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范文

時間:2023-07-04 17:23: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銀行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銀行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

篇1

【關鍵詞】金融 銀行 經濟 轉型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迅猛,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作為我國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業的發展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因此,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銀行業的快速發展。

一、銀行發展現狀

根據中國銀監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7月底,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212.72萬億元,負債總額196.40萬億元。從機構類型看,資產規模較大的依次為: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和城市商業銀行,分別占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的份額36.6%、18.8%、13.5%和11.9%。其中城市商業銀行與農村金融機構發展迅速,2016年各月總資產以及總負債增速與上年同期增速率均在16%。然而近年來,不同于以往的高速增長,我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進入相對穩定的發展狀態。在新常態的背景環境下,我國銀行業整體規模穩中有升,但規模增速也有所放緩。

(一)利差空間逐步壓縮,積極轉變盈利模式

從銀行收入結構而言,存貸業務是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2015年我國銀行業利息凈收入占整體收入的57.7%。其中企業貸款一直在商業銀行貸款中占據著主要部分。然而,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持續推進,在流動性改善以及市場競爭加劇的環境下,商業銀行的利差空間被逐步壓縮,銀行凈利息收益率平均水平持續下降。面對經濟新常態,存貸利差收窄的趨勢,我國銀行業積極進行調整,積極轉變盈利模式,正在經歷著一系列變化,如依托電子科技技術,由傳統物理網點向智能化、輕型化網點方向轉型。2015年,銀行業離柜交易達1085.74億筆,離柜交易額1762.02萬億元,同比增長31.52%,手機銀行、電話銀行、微信銀行、網上銀行交易額分別同比增長了122.75%、171.64%、195.67%、28.18%。

另一方面,在傳統貸款業務方面,公司貸款持續增長,貸款投向不斷優化,“三農”及小微企業貸款增長較快,小微企業貸款占比持續提高。小微企業新增貸款2.11萬億元,增量占同期企業新增貸款的38.1%;同時,隨著我國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消費觀念的轉變,個人金融產品和服務也隨之持續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2年我國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消費貸款余額為104,357億元,2014年為189,520億元,2012-2015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2.01%,增長顯著。此外,我國銀行業中間業務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以16家上市銀行為例,2015年共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7461億元,同比增長15%,新型中間業務收入貢獻度顯著上升。

(二)市場結構日益豐富,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從各類銀行發展情況來看,我國銀行業的市場結構日益豐富,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中小銀行市場份額迅速提升。2016年第一季度末,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其他類金融機構總資產占比同比分別提高0.35、0.9和1.68個百分點,大型商業銀行的總資產占比下降2.9個百分點。銀行業金融機構綜合化經營進程加快,進一步實現了業務結構綜合化、客戶結構均衡化和收入結構多元化發展。另外,我國銀行業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截至2015年末,總計22家中資銀行開設了1298家海外分支機構,覆蓋全球59個國家和地區。

從銀行資產情況來看,收到近年整體經濟下行的影響,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及不良貸款率普遍出現“雙升”的情況。

二、我國銀行業發展趨勢

從國際上來看,全球經濟尚未脫離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和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的結構性問題將繼續影響全球經濟復蘇。從國內經濟狀況來看,經濟總體仍將處在去產能、去庫存的過程中,從投資和出口導向型的增長模式向消費和創新驅動的增長模式轉變。隨著經濟金融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我國銀行業面臨的風險形勢也日趨復雜,一方面是供給側改革將促進部分行業、企業產能出清、提質增效,但也會對銀行資產端產生一定沖擊,銀行業需要不斷提升防風險能力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服務水平;另一方面,銀行業高利潤增長的時期接近尾聲,在改革、創新和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銀行業自身發展轉型的任務更為艱巨。

(一)調整收入結構,探索新盈利模式

在銀行的利息收入增長普遍乏力,凈利潤的穩定主要依賴非利息收入的快速增長的情況下,銀行業將呈現凈利息收入占比持續下降、非利息收入占比持續上升的趨勢。在利率下行的環境下,各銀行通過業務聯動、產品創新、渠道創新、協同發展等途徑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另外,隨著商業銀行向輕資本模式的轉型及不斷深化集團內協同效應,以、私人銀行及資產托管為代表的及管理類業務將呈現較為突出的發展勢頭。

(二)結合信息技術金融創新,提高服務效率

信息科技不斷發展以及互聯網金融的沖擊為傳統銀行業帶來新的挑戰與機遇。互聯網金融注重客戶體驗、善于運用信息技術的特點。傳統銀行業金融機構要重視客戶全方位數據特別是非結構化數據的收集,并據此分析和挖掘客戶習慣,預測客戶行為,有效進行客戶細分,提高業務營銷和風險控制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同時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用專業化的金融服務增強用戶黏性。客戶需求已部僅限于快捷的貸款,更包括結算、理財、咨詢等在內的金融服務,未來銀行業應滿足這些金融需求,同時打造線上線下服務的一體化。

(三)繼續優化資源配置,支持小微和“三農”發展

目前我國服務大型機構的體系比較完備,但在服務小微和“三農”領域存在明顯的不足。在農村金融政策頻出的支持下,銀行在“三農”領域的布局也正加速推進。預計未來銀行業將跟隨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綠色化、精品化的發展趨勢,以規模種養農戶、農機大戶及國家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為重點,積極增加信貸投入,提供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投資理財、外匯結算、農戶便捷交易等綜合服務,以此為新增長點。

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的階段的同時,傳統的銀行盈利模式已不可持續,銀行業也被推到了轉型的風口浪尖上。在政策的推動下,不少銀行在積極挖掘已有市場與客戶的同時,也在開拓新的市場。隨著“互聯網+”的快速興起,信息技術和其他新興技術的應用不僅能極大的解放傳統銀行服務過程中的低價值、重復性操作工作,各種散落的數據也將重新被識別、收集、整合和挖掘分析,為大力發展農村金融提供了新的可能,

參考文獻

[1]陸岷峰,汪祖剛.“新常態”背景下中國銀行業發展新戰略的研究[J].西部金融,2014(10):10-14.

[2]張晨武.新常態下銀行業發展之思考[J].品牌,2015(1):84-84.

[3]巴曙松.客觀看待中國銀行業發展前景[J].中國銀行業,2016(4).

篇2

KEYWORLD:商業銀行;零售業務;趨勢

銀行零售業務是商業銀行以客戶為中心戰略的集中體現,已成為商業銀行提供差異化零距離服務的主要途徑,成為打造知名品牌的主要工具,成為創造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手段,是商業銀行利潤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及動力。國際經驗充分表明,隨著商業銀行業務重心向零售業務的轉移,零售業務在銀行的利潤來源中已經占有越來越大的份額。近年來,隨著我國商業銀行體制改革的深入,如何進一步加速我國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金融界的現實課題。本文試從我國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現狀進行分析,探索其發展趨勢。

一、我國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現狀

零售業務是商業銀行重要的利潤來源,零售業務收入在銀行總收入中的占比上升是國際銀行業發展的大趨勢。國外銀行零售業務已有數百年的發展歷史,無論大中小商業銀行,無論全國性銀行還是地區性銀行,無論分業性銀行還是混業性銀行,沒有一家商業銀行不開展零售業務。比如美國的銀行業,其零售業務的增長不僅表現在資產運用方面,在收益構成上也表現得相當突出。如美國花旗銀行2004年的利潤中就有72%來自于零售業務,匯豐銀行2004年稅前利潤中個人業務利潤占比為40%,美洲銀行占比為41%①。但我國商業銀行零售業務近年剛剛興起,零售銀行、個人業務、貴賓理財、私人銀行、零售經紀人、流程再造等新概念、新詞匯正不斷被人們大量引用,信用卡、汽車貸款等發展多年的老產品也被賦予更多的新意,網點柜臺、ATM、電話等服務渠道的作用也在發生重大變革。據統計,2005年上半年全國商業銀行零售業務利潤僅占商業銀行經營利潤的25%左右。雖然我國商業銀行零售業務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但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具有以下特征:

1.零售客戶的數量眾多,總體業務量巨大,但對客戶缺乏分類。四大商業銀行幾乎每家在國內都有1億以上的客戶,天天都有超過千萬筆的個人業務。同數百萬的法人客戶的業務量相比,它的業務量是非常巨大的。一般來說,每個客戶享受的任何服務都是一樣的。當然,從道德層面來看,對客戶的服務應該是一樣的。但是不同的客戶,他對服務的需求和產品的要求都是不一樣的。假如一視同仁、一模一樣為不同的客戶服務,就無法讓客戶非凡是優質客戶真正滿足。假如對客戶進行分析,細分客戶市場,通過一些渠道的改革,進行低成本、集約化服務,為客戶提供有差異的服務,才能保證零售業務完成巨額的業務量、滿足龐大客戶的需求。

2.零售客戶尚未形成規模經濟,僅有較小的單體貢獻。相對公司和機構客戶,個人客戶的數量大、單體貢獻小,所以它需要規模經濟,達到了一定的量才有收益。零售業務不能向批發業務一樣計算單筆業務收入,一筆筆地計算盈利水平,應該對利潤貢獻大的群體進行分析。根據客戶的貢獻進行市場細分,然后根據細分的市場來做經營發展的規劃和重點,來提高整體的盈利水平。

3.零售業務各自為戰,忽視流程觀念。國內商業銀行不太重視流程。它的業務經常是按照部門來分割,所有的零售業務都被分離。例如,客戶一般都有某一銀行的幾張卡(如:貸記卡、國際卡、準信用卡),這幾張卡在不同時候刷卡之后,就會收到好幾張對賬單。這既浪費成本,又會給客戶造成不好的印象。試想,當一個客戶收到三四張對賬單,他會覺得這個銀行的服務很好嗎?這樣對客戶就不大輕易提供全面的、一站式的服務,客戶的服務需求就得不到一個及時的、便捷的滿足。但假如在整合方面做得好的話,就能提供不可估量的競爭優勢。

4.單渠道經營為主,尚未全面形成多渠道的經營模式。渠道是銀行競爭力的一個重要要素。簡單地說,從單渠道到多渠道,就是從現金交易到轉賬交易,從柜臺服務到離柜服務,從人人對話到人機對話。離柜業務,它跳開了渠道的前臺的過程,沒有紙質憑證,直接同網絡或者主機聯系進入到中后臺,一下子就辦完業務了。國外的商業銀行對渠道的成本都做了非常多的研究。渠道中的物理網點的成本很高,它包括不同的區位、價格、規模,而且標準也不同。離柜渠道的特點就是成本非常低。從目前渠道反映情況來看,我國商業銀行離柜交易量的絕對數和相對數逐年緩慢上升。而電子銀行是未來競爭中的一個利器。國內較大的商業銀行現在已經非常明顯地在電子銀行方面享有優勢,占到百分之三十至七八十的市場份額。西方的商業銀行到我國來,不可能在物理渠道方面投資這么多,因為這樣的投資成本非常高昂,但是它會運用電子銀行這樣的方式。假如國內商業銀行在電子銀行方面的優勢能得到鞏固和發展,就能把客戶囊括到電子銀行的服務中去,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有優勢。

5.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產品單一、服務單一。存款成為客戶的一個主要選擇,而國債、基金的占比卻比較小。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差異呢?主要是對客戶的宣傳、服務不夠,包括柜臺和其他渠道的,如電子銀行渠道方面。此外,商業銀行內部的引導方向也有問題。長期以來,商業銀行都以存款為主導,盡管這個口號近年已逐漸改變,但是這在一代人的情結中非常難改變。商業銀行一方面是壘存款,一方面是壘貸款,兩頭都在往上壘。假如貸款利差進一步收縮,資金的價格將不斷趨低,存款的收益也將越來越低。

二、我國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發展趨勢

國內商業銀行要想在競爭中占領先機,一定要認真分析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及客戶需求的變化,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挖掘潛能,全面推進零售業務的升級。加快國內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的發展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統一思想熟悉,轉變營銷觀念。零售業務具有客戶數量多、風險低、業務分散等特點,可以很好地規避系統性風險。假如經營得當,零售業務將是一種常青樹業務,可在不同的經濟周期中持續增長。而且零售業務的盈利能力高、業務成本低、風險低,因而必將成為持續發展的主要盈利業務之一。商業銀行要充分熟悉零售業務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及時轉換經營觀念,調整經營戰略,真正把零售業務當作主要業務來抓,將信貸投放由支持生產為主轉變為支持生產與消費并重,把服務對象由企業為主轉變為企業與個人消費者并重,樹立以個人為中心的營銷觀念和服務意識,科學設計零售業務的運作模式及所采用的手段,使零售業務朝著健康、高效的軌道發展。2.做好市場細分和品牌的規劃,真正樹立起客戶導向的理念。要重點關注潛力客戶群。潛力客戶主要是在校大學生、青年職業人員等一些有較強增長潛力的客戶。這些年輕人都會用電腦,他們對應的品牌是電子產品,應該作為電子銀行重點發展的一類客戶群,對他們的品牌規劃將來應該成為代表科技與時尚、布滿進取精神的象征。而中高端客戶對應的品牌是理財產品,要為他們提供各種優惠的待遇和綜合的理財服務,成為代表成功與財富、具有國內領先地位的個人理財的品牌。對非常富有的客戶和最高端的客戶,要為他們提供高層次的尊貴理財服務,包括嘗試著在國內率先推出私人銀行業務,提供各種資產治理、財產信托、稅務咨詢等服務。總的來說,對不同的客戶要有不同的經營策略。因為優質的客戶,能提高銀行服務的效率,也能給銀行帶來很高的收益,同時還能夠降低銀行成本。只有真正樹立起客戶導向的理念,并以此理念為核心提升客戶服務,才能催動零售業務的發展壯大。

3.加強零售業務產品研究和開發,滿足客戶多元化需求。經驗表明,凡是在單一銀行使用的金融產品越多的客戶,其對該銀行的忠誠度就越高。商業銀行要緊跟市場發展變化,及時完善零售產品研發體系,真正形成以客戶為中心的產品創新機制,不斷挖掘新的贏利機會和業務增長點,強化產品創新形成的持續市場競爭力。一是改進現有服務品種,完善功能,使其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如以銀行卡為載體,借助多功能銀行卡對已有的零售業務品種、功能進行整合、完善。二是不斷開發新的金融產品,以贏得客戶的信賴和長期的支持。在研究競爭對手及國際先進銀行的零售業務產品類型的基礎上,結合本行實際,積極開發有市場潛力的金融產品,以滿足客戶多元化需求。此外,在產品開發過程中要重視打造品牌,努力推出能代表各行特色的“精品業務”,樹立安全、穩健、優質的名牌形象,增強吸引力和親和力,以獲得真正忠實的客戶群。

4.整合業務流程,大力發展電子銀行,提高多渠道服務能力。從國外銀行為個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的設施來看,電話銀行、網上銀行、個人財務治理軟件和可視電話大有取代傳統銀行分支機構之勢,銀行已經大大改變了以往以機構網點為中心的個人服務形態,不僅實現了不受時間、地理等限制的一天24小時、全年365天的全天候服務,而且大大降低了原來固定場所的運營成本,提高了自身的競爭能力。雖然近年來國內商業銀行電子銀行業務發展迅速,但是這種渠道結構和同業比較還有較大差距,大量的客戶還沒有實現渠道遷移,電子銀行業務還有較大的提高空間。如美州銀行2004年全年電子銀行(ATM、網上銀行、電話銀行)交易筆數為21.6億,而營業網點交易筆數為10億,僅占全部交易筆數的31.6%,遠低于國內商業銀行。我國商業銀行要與外資銀行相抗衡,也應盡快推動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和自助設備的全面發展,加快促進銀行卡和理財產品及電子銀行業務的整合營銷,著力發展個人網上銀行,為優質客戶提供更高更安全的網上銀行服務,從而不斷降低業務成本,分流柜臺壓力,將電子銀行渠道發展成為與營業網點同等重要的服務渠道,真正為個人優質客戶提供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務。

篇3

關鍵詞:經營績效;考核機制;分類考核;分類引導

實施支行經營績效考核和評價,是有效運用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促進商業銀行業務穩定、快速、高效、安全、持久的客觀需要。近幾年來實施的支行行長經營管理業績目標考核和評價,有力地促進了全行業務活動的健康發展和經營效益的穩步提高。然而,從現行支行經營績效考評機制的形式合理性與實踐有效性看,卻還存在著一些亟待深入探討解決的至關重要的。本文擬以某市商業銀行分行為個案研究支行經營績效考核機制進行重點考察,對支行經營績效考核機制的優化問題作些深入研討。

一、支行經營績效考核的基本實踐與反思

(一)近幾年來支行經營績效考核的大體模式

某市商業銀行分行從1993年開始實施支行行長經營目標(2000年起改為支行行長經營績效)考核制度,通過實踐——完善——再實踐——再完善……,經營績效考核機制日趨優化。現行的考核模式為:一個模子的指標體系、指標考核標準值、指標權重結構,對個別指標的標準值實行了“一行一策”,內部管理基準分占25%,外加考核文明服務,掛鉤費用分配在總額既定的框架下進行。

(二)近幾年來支行經營績效考核的主要效果

總的來說,近幾年來支行經營績效考核制度的實踐成果是比較明顯的。主要體現在:一是初步起到了引導支行經營方向的作用;二是促進了業務發展、質量優化、效益提升和經營安全;三是推進了費用資源分配提供了形式合理化。

(三)近幾年來支行經營績效考核的問題與矛盾

1、經營績效考核“導向性”不突出。績效考核的精髓在于它是對績效目標實現過程的一種控制,是通過了解和檢驗支行的績效,并通過結果的反饋實現支行績效的改進和提升,促進支行績效發展。在績效考核體系的設計過程中,考核指標設定是關鍵的一環。考核指標的設定是整個績效考核體系的參照系。從更深層次上來說,通過考核指標的設定,讓支行明白市分行對他的要求是什么,以及他將如何開展工作和改進工作。可是,近幾年來的支行經營績效考核辦法卻表現出“導向性”下降,過分追求考核指標的“統一性”和標準值的“同一性”,考核指標的“統一性”難以有效地引導各個支行緊扣當地金融資源特色結構努力做好特色優勢業務;標準值的“同一性”使得一些落后目標較大的支行缺乏努力完成目標的勇氣,而另一些優于目標較大的支行缺失最大限度地超額完成目標的壓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全市經營績效的更好提升。

2、經營績效考核的“經營性”下降。經營績效考核,顧名思義,應當考核業務經營的規模、速度、質量和效益。然而,近幾年來的支行經營績效考核辦法卻表現出“經營性”下降,把內部控制、案件防范、貸后管理、文明服務等一系列非“經營性”項目列入經營績效考核范圍,并且其所占的基準分權重越來越大。

3、考評分配“預見性”不強。近幾年來的支行行長經營績效考核辦法,支行無法預先測算獲知能夠得到多少分,也不知道達到多少分可以得到多少費用資源。支行在無法預先測算獲知能夠得到多少分和達到多少分可以得到多少費用資源的情況下,只能做到那里算那里。由于考評分配“預見性”不強,因而不利于績效考核對引導支行經營行為作用的充分發揮。

4、混淆了集體績效考核與行長個人績效考核的關系。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經營的特殊性法規規定,其分支行不能跨區域從事金融業務擴張經營,只能在劃定的地盤內開展經營活動。由這一特殊性決定,在各區域間經濟金融環境存在明顯差異的條件下,各支行之間的經營績效水平差異,并不能表明支行行長本身的經營管理能力、經營管理工作努力程度的正向差異。對各支行行長的經營績效考核采用統一的指標和同一的標準值,顯然缺乏可比性和公平性。

5、考核掛鉤費用陷入“兩難”困境。一是考核激勵力度偏小,經營績效考核掛鉤費用占全部考核掛鉤費用的比例偏低,未能充分起到經營績效考核分配的統領激勵作用。二是在費用資源總量嚴重緊張的背景下,若把考核掛鉤費用比例提高到應有的高度,則落后支行的經營管理正常運轉將面臨困難;如果維護落后支行的經營管理正常運轉,那么考核掛鉤費用比例將較低,經營績效考核激勵力度不大。

二、支行經營績效考核機制的改進思路

(一)支行經營績效考核目標的基本定位

經營績效考核機制的架構與改進,必須服從于經營績效考核目標的有效實現,應當首先做好經營績效考核目標的基本定位。在經營績效考核機制中,目標選擇、指標體系、指標意義三者之間,以及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三者之間存在著嚴格的邏輯關系。

(二)某市商業銀行分行的行際差異

支行經營績效目標的確立,應當建立在對各個縣市區域的環境、資源狀況進行深入細致分析,把握區域差異性程度,依據全市業務最優化和經營效益最大化,制定各支行業務發展戰略目標和側重點基礎之上。因此,應當認真搞好行際經營環境差異和經營狀況差異分析。

1、區域經濟環境的差異分析

從全省角度來看,某市是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各項主要指標都遠遠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多數指標排在末尾或倒數第二。如果說全省市際之間經濟發展呈現出明顯的不平衡特征,那么該市的縣際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特征則更為顯著。由于該市的縣際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的存在背景是區域整體經濟欠發達,因而其縣際之間的利益沖突矛盾更加尖銳,解決矛盾的難度更大。近年來該市經濟發展區域差異情況如表1所示:

某市經濟發展區域差異分析表

表1

計量單位:億元、%

項目 國內生產總值 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財政總收入 總產值

2003年 比上年增長率 占全市比例 2003年 比上年增長率 占全市比例 2003年 比上年增長率 占全市比例 2003年 比上年增長率 占全市比例

全市計 218.19 14.6 100.0 143.36 41.0 100.0 25.63 22.5 100.0 275.71 18.6 100.0

城區 53.74 12.4 24.6 44.83 5.1 30.5 7.84 19.3 30.6 60.70 11.0 22.0

縣域計 165.79 15.3 76.0 98.53 64.1 68.7 17.79 24.1 69.4 215.01 21.0 78.0

青田 32.80 19.4 15.0 30.59 144.0 21.3 3.72 37.0 14.5 46.04 31.2 16.7

縉云 34.47 16.2 15.8 15.28 53.7 10.7 3.57 16.0 13.9 52.81 34.4 19.2

龍泉 24.50 14.1 11.2 14.8 31.4 10.3 1.92 20.2 7.5 28.17 16.2 10.2

云景計 23.41 11.8 10.7 12.96 28.1 9.0 3.06 17.2 11.9 26.23 17.8 9.5

云和 12.04 12.1 5.5 7.94 41.7 5.5 1.37 23.7 5.3 14.32 17.8 5.2

景寧 11.37 11.4 5.2 5.02 11.0 3.5 1.69 12.5 6.6 11.91 17.9 4.3

遂松計 38.81 15.0 17.8 19.79 63.8 13.8 4.56 27.0 17.8 50.33 29.2 18.3

遂昌 21.64 17.0 9.9 11.7 65.0 8.2 3.06 28.0 11.9 35.16 35.4 12.8

松陽 17.17 12.5 7.9 8.09 62.1 5.6 1.50 25.2 5.9 15.17 16.8 5.5

慶元 11.80 12.0 5.4 5.11 44.7 3.6 0.96 26.7 3.7 11.04 15.0 4.0

從表1可以看出,近年來該經濟發展較快,但縣際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較大。固定資產投資和經濟發展的重心在鐵路沿線的縉、麗、青經濟三角區,2003年度縉、麗、青“二縣一市”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占全市的63.3%、國內生產總值占55.5%、工業總產值占57.9%、財政總收入占59%。

2、區域金融資源的差異分析

經濟決定金融,經濟發展差異的結果是金融資源差異。總的來說,近年來某市金融業務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縣際之間的金融資源差異進一步拉大。近年來該市金融資源區域差異情況如表2所示:

某市金融資源區域差異分析表

表2

計量單位:億元、%

項目 本幣各項存款余額 本幣儲蓄存款余額 本幣對公存款余額 本幣各項貸款余額 2003年末本幣存款構成 外幣儲蓄存款余額

2003年 同比增率 占全市比例 2003年 同比增率 占全市比例 2003年 同比增率 占全市比例 2003年 同比增率 儲蓄存款占比 對公存款占比 2003年 占全市比例

全市 299.7 25 100.0 168.3 27 100.0 131.4 23 100.0 230.8 45 56.1 43.9 46376 100.0

城區 95.0 15 31.7 44.7 20 26.6 50.3 12 38.3 95.6 44 47.1 52.9 6042 13.0

縣支行 204.7 30 68.3 123.6 29 73.4 81.1 31 61.7 135.2 47 60.4 39.6 40334 87.0

青田 63.1 55 21.1 46.2 69 27.4 16.9 28 12.9 30.6 50 73.2 26.8 38893 83.9

縉云 37.5 24 12.5 22.5 18 13.4 15.1 34 11.5 28.3 57 59.9 40.1 645 1.4

龍泉 24.8 18 8.3 14.2 14 8.4 10.6 23 8.1 19.3 49 57.3 42.7 202 0.4

云景計 27.3 25 9.1 12.1 15 7.2 15.1 34 11.5 18.5 33 44.5 55.5   0.0

云和 14.3 24 4.8 6.5 18 3.8 7.8 31 5.9 9.8 37 45.2 54.8   0.0

景寧 13.0 26 4.3 5.7 13 3.4 7.3 39 5.6 8.7 29 43.6 56.4   0.0

遂松計 39.1 19 13.0 20.5 8 12.2 18.6 33 14.1 31.8 51 52.4 47.6 594 1.3

遂昌 22.4 21 7.5 10.7 7 6.4 11.7 38 8.9 18.5 52 47.7 52.3 311 0.7

松陽 16.6 16 5.5 9.8 11 5.8 6.9 25 5.2 13.2 50 58.8 41.2 283 0.6

慶元 13.1 21 4.4 8.1 12 4.8 5.0 39 3.8 6.7 16 61.9 38.1

從表2可以看出,近年來該金融業務發展較快,但縣際之間的金融業務發展差距較大。金融資源大部分集中在在鐵路沿線的縉、麗、青經濟三角區,2003年度縉、麗、青“二縣一市”的本幣各項存款余額占全市的65.4%,其中本幣儲蓄存款占67.4%、本幣對公存款占62.7%,本幣各項貸款余額占67%,外幣儲蓄存款余額占98.3%。也就是說,占全市三分之一的縣市擁有全市三分之二左右的金融資源。全市83.9%的外幣儲蓄存款集聚在青田。同時,存款結構區域差異也較大,城區、遂昌、云和、景寧“三縣一市”人民幣儲蓄存款均明顯小于對公存款,占全部人民幣各項存款的比重儲蓄存款比對公存款低4.6個百分點至12.8個百分點;青田、縉云、龍泉、松陽、慶元“四縣一市”人民幣儲蓄存款均明顯大于對公存款,占全部人民幣各項存款的比重儲蓄存款比對公存款高14.6個百分點至46.4個百分點,其中青田縣人民幣儲蓄存款占全部人民幣各項存款的比重高達73.2%,也就是說全部人民幣各項存款中有近四分之三為儲蓄存款。

3、行際經營狀況差異分析

區域金融資源是支行經營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是決定支行業務發展的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在把握區域金融資源差異程度的同時,通過行際經營狀況差異分析,并將其與區域金融資源差異程度進行比較分析,從中可以檢驗和發現各支行的競爭力強弱、我們的經營績效考核機制是否對頭以及改進方向。

某商業銀行市分行本外幣存貸款經營狀況行際差異分析表

表3

計量單位:億元、%

項目 各項存款余額 儲蓄存款余額 對公存款余額 各項貸款余額

2003年 比上年增長率 占全市比例 2003年 比上年增長率 占全市比例 2003年 比上年增長率 占全市比例 2003年 比上年增長率 占全市比例

全市合計 60.74 11.5 100.0 28.67 13.5 100.0 32.07 9.8 100.0 56.61 58.6 100.0

城區 25.77 4.9 42.4 10.87 7.7 37.9 14.90 2.9 46.5 32.15 56.2 56.8

縣域小計 34.97 17.0 57.6 17.80 17.4 62.1 17.17 16.6 53.5 24.46 61.9 43.2

青田 12.59 27.4 20.7 7.86 34.9 27.4 4.73 16.8 14.7 6.16 75.0 10.9

縉云 6.72 16.5 11.1 3.54 9.8 12.3 3.18 24.9 9.9 5.03 62.6 8.9

龍泉 3.82 1.1 6.3 2.02 10.5 7.0 1.80 -8.0 5.6 3.24 44.8 5.7

云景小計 5.57 12.9 9.2 2.17 6.1 7.6 3.40 17.8 10.6 3.87 69.5 6.8

云和 3.02 14.2 5.0 1.30 8.7 4.5 1.72 18.7 5.4 2.18 82.1 3.8

景寧 2.55 11.5 4.2 0.87 2.4 3.0 1.68 16.9 5.2 1.69 55.7 3.0

遂松小計 6.27 13.4 10.3 2.21 -1.4 7.7 4.06 23.6 12.7 6.16 54.9 10.9

遂昌 4.16 13.5 6.8 1.31 -4.8 4.6 2.85 24.4 8.9 4.23 62.4 7.5

松陽 2.11 13.3 3.5 0.90 3.9 3.1 1.21 21.6 3.8 1.93 40.8 3.4

續表3

項目 2003年末本外幣存款構成 外幣各項存款余額 其中外幣儲蓄存款余額

儲蓄存款占比 對公存款占比 2003年 比上年增長率 占全市比例 2003年 比上年增長率 占全市比例 占全部外幣存款

全市合計 47.2 52.8 4125 10.4 100.0 3949 10.99 100.0 95.7

城區 42.2 57.8 664 -19.1 16.1 498 -24.77 12.6 75.0

縣域小計 50.9 49.1 3461 18.8 83.9 3451 19.16 87.4 99.7

青田 62.4 37.6 3259 18.4 79.0 3251 18.91 82.3 99.8

縉云 52.7 47.3 202 24.7 4.9 200 23.46 5.1 99.0

龍泉 52.9 47.1

云景小計 39.0 61.0

云和 43.0 57.0

景寧 34.1 65.9

遂松小計 35.2 64.8

遂昌 31.5 68.5

松陽 42.7 57.3

某商業銀行市分行經營效益狀況行際差異分析表

表4

計量單位:萬元

項目 考核利潤 人均考核利潤 人均日均存款余額 人均日均存款增量

2003年 比上年增長率 占全市比例 2003年 比上年增長率 占全市平均比例 2003年 比上年增長率 占全市平均比例 2003年 占全市平均比例

全市合計 10726 62.0 100.0 12.6 62.2 100.0 698.0 25.3 100.0 140.3 100.0

城區 5288 29.4 49.3 16.0 25.5 126.7 784.6 15.0 112.4 122.9 87.6

縣域小計 5438 114.6 50.7 13.0 124.4 102.4 792.8 36.0 113.6 187.0 133.3

青田 1592 139.8 14.8 16.3 144.7 128.5 1223.4 36.8 175.3 363.9 259.3

縉云 1175 142.0 11.0 12.4 147.3 97.8 657.1 33.2 94.1 153.6 109.4

龍泉 688 97.8 6.4 9.7 103.2 76.6 531.4 22.0 76.1 83.4 59.4

云和 1004 85.8 9.4 14.3 109.9 113.4 770.5 34.7 110.4 125.1 89.2

遂昌 979 97.1 9.1 11.4 106.2 90.0 686.0 36.0 98.3 158.3 112.8

某商業銀行市分行中間業務經營狀況行際差異分析表

表5

計量單位:萬元、萬美元、%

項目 中間業務收入 網上銀行交易額 國際結算業務量 結售匯業務量

2003年 同比增率 占全市比例 2004年1-11月 占全市比例 2003年 同比增率 占全市比例 2003年 同比增率 占全市比例

全市合計 1057 148 100.0 2850157 100.0 8666 -11.5 100.0 9805 82.5 100.0

城區 321 6 30.4 2408401 84.5 3915 -56.0 45.2 6534 21.6 66.6

縣域小計 736 333 69.6 441756 15.5 4751 438 54.8 3271   33.4

青田 549 3129 51.9 129118 4.5 1533 82.3 17.7 2560   26.1

縉云 55 31 5.2 46441 1.6 1564 3624 18.0 711   7.3

龍泉 32 88 3.0 44306 1.6 182   2.1     0.0

云景小計 37 68 3.5 129035 4.5 343   4.0     0.0

遂松小計 63 152 6.0 92856 3.3 1129   13.0     0.0

從表3、4、5可以看出,近年來該商業銀行市分行金融業務發展較快,資產質量明顯優化,經營效益顯著提高,但行際之間的金融業務發展差距較大。大部分集中在在鐵路沿線的縉、麗、青經濟三角區,2003年度縉、麗、青“二縣一市”的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占全市的74.2%,其中本外幣儲蓄存款占77.6%、本外幣對公存款占71.1%,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占76.6%,外幣儲蓄存款余額占100%,中間業務收入占87.5%,考核利潤占75.1%。也就是說,縉、麗、青“二縣一市”的支行存貸款、經營效益貢獻占整個麗水市分行的四分之三以上。全行82.3%的外幣儲蓄存款集聚在青田,全行中間業務收入的51.9%、30.4%分別集聚在青田、市分行營業部。同時,存款結構區域差異也較大,城區、云和、景寧、遂昌、松陽“四縣一市”本外幣儲蓄存款均明顯小于對公存款,占全部人民幣各項存款的比重儲蓄存款比對公存款低14.6個百分點至37個百分點;青田、縉云、龍泉、“四縣一市”人民幣儲蓄存款均明顯大于對公存款,占全部人民幣各項存款的比重儲蓄存款比對公存款高5.4個百分點至24.8個百分點,其中青田縣人民幣儲蓄存款占全部人民幣各項存款的比重高達62.4%。

綜上所述,該市各區域之間經濟發展和金融資源水平差異十分顯著,某商業銀行市分行的各支行之間經營規模、經營效益水平差異很大,若以中等偏上水平作為考核標準值,并據以考核評判各支行的經營努力程度和有效性,則有失公平性和合理性,并且也不利于整個市分行經營效益最大化目標的實現。因此,應當建立“一行一策”的支行經營績效考核機制。(三)改進支行經營績效考核機制的基本構想

1、基本思想:通過“一行一策”的純經營指標體系,避免非經營性指標對經營績效考核的淡化效應,引領支行緊扣特色經營資源、重點市場加快業務,退出低效或負效產品、客戶市場,最大限度地減少無效或負效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通過“直觀計分”的計分,增強支行經營績效管理的主導性、可操作性;通過“套檔分配”,考核結果分檔和貢獻度分類相結合設立費用分配檔次,提升經營績效考核、費用資源分配的公平性與效率性的有機結合程度。

2、考核指標體系

(1)指標選擇。衡量一個支行經營績效水平,應當在充分考慮支行在特定區域的經營環境下,開展經營活動所取得的績效狀況。因為特定區域的經營環境與制約著支行總體經營績效能力和提升水平。支行經營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當發展速度、質量、效益為,由體現支行經營績效現狀和發展趨勢的兩大類具體指標構成。其中,現狀指標反映支行當前經營績效水平,為靜態指標;發展趨勢指標反映支行經營績效變化方向(進步或退步),為動態指標。建立支行經營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當先從支行經營活動入手,依據主導性、簡明性、可操作性原則,找出影響和表征支行經營績效管理成效的主要因子,然后建立指標體系并加以量化和評價。

(2)指標體系。支行經營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由目標層、準則層Ⅰ、準則層Ⅱ、指標層構成的多層次結構模型。其中目標層由準則層Ⅰ加以反映,準則層Ⅰ由準則層Ⅱ加以反映,指標層是具體評價指標。目標層是準則層和指標層的概括反映。目標層指標用支行經營績效綜合指數來表示,由2個準則層Ⅰ指標(支行經營績效現狀和經營績效發展趨勢)來綜合評價。

(3)指標意義。

——目標層。支行經營績效綜合指數作為目標層的綜合指標,用來衡量支行經營績效現狀及發展趨勢,通過選擇評估性指標評價支行經營績效水平,以分析、比較、改善支行的經營績效。

——準則層。準則層Ⅰ分別反映支行經營績效的現狀、發展趨勢。準則層Ⅱ分別反映支行發展速度的現狀及進步水平、資產質量的現狀及改善水平、效益的現狀及提高水平。

——指標層。具體指標是在上述框架設計的基礎上,依照體系設計原則選取的。設立共同類考核指標,包括人均利潤、人民幣日均存款余額增長率、資產質量(1-不良貸款率)3項指標。同時,根據各區域、各支行支行的特點設立個性類考核指標,對青田支行設立人民幣儲蓄存款月均增量同業占比、外幣儲蓄存款日均增長率、中間業務收入指標;對縉云、遂昌、龍泉、云和4個縣支行設立人民幣儲蓄存款月均增量同業占比、人民幣對公存款月均增量同業占比、中間業務收入指標;對市分行營業部、處州2個城區支行人民幣儲蓄存款與對公存款日均增長率分開考核,并以對公存款考核為主;對蓮都支行人民幣儲蓄存款與對公存款日均增長率分開考核,并以儲蓄存款考核為主;對蓮城支行要加強個人類貸款的不良率和違約率考核。在設立評價支行經營績效現狀的基礎上,設立評價支行經營績效進步水平指標,主要應包括人均利潤同比增長率、本外幣日均存款增量同比增長率、資產質量同比提高率。

3、指標標準值。共性類指標的標準值,根據區域類別,分類核定。例如,人民幣日均存款余額增長率指標的標準值的確定方法,把全市9個支行分成市場發展空間大且重點項目較多的支行、市場發展空間大卻沒有重點項目的支行、市場發展空間小且沒有重點項目的支行三類,對市場發展空間大且重點項目較多的支行下達高于全市增長率指標,對市場發展空間小且沒有重點項目的支行下達低于全市增長率指標,對市場發展空間大卻沒有重點項目的支行下達等于全市增長率指標。個性類指標的標準值,根據全市經營目標和支行實際,以該支行上期實際數為基礎,結合本期發展趨勢分析進行核定。

4、綜合評價方法

(1)指標權重系數的確定。指標權重:同一指標在不同支行的經營績效指標體系中的重要程度往往存在著差異性,因而其權重可以且應當有所不同。

(2)評價過程。

經營績效考核總得分=∑(各單項指標考核基準分+加扣分)。

正向指標完成率=指標完成值÷指標標準值×100%;

逆向指標完成率=(2-指標完成值÷指標標準值)×100%。

達到標準值得滿分,每多(少)完成1%,加(扣)基準分的0.5%。加分以基準分的0.5倍為上限,扣分以扣完基準分為止。

5、評價結果的描述。對評價得到的支行經營績效綜合指數,需建立一個分級表,并給出相應的分級評語,指出優、劣之處以及改進重點方向,以引導支行改善績效管理。

(五)考核機制的優缺點分析

主要優點:一是純經營指標體系,可以避免非經營性指標對經營績效考核的淡化效應,提高經營績效考核的有力性和有效性。同時,通過實行內部管理專項考核獎懲機制,有利于提高內部管理考核獎懲的直觀性和效力性。二是“一行一策”的經營績效考核指標、指標標準值、指標權重,可以更好地引領支行緊扣特色經營資源、重點產品市場加快業務發展,退出低效或負效產品、客戶市場,最大限度地減少無效或負效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促進全行資產質量的最優化和經營效益的最大化。三是“直觀計分”和“套檔分配”,可以更有效地提升支行加強績效管理的主動性和市分行費用分配的可控性,并實現費用資源分配的公平性與效率性的有機結合。

主要缺陷:一是指標計劃值的設定存在一定的人為性;二是考核結果不能直接與費用資源掛鉤分配。這些缺陷的彌補解決辦法,將于本文的第三部分研討。

三、支行經營績效考核機制運作中需要解決的幾個

(一)關于經營績效考核結果與費用分配掛鉤問題

費用資源分配應當與經營績效考核結果和貢獻相結合聯動掛鉤

1、工資性費用考核掛鉤方法。依據考核得分、人均績效貢獻綜合指數劃分績效考核費用分配檔次(工資性費用為人均標準)。

人均工資性費用績效考核分配標準表

項目 人均績效貢獻綜合指數排名

前二名 第三至第七名 后二名

1200分及以上 (1+R1+R2)(P+14M) (1+R1)(P+14M) P+14M

1150-1200分 (1+R1+R2)(P+13M) (1+R1)(P+13M) P+13M

1100-1150分 (1+R1+R2)(P+12M) (1+R1)(P+12M) P+12M

1050-1100分 (1+R1+R2)(P+11M) (1+R1)(P+11M) P+11M

1000-1050分 (1+R1+R2)(P+10M) (1+R1)(P+10M) P+10M

950-1000分 (1+R1+R2)(P+9M) (1+R1)(P+9M) P+9M

900-950分 (1+R1+R2)(P+8M) (1+R1)(P+8M) P+8M

850-900分 (1+R1+R2)(P+7M) (1+R1)(P+7M) P+7M

800-850分 (1+R1+R2)(P+6M) (1+R1)(P+6M) P+6M

750-800分 (1+R1+R2)(P+5M) (1+R1)(P+5M) P+5M

700-750分 (1+R1+R2)(P+4M) (1+R1)(P+4M) P+4M

650-700分 (1+R1+R2)(P+3M) (1+R1)(P+3M) P+3M

600-650分 (1+R1+R2)(P+2M) (1+R1)(P+2M) P+2M

550-600分 (1+R1+R2)(P+M) (1+R1)(P+M) P+M

500-550分 (1+R1+R2)P (1+R1)P P

貢獻系數的測算方法為:某支行人均績效貢獻綜合指數=(該支行上年度人均考核利潤÷全市支行上年度人均考核利潤×0.5+該支行上年度人均日均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全市上年度人均日均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0.5)×0.4+(該支行本年度人均考核利潤÷全市各支行本年度人均考核利潤×0.5+該支行本年度人均日均本外幣各項存款增量÷全市各支行本年度人均日均本外幣各項存款增量×0.5)×0.6。

2、非工資性費用考核掛鉤方法。

某支行應得的支行績效考核經營性費用=全市用于支行經營績效考核掛鉤經營性費用×(該支行績效考核得分×營業收入×該支行人均績效貢獻綜合指數)÷∑(各支行績效考核得分×營業收入×各支行人均績效貢獻綜合指數)。

(二)加大經營績效考核的費用掛鉤力度。進一步凸現支行經營績效考核分配費用資源的主導地位,提高經營績效考核的費用掛鉤比重,淡化平時專項性業務競賽激勵,以更加充分地發揮經營績效考核分配的統領激勵作用。

篇4

一、銀行業市場結構現狀及企業關系型貸款

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銀行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受到政府法律法規、企業的自身條件、市場結構和技術創新四個方面的影響,而銀行貸款關鍵取決于面臨各種競爭時銀行選擇的貸款技術。

首先,與銀企關系持續時間等變量相比,貸款申請次數更能全面衡量銀企關系密切度,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的次數越多,業務接觸的次數也就越多,銀行對企業私有(軟)信息越多;其次,在申請次數相同時,申請成功的次數越多,說明銀企間實質性關系更密切,成功發放關系型貸款的可能性也會越大。因此,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們用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成功的概率衡量銀企關系的密切程度。[1]

從近年來我國現實的發展可以看出,銀行業在日益加劇激烈的競爭環境中,銀行的市場駕馭能力逐漸減弱,由于參與競爭的銀行數量增多,以及證券市場的競爭壓力,使銀行談判成本和貸款的跨期分攤成本越來越高。因此,銀行不愿意投資于培養臨暫時財務困難或規模較小且尚處于成長階段的小企業關系,從而在發放貸款時,向企業收取較高的利息或要求足值的抵押品,使關系型貸款技術的使用逐步減少。

信貸政策可以減少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2]在中西部地區,應該適當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鼓勵設立中小銀行,改善當地企業融資困境,中小銀行應該以關系型貸款作為發放貸款的重要技術,并放寬對貸款審查的硬信息要求,與企業培養良好的合作關系,以活躍市場競爭,通過與企業的長期緊密接觸,并發放關系型貸款,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旦貸款發放,銀行就進人貸款管理階段,即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對借款企業進行監控管理和風險評估。若企業不能正常支付利息或償還本金,銀行立即對欠款企業進行債務重組,如果不能償付利息和本金涉及國有企業,銀行可以要求政府進行賠償。

盡管我國銀行部門這項改革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銀行行為和信貸資本配置的市場化仍然不充分的,例如,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還受到各級政府的干預,銀行部門存在對民營資本的進入壁壘,各個銀行之間的競爭仍然是不充分的,因缺乏靈活調整的利率機制,銀行信貸資本的配置仍然沒有實現充分市場化。

二、存貸比區域差異分析

根據相關規定,2008年以來,存貸比=各項貸款(含票據融資)/各項存款。[3]近幾年,我國銀行業存貸比由下降趨勢變為上升趨勢,并且存貸比在不同類型金融機構之間有差別,股份制銀行處于較高水平,特別是區域差異很明顯,每個區域的存貸比差異與區域發展程度密切相關。

存貸比涉及銀行存款和貸款兩個方面,貸款是影響存貸比的重要方面,對貸款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是研究存貸比的關鍵所在。銀行吸收存款能力對存貸比也有重要影響作用,在考慮貸款市場份額以外,還應考慮存款市場份額。而貸款規模(常用貸款除以GDP表示)不僅是衡量區域金融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衡量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的重要指標。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貸款規模也呈現明顯的區域差異。

為了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區域差異對信貸規模和存貸比的影響,還需控制銀行自身特征因素。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及研究成果,這方面的影響因素指標采用不良貸款率、資本充足率、同業資金比例、證券資產占比等。除此之外,銀行表外業務也較大程度的影響著貸款規模。

需要指出的是,信貸規模還會受到各個銀行發放貸款的能力差異影響,用貸款市場份額衡量這一差異。金融對實體經濟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這就需要金融業的發展不但要符合區域經濟發展要求,更要考慮銀行的風險承受能力,關鍵是銀行信貸資源能夠得到有效配置,才能實現物價穩定和金融體系穩定。但在實踐中,需要防止過分的強調貸款的支持作用。假如不切合各區域實際,對金融支持提出過高要求,會增加銀行部門的經營風險,不利于本區域的經濟發展。

研究發現,存貸比內生于經濟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存貸比的發展趨勢也不同。若經濟發展要求存貸比上升,對其過多限制必將扭曲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阻礙經濟的發展。若硬性要求存貸比上升,也會違背經濟規律,從而造成信貸資源的不當配置,不利于銀行業的健康發展,影響其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因此,區域間不應該追求存貸比趨同,否則,不利于可持續的貸款投放。區域之間存貸比競爭重點在于改善經濟環境,防止金融風險,維護經濟社會穩定,強化社會信用約束等。同樣,信貸規模也存在此類問題,盡管信貸規模是重要的金融深化指標,更應將該指標看作市場化水平提升的結果,而不是對其直接干預。

三、貨幣政策傳導途徑區域化差異研究

根據1985至2014年各區域發放貸款的情況來看,區域差異較大四大國有銀行對東部地區貸款的相對占比自2000年后大幅上升,對西部地區貸款的相對占比保持穩定,對中部地區貸款的相對占比則有所下降。從金融市場化程度看,東部地區長期保持優勢,中部地區不斷提高發展程度,而西部地區長期處于較低水平,從企業融資途徑是否基本依賴銀行貸款形式來看,東部地區銀行業發展水平較高,居民與企業投融資形式多種多樣,具有多元的資金來源渠道,金融市場能動性較強;中西部地區金融發展水平比較落后,金融機構總體數量比較少,金融市場化水平較低。

由于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市場體系完善,企業和居民信用意識較強,資金整體流通順暢,西部地區國家金融政策性扶持較多,并且由于市場結構單一,絕大部分資金來源于銀行貸款,區域經濟發展對銀行貸款依賴性極強,市場對整體金融生態環境的作用十分有限,政府及其他外界因素調配著經濟的發展,因此信用觀念與經濟運行的關聯性弱于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國有企業占比較高,民營企業占比較小,因為過去一部分國有企業嚴重逃避銀行債務,導致該地區信用環境整體較差,部分國有企業盈利水平十分有限,資金運用效率較差,導致中部地區信貸投放長期不足,因投入的資金盈利能力不強,資金的趨利性促使大量資金外流,且流向東部發達地區,所以貨幣政策傳導的信貸渠道并沒有發揮明顯的作用。

我國在不同區域貨幣政策傳導途徑具有顯著的差別,對貨幣政策的傳導具有較大影響的因素主要包括:金融發展水平、產業結構、金融信用環境狀況等[4]。

由此,要使貨幣政策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一方面,需要提供政策性金融扶持,同時優化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即將專業性較強的政策性金融機構設立在中部地區,輔助開發性的金融機構設立在西部地區,通過這些金融機構豐富并完善地區融資途徑,加大信貸資金投放力度,通過利用政策扶助解決中西部地區企業融資難問題。在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方面,對國有企業資金的使用進行監管和指導,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和資金使用效率,吸引外部資金流入,進而增加市場活力,構建并完善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各商業銀行對信貸業務進行結構性調整。信貸投放應該向有效推動民間投資和消費增長傾斜,加大對節能減排、助學、就業、“三農”等的信貸支持,[5]限制對“兩高”行業、產能過剩行業以及劣質企業發放貸款,積極引導信貸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使信貸投放向有效推動民間投資和消費增長傾斜,防止貸新還舊,進而累積不良貸款的風險。加強銀行貸前、貸中、貸后管理,通過審核各項貸款結構,以防止票據資金自我循環,防止信貸資金違規流入資本市場。

四、企業貨幣政策實施途徑效果評價

篇5

提要本文采用灰色理論中的灰關聯分析法,對我國銀行資本充足率、杠桿率與銀行價值關聯度進行實證分析,并對其進行比較。這對于改善銀行監管,提高銀行監管水平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資本充足率;銀行價值;灰關聯分析

一、引言

商業銀行的資本是商業銀行自身擁有的或者能夠永久性使用的資金。擁有充足的資本不僅是商業銀行安全經營、穩定發展的前提,而且是銀行股東、金融監管當局、社會公眾對銀行的基本要求。鑒于商業銀行在國民經濟中的特殊地位,對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性監管就具有重要的意義。

經過金融危機之后,資本監管也在不斷改進。尤其是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之后,《巴塞爾協議Ⅲ》充分顯示了對銀行的資本充足、資本風險管理以及抗周期風險能力的重視,這對于我國的銀行監管也有一定的啟示。我國的銀行充足性監管是否有效,是否應該增加監管指標,作為資本充足率的補充指標?本文對資本充足率、杠桿率與銀行價值的關聯性進行的分析有助于完善我國的銀行監管政策,提高監管水平。

在資本充足性監管的有效性方面,國外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一直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并且大多集中在資本充足性如何影響銀行的風險取向問題方面。Koehn和Santomero(1980)通過分析資本充足性監管與資產組合的關系,發現資本充足率的提高會增加銀行破產的概率,即資本充足性監管是無效的。但是,Milne和Whalley(2001)認為,資本充足性監管可以約束銀行行為,降低銀行倒閉的概率,從而資本充足性監管是有效的。國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資本充足率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如邵曉蕾(2006),顧曉敏、于夏(2010),并且對于資本充足性監管的有效性研究多是基于回歸分析法,如賀瀟潁(2006),羅瑤(2010),顧曉敏、于夏(2010),以及格蘭杰因果檢驗,如胡穎荻、章寧寧(2006)。

本文分別研究資本充足率、杠桿率與銀行價值之間的關聯性,進而為我國的資本監管提出建議。與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避免了回歸分析法需要大量統計數據、數據具有良好的分布規律的缺點,利用灰色理論中的用于多因素時間序列動態分析的灰關聯分析法。

二、資本充足性、杠桿率與銀行價值的指標選取及數據來源

1、銀行資本充足性的指標選取和數據來源。銀行資本充足性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資本數量的充足性,即銀行資本數量必須超過金融管理當局所規定的能夠保障正常營業并足以維持充分信譽的最低限度;二是資本結構的合理性,即銀行現有資本或新增資本的構成,應該符合銀行總體經營目標或需增資本的具體目的。

鑒于《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對資本充足率的計算給出了明確的公式,并且資本充足率既能反映資本數量的充足性,也能反映資本結構的合理性,反映銀行面臨的風險,本文選取資本充足率作為衡量資本充足性的指標。

考慮到研究對象的代表性及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取2006~2009年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及交通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用于分析,數據來源于銀行年報。

2、杠桿率的指標及數據來源。杠桿率為核心資本與表內表外總資產的比率。巴塞爾銀行管理委員會吸取2008年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在完善新資本協議時,提出以杠桿率作為監管指標,并設置3%為下限。本文選取2006~2009年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及交通銀行的杠桿率用于分析,數據來源于銀行年報。

3、商業銀行價值的指標及數據來源。商業銀行價值是指銀行的綜合價值,包括盈利性、流動性、風險程度及清償能力等方面。商業銀行價值的衡量指標主要有基于經濟增加值的評價、財務會計指標(總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等)和托賓Q值。本文采用托賓Q值,即Q=銀行市場價值/銀行資產重置資本,選取2006~2009年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及交通銀行的數據用于分析,數據來源于銀行年報。

三、資本充足率、杠桿率與銀行價值灰關聯分析

灰色關聯分析法是現代經濟學中極為重要的經濟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據序列曲線幾何形狀的相似程度來判斷其聯系是否緊密,曲線越接近,相應序列之間的關聯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灰關聯分析是依據發展趨勢做分析,因此對樣本的多少沒有過分要求,也不需要數據具有典型的分布規律。

1、確定參考數列和比較數列。運用灰關聯分析時,首先要確定反映系統行為特征的參考數列和影響系統行為的比較數列。一般情況下,因變量構成參考數列,自變量構成比較數列。參考數列可以表示為:Y={y(1),y(2),y(3),…,y(k)};比較數列可以表示為:Xi={xi(1),xi(2),xi(3),…,xi(k)},i=1,2,3,…m。其中,k為序列長度,m為比較序列的個數。本文中,比較數列X1代表杠桿率;X2代表資本充足率,商業銀行價值用參考數列Y表示。

2、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因為原始數據中各變量具有不同的量綱,如果不消除量綱對各序列的影響,就可能得出相反的結論,所以必須消除量綱對各序列的影響。常用方法有均值化法、初值化法等。本文采用初值化法,即初值化后Xi=,Yi=。

3、逐個計算每個比較數列與參考數列對應元素的絕對差值。即=Y(k)-Xi(k),并從中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

4、計算關聯系數。?姿=(min+?籽·max)/(i(k)+?籽·max),?籽為分辨系數,其值介于0-1之間,一般取?籽為0.5,因為0.5具有較好的普適性,本文也取0.5。(表1)

5、計算關聯度。關聯系數為1的情況,在計算關聯度時可以考慮,也可以不考慮,因為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灰關聯度的相對大小。所以,本文不考慮灰關聯系數為1的時候,然后將關聯系數求平均值,即得到灰關聯度。(表2)可以看出,雖然資本充足率與銀行價值的灰關聯度很大,但是杠桿率與銀行價值的灰關聯度也不小,其中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的杠桿率與銀行價值的灰關聯度是大于資本充足率與銀行價值的灰關聯度。因此,杠桿率可以作為資本充足率的補充性指標,這會有利于銀行資本監管,提高銀行資本風險管理能力。

四、結論

《巴塞爾協議Ⅲ》反映了后危機時代全球對銀行業監管的反思,它大幅度地提高了資本監管標準,將一級資本充足率的下限從現在的4%上調至6%,核心一級資本占銀行風險資產的下限從2%上調至4.5%。此外,各家銀行應該設立資本防護緩沖資金,并且總額不得低于銀行風險資產的2.5%,這對于我國的資本監管具有很多啟示。2010年三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為11.6%,《巴塞爾協議Ⅲ》短期內對我國的銀行業沒有明顯的壓力。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按照《巴塞爾協議Ⅲ》的新要求監管銀行業,就會降低我國銀行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和競爭力,延緩我國銀行業國際化的步伐。因此,我國要順應銀行資本監管的新趨勢。《巴塞爾協議Ⅲ》啟示我們加強對資本管理的重視,引進多重監管標準,作為資本充足率監管的補充,其中十分重要的就是杠桿率,這對于我國也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本文對資本充足率、杠桿率與銀行價值進行了灰關聯分析,發現杠桿率與銀行價值也具有很強的關聯性,因此對杠桿率的監管可以作為資本充足率監管的補充,增強銀行業面對資本風險的管理能力,這對于我國的銀行監管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本文選取的是國有商業銀行的數據,所以結論可能不具有普適性,因此在監管指標的選取以及大小上可以根據不同類型的銀行做出分類監管。最后,面對日趨復雜的國際金融環境,我國的監管當局應逐步建立一個全面而準確的監管體系,將銀行業面對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盡量全部考慮到監管體系當中。

主要參考文獻:

[1]龐智強,仇菲菲.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增收的灰關聯分析[J].統計教育.

[2]夏志瓊.巴塞爾協議Ⅲ邁出銀行監管新一步[J].改革與開放,2010.11.

[3]聶偉柱.巴塞爾協議Ⅲ漢化:筑基“十二五”銀行監管[N].第一財經日報,2010.11.15.

[4]馬麗斌,趙蕾.論商業銀行資本風險管控的有效性策略[J].特區經濟,2010.12.

[5]蔣媛.巴塞爾協議Ⅲ下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探究[J].經營管理者.

[6]胡穎荻,章寧寧.關于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監管有效性的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5.

[7]顧曉敏,于夏.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與銀行績效研究[J].中國市場,2010.48.

[8]李志輝.中國銀行業風險控制和資本充足性管制研究.[M].中國金融出版社.

篇6

【關鍵詞】網絡音樂 發展現狀 存在問題 應對策略

20世紀末期,音樂傳媒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新技術革命。網絡音樂的誕生,日益成為整個音樂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推動力量。在線音樂和無線音樂兩大領域的用戶規模和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并且逐步趨向均衡,網絡音樂市場保持了較好的運行態勢。但基于體制、制度及行業發展規律等方面的原因,網絡音樂市場面臨著版權保護問題、商業模式匱乏、分配機制不完善、收費標準不統一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利于網絡音樂的發展。因此,應有效解決我國網絡音樂市場存在的問題,有效推動音樂市場持續穩定發展。

一、我國網絡音樂市場的發展現狀

網絡音樂是指通過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等信息渠道傳播音樂產品,主要包括電信互聯網提供的電腦終端下載的在線音樂,和無線網絡運營商通過增值服務提供的手機終端下載的無線音樂。它已經形成了數字化的音樂產品制作、傳播和消費模式。隨著近些年網絡的普及,網絡音樂迅速走紅,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網絡音樂下載用戶越來越多。網絡音樂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其傳播技術的不斷革新,各種音樂類產品發展迅速,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

1.市場主體方面。隨著網絡科技的迅速發展和我國網絡音樂行業不斷發展,網絡音樂已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數字娛樂方式,具有廣闊的市場。截止到2012年底,有575家經營網絡音樂的企業獲得文化行政部門審批,相對于2011年的452家增長了27.2%。目前,網絡音樂市場經營主體平穩增長,網絡音樂市場越來越規范,為網絡音樂市場的繁榮發展發揮著積極探索和拉動的作用。

2.用戶規模方面。在用戶規模上,2012年網絡音樂用戶規模呈現快速增長態勢。通過圖1可以看出,2012年我國的在線音樂用戶數為4.4億,較2011年增長了15.8%,這得益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網絡的普及。我國無線音樂用戶規模已達到7.5億,和2008年的4.1億相比增長了82.9%。歸因于近幾年智能手機的功能日益強大,價格越來越平民化,以及3G網絡的普及、上網環境的優化,無線音樂市場規模逐漸擴大。

3.市場規模方面。我國網絡音樂市場規模2012年達到45.4億元,相比2011年增長了63.3%(如圖2所示)。通過圖3可以看出,無線音樂市場收入增速較為平緩,與2011年相比有增速減緩趨勢;相比較而言,在線音樂市場收入增速較快,2012的18.2億元相對2011年的3.8億元增長了將近4倍,這主要是因為在線音樂在演出方面收入增幅擴大,促進了在線音樂規模的增長。

4.市場結構方面。從圖3來看,網絡音樂的市場規模逐漸趨于均衡,在線音樂在市場規模中的比例由2008年的8.8%上升為2012年的40.1%。主要是由于在線音樂應用模式的不斷創新,以及行業環境的日益完善,在線音樂演出和下載收費等模式逐漸形成,并成為在線音樂市場規模擴大的新途徑和新亮點。

5.商業模式方面。在線音樂市場的主要收入來源于廣告,但隨著網絡科技的迅速發展,網絡應用模式的不斷創新,網絡音樂和微博、移動互聯網、APP程序、網絡游戲等新工具融合使用,導致在線網絡音樂收入找到了新的增長點,也推動了部分網絡音樂服務提供商廣告價值的提升;無線音樂市場整體發展勢頭較好,隨著移動終端的智能化、平民化,移動網絡環境的不斷拓展和優化,無線音樂用戶數逐漸增多,需求也不斷增大,服務提供商和移動增值業務提供商不斷融合,帶動創新應用的增加,行業滲透力增強。

二、我國網絡音樂市場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網絡音樂市場發展趨勢良好,但網絡音樂作為一個新興行業,仍然存在體制不健全、制度不規范和管理不到位等急需解決的問題。

1.網絡音樂缺乏行業標準。由于我國網絡音樂起步晚,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造成網絡音樂質量良莠不齊、收費標準不一,從而嚴重影響市場發展秩序。我國網絡音樂產品版權界定不清晰、盜版活動屢禁不止。這不但影響了音樂版權的正常使用,擾亂了行業秩序,阻礙了市場的良性循環,還導致一些實施收費的網站難以運營,從而不利于網絡音樂產業乃至社會整體文化市場的健康持續發展,嚴重損害相關群體的利益。

2.網絡音樂缺乏盈利模式。目前,通過借鑒互聯網所形成的廣告盈利、電子商務和渠道盈利等盈利模式,我國大部分音樂網站采用“免費下載+廣告收入”的方式。這種方法主要通過流量變現,具有周期長、被動等特點。鑒于此,很多企業之前已經對盈利模式嘗試創新,但較多止步于微創新,因而很難在這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例如,有些企業嘗試采用“付費下載”方式,由于監管機構對網絡使用監管不力和網絡運營模式單一,均只限于以高級會員服務、VIP服務等形式進行,無法從根本上轉變用戶的網絡音樂消費習慣、建立有償消費機制。可見要形成良好的營收循環和成熟的商業模式任重而道遠。

3.網絡音樂公司缺乏融資渠道。由于網絡音樂行業起步晚,有特色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沒有形成、網絡音樂公司收入無法保障,導致風險投資公司和私募公司對該領域缺乏投資興趣和熱情,限制了網絡音樂公司多元化融資。與此同時,網絡音樂公司價值評估體系不健全,造成可抵押或質押資產價值難以估計,限制了擔保公司、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進入。另外,網絡擔保公司風險管理體系沒有建立,導致公司風險難以有效識別、防范和控制。

4.貢獻和利益顯著失衡。在網絡音樂市場中,運營商占有市場創造的大多數利潤,影響產業鏈中上下游公司的行為。因此,這些公司的收益主要依賴于運營商的分配。這種方式直接導致各方面貢獻與收益失衡,無法保證服務和內容提供商持久積極提供支持,限制各方長遠發展,進而不利于產業長期的公平公正良性競爭體系健全和市場的持久穩定發展。

5.溝通機制和定價機制缺乏統一。目前,音樂版權方和網站之間利益分歧很大,主要表現在版權費用和結算機制兩個方面,緣于缺乏互信溝通、缺少規范化收費和結算平臺、缺乏有效利益分配機制。這些原因造成利益無法合理、公平地進行分配,雙方建立在高額版費、授權等途徑上,無法形成戰略聯盟。

三、我國網絡音樂市場發展的應對策略

對于我國網絡音樂存在的諸多問題,可以通過加強法制管理和服務,實施評估與引導,鼓勵創新與推行行業平臺,促進網絡音樂與其他業態的融合等手段,為其提供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

1.制定清晰的行業標準,加大音樂違法打擊力度。在文化部和網絡音樂行業聯盟發展規劃指引下,制定行業自律標準,共同對市場行為進行規范,減少不良網站、鏈接等對產業的負面影響,并組織主要網絡音樂經營單位相關負責人進行網絡文化管理政策和法規培訓,提升網絡音樂經營單位自覺依法依規經營理念,遏制網絡音樂違法經營行為。此外,為了營造良好的網絡音樂經營環境,還應該完善網絡音樂報審報備系統,鼓勵優秀作品的創作和傳播,還要加大對網絡音樂違法和違規經營行為的打擊力度,開展網絡音樂市場盜版打擊活動,嚴厲禁止侵權行為,保障合法合規運營的網絡音樂公司的權利,改善市場環境和經營持續。

2.鼓勵公司創新,引導消費觀念。一方面,注重開發多樣化商業模式,培育適合企業發展的商業模式,提升企業持久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尋找新的盈利模式,提升整體盈利水平。在此過程中,相關部門需要經常組織召開網絡音樂管理與發展模式創新研討會,促進經驗交流,進而推動網絡音樂加強創新意識和加快創新步伐。作為創新主體,網絡音樂公司應把握機會,充分利用音樂節、網絡論壇等方式,提升自身創新能力,爭取成為行業典范,從而引導消費習慣,使消費者的觀念從無償擁有轉變到付費消費,同時也為網絡音樂的行業創新奠定基礎。

3.規范產業運營,拓展融資渠道。監管機構需要嚴格執行審查機制,通過引導建立規范的商業運營模式,鼓勵擴大產業規模,提高企業的規模化盈利能力。與此同時,還要通過立法,促進建立健全網絡音樂市場資產評估體系,完善風險評估機制,通過對網絡音樂公司政策性扶持,吸引更多的投資機構關注網絡音樂行業,充分拓展網絡音樂的融資渠道。

4.建立健全產業的利益分配機制。通過建立健全網絡音樂獨特的結算機制,創建合理、可靠的結算平臺,規范收費統計。同時引導產業發展方向,逐步平衡無線音樂價值鏈各方貢獻與利益,完善產業內的分配協調機制。打開無線音樂的閉環式營運模式,鼓勵營運模式創新,促進健全產業長期的公平公正良性競爭體系和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網絡音樂伴隨著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已經深深地融入人們的生活,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我國的網絡音樂市場雖然還不完善,但隨著行業標準的逐步清晰、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利益分配的逐步均衡等各方面的逐步完善,再加上產業各方的逐步融合,我國的網絡音樂產業競爭力將會進一步增強,形成和諧健康的網絡音樂文化環境,進而推動網絡音樂市場持續穩定發展。

(注:本文為2011年度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社會轉型背景下大眾音樂文化雅化、俗化的潮動及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蔣文娟.論我國網絡音樂市場的發展趨勢[J].藝海,2012(5):105.

[2]程瑞雪.淺析中國網絡音樂的發展[J].大眾文藝,2012(4):146.

[3]宋鐵山.在線音樂本土化發展的困境與對策分析[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1(15):19―21.

[4]楊春林.中國網絡音樂發展探析[J].大眾文藝,2012(5):112―113.

[5]單蓓.我國音樂文化產業發展對策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0(4):31―32.

篇7

關鍵詞:煤炭企業;組織構架;多元化發展

企業勞動組織是企業在生產過程組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務是科學的組織職工勞動,合理使用勞動力,正確處理勞動過程中的分工協作關系,充分的調動勞動者的能動積極性,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煤炭行業是關系我國國民生活的重要行業,能夠有效的運用勞動組織結構將能更有效的促進我國煤炭企業的發展。

一、我國煤炭企業勞動構架的現狀和不足

1、我國煤炭企業勞動結構的現狀

(1)煤炭企業的產生不同于其他的行業,脫離與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在它的發展和擴張的過程中,雖然大多企業都進行了公司制改造,但其組織結構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依然沿用了傳統的垂直型的組織模式,它的特點是將中心放在上層管理者身上,上層管理者具有下發命令的權利,嚴格要求下層服從。直線式組織結構在特定的時期對于保持國有煤炭企業的健康、穩定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經濟體制的變化以及煤炭企業的大型化,集團化的發展趨勢,這種垂直的結構形式卻越來越不能適應現有煤炭企業的發展。

(2)我國煤炭企業同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相比,在機械化程度、勞動生產率等方面都有相當大的差距。從各方面加速發展,使其增強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我國同澳大利亞的煤炭企業相比,采煤機械化程度僅有73.4%,綜合機械化程度為48.4%,生產率為2.25%,而百萬噸煤的死亡率確實澳大利亞的54.3倍。

(3)我國的煤炭企業普遍的存在產品結構單一、產業鏈條短的問題,與此同時還必須承擔很多的社會責任,對于如何避免煤炭資源的枯竭造成未來不可扭轉的巨大影響,研究它的可持續性,也是我國煤炭企業應重視的問題。

(4)我國加入WTO以后,外國企業要進入中國市場越來越容易,中國將面臨這國際競爭國內化的局面,煤炭的價格波動明顯曾加,更擴大了我過煤炭企業的經營風險。

2、煤炭企業組織結構的不足

(1)企業信息難以溝通

由于我國的煤炭企業多應用了垂直型的組織模式,信息的溝通十分困難。一是企業內部。只有再直接的上、下級流通時才比較順暢,但在隔層之間或者是處在同一層但不屬于同一領導時,信息的流通及反饋聚到則既不順暢,從而給企業的有效經營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二是在企業與外部環境的信息交流。市場的各種環境變化不能及時的反正到企業的上層領導中,不能做出及時的反映,甚至會出現業務員要寫企業領導的現象。

(2)各種有效資源不能共享

一個組織內部的各部門,存在各種各樣的資源。能夠充分、有效的利用這些資源,是組織發揮其作用的一個重要條件,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在掌握了豐富的資源的條件下,各部門的工作效率也是很高的,反之則低。但在高度集權化的直線職能制組織結構下,很難充分的開展各部門之間的協作,資源利用率不高,不能起到它實際的作用。

(3)管理幅度過寬,不能對下屬行使有效的管理

目前我國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的二級生產經營單位和機關職能部門一般都在50個以上,涉及到的工作人員很多。領導需要協調成幾何基數增長的人員,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對這樣龐大的團體進行行之有效的管理,迫使領導每天忙于具體事務,而無暇估計企業戰略規劃等發展大計。

(4)煤炭企業集團功能不全

由于受傳統的體制影響,集團基本只具備單一的生產功能,使得集團制定和實施統一規劃的能力很弱,形不成統一戰略目標。而且垂直型的組織管理模式使上層領導過度集權,對下層管理的太緊太死,影響職工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二、煤炭企業組織結構改革

面對目前國有煤炭企業的弊端,必要對它進行現代化的改革,改變傳統垂直型的管理方式,開發積極有效的勞動組織結構。

結合我國國有煤炭企業的特點,并隨著跨地區、跨所有制、跨國經營的大型煤炭企業的形成,集權和調動中下層經營積極性的矛盾更加的突出。根據權利逐漸下放的原則,迫切需要建立權利相對分散的組織結構,事業部完全滿足了這樣的需要。

事業部的組織主要有最高管理層、參謀部門和控股專業化公司三方面組成。最高管理層就是企業決策的核心,主要制定企業經營及發展的戰略方針。參謀部門是企業的利潤中心,有獨立經營的自,并能夠設置相應的職能部門,根據企業自身情況,自主管理。控股專業化公司則是生產經營單位,是企業的成本控制中心,在領導的帶領下,集中精力生產,嚴格按照要求完成公司下達的生產計劃和目標成本,保證專業公司利潤指標的實現。

三、煤炭企業治理結構在改革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途徑

1、遇到的問題

(1)煤炭企業大多是國有獨資,雖然進行了公司化改造,但國有產權行使主體的權利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

(2)股東大會形同虛設,董事會的功能不完善,完全不能代表出資者行使權利,出資者利益不能保證。

(3)監事會不能很好的發揮監督的作用。

(4)對經理人員等中高層的約束力不夠,達不到效果。

(5)公司高層人員擺脫不了行政級別的陰影,自身的優越性過高,對于權利的失缺沒有一個很好的認識,以至于自身的工作也不能很好的完成。

2、優化調整煤炭企業組織的結構

經過上面羅列的幾點,我們清楚的認識到了國有煤炭企業公司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現在針對這些問題,國有煤炭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必須要從這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1)積極實施債轉股政策。由于長時間的積累,煤炭企業擁有巨大數額的銀行貸款,每天要支付大量的銀行利息,加重了企業的負擔。實施債轉股政策,可有效的調整企業的債務結構,降低銀行金融風險。債轉為股可以使出資人享受權利,調動積極性,加強對企業的監管。

(2)落實股東大會,強化董事會職能。讓股東大會成為公司真正的最高權利機構,成為全體股東共同行使權利的場所,使它行之有效的運行起來,為企業發展服務。

(3)完善監事會制度。關鍵是要提高監事會工作的獨立性,使其做事不受約束,強化監事的肩負義務和獎懲責任。

(4)建立對高層經營者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將經營者的利益與其績效掛鉤,使其在分享利益的同時承擔相應的責任,促使經營者為謀求自身利益也給企業帶來了發展。

四、總結

我國的煤炭企業越做越大,形式也越來越好,但不能就這樣的狀態下一成不變下去,社會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企業的管理也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根據煤炭行業的發展形式,時刻做出正確的調整,才能成為企業發展的左膀右臂,減少因市場環境的變動給整個經濟帶來的大震蕩,增強大集團的市場競爭能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姜玉杰.基于大物流戰略的煤炭企業供應鏈組織體系研究――以SMH集團公司為例 [D].長安大學:企業管理,2009

[2] 吳鎮定.我國煤炭企業的現狀及發展戰略 [J].山西建筑,2005,(01)

[3] 郭永斌.現代煤炭企業勞動組織管理探討 [J].當代礦工,2009,(09)

[4] 劉永亮.大型煤炭企業集權制組織結構改造方案選擇 [D]. 首屆煤炭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煤炭工業技術委員會管理專業委員會年會,2006

篇8

關鍵詞:民間融資;規范;法律;經濟

中圖分類號:F8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9-0112-04

在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的大環境下,各類經濟主體對國內金融發展的需求與日俱增。然而,國內資本流動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而導致緊縮,無法滿足民營企業等民間經濟發展的需求,這使得民間融資日益興盛并逐漸顯露出逐漸擴大的趨勢,對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民間融資在緩解了民間資金需求的矛盾的同時,彌補了正規金融體系的不足,因此,它逐漸適應了我國民間資本的融通環境。但民間融資是一種游離于國家金融體系之外的融資方式,其存在的風險和缺陷可能會對民間經濟的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如何通過法律、經濟等手段來規范民間融資的發展,值得我們思考。

一、民間融資的概念及特點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民間融資的地位日顯凸顯,成為一些民營企業原始資本的來源和個人投資創業的主要融資方式。

(一)民間融資的概念

作為一種資金資源的市場化配置行為,民間融資是非正規的,是與正規的金融行為相對而稱的。作為一種金融交易活動,它游離于正式金融體制之外,而沒有納入我國金融管理機構常規管理。

民間融資一般是指在國家法定金融機構之外,出資人與受資人之間,以取得高額利息與取得資金使用權并支付約定利息為目的而采用民間借貸、民間票據融資、民間有價證券融資和社會集資等形式暫時改變資金所有權的金融行為[1]。

民間融資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上只包括民間借貸即本文所指的民間融資,它的概念是自然人與企業(包括其他組織)之間、非金融企業之間、自然入之間,一方將一定數量的金錢轉移給另一方,另一方到期還款并支付預先約定利息的民事法律行為。從廣義上講,它包含民間借貸,同時也包括非金融機構通過合法的形式發行債券、股票等方式進行的融資活動。

近年來,民間融資作為銀行融資的一種補充形式日趨活躍,已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經濟現象。

(二)民間融資的特點

1.民間融資的主體多樣化。經過長期發展,民間融資主體已經由單一主體向多元化主體發展,并且其活動主體日趨擴大,不僅有個體投資人、個體經營戶、中小企業,還有需要資金購買汽車住房等耐用消費品的普通居民和進行季節性養殖種植的農戶等。

2.民間融資具有變動彈性大、利率高的特點,行業和地區差異明顯。民間融資不受政府金融政策的管制,法律法規等相關方面的約束也較少,因此,其利率變動范圍大,變動靈活,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在一些地區,銀行借貸的利率遠遠低于民間融資,融資成本也低于民間融資。

3.民間融資門檻較低。該特點提高了資金配置的效率。民間融資不受國家經濟政策影響,處于正規金融體系的監管范圍之外,民間融資多是以利益為出發點,以市場為導向,形式靈活,因此對貸款人的要求更低,這樣民間融資能夠在銀行系統之外彌補自身的缺點,以滿足市場的需要。

二、當前國內民間融資興起并發展的原因

作為一種自發的融資方式,民間融資的產生與發展有兩方面因素,即客觀經濟政策的因素和現實的自身原因。

(一)第一個方面:外因

1.當前金融資源配置并不合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形成了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方式,國家控制了大部分的金融資源,國有企業更多的占有這部分資源的局面,這種局面一直沒能根本轉變。其次,由于信息、市場不完善等條件的約束,正規金融及其金融服務具有局限性,信貸滿足率低的特點。部分民營經濟被排斥在正規金融之外,只得轉向民間金融,形成了民營經濟對民間融資的強烈需求。

2.資金供求矛盾加劇。在當前多元化發展的經濟體系中,資金對產業十分重要,沒有充裕的資金支持企業很難持續。加之穩定性較差的特點,使得商業銀行貸款的風險增加了壓力。再加上民眾了解的還不夠詳細,正規的金融產品不夠豐富,最終導致銀行存款外流,有投資能力的居民在民間金融市場信息相對透明和高回報的誘導的情況下,只能在民間的市場上尋找出路,將銀行存款轉為民間融資。

3.商業銀行貸款“門檻”高。目前,國有商業銀行貸款的貸款對象選擇極為嚴苛,實行集中省級分行審批。貸款最基本的準入條件是信用等級在AA以上,否則不予考慮,標準全國統一。而廣大中小企業及“三農”經濟由于受資產規模、競爭實力等條件限制,很難從國有商業銀行獲得貸款支持,能滿足上述條件的少之又少。因此廣大中小企業轉而投向民間借貸,這種局面的形成為民間借貸的發展提供了較大的發展空間。

(二)第二個方面:內因

1.居民逐漸富裕產生投資熱情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市場化改革的不斷前行,一方面,無論城市居民還是農村的農民,其生活質量大大改善,整體收入逐年增加,手中可支配的節余資金也在不斷增多,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產生了經濟需求和投資欲望;另一方面,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悄然改變,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人們在面對生產、經營、買房、教育等事項出資上,逐漸開始接受貸款等預支消費理念。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改變,不僅產生了融資的需求,同時還產生了保險業務需求和理財業務需求,這些需求逐步累積并且呈現多元化和多層次性發展趨勢。同時民眾的對風險的認識也逐步加強,認識到通過保險,減少損失、化解風險、保障安全的意義越來越重要,這種情況促進了對民間融資的需求。

計劃體制下,我國的醫療、教育、養老等福利制度發生了一些變化,這些變化改變了人們的消費預期。農村居民在收入水平不高、收入緩慢增長的同時,用于生產、經營、蓋房以及對教育、看病,紅白喜事資金逐步增多,對資金的需求逐步加大。實際上,農村居民具有很大的融資需求。近些年,農民收入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逐年增加,手頭節余資金也在不斷增多,產生了投資的意愿,但往往因為農戶投資理財途徑的匱乏而作罷。農民生產經營逐漸規模化,其資金投入逐步擴大,在經過了多次自然災害后,農民也逐漸加強了自身的風險意識,通過農業保險,減少損失、化解風險、保障安全的意愿越來越強烈,使得農業保險的需求日益增長。

2.民營企業發展對融資的需求

民間金融的需求者,是廣大的非國有經濟和個人,即民營經濟。在市場經濟中,民營企業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獲取資金: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內源融資,是指民營企業不斷將自己的儲蓄(折舊和留存盈利)轉化為投資的過程,是企業再投資或債務清償的主要資金來源。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現金流量不會減少,當然由于資金來源于企業內部,也不需要發生融資費用。外源融資,是指吸收其他經濟主體的閑置資金,使之轉化為自己投資的過程[2]。它具有靈活性、高效性、集中性和大量性等特點,對企業的資本形成有重要的意義。

三、民間融資所產生的社會經濟效應

作為資金資源的一種有效配置手段,民間融資在合理配置資源、促進經濟發展、補充銀行資金不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民間融資是資本市場上的雙刃劍,帶給資本運行以極大優點的同時,也常常對社會經濟生活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們必須客觀地、多角度地對民間融資進行分析。

(一)民間融資具有的積極作用和影響

1.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近年來,民營企業經濟發展迅猛,但是銀行以其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等為緣由不予貸款,導致民間融資成為其市場化選擇。而且,民間融資無行業、期限限制,手續簡便,既能讓中小企業周轉臨時性資金,也降低了交易成本。民間融資及時、可靠、方便地拓寬了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為一些特色產業提供了較好的資金支持,對地方特色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促進了民營經濟的發展。

2.民間融資具有優化資金的合理配置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與正規金融的互補。而正規金融機構的目光重點往往指向大型企業和大中城市,則中小企業和農村地區的資金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民間融資因其范圍較小,所以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根據市場需求對投資風險,選擇一個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做出理性評估,進而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益,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

3.改善社會融資結構。民間融資在貸款涉及的范圍、利率、金額的方便程度及協商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其規模的擴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銀行的信貸壓力,分散了銀行的資產經營風險特別是信用風險。這種社會融資結構的改善,促進了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并對改造成果加以鞏固,有利于維護國家的金融和經濟安全。

(二)民間融資的主要消極影響

1.削弱了宏觀調控效果,擾亂正常金融秩序。由于由于高利率的吸引,民間融資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規模越來越大,大量民間借貸資金在金融部門“體外循環”, 游離于銀行體系之外,使得監管當局監督管理難度加大,甚至出現了脫離監管的局面。民間融資直接從社會上融資,使一些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發展前景不好的企業利用支付高息的手段分流了銀行資金來源。從這一角度看,民間融資不利于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從另一角度看,干擾了金融機構執行國家的利率、信貸政策,對經濟發展造成不良影響,不利于宏觀調控政策和國家信貸總量的控制完整、全面實施。

2.稅費等政策的權威性受到現實挑戰。民間融資所獲利息一般是銀行存款的五倍以上,較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政策,即利息所得應繳納5%(原為20%)的個人所得稅,民間融資幾乎沒有繳納任何費用。民間融資賬務反映也很模糊,大多數民間融資僅憑一個簡單借條發生借貸往來,支付利息則以職工獎金、股金分紅等形式以現金派發。因此盡管稅務部門多次深入到發生了民間融資業務的企業調查取證,但均因種種原因而不了了之。

3.民間融資影響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定。由于民間融資缺乏嚴格的手續,具有“地下性”,交易過程容易引發風險。如打著借貸的幌子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之實,由民間自由借貸糾紛引起的暴力追償、高利貸活動等。這些糾紛又涉及到每個參與的投資人的切身利益,一旦出現問題,將對社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容易引發社會治安問題和刑事犯罪問題。有更甚者部分民間融資成為洗黑、非法集資等犯罪活動的工具,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

四、目前民間融資所存在的問題

民間融資的發展雖滿足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定的資金需求,但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壯大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分析并加以解決。

1.民間融資具有脆弱性。是指民間借貸活動資金鏈上每個環節都很薄弱,造成了民間金融體系的脆弱性[3]。首先,在資金來源的脆弱性上有所體現,民間金融資金供給者多為收入較低的小企業和普通老百姓,如果不能收回出借資金,將嚴重影響它們的經營和生活;其次,體現在資金中介機構的脆弱性,民間融資機構缺乏政府信用的支持,因此規模偏小,即使經營良好,承受市場風險和政策風險的能力總體欠佳,甚至可以因為一場空穴來風的謠言而走入困境;再次,表現為借款人的脆弱性,往往都是規模小,資金實力弱的中小企業求助于民間融資渠道,這些求助者具有不規范性。民間金融的不規范性是指民營金融機構自有資金比例低,長短期貸款結構不合理,手續不規范,過于依靠個人信用,缺乏風險意識,容易陷入流動性危機。由于缺乏政府和金融監管者的指導,使其具有盲目性和投機性,容易產生跟風的現象。民間金融活動在這三個特性的影響下容易引發金融風險,影響到社會穩定。尤其是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其民間資金量大,若有問題,危害尤甚。

2.缺乏監管部門,易引發糾紛。作為一種非正規的當事人之間自發的借貸行為,民間融資當事人雙方的義務和權利都缺少有效的法律保障和行為監管,極易引發雙方的糾紛,甚至采取非法手段解決,影響社會的穩定。隨著民間融資的發展,在更多的企業開始利用這一渠道的同時,隨之而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民間融資相比于銀行系統,它具有準入門檻低、融資程序簡潔、融資速度快的優勢。但這一優勢同時也是問題存在的根源。當事雙方快速地達成交易,使得雙方都有存在信息不對稱的不確定性,對社會經濟平穩發展具有不利影響。

3.法律規定零散,沒有專門法律法規調整。盡管我國有直接針對民間融資進行規定的法律規范,如《合同法》、《意見》及其他一些相應的法律法規,但是,我國目前尚沒有頒布任何一部專門的法律或是行政法規以全面系統地規制與調整民間融資。而與這樣一種法律缺位的情況相比,我國的民間融資和與之相關的法律糾紛卻普遍存在并且逐漸成為一種顯性的社會事實,由此導致的社會問題也日益增多。因其缺乏相應的法律規制,民間融資較為分散而不易控制,呈現出無序狀態。近數十年,因民間融資而產生的糾紛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在這樣一種民間融資不斷發展的情形下,民間融資所引發的問題比比皆是,若任其完全無序地發展,后果將十分嚴重。因此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以盡量地規制與減少民間融資帶來的負面作用及問題已是當務之急。

4.民間融資主體的法制觀念、信用觀念亟待加強。目前,我國民間融資的融資主體借貸隨意性大,無相關法律約束,法律程序不規范,不少融資活動屬于君子協定,即便簽訂了書面協議,往往也要素不全,有效性差[4];擔保方式簡單,甚至有的只有一張身份證作為質押;人為因素在借款期限的掌握上影響較大,不能準確確定借款周期,而且資金所有者無法對資金的使用進行有效監督,一旦借款人由于天災人禍等其他原因無法按時還款,就極有可能引發糾紛,釀成不穩定因素;一些具有黑社會性質的“地下金融”組織和一些缺乏法律意識的個人,往往采用威脅、恐嚇、綁架、雇傭打手等暴力手段催要借款,引起了社會的不安。

五、從法律和經濟多方面入手,促進民間融資規范發展

(一)制定專門法律法規,構建起合法平臺

我國現行立法涉及民間融資的法規主要有《民法通則》和《合同法》。有關部門應據此盡快制定關于民間融資管理的法律法規,主要對民間融資主體雙方的權利、義務、交易方式、條件、期限利率、違約責任等方面加以規制。

《民間融資法》及細則應體現原則性與靈活性,在符合金融管理秩序的相關規定的同時,又要契合民事法律規范的指導精神。需要加以明確規定的方面主要有:組織形式、準入門檻的設立、運作范圍、主體雙方的權利義務、交易方式、契約要件、期限利率、征稅和權益保障等,同時還需對以下方面做出指導性規定:民間融資的管理主體、職責和內容,民間融資的用途等,通過這樣的細化能夠區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與合法民間借貸的界限,逐步把民間融資納入金融監管體系。

總而言之,要使得民間融資能夠更好地發展,必須要在法律上給予其應有的法律地位,通過引導使其操作從“地下”轉到“地上”, 盡量降低或避免對金融帶來的消極影響,更好地發揮其促進經濟蓬勃發展的積極作用。具體建議如下:

1.對融資主體的劃定,應該更多地關注當事人作為民事主體對其財產的支配權、處分權,允許包括自然人、各種民間融資組織在內的多種主體形式并存。

2.關于利息的約定必須合乎相關法律法規。在民間借貸活動中,利息是雙方最關注的部分,也是最容易產生矛盾的。現行法律對此有明確規定:在有息借貸中,利率可適當高于銀行利率,但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4倍,即不得搞高利貸。

3.在借貸形式上,雙方最好簽訂正式的借貸合同,明確表明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以免在將來的交易活動中出現不必要的糾紛。

4.將民間融資活動納入到正常的金融監管體系中。為了金融活動的正常進行,應當適時地對民間融資的資金來源、運用情況、利率水平等,做出信息披露和相應的風險提示。

5.在《民間融資法》中構建融資信用體系并以此為依據制定相應的法規。因為只有通過立法,才能協調好各部門以及各法律、法規、規章對于民間融資活動的管制,將其作用發揮到實處。

(二)完善民間融資的信用擔保體系

正規融資渠道門檻較高、要求較多,正是導致民間融資興起并發展的原因之一,然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辦法之一是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信用擔保體系。

1.逐漸完善民間融資信用擔保體系

雖然現狀是民間融資對于信用擔保的要求較低,但如果依據完善的信用擔保體系,中小企業能夠更容易地取得民間融資,保證金融體系正常運行。首先要做的是完善現有的企業和個人的信用系統。將企業財務運作信息進行統一管理,企業運作信息的公開化,會有利于借貸雙方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得到有效緩解。此外,大力發展信用擔保機構的多種所有制,例如民營以及聯合經營的多種形式,為整個金融體系構建—個活躍、誠信、安全的金融活動市場。

2.建立明確的信用信息征集共享機制和科學的信用評價體系

建立征信制度能夠降低金融機構風險,也能保障民間資本進入正規融資體系的安全性。對此,要加快征信法規系統的建設,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加快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建設。以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為依托,將民間融資的信息也包括在內,逐步拓展信息采集與共享范圍。要建立完善的企業和個人信用檔案與信息共享平臺,完善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標準,擴展信用記錄查詢服務,為信用評級機構的發展提供良好環境[5]。

(三)建立民間融資監管體系

要更好地控制民間融資發展,就要對其加強監管,規范其行為,將金融監管思想放入民間融資的制度設計中去,這樣,民間融資活動才能朝著合法、健康的方向進行。

1.加強、加快監管機制建設

通過機制建設,監管活動會變得更加公開、公正、透明。具體建議:由中國人民銀行帶頭建立起民間融資管理機構,設立監測系統,發揮個人征信系統和人民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的作用。主要監測方面有:民間融資總量、融資方式、利率、資金開源、用途、期限等。一方面,對內提高監管人員資格準入門檻;另一方面,對外引進外部監督機制,賦予媒體、社會團體對金融監管活動進行監督、評議的權力。

2.建立地方民間融資監測及風險預警制度

各地方的人民銀行、銀監局等部門要做到時刻反映民間融資資金供求狀況,預估其可能產生的影響,提前做好預防或準備好應對措施,促進宏觀調控。同時,開展定期的調查,統計民間融資的數據,加強對民間融資主體、期限及用途等的管控。此外,還應明確國家要限制的產業,合理、有效地引導民間資金流向國家支持產業,適時披露國家近期宏觀調控政策目標,進而規避行業性風險導致的不必要損失或是民間融資的資金鏈斷裂。

3.促進民間融資行業自律

我們可以看到西方國家在此方面已有所成就,借鑒其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建立起民間融資行業自律規范及組織機構,設立公平、公正、透明的交易原則,更好地進行行業內自我管理。政府和相關部門應當積極地尋求關于民間融資活動行業自律的具體途徑,需要因地制宜,例如,由地方政府牽頭,組織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等成立自律組織,并邀請人民銀行、銀監局等專家作為顧問,對自律組織提出專業建議,參與其自律行為,多方面地促進民間融資活動朝著健康的方向,規范地發展。

4.嚴厲打擊非法民間融資

只有通過立法和嚴格執法的形式,例如嚴厲懲治高利貸現象、地下錢莊等非法融資行為,還民間融資活動一個公正、透明的市場,才能避免由非法融資活動帶來的對國民經濟、對金融、對社會不穩定的風險。

(四)提高民間融資主體的法律意識

我國應當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并且引導融資主體雙方加強法律意識,以應對當前我國民間融資主體的法制觀念相對較為薄弱的局面。借貸雙方當事人可就借據利率的法律有效性、合同的規范性等方面,在設立于民間借貸活躍地區相應的管理機構處進行咨詢和聽取指導意見,該管理機構還可對因借貸引起的糾紛進行調解。我國應重點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宣傳以應對民間借貸的具體情況:首先是借貸形式。借貸雙方應簽訂正式的借貸合同,明確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避免出現后患。其次是有關利息的相應約定必須合法。民間借貸的借貸雙方最易因利息產生矛盾。對此法律有明文規定:在有息借貸中,利率可適當高于銀行利率,但不得超過國家法律的相關規定,即不得搞高利貸。另外,借出人不能將利息計入本金以計算復利, 借貸雙方要注意訴訟時效,否則將不受法律保護。民間借貸由于大部分發生在親朋好友之間,很多人并沒有對它給予應有的重視。還款最后期限后的兩年,是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債權人必須在此期間向借款人索要借款,否則,法律對其債權不予保護。

參考文獻:

[1] 樊鴻雁,姜楠.國企業融資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67.

[2] 姚仲良.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及出路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7.

[3] 季學鳳.民間金融的風險及規范化建議[J].會計之友(中旬刊),2010,(2).

篇9

【關鍵詞】職業生涯 規劃教育 人才需求

21世紀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為了適應國家建設、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實行一輪又一輪的改革,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科門類不斷增加,教學方法不斷改進,更多的高中畢業生有機會進入大學深造。高等學校的年年擴招,打破了長期以來形成的“精英教育”模式,以“大眾教育”的態勢駛入了新時期高等教育的快車道。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各行事業勵精圖治,新型產業和創意產業逐步代替了落后型及粗放型產業。產業結構的重新布局和調整,導致了大量的分流人員和下放人員。隨著高科技產業、新型產業的崛起,人才需求更趨強烈。于是,在每年大學生畢業時,大學生們懷著求職的熱情和希望,東奔西走,北上南下,形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求職大軍。遍布于四面八方的人才市場頓時烽煙四起,熱鬧非常。此番景致,構成了一幅社會轉型期的世態風俗畫。通過這幅巨大的、律動的畫面,我們仿佛觸摸到求職者期盼的心跳以及他們在求職路上歷盡的艱辛。在目睹了很多大學生四處碰壁的尷尬場面后,在感嘆他們求職難的同時,我們也聽到來自社會、企業等用人單位對人才的強烈呼喚。造成這種供需矛盾的落差,除了社會原因外,也折射出了大學生對社會轉型期認識不足,對人生定位不準的心理缺位。而一些高等院校盲目跟風設置專業或缺乏系統科學地對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也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如何破解人才供需矛盾的難題,使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理性地回到社會現實中來,高等教育中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顯得十分重要,從戰略高度上直接涉及到大學的誠信教育和辦學力量,從而昭示和檢驗著辦學者們是否具有真正的大學精神。

近年來,如何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已引起眾多院校的高度重視,而如何講授好這門課程,也成為了大學校園中的熱門話題。就此而言,筆者將自己在講授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中的心得體會及一些思考歸納如下,以期得到同行和專家的指正。

一、培養學生對所學專業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正確進行自我評估

根據學生所學專業,培養學生對所學專業的學習興趣,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對所學專業的特點、特色以及發展趨勢和走向做深入了解,明確學習目的,制定學習目標。根據家長、老師、同學的評價,借助職業測試,讓學生充分認識自己的個性特點,如自己的性格是外向活潑型還是內向穩重型,自己具有哪些特長和愛好,面向未來,自己對哪些行業懷有興趣,如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將來是從事文秘工作還是想做報社記者或出版社編輯;學金融專業的學生想到銀行上班還是想做職業理財顧問;學環境藝術專業的學生是想從事城市雕塑制作還是園林景觀設計?總而言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針對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自身的優勢和不足作一番對比,就能夠正確把握自己。通過正確地自我評估,就能在大學期間逐步增強心理上的抗壓能力,為大學四年后的擇業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技能準備,從而在從事的行業內做出成績,成為這個行業的“狀元”。

二、針對學生所學的專業,幫助學生制定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標

針對學生所學的專業、幫助他們制定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標十分重要。初期目標應當是新生入校后,就讓學生了解學校的辦學歷史,現狀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結合學生所學的專業,讓他們知曉該專業的設置背景、特點及優勢。從而幫助他們制定行之有效的學習計劃,即如何將自己的心智、愛好投放到所學的專業上。只有樹立了專業信心,才會激發學習的熱情,產生學習的動力。中期目標應到是學生樹立了專業信心,在學好基礎課的同時,選修一些課程,如文學、歷史、哲學等,這對于學好專業課程將會起到優勢互補的作用。而后期目標應當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門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因為學好專業課程,將直接影響到未來的職業生涯。在幫助學生制定初期、中期、及后期目標的過程中,實際上就是幫助學生做職業規劃。大學4年,學生應該學什么、想什么、做什么?畢業以后是做公務員還是進入企事業單位,或是自主創業?進入工礦企業是從事技術工作還是行政,進入學校是到教學一線還是后勤服務?如此等等。要讓學生圍繞自己所制定的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標全面提高素質、鍛煉各方面的能力,使之為未來所投身的職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為使初期、中期和后期目標有機結合,形成統一性,要幫助大學生安排好4年的學習生活,這期間,教師和學生的相互配合至關重要。根據筆者大學本科四年及碩士研究生三年的求學過程,特別是兩年來從事專職輔導員的經歷,我認為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大學一年級為勸學,求學階段。作為教師,要認真幫助大學生們了解學校的辦學歷史、辦學規模,讓他們了解所攻讀專業的特點、特色,了解專業知識和專業前景,幫助他們了解每個學年的課程安排及應該學習和掌握哪些知識。在學好基礎課的同時,提倡和鼓勵他們開展課外閱讀。多讀書、讀好書不僅可以擴大知識面,提高文化修養,還能幫助他們在學習專業課程時增強信心。要勉勵學生關心國家大事、關心學校的發展,了解學校的相關政策和規定。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園文化活動,使他們有機會與高年級同學溝通交流,鍛煉人際交往能力,積極參加學校社團活動,逐步提高自己的組織能力和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大學二年級為未來職業規劃階段。根據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使他們清楚自己的優勢,將來究竟做什么?畢業后是先擇業還是繼續讀研或出國留學?要進一步與學生溝通和交流,要使他們懂得加強和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質直接關系到大學四年的學習效果。要積極引導學生參加黨、團知識培訓,鼓勵他們積極參學生會或社團組織活動,鍛煉各種能力,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短期支教、鄉村調查、企業實習等。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從而達到了解社會,拓寬視野的目的。與此同時,要幫助學生學好外語,提高口語能力以及計算機等級能力,要不擇時機地鼓勵學生選修一些其他課程,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面、輔之自己攻讀的專業。

大學三年級為畢業前的準備階段。對于廣大學生來說,通過大學三年的學習生活,不僅養成了良好的學習風氣,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專業知識。這個階段,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做好畢業前的準備工作,使學生把握利用好這個沖刺階段,進一步強化和提高專業技能,將目標鎖定在搜集信息和撰寫畢業論文方面。在指導學生撰寫論文時,要注意培養他們獨立思考,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他們的獨創精神。要精心策劃,認真組織,帶領學生到一些與專業緊密相關的單位、企業學習,在實習過程中提高專業技能水平。利用各種機會,帶領學生到人才市場和各類招聘現場,親身感受招聘過程中各個環節應該注意的事項,同時要主動與求職的同學交流思想、交換看法,向已經參加工作的校友請教求職經驗,采用的方法和步驟。抽出時間學寫求職信函、學習制作和填寫簡歷表格,模擬訓練與招聘單位的你問我答,如果準備報考研究生或打算出國留學,也要在大三期間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如加強外語的讀寫訓練,關心時事,加強政治學習,強化專業水準,總而言之,大學三年級這個準備階段,顯得格外重要,要引起教師和學生的高度重視。

大學四年級為學習目標的終極階段。學生面臨畢業,是立足就業還是繼續深造是眾多學生的必然選擇。面對選擇,要引導學生對三年來的大學生活和學習做一個詳細的總結,幫助學生檢驗自己確立的職業目標是否明確,三年來的知識積累和專業水平是否達到教學要求,各項準備工作是否充分。爾后,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招聘會以及人才市場的各類招聘,在招聘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識面和技能特點,坦然應對各種面試,同時充分利用好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提供的用人單位信息,關注來自紙媒、數字化多媒體、廣播、電視等方面的招聘信息,從中篩選出自己喜歡的崗位,參與角逐。

三、幫助學生制定可操作的行動計劃,走一條成功之路

針對學生所學專業的實際情況,指導他們制定具體的、可操作的行動計劃,走一條成功之路。制定計劃要因人而異,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愛好專長、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基礎上揚長避短,結合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目標,使學生在大學四年各個階段期間完成學業的同時,也準備好未來的職業規劃,從而實現人生價值。

四、針對學生的專業方向,就業目標,需要采取的方式和策略

隨著“大眾化”高等教育的不斷推進,但專門從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的教師少之又少,更多院校則是以輔導員、心理教師來講授這門課程的。所以學校應該高度重視職業生涯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成立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機構,專門開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不斷提高從事這門課程講授教師的業務水平。隨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越來越本土化、特色化、實效化的特點,學校要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編寫教學大綱和適用性教材。從大一新生入校時,就應該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使他們意識到所學專業與未來職業接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會、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正確評價自己。通過各種講座、素質訓練、案例分析、社會實踐等形式,拓展學生視野,讓學生感受時代氣息,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要教育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準則,以大學期間養成良好的職業心理素質來應對未來的職業挑戰,從而為國家建設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五、針對學生所學專業和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要不失時機地掌握全新信息,不斷修訂和調整規劃目標

由于現代社會處于快節奏、高速度發展時期,導致環境中的不確定因素瞬息萬變,使一些心理不夠成熟,抗壓心理較弱的學生在短時間內得不到及時調整,無法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針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情況和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和引導學生對規劃目標進行合理的調整,以保證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徐顯明,大學理念論綱,《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