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行業發展趨勢范文

時間:2023-07-03 17:56: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銀行行業發展趨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銀行行業發展趨勢

篇1

當前,國有銀行改革尚難到位,外資銀行立足未穩,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持續高速增長、金融監管有效性提高的大背景下,股份制商業銀行(以下簡稱股份制銀行)有可能進入一個長達數年的黃金發展時期。能否抓住機遇,迅速做大做強,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對每家股份制銀行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為此,必須把握未來發展脈絡,盡早制定的發展戰略。

本文以此為目標,對未來幾年股份制銀行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前瞻。其中有些趨勢已經相當明朗,并開始付諸實踐;有些則僅端倪初現,仍不清晰。我們所要做的,是以新的角度審視這些趨勢,并從實踐的角度,提出一些供同業的思路,以期對推動股份制銀行改革發展有所裨益。

趨勢之一:實施國際化改造

股份制銀行在發展初期是以國有銀行為參照系,在后來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經營特色。與國有銀行相比,在體制、機制、文化、理念和管理諸方面都形成了一定優勢。

然而,當融進國際競爭的大潮后,與國際一流銀行相比,不得不承認,差距還非常之大。若希望在與外資銀行的較量中不落下風,并在國內同業競爭中取得領先地位,就必須“取法乎上”,按照國際一流商業銀行的標準和規范,對自身的管理體制、經營理念、風險控制、激勵機制、創新能力以及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等進行有計劃的全面改造。

國際化改造的重點是引進外資和盡快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逐步建成具有或接近國際經營管理水平的化商業銀行。具體措施包括:

1.吸引外資入股。當前,各股份制銀行都在公開的或秘密的然而都是緊鑼密鼓地尋找外資合作伙伴,希望盡快引進國際知名商業銀行入股,吸引國際基金管理公司和世界知名加盟,爭取與最佳的國際銀行集團結盟。從外資的角度看,他們進入市場,靠設立分支機構是一種緩慢而高成本的發展策略,通過參股股份制銀行,利用現有的、員工和客戶群體,可以很快實現盈利,并且投入少,也容易得到監管當局的批準和支持。加之股份制銀行的包袱輕,分支機構主要集中在發達的中心城市,客戶資源優良,與外資銀行的市場定位基本吻合。雙方合作,可以減少中資銀行的競爭對手,降低競爭程度,盡快融人中國市場。從股份制銀行角度看,則可利用外資銀行雄厚的資本、豐富的市場經驗、先進的經營理念,以及既有的技術和金融產品,優化資本結構,迅速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因此,雙方利益相近,“興趣”相投,一拍即合。所以,不難預測,未來5—10年,所有的股份制銀行都可能成為中外合資銀行,而外資所占比例也將呈不斷升高之勢,甚至不排除有一天,外資銀行對部分股份制銀行取得控股地位。

2.經營管理模式與國際接軌。,華夏銀行已聘請畢馬威師事務所對自身經營管理進行了全面診斷,并針對與國際一流銀行存在的差距,擬引進設計一套完整的經營理念和管理體制,移植和嫁接國外成功的決策體系、風險控制體系、信息化建設體系和人力資源管理模式,以建立能充分適應完全開放的金融市場環境的經營管理體制。其他各行同樣都把國際一流銀行的模式和經驗作為盡快縮小與外資銀行差距的必由之路。

3.實施“引進來、送出去”的國際化人才工程。如聘請國際知名的銀行專家擔任獨立董事、高級管理和技術人員,引進有國外金融從業經驗的優秀海外留學人員;將員工選派國外學習深造,以及接受國際金融組織和國際化大銀行的技術援助和項目輔導等。

4.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要想實現國際化,就必須敢于主動進入國際市場。從長遠目標看,股份制銀行的發展方向無疑會是全球化銀行,通過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擴展盈利空間,做到兩條腿走路。但是,從近中期看,還會繼續把主戰場放在國內,積極應對日趨激烈的國內競爭。因為股份制銀行在國外知名度低,實力弱,國際競爭的經驗不足,競爭力不強。所以,在走出國門時應采取謹慎的政策。并且,短期內的主要目的不是盈利,而是以此為窗口,了解國際同業的最新發展趨勢,以利于國內參考,并積累海外發展的經驗。目前,股份制銀行都在積極創造條件,準備在國外特別是歐美設立辦事處和分行,打開通往世界的“窗口”,而登陸香港則無疑是個必經的“橋頭堡”,中信、光大、招商均在香港設立了分支機構,以此作為海外發展戰略的跳板。

5.開展業務合作。加強與國外銀行業的相互業務,與國外銀行建立戰略同盟關系等是中外銀行業合作的重要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實施國際化改造戰略時,也要充分考慮中國國情、自身實際、經濟金融體制和體制以及傳統文化背景等因素,做到國際化改造與本土化相結合,辦出自己的特色,避免水土不服。

趨勢之二:向事業部制過渡

在法人治理結構日趨完善的條件下,與國際一流銀行接軌的關鍵是管理體制——特別是組織架構的改革。

近年來,股份制銀行的組織結構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革,與傳統的以內部管理為目的的設置方式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突出特點是強調營銷理念,并按這一邏輯,根據客戶對象設置業務部門,如公司金融部門、個人金融部門、國際業務部門等,體現了以營銷為中心的企業文化。

但是,目前的組織架構仍以塊塊管理為核心,采取了功能型組織以及分散的區域性責任和控制模式。其基本特征包括:采取總行—分行—支行三級管理模式,每個管理層面的部門設置按照職能塊劃分,同時,上下級行之間實行部門對口管理;總行對分行的管理主要通過制定和下達政策的方式進行;分行在業務和管理上具有很強的自主性,分行行長直接向總行行長匯報;分支行是利潤中心,營銷職能分散在各家支行;實行授權管理,只有超越權限的業務才需上級行批準,或直接由上級行統一經營等。

客觀地講,實行塊塊管理,一方面是沿襲傳統國有銀行模式的結果,另一方面,也確實是在現階段內外部環境下的一種合理選擇。它適應了以下特定的約束條件:技術落后,通信手段不發達;金融產品單一,市場差異程度較小;缺乏總行統一的、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統;企業信息失真現象普遍,報表虛假,資料不全,可信程度低,只能主要依靠直接觀察和經驗判斷風險;產品和服務存在同質性,不是以差異化的產品作為競爭手段,而主要依靠關系營銷;在技術條件上,從總行無法做到對業務流程和具體人員的科學的績效考核,必須依靠分支行就近管理和考核,以及總行經營力量薄弱,專業人才缺乏,還沒有條件做到標準化、程序化、工廠化經營等。實行這種管理模式,有利于根據各地不同的情況,迅速準確地作出反應;有利于調動分支行經營的積極性;有利于爭取地方支持,促進業務在當地的發展;有利于發揮分支行職員能夠隨時與顧客交流,熟悉客戶情況的優勢;同時,可以較清晰地分清各級行的責任,也使得總行對分支行的考核相對簡便有效。因此,它的長期存在和發展具有一定必然性、合理性。

但是,這僅是一種適應經濟金融不發達和管理手段相對落后情況下的模式,存在著顯而易見的缺陷。主要表現就是不能實現集約化管理和規模效應,不能適應高度競爭和金融自由化環境下的創新要求。同時,分散的管理在風險控制方面也暴露出明顯不足。這是形成我國銀行業低效率、高風險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這種管理模式在大多數發達國家已被放棄,而代之以“條條管理”的事業部制。這種體制下,不僅在職能線上進行有效集中管理,而且在業務線上也實行集中管理。其業務系統一般分為零售業務和批發業務兩條線,每條線又有許多具體的細分。一個業務部門就是一條戰線,每條戰線,都既有市場營銷部門,又有后勤支持部門和風險管理部門,既管負債,又管資產。在這種架構內,所有運行都真正貫徹了以客戶為中心的原則,客戶經理圍著客戶轉,為客戶提供全面的橫向服務;產品經理圍著客戶經理轉,根據客戶經理要求提供縱向服務;全行支持系統圍著產品經理轉,做到資源共享。部門內匯聚了主要的業務專業人才,分工細,專業強。集中管理的優勢體現在,可以提高效率、控制風險、降低成本、統一形象,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需要,集中力量加快金融創新,取得競爭優勢。可見,這是一種更高級的管理模式。

可以肯定的是,事業部制將成為未來股份制銀行主流的組織架構模式,這將是大勢所趨。較理想的框架設計是:

1.建立以首席營運官、首席信息官、首席財務官為管理核心的事業部制管理架構;

2.總行管理部門高度精簡,將銀行管理部門重新組合,成立銀行管理中心,行使集中管理的職能;

3.按批發業務和零售業務重組業務系統,作為利潤中心,同時,整合人力資源、營銷管理等主要職能部門,進行集中管理;

4.完善支持保障系統,將信息技術、人力資源、開發、后勤保障等部門作為事業部制的堅強后盾;

5.總行對分支機構的管理和控制通過部門來實現,分行的主要職責是開拓市場、吸收客戶、服務客戶,嚴格按照總行制定的戰略目標和業務發展規劃開展業務;

6.注意發揮分支行的地方優勢。由塊塊管理轉向條條管理,并不是削弱分支行的權利,搞“削藩”。恰恰相反,分支行由于職能更加明確和單純,反而更能集中精力開展營銷和為客戶服務。

然而,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變革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至少在短期內,尚不具備充分的條件。因此,各股份制銀行應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不同的過渡方案。并且,將在建立統一數據庫、完善管理信息系統等方面有所作為,逐步集中后臺管理職能,并適當集中一部分前臺營銷職能,為最終轉向事業部制積累經驗,創造條件。

趨勢之三:資本補充渠道正常化

資本金不足是制約股份制銀行快速擴張的最大瓶頸。它使銀行喪失了很多發展機遇。不僅設立分支機構遇到困難,正常業務發展也受到,受監管政策約束,甚至不得不萎縮資產業務,以削足適履,滿足資本充足率的要求。

股份制銀行的資本金補充渠道目前只兩個:一是增資擴股,其數量有限,且程序復雜,操作難度大;二是上市融資。借助資本市場,形成一個源源不斷的正常的資本補充渠道。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大銀行都是上市公司,銀行股在任何發達的股票市場都占很大比重,成為穩定股市、提升股市品質的重要因素,是標準的藍籌股。正是由于商業銀行和資本市場的共同需要,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上市熱不斷升溫。繼深發展、浦發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成功上市后,華夏銀行等也紛紛提出上市申請。

但上市必須符合嚴格的標準。并非任何一家股份制銀行都符合上市的條件。上市之前,必須解決好一系列的:1、公司治理結構問題。若不上市,這一問題并不顯得那么迫切,而要上市,完善治理結構就成了前提條件;2、不良貸款問題。不符合上市規定的不良貸款率最低標準,不能上市。如何在短時間內將不良貸款降下來,是擬上市銀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3、提取貸款風險準備金問題。上市公司必須實行“五級分類”標準,并按監管要求的比例提取風險準備金。按這一要求,可能要把所有的歷年積累填進去,甚至形成凈資產減值,銀行股東不僅無法分紅,還要繼續注入資金。這是股份制銀行上市最難逾越的門檻,更是國有商業銀行上市難以逾越的門檻。此外,還有資本金充足率問題、三年連續盈利問題、與自辦實體脫鉤問題、股東關聯貸款的清理問題、風險集中度問題等等。每個問題的解決都不輕松。上市的過程也是整改的過程,越過上市“門檻”,既是迫使自己深化改革的過程,也是實現銀行經營管理水平升級的過程。

除國內A股市場外,一些股份制銀行還把眼光盯在國外上市上,明確提出要在香港、紐約、倫敦等地上市的目標。特別是香港股市是概念股票海外上市的聚集地,也理所當然地成為銀行海外上市的首選。

海外上市不僅可拓寬資本補充渠道,克服國內市場容量太小的缺陷,而且,股東的國際化,也有利于鞏固其在海外的客戶基礎,把銀行全面推向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對于股份制銀行的海外戰略作用甚巨。同時,海外上市標準更嚴,要求更高,將強制股份制銀行與國際接軌,對推動銀行改革意義重大。

除了兩個市場上市外,另一個可能的趨勢是,符合條件的股份制銀行還將被允許通過發行長期債券方式補充附屬資本。同時,禁止職工持股的限制也有可能突破。因為只有鼓勵員工持股,才能更有利于把利益與員工利益捆在一起,與此有關的員工持股計劃、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權等長期激勵措施才能得以大行其道。這在發達國家已成為推動企業長期穩定發展進而推動增長的重要措施。

趨勢之四:向金融控股公司演變

關于分業和混業的爭論由來已久。大部分股份制銀行都經歷過由混業經營向分業經營的演變。由于混業帶來的嚴重的金融秩序混亂,1993年底,我國提出了“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原則,1997年再次強調,并進行了整頓,形成了現在的格局。

分業經營對于穩定金融形勢、化解金融風險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但也造成銀行的經營范圍過于狹窄,限制了金融創新,降低了銀行盈利能力和消化不良資產的能力,使之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在英、日、美等國相繼放棄分業經營、走向混業經營之后,國內要求混業經營的呼聲再次高漲。但無論從金融業的資質,還是金融監管水平看,至少在短時間內,尚不具備混業經營的條件。匆忙推行混業經營很可能重蹈“一放就亂”的覆轍。只能在堅持“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前提下,采取一種漸變策略。

現在,界、監管當局和銀行業普遍認為,金融控股公司是比較可行的折衷形式。大部分股份制銀行都提出要走“金融控股集團”的路子。其最基本的目標有三:一是實現范圍經濟效益,拓寬銀行盈利空間,增強抗風險能力;二是滿足客戶多元化金融需求,提高銀行競爭力;三是利用控股公司“資本放大器”的功能,控制更大規模的資產,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因此,在不久的將來,有可能會允許“集團混業、法人分業”的金融控股公司成立,并成為主導性的金融組織形式。

事實上,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國由來已久,既有“中信模式”、“光大模式”,也有實業資本參股金融業的“山東電力模式”,但這還不是規范意義上的金融控股公司。未來的金融控股公司將采取一種更規范的形式。

1.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問題。應以純粹的金融控股公司為理想模式,下屬銀行、證券、信托、期貨等金融業經營子公司,各子公司都是獨立法人,經營不同的金融業務,分別受不同行業的監管部門監管。金融控股公司不再進行實業投資。

2.母公司與子公司的關系問題。對于金融控股公司來說,必須解決母子公司的關系問題。母公司的主要功能是監督管理,負責制定集團的發展戰略,建立統一的信息處理中心,設計跨行業的金融高級產品。它不從事具體的金融業務,但具有投資功能,負責收購、兼并、轉讓以及管理子公司的股權變動,對子公司則采取委派管理層等方式進行控制。子公司是一級法人,可以獨立開展業務,但是重大人事、財務、收益、投資、風險監督等事宜要受母公司控制。

3.單一銀行向金融控股公司的過渡問題。從單一銀行向金融控股公司過渡,首先要解決控股公司的資本金來源問題。可行的途徑可能是將銀行的資本金直接轉化為控股公司的資本金,原來銀行的股東全部升格為控股公司的股東,注冊成立金融控股集團公司,然后由總公司控股銀行公司。開始可以僅擁有一家銀行公司,待條件成熟后,再通過自行組建或收購方式進入證券、保險等領域,實現跨行業經營。

4.“防火墻”與溝通管道問題。為保證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分業管理”,我們傾向于在子公司之間、各類金融業務之間分別設立一道制度性“防火墻”,以防范子公司之間違規經營,控制關聯交易,防范金融風險。在此前提下,還要解決各子公司之間正常的溝通管道,既過濾風險,又發揮集團的作用,避免自縛手腳。否則,控股公司就失去了意義。這些管道包括:①符合法規政策要求的正常資金往來與交易;②利用統一的營業;③相互推薦客戶;④開發具有適當交叉功能的金融創新產品;⑤在允許范圍內的信息共享等等。這些管道的存在并不“分業經營”,但又架起了一座由分業向混業過渡的橋梁。隨著監管能力的提高和經營行為的規范,這些管道會越來越寬,直至最終實現完全意義上的混業經營。監管當局要做的是對這些管道進行設計和加以定性,確定在每一階段,應放寬到什么程度。

5.監管當局的合作問題。在金融控股公司制度下,各子公司要受不同的行業監管,這無疑增加了監管的難度,為防止監管當局各自為政,出現監管真空,必須建立監管當局之間的協調機構,進行監管合作,并建立信息共享機制,采取一些聯合監管行動。同時,積極創造條件,以便在實現混業經營后,形成統一的監管體制。

然而,即便將來政策上允許混業經營和金融控股公司存在,對一家具體的股份制銀行來說,也不宜采取“同時出擊,全面介入”的策略。不能為混業而混業,一切必須以安全和賺錢為前提。從英國等國家的混業經營實踐看,由于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業的經營文化不同,存在不兼容問題,結果導致經營失敗,最后,被迫退出投資銀行業,而把重點放在國內零售銀行業上。他們成功的經驗是,要集中精力形成自己的優勢領域,采取戰略聯盟比進入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更為有效和安全。這一點值得國內銀行業借鑒。

趨勢之五:以購并實現低成本擴張

銀行業發展不外乎縱向擴張和橫向擴張兩種形式。要實現跨躍式發展,購并重組乃是捷徑之一。實踐證明,世界上絕大部分“超級銀行”都是通過資本運作和購并重組發展起來的。

我國銀行業以往的購并重組許多是行政型購并,以防范金融風險為目的,有的甚至是“拉郎配”,效果不理想。

直到2000年國家允許股份制銀行收購城市信用社后,才開始出現真正市場化的收購行為。之后,中國人民銀行在其確定的股份制銀行改革發展與監管目標中,提出鼓勵包括股份制銀行在內的中小金融機構按市場原則,通過聯合、兼并、重組和業務聯合,多種途徑發展壯大。至此,銀行購并的政策障礙才得以清除。

與行政型購并不同的是,市場化購并是經濟主體之間的自愿行為,必須遵循“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公平公正、市場化運作”的原則。因此,往往采取“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的方式。

究竟是選擇設立分支機構的方式還是選擇購并的方式實現外延擴張,這要因行、因時、因對象而宜,也就是實事求是,具體情況具體。決策的依據則是進行成本與收益的比較,看何者更符合自己的發展戰略,何者的成本收益比較高。總體而言,股份制銀行要在短期內快速擴張,購并重組是一條重要途徑。

可以預期,未來的金融機構購并將頻率更快、范圍更廣、規模更大、形式更多,將主要表現在:

1.收購業績優良的城市商業銀行和城市信用社。特別是股份制銀行購并城市商行有可能成為最普遍的形式。這是由于城市商業銀行一般規模不大,受資金、技術、地域等限制制約了市場競爭力,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將處于劣勢,迫切需要與機制更新、實力更強的股份制銀行合作。而且,其規模大小也與股份制銀行的購買能力相吻合,兩者具有明顯的互補性。因此,有可能成為股份制銀行未來購并對象的首選。

2.跨行業收購。即由以股份制銀行為核心的金融控股公司收購、兼并保險、證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

3.股份制銀行之間的合并。在奉行“大即是美”的,銀行業集中程度越來越高,為了迅速壯大規模,股份制銀行之間有可能也基于共同目的走到一起。這樣一夜之間就會實現規模的成倍擴張,迅速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

在購并形式上也將越來越呈現多樣性。如全資現金收購、控股收購、股權互換等等。而收購重組后,可根據情況采取成立子公司、控股銀行、成立分支機構以及在同城市設有機構時的吸收整編等多種靈活的形式。

目前,除了已進行的收購規模較小的城市信用社外,我們還沒有更多的案例可循。因此,我們無法準確預測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但是,仍然可以肯定,購并重組將帶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課題。這些問題包括:

1.購并審批程序問題。由于金融業購并尚缺乏經驗,監管當局采取了比較謹慎的態度,審批程序視同于設立分支機構,復雜而時間漫長,這對購并雙方的經營都會構成一些影響。而國外的購并審批主要側重于看是否會構成壟斷,影響自由競爭。只要不構成壟斷,批準程序非常快捷。因此,應制定統一的金融機構收購兼并條例,簡化程序,依法審批。

2.資本金問題。現在的辦法是按照新設立機構的方式,要求按被并購機構的等級,撥付實收資本金。分行級至少一個億,異地支行5000萬元,這對購并的積極性造成了一定影響。特別是對于全國性銀行之間的購并,按這一辦法將無法進行。對此,能否采取更靈活的政策,是一個值得的問題。

3.購并價格的確定問題。由于被并購對象大多不是上市公司,因此,企業的價值很難判斷。現在一般采取凈資產收購方式。經過清產核資和資產評估,確定被收購企業的凈資產,然后按五級分類提足風險準備金后,收購價格。這對收購單位來說是一種最劃算的方式,因為按這一標準,被收購企業凈資產大大縮水,甚至會出現負值。然而,在實際中往往會遇到被收購單位股東的反對。而在西方國家,企業的價格則主要看盈利能力,根據對企業盈利前景的估計,經協商達成一致價格。常用的定價包括市場法和收益現值法,預計這些方法在今后規范的購并活動中都可能出現。

4.人員處置安排問題。這是購并中比較棘手的難題。一般來說,如果被購并企業人員較少,素質較高,采取成建制接收方式即可,但被購并企業往往存在冗員,不得不采取裁員方式,這時,若處置不當就會影響購并的成敗。西方國家銀行在購并時,支付價款中相當部分用于支付員工遣散費,對此可資借鑒。

5.地方政府利益問題。在我國,一個非常特殊的情況是,地方政府往往是城市商業銀行和城市信用社的大股東,收購往往要觸及其既得利益,不僅影響收益和稅收,而且,地方政府還擁有很強的控制權和干預貸款等“隱性利益”,所以,與國外不同的是,地方政府在購并過程中將作為談判一方,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態度往往具有決定性。如何給其適當的補償,征得其同意,并繼續對新成立的分支機構給予支持,是收購銀行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6.企業文化的磨合問題。購并與設立分支機構不同,雙方都有自己的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如何整合兩者的企業文化,減少兩種文化之間的沖突和磨擦,是決定購并后效果優劣的關鍵所在。

篇2

關鍵詞:銀行業;信貸;凈息差;盈利;不良貸款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0)02-0014-06

經濟是金融的基礎,其發展速度、動力格局及結構均會對銀行經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根據目前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筆者判斷2010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基調仍將延續,但調控取向將由“松”向“緊”轉變;經濟仍將實現高速增長,GDP增速有望達到9%以上;經濟增長動力格局將由投資主導逐步過渡到“三駕馬車”并駕齊驅;價格下行周期結束,重新步入通貨膨脹時代,CPI增幅在2-4%;上半年房地產行業景氣程度仍有望延續,但一線城市和二三線城市將會出現分化。得益于上市公司特別是金融企業業績好轉,上半年股票市場將會整理向上,下半年則可能呈現整理向下之勢。本文基于在宏觀調控政策以及經濟金融環境的綜合影響,分析了我國銀行業將會呈現出的以下幾點趨勢。

一、信貸總量仍會大幅增長,增速將顯著回落

受宏觀調控政策基調和經濟良好預期等因素的綜合影響,預計2010年我國商業銀行信貸余額增量仍較為可觀,絕對額將僅次于2009年位居建國以來歷史第二高位,增速將顯著回落,可能落在17-19%之間,本外幣全折信貸余額增量將達7.19-8.04萬億元,人民幣信貸余額增量將達6.76-7.56萬億元,具體如表1所示。

筆者判斷2010年商業銀行信貸仍會大幅增長,但增速回落,主要基于對貸款需求和貸款供給的綜合分析。

(一)貸款需求分析

1.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增長,增速回落。2009年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1-11月絕對增量達16.86萬億元,同比增速為32.10%,為近10多年來的新高。筆者判斷,2010年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仍將維持高位,增速在26-28%之間,增量將達24.5-25.0萬億元(見表2)。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2009年大量的新開工項目在2010年將轉化為施工項目。2009年1-11月,新開工項目317012個,同比增加88236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136922億元,同比增長76.6%。第二,2010年新增投資規模依然可觀。在2008年底公布的1.18萬億新增中央投資計劃中,2010年約安排5885億元,比2009年還要高出1000億元左右,這將帶動全社會投資至少增加11770億元。第三,房地產開發投資正在加速,將成為支持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維持高位的重要力量。如圖1所示,從2009年2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速低至1%后開始V型反轉,目前已回升至17.8%。隨著存量住房大幅下降,成交量和價格均創歷史新高之后,開發商對未來的信心也在不斷增強,可以預期2010年房地產開發投資仍將進一步回升,預計全年增速在22%左右。

大幅增長的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決定了銀行信貸規模也隨之增長。2005-2009年期間,城鎮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中,國內貸款占比最低年份為14.46%,最高年份達17.25%。根據2010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為26-28%的預測,以近5年平均增速15.94%測算,由此因素拉動人民幣貸款將新增3.90-3.96萬億元(見表3)。[1]

2.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營經濟將重現活力,其信貸需求將穩定增長。雖然金融危機給我國的中小企業帶來重創,但筆者判斷在2010年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營經濟將再現生機。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2010年我國經濟將實現穩定增長,并且增長源動力將逐步由政府主導的投資向市場主導的投資轉移,這將給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營經濟帶來機遇。第二,目前全球范圍的經濟危機已近尾聲,2010年將實現溫和復蘇,由此我國外貿環境將進一步好轉,中小企業出口的市場空間有望再次打開。企業市場空間擴大,投資擴張意愿開始增加,對資金的需求開始增大。在我國企業融資渠道一直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現實條件下,民間投資的進一步增長將帶動商業銀行配套信貸規模的擴大。

3.以按揭貸款為主體,居民經營性貸款快速增長。近年來,居民貸款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2010年將延續這一趨勢。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居民消費貸款特別是個人中長期貸款增量依然較大。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是居民消費貸款的主要組成部分,2010年中國房地產市場一線城市價格跌幅有限,二三線城市價格依然有微弱的上升空間;成交量不復2009年增速,但增量依然可觀;銷售額同比增速將從80%高位回落,但有25%左右的增速可期待。因此,二套房貸首付比例的可能提高并不能阻礙銀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的增長。此外,汽車消費貸款也是居民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點鼓勵擴大消費后,12月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將減征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車車輛購置稅的政策延長至2010年底,由此預計明年汽車消費信貸有望延續高增長趨勢。第二,居民經營性貸款仍將快速增長。與國家允許農村土地流轉和加速推進城鎮化進程相對應,我國農業機械化開始進入關鍵時期,同時農村居民養殖、經商開廠等商業性活動漸趨活躍,這些都將促進農村居民貸款需求的大幅增加。此外,城鎮居民特別是在民營經濟較為發達地區,除旺盛的消費貸款需求外,也存在一定的經營性貸款需求。綜合判斷,我們預計2010年居民貸款增速將在18%左右,增量將達1.12萬億元,其中居民消費貸款增速將在20%左右,增量將達1.04萬億元(見表4),其將成為人民幣貸款增長的另一重要支撐力。

4.外匯貸款將保持一定增幅,增速回落。由表5可知,在人民幣升值窗口期間,外匯貸款增速較高。目前人民幣升值預期并未消除,外匯貸款高速增長的動力仍然存在;人民幣利率與外幣利率的套利空間短期內仍將存在;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國門,加上金融機構加速推進國際化戰略,客觀上也將促進外匯貸款的大幅增長。筆者預計2010年我國外匯貸款增速將從50%以上高位回落至22%左右,增量大約為0.45萬億美元(見表5)。

(二)貸款供給方面

1.中央政策調控取向將由“松”至“緊”。中央高層在多種場合一再強調,我國經濟回升基礎還不穩定、不鞏固、不平衡,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在宏觀經濟政策基調不變的條件下,中央層面要求商業銀行信貸投放直接踩“急剎車”的概率較小,存在不重現全面信貸總量調控的情況,即不會在年初就下達具有較強指令性的貸款增長計劃。從貨幣政策歷史執行規律來看,貨幣政策由“松”到“緊”有一個平穩回落的過渡階段,從而鞏固經濟逐步復蘇的勢頭。

2.商業銀行貸存比仍處于合理范圍。雖然2009年人民幣信貸和外幣信貸均大幅增長,但貸存比并未明顯上升。如表6所示,8年期間,2009年人民幣貸存比僅略高于發生金融危機的2008年,低于其它年份;本外幣貸存比也僅略高于2005-2008年,顯著低于2002-2004年。這表明從商業銀行經營角度而言,2009年大量投放的信貸并不是以透支2010年的信貸空間為代價的,2010年銀行仍存在大量投放信貸的基礎。

3.資本充足率不會成為商業銀行信貸增長的制約因素。2009年10月,銀監會正式下發《關于完善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機制的通知》,對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務的標準、比例及其如何計入監管資本等問題作出了要求。據測算,這將造成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降低0.6個百分點,影響貸款潛在發放能力6000-7000億元,但筆者認為此負面影響是有限的。一是因為規定正式稿采取了“新(債)老(債)劃斷”的做法,僅對商業銀行自2009年7月1日起持有的其他銀行次級債從資本中予以扣除,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對銀行的負面沖擊;二是商業銀行可以稍高的價格重點向非銀行機構發行次級債券,并計入附屬資本;三是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股權融資提高核心資本充足率,目前已有多家銀行公布了數百億元的股權融資計劃,預計通過進一步的融資基本可以不影響2010年的正常貸款投放。

二、存款規模穩步增長,結構將呈現“先活后定”趨勢

根據銀行體系創造貨幣的基本原理,貸款的大幅增長必將帶動存款的增加。筆者預計2010年人民幣存款增速將顯著回落,由2009年的27%以上回至15-17%之間,增量維持在8.89-10.08萬億元。其中,居民存款將穩步增長,增速與2009年波動不大,但隨著企業投資意愿的增強,公司存款增速將大幅回落。

就存款結構而言,無論是企業存款還是居民存款,其活期化特征在2010年上半年將得以延續,下半年則可能出現逆轉,定活比呈現出整理向上趨勢(見圖2)。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2010年上半年(至少前4個月)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將依然處于景氣狀態,下半年則可能進入調整階段。經驗表明,存款活期化趨勢與資產價格高度相關。正如圖2所示,當2007年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比較景氣時,存款特別是企業存款定活比相對較低;當2008年兩個市場進入調整階段時,存款定活比不斷走高。二是2010年上半年將處于溫和通脹,但利率水平較低,加息概率較小,而下半年則可能開始進入加息周期。援引凱恩斯的貨幣投機需求理論,當CPI不斷走高,而利息較低或不足以對沖通脹時,企業和居民將存在持有流動性更高的貨幣的意愿,以把握可能隨時出現的投資或投機機會。加息之后,這種意愿將會有所減弱,相應定活比將呈回升之勢。

三、凈息差將緩慢回升,銀行定價能力逐步增強

商業銀行的凈息差在2009年二季度已經見底(見表8),2010年有望延續觸底以來的小幅緩慢回升態勢,預計全年升幅達到5%左右,對其產生正面影響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1.銀行資產負債結構正面影響凈息差。在銀行資產中,票據融資和短期貸款收益率較低,而中長期貸款收益率較高。為應對凈息差收窄,各商業銀行均加大了中長期貸款投放力度。如圖3所示,從2009年7月開始,新增票據一直為負值,而中長期貸款與新增貸款占比則大幅躍升。預計2010年,銀行資產配置中,中長期貸款占比仍將維持高位,這將提升銀行的加權資產收益率。而在銀行的負債中,活期存款成本較低,定期存款次高,債券成本最高。上文已經論述,2010年上半年活期化趨勢將得以延續,下半年雖然將呈現整理回升態勢,但升幅有限。

2.貨幣市場利率水平將呈現穩中有升趨勢。銀行間拆借、質押式回購等貨幣市場利率將影響銀行資產收益率。筆者預計雖然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基調仍將延續,但流動性將不復2009年上半年的盛況。近期央行在公開市場上已經微調貨幣政策,重啟了1年期央票,正回購利率和央票發行利率隨之接連上升。央票發行利率具有主導貨幣市場利率作用,加上銀行間資金供應不再像以往那樣寬松。由此,貨幣市場利率將呈現整體上行趨勢,這將提升凈拆放同業占比較高的銀行資產收益水平。

3.2010年下半年我國或將進入加息周期。銀行流動性較高的低息資產(尤其是票據)收益率對基準利率變動較為敏感。由圖4可知,目前我國貸款基準利率已處于歷史底部,再無降息可能。而隨著經濟刺激政策累積效應的顯現,需求增加,食品價格恢復性上漲,公用事業價格(水、電、氣)改革,以及原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回升將使潛在通貨膨脹轉變為現實通貨膨脹。筆者判斷2010年下半年,CPI極有可能突破3%,屆時央行可能會加息1-2次,每次27個基點。

4.銀行定價能力將逐步增強。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貸款供求關系變化有利于貸款利率少下浮、多上浮。隨著實體經濟的持續向好,以及民間投資的逐步啟動,貸款需求將持續增加,但由于政府對貸款規模的調控取向以及商業銀行自身資本金限制等諸多因素,貸款供求關系將朝有利于商業銀行方向轉變。第二,銀行定價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擴大息差。2009年凈息差收窄后,各銀行普遍開始關注貸款定價能力的提升,個別銀行甚至把提高貸款定價能力作為戰略轉型的著力點。[2]

四、銀行業盈利提速,結構有望改善

我國銀行業2008實現稅后凈利潤5834億元,同比增長高達30.6%。受息差收窄等多種因素影響,2009年盈利增速大幅下滑,全年增速大約在5-6%之間。2010年銀行業信貸規模仍將大幅增長,凈息差將緩慢回升。因此筆者判斷,“量價齊升”將推動銀行業盈利提速,全年增速有望達到18-20%之間。需要說明的是,筆者對銀行業盈利增速的判斷低于證券行業分析師25-28%的預期,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筆者認為2010年人民幣信貸余額增量在6.76-7.56萬億元,低于市場7.5-9.0萬億的預測;二是2010年凈息差回升將呈緩慢前行之勢,特別是下半年存款結構重新向定期化轉變,雖不影響回升趨勢,但將阻礙回升的速度;三是價格水平的回升將推動銀行業經營成本剛性增長。

2010年我國銀行業盈利結構有望得以改善。首先,銀行非息收入占比將會提高。主要原因有四點:一是上半年股票市場將呈現震蕩向上態勢,這將有利于銀行基金、理財、托管等中間業務的提速;下半年資本市場景氣度雖有可能調轉向下,但經驗表明理財產品具有滯后性特征,上輪股市行情在2007年4季度見頂回落,而股票型理財產品和基金凈資產規模則在2007 年4 季度到2008 年1 季度達到頂峰。二是與景氣的股票市場相伴,2010年企業IPO(極有可能迎來紅籌股回歸)、增資擴股、債券發行等將保持活躍。假設債券融資額(不含國債)自2009年的1萬億元增加至2010年的1.5萬億元左右,則銀行投行業務收入的增速可望達到50%左右。三是外貿恢復正增長將拉動銀行國際業務收入增長。目前商業銀行與國際貿易相關的中間業務占到收入四分之一左右。近期,世界經濟復蘇得到進一步確認,筆者預計2010年我國進出口總額有望實現10%-15%的正增長。外貿增速由負轉正將拉動商業銀行凈手續費收入的增長。四是總體價格水平回升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商業銀行支付結算等“傳統”中間業務收入增速加快。預計2010年我國CPI增幅將從2009年的負增長轉為2%-4%的正增長。假設商業銀行相關業務的手續費費率不變,隨著總體價格水平的由負轉正,商業銀行的支付結算等“傳統”中間業務收入的增速也會相應有所加快。[3]

其次,零售業務利潤占比有望提升。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多家銀行大約在2004年就已經開始進行戰略轉型,經過五六年的投入,有望在2010年厚積薄發開始進入收獲期。二是銀行極有可能將個人房貸利率上浮。2009年以來,一線城市房價漲幅接近1倍,目前房地產市場泡沫已現,銀行承擔的風險較大,而房貸利率一直維持在年初的七折水平,并沒有因承擔的風險加大而上調。這使得銀行在個人房貸業務上承擔的風險與所獲得的回報不成比例,違背風險定價原則。隨著貸款定價能力的提高,以及進行精確的利潤核算,各家銀行有望回歸理性狀態,上浮房貸利率。

再次,“量價齊升”將推高中小企業利潤在對公業務利潤中占比。從量來看,隨著經濟的持續復蘇特別是出口的回升和消費的增長,企業盈利情況將會得到改善,民間投資將會逐漸活躍,貸款需求將會大幅增加。從價來看,一方面,銀行不斷強化貸款定價能力;另一方面,相對大企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議價能力較強,在貸款需求旺盛、供給受限的情況下,定價將會呈上浮趨勢。

五、不良貸款難以“雙降”,長期壓力仍在

筆者認為,我國銀行業資產質量在2010年雖不復近幾年來持續好轉趨勢,但總體將保持穩定態勢,長期而言壓力仍然存在。

首先,2010年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難以再現“雙降”。自2004年至2009年三季度,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及不良率持續“雙降”,不良額從1.70萬億降到0.50萬億,不良率從13.21%降到1.66%。2010年這一雙降趨勢有可能改變,基于貸款仍將大幅增長預測,不良率將繼續下降,預計全年在1.45%左右;但不良額極有可能調轉向上,預計全年在5000億元以上(見表9)。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2010年下半年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的景氣程度可能發生變化,銀行的短期融資風險將會有所加大;二是2009年發放的大量中長期貸款雖然不會在2010年到期,但可能會有少許產能過剩等項目貸款進入到次級或可疑類別。

其次,2010年我國銀行業資產質量將保持穩定態勢。雖然不良貸款余額可能將調轉向上,但也僅是微幅增加。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2010年,我國經濟繼續平穩增長,出口將實現正增長,企業盈利狀況將走出低谷,這將有利于更好地保證銀行債權的償還;二是銀行風險暴露具有滯后性。如圖5所示,銀行不良資產變化滯后于貸款增速變化2-3年。2009年發放的中長期貸款絕大部分在2010年尚未到期,短期風險不大,壓力在2011年之后。三是銀行消化不良資產的能力增強。近幾年,我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得到提升,2010年盈利還將提速,并且銀行撥備覆蓋率已大幅提高,這將使銀行有更多的財務資源來核銷不良資產。

第三,信貸大規模擴張后,銀行業資產質量壓力長期存在。正如圖5所示,2011年后,我國銀行業不良資產余額和比率面臨“雙升”壓力,這種壓力是否成為現實取決于后續的宏觀經濟走勢和銀行經營管理水平。如果宏觀經濟實現平穩增長,借貸企業經濟效益將會不斷好轉,政府財政收入將會持續增加,銀行債權安全性就會提升。同時,如果銀行自身優化調整了目前不盡合理的信貸投向和結構,降低了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產行業信貸集中度,調減向產能過剩以及利潤下滑比較嚴重的國有大企業的信貸投放,銀行資產質量壓力也會相應減小。■

參考文獻:

[1]劉勇.2008年銀行業趨勢預測與對策選擇[J].銀行家,2008(4).

篇3

中國銀行電子化建設在走過十幾年的艱苦歷程之后,已開始進入一個新的信息化時代。與過去相比明顯的變化是:IT應用已經從技術導向型變成業務導向型。也就是說,銀行信息化所關注的話題已經從過去通過技術提高工作效率變成提高經濟效益。在這一變化過程中,銀行最缺的已不是先進的技術,而是如何應用技術推動業務創新的經驗和能力。所以,金融IT咨詢服務市場開始逐步升溫,正成為銀行信息化發展的新熱點。

城市商業銀行作為中國銀行業的“第三梯隊”, 一方面,由于受歷史條件的影響,112家城市商業銀行的信息化水平差別較大,信息化建設狀況參差不齊,借助專業金融IT咨詢公司為自己梳理和規劃信息化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另一方面,其規模小、區域性強、一級法人管理等特征,決定了其業務發展的可控性更強,操作更靈活。所以,借助專業金融IT咨詢公司為自己的信息化建設“量身定做”是一個有效的選擇。

二、數據集中與應用整合依然是熱點

實施數據大集中,能夠帶來領先的科技平臺,并由此帶動管理提升,帶動業務發展。銀行可以節約IT投資的總成本,集中力量開發、推廣適應新格局的應用軟件,避免重復投資、重復開發的現象發生。同時,數據大集中能加強金融風險的防范,進一步提高資金的流動性和資金營運的效率,有效地改善商業銀行的管理機制。

三、支持中間業務創新將成為亮點

以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中心內容的金融電子化,是中間業務發展的技術依托。西方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服務手段科技化程度很高,軟硬件設備、支付應用系統及管理信息系統先進,網絡技術普及、發達,特別是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等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向客戶提供金融服務,拓展了銀行的服務時間和空間,大大降低了成本,改變了傳統銀行的經營方式,銀行正逐漸從傳統的實體經營發展模式向與虛擬的網絡經營發展模式并存轉變。

四、網上銀行及其內容建設成為發展重點

與國外競爭對手相比,中國銀行業在網上銀行的發展上明顯處于劣勢。網上銀行發展起步較晚,業務品種單一,缺乏綜合競爭能力。不過,正是由于存在以上的不足與問題,才為城市商業銀行的發展帶來了機會,為城市商業銀行重新定位創造了條件,所以網上銀行建設,尤其是內容建設將是城市商業銀行發展的重點。

篇4

【關鍵詞】商業銀行 現狀 發展趨勢

商業銀行作為中國金融的主力軍,對中國的經濟穩定和國家安全有著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一、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及面臨的挑戰

(一)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概述

近十年我國商業銀行發展迅猛,其中國有四大行具有代表性,根據英國《銀行家》數據顯示,中國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2015年分列全球銀行top20排行榜的第1、2、7、9位,而在2001年只有中國工商銀行進入榜單排名第9。下面以工商銀行為例,說一說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2006年工商銀行的總資產為75091.18億元,2015年工商銀行的總資產為222097.80億元,在短短的十年間增長了近3倍。根據和訊網的數據,2006年工行的凈利潤為487.9億元,2015年凈利潤為2771.31億元,增長了5倍多。

銀行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背后存在的一些問題,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近年來持續增長,工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從2012年每年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在2014-2015年度增長速度更是超過了30%。前十年是銀行業的黃金十年,今后十年銀行將在改革的浪潮中摸索度日。

(二)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挑戰

(1)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互聯網對傳統行業帶來了便利,也帶來了沖擊。在支付領域,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崛起,手機移動支付已經迅速擠占了傳統銀聯支付的份額。中國支付清算業協會《2015年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的數據顯示,商業銀行和支付機構的移動支付業務筆數分別為138.37億筆、398.61億筆,互聯網支付業務筆數分別為363.71億筆、333.99億筆。在業務數量上商業銀行已經失去優勢。在借貸領域,網絡金融的勢力也快速蔓延,近年來以P2P公司為首的網絡借貸平臺呈現出井噴,擠占了傳統商業銀行在這個優勢行業的份額。《2015年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顯示,2015年全國P2P公司的數量為4948家,新增2590家,2015年末貸款余額5582.2億元,同比增長302.55%。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商業銀行如果繼續過度依賴存貸款業務和支付業務,勢必會被互聯網金融逼入發展的寒冬。

(2)壞賬率增加:壞賬是指由于債務人破產、解散以及其他各種原因而使應收賬款無法收回所造成的損失。我國商業銀行主要依賴于存貸款業務獲得收益,而貸款有一定的風險,在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獲得貸款的企業的經營形勢不容樂觀,特別是一些風險抵抗能力弱的中小企業,這無疑會大大加大銀行的壞賬風險。而在經濟形勢好的情況下為了獲得高額的利差收入,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放得很松,這進一步導致了今后壞賬率過高的風險。

(3)業務單一,抵抗沖擊能力弱:2015年工商銀行的營業收入為69764700萬元,利息凈收入為50786700萬元,利息凈收入占營業收入的72.80%。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十分單一,過度依賴存貸款業務。在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銀行肯定會收緊存貸款業務,到時候存貸款的利息收入肯定會大大下降,如果商業銀行不大力發展其他業務的話,肯定會市商業銀行陷入發展困局。

二、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趨勢

(1)網絡化: 隨著網絡的普及,網上銀行成為商業銀行必然的發展趨勢。經調查發現,45%以上的人愿意通過電子平臺進行交易。在網絡發達的21世紀,借用網絡開展業務已經成為許多企業和個人的選擇。商業銀行應該多開辟網絡銀行的功能和模塊,簡化相應手續。許多銀行雖然推出了自家的電子銀行,但是功能并不全面,甚至改個手機號都要本人持身份證去柜臺辦理,效率十分低下。同時商業銀行在網點應該普及電子機器的使用,減少人工成本,在這方面可以學習農業銀行的“超級柜臺”項目,這將大大加快網點辦理業務的速度,減少運營成本。另外商業銀行應該向線上發展,推出自家的網絡理財、借貸平臺,目前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是平安銀行,平安銀行推出了自己的網絡金融平臺“陸金所”,有效地將自己傳統的銀行業務和網絡業務結合起來。商業銀行要依托互聯網平臺,建設涵蓋面廣的門戶金融,把網絡理財和網絡融資作為重點,以最佳的客戶體驗提供集金融資訊、產品銷售、理財顧問、客戶服務于一體的全方位綜合化金融服務。

(2)多元化綜合經營發展戰略:我國目前的政策不允許商業銀行與其他金融業務混業經營,但是商業銀行可以加深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合作,在理財產品里面代銷其他金融機構的產品,獲得手續費、費等收益。另外,可以參照平安集團的交叉多元化發展模式,利用銀行的網點優勢,推銷自家集團的證券、保險、基金等業務,這種模式能有效利用客戶資源,提高集團對風險的抵抗能力。這種模式是未來商業銀行的主流趨勢。

(3)構建金融生態圈:另外銀行可以構建生態圈,全面覆蓋人們需求。①構建金融生態圈促進銀行與客戶的深度融合,為企業提供覆蓋銷售、采購、融資等配套的專業化金融服務,打造銀行特色的企業金融新生態。②構建移動金融生態圈, 建設移動金融平臺,以移動支付和移動商務為核心,把掌上銀行打造成移動金融和生活商務的主門戶。③構建全民社交金融生態圈,把握社交金融的前沿趨勢,建設銀客關系緊密、服務手段豐富的社交生態圈。搭建基于多方互動的自有社交金融網絡平臺,客戶憑已注冊的手機號、微博、微信號等均可直接登錄銀行社區,獲得完善的銀行服務和產品信息。④加快構建完善的產品線,覆蓋人們的一生,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群體的人都有相應的產品系列。客戶可以在不同年齡階段選擇不同的服務,比如在20歲的時候可以選擇購買創業基金,等到30歲創業的時候就可以得到的一筆啟動資金,同時銀行可以利用自身客戶面廣的優勢為創業客戶和投資者牽線搭橋。⑤利用銀行網點覆蓋面廣的優勢,推進貧困地區的招商引資和產品推廣,充分利用銀行現有的渠道優勢解決貧困地區的一些迫切問題。真正履行服務于廣大基層人民的使命。

篇5

我國的商業銀行是依法設立的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業務的企業法人。也就是說,商業銀行是以獲取利潤為經營目的的信用機構。然而,它并非我們通常所說的企業。商業銀行是主要經營貨幣商品和提供金融服務的企業。現代商業銀行在經濟發展中,主要有調節經濟、信用創造、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務等職能。

二、中國商業銀行發展現狀及發展問題

截至2013年底,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為151.4萬億元,比2003年的28萬億元增加123萬億元,增長了近5.5倍。從機構類型看,我國的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較大,其中,大型商業銀行資產總額65.6萬億元,占比43.3%,同比增長9.3%;股份制商業銀行資產總額26.9萬億元,占比17.8%,同比增長14.5%。由此可見,我國商業銀行資產增長速度較快。

其次,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影響力持續擴大,國際地位不斷提高。雖然我國銀行業相比世界起步較晚,到2007年,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才首次進入榜單前十。但是在2014年,工、農、中、建四大銀行已經全部進入了榜單前十,這種發展速度是十分驚人的,這也充分展示了中國銀行實力的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再者,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思想素質的提升,商業銀行也越來越重視自身的社會責任,更加重視社會效益。此外,我國的網上銀行業務由于既方便快捷,能滿足客戶的多種需求,又有利于銀行降低成本,節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一經出現,便飛速的發展起來。

然而,雖然我國的商業銀行在改革開放以來已經有了較快的發展,但是,它仍然面臨著許多嚴峻的問題。

(一)產權性質單一,國有化程度過高

我國銀行業中的大型商業銀行規模龐大、市場份額穩定,國有化程度較高,占據了壟斷地位,雖然部分銀行已經上市,但股權大都集中在政府手中,這就使得我國商業銀行的產權性質相對國外而顯得單一。

(二)資源配置無序,決策效率低下

我國的商業銀行長期來多以分支行為資源配置中心,采取層級授權的方式進行經營管理、開展各項業務。然而這種多層次的組織管理模式,將使得管理成本大大增加,總行對資源的掌握和調配能力不足又會導致其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三)內控機制不健全,監管力量薄弱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內部機構布局并不合理,管理環節過多使權力嚴重分散,內部部門職能重疊,協同能力不強,并形成了自成體系的權力中心。內部審計機構僅被當作一般職能部門,獨立性和權威性不足。

(四)不良資產巨大,金融安全堪憂

我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由于歷史原因存在大量不良資產。 盡管國家組建了東方、長城等幾家資產管理公司來幫助國有商業銀行,對其不良資產進行轉移,商業銀行自身也處置了諸多不良資產,但其不良資產依然在增長。

三、我國商業銀行未來發展趨勢

(一)加大改革,產權股份化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我國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也應對現有的體制模式進行轉變。我認為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發育尚不健全的背景下,為了保持國家對宏觀經濟的調控力度,我國商業銀行可以采取以國家資本控制的形式,加大實行股份化的改造。銀行業應使理財與信貸業務分離。產品與項目應逐一對應、單獨建賬管理,并使信息公開化透明化。

(二)提高員工素質,優化競爭環境

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主要還是人才的競爭。因此,我國商業銀行的員工隊伍素質必須與世界發達國家看齊,并不斷趕超。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員工素質和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們必須將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建立和完善培養人才、使用人才、激勵人才的機制,為員工創造良好的培養和競爭環境。

(三)加強特色化與自身核心業務的建設

篇6

【關鍵詞】銀行業 發展趨勢 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F830.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金融體制的改革,我國銀行業有了很好的發展,但銀行業仍然存在著風險。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加快,我國金融市場國際化已成為必然趨勢,與此同時國際銀行業存在的風險也必然會影響我國銀行,研究分析風險的類型和生成機制,及時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對于提高我國銀行業在國際金融市場的竟爭力,顯得至關重要和十分迫切。

銀行業風險是指銀行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由于各種不確定性的影響,使實際收益和預期收益發生一定的偏差,從而蒙受損失和獲得額外收益的機會或可能性,這種風險還隱含著另一重含義:即聯動效應, 銀行業蒙受的損失可能使整個金融系統處于癱瘓,社會發生混亂。

銀行業的風險

1、風險管理手段和技術較為原始

我國銀行業風險管理手段和技術較為原始主要體現為:(1)在風險管理工具尚不能適應業務發展的需要;(2)對風險調整的資本回報率、經濟附加值、資本附加值等國際上先進和成熟的風險管理技術,大都是離全面應用還有不少距離;(3)風險管理缺乏衍生金融工具等有效轉移風險的手段。市場工具的匱乏是中國金融風險管理落后的重要表現之一;(4)風險管理相關數據積累不夠。

2、風險防范與管理意識淡薄

風險防范與管理的理念決定了銀行在經營管理過程中風險管理的行為模式,它滲透到商業銀行業務的各個方面,涉及各個員工,在銀行的經營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國銀行依法合規經營意識薄弱,大多數工作人員對風險防范與管理的認識不夠充分,風險防范與管理理念陳舊,不能適應新時期銀行業的高速發展、風險環境復雜的需要。突出地表現為:第一,對銀行業發展和風險防范與管理的關系認識不充分。第二,對銀行業發展的眼前利益與長遠目標的協調關系的認識不充分。第三,風險防范與管理的意識在全行業職員中和銀行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中貫徹得還不充分,讓銀行業的職員產生了風險防范與管理只是風險控制部門的職責的認識誤區。

3、尚未形成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

我國銀行業尚未形成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呈現為:(1)風險與收益相平衡的風險管理文化尚未完全形成;(2) 不能正確處理業務發展與風險管理的關系;(3) 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不到位,仍以信用風險管理為主,對市場風險、操作性風險等重視不夠;(4)風險管理意識還沒有貫穿到全行全員,還沒有貫穿到業務拓展、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往往把風險管理和風險控制看作是風險控制部門的事情。

4、尚未建立科學的風險防范與管理體系

我國銀行的風險防范與管理的體系還不夠健全,基礎還不夠堅實。主要表現為:第一,我國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還不完善。我國銀行控制權的壟斷很難避免“所有者缺位”和“內部人控制”,金融業機構治理架構不健全,決策執行體系構造不合理,監督機構有效性不足,從而使得我國銀行業的風險防范與管理的基礎薄弱。第二,我國銀行的風險防范與管理體制還不完善。現代金融業機構風險防范與管理體制的最大特征是縱向式的。而目前我國銀行是以分行為經營單位的體制,它致使我國銀行業的風險防范與管理體制也都是橫向的。這種橫向的管理體制造成了金融低效率。第三,我國銀行的內部激勵約束機制還不完善。第四,風險防范與管理和內部控制體系還不完善。第五, 我國金融業機構還缺乏一支復合型、專家型的金融風險管理人才隊伍。

風險的防范措施

1. 建立金融風險防范的識別機制

建立金融風險防范的識別機制,就是憑識別者的判斷能力、識別手段與經驗去認識風險。由于金融企業對宏觀風險很難把握,所以,商業銀行的風險識別應側重于微觀風險的識別。為此,銀行應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是建立較完善的信貸檔案,真實記錄銀行發放、管理、收回貸款這一完整過程。應參照國際金融機構的做法,結合自身實際,建立包括貸款者的基本情況、財務狀況、擔保抵押文件、分析報告及備忘錄在內的較完善的信貸檔案。根據人行的監管要求,所有企業貸款和大額個人貸款均實行一廠一檔管理,并盡可能完善,否則,信用貸款的風險就無法有效控制。這是建立風險識別機制的基礎。二是關注早期預警信號。通過早期預警信號的識別、發現和預測貸款的現有問題和發展趨勢,來確定貸款按期足額償還的可能程度。這是建立風險識別機制的關鍵。

2、建立風險防范的分析機制

在金融風險防范的事前預警中,金融風險分析是核心,具體包括財務分析和非財務分析兩方面。一方面,根據會計分析的要求,通過盈利比率、效率比率、流動比率、杠桿比率四個指標進行財務分析,通過對企業的財務分析,獲得對企業真實、全面、準確的了解;另一方面,通過對借款人行業風險、經營風險、管理風險、自然、社會及銀行的信貸管理等因素的分析, 掌握借款人的基本風險,直接分析具體貸款人的經營狀況和經營風險程度,準確把握企業興衰的脈搏。

3、全員風險意識

企業風險一般分為戰略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運營風險和法律風險。全面風險管理工作的目的是避免“意外”發生,確保決策中的風險考量,整合風險管理所有管理過程,保證所承擔風險與管理手段匹配,用風險管理增強競爭力。全面風險管理的價值在于信息支持的更好決策、深思熟慮的風險承擔、規范銀行的治理結構、統一管理層的思想。全面風險管理始于董事會的決心,需要企業管理層的全力投入;全面風險管理作用于戰略決策層面,而不僅是在流程控制與保險層面;全面風險管理需要融入企業的一切,包括業務、管理活動和企業文化;全面風險管理是一個歷程,實施需要時間,大銀行的全面風險管理實施計劃一般為3―5 年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銀行的管理就是風險管理。銀行的每個員工都應該具備風險意識,要十分重視風險―――收益匹配的原則,把控制風險和創造利潤看做同等重要的事情。正確對待風險管理和業務發展的關系,從基層業務人員到風險管理人員對要對風險有足夠的、正確的認識,消除簡單認為少發展業務就可以控制風險的觀念,促使全體員工樹立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開拓業務的理念。做到人人重視風險,人人防范風險,人人在風險中實現利潤。通過風險意識的全員化,提高銀行的整體抗風險能力。

銀行業的發展趨勢

1、電子銀行高速發展及信息技術的高度應用。在商業銀行向投資銀行業務滲透的同時,信息技術也在帶動著銀行業務的擴展,金融業是由信息技術獲益最多的行業之一。上個世紀90 年代中期以來,互聯網的應用擴大了商業銀行的自助業務,使服務更加貼近客戶,也為銀行節省了大量開支。越來越多的客戶通過網上支付水費、電費、電話費、信用卡等項開

支。許多銀行還開設了電子信件及時回復的服務,并有專人負責在網上回答客戶問題,指導客戶查尋所需信息。互聯網正在深刻地改變著銀行的服務。

2、風險管理技術受到足夠重視并日漸成熟。在全球一體化的環境下,銀行業面臨的風險管理壓力也越來越大,自巴林銀行倒閉、安然公司破產以來,國際銀行業的風險管理技術和管理能力逐步增強,不斷開發和利用各種組合管理為特征的新技術、新方法,管理和度量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在新巴塞爾資本協議的框架下,風險管理技術將在實踐的應用中更加完善和成熟。

3、營銷技術備受國際銀行業重視。從營銷學的發展看,營銷觀念經歷了生產觀念、產品觀念、推銷觀念、營銷觀念、顧客觀念、社會營銷觀念等階段,在過去的十年,出現了全面營銷的觀念,全面營銷包括內部營銷、整合營銷、社會責任營銷、關系營銷等四個方面。營銷戰略在銀行界的應用始于1970 年代,目前,“以客戶為中心”的全面營銷觀念已經成為銀行經營管理中的核心理念,在銀行業的各個層面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勇.2008年銀行業趨勢預測與對策選擇[J]. 銀行家. 2008(04)

[2] 王飚,李炎軍.寬松貨幣政策下銀行信貸風險的防范和控制[J]. 新金融. 2009(11)

[3] 季貝貝.外資與國內商業銀行比較分析[J]. 商場現代化. 2005(26)

[4] 張素青,王常柏.外資銀行進入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市場研究[J]. 中國集體經濟. 2008(24)

篇7

關鍵詞:商業銀行;同業業務

中圖分類號:F830.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4(7)-0043-03

商業銀行同業業務是商業銀行與金融同業間(包括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各項業務往來。2011-2013年商業銀行同業業務呈爆發式發展,目前同業業務已經成為商業銀行融通資金、管理資產負債、創新產品和拓展利潤增長點的重要渠道。同時同業業務發展不規范、信用透明度低等缺點也加劇了銀行業整體流動性風險,加大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性。同業資產在財務報表中反映為存放同業、拆出資金和買入返售金融資產三類資產;同業負債業務反映為同業存放、拆入資金和賣出回購金融資產三類負債。本文利用16家上市銀行2011-2013年的報表數據,分析歸納商業銀行同業業務發展特點,深入剖析同業業務迅猛發展的原因,探討同業業務的發展規范和監管對策。

一、我國銀行同業業務發展狀況

(一)業務規模快速增長,同業業務已成為銀行資產運用和資金來源的重要渠道。從總量增長角度,16家上市銀行同業資產與同業負債總體呈上行趨勢,同業資產從2011年的5.25萬億元增長至2013年的10.21萬億元,增幅94.48%,年均增幅24.82%,高于總資產年均增幅10.59個百分點。同業負債從7.08萬億元增長至12.56萬億元,增幅77.40%,年均增長21.06%,高于總負債年均增幅7.07個百分點。同業資產占總資產比重震蕩上行,2012年2季度達到峰值13.47%,隨后比重逐步減少。同業負債占總負債比重先增后減,2012年4季度達到峰值15.09%,隨后所占比重逐步回落。

(二)同業資產和同業負債的結構變化。上市銀行同業資產中主要為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平均占比超過50%。具體來看:存放同業款項規模先增后減,2012年2季度達到峰值4.22萬億元后快速回落。拆出資金2011年快速增長,年初為0.73萬億元,年末1.97萬億元,增長1.69倍,2012年以后規模基本保持不變。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總體呈波動上行趨勢。2013年末同業資產10.21萬億元,其中存放同業款項2.65萬億元,占比25.95%,拆出資金2.19萬億,占比21.52%,買入返售金融資產5.37萬億,占比52.53%。

同業負債中規模最大的主要為同業存放款項。拆入資金與賣出回購金融資產規模較小,占比低,統計期內合計占比最高未超過25%。具體來看:同業存放款項2011年增幅明顯,2012-2013年增幅較小。拆入資金增長較快,2011年年初為0.67萬億元,2013年年末1.70萬億元,增長1.53倍。賣出回購金融資產也有較大增長,2011-2013年增長96.87%。2013年末同業負債12.56萬億元,其中同業存放款項9.61萬億,占比76.49%,拆入資金1.70萬億元,占比13.54%,賣出回購金融資產1.25萬億元,占比9.97%。

2013年末上市銀行賣出回購金融資產不到買入返售金融資產余額的1/4,表明大量資金以同業存放的形式流入上市銀行,而上市銀行通過買入返售交易將資金投向非上市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

(三)不同類型銀行同業業務變化情況。不同類型銀行同業資產均反映先增后減的趨勢,在2012年之前同業資產占總資產比重逐步上升,隨后比重逐步降低。大型國有商業銀行1(5家)同業資產所占比重較低,不超過10%,而股份制銀行2(8家)、城市商業銀行3(3家)同業資產占總資產比重較高,介于15%-25%之間,反映出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更重視同業資產業務發展。

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同業負債占負債總額比重先增后減,小幅波動,基本保持穩定。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同業負債呈波動上行趨勢,2013年末股份制銀行同業負債所占比重接近25%,而3家地方城市商業銀行比重超過30%,反映了這兩類銀行更依賴于同業負債進行規模擴張。

二、同業業務迅猛發展的深層次原因

(一)同業業務是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前利率市場化加速、商業銀行息差收窄、信貸規模受限、資本約束和外部監管不斷加強, 新增信貸遠遠不足以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客觀上要求有其他形式的融資來予以補充和滿足。由于銀行同業業務能夠橫跨信貸市場、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和資本市場,其綜合性、交叉性的業務特質使之極具創新活力。且同業業務兼具資本節約、規模盈利、信貸轉移等優勢,促使同業業務成為商業銀行重點發展趨勢。

(二)同業業務的資本節約優勢。對于銀行而言,同業業務相較一般貸款業務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降低資本約束,同業業務風險權重低,根據新頒布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對我國其它商業銀行債權的風險權重為25%,其中原始期限三個月以內(含)債權的風險權重為20% ,消耗核心資本較少。因此銀行傾向于配置低資本占用的同業資產來降低風險系數,提升收益水平。二是同業負債無需繳納準備金。同業存款中(除保險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外)其他金融同業存款沒有準備金要求。三是同業業務沒有撥備覆蓋率,不受撥貸比束縛,繞開存貸比考核指標。

(三)同業業務做大資產規模、提升盈利水平優勢。近幾年,銀行體系流動性寬松,信貸額度管制相對嚴格,導致資金大量配置在資金業務上。對于中小銀行,同業業務可以相對便利地擴大銀行資產負債表,通過發行銀行理財資金或拆入同業市場短期資金,以“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的方式迅速擴大資產規模。同時同業業務可以提升多元化收入來源,同業業務的息差小于存貸款息差,但同業業務是批發業務,金額大且較為集中,相比零售銀行業務更具有規模效應。同業業務因資本占用少、業務方式靈活、綜合收益可觀。

(四)同業業務的監管套利、信貸轉移通道優勢。同業業務對商業銀行是一種通道創新業務,銀行可以利用信托、證券、基金、財務公司等渠道,采取一系列的協議安排,規避法規限制,尋找監管套利空間,將信貸資產出“表”,節省信貸額度,滿足監管要求和客戶融資需求。

三、同業業務發展中存在的風險

商業銀行同業業務快速增長有其客觀背景和現實需要,但也存在發展不規范、規避監管、期限錯配增大和信息不透明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效果,存在風險隱患。

一是發展不規范,規避監管。部分銀行機構利用同業業務不繳存存款準備金、節約資本和撥備、不受存貸比約束以及交易對手互利等特點規避宏觀調控和監管要求。如利用同業業務通過信托受益權、票據等各種渠道投入房地產開發、地方融資平臺、產能過剩等融資受限行業。

二是期限錯配不斷加大。為了提升盈利水平,不少金融機構通過較低成本借入短期同業資金,再投資于期限長、收益高的資產來獲取超額收益,期限錯配不斷增加,使得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激增。

三是部分同業業務透明度低,會計核算不規范,加大了風險監測和監管難度。

四是風險傳染性的增強。金融機構間資金聯動性增強,部分同業業務通過多層“通道”包裝,結構復雜,資金劃轉頻繁,造成金融機構整體資產規模虛增,局部風險事件會通過同業鏈條快速擴散,引發交叉性風險傳染。

四、政策建議

(一)商業銀行應樹立穩健經營的理念, 控制同業業務規模適量。商業銀行應根據自身發展戰略、客戶群體、目標定位等控制同業業務總量在合適的范圍之內,按照穩健經營、合規管理的原則,進行同業業務產品創新,控制同業業務規模適度增長,保持整體業務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商業銀行應合理控制與管理同業業務的期限錯配。商業銀行應根據業務規模、性質、復雜程度及風險狀況,運用適當方法和模型,對其在正常和壓力情景下未來不同時間段的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引起的流動性風險進行分析,合理控制錯配期限,要從過去簡單的存貸比管理,向全口徑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轉變。

(三)商業銀行應加強同業管理,順應市場周期。商業銀行應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會計核算原則進行會計處理,加強同業業務操作規范,披露透明性。由商業銀行總行實施同業業務集中授信和動態管理。加強對市場流動性變化趨勢的研究,宏觀微觀結合、整體局部結合,加強預警,同時做好應急預案。

(四)監管部門應弱化存貸比指標。存貸比指標、存款準備金制度都是控制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手段辦法,存款準備金制度相對完善,隨著商業銀行市場化運作,風險自擔,存貸比指標的實際意義漸趨淡化,建議監管部門弱化存貸比指標。

(五)監管部門應持續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銀行有風險管理、調節資產負債表、平衡風險集中度的需要,目前信貸資產證券化僅處于小規模、小范圍的試點,金融資產證券化的發行量僅有600多億元,相對于銀行70多萬億元的總信貸資產實在是微乎其微。監管部門只有推動資產證券化健康發展,才能從根本上堵住銀行利用同業規避監管,挪信貸資產出“表”。

(六)監管部門應切實防范同業業務金融風險。監管部門應切實防范同業業務金融風險,同業業務的整體規模大、速度增長快、創新產品多,同時又橫跨多層次市場,資金鏈條長,已經形成了業務發展不規范,信息透明度低監管滯后,風險等級高等問題,一旦某個環節發生風險,極易引發交叉性風險傳染。監管部門應加強同業業務信息披露核實,完善金融統計制度,對于弄虛作假,擾亂市場合規經營秩序的行為要嚴肅處理。

近期監管部門又出臺《關于規范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127號文),叫停三方買入返售或賣出回購,嚴格限制第三方金融機構信用擔保介入買入返售(賣出回購)和同業投資業務等,進一步規范金融機構同業業務。加強金融監管是國際大趨勢,因此監管部門更應用發展的眼光夯實和完善基礎制度,用市場的力量來調節。

參考文獻

[1]陳博.基于SWOT分析的我國商業銀行同業業務發展研究[D].長安大學,2011。

[2]吳霞.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同業業務發展現狀及其影響探析[J].武漢金融,2012,(11):67-69。

[3]徐寒飛,李清,楊坤.銀行的同業和理財業務對流動性的影響[J].債券,2013,(9):47-51。

篇8

一、保理業務的基本內涵

所謂保理業務,是指銷貨方將其向購貨方銷售商品、提供服務或其他原因所產生的應收賬款轉讓給銀行,由銀行為銷貨方提供應收賬款融資及商業資信調查、應收賬款管理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實質上是針對企業未收回貨款而發放的貸款,還款來源是企業在未來將要收回的貨款。

二、保理業務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國內保理業務的法律法規與信用體系尚未健全,加大了銀行風險。一方面,銀監會于2003年取消了對內資商業銀行開辦國內保理業務的審批程序,但尚未出臺相關部門規章。另一方面,我國企業信用體系還不完善,銀行對不了解的銷售商和購貨商開展保理業務,風險很大。如,我們在對某銀行分行審計時,該行作為保理商對賣方在天津、買方在河北的兩家公司辦理了數筆有追索權的保理業務。由于買方瀕臨破產、賣方沒有發貨,雖然該保理糾紛訴訟時間長達3年,但因為沒有具體法規,法院至今未裁決,銀行3000多萬元保理融資形成巨大風險。

(二)銀行利用保理業務調整存款、手續費指標。如,某銀行分行向企業辦理保理融資2億元,保理貸款利率3%、手續費為1%。銀行和企業將保理融資的2億元當做銀行承兌匯票保證金,企業得到2億元銀行承兌匯票。如此操作,企業取得了與貸款利率接近的2億元資金,銀行增加了保證金存款2億元和1%手續費。

(三)內控制度不健全,監管不到位,無貿易背景的國內保理融資大量存在。目前,保理業務沒有統一的法規,銀行內部缺乏相關制度。銀行辦理的保理業務相當于流動資金貸款,但有的銀行沒有按貸款管理,造成大量保理融資沒有貿易背景。如,我們在對某銀行分行審計時,查出該行無貿易背景的保理業務占比50%以上。其中,有兩家企業采取先開出復印給銀行之后再作廢或沖銷的沒有貿易背景的增值稅發票1100多份、金額11億多元,從該行保理融資20多次,累計融資金額9億多元。

三、審計要點

(一)加強對內控制度的審查。一要審查保理業務是否按貸款管理,業務操作是否嚴格執行貸款“三查”制度。二要審查銀行對買斷型保理和雙保理中的出口保理商選擇有無嚴格規定,對應收賬款的確認標準有無相關規定。三要審查保理合同和買賣協議是否設立專職的法規崗位、對因合同瑕疵帶來的法律風險是否有嚴格的控制制度。

篇9

關鍵詞 銀行并購;資本集中;對策建議

一、國際銀行業并購的現狀及特點

當今銀行業表現最為突出的一大趨勢是銀行兼并和由此引起的國際銀行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銀行地位更迭的頻繁,最近幾年來,國際銀行業并購具有以下特點:

1.并購的規模和金額記錄被不斷刷新

1996年,日本三菱銀行與東京銀行合并后的核心資本達到278億美元,總資產超過7030億美元;美國的花旗銀行與旅行者公司合并為世界最大的金融服務公司,其資產總額達到7000億美元,年營業收入達到500億美元。2000年,日本接連宣布組成四家超級金融控股集團,其中,由興業、第一勸業、富士聯合組成的瑞穗集團以12594.98億美元的總資產傲視全球。

2.并購的頻率越來越快

在美國,銀行并購的頻率甚至達到過一周3起、一天2起:1998年4月6日,美國花旗銀行與旅行者公司合并,僅隔一周后的4月13日,第一銀行與第一芝加哥銀行合并為新的第一銀行,國民銀行與美洲銀行合并為新的美洲銀行。

3.銀行混業并購成為新特點

被稱為“世紀合并”的花旗銀行與旅行者之間的合并就是混業合并的成功案例,而德國最大的商業銀行-德意志銀行與美國信孚銀行合并,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跨國銀行;2000年7月,美國富利波士頓金融公司收購了m.j.meehan& co.;美國第三大銀行-大通曼哈頓先是在7月份收購了robert-fleming holding i td,接著在9月13日,宣布第五大銀行-摩根銀行合并,新組成的公司取名為摩根-大通公司,收入將超過520億美元,利潤高達75億美元,擁有9萬員工,6600億美元總資產,成為位于花旗集團和美洲銀行公司之后的全美第三大銀行集團。

4.銀行并購方式多種多樣

傳統意義上的銀行合并,主要是兩家銀行合并之后,相同的部門“合二為一”,撤消相距太近的分支機構,員工享受的待遇完全相同。后來又出現了現金并購,即由并購方出資購買目標銀行的資產。隨著金融制度和金融手段日新月異地發展,各種并購方式也不斷涌現。最常見的是股權式并購,即由并購方增發本銀行的股票,以新發行的股票替換目標銀行的股票。此外,還有認股權證、可轉換債券、期權等多種形式的并購方法。

二、新興市場國家銀行業并購經驗

轉軌國家的銀行并購是在政府主導下進行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轉軌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政府所發揮的作用與其政府主導型的經濟發展戰略相一致;二是由于銀行規模巨大,擁有一系列下屬金融機構或分支機構,對市場的影響較大,銀行風險具有極大的外部負效應;三是銀行部門欠發達,危機中的銀行難以通過自我積累補充資本和支付債務;四是除中歐的轉型經濟國家外,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的銀行在初期都為家族或財團所有,銀行經營活動往往為本系統財團所左右,銀行重組困難很大。

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政府主導的作用具體表現在:

1.政府撮合。韓國政府于1998年6月根據審查結果將資本充足率未達到8%且無力進行資本重組的5家商業銀行與其他藍籌銀行強制合并。1999年7月,馬來西亞政府提出將當時的58家金融機構改編為以中央銀行指定的6家銀行為核心的六大銀行集團的重組方案,但這一方案由于無視市場原則和金融機構的意見而遭到反對。10月份,政府在吸收各方意見以后發表了修正案,將銀行集團的數量增加到10個,并允許金融機構自主決定加入哪個銀行集團。

2.建立銀行業并購重組管理機構,負責管理和指導銀行業開展并購重組活動。俄羅斯1998年成立了信貸機構重組委員會,1999年4月真正開始運作,由聯邦預算撥出1000億盧布的專用款來實施。東南亞國家也建立了類似的這樣機構,如泰國的金融業重組局和金融業資產管理公司,印度尼西亞專門處理銀行重組和不良資產問題的銀行再建廳等。

3.政府擬定銀行并購規劃和推動并購進程。如1997年10月泰國政府公布了重整金融機構的方案;1998年2月馬來西亞政府出臺了銀行并購計劃;1995年巴西政府出臺了銀行最低資本標準制度、重建與加強國家金融體制計劃、建立信貸保障基金和對新設立銀行的資本金要求等一系列推動銀行并購的措施。

4.政府通過多種方式為銀行重組提供大量的資金援助。資金救助的方式主要有:政府以現金購買銀行股權、向銀行提供長期再貸款、放棄政府存款和其他對銀行的債權、政府對銀行的債券轉為股權、政府承擔銀行的債務(包括兌付存款)、政府向國有企業注資幫助其償還銀行債務或代國有企業償還對銀行的債務等。此外,政府還發行以重組為用途的政府債券或政府擔保的特別債券、使用財政資金建立特別基金等。

三、我國銀行業并購現狀及對策建議

銀行并購這一課題變得越來越重要的時候,中國銀行業也積極參與海外銀行并購。2007下半年以來,受次貸危機影響,許多歐美銀行出現巨額虧損并做出重大撥備,為中國資本出海收購提供了良機。2007年7月,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投資入股巴克萊銀行;2007年10月,中國工商銀行繼收購澳門誠興銀行80%的股權之后,收購南非標準銀行20%的股權,成為該行第一大股東;中國民生銀行與美國聯合銀行控股公司簽署投資協議,在半年內收購其9.9%股份,并有權增持至20%成為其第一大股東;中信證券宣布與貝爾斯登交叉持股,將獲得相當于10億美元的40年可轉換信托優先證券,可轉換成相當于6%的貝爾斯登股份;11月,平安保險斥資27億美元,收購富通銀行4.2%的股份,完成中國保險公司最大一筆海外收購。

在國內,處在銀行體系第二梯隊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和不為人熟知的城市商業銀行而言,將尤其突出。在這里不可不提的是首例內資銀行并購--興業銀行購并佛山市商業銀行,這是我國金融史上,首例采用市場化手段的內資銀行并購案,也是首例股份制商業銀行整體收購城市商業銀行。

面對新的經濟形式和嚴峻的國內外銀行業激烈競爭的壓力,為使與國外大銀行進行競爭時處于不敗之地。我國應盡快從在以下方面進行制度完善:

1.大力推進商業銀行產權制度改革。加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產權制度改革力度, 盡快對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將它們由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組為真正意義上的國有控股、各種非國有經濟成分參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對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實行以改造股權結構、加快上市和鼓勵通過兼并實現快速擴張為導向的重組式改革。對城市商業銀行實行以規范法人治理結構,明確出資人和管理層責任為核心的產權多元化改造。

2.逐步規范商業銀行并購重組中的政府行為,摒棄狹隘的地方保護主義。政府出面協調銀行業并購重組中產生的各種問題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不應該強行干預市場,而應只起到宏觀調控作用,為我國銀行業并購開拓良好的空間。

3.創造有利于商業銀行并購重組的市場環境。資本市場的不成熟是制約商業銀行并購重組的重要因素,因此應當大力發展資本本市場。另外為了保護存款人的利益,應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促進銀行業并購重組的順利進行。在銀行業的并購重組過程中,利率市場化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利率市場化能增強銀行業的競爭程度,從而增加銀行業重組的動力和壓力。但是銀行業的并購重組減員是不可避免的,政府應加快發展社會勞動保障體系和再就業市場來減少銀行業減員的阻力,使銀行業的并購重組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參考文獻

[1]李靜波全球銀行業并購浪潮下的中國銀行業并購(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2)。

篇10

展會規模持續升級 知名展商薈萃

本屆展會規模升級至9大展館,總面積近9萬平方米。由于歷屆參展效果良好,展位銷售自啟動以來,形勢火爆,新老展商紛紛預留及確定明年展位,如HP、富士施樂、浩友夫、威海印機、德拉根、勁豹、正潤、圣德安訊、經綸悠印、科雷等。此外,紙制品印后加工設備展商也將大規模參展,為觀眾帶來更多新技術。

迎合市場熱點趨勢 傾力打造“包裝印刷”主題館

隨著消費結構的升級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國內包裝消費量呈現幾何式快速增長,人們對包裝的需求越來越高,近年來包裝印刷已成為業內最具成長性的版塊之一。本屆展會將緊跟行業趨勢,傾力打造“包裝印刷”主題館,大力匯聚彩盒印后加工設備及材料,讓包裝印刷這一行業熱點在展會上得以全面展示。

全面貫穿印刷包裝產業鏈 打造“全方位+專業”型展會

為迎合企業轉型升級以及行業多元化發展,主辦方將聯同“2015中國國際標簽印刷技術展覽會”“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包裝工業展覽會”“2015中國(廣州)國際包裝制品展”,打造中國唯一全面涵蓋印刷、包裝、標簽以及包裝制品四大范疇的國際性展會,屆時包裝企業、標簽企業、終端企業、設備供應商以及材料生產商將匯聚一堂,為印刷、包裝、標簽行業買家搭建一站式采購平臺。

展示新品搶先看 聚焦前沿技術

(1)浙江勁豹機械有限公司(展臺號:4520)

浙江勁豹機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系列網印機為主導,輔助設備為配套,集科研、開發、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的高科技創新型企業。從2010年開始,勁豹連續6年一直支持華南展,每年都有新設備展出。2015年,勁豹將帶來全自動停回轉式不停機網印機,該設備引進了先進的設計和生產技術,吸收了成熟的膠印機技術,是擁有專利技術的一款新機型,主要用于紙制品包裝。

(2)上海德拉根印刷機械有限公司(展臺號:4510)

上海德拉根印刷機械有限公司擁有40余年機械制造歷史,近年來陸續與世界500強企業合作開發及購買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德國印后加工機械專利技術,同時引進國際先進的設計開發、生產制造、品質管理系統,致力于打造中國包裝印后加工機械名牌產品。2015年,德拉根將攜FMZ1300/1480/1650自動覆面機精彩亮相,該設備具有1分鐘快速設定、整機自動加減速、最高速度達8000張/小時等特點,提高了操作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減少了輔助工時。

海內外協會鼎力支持 實力買家團齊聚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