工程,國家新增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從而提高森林覆蓋率、有效治理水土流失;能源建設應以緩解丘陵地區能源的緊張為當前最迫切的目標,并堅持新建能源設施與改造原有設施相結合的方式。

(五)重視人力資本培育,提高人口素質

區域內丘陵地區人口密集,農村勞動力人口數量龐大。應大力培訓農業勞動者,提高其職業技能。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向城鄉青年推廣適應現代農業和現代工商業發展的技術知識。搞好提高人力資本的相關服務。一是推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力就業能力。二是疏通勞務輸出渠道。三是加強勞動者權益保護。強化勞動力市場規范,建立健全民工維權體系,依法保護務工者的合法權益。培養支持農村實用人才。丘陵縣域要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力度,幫助更多的農民掌握一技之長。

五、結語

在當前新形勢下,區域內丘陵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要加大資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產業結構轉型,促進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加快推進城鎮化,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與人才資本培育。這樣,才能發展丘陵地區縣域經濟,從而支撐整個區域內經濟全面、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厲以寧.區域發展新思路[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

[2]周起業.區域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3]張秀生.區域經濟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4]王青云.縣域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5]朱厚倫.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6]陳曉華,張紅宇.中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就業[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7]熊小剛.翁貞林“環鄱陽湖經濟圈”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聚類分析及評估[J].商業研究,2008,(6).

[8]林皆敏.山區縣域城鎮體系結構的實證研究——以閩北松溪縣為例[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7,(1).

[9]郝國彩.小城鎮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城市開發,2004,(7).

[10]羅崇.開放型經濟縣域經濟新的經濟增長極[J].求實,2004,(1).

[11]劉世慶.川渝毗鄰地區:四川的差距與思考[J].西南金融,2008,(1).

[12]胡新艷,羅必良,羅明忠.廣東省縣域經濟發展的總體差距及其結構演化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6,(6).

[13]Feeney]Feeney L, Nilsson M. Investigat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a Wireless Network Interface in an Ad Hoc Networking Environment[EB/OL]..

[14]Clementi A,Crescenzi P,Penna P,Rossi G,Vocca P.On the Complexity of Computing Minimum Energy Consumption Broadcast Subgraphs[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篇3

速發展需要國家區域經濟政策的支持。稅收政策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在協調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探求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稅收政策,對于當今促進

成渝經濟區經濟的高速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簡單介紹稅收政策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職能,并提出成渝經濟區現行稅收政策存在的問題及針對這些問題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成渝經濟區;發展;稅收政策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研究背景

到2010年為止,我國西部大開發的第一個十年規劃已順利完成,西部大開發邁入新的歷史階段。回顧過去的十年,西部大開發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盡管

西部經濟有了較為顯著的發展,但是其占全國GDP的份額仍遠遠小于東部地區占全國GDP的份額,東西部經濟發展仍有較大差距。究其原因,是由于西部缺乏一個類似珠三角、長三

角或者環勃海灣經濟帶這些能帶動周邊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有效的增長極。因此,西部特別需要有優勢的區域城市群作為一個有效的增長極來帶動西部經濟發展。基于此,成渝經

濟區將成為未來西部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極。

(二)研究意義

以大開放帶動大開發,促進西部全面的開發開放,成為新時期下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必然選擇。然而改革開放以來所形成東西部差異的稅收政策,導致了在西部經濟基礎較

好的成渝經濟區相比于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卻仍屬于經濟落后地區。因此,國家如何運用好稅收政策扶持和促進成渝經濟區經濟發展將成為西部大開發下一步戰略計劃成敗的關

鍵。

二、區域稅收政策的職能

區域稅收政策的目標是能夠為特定的區域和地區帶來更多更好的發展機遇,使得它們能夠盡快地負擔起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經濟發展初

期,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當,國家通過制定有差異的區域稅收政策,為一部分地區創造較好的外部條件,促使這些區域的經濟高速發展,并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二是當不

同地區的外部條件差別很大時,國家可以通過實施區域稅收政策,從各方面改善條件較差地區的投資環境,從而促進這些區域的經濟發展,縮小不同區域間的經濟差距。

三、成渝經濟區現行稅收政策存在的問題

要想加快和促進成渝地區經濟的良好發展,必然離不開國家對其實施的區域性稅收政策,,但是成渝經濟區現行的稅收政策卻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稅收優惠政策未能充分體現產業發展政策

我國的稅收優惠從結構上看包括行業性優惠和區域性優惠兩種,行業性優惠主要是對高新技術產業、第三產業以及社會福利事業等提供減免稅優惠,這些稅收優惠政策中有些

是扶持性的,有些實質上是為彌補財政收入不足而通過減免稅的方式給予某些領域支持,未能發揮激勵作用,更不能體現產業結構的要求。而區域性優惠則是按所在區域和資金來

源給予優惠,不可避免地造成投資者注重優惠結果而忽視產業投資方向。因此雖然國家對成渝經濟地區新辦的交通、電力、水利等企業也曾給予過一定的所得稅優惠,但由于投資

風險大、優惠力度不夠等原因,效果并不明顯。

(二)財稅體制的不合理導致地方財力不足

首先,我國現行分稅制把以第三產業為主要稅源的營業稅設計為地方主體稅種,而成渝經濟區中大部分城市的第三產業并不發達,部分城市的第三產業甚至發展落后,導致了

這些地方政府財力不足;其次,地方政府的稅收權力不夠,這使得中央和地方在稅收分成上地方政府實際占有的稅收比例很少。上述兩方面因素直接導致了在成渝經濟區里地方政

府財力不足,難以為經濟的高速增長提供財力保證。

四、促進成渝經濟區發展的稅收政策建議

針對成渝經濟區現行稅收政策所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一)稅收優惠政策應與產業發展政策相結合

首先,對于投資規模大、外部效應明顯且從事于基礎設施建設的產業,如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高新技術項目以及其他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和項目,可以采取較優惠的稅收措施

,加大對其的優惠力度,從而引導投資方向,促進這些產業的結構升級。同時,加大對第三產業發展的鼓勵力度。因此可適當降低成渝經濟區旅游業、咨詢業等第三產業的稅率,

對旅游風景區的自然風景旅游業在起步階段給予低稅或免稅政策;另外對信息、咨詢、科技等第三產業也應實行優惠的減免稅收政策,以鼓勵、推動第三產業的全面發展。

(二)進一步完善分稅制

針對成渝地區的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財政力度,即政府收入比較少,因此國家應該針對該困境進一步加強分稅制改革,讓該地區擁有更多的財政收入,下放一部分稅收權力給

地方政府。一方面,可以適當提高共享稅中留給地方政府的比例,改變稅收分配關系中“一刀切”的狀況。例如增值稅中中央與地方的分成比例就可適當提高到四六分成。總之,

進一步完善分稅制,提高成渝經濟區地方政府在稅收中的分成比例,并將增加的稅收全部用于統籌城鄉發展支出,從而促進經濟的高速增長。國家如何運用好稅收政策扶持和促進

成渝經濟區經濟發展將成為西部大開發下一步戰略計劃成敗的關鍵,將成渝地區的經濟治理好了,將會帶來區域發展的示范作用,因此,我國應進一步完善對成渝地區的分稅制改

革,讓地方政府擁有更多的權利,更多可自我支配的資金。(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財稅學院)

參考文獻

[1] 孫翠蘭,《區域經濟與新時期空間經濟發展戰略》[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2] 張秀生、衛鵬鵬等,《區域經濟理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3] 陸春暉,《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稅收政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8)

篇4

【關鍵詞】承接產業轉移 區域經濟發展 北部灣

一、問題提出

自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的歐美、日本、亞洲四小龍以及部分東盟國家、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越南等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出現了雁行產業轉移過程。這一現象引起了很多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

一般而言,在經濟發展水平不一的國家與地區之間,存在著產業的梯度轉移過程,因此有學者指出在中國的不同發展水平地區之間,也可以而且應當促進這樣的產業梯度轉移。然而事實上在歐美、日本、亞洲四小龍以及部分東盟國家、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越南等國家之間曾經出現的這樣雁行產業轉移卻較少在我國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沿海省市和內地欠發達省區之間出現。我國東南沿海開放地區改革開放以來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引進外資,經濟高速增長持續了近三十年。按理,這樣的產業轉移早應發生,但是,它不用說在不同省區之間,就是在發達省區及周邊省內也較少出現。

即便如此,推動經濟發達地區產業向經濟欠發達地區轉移,對促進發達地區產業升級和促進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意義重大,承接產業轉移成為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大舉措。產業轉移逐漸成為長三角和珠三角及國外開放地區的大勢所趨,經濟欠發達省區都在抓緊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因此研究如何實現產業大規模從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向內地經濟欠發達地區轉移,經濟欠發達地區又該如何抓住機遇承接產業轉移,如何通過產業轉移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和欠發達區域實現跨越式發展等問題顯得越來越重要了。

當前北部灣(廣西)建設正備受世人的矚目,北部灣區域的發展將打造中國新的一極,那么北部灣區域該怎樣承接產業轉移,實現區域又快又好的發展,它的發展將何去何從呢?本文將兼論北部灣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戰略選擇與定位。

二、承接產業轉移對欠發達區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意義和可行性

1、承接產業轉移對欠發達區域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意義。一方面,承接產業轉移是實現欠發達地區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機遇。另一方面,產業梯度轉移能夠實現區域合作 “雙贏”。欠發達地區有著豐富的資源,更適合低成本擴張的水、電、勞動力、原材料等生產要素,這緩解了發達地區突破發展的資源瓶頸。依據產業梯度轉移理論,地區間的產業轉移可使先進地區加快產業升級,集中優勢發展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業,而后進地區則可以較低成本引進相對先進的產業和技術,以“后發優勢”提高產業層次與水平,從而實現產業轉移方和接受轉移方的“雙贏”。

2、欠發達區域承接產業轉移實現跨越式發展可行性分析。

(1)發達地區要突破產業發展困境和挑戰需要進行產業轉移。根據弗農提出的產品生命周期階段理論,東部沿海和粵港澳地區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制造業經過20年的發展成熟,在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逐漸失去了競爭優勢,衰退產業必須逐步退出。而根據產業布局的成本理論,應以生產成本最低為準則來確定產業的優區位。由于成本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必然面臨向周邊低成本地區擴散和轉移。

(2)區域產業結構差異有利于產業進行轉移。根據不平衡發展規律,一個經濟區域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高梯度和低梯度地區。區域發展不平衡性使其具備一定的梯度差別,有利于產業的梯度轉移。

(3)中國的區域經濟合作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這將更好地促進各省區建立產業轉移的協調機制,為產業轉移鋪設平臺。

三、欠發達區域承接產業轉移途徑探討

筆者認為欠發達區域承接產業轉移可以分為各層次,宏觀層次的政府承接產業轉移的決策和引導、微觀層次的企業實體承接轉移的實質性項目對接、中觀層次的社會各界對產業轉移所形成的社會環境和區域條件。當然產業轉移就必須協調好層次之間的關系,實現區域又快又好的發展。

1、承接產業轉移與促進欠發達主導產業發展相結合。首先,應確定符合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方向的主導產業;其次,優先承接有利于主導產業發展的產業轉移,并對不同產業承接產業轉移制定相應的產業準入政策;再次,鼓勵欠發達區域已有的企業轉型升級,鼓勵新增投資向高新技術環節和新興產業發展。

2、承接產業轉移與欠發達區域統籌發展相結合。根據不同區域發展水平制定針對性措施承接不同類型的產業,將培育主導產業集群和彌補產業結構缺口同時考慮。因此,對不發達地區需要同時承接來自國外和國內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主要通過提高項目效率和質量等方式來承接產業轉移。實現產業承接方式的多樣化,欠發達區域應根據產業轉移方式變化的特征和趨勢,堅持直接引資與間接引資并重,實現產業接納方式的多樣化,如BOT融資、項目融資等。

3、承接產業轉移與促進企業的發展相結合。在承接產業轉移中積極培育企業集團發展區域經營,利用產業轉移帶動其轉型升級,在與大型公司的合作、競爭中促進欠發達區域企業規模向大型化、集團化發展。將承接技術轉移與企業自主研發創新相結合,在承接產業轉移技術的同時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總之,欠發達區域要認識到產業轉移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趨勢,承接產業轉移是發展經濟的正確選擇。產業轉移和產業承接都是涉及各地經濟發展的大問題,能否做好產業承接,主要取決于層次間的協調和結合的緊密度。

四、北部灣區域承接產業轉移的戰略選擇與定位

1、北部灣區域承接產業轉移的戰略重點。充分發揮北部灣區域比較優勢,選準產業轉移的承接點,創新承接平臺,優化承接環境,努力把北部灣區域建設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進一步做大做強產業,壯大經濟總量,實現北部灣區域跨越式發展。北部灣區域承接產業轉移應該堅持以“市場導向、發揮優勢、可持續性、擴大就業”為原則,主動承接產業轉移。

(1)明確可以承接的產業轉移的來源。既要主動承接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和發達國家及港澳臺地區的產業轉移,也要主動承接我國中西部地區需要轉移到沿海發展的產業,不斷擴大區域合作,提高全方位對外開放水平。當前要把承接產業的重點放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大經濟區域,進一步擴大與東盟等區域的產業合作,拓展與港澳臺地區及日韓、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合作領域。

(2)進一步細化具體區域的承接產業的布局。根據北部灣產業布局、結合地方產業發展需要,各區域該充分利用自身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和綜合成本優勢,選準產業承接點,注重承接的針對性、有效性和靈活性。玉林可充分利用與廣東的地緣優勢,加快與珠三角發達地區的產業、市場對接,率先建成北部灣區域承接產業轉移的示范基地(已形成的產業集群可以進一步拓展);南北欽防可在加快培育形成石油化工、重工業、林漿紙、電子、能源、海洋生物、港口及高新技術和環保等產業方面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崇左市可以發展糖業和錳工業為主要方向,通過承接相關產業,培育壯大支柱產業。

2、北部灣區域承接產業轉移的對策。

(1)政府力量合理介入市場失靈和不足的領域和環節。政府力量合理介入市場失靈和不足的領域和環節,對于推進區域合作必不可少。產業布局中的協同有序原則需要正確發揮政府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指導、規范、協調、服務的職能。

(2)發揮比較優勢,根據區域產業結構的梯度性和互補性實施產業轉移。廣西資源豐富,與大珠三角山水相連成為交通樞紐,可與粵港澳進一步加強區域合作,成為拓展與東南亞、南亞經貿關系的戰略通道。首先,正確定位各自的比較優勢;其次,尋找區域互補空間,組織產業轉移,實現產業結構優化,發展產業集群,促進區域工業向高水平、寬領域、縱深化方向發展;再次,完善投資環境,承接珠三角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成為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加工基地、勞務輸出基地。

(3)把園區打造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平臺和載體。利用與東盟國家合作的優勢,借鑒蘇州工業園區經驗,依托北部灣新產業區打造一個類似的科技園區。新加坡在園區開發方面有著很好的經驗,憑借著一塊小小的土地和高度集中的園區,使得新加坡成為一顆耀眼的星星,新加坡開發園區的經驗在蘇州等地已經得到了很好的借鑒,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北部灣要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必須依靠科技路線,走傳統發展道路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因此當務之急是要盡力找準打造科技園的區位,然后進行切入點選擇,突出園區的特色和科技指導作用,然后通過園區的學習與示范作用帶動產業的開發,園區可以借鑒新加坡的經驗和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道路,在依靠已有園區(如南寧國家經濟開發區、南寧高新技術開發區)開發基礎上實現多途徑引資開發,強化園區的管理與協調,提高其效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努力把科技園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成為承接產業轉移、帶動本地工業經濟發展的龍頭。

(4)營造承接產業轉移的良好環境。首先,完善現代交通網絡建設,重點扶持海上貿易的發展。同時也全方位實現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等現代交通網絡與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和東盟國家對接,構建便捷通暢、安全高效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進一步降低流通費用;其次,優化政務環境,加強組織保障,建立長效機制。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積極營造承接產業轉移良好的政務環境。優化招商引資環境。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在全區域營造濃厚的承接產業轉移的良好氛圍。

(5)增強發達地區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發達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和地區間轉移,使欠發達地區實現高效地進行承接產業轉移。

【參考文獻】

[1] 北部灣(廣西)經濟區規劃建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編:共建中國東盟新增長極[M].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

[2] 郝壽義、安虎森:區域經濟學[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3] 張孝鋒、蔣寒迪:產業轉移與區域協調發展研究[M].華齡出版社,2006。

[4] J.FalandandJ.R.Parkinson.ThePaliticalEconomicofDevelopment,FrancePinter,Ltd.London.1990.

篇5

[關鍵詞] 物流園區 經濟發展 區域規劃 選址

作為發展現代物流業的重要環節和步驟,物流園區的開發建設成為當下各地區的建設熱點。但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我國現有物流園區空置率達60%左右。造成如此狀況的原因很多,而其中非科學、不合理規劃占有重要的因素。本文嘗試從物流園區開發建設中的城市規劃與經濟發展關系角度做出初步探討。

一、區域規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現代物流園區是一個具有關聯性、整合性、集聚性和規模性的總體,其功能的發揮,需要很多政策、經濟條件、社會基礎設施等宏觀因素和條件的指導和支持,因此在區域規劃中需要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和科學論證,從當地宏觀經濟發展戰略出發制定宏觀可行性規劃。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協調性原則。區域規劃必須與當地經濟發展規劃相協調,順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在國家及省市的經濟發展方針、政策指導下,結合我國物流資源分布和需求分布特點,統籌考慮城市的居住人口、消費能力、交通條件等因素,堅持做到物流園區開發與區域產業發展相銜接,立足本地,面向周邊,認真研究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態勢,確定商貿物流業發展的定位和方向,掌握物流園區空間布局規律;

2.統一規劃的原則。由政府統一規劃,從宏觀范圍內確定物流園區層次類別與其所依托的城市之間的關系,明確物流園區在物流網絡上的層次位置關系,確定物流園區所服務的對象和范圍。在全國運輸大通道的格局下,按照區域經濟的功能、布局和發展趨勢,依據物流需求量和不同特點,由政府完成物流園區規劃的編制工作,打破地區、行業的界限,科學布局、資源整合,使園區開發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避免資源浪費和重復投資,防止貪大求全、盲目布點、惡性競爭等問題出現。

3.前瞻性的原則。現代物流園區是一個中長期規劃,具有先進性和綜合性,因此規劃之初就應體現其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應具有戰略眼光,準確把握世界物流發展的趨勢,堅持高起點出發,從全局性和長遠性考慮,近期目標與遠期目標相結合,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既考慮目前的實際需要.又要考慮日后發展的可能。強調局部要服從全局,目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適度超前,為未來發展留有余地。

4.風險預防原則。由于現代物流園區的建設投資大、周期長、效應長、建設風險大,因而必須有合理的“風險評估報告”,通過定性、定量結合的風險評估,真正建立一套科學的投資決策機制和項目風險評估機制,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并起到風險預防的作用。

5.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規劃時應注意環境保護,如在物流園區的物流與運輸組織中,優先考慮采用環保型的方案,緩解城市交通壓力、降低物流對環境的破壞性影響。

二、物流園區選址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物流園區選址必須與城市的總體經濟發展目標相協調,根據物流園區在城市物流產業發展及物流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具體應做到:

1.是否便于物流園區的投資和未來發展?城市的快速發展使得用地日益緊張,大部分傳統的配送中心規模小,布局分散,設備閑置、資源浪費嚴重,嚴重影響城市交通和環境,因此需將其遷出。而城市中心區的邊緣地區由于土地資源充足,成本較低,成為首選之地,它便于物流園區的投資和未來,避免了今后的規劃協調困難。

2.是否有利于物流多式聯運的開展?物流園區是貨物集散中轉作業場所,需要交通便利,多種運輸方式相銜接,一般應選擇在鐵路、港口、高速公路、航空結點及重要場站附近或幾種運輸方式的交匯點,并有聯運站加以利用。園區至少要有兩種以上運輸方式連接,最理想的物流園區,應該是鐵路網絡、公路網絡、航空、水空網絡的聯節點和交匯地。

3.是否達到提升傳統物流,整合物流資源的目標?有一定規模、具有多種服務功能的物流企業的集結點,其現有物流資源基礎較好,一般有較強大的物流量產生。對新建物流園區,應把對過去的運輸場站和倉儲中心作為首先的選址對象,達到提升傳統物流,整合物流資源的目標。

4.是否能有效減少建設投資費用,縮短建設工期?這是決定選址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此物流園區應盡可能選擇在基礎設施較好的地區,如要求城市的道路、通訊等公共設施齊備,有充足的供電、水、熱、燃氣的能力等。

5.是否能夠使企業獲得必要的利潤?地價的高低、面積的大小、勞動力素質的高低、建設費用、經營費用等各方面因素,都會影響進入物流園區的企業利潤所得。選址時應以總費用最低作為選址的經濟性考慮。

總之,物流園區的選址必須在全面考慮城市的總體經濟發展目標基礎上,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先粗選出若干個地點,再進一步綜合運用比較法、專家評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等進行量化比較,最終確定實施方案。從物流園區開發建設中的城市規劃與經濟發展關系可以看出,物流園區規劃中必須重視城市經濟發展要求,如果不了解具體的經濟發展要求,而僅僅從書本和資料上所得的概念出發進行設計,方案就成了空中樓閣,沒有針對性,也就不具備實施性。只有結合物流園區自身特點,準確分析用戶需求,明確市場定位,明確物流園區內部物流流程,加強對物流服務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才能保證方案的切實可行,為城市的總體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6

摘 要 田徑課程曾經一度是學校體育課程教學的重點,但目前我國普通高校田徑課程正面臨非常尷尬的境地。因此,有針對性的對我國普通高校田徑課程的研究,深化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和全面推行以學生為主導地位,落實素質教育,發展終身體育有著重要意義。不但會讓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田徑運動的魅力同時提高參與田徑運動鍛煉,提高身體機能,爭強意志品質,激發學生對田徑暈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更加的真切的體會田徑運動項目的真正意義,逐步使田徑課程擺脫現如今尷尬的境地,從而使田徑課程在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

程中發揮其應有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普通高校 田徑課程 發展趨勢 探索研究

一、高校開設田徑體育課程的主要障礙

(一)田徑課程教學內容陳舊

隨著時代的發展田徑運動產生非常大的變革,原來傳統田徑體育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現如今無論是高校的體育主管部門還是學生都喜歡上專項體育課程,枯燥乏味的田徑課程越來越受到冷落。之所以田徑課程不受廣大師生的愛戴期最主要原因就是田徑課程單調,課程教學缺乏趣味娛樂,除了機械的跑跳投外,課程的安排缺乏新意。

(二)高校田徑體育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田徑師資隊伍結構不盡人意。隨著高等學校辦學規模的擴大、學生人數不斷增加,體育教師占學生人數的比例較小,體育教師普遍是本科學歷,在近幾年中,青年教師中研究生的人數在增加,還有部分教師需要進修,可以說每個教師都在積極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逐漸的使得體育教師的壓力增加,工作量加大。現階段真正田徑專業的教師人員匱乏大部分田徑教師都是非本專業的,根本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師隊伍年輕化,職稱較不合理。職稱結構不合理的師資隊伍的構成,對田徑體育教師梯隊的建設極為不利。這樣也大大的打擊了學生學習田徑課的興趣。

二、對策與建議

(一)完善體育課程內容

在高校中開設田徑體育俱樂部,推動趣味田徑課程的教育改革。隨著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采用田徑俱樂部模式是一種符合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活動要求的。田徑體育俱樂部課程的形式是非常貼近主導田徑運動發展規律的,符合體育課程發展趨勢,開設的田徑體育俱樂部要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身心發展規律,及學生參與體育興趣愛好的,使學生更好地長期從事體育鍛煉。更加自主的投入到田徑項目中。通過長期跟蹤統計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希望自己能較好地掌握一項田徑運動技能,而少數學生是出于要通過體育考試而參加此項目,應該對他們加以引導,端正其鍛煉目的。

(二)重視對田徑運動的愛好,樹立終身體育思想

據統計表明,部分高校在開展此教學模式的同時,也在教學大綱上規定,實踐實訓要在各個俱樂部教學內容中體現。高校田徑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運行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和增強學生的自我體育意識、養成學生鍛煉身體的好習慣,以及體育實踐能力,也有利于調動體育教師的積極性。教師要在內容的安排、練習方法、難易程度上把考核標準確定在中間層次,照顧大多數同學。要使興趣濃厚、技術、體能較好的同學盡快的提高,同時也要照顧有興趣但相對接受技能較慢的同學,做到因材施教。

(三)改善場地條件和實施

進一步改善提高田徑體育俱樂部教學必要的場地器材設備。隨著田徑體育俱樂部項目的開展,各類高校應該加大田徑運動的專項設備設施及室內綜合場館的投入,在一些沒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整合資源,優勢互補租用或是借用其他學校或社會公用的場館和設施,滿足學生上課的需求。

(四)提高田徑體育師資隊伍的素質

根據各類高校的自身情況,田徑體育教師隊伍主要應從考慮滿足教學的實際需要。按學院整體工作安排,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外聘專業體育院校田徑教師或一些優秀的田徑運動員,對學校田徑課做定期的指導教學,也可聘用業務能力較強的退休體育教師,還應注重吸收引進高學歷、高索質的田徑體育專業人才。多層次、立體的教師隊伍才有利于學生喜愛田徑運動,掌握田徑技術,體會田徑運動的魅力,使學生終身受益。

加大專職青年骨干教師在田徑方面的培訓進修力度,特別是體育教師的責任感和業務能力的培養。通過鼓勵、支持青年教師積極參加在職學習,更新知識、提高業務水平,努力建立一支年齡結構合理、歷結構、職稱結構、學科結構合理的高素質體育師資隊伍,以更好適應高校田徑課程的發展。

田徑是體育課程的基礎,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越來越重視學生的整體素質發展,田徑課程也是為其他課程服務的項目,長期以來都把田徑課程當成一種純競技的運動課程,我們都忽略了田徑課程的實際價值,隨著學生體質逐漸下降,發展學生身體素質應該是當前體育課程的首要任務,本文從多方面分析田徑課程,并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和探索,其主要目的是改變過去傳統觀念下,枯燥乏味的田徑課的思想,讓田徑課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揮田徑課程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體育學院通用教材.運動生理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8.

篇7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學生創業;成果轉化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金融學院2015年暑期社會實踐校級重點團隊大學生創業競賽成果轉化團隊實踐成果(團隊成員:劉夢、韓沖、李然然、馬亮、劉洋、張小文、孫師語、榮陳凱)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7月29日

隨著以創業促就業理念的初步形成,國家和各省、市、自治區先后出臺多項措施促進大學生創業,其中包括舉辦各類創業競賽扶持優秀創業項目,推出了一系列有關創新創業的鼓勵政策。以保定市為例,2015以“創青春”為主題保定市大學生創業大賽,共有來自10所高校的137個項目參加比賽。經過初評、復賽等多個環節的比拼,有21支團隊進入了創業大賽總決賽。但就目前的情況看,由于多種因素的作用,大學生創業大賽成果轉化率非常低,成為推廣創業促就業理念的瓶頸。通過了解京津冀協同發展政策并結合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狀,我們為使大學生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實現自身價值,緩解就業壓力,特開展這次調研活動,以促進大學生創業大賽成果轉化,鼓勵大學生積極創業,實現創業目標。

一、大學生創業意識是成果轉化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比創業本身更具有價值,因為這是引領大學生創業的思想基礎。創業意識即創業實踐中對人起動力作用的個性傾向,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等,是大學生對創業這一實踐的正確認識,理性分析和自覺決策的心理過程。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是促進大學生創業競賽成果轉化的關鍵因素。我們通過對相關人士包括參加創業大賽的大學生及帶隊指導教師等進行采訪調查發現:有80%以上的同學只是因為想要獲得比賽獎項及獎勵而參加比賽。競賽成果不僅沒有實際意義,而且參加競賽的大學生更沒有將競賽成果轉化為真正創業課題的意識。因此,我們團隊利用暑期前一段時間,走訪了包括河北大學、河北農業大學、華北電力大學、河北金融學院等多個駐保高校,以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就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動大學生創業競賽成果轉化問題進行研究。在問卷調查中,8%的大學生認為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政策背景下他們仍不喜歡冒險,不想創業;70%的大學生認為可以看情況,先就業;22%的大學生也認為可以借勢創業。這表明大學生創業意識淡薄,不想去深入了解大學生創業,畏葸不前。大學生創業意識淡薄成為阻礙大學生創業競賽成果轉化的重要因素。

二、大學生對國家出臺的相關創業政策和法規了解較少是成果轉化率低的一大因素

近些年來,國家大力支持大學生進行創業,出臺了一系列相關優惠政策,單就2015年來看,在主持政府工作報告時多次將目光聚焦在創新創業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提出更加意味著中央政府2015年下半年將繼續鼓勵創新創業。近些年,在中央與地方對大學生自主創業優惠政策涉及融資、開業、稅收、創業培訓、創業指導等諸多方面,諸多優惠政策更加突出一個現實問題――創業成功率低。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不足2%,其實不光是大學生創業成功率較低,整個青年創業人群的成功率都不容樂觀,形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除了大學生創業意識不足以外,對于國家創業政策的不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根據我團隊形成的有效問卷來看,以保定高校大學生為例,超過30%的大學生對于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了解程度接近于零,另外超過40%的大學生對于創業優惠政策只是偶爾關注。無法及時了解掌握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在創業的路上就可能會失去一次成功的機遇。

關注相關創業優惠政策,不能只做到了解,當然了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但在了解的前提之下能夠在這些優惠政策中找到對自己創業項目有利的方面,能夠在實際創業過程中利用到這些政策,在一個良好的大背景下將自己的創意發揮到極致,了解創業優惠政策的同時能夠運用到實際中去,創業成功率就會擁有很大的社會保障。

三、資金問題是大學生創業競賽成果轉化中最大的障礙

大學生創業競賽成果要想實現轉化,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創業就像是雞生下的雞蛋,我們想得到雛雞,就需要將雞蛋孵化出來。在孵化的過程中資金就像是母雞的體溫,沒有體溫孵化小雞或體溫達不到小雞孵化的溫度,一切都是枉然,而你的目的是雛雞,那么你的雞蛋永遠孵化不出小雞。

一般來說,大學生創業資金來源主要有自籌、借貸、風險投資、政策性扶持資金等幾個方式。對于大學生來說,創業初期自有資金較少可以通過朋友、家人借錢的方式來籌集資金,可見自籌資金這是一種簡單方便的辦法,而且就大學生自身的償還能力來說,大學生償還能力較弱大多將償還希望寄托于創業項目的成功,這對于激發大學生創業熱情也有很大的幫助;雖然自籌資金擁有一定的優點,但對于需要大量資金的創業項目來說,自籌資金就顯得力不從心,那么銀行借貸也不失是一個好方法,但在借貸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選擇適合自己的貸款品種;尋求風險投資已經逐漸成為創業者獲得資金的一種方式,大學生在創業中若想獲得風險投資,一定要注意自己創業準備資料的完整性;另外,我國各地政府每年都會撥出一些扶持資金支持大學生創業,支持他們的企業正常發展,政策性扶持資金也是一種對于大學生十分有利的籌資方式。

四、基礎生產生活設施在推動大學生創業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于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的一般物質條件。在此次調查問卷當中,絕大部分同學都認為加快建設京津冀一體化標準的基礎生產生活設施更為迫切。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對于相關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十分有力的影響,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的突破口。以保定為例,在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的影響下,保定的各項基礎設施必然要與北京、天津等地協調,交通、網絡、電力、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會使得創業環境改善,更多人才、資金、技術留在或者涌入保定,這會對于大學生創業帶來了十分便利的條件。由此可以看到,為推動大學生創業競賽成果轉化率的提高,不僅要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提供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以保定為例加大對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在交通、網絡、電力、醫療等方面努力與北京、天津達成大區域的一致性。健全基礎設施,在社會保障這一方面為創業者解決后顧之憂。

主要參考文獻:

[1]尚文浩,王靜遠.高校大學生創業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淺析[J].文教資料,2014.13.

篇8

內容摘要: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市場競爭逐漸加劇,我國的市場化經營體制逐步轉型,面對世界經濟體制的低碳與節能轉型,我國的工程建設面臨抉擇,一方面要求工程項目的低碳標準達到國際要求,另一方面要使低碳經濟建筑的理念得到廣泛接受。對于工程項目的建設標準來說,低碳經濟不僅要求工程設計考慮節能,還要求工程建筑考慮節能,以及考慮建筑選材的綠色化標準。本文基于低碳經濟與WTO標準,對我國的工程造價影響進行分析,并對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趨勢予以展望。

關鍵詞:WTO 低碳經濟 工程造價 標準化

WTO標準與低碳經濟要求對我國工程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WTO標準對我國工程經濟發展的影響

2001年我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參與國際化市場的競爭,國外品牌和產品占領我國市場,國內市場開始向多元化發展。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轉變成經濟危機蔓延至世界各國,國內各商家和經營組織迅速轉變以往的競爭策略,轉變市場競爭方式,從粗放型經濟體向集約化經濟體轉型,從勞動力密集型和成本密集型企業向著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企業轉型,提倡自主研發和創新,提高可持續化的發展動力,保障企業在國際化市場的生存空間。歐洲早在1980年就開始了生態建筑的建造,美國是最先提倡工程自主產生新能源可持續使用的國家之一,工程造價受到WTO新標準的要求,也受到低碳經濟體發展條件的限制。

隨著國際市場分工的細化,WTO各項標準的細化也越來越明顯,隨著低碳經濟發展的趨勢性加強,WTO的各項標準和低碳經濟要求也越來越嚴格。美國與我國2009-2010年持續多次的貿易戰可以表明,世界市場中的產品能耗和利益糾紛的矛盾的確存在,雖然這不是引起貿易戰的主要原因,但是確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節能環保與環境發展的安全是國際市場競爭中發達國家制約我國或發展中國家的主要手段,所涉及的產品范圍很廣,主要包括綠色貿易壁壘和技術性保護制度的門檻設置。我國企業發展如何獲得國際市場的認可,在產品質量或者技術使用過程中,如何有效保證達到所需要的標準,是我國外貿企業出口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在美國和一些發達國家或者地區已經開展了產品的低碳認證制度,比如:美國環保標章計劃、加拿大環境選擇、歐洲歐盟之花、北歐白天鵝環境標志等。

(二)低碳經濟要求對我國工程經濟發展的影響

低碳經濟發展的初衷是為了降低全球二氧化碳和污染氣體的排放量,國際組織和各國非常關注全球氣溫變暖的問題,所以為了應對低碳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應該加強工程建筑的低碳標準和節能要求,要強調綠色化建筑和低碳工程的穩定性,要保障我國工程項目的發展遵守低碳經濟的發展路線,尤其是在工程造價的建設工程造價、單項工程造價、單位工程造價以及建筑安裝工程造價等環節加以改進和優化,在工程的建筑、安裝、市政等施工階段工程預算及工程結算與決算、工程審計與估價、定額編制與管理、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組織管理、工程監理、工程招投標及項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中注意低碳經濟理念的引入,需要認真分析工程項目建設中的各種低碳化的投入與維護。

國際標準組織的ISO條款與制度的不斷完善和新條款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出口產品的生產與發展,在低碳節能方面,我國只有投入更多的精力,才能改變現階段的生產綠色化技術,維護安全生產綠色環境。在法國、德國、英國等地已經相應采取了措施限制非綠色化產品的生產與加工,這些條款將成為未來世界貿易市場中的主要發展方向。

低碳經濟環境下工程造價建設要求與規范性

(一)低碳經濟環境下工程造價建設要求

工程造價的含義有兩種解釋:第一種工程造價是指建設一項工程預期開支或實際開支的全部固定資產投資費用。也就是一項工程通過建設形成相應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所需用一次性費用的總和。這一含義是從投資者-業主的角度來定義的。第二種含義是從市場的角度來定義的,工程造價就是指工程價格。即為建成一項工程,預計或實際在土地市場、設備市場、技術勞務市場,以及承包市場等交易活動中所形成的建筑安裝工程的價格和建設工程總價格。通常是把工程造價的第二種含義只認定為是工程承發包價格。它是在建筑市場通過招投標,由需求主體投資者和供給主體建筑商共同認可的價格。

低碳經濟環境下對工程造價的主要建設要求是:第一,節省建造用料,降低用料的碳排放量,選用環保材料,綠色化材料建設工程項目;第二,工程項目設計的低碳性和綠色化,利用綠色建筑和環保建筑可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強自身能源的供給與可持續化利用及發展;第三,加強工程項目的低碳化道德性和教育性價值,如果可以提高工程項目的社會低碳價值和綠色化教育價值,會大幅提高整個社會對低碳經濟的認識,并加強每一個社會人對綠色化經濟的認識。

篇9

關鍵詞:揚州;城市水休閑產業;區域經濟板塊;聯動發展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8-0-01

一、關于揚州城水休閑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1.充分利用市場資源配置的優勢,打造出完善的“水文化”旅游休閑產業

政府部門和城市旅游管理部門應該共同努力地做好水文化休閑的硬件配套設施以及市場運營的協調發展工作,使水休閑的旅游玩樂景點和營業場所形成一個良好的互動體系,充分利用揚州城內的水資源優勢,打造出一條完善的水休閑旅游經營模式,并且在運營定位中,要對游客的水休閑需求做一個完整的市場調研,并最終形成了吃、行、住、購物、旅游、娛樂為一體的全面消費模式。同時,在建設城市水休閑場所時,要充分滲透揚州的城市文化特別是水文化,這能夠讓游客在休閑娛樂的同時,還能切身感受到揚州城市的文化底蘊,進而起到了宣傳揚州形象的作用。此外,政府有關部門應該放寬水休閑旅游的開發準入標準,嘗試多元化經濟模式的特色水休閑旅游產業,充分挖掘揚州的水休閑自然資源,同時可以進行招商引資和加大城市形象的宣傳力度,積極提高揚州城市水休閑產業的發展進程。

2.完善水休閑運營機制,擴大休閑旅游的經營范圍

利用揚州城內水資源的優勢,大力推行休閑旅游、文化旅游和生態旅游,擴大旅游服務經營范圍,加強水休閑旅游的魅力,這就有助于挖掘傳統產業的功能和調整區域經濟結構。除了餐飲和旅游等消費外,政府還應建設聯合娛樂、商務、文化為整體的旅游服務體系,提高休閑旅游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尤其是對于一些品牌知名度高的景點,要加強維護的力度,并不斷的完善配套設施,提高水休閑旅游的核心競爭力。此外,還可以設計出一些能代表揚州城市文化特色的商品,這能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

3.完善公共服務機制,增強水休閑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疏通水休閑旅游場所的交通網,科學合理地規劃水休閑旅游的專屬路線。在景區內,還要安排好停車場所,根據旅游淡旺季的不同合理變更停車的場地和費用。建立水休閑旅游服務網站,提供門票預訂、酒店預訂、汽車租賃、餐飲等全方位服務。以帶動城市經濟發展為目的,完善相關的公共服務機制,提高游客的滿意度,增強水休閑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前來揚州,切身體驗水休閑旅游的快樂。

二、寧波、鎮江、揚州等水休閑產業區域化聯動發展的優勢和缺失

1.區域化聯動發展的優勢

寧波、鎮江、揚州等三個區域化城市有著比較豐富的旅游自然資源,其寧波的滄桑、鎮江的雄奇、揚州的秀雅,這就為打造世界知名的水休閑旅游景點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此處,就可以參考環渤海、環太湖、長江三峽等旅游區域化聯動發展模式,盡最大可能地打破傳統體制和地域的限制,把大橋、運河、長江作為軸心線,促進三地水休閑旅游產業的協調發展。在打造水休閑產業時,要做一個整體規劃,聯手打造水休閑主體路線、共建信息服務平臺,實現區域化經濟板塊的聯動發展。

2.區域化聯動發展的缺失

三地的政府之間對于水休閑產業的合作比較少;沒有對區域化水休閑旅游做一個長遠的規劃,且產業之間沒有融合;區域化旅游的形象缺少整體設計,還沒有形成區域化水休閑旅游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三地的水休閑旅游各具特色,但沒有整體性,旅游品牌的打造也不具特森,旅游產品的開發力度不夠。這樣就造成了三地的水休閑旅游產業的發展極不平衡,都各自為營,耗費大量的精力宣傳各自的水休閑旅游特點,卻并未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三地聯合發展水休閑產業,將使旅游景區的整體性加強,還將全面提升水休閑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水休閑產業與區域經濟板塊的聯動發展策略

1.加強寧鎮楊區域的水環境治理力度

在整體上規劃和展開三地的水資源環境的保護工作,擴大水源地的保護范圍,嚴格監控污染物的肆意排放,一旦發現有污染源,就立即查處整治,確保生態平衡,保障城市居民安全用水,推動區域經濟、生態環境、社會的整體發展;三地聯合提高區域河流的水質量,聯合建設污水處理廠。嚴格遵循沿江打造生態風光帶的規范要求,積極構建三地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一體化。

2.注重寧鎮揚水休閑景區的游客接待工作

目前,寧鎮揚區域的水休閑旅游的只要旅游群體是國內客源,這已經不能滿足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需求。因此,要將水休閑旅游品牌的形成推向國外,加大品牌的宣傳力度,更為重要的是要不斷地完善該區域的生態環境和旅游服務體系,加強景區內的游客接待工作,提高服務人員的道德品質和專業素養,為游客提供最高效、最優質的服務,這樣才能讓游客有種留戀不舍、久久回味的感覺。

3.加大旅游商品的開發力度

在設計旅游商品時,要注意三地的整體規劃,其商品中要深深地滲透區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購買,這樣就可以帶來良好的品牌宣傳作用和經濟效益。

四、總結

由揚州水休閑和寧鎮揚三地的水休閑旅游產業的區域化發展的模式可知,推動城市水休閑產業與經濟板塊的聯動發展,既有利于提升水休閑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還能給該區域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在聯動發展過程中,要采取正確的策略,否則,將適得其反。

參考文獻:

[1]藍必華.建立區域經濟風險預警與控制系統對策研究——以深圳市龍崗區為例[J].改革與戰略,2006(08).

[2]劉清玉.福州市休閑產業的發展條件分析與對策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8(10).

[3]覃盛棟,韋光輝,李榮賢.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濱海體育旅游市場營銷現狀與對策研究[J].青年與社會,2012(02).

篇10

關鍵詞:港口 城區 經濟互動

港口與城區經濟互動必然性分析

1、經濟沖突促使互動合作

港口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其具體的性質類似于企業,但是港口又具備基礎設施的屬性。這種與生俱來的雙重屬性質是港口和城區經濟沖突的根源。港口是運輸體系的一個重要的節點,港口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提高港口的運輸效率。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城區居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城區越來越關心的是居民生活質量。兩者的目標并不一致,矛盾也就不可避免,但是港口和城區都是社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港口要發展離不開城區的發展,城區的發展離不開港口的支撐,沖突促使港口和城區進行合作,實現雙贏。

2、港口與城區經濟互利促進互動合作

正如上段所述,港口和城區進行經濟互動可以實現共贏。港口對城區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有以下的幾個方面:第一,港口發展壯大之后,可以吸收更多的物資和資源,這些都是城區發展的重要保障。其次,港口的發展可以提高城區的物流效率,港口的存在對于城區來說,既減少了物流成本,同時也節省了臨港工業區的資源成本,同時城區依托港口建立大型物流中心,從而提高城區的綜合競爭力。

城區對港口的支持也是客觀存在的,主要有以下的幾個方面:城區是港口發展的重要依托,城區可以保障港口的發展,為港口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資源,通過對眾多港口的研究,可以發現只有城區發展了,港口才能越來越發達。其次,港口發展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作為支撐,這些基礎設施都需要城區提供,不管是各類交通的銜接情況,通信設施的建設情況,還是運輸工作的齊全情況,都直接影響著港口的發展前景。

港口和城區經濟互動策略研究

1、城區促進港口經濟發展的策略

從國內外港口經濟狀況發展來看,港口要想取得快速的發展需要和城區形成互動。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港口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城區應該和港口加強互動,形成物流聯盟,物流聯盟的建設可以穩定港口物流企業貨源,穩定港口物流產業發展。港口建設的再好如果沒有軟硬環境的支持也是空談,城區應該為港口的發展提供更加優秀的運輸條件和環境,城區打造符合港口貨運特點的經濟體系,為這些貨物的銷售創造更好的營銷環境,積極與貨源客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形成戰略聯盟,增強攬貨能力。港口是一個運輸的口岸,隨著港口的發展,港口的功能更加的多元化,但是港口卻沒有一個完善的人才培養的環境,難以通過內部的培養提升員工的素質來滿足港口的發展需要,城區擁有很多不同的行業,各方面的人才相對齊全,高校的存在為城區輸送了大量的人才,把這些行業精英和人才輸送的港口可以很好的提高港口的專業性,滿足港口多元化的發展需求。

2、港口促進城區經濟發展的策略

港口要對城區的發展起到推進的作用,首先要對港口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合理的規劃,通過港口的硬件設施建設,從根本上提高港口的競爭力,一個設施優良,硬件完善的港口可以吸收更多的資源。同時港口硬件的建設水平直接影響著貨物的運轉效率以及成本,運輸的成本較低了,城區的企業就有了新的競爭優勢。從現代港口發展的發展歷程來看,港口已經不僅僅是貨物中轉站,港口已經逐步變成了一個物流服務的綜合機構,港口為客戶提供包裝,加工,裝卸、轉運、倉儲等相關服務。因此,港口可以和城區進行合作,打造物流服務體系,創造新的產業鏈,增加城區的就業機會,提高城區的經濟水平。

天門市港口城區新戰略

近幾年,天門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新的條件下,原港口規劃已不能滿足天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特別是水運發展的需要,天門市港口的規模和目標均需隨經濟的發展作相應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