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概論范文

時間:2023-07-21 17:40: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公共管理概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公共管理概論

篇1

    一、教學內容

    社會學概論是這門課程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很難利用一個學期的時間進行詳細的講解,特別是在總的學時減少的前提下,例如,出于增加學生社會實踐的考慮,我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社會學概論》由原來的72學時減為54學時,這需要我們對整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編排和取舍。

    1、明確課程性質

    社會學起源于19世紀的西方世界,我國社會學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恢復重建,它是一門利用經驗考察與批判分析來研究人類活動與社會結構的學科。其研究對象范圍廣泛,小到幾個人面對面的日常互動,大到全球化的社會趨勢及潮流。其研究重心很大一部份放在現代社會中的各種生活實態,不但注重描述現況,也不忽略社會變遷。現在社會學概論不僅是社會保障、社會學、社會工作的必修課,也是公共管理專業的必修課,對于大學生來說,通過學習社會學課程,不僅可以對自己生活的環境又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更好的理解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社會結構,同時也能幫助其將來更好的融入社會。

    對于非社會學專業的學生來講,還需要面對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社會學與常識的的關系。因為社會學所涉及的內容大多都來自于日常生活,為人們熟悉。所以在一開始會有部分學生認為社會講授的是眾所周知的事物、是一些常識的集合。但實際上社會學有著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并得出了系統的、科學的社會學理論。關于理論與常識的區別吉登斯曾說,社會學的理論比之一般人由日常生活提出的看法更有組織也更自覺,社會學者的研究依賴相當的資料,社會學針對廣泛的社會議題作總括性的思考。

    2、合理布局課程內容

    課程在簡要介紹基本概念和理論的基礎上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通過對個人社會化、社會現象、社會結構、社會制度的分析來認識和學習社會學。關于社會學概論性質的教材比較豐富,以彭華民、楊心恒主編的《社會學概論》為例,本課程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1)緒論,主要講解社會學的產生與發展、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學科地位及其應用;(2)個人與社會互動,主要包括人的社會化、社會角色、社會互動等;(3)社會結構,主要包括社會群體、社會組織、社區、社會不平等、社會分層與流動等;(4)社會制度,主要包括家庭制度、經濟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宗教制度等;(5)社會變遷與發展,主要包括社會變遷、社會問題與社會政策等。這本教材的設置按照從微觀到宏觀的邏輯思維編排從個人的社會角色、社會化入手,逐步過渡到社會互動、社會組織、社會分層、社會變遷等。筆者認為,這種內容安排既保證了學生對學科有一定的整體認識,又能由淺入深增加學習興趣。

    3、注重理論與現實的結合

    社會學的理論流派較多,每個理論流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這對于非社會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有的理論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那么在講授時就要做到理論與現實的結合。例如,在講授理論與學者時,可以從學者的生活背景、生平和學術生涯入手,這種方法十分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理論,在這方面《發現社會之旅》是一本十分不錯的參考書籍。再者,在講授理論可以結合最新的國內外研究成果進行介紹,我在講解迪爾凱姆的“自殺論”時,吳飛的《浮生取義》作為對中國自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這種內容安排能有效的提高學生對于理論的理解。

    二、教學方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學校和學生對于滿堂灌式的教學都已經持否定的態度,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滿足對學生能力培養的需求,我在教學中主要使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思維啟迪法

    改變單向灌輸的教學方法首先就要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去,讓學生的思維跟隨老師一起運轉起來,激發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授“個人社會化”這一節的內容時,為了讓學生發現媒體對于個人行為的影響,筆者展示了四張不同影星抽樣的劇照:一位中國男性、一名中國女性,一名外國男性、一名外國女性。讓他們觀察這四張照片的共同之處,共同之處一:抽煙,這一點很快被他們發現,當然這不是重點。共同之處二在我的提示下大家發現:四張照片都很酷、很有吸引力。繼而提出問題:影視作品中的這些鏡頭為什么這樣設置?這樣設置對于青少年吸煙有什么樣的影響?最后我又展示了一張現實生活中幾個中學生抽煙的照片,這引來了一陣笑聲,因為兩者的反差實在太大。打開他們的思路,讓他們思考。這樣一方面增加了課堂的興趣,另一方面提高了觀察探究思考的積極性。

    賴特·米爾斯提出了“社會學的想象力”的概念,“社會學概論”課程的目的也就在于此,對于以后可能從事社會管理的公共管理類學生來說,主動思考,看到現象背后的實質是十分重要的心智品質。

    2、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實踐性教學常用的方法,社會學研究的內容和日常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這為案例教學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引出社會學理論,既可以加強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度,又是一次利用理論分析現實問題的嘗試。社會學的理論比較抽象,僅靠概念的詮釋是不夠的。如在講授“社會學的想象力”這一概念時,僅僅指出這是“一種認識到個人經歷與廣闊的社會之間的關系的心智素質”。很難讓學生理解,我在教學中主要通過“喝咖啡”、“離婚”、“失業”等案例讓學生思考這些事件可能產生的后果,以及這些事件與世界經濟、文化的關系。這樣學生才能明白社會學想象力的意義,即“個人只有通過置身于所處的時代中,才能夠理解他們自己的經歷,并把握自己的命運,他只能變得知曉他所處的環境中所有個人的生理機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機遇。”

    3、體驗教學法

    社會學是一門研究社會與人類行為的學科,所以,僅僅讓學生學習知識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根據自己真實的體驗理解、掌握社會學知識。為此,我在教學中采用了體驗式教學法。

    體驗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獲得體驗,如在講授社會化這一章節時,我首先跳出自身回顧了自己二三十年來的經歷,在我的帶領下,學生們也回顧了自己的成長經歷。通過回憶,發現在各人的成長中家長與社會通過服裝、玩具在塑造著自己的性別角色,通過不斷的獎勵與懲罰塑造著自己的個性。另一種方式是通過社會調查增加學生對社會的理解。社會調查是社會學獲得研究資料的一項重要手段,也是增加社會觀察的一條重要途徑。實地調查的感性體驗使學生走出了象牙塔接觸了社會,這有助于克服知識理想化、真空化的缺陷。

    三、考核方法

    成績考核是整個課程的最后一個環節,考核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措施,對教師來說是總結教學效果、進行教學反思的重要途徑。

    社會學作為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綜合性應用性學科,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掌握社會學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概念來分析和認識社會現象,以及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為專業知識的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為更好的認識社會與融入社會提供幫助。故在教授本課程時我采用的考核主要有期末考試和平時成績組成,平時成績有出勤、課堂發言、撰寫小報告等組成,期末考試采取過開卷和閉卷的形式。即使是閉卷考試,也十分重視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檢測。將純粹對知識點的考查轉向對知識運用能力的考查。例如,描述這樣的一句話,“,近年來,30歲左右的單身男女獲得了一個充滿尷尬和自嘲意味的稱謂——‘剩男剩女’”,讓學生利用社會學的概念、理論、觀點分析社會現象。

篇2

與傳統的以威爾遜、古德諾的政治與行政的二分法和以韋伯的科層制理論為基礎的官僚制的行政管理理論不同,新公共管理思想以現代經濟學和私營企業的管理理論與方法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不強調利用集權、監督以及加強責任制的方法來改善行政績效,而是主張在政府管理中采納企業化的管理方法來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競爭機制來提高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強調公共管理以市場或顧客為導向來改善行政績效。由于嚴格說來,新公共管理尚未形成一種單一的理論,而只是一種理論思潮,所以我們在此將其稱為一種“思想”而不是一種“理論”。根據西方行政學者P·格里爾、D·奧斯本和T·蓋布勒等人的論述,新公共管理主要有如下思想:

1.政府的管理職能應是掌舵而不是劃槳。與在傳統公共行政管理中政府只是收稅和提供服務不同,新公共管理主張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應該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執行政策,即政府應該把管理和具體操作分開,政府只起掌舵的作用而不是劃槳的作用。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縮小政府的規模,減少開支,提高效率。“掌舵的人應該看到一切問題和可能性的全貌,并且能對資源的競爭性需求加以平衡。劃槳的人聚精會神于一項使命并且把這件事做好。掌舵型組織機構需要發現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劃槳型組織機構傾向于不顧任何代價來保住‘他們的’行事之道。”[1](P12)因此,有效的政府并不是一個“實干”的政府,不是一個“執行”的政府,而是一個能夠“治理”并且善于實行“治理”的政府。

2.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學的企業管理方法,如目標管理、績效評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領域,對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進作用的。盡管政府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或私營部門的管理在各自的目的、對象和方法上有種種差異,完全采用企業管理特別是私營企業的管理方法來管理公共事務并不完全合適,但企業管理的科學性、重視市場需求和顧客的反饋這些方面則可以為公共管理所借鑒。通過將企業管理的講求投入和產出、講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之中,可以提高政府管理人員的責任感,同時還可以更為科學地衡量管理人員的工作業績。

3.政府應廣泛采用授權或分權的方式進行管理。政府組織是典型的等級分明的集權結構,這種結構將政府組織劃分為許多層級條塊。人們認同自己所屬的基層組織,跨組織層次之間的交流及其困難,使得政府機構不能對新情況及時作出反應。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加快決策的壓力猛烈地沖擊著政府的決策系統,政府組織需要對不斷變化的社會作出迅速的反應。企業界經理采取分權的辦法,通過減少層級、授權和分散決策權的辦法迅速作出反應,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因此,政府也應該通過授權或分權的辦法來對外界變化迅速作出反應。政府應將社會服務與管理的權限通過參與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給社會的基本單元:社區、家庭、志愿者組織等,讓他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奧斯本和蓋布勒說:“當家庭、居民點、學校、志愿組織和企業公司健全時,整個社區也會健康發展,而政府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引導這些社會機構和組織健康發展。……那些集中精力積極掌舵的政府決定其社區、州和國家的發展前途。它們進行更多的決策。它們使更多的社會和經濟機構行動起來。”[1](P7~8)這是因為,健康而有活力的社會基本單元構成健康而有活力的國家。新公共管理認為,與集權的機構相比,授權或分權的機構有許多優點:比集權的機構有多得多的靈活性,對于新情況和顧客需求的變化能迅速作出反應;比集權的機構更有效率;比集權的機構更具創新精神;能夠比集權的機構產生更高的士氣,更強的責任感,更高的生產率等等。

4.政府應廣泛采用私營部門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經驗。與傳統公共行政排斥私營部門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強調政府廣泛采用私營部門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經驗,如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強調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質量管理,強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新公共管理認為,政府應根據服務內容和性質的不同,采取相應的供給方式。政府可以把巨大的官僚組織分解為許多半自主性的執行機構,特別是把商業功能和非商業功能分開,決策與執行分開;移植私營部門的某些管理辦法,如采用短期勞動合同、開發合作方案、簽訂績效合同以及推行服務承諾制;主張全面的貨幣化激勵,不過分主張傳統的道德、精神、地位和貨幣等因素的混合以及單一的固定工資制的激勵機制。特別是主張對高級雇員的雇用實施有限任期的契約,而不是傳統的職位保障制。

5.政府應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競爭機制。傳統的觀念認為,微觀經濟領域應該由私營企業承擔,而公共服務領域則應該由政府壟斷。與傳統公共行政排斥私營部門參與管理不同,新公共管理強調政府管理應廣泛引進競爭機制,取消公共服務供給的壟斷性,讓更多的私營部門參與公共服務的供給,通過這種方式將競爭機制引入到政府公共管理中來,從而提高服務供給的質量和效率。之所以需要引入競爭,是因為競爭有種種好處:競爭可以提高效率,即投入少產出多;競爭迫使壟斷組織對顧客的需要作出反應;競爭獎勵革新,而壟斷則扼殺革新;競爭提高公營組織雇員的自尊心和士氣。因此,政府為了高效地實現公共服務的職能,應該讓許多不同的行業和部門有機會加入到提供服務的行列中來。

6.政府應重視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效果和質量。傳統的政府注重的是投入,而不是結果。由于不衡量效果,所以也就很少取得效果,并且在很多情況下,效果越差,得到的投入反而越多。例如當治安工作不利,犯罪率上升時,它們通常會得到更多的撥款。與傳統公共行政只計投入,不計產出不同,新公共管理根據交易成本理論,認為政府應重視管理活動的產出和結果,應關心公共部門直接提供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應能夠主動、靈活、低成本地對外界情況的變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出富有成效的反應。因此,新公共管理主張政府管理的資源配置應該與管理人員的業績和效果聯系起來。在管理和付酬上強調按業績而不是按目標進行管理,按業績而不是按任務付酬。在對財力和物力的控制上強調采用根據效果而不是根據投入來撥款的預算制度。即按使命作預算;按產出作預算;按效果作預算;按顧客需求作預算。

7.政府應放松嚴格的行政規則,實施明確的績效目標控制。新公共管理反對傳統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規、輕績效測定和評估的做法,主張放松嚴格的行政規制,實行嚴明的績效目標控制,即確定組織、個人的具體目標,并根據績效目標對完成情況進行測量和評估。他們認為,雖然任何組織都必須具有規章才能運行,但是過于刻板的規章則會適得其反。“我們接受規章和繁文縟節以防止發生壞事,但是同樣這些規章會妨礙出現好事。它們會使政府的辦事效率慢得像蝸牛爬行。它們對正在迅速變化中的環境不可能作出反應。它們使得時間和精力的浪費成為組織結構的固有組成部分。”[1](P91)他們認為,企業家式的政府是具有使命感的政府。它們規定自己的基本使命,然后制定能讓自己的雇員放手去實現使命的預算制度和規章,放手讓雇員以他們所能找到的最有效的方法去實現組織的使命。有使命感的組織比照章辦事的組織的士氣更

高、也更具有靈活性、更具有創新精神、從而更有效率。

8.公務員不必保持中立。在看待公務員與政務官員關系的問題上,新公共管理與傳統公共行政存在著明顯的分歧。傳統公共行政強調政治與行政的分離,強調公務員保持政治中立,不參與黨派斗爭,不得以黨派偏見影響決策等。新公共管理則認為,鑒于行政所具有的濃厚的政治色彩,公務員與政務官員之間的相互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與其回避,倒不如正視這種關系的存在。基于這種看法,新公共管理主張對部分高級公務員實行政治任命,讓他們參與政策的制定過程并承擔相應的責任,以保持他們的政治敏感性。在新公共管理者看來,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不應截然分開。正視行政機構和公務員的政治功能,不僅能使公務員盡職盡責地執行政策,還能使他們以主動的精神設計公共政策,使政策能更加有效地發揮其社會功能。這體現了新公共管理者重視激勵、鼓勵公民參與的價值取向。

新公共管理思想在西方的出現不是偶然的。首先,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由于石油危機以及福利國家負擔過重等因素,西方各國普遍出現了經濟衰退,公共財政也因收入減少和福利開支過大等因素出現了持續的赤字,各國政府都面臨著財政緊張的困境。其次,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由于政府職能的不斷擴張,政府的規模也在逐漸擴大。這使得西方各國政府普遍臃腫,效率低下。第三,由于科技革命,特別是信息技術革命的影響,使得各國政府迫切需要建立一種適合本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政府管理模式。這些因素導致了西方各國政府行政與組織的內在變革。通過在政府管理中實施企業化管理,以顧客為導向引進競爭機制,推廣民營化等改革措施,西方國家普遍掀起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改革浪潮,這些現象的出現標志著西方國家普遍進入了新公共管理時代。

二、新公共管理對中國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鑒意義

新公共管理思想是西方社會特定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發展條件下的產物,體現了西方公共行政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在西方國家的普遍展開,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改善了西方國家的公共管理水平,促進了西方國家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滿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務需求,同時也增強了西方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競爭能力。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國家。中國市場經濟建設雖起步時間不長,卻已獲得了經濟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等舉世公認的成就。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如何進一步發揮政府在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的作用,政府如何運用市場的方法來管理公共事務,提高公共行政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實現公共行政管理的現代化,這是擺在國人面前的現實而又緊迫的問題,有必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而以市場化為導向的西方國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論與實踐,顯然可以為我國的公共行政管理改革提供一定的經驗,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從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來看,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普遍開始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研體制等各個領域的全方位的改革。其中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最快,開創了具有漸進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道路。經濟體制的改革一方面提出了公共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為這一改革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雖然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中國政府也進行過多次機構改革,但這些改革主要與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機構規模膨脹過快,超過財政承受力有關。而從1978年開始,政府機構改革的動因則主要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相關。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的政府機構改革,更是主要與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要求政府轉變職能有關。

1998年以前的政府機構改革都未能取得預期效果,其原因或者是因為沒有將政府機構改革與職能轉變聯系起來,或者是因為雖然將二者聯系起來,但由于沒有制度上的保證,所以效果仍不明顯。我們認為,在當前世界經濟、科技發展速度日趨加快,競爭日趨勢激烈的背景下,我國政府機構改革的目標不僅是轉變職能,而且還要提高效率。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未來發展趨勢。

1998年,新一輪的國務院機構改革開始。這次改革的目標是: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政府行政管理體系,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化行政管理隊伍,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中國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體制。從這次機構改革的基本目標和原則可以看出,這次機構改革的指導思想仍然主要是公共行政的傳統準則,即集權性的韋伯式的官僚體制的基本準則,尚缺少當前西方各國流行的新公共管理的準則。但是根據我國國情和公共行政管理實際發展水平,我們認為傳統的公共行政模式的基本準則在我國并未完全過時。畢竟,西方發達國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與我國公共行政體制改革所處的社會發展背景不同。但是我們認為,這并不排斥我們在改革中吸收和借鑒西方新公共管理的某些思想。這是因為,世界各國在公共行政管理改革中面臨的許多問題都是共同的,這一點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如此。因此,了解和吸取西方國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實踐中取得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實踐是有積極意義的。縱觀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的理論和實踐,至少在如下幾個方面對我國公共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具有借鑒意義:

1.新公共管理強調政府的企業化管理,強調管理的高效率。我國政府機構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效率低下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造成權力過分集中,政府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由于組織機構不合理,機構重疊,從而使得職責不清,互相掣肘、扯皮;由于行政法規不健全,任意增加編制,從而造成機構龐大、臃腫,人浮于事。新公共管理強調政府公共管理應該像企業管理那樣,將效率放在首要地位,這一思想是值得借鑒的。為了提高效率,政府管理人員首先應樹立效率意識,增強活力,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更多的公共產品,提供更好的服務。

2.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學的企業管理方法,如目標管理、績效評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領域,對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進作用的。盡管政府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或私營部門的管理在各自的目的、對象和方法上有種種差異,完全采用企業管理特別是私營企業的管理方法來管理公共事務并不完全合適,但企業管理的科學性、重視市場需求和顧客的反饋這些方面則可以為公共管理所借鑒。通過將企業管理的講求投入和產出、講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之中,可以提高政府管理人員的責任感,同時還可以更為科學地衡量管理人員的工作業績。

3.新公共管理將競爭機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務領域,打破了政府獨家提供公共服務的壟斷地位。這一方面提高了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也緩解了政府的財政壓力。為了提高我國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特別是基礎設施行業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我們可以借鑒西方的做法,在加強對提供公共服務的宏觀管制的同時,將競爭機制引入公共服務領域,開放一些

公共服務的市場,在一定范圍內允許和鼓勵私營部門進入提供公共服務的領域。例如在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電信、電力、鐵路運輸、自來水和燃氣供應等基礎設施產業中便可以進行這些方面的改革,從而改變我國長期以來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瓶頸”現象。這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務供給的競爭機制,提高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從而產生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新公共管理從注重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規章制度,向注重實際工作績效,注重提供優質服務的方向發展。我國目前尚處于法制不健全,制度供給不足的階段,不消說,建立健全法制,完善規章制度仍將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行政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但是必須看到,制度畢竟是手段,它是為政府完成公共管理的目標和任務服務的。因此在制定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時,應該同時考慮如何將法律法規及管理制度落到實處。而這一點恰是目前我國行政管理工作尤其應該加強的一個方面。如果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現象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即使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再完善,依法行政也是一句空話。

篇3

1.政府職能的重新定位,政府的管理職能應是掌舵而不是劃槳

新公共管理認為,在傳統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中,政府職能有著不斷擴張的沖動,直接造成了政府職能膨脹、機構擴大。因此,政府應當首先解決自身職能定位問題,即什么該管什么不該管,把管理和具體操作分清楚。新公共管理主張政府在行政管理中應負責制定政策而不是具體執行政策,政府的功能是掌舵方向而不是劃槳前行。這種對政府職能的定位可以縮減政府的機構規模及部門開支,使政府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新公共管理認為,一個行之有效的政府并不是實干型或者執行型,而是一個能夠善于治理國家、處理各種社會事務的政府。政府應當從大量的社會事務中解脫出來,將部分職能交給或歸還社會,由社會經濟組織或者中介組織去承擔管理,政府則負責制定法律和規章制度,并對法律和法規的執行進行監督。一個有效的政府必須要科學、合理地定位自己的職能。著名學者戴維•奧斯本等人將此概括為,在管理社會事務中政府扮演的角色應是“掌舵”而不是“劃槳”。傳統政府工作低效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忙于“劃槳”而忘了“掌舵”,做了許多舍本求末的事情。政府負責“掌舵”后,“劃槳”的任務應交給一些私人部門和非盈利組織、公民自治組織、社區組織等第三部門。政府在政策和資金方面,實施一些可行和有利的手段,重新塑造市場。這樣,政府就成為多元管理主體的組織者和協調者,是多元管理主體的核心。

2.政府服務應以顧客或市場為導向,重塑政府與公眾的關系

市場不僅存在于私營部門內部,同樣也在公共部門內部存在。以市場需求為取向,重塑政府與公眾的關系,這是新公共管理理論最重要的核心理念。新公共管理主張政府應以顧客滿意或市場需求為導向,追求社會公眾滿意度,以改變傳統公共行政模式下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關系,對政府職能和社會職能進行重新定位。將政府運作看作市場,政府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廠商,是負有責任的企業家,公眾則是其顧客或客戶。政府不再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發號施令的權威官僚機構,而是以人為本的公共服務提供者,政府公共行政從“管治行政”轉變為“服務行政”,奉行顧客至上準則。企業家式的政府應是以顧客的需求為導向的政府,為顧客提供較高效率的公共服務。作為“企業家”的政府已不再將營利作為目的,而是負責把經濟資源從生產效率較低的領域轉移到效率較高的領域。社會民眾是享受公共服務的“顧客”,對服務機構可以進行自由選擇。這樣,新公共管理就建立起了以顧客滿意度為主要內容的績效考核機制,并逐漸成為一種目標導向。在管理過程中定期廣泛征求公民意見,對公共服務體系進行評價。在評價時,以顧客參與為主體,通過顧客介入,參照顧客意見,保證公共服務的提供符合顧客的意愿,以此產生高效的公共服務。

3.政府應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競爭機制,切實提高服務效率

公共部門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壟斷,公共部門的許多弊病都源于其壟斷性。新公共管理主張用市場的力量對政府管理進行改革,在公共部門中引入市場機制,在公共部門之間、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之間展開競爭。新公共管理認為,在政府管理中應引進市場競爭機制,讓更多的私營部門參與公共服務的供給,取消公共服務供給的壟斷性。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競爭機制,可以增加公共產品的產出。因為競爭有利于激發創新意識,提高工作效率,優化服務態度,從而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效率與質量。競爭的目的是追求效率,這也是公共行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此,新公共管理有三種主張:一是強調實施績效目標控制。在機構管理中,將傳統的行政規章制度改變為明晰的績效目標責任制,對組織以及個人的具體工作目標進行合理制定,并定期測量和評估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績效考核,充分調動組織成員的工作積極性。二是更加重視公共服務成效。傳統的公共行政關注的是投入而不是結果。新公共管理根據交易成本理論,認為政府應當對公共管理活動的產出與結果進行關注,重視公共部門提供的產品及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及時了解社會情況的發展以及不同利益群體的需求,為公眾提供最為需要的公共服務,使公共管理成效最大化。三是借鑒私營部門組織管理中的成功經驗。傳統的公共行政管理對私營部門的管理方式較為排斥,新公共管理與之不同,以現代經濟學和私營企業管理理論和方法作為理論基礎,主張政府將私營部門成功的管理方式和經驗采用到公共管理中,如人力資源管理、重視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質量管理、提高效率等,以增強公共服務的供給。

二、新公共管理論在西方政府管理中的功效

西方國家廣泛進行的新公共管理改革運動,在相當大程度上改善了國家的公共管理水平,滿足了民眾更多的公共服務需求,同時也促進了西方國家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增強了其在國際社會中的競爭能力。首先,政府運用企業的管理理念,有利于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新公共管理提倡政府借鑒企業經營管理方式,將追求效率放在首要位置。培養政府管理人員的效率意識,爭取用有限的公共資源創造出更多的公共產品,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其次,有助于改變政府工作的陳舊模式,推動管理方式的創新。盡管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在管理對象、目的和方法上都有所不同,企業的管理方式并不全然適合于公共事務管理,但公共管理依然可以借鑒企業管理的成功經驗,如企業管理的科學性、企業管理的講求成本核算的精神以及重視市場需求和顧客的反饋意見等方面的經驗,這樣不僅有助于公共部門建立科學的管理方式,對管理人員的工作績效進行有效地評估衡量,而且有助于增強人員的工作責任感,創新工作方式。第三,對提供公共產品的市場進行部分開放,在一定范圍內鼓勵和允許私營部門加入到提供公共服務的領域,將競爭機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務領域,這樣既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又可以使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得以加強和提高。新公共管理與傳統的公共行政模式相比,改善了西方國家公共管理水平,適用于發達國家的政府管理,但發展中國家是否同樣適用卻仍待研究。新公共管理始于西方發達國家,雖然是一種取得了成效的管理方式,但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它在不同的國家環境中也必然適用。新公共管理在西方發達國家興起并占據了主導地位,這可能與發達國家的社會背景有關,那么不同于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國家在運用其管理理念時就會有所局限。但是,新公共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共行政管理的發展趨勢和發展規律,我們不能因為其源于發達國家,就把它排除在發展中國家之外。尚德和霍姆斯都主張,“我們應當更多地關注管理改革對發展中國家的意義。我們相信,基本原則對每一個國家都是適用的。”雖然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我國在歷史、政治、文化和經濟等方面都不同于西方國家,發達國家公共管理的成功經驗不能全部照搬地應用于我國的社會管理中,但是我們可以將新公共管理理論與本國國情相結合,將西方國家在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實踐中的經驗有所選擇地運用于我國的行政改革中,這對于我國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推進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新公共管理理論對我國行政改革的啟示

我國政府部門近年來進行了一系列的機構改革,在一定范圍內借鑒了當代公共管理理論成果,但其主導模式仍然是傳統的公共行政模式。隨著全球化趨勢的發展,我國政府管理面臨著諸多新挑戰,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作用,在公共事務的管理中進一步運用市場機制,提高公共部門的行政工作效率,實現公共部門管理的現代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對于這些新問題,新公共管理作為一個全新的行政改革理論觀念,提出的各種創新性概念以及西方國家政府改革的具體實踐都能在很大程度上給予我們啟示,對我國的行政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1.打破政府部門對公共服務的壟斷,在公共產品領域引入市場競爭機制

新公共管理主張對政府、社會、市場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調整,將競爭機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務領域,鼓勵私人部門對公共服務行業進行投資經營,使公共服務體系逐漸市場化,通過實行“競爭性招標”、“政府業務合同出租”等方法,打破政府部門一直以來對公共服務的壟斷,由此不僅可以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我國在公共服務領域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行業一直都存在著資金短缺的狀況,嚴重影響了公共基礎服務的供給,給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以及市場機制的有效運作造成了制約。因此,為了更好地利用市場競爭的作用,提高我國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尤其是基礎設施行業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我們可以借鑒西方國家新公共管理的方式,在加強“產業管制”的同時,允許和鼓勵私營部門在一定范圍內參與到這些領域與政府部門進行合作或者單獨投資和經營,這樣不僅可以解決一部分資金問題,更有利于公共服務供給競爭機制的形成,使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得以加強,從而產生更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改變對既定法律規章制度的注重,將管理活動的重點傾向于實際的工作績效

新公共管理主張行政管理從傳統的注重遵守法律規章制度,向注重實際工作績效、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的方向發展。這體現了西方國家的公共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逐漸趨于成熟完善。我國目前尚處于法制不健全,制度供給不足的階段,今后一段時期我國行政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建立健全法制,完善規章制度,并且保證這些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使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時我們也應當清楚地認識到,規章制度只是政府部門管理公共事務的依據和手段,其目的是為了完成公共管理的目標和任務。因此在制定國家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時,應堅持“人民的根本利益至上”這一原則,著重考慮如何保證這些法律法規及管理制度能落到實處并服務于人民,要貼近社會現實,以公眾需求為出發點,注重公共管理活動的結果,始終提供高品質的公共服務,滿足公眾所需。

3.合理借鑒企業的科學管理方法,提高政府部門工作效率

新公共管理主張政府管理應當參照企業的管理方式,將效率放在首位,這一主張是值得我國借鑒學習的。我國的政府機構由于社會文化背景和經濟體制等多方面的原因,長期以來一直處于工作效率低下的局面。傳統的官僚制度以及計劃經濟體制在我國的長期實行,使得我國政府部門權力過度集中,組織機構設置不合理,職責不清,互相推諉,辦事效率低。新公共管理主張在公共行政管理領域采取成本核算、目標管理、績效評估、結果控制等一些科學的企業管理方法,以促進政府部門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企業管理追求工作效率,注重管理方法的科學性,重視產出結果,及時關注市場需求和顧客的反饋意見,這些管理思想都應當被政府部門行政管理所借鑒和學習。現階段我國的公共管理應在繼續完善現有行政模式的同時,適當學習企業成功的管理經驗。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科學的企業管理方法可以促使政府部門管理人員增加工作效率,增強工作活力,在有限的公共資源條件下為公眾創造出更多優質的公共產品。

4.強化政府管理職責,增強政府服務中的顧客意識

轉變政府職能,推動政府改革,樹立“顧客導向”的價值理念。目前我國的政府行政部門普遍存在著現象,政府機構的工作人員對公眾缺乏良好的服務態度、辦事效率低下。新公共管理強調顧客導向,是指政府部門應當重新認識與社會公眾的關系,以顧客滿意為導向,以公眾利益為核心,將公民的滿意度作為衡量政府工作業績的標準。目前我國政府部門進行了多次機構改革,在政府職能轉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未完全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所需的靈活高效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環節在于還權于社會、企業和公民,政府不以公共權力主體的身份介入私人管理領域,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在我國政府工作實踐中,應積極推行政務公開、社會承諾制、電子政務等公共產品和服務,促使政府的管理活動透明化、清晰化,最大程度地達到顧客滿意。同時我國政府部門應制定一些公共服務績效評估標準,便于社會公眾監督,從而有助于將以顧客為導向的行政措施落到實處,更好地為公眾提供服務。

篇4

一、工商管理專業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

目前我國工商管理類專業設置還不太科學,人才培養處于“大一統”的狀態,專業特色不夠突出,培養的畢業生“千人一面”,與市場需求錯位。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對學生的能力培養不夠全面

盡管近年來各高校普遍認識到培養能力的重要性,但大多數的工商管理教育仍然停留在理論灌輸和簡單的案例討論階段。創新型人才培養歸根到底是能力培養的問題。當前我國的工商管理教育,較為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對于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則不夠重視;較為注重培養對解決問題的各種辦法進行分析的能力,而對培養學生針對問題提出獨到見解的能力則不夠重視;較為重視教給學生如何采取穩定可靠的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對培養學生敢于承擔風險的膽識則不夠重視。

(二)企業家精神培養缺位

企業家精神是指企業家組織建立和經營管理企業的才能表述方式,它是一種重要而特殊的無形生產要素。它涵蓋了企業家才能,同時又有著更多的內涵,如冒險精神、效率精神、誠信精神、合作精神和敬業精神等,這些都是企業家精神的題中應有之義。

有調查顯示:在美國,每16個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業家精神;在歐洲,每2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業家精神;在日本,每3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業家精神;而在我們中國,每200人中還找不到一個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2]這個調查結果為我們的工商管理教育敲響了警鐘。當前畢業生就業都傾向于到現有的大公司去任職,而不愿到小企業去工作,更不知道自己如何興辦企業。這與他們在校期間學校沒有為他們作好充分準備不無關系。

(三)忽視對企業外部環境變化反應能力的培養

當今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變化是永恒的。企業經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環境變化的反應速度,所以有人認為如今是一個“快魚吃慢魚的年代”。“管理無定式”,究其原因就在于環境是隨時變化的,因此對于環境變化的反應能力是企業和企業管理者關鍵的能力之一。反觀我們的工商管理教育,只注重教給學生關于企業內部各個部門如何運作、如何管理的知識,而沒有重視培養學生對企業外部環境(如經濟、政治、社會、法律等方面)發展變化的敏感性和應變能力。而從實際情況看,大多數企業所遇到的重大問題都是由于外部環境變化引起的。

(四)對信息技術的發展關注不足

當前,兩個互相聯系并正在加速的趨勢是:經濟向服務型發展和企業向信息密集型發展,這種趨勢對工商管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企業中的各個部門(財務、會計、營銷、管理)都要應用信息技術,都要搜集、處理、傳遞和利用大量的信息。今后的商業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據于信息技術。顯然,在工商管理教育中,僅僅開設一兩門信息管理與技術課程是不夠的。

二、工商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內涵

針對傳統培養模式存在的弊端,各高校紛紛進行創新教育。創新教育通常包括以下內容:(1)創新意識培養,是指樹立創新目標,發揮創新潛力,釋放創新激情。(2)創新思維培養,是指發明或發現一種新的方式方法,用來處理某種事情或事物的思維過程。(3)創新技能培養,是指創新主體行為技巧的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運用創新技法的能力、創新成果的表現能力及物化能力等。(4)創新情感培養,是指創新的情感動力,包括獨特的創新目標,為提高人類美學價值而創新的高尚情操,為優化個體創新功能而掌握創新技巧的熱情。[3]

結合專業特點,我們認為工商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應突出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保護學生自由探索的熱情,培養自由精神和主體意識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專業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保護學生自由探索的熱情,使每個學生都具有充分的自由發展空間,以培養學生的自由精神與主體意識。自由包含了思想自由、個性發展的自由和生命價值得以充分實現的自由。[4]自由探索的熱情是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基礎。

(二)培養競爭意識、協作能力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之一,是市場經濟的生命線,競爭能激活人的活力,是開拓創新的動力。競爭離不開協作。現代工業與經濟的主要特征就是“學科交叉、知識融通、技術集成”,這種特征告訴人們,發展需要超越個人知識的局限性。團隊合作已經成為競爭取勝的必要手段。所以,培養工商管理人才的競爭意識、協作能力已迫在眉捷。

(三)培養多元的知識結構和復合的能力結構

從知識結構上看,工商管理人才既要有較深的專業造詣和較寬的學術視野,又要具有豐富的人文社科知識;既要具備生產運營、戰略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又了解有關國際禮儀、風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知識。從能力結構上看,工商管理人才要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必須是多元復合型人才。既有較強的綜合開發創業和實踐應用能力,又有靈活的應變能力和果斷的決策能力。應對經濟全球化,工商管理人才應具有立體交叉的知識結構和多元復合的能力結構

三、工商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和措施

知識經濟時代迫切需要創新型管理者。對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說,鑄造創新精神,培養創新能力就顯得特別重要。如何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改革,使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具有創新教育的內涵和功能,是刻不容緩的命題。

(一)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大力培養創新素質

創新素質的培養,首先要求轉變重共性、輕個性的教育觀念,注重人才素質的特質性。傳統的教育模式對所有學生使用同一本教材,同一個教學計劃,同一種教學方法,結果培養出的學生千人一面。其實,每個學生在知識結構、個性心理特征、興趣和愛好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別。實踐證明,某些獨特的品質往往是其創新素質的表征。因此,強調培養學生創新品質,就首先要求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強調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大學應該更多強調給予學生一個廣闊的知識視野,一種終身學習的興趣,一種探索問題的意識。

(二)深化專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增加創新創業類課程

在課程體系上,從學生應有的管理知識、能力、素質來總體優化設計,進行工商管理系列課程的改革和建設。在加強專業課程和基礎課程建設時,注重提高學生知識素養的新型課程的設置,增加學生對所學課程的可選擇性,針對學生的不同興趣,對學生實行分流培養;在課程體系改革方面,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突破現有課程的界限,注重系列課程的有機結合和相互滲透,構建“能力主導型”管理系列課程的新體系,引入西方先進的管理理論與地方經濟特色相結合的課程,比如《中小企業創業管理》《三國演義與孫子兵法》《商務溝通》等中西結合、融會貫通的課程;在教學內容改革方面,精選教學內容,吐故納新,處理好傳統內容與現代內容的關系。在傳授經典內容的同時,必須滲透現代管理的觀點和方法,為現代管理適當地提供展示的窗口和延伸發展的接口。

(三)創新教學方法,提倡體驗式教學等現代管理教學方法

因循守舊的教學方法無法適應現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難以培養學生今后工作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以人為本”、“彰顯個性”和“鼓勵創新”的社會背景下,用人單位更注重大學生的協作與溝通能力、實踐與創新能力、掌握與運用知識能力。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高校學生越來越注重在接受知識的同時,積極參與到教學及實踐活動之中,通過親身體驗享受獲取信息的樂趣并培養專業情感,同時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達到提高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目的。因此,我們必須在現有教學模式基礎之上,進行大膽創新,轉變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形式,讓學生在真實或虛擬的環境中通過體驗去感知、理解、領悟、驗證教學內容,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做到觀念、判斷、技能的自主形成并被主動掌握,這就是新型的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

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要求,有目的地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去親身經歷,從中形成認知和領悟,并成為具有團隊協作、情知合一、實踐創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與傳統式教學相比,不是簡單的教學方式的改變,而是將認知過程與情意過程融合與統一,從而形成了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的綜合創新。

(四)打造創新型師資隊伍

教育能否為新世紀培養出理想的創新型人才,教師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觀念的轉變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創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創新型的教師來培養。創新型教師要具有如下特征:具有崇高的敬業精神和真摯的教育情感;掌握先進的教育理論與方法;具有勇于開拓進取的創造才能和靈活機智的應變才能;具有創造性獲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輸出信息的能力;具有遠見卓識,善于啟發學生的創造性,鼓勵和喜歡學生求異、創新,等等。工商管理專業特點,要求教師不僅要對理論有深入的研究,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管理實踐經驗,教師要從知識傳授者角色調整為學習組織者、合作者、開發者、引導者,成為一個卓越的課堂組織者。教學方式從講授式、灌輸式轉變為啟發式、案例式、探究式,能調動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和討論。

篇5

【關鍵詞】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存在問題;對策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建筑市場處于繁榮發展階段,對建筑工程的質量要求也就越來越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作為影響工程施工質量的重要因素,必須進行加強。針對施工管理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強化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問題

1.1施工人員綜合素質弱

施工人員多數來自農村,其中大多數人員未參加過技能崗位培訓或者尚未取得相關的技術等級證書,除此之外,其文化水平低,多為小學或初中學歷,素質不高,對于學習建筑工程施工部分的新技術接受能力差,影響建筑工程施工進度以及質量。

1.2合同管理不規范

現如今,建筑市場競爭激烈,手段眾多,有些企業為了能攬到工程,即使合同嚴重不合理,施工單位也會接受。在其進行施工的過程中,為保證盈利,對合同進行篡改,違約現象嚴重,對建筑市場秩序造成影響。

1.3缺乏安全意識,施工管理存在安全隱患

保證施工安全是整個工程的重要工作,但多數施工現場的管理人員并未充分意識到,不夠重視安全工作,對安全管理投資較小,一味重視經濟效益,導致施工管理出現安全隱患,對建筑工程施工的進度造成影響。

1.4施工質量控制不到位

多數建筑施工單位質量意識弱,對質量控制不到位。企業的施工設備投入的數量及質量未按照施工規范、施工工藝以及施工組織進行投入,施工單位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缺乏施工經驗,宏觀控制以及微觀把握能力差,造成施工質量控制不到位。

1.5施工材料存在隱患

施工材料的好壞對建筑工程施工質量優劣有一定的影響,施工過程中需要的施工材料數量大、種類多,甚至有些為最新的材料,因而,在施工材料的選擇以及采購上存在一定隱患。對于施工材料購買、材料分類堆放、材料發放等問題,多數施工單位不能做到很好處理。在施工材料進入施工現場時,未對其進行質量檢查,對施工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

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問題的改進對策

2.1加強對施工前準備的管理

2.1.1施工過程中的技術準備

多數施工人員的技術較低,應在施工前對其進行培訓。讓其熟練掌握施工規范,并繪制關鍵的工序流程圖,了解施工的工序以及步驟。

2.1.2建立健全施工人員考核制度

健全施工人員的考核制度,考察施工人員的技能以及工作質量,不斷地改進和提高施工技術,加強對施工人員的激勵與約束。

2.2強化合同管理

為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企業應嚴格遵守工程承包合同,不可在施工過程對合同進行隨意修改,在指定工期內高效率高質量的完成工程,除此之外,還應提供較好的售后服務,這樣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知名度以及競爭力,進而增大企業的收益。在擬制合同時,注意合同的規范性、合理性以及完整性。簽訂合同后,按照工程項目合同細則所明確的要求為準,進行組織施工。

2.3加強施工項目安全生產的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項目的進行過程中,應保障施工項目以及施工人員的安全。對生產要素進行詳細控制,加大對安全工作的投資,降低事故發生的概率。安全工作與生產工作同等重要,切不可顧此失彼,同時抓好兩項工作,保障工程的安全以及進度。建筑工程施工現場條件差、環境較為復雜,體力勞動者多,均加大安全工作的難度,可選擇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在施工過程中本著安全第一的原則進行管理,消除施工現場的不安全因素,保障建筑工程的順利進行。

2.4加強施工質量管理

為加強施工過程中的質量管理,首先,必須加強建筑施工企業的質量意識,建立健全質量保證體系,將工程的質量工作落實,根據質量保證體系,工程施工企業形成有效的質量保證系統,將各個要素結合起來,使得更加具有指令性、系統性以及可操作性。其次,在施工準備階段,組織人員制定詳細的規章制度以及保證工程質量的獎懲措施。具體從材料質量和工序質量兩方面進行控制,在材料質量管理上,管理人員針對工程所用的材料以及配件等進行詳細的核對,保證材料的數量、規格、類型符合工程要求,對于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予以退回。在工序質量管理上,對施工過程中的操作進行檢查、監督,對技術進行檢測,保證施工質量滿足要求。

2.5優化施工成本管理

對施工成本進行優化,首先,應做好成本預算和使用計劃,對資金支出進行合理的規劃。其次,在施工過程中,對成本進行有效控制,在購買材料過程中根據需要的規格進行購買,確保材料價格較低、質量較好。對竣工結算時的成本進行核算,確保成本計算正確。施工過程中,保證施工方案的最優化,將多個方案進行比較,制定出合理的施工方案,進而降低成本,提高建筑工程的經濟效益。

2.6加強施工過程中的現場管理

施工管理中的現場管理時通過科學的管理方法,對施工現場中的人力、機械設備、原材料、施工環境以及施工信息等要素進行管理協調和控制,保障這些要素處于良好的施工運行狀態。應設定嚴格的崗位責任及完善的規章制度,制定嚴格的工作紀律,文明施工,保證施工秩序的井然有序,加強施工過程中的現場管理水平。

2.7科學合理的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

現階段,應通過現代化管理手段對建筑工程施工進行管理,傳統人工管理浪費大量人力、財力、物力,并由于人員素質存在差異,管理效果有待提高。采用現代化管理手段,如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統,與建筑工程企業的特點結合到一起,為企業提供施工管理的各種信息,方便企業及時的了解工程進展情況,對施工現場的操作能夠做到動態分析,實時掌握施工過程,有利于對工程項目的質量進行遠程分析和控制,了解施工過程的各個方面,從而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效率。

3.結語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作為一項復雜、全面、深入、細致的綜合性工作,貫穿建筑工程施工項目的全過程。在施工過程中,應根據建筑施工企業自身的特點,使用科學的方法、技術手段,并對施工現場進行監督管理,制定各項合理的施工管理規章制度,形成長期有效的施工管理機制,保障工作落實,從而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周全.淺談建設工程施工項目管理中的問題及對策[J].新材料新裝飾,2014,(6).

篇6

竣工決算是在工程竣工驗收階段,由建設單位從項目立項開始,到建成投入使用的整個過程中的實際造價,反映了項目實施整個過程中資金的使用情況以及對于概算的執行結果。本文主要是結合咸陽至旬邑公路建設工程背景,從概算階段分析造價管理的方法與措施。

2工程背景

本文以咸邑高速公路工程為背景,該項目為陜西省“兩環三縱六輻射七橫”高速公路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6條輻射線之一;對陜西綜合運輸網的構成具有重大意義,也是陜西省的重點建設項目。項目建成之后,將和福銀高速、連霍高速及西安繞城高速相連接,構成區域中的重要運輸路線。咸旬高速公路全長約93.88km,總體呈南北走向,路線起點位于咸陽市秦都區福銀高速馬莊樞紐互通式立交,終點位于旬邑縣赤道鄉西側與省道306相接。本項目初步設計于2009年05月完成,2009年12月28日正式開工建設,計劃于2014年12月底建成通車。本項目設計分為2個合同段,長度分別為40.812km和52.74km。本文中主要針對02合同段的概算調整進行分析。

3引起概算調整的原因

公路建設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在其實施過程中引起概算變化的原因也是多且復雜的,但并不是每一種原因導致的概算變化,都可以進行概算調整。根據《概算調整管理辦法》中的要求,因設計變更、物價變動、建設征地變動、國家政策變化以及不可抗力等多個方面的客觀因素造成的費用變化,可以進行概算調整,且一個項目只允許調整一次。本項目概算調整的最主要原因是設計變更,同時伴有其他因素的綜合作用,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路面設計方案變更在原初步設計方案中,路面底基層設計方案為18cm水泥穩定碎石。本項目的另一合同段中,底基層類型為二灰碎石;為保持兩段的統一性,且考慮到性能、沿線材料供給情況等多個方面,將本段路面底基層方案變更為18cm二灰碎石。

(2)路線設計方案變更本項目K44+457.5及K81+595兩處位置附近,原設計方案為路基,后因地形等多項復雜原因,若采用原設計方案,將會導致高填的不利狀況出現,對道路性能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將此2處變更為橋梁,從而導致造價增多。

(3)材料單價變化本項目建設始于2009年12月28日,原預計2012年建成通車。2009年12月30日陜西省發改委以文件(陜發改基礎【2009】2005號)對其初步設計進行了批復,當時概算批復時所采用的材料單價為09年3月份價格水平。而本項目施工過程中由于資金原因停工1年多時間,2013年3月復工后人工、材料、機械等費用單價比概算批復時價格有較大漲幅,導致費用增加。

(4)征地拆遷數量及價格發生變化本項目因工程規模增加,所需的用地增多,則相應的占地面積舊增大,征遷補償費用就相應增加。而征地拆遷費用也已成為目前高速公路建設造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5)“五化”建設費用變化本項目路基、橋隧工程為2009年開工建設,原計算概算時未考慮到實施標準化施工所增加費用;而后為落實交通部“發展理念人本化、項目管理專業化、工程施工標準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日常管理精細化”的管理理念,也增加了相應的費用,造成造價的上漲。除上述原因外,路基填料變化、增設天橋、增設景觀臺、設置并拆除臨時交通安全設施以及隧道裝修設計變更等多個原因也導致本項目概算發生了變化。可見項目概算的變化,是涉及項目方方面面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4概算階段造價控制措施

4.1技術與經濟并重

目前的工程設計和造價編制是相互獨立的兩部分,通常由技術人員和概預算編制人員分開進行工作。技術人員從開始即進入工作,在設計過程中,通常更注重于方案的技術性,保證其在使用年限內能提供良好的行駛質量,在方案比選時更多的考慮技術的可行性,而忽略其經濟性;造價人員通常在項目的后期才進入工作,由于對項目實際了解的不充分,很難將實際要素及施工中的因素考慮全面,因而影響后期造價計算的準確性。因此,要在設計階段對工程造價進行有效的管理,就需要設計人員與造價人員的緊密合作。雙方從項目的一開始均參與工作,熟悉了解每一個細節,設計人員樹立經濟與技術并重的理念,避免過于保守的設計造成的浪費;同時造價人員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時時分析造價情況,并將其反應給設計人員,輔助其調節設計方案。

4.2優化方案,避免后期大規模變更

設計方案變更,一方面是由于出現早期未出現且難以預料的特殊原因;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設計人員未能充分考慮工程實際,導致部分設計方案可行性較低或費用較高難以承受,因而需要變更。本文所提及的后期大規模變更,主要是針對第二種情況。公路項目規模大、路線長、沿線情況復雜,涉及水文、地質、氣候等多方面,在設計初始考慮詳盡難度很大,這就要求設計人員有重點的選擇對項目影響較大的因素,準確分析其可能對工程造價的影響;同時需詳盡的調查了解項目周邊的實際,包括臨近已有工程概況、區域內可供應的材料類型及質量等,結合具體情況,分析降低造價的可行性。

4.3充分考慮時間因素及不可預見因素的影響

設計概算階段與工程實際實施階段之間存在明顯的時間間隔,有時因為客觀環境因素,間隔還將長于原預計時間,因此項目所在地的人工、材料、機械等費用由于時間的作用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尤其是當瀝青等主要材料價格增長時,就會導致工程造價的明顯增多。因此在設計概算階段,可根據近年來人材機單價的增長規律,合理預測其發展規律,適當提高或降低其價格,使得概算水平更接近于實際。公路工程施工周期較長,沿線情況復雜多變,整個建設過程中的不可預見因素較多,如遇到暴雨等自然災害,或是受到社會事件的影響,恢復其造成的不便均將造成工程費用的上漲。因此在概算階段,可充分調研項目所在地鄰近地區的相類似項目的情況,當遇到天氣變化等影響時,提前做好準備預防措施,同時預留出部分的預備費用。

4.4完善概算調整管理辦法,增強各級造價管理責任

概算調整管理辦法是加強公路工程建設管理,規范概算調整行為的基礎;是各級交通管理部門行使造價管理職責的依據。管理辦法內容的合理與完善,直接影響到概算調整水平的合理性。同時各級管理部門應加強對概算調整的監督管理,承擔相應的責任,完善概算調整審批程序,同時對概算調整文件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議,避免不必要的重復。

5結語

篇7

中圖分類號: S723.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農業是農村的主要產業,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是事關糧食安全保障和社會穩定的重要產業,而我國正面臨水資源短缺的嚴峻形勢,在有限的水資源分配當中,農業用水由于其比較效率較低而處于不利位置,大量農業用水被工業和城市用水擠占,因此加強水利灌溉管理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

加強新農村建設水利灌溉管理的意義

加強水利灌溉管理,對新農村建設具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主要表現在:

(一)減輕了農民負擔,增加了農民收入。加強水利灌溉管理,應用市場經濟運行規則,建立了透明的水費計收制度,避免了過去灌溉用水水費計收層次多、收繳不規范、搭車、代收、克扣等現象,減少了中間環節,使農民用上“明白水”, 交了“放心錢”,農民負擔大大減輕。同時,由于用水透明,促進了農民節約用水、精耕細作、結構調整,收到節支增收的效果。

(二)促進了節約用水,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實行灌溉管理后,通過農民用水落實水費計收制度,同時運用市場機制,農民多用水就得多交錢,這樣做,就使節約用水有了經濟調節手段。

(三)規范了用水秩序,減少了用水糾紛。實行灌溉管理后,由于灌溉用水管理公正、民主、透明, 灌水秩序規范,許多過去用水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在內部就得到解決,避免了矛盾的激化,減少了用水糾紛,使農民從繁重的解決用水糾紛的事務中解脫出來,更好地為農業生產供水服務。

二、我國農村水利灌溉管理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我國農村建設中,水利灌溉管理中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管理運行政事不分。水利灌溉管理體制仍然是計劃經濟下的管理和運行模式,水管單位的主要職能是防汛、抗旱、工程看管和收繳水費等,而沒有把自己當成是市場主體,通過市場經濟的形式和手段,盤活水利資產,發展水利經濟,積極參加市場經濟大循環。此外,政府多部門管水,城建、環保、衛生等部門多頭管水,多頭治水和公益性與經營機構未實行管養分離的現象嚴重存在。

(二)灌溉用水管理體制和政策不夠完善。目前我國灌溉用水管理體制和政策還不夠完善,一方面灌區沒有經營管理自,灌區的收入來源主要是依靠收取水費,灌區為了自身的利益,鼓勵用戶多用水,從而造成水資源浪費;另一方面由于沒有實行梯級水價,使得農民在節約用水后經濟上不能得到實惠,從而認為實施節水灌溉沒有任何益處,這樣必將導致不管是管理部門還是用水戶,都缺乏節約用水的積極性。

(三)灌溉工程管理費用不足,導致灌溉工程出現惡性循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灌溉工程的管理費用不斷增加,但是農田灌溉水費收費標準低,水費收取率也低,有些地方拖欠、截留、挪用灌溉水費情況嚴重,嚴重制約了灌區的可持續發展。農田灌溉水費收入銳減,灌溉工程管理長期處于負債運行,管理人員工資難以保障,管理隊伍渙散,致使不少渠系出現失修失管的現象。 (四)另外,目前水利管理體制的制度取向是水利管理單位不希望節水。水利管理單位大部分都是通過建設、管理水利工程向農業提供用水的單位,水是商品,水利單位提供的農業用水也是商品,水利單位與農民在水商品流通過程中成了買賣的雙方,這樣造成大量水資源的浪費。

三、加強新農村建設水利灌溉管理的策略

我國水資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嚴重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新農村的建設。因此,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在新農村建設中水利灌溉必須做到:①應以節水為中心,做到水資源高效利用,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產效率。②要與所在區域的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流域綜合利用規劃、農業區劃等規劃相協調。③要從總體角度優化配置灌區的水土資源,充分挖掘資源潛力,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④要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的確定改造的方向、重點、內容和措施,用較少的投資取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具體說來:

首先,政府和廣大群眾在思想上要深化3個意識:一是命脈意識。水是生命之源,水資源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與穩定的重要戰略資源。要牢固樹立“水利是國民經濟的命脈”的大水利觀念。二是憂患意識。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要堅持以人為本,加強科學調度,尊重自然規律,努力實現人水和諧相處;要充分依靠科學,合理地利用水利灌溉。三是責任意識。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水利為社會,社會辦水利”和“科學治水,人人有責”的觀念。增強新農村建設中水利灌溉管理意識,建立和健全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相適應的農村水利保障體系。

其次,加強水利灌溉管理,提倡節水意識,建立激勵機制。我國農民的節水意識普遍薄弱,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勵機制,激勵農民節約用水迫在眉睫。目前一些地區實行的階梯制水價制度的有較好效果,即適當提高灌溉用水價格,并根據該價格按實際用水量收取水費,同時由國家向農民發放灌溉用水補貼。補貼費用的高低,以當地采用常規灌溉方式的灌溉定額為度。節約用水者,補貼費會有少量剩余;用水浪費者,則需要自己多付款。這種機制很好地激勵農戶節約用水,大大提高了農戶的節水意識,不斷發展便逐漸形成良性循環,從而促進我國節水灌溉健康發展,進而促進我國新農村建設的發展。

第三,加強農業水利灌溉規劃,制定不同區域水利灌溉發展模式。農業水利灌溉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要全面、科學、系統地作好規劃,依據經濟承受能力,明確發展目標和重點,編制與國民經濟發展相協調的切實可行的農業水利灌溉計劃和實施方案,以指導農業水利灌溉工作健康有序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最后,加強農村水利灌溉管理,深入改革管理體制和管理機制,是保障農村水利灌溉健康發展的關鍵。要加大鄉鎮水管單位體制改革的力度,將承擔公益性事業的水管人員納入財政預算,保證正常經費開支,以穩定農村水利隊伍這支服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王曉云. 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水資源問題[J]. 河北工業科技,2006 ,23(2) :131.

篇8

關鍵詞:給排水管材市政工程

中圖分類號: TU99 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市政工程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是給排水工程,其作用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如果沒有一個合理的排水系統,我們城市的正常運轉就會受到極大威脅。因此,對于給排水工程的探討創新工作社會意義重大。基于此,本文結合多項給排水工程對給排水管材的施工管理及選用進行了探討,以期對實際施工工作進行指導作用。

一、市政給排水管材的種類特點:

1、給排水管的種類

目前給排水工程常用管材主要有:鋼管、水泥管、球墨管、聚乙烯管(PE)、玻璃鋼夾砂管、灰口鑄鐵管、UPV-C 管等。其中鑄鐵管、水泥管、鋼管等是過去較常使用的管件。

2、各類管材的特點:

1)水泥管:成本較低,水泥管施工簡便,是過去常使用的管件,但其強度低,重量大,易滲漏,易被腐蝕,容易滋生細菌,如果用其進行給水工程,容易引起極大公害,對水質造成污染,從發展趨勢上來看,水泥管道無論使用在雨水排水還是工業排水遲早會被淘汰,因此現已很少使用。

2)鑄鐵管、鋼管:結構強度高,生產施工方便,但其不耐腐蝕,重量大,一般用去熱力及壓力給水管道。

3)聚乙烯管(PE):中密度聚乙烯管、聚乙烯管有低密度聚乙烯管、高密度聚乙烯管之分;高密度聚乙烯管重量輕,施工簡便,耐酸堿,柔韌性好,使用壽命長,但其熔點低,并且易被老鼠等動物破壞。

求任意調整長度,提高了管線的密閉性,降低了成本,是市政給排水工程上一種比較理想的材料,是一種值得推廣使用的管材。

二、市政給排水管材的選用:

1、各類管材的選用:

(1)PE 管的選用

PE 管管體輕,焊接容易,搬運方便,焊接口少。在水底鋪設時可采用管沉入的方法,大大降低了工程費用和施工難度。PE管的接頭與橡膠圈類接頭或其他機械接頭相比,不存在接應扭曲造成的泄露危險,密封性能良好。PE 管具有高抗剪切強度的段異的抗痕能力,低的缺口敏感性,耐環境應力性非常突出。使用壽命長,耐腐蝕,在我國沿海地區,土地濕度大,地下水位偏高,使用無縫鋼管必須防腐及做安裝陽紋外向錘煉,且壽命只有30年,而PE管不需防腐處理,可耐多種化學介質的侵蝕。此外,它也不會促進細菌、藻類或真菌生長,使用壽命達50年。

(2)玻璃鋼管的選用

玻璃纖維增強熱固性樹脂管(簡稱玻璃鋼管)是一種新型管道,是目前國內外逐漸推廣使用的一種柔性復合材料(纖維、樹脂、砂等)管道。這種管道地下或地上敷設,可用于重力或壓力水輸送系統。具有剛度好、重量輕、能保證供水水質、輸送液體阻力小、抗化學和電腐蝕等特點。同時具有安裝方便、綜合費用適中、使用壽命長、維護成本低、操作簡單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給排水工程中。目前極有發展前景的新型管材就是玻璃鋼管道。玻璃鋼管道最顯著的特點就在于它可根據管道用途的不同選用不同的內襯樹脂,從而適用于各種水質水的輸送。既可選用無毒樹脂內襯作為給水管道使用,也可選用抗腐蝕樹脂內襯作為排水管道使用。根據管徑和用途、工作壓力,玻璃鋼管道可用承插接頭或雙承口套管接頭連接,也可用鑄鐵管及其管件、法蘭與鋼管、泵或其設備連接。在特殊情況下,也可采用機構鋼接頭、柔性鋼接頭或多功能活接頭連接,這大大方便了施工

(4) 塑料管材的選用

塑料管道的水力摩阻系數很小,水頭損失小,內壁光滑,通流能力始終維持較高水平。據統計,在同樣輸水量的情況下,其比水泥管的耗電量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分巨大,并且塑料管道長度根據施工的要求來定制,無施工損耗。

2、其他

(1)管材的選用應該根據其使用要求、場地類型、工作特性、經濟條件等選擇相應的管材;

(2)管材應選用正規廠家生產的三證齊全的管材,有質量保障;

(3)管材在進場后應對其進行外觀檢查,以保證管材不出現脫皮、破損、裂紋和露骨等現象,嚴禁使用外觀不合格的管材。

三、給排水工程施工前期工作:

1、施工放線測量

根據規劃設計的路線設定控制點,在測好的中線起點、終點上打入中心樁。測量工作一定要進行復核工作,測量時出現的差錯會導致管道位置發生差生倒頗,偏移現象。如果在放線過程中遇到建筑物等不得避讓的情況,不得擅自變更管道走向,建筑方須出具設計變更。

2、開挖溝槽

根據測設好的線程進行挖槽工作,利用機械清除開挖范圍內的不可利用土,以人工開挖為輔,機械開挖為主。在機械挖槽時應在人工清槽前埋設坡度板,采用單坡式放坡,使用機械挖至離設計標高20cm左右時停止開挖,改用人工清槽,防止過挖。

特別要注意的是,當需要在地下水位以下開挖土方時,應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坑槽底部排水降水工作,確保干槽開挖,也可隨挖隨封閉,在槽底留一定厚度的土層。

3、制作管道基礎

根據控制線支好模板,澆筑混凝土基礎。模板要制作準確、整齊、穩定。底層要鋪設砂礫墊層,要求級配均勻,基本平整。墊層鋪設完成后再澆筑混凝土,混凝土的級配應由專門的實驗室人員按設計規定進行配合比設計。

當地基地質水文條件不良時,應進行土層置換工作,提高基槽底部的承載力。一定要認真按設計要求施工,確保管道基礎的穩定性和強度。

四、管道的安裝工作:

1、下管

在施工前要進行清理工作,清除基礎表面的雜物。之后就可進行排管工作,排管要自下游向上游,要嚴格按照測量繪制好的控制線進行。下管時車輛機械盡量遠離溝槽邊緣,防止坍塌事故的發生。進行下管工作時,吊裝機械和工人要配合好,將管材平穩的放到指定區域,同時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2、混凝土管座及接口施工

管材正確安置好后,應在管材與平基相接處的三角部分用軟灰填搗密實。澆筑管座混凝土時要同時澆筑兩側,防止擠偏管材,導致無法平滑牢固的連接管道。澆筑管座混凝土后,將加工好的鋼絲網插入管座的對口砂漿中,然后用水泥砂漿將上下部管縫抹勻,再按一層鋼絲網片,抹第二層水泥砂漿。

3、管材安裝完成后,要進行閉水試驗。閉水試驗的管段,應檢查管口接口處是否嚴密,混凝土砂漿是否是否有開裂現象,涂抹勻實。如果不符合質量要求,要用細砂漿進行修補工作。閉水實驗合格的管段進行打管基回填工作,閉水試驗不合格的管段還要進行補救措施。

五、土方回填:

土方回填用土時不能含有碎石塊等雜物,要清選干凈,防止破壞管件。回填土不能含有過多有機物、淤泥等,防止回填土的快速流失。回填土要均勻密實,回填工作要認真進行,土層平整。上部回填土密實度要與路基密實度相同,最后在外部澆筑混凝土,做硬化處理等保護工作。

六、市政給排水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1、管道安裝要嚴格執行國家相關質量檢驗標準,加強管道安裝的質量檢驗。在市政給排水工程中規定管道的使用年限為二十年以上,因此,要嚴格檢測管道材料的抗壓性和抗滲性以防止出現滲漏和變形等質量問題。市政給排水管道的安裝過程會對施工管理和控制產生重要影響,施工單位必須要綜合考慮環荷載和剛度的影響因素,重視管道的鋪設,同時不能忽略其它的安裝環節,從而保證管道的整體安裝質量。國家對市政給排水工程的質量有著嚴格的要求和標準,質檢工作人員應熟知國家對市政給排水工程的相關質量要求和標準,并且在施工過程中嚴格執行以便及時發現施工過程中的違規操作,保證施工質量并順利完工。 

2、逐步強化監理職能,建立統一的施工質量監理標準。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個統一的關于施工質量的監理標準。監理人員和監理公司應該總結自己多年的監理經驗,和同行進行探討研究互補不足,最終制定出統一的監理標準,實現行業的科學發展,推動市政給排水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有效進行。在市政給排水管理中, 其基礎是施工單位質量自控, 其關鍵是監理單位有效監管。因此, 監理公司要對市政工程監理人員進行特殊培訓, 使其一人多能, 勝任本職工作, 為公司增添技術實力。另外市政給排水工程的質量檢測很大程度上是靠先進的設備, 所以監理公司要配備先進的檢測設備和儀器, 使優秀的人才和先進的器械結合起來, 使檢測手段逐步實現現代化, 從而增強監理公司的質檢實力。

4、強化質量意識,做好協調工作, 落實質量責任制制度。在市政給排水工程立項后, 要精心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在施工前, 對施工圖紙、設計文件等進行會審、檢查核對。檢查其是否符合現場和施工的實際條件、設計深度是否滿足施工要求, 避免施工中出現各種管道之間、管道與橋梁、電纜, 粱柱與管線沖突等現象。對于需要預埋、預留的管道, 要在專業圖紙上進行糾正錯誤,查漏補缺,明確施工要求等。另外要認真檢查所用的混凝土管、沙石、水泥等性能、規格、質量標準是否符合設計要求, 尤其是水泥和混凝土管, 需要到廠家進行實地考察和抽檢。給排水管線施工涉及的單位比較多, 在以往的施工管理中, 由于管線單位各自為政, 只接受主管單位的管理,沒有統一納入管理工作中。另外要想提高工程質量也必須建立層層負責的質量責任制。要求給排水工程不論大小, 政府和專門的職能部門必須指派專人對其負責, 對工程質量負領導責任, 并將責任分解落實到具體人員頭上, 出了質量問題, 要追究責任人的責任。

5、加強現場施工管理, 注重各個環節的控制。給排水工程施工中的質量事故的原因大多潛在于施工環節的疏漏、措施的不落實, 質量保證體制的不健全中。因此,施工前期準備的一切與質量密切相關的環節必須進行有效、嚴密的監控, 力求把導致質量事故的潛在因素消除在施工前期, 是進行質量控制工作的重點。另外在市政給排水工程施工過程中, 要嚴查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管理人員要進行跟蹤巡視檢查, 并邀請施工單位的質檢員、監理單位的監理工程師同時參與,

結語

市政給排水系統是城市內其他工程設施得以正常使用的重要設施之一,對市政給排水管材的選用要根據不同的項目要求、各種管道的特性、具體的自然環境來做選擇,這樣才能降低施工成本,在管道在使用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其優勢。在市政給排水工程施工過程中,一定要確保其施工質量,采用先進的施工管理方法,做好對常見通病的防治工作。總之,只要根據工程特點,做好施工的各項準備工作,精心安排,科學組織,保證施工中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保證工程質量要求,就能確保工程高速、優質、安全、圓滿地完成規定的排水工程指標,成為精品工程。

參考文獻

[1]胡燦.給排水管道遇軟弱地基的設計與施工[J].湖南城建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02).

篇9

一、低壓管道輸水灌溉:又稱管道輸水灌溉,是通過機泵(或利用天然水頭)和管道系統直接將低壓水引入田間進行灌溉的方法。這種利用管道代替渠道進行輸水灌溉的技術,避免了輸水過程中水的蒸發和滲漏損失,節省了渠道占地,能克服地形變化的不利影響,省工省力,一般可節水30%,增產20%,省地5%,且投資不大,普遍適用于我國北方井灌區。

二、噴灌:俗稱人工降雨,是利用專門設備將水噴射到空中分散成細小的水滴,形成類似下雨效果的一種灌溉方法。噴灌受地形條件的限制小,在砂土或地形坡度達到5%等地面灌溉有困難的地方都可以采用,一般能增產15%,節水40%,提高工效20倍-30倍、提高耕地利用率7%。但噴灌受風力影響大,且容易產生蒸發損失,不適宜空氣特別干旱、風力較大的地區。由于噴灌設備投資較高,目前多用在水資源缺乏的經濟較發達地區。

三、微灌:是利用專用設備將有壓水輸送分配到田間,通過灌水器以微小的流量濕潤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種局部灌溉技術。微灌是目前節水、增產、優質效果最好的一種節水灌溉技術,但由于其投資較高,目前僅限于經濟作物中使用。微灌通常分為滴灌、微噴灌、小管出流灌和滲灌四種形式。

1.滴灌:是利用滴頭(滴灌帶)將壓力水以水滴狀或連續細流狀濕潤土壤進行灌溉的方法。常見滴頭有孔口滴頭、發絲管滴頭、內鑲式滴灌管、雙上孔滴灌帶、迷宮式滴灌帶等。滴灌主要用在果園、花卉、保護地栽培中。

2.微噴灌:是利用微噴頭將壓力水以噴灑狀濕潤土壤進行灌溉的方法。常見微噴頭有固定式微噴頭、旋轉式微噴頭、多孔式微噴帶、脈沖式微噴頭等。微噴灌主要用在果樹、花卉、園林、草地、保護地栽培中。

3.小管出流灌溉:是利用直徑ф4毫米的塑料管作為灌水器,以細流狀濕潤土壤進行灌溉的方法。這種方式投資較低,主要用于果樹的節水灌溉。

4.滲灌:是利用一種特制的滲灌毛管埋入地表以下30-40厘米,壓力水通過滲水毛管管壁的毛細孔以滲流形式濕潤周圍土壤的灌溉方法。

四、改進溝畦灌溉:對傳統的溝灌和畦面灌溉適當改進,能節水10%-20%,增產10%-15%。基本原則是平整土地,加大灌水流量,將長溝、大畦改為較短溝、小畦,并采用合適的流量和引水時間進行灌溉。適宜溝灌的地面坡度為0.003-0.008,灌水溝長度不大于100米,寬度0.3米-0.8米,入溝流量控制在0.5升-3升/秒。畦灌要求地面平整,適宜的地面坡度為0.001-0.003,自流灌區取畦長50米-75米、井灌區25米-40米,畦的寬度不大于3米,并與農機具作業要求相適宜,入畦單寬流量(每米畦寬的流量)3升-6升/秒·米。

五、膜上灌:又稱膜孔灌,是在地膜栽培的基礎上,利用膜上行水,通過放苗孔和專用灌水孔向作物供水的灌溉方法,可節水25%-35%,增產15%-20%。采用該技術需要平整土地,田塊長度不超過75米,寬度不大于3米,覆膜后在膜兩側筑起畦梗,并把地膜兩邊翹起埋入畦便中,將水完全約束在膜上流動,完全通過膜孔灌水。單定流量控制在0.3升-0.6升/秒·米,每次畝灌水量10方-40方。

篇10

目前,公立醫院改革探索之一是實行“藥品零差率”改革,并配套實施價格補償、財政補償機制改革。之前,我國公立醫院的收入主要由財政補助、服務收費和藥品加成收入三部分組成,“以藥養醫”現象比較突出。實行“藥品零差率”改革后,醫院結余來源由原來的三項縮減為醫療服務與財政補助兩項,恰當應用價格補償機制、合理設置醫療服務價格是確保補償機制改革成功的關鍵。管理會計中的定價方法主要包括成本導向、競爭導向和顧客導向三種類型。以公益性為本質體現的公立醫院,其醫療服務價格定價方法主要采用成本導向定價法,常見的有總成本加成定價法、目標收益定價法、邊際成本定價法和盈虧平衡定價法等,經常運用到管理會計中多元化成本概念、本量利分析、變動成本法等方面的理論知識。關鍵應用公式有:

1.成本利潤率加成法:產品單價=單位制造成本×(1+成本利潤率)。

2.資金利潤率加成法:產品單價=單位成本+(資金占用額×資金利潤率/產品數量)。

3.貢獻毛益率法:貢獻毛益率=單位貢獻毛益/單價=(單價-單位變動成本)/單價=1-(單位變動成本/單價);產品單價=單位變動成本/(1-貢獻毛益率)。

二、在醫保支付改革中的應用

《“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改革完善醫保支付制度,加大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力度,結合疾病臨床路徑實施,在全國范圍內積極推行按病種付費、按人頭付費、總額預付等,增強醫保對醫療行為的激勵約束作用”的要求。醫保供方付費方式按具體實施辦法,可分為按服務項目、按服務人頭、按服務人次、按住院床日、按病種、總額預付、按工資標準、按績效、混合支付制等支付方式。之前,我國醫保供方付費方式以按服務項目支付為主。按疾病診斷分類定額支付(DRGs)是目前國際上最為理想并且科學的病例組合模式,是目前公認的比較先進的支付方式之一。根據新《醫院會計制度》,我們應進行科室成本核算、醫療服務項目成本核算、病種成本核算、床日和診次成本核算,以滿足醫保支付改革的需要。管理會計中的作業成本法(ABC法)是以醫療活動為中心,通過對成本發生消耗的原因即成本動因的確認和計量,以此作為標準來分配成本,是從資源到作業,再由作業到醫療服務的一種成本計算和管理方法,是上述成本核算的核心方式。作業成本法的關鍵應用公式有:醫療服務項目單位成本=直接成本+∑成本動因成本。其中:成本動因包括資源動因和作業動因,資源動因是將衛生資源耗費歸集到作業的依據,反映作業中心對資源的耗費情況,是將衛生資源成本分配到作業的依據和標準;作業動因是將歸集到作業成本的費用分配至成本對象的依據,反映成本對象對作業成本的耗費情況,是將作業成本分配到成本對象的標準。

三、在改革績效評價中的應用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有關公立醫院改革議題中最大的亮點是首次提出“建立科學的醫療績效評價機制”。說明科學的醫療績效評價制度已經引起了高度重視,績效評價的特殊導向性和推動力,將對公立醫院改革起到重大的促進作用。構建科學、合理的公立醫院改革績效評價體系,有利于合理評價公立醫院改革的得失;實現“以評促建”的目的;及時糾正改革過程中的偏頗;促進形成改革基本路徑;確保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常見的評價方法有以結果為導向的績效評價方法,有以行為為導向的績效評價方法,也有以特質性為對象的績效評價方法。比較推崇的有基于平衡計分卡的績效評價體系。管理會計中的平衡記分卡由四個部分組成:財務(Finance)、客戶(Customer)、內部流程(Internalbusinessprocess)、學習與成長(Learningandgrowth),分別由外部評價指標和內部評價指標、成果評價指標和導致成果出現的驅動因素評價指標、客觀評價指標和主觀評價指標、短期評價指標和長期評價指標四個方面的平衡組成。公立醫院改革績效評價可以根據平衡計分卡設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從財務、患者、服務流程、學習成長四個維度確定一級評價指標,采用德爾菲法(Delphi法)確定二級、三級評價指標,結合層次分析法(AHP法)確定評價指標權重。其中:二級指標包括經濟效益、患者負擔、患者信任、缺陷管理、服務效率、醫療質量、科學研究、職工成長8個指標;三級指標包括成本結余率、人均創收、藥品比例、均次費用、病人滿意度、糾紛發生率、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治愈好轉率、醫療質量、科研能力、學歷職稱等12個指標。

四、在完善內部管理中的應用

目前,國家大力扶持社會資本辦醫,目的是引進競爭機制,發揮“鯰魚效應”,促進公立醫院的服務能力提升。為此,公立醫院應從自身特點出發,實現內部精細化管理,積極采取成本領先戰略,抓住預算、投資、采購等方面的重大經濟事項管理,提升其在醫療市場的競爭能力;充分運用管理會計中的成本控制、預算管理、投資決策、存貨控制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完善醫院內部管理。

1.標準對照的差異化分析。

將核算對象如某一科室確定為成本中心,建立成本控制目標即標準成本,將實際發生數與設定標準進行比較與差異分析,以找出成本控制的著力點;為進一步約束易受主觀性影響的變動成本,需擬定各核算單元的定額消耗考核目標,定期考核并找尋原因,以實現公立醫院的成本領先優勢。

2.實現全口徑透明化預算。

公立醫院應以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這一主題為指引,認真貫徹落實2014年8月31日財政部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實施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充分運用管理會計中有關預算管理的方式方法,實行全面預算,注重預算管理的公開化,實現“預算編制有目標、預算執行有監控、預算完成有評價、評價結果有反饋、反饋結果有應用”的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機制。

3.投資項目的可行性論證。

應用管理會計中貨幣時間價值、現金流量、投資回收期、凈現值(NPV)、凈現值率(NPVR)、獲利指數(PI)、內部收益率(IRR)的計算方法,對基建項目、設備購置等重大投資事項進行經濟角度可行性論證,計算比較決策方案,以提升公立醫院投資決策的科學性。

4.庫房物資采購保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