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途徑范文

時間:2023-07-18 17:37: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途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途徑

篇1

一、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

(一)收入來源單一

調查分析山東省高密市一處擁有35個村、4個社區的鄉鎮實際情境得知,只有16個村集體有經營性收入,其他村集體難以自營經營收入,往往依靠鄉鎮辦公費用和社會撫養費返還款項及相關工作獎勵來維持日常運行。

(二)發展不平衡

有的農村區位優勢較好,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再加上村集體組織的領導,積極創辦物管公司、家政公司、洗車場修建、土地流轉、停車場,進一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然而有的農村位置偏遠,交通不便,資源匱乏,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十分落后,“空殼村”大量存在。因此同一個地區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尤為普遍。

(三)部門缺乏制度保障

當前,大多數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對村組織帶頭人的依賴度較高,保障機制不穩定。有的農村只能夠依靠項目開展或為企業生產提供服務獲得“贊助費”或“協調費”,缺少抓住機遇、發揮優勢的途徑,一旦發展項目完工或企業破產后,這些農村便又回到了“空殼村”,在發展集體經濟上力不從心、后勁不夠。

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的原因分析

近幾年,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停滯不前,不僅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一)應對宏觀環境變化的能力不強

自農村稅費改革以來,在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也使村集體收入大幅度減少,政策性收入僅剩財政轉移支付等,村級組織在短期內未能適應宏觀環境的變化,拿出積極的應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造成了較大的沖擊。

(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思路不寬

在一些經濟薄弱村還存在“等靠要”的心理,特別是地理位置偏僻,自然資源匱乏,既無資源可供開發利用,又無人才資金等優勢的基礎條件較差的村,對自身優勢認識不足,挖掘不夠,不懂得如何更為有效地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尋找新的發展對策,自我發展的辦法不多、思路不寬。

(三)上級扶持力度不夠

上級機關部門在幫扶過程中往往注重農戶個體,而忽視了村集體。不少幫扶部門只是在逢年過節慰問村上老黨員、貧困群眾;有的雖然注重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但對壯大村組織建設的物質基礎認識不足,只重視“輸血”而忽略了村集體“造血”功能的建立完善。

三、新形勢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途徑

(一)大力發展村級物業經濟

對位置較好、資源豐厚、資產存量大、發展空間廣等城區及其周邊街鎮、中心鎮的村,特別是對經濟薄弱村而言,要將支農惠農政策、留用地政策等利用好,鼓勵并引導開發建設村級物業,開拓互聯網服務百姓代購代銷農產品、日用品等業務,增加集體收入。幫助偏遠山區或半山區發展空間較小、交通不順暢,將鎮街作為單位,對多個經濟薄弱村進行統籌,加大村級異地物業發展力度。對于產業集聚度高、位置良好的區域,如城鎮、工業園區、開發區及中心鎮規劃區,應該異地聯建或聯購一批集體物業項目,包括三產經營用房、倉儲物流設施、綜合商務樓以及標準廠房等,提升農村集體經濟收入。

(二)大力開發特色產業經濟

加大對村經濟合作社的支持,發揮出地方自然與農業資源的優勢,與政府扶持的基礎建設、農業設施及土地整理等項目相結合,以土地股份制或返祖的方式,對農戶的耕地與山林進行集中連片流轉。在現代農業發展中,要堅持“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產業化”的要求,并加大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力度,如運動休閑、文化創意、農家樂休閑觀光農業等。要合理開發旅游景點,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統計進行設計包裝、游客接待及配套設施建設等,實現集體經濟組織旅游服務收入不斷提升。

(三)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1. 充分集約資源空間。根據社區地域特點、群體需求,設立不同的工作室。例如將高密市姜莊鎮王干壩社區定位為現代農業發展區,社區專門為此設立農資超市。旗臺社區發揮周邊企業多的優勢,設立職工服務中心、社區工會、社區矯正中心等功能室;為職工就業、刑滿釋放人員提供一個交流、再就業、維權的平臺。

2. 融合智慧產業發展。在社區設立相關管理中心,并聘請北京金和軟件有限公司專業技術人員,開發社區便民服務系統軟件,實現計生、社會保障、民政救助、規劃建設、農業服務等所有一站式社區業務審批的網上辦理。同時,利用便民服務電子大屏幕,對全鎮10個社區進行全方位監控管理,實現各社區服務效能監督、民意調查訪問、群眾投訴受理、信息收集、社區干部考核等工作的一體化管理。

3. 特色功能策劃有效利用。突出社區“民藝民俗”文化元素,設立撲灰年畫與泥塑工作室,同時設立廉政工作室和理療室,滿足廣大群眾的健康預防咨詢。另外實施集中辦公,文書輪流坐班,方便群眾,體現集中辦公特色;圍繞社區孝老敬親先進人物,成立愛心志愿演藝團,體現孝德元素。在特色社區實體化的推進中,達到了“文化與科技互享”、“物質與精神同升”的效果,更大寬度的集約了辦公資源,更大深度的開拓了地域有效資源,更大高度的貼近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四)加大激勵扶持

第一,在農村經濟工作總體規劃中納入集體經濟發展,各級黨委政府必須認真做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規劃,將具體的指標確定下來,要求相關職能落實好,在立項、技術、信息及人才上做好扶持;第二,各級財政部門每年都要為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應加大對資金資源的整合力度,合理優化投入結構,將農業綜合開發、鄉鎮企業發展、扶貧開發及農業產業化經營等資金逐步朝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上傾斜。各金融機構要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貸款幫助,稅收部門要給予村級興辦的集體企業及經營項目一定的稅收減免;第三,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較好的村干部給予適當獎勵,提高村干部的報酬,促進集體經濟的發展,實現嚴格的激勵機制;第四,以聯合開發、招商引資等方式發展并壯大集體經濟,加強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升集體經濟收入。

(五)加強村級與社區組織建設

篇2

[關鍵詞]消費水平 消費需求 農村經濟

農民消費是我國消費市場最重要的部分,只有農民消費水平的到提高,中國的經濟增長才能擺脫出口依賴型。目前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較低,嚴重影響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由此必須提高農民消費水平,使其成為拉動消費的新增長點,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途徑。

一、提高農民消費水平,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

消費水平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我們通常所說的消費水平一般是狹義的消費水平,它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費品(包括服務)的數量,反映人們物質文化需要實際滿意程度。消費水平的提高,不僅要求增加消費品數量,而且要求不斷增加提高消費質量。因此,消費水平是一個綜合指標,最終會表現為人們的健康水平、科學文化水平和生活享受水平、消費環境的質量等等,反映人們物質文化需要的滿意程度。

1.提高農民的消費水平,有利于形成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經濟增長依靠的是社會需求的拉動,必須通過調節社會需求以調節社會生產而達到發展社會經濟的要求。現在政府正不斷的出臺種種方案來刺激內需增長,其中有一點就是要擴大農村居民的消費,農民消費成為拉動農村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

2.提高農民消費水平,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農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可以改變消費需求,促進消費結構優化升級,通過消費品生產結構和相關產業鏈上附屬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

3.提高農民消費水平,有利于促進就業和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在農村,農民消費的提高勢必帶來消費質量的提高,促使文化教育消費的增加,帶動經濟增長。提高消費中的科技和知識文化中的比重,提高消費質量,就能從根本上提高消費力,從而可以促進消費力和生產力之間、消費和生產之間的良性循環。

二、農民消費水平較低的原因分析

1.農民的可支配收入較低,消費水平差距持續擴大

弗里德曼認為,居民的持久性收入是決定其消費的重要因素,沒有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消費水平就不可能提高。我國現在還只是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費水平還沒有升級、消費結構沒有優化,消費水平還未得到真正的提高。

2.農村基礎設施薄弱,抑制消費水平提高

目前我國農村消費市場的公共配套尚處在低級水平,農民購物難、用點難、行路難、上網難等問題突出,影響了農民的購買積極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電力供應跟不上、電壓不穩定,收費較高;二是電視、通訊、網絡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三是交通道路建設有待完善。

3.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

目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還不完善,農民儲蓄傾向較強。現在農村的醫療成本居高不下,農村醫療保健型消費出現被迫的大幅增長,醫療保健費用已成為農民消費支出中增幅最大的一項。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醫療服務價格的上漲,農民對未來支出的預期大大增加,進一步降低了農民的現時消費,抑制了消費水平的提高。

4.農村市場體系尚未建成,商品流通渠道不暢

當前,農村市場體系尚未建成,商品的流通渠道也不暢,農民買、賣難的問題十分突出。一方面,許多商品在城市處于過剩狀態,而在農村卻難買到;另一方面,農民辛辛苦苦生產出來的農副產品由于距中心城市相對較遠,交易成本大,農產品難以適時賣出,不能轉化為農民的實際收入,制約了消費水平的提高。

5.消費環境不佳,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

當前的消費環境不樂觀,制約了居民需求擴大,造成了居民消費不安全和對消費環境的缺乏誠信,這些都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購買勇氣,抑制居民的消費欲望,影響居民消費力的提高。

三、提高農民消費水平的方法

1.增加農民收入,建立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我國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建立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消費力。擴大農民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有效購買力;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的現代化建設,擴展農民的消費能力;建立完善農村教育服務體系,提高農民的素質,讓農民可以及時有效地掌握市場的信息,把握市場動向,推進農村產業化進程。

2.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要加大農村的電力、交通、通訊網絡、等基礎設施設的力度;還要加大力度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為廣大農民營造一個健康、安全的消費環境。同時在農村增加消費者投訴網點,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農民的消費權益,為農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社會保障。

3.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增強農民消費信心

必須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首先要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保障農民群眾的健康安全;其次要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使農民消除后顧之憂,敢大膽消費;第三是要加大農村救助幫困力度,加快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貧困農民基本生活有所保障。

4.健全流通體制,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

必須加大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力度,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多層次的流通格局,搞活農村市場,支持城市流通企業經營網絡向農村延伸,從而全面提升農村的綜合流通能力;以小城鎮建設為依托,鼓勵各類投資主體投資農村商業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與農村消費直接相關的零售業。

5.大力發展農村消費服務業,增加消費熱點

農村消費服務業是帶動農村消費提高的重要領域,是促進農村消費水平升級的重要方式。首先鼓勵支持企業面向農村調整產品結構,開發和設計適合農民消費需求特點以及消費環境的產品系列;二是把向農民提供商品和提供服務結合起來,鼓勵生產流通企業在農村設立售后服務網點,優化農村消費環境;三是大力發展農村休閑旅游,拓寬農村消費領域,刺激農村形成新的消費熱點。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壯大;村集體;經濟

中圖分類號:F014.1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為了能夠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讓農村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裕,經過多年的實踐探求,本文對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研究做出一些分析研究。

1 南安市2013年農村經濟收入情況

南安市統計408個村(社區)截止2013年12月31日全市村集體資產總計278126萬元,其中,貨幣資金61109萬元、固定資產161336萬元(含在建工程),負債129390萬元(主要為土地補償款)。2013年村集體總收入34578萬元,其中,經營收入4871萬元,發包及上交收入810萬元,投資收益215萬元,補助收入16653萬元,其他收入12029萬元;總支出28110萬元。

2 南安市實施農村集體經濟現狀

南安市村級集體經濟自農村稅費改革以來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積累了一些經驗,但與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相比,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體現村集體經濟還相當薄弱,集體積累較少,經濟發展后勁不足,自我發展活力不足,不能滿足農村基層建設、服務和管理的支出需要。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受到諸多條件的制約,雖然探索總結了一些有效的做法,但發展的層次和水平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村集體收不抵支,空殼村等現象還存在很多。上級補助收入已經占村集體收入48%,已經存在財政負擔村集體運轉的現象。

3 目前農村集體經濟存在的不足之處

3.1 思想轉變不夠快,觀念落后

村里的干部思想轉變不夠快,思想觀念落后,導致很多農村經濟發展跟不上潮流,導致了村資源的使用效率不高,很多村民對于集體經濟的發展也不是很認可。

3.2 地處偏遠的地方,缺乏政策的扶持

目前,很多村落由于地處偏遠的地方,加上沒有政策的扶持,因此在集體經濟發展上無疑是非常不利的,加上目前很多農村信息比較閉塞,很多農村發展的空間并不是很大。

3.3 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渠道不暢,發展后勁不足

以前,全市每個鄉鎮都有村辦企業,盡管收入效益低,但還有收入,隨著集體企業改制,基本變為個體私營企業,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也隨之大幅度減少,加上技術、資金、管理的缺乏,村級集體經濟舉步維艱,并且村集體收入用于村公益事業較多,集體積累較少。況且當前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啟動資金籌集也十分困難,創辦集體經濟實體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4 發展村集 體經濟的外部扶持不夠

上級機關部門幫扶補助的力度不夠,沒有實質性舉措,相關的幫扶政策沒有完全落實到位,導致多年過去了,被幫扶的村、戶還是老樣子。基層基本上把精力集中到抓農村個私經濟的發展和村民收入的增加上,扶貧工作也著重在扶持農戶的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上,對于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則缺乏扶持,而且隨著縣鄉機構改革的不斷深化,政府職能不斷在轉變,一些部門應履行的職能沒有到位,對村級集體經濟的考核監管形成了真空地帶,一段時間處于無人管的地步。

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還和很多農村在發展產業上有很大的關系,農村要根據各自的優勢發展自己的產業。農村除了在發展農村產業的時候還需要發展商品得到銷售的正常渠道,這樣才能夠保證農村經濟的穩定增收。

4 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措施

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依然有很多的問題,不了解當地實際情況就盲目進行發展,這樣不僅不會達到經濟發展的目的,甚至會適得其反,因此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一定需要根據自己的特點,制定村的相關經濟制度,然后進行多方面的嘗試,最后找到最適合的方法。

4.1 村民和村干部都要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無論從其內涵、目的,還是經營方式、分配方式、發展途徑等方面,都與改革前的傳統農村集體經濟有著重要區別。

4.2 利用法律手段,明確農村資源產權,做到開發資源促增收

農村集體資源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資本,也是村民發展的物質基礎。在現階段,對農村集體資源的有效管理是盤活現有資源、實現資源保值增值的關鍵和基礎。所以對于農村經濟而言,必須要做到農村資源的產權制度的制定,這樣才能夠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的發展。在資源產權明晰后,依照國家相關性政策、積極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因地制宜地創造開發有利條件,通過使用權入股、開發發包、自主經營等形式,有計劃地開發利用,增加村集體收入。

4.3因地制宜,做好村集體資產經營

在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創新模式的時候,鼓勵把新農村建設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鼓勵村集體通過新建商業店面、標準化廠房等出租,增加村級收入,盤活村集體閑置各類集體房產,通過租賃、承包、置換、聯合開發等形式,提高存量資產利用的經濟效益。

4.4 嚴格制度,規范管理,構建村民發展的制度平臺

在集體經濟發展的模式下,不僅僅是一味地增加經濟的收入,對于村民素質的提高以及對于村民管理水平都需要有目的地進行培訓。在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努力提升村民的素質。

4.5 幫扶引導,加大政策扶持,凝聚工作合力

要加強政策扶持。政府加大資金扶持和投入,加強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做好金融部門的協調工作,解決村集體經濟無啟動資金、無周轉資金等困難。要優化技術服務。深入開展科技扶貧活動,定期送科技下鄉,提供無償服務,引導農村運用科技發展經濟,增加技術含量,增強發展能力。要搞好經營。各結對掛鉤幫扶單位,應切實履行職責,幫助完善村級生產設施,選好發展思路,增強其自身“造血”功能,逐步使村級集體經濟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4.6 培養人才,提升素質,挖掘村民發展的人力資本

人才是一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我國農村發展的最有利的保證。在集體經濟的情況下,需要一些具備領導才能的人出現,可以推動農村集體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5 結束語

農村集體經濟隨著制度的完善以及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由于思想觀念以及制度尚未完全的建立,以及農村干部存在自身腐敗現象,因此農村集體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篇4

一、農村集體經濟產權現狀

當前,伴隨著農業改革的不算深入發展,農村集體產權得到了不斷的完善與發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集體經濟產權歸屬不清晰。從“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延續而來的農村集體所有制關系,決定了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在歸屬上受諸多歷史因素影響,另外近幾年來,城鄉一體化進程發展迅速,使得一些城郊和農村社區人口結構日益復雜,在常住人口和外來人口的管理上缺乏統一性,沒有規范的規章制度,進而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認定上模糊不清。在這樣各種綜合因素情況下,對明晰集體經濟產權歸屬、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要求改革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

(二)集體資產管理機制缺失,集體資產去向不明。由于集體經濟產權歸屬不清晰,集體資產的管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集體收益分配不透明、管理機制缺失。許多行政村在集體機動用地、荒地、山林等集體資產的管理上存在著收益分配不透明、合同管理不善、民主程序混亂等問題,一些村干部集體意識不強,私自占有或低價承包這類集體資源,對集體收益不公開,引起干群關系緊張、集體資產流失等一系列問題,影響了農村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二是征地補償費用分配不規范。很多地方在征收農民土地過程中,并沒有按照規定要求公正合理的把征地補償款分配給被征地農民,而集體存留的收益也沒有專賬專戶、做到專款專用,公開透明,就導致了收益分配不公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客觀上要求進行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公正、規范的集體資產管理和收益分配機制。

二、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動因

(一)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制度基礎,當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普遍存在著產權不清、權責不明、流轉不暢等一系列問題,阻礙了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造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參與市場競爭過程中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處于弱勢地位。黨的十報告指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快完善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理論和實踐證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障市場經濟秩序有效運轉,需要對各種經濟要素產權清晰界定。因此,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即是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也是推動農村集體經濟向前發展的需要。

(二)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是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需要。伴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集體資產日益龐丹,在一些集體經濟發展較好的行政村,由于集體產權不清而引發的利益糾紛越來越多,同時,農民集體意識的增強,使得農民對集體資產的權益訴求越來越強烈,集體產權歸誰所有、如何分配集體收益成為農民更加關注的問題。因此只有通過改革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充分保障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合法權益,才能讓廣大農民群眾充分共享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才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三、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的對策建議

要順利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就必須認清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存在的問題,唯有抓住關鍵問題和重點環節,才能制定相應的政策,對癥下藥,促使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明確界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如何界定存在著許多問題,是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中的重關鍵問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資格關系到每個農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明確界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關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界定標準有兩種形式:一是出臺了一些地方性法規或政府規章制度,二是按照傳統化的民規村約界定。這些形式雖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村民與集體經濟之間的矛盾,但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仍需要國家制定明確的法律法規,才能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

篇5

農村集體經濟在我國有著比較長的歷史,也伴隨著社會生產力與經濟水平的提升得到了多方面的調整,它也稱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在改革開放以來逐漸朝著靈活、高效的現代化發展模式轉變。與百姓利益緊密聯系的財務管理工作在這一生產模式中扮演著核心角色,不僅一定程度影響著一個村的生產效率與村民生活水平,還關系到這個村的黨風廉政建設是否到位以及村民管理工作是否奏效。盡管目前國內各地區的有關工作還在有條不紊的開展,但人們仍然不能忽視在具體實踐中顯露出的一些弊端與缺陷,只有在工作開展中不斷修正自己關于財務管理的工作方法與理念,才能保證這一具有戰略性的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貫徹落實。

1.農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1.1部分鄉鎮領導思想意識淡薄

伴隨著國家對農村工作的不斷強化,一些地區的鄉鎮財務管理工作已經實現了整體水平的提升,然而,還有一些比較偏遠或者封閉的地區仍然采用著以往缺乏可靠依據、財務管理比較隨意的模式,不僅禁錮了該地區集體經濟的創新發展,還讓該地區的民主管理呈現出缺乏系統管理的混亂局面,使該地村民的生產生活水平大打折扣。鄉鎮的領導作為整個農民集體經濟的管理者與領頭人,本身就應當承擔較大的責任,不僅要有能夠服眾的政績,還應該主動帶領村民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生產嘗試,并做好生產資料以及財富的規劃與分配。一些領導在主持鄉鎮工作時,并沒有合理的考慮各項工作的輕重緩急,尤其忽視了財務管理工作在農村集體經濟中的重要性,不關心賬務分配、明細管理、以及每年的財務狀況比較,甚至難以安排專業的記賬程序以及專人崗位,給百姓了解財務狀況和上級政府的調查都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1.2財務管理工作缺乏民主監督

財務公開一直是各個單位民主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對于農村集體經濟,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出于農村財務工作的局限性,所發生的賬務一般難以得到及時的記載或者公開,賬簿資料缺乏規范性使得一些村和鄉鎮的財務公開徒有其表,一些必要程序變成了“走過場”,加上村民本身相應的民主監督意識就比較薄弱,農村的民主監督工作逐漸失去了其實際意義,一定程度的損害了村民的合法權利,也大大增加了黨風廉政建設的風險。長此以往,本應造福村民的集體經濟不僅會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還會讓財務管理工作的不良風氣逐步危害農村經濟、地區經濟,甚至阻礙全國經濟的均衡平穩增長。

1.3財務核算工作不專業、不規范

農村地區由于環境相對偏遠,交通發達程度不夠,在管理工作的開展中顯露著一些困難,特別是由于缺乏系統指導與科學方法形成的財務管理工作,更是極大的阻礙了整個鄉鎮的集體經濟發展進程。大多數的村鎮由于規模較小或者是經濟發展落后,其內部管理機構大多缺乏專業賬務管理人員以及相應的部門機制,這樣就使得農村的財務管理狀況呈現出或大或小的缺陷。例如,一些地區的賬簿管理過于隨意,賬目設置不符合國家規定,財務預算決算程序往往模糊控制,甚至賬簿合理保存都面臨困難,種種現象產生的原因都可以總結為財務核算工作缺乏規范,而這一因素將會直接影響農村集體經濟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甚至會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傷及群干關系,阻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

2.有關農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工作的對策

2.1組織有關領導參加培訓或動員活動

鄉鎮的領導被村民進行民主選舉推選成為了帶頭人,并不意味著他個人的能力水平以及管理理念能夠長期的適應具體的管理,適時的骨干培訓與動員是幫助他們實現自我提升,幫助鄉鎮呈現新局面的有效途徑。事實證明,上級政府部門組織的思想動員以及提供的農村集體經濟新思路對農村的改變是具有極大意義的,一些模范村都是在此基礎上得到飛躍的。農村集體經濟下的財務管理工作有著其特殊性,涉及土地承包、集體財產分配與管理以及日常活動中的各項事宜,所以這就要求村鎮的領導者能夠不斷通過各種途徑,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不斷強化財務管理工作,做到“穩、準、狠”,這樣才能讓整個村的財務管理工作逐漸步入正軌。

2.2進一步完善民主監督體制

保證每個村民的知情權與監督權是農村集體經濟的首要目的,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每個人放心、安心的聽從鄉鎮領導的統一安排,團結在集體經濟的奮斗目標之下,保證該地區生產活動的順利開展。關于民主監督體制的完善,人們能夠努力的方面是比較多的。比如,村民可以通過合理的方式,成立村民監督小組或審核小組,并推選負責人,定期的對鄉鎮公示以及未公示的財務信息進行審查,并及時傳達給全體村民。同時,人們還可以積極借鑒其他“典型村”、“示范村”的成功經驗與工作方法,做到“去粗取精”,積極探索適合本地、本地村民的個性化財務管理方法。民主監督機制的不斷完善,能夠一定程度的體現該地區的現代化管理水平,也能夠緩和農村存在的糾紛與矛盾,逐步形成和諧的民風與區域環境。

2.3積極引進專業財務管理人員

農村地區的財務管理工作還需要專業的人員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才能夠讓集體經濟的優勢得到完美詮釋。現階段,比較普遍的“大學生村官”也是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得以實現的。事實證明,各領域專業人才不僅能夠比較專業、規范的解決農村工作中的具體問題,還能夠幫助該地區逐漸形成比較現代化的管理模式與工作模式,使當地的人們思想得到進一步解放,逐步適應現代化、城市化、市場化的生產與生活。農村想要引進人才,還需要積極的借助政府力量,有目的的引進有關財務管理工作的專業人才,在保證他們了解本地集體經濟具體開展情況以及地區特色后,虛心聽取有關經濟發展的意見與建議,用新鮮的力量為農村集體經濟注入活力。

篇6

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增收途徑的選擇必須面對以下三方面問題。一是地區有差異。2012年底,全市村集體收入70萬元以下的行政村還有121個,占總村數的13.5%,主要集中在金壇市、溧陽市和新北區的轄市(區),集體收入增長緩慢,經濟發展不快,村集體基本沒有積累,村級公共事業建設比較落后。二是村情有不同。各地所轄的行政村由于區位位置、地理環境、當地經濟氛圍等不同,村級收入和集體實力也參差不齊,所選擇的增收途徑不盡相同。三是增收有難度。行政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增收途徑,在后續發展中還是有一定困難的。首先是啟動困難,村級項目不是受用地限制,就是受規劃限制,許多項目因此擱置。其次是資金難籌,項目投資大,動輒成百上千萬元,大部分村籌資困難。其三建后難租,有相當一部分村集體的項目建成后出租相對困難,而且租金不高,較難收回成本。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應深入挖掘自身優勢,因村制宜,選準路子,創新發展模式,走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發展“道路”。一是路徑要選對。其一物業資產租賃。城區、中心鎮區等區位優勢比較明顯的村,可以大力發展物業經濟,通過構建物業、經營資產等方式,增加村級收入,培育村級集體經濟增長點。其二集體資源開發。在土地、山林、生態等資源比較豐富的村,依托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游或高效農業,提高集體資源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其三合作互助增收。鼓勵村集體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戶開展合作生產和聯合經營,在為農業生產提供信息、技術、銷售等方面服務的同時,增加村集體服務性收入。其四抱團資本運作。推進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股份化、股份市場化的“抱團發展”,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以鎮為單位組建經濟實體,進行市場化運作,通過“統一經營、產權獨立、收益歸村”的形式,實現村集體聯合發展,共同富裕。其五異地謀求發展。鼓勵自身土地資源緊缺,但集體經濟實力較強的村,可以采取“走出去”戰略,跨地區興建標準廠房和物業設施,打破地域限制,拓展運作空間。二是鎮級要牽頭。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主體在村、主責在鎮”,正因為村級增收有各方面的難度,鎮(涉農街道)要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擺上重要工作日程。各鎮(涉農街道)要積極落實市級和轄市(區)的政策辦法,俯下身子,主動為村集體的優質增收項目解決用地、規劃、資金籌措和承租上的難題。要敢闖敢試,以鎮為單位統一發展物業和經營資產,避免分散無序的發展模式,擴大項目的規模效益,較好地解決發展集體經濟缺項目、缺資金、勢單力薄等問題。強化政府引導,跳出地域局限,打破行政界限,以各鎮(涉農街道)為單位,組建股份合作聯社、集團公司等聯合性經濟實體,采取抱團發展和資本合作形式,進行城市化等各項建設。

二、減輕負擔問題

2010-2012年全市村級支出情況分別為3.82億元、4.0億元和4.71億元,村均42.5萬元、44.5萬元和52.4萬元,村級負擔日益加重,少數村甚至入不敷出。一是公益事業建設負擔很重。村莊環境整治、垃圾集中處理、河道清淤、道路硬化、綠化美化、便民惠民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都需要村級投入大量的資金。2012年全市村級在環境整治和修建道路上共支出4.08億元,村均支出45萬元,是村級支出的大項。二是社會保障性支出逐年增多。如農民養老保險、失地農民保障、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戶供養等,都要村級承擔一定的資金,人口較多的村每年需要承擔10萬-20萬元左右。三是非生產性開支居高不下。主要是管理費用、報刊征訂、辦公經費和辦公條件改善等方面。工業化、城鎮化向農村推進后,農村居民正逐步向市民角色轉變,但政府公共財政還有相當一部分未覆蓋到農村。村級公益事業、基礎設施、社會保障、社會治安、環境整治等仍需要村級大量投入。一是嚴禁各種形式的亂集資、亂攤派、亂收費,取消不符合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類達標檢查活動,減少村級無實質性意義的費用開支。二是村級各項社會公益事業建設必須堅持量力而行。嚴禁舉債進行非生產性投入,嚴禁各級平調、移用村級所擁有的資金和資產,嚴格控制非生產性開支,堅決杜絕村級新增不良債務。三是盡力減少村級負擔范圍,本應由各級政府承擔的項目,不能轉嫁到村級頭上;進一步加強對規范村級負擔的督查,對市以下增加村級負擔的各項規定要進行全面清理。總之,要通過各種有效舉措減輕村級負擔,確保正常運轉。

三、內部管理問題

從農村集體“三資”的管理和運營的實際操作過程來看,其管理主體基本上由村“兩委”班子成員組成。經營管理制度不健全,集體資源、固定資產承包租賃合同不規范;財務管理執行公開透明度不到位;村務監督委員會,民主理財意識不強,開支隨意性較大;財會人員業務素質不高,變動頻繁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還真實存在。要積極探索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新機制,利用現代化網絡,全面推進農村集體“三資”信息化監管,逐步實現“三資”管理制度化、運營規范化、決策民主化、手段信息化,提高村級集體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一是加強財務管理。嚴格執行財務管理制度,嚴格財務運行監督,執行預決算制度、財務審批制度、民主理財制度、村會計制度等多項管理制度。通過加強管理、抑制非正常開支來發展和鞏固集體經濟。二是加強合同管理。明確農村集體資產、資源的所有權和經營管理主體。對魚塘、經濟林、荒山、荒坡等資源發包以及集體資產租賃,積極引入競爭機制,實行公開招標經營,確保集體收益穩步增長。三是加強民主監督。農村集體“三資”經營管理的重大事項一律實行民主決策,村民主理財小組要由事后監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監督轉變。廣泛開展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執行好干部責任審計、干部離任審計和專項審計等制度。四是加強信息化監管。發揮好“三資”信息化監管平臺作用,進一步亮明集體“三資”家底,透明“三資”運作,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狀況實行業務管理、過程監控、查詢分析和動態預警,有力保障農村集體“三資”保值增值和安全運行,切實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四、改革放活問題

在工業化、城市化推進過程中,征地和拆遷使村級資產性、資源性收入大幅減少。如何抓住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機遇,更好地融入城市,讓股份合作經濟成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實現形式,推進資源資產化、資產(資金)資本化、資本股份化、股份市場化的發展模式,已成為村級集體經濟改革發展的新課題。一是大膽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發展社區股份合作社,鼓勵組建以鎮為單位的股份合作聯社,聯合經營,增加收益;發展農地股份合作社,積極鼓勵村集體以資產投入、設施投入和服務等組建農地股份合作社,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增加收益;發展勞務合作社,在發展合作社同時,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開展互助合作,組織開展村集體之間的合作生產和聯合經營,在為農業生產提供信息、技術、銷售等方面服務的同時,增加村集體服務性收入。二是加快探索建立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集體資產產權交易市場,通過公開拍賣、招標、招租、發包等市場運作方式,有效配置農村集體資產、合作社股權等,規范村級集體經營性、資源性、非經營性資產的購置、處置和交易等行為。在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的基礎上,改造升級為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推動涉及農村集體和農業生產領域中相關的產權、物權、債權、知識產權交易,對各類農村生產要素發揮集聚與整合、信息披露、價格發現、規范交易行為等市場功能,為各類農村生產要素交易和各類涉農企業市場化融資提供服務,盤活農村資源,促進城鄉資源要素流動,實現農村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五、基層組織建設問題

篇7

關鍵詞: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態勢;出路選擇

圖分類號:F3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5-0017-1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已成為現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必須優化環境以及要縱觀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這不僅需要各級政府的關心,同時也需要各方面人員的共同協作努力,齊抓共管。制定優惠政策,加大幫助以及扶持的力度。

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要優化環境

(一)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優化創業環境

還有就是在創業扶持上來說第一個要做到的就是創設一個專項的基金,從而來鼓勵以及支持創收性的項目工程,尤其是對那些發展勢頭良好但是又缺乏資金的那些項目一定要給予支持。在創業之初,要降低門檻,對利益分配機制進行合理調整,同時也為村級集體經濟的創業發展營造一個寬松便利的環境。

(二)優待貧困村的專款專項扶貧基金

作為一個公共的財政村級集體經濟來說,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發揮其宏觀的調控能力,以達到區域平衡的能力。每個行政村都有自己經濟實力進行評估,要根據不同的經濟狀況進行不同的幫困扶持。特別是要加大力度那些投資建設的創收的項目,從而來對那些政策避免執行了無差別的輔助,以防出現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狀況。

(三)利用當地閑置資源發展集體經濟

對于有些部門來說在政策的實施上面應當進行放水養魚的構想,政府部門應當盡最大可能在各個方面,對那些村級集體的經濟發展上面加入更大的幫助和支持。要合理組織,合理利用當地閑置資源進行發展集體經濟。

總的來說,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圍繞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制定出合理的一個優惠的政策,以及相關的配套的措施,共同創造一個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有利的大好環境。根據各村特點,選擇合適的項目,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村級集體在經費上的矛盾,就要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所以說應當把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當前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因村制宜,選準路子,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

(一)加強村級招商引資,通過借助外力以求得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

現在我們想做大做強村級經濟,如果單純地依靠現有的老企業是不行的,發展的實力也是非常有限的。也有的政府想靠自身經驗的積累去發展村級經濟,但是面對當前的發展形勢那自然發展的速度又顯得太慢了。因此,相比較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大招商引資。通過招商的形勢,達到借力使力,以求得更好地發展,這也是實現村級經濟發展的最好的辦法。各級政府一方面要加強引導村干部的意識觀念,妥善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加強發展的意識,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對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達到最優化的發展。在發展的同時,為了實施激勵性的機制,也可以實行村級招商引資責任制,把招商引資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融入到農村干部的考核中,在年度工作進行實績考核時,直接與干部的報酬相互掛鉤。切實做到把發展成為政府干部的首要任務,并且要付諸于現實,在工作中得到真實的體現。同時,對于干部的招商方法要加強引導,適時舉辦培訓班,共同學習共同研究招商引資的規律,掌握招商的技巧。這樣,在外出招商時也就不會太盲目了,也會逐步提高招商引資的成功率。另外,我們還不能忽視了人才的引進,特別是本村流落在外地的人才,想辦法把那些創業能手、企業老板、經營大戶請回來,共同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的大力發展。

(二)合理開發利用當地的有利資源

在大力村級集體經濟時,要因地制宜,針對實際情況,合理開發利用當地的各類資源,以實現村級集體的更大收入。

三、盤活資源,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一)認真開展清查工作,盤活資源

對村集體所有的荒地、機動地、水塘等資源來水塔、庫房、閑置空房及磚廠等集體資產進行全面清查依法清收拖欠的村集體承包款項,清理無效合同,通過采公開招標、拍賣、租賃、協商等方式進行發包,達到資產值、增值目的。

(二)實行承包論證、合同管理等制度

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合理清查村集體資產承包合同,手續不全的進行完善,不合法的予以廢除,面向社會公開招標,村集體不再直接經營的土地、果園、農機具、水施等,要先行論證,后按合同嚴格管理,合理確定村集體,北高鎮 承包、租賃者之間的分配關系。

(三)加強完善各項制度

大力推行村財政委托制度,強化財務公開;落實“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制度,發展公益事業;落實集體財計、專項審計、村干部任期和離任審計制度,嚴控基建工開支和非生產性開支。

(四)改革農村資產管理制度

建立了財務“雙代管”制度、貨幣資金管理制、結算資金管理制度、存貨管理制度、固定資產管理制度等,加強了對集體資的管理,防止了集體資產的流失。

參考文獻

[1]趙興泉.創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途徑[J].農村工作通訊,2006,(12).

[2]董亞珍.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歷程回顧與展望[J].經濟縱橫,2008,(6).

篇8

一、關于征地補償標準

(一)統一年產值標準的制訂。省級國土資源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制訂省域內各縣(市)耕地的最低統一年產值標準,報省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執行。制訂統一年產值標準可考慮被征收耕地的類型、質量、農民對土地的投入、農產品價格、農用地等級等因素。

(二)統一年產值倍數的確定。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統一年產值倍數,應按照保證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原則,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確定;按法定的統一年產值倍數計算的征地補償安置費用,不能使被征地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不足以支付因征地而導致無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的,經省級人民政府批準應當提高倍數;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合計按30倍計算,尚不足以使被征地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由當地人民政府統籌安排,從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益中劃出一定比例給予補貼。經依法批準占用基本農田的,征地補償按當地人民政府公布的最高補償標準執行。

(三)征地區片綜合地價的制訂。有條件的地區,省級國土資源部門可會同有關部門制訂省域內各縣(市)征地區片綜合地價,報省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執行,實行征地補償。制訂區片綜合地價應考慮地類、產值、土地區位、農用地等級、人均耕地數量、土地供求關系、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等因素。

(四)土地補償費的分配。按照土地補償費主要用于被征地農戶的原則,土地補償費應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合理分配。具體分配辦法由省級人民政府制定。土地被全部征收,同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撤銷建制的,土地補償費應全部用于被征地農民生產生活安置。

二、關于被征地農民安置途徑

(五)農業生產安置。征收城市規劃區外的農民集體土地,應當通過利用農村集體機動地、承包農戶自愿交回的承包地、承包地流轉和土地開發整理新增加的耕地等,首先使被征地農民有必要的耕作土地,繼續從事農業生產。

(六)重新擇業安置。應當積極創造條件,向被征地農民提供免費的勞動技能培訓,安排相應的工作崗位。在同等條件下,用地單位應優先吸收被征地農民就業。征收城市規劃區內的農民集體土地,應當將因征地而導致無地的農民,納入城鎮就業體系,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七)入股分紅安置。對有長期穩定收益的項目用地,在農戶自愿的前提下,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與用地單位協商,可以以征地補償安置費用入股,或以經批準的建設用地土地使用權作價入股。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通過合同約定以優先股的方式獲取收益。

(八)異地移民安置。本地區確實無法為因征地而導致無地的農民提供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的,在充分征求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意見的前提下,可由政府統一組織,實行異地移民安置。

三、關于征地工作程序

(九)告知征地情況。在征地依法報批前,當地國土資源部門應將擬征地的用途、位置、補償標準、安置途徑等,以書面形式告知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在告知后,凡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在擬征土地上搶栽、搶種、搶建的地上附著物和青苗,征地時一律不予補償。

(十)確認征地調查結果。當地國土資源部門應對擬征土地的權屬、地類、面積以及地上附著物權屬、種類、數量等現狀進行調查,調查結果應與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和地上附著物產權人共同確認。

(十一)組織征地聽證。在征地依法報批前,當地國土資源部門應告知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對擬征土地的補償標準、安置途徑有申請聽證的權利。當事人申請聽證的,應按照《國土資源聽證規定》規定的程序和有關要求組織聽證。

四、關于征地實施監管

(十二)公開征地批準事項。經依法批準征收的土地,除涉及國家保密規定等特殊情況外,國土資源部和省級國土資源部門通過媒體向社會公示征地批準事項。縣(市)國土資源部門應按照《征用土地公告辦法》規定,在被征地所在的村、組公告征地批準事項。

篇9

村級集體經濟調研報告1

新津縣地處四川省成都市三圈層,全縣轄12個鎮鄉,86個村、15個涉農社區、1256個組。近年來,隨著推進城鄉一體化,“三個集中”進程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特別是組級集體經濟有較大發展,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仍然較慢。長期以來,由于農村實行的是三級所有、組為基礎的體制,村級只是一個行政管理機構,絕大多數村(社區)沒有經濟實體。20XX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勵和扶持村級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全縣農村集體經濟正在積極穩步發展。

一、現狀

1、經濟現狀。全縣村級現有資產6602.75萬元,其中:貨幣資產1219.67萬元;應收款1198.71萬元,其中50%以上是農戶三金尾欠;庫存物資4.73萬元;林木資產417.41萬元;長期投資53.23萬元,短期投資1.6萬元;固定資產3658.38萬元;在建工程49.02萬元;負債總額963.94萬元;所有者權益(積累)5638.81萬元,主要是固定資產積累,大部分資產是非經營性資產。

2、收益情況。20XX年,全縣村級總收入3387.04萬元,其中:發包收入520.89萬元,補助收入73.61萬元,投資收益14萬元,其他收入300.04萬元(大部分是農戶土地流轉收入,要分配給農戶)。支出總額3016.16萬元,其中:經營支出2480.78萬元,管理費用299.96萬元,其他支出235.42萬元。收益370.88萬元。在全縣101個村(社區)中,無收益的村13個,占13%;有收益的村88個,占87%。當年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64個,5-10萬元以上的村9個,10萬元以上的村15個。

由此可見,我縣村級集體經濟比較薄弱,大多數村組的收入只能維持日常工作開支,部分村組基本無集體經濟收入,因此全縣村組基本無集體經濟收益分配,農村村組集體經濟分配主要是資產性的分配(土地征占費)。

二、主要做法

1、落實責任,增強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自覺性。為提高村干部工作質量,增強村級發展集體經濟的自覺性,各鎮鄉建立了黨支部崗位目標責任制,把黨建和經濟工作任務下到支部,責任落實到支部書記,按照表現評優樹先,按照能力選拔干部。調動了村級班子和村干部的積極性,增強了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2、突出抓了村級財務的管理,防止集體資產流失。將村級財務全部收歸鎮鄉農村經濟服務中心,統一管理,實行“社有鄉管”。取消了村級招待費,每年可節省開支20多萬元,減少了集體資產浪費,增加了農村積累。同時針對各村債權債務嚴重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問題,通過對帳目進行認真地清理、公開,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干部一個清白,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減了負,松了綁。

3、更新村干部思想觀念,解決發展集體經濟信心不足的問題。為增強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帶領群眾致富的信心和決心,各鎮鄉經常組織村干部加強對市場經濟知識的學習,走出去參觀學習,從而解放了思想,增強了競爭意識、超前意識和開放意識。

4、幫助貧困村理清發展路子。貧困村由于家底子薄,村干部對發展集體經濟往往缺乏信心。縣上相關部門針對貧困村致富無門路,發展無思路的實際情況,幫助他們重新制定發展目標,結合各村實際,按照“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的原則,因地制宜,各打各的優勢仗,各唱各的拿手戲,尋求自己適宜發展集體經濟的路子。

二、存在的問題

1、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臨近城鎮、集鎮的村,集體經濟較為雄厚,集體經濟發展較快,特別是二、三產業發展較好。而邊遠的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原因,集體經濟一般比較薄弱。目前,除新平、五津、鄧雙、永商四個鎮外,其他鎮鄉集體經濟都很薄弱。

2、村級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缺乏發展的資金和資本。從目前村級經濟現狀看,全縣村級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64個,占63%。在5638.81萬元積累中,主要是固定資產積累,而固定資產大部分是非經營性資產,如村委會大樓、提灌站、學校等,難以形成資本。

3、地域條件影響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在丘區,雖然土地資源較豐富,但受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投資環境差的影響,集體經濟發展的難度也較大。在全縣20個薄弱村中,丘區就有9個,占45%。

4、個別村干部開拓創新精神不夠,發展集體經濟思路狹窄。當前村干部抓集體經濟發展有兩怕:一怕擔責任,創辦經濟實體失敗后,給集體造成重大損失,遭群眾譴責;二怕困難,由于村級經濟薄弱,發展集體經濟面臨諸多問題,往往過分強調缺乏資金、人才、技術等客觀條件,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資源等優勢求發展。

三、案例情況

1、主動出擊抓機遇。20XX年以來,隨著推進城鄉一體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社區干部一方面做好宣傳教育群眾工作,積極投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另一方面,積極爭取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開展土地整理,鼓勵農民集中居住。通過格田整理、廢溝處理、完善水利設施、撤院并院等,將新增土地中的360畝由社區經營,為發展社區集體經濟打下了堅實基礎。

2、依托專合組織發展集體經濟。社區依托川浙花碑蔬菜瓜果專業合作社、方興鎮創新合作社、方興鎮食用菌合作社規模種植蔬菜瓜果,社區不僅實現了土地流轉收益28.8萬元,同時也帶動當地600戶農戶增收。

我縣經濟狀況最差的村是金華鎮五星村。金華鎮五星村有9個村民小組,農戶678戶,農業人口2028人,耕地面積1116畝,人均土地0.55畝。村集體資產總額3.41萬元(均是非經營性資產),負債總額49.73萬元,村級無集體經濟收入。多年來,村級開支主要是村民小組、農戶集資和鎮鄉的支持,其原因是:上世紀80年代,村辦企業(磚廠)虧損倒閉,使村上背上了40多萬元的沉重債務,嚴重制約了集體經濟發展。企業虧損倒閉,給干部、群眾留下深刻教訓,重新發展集體經濟的基礎和信心不足。為此,我們建議:

1、該村要發展集體經濟,首先要解決債務問題,單靠村級經濟償還十分困難,擺脫了債務,才是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起點。

2、該村地處金華鎮政府所在地,與津華路、金普路、火車站相通,交通便利,有較好的投資環境,要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條件,以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積極爭取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項目,鼓勵農民到新型社區集中居住。農民集中居住后,可以發展第二、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通過土地整理、撤院并院后的增加土地,全部留作村集體統一經營或通過招商引資聯營等方式,逐步增加村集體收入。

3、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扶持,同時在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于支持和優惠,使該村集體經濟盡快發展壯大起來。

四、對策和建議

1、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民專合組織。以專合組織為紐帶組建經濟實體,發展集體經濟。各村(社區)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結合本地的產業優勢、產品優勢、地理環境優勢,以村委會為主體,村社合一組建相應的專業合作社或創辦經濟實體。通過開展產、供、銷服務和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壯大集體經濟。

2、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應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發展模式,結合本村的地理條件、產業優勢確定發展項目,制定發展規劃。由于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環境、資源狀況、干部思想解放程度等情況不同,發展集體經濟的模式也應該從實際出發,采取多種形式,不搞“一刀切”要“一村一策”。要立足優勢,選準路子,引導各村立足資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可以充分利用荒山荒地等土地資源引進業主投資,盤活非耕地資源,加快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的轉化,增加集體收入;可以依靠村級成立服務組織,開展有償服務,增加集體收入;可以集體興辦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或收購公司,使農副產品在加工、儲藏、運銷等環節中實現多次增值,使集體收入與農民收入同步增長;可以依托地理優勢,開發飲食服務、商業流通、運輸等產業,增加集體收入。

3、結合推進城鄉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鼓勵農民集中居住,修建農民集中居住區,通過撤院并院,新增土地由村上通過調整,集中成片統一經營,其收益在保證組級和農民利益的前提下,村上參與收益分成,增加村級收入。

4、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應加強村級班子建設,選好帶頭人。一是要認真選優配強黨支部一班人,特別是村黨支部書記。從能人、大戶、科技致富帶頭人中選配村干部,提高村級班子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二要堅持不懈地抓好農村干部的培養教育。通過市場經濟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使他們轉變思想觀念,增強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經營管理的水平,增強他們發展集體經濟的恒心和本領。

5、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應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的管理。一是制定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辦法,盤活現有資產,防止集體資產流失。對集體原有的廠房、設備等資產及農村“四荒”資源,要通過采取承包、租賃、拍賣、股份制等形式交付農民開發利用,以此盤活集體資產,壯大集體經濟實力。二是加強村級債權債務清理。村級債權債務是當前制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對各村債權債務進行一次徹底的清理整頓,應回收的各種欠款一定要收回;三是要進一步完善村社集體資金“社有鄉管”制度。嚴格規定集體資金的使用方向和原則,搞好民主理財,嚴格控制各種非生產性開支,管好用好集體資金。

6、各級政府應加大對村級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改善投資環境,在交通、水利、生態環境方面加大投入,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村級集體經濟調研報告2

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本情況

(一)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基本情況。

鄉地處華鎣山中段,位于區東部,距離城區16公里。川陜公路、襄渝鐵路縱貫全鄉。本鄉東接達州市大竹縣,南與區龍灘鄉相鄰;西與區觀閣鎮、廣興鎮接壤,北靠渠縣。全鄉面積46.2平方公里,人口13575人。20XX年全鄉13個行政村目前僅村、村兩個村存在集體經濟收入,共計25500元,平均每村1961元。有收入的村3個,占總村數的23%;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村2個,收入在5000元至10000元的村0個,收入1000元至5000的村1個。

(二)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全鄉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來源單一,主要靠資源承包、從企業收取公路維修費取得集體經濟收入。

村:出租10畝塘堰一口,租期5年,每年取得村集體經濟收入2000元。

村:出租閑置空地900畝,租期5年,每年取得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3500元。

村:收取煤礦村村級公路損壞維護費用10000元。

(三)村級集體資產現狀。

截止20XX年,全鄉各村集體資產總額約為5萬元,主要為村級活動室、遠程教育設備、電腦、電視等固定資產,貨幣資產因維修辦公室、辦公經費開支、墊支保險費用等基本用完。

(四)村級集體債務狀況。

全鄉13個行政村目前有2個村負債,總計負債36000元。村因墊付社長工資負債21000元;村集體資金2000元因日常辦公經費開支目前已沒有剩余;村集體資金10000元因維修公路目前沒有剩余;村集體資金13500元因業主搞開發占用農民土地,已全部撥付群眾,此外,因維修村級公路滑坡負債15000元。

二、村級集體經濟狀況分析

(一)集體收入開支入不敷出。

全鄉13個行政村除極個別村有集體經濟收入外,絕大部分村都沒有集體收入,全靠上級撥款維持日常開支,部分村只能依靠上級財政投入辦公經費維持日常運轉,無力興辦公益事業,也無力增加村民福利,更無力發展創收實體,全鄉收不抵支的村占絕大多數。

(二)主要收入增量不足。

土地收益成為村集體的.主要收入。20XX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靠土地取得的收入為15500元,占全鄉集體經濟收入的60.8%,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增長乏力。

(三)收入來源途徑單一。

村級產業發展嚴重滯后,村辦企業破產,集體資源開發力度小是目前全鄉各村存在的普遍狀況。僅有的集體經濟收入也只是靠出租土地資源的方式取得,收入來源單一且集體收入低。

三、村級集體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多年來,集體經濟始終處于低落狀態,主要是受思想觀念、創業意識和生產資源的影響,使集體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嚴重地阻礙了集體經濟的發展和積累。

一是村級領導班子素質不高,年齡結構、文化結構不合理。

有的長期處于軟弱渙散狀態,有的村干部一提及發展,往往過分強調缺乏資金、人才、技術等客觀條件,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資源等優勢求發展,很好地帶領群眾發展集體經濟。

二是集體資金積累來源渠道單一,相當一部分村集體積累為負數,集體全部收入幾乎僅來源于少數的機動地。

除利用土地資源為集體增收外,沒有其他更好的增收渠道。

三是資源沒能得到充分開發利用,閑置、浪費現象嚴重。

如、五星、內槽、等村地處華鎣山區,林地資源異常豐富,村干部未能充分把握資源優勢引領群眾致富。

四是非生產性支出過大,財務管理不嚴。

部分村干部亂支濫用,管理上有漏洞,導致集體積累流失的現象較為嚴重。個別村集體賬目混亂,常年未向群眾公開賬目,在工作中甚至存在挪用集體資金支付黨報黨刊的情況。

五是產業帶動無助集體經濟發展。

部分村除傳統的種養殖業外,大力發展了特色產業,如五星村萬畝油牡丹種植、村千畝茶葉基地、內槽村百頭山羊養殖,發展勢頭良好,為業主和群眾增收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集體經濟從中受益甚微,甚至沒有受益。有的村雖然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如村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但沒有規范化運作,沒有形成集約化經營,村集體也沒有參與其中,更沒有任何受益。

村級集體經濟調研報告3

如何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構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格局,培育壯大集體經濟實力,改變“空殼村”現狀,成為加強基層政權、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

這些年來,省州黨委高度重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我們也看到,受歷史和現實因素的影響,當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思想認識有差距。

有的認為國家公共財政將覆蓋農村,不需要發展;有的認為村級集體經濟在農村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經濟體系中比重小,無礙大局,尤其是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集體土地和山林承包到戶,沒有預留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資源和空間,現在想發展也發展不起來;有的顧慮重重,村級組織三年一換,到時候怎么處理等等。

二是缺乏發展集體經濟的人才隊伍。

以村級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為主體的集體經濟發展和管理者,缺知識、缺經驗、缺抓手,如何培育、引進和打造一批人才成為集體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大難題。

三是缺少政策支持、資金扶持和工作指導。

大多數村缺乏總體規劃,而且有關集體經濟發展狀況的基礎數據也模糊不清,給政策制定帶來相當大的難度,集體經濟發展也還缺乏規范指導等問題。

四是集體資產管理混亂。

農村集體資產形成時間長,構成復雜,絕大部分沒有進行確權登記,產權不明,經營管理缺乏有效監督,容易造成資產流失等問題。

五是發展模式單一。

大多數村一村一個發展項目,風險大且資源初級開發、產品粗加工和一般性的服務創收居多,經濟效益低下,發展質量不高。這些問題給我們造成了很大困惑,集體經濟到底要怎么做?

前段時間我們在XX、XX兩縣的農村隨機調研,基層的一些做法給了我們一些啟示和鼓舞。

一是理清思路做規劃。

集中時間抓調研,對集體資產進行確權登記,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數。同時調研市場導向,確保科學規劃有力推動。

二是盤活現有人才。

發揮村干部、本地經濟大戶優勢,送出去學、到兄弟縣市看,接回來思考論證,不搞竭澤而漁、不舉新債、不搞一錘子買賣,堅持村級主體,突出市場主導,慎重選定發展項目,確保可持續發展。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

資金項目整合力度大,村干部積極性高,干勁十足。XX縣西山村發揮村干部大多是菜農的優勢,在明年春節節令培植葡萄產業的時差內,在基地培育馬鈴薯,2噸薯種已到位,村干部和指導員準備打一個時間差,要把抓集體經濟的信心和效益首先體現出來。

四是探索發展集體經濟的抓手。

XX縣碧溪鄉采取“專業合作社+支部+農戶”等模式發展集體經濟,探索制定《股份構成(村干部、經濟大戶、村民),股權配置(村集體30%),股權流轉,管理辦法》等操作層面的配套文件,保證規范運作。

篇10

1.1產業結構單一,后續產業不足

小街街道農民人均純收入有所增加,比上年增長20.14%,但與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有很大差距,農民增收難。由于小街街道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山區與壩區發展不平衡,部分群眾的生活還很困難。農業是我街道經濟的支柱產業,而街道辦2013年農業收入較上年增長緩慢,而且農業收入主要是烤煙收入,農業產業結構單一,多元化的產業結構尚未形成,傳統產業仍占一定比例;品牌意識和產業意識不強,農戶缺乏敢闖、敢創、敢試、敢擔風險的意識,小農思想、保守思想依然存在,難以把自然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形成大的支柱產業;在農業產業經營上難以形成產前、產中、產后的產業鏈,深加工等較少,產品市場占有率低,難以形成規模化和產業化的格局;農業組織化程度低,小農戶面對大市場仍是目前小街街道農村經濟的基本格局。為此,我街道應圍繞農民增收這個重點,鞏固和提升烤煙這一傳統農業的同時,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蔬菜、林果、畜牧等產業,積極引進龍頭企業,堅持以合作經濟組織為載體,以農戶為基礎,尊重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搞好規劃引導、政策引導、示范引導、做好信息和科技服務,努力尋求經濟增長點,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1.2村集體經濟薄弱,集體事業亟待發展

從集體收入來看,街道村組集體收入只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5.4%。可以看出我街道村組運轉主要靠上級部門扶持。如此薄弱的農村集體經濟既不利于集體發揮應有的統一經營的作用,又難以開展水、電、科教、衛生、交通等公益事業。為此,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完善: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即村委會)自主創業,積極爭取上級財政部門扶持資金,發展適合本村委會項目,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加快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使農民和基層干部雙向互動,為集體的事業獻計獻策,出資出力,整體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社會的發展;完善“一事一議”制度,增強可操作性;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長遠規劃,使農村公益事業扎實推進。

1.3經濟結構調整亟待加強

堅持發展生產、廣辟財源、增強實力的原則,切實把經濟結構調整和財源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鞏固和壯大農業主導產業地位,為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創造有利的條件;繼續加強和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多渠道增加農業投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1.4科技與經濟發展相結合有待加強

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力思想,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抓好科普村建設。建設好科技示范基地,加強科技對傳統產業的引導、扶持和改造,努力開創科技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新路子。

2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議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