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特征范文

時間:2023-07-11 17:52: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茶文化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茶文化特征

篇1

關鍵詞:茶文化;藝術;美學特征

一直以來,茶文化都是中國推崇的主要文化之一,它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文化藝術的美感,更是新時期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全新的藝術體現。現如今,國內的茶文化已然成為了傳統文化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們認可和熟知。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茶文化的藝術美感,尤其對于茶文化藝術中的美學特征,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其是一種無稽之談,只是對茶藝的一種渲染而已。但是,事實并非如此,我國的茶文化藝術,確實有其獨特的美感,而且茶文化藝術的美學特征,并不是簡單的表面美感,如果僅僅對茶藝的表面進行研究,所發現的美學特征是十分淺顯的,而且并不是茶文化藝術的真正美學特征。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茶文化藝術中的美學特征呢?筆者認為,茶文化的藝術美感,其實是一個過程的升華,也是一種意境。但是,不得不承認,茶文化藝術也有著濃厚的現實藝術美感,它所體現出來的文化藝術特色和精神最為直接,而且經常能夠給人帶來一定的修身養性功效。

1茶文化藝術的美學特征介紹

對于茶文化藝術的認識,大多數人的第一直覺都是簡單的品茶文化,因為這是最為直觀也是最為切實的感受所在。但是茶文化藝術并不是這么簡單,其中還包含了一定的音樂、舞蹈、服飾、建筑等藝術特色共同形成的品飲藝術,同時,在整個品茶的過程中,不難發現,有很多的茶藝文化,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并且有著較為廣闊的發展前景。現如今,藝術領域對于茶文化的評價是一種綜合文化的代表,能夠與多種藝術特色實現深層次的融合,而且在整個品茶的過程中,不僅僅有茶香的味道,還有一定的意境感受。在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當中,經常可以見到文人墨客,在吟詩作對的過程中,總要以茶作伴,將茶作為雙方品賞的主要內容,同時很多人更是以茶為主題進行詩歌的即興創作。而且,當有親朋好友上門拜訪的時候,主人為客人準備的,往往都是簡單的茶。為什么一定要準備茶品呢?主要原因在于品茶是對客人的一種尊重,其對客人身份以及和主人關系的一種認可。通常,在相互入座以后,主人會邀請客人共同品茶,雙方的品茶過程一模一樣,都是簡單的品嘗即可,沒有進行完全的飲用,否則會沖淡茶的味道,難以正確地品析出來。而這樣的品茶過程,又何嘗不是一種美感的彰顯呢?茶雖簡單,卻代表了尊重,代表了友好,并給予了品茶雙方一定的精神美感。

2茶文化藝術的美學表現

2.1茶文化的綜合美體現

我國的茶文化藝術,本身便是一種美的彰顯,而其中的美學價值,也在人們的推崇下獲得全面的提升。但是,茶文化藝術的美學特征是否有著明顯的表現呢?答案是肯定的。茶香本隨風,入口香三分。很多人在品茶的過程中,單純地認為茶文化的美感主要體現在茶的味道上,味道佳的茶便是美的茶,味道較差的茶,則沒有品的必要性,其本質已然缺乏一定的美感。但是茶文化藝術的美感并不止步于茶的味道上。它的整個過程,都是一種美的體現。因而,茶文化藝術的美,也被視為一種綜合美。而其中的美學便體現在多樣的文化藝術特征上,如音樂、書法、繪畫上,都有著一定的茶文化美感,而且能夠與品茶的過程銜接起來,形成綜合的美。通常人們在進行品茶的過程中,還會對茶文化藝術中的美學特征,進行多方面的凝練和升華,進而形成一種全新的美學文化,不僅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寧靜、平和,還有著現代文化中的流暢、靜然,其中著重體現了中華文化當中的獨特審美觀念,凸顯了中國人民最為誠摯的審美追求。

2.2茶文化的創造美體現

除了茶文化的綜合美之外,茶文化通常還被人們視為一種創造性的美。而這一美學特征主要體現在茶葉技師的表演,也就是沖茶泡茶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是這里的沖茶泡茶,并非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不僅需要對茶葉進行一定的篩選,還必須進行一定分量的調配,整個過程十分的細膩流暢。即使是在后期的沖茶過程中,也存在一種形式美的表現,也就是長嘴的茶壺,將其最為實際地倒入杯中,需要具有較高的平衡能力,而且不能隨意的晃動。同時,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技藝精湛的茶藝師傅,在沖茶的過程中,茶水進入杯中的速度一直沒有變化,保持相當穩定的狀態。現如今的社會當中,茶文化也衍生出了獨特的表演藝術,其中蘊含了相當多的美學特征,并且不再是一門簡單的理論性質學科,開始有了以實踐為主的表演形式,其中所產生的趣味十分高尚,而且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的精神追求。茶文化的創造美是一種全新的美感體現,同時也是一種意境的升華。

3茶文化藝術的美學特征

3.1茶文化藝術的基礎美學特征

在當代的茶文化藝術當中,包含了較多的美學特征,而歸納起來總共可以分為五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形式美,指的是茶文化的杯具以及茶壺等物件,細細觀賞起來有著獨特的美感。其次是動作美,它指的是沖茶泡茶的師傅在整個茶藝表演的過程中,所展現的一些動作,十分的優雅自然,給人一種生機盎然的向往。然后是結構美,它指的是茶文化在展現的過程中,經常需要與其他的特色文化藝術產生一定的交流與融合,整體的結構十分的富有美感。再之是環境美,在品茶的過程中,雙方選擇的環境一般都較為優雅,而且十分美觀,與茶香進行了美妙的結合。最后是神韻美,這方面的內容主要指的是一種意境的升華,人們在品茶的時候,茶香會由口中進入神經,給人一種全身的意境美感。

3.2茶文化藝術表演四要素

茶文化藝術的美感形成,除了需要有一定的茶文化藝術韻味作為基礎,還需要表演的四要素進行充實細化。而這四要素的內容主要有最為基礎的茶席布置、深層次的茶藝程式、高素質的茶藝師素養以及茶文化的主體內涵構成。在一個完善的茶文化表現過程中,首先需要對茶席進行布置,也就是對品茶環境的布置,如果整體的布置過于平淡,也會給品茗茶香造成一定的阻礙。而如果整體的布置具有一定的優雅風格,將會在無形之中深化品茶的意境。茶藝程式是一個選茶、泡茶、沖茶、品茶的過程,其中的各個環節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藝術美感。而茶藝師的修養,也可以稱為茶文化藝術的靈魂,它對于茶藝的美感表演有著最為直接的影響。最后,茶文化內涵本身存在于品茶的過程中,其中的美感不言而喻。

4結束語

總而言之,茶文化藝術中的美學特征,并不是淺顯的停留在茶藝的表面,許多時候還更深的存在于品茶的過程當中以及整個茶藝的展現,人們在對茶文化進行賞析的過程中,應當正確審視茶文化帶來的獨特文化韻味,加以合理的優化,進而塑造出獨特的文化美感。

作者:曾釗 張健 單位: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佘藝玲,楊秋娜.閩茶文化英譯的美學意蘊[J].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15,(02):42-46.

[2]宋小娟,顏粲.茶文化中茶服的美學內涵[J].美術教育研究,2016,(06):39.

[3]丁玉霞,艾美華.紀錄片:茶文化傳播的美學意蘊[J].今傳媒,2016,(02):110-111.

篇2

【關鍵詞】身勢語;語用特征;語境;非語言交際;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H026.3

1 引言

人類交際是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的結合,非語言交際是整個交際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非語言交際指不用詞語的交際,有無聲和有聲之分。但一般說來,非語言交際多指無聲。我們的面部表情,頭部動作,坐立姿勢,手勢和身體某一部位的移動,身體的接觸,對話時的位置和距離,都在有意識無意識的發出某種信息,表達某種意識。人們就把這種非語言交際方式成為身勢語。身勢語主要包括手勢,姿態,面部表情,嗓子的音質,交談者之間的距離,談話者選擇衣著打扮的方法所傳遞的信息,說話人判斷接話時機的方法等。

2 身勢語的語用特征

作為符號概念的身勢是交際和傳遞信息的符號單位,它用于傳遞信息,早已未人們所熟悉,并能自如的運用各自群體中所通用的符號勢進行交際。從話語意義的研究角度看,身勢語的語用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輔助,替代功能

身勢語伴隨話語,對話語起著補充,強調或者確定的輔助功能,他們相互依附,相互支持以取得預期良好的交際效果。身勢語與話語同時或先后進行,它能使語言表達更生動,更形象,語義信息量更大,更清楚。

由于各種原因,在許多場合人們用身勢語來替代話語,并給交際增加了特殊的表現力。

例如:”Pardon me, sir, will you do me a favor? Let me purchase you one of these puddings. It would give me such pleasure.”

He jumped back as if he had been stung, and the blood rushed into his wrinkled face.

“請原諒,先生,能賞我個臉嗎?讓我為您買一只布丁吧,如果您肯收下,我將不勝感激。”

他往后一跳,仿佛被什么東西蟄了一下似的,他那張布滿皺紋的臉頓時漲的通紅。

2.2 表情功能

主要是通過面部表情表露感情或者情緒,當然, 身體其他部分也可顯露這類情緒。情緒表露對言語行為起著重復,夸張,否定等作用,也可能與語言行為無關。情緒表露往往是無意識的傳達交際信息,但也可以有意識的用于交際。

2.3 適應

這類動作都發生在自己身上。例如:握手,搓手,抓撓,整理衣服等。一般情況下,情緒越不安,這類小動作就越多或越明顯。扣鼻子,揉眼睛也都屬于這類動作。

2.4 象征功能

象征性手勢往往屬普通禮節,是約定俗成的。它受某種傳統文化的制約,為某一民族所特有,因此往往限用于某種特定文化。除了特殊手勢,象征性手勢在用法、因循性和分布上具有很大的可變性。

按昔時商業習俗,買賣人在生意談妥后常常互相擊掌(strike hands),以示成交。亙古及今在基督教會中一直流行著劃十字手勢。十字架既代表基督本身,又代表基督教信仰,所以基督教徒相信十字架具有驅趕邪魔,帶來上帝慈悲的力量。他們以劃十字來表明信仰,也以劃十字祈求上帝保佑,為自已或他人祝福。英美小孩往往一邊說“cross my heart”,一邊用手指在胸口劃十字,以表示他們說的是真話。

3 英漢身勢語的文化差異

身勢語和有聲語言一樣,也是文化的載體,一樣有著強烈的民族性,它還具有地區性、行業性、個人性等多層次的差異特點,它涉及符號學、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美學、歷史、

民俗學、人類學、信息論等許多學科。

很多事例表明,身勢語隨文化的改變而改變。例如,在中國的南部地區,突然地伸一下舌頭表示處境窘迫和自責。在,伸舌頭表示對人禮貌敬重。馬貴斯群島的居民用伸舌頭表示否定。

3.1 文化不同,身勢語的行為和含義有別。

這種區別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含義相同,行為有別。例如:表示不知道、為難、不贊成或無可奈何等含義時,中國人的習慣是搖頭或擺手,英語國家和許多西方人則喜歡聳肩。

第二,行為相同,含義有別。這是身勢語中“貌合神離”的行為,在理解和仿效中最易出問題。例如:填寫表格和選票時,中國人以打勾或畫圈表示肯定或贊同,打叉則表示否定或不同意;而英語國家則以打叉表示肯定或贊同。

3.2 此一彼多或此多彼一

有些身勢語在中國的文化中,一般只是表示一種含義,在別種文化中就可能表示多種不同的含義。例如:勾肩搭背挽著胳膊在中國人中視不同關系,含義各不相同:男女之間表示戀人;同性之間表示親密友好;子女對父母或年少者對年長者,挎著胳膊表示的是長少之間親密之情或子女對父母或少者對長者的關心、幫助或尊敬。在英語國家這一動作則一般只存在于夫妻戀人或青年異性朋友之間,多與性或戀情有關。

3.3 此有彼無或此無彼有

有許多身勢語只存在于一種或某些文化之中,在其它文化中卻不存在。例如:英語國家的人有不斷轉動手上戒指的身勢動作,其含義是情緒緊張或不安。許多港臺人現在也有這一習慣。中國大陸人如果做這一動作,別人會以為他在顯富。在中國的學校,學生要以坐姿端正、目視教師、靜等上課為禮貌。在英語國家學校課堂上,學生坐姿比較隨便,大學生甚至可以將雙腳放在前面的椅子上;而在中國大學中,這一姿勢卻是既不尊敬老師又無視課堂紀律的不良行為。

篇3

關鍵詞:日本茶道;中國茶文化;區別

一、內涵存在差異

茶作為一種超越飲食文化,它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內涵體現。分析日本茶道會發現,它的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實體內容簡單,其次是出現不平衡的審美要求,也稱之為情趣不對稱。可以這樣解釋,日本茶道更依托于我國禪宗的苦行僧式修行,整個茶道的進行也是有著主次表現的,譬如茶碗多以不正者為常態,碗口外斜,表面不光滑,顏色圖案不對稱也不均勻。日本茶道非常重視形式,以及蘊含在形式中的精神特征。在制作茶水時,近似于宮廷禮節式的苛刻要求,包括著裝儀態,行為舉止等方面。它所具有的精神層面表現在“和”“敬”“清”“寂”等方面,每個側面表現的都是不同的精神需求以及意境展示,譬如主客間的和睦,上下級之間的關系,飲具的清潔透亮以及飲茶的氛圍營造等。

我國的茶文化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以及思想內涵,它包容著儒學、道學和佛學,這些思想在一起不是產生排斥或者對立的現象,而是包容兼蓄,海納百川。中國茶文化具有深刻性、思想性,也具有充分的發揮空間。中國茶文化的外在特征和日本茶道風格迥異,它不注重形式但是關注精神元素。其內涵特征可概括為“廉”“美”“和”“敬”等,這其中也體現出我國古代封建思想中的文化特征以及國人的生活行為。其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中國人喝茶非常隨意,沒有固定的形式,沒有固定的格式,更適合于交流以及身心的放松。

二、構成要素存在差異

首先先探討一下日本茶道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

面,分別是茶具、點茶、茶食、茶花以及相對應的建筑等。

日本茶食的主要形式是三菜一湯,分別是燉菜、烤魚、拌涼菜以及大醬湯。

點茶的概念分為兩種,一種是在當年11月持續到來年4月份

使用的地爐,另一個是剩余時間使用的風爐。

茶花也是非常有講究的,根據不同的月份煮茶時放入不同的花料。建筑則是指提供飲茶以及做茶的空間和環境,這也是必備的不可或缺的構建。道具是整個茶道過程中涉及的所有使用工具的總稱,其中包括著燒水、壁龕、添炭、點茶、茶事等。

我國的茶文化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分別是茶人、茶藝、程序、環境以及主題,這也是整個茶文化品位的所有要素構成。茶人是飲茶人和煮茶人,茶藝是制茶的技術,主題是具有個性化需求的,程序是整個品茶的流程,環境是品茶的空間元素體現。

三、制作工藝存在差異

下面就來探討一下中國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制作工藝,并從中找出差異化表象,中國制茶工藝更加注重技法或者工藝的提升,包括“三法”和“四要”,前者是指制茶法、烹茶法以及佐茶法,后者主要是包括精茶、活水、真水以及妙器等。每一個環節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這是不容忽視的。并且同一個方面的不同研究方法,所帶來的效果差異也是非常顯著的,給飲用者帶來很多意境的體現。相比較而言日本茶道更加注重細節化的處理,禮儀的過程化,也就是意味著日本茶道本身并不注重茶的制作工藝,同時常常是以煎茶法為主,所以通過上面的了解可以充分了解中日對于茶的理解和差異。

四、流派存在差異

如果從廣義的層面進行分析,中國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存在本身就蘊含著流派的差異,并且這種差異的探討是以國家為單位進行的。日本茶道中的內部茶道文化繁多,其代表為3000家,均是日本茶圣千利休的傳人,其中也表明千利休是日本的茶道宗師,最具代表性,本身也是日本茶道的象征,并且是以禪宗茶道為思想內涵。最后以死捍衛茶道尊嚴,被后世敬仰。

中國的茶文化主要涵蓋以下四個重要的流派,分別是貴族階層、雅士團體、禪宗領域以及世俗市井。這也更加的說明了我國茶文化是全社會的文化景象特征,因為各個階層皆愛茶道,這也是全民性的文化特征。既可以享受到生活的曼妙,同時也能夠尋獲到生活的慰藉。

在中華燦爛的文明中所孕育的茶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文化圈中最為著名,也是最受大眾喜歡的飲品文化,并已經超越了飲料本身所帶來的愉悅感。其中最為馳名的兩個代表分別是中國的茶文化以及日本的茶道。如果從歷史發展角度分析,日本茶道源自于中國的茶文化,但是又具備自身的特點。本文所需要研究的重點是體現在中國茶文化和日本茶道之間的特征和差別,二者之間確實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化表現,這是毋庸置疑的。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茶文化;英美文學;關聯影響;分析探究

歐洲茶文化源自我國的茶文化,與我國茶葉傳入歐洲有著密切關系。其大概形成于17世紀,與英國王室對飲茶的喜愛和推崇密不可分。歐洲茶文化盡管形成于歐洲大陸,但是隨著歐洲尤其是英國人對北美的經營,歐洲茶文化隨即傳入美國,并有所創新和變革,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歐美茶文化。與茶文化類似,同屬英語體系的英美文學具有很強的同構性,在文學創作上的表達方式、表達內容也高度一致。因此,我們在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中都可以看到大量茶文化的影子。從英美文學中茶文化的內容我們不僅可以看到英美茶文化的魅力和其對英美社會的影響,更是能夠深入了解到英美文學的發展歷程及其內涵特點。

1英國茶文化特色及內涵

在西方世界,英國茶文化是西方茶文化的鼻祖。英國茶文化源自中國茶文化,但是又根據英國社會文化的特點,形成了與中國茶文化截然不同的形態和價值理念。我們知道,中國茶文化深受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的影響,其一方面強調要積極進取,另一方面更是追求一種淡然灑脫的境界,強調要尊重自然、順從自然,并且要更好地從大自然中感悟到“道”的力量,能對人生和宇宙有著獨特的見解。因此,在中國茶文化當中,茶味其次,茶道是最重要的。而英國茶文化則不同,其更加注重茶葉的味道和口感。因此,在茶葉傳入英國后,英國飲茶者為了去除茶葉本身苦澀的味道,會在煮茶時加入一些牛奶以及其它調料一共烹制。在飲茶的方式上,英國茶文化更是獨具特色。由于一些歷史原因,英國社會形成了“下午茶”的飲茶傳統。一開始,下午茶為了滿足英國人的口腹之欲,因為下午茶并非僅僅飲茶,更是會配以一些精致而美味的糕點。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下午茶成為了英國人社交的一種重要載體。在飲茶人群上,英國茶文化同中國茶文化相似,都經歷了一個自上而下普及的過程。中國茶葉一開始傳入歐洲時,價格十分昂貴,普通老百姓難以購買,只是流行于英國王室及貴族家庭當中,這也就使得英國茶文化在一開始帶有濃郁的貴族色彩。后來,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以及英國殖民擴張,大量的茶葉被運往英國,茶葉才漸漸進入普通大眾的生活當中,日益成為英國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尤其是在英國工業革命后,英國茶文化開始與英國工人階級文化融合,在保留其貴族禮儀文化的基礎上,更是增添了以務實嚴謹為主要內容的工業文明色彩。

2美國茶文化特色及內涵

從一定程度上說,美國茶文化是英國茶文化在北美大陸的延伸。但是其在發展歷程中,又結合美國獨特的人文內涵,呈現出與英國茶文化不盡相同的特征和風格。在北美大陸被“發現”之后,大量的歐洲人尤其是英國人紛紛來到這片神秘的土地上開始新的生活。歐洲移民帶來的不僅僅是先進的生產技術、政治制度,更是將英國茶文化帶到了這片朝氣蓬勃的新大陸上。早在17世紀,位于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波士頓,率先開始了茶葉的貿易,很快就讓飲茶之風盛行于美國各個城市當中。在飲茶的口味上,美國茶文化也有其特殊之處。由于美國地大物博,畜牧業較為發達,因此美國人在飲用茶葉時,會加入一些牛奶、羊奶或是奶酪等添加劑,這就讓美國的茶飲品較之英國茶水更加厚重而醇香,這一點跟我國北方游牧民族飲茶的習慣頗為相似。另外,美國茶文化的這一特點還跟當時美國人的生活有很大關系。彼時,北美大陸上的新移民正處于創業奮斗的階段,每日操勞勞作,一方面需要用茶來提神減壓,另一方面更是需要大量的能量和熱量。而茶葉與奶制品的結合,恰恰能夠滿足他們的這些需求。應該說,盡管美國茶文化源自于英國,然而根據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歷史發展特點,美國茶文化在諸多方面呈現出了新的風格,與其母體———英國茶文化相比,少了幾分高貴和典雅,而是多了一些粗狂豪放。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是美國發展的黃金時期,工作和生活的快節奏,就讓美國茶文化得到進一步創新發展。一些茶商敏銳發展商機,開發設計出一些便攜式的袋泡茶以及茶飲料。盡管在中國飲茶者看來,這種一次性的袋泡茶和添加了其它調味劑的茶飲品已經失去了茶道精神以及品茶的樂趣,然而對于美國人而言,其更加務實高效,也與當時美國人快節奏的生活相適應。

3中國茶文化對英美文學的影響

大航海時代讓中西的聯系更加緊密,在英國茶文化形成之前,中國茶文化對西方文學尤其是英國文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盡管美國文學產生時,英美茶文化已經出現,但是隨著中國移民進入美國,中國茶文化也不可避免對美國文學產生影響。英國茶文化的產生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時間的沉淀。我們知道,英國茶文化的產生是自上而下的過程,在英國茶文化出現之前,一些英國作家在文學創作中描寫茶葉時,更多的是受到中國茶文化的影響。中國茶文化對英國文學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內容的描寫上,還體現在對英國文學家思維和情感表達的方式方法上。飲茶對于當時的英國文學家是一件新鮮事物,同時昂貴的價格更是為中國茶文化顯得更加珍貴。所以很多英國作家都會在作品中抒發對茶葉的熱愛之情,這一創作特征跟我國茶歌、茶詩有著很大的相似性。譬如說,西方第一首茶詩《飲茶皇后詩》,里面有花神、秋色、嫦娥、桂花、茶等充滿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茶文化特色的內容。類似這樣的文學作品在英國還有很有。這讓我們知道,在英國茶文化形成之前,中國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英國文學家對茶的認知以及其創作的思路和情感表達方式。中國茶文化對美國文學的影響也頗深。由于美國文化是多元化的文明,盡管其以歐洲文化為基礎,但是源自全世界的移民讓美國文化豐富多樣,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在美國文學中,有一類重要的文學類型叫做華裔美國文學,這里面有幾部著名作品如《吃碗茶》、《茶壺烈酒》等,將中國茶文化對美國文學的影響進行了集中的反映。譬如說,小說《吃碗茶》中,作者便以茶為媒,讓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故事因茶而獲得最后的圓滿。又比如說,小說《三杯茶》在劇情發展上,采用的是我國古典小說常用的“草蛇灰線,伏行千里”的寫法。另外,三杯茶的寓意其實跟中國茶文化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4英國茶文化對英美文學的影響分析

英國茶文化對于英美文學的影響頗深。其不僅在詩歌上深刻影響了英美文學,更是在小說、散文、劇本等文學載體上對歐美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們研究茶文化對英美文學的影響,英國茶文化應當是重點研究的對象。

4.1英國茶文化對英國詩歌的影響

在17世紀中期,英國著名詩人艾德蒙將祝壽詩歌跟茶文化相結合,寫下了著名的《論茶》。這首具有濃郁英國風格的詩歌,以茶為媒介,在敘事中達到了抒情的目的。18世紀初期,《靈丹妙藥茶詩兩篇》問世,這兩首詩把茶葉視為能夠治愈疾病的靈丹妙藥,另外更是認為飲茶可以賦予創作者更多的靈感,讓其創作出更美妙的文學作品。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茶葉在英國文學家心中的地位之高。另外一位英國詩人塞繆爾,將茶視為生命不可缺少的事物,其曾在詩中這樣表達對茶的熱愛:夜幕降臨時飲茶作樂,夜深人靜時飲茶慰藉,朝陽升起時用茶迎接新的太陽……英國詩人在創作茶詩時,其感情往往十分強烈,而中國詩人在這方面則要委婉細膩許多,這反映出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

4.2英國茶文化對英國散文的影響

與茶文化有關的英國散文,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其具有很強的紀實性,往往會通過詳細且細膩的筆觸,對社會各階層的飲茶場景進行具體地描寫。因此,今天的讀者在閱讀當時的散文時,能夠很深入地了解到當時人們飲茶的具體細節。在小說方面,茶文化的影子更是隨處可見。與其它文學體裁類型相比,英國小說中的茶文化不僅僅起著抒情的作用,更是在人物塑造、劇情推進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譬如說,世界名著《傲慢與偏見》就多次對茶會進行描寫。小說中茶會的介入,讓男女主人公的感情更加具有感染力,更加生動而具有情調。這對于小說的整體格調、品位以及劇情的發展能起到很關鍵的提升和推動作用。

4.3英國茶文化對于美國文學作品的影響同樣十分深刻

由于美國文化與英國文化淵源頗深,而美國茶文化的鼻祖亦是英國茶文化,因此美國文學在發展的歷史當中同樣受到英國茶文化的較大影響。譬如說,美國作家亨利在其小說《貴婦人畫像》當中,就大篇幅的對英國貴族的飲茶場景進行了詳細地描寫。尤其是生動地展現出英國傳統的“下午茶”習俗。在小說當中,作者一方面對英國貴族飲茶的心情和神態進行了詳盡而細膩地表述,更是對飲茶時的茶器、環境、飲茶者衣著以及茶點等事物進行具體地描寫。這是美國文學中茶文化呈現方式和呈現內容的一個縮影。當然,美國文學家之所以在其作品中大量融入英國茶文化的內容,并非是對英國文化的盲目崇拜,而是因為二者是同根同源的。事實上,盡管美國通過獨立戰爭擺脫了英國的統治,但是美國人尤其是來自英國后裔的美國人,對英國還是有很大的認同感的,因此在對茶文化進行描寫時,會很自然地將英國茶文化的形象融入到自己的作品當中。當然,隨著美國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在后世的美國文學當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茶文化的內容。但是由于美國茶文化與英國茶文化的核心內涵是近似的,另外其更加高效務實,更具現代色彩,因此其不像英國茶文化那樣能夠長篇累牘地進行描述。因此,很多美國作家在將茶文化融入作品時,更多地還是喜歡選擇英國茶文化。

篇5

摘要:

茶文化從中國傳入歐洲,由歐洲傳到北美,已成為一種世界性文化現象。在茶文化傳播過程中,不斷與當地文化融合,形成了多樣的茶文化亞類。本文從不同文化背景視角研究亞洲、歐洲及北美文化背景群體對茶文化感知的特征及異同,并通過數據定量分析得出對茶文化傳播趨勢的預測與建議。

關鍵詞:

茶文化;文化背景;定量研究

1世界主要茶文化

茶不僅是商品,而且是一種附有傳播性的文化產品。在傳播過程中,茶文化的融合與變遷導致了茶文化多元性和不同亞類茶文化的出現,形成了諸如“中國茶藝”、“日本茶道”、“韓國茶禮”、“英國下午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等具有不同地域風格的茶文化[1]。正因為如此,茶文化的定義也十分廣泛。廣義的茶文化是指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與飲茶相關且具有傳承性和連續性特征的物質創造和精神創造,內容包括物質文化(如茶生產工具、飲茶器具等)、行為文化(如茶藝表演、茶葉展覽和茶文化節慶)和精神文化(包括茶美學、茶宗教和茶藝術)[2]。本文擬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茶文化,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茶文化,以及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茶文化進行比較分析。

1.1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起源于中國,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之前,當時茶葉被當作一種草藥使用;而茶葉正式被作為飲品大約在公元前59年[3]。到唐代,飲茶已經變得非常流行。唐代的陸羽(公元733-840年)被譽為“中國茶圣”,其著作《茶經》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茶葉和飲茶的著作,對茶葉起源和歷史、茶葉生長和加工過程、飲茶方法、茶藝等問題進行了描述,對當時和后代具有深遠影響。在唐代以前,中國茶葉已經出口到日本、韓國、印度和中亞地區,成為世界上主要茶葉出口國;到了17世紀,中國茶葉第一次被出口到歐洲。伴隨著茶葉貿易的繁榮發展,中國茶葉被源源不斷輸送到世界各地并與當地文化結合,逐漸形成不同特色的茶文化。Yang(2007)認為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是和諧,融合了社會、歷史、宗教、民族、音樂、舞蹈、繪畫、美術、食品、烹飪等各個方面[4]。Wang(2001)則認為中國茶文化是“可見的藝術和不可見的道”相結合的產物,而“道”的內涵卻非常豐富,自然法則是其主要內涵之一。從哲學視角看,中國茶文化的形成受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的三重影響[5]。“和諧”和“中庸”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茶文化強調“以茶會友”和“以茶交友”,主張通過以飲茶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和諧”思想的體現;而茶藝表現過程也要求泡茶的水溫不高不低,則正是“中庸”思想的體現。道家文化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茶葉的種植、采摘和后期加工均具有嚴格的時間和季節限制,要求遵循自然規律和自然法則。佛家思想強調“無欲”和“自省”,而中國茶藝則強調通過飲茶達到放松自我、反省自我的目的。中國茶文化博大而精深,對一品好茶的要求可謂良多,包括顏色、香味、形狀、口感、茶具、水、時間、溫度等[6]。茶圣陸羽認為泡茶的水最好來自于山泉,其次為河水,再次為井水。而最好的泡茶工具則是來自宜興的紫砂茶壺,不僅能夠保持茶的原始味道,而且能夠提升茶的芳香[7]。

1.2英國茶文化

茶葉由荷蘭東印度公司于17世紀早期引入歐洲;到17世紀中葉,茶葉被出口到英國;英國最早的茶葉廣告出現在1658年;到18世紀時,茶葉已經成為英國最流行的飲品;到了19世紀,喝下午茶已經成為英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8]。綠茶是中國最初向歐洲出口的茶葉種類,但由于綠茶在運輸過程中容易變質,容易保存的發酵型紅茶逐漸成為中國出口英國的主要茶葉種類,并流行至今。在英國茶文化中,下午茶是當之無愧的代表。根據Pettigrew(2001)的研究,下午茶最早出現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1830-1840)的英國上層社會,因飲用時間在下午和傍晚之間而得名[9]。在英國,下午茶有時也被稱為“低茶”(LowTea)。因為飲茶時經常坐在較低的椅子和桌子旁,飲茶同時配有面包、黃油等點心,且與糖、牛奶、奶油等搭配飲用。而與“低茶”相對應,英國茶文化中還有“高茶”(HighTea)的說法。在下午茶普遍流行于英國上流社會的同時,另一種飲茶形式“高茶”逐漸在英國普通家庭中流行起來。由于普通工薪階層會承擔更多的體力勞動,在兩餐之間需要更多的食物補給。在“高茶”中人們擺脫了高雅卻略顯束縛的低矮茶椅,把更為豐富的食物擺放在高大的餐桌上,在飲茶時食用肉類、土豆、奶酪、面包和蛋糕等食品,份量更接近于一頓正餐。隨著飲茶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在英國流行開來,茶會逐漸成為了英國社會時髦的社交活動。與此同時,與茶有關的詩歌、小說甚至歌舞等文化形式也逐漸出現。早在18世紀,英國鄉村就逐漸開辟了各式茶園,在每周六與周日對外開放,人們可以聚在一起飲茶跳舞。這種形式一直保持到二戰前期,現在茶舞依然作為一種英國傳統舞蹈而流傳。從19世紀起,茶館就逐漸在英國流行,一度成為英國女性最熱衷的社交場所。現今的茶館業依然火熱,當然更多是因為它能夠為人們提供可口的食物及茶飲,同時又保留了一種英國傳統茶文化的氛圍。

1.3美國茶文化

根據Yang(2007)的研究,茶葉第一次進入北美是在17世紀中葉,由荷蘭東印度公司從中國引入。但由于此后英國控制了北美茶葉貿易,從中國出口到北美的茶葉并不多。而英國統治者又不斷提升茶葉關稅,最終導致了“波士頓傾茶”事件的發生,使茶葉為美國歷史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美國獨立后,自1784年起開始直接從中國進口茶葉。美國人最早的飲茶習慣主要由來自歐洲的移民引入,在茶葉由北向南的傳播過程中,由于北美南部地區干燥炎熱,飲茶方式由以前的熱飲變成了冷飲,由單一茶飲變成了與檸檬、糖等混合的茶飲,并逐漸被多數美國人所接受。如今,冰檸檬茶可謂是美國南方茶飲的代表,并逐漸通過罐裝、軟包裝等形式向全世界范圍傳播,逐漸被亞洲市場所接受,這是茶文化由西向東的逆向傳播。美國茶文化的另一個典型特征就是袋泡茶包的發明。20世紀初,紐約茶商Sullivan將茶葉裝入絲織的小麻袋中作為樣品送給客戶。但客戶在泡茶時卻誤將整個茶包放入杯中,這個偶然的誤會卻使袋泡茶方便易掌控的優勢顯現出來,使之逐漸在美國廣泛流行起來,并在其他國家得以推廣。

2研究問題

茶文化經歷了由東向西,又自西而返的傳播過程,已經成為世界性文化現象。這樣就使得茶文化研究應當跨越地域的限制,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茶文化的感知有何異同。本文正是從這一視角進行探索性研究。

3數據收集

本文數據由第一作者在美國北卡羅萊納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收集。采用簡便抽樣的網絡問卷形式,問卷包括中文和英文兩個版本,共收回有效問卷246份。調研對象分別來自于美國、中國大陸及中國臺灣等地區。由于美國是移民國家,近半數被調查者聲明具有歐洲文化傳統,因此按照文化背景進行劃分,可得出亞洲、北美、歐洲三大文化背景群體。

4數據分析

4.1不同文化背景群體的飲茶動機

在對不同文化背景群體的飲茶動機分析中發現,亞洲背景群體的飲茶動機在保持清醒、遵循文化傳統、對茶文化感興趣及家族傳統方面都明顯高于歐洲和北美洲群體;但是,在喜愛茶的味道方面,其動機卻沒有歐洲及北美群體敏感。這顯示出亞洲背景群體對茶的訴求更偏向文化傳統,而歐美群體更注重茶的味覺體驗。

4.2不同文化背景群體對不同茶文化的熟悉程度

從不同文化背景群體對不同茶文化的熟悉程度來看,亞洲文化背景群體對于中國茶文化更加了解,而歐洲及北美文化背景群體對于英式茶文化更加熟悉。由此可以看出,英式茶文化在西方茶文化中仍占據統治地位,而中國茶文化在亞洲文化群體中則有較好的傳承。這說明茶文化的傳承并沒有因地域的阻隔而中斷,如在美國的歐洲移民及亞洲移民依然對其傳統茶文化更為熟悉。

4.3不同文化背景群體對不同茶文化的興趣

從不同文化背景群體對不同茶文化的興趣來分析可以看出,只有亞洲群體對中國茶文化的興趣明顯高于歐美群體。這表明,亞洲群體對于中國茶文化不僅更加熟悉,而且更加熱愛,可以預見中國茶文化在未來的傳承中更具有生命力。

4.4不同文化背景群體對茶文化要素重要性的感知

關于不同文化背景群體對茶文化要素重要性的感知,亞洲群體相較歐美群體而言,認為知道茶的原產地、飲用高品質的茶、了解原產地的茶文化、看到茶葉生產的過程以及體驗傳統茶文化更為重要。這說明亞洲群體對于飲茶及其背后所代表的茶文化有更多的訴求。同時,三種群體都認為飲用高品質的茶是最重要的要素。這說明在不同的茶文化當中,追求高品質的茶葉,滿足人們對味覺及健康的需要,始終是第一要素。

4.5不同文化背景群體獲取茶文化知識的方式

通過對不同文化背景群體獲取茶文化知識的方式分析可以得出,亞洲群體更多從文化傳統中繼承茶文化知識,而歐美群體則傾向于從旅行經歷中獲取。同時,亞洲群體在家族遺傳、來自書本、電視或其他媒體、受周圍朋友的影響以及通過社交途徑等方面獲取茶文化都高于歐美群體。這說明茶文化在亞洲有更深的積淀與更豐厚的土壤,無論是家庭內部傳統、對外社交禮儀、書本電視媒體,無一不滲透著茶文化的熏陶。

4.6不同文化背景群體對茶文化組成部分的興趣

而不同文化背景群體對茶文化組成部分的興趣也有不同。歐洲群體對茶文化最感興趣的部分在于精美的茶具,北美與亞洲群體則對飲茶方式最感興趣。但是亞洲群體較歐美群體而言,在茶葉加工過程、茶葉沖泡過程、飲茶方式、茶具及與茶相關的藝術等方面都顯示出更多興趣。這說明對茶文化更加了解的亞洲群體,精細于茶文化的各個方面,對于茶文化越了解,就越有興致。這將進一步促使茶文化在亞洲的發揚光大。

5結論及建議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從中國到歐洲,從歐洲到北美,茶文化經歷著不斷的融合與變遷。雖然隨著近代歐美經濟的擴張,茶文化又出現了由西向東的逆流之勢,但以亞洲地區尤其是中國豐厚的茶文化土壤,悠久的茶文化歷史,深刻的茶文化內涵,必將孕育出更加蓬勃的茶文化生命力。當然在此過程中,也要吸取西方茶文化的精髓,對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群體,應尊重其茶文化傳統及飲茶偏好。例如招待英國客人應侍以紅茶,并以糖、奶等佐之;而招待美國客人更應提供冰茶,而不是全部以中國傳統的熱茶來接待。同時,中國茶文化也應當隨著中國茶葉的出口走向西方,通過電視媒體,互聯網,社交網絡,以及出版更多的英文茶文化書籍,將中國茶文化的內涵與精髓全面地展示給西方群體。另一方面,中國豐富的茶文化旅游項目也能在吸引西方游客的同時,將自身悠久的茶文化傳統傳播出去。這樣的“一出一進”,將會促進中西方茶文化的交流,并使得中國茶文化在未來展現出其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2張琳潔.現代茶文化現象研究.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5郭丹英.儒、道、佛與中國茶文化.茶葉,2006,32(1):55-59.

篇6

一、茶文化旅游產品的界定

茶文化旅游產品是旅游產品中的一部分,它也是由核心產品、形式產品、延伸產品三部分構成。但由于茶文化旅游具有休閑性、文化性、參與性和多樣性的特征,茶文化旅游產品在這三個層次上也有不同于其他旅游產品的特征,具體表現在:茶文化旅游產品的核心產品包括以茶景觀、茶文化、茶藝術等為吸引物的核心部分以及以此為核心而設計的其他旅游產品和食、住、行、游、購、娛產品;茶文化旅游產品的形式產品包括茶道、茶節慶、茶禮俗等文化活動,茶藝表演、茶歌、茶舞等茶藝術產品以及其他各種項目;而延伸產品包括在旅游活動中所推出的各項優惠活動,售中以及售后服務。

二、信陽開發茶文化旅游產品開可行性分析

河南信陽種茶歷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信陽是茶的故鄉,茶是信陽的象征,亦是信陽的“金名片”,發展茶文化旅游信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茶文化載體分布廣

據統計,全市茶園總面積60萬畝,集中連片千畝以上茶園15處,國有茶場10個,鄉村專業茶場及個體茶場1200多個。另外,全市擁有大小茶館近千家,其中著名的如“文新茶藝館”,在信陽市從裝潢、品味、服務都是一流的,以茶藝、茶道、茶文化為主題。在信陽街上,還不時會發現一些規模不大,但也別有韻味的茶館、茶樓,如“知音茶藝館”等。這一切都為信陽開發茶文化旅游產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二)茶品牌知名度高

信陽毛尖在唐代已成為當時供奉朝廷的貢茶。1915年,信陽車云山出產的毛尖,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奪冠,馳名海外;1959年,茶葉節專家評選名茶,信陽毛尖被列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1999年獲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2008年,信陽毛尖作為全國綠茶的代表,作客CCTV--2《傾國傾城之雙城記一茶緣》欄目,與云南普洱茶一爭高低,頗有“華山論劍”的味道。信陽毛尖品牌知名度高,為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品牌效應。

(三)茶文化底蘊深厚

信陽發展茶文化旅游,開發茶文化旅游產品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即信陽茶文化底蘊深厚。關于信陽毛尖茶有許多動人的傳說、神話,并得到過許多著名詩人的贊賞。中國宋代杰出的文學家、書法家蘇軾對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較深的研究。正是這絢麗多彩的文化孕育了聞名中外的信陽毛尖,賦予了信陽茶豐富的文化內涵,為信陽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提供了重要的保證。

(四)政府支持力度大

這是信陽開發茶文化旅游產品的又一重要保證。到目前為止,信陽已成功舉辦了十六屆信陽茶文化節;在市政府的協助下,涌現了一大批茶種植、加工、經營大戶,培育了一批有品牌、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另外,2008年,信陽將全國名優茶及茶葉包裝產品博覽交易會與茶文化節并列,突出了名優茶及茶葉包裝等產品的展示展銷。這一切努力為信陽茶文化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茶文化旅游產品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信陽市各級政府在茶文化旅游的項目建設、資金投入、政策支持、市場營銷等方面給與了大力支持,開發了一系列茶文化旅游產品,但這些旅游產品并未在旅游市場競爭中顯示出其應有的強勢,這與信陽雄厚的茶產業優勢,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極不相稱。究其原因主要是茶文化旅游在該市起步較晚,在茶文化旅游產品開發中尚不成熟,仍存在很多問題。

(一)宣傳力度不夠

近年來,信陽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打造信陽――“中國茶都”的城市形象,并試圖通過“信陽茶葉節”來擴大信陽毛尖的市場知名度。這些措施為信陽茶旅游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市場契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立足于信陽本地的宣傳措施由于缺少必要的旅游活動、宣傳手段過于單一、營銷體系不完善等原因,影響有限。

(二)旅游產品文化含量低

茶文化旅游產品的核心是文化,信陽茶文化旅游產品的特點應該通過對信陽毛尖和市內悠久文化的挖掘,提煉和整合來凸現,使之在內容和形式上體現出信陽毛尖恬靜、淳樸、豐富的文化含量。信陽雖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蘊,但在茶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時當地政府并沒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

(三)旅游產品參與性不強

由于信陽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還不夠深入,信陽雖有一批茶文化旅游景點,如先前提到的各類茶館、茶葉展覽館,但此類景點多為休閑喝茶的場所,真正如采茶、炒茶等茶鄉參與性強的項目并不多,而體驗茶鄉農家樂的更是少之又少。旅行社在組織茶文化旅游的安排上多是選一個能觀看茶藝表演的地方,接下來便是推銷茶葉。這一模式使得大多數旅游者望而卻步,明白了參觀的最終目的,因而對茶館等產生了抵觸心理,使得博大精深的茶藝、茶道表演更多了一層商業色彩。

四、信陽茶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的對策分析

(一)加強宣傳,完善營銷體系

在政府的鼓勵和倡導下,舉辦一批以茶文化為主題的節慶活動,利用傳媒全力打造品牌形象,在開發茶文化旅游產品時,當地政府及旅游企業應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因特網等各種傳媒。同時,建立穩定的營銷系統,以保證茶文化旅游產品銷售的暢通,提高其市場占有率及知名度。

(二)敢于創新,突出產品特色

在開發茶文化旅游產品時,旅游企業應注重突出當地茶文化及地域特色。在游覽過程中,導游人員可以向游客講解體現古代信陽勞動人民美好愿望的傳說,以突出信陽毛尖獨特的文化底蘊和地域特色,例如在茶山里可以向游客講解那棵又高又大的老茶樹是由一種隨處可見的畫眉鳥銜種子種活的故事;實施文化推進戰略,大力普及茶知識,推進喝茶、論茶的健康風尚,舉行茶宴大品嘗,將信陽的飲食文化與茶文化巧妙交融,從而形成濃厚的茶文化氛圍,爭取更大的消費市場。

(三)豐富產品內容,增強體驗度

從旅游產品的概念可以看出,旅游產品其實是旅游供給方和旅游需求方共同創造的,這是它與其他產品的重大區別。因此在開發茶文化旅游產品時應盡量豐富旅游產品內容,增強游客的體驗度。總的來說包含三個方面:互動、參與、學習。

五、小結

篇7

1.旅游產品組合的涵義。旅游產品是整體產品,具有層次性、結構性,它是旅游地演化的主動力和旅游客流時空指向的直接牽引力。旅游產品組合則是以旅游者的多種需求為出發點,以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目標,圍繞不同的旅游主題和旅游類型,對一切關聯的優勢要素進行整合。

2.茶文化旅游產品組合。茶文化旅游是以秀美幽靜的環境為條件,以茶區生產為基礎,以茶區多樣性的自然景觀和特定歷史文化景觀為依托,以茶為載體,以豐富的茶文化內涵和絢麗多彩的民風民俗活動為內容,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涵蓋觀光、求知、體驗、習藝、娛樂、商貿、購物、度假等多種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產品。由于茶文化旅游具有休閑性、文化性、參與性和多樣性的特征,茶文化旅游產品組合也就有其區別于其他旅游產品組合的特征,它的橫向組合(即組合的廣度)包括:以茶景觀、茶文化、茶藝術等為吸引物的核心部分,縱向組合(即組合的深度)包括橫向層面各大類產品自身所包涵的豐富內容及旅游項目。

二、婺源茶文化旅游資源特點

1.品種眾多的名茶、名樹。婺源與茶始終是相得益彰。“婺源茗眉”、“靈巖劍峰”、“天香云翠”、“文公銀毫”、“川太雀舌”等二十多個名茶爭奇斗艷。成茶翠綠緊結,纖纖如仕女秀眉,香氣馥郁濃冽,滋味鮮爽醇厚,沖泡起來清湯碧液,滋味醇和,飲者有“一見頓覺清爽,再飲精神更旺”的贊語。為改變單純綠茶種植基地的現狀,婺源相繼開發出綠茶、花茶、功夫茶、紅茶等系列產品,創造了多個高檔優良的茶葉品種。

2.絢麗多姿的茶文化。婺源是朱熹的故里,儒學盛行,在文人的推動下,茶道不斷發展豐富,溶進了更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在婺源鄉村,不僅家家會種茶,而且人人善做茶、飲茶,村間道路還設有茶亭,家里待客,銅壺燒水,瓷壺沖泡,然后再分茶敬客,形式簡樸而真誠親切。茶入楹聯更是中華民族的獨創,不少茶聯有詩情畫意般的境界,并給人以人生哲理的啟迪。在婺源不乏對仗工整、占樸典雅的茶聯佳作,對這些茶聯的挖掘可以增添游客的品茗情趣,使旅游活動的品位更為高雅、更有內涵。

3.生態游頗具開發潛力。婺源地處皖南旅游勝地黃山,國家風景名勝區三清山,浙江西重鎮衢州,區位條件優越,古道巨樟青山,小橋流水人家,整個就是一幅令人陶醉的巨幅山水畫。婺源徽派古建星羅棋布,風格各異,舉目可見的祠堂、官邸、民舍、書齋、亭閣、寶塔等點于青山碧水之中,青石基腳,碼頭山墻,天井廳廊,水磨石庫門枋。明代建筑造型雍容大方,磚雕木刻疏朗淡雅,雕刻細密精美,既滲透著時代的印記,又表現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和園林情調。

三、婺源茶文化旅游產品組合基本構想及模式

婺源茶文化豐富多彩,品種繁多,因此采用開放性縱橫向組合模式,進行科學地開發設計,最能突出茶文化主題,豐富旅游內容,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具體構想及模式如下:

篇8

關鍵詞:信陽茶文化;生態旅游;發展研究

一、茶文化和茶文化旅游

(一)茶文化的含義

茶文化是人們在飲茶活動過程中,以茶為載體來傳播各種藝術而形成的一種文化特征,是茶與文化的融合、茶藝與精神的結合,因此茶文化包含和體現了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發源地,發展至今茶文化內涵已經非常豐富,涵蓋了文化藝術、保健養生、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游等多個方面。當代中國茶文化精神為“廉、美、和、敬”,即追求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二)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為旅游資源,以物質實體文化為載體,依托茶園景觀,開展各種旅游活動,將茶產業與旅游業通過技術、產品、組織、市場等層面進行融合而形成的新型產業鏈條。信陽市作為全國綠茶茶葉種植第二大產區,種茶歷史悠久,茶文化濃厚,茶產業已具規模;同時,信陽旅游資源豐富,是全國優秀旅游城市,發展茶文化生態旅游,推動茶產業和旅游業共同發展,為信陽經濟發展添加助力。

二、信陽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意義

(一)促進信陽茶產業與旅游業共同進步

信陽毛尖茶品牌馳名全國,隨著產茶技術的提高,茶產量逐年增加,但信陽毛尖茶仍以內銷為主的市場策略不足以應對茶產品對市場的需求。同時,信陽市旅游企業的市場競爭較為激烈,利用豐富的毛尖茶資源,通過推出茶文化旅游產品來提升經營效益已逐漸成為企業共識。將茶產業與旅游業進行融合發展,不僅能為茶產業開辟新的市場,充分滿足茶農和茶企的利益需求,也能塑造具有信陽特色的茶文化生態旅游品牌,實現茶產業和旅游業的共同進步。

(二)促進信陽茶文化傳播,滿足游客文化需求

要打造優質茶文化生態旅游產品,必須以茶文化為核心,深度挖掘茶文化的歷史和精神。茶文化生態旅游宣傳和普及茶文化知識,旅游者在游覽和參與采茶制茶品茶的過程中,能夠深入了解茶史、茶俗、茶道、茶藝,得到良好的文化傳播和身心體驗,使茶文化生態旅游的觀賞性、參與性、知識性大大加強。

(三)有利于培養出復合型人才

旅游者旅游目的不同,對茶文化的探索與體驗需求也不同,了解內涵豐富的茶文化,感受茶藝精神,離不開專業人員的引導和講解。此外,豐富和研發茶文化生態旅游產品也需要專業性人才的參與。因此,做好茶文化生態旅游,必然要培養一批專業和知識復合型人才。

三、信陽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優勢

(一)信陽種茶歷史悠久,茶葉特色突出

信陽毛尖又稱豫毛峰,屬綠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興起于宋,繁榮于清,品牌形成歷史悠久。在氣候上,信陽屬于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氣候,四季溫潤,熱量充足,降雨充沛,土壤肥沃呈酸性,加之沒有工業污染,茶樹生長緩慢,春季嫩芽較多,葉片肥厚茸毛多,茶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酸、可溶性糖等化學成分含量相對較高,形成了毛尖茶色碧綠、鮮濃爽口的滋味特征,造就了信陽毛尖“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

(二)信陽茶品牌形象好,知名度高

信陽毛尖茶不僅是信陽代表特產之一,更是信陽城市形象的重要名片。在唐代,茶圣陸羽就將信陽列為全國產茶區之一。宋代文豪坡贊譽信陽茶“淮南茶,信陽第一”,清代時信陽毛尖茶已為全國名茶之一。1915年信陽毛尖斬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此后在國際國內更是獲獎無數,2010年,信陽研發出“信陽紅”這一新品牌,改變了長江以北不產紅茶的歷史,信陽毛尖和信陽紅成為世界認識信陽、了解信陽的標志。

(三)信陽茶區分布廣泛,自然與人文資源豐富

信陽是全國第二大綠茶種植區域,全市共有128個產茶鄉鎮,茶區分布較為廣泛,形成了五云、兩潭、一山、一寨、一寺的信陽毛尖馳名產地。雞公山、南灣湖、靈山寺等許多著名的旅游風景區也分布其中。此外,信陽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淳樸寧靜的鄉村已成為大眾旅游消遣的熱點,茶鄉旅游頗受游客喜愛。信陽三季采茶期分別為谷雨前后、芒種前和立秋前后,都是旅游的旺季,市場需求旺盛,非常適合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

(四)信陽政府重視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建設

茶產業是信陽市重要產業之一,在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工作中,政府除了提供政策支持,還加大了資金的投入,為提高信陽茶文化生態旅游的開發與建設保駕護航。連續25年舉辦的信陽文化節成為了拓寬貿易、招商引資、發展旅游、形象展示的優質平臺。信陽市政府還出臺相關優惠政策以鼓勵茶企業創新品牌產品;舉辦關于茶文化旅游園項目的研討會;開展信陽手工炒茶大賽并為毛尖炒制技藝成功申請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在政府引導下,信陽多個茶產地采用“旅游+茶產業”模式進行精準扶貧,帶動茶農開辦采茶游、農家樂,吸引數萬國內外游客觀光旅游消費,有力推動鄉村建設。

四、信陽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茶文化挖掘深度不夠

信陽對茶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夠,導致對茶文化價值內涵利用不足。以信陽市每年舉辦的茶文化節為例,活動主要為經貿活動和文娛活動兩部分,涉及訂貨會、洽談會、文藝演出、焰火晚會、電影展映、歌詠比賽、書畫根雕盆景精品拍賣等等。活動內容偏重經濟價值,活動形式創意不足,對茶文化交流與傳播著墨較輕,導致部分群眾對茶葉節的認知僅局限于訂貨會和歌舞表演。這種重經濟而輕文化的思維模式極不利于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此外,信陽缺乏茶文化的專門研究機構,缺少生態旅游開發建設的數據支持。

(二)信陽茶文化生態旅游產品特色不鮮明

茶文化生態旅游是近幾年興起的旅游形式,茶旅產品從最初的茶葉生態觀光旅游,發展到現在的茶文化旅游、茶教育旅游、茶商務旅游、茶會展旅游等多樣產品。目前信陽所開發建設的茶文化生態旅游產品中,游客依然是賞茶園、品茶湯、買新茶,項目單一,缺乏特色,文化與參與體驗不強,這種流于表面的開發形式難以讓顧客印象深刻,不易產生回頭客,更不利于茶文化生態旅游長遠發展。

(三)旅游設施不完善,服務水平較低

信陽主要的茶產區和茶園大都分布在鄉鎮和農村,雖然景色宜人,但配套設施相對薄弱。通往各茶鄉的公共交通不健全,缺少關于茶鄉的指引和介紹;鄉鎮住宿接待設施數量較少,設施落后,難以留宿客人、延長游客的游覽時間;缺少特色購物商品,除了買茶,顧客對當地土特產缺乏了解,無法促進消費;缺少專業的旅游服務人員,服務質量不高,降低了旅游者的游覽體驗和文化感受。

五、信陽茶文化生態旅游開發與建設措施

(一)深度開發利用茶文化,全面塑造茶都形象

開發茶文化生態旅游,首先要做到深度挖掘和利用茶文化歷史和價值內涵。在節慶活動的舉辦中,做到經濟與文化并重,將茶業的經濟貿易和茶道、茶藝相結合;可建設茶文化公園,微觀展示采茶制茶全過程,設置茶文化歷史演進長廊,讓全面系統的茶文化走近大眾的生活;推進茶文化教育進課堂,開辦茶藝興趣班,普及茶文化知識,注重茶文化傳承的教育工作。總之,在茶文化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做好活動與茶文化的鏈接,以期實現信陽市全民知茶懂茶,真正打造“茶都”城市形象。

(二)打造特色茶文化生態旅游產品

要想可持續發展信陽茶文化生態旅游,豐富開發特色鮮明的茶文化旅游產品是關鍵。加強茶產業與其他旅游資源聯合,利用雞公山、南灣湖及附近產區開展山水茶、利用靈山寺、凈居寺等宗教圣地開展禪茶文化游;在旅游活動中,開展游客參與式項目,例如體驗茶風俗、欣賞茶藝歌舞、現場學茶藝、猜茶謎、聽茶戲、吃茶宴等;針對不同年齡及消費能力的旅游者設計針對性的茶旅產品,例如針對青少年和大學生推出茶園觀光生態游、針對中老年人群推出茶品保健游、針對愛美女性推出休閑塑身茶旅等。另外,要延長茶旅產業鏈條,豐富茶產品結構。改變信陽茶只有毛尖和信陽紅這種單一的產品結構,開發茶的保健功能,將茶和食品、中藥結合,生產以茶為原料的小吃、具有保健功能的固態及液態茶飲,設計茶藝術品裝飾品等,迎合旅游者的購物需求。以豐富的茶文化生態旅游產品,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務。

(三)完善旅游服務設施,培養專業人才

利用現有的公共交通平臺做好茶文化生態旅游的宣傳推廣;利用通訊設備發送官方茶旅廣告信息;增設直通茶園的公交車;打造高質量的“農家樂”和“民宿”,提高茶區接待能力;利用互聯網建立快速便捷的客我交流平臺,以信息化、網絡化提高游客滿意度。另外,相關部門要重視生態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定期開展茶文化生態旅游人才茶文化知識和服務技能培訓,進行校企合作,打好將要從事生態茶旅工作人才的基礎,引進生態茶旅方面的專家等。

參考文獻:

[1]劉爽.茶文化基于RMP模式的信陽茶文化旅游開發研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123-125.

[2]羅偉,劉保麗,程叢喜.信陽市茶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7):133-135.

篇9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課;茶文化傳播

茶的種植源于中國,迄今為止業已超過了千余年的悠久歷史。歷代勞動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如何種植茶樹、加工茶葉產品、制作各種茶具、茶葉烹煮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形成了獨特的飲茶方式。它的背后蘊含著我國儒釋道等多種領域的精神傳統和思維方法,體現出了顯而易見的民族特色。隨著茶文化的日益普及和推廣,循序漸進地促進了茶文化的外傳,眼下已成為了國內外的一種時尚。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諸多思想潮流的影響,筆者認為可以借助茶文化中的有益方面,在向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傳播茶文化的相關內容。

1茶文化傳播積極影響大學生思想教育活動

1.1茶文化具有較強的精神教化作用

茶文化涵蓋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如茶文化的外延、內涵、概念、茶藝表演過程中的各種禮儀、禮俗活動。它們能夠引導高校學生遵守理解,講究禮儀,培育他們具備優良的社會公德。茶文化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生活與個人生活,比如茶文化中道德觀與思想觀念的傳播,可以培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傳統的茶文化非常注重培育人們的怡真和靜的理念,將原本并不復雜的飲茶活動和中國人的處世哲學密切聯系起來,提高到哲理層面和人生高度,產生了系統化的茶道、茶德。茶道被看成是茶文化領域中的至高層面,是它的核心內容。在實際的茶事活動中,賦予了人們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崇高的人格與品性,它既能夠促進人們的身體健康,又能夠怡情修身,促進人們心態的動態平衡,化解當代人們的精神困惑,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養[1]。

1.2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眾所周知,茶文化形成于林林總總的茶事活動中,是非常獨特的文化現象之一,它涵蓋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內容,體現出了深遠的意蘊、幽靜的意境。茶文化的具體內容涵蓋了茶德、茶道、茶詩、茶藝、茶與茶故事等多歌方面。這些元素異彩紛呈,成為了國內優秀茶文化的菁華。我國茶文化的鮮明特征是重德、崇儉、尚和、貴真,這種精神理念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重德是傳播的茶文化德育功能的第一要求,它關注人與自我之間的關系,對大學生而言,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能夠牢固地確立科學的行為準則與道德標準。尚和是指人和他人之間的和諧關系,茶文化的這個特征可以促使大學生盡最大努力,靈活地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為其交往和活動提供價值尺度與標準。崇儉的字面含義是崇尚勤儉,高校學生會受到茶事崇儉、以儉育德思想的強烈影響,循序漸進地培育學生清廉的道德品質、樸實無華的思想理念。貴真立足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培育學生追求真善美的理念,能夠有效地矯正和塑造學生群體的人生觀與世界觀。[2]

1.3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大學生學習和接受茶文化,領悟茶德思想,有利于他們調節自己的心態,幫助他們調整自己所面臨的復雜人際關系,化解他們的精神困惑,能夠為構建和諧社會與扎實地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促進樂觀積極、奮發向上的當代大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添磚加瓦。

1.4茶道精神對于學生強化思想道德修養非常有利

茶文化內容應該以茶德為核心,大力提倡無私奉獻,堅決反對唯利是圖與見利忘義,倡導義重于利,關注人與人關系的協調與和諧,尊敬他人,強化養德修性的理念。增強學生的心態平衡能力,化解學生的精神困惑。在此基礎上,盡可能地增強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它的最大作用是促使高校學生積極地調節心態,聚精會神地靜下心來,既能夠樂觀,又積極地迎接生活與學習過程中的諸多挑戰。茶文化能夠潛移默化地升華學生的思想境界、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提高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3]。

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茶文化傳播途徑

2.1積極創新茶文化傳播的渠道和手段

茶文化具有豐富多彩、深厚淵博的文化內涵,所以如果采取單調的課堂講述,確實無法做到面面俱到,無法體現出妙趣橫生的課堂講述效果,弱化了源遠流長的茶文化的傳播。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在開展茶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必須積極地采取多樣化的茶文化傳播教育形式[4]。強化學生的自主體會以及自主學習,只有這樣,學生方能內化這些茶文化知識,盡可能發揮茶文化積極影響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品行的作用。在創新茶文化教育領域中,高校應該采取茶藝表演、茶文化方面的知識競賽、開設相關的知識講座等,大力普及和宣傳我國的茶文化,打造優良的茶文化傳播氛圍。很多高校教師已經能夠熟練地運用信息技術開展茶文化的教學,但是并未進行針對性較強的制作和設計,缺乏良好的實用性。因此在推廣、宣傳與教育茶文化的相關內容和知識時,必須緊緊地依靠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以此為基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將茶文化的相關內容制作成精彩紛呈的視頻文件、圖片等多種形式。它可以提供可讀性強、便于觀賞的茶文化知識和內容,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刺激學生的感官,創新傳播茶文化知識的渠道和途徑。[5]

2.2培訓茶文化中的茶藝

不少大學紛紛組織茶藝表演,組建了相關的社團,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學習、娛樂、休閑場所,因此也是校園文化領域中的一個亮點。這些社團的主要內容是茶藝訓練和運用。組建了相應的茶藝表演組織,定期開展茶道、茶藝表演,使得不少高校學生紛紛關注茶藝表演活動,積極地加入茶道文化社團中去。很多學校每年都設立茶道文化周,開展茶藝培訓。接受茶藝培訓的主體是廣大學生,比如邀請不少茶學學者或者專家開設相關講座,幫助他們積極地理解和宣傳傳統茶道文化及發展脈絡,為國家做過的貢獻等,增強了學生們的愛國熱情。學校必須科學地宣傳優秀的茶道文化內容,引領廣大學生摒棄其中的諸多陋俗與惡習,開展豐富多彩的茶宴活動,比如品茶或選茶,感受茶道的深層次內涵。在舉行茶宴的過程中,應該添加相應的茶文化活動,比如茶詩歌,茶音樂、視頻賞析與茶書法方面的比賽。這樣以來,既可以發揚光大我國的茶道優秀文化內容,又能夠循序漸進地增強學生群體的道德情操與審美情趣[6]。

2.3注重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扎實學風

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必須要求大學生掌握茶文化的理論知識,傳承茶文化內在的優良品質。要強化理論指導的作用,在茶文化實踐過程中充分體現茶的內在精神和價值追求。為了讓學生深層次地了解歷史悠久、理論完善的茶文化,可以要求大學生積極地參加社會實踐,親自參與茶的烘焙、種植、采摘與烹制等環節中,接觸從種植到品茶的具體流程。這樣以來,學生在循序漸進地了解茶文化的過程中,使自己具備學習茶文化中注重精神追求、不畏嚴寒、肯于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豐富茶文化知識,以理論指導自身的各種茶文化活動,將扎實的學習風氣和正確的實踐結合起來[7]。

2.4開展豐富多彩的茶道文化活動

在茶道文化專業教師的精心指導下,有條件的大學應該開展與茶道文化相關的活動,讓學生了解茶道、茶藝的相關理論。還可以帶領學生去茶館品茶,在茶館中舉辦文化活動。如此以來,可以有效地弘揚和光大優秀的茶道文化,也能夠聯系茶道的內容。學校應該積極地鼓勵學生結合本專業的知識,調查和研究與茶道文化關系密切的相關內容。擴展茶文化傳播的領域,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積極地影響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素養。

2.5錘煉學生具備茶文化的內在品質

不少大學生或多或少都接觸過茶文化認識,然而僅僅將其當成普通的日常活動。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讓學生意識到茶文化既是樸素的外在表現形式,又是具有深層次內涵的高雅活動,讓學生領略茶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內在品質。當前社會發展呈現出快節奏的態勢,不少大學生心浮氣躁,缺乏平常心,不能從容地看待和處理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情。因此教師要積極地培育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具備深厚的個人修養,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讓學生了解和把握茶文化的外在形式、內在品質與背后的價值理念、精神傳統和道德素養,積極地培育他們的良好品行和綜合素養。在逐步學習和理解茶文化精神的過程中,使他們在做人做事的過程中保持淡定輕松、從容不迫的穩定心態,體現出茶文化的內在品質和氣魄[8]。

結語

綜上所述,歷史悠久的茶文化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體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德育功能和顯而易見的教化作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傳播茶文化的相關內容,既能夠提升他們的思想政治素養和道德水平,也可以通過茶文化來陶冶學生的性情,增強他們的文化底蘊。教育工作者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茶文化的密切結合,借助這種優秀的傳統文化,轉變高校學生的錯誤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有效地發揮茶文化自身的德育功能,全面地教化和引導高校學生群體形成靈活的思想政治素養,提升他們的道德水平,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3],[4]趙曉峰.淺談茶文化與大學生文化素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2,(8):252-253.

[2]胡雅娟,夏達.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對大學生思想教育影響研究[J].福建茶葉,2016,(6):211-212.

[5]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價值與實現[J].福建茶葉,2015,(5):58-60.

[6]孟丹.中國傳統茶道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應用[J].福建茶葉,2016,(06):277-278.

篇10

[關鍵詞]都市茶文化;鄉村茶文化;茶文化旅游

常言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已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質;又有文人雅士提出“琴棋書畫詩酒茶”,茶又和藝術結緣,茶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功能,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領域。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極大提高,開始追求養生保健、返璞歸真和文化品位,而茶文化可以同時滿足這三種要求。所以,在現代社會中,茶越來越受到大眾喜愛,茶文化旅游也應運而生。但目前國內對于茶文化旅游的理論研究涉及較少,而且人們過于從微觀上關注某個地區的茶文化旅游開發,研究類型大都是從表象研究茶文化活動對旅游的影響,缺少從深層次角度探討茶文化旅游發展的動力問題。

本文以茶文化形態的區別作為切入點,首先對城鄉茶文化的形態分別進行描述和概括,在此基礎上從較為宏觀的角度探討茶文化旅游發展的動力機制,以求城鄉茶文化互補互動,推動茶文化旅游的發展。

一、茶文化旅游發展的動力機制

茶文化旅游是伴隨著現代化進程逐漸興起的一種文化旅游,是以茶葉資源為載體,以享受與茶葉資源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內容,以旅游為形式的一種文化專項旅游。茶葉資源多在農村,茶葉的消費多在城市,所以茶文化在鄉村與城市都具有發展的條件,且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態,即都市茶文化和鄉村茶文化。都市茶文化的開放性和感召力可以提高人們的文化品位,激發茶文化旅游欲望,茶文化旅游的市場在城市。鄉村茶文化的生態性和民俗性使得鄉村茶文化旅游資源可以滿足這種旅游欲望,茶文化旅游的資源在鄉村。二者共同推動了茶文化旅游的發展。

二、茶文化發展的兩種形態

(一)都市茶文化

我國茶文化的傳統特色與國際大都市的現代化相結合,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的都市茶文化。都市本不是產茶地,但是因為都市政治、經濟、文化都相對發達,人口相對集中,特別是文人雅士、知識分子比較多,他們在品飲的過程中形成了對茶獨特的認識和感受,把對茶的認識上升到精神境界。他們喝茶講究的是以“輿論倡導”相關群體,影響著其他人們。所以都市茶文化也稱“藝術型”茶文化,由此決定了都市茶文化不可能僅僅發展到“實用型”為止,還會繼續有所提高,有所突破。可以這樣說,茶資源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文人”的參與,才逐步形成一個文化分支,也就是俗稱的“雅文化”。

1 都市茶文化的特點

包容性與開放性。都市是各種文化匯集交融的地方,包括外來文化、傳統文化、地域文化。都市茶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主要表現在對各種茶文化的親和力,無論是英國茶道還是日本茶道、韓國茶禮;無論是高雅的茶藝還是各少數民族茶俗,凡是先進的、優秀的、經典的茶文化,都可以在這塊土地上生根、開花,融會貫通,為我所用。

感召力與輻射力。都市是地區經濟文化中心,對區域甚至是全國、世界都會有極大的影響力。感召力表現在無論是本土的、還是他國的文化都會爭相匯集;輻射力體現在文化的影響上,它不僅影響一個地區,甚至多個地區以及全國,全世界。我國的茶文化在歷史上就已經走出國門,傳向世界。如今上海少兒茶藝出訪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摩洛哥等國引起轟動,精彩的表演令觀眾稱絕,同時在全國各地演出影響深遠,香港等地還派專人來滬學習取經加以推廣。

創造性與多樣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都市茶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決定了其多樣性與創造性的特質。都市人思想觀念的更新較快,不斷接受新文化、新事物,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勢必不斷賦予都市茶文化新的內涵、新的理念。過去聞所未聞的各種新品名茶、茶飲料、保健茶、減肥茶……還有茶藝展示、少兒茶藝、家庭茶藝、茶席設計等這些新名詞接踵而來,茶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了充分體現。

時尚性與休閑性。結合了傳統文化與自然精粹于一體的茶,無疑是這個社會里最具吸引力的飲品。去茶館喝茶成了時下都市人最喜歡也最愜意的休閑活動。茶館中文人雅士自不必說,其中不乏商賈白領,在這里,滾滾紅塵、功名利祿揮灑腦后,輕啜杯中香茗,個中妙趣難以言傳。都市茶文化滿足了都市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所以能蓬勃發展。

2 都市茶文化主要表現形式

都市茶文化可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廣泛貼近日常生活的層面、茶文化藝術形態的層面、與都市內涵和茶科學相結合的層面。

其一,茶的生活層面。茶與服務行業的結合,有悠久的歷史。如曲藝演出采用傳統的形式:劇場有茶水供應,如解放前上海成都北路的滄州劇場、八仙橋附近的“雅廬”等等。平時主要供應茶水,有時兼有戲曲清唱或曲藝演出。而如今城市中隨處可見的茶藝館是茶融入百姓生活最好的詮釋。茶藝館與傳統老茶館的區別在于,除了是一種商業性專用飲茶場所,還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以弘揚茶文化為主要目的,以品茗、賞藝為主要形式。由此也不難解釋各種茶藝館旅游線路何以得到大眾的親睞。都市不是產茶地,反而有多種名茶可供選擇和消費。像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南京的玄武湖、武昌的滕王閣等處,都配有好茶供游客消費。

其二,茶的藝術層面。都市是茶文化發展的重地,也是藝術型茶文化發展的根據地。其表現形式包括各茶文化研究機構、茶報刊雜志、茶文學創作、茶戲曲、茶電視劇等。如20世紀中期的《茶館》,20世紀末期的《茶人三部曲》,頗受人們歡迎,隨著茶文化藝術作品的問世,人們喝茶的熱情也越來越高。

其三,茶的科學層面。茶文化與人們的消費觀相關,它呼喚茶人以現代營銷理念和良好的經營素質,不斷地為茶文化注入新的內涵,以此來影響茶的經營環境和氛圍。如現在流行的袋泡茶、茶飲料、各種加工再加工茶類、琳瑯滿目的茶葉包裝,企業開拓市場創新的做法對茶文化的積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別對于茶文化旅游購物產品的開發有重要意義。

(二)鄉村茶文化

鄉村茶文化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茶鄉豐富的茶葉資源。茶樹喜溫、喜濕,不耐寒,不耐旱,只有高山云霧的滋養才會形成優秀的自然品質。所以茶葉一般都長在深山之中;二是茶農與茶樹同生同長,在長期的種植和品飲過程中形成了對茶的獨特理解和感受。比如過去在農村鄉間的小路上,每隔五里、十里必有一個供人小憩、喝茶、對山歌的路亭,這就是鄉村茶文化。

1 鄉村茶文化的特點

自然性與生態性。陸羽《茶經》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上者生爛石”,“野者上,園者次。”所以 俗話說,“高山云霧出好茶”。產茶區特別是名茶產區一般都處于深山野外。“生于山野,得云霧之仙氣,汲甘泉之靈性,因而,它得以成為天地間仙凡同享、雅俗共賞的靈物”。茶葉的自然之美,是其自然地理環境賦予茶的一種審美屬性。我國道家學說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道家的“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現為人對自然的回歸渴望。鄉村茶文化的生態性與此不謀而合,給人返璞歸真,天人合一的高雅感覺。

原生性和民俗性。鄉村茶文化內涵,尤其是茶與民俗、民風相結合的內容,由于很少受外來文化的侵犯,文化形態原始,很受游客歡迎,所以鄉村茶文化不同于都市茶文化,它是沒有經過任何加工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文化,也就是俗稱的“俗文化”。當遠離了城市的喧囂,胼手胝足的農民為你沏上一杯茶,那種感動是在高檔的茶館里感受不到的。沒有任何表演和修飾成分,有的只是勞動人民的淳樸和平實。

2 鄉村茶文化的表現形式

生態觀光茶園。“片片茶園綠如染,重重茶山接上天”,茶園為湖光山色增添了詩意。茶樹雖然是一種經濟作物,但跟一般農作物相比又有點像觀賞植物,置身于自然盆景的茶園中更感到淡淡的茶香,讓人陶醉。難怪唐代詩人劉禹錫能寫出“人間何處是仙境,春山攜妓采茶時”如此美妙的詩句。這一切對久居鋼筋水泥之中的人們更有著無限的吸引力。

茶鄉特色民俗。茶文化是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逐步形成的,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茶鄉民俗游之所以能吸引來自不同文化、不同階層的游客,原因就在于其文化差異及“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核心吸引力。如白族三道茶、彝族鹽茶、苗族蟲茶,光是這些名字就已經勾起人的興趣。而且這些民俗活動都有較強的民眾參與性,游客不僅可以學到知識,獲得美的享受,還能形成對生活、人生價值的真切體驗,達到了文化旅游的最高境界。

茶文化遺址遺跡。茶鄉勞動人民在茶的培育、制造和利用以及茶文化的形成、傳播和發展上,為我國乃至世界流下了諸如茶事井泉、茶韻寺觀、古老茶山、茶所遺址、紀茶碑刻等眾多的茶文化遺跡。目前,現存于世,有較大影響,又在歷史上有過重大作用的茶文化遺跡有近百處之多。在這些遺跡中,既有2000年以前的名山黃茶院、邛崍文君井等;又有1000年以前的天臺山葛玄煉丹名圃、長興貢茶院、云南野生大茶樹林、茶馬古道等。茶文化遺跡,既是寶貴的中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不可再生和逆轉的茶歷史資源,更是人類的價值不可低估的一份文化遺產。大部分茶文化遺跡都散落在鄉村,鮮為人知,這些寶貴的資源特別是對茶研究者有著獨特吸引力。

三、城鄉茶文化互動推動茶文化旅游發展

(一)優勢互補

都市茶文化和鄉村茶文化各有特色,一雅一俗,構成了茶文化旅游的主要內容,滿足著不同人群的需要,滿足了茶文化旅游的不同細分市場。可以把這兩種資源進行整合,形成經典茶文化旅游線路,如都市茶館游和鄉村生態茶園游相結合等,游客也可以全面體會到茶文化的內涵。

(二)統籌互動

1 都市茶文化的帶動作用

首先,提高茶葉資源知名度,為鄉村茶文化旅游廣而告之。通過舉辦茶文化節、茶文化學術研討會、茶博覽會、名茶評比會等來打造名優茶的名氣。上海茶文化節自1994年舉辦以來,累計吸引了來自國內30個省市自治區、10多個國家的各界人士共140萬人參加了歷屆文化節的系列活動,達到了“擴大影響、積聚人氣、提升形象、體現實效”的效果。浙江新昌、開化、諸暨等地由于發展名優茶,在茶文化節亮相,并通過冠名活動、申請指定專用茶、與上海聯合發展茶鄉旅游等方式打響品牌知名度。2002年上海國際茶文化節前夕,舉行了“上海一新昌、上海一安吉茶鄉旅游首發式”,上海市民紛紛報名參加茶鄉旅游活動。茶文化節的開展為鄉村茶文化旅游開辟了新的客源市場。

其次,復興茶文化,激發人們對茶文化的旅游動機。都市中隨處可見的茶藝館、還有茶博物館、甚至茶小說、茶戲劇都是普及茶文化的好方法,使得飲茶和品味茶文化成為都市人的生活方式。都市是文化發展的前沿陣地,都市茶文化也代表了茶文化發展的最新形態。而都市又存在大量的潛在客源,如何通過都市茶文化旅游的發展把這些潛在客源變成現實的鄉村茶文化旅游者,使他們到茶鄉去旅游,是都市茶文化發展的重要使命。可以說,都市茶文化旅游打開了人們認識茶文化的窗口。

最后,改變農民的意識,增加開展鄉村茶文化旅游的動機。通過都市茶文化旅游的蓬勃發展帶來的效益特別是經濟效益,刺激農民的意識:沒有種茶的地方茶葉都火了,種茶的地方茶葉還能不行?促使他們認識到,文化不僅僅是都市人的特權,農村文化也有自身的特點,有適應農村生活需要的形式和內容。旅游也非都市的專利,農村照樣可以搞旅游,在開展茶文化旅游上甚至更有優勢。近年來都市茶藝館風風火火的開展,使得很多小鎮和農村派專人去大城市的茶藝館學藝、充電。他們也意識到,沒有文化的內涵,旅游的生命力不會長久。

2 鄉村茶文化是茶文化旅游的源泉和歸宿

鄉村茶文化的發展豐富了茶文化旅游產品,滿足了旅游的市場需求。茶葉資源是開展茶文化旅游的本源。這主要體現在鄉村茶文化的看點上。鄉村茶文化的生態性、民俗性使得茶文化旅游資源極具觀賞性、參與性。茶園更是美的,而且不同地域的茶樹其特征不一,美態各異,例如,云南的野生大茶樹、江西婺源的生態茶園、浙江安吉的白茶園等等,就有著各領的豐姿。至于各地民俗不同,由此衍生出來的不同茶俗,不同茶禮,不同茶點,則更是千姿百態,令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鄉村茶文化更為旅游者提供了一個真正接觸自然和理解自然的機會。比如采茶、炒茶,旅游者不僅零距離與吸天地之精華的茶樹親密接觸,而且可以從中知曉采茶的技巧、炒茶的要領,從而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更可以親自參與體會各地茶俗,體驗中國茶文化的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