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的屬性范文
時間:2023-07-11 17:50: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交媒體的屬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視覺藝術的每節課都具有可視的形象,離不開視覺印象和觀察。教師在備課階段,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查找大量的教輔資料;在課堂上,通過電腦的復制功能,讓學生欣賞到好的圖片;在實地考察的時候,用攝像機和照相機實地搜集資料。再配上音樂、畫面文字提示以及解說詞等,在電腦里做成課件長期存放,隨時方便提取。這樣做會使教學質量得到提升,使教師講課的內容得到豐富,具有很明顯的教學效果。目前的科學技術中,多媒體技術集聲音、光學、電為一體,對整個教學的發展和改革具有促進的作用,具有快速便捷、高效、傳授知識,全面收集、保存資料等互相交流的優勢。藝術設計教學是一種形象直觀的教學,多媒體技術能夠從多個角度,使藝術的形象性、可塑性以及直觀性得到極大的體現。另外,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可以使學生的創作熱情激發起來,在學生的思維方面發掘其創造性的潛能,在學生興趣和成就感方面起到培養的作用,在教授傳統繪畫技法上,使教學轉向全方位的開發,對潛意識的創造開發具有獨特的作用。
2對教師和學生的主動性起到激發的積極作用
2.1增強了教師的自信心,降低教學的難度
當今社會中,倡導的是一種教與被教配合式對話式關系的生態式教育。在教學中順理成章,尊重學生的自然發展,吸收生態學的原理,挖掘學生的潛能,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在美術設計中,多媒體呈現的是視覺上的傳達,在用戶界面上,通過多媒體使作品達到信息的呈現和傳達。在知識結構、年齡、心理、生理等方面上,師生之間會存在許多差異,傳統的教師授課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是板書+教學。教師在這種模式下,不能充分自由地發揮技巧,時間久了,會使學生產生厭倦的心理,教師的授課也變得枯燥乏味,心中會感覺到茫然失措。教師根據自己授課的風格,運用多媒體添加一些有利的視覺設計知識,拋棄傳統的“填鴨式”的模式,增加學生的自信心。通過開放式多媒體教學模式,可以形成教師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使教師從傳統的授課模式變成現代化的授課模式,也能使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變成自動的學習,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質量。
2.2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性,充分認識到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
今天,多媒體技術飛速發展,人們原有的生活和思維方式已經受到多媒體技術的影響和改變,尤其是給視覺傳達設計帶來了深刻的影響。為了培養現代技術應用型人才,突出培養視覺設計教學的目的,作為實踐性比較強的高校視覺藝術設計教學改革,要注重加強基礎課教學的適應性,增加實踐教學的漸進性和連續性,以及強調專業課教學的實用性等。從社會實際需要出發,根據培養專業技能的需要,根據社會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原則,突出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多媒體教學要在變化中實現統一,在統一中尋求變化,信息的傳遞和接受要由審美來促進。
在一定程度上,教師自己的知識也存在老化的現象,學生的發展總是受到灌輸式教育的很大影響。因此,要倡導多元的文化知識,改變以往的習俗,只有不同的思想碰撞,才能有所發展和創造,才會獲得新的知識。生動形象的教學,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每堂課上,作為一名視覺藝術設計的教師,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課件,并且進行詳細的講解。如教學設計標志課程時,首先為了吸引學生的目光,教師運用掌握的課件制作技術,自己設計具有活潑感的Logo,以動畫播放的形式,在講解的內容中融合范例,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看動畫短片的輕松感覺中完成這節課的內容學習。
3多媒體教學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視覺藝術設計中凝聚了很多學科的知識,對于某個固定搭配和秩序的關系,在具體的設計中是難以確認的。因此,教師要是拘泥于平常的課堂教學形式,就無法滿足實際的要求。目前在社會實際設計中,視覺藝術設計已經無法逆轉對外設計的服務,教師引領學生走向社會,完成視覺藝術設計專業的必修課。以前,在實踐的時候,學生必須根據基礎的造型進行視覺藝術設計。這樣不能充分體現出學生好的創意。而在很大程度上,多媒體的運用使電腦繪畫彌補了繪畫表現技巧的不足。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學生將自己的創意正確地表現出來,并且可以進行多次有技巧的修改,直到視覺藝術設計作業有創意。因此,利用多媒體設計的方法,探討設計的多種可能性,培養學生的設計理念,擴展學生的思維想象力,使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知識,尋找廣泛的創意元素,讓視覺藝術設計更加具有獨特的內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4總結
篇2
【關鍵詞】 硅膠假體;透明質酸注射;隆鼻手術;療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5.038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operative measures and clinical effects by silica gel prosthesis and hyaluronic acid injection in cosmetic plastic nasal-bridge augment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receiving cosmetic plastic nasal-bridge augment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hyaluronic acid injection for nasal-bridge augmenta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silica gel prosthesis for nasal-bridge augmentation.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were made on postoperative satisfaction and complications statu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satisfaction degree in straight nasal tip, nasal shape and total satisfaction degre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χ2=0.213, 0.213, 0.213, P>0.05). There was 1 case with postoperative irritabilit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 2.5%. There were 4 cases with prostheses migration and 2 cases with infec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 15.0%.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lower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χ2=3.914, P
【Key words】 Silica gel prosthesis; Hyaluronic acid injection; Nasal-bridge augmentation; Curative effect
S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近年來整形外科的飛速發展, 人們對于個體外觀的要求越來越高, 鼻整形在現代整形技術中的應用與研究也越來越熱門, 傳統隆鼻術通過自體骨骼作為隆鼻移植材料, 隆鼻效果良好, 醫源性創傷較大[1-3],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隆鼻技術不斷在臨床推廣應用, 本研究探討透明質酸注射與硅膠假體植入在美容整形隆鼻術中的應用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2月~2015年10月在本院行美容整形隆鼻術的患者 80 例。排除鼻部及附近部位有炎癥、感染或注射過永久性填充劑的患者以及凝血機制異常、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0例。觀察組男16例, 女24例, 年齡18~44歲, 平均年齡(26.55±6.8)歲, 其中16例為鼻尖低垂鼻, 16例為鼻根低平鼻, 8例為鞍鼻。對照組男17例, 女23例, 年齡18~48歲, 平均年齡(27.65±7.6)歲, 其中17例為鼻尖低垂鼻, 15例為鼻根低平鼻, 8例為鞍鼻。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1. 2. 1 觀察組患者行透明質酸注射隆鼻。標記鼻部注射部位, 常規消毒面部, 垂直方向進入真皮層, 將針孔向上傾斜45°, 進行回抽排除是否刺入血管, 按壓注射部分兩側避免透明質酸進入其他部位[4], 術中直接觀察患者鼻子外形的改變, 讓鼻子定型, 注射完畢完后按摩, 注射部位冰敷15 min。
1. 2. 2 對照組患者行硅膠假體隆鼻。選取右側鼻前庭皮膚與黏膜交界處為切口, 用利多卡因加腎上腺素(1:20萬)局部浸潤麻醉;弧形切開、分離鼻背筋膜下腔隙, 以假體能順利置入并固定良好為佳[5];置入假體, 用6個0號尼龍線進行縫合切口。術后48 h冰敷, 術后7 d拆線。
1. 3 觀察指標 術后對患者進行為期 1 年的隨訪, 參照相關文獻調查兩組患者術后鼻尖俏挺滿意度、鼻外形美觀滿意度及總滿意度[6, 7]。記錄并發癥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術后滿意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鼻尖俏挺滿意度、鼻外形美觀滿意度及總滿意度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13、0.213、0.213, 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發生過敏患者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2.5%, 對照組術后發生假體移位患者4例, 感染患者2例, 并發癥總發生率為 15.0%,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 組(χ2=3.914, P
3 討論
隆鼻主要為對鼻子外觀進行重建和調整, 是鼻部整形的一種重要方式, 以往臨床主要采用隆鼻手術對先天性缺陷進行鼻部整形, 醫用硅膠的化學性質穩定, 具有耐高低溫、不易變形、耐腐蝕性等特性, 不會與人體組織相容, 使用期限較長[8-10]。然而硅膠假體隆鼻的風險較大, 主要包括以下因素:硅膠表面帶有靜電, 易吸附塵屑及纖毛, 造成傷口感染;術后恢復時間較長、可能出現鼻部輪廓不自然以及假體外露等缺陷;硅膠假體的形狀、大小和修整必須盡量切合可供填充的空間;假體過大過長容易導鼻部腫脹、鼻尖皮膚發炎、皮下張力過大等后果; 過小則容易導致鼻部塌陷, 假體移位、起不到支撐鼻背的作用[11-14]。
透明質酸作為新型的整形隆鼻材料, 主要有以下優點:①透明質酸經注射進入皮膚, 手術時間短, 創口小, 不會造成瘢痕[15];②進入人體后引起注射處皮膚膨脹, 效果比較迅速, 可調整鼻形;③不會出現鼻形塌陷、變形的狀況;④人體中本就含有透明質酸, 不存在過敏現象;⑤透明質酸可被玻尿酸酶分解, 隆鼻效果不滿意, 可經由注射玻尿酸酶恢復原本鼻形。但透明質酸注射后1年左右隆鼻效果會逐漸消失, 可進行第2次手術完善鼻形[16, 17]。在本次研究中, 兩組患者鼻尖俏挺滿意度、鼻外形美觀滿意度及總滿意度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13、0.213、0.213, P>0.05)。觀察組術后發生過敏患者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2.5%, 對照組術后發生假體移位患者4例, 感染患者2例, 并發癥總發生率為 15.0%, 觀察 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3.914, P
總之, 透明質酸注射隆鼻創傷小, 安全性好, 效果理想, 可作為假體隆鼻的有效選擇,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淑梅 . 淺談硅膠假體隆鼻聯合自體耳廓軟骨充填鼻尖降低 隆鼻術并發癥的有效性. 中國醫療美容, 2014, 4(6):12.
[2] 羅D, 徐維東 . 鼻尖整形的臨床研究. 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 2012, 20(12):33.
[3] 周信榮, 孫波, 李川, 等. 自體耳軟骨游離移植在隆鼻術鼻尖成形中的應用體會. 醫學美學美容(旬刊), 2014(10):89.
[4] 段雪敬, 劉越, 楊明勇. 注射用修飾透明質酸鈉凝膠-瑞藍2注射隆鼻的臨床體會. 中國美容醫學雜志, 2012, 21(10):20-21.
[5] 趙峰 . 注射透明質酸隆鼻致視網膜中央動脈栓塞一例. 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 2014(4):278.
[6] 董彭濤. 透明質酸注射與硅膠假體在美容整形隆鼻術中的臨床應用比較. 吉林醫學, 2015(14):3059.
[7] 榮守祥. 透明|酸注射與硅膠假體在隆鼻術中的臨床應用比較. 中國醫療美容, 2016, 6(5):1-3.
[8] 郭林林 . 整形美容隆鼻手術修復先天性鼻畸形的臨床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1, 9(30):311-312.
[9] 王盛, 范飛, 尤建軍, 等.半開放式駝峰鼻整形術. 中國美容醫學, 2008, 21(12):417-418.
[10] 單晶, 董亦晗, 陳虹, 等.硅膠假體隆鼻術后并發癥59例臨床分析.中國美容醫學, 2010, 9(3):824-825.
[11] 吳晶琰 . 黃種人鼻整形的研究進展. 組織工程與重建外科雜志, 2012, 8(3):178-180.
[12] 胡小東, 尤建軍, 王盛, 等.駝峰鼻畸形的治療進展.中國美 容醫學, 2012, 21(8):132-133.
[13] 劉淑梅. 淺談硅膠假體隆鼻聯合自體耳廓軟骨充填鼻尖降低隆鼻術并發癥的有效性. 中國醫療美容, 2014(6):12.
[14] 曹偉秀. 硅膠假體隆鼻聯合自體耳廓軟骨充填鼻尖預防隆鼻術并發癥. 醫學美學美容(旬刊), 2015(5):260-261.
[15] 李雄艷, 楊丹, 謝志偉, 等 . 硅膠假體植入隆鼻手術并發癥的預防措施. 中國醫療美容, 2013, 3(4):49-50.
[16] 姜曉麗, 葛春穎, 張晨, 等 . 自體耳軟骨聯合硅膠假 體在隆鼻術后再次鼻整形中的應用. 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 2013, 24(12):719-722.
篇3
基因決定前路坎坷
微博對于營銷而言,本身更像是一個信息廣場,其媒體屬性遠遠大于社交屬性,而媒體屬性的建立來自于新浪過去操作新聞門戶和博客積累的嫻熟運作模式。
然而這種媒介的特征,嚴重影響到了它介入商業化。受眾可以接受在傳統媒體或是門戶網站上看到廣告,卻很難接受在微博上被廣告干擾。微博用戶本身具有很強的敏感性,在140個字的狹小空間里,如何將商業信息與人們關注的人的信息之間做出一個自然的融合與平衡,這本身就是一個挑戰。因此,微博依靠廣告的商業化很難做大規模,因為能夠顯示的廣告位置和空間有限,既要關注用戶體驗又要平衡廣告商實現廣告價值,這是兩難的事情。
在個人用戶方面,由于中國的互聯網用戶不愿意為內容付費,只愿意為服務和具體的產品付費,互聯網行業真正建立起的收費模式只有網絡游戲和增值服務,例如騰訊的QQ平臺上的各種虛擬道具等售賣。微博降低了人們信息分享的成本,導致大量的信息流涌現,人們更加感覺到信息的低價值化,因此建立付費機制就沒有真正的支撐力,新浪微博的會員服務就很難得到個人用戶青睞。
這個現象也說明,依靠網絡媒體與用戶建立的關系注定很難緊密,信息不是剛性需求,碎片化信息的聚合最終也很難產生用戶付費的模式。這也是微信為什么改版要把自媒體賬號折疊的主要原因,微信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社交和服務平臺,而不是一個媒體平臺。
因此,從新浪微博的自身產品屬性上看,商業化不會是坦途,無論是媒體+廣告的模式,還是用戶付費的模式,微博都面臨瓶頸,對其寄予較高的期望不現實。
微博、門戶必須協同
討論“微博商業化”,其實是在討論新浪這個中國門戶模式的開創者如何在社交媒體時代獲得新生。
4月1日新浪網正式啟用新版首頁,是新浪繼1998年成立至今15年來的一次重大變革。門戶全新頁面的改版,核心邏輯是將社交屬性嵌入到門戶當中,更加強調資訊聚合的個性化。
新浪微博的產生和發展,在另一方面延緩了新浪門戶的“衰老”,讓新浪依然能夠在這個社交媒體和移動互聯網時代,保持獨特的江湖地位。這和此前的新浪博客極其相似,新浪博客也并沒有商業模式,但卻讓所有的博客網站最終銷聲匿跡,同時還讓新浪門戶依靠博客繼續保持了其受眾的持續關注度。
因此,新浪真正的基因,永遠離不開“媒體”。媒體的商業模式,本質上依靠的還是免費向用戶提供內容,然后依靠二次銷售賣給廣告主的商業模式。但是,有了微博以后,這一切都需要被重新定義,重新定義并非完全顛覆,而是尋找一種行之有效的可行的融合性解決方案。
這最終指向一個在互聯網上的行得通的商業模式的邏輯,影響力的平臺,必須與技術和產品以及用戶數據結合。將技術轉變為產品,轉變為真正的用戶黏性和流量,才可能變現。以往門戶最大的優勢是通過媒體影響力來建立用戶黏性和提升用戶價值,從而實現商業轉化,但是,今天,黏住用戶不再是資訊本身,因為用戶有了更多的入口去獲得資訊。因此今天對于用戶而言,有用性、關聯性、自主性成為核心,所以,新浪微博商業化的未來,本質上是新浪門戶與微博的協同的商業化,兩者唇齒相依,不可割裂。
融合是最優選擇
當然,新浪門戶與微博的打通,核心是用戶行為邏輯。但是,商業邏輯是否能成立,兩個不同屬性的東西融合在一起的商業化,是否能夠突破單純一個屬性的產品的商業化而帶來疊加價值,這是新浪微博商業化的重點。
支撐這一切的實現,依然是大新浪的概念,也就是現在新浪正式對外的數字媒體平臺戰略,核心關鍵詞包括平臺覆蓋、大數據、個性化營銷、社會化營銷以及電子商務轉化。
平臺覆蓋,就是將微博的受眾,與門戶的受眾進行打包銷售,以實現廣告的更大范圍的曝光,這是新浪推出的受眾覆蓋購買的概念,這個思路借鑒的是傳統電視媒體的思路。
大數據,則是社交數據與阿里數據的相互融合,這樣可以有效地將用戶行為數據結構更完整,從而為品牌帶來更精準的營銷。
個性化營銷則是和內容高度相關,無論是門戶的瀏覽還是微博的內容,新浪可以將用戶進行更加細致地切割;社會化營銷,則是新浪需要重新定義的市場,也就是說新浪微博今天需要重新在大V后時代,重新利用自身微博的后臺技術,讓更多品牌的社會化營銷效率更高。
電子商務轉化,這也和阿里巴巴的介入有關,此前我們看到門戶廣告盡管有很多效果營銷,但是真正實現轉化其實是很有挑戰的。因此,利用微博的平臺,結合人們的興趣圖譜和信息圖譜,來向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和淘寶導流,將天貓和淘寶的廣告平臺與新浪微博進行協同,可以為那些在電子商務平臺上的傳統品牌和線上品牌提供新的營銷模式。
篇4
現在,社交網絡提供的已不僅是碎片化的個人通訊及內容,開始形成統合的自組織意識以及梳理甄別信息、提供更全面透明資訊和更具介入性救助功能的努力。這是對社會傳播體系的重構,也是社會動員體系的新嘗試,展現出了國內社交網絡災難響應的新進化。
微博這樣具有強烈媒體屬性的平臺已展現出公共廣播化的能力。4月20日8時2分,四川雅安地震發生,僅僅25分鐘后,新浪 @頭條新聞ID即發出第一條播報內容。當日上午11時,@央視新聞ID開始通過微博播報地震傷亡人數。本地媒體也開始現場圖片信息,通信搶修隊伍開始開進現場,并通過微博呼吁用戶把通信資源留給災區。
除了信息廣播功能,微博上互動、反饋的信息同時也成為救援力量介入救助、分配資源的依據。4月20日上午,李連杰的壹基金開始調配資源進入災區,民間救援組織藍天救援隊也開始通過微博獲取災區用戶提供的需求信息,并借此調配各地救援隊伍及資源。
在公共信息播報與反饋之外,點對點通信支援也成為社交網絡最為核心的貢獻。在災區電話通信受阻之時,微信的通訊仍然暢通。受災地區的通信運營商也的確很快就建議多使用微信,把“電話通信資源留給最需要的人”。
而微信公眾平臺作為一個新角色,成為了災難應對中又一條信息通路。
相比微博基于媒體屬性的高轉播性,微信公眾平臺的優勢在于它遠勝于手機端的精準送達,也避免了傳播過程中可能的“信息污染”。
地震當天,騰訊官方就上線了全國首個地震救助微信平臺 “蘆山地震救助”的公眾號。借助原生移動互聯網屬性,用戶可通過手機向其發送地理位置、救助內容、現場照片等,并經由騰訊這一公眾號公布求助信息。傳統媒體的全面介入也為社交網絡中的信息準確性、權威性和多元傳播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如在蘆山地震發生后,央視的微信賬號快速滾動播發消息,并首次推出了實時視頻直播,央視也將其地震尋親二維碼放上了電視屏幕。
大災之后,謠言泛起是不可避免的負面效應。在海量信息涌來時,如何盡可能提升碎片傳播中的信息的“潔凈度”和透明度,成為新的社交網絡面臨的問題。
“一場災難發生后的5分鐘內,Twitter的貢獻最大,12小時后它開始幫倒忙。”美國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發生后,國外媒體如此評價社交網絡上彌散的謠言和負面情緒。
雅安地震后,謠言也的確躥起。據新浪微博的統計,截至4月21日晚11時,地震后舉報的虛假微博已超過700條。
但人們觀察到,相比數年前的玉樹地震等災難事件,謠言的數量和破壞性已大為減少。一方面來自于社交網路發展中,信息來源和透明度增強后,其自清潔的糾錯能力增強,同時社交網絡平臺自身的辟謠機制也在強化。
如新浪微博通過微博小秘書給虛假信息標注“不實信息”的標簽。騰訊的“蘆山地震救助”官號由于產品特性本身能直接顯示用戶所在區域的地理信息,且配備了5人編輯團隊對尋親和救助信息進行電話核實,使得所遇虛假信息較少。
社交網絡的災難響應進化還體現在對碎片化傳播的信息統合處理。這是其“去混亂化”的努力,表達出對信息有序性和介入救助常態功能性的追求。
其具體表現就是在大災面前,中國互聯網巨頭暫時拋卻恩怨,結成了統一的尋人信息平臺。
篇5
日前,谷歌宣布旗下視頻網站YouTube將與Google+加強整合,此舉將幫助用戶在YouTube上顯示他們在Google+上的資料或頁面,以及用戶在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網站上信息。
一直以美國硅谷為標桿的國內互聯網從業者,顯然也看到了這一變化。日前,騰訊視頻提出“社會化媒體環境下的視頻媒體變革”概念,引來業界的關注。
騰訊在線視頻部總經理劉春寧認為:“騰訊視頻未來的投入力度會繼續增強,將繼續加強同騰訊各個平臺之間的聯系,順應社會化趨勢,對騰訊視頻的社會化屬性進行深度挖掘。”
業內認為,盡管網絡視頻用戶增幅明顯,但行業發展仍面臨著成本高、盈利模式不清晰等問題。未來,網絡視頻如果要打破虧損狀態,那么視頻網站必須向社交化轉身,而這可能會成為一種新的趨勢。
行業新趨勢
視頻網站向社交化轉身的跡象,早在去年已顯現。
掀起這股浪潮的是谷歌旗下的視頻網站YouTube。它在日前公布了加強與Google+整合的計劃。整合完成之后,YouTube可以讓用戶將他們的Google+帳號登錄到YouTube的視頻廣播網絡。此外,YouTube還可以讓用戶通過該視頻網站,向其他好友傳遞新視頻內容相關的信息……
事實上,視頻領域向社交化轉身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著切實的需求。來自市場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社交媒體用戶數量在2011年年底已達3億,成為擁有全球最多也最活躍的社交媒體用戶群的國家。
讓業界更為興奮的原因在于,國內社交用戶平均每天花在社交網站上的時間,比其他國家的用戶都多――國內用戶平均每天花46分鐘瀏覽社交網站,而美國用戶為37分鐘,而日本用戶僅為7分鐘。
而網絡視頻行業則因多重因素的制約下,目前仍處于虧損狀態。社交媒體的出現,讓視頻網站看到了解決之道。在業內看來,社交媒體不但受用戶青睞,也同樣受到企業的重視。目前,無論電子商務、網絡游戲抑或網絡視頻,社交化都已成為大勢所趨。
融入社交屬性后的視頻網站,與傳統網絡視頻相比會有明顯優勢,它能在保證用戶觀看視頻的同時能與其他用戶進行交流。這一小小的改變,卻是對視頻內容的一種重新認識,在探討過程增加記憶與思考,有助于對視頻內容的深刻理解,從而讓使視頻營銷的價值最大化。
變革進行時
現在,敏銳的國內互聯網精英在第一時間展開了行動。
目前,土豆網已與新浪微博展開合作;人人網以8000萬美元現金全資收購56網;騰訊視頻打通QQ和騰訊微博;搜狐視頻與MSN中國達成視頻業務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事實上,在視頻網站集體向社交網站伸延的過程中,騰訊視頻是較早進行變革的。據了解,早在2011年,騰訊視頻通過平動,整合騰訊IM、Qzone、朋友網、騰訊微博等社交平臺,打造獨有的iSEE內容精細化運營模式,上線僅8個月就取得20部熱播劇播放量過億的佳績,半年來月均覆蓋增長率達到行業最快的182%,總有效瀏覽時長和月度用戶覆蓋數躍居行業第三,迅速步入業內第一陣營。
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騰訊在線視頻部總經理劉春寧認為,融入社交功能是視頻網站的自然演變。在他看來,騰訊有著中國最大的IM平臺、SNS社區、Qzone、朋友網,以及微博平臺,這對騰訊視頻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借助用戶的互動和社交行為,視頻內容能夠進行二次和多次傳播,實現快速擴散的效果。”劉春寧說,“通過內容精細化運營,營銷視頻可以在用戶關系鏈之間自由穿插傳遞、分享、互動,也就意味著能夠給廣告主提供更多的營銷接觸點和受眾覆蓋,最重要的是通過社交關系鏈的圈子效應,能夠為品牌找到目標消費群體,實現品牌營銷信息在大量曝光的同時,實現精準化定位。”
騰訊的最新財報顯示,騰訊IM用戶已超過7億,QQ空間用戶也超過5億,騰訊微博也一躍成為中國用戶最多的微博平臺,而騰訊網則占據著中國流量最大門戶網站的位置。此外,騰訊朋友、QQ音樂等產品都屬于業內的領先應用。
對此,騰訊副總裁湯道生說:“在以Twitter和facebook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占據主流的今天,騰訊憑借騰訊微博和QQ空間成為中國唯一的集兩者特質于一體的公司。”在他看來,視頻是將微博和空間整合在一起的最佳載體。因此,騰訊視頻貼上了中國最具社會化媒體屬性視頻網站的標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除了騰訊在社交領域的努力外,其他視頻網站也并沒有放緩自己的腳步。目前,淪為二線品牌的酷6已與社交網站開心網達成戰略合作。據了解,開心網用戶上傳的視頻,將全部印上“酷6”字樣,在擴大品牌的同時,也豐富了酷6網的原創內容。
而土豆與新浪的合作,也是在講相同的故事。土豆與新浪微博的合作,可以獲得來自新浪微博的流量和用戶資源。非土豆網注冊用戶在新浪微博上傳視頻到土豆后,會自動注冊成土豆網用戶,用戶名與密碼與微博賬號一致。
相比這些合作者,騰訊視頻的優勢在于它們是一家人。只要在內部將視頻、微博與QQ之間的平臺打通,便可以完美運行。據悉,目前騰訊正在打造獨有的iSEE內容精細化運營理念,以用戶需求為核心,通過“立體觸達”、“享受型體驗”、“二次傳播”形成視頻內容的傳播路徑,實現視頻內容的成倍增長,將商業價值最大化地得到體現。
對此,視頻垂直廣告網絡商分享視頻CEO江瀾認為,隨著分享行為社交屬性強化,視頻網站與社交網站合作已是必需的。在他看來,無論是深入合作還是簡單跟隨,視頻網站與社交網站合作都將成為一種融合趨勢。
雙贏
視頻網站與社交網站的交融,兩者之間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來自市場的數據顯示,融合了社交屬性的視頻網站,會更容易獲得用戶和廣告客戶的認可。一組數據顯示,在18-34歲最活躍的社交媒體用戶群中,社交媒體上的評論每增加9%,體現在視頻網站的收視率上會提高1%。這會更容易誘導廣告主將資源投放在視頻網站上。
而對視頻網站來說,與社交網站的融合,還能給它帶來巨大的流量。據艾瑞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社交網站的月度覆蓋人數已接近4億人,而用戶規模還在繼續擴張。面對這樣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可以幫助視頻網站獲得更多的用戶。
事實上,視頻網站經過數年時間的發展后,目前雖大局初定,但行業之間的競爭,仍集中在版權內容的爭奪上。而且,多年來也未解決整個行業的盈利問題,即使是已經上市的優酷和土豆,也同樣為此犯難。
一方面是,為當下的盈利及競爭手段單一苦惱,而另一方面則是不可抵擋的視頻時代的來臨。據艾瑞資訊公布的《視頻網站用戶行為分析報告》顯示,目前網絡視頻已成為網民使用最多的網絡服務,認為網絡視頻將在幾年內占據整個互聯網90%的流量。其中,Netflix CEO Reed Hastings 不久前更是公開對外表示,Web 3.0時代將是全網視頻的時代。
在這種現狀下,視頻網站更需要在行業競爭凸顯自己的個性,來打動廣告主和用戶的同時獲得行業的認可。對此,劉春寧表示:“視頻行業的競爭已趨于白熱化,在內容嚴重同質化的背景下,打造個性化產品和差異化運營模式,成為視頻網站發展過程中的核心任務之一。”
篇6
2011年,新浪微博的發展似乎波瀾不驚,weibo.com進入中國前十大網站,而據艾瑞IUT的數據顯示,按活躍用戶數市場份額與用戶瀏覽時間市場份額來看,新浪微博的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50%和85%左右。
但微博波瀾不驚發展的背后卻是新浪股價的激烈動蕩。從2011年初的80美元左右一路攀升到四月最高點135美元左右,隨之股價卻動蕩跌至今年1月的50美元左右新浪微博的發展狀況無疑是過去一年中對新浪股價影響最大的因素。表面平穩的新浪微博面臨著兩個最大的挑戰:一是受困平臺轉型,用戶疲勞導致黏性下降;二是在新浪持續大力投資下,微博的盈利模式依舊不清晰。
燙手的山芋
多年來,新浪一直被視作國內第一門戶,不過門戶業務的收入主要是來自于廣告,新浪幾乎已經把廣告挖掘到了極致即將陷入瓶頸。搜狐有搜狗和暢游,網易有在線游戲,騰訊依托于QQ平臺在網游和增值服務上賺的盆滿缽滿,已經絕塵而去。而新浪多年來各種業務擴展和轉型嘗試也都不怎么成功,電子商務、即時通訊、增值服務、網絡游戲等諸多領域都成為新浪的心頭之痛。究其原因,和新浪的以往資本構成和管理體制有關,管理層往往受制于大股東權益而畏手畏腳。新浪這些年也是這樣一直在這種不安的探索中前行。
不過在媒體領域保持的強勢地位,讓如今微博的成功頗有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味道。新浪博客的成功其實也是基于此。微博讓新浪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讓新浪看到一片從未有過的廣闊天地。
但或許是局限在媒體領域的成功太久,憋了一肚子氣、再次躊躇滿志的新浪在借微博之力轉型的路上顯然走的太急了,最明顯的體現就是太急于把微博打造為一個大開放平臺。
微博缺乏除自身外其它相關的核心產品,而沒有核心產品就想借微博打造全平臺,很困難。微博屬性和平臺之間并沒有必然的過度關系,空泛的開放平臺難以形成凝聚力和廣泛影響。比如騰訊,在QQ產品上是借助QQ游戲、QQ空間成功打開了一扇通向增值服務的大門。
騰訊2003年推出了QQ游戲,運營長達兩年之后推出另一款產品QQ空間;新浪微博2009年9月上線,2010年11月啟動開放平臺,截至目前,已有廣場、微群、名人堂、微電臺、微數據等產品,各種應用數去年8月也已超過3500個。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微博附加的應用太多反而分散了市場競爭力。打開微博,沒有一款能迅速讓用戶集聚來獲得影響力的產品,各種應用、游戲均沒有明顯的特色或高人氣。在微博有一款其它的成功產品前就全平臺開放,未免太早了。沒有大頭的情況下,去抓長尾也沒有那么容易。現在新浪微博急需的就是幾款有影響力的核心產品。畢竟,蘋果的模式沒那么好復制。
對于新浪而言,微博看起來無限美好,想吃下去卻困難重重,這和微博的基因不無關系。
基因的桎梏
Alexa的監測數據顯示,進入去年8月份之后,新浪微博流量趨于平穩,但單用戶頁面瀏覽量卻從9月開始持續下滑。從用戶在網站上停留的時間來看11月與7月底的最高值相比,相對幅度已跌去1/3。去年10月,新浪微博改版,新浪CEO曹國偉表示,“我們的重點已轉向給微博添加更多的社交網絡功能,提高用戶黏性。”問題在于,新浪微博是否具備從媒體平臺轉型為類似Facebook的社交網絡的基因?
借助長期以來做媒體的經驗優勢以及新浪博客積累的名人資源、新浪把微博品牌打響后,微博就留下了頑固的社會化媒體基因,而社交網絡的概念本質上卻是要做小眾,這就是微博轉型難的根源所在。QQ何以能造就這么多商業成功?因為QQ編織小眾的社交網絡綁定每一個用戶和親人、朋友、同事的熟人關系。而微博現在還只是個大圓圈,圈子里面有一些“名人”托著長長的“粉絲”線,比起QQ的由小節點編織而成的網,就顯得稀松太多了。微博現在的用戶群體難以建立真正具有互動性質的普遍的雙方面的社交關系,保持高用戶黏性。
而自新浪微博開放平臺以來,各種游戲和應用也一直發展的不溫不火,平臺的影響力未能做大。在去年年底的新浪微博游戲開發者大會上,相關負責人直言微博的游戲開發效果不理想、微博沒有一款真正有影響力的好游戲,其甚至當場與在場的一位參會開發者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事實上,一款游戲的成功雖然離不開其本身的吸引力,但與平臺屬性和運營能力也有著極大的關系。微博目前開發的游戲主要都是社交小游戲,從微博的平臺屬性上看,由于其媒體基因遠甚于社交網絡基因,造成了游戲的推廣困難。微博游戲是娛樂屬性還是社交屬性、微博目前推廣社交游戲和增值服務難的根本原因,新浪方面并沒有想清楚。另外,一直以來新浪作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新媒體門戶,公司內部難免積累下來某種優越感,對于政府公關和明星公關雖然實力很強,但是涉及新業務在更廣產業鏈上的合作運營,其經驗和能力不得不打個問號。
出路尚存疑
微博平臺開發之困直接帶來了微博的贏利之困。游戲和應用的影響力打不開,玩的人少,靠游戲賺錢就少;其次,無法建立基于熟人關系和分享的虛擬經濟、無法形成普遍的粉絲之間的互動關系,意味著各種互聯網增值業務市場有限。
篇7
可以棄之不用的東西完全不用吐槽,直接扔掉。越是吐槽,越說明你離不開。比如――微信。
近日,頻發的微信宕機讓廣大網民著實體會了一把社交時代的“缺氧”感覺,正如一名網友所說“很揪心,感覺要和全世界失聯了。”這次小意外讓我們被動體驗了一段沒有微信的生活,更在暴躁中發現原來我們早已離不開這個APP。
新事物的發展總是習慣沿襲起初歡欣鼓舞、接著瘋狂迷戀逐漸到冷眼旁觀吐槽不滿這一變化路徑。一邊是對微信的重度依賴,一邊是關于微信的花樣吐槽。不管吐槽得多么機智和精準,毋庸置疑的是微信已經在深刻影響我們生活的世界。
你離不開的“國民APP”
微信自2011年問世后在短短幾年間就一舉成為中國用戶使用最頻繁、最強大的社交工具。
如果說手機實現了人們隨時隨地移動互聯的暢想,微信的產生則深刻改變了科技社會的網絡形態,影響了現代人的社會生活形態。
在這個大連接時代,微信作為人體的延伸,將人與萬物互聯起來。人與人通過微信好友、朋友圈相互連接,整合現實交際的強關系和虛擬交往的弱關聯;人與信息通過微信自帶的媒體屬性相互連接,改變信息和接受者之間的不對稱性;人與服務通過微信提供的多樣化周邊社會服務連接,進一步拓展足不出戶盡享生活的便利空間。
微信已經成為我們每個用戶的“移動ID”。微博的日趨衰落折射出現代人對社交無限泛化的厭倦。而被稱為“國民APP”的微信可通達QQ好友、手機通訊錄等熟人關系,將分散的、碎片化的、原子式的關系連接在一起,共筑一個熟人性質的“交際圈”和“文化圈”。
兼具“熟人社交”和“社會媒體”屬性的微信已經建構起媒體屬性的入口、平臺,在圈子傳播的基礎上開始轉向具備社會屬性的媒體傳播。微信的功能和布局不斷完善,滿足消費社會的衣食住行、學習、社交等多層次需求,成為極具用戶黏性的全服務平臺。
微信的媒體屬性正日益凸顯,眾多社會熱點話題開始在微信圈被廣泛討論,人們發表意見、評論,監督、曝光、敦促公共事件的妥善解決。
圈子傳播之外,微信公眾平臺的興起帶來了自媒體內容創業的。一方面滿足有表達需求的人,他們通過高質量的創作獲取認同和利益;另一方面又提供更多的知識信息獲取渠道,滿足社會不竭多元的信息需求,拉動知識經濟的強勁發展。隨著微信眾籌、微信公益日漸興起,微信也逐漸成為社會正能量的有效傳播閥。
北京師范大學媒介文化研究學者王穎吉認為“微信作為現代技術的創新成果,對推動國家經濟發展,拉動科學技術創新,維系社會交流互聯等方面確實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商業社會的重要技術驅動力,技術精英、媒體機構等都會從微信發展中獲取巨大的力量和利益。”
試問,一個融合了社交、購物、媒體、游戲等諸多內容為一體的龐然大物,您離得開嗎?
逃離微信的背后
黑塞在1927年所寫的《荒原狼》中這樣寫道:也許有一天,不管有無導線,我們會聽見所羅門國王說話的聲音。人們會發現,這一切正像今天剛剛發展起的無線電一樣,只能使人逃離自己和自己的目的,使人被消遣和瞎費勁的忙碌所織成的越來越密的網所包圍。
他的話似乎正在被證實。回顧人人網、微博、QQ等社交網絡的興衰發展,人們圍繞微信的集體大狂歡開始由狂熱逐漸變得冷卻下來。
為什么?微信必須永遠在線,必須秒回,發朋友圈開始變得畏手畏腳,發狀態擔心沒有人點贊,圈里開始被各種面膜、紅酒、茶葉等刷屏,一時不用微信就心慌頭暈缺氧……人們在經歷微信初期的迷狂歡欣后,開始領受源自微信的痛苦與焦慮。
當初歡欣鼓舞追捧的,為什么會帶來痛苦?在王穎吉看來,這反差正是技術發展無法避免的后果。“一種新媒介產生一種新經驗,人都有好奇心,會被其各種便利吸引住,但是我們是個肉身性的存在,我們跟不上技術的飛快進步,所以人會感到很沉重,開始掙扎痛苦,我們的時間被大量占用,我們的眼睛發花,身體不健康,我們受不了,想下來卻又不可能了,因為微信已經深入介入到我們整個人類連接關系中了。等到再出現一個新技術取代微信,大家同樣也會剛開始歡欣高興,之后開始不滿吐槽,每一次都是這樣循環下去……”
微信代表的技術力量其實正是社會洗牌的新方式,“過去社會洗牌可能是通過革命,當下主要是通過技術更新,我們在享受技術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要能看到技術隱藏的暗面”,王穎吉說。
在文化學者喻國明看來,“社交媒體尤其是微信是一種典型的圈子文化,不可能每個人自發的都做到眾人皆醉我獨醒。微信形成一個個圈子,其間的信息傳遞都是通過朋友圈篩選后所獲得的‘井蛙觀天’式的擬態的、被劃定的、被圖解了的局部世界。所以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在微信之外多接觸更多圈外信息與意見,實現不同信息交流和意見對沖。”
微信橢我們實現了當初追求的移動互聯、足不出戶的夢想,深刻變革著當下人們的生活形態,但同時不可避免也潛伏著各種問題。正如文化學者王穎吉所說,“出問題的不是技術,技術是需要的,但是得有個度,只憑技術來驅動、帶動世界運轉這是不可靠的,關鍵是努力將技術與人的自然生物性和自然生活達成和諧。”
沒有技術是可以脫離管理而達到和諧應用的,喻國明認為,“互聯網造成了一種新型社會態勢,社會成員的主體性在逐漸增強。微信成為當下最流行的社交方式,同樣也要加強管理,但任何管理都不能機械式,不是為了管死,是為了管活。管活的目的之一,是激發好人有更好的平臺和更好的條件去做好事。大家要按照一個規則,彼此之間共同起作用。”
知乎上有網友如是總結:從前的人,有山有湖有花有海有手有腳,在路上。
現在我們,有點有劃有贊有評有攤有躺,在指間。
對于“沒有手機會死星人”而言,真的不能一票否決微信給我們帶來的所有便捷。畢竟每個人都是“一臺大型傾訴機”,那些“迎頭而上必須要昭告的心情”,憋著多難受,朋友圈幫我們打開了一個窗口。
篇8
那些年,品牌營銷走過的彎路
Facebook之前,所有品牌都樂此不疲地按照傳統手段做著營銷,絞盡腦汁做創意,在大眾媒體打廣告,吸引更多人知道,然后建立好感,產生購買,最后維護忠誠用戶。
當消費者的媒體消費習慣發生變化,花更多時間在Facebook等社交媒體的時候,每一個品牌掌門人都感受到了“來自社交媒體的威脅”,那種感覺就像是周杰倫剛出名的時候給周華健他們的感受一樣,不知道怎么應對,但覺得時代已經不可避免是人家的了一樣。
品牌們唯一能做的事兒,就是在各種社交媒體注冊賬號、做公共主頁、mini-site、招人運營,說是建立溝通渠道也好,傳播陣地也罷,反正不集齊六七個社交媒體賬號,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品牌們在這些社交媒體上做什么呢?加粉是第一件事,最簡單的就是加關注+轉發+抽獎。第二道菜就是他們最拿手的“我說你聽”式的單向傳播,比如講品牌故事什么的。但很快就發現粉絲們不買賬。品牌掌門人開始要求“互動”,社交媒體的運營者開始得到“點贊”、“評論”和“轉發”的數字指標。接著人們開始研究什么東西在社交媒體上最有互動,所有人開始翻箱倒柜地找段子,什么星座八卦兩性社會,什么有話題就發什么,今天你發明天我發。這玩意玩了不到半年就枯竭了。
我認為,這種“討好”式的做法,不是建立溝通的正確方式,反而會讓品牌變得更廉價和無特色。
這時候,出現了幾個可怕的典型案例,杜蕾斯和BMW。他們讓人大呼過癮的傳播案例讓品牌們覺得找到了救命稻草:原來在社交媒體上是要“玩創意”的呀!接著,品牌們被帶進另一個漩渦,病毒視頻、微電影、即時創意大行其道,做這些的公司也賺得盆滿缽滿。可是,大家有沒有注意,一年下來,你能記住的視頻和創意不超過5個,能跟人分享的還不到5個。大量的所謂創意在幫品牌打水漂。
我認為,把品牌營銷寄希望于創意的想法,是投機行為并終將失敗。凡是持續性的傳播行為,就不能摻著偶然性元素,因為偶然性元素不可控。
兩年前開始,人們明顯花更多時間在手機屏幕上,而手機本身就是社交工具。這就是品牌社交化戰役的第二季:占領手機屏幕。官方App很快被證明不靠譜,這時候微信來了,每個品牌的官方微信賬號可以跟粉絲“一對一的”、“獨占式的”、“精準”地進行傳播了,大家一窩蜂地沖進了微信。很快,用戶覺得這跟垃圾短信沒什么兩樣,騰訊也覺得這玩意兒讓微信變得更煩人,所以現在繼續在微信上運營的品牌只有兩種:特別有用的和特別不識趣的。
還有二維碼。我的媽呀,為啥什么東西上都要帖一坨黑乎乎的膏藥呢?很洋氣嗎?真的有人會掃嗎?難道“掏出手機掃描”就是品牌和消費者建立溝通的方式了嗎?我對二維碼這東西的唯一理解就是,如果消費者對你的傳播感興趣,這是一個快捷方式可以了解更多。這事兒的前提是你東西做的足夠好啊!遺憾的是,大量品牌在傳播中是為了顯得高端洋氣,硬生生貼了一個膏藥上去,而已。
我們漸漸發現了問題:消費者和品牌,對品牌賬號作用的看法完全不同。品牌希望在這里能跟忠誠顧客互動(準確地說是精準洗腦),能吸引更多潛在客戶。而消費者認為,品牌賬號是一個自己可以接觸并有回應的窗口,以及工具。所以,新浪微博成了投訴通道,在那兒投訴并多@幾個大V,收到的反饋會快很多。同樣,微信賬號做得好的,都是那些能迅速反饋“附近哪里有門店”、“提供攻略”、“路況”的工具型應用。
發現了么,消費者在意的是,自己付出的行動是否有反饋,而完全不在意你在他沒找你的時候做了些什么。
這就是苦逼的單相思,也是社交媒體上的品牌傳播現狀。
社交媒體到底有用沒有?廢話!消費者花最多的時間在那兒,用最放松的心情,你說有用沒有!只能說,品牌沒找到路子。
品牌在社交媒體的傳播方式
我常常希望思考問題的時候,回到本質上去,想想這件事到底是要干嘛。對品牌來說,終極目標是賣貨獲利。希望通過社交媒體,接觸到更多潛在客戶,建立好感并產生購買,同時,希望通過他們的努力幫助品牌獲取更多客戶。
用Mandy文章中的兩個說法來分析這個問題:新的品牌邏輯和全民代言。
文章中引用的新品牌邏輯是這樣:以前,品牌用“知道–>購買–>忠實”的方向運作,花很多錢讓更多人知道,然后讓他們買進而成為忠實用戶。而新的邏輯是,在社交媒體上,每個人都是代言人,品牌傳播按照“忠實消費者–>擴散知名度–>更多消費者”的方向進行。
這是個非常好的模型。我試著把這件事兒再分散一點來看:
我特別加入了兩個維度:“花費”和“消費者信息接受強度”。
“花費”說的是品牌為這件事兒需要花的錢。傳統方式中,品牌需要在大眾媒體上做大量傳播才能獲取足夠的知名度,進而在每一步“轉化”中都可能要付錢,同時,維護忠誠客戶的要花更多經歷和相對少的錢。
“消費者信息接收強度”說的是在這個階段消費者對品牌信息印象的深刻程度,顯然大眾媒體的能達到深刻程度很有限,越往后強度越強。但同時我們也要知道,獲得強信息的人數也越少。
那么,下面就是分解開的“品牌在社交媒體中的傳播方式”:
除了花費和強度之外,我在信息傳播的箭頭上標注了不同消費者傳播的信息,有“贊Perfect”、“好Good”、“還行So so”和“爛Shit!”幾個檔次。
我們可以看出的東西是:
1、信息會被消費者“背書”才會傳播。
這是兩層一次,一是A會把自己的體驗加在品牌信息上進行傳播,A朋友接受的信息是“A說xxx不錯”或者“A說xxx很爛”。二是B和C對A的印象決定了信息的有效程度,B和C接受了A的信息,但他們傳遞出去的信息卻不會保真,而是加入了自己的加工和體驗。如果B認為A不靠譜,那B很有可能說A說的這個東西是垃圾。
2、品牌形象在傳播中被不斷涂抹。
品牌形象因為不斷被不同人背書而產生了不同的涂抹效果,X說你是什么,比你認為自己是什么更有意義。
3、社交媒體中信息傳播的強度沒有明顯衰減。
這很有趣。相反,高強度的信息還在被擴散。這對品牌來說,后面大量的傳播都是免費的。
4、傳播驅動力取決于品牌和產品本身,且傳播決定權在消費者那里。
說簡單點,只有“超贊”和“超爛”的東西,消費者會主動傳播。這也是為什么大量品牌在社交媒體做的有獎轉發都相當無力的原因,消費者轉發的時候不是因為自己愿意,而是不得不做的無奈之舉,同時,這樣缺少驅動力的信息,獲得繼續傳播的概率也很低。同樣,消費者只會傳播那些值得傳播的東西,那杜蕾斯來說,無數人會轉發杜蕾斯的段子,但沒有人會新發一條,說剛用的杜蕾斯真好用吧。
這張圖還有很多可以分析出來的東西,我們先說上面這些。
那結論是什么呢?1、核心是“傳播驅動力”。
品牌的核心是定位,定位必須找到自己在社交媒體中的傳播驅動力,這驅動力不是段子不是笑話,而是真正產品本身帶來的東西,要讓消費者有可說的東西。要讓消費者被打動,并且說“我愿意”才是最最重要的。
2、用心在產品和“魅力屬性”上會更有效。
只有好的產品才會被人提起,所以用心把產品做好吧,別整那些沒用的。要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用心的產品不是死,而是被落井下石。“魅力屬性”是一個很好的傳播素材,我之前的文章專門講述過魅力屬性。魅力屬性讓產品有特色和不被替代。
3、品牌形象,不再是你說什么,而是別人嘴里你是什么。
這個不用解釋,上面的圖再清楚不過了。社交時代,口碑比什么都重要。
4、關注消費者想什么,而不是做什么。
拿有獎轉發來說,他們確實做了,但心里卻在罵娘,這樣的互動數字再高也沒有意義吧?新一代的消費者嘴都很毒,但也不會吝惜自己的贊美,所以,做點他們想的事兒,他們才會幫你說。
5、認真對待消費者的每一次反饋。
我們說了,消費者關心的是自己發了信息是否有人反饋,所以如果他們說了什么,把自己當成一個正常人去聊聊天,對他們的體驗會更好,如果碰到好的話題,轉出來讓大家一起看看,這才是最好的方式。千萬,千萬不要敷衍,更不要找一個啥也不懂的外包來做社會媒體的溝通。
6、忘掉洗腦吧。
品牌必須徹底改變那種洗腦的做法,想都不要想。消費者有自己的腦子,他們現在一點不覺得你牛逼,所以品牌沒有什么機會站在臺上洗腦,那只會被人笑。
7、注意溝通的姿態。
在社交媒體上哈巴狗一樣的講笑話八星座只會讓自己越來越low,自娛自樂地發各種活動信息只會讓人覺得你傻,沒事兒就有獎轉發的品牌也不會獲得更多期待,碰到什么都用官方腔回復的品牌只會催人放棄自己。消費者希望能跟你平等溝通,那么就把自己當成一個人吧,說人話,不卑不亢,有性格都很好。
篇9
關鍵詞:微信;社交電商;模式
移動互聯網時代有著太多不可思議。微信在2011年1月11日開始使用,在五年多時間里推進了傳播領域和電商領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流量為王的時代,微信成為諸多試水電商創業領域者的首選平臺,這不僅代表了一種新的人際傳播方式,更深刻地改變著產品銷售模式。
一、微信傳播與社交電商的關系
近年來,基于微信、微博平臺等迅速發展起來的社交電商,代表著新型消費模式的到來。社交平臺集聚了一大批活躍的人才,相互交流共同成長。社交電商是基于一定的社交平臺,先促成相互"認知",繼而實現產品銷售,且復購率、轉化率都相當高,這對用戶網絡購物流程有顛覆式的改變。以微信為例,在朋友圈發出產品信息,好友下單購買,支付成功后發貨,流程和傳統電子商務基本一致。
微信何以成為產品交易的平臺呢?微信傳播有著傳統媒體傳播無法超越的優勢,這些優點促其成為電商賣家的"新寵"。
第一、微信傳播互動性強、針對性高,是優秀的信息推廣渠道。微信是社交平臺,互動性是與生俱來的特質,隨時隨地都可以與用戶實現交流互動。微信必須相互加為好友才能互通信息,這就決定了這個平臺的群體針對性,也因為如此,基于微信平臺的傳播成為屬于"許可式"營銷,這種營銷方式針對性較強。
第二、微信傳播成本低廉,曝光率高,裂變式傳播速度快。一般情況下,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等平臺都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資金成本進行廣告宣傳,而目前微信的所有功能卻均不收取使用費。賣家基于微信臺開展信息傳播,不需要花費昂貴的營銷費用,僅需支付少量的網絡流量費。微信朋友圈還具有轉發功能,"蝴蝶效應"在朋友圈很明顯,他能在短期內讓一條有爆點的信息傳遍朋友圈。微信的裂變式傳播速度遠超傳統媒體。
第三,微信傳播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傳播成為可能。在傳統電商銷售模式中,信息傳遞對時空有要求,且被用戶拒絕的可能性很大。人們對社交平臺的依賴性比較強,每天都會主動查閱社交平臺信息,這就讓傳播無處不在。
除上述優點以外,基于微信平臺開展社交電商活動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現在:缺乏第三方監管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售后服務取決于賣家誠信度,電商交易輔助軟件偏少智能化程度不夠。
二、有效開展基于微信平臺的社交電商
當下,微信用戶對朋友圈賣貨的行為普遍比較反感,究其原因,主要是賣家并未深入了解微信平臺的本質,其營銷方式和平臺本質背道而馳。微信是生活的一種方式,追求的是人與人之間在生活工作方面的互動。微信功能在不斷完善過程中都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牢牢抓住用戶需求的"牛鼻子"。但是在微信平臺上存有很多賣家,他們不從用戶需求出發,將微信平臺當做純正的電商平臺,采用暴力刷屏的方式傳播產品信息,污染了朋友圈,降低了傳播內容的質量。有效開展基于微信平臺的社交電商主要途徑如下:
(一) 從傳播者角度看,要明確營銷定位
媒介都有其自身屬性,屬性不同所產生的傳播效果將截然不同。了解微信平臺的屬性,是傳播者提高傳播效果的第一步。微信是社交平臺,是信息傳播渠道,并不是電商平臺,這是所有傳播者都必須要明確內容。一切違反社交原則的營銷,其可持續性發展都是非常值得商榷的。明確定位再出發,這是做好社交電商的前提和基礎。
(二) 從傳播內容看,要注重內容營銷
微信傳播內容是多元化、多形式,要提高傳播效果就要增強內容的可讀性、有用性。沒有內容的社交平臺仍達不到預期傳播效果。內容營銷大有學問,但在社交電商領域核心關鍵詞是對話和互動。在社交平臺,對話就是服務,服務能帶來銷量。如何提高內容營銷的效果,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與用戶建立良好關系。用好微信朋友圈的評論功能。若要認識陌生人,請不要吝嗇自己的評價,多給潛在陌生用戶評價,當有深度有笑場的評價持續一段時間后,潛在陌生客戶就默默地給你回評,此時,就已經打通了與潛在陌生客戶的聯系,繼而實現產品銷售。
2.傳播正能量信息。微信營銷的本質其實是自媒體人,社交平臺銷售的不僅僅是產品更多是人品。傳播內容除了產品之外,還應該有意識的塑造正能量的自己。這就說明,暴力刷屏顯然對于塑造正能量的自己是不可取的。為此,產品信息和生活、工作密不可分。要讓陌生人了解一個賣家,賣家除了展現自己的產品外,還必須展現自己的各方各面,尤其是優秀的品質。
3.讓產品內容有厚重感。單單傳播產品信息是無法滿足用戶對信息的需求。用戶在朋友圈轉發一則文章,是因為這篇文章與其在精神上產生了共鳴,滿足了精神需求。同樣,微信朋友圈的產品文案要基于產品信息又要高于產品信息,讓產品變得更加有靈性,尤其是要賦予產品之外的價值觀或精神訴求。用戶想要購買的不僅僅是產品,而是產品背后更重要的東西。
(三) 從受者角度看,要樹立用戶思維。
對于社交電商而言,必須解決流量問題和轉化率問題。首先,通常情況下,微信流量的增加是非常緩慢的,需要日積月累。尤其是有效流量的獲得,更加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其次,有效轉化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有流量無轉化,這就成了黃婆賣瓜自賣自夸。如何提高社交平臺的銷售轉化率,也就顯得尤為重要。要同時解決流量和轉化率的方法主要有:
1.將線下用戶轉化為線上用戶。微信朋友圈是相對私密的空間,其粉絲多是同學、同事、朋友,那么,一個陌生人如何才能開心地加你為好友,顯然,只要找到人與人之間的紐帶這個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參加各種線下活動,可以認識很多陌生人,這些陌生人就成為了朋友圈的粉絲,比如參加各類公益活動,舉辦線下產品試吃活動。
2.嘗試用有影響力的人影響力。影響力的人指的是有公信力,在某個圈子里已經是"網紅",由他來推介你的不同之處,從而達到影響人的目的。
3.建立一批具有剛需的微信群。微信群是增加流量的一個渠道,但是粘性不強的微信群等于擺設,無法實現流量的轉化。對于微信群而言,最核心的關鍵詞應該是"剛需",一個具備剛需的群,它的活躍度相對來說會高。什么叫剛需,簡單舉個例子:一個群里面都是寶媽,他們的話題就是圍繞育兒,每個寶媽都會遇到各種問題,一旦一個信任度高的群出現,寶媽就會形成一個互助的組織。
三、結語
篇10
【摘 要】隨著傳播技術的革新與智能手機的普及,一個嶄新的傳播時代來臨。微博與微信是在新技術的發展下應運而生的社交媒體,是新興的信息與傳播、分享與獲取的平臺。2009年,新浪微博上線,2011年,微信后來居上,作為后起之秀的微信正在全力趕超曾經異軍突起的新浪微博。本文主要通過新浪微博與微信的SWOT對比分析,來研究二者經營模式的不同,探討微信是否能在將來激烈的互聯網產品競爭中取代新浪微博。
關鍵詞 新浪微博 微信 經營模式
一、微博概述
微博,也叫做微博客,用戶可以通過多種渠道與分享140個字符之內的文字或者圖像、鏈接、音頻與視頻等多種形式的信息。和其他互聯網產品一樣,微博也是由國外傳播到中國的舶來品。2006年,Twitter的推出紅遍了世界,微博逐漸進入到中國的市場。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線之后,依托新浪門戶網站的大流量與其博客產品的好口碑,新浪微博成為了網民關注與討論的焦點,2010年也被稱作“微博元年”。2010年4月,騰訊微博上線,但因新浪微博用戶活躍度高、粘性大,形成了用戶規模壁壘、市場占有率高,騰訊在經過多方努力后仍未趕超新浪微博。此后,基本上沒有實力相近的對手與新浪競爭,新浪微博已經成為人們口中約定俗成的“微博”產品。
二、微信概述
微信是2011年1月21日,由騰訊公司基于手機移動終端推出的一款即時聊天通訊軟件,用戶可以通過網絡發送語音、文字、圖片、視頻等消息與好友進行聊天或者多人群聊。早在微信上市之初,其信息傳遞形式就不再拘泥于文字或20KB(部分壓縮彩信可達50KB)以下的圖片+文字形式。隨著后續版本的不斷更新,例如像talk box功能、“查看附近的人”的陌生人交友功能等不斷完善,不但豐富了信息的表現形式,更開創了信息無限傳遞的可能。隨后,微信5.0版本的上線,讓“游戲中心”、“微信支付”等商業化功能成為新的亮點,這也加速了微信打造綜合性應用平臺的進程,建立了自身盈利模式,填補了微信生態圈的重要一環。
三、微信與新浪微博經營模式的SWOT對比分析
1、微信對比新浪微博的Strength
(1)用戶粘性與用戶體驗。微信是一種強關系的社交軟件,偏重于關系紐帶,通訊屬性強。注冊微信需要綁定手機號碼或者QQ號碼與郵箱賬號等,可以導入手機通訊錄與QQ好友,是一個成熟穩定聯系密切的熟人交際圈。通過線下真人互動帶動線上好友溝通,用戶粘性大,忠誠度高,信任度強。
新浪微博則是一種弱關系社交平臺,偏重內容傳播,媒體屬性強。注冊微博較為簡單,準入門檻低,平臺開放,沒有實名制,陌生人之間也可以通過點贊、評論、轉發等進行人際互動。因為新浪微博傳播內容的開放性,信息傳播中,暢通無阻,速度快,互動性強。
作為即時通訊軟件,微信主打點對點的語音聊天,但其傳播符號也非常多樣化,語音,文字,圖片,視頻,鏈接,表情等都囊括在其中。語音聊天比其他傳播符號能夠更加準確的傳遞用戶的心情與態度,通過語音這個載體,用戶之間的溝通更加的順暢,溝通誤差較小,溝通質量得到提高與增強。通過微信傳遞信息的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只需要通過少許的流量就能夠進行信息的溝通與傳播,交流方式便捷。
作為社交網絡平臺,新浪微博主打點對面的信息分享與意見評價,病毒式的傳播方式會擴大影響。多樣化的渠道使得用戶可以在任何時間與地點,都能通過多種途徑來、獲取微博信息,這些信息可以是用戶情感的宣泄與傾訴,可以是最新的新聞資訊與社會熱點事件,也可以是陌生人或者好友對于自己所發信息的評論與反饋。新浪微博的自由化與靈活性,增強了用戶之間的交流互動,提升了用戶體驗。
(2)產品內容與營銷策略。微信依托龐大的騰訊用戶資源與手機通訊錄,支持聯系人跨平臺的傳輸,打通了騰訊微博與郵箱等產品的聯系,做到了騰訊旗下產品的一體化,方便了用戶,形成了集聚效應。在產品的研發與改進上,微信不停地更新換代新版本,又增加了朋友圈、查看附件的人、掃一掃、搖一搖、漂流瓶、公共號服務、微信支付與微信打車等附加功能用來滿足用戶需求、增加用戶滿意度。
新浪微博則是依托名人效應與傳播內容吸引用戶,它是一種信息與傳播渠道,媒體屬性較強。新浪微博也在不斷的創新與實踐,它能夠從用戶的需求出發,滿足用戶對于情感傾訴、信息獲取、娛樂消遣等需求,吸引用戶的關注,比如在微博廣場中有“熱門微博”、“媒體匯”、“名人堂”以及“微博話題”等產品內容的開發。
微信是即時營銷模式,通過掃描二維碼進行020(Online To Offline,即線上營銷帶動線下消費)折扣營銷。通過LBS功能插件查看附近的人。通過公眾平臺的信息推送以及朋友圈進行宣傳營銷信息的分享。
微博是實時營銷模式,通過廣告進行品牌定位,通過制造熱點話題渲染造勢,通過名人效應吸引眼球,通過轉發抽獎等形式進行前期的商業宣傳活動,發展粉絲經濟與注意力經濟。
2、微信對比新浪微博的Weakness
(1)安全性。微信可以重名,新浪微博不允許重名,微信昵稱的重復性,辨識度低,給假冒賬號進行詐騙提供了條件。且基于朋友間強關系的微信傳播,在進行謠言傳播的時候會更加迅速與隱蔽,謠言傳播具有不可控性。新浪微博過度的開放性加快了謠言的傳播速度,信息來源的不可靠性加速了謠言的生成與泛濫。
微信朋友圈的內容具有封閉性,不允許轉發,不是互相好友關系就看不見內容,私密性會帶來信息傳播的局限。微博賬號安全性低,如果沒有設置隱私權限,的信息容易造成個人隱私的泄露,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在營銷方面,微信和新浪微博都有虛假信息泛濫,垃圾賣家擾亂商業秩序的情況出現。微信用戶利用好友的信任在朋友圈虛假消息,售賣假冒偽劣產品。新浪微博用戶更甚,通過微博進行虛假宣傳,謀取暴利,進行不正當競爭。
(2)功能性。微信上線較微博晚,并沒有搶占先機。微信PC網頁版功能尚未完善,僅有聊天功能,不能夠使用朋友圈、查看附件的人、玩漂流瓶等附加功能。微博主界面花哨繁亂,有很多廣告植入。這些都影響了用戶使用感。
微信與新浪微博是碎片化時代的產物,的信息內容松散無組織。新浪微博還有信息重復與過載,信息虛假與混亂等問題。
微信沒有在線的功能,對方看不到用戶是否在線的情況,有時候會造成信息延遲溝通。新浪微博因其準入門檻低,用戶粘性較差的原因,僵尸粉遍布,無效溝通情況多。
3、微信對比新浪微博的Opportunity
(1)發展潛力。新浪微博比微信上線的時間早,目前正處于成熟平穩期,發展速度比微信要慢,發展空間較小,但新浪微博已經上市,能夠獲得更多的資金與機會去實現其商業價值。微信則處于快速成長期,打通了移動通信與互聯網的界限,發展空間大,發展速度快。不僅可以通過自身優勢轉化自有用戶增加微信的使用人數,也能夠通過多種途徑轉化微博用戶,未來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發展潛力巨大。
(2)發展方向。新浪微博和微信等都屬于社交應用范疇,而由于技術不再成為制約軟件發展的瓶頸,大量的同類應用鋪天蓋地席卷而來,同質化嚴重。創新不足,無法帶給用戶新的使用體驗也成為眾多社交軟件快速消亡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見,創新才是新浪微博、微信在未來發展中的核心競爭力。
新浪微博與微信的信息傳播輻射范圍有著明顯差別。因此新浪微博與微信的發展方向應有必要區分,微信應該更加努力的開發朋友圈的信息分享,加強用戶原創信息或可分享信息的挖掘,進一步強化主體用戶在朋友圈里的強依存關系。新浪微博因其信息輻射范圍巨大,相對來說公共性信息會得到更多層級的傳播,方便用戶及時參加到輿論形成和輿論爭辯的第一線。所以新浪微博應該盡可能提高公眾對于社會事件的參與度,并增強公眾對于公共性群體事件意見的整合力度,盡量給予部分社會問題的基本情感取向和態度底線。
4、微信對比新浪微博的Threat
在激烈的互聯網產品競爭中,微信與新浪微博同樣都要面對其他同類社交軟件的沖擊,比如QQ、陌陌、人人、米聊、飛信等。微信的出現觸動了移動運營商的利益,微信語音的即時通訊功能減少了用戶的短信使用量與語音通話時間。移動運營商虎視眈眈,正在思索新的對策對抗微信。而微博因國內傳播環境與網絡監督制度的不足,發展的并不健康。眾聲喧嘩、謠言泛濫、烏煙瘴氣與過度營銷阻礙了新浪微博的正常發展。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微信與新浪微博即使再有巨大的市場占有率,也會馬失前蹄,被別的競爭對手取代。
5、微信與新浪微博經營模式的SWOT戰略選擇
微信應該利用好騰訊的客戶資源,繼續維護朋友圈的強關系傳播。在這種信任傳播基礎上,拓展用戶群體,并不斷發展海外用戶市場。加強PC版微信的功能開發,更好的實現跨媒體平臺溝通。
微博需要提升傳播內容的質量,改善網絡傳播環境。遍地僵尸粉是因為在微博上的信息內容不足以讓他們感興趣,甚至受到垃圾信息的煩擾。更多有質量的傳播內容才能滿足用戶的使用需求,培養使用習慣。微博營銷應更多使用官方微博,增強用戶信任感,同時也不宜過度營銷。
結語
微信已成為用戶在社交軟件選擇中最重要的手機客戶端之一,但還不能夠取代新浪微博,兩者屬性有細微的差別。新浪微博的媒體屬性使得新浪微博更像大眾傳播的新聞平臺,信息源多樣,病毒式的傳播。自媒體時代的人們更愿意選擇用微博傳播身邊的重大事件。微信更多的是用于經營現實中的人際網絡,微信的社交網絡屬性使得其傳播影響力局限在個人社交網絡。
基于對微信和新浪微博兩者的SWOT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的得出兩者在目標用戶群發展策略上的運營模式、信息傳播渠道等環節的不同。因此雖然在微信快速發展的同時,微博活躍用戶數會有下降。但是筆者認為,這一趨勢會逐漸趨于一個合理分配空間。因為新浪微博和微信分別滿足了社交媒體用戶的不同傳播訴求。多樣的用戶需求,很難整合到同一個社交媒體中,因此微信與新浪微博的長期發展并存,將是引領未來社交媒體行業格局的基本態勢。
參考文獻
①趙振祥、王潔,《微博與微信:基于媒介融合的比較研究》[J].《編輯之友》,2013(12)
②林小燕,《微博客流行的學理思考》[J].《新聞愛好者》,2010(11)
③陸高峰,《從微博到微信》[J].《青年記者》,2013(6)
④黨昊祺,《從傳播學角度解構微信的信息傳播模式》[J].《東南傳播》,2012(7)
- 上一篇:期貨交易入門技巧
- 下一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