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股權投資評估方法范文
時間:2023-07-09 09:17: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長期股權投資評估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般情況下,股權投資的會計核算方法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是成本法,第二是權益法。其中成本法主要指在長期股權投資的情況下,依據現有的股份評估內容評價被投資企業的價值,然后預測再次投資的成本,再次投資過程中要考慮好各種貶值因素,扣除投資中的附帶損失,這種評估方法便是成本法。另一種核算方法是權益法,權益法主要指以投資時支付的資產價值計價,然后依靠持有的被投資企業的股份利益的變化調整投資價值范圍進行核算的一種方法,此方法比較適合應用于長期股權投資企業,此核算方式主要取決于投資企業對被投資企業的控制力,否則不建議使用此類方法。
二、上市公司股權投資會計核算改進措施
在上市公司的管理中股權投資的會計核算方法可以有很多種,至于使用哪一種就需要會計人員進行合理斟酌,首先可以將企業的股權進行分類,以便于會計核算分析。另外一種情況是上市公司能和被投資單位進行共同控制與相互影響,比如在某項經濟活動中可以實現雙方共同控制較為重要的生產經營決策和財務事件,而相互影響是雙方在另一個企業的財務決策中有參與權,但是沒有控制權,這種情況下可以采用權益法進行會計核算,如果投資公司對投資單位沒有影響關系,也沒有控制權,那么市場上也沒有任何權益的產生,這種情況下需要采用成本法進行會計核算。在上市公司股權投資會計核算中成本法和權益法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換,比如成本法向權益法進行核算時,利用成本法核算的股權投資價值要作為最初的投資成本按照權益法進行相應的核算。這種轉換的主要條件是:投資公司對被投資公司失去了影響力和控制權,長期股權投資的經濟價值不能準確的核算出來,此時投資公司仍然繼續投資,公司對被投資企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和控制力,這時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該將原持有的股權與新增股權分別處理。首先可以通過商譽形式,利用應得利益的比例衡量投資企業持有的凈資產價值和原有股份價值之間的差額,如果有余額就沒有必要調整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否則就應該做適當的調整。而權益法向成本法進行轉化的情況一般是由于投資期間,投資企業新增的投資金額或者是追加的投資轉移到其他隸屬公司,應該依據會計核算相關規定調整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另外在投資過程中出現的消減投資現象,導致股權核算方法從權益法轉變為成本法,這時需要改變長期股權投資的價值,以便為改變核算方法提供基本依據。
三、結語
篇2
正如吳水澎教授所言,公允價值在會計實務中的應用將推動會計學及財務信息建設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布了新的會計準則,包括1項基本會計準則和38項具體會計準則。新會計準則的一大特點即體現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會計實務中的具體應用,會計準則中對公允價值計量做出了基本的計量標準規范,但是對于通過何種途徑確認資產的公允價值卻有各種不同的觀點。本文擬對資產評估學與會計學中公允價值理論的相關性進行探討,以分析通過資產評估途徑對公允價值進行確認的可行性。
一、資產評估價值類型定義與會計公允價值概念的相關性
資產評估學中關于價值類型的分類,以評估時所依據的市場條件、被評估資產的使用狀態,以及資產評估使用范圍分為市場價值和非市場價值。根據國際資產評估標準,資產評估概念定義為:“資產在評估基準日時的交換價值。資產的交換是在一個適當的市場上的公開的交易,在自愿的購買者和出售者之間進行的,而且買賣雙方都是精明、謹慎、沒有人強迫的。”《國際評估準則》指出,“市場價值是指自愿買方和自愿賣方在各自理性行事且未受任何強迫壓制的情況下,對在評估基準日進行正常公平交易中某項資產應當進行交易的價值估計數額。”中評協價值類型評估準則項目負責人姜楠教授認為,“資產評估中的市場價值是指資產在評估基準日公開市場上最佳使用或最有可能使用條件下,資產可能實現的交換價值的估計值。”
在2006年新頒布的會計準則,《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會計計量屬性增加了公允價值計量,其中對公允價值概念定義為,“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在《國際會計準則第32號――金融工具:披露和列報》中,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公允價值,指在一項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自愿的雙方交換一項資產或清償一項債務所使用的金額。”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在《財務報告準則第7號――購買會計中的公允價值》中,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是:“公允價值,指熟悉情況、自愿的雙方在一項公平交易而不是在強迫或清算拍賣交易中,交換一項資產或一項負債所使用的金額。”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在其《手冊》中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是:“公允價值指沒有受到強制的、熟悉情況的自愿雙方,在一項公平交易中商定的對價的金額。”
通過以上對兩個概念的闡述,可以看到資產評估學中市場價值定義和會計學中公允價值揭示的價值內涵具有相似性,都明確了價值的前提為交易的自主性、非脅迫性,交易的公平性、透明性,交易雙方對特定交易對象的知曉程度的一致性,體現了資產評估對資產價值的估算與會計學對資產會計計量價值確定的相近性。
二、資產評估目的與經濟業務會計公允價值計量的相關性
資產評估實務中,資產評估行為所對應的經濟行為主要包括資產轉讓、企業兼并、企業出售、債務重組、股份改制等,資產評估行為為特定的經濟行為出具公允的價值參考依據,而會計活動要對企業的經濟行為做出相應的記錄,根據新的會計準則,不同的資產、不同的經濟行為要求以公允價值計量,其正與資產評估的評估目的相吻合。
在新頒布的會計準則中,涉及公允價值計量的會計準則具體包括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性房地產、非貨幣易、資產減值、債務重組、企業合并等18項具體會計準則,而其中涉及公允價值計量同時與資產評估目的直接相關的,包括長期股權投資中以非現金資產取得長期股權投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符合商業性質的經濟行為、債務重組中以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等。在國際資產評估領域中,早就有一類資產評估業務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資產評估,其特為會計期末資產公允價值的計量提供參考依據。雖然會計準則中沒有明確使用資產評估師的結果作為資產公允價值的計量依據,但專業而獨立的資產評估師出具的價值意見無疑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比如投資性房地產關于使用公允價值計量的處理、資產減值關于期末資產減值的測算、尤其是對于上市公司以及公用型企業來說公允價值的計量采用評估結果更具有公信力。
資產評估目的與會計資產價值計量與處理都同企業經濟行為密不可分,兩者之間也有極強的相關關系,資產評估可以為會計計量提供專業的價值參考依據,會計信息采用評估結果可以更好地體現資產的價值。
三、資產評估評估方法與會計公允價值確認方法的相關性
資產評估基本方法包括資產基礎法、收益法、市場法,《企業價值評估指導意見(試行)》中對三種方法的概念進行了清晰的闡述,“收益法,是指通過將被評估企業預期收益資本化或折現以確定評估對象價值的評估思路;市場法,是指將評估對象與參考企業、在市場上已有交易案例的企業、股東權益、證券等權益性資產進行比較以確定評估對象價值的評估思路;資產基礎法,是指在合理評估企業各項資產價值和負債的基礎上確定評估對象價值的評估思路。”
資產評估基本方法與新會計準則中對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是一致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應用指南中有關購買方對取得的被購買方各項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計量,充分體現了評估方法與會計方法的一致性,如有活躍市場的投資性資產以活躍市場價格確定公允價值、長期應收款項以適當利率折現后確定公允價值、產成品以其估計售價減去估計銷售費用、相關稅費等確定公允價值,這正是資產評估三種方法在會計公允價值計量中的應用。
通過資產評估基本方法與會計公允價值計量方法的簡要比較,可見資產評估方法已經初步在會計計量中得到了應用,而對于資產期末公允價值的計量同樣可以借鑒資產評估方法,為財務報告使用者確信結果(信息)的合理性提供支持。
四、資產評估準則為會計公允價值計量提供了保障
新會計準則中引入了公允價值的概念以對資產的價值進行確認計量,公允價值英文表述為“fair value”,如果從人文角度考慮其含義,公允價值有公正、公平之含義,資產的價值如果以公允價值計量,那應該體現公正的價值表述,結果為公眾所認同,尤其現在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成熟與完善,上市公司的資產計量如果以公允價值進行確認,那如何保證其結果為廣大股東所認可就成為會計計量中的難點。
而資產評估行業作為提供價值估值建議的專業服務行業,從其建立初始至今始終保持獨立的、專業的、客觀的行業執業標準,并將這一標準貫穿于執業過程中,體現于評估規范和評估結果中。
在資產評估報告序言部分我們可以看到,“××(評估機構)接受××××委托,根據國家有關資產評估的規定,本著客觀、獨立、公正、科學的原則,按照公認的資產評估方法,對為××××(評估目的)而涉及的全部資產和負債進行了評估工作。本所評估人員按照必要的評估程序對委托評估的資產和負債實施了實地查勘、市場調查與詢證,對委估評估對象在××××年××月××日所表現的市場價值做出了公允反映。”
《資產評估準則――基本準則》中明確指出,“注冊資產評估師執行資產評估業務,應當對評估結論的合理性承擔責任”,“注冊資產評估師應當在評估報告中提供必要信息,使評估報告使用者能夠合理理解評估結論”。《資產評估職業道德準則――基本準則》中指出,“注冊資產評估師執行資產評估業務,應當獨立進行分析、估算并形成專業意見,不受委托方或相關當事方的影響,不得以預先設定的價值作為評估結論”,“注冊資產評估師應當在評估報告中提供必要信息,使評估報告使用者能夠合理理解評估結論。注冊資產評估師不得出具含有虛假、不實、有偏見或具有誤導性的分析或結論的評估報告”。《企業價值評估指導意見(試行)》中指出,“注冊資產評估師執行企業價值評估業務,應當恪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勤勉盡責,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不得出現對評估結論具有重要影響的實質性疏漏和錯誤,不得以預先設定的價值作為評估結論”,“注冊資產評估師執行企業價值評估業務,應當獲取充分信息,并進行審慎分析,確信信息來源是可靠和適當的”,“注冊資產評估師應當在評估報告中披露必要信息,使評估報告使用者能夠合理理解評估結論”。
資產評估結果的公正性保證了資產評估工作能夠為會計公允價值計量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并確保評估結果為會計報告使用者所理解與認同,更好地體現資產的價值,更好地配合會計公允價值計量工作。
綜上所述,資產評估與會計關于公允價值有較強的相關性,資產評估結果可以作為會計公允價值計量的參考依據,但為了能夠更好地為會計計量工作服務,資產評估行業仍然需要保持和加強以下工作:
1.嚴格執行資產評估操作規范,保持工作的獨立性,確保結果的合理性、公正性;
2.繼續加強資產評估理論研究,完善資產評估準則體系,指導資產評估工作。
資產評估行業從業人員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進一步提高執業的專業水平,為更好的服務于會計計量工作,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謝詩芬.公允價值:國際會計前沿問題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2]姜楠.資產評估.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3]劉萍,等.“企業價值評估指導意見”講解.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篇3
一、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特點
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是指評估人員基于企業會計準則及企業會計核算和會計披露的相關要求,運用評估技術,對財務報告中存在減值跡象的資產的公允價值或特定價值進行分析、估算并發表專業意見的行為和過程。作為特殊目的下的評估,它對傳統的評估業務既有繼承,又有創新,具有自己的一些特點。
(一)評估對象的復雜化 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涉及到固定資產、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性房地產、生物資產、無形資產、商譽、存貨等10項相關資產,《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一資產減值》(以下簡稱《資產減值》準則)規定,企業在資產負債表日應當判斷資產是否存在減值的跡象,如有確鑿的證據表明資產存在減值跡象的,應當進行減值測試,估計資產的可回收金額。因此,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其評估對象應界定為資產負債表日有減值跡象的所有資產。
施超在《2007年A股上市公司公允價值計量實施情況分析》中對1328家上市公司計提減值準備的資產科目和公司數量進行了統計,其統計結果如下:
根據上述統計結果可以看出,以減值為目的的評估涉及的評估對象包括了存貨、金融資產、長期投資、投資性房地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11項,需要注意的是,評估對象可以是各類單項資產,也可以是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不同的資產其面臨的市場情況、取得收益的現金流的形式都具有各自的特點,因此在評估過程中,評估人員須根據每項資產的具體條件,選擇恰當的評估方法,利用合理的評估參數進行評估。
(二)以資產持續經營為評估前提 傳統的評估中的資產,多數伴隨企業改制、企業合并、抵押、質押、出資、轉讓、訴訟等經濟業務的發生而進行的評估,以上評估主要以產權變動為前提,也即資產評估中的交易假設。而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是基于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以及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這一目的,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或相關會計核算、披露的要求,對財務報告中的相關資產的公允價值或特定價值進行的評定估算,財務報告編制依據的假設之一便是持續經營,那么財務報告為目的下的評估也應該建立在持續經營假設前提下,而不是交易假設之下。由于評估過程中價值類型的選擇、參數的選取甚至評估方法的選擇都會受到評估假設的影響,所以評估師在進行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時,應在這一目的所包含的假設條件下采用科學的評估方法和評估程序進行估價。
(三)以會計準則及相關會計規范為評估依據 《資產減值》準則中規定了資產進行減值測試的前提以及減值金額的確定方法,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需要遵循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規范的要求,并在資產評估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之下,運用資產評估的技術對需進行減值測試的相關資產進行公允價值的測算或者未來現金流量的預計。需要注意的是,此處的公允價值是會計準則中規定的公允價值,并不完全等同于資產評估中的公允價值;對未來現金流量的預計也要按照會計制度的規定,需要以經企業管理層批準的財務預算或預測數據為基礎,但需要對數據的可靠性進行檢驗。傳統的資產評估只需要遵循資產評估的相關法律法規,根據評估目的選擇恰當的評估方法、價值類型,利用合理的評估程序進行公允價值的評估。因此,與傳統的資產評估相比,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除了需要遵循資產評估的法律法規之外,還需要遵循企業會計準則等相關制度。
(四)評估方法選擇的特殊要求 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在《評估指南》中提出了公允價值的層級,美國會計準則157號構建了三個層次的“公允價值層級”,指南中規定公允價值的層級受評估方法的選擇以及評估數據來源的影響。根據評估數據的來源層級選擇相應的評估方法,在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中首選市場法,在市場法無法適用時,可選擇估計技術。指南中同時規定“會計準則規定的減值測試不適用成本法”。而傳統的資產評估,可根據評估目的、評估對象、評估條件以及可收集的評估資料選擇恰當的評估方法,一般需同時采用幾種方法對評估結果進行驗證。
二、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價值類型選擇
評估師根據評估目的確定合理的評估價值類型。資產評估相關準則把評估的價值類型分為市場價值和非市場價值,價值類型的合理定義和科學確定制約著資產評估目的的實現。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中可回收金額的確定過程中涉及到公允價值的確定,減值測試中公允價值的確定同時受《資產減值》準則規定的約束,《資產減值》準則對公允價值的規定也直接影響減值測試下評估中的價值類型選擇。
(一)《資產減值》準則對公允價值的規定 《資產減值》準則中規定資產可回收金額根據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較高者確定,公允價值的合理確定是資產減值測試的關鍵因素。
對于可回收金額中涉及的公允價值問題,準則規定了企業在估計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的凈額時,應當按照下列順序進行:(1)公平交易中資產的銷售協議價格;(2)資產不存在銷售協議但存在活躍市場的情況下,應當根據該資產的市場價格確定公允價值;(3)在既不存在資產銷售協議價格,又不存在資產活躍市場的情況下,可參照同行業類似資產的最近交易價格或者結果進行估計;(4)如果按照上述要求仍無法可靠估計資產的公允價值,應該用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作為其可回收金額。由此可知,準則中對公允價值的規定建立在定價信息的市場可取得性,在對資產的公允價值進行評估時,公平市場中的交易價格信息是評估人員的首選。
(二)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價值類型的選擇問題 根據上述《資產減值》準則中公允價值的規定可知,會計中的公允價值類似于資產評估中的市場價值類型,即自愿買方與自愿賣方在評估基準日進行正常市場營銷之后所達成的公平交易中某項資產應當進行交易的價值估計數額,當事人雙方各自理性、謹慎行事,不受任何強迫壓制,這一條件下得到的評估價值是市場價值。從施超對1328家上市公司計提減值準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對象集中在企業在用并將持續使用的機器設備、無形資產、長期股權投資、房屋建筑物等資產,這些資產大多為在用資產。如果按照
準則的規定從市場中尋找這部分資產的交易價格,很顯然存在一些困難。就目前來看,我國的二手交易市場除商業用與居住用房地產具有相對較發達的二手市場外,其他的舊設備、無形資產尚沒有利用市場法取得其公平市場交易價格信息的客觀條件。
當無法從市場中直接尋找公平的市場交易價格信息時,準則規定可以利用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對需要減值測試資產的公允價值進行評估,如果利用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方法評估資產的市場價值,那么未來現金流量是被評估資產的客觀的收益,即資產在平均的使用條件下未來能夠給企業帶來的現金流量,這種現金流量不等同于企業自身現實條件下的未來現金流量。而《資產減值》準則中規定,利用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來估計資產的價值時,這部分未來現金流量建立在經企業管理層批準的最近財務預算或者預測數據之上,顯然,用這一現金流量評估出的資產價值不是市場價值,而是該資產在企業現有條件下的在用價值。
按照傳統的資產評估相關理論,評估目的決定價值類型,通常來看,每一種評估目的對應一種價值類型,但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按照會計準則的規定對具有減值跡象的資產價值進行評估會涉及到兩種價值類型。首先,如果按照活躍市場中公平交易的價格信息進行估值,則采用的是市場價值類型,如果按照《資產減值》準則的規定利用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進行估值,那么采用的價值類型是在用價值;也即同一目的下的評估可能采用兩種價值類型。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建立在持續使用的假設之下,并且被評估資產作為在用資產呈現在會計報表中,按照資產評估的相關理論,該目的下的評估應該采用在用價值類型。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會計準則的規定進行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在價值類型選擇問題中遇到了與傳統資產評估理論相矛盾的地方。
按照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會計報告提供的信息首先滿足可靠性的要求,當活躍市場中的交易信息與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相比更具可靠性時,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首選市場價值類型。但當會計準則規定與資產評估傳統理論相悖時,應該如何解決,則是一個尚待解決的問題。
三、評估方法適用性問題分析
《評估指南》指出,在進行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中,應該首先考慮市場法,在市場法無法進行評估時,可選擇收益法進行價值估計,并且規定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不適用成本法。筆者認為,指南對評估方法的選擇與會計準則中對公允價值的規定具有一定關系。
(一)市場法的適用性分析 資產評估的市場法是利用市場上相同或者類似的資產的近期交易價格,經過直接比較或類比分析來估測資產價值的評估方法。市場法運用的基本前提是:有一個活躍的公開市場;公開市場上要有足夠多的可比資產及其交易活動。考慮到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中資產大多為在用的機器設備、不動產、無形資產、長期投資等沒有活躍市場的資產,因此利用市場法進行評估受到很大的限制。另外,即使存在活躍市場的房地產等,由于評估目的非產權轉讓目的,而是持續使用條件下的評估,所以從市場上得到的數據并不一定能夠反應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價值;因此,筆者認為市場法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二)收益法的應用分析 收益法是通過估測被評估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來判斷資產價值的評估方法,是將利求本的一種評估方法,從理論上講,收益法是最為科學的。對收益法評估結論的科學與否,必須把握三個關鍵要素,即未來現金流的預測、折現率的確定以及未來收益的持續時間確定。在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中,機器設備、廠房土地、專利技術等資產并不能獨立產生現金流,《資產減值》準則中提出了通過資產組的形式進行未來現金流量的預測,用收益法對資產組價值進行評估,這一方法解決了某些不能獨立產生現金流的資產不能用收益法進行價值評估的弊端,因此,利用收益法進行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具有很好的適用性。
(三)成本法的應用分析 成本法是從資產重置角度評估資產的,其基本思路是先測算被評估資產的重置成本,然后扣減實體性貶值、功能性貶值(可能是功能性溢價)和技術性貶值。《評估指南》指出,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不能使用成本法,在傳統的資產評估中,如果評估程序科學、評估參數合理并且評估假設一致的情況下,對同一資產采用三種方法進行評估,其評估結果應該趨同,在以成本法為目的的評估中,如果資產在未來的使用中產生的未來利益流入不能達到設計標準或預計要求,可以究其原因來計提功能性貶值或經濟性貶值,從而得到一個合理的評估結果。筆者認為,成本法不應被排除在以減值測試為目的的評估方法之外,就像美國會計準則157號“公允價值計量”中闡述的,公允價值的層級應優先選擇估值數據而不是估值技術。
參考文獻:
[1]施超:《2007年A股上市公司公允價值計量實施情況分析》,《中國資產評估》2009年第3期。
篇4
企業折現現金流法是將企業資產在未來所能產生的自由現金流根據合現的折現率予以折現,得到企業的經營價值,然后減去所有非權益資本價值后計算權益資本價值的方法。其基本模型為:
其中:FCF:經營性資產自由現金流;非營業性資產價值:如現金、流動性強的金融資產、不納入合并報表的子公司等;WACC:加權平均資本成本;t:估值年限;非權益資本價值:債務價值、優先股價值等。
二、折現現金流法在權益資本價值評估應用中的問題分析
(一)正確區分經營性資產與非經營性資產并采用不同的價值評估方法
在評估時,企業首先要將經營性資產與非經營性資產進行恰當歸類,即經營性資產的自由現金流不應包括任何來自非營業性資產的現金流,非營業性資產的價值應該單獨計算。這主要是因為,對于經營性資產而言,其當前價值主要依賴于未來產生的現金流量,而非營業性資產其當前價值的計算采用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不合理。一般來講,企業的非營業性資產可以分為兩大類:一大類即按照現行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流動性較強的金融資產(如交易性金融資產),因為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這些資產的計量屬性均采用的是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而不是現值計量屬性,因此在計算其價值的時候,一般應采用最新公布的資產負債表的信息,而不采用折現的未來現金流量。至于對不同企業進行評估時,到底哪些列入經營性資產哪些列入非營業性資產,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這有賴于企業管理當局的持有意圖。第二大類即缺乏流動性的投資(如不進入合并報表的子公司),由于對于不進入合并報表的子公司來而言,對于母公司價值評估可利用的信息按照企業會計準則長期股權投資會計處理的規定,其可利用的報表信息取決于持有股權比例的大小,但如果對子公司的投資采用折現現金流,其折現率的選擇應選擇與投資風險相當的資本成本,與經營性資產折現所選擇的折現率不相一致,因此對這類投資最好也應單獨計算其價值,而不應將其列入經營性資產。
(二)對歷史財務報表進行分析調整后預測經營性自由現金流
自由現金流量(FCF)是指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扣除資本性支出的差額,即扣除新增投資后公司核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反映了在不危及公司生存與發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給股東和債權人的最大現金額。它是企業折現現金流量法估值的基礎。由于自由現金流受收入增長和投入資本回報率的約束,因此,在預測未來自由現金流之前,企業需要先考查公司的歷史財務績效,重點關注對自由現金流產生決定性影響的投資資本回報率與收入增長上。此外,由于投入資本回報率和歷史自由現金流無法直接從公司的財務報表中計算出來,因此需要首先對歷史財務報表進行調整,將其調整為經營項目、非經營項目和資本結構區分開來的新的財務報表,在此基礎上,利于調整后的財務報表來計算歷史自由現金流量以構成未來預測的基礎。在預測未來自由現金流量時,從價值評估的實踐操作而言,短期來講(一般1―5年),可以從會計報表的所有項目入手,如毛利、銷售費用、應收賬款、存貨等。對于中期而言(通常為5―10年),由于具體的分項目預測涉及到太多的不確定性,而且預測準確性難以有效把握,因此可把預測的重點放在企業的一些關鍵財務指標上,如營業利潤、調整稅率等指標。再對于長期而言(一般10年以上),逐年預測企業的一些關鍵財務指標對于價值評估沒有太大意義,計算長期以后的現金流量就要利用連續價值的計算方法。
(三)選擇合適的折現率
要計算經營性資產的價值,就要對預測的自由現金流按照時間和風險進行折現。由于自由現金流對所有的投資者都是可得的,因此自由現金流的折現系數必須代表所有投資者面臨的風險。由于加權資本成本(WACC)綜合了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要求的基于市場目標價值的回報率,因此折現現金流法模型在企業價值評估時折現率選擇加權資本成本比較合理。
(四)評估企業整體價值(即經營價值+非營業資產價值)
在對未來期間的經營性自由現金流進行預測的基礎上,通過選擇合適的折現率(WACC)對未來自由現金流量進行折現,即評估得出企業的經營性資產的價值,再通過對現金、流動性較強的金融資產及不納入合并報表的子公司的價值進行單獨估值,就可以評估得出企業的整體價值。
(五)分項目評估非權益性資本價值
根據前面的分析,把企業的經營資產價值和非經營資產價值相加就得到企業整體價值,用企業整體價值減去所有非權益性資本價值,就可以評估得出權益資本的價值。企業一般常見的非權益性資本價值主要包括負債、經營性租賃、或有負債、少數股東權益等。在對這些非權益性資本價值進行評估時,要結合不同項目的特點采用相應的方法評估其價值,比如對于一般負債而言可以采用市場價值,如果不滿足這樣的條件,就應當按照預計未來支付債務所要償付的本息選擇合適的折現率予以折現,當然有些情況下,利用賬面價值作為價值評估值也可能是一個合理的估計值。
在分項目評估非權益性資本價值并將其相加后,將前述已評估出的企業整體價值減去非權益性資本價值即可得出權益資本價值。基于這樣的原理,在評估權益資本價值的基礎上,價值評估人員還可以將這種方法用于公司股價的評估。
三、折現現金流法的固有缺陷及其他估值方法的選擇
一是作為折現率具有可便于理解性及操作的簡單性,但缺陷也非常突出。如果把資本成本作為一個常數來對未來所有的現金流量進行折現,實際上相當于假定企業是以固定的負債比率目標管理其資本結構的。但實際上這種假定與實際情況存在著很大程度上的背離。
二是折現現金流法還有一個固有的缺陷,在注重公司績效考核的現代企業管理體系中,單純依賴現金流的信息很難對公司的績效做出準確判斷。因為自由現金流的減少可能緣于公司的績效不良或公司的新增投資減少。
篇5
1 SFAS NO.157的主要內容
1.1 范圍。規定了一些不適用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的會計公告,如《以股權為基礎的支付》(Share-Based Payment)和APB NO.43,Chapter4,“Inventory pricing”等。
1.2 公允價值的定義。SFAS NO.157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報告實體所在市場的參與者之間進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收到的價格或轉移一項負債所支出的價格。與以前的各種定義相比,該定義首次引入并強調了“有序交易”的概念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和我國財政部規定的“公平交易”的概念有較大的差異。有序交易是指報告主體對出售的資產或轉讓的負債,在計量日之前做了一段時間的常規市場宣傳后所進行的的交易,而不是強迫交易;出售資產或轉讓負債的交易是計量日的模擬交易,它是從持有資產或承擔負債的市場參與者角度考慮確定的;因此,公允價值計量的目標是確定在計量日出售資產收到的或轉讓負債支付的價格(脫手價值)。新準則同時對與公允價值定義相關的概念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如:有效市場、市場參與者、主市場、資產的運用、負債的運用。
1.3 公允價值的計量框架。新準則構建的公允價值計量框架包括: 公允價值的初次確認、評估的方法、評估方法所需的資料(inputs)、公允價值層級(fair value hierarchy)以及詢價和報價為基礎的資料(inputs)。相對于以前的做法,新準則的公允價值計量有如下的改進:①該準則強調:公允價值是以整個市場為基礎計量的,而不是基于個別的會計主體,即市場參與者假設。②該準則強調:市場參與者假設包含風險因素,這些風險有評估方法固有的風險和評估資料固有的風險。③該準則強調:市場參與者假設包括因資產銷售(或使用)限制的影響。④該準則強調:負債應包括不執行風險。⑤該準則使用資產評估的三種常用方法:成本法(cost approach)、收益法(income approach)和市場法(market approach)。這與我國普遍的使用現值計量(present value)明顯的不同。⑥該準則使用公允價值層級(fair value hierarchy)的理念:將評估的資料分為3個等級,位于公允價值層級中最高優先地位的是活躍市場中的報價,位于最低優先地位的是不可觀察的數據,例如報告實體自己的內部數據。
1.4 公允價值的披露。FASB委員Leslie Seidman表示:“新準則要求會計主體對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和負債披露更多的信息,這樣就使得投資者和財務報表的其他使用者可以更清楚地判定這些計量對會計主體財務業績的潛在影響。”新準則關于公允價值計量的披露的具體要求如下:
1.4.1 在初次確認后,繼續使用(或存在)的資產或負債。對于在初次確認隨后的會計期間內繼續使用(或存在)的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計量,會計主體應該披露:可以使會計報表使用者評估公允價值計量時所使用資料的信息、使用重要的無法觀察的資料的信息、公允價值計量對于當期的收益(或者是凈資產變動)的影響。為了達到上述的目標,報告主體應分別在中報和年報中針對每類資產或負債披露如下的信息:報告日的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計量采用的公允價值層級中的不同級別、使用重要的無法觀察的資料的信息時的所有的損益以及購銷事項、對于每期所有實現的和未實現的損益、公允價值計量的評估方法以及變動(僅限年報)等。
1.4.2 在初次確認后,不繼續使用(或存在)的資產或負債。對于在初次確認后終止使用(或存在)的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計量,會計主體應該披露可以使會計報表使用者評估公允價值計量時所使用資料的信息。為了達到這個的目標,報告主體應分別在中報和年報中針對每類資產或負債披露如下的信息:報告日的公允價值計量及緣由、公允價值計量采用的公允價值層級中的不同級別、公允價值使用的重要的無法觀察的資料、公允價值計量的評估方法以及變動(僅限年報)等。
1.4.3 FASB鼓勵但不是強制要求報告主體:如果可行,在按照SFAS No.157進行公允價值信息披露的過程中,可以將按其他的會計準則(比如,SFAS No.107――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披露)要求披露的公允價值信息包括里面;如果可行,披露其他相似的計量屬性的信息(比如,存貨的市價計量)
1.4.5 新準則關注的其他事項――衍生產品。FASB曾就衍生產品的計量問題向投資者進行了咨詢,結果發現:即使在市場數據不能獲得的情況下,投資者對公允價值普遍持支持態度,但同時也希望會計主體對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以及由此對收入造成的影響做出更多的披露。新準則在考慮活躍交易事項的公允價值的同時,也界定了那些沒有活躍交易的事項的公允價值計量問題,比如某些特定的衍生產品。該準則認為,對于衍生產品的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應該反映所有市場參與者交易中的價格而不僅僅是公司的模型定價(mark-to-model)價值。此外,新準則還要求,如果會計主體利用不可觀察的數據進行公允價值計量,應增大這些事項對于收入影響的披露力度。
2 SFAS No.157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自1998年以來對公允價值先用后棄,棄后又用,直至2004年7月正式回到采用公允價值的正確軌道上來,特別是2006年2月15日我國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中大量運用到公允價值。在會計國際協調和趨同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我果是否也可借鑒美國的經驗建立一個指導公允價值運用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是值得深思的。
2.1 改變人們的慣性思維,樹立正確的觀念。長期以來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計量模式已根深蒂固于人們腦海中,尤其是會計人員也已經熟悉了歷史成本基礎會計模式的操作,而對公允價值會計特別是公允價值的內涵、計量與報告方法等則還相當陌生,在我國更是如此,因此,為了盡量避免思想、習慣上的偏見導致的對公允價值會計的盲目貶低、排斥和拒絕,應從理論上對會計人員進行理論影響,從而擺脫對歷史成本的路徑依賴,使其從思想上正確對待公允價值,認識公允價值計量帶來的會計信息質量提高。
2.2 建立“公允價值計量”準則。擴大公允價值應用范圍,加大公允價值應用力度應該是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在未來一個發展階段的重要目標和任務。但是,我們應當注意到的是新準則體系對公允價值的規定是分布在不同的會計準則里,而且對于不同的項目,公允價值的應用條件是不同。比如,在非貨幣交易中對于公允價值的運用,新準則規定了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時,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的兩個前提條件,即該項交換必須具有商業實質,并且換人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可以預見的是,統一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的缺乏必然會影響到相關準則在具體實務中的有效實施。因此,正如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經過多次的研究討論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才推出“公允價值計量”準則一樣我國會計準則制定部門需要對各項要求公允價值計量的交易和事項的計量指南進行系統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單獨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是新企業會計準則在實施過程中必須正視問題的“重中之重”。
2.3 建立與公允價值相適應的市場環境。美國作為公允價值研究最有代表性的國家,源于發達的資本市場帶來金融工具日新月異對計量屬性提出新的要求與高度分散的股權結構帶來的信息使用者更傾向于關注信息的相關性。這就說明公允價值的應用還需要有相適應的市場環境。但是在我國現階段,公允價值計量所依存的市場環境并不完善,公允價值可能難以達到公允,并有可能成為利潤操縱的工具。因此要完善與公允價值應用相關的市場環境,如健全且成熟的生產資料市場、產權交易市場、資本市場以及發達的專業評估技術等。
2.4 加強對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與披露的監管。2006年10月24日召開的中國金融衍生品大會,標志著中國金融衍生品市場深入發展的大幕已經拉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需要各有關金融監管機構的協同作戰。為推動金融衍生品市場健康發展,我們做好各方面的基礎性工作,比如要完善金融衍生品的有關法規,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要制定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規則和標準;要加強市場投資者的教育,普及金融衍生品的有關專業知識。金融衍生品交易天生的高風險性已經造成了諸多的事件,其中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報告和披露不足是關鍵性的原因之一。有鑒于此,在制定金融衍生產品會計準則時,我們應該以規范金融衍生品的列報和風險披露作為關鍵和重點,以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和全面準確性,向反映經濟實質的方向進行會計制度改革。
參考文獻
[1] 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 于永生.公允價值在美國的應用研究[J].財經論從,2005年9
[3] 謝詩芬、戴子禮.現值和公允價值會計:21世紀財務變革的重要前提[J]。財經理論與實踐, 2005年9期
篇6
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不良資產處置工作的不斷推進,金融不良資產評估的作用越來越凸顯,不僅指導著資產處置價格,而且成為考核資產公司經營業績的重要依據和監督資產處置行為,防范道德風險的重要措施。
一、我國金融不良資產的現狀
金融不良資產是指銀行持有的次級、可疑及損失類貸款,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或接管的金融不良債權以及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持有的不良債權。
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2455.5億元,其中:次級類貸款2613.2億元,可疑類貸款5176.6億元,損失類貸款4665.9億元,分別占全部貸款的比例為6.63%、1.39%、2.75%和2.48%。與2006年第一季度末相比,不良貸款余額減少了669.2億元、次級貸款減少了668.2億元、可疑類貸款增加了141.5億元、損失類貸款減少了142.3億元。不良貸款按機構劃分:主要商業銀行為11614.2億元、城市商業銀行為659.6億元、農村商業銀行為150.6億元、外資銀行為31.3億元。其中,后三者與2006年第一季度末相比,分別減少了201.9億元、7.5億元和5.4億元。
截至2006年第一季度末,中國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共累計處置不良資產8663.4億元,累計回收現金1805.6億元,現金回收率20.84%。其中: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累計處置不良資產2468億元,回收現金546.6億元,現金回收率22.15%;長城資產管理公司累計處置不良資產2707.8億元,回收現金278.3億元,現金回收率10.28%;東方資產管理公司累計處置不良資產1419.9億元,回收現金328.1億元,現金回收率23.11%;信達資產管理公司累計處置不良資產2067.7億元,回收現金652.6億元,現金回收率31.56%。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金融不良資產在總量上呈現下降的趨勢,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處置的不良資產也在不斷增加,但是從總體來看,形勢依然嚴峻,如果不盡快將金融不良資產降到合理的區域,勢必會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進程。當然,對金融不良資產進行有效處置的前提是對其進行正確的評估。
二、評估在金融不良資產處置中的作用
(一)為處置金融不良資產提供定價基礎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處置金融不良資產涉及到不同的經濟主體,處置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不同經濟主體間利益分割的過程,利益分割量的計量就要依據價值評估。金融不良資產的處置方式主要有以資抵債、實施債轉股(投)、采取法律訴訟和減讓清收的方式追償債務等三種。財政部《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資產處置管理辦法》的規定,無論采用何種方式,都必須先經合法、獨立的評估機構評估后方可處置。由此可見,在整個不良資產的處置過程中,評估工作是前提條件和基礎,是資產處置程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環節。
(二)為考核資產管理公司經營業績提供重要依據
財政部《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資產處置管理辦法》第四條規定,資產處置損失是指公司對從銀行收購和接收的貸款及利息(包括表內利息、表外利息和孳生利息)、抵貸資產及享有所有權和處置權的其他資產進行處置后,回收的資產價值與上述資產收購和接收時價值的差額以及回收資產再次進行處置發生的損失。要真實計量和核算這兩次損失,必須通過評估,以處置資產的公允價值同收購面值和實際處置變現值進行比較才能反映實際經營損失,才能客觀公正地衡量資產處置效果和經營業績。
(三)為防范道德風險提供重要措施
資產管理公司資產處置金融不良資產時經常會面臨市場風險和道德風險。同時由于我國資產管理公司受成立時間短、經驗少、任務和地位特殊、缺少健全的法律和市場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資產管理公司防范道德風險高于其他一切風險。為此,財政部要求資產管理公司資產處置應堅持公平、公開、公正和擇優、競爭的原則。《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資產處置管理辦法》規定,資產處置要嚴格處置程序,實行評估和處置相分離,加強對處置過程和結果進行檢查和審核。
三、我國金融不良資產評估中存在的問題
(一)評估理論嚴重滯后
金融不良資產評估工作有許多特點:一是評估對象為“不良債權”;二是評估對象涉及的債務人企業大多是資不抵債的關、停、倒閉企業;三是資產管理公司對不良資產的處置,一般都是以快速變現為目的。截止目前,資產評估所遵循的評估操作規范主要是《資產評估操作規范意見(試行)》(國資辦發[1996]23號)、《房地產估價規范》(GB/T50291-1999)、《城鎮土地估價規程》(GB/T50291-2001)、《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財會[2001]1051號)。這些規范只適用于實物資產價值的評估,不適合對不良金融資產進行評估。同時由于我國二級市場極不活躍,也難以采用現行市價法進行評估。而采用重置成本法則受到《資產評估操作規范意見(試行)》中諸如尚可使用的房屋成新率不低于30%、設備成新率不低于15%等規定的限制,致使評估結果與最終的處置價值嚴重脫離。
資產管理公司雖然也已對企業的償債能力進行了研究,并通過實踐中的摸索制定了相應的不良資產評估操作規范,但這些規范也只是作為一種內部的參考,并沒有上升為金融不良資產評估的統一的標準。因此,也并不具備整體的代表性。
(二)評估價值與市場價值產生背離較大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資產處置的程序一般是先對不良資產進行分析,制定處置預案;然后對不良資產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確定談判或拍賣底價;最后由處置人員進行具體的操作,變現不良資產。但在現實中,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根據評估結果制定的拍賣底價在招標過程中往往無人問津,作為談判底價也得不到對方的認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職業慣性的影響,因我國評估業起源于國有資產的評估,多年來評估業務也以國有資產評估為主,而評估國有資產同時負有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責任,所以,評估師寧可高估,不愿低估;另一方面,由于對不良資產的認識不足,評估師較少考慮不良資產特定的處置方案及其處置中的特定個別因素,也導致評估價值與市場價值產生較大背離。
(三)部分債權性資產權屬不清,產權依據不足,償債能力判斷失真
由于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委估對象涉及的債務人企業大多是資不抵債的關、停、倒閉企業,當中有許多企業財務會計資料不連續、不完整、不健全。相關的其他評估資料更不完備,由于歷史原因,有的企業賬面有長期股權投資但提供不出投資合同或協議;有房地產卻拿不出房屋所有權證和土地使用權證。而按照現有的評估慣例,委托方應出具委估對象的有關產權證明,評估機構只對委托方的合法資產進行評估。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委托評估機構評估待處置資產時,很多情況下無法提供完備的產權證明,致使評估機構難以確定評估客體的產權性質和數量,從而給委托和評估帶來一定的困難。
而當以假設清算法評估分析企業償債能力而需要對債務企業的整體資產進行評估時,有些債務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主要資產在進行轉讓時具有一定價值的資產卻無產權證明,由于此時評估機構無法對債務企業無有效權屬的資產提供評估結果,最終致使債務企業的整體資產評估結論無法滿足處置債權的需要。同時也給債務企業惡意隱匿資產提供了可乘之機。
(四)不良資產的處置進度與評估咨詢報告質量的矛盾突出
評估咨詢報告作為不良資產處置過程中唯一的參考依據,應當起著指導處置價格、監督處置行為、衡量處置效果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國目前對資產管理公司是以現金的回收額作為主要考核指標,致使評估管理工作處于“服務于處置”這樣一個被動的地位。很多處置項目存在著評估與處置時間上的矛盾,為了保證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評估咨詢報告,中介機構難以完全按照評估程序操作以保證報告的質量,逆程序操作的現象比較突出,同時也造成了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筆者認為,隨著金融不良資產商業性剝離的出現以及資產管理公司向投資銀行方向的發展,處置變現不宜再作為不良資產處置的主要方式,金融不良資產評估也將逐步向多元化過渡。企業的償債能力分析將與企業的效績評價相結合,使分析結論更加趨于合理。資本運作手段的增強將會引出多種債務重組形式的出現,對中介機構專業技術知識多元化的綜合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進一步做好金融不良資產評估的設想
(一)要研究制定有關金融資產評估方法標準體系
金融不良資產的評估與普通的工業企業的評估存在較大的差別,是資產評估中較為特殊的一種情形。因此,金融不良資產的評估方法不能完全照搬工業企業資產評估的方法。在認真總結工業企業資產重組資產評估方法的基礎上,認真研究金融不良資產的狀況、結構特點及金融資產重組的政策和要求,借鑒國外先進的金融資產評估方法,研究制定出適合金融資產評估的方法標準體系。
(二)有效處理非市場性因素對金融不良資產評估造成的影響
在實踐中,金融不良資產的公允價值與處置價格往往會產生較大的偏差,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非市場因素。非市場因素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化程度密切相關的。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僅僅依靠具體的規定和方法,最好的解決方式是,先由評估機構提出資產的公允價值,然后資產管理公司根據具體的非市場因素進行分析,依據分析結果進行相應的調整。在調整處置價格中,資產管理公司要充分考慮到企業、政府、法律等方面的情況,從而使處置結果更加合理和恰當。
(三)在金融不良資產的評估中要不斷總結工作,豐富經驗
多年以來,我國的四家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了大量的金融不良資產,在處置過程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同時,這些年資產管理公司也在不斷地承受著來自各個領域的質疑,這些都是金融行業和評估行業的寶貴資源。因此,應該對這些案例進行搜集整理,建立數據庫,利用數理統計分析方法,分析各種處置因素對資產價值的影響,建立合理規范的評估參數體系,為交易案例比較法等評估方法提供切實可行的操作基礎,合理體現市場機制對資產價值的影響。
(四)認真評估金融不良資產的真實價值
在以往的政策性處置業務中,資產評估在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和防范道德風險等方面起到了有效作用;在各家資產管理公司逐步實現商業化轉型后,資產評估的定價職能將被賦予更高的期望和要求。金融不良資產處置對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得業務決策具有更大的難度和風險,資產評估作為定價工作的中心環節,如何使評估結果更符合處置實際、更貼近市場價值,是下一步評估實踐的重要課題。《金融不良資產評估指導意見(試行)》提供了更多樣的評估方法和更寬泛的價值類型,為評估實踐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依據,有利于提高評估服務質量和效率。
(五)加強評估行業建設,提高專業勝任能力
加強行業誠信建設,提高執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創造良好的執業環境;統一計費標準,提高評估機構參與積極性。統一計費標準,制定比較合理的計費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評估機構對金融不良資產評估工作的參與積極性,對該工作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評估人員應保持和提高專業勝任能力。金融不良資產評估業務較一般的資產評估業務復雜,需要評估人員具有豐富的知識。因此,做好金融不良資產評估工作,評估人員必須下功夫學習相關知識,保持和提高專業勝任能力,否則,很難搞好金融不良資產評估工作;嚴格執行評估程序,正確使用評估方法。評估人員要樹立風險意識,克服糊弄心理,以高度的責任心嚴格執行有關準則和指導意見的規定程序。評估人員在執行程序和分析過程中,要積極發掘有用的信息,充分考慮各種不確定因素,提升不良資產的價值。在評估方法上,也要充分考慮各種評估方法的假設前提和使用范圍,以正確衡量不良債權的價值。
篇7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公允價值計量;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商業實質;現金流量
一、公允價值及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概述
1.公允價值
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雙方的交易情況的,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
確定公允價值可根據以下三種依據:一是如果該資產存在活躍市場,則該資產的市價即為公允價值;二是如果該資產不存在活躍市場,但與該資產類似的資產存在活躍市場,則該資產的公允價值比照相關類似資產的市價確定;三是如果該資產及其類似資產均不存在活躍市場,則該資產的公允價值按照使用該資產所能產生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評估確定。
2.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非貨幣性資產,是指貨幣性資產以外的資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是指交易雙方主要以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長期股權投資等非貨幣性資產進行的交換。該交換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貨幣性資產(即補價)。非貨幣性資產公允價值的確定原則是:如果該資產存在活躍市場,則該資產的市場價值為其公允價值;如果該資產不存在活躍市場而與該資產類似的資產卻存在活躍市場,則該資產的公允價值應比照相關資產的市價來確定:如果該資產和與該資產類似的資產均不存在活躍的市場,則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可按其所能產生的未來現金流量以適當的折現率貼現計算現值確定。
二、公允價值計量在我國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1.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難以確保
相比以實際交換為基礎的歷史成本計量,公允價值計量能為投資者提供更有效的決策信息,但是由于我國相關市場的發展還不成熟,市場交易不夠活躍,也不具備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的成熟市場經濟,因此在發達的市場上公允價值比較容易確認的條件下,我國如何確認公允價值就成了難題,這時許多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無法可靠計量,可能會發生人為操縱計量結果的情況,就難以滿足會計信息可靠性的質量要求。
2.公允價值計量有可能成為調節利潤的工具
由于我國相關市場的發展還不成熟,公允價值可能難以達到公允,并有可能成為利潤操縱的工具。目前國內的評估機構對于公允價值的經驗是比較欠缺的,在實際操作當中可能會有一定困難,而且采用不同的評估方法會造成不同的評估結果,若在沒有可靠的市場價值基礎的情況下,公允價值的認定如計算現金流量折算值的時候,現金流量的估計、折現率的估計甚至折現期的估計等,都需要加上人為的判斷——這就是客觀上存在操作利潤的空間。
3.公允價值計量易導致價格波動頻繁
與歷史成本法相比,公允價值隨市場價格的變化而變化,固然能夠合理地反應資產的當時價值,但是若該項資產價格總是頻繁的波動,也必然會導致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的變化,而這些由于外部環境等變化所引起的損益的變動,也許并不能夠提供非常相關的信息,甚至可能誤導財務報表使用者。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如果市場上原料或商品的一點點變化都可能引起股價的較大變動,這并不是一件好事,畢竟給投資者的感覺是公司財務發展不穩定。
三、公允價值計量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1.容易造成較大的利潤操作空間
新會計準則規定,對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如果具有商業實質的,且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的計量,應當以公允價值和所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過去非貨幣性資產交易產生的收益,只能計入資本公積金,新會計準則實施后可直接計入當期收益,進入企業利潤表,這樣就是公允價值再次成為利潤操縱的工具。
2.在表內確認損益容易造成凈利潤和實際現金流背離
執行新會計準則后,企業進行資產置換可能產生的利潤,如以優質資產換取劣質資產等。如果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具有商業實質,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的計量,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的差額可以計入當期損益,這樣將會影響企業的當期利潤,企業可以通過資產置換或重組來提高當期的利潤。但是實際上此處確認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損益可能沒有現金流作為支撐,既沒有實際意義上的現金流存在,也就是在沒有現金流入或流出的情況下報告企業利潤或虧損的增減。 轉貼于
3.對公允價值信息披露較少,不利于對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進行監督管理
隨著公允價值在會計領域和其他領域的廣泛運用,需要在會計報告中增加對公允價值的披露。由于公允價值計量會遇到比較復雜的情況,需要運用大量的假設和估計,因此,會計標準應對公允價值的計量和披露形成具體形式的規范,以保證信息披露的真實,滿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四、對上述問題的改進性建議
1.對于無法從活躍市場取得報價以及估價技術的,應對其未來現金流量大小和折現率范圍做出明確的規定
對于非貨幣性資產而言,實際中可采用折中的辦法,即未來現金流量及其折現率不是完全由主觀判斷決定,也不必將折現率固定為某一具體的值,而是根據非貨幣性資產不同類型對未來現金流量及折現率規定一個范圍,允許其有一定的浮動。由此即可以縮小主觀判斷的空間,又能因各種非貨幣性資產具體交換業務不同可以做出一定的調整,這樣可提高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公允價值的可靠性。
2.制定詳細的公允價值取得的技術規范,增強其可靠性,并披露非貨幣性資產的公允價值的確定方法
應該對公允價值的確定技術進行規范。公允價值的確定一方面要基于市場價格:存在活躍市場的有實際市場報價、有最近交易日的市場價格;另一方面要考慮估值技術,類似資產的交易價格、行業基準價、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以及期權定價模型。如果需要采用估值技術,應選擇市場參與者普遍認同,且被以往市場實際交易價格驗證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術,還應該保持使用公允價值估價方法及政策在整個企業中一致。對企業而言還要做好更新信息系統,對有活躍市場報價的,收集與整理相關信息,建立計算機跟蹤系統等方面的工作。
3.對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商業實質的具體判斷應該在附注中進行披露,并著重對關聯方交易進行詳細的說明
一般準則的規定過于細致會造成可操作性的程度減弱,但過于寬泛又會造成規定的濫用。所以,應對其中的“顯著”、“重大”給出具體的數字參考,至少對其商業實質的判斷依據引入附注中給于披露。若某項交換滿足條件一,應對企業在附注中分別對換入資產與換出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的風險、時間和金額做出簡要羅列對比;若滿足條件二,則要求企業簡要披露換入資產對換入企業的特定價值——也就是預計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與換出資產存在的明顯差異及差異產生的原因。
同時,由于新準則所指的資產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是根據企業自身而不是市場參與者對資產特定風險的評價,選擇恰當的折現率對其進行折現后的金額加以確定的,因此,折現率的確定也應該做出相應的披露。另外,由于上市公司利用關聯方關系粉飾報表現象較為常見,當企業存在控制關系時,無論有無關聯方交易都應對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的關聯方關系在附注中進行充分披露。
五、結論
新會計準則中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是我國會計發展的一大突破,加速了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的步伐,公允價值的使用在我國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通過對公允價值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存在的問題: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的取得、允價價值的估價技術、公允價值的信息披露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并針對上述問題給出了一些粗淺的建議。
參考文獻:
[1]陶巖峰:公允價值應用急對理論影響[J],中國農業會計,2008(05).
[2]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 2006[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3]陳美華:公允價值計量基礎研究,中國財政部經濟出版社,2006,6.
- 上一篇:銀行業前景
- 下一篇:水利水電工程概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