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經營基礎知識范文
時間:2023-06-30 17:57: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商業經營基礎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EBP模式;課證融合;職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4-0239-03
一、引言
在“穩增長、調結構、促平衡”的外貿政策支持下,我國中西部地區外貿持續增長。因此,中西部地區涉外企業對具有較強英語交際能力、掌握外貿運作知識的外貿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服務區域經濟是高職院校的基本使命,而我院位于引領中西部經濟的大省四川,我院商務英語專業歷經了十來年的發展,其專業人才培訓目標根據企業的需求狀況不斷調整。通過深入企業調研和畢業生跟蹤調查等方式了解了成都及周邊德陽、綿陽等地區外貿人才需求狀況,進一步明確了我院商務英語專業以“外貿業務+涉外文秘”為核心,以中小型涉外企業“外貿業務員+涉外文員”為崗位目標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經貿英語基礎》課程為6學分,96課時,開設于第二、三學期。它是一門融合經貿專業知識和商務英語技能的專業基礎課程,主要培養學生讀、寫、譯能力,能夠讀懂英文報刊的經貿文章或新聞報道,能用英語撰寫商務信函、商務文件,能夠正確翻譯經貿術語、商務信函、商務合同和單證材料,同時能夠在一般商務活動中進行口頭交流。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活動緊緊圍繞商務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二、EBP教學模式
根據《經貿英語基礎》的課程目標定位,突出課程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服務的理念,以外貿單證、外貿業務工作流程為線索,我們確立了經貿英語基礎課程EBP教學模式。EBP是由三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縮寫而成,“E”代表“English”,“B”代表“Business”,“P”代表“Practice”,即“英語優先?經貿通識?技能熟練”的原則。
1.英語優先原則。本課程的目標定位是主要培養學生讀、寫、譯能力,因此,英語是本課程的核心,在教學內容和活動中要凸顯英語優先原則。但是,我院商務英語專業學生主要來自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他們的英語基礎相對薄弱,水平參差不齊。針對這種狀況,我們采用“漸進式?交互性?模塊化”的教學方式。漸進式教學方式一方面體現在教學內容的安排由淺到深,從了解改革開放、廣交會、關稅、世貿組織、電子商務等經貿背景知識到掌握整個外貿流程的操作,比如利用現代商務信函進行詢盤、報盤、還盤,對價格、支付方式、包裝運輸等重要條件進行磋商。另一方面,課堂教學語言從60%英文+40%漢語到80%英文+20%漢語再到100%全英文,逐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交互性首先體現在英語技能和經貿知識交互融合。教學內容一定是與經貿知識相關,但通過英文呈現;其次,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交互,共同提高。在課程教學之前,通過問卷調查、觀察、面談等方式了解每位學生的英語基礎和經貿知識水平,根據結幫互助原則將學生分為3~4人一組,在任務型教學中,以隨機抽查任意組員方式檢查各組完成教學任務的情況和評定成績。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之間會取長補短,達到教學相長。
模塊化教學方式以現場教學為主,以技能培訓為核心,具有靈活性、針對性、合理性的特點。目前經貿英語類教材主要以經貿閱讀為主,其實用性不強。因此,我們根據外貿業務員崗位能力要求,將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確定為經貿背景知識、商務信函、報盤還盤、國際支付、包裝運輸、商務合同、海運保險、海運提單、投訴與索賠九大模塊,模塊之間呈漸進方式。每個模塊都明確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任務型教學方式以及評價方式等。通過模塊化方式,彌補了教材實用性不強的缺陷,增強了內容的靈活性和合理性,其針對性更強,更加緊密切合我院商務英語專業的目標定位。
2.經貿通識。在學習本課程之前,學生已經完成了《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學習,對國際貿易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課程需要在此基礎上加強學生對經貿知識的通曉度。為了達到該目的,我們將本課程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融合在一起,理實一體化。目前外貿行業職業資格證書種類繁多,有劍橋商務英語、外銷員、國際商務師、國際貿易業務員、單證員、跟單員等。結合本地區外貿人才需求狀況和我院學生實際情況,我們為學生挑選了國際貿易業務員考試和國際商務英語等級考試(中級)兩種資格證書,它們都是由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企業協會頒發。融入國際貿易業務員考試可以讓學生對國際貿易方式、貿易術語、國際結算、國際市場營銷等基礎理論知識和進出口貿易實務、單證制作、信用證審核、成本核算等實務技能熟練掌握。同時本課程的交互性特點有利于學生商務英語能力的提高,通過國際商務英語等級(中級)考試可以有效和直觀檢測學生運用商務英語的綜合能力。
3.技能熟練。眾所周知,要想達到技能熟練最好的方式就是實踐,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培養學生技能熟練的重要途徑。然而,校內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商務中心,校外企業也不可能接收大批學生到企業進行實訓實習,商務英語專業在校企合作道路上一直很難打開新局面。針對這種狀況,我們采用了校企合作的變通方式――一種方式是利用寒暑假時間派專業課程教師到本地涉外企業單位進行2~4周的學習,接觸真實的外貿業務和資料,提高教師雙師素質。這種方式比較容易實現,首先學院大力支持并提供經費保障,其次企業有能力接收和安排幾個人的實習。雖然學生沒有機會在學習階段親身到企業去實踐,但實習回來的老師可以把最新最真實的案例帶入本課程的教學中,通過真實的案例講解和分析,讓學生的技能熟練,從而達到就業“零距離”。另一種方式是將優秀畢業生請回來,通過講座、座談等形式給在校學生講講他們的從業經歷,增強學生對外貿行業的信心和學習動力,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自主學習中。
三、EBP教學模式效果分析
EBP教學模式在我院商務英語2011級和2012級中實施了兩年,各方面已初見成效,2011級商務英語44人中,有36人次參加了國際貿易業務員和國際商務英語等級(中級)考試,國際貿易業務員通過率為85%,國際商務英語等級(中級)考試通過率為100%;目前2011級學生已簽了就業頂崗實習協議,過半的學生是在德陽、成都、重慶等地區從事外貿業務和涉外文員工作。2012級商務英語學生剛剛結束本課程的學習,其中有10位同學在課程未結束之前就參加了國際商務英語等級(中級)考試,并且也100%通過;還有三分之二學生正積極準備參加今年5月的考試。課程結束后,我們對教學效果做了調查和評估。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學習更有動力,專業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有了巨大提高。教學督導反饋任課教師的教學水平在不斷提高,教學設計和過程控制能力得到了提升。
實踐證明我們的經貿英語基礎課程EBP教學模式效果明顯,也說明課程改革方向的正確性。當然,課程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過程,需要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改進和完善。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工作者的職責,研究課程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香萍.“黃牌”背景下構建“課證融合”的高職商務英語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職教論壇.2013,(26).
[2]謝朝龍.論TNC經貿英語課堂教學模式[J].中國電力教育,2009,(8).
[3]嚴俊,廖國強.西部復合型經貿英語人才的培養[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2,(6).
篇2
【關鍵詞】商業企業 會計政策 選擇
商業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當前經濟發展增速放緩和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會計政策選擇的合適與否,直接關系到商業企業競爭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關系到其能否更好、更快發展和社會形象、地位的提升,因此基于危機理論的視角,對商業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商業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必要性和趨勢
商業企業是從事貨物的批發和零售等商業經營活動的企業及企業性單位,其主要通過買進貨物然后轉手以更高的價格賣給他人來獲取利潤。商業企業會計政策則是商業企業管理層在編制財務報告時所采用的原則、基礎和程序。商業企業會計政策是由政府制定,商業企業只能選擇、采用會計政策。
商業企業進行會計政策選擇,首先是相關市場壓力的結果,不斷的淘汰競爭市場使得商業企業必然要進行會計政策的選擇以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此外,由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經理人市場也存在競爭和淘汰,這使得商業企業管理層進行會計政策選擇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企業目標同管理層目標具有一致性,也存在矛盾和沖突,這就導致商業企業會計政策選擇實際是在國家會計法規和相關會計準則、制度的范圍內,兩者互相博弈的結果。
隨著公眾法律意識的增強和會計體系的規范,利益相關者對商業企業會計政策的規范選擇提出了更高要求,除要求遵循報告信息的原則外,對公正性、時效性和明晰性更加注重。商業企業有選擇會計政策的權利,但同時也負有充分披露的義務,但總體上商業企業會計政策在相關確認、計量、報告和披露方面越來越規范,這保證了商業企業會計政策能夠更好地選擇。
二、商業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現狀分析
(一)商業企業會計政策存在不足
商業企業的會計政策選擇主要依據是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而會計準則對商業企業會計處理的許多方面規定并不明確,以商業企業最常用的資產減值會計政策為例,我國目前并沒有單獨的資產減值準則,而是分布在各個單項準則中,資產減值會計的全部內容并沒有被全部涵蓋,資產減值會計政策的全面性和系統性的不足,不利于商業企業會計人員的操作,導致了會計實務中的一些隨意性,例如存貨的跌價準備計提是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的差額來進行計算,可變現凈值需用用售價減去完工成本和銷售費用來確定,但目前我國的市場價格和資產信息不夠完善和透明,使得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缺乏可靠性,為商業企業提供了一定的操作空間;此外,追溯調整法的界定與相關規定也容易被商業企業有意識的利用來操縱利潤。并且由于商業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空間較大,增加了審計工作的難度。
(二)商業企業會計政策選擇應用問題
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主要體現為會計政策的選擇應用是否得當,商業企業在選擇應用會計政策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首選,部分商業企業對會計準則的相關變化有所忽視。近十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會計向國際接軌,會計準則發展和變化較大,一系列新準則不斷制定頒布或修正頒布,然而許多商業企業對這些準則變化無動于衷,在相關業務處理上仍然采用原來的會計政策,不利于會計作用的發揮。如無形資產的攤銷、長期股權投資的后續計量、采用資產負債表的所得稅等都體現了同一個問題,即對會計準則的變化應高度重視,及時進行會計政策的選擇調整。
其次,商業企業生產經營發展情況同會計政策的選擇結合不緊密。商業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是經常變化的,會計政策選擇也應該隨著經營活動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例如有很多計價方法的存活,如商業企業周轉速度較快,可首選先進先出法,如周轉速度較慢,則采用加權平均法比較合適,再如資產減值,可轉回也可以不轉回,在進行計提時需要考慮未來經濟情況的變化,如果忽視商業企業情況,不以自身狀況為出發點進行考慮,商業企業的情況也不能通過會計信息體現出現。
最后,商業企業經常變更會計政策。根據會計準則的要求,企業的會計政策在一定期間內應保持不變,不得隨意變更。但在現實工作中,一些商業企業并沒有認真遵循此規定,隨意的進行了會計政策的變更。例如一些商業企業在編制報表時,從需求結果出發,隨意確定合并范圍,運用資本化還是費用化處理方法對于固定資產的做法不一,不同的會計項目由同樣的資產進行確認,這些會計政策方法的使用導致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受到影響。
三、商業企業會計政策選擇問題的原因分析
我國商業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現狀問題較多,濫用會計政策選擇的行為大量存在,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會計準則或制度自身不完善。會計準則是是對會計實務的升華和總結,當前具有創新性的經濟事項不斷誕生,會計準則就顯得滯后,當前無論是國際上的會計準則、還是我國現在所使用的商業企業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都為商業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留下了較大空間。
實務操作領域不規范。當前對會計政策的濫用,主要是未按照會計準則或塊及制度的規定正確的選用會計政策,導致商業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不能得到恰當的反映,一些商業企業想鉆會計政策的空子,要求會計會計人員對會計報表進行粉飾,用于偷稅、漏稅或蒙蔽投資者。主要表現為選擇會計政策不按照會計準則或會計制度的規定、隨意變更所選擇的會計政策,并且對會計政策的選擇情況沒有進行充分的披露。
四、基于危機理論下的商業企業會計政策選擇完善
(一)明確商業企業會計政策選擇需要遵循的原則
首先應該確保商業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獨立性和合法性。商業企業進行會計政策選擇時,首先需要按照準則、制度所規定的范圍進行選擇,保證其提供的信息真實和可靠,并具有可比性,違反者將承擔法律責任。在準則、制度允許的范圍內,可根據企業自身實際選擇合適的會計政策。
其次,會計政策的選擇要遵循實用性原則。商業企業在進行會計政策選擇時,應根據行業的特點、規模、償債能力等多種因素,并結合企業經營特點和理財環境做出選擇,要保證會計政策的選擇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尤其在當前經濟發展放緩、國內消費不振的情況下,此點便顯得尤為重要。
再次,需要嚴格遵守職業道德原則。近年來為了操縱利潤,會計人員對會計政策的濫用現象很嚴重,由于會計政策在企業中的作用很大,所以,對其進行道德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最后,在進行成本與效益權衡的基礎上遵循謹慎性原則。會計政策的選擇需要進行成本與效益的權衡,保證質量最優的同時,應該選擇清晰易懂的,在成本一致的情況下,我們選擇最可靠的會計政策。在會計政策選擇上,盡量選擇穩健的會計政策。當前我國商業企業會計政策的資產質量低下問題十分突出,這主要是由于商業企業長期不能執行謹慎的會計政策造成的,因此,需要按照謹慎性的會計處理原則,客觀的分析形成不良資產的歷史原因,進行謹慎核算和確認經營中的有效資產,合理沖銷其中的不良資產,防范商業企業會計政策的經營風險,推動商業企業健康發展。
(二)建立起高質量的以會計準則為核心的會計規范體系
以會計準則為核心的會計規范體系對商業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具有現實約束性,目前我國一系列會計準則已經公布,在形式和內容方面都實現了與國際接軌,但相對我國商業企業的情況來說,還需要不斷的進行修訂以能夠及時應對新出現的問題,如資產減值問題等。在高質量的以會計準則為核心的會計規范體系建立過程中,商業企業應保持一定的積極性參與到準則的制定中去,以使得會計準則的制定能夠考慮商業企業的訴求。
(三)現行會計政策下限制商業企業對會計政策多樣性的選擇
第一,需要完善內部機制。為了能夠做出合適的會計政策選擇,必須對企業內部約束機制進行完善,其目的是加強監控,控制商業企業會計政策選擇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還需要重視審計委員會和監事會的作用;第二,需要完善市場相關法規和訴訟制度。通過對市場法規的完善和訴訟制度的健全來保護相關利益投資者;第三,需要強化審計監督機制。加強對審計的監管,提高注冊會計師的職業水平,它對公司的影響決定著商業企業選擇的根本,對企業的真實性給予證實,使得企業能夠健康的向前發展,這將有利于對商業企業能有一種約束機制。
(四)完善商業企業公司治理結構
通過商業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來確保商業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有所提高,保證其公允性。第一,協調會計政策選擇相關者的利益,通過產權的清晰,使得投資人、管理層利益盡量一致,使其能夠為了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利益,同時選擇合適的會計政策,并根據其交易費用的高低以及對其進行選擇時能夠對隨意性的減少。第二,從長遠的角度進一步的探索和制定出經營業績評價標準,使得經營者的目標與企業的相一致,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利潤,在當前經濟下行的情況下,如果能夠目標一致,那么仍然會實現商業企業的不斷創收。
篇3
“漸進式”雙語教學存在于“雙語教學”的基礎之上。“雙語教學”指為促進學生兩種語言技能的發展而設計的教育課程。很多時候也指在學生受教育生涯的某一階段使用兩種(或者更多)教學媒體語。需要明確的是,“雙語教學”中的“雙語”是指兩種不同的語言,它們只是教學的媒介而并非學習的目標。對于我國高校而言,“雙語教學”即指在專業學科課程的教學中,采用國外原版教材(通常是英文教材),而在授課時則采用兩種語言即漢語和英語交叉進行,作業、實驗以及考試均采用外文(主要是英語)的一種教學方法。漸進式雙語教學體系是建立在沉浸型雙語教學以及保持型雙語教學基礎上的一種教學體系。沉浸型雙語教學指學校使用一種不是學生在家使用的語言進行教學,保持型雙語教學指學生剛進入學校時使用本族語,其他學科仍使用母語教學,只是在部分學科逐漸地使用第二語言的教學。建立于這兩種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加上過渡型雙語教學即學生進入學校以后先是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語,以后逐步轉變為全部使用第二語言進行教學的模式,結合課程體系,根據專業特點及培養目標,通過“滲透、整合、思維”三個步驟,先為學生提供接觸英語的機會,逐步讓學生學會用英語來表達中文內容,最后再讓學生學會用英語來思考并解答問題。這個漸進式的過程使學生逐步形成英語思維,并能夠在英語環境中學習、工作和生活。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雙語教學課程存在的問題
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采用雙語教學整體上已經取得了不錯的進展,但在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主要表現為:
(一)雙語教學出現目標偏離
英語只是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媒介,在工商管理專業采取雙語教學,本應以傳授專業知識為主要目標,而鍛煉運用專業英語進行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能作為第二目標。然而現實卻是在應用雙語教學過程中,部分師生過于關注專業英語的詞匯、句型和句法,導致表面為“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其實質卻成為了“專業英語”的教學。把英語理解和運用作為學習的目的無疑是喧賓奪主,偏離了工商管理專業知識學習的目標。
(二)雙語教學缺乏應用性
應用雙語教學開展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本為了應用,提升經營管理能力,培養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企業在生存和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能力。而實際情況卻是,因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課程總是選用英文原版教材開展雙語教學,教材中國際上的先進理論并不完全適用于我國企業的經營管理,這對于學生來說,內容不免單調。加之英語原版教材是按照國外高校課程體系進行編排的,一般篇幅較大,而我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目前的學時安排常常無法完全講完教材的全部內容,這使得雙語教學內容的應用性被大大削弱了。
(三)雙語教學的形式表現單一
雙語教學本來具有雙重目標,為了幫助學生積累運用專業知識,要求工商管理專業雙語教學必須采用實踐性較強的教學形式,以幫助學生積累用英語解決商業經營以及管理問題的經驗。然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雙語教學卻仍以講授為主,即便是有一些實踐活動,則也是一些單純以提升學生英語能力為目的的,諸如英語角、英語演講、編寫英語劇等。或者開展一些商業案例分析活動等這類單純以提升管理專業知識運用能力為目的的實踐活動。
三、漸進式雙語教學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篇4
才女徐靜蕾開過服裝店,從轟轟烈烈開門到凄凄慘慘關張,不過一年。
年底,她用剛學的會計學基礎知識做了個最終盤點:共投入資金330萬元,搭進去時間無數,關張時只剩下90萬元,虧損達73%。如果算上因為開店錯過的賺錢機會,虧損超過200%。
前不久,作者在北京專訪徐靜蕾,聽她講述了開店虧本的故事。
先進理論做后盾,開店夢還怕做不成
曾經,徐靜蕾經常上流行服裝雜志的“黑榜”,被評價為“穿著不知所云”。
被逼迫著,徐靜蕾就對著裝花上了心思,慢慢有了心得:那些被批判的服裝搭配,并非設計師思想出了問題,而是穿的人沒考慮到身材。
比如說,她屬于非豐滿型的,穿一些上身繁復的裙子,就能彌補不足;同樣的搭配換到豐滿的人身上,就頭重腳輕。
徐靜蕾脫離了“黑榜”,漸漸變成了朋友圈里的著裝咨詢師。有朋友給她支招:為什么不開個服裝店?
多好的主意呀。其實每個女人心里都有個開店夢――做個悠閑小老板,想必一定很有趣。
徐靜蕾買回一批商業經營要訣書籍,惡補半個月后,她覺得自己很適合開店:本錢充足、顧客穩定、路線明晰,還有名人效應做后盾。合上書氣定神閑,徐靜蕾準備出手了。
她在東單市場4樓租下三間并排的門面,精心裝修,招牌是她親筆書就的三個大字――藍蓮花。
選址在4樓,是因為東單市場5樓是KTV、電影院、特賣場,乘直達電梯在5樓消遣完的顧客,一般都會乘手扶梯逛下來。“藍蓮花”正對著手扶梯出口,這種布局就叫“淋浴效應”。
背景音樂也有講究,平時,播放的是60節拍、輕柔舒緩的古典樂,可以延長顧客在店內的挑選時間;人多或促銷時,音樂就換成108節拍的快節奏,這種節拍能加速顧客做出決定。
定價也是大學問。徐靜蕾看過的一本書上說,心理學家研究過:500元以下的商品,尾數為9最受歡迎;500~1000元的商品,尾數為95效果最佳;1000元以上的尾數為899最暢銷。據說,“尾數定價法”會給顧客一種經過精確計算、最低價格的心理感受。
照搬了這些最先進的理論,徐靜蕾自信滿滿開業了。
旗艦店叫好不叫座,隔壁又開折扣店
進貨上徐靜蕾不惜成本。開店前,她就想好要走奇貨可居路線,衣服盡量保證一種款式只進一件,她把貨源定在歐美、中國香港。
這樣的要求會耗費很多精力。但她很樂意從事這樣的工作,反正出國的機會也多。
每次出國前,徐靜蕾會請關系不錯的造型師出來喝咖啡,聊聊當季的流行色、服裝趨勢。到了國外,遇到那些穿得好就搖曳生姿、穿得不好就美麗掃地的有爭議款式,她會掏一個素描本,簡單幾筆畫下樣子,帶回來放大了,掛在店里墻上。遇上自認適合的顧客,先下訂單,再聯系服裝店郵購。這樣不容易造成壓貨和資金運轉不暢。
但是,并非徐靜蕾看好的時裝就受歡迎。她進貨有一個問題――她喜歡同色服裝,而且喜歡比較素的顏色,自己總是一身藍,或者一身乳白。進貨時,她自然會按喜好挑選。
經常就會聽到顧客抱怨:“你們能不能進一些耀眼的服裝啊。”導購員只能道歉,請她過些日子再來挑選。顧客同行的朋友會勸說:“換一家店不就有顏色鮮艷的了?”“可是這家款式很獨特。”后面這話讓徐靜蕾大受鼓舞,于是她忘了顧客先前的抱怨,依然按照自己的喜好進服裝,怡然自得。
自我陶醉的結果是――叫好不叫座,款式獨特但顏色不受歡迎的那些時裝,一掛一個月。雖然不乏顧客試穿,但穿完之后依然掛回原處,像被遺棄的流浪狗,沒人愿帶它們回家。
一般來說,樣品掛上一周還未售出,就該立刻下架,否則會給顧客造成進貨不暢的壞印象。沒人“認養”的時裝怎么辦?
打折促銷絕不可能。“藍蓮花”走的是高端路線,一旦開了打折先例,再有新款就別打算有熟客光顧了――能等著買打折的誰愿買原價的?屆時只能陷入進貨――積壓――打折――再進貨――再積壓――再打折的惡性循環。
想了很久,徐靜蕾在4樓隔著“藍蓮花”9個鋪面的地方又租了個小門面,起了個古怪的名字叫“飛流直下”,那些積壓品,偷偷讓員工運過去,然后標個原價,再掛個大大的六五折標簽,清貨。
徐靜蕾太小瞧顧客同志們的智慧了,愛美的女人對時裝的記憶可稱過目不忘,打折店偏偏離旗艦店又那么近。不到一周,就有人神秘地問“藍蓮花”店員:“那家‘飛流直下’也是你們開的吧?怎么上周掛這兒的那條裙子七折在賣?”
店員支支吾吾,于是顧客越發認定了自己的眼光,來“藍蓮花”頂多轉上一圈,就一頭扎進“飛流直下”挑挑揀揀。盡管“飛流直下”的生意很火爆,但因為利潤直線下降,扣掉固定開銷,幾乎賺不到錢。
鴨子沒上架,還拉扯倒了架子
除了前期投入的資金,進貨資金也全從徐靜蕾的銀行卡劃賬。一開始,她還經常看網上銀行賬單明細,大概知道投資了多少。后來除了進貨,也買一些自己看中的衣服,一來二去,賬單明細就成了一筆糊涂賬。
朋友知道了她的這種狀態,都數落她:你投入了這么多精力、金錢、時間,怎么可以不過問利潤呢?
要一個大腦思維偏向文字、藝術的女人去理性計算金錢,這真是大難題。徐靜蕾到西單圖書大廈買了一本《基礎會計學》,刻苦攻讀了半個月,終于被那些支出與收入的術語弄蒙了。一個對于普通出納員來說很簡單的公式,對她來說就像是一座沉重的大山。
“藍蓮花”在徐靜蕾的努力經營中越來越艱難。答應做她熟客的朋友紛紛改行,做了說客,勸她趁著“藍蓮花”尚有表面風光,趕緊易手他人,免得到時想轉讓都沒人接。
徐靜蕾堅決搖頭,興高采烈投資,怎能灰頭土臉轉讓?就算開店不是強項,也一定要把這只ST股變成績優股,再功成身退。
做這個決定時,徐靜蕾覺得自己像極了偶像劇里積極上進的角色。
但做生意畢竟不是偶像劇。因為一天做不了幾單生意,員工待遇成了新問題,提成少得可憐。大家開始委婉地提出加薪、跳槽的意向。
徐靜蕾趕緊制訂了高底薪低提成方案,希望穩定軍心。沒了提成的刺激,員工又開始懶散――賣多賣少一個樣,能清閑誰還賣力?結果,店里的生意還不如以前。
最后一個月的收支詳單是,徐靜蕾一個月去了一趟法國一趟意大利兩趟中國香港,投入82萬元,營業額只有區區9萬元――虧得不能再虧。
損失還不僅于此,因為一心想打理好服裝店,徐靜蕾那個月推掉了一部戲的拍攝,暫緩了一本書的出版,謝絕了三個時尚派對的出席……為此失去了可以賺到差不多七位數的機會。
這種感覺讓人非常沮喪。這時,徐靜蕾接到了邀請她出任電子雜志《開啦》主編的電話。這不是新邀請,之前她推辭過一次,原因是要開店。但現在,徐靜蕾真的對服裝店前景產生了動搖。
徐靜蕾決定不再繼續愚蠢,她退掉了兩個門面,遣散了員工,沒賣出去的衣服友情大贈送,剩下的一個包裹捐給了慈善機構。
后來徐靜蕾遇上中國首席理財師劉彥斌,跟他談起自己開店的事。劉彥斌說了這樣一個觀念――不在不擅長的領域賺錢。讓一個沒財商的人去經商,無異于趕鴨子上架,結果是,鴨子沒上架,還拉扯倒了架子。
專家關于從商的建議:
平時多做經濟頭腦的鍛煉,比如多看相關的書,和從商的人多交流,多做相關思考,等等。
要多熟悉新行業里的一些陷阱、一些規則。
自我期待別太高,可以利用團隊力量支持。
市場也是細分的,要找準適合自己的商業領域。
要想長期可持續經營,需要三要素:專業積累、人才積累、服務態度。
篇5
[關鍵詞]裝飾裝修行業 室內設計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2C-0135-03
室內設計的基本定義是根據空間的使用性質和所處環境,運用物質技術及藝術手段創造出功能合理、舒適美觀的建筑內部空間環境,其本質上屬于實踐型的學科。從室內設計的專業定位出發,其目標是培養建筑室內、外環境設計創意人才,其就業崗位主要集中在裝飾裝修領域。
一、裝飾裝修行業的特點與發展趨勢
(一)裝飾裝修行業的特點
經過多年發展,專業分工細化、競爭激烈的市場格局已形成。建筑裝飾裝修行業則在改革開放后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在市場經濟中成長起來。一方面,從裝飾裝修工程的生產建造來看,裝飾裝修行業有建筑業特點。裝飾裝修工程與土木建筑工程具有相同特征:從生產經營方式來看,業主通過投標、競標、訂約、成交來選擇設計、施工單位,圍繞固定項目進行訂單式的生產經營。從項目施工對象來看,都具有施工過程的一次性、項目的固定性與單體性等特征。與土木建筑工程一樣,在施工活動中,裝飾裝修施工常常與空調、水電、消防等設施設備交叉、相互制約,因此在裝飾裝修工程的設計與施工中必須對這些設施設備加以統籌考慮。另一方面,從裝飾裝修項目的設計方面看,裝飾裝修行業具有創意產業特點。由于裝飾裝修產品具有一定的文化藝術屬性,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上講究文化與審美,使得裝飾裝修行業的技術含量主要體現在功能布置與創意設計上。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精神要求與審美品位的提高,裝飾裝修行業正在走向以設計創意為引領的時代。
(二)裝飾裝修行業的發展趨勢
裝飾裝修行業的發展趨勢體現在如下方面:一是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使得行業分工細化,逐步往自己擅長的技術或優勢方向發展。很多企業專攻某一領域的設計與施工,如有些專門做餐飲設計,有些專門做零售空間設計,有些追隨地產商提供售樓部和樣板房設計服務等,在專長范圍內提供的設計服務更加到位。二是不少企業根據市場消費需求的變化創新經營模式,如有的企業業務范圍向裝飾構件、材料生產拓展,整合上下游資源,完善了產業價值鏈;有的小企業則主攻高端住宅裝飾市場業務,從設計、施工到陳設、藝術品配置,全方位提供個性化的特色服務。三是裝飾裝修生產加工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從現場制作向工廠化生產方向發展,裝飾產品不斷集成化、構件化。大部分半成品在工廠生產后運到現場安裝,從而縮短了工期、減少了施工環境污染,提高了社會經濟效益。四是隨著人們健康和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裝飾裝修市場呈現出越來越追求綠色環保的趨勢,要求項目施工與裝飾材料應用消耗資源較少、污染度低,并在項目投入使用后綜合能耗低。五是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社會變革、國際交流增多,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等各種因素也成為室內設計專業不斷發展創新的源泉。
二、裝飾裝修行業對人才的要求
根據以上行業特點與發展趨勢,裝飾裝修行業對相關人才的要求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具備繪圖技能和裝飾裝修基本知識。即具備室內設計基本理論,能熟練使用相關軟件進行繪圖,如能用3DMAX繪制電腦效果圖,能用AUTOCAD繪制施工圖,能認知主要裝飾裝修材料等。
第二,具備基本設計創意能力。即能綜合應用相關知識與技能進行小規模項目的方案設計與施工圖設計,掌握主要的裝修構造與施工工藝以指導項目實施。
第三,具備較高的專業綜合素質。裝飾裝修行業企業多為民營企業,希望員工有較強的綜合素質以適應更多相關崗位的工作。即設計創意能力強,建筑與裝飾裝修技術知識全面,熟規范、懂管理,能參與一定規模項目的設計與施工,并能協調好與水電、空調等設備專業的關系。
第四,具備一定的經營意識。從行業來看,由于裝飾裝修項目普遍時間短、任務重,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因此要求專業人才具備較強的應變能力與市場意識。并且由于行業本身的服務特征,接到設計任務后與甲方或業主的談判相當關鍵,要求從業人員具備一定的項目運作能力與社會能力。
此外,根據裝飾裝修行業業務領域寬、工多活廣的特點,室內設計專業的畢業生應在從業一定年限后還能創業,即應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三、目前室內設計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
根據筆者對行業企業的走訪調研,大部分畢業生僅勉強達到上述行業人才要求的第一、第二個方面,這是由于目前部分高等院校室內設計專業教學存在以下問題:課程體系沒有體現室內設計專業的本質,教學模式還是“美術基礎專業基礎專業”的三段式課程結構,專業課程主要以效果圖表現為主,偏重于電腦繪圖軟件學習;而部分院校師資隊伍方面又以純美術出身的教師為主,無論在師資上還是硬件上都缺乏建立室內設計專業的條件,導致人才培養規格與素質不符合市場需求。據相關調研,筆者認為當前室內設計專業教學至少存在以下五方面的缺失:
第一,對室內設計專業的建筑基礎知識重視不足。首先,對建筑知識缺乏系統了解。民用建筑的基本知識是進行室內設計的基本前提或設計制約條件。民用建筑的使用性質、等級標準、基本結構與構造以及在功能布局上對交通人流、通風采光、防火與安全疏散的約束等,這些都是學習室內設計專業必不可缺的建筑基礎知識。其次,與房屋建筑工程配套必不可少的還有照明、空調、給排水、消防等環境控制設備,這些環境控制設備完善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但在安裝施工上都會影響室內各界面的裝飾裝修,同時從藝術造型出發的裝飾設計也要求各類設備、管線與控制點作相應調整,但目前很多高校室內設計專業教學中缺少環境控制設備方面的課程。
第二,設計課程定位模糊,設計教學開發不足。首先,在室內設計的設計教學方面,以美術思維教學,片面強調電腦效果圖,把設計課程教學變成以視覺思維為主導的效果圖課程。從學生的設計作業上可以看到,空間各界面上常常為裝飾堆砌了很多造型構件或色彩,既達不到使用功能目的,也分辨不出源于何種風格流派,形式流于表面。這樣的方案設計教學模式使得設計創意呈視覺表象化,而偏離了各類空間(如居住與商業)功能邏輯的訓練要求。其次,室內設計具有的創意特征,需要設計人員具有相當的歷史文化與審美修養。反觀目前的專業課程體系,學生缺乏對建筑與室內基本史論的系統學習,不了解東西方各歷史時期建筑與室內的主要風格流變。從學生的設計方案作業上常常看到的是中式立面、歐式吊頂的室內空間,胡亂拼湊卻美其名曰混搭風格,顯示出基本史論素養的單薄。
第三,對室內設計的物質技術基礎重視不足。首先,材料是室內設計實施的物質基礎,挖掘材料表現力是設計創意的關鍵點之一。由于材料課程的不足,學生對裝飾裝修材料的分類、規格、性能與具體應用缺乏系統的了解。其次,裝飾裝修工程實踐性強、工種多、工藝復雜。學生通過裝飾施工技術課程學習裝飾裝修的主要施工工藝及施工方法,以及裝飾裝修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情況,以在實際工作中綜合運用相關知識來進行裝飾裝修工程施工。但目前很多學校普遍缺乏材料與構造、施工工藝方面相應的教學實踐場所,把材料與技術當做純理論課來教授,使得學生沒有真實接觸材料與構造、了解裝修施工工藝過程,同時也使得設計方案或施工圖缺乏依據或深度不足,無法為實際施工所用。
第四,缺乏裝飾裝修項目設計與施工的流程管理知識。市場上的室內設計、裝飾裝修工程大多是“短平快”的中小項目,設計業務是一種技術服務活動,也是一種營銷模式。而科學的流程管理可以使得設計服務提高運作效率、跟上市場要求。同時,裝飾裝修工程是一項復雜的生產活動,過程工序多、涉及面廣。室內設計專業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裝飾裝修施工管理知識,才能根據項目的要求合理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對施工活動進行統籌規劃和科學管理,以實現項目的社會經濟效益。然而,反觀目前很多畢業生的行業實踐,許多畢業生對項目設計和施工管理流程并不甚了解。
第五,對裝飾裝修行業的經營模式與市場狀況缺乏認知。很多室內設計專業的畢業生不了解公裝領域的基本建設程序,如工程項目的招投標過程,也缺乏家裝領域的市場營銷認知,不了解行業的相關法規知識。同時,在校園相對封閉的學習環境中,學生不能感知行業與市場的未來發展方向。
總的來看,目前大部分高校室內設計專業的課程結構與人才培養模式,普遍存在重視覺表現,輕專業理論以及設計案例實踐的弊病,過于以美術的思維教學,脫離室內設計專業固有的技術、經濟的約束,沒有把室內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放在市場或一定的技術經濟的范疇內把握。
四、室內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處于高度市場化的裝飾裝修行業,需要的是具備一定創意設計能力、施工技術與管理能力且具備較強市場意識的專業人才。但對照裝飾裝修行業的發展趨勢與人才要求,當前很多高校的室內設計專業教學在專業理念、課程體系與教學手段方法等方面,還滯后于行業市場需要。對此,應遵循室內設計的特點深入進行專業教學改革。
(一)調整室內設計專業的學科基礎
在肯定室內設計專業具有藝術創意的屬性上,強調室內設計專業的建筑學科基礎。其依據是:首先,我國教育部編制的高職高專專業分類目錄中,室內設計技術、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都是歸類于二級學科建筑設計之下的;發達國家的室內設計專業人才大都由建筑院校培養,室內設計專業設計工作也大都由建筑設計師從事。其次,從室內設計工作內容來看,設計就是對原建筑的功能進行布置和深化,大部分二次裝修設計的項目都是改變功能布局、深化使用功能或提高裝修檔次;從裝飾裝修工程施工來看,裝飾裝修工程與土木建筑工程具有同樣的特征:圍繞著固定地點的訂單式的項目進行生產建造。
事實上,建筑設計專業中的功能布置、建筑主體結構、水電空調以及環境控制設備等無不制約著室內空間的設計與裝飾裝修,尤其是建筑內部功能布置與交通人流,既是建筑設計專業考慮的重點,也是室內設計專業考慮的重點。因此,強調將建筑知識作為室內設計專業的學科基礎,完善建筑基礎知識與環境設備等方面的課程建設,有利于學生對室內設計專業的系統認知。
(二)創新設計教學模式
很多高校不同程度地把美術教學作為室內設計專業的專業基礎,這與從視覺上理解室內設計專業的陳舊觀念有關。事實上,現代室內設計的審美早已從單純的視覺形式美轉向整體文化意識,特別是包豪斯開創現代主義理論以來,學者們都提倡摒棄表面的裝飾、強調形式追求功能,認為空間的美在于合理性和結構的邏輯表達,因而不能片面從視覺審美來理解室內設計。從現代室內設計的價值觀來看,所追求的“空間藝術”是多元共生的,空間形態的創意既可源于功能要求、建造方法與技術,也可源自材料語言,還可源自場所的歷史文化遺留特征,應開發出多種思維向度的設計案例教學模式。
在設計教學方面,可實施設計項目教學法。以居住方案設計課程為例,專業教師可結合實際案例中的業主要求設計出小戶型、集合住宅、獨立住宅等設計課題,指導學生學習從場地勘查、創意構思、平面功能布置、效果圖繪制到系列方案排版表達的設計流程,使得學生相關知識與技能在案例教學中得到有機結合運用,熟悉項目設計過程;同時在其中加強典型案例分析,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真正理解室內設計是在一定限制條件下解決功能、審美、技術等一系列問題的活動。
(三)加強專業實踐教學
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室內設計專業,單靠“紙上談兵”式的繪圖訓練是難以獲得專業知識的,因此必須重視相關工程技術課程。在專業技術課程學習中,接觸真實的各類材料,親自動手營造一些構造與節點,才能真正挖掘材料的表現力,認識到室內設計工作離不開材料與營造技術的客觀約束。
專業實踐教學的場所與設備必不可缺,主要有裝飾裝修材料陳列室、裝飾裝修構造與施工工藝實訓室、裝飾裝修工程樣板間等。裝飾裝修工程樣板間根據場地條件按各類典型的室內空間來建設;裝飾裝修構造與施工工藝實訓室的安裝主要裝修構造,并暴露主要節點構造,以便觀摩與測繪。施工技術與管理部分的教學場所,如裝飾施工現場也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由相關行業企業來提供。
(四)開設項目管理與經營相關課程
如前所述,裝飾裝修行業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格局中,其商業業態不斷創新。行業企業必須創新服務與營銷模式來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的需求;而裝修項目的設計與施工則離不開管理,沒有管理便沒有效率,因而室內設計專業教育必須開設相關課程,如項目管理、裝飾工程預算、建設工程法律法規等,使得學生掌握營銷、管理與相關法規基本知識,具備經濟效益觀念以適應市場。
(五)完善專業教學考核評價體系
根據室內設計專業知識與技能多元綜合的特點,改變單一的課堂教學考核模式。既然室內設計專業人才培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則可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或行業組織的相關考核。如AUTOCAD、3DMAX等軟件技能課程,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國家相關部門的技能證書考核,以考核成績來確定學生的課程成績;在高年級學生的設計和實踐課程中,可通過組織學生團隊以參加競賽或承接社會企業設計項目的業績效果作為考核成績。
五、結語
由于室內設計是多種知識與技能的綜合學科――在實際設計工作中,既要滿足使用功能,又要追求藝術審美,并且受到工程技術與經濟造價的制約;特別是設計創意能力,既要求有感性思維,又必須具備理性思維,需要知識修養較高、綜合把握能力強,很難在短時間內積累起來。無論是本科院校還是高職高專院校,其學生在校學習時間都是有限的,怎樣在較短時間里使學生掌握室內設計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形成有效的專業認知框架是一個難題。因此,可行的策略是根據行業的人才要求、專業的知識結構來精心設計課程體系,在理論教學上強調建筑基礎知識,同時加強施工技術與管理、法律法規、商業經營等方面的課程建設,以完善專業的知識系統;在設計教學方面,以典型的設計課題為主干實施項目教學法,把本專業的基本知識與技能貫穿其中,從而使學生獲得對設計活動的認知與整體把握。
當前,裝飾裝修行業處于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面對創意設計、施工工藝創新、環保節能以及法律責任等越來越苛刻的市場要求,需要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不斷提升。影響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僅從行業從業要求、專業知識結構分析目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一些缺陷及提出相應對策,以期有益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篇6
關鍵詞:項目教學;中餐烹調
當前職教新課改轟轟烈烈地進行著,作為參與課改的一線教師,筆者應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改革,現整理成文,與大家共同探討。
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項目是指以生產一件具體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產品為目的任務。它具備以下特點:該工作過程用于學習一定的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能將某一教學課題的理論知識和技能結合起來;與企業實際生產過程或現實商業經營活動有直接的關系;學生有獨立制定計劃并實施的機會,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可以自行組織、安排自己的學習行為;有明確而具體的成果展示;學生自己克服、處理在項目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項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難度,要求學生運用新學習的知識、技能,解決過去從未遇到過的實際問題;學習結束時,師生共同評價項目工作的成果。
中餐烹調教學中以所生產菜品為項目,以菜肴制作為獨立的子項目形式進行教學活動,將理論知識與技能結合起來,讓學生充分動腦思考、動手參與、動口討論。按照任務計劃進行工作,最終生產出成品菜肴,并將評價銷售與現實商業經營活動聯系起來,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2005年秋天,我們專業組的三位教師同時任教04烹飪班。04烹飪班已處于職高二年級上學期,之前他們已學習了本專業有關的基礎課程,具備了相應的烹飪基礎知識和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按規定這個班將于2006年7月份到單位頂崗實習,因此很有必要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及綜合能力。此學期的主要專業課有《中餐烹調技術》、《面點制作技術》、《冷拼與食品雕刻》。我們決定通過項目教學法來幫助學生把所學知識進行整合,并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提高實訓要求,強化技能訓練,從而培養學生過硬的職業技能。采用項目教學法近一年來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實施項目教學法的步驟
(一)項目設計
在2005年9月開學初就布置項目課題,分小組成立項目課題組,組建模擬的飯店廚房工作間,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烹飪知識,撰寫工作任務計劃書。
此項目的具體要求如下。
項目名稱:
模擬飯店廚房工作間(共分三個模塊:切配組、爐灶組、美工組)
基本要求:
1.按三個模塊,分小組組建工作組,并確定小組工作的具體任務方向。
2.撰寫工作任務計劃書,計劃書內容包括:①菜、點類別,列出部分高、中、低檔菜目簡介;②廚房工作間人員基本情況和工作目標介紹;③行業分析,服務對象分析,競爭者分析,合作伙伴分析,競爭優勢分析;④生產計劃,在項目任務完成期間所能達到的產品數量和質量指標。
3.根據工作任務計劃書制作相應菜肴并實現產銷一體化。(為了節約原料成本,將學生的實驗菜肴按成本的50%銷售給學校。)
4.提交工作小組計劃項目成果。(每次的菜肴用數碼相機拍成照片,并要求學生做好實驗報告,作為項目成果提交)
(二)項目介紹
確定了項目設計的大致內容和方向后,教師向學生展示了一些優秀作品照片及相關資料,使學生清楚地了解項目所包含的內容以及所需達到的目標。對于本項目課題來說,最關鍵的地方在于學生組建模擬飯店廚房工作間的創意和構想。模擬飯店廚房工作間必須具有可行性,同時能體現飯店廚房工作間的特點。對于他們來說,是首次進行項目設計,因此教師詳細地介紹了項目選擇的原則;怎樣通過更多的方法獲取盡可能多的創意;項目小組如何組成;如何分工;如何協同工作和管理等等。
(三)學生分組
學生分組從表面看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情。但分組是否合理決定了各個小組整體的學習效果。筆者在學生分組時,采取的是以自愿為前提,先讓全班同學按4~6人的規模自由組合成子項目小組。然后再按“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適當調整,力求各個小組的實力較為均衡,小組內部能做到優勢互補。各小組還可根據自己的特長再做適當調整。
(四)項目立項
各個項目小組通過小組討論和市場調查分析,初步確定本小組的項目內容。教師安排時間讓每個小組講解自己小組的工作構想、主要任務及有何特色菜點。全班同學展開討論,探討該方案是否具備可行性,并給出進一步修改意見。采用這種方式,有利于小組之間互相借鑒,通過積極思考產生更多的創意。由于受知識面和思維定勢的影響,各個小組首次確定的項目方案都普遍缺乏創意,大多是一些傳統的烹調方法和菜目。當進行了課堂討論之后,學生提出了很多創新的意見和方案。各小組對項目方案進行修改并確認,之后,填寫項目任務書,進行項目立項。項目任務書的內容包括項目課題、創意構想、人員具體分工和進度安排。
(五)項目開發
確定各個小組的項目方案后,各小組成員根據工作任務計劃書分工進行自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用到多門課程的相關知識,需具備多方面的能力。如在撰寫工作任務計劃書的“廚房簡介”和“行業分析”部分,學生需借助互聯網對相關信息進行檢索,需要走進居民區、中小型飯店和菜場對群眾喜歡吃的家常菜、飯店流行菜、特色菜及常用原料進行調查了解,獲取第一手資料并綜合分析這些信息。第二小組的學生在撰寫工作任務計劃書時,設計了相應的調查問卷,并在戚區和武進區等地方進行了調查。有的學生利用父母在戚區菜場做生意的優勢,先后多次到菜場了解原料,了解一般市民的飲食需求、喜歡的菜式和可接受的價位,問卷和詢問記錄相結合進行資料采集。除此,他們還了解到校內學生的飲食喜好,積極主動地向家長和教師尋求幫助,找到一些具體的實例如菜單、書籍之類,獲取初步的認識,再通過自主學習加深理解。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注重讓學生從原料的采購到加工生產都由學生自己去操作,教師做一個導航員。在整個項目設計和開發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都有顯著提高,不懂的問題能積極主動地向各科任課教師、家長和同學尋求幫助。
(六)階段小結、交流
在整個項目設計過程中,教師定期地跟進檢查各個小組項目完成的情況。整個項目設計大致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確定計劃項目;第二階段,工作任務計劃書的撰寫和完善階段;第三階段,工作實踐。在規定的時間內,各小組需完成相應的項目設計任務,并且準備好階段性小結和結果演示。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小組間的分享和交流,有利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使項目設計在不斷的修改中得到完善。轉貼于
(七)成果提交、評價
學期末,各小組都完成了相應的工作任務計劃書中的具體任務。在學生的作品完成之后,綜合運用自評、小組內互評、小組間互評和教師評價等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項目成果進行評價。
我們設計了一份個人評定表,內容包括自我總結、個人評定等級、小組評定等級,以及教師評語和綜合評定成績。在自我總結一欄中,要求學生總結自己的收獲,分析自己的不足之處,確立今后努力的方向,并給出自我評定等級。然后各項目小組成員共同商議,根據各小組成員的工作量和完成工作的績效給出小組評定等級。
個人評定和小組內評定完成后,在班內舉行小型的項目成果會,由各項目小組在全班正式公布自己飯店廚房工作間的工作任務計劃和所取得的成績,小組之間進行相互評價。
評分項目包括以下內容:創意構思(項目具有創意,適合居民需求,菜肴制作能體現“適口者珍”的原則并能體現菜肴的色、香、味、形、器、質等要求);工作任務(計劃書內容完善,有詳細的工作計劃,具備可行性);團結協作(小組成員共同參與、優勢互補、互相學習與促進)。
下面以一具體項目教學為例來說明。
課題:玉米魚排的制作
1.讓學生按照既定工作任務計劃書的要求進行課前準備
包括原材料、設備及所需專業知識內容等等。在這一步驟中讓學生了解“玉米魚排”所用的主料是凈魚肉,輔料玉米片,所用調味品(可以是各式各樣的醬品輔助調味蘸食,還可根據食用者的喜好進行選擇和調配);烹調方法選用炸;在工具和盛器方面可根據制作者的構思進行選擇。這里涉及的課程知識有“原料知識”、“烹調技術”、“廚房美工”、“營養與衛生”等內容。這一步驟需提前一天布置,讓學生有查資料、思考與討論的時間,大概需要4~5小時的準備時間。
2.部分小組成員采購原材料,其他成員準備設備器材等
負責采購的學生要了解工作任務中所需要的魚肉品種、魚肉和玉米片的比例關系,它們的質量、價格;負責準備設備器材的學生則對爐灶設備進行檢查和整理。在這一步驟中學生要用到“原料的品質鑒定”、“成本核算”、“烹飪設備檢測與維修”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本環節也需要提前一天布置,學生可利用課余時間準備,約需2~3小時。
3.將所購原料進行初加工
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有“原料加工技術”、“成本核算”(魚皮可做魚皮凍、內臟可以紅燒。做到物盡其用,節約成本)、“營養與衛生”(無毒害,有營養的原則)。本步驟約需15分鐘。
4.精料進入切配操作間進行切配加工
主料魚肉片形的大小、厚薄、上漿是否到位;滾粘原料是否均勻;原料可否替代,如玉米片可用芝麻、面包屑等替代做成“芝麻魚排”、“面包魚排”等;如將主料換成豬肉、雞肉等又會得到什么結果等等,所有這些都要求學生思考。本環節涉及“原料加工技術”和“廚房美工”方面的知識與技能,約需15分鐘。
5.組配成型的菜肴原料進入烹調間進行烹調,烹飪美工組進行圍邊點綴
烹調油炸時,學生需識別油溫,并能正確控制,需用到“烹調技術”中“火候”的相關知識。進行圍邊點綴的學生則要對“魚排”的造型進行構思,充分運用“廚房美工”知識與技能對菜肴進行修飾,使成品更加完美。本過程約需15分鐘。
6.組合成菜
魚排炸成之后,要對它進行組裝,就像流水線上的零件組裝產品一樣需要全面考慮,他們的工種相當于飯店里的“打和”。這一過程約需5分鐘。
7.銷售、評價
包括自我評價、組內評價、組間互評、教師點評、消費者評價。菜肴評價耗時較多,大約要20分鐘左右。對菜肴進行評價并不僅限于嘴里的味覺、眼里的色彩,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覺,去評價。當學生把他們制作的這份玉米魚排銷售到學校食堂時,還有一份意見表一起交給消費者以征求他們的建議。在銷售方面,我們并不看重銷量,而是走出實驗室,廣泛收集信息,促使學生下次做得更好。
同樣內容的一堂課,改革前我們通常是省略其中的第一、二步和第五步的美工、第七步的銷售環節。上課時教師示范,學生模仿,整個過程所花時間約1小時。雖然涉及的知識也有“烹調技術”、“原料知識”及“加工技術”的相關內容,但學生不能對所學知識進行整合,達不到提高綜合能力的目的。學生聽從教師的安排,就像一只張開了口的口袋,教師傳授什么,他們就接受什么。采用了項目教學法以后,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提高了,動手機會增加了,動腦的時間更多了,學習也由被動變為主動,所學知識的牢固程度也有所提高。
實施項目教學法的體會
在實踐中,筆者確實體會到項目教學法富有成效的一面。它有效地建立了學校、課堂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學生學到了就業所必需的技能,提前進入社會角色。學生在分工協作、自主學習、成本核算、經營管理、推銷交流等方面有了驚人的進步。
當然,項目教學法并不適用于所有的烹飪課程,它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對于那些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及有關定義性的內容或使用定量手段較多的課程如《面點制作技術》中的定量配料,就不太合適。教師應告訴學生具體用量,不宜過多地讓學生反復試驗,造成不必要的浪費。而對于那些涉及的問題不夠清晰,范圍較廣,一個問題有多種解釋的情況,就比較適合用項目教學法,尤其對高年級的實踐性強、跨學科的綜合課程特別適用。
項目教學法是一種開放式教學法,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要求教師對本課程有一個系統的思路,同時有極大的創造性和應變能力。因為,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一些突發事件。項目教學的開展還要求教師仔細觀察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展及興趣發展,掌握每個學生的特點并提出或設計出既發展個性,又注重全面平衡的教學方案,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激情。否則容易造成一部分學生被忽略的后果。因此,教師需要不斷積累實踐經驗和理論涵養才能勝任項目教學法。
由于項目教學通常是對一個學科多門課程的綜合,如果放在某一門具體的課程來進行,會加大該課程教師的工作量,沖擊正常的課程教學。按正常課表一天8節課(4節專業課)難以完成從原料的采購到菜肴成品的評價、銷售這一完整過程。建議可改變現有的教學時間限制,如專門有連續2~4周的集中實訓時間。這樣設計出適合該學科的學習項目,獨立計算學分,可能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總之,項目教學法有利有弊,教師在使用此教學法時,應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依據所教課程的內容、時間、學生特點、環境條件、教師本人的經驗專長等,酌情與課堂講授、案例教學法等配合運用,才會產生較強的組合效能,使課堂教學更為生動有趣,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他們以后就業、創業和成才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篇7
[摘 要] 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專門人才的教育,其人才培養模式應把加強和改進創業教育作為重要的價值取向,高度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能力,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自謀職業,以創業帶動就業。
[關鍵詞] 職業教育;創業教育;自主創業;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40[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1)05-0004-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02[本刊網址] http://省略
現階段大學生就業難是不爭的事實,總理在2010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要加強政策支持和就業指導,要拓寬創業渠道,鼓勵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等多種形式的靈活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當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要把創業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業能力、創新能力和敬業精神,要把大學生是否具有創業技能、創新能力和敬業精神作為衡量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指標。
一、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意義
創新創業教育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發展戰略、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發展戰略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教學理念與人才培養模式。建設創新型國家,大學生是國家最寶貴的人力資源,鼓勵和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即有助于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增強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也有助于緩解就業的壓力。同時,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創新創業素質,提高了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創業教育要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
高等職業院校開展創業教育,是著重培育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膽識以及敢于創造、創新的創業精神,幫助學生把握市場經濟運作的基本規律,了解企業運營的基本知識和有關法律法規。同時,對有創業意向和準備創業的大學生加強創業技能的訓練,做到大學生畢業后能夠自主創業,而不是鼓勵大學生在校期間就去創業。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專門人才的教育。在專業技術教育中針對不同崗位,以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為直接目的。因此,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必須有機地融合,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育大學生的創業素質。
三、開展創業教育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要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業能力
創業是一項十分艱巨、富有挑戰性的社會活動,創業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新能力以及培養大學生適應社會生存和競爭能力,讓大學生們擁有創業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強烈意識。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是以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業能力為目的,是大學生開啟創業成功之門的鑰匙,當時機來臨,能以自主的方式、方法和途徑創業,從而使畢業生從求職者轉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
四、大學生自主創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的通知》,我國在2010―2012 年引領45 萬名大學生實現創業計劃中,2011年不少于15 萬人。可見,大學生自主創業是時展的必然選擇。但大學生創業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他們面臨著許多不利因素和困難:
(一)缺乏創業啟動資金。創業啟動資金的缺乏是最大的困難。大學生一般剛剛成年,自有資金規模不大,在校期間能夠獲得的銀行助學貸款額度非常有限,除家庭援助外,基本上只有自籌資金、民間借貸。由于大學生社會閱歷不深,人際關系比較簡單,能夠獲得風險投資的機會不多;同樣,由于他們抗風險能力低,能夠得到民間借貸、銀行商業貸款的額度也很有限。
(二)缺乏經驗,對社會缺乏深入了解。創建企業、開拓市場、推介產品等工作需要社會資源的支持,但大學生社會資源匱乏,在市場運作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人際關系和商業經營網絡尤其缺乏。涉世不深、缺乏職場經驗和社會經驗的大學生在創業伊始,常常會感到舉步維艱,挫折和失敗常會發生,痛苦是難以避免的。
(三)對市場不熟悉,缺乏有效的營銷手段。對市場不熟悉,尤其是市場運作行為,富于激情和幻想的大學生們常常能想出新奇的創意,但這些創意是否具有市場價值,是否能夠得到消費者的認同還有待進一步檢驗。在當前的市場競爭中,由于商品的多樣化,產品性能的兼容性,即使是好的商品,也需要有效的營銷手段來促成有規模的市場。許多高端技術產品,往往由于技術進步、產品更新換代,或者技術創新而被其他產品所替代,這些因素往往最容易被大學生們所忽略。
(四)缺乏管理能力。大學生創業者中,不乏專業基礎知識扎實,技術錚錚佼佼者,但交際、市場營銷、投資理財、管理方面的能力欠佳。在創業初期,由于團隊人數較少、市場沒有形成規模,團隊人員為共同的創業理想所支撐擰成一股繩,管理的重要作用尚未凸顯。一旦形成了一定的市場規模,管理能力就成為影響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職場江湖缺乏摸爬滾打的大學生,往往由于管理能力的缺失難于把事業擴大,甚至有時導致創業的失敗。
五、高校創業教育與學生自主創業的對策
(一)加強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開展自主創業的普及性教育。高職院校要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有機地融合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效銜接地創業實踐活動與專業實踐教學,注重培育大學生的創業素質。在高職教育中更要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注重自主學習、社會實踐和人際交往,培養解決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技巧、組織協調領導能力的鍛煉,這些能力是承擔任何社會工作都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具備這些能力將有利于大學生未來走上自主創業的道路。
(二)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教材建設,開設自主創業相關課程。自主創業不但要有較強的創業意愿,有理想、有抱負、思想敏銳、觀察力強,而且要求知識結構多樣化,比較綜合,了解企業運作的基本規律和市場化規則。高職院校要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編寫適用和有特色的高質量教材,在教學中開設自主創業相關的課程,讓大學生了解企業運營的基本知識和有關法律法規,介紹市場經濟運作的規律,介紹開拓市場的基本方法等。一則利于大學生將來開展自主創業活動,二則這些知識對大學生認識社會有積極的幫助。還應該聘請成功企業家開設專題講座,介紹自己的創業之路,以激勵和鼓舞大學生的創業欲望。
(三)加強創業師資隊伍建設,有針對性地開展自主創業專業培訓。一方面,高職院校從自身的教師隊伍中積極培養具有創業潛質的教師從事創業實踐活動,積累經驗;另一方面,積極從社會上,行業內聘請一些成功的創業者擔任兼職教師或客座教授。組織專任教師和與兼職教師進行交流創業教育經驗、對創業教育的示范教學和研討,不斷提高教學研究與指導學生創業實踐的水平及在教學中進行創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著力培養學校專兼結合的高素質創業教育教師隊伍。為大學生提供有效、優質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指導。
(四)切實加強校內外創業基地建設,拓展大學生創業實踐的空間。高職院校可以利用現有的校內場地,建立大學生創業市場等創業基地,或在校區規劃建設中為大學生規劃建設創業園。在創業教育中,引導學生參與到具體的創業項目中,通過創業過程的體驗,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業能力。高職院校還應結合本校的專業教育資源,積極開發可行的創業項目,組織大學生為每個項目策劃具體的初始創業方案,并評點優劣、提出改進建議,指導學生開展創業實踐。同時,在承擔行業課題時,積極吸納大學生加入,為大學生創業實踐拓展項目。
(五)加強就業指導和自主創業服務工作,出臺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措施。自主創業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社會活動,單憑理論教學是無法真正培養出自主創業的人才,需要自主創業的實踐教學。自主創業的實踐教學需要項目、資金、場地、人員等條件,這些需要強大的財力來支撐。大學畢業生初次創業具有一定的風險,需要各方面的關心和支持,需要政策的扶持和保障。高職院校要重視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做好相關創業的各項服務工作,廣泛宣傳國家和地方促進創業的政策、措施、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先進典型。建立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相關政策、創業項目等信息。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設立大學生創業扶持資金以及多種形式的資金支持。針對大學生的創業實踐項目,為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提供小額經費支持等等。
(六)優化創業環境,政府要支持、社會要關心,切實落實大學生自主創業扶持政策。對于大學生創業,政策扶持尤為重要。符合國家創業政策扶持規定條件的大學生,都應該享受到注冊資金優惠,各類社會保險繳納,小額擔保貸款融資、人事檔案關系及戶籍歸屬,各種稅費減免等政策扶持。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落實創業扶持政策,按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等《關于實施“2010高校畢業生就業推進行動”大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通知》(人社部發〔2010〕25號)文件要求,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共同組織實施“創業引領計劃”,并切實落實相關政策。完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為大學畢業生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創業服務。
總之,高職院校開展創業教育與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引導大學生解決創業就業難的問題,還需要大學生個人努力、國家政策的扶持和全社會關心。大學生的自主創業帶動就業,將減輕社會就業壓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參考資料:
[1]袁旭東.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的探討[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
[2]胡文英,黃睿.試論職業院校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3]李曉云.金融危機背景下高校創業教育體系構建探析[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0(5).
[4]翟英.對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思考[J].長春大學學報,2010(4).
篇8
行動導向教學理論起源于德國,其實踐可以追溯到羅馬16世紀圣路卡建筑學院的項目教學和以凱興斯泰納為代表的勞動學校運動。杜威也曾強調“知識本身就是行動的過程和行動的結果”,認為行動導向教學是民主教育理論的重要基礎。上世紀后期,受到了原蘇聯社會主義社會學理論的影響,世界范圍內廣泛開展的以項目教學代替灌輸式教學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標志著行動導向教學在當代職業教育實踐中獲得了新生。原東德學者哈克提出的行動體系的五個環節(確定方向、選擇取向、設計、決策和控制)和福爾佩特對行動較為系統的定義以及多種基本行動模式的建立,為現代行動導向教學理論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發展至今,行動導向教學的基本內涵是通過行動產品引導教學過程,學生通過主動與全面的學習達到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統一。這里的行動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活動或勞動,而是為達到學習目標而進行的有意識的行為。其基本特征為:學生可以從多種可能的行動方式中選擇自己的方式;學生在行動前能對行動的可能結果作出預測,通過計劃有意識、有目標地去影響行動的結果。
行動導向教學的根本特征是用“完整的行動模式”(即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獨立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并進行評價)替代按照外部規定完成任務的“部分行動模式”。教師通過合適的學習任務和多種輔助手段(如工作頁等)幫助學生獨立獲得必需的知識,并構建個體的知識體系。行動導向教學重視“案例”和“發現”以及學生的自我管理式學習,強調“思維”和“行動”的統一,不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希爾頓從5個方面對行動導向教學的特征進行了歸納:
1.學生:照顧學生的興趣和經驗,通過遷移應用建立理論與實踐的直接聯系,強調合作與交流。
2.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專業對話伙伴。
3.教學內容:多為結構復雜的綜合性問題,與職業實踐或日常生活有關,具有工作過程系統性的特征,
有實際應用價值,可促進跨學科的
學習。
4.教學方式:多種教學方式方法交替使用。
5.組織形式:多以小組形式進行,學生有嘗試新行為方式的空間。
行動導向教學與知識導向教學并不是完全對立的。行動導向教學沒有專門的教學方法,而是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按照行動的復雜程度,行動導向教學可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實驗導向性教學。主要過程為制訂實驗計劃、進行實驗和檢驗評價,目的是解決實際的技術問題。
二是問題導向性教學。主要過程為理清問題實質、確定結構、解決問題和實際應用,目的是培養技術
思維能力。
三是項目導向性教學。按照完整的行動模式,全面培養技術、社會、經濟和政治等多方面的能力,促進綜合職業能力的發展,典型的如項目教學法和引導課文教學法等。按照教學論大師科拉夫基的分類,項目教學法與教程法、課題法和實踐練習法一樣,屬于最基本的四種教學法之一。
1.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是指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行動,既是行動導向教學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是一種課程模式。在項目教學法中,學生為中心,學生通過自主建構知識進行學習,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學評價也需學生參與;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咨詢者和評價參與者。
項目教學法中的“項目”是指以生產一件具體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產品為目的的工作任務,它應該滿足下面的條件。
(1)該項工作具有一個輪廓清晰的任務說明,工作成果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工作過程可學習一定的教學內容。
(2)能將某一教學課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結合在一起。
(3)與企業實際生產過程或商業經營行動有直接關系。
(4)學生有獨立進行計劃工作的機會,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可以自行組織、安排自己的學習行為。
(5)有明確而具體的成果展示。
(6)學生自己克服并處理在項目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
(7)有一定難度,不僅是已有知識、技能的運用,而且還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在一定范圍內學習新的知識技能,解決過去從未遇到過的實際問題。
(8)學習結束時,師生共同評價項目工作成果和學習方法。
事實上,在教學實踐中很難找到完全滿足這八項標準的教學活動,特別是學生完全獨立制訂工作計劃和自由安排工作形式。但當一個教學活動基本滿足大部分要求時,仍可把它作為一個教學項目對待。假如學生在制訂工作計劃時,若目的表述得不夠明確或犯了錯誤,教師沒有進行有效地干涉,那么即便滿足全部條件的教學項目也不一定保證教學的成功,最終的結果也會受到影響。
在項目教學中,學生獨立或者更多的是以小組形式完成項目,且項目要求有明確的目標,學生能獨自計劃并完成,結束時有一個明確的結果。為完成任務,學生需要使用不同的輔助工具、媒體和學習形式,最后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他們的成果。項目學習的內容一般是跨學科的問題,也應當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項目教學可以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掘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杜威認為項目給參與者提供了多種多樣的行動和經驗的可能性,可以說項目教學法是一種引發學生全面學習的教學方法。在項目教學法中,教學就是安排,學生可以學習與現實生活相關的知識,從而實現全面的學習。
項目教學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行動導向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與自我學習的主動性,建構自己的經驗性知識并發展綜合職業能力。為了保證這一目標的實現,項目教學需要遵循團隊合作的一般原則,如:
(1)在設計和分析工作過程時遵循團隊工作的規律。
(2)擬定小組或團隊的工作進程。
(3)批判地分析所在小組的工作進程,并將其記錄在案。
(4)了解和改變小組或團隊中的阻力和沖突。
2.項目教學法的特征。
參與項目學習的學生能夠自己決定將要從事的工作內容,規劃所選擇的項目,參與項目評價的規則與標準的定義與制訂,獨立解決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多種形式展示項目成果。通過項目教學,學生可以在小組工作中獲得有價值的經驗,通過與教師和同學的積極互動,主動探索與所學主題相關的知識,發展“主人翁”意識、行動意識,并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目前有臺灣學者為項目教學法總結出以下特征:
(1)學生在規定的框架內作決定。
(2)擁有事先沒有規定解決辦法的問題情境。
(3)學生自己設計解決問題的過程。
(4)學生負責評估與管理他們自己所收集的信息。
(5)評估在整個過程中一直發生作用。
(6)學生有序地反思他們所做的事情。
(7)得出最后的產品(產品不一定是物質形態的)并進行質量評估。
(8)課堂形成了包容錯誤與變化的氛圍。
3.項目教學法的步驟。
項目教學法一般按照完整的工作過程進行,主要有以下六個階段:
(1)確定項目任務。通常由教師提出一個或幾個項目任務設想,然后同學生一起討論,最終確定項目的目標和任務。
(2)制訂計劃。由學生分組制訂項目工作計劃的草案。
(3)作出決策。學生和教師確定最終的工作計劃,并確定詳細的工作步驟和程序。
(4)實施計劃。學生確定各自在小組中的分工以及小組成員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確立的工作步驟和程序工作。
(5)檢查控制。根據質量控制單自行或由他人進行工作過程或產品質量控制,即工作過程中的過程質量控制。
(6)評價反饋。討論質量檢查結果和將來如何改進不足之處,可由學生自己對工作結果進行自我評價,再由教師進行檢查評分,師生共同討論、評判項目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學習行動的特征。通過對比師生評價結果,找出造成結果差異的原因。
在職業教育中,理想狀況下項目學習的工作結果應該歸檔或應用到企業、學校的生產教學實踐中。例如維修工作的項目應記入維修保養記錄,工具制作、軟件開發的項目可應用到生產部門或日常生活和學
習中。
4.項目教學法的要求。
項目教學法的實施對學生、老師、教學組織和教學環境等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對于學生,要求其有一定的基礎知識,并且具備團隊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意愿。
對于教師而言,其角色應當從傳統的傳授知識轉換到學習顧問,應主動并自愿意放棄對知識和學習過程的“壟斷”。教師要善于退居到背后為學生提供幫助,有時甚至要“忍住”不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過多干預。
篇9
要推進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轉型發展,應準確把握國民經濟社會和人才需求新形勢,深刻理解轉型發展就是要適應新的商業模式及其外部環境需要,實現人才培養觀念、人才培養定位、人才培養機制以及人才培養保障方式的根本性轉變,科學設計實施方案。要對接企業需求,創新校企合作機制和模式;對接產業需求,構建特色專業模塊和集群;對接職業標準,完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對接培養目標,建設高水平“雙師型”隊伍。
[關鍵詞]
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轉型發展;認識與實踐
2015年3月,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又一次強調,要“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之后,教育部為此專門組織舉辦了地方高校校長培訓班,印發了《關于加快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若干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引導和推進地方高等學校轉型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成為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優化教育結構體系的重要舉措。同時,引導和推進地方高等學校轉型發展,也是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客觀需要,還是形成地方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內在需求。作為地方高校市場需求最旺而辦學資源相對較少的工商管理類專業,如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自身轉型發展,已成為工商管理類各專業師生迫切需要思考和解決的重要理論和現實問題。近年,學術界從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課程體系建構、教學資源開發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但受國家宏觀教育結構布局、經濟社會形態轉變以及人才市場需求變化等局限,系統研究工商管理類專業轉型發展的成果還不太多,特別是置于經濟社會轉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和新商業模式背景下的研究成果還不是很多,開展工商管理類專業轉型發展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就顯得十分重要且迫切。
一、推進工商管理類專業轉型發展的理論認識
根據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新戰略和基于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商業新模式,按照教育和人才成長的一般規律要求,立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才培養需求,總結近幾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對加快工商管理類專業轉型發展,形成了三個方面的基本認識。
(一)準確把握新形勢,是推進專業轉型發展的前提
黨的十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教育發展戰略調整、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人才市場需求變化、商業經營模式轉變,為工商管理類專業轉型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也提出了新要求。深化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改革,促進專業轉型發展已成為適應新的社會形勢、響應國家政策要求的基本路徑選擇。加快專業轉型發展,首先要求我們準確認識和把握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專業發展所面臨的新形勢。只有把握住國民經濟社會和人才需求新形勢,才能明晰專業轉型發展方向和思路,才能明確專業轉型發展目標和任務,才能把握專業轉型發展重點和難點,才能增強專業轉型發展的緊迫感和自覺性,進而解決好工商管理類專業“為什么轉”的問題。首先,經濟社會新常態和教育發展新戰略,提出了工商管理類專業發展的新目標。為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完成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我國實施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新常態,經濟發展速度開始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發展方式由粗放式資源消耗型向集約式知識技術密集型轉變,發展動力由出口主導向內需拉動和創新驅動轉變。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特別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經濟發展格局的培育和形成,必然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方式和人才培養質量發生根本性轉變;相應地,地方高校工商管理類本科專業發展方式特別是人才培養模式必須深化改革,使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經驗表明,經濟發展越快,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需求總量越大,質量要求越高。另外,為適應和促進國民經濟社會轉型發展,自2014年開始,國家同步實施高等教育發展新戰略,“引導和推進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既成為國務院2014年全國職業教育會議的重要議題,也是總理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內容。加快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地方本科高校發展的重要目標和任務,也已成為工商管理類專業發展的基本方向和要求。其次,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和商業經營的新模式,指明了工商管理類專業發展的新方向。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經濟社會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特別是具備高度自動化、高度信息化、高度網絡化特征的工業4.0體系全面實施,將實現工業生產縱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和橫向集成,人類經濟社會全面步入“互聯網+”時代,智慧制造、智慧工廠、智慧社會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思維、新策略和新常態[1]。生產經營組織新模式推進管理創新,管理創新推進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經營管理模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促進工商管理專業轉型發展。另外,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平臺,以B2B、B2C、O2O、C2C等為基本形式的電子商務快速發展,以突出車間縱向數字集成、產業鏈與供應鏈集成、多價值鏈橫向集成的商業模式創新和商業流程再造,將越來越廣泛地影響我們的生活,也將越來越深刻地影響工商管理專業的發展。新商業模式要求工商管理類專業無論是教育觀念,還是教育內容和技術,都要發生深刻變化。主張職業導向、突出適應能力、促進管理創新,越來越普遍地為業界所認同,進而成為工商管理類專業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網絡化、遠程化、信息化將成為工商管理類專業教育的基本形式,案例型、體驗型、行動型教學體系將成為工商管理類專業教育的基本方式。再次,產業發展新方式和人才需求新變化,明確了工商管理類專業發展的新任務。經濟轉型發展要求產業轉型升級,產業轉型升級要求人才轉型提質,人才轉型提質要求專業轉型發展。專業轉型發展要求以現代教育價值觀念為指導,深化以提高學習需求、保障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必將通過專業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方法、實踐教學體系、質量評價標準的根本性變革予以體現和落實。事實上,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實踐充分證明,經濟發展需要管理創新為支撐,管理創新需要管理人才為保障;經濟發展速度越快、水平越高,工商管理專業人才需求量越大、質量要求越高。此外,還要充分認識當前地方本科高校并不讓人樂觀的人才培養模式及其缺陷。近年來,地方高校工商管理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雖然有所改善,但無論是人才培養觀念、培養目標定位、課程體系設置,還是培養過程管理、質量評價體系以及畢業生就業去向等方面都還存在不少問題。從人才培養觀念看,普遍重視學生知識的灌輸和理論學習,同質化趨向嚴重,而忽視個性發展和職業能力培養,更談不上學生團隊協作意識訓練和企業家精神培養;從培養定位看,主要參照名牌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設定,目標定位普遍過高、過大,既沒有考慮自身辦學實力和水平,又忽視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從課程設置看,存在重視統一的基礎理論和知識體系教學,而輕視了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從培養過程管理看,存在重視課堂理論教學管理,而忽視實踐實訓環節監管,“放羊式”畢業綜合訓練普遍存在;從質量評價體系看,評價主體單一、以校內教師為主、社會參與不高,評價內容強調校內課堂基礎知識學習質量評價,而忽視學生應用能力和社會適應性評價,評價方式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忽視過程監管和目標考核。人才模式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直接導致當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不足、創業能力不強、就業質量不高。
(二)深刻理解新內涵,是推進專業轉型發展的關鍵
2014年以來,國家根據國民經濟發展轉型需要,強調要引導和推進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提高地方高校滿足行業產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能力,增強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實力。作為緊密聯系市場、直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工商管理類專業,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工商管理類專業按照需求導向和需求保障原則,加快轉型發展已是刻不容緩。加快工商管理類專業轉型發展,關鍵是要深刻理解轉型的實質和內涵要求,只有把握專業轉型的實質和內涵,才能更加明確專業轉型的目標和任務、突出專業轉型重點、破解專業轉型難點,進而妥善解決好工商管理類專業“轉什么”的問題。教育結構功能主義代表人物涂爾干認為:“在解釋教育的功能時,不能片面地、孤立地進行,更不能人為地將教育系統從社會中割裂開來,而應該將教育置于社會整個大系統中進行分析,教育和社會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和促進的。”“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發展社會所需的能力而非發展個人的能力和潛能。”[2]顯然,地方高等學校和工商管理類專業轉型發展都應該遵循教育內外部結合規律,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轉型發展的邏輯起點和本質內涵。具體到地方本科高校當前面臨的教育轉型發展而言,就是要通過教育內部諸要素及其結構轉換優化,實現教育與外部市場有機結合,從而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支持和保障社會發展需求。而所謂“專業轉型發展”就是指專業教育適應和服務于國民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需要,實現教育思想觀念、內部結構狀態以及運行模式根本性轉變的過程。具體對于工商管理類專業而言,轉型發展就是要適應新的商業模式及其外部環境需要,實現人才培養觀念、人才培養定位、人才培養機制以及人才培養保障方式等根本性轉變,其本質是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國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應充分體現外部需求導向與內部需求保障原則和要求。據此推定,工商管理類專業轉型發展,從內部看,就是通過人才培養觀念的轉變、培養定位的校正、培養質量的監控以及培養流程的再造,重構人才培養機制模式,完善人才培養需求保障,提高培養質量;從外部看,工商管理類專業轉型發展就是要適應經濟新常態、教育新戰略、技術新發展、商業模式新特點等要求,服從和服務于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引導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程,共建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人才培養機制,創新復合型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加快工商管理類專業轉型發展,首先要實現專業人才培養觀念轉型。只有在思想觀念轉型方面取得突破,才能獲得更大動力,這既是歷史經驗,也是現實選擇。同志在向十八屆三中全會說明《決定》時指出:“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解放思想是首要的。……思想不解放,我們就很難看清各種利益固化的癥結所在,很難找準突破的方向和著力點,很難拿出創造性的改革舉措。”對于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而言,轉變人才培養觀念就是要倡導和踐行以行業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學生成才需求保障為核心的人才培養理念,重構社會理解支持、師生全面認同并自覺實踐的新型人才培養觀念體系,實現“四個觀念轉變”。一是教育價值觀念轉變,即加快由傳統專業教育向全面性教育觀念轉變,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實現學生身與心、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協調發展;二是教育質量觀念轉變,即加快知識性教育向適應性教育觀念轉變,加強學生社會適應、職業適配、持續發展能力培養,實現業務學習與就業技能、學校教育與終身學習、專業學習與管理創新的和諧統一;三是教育管理觀念轉變,即加快外部壓力式管理向全面質量管理觀念轉變,突出學生需求保障,實現教學監督管理與學生自我管理、教師外部引導服務與學生內部響應激勵、扁平化系統管理與學習團隊建設管理有機結合;四是教學觀念轉變,即加快知識型教學觀念向人本型教學觀念轉變,加強學生學習成才需求保障,實現知識學習與能力提高、知識運用與素質養成、知識增長與成才發展的完美統一。其次,加快工商管理類專業轉型發展,要明確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只有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準確,才能明確人才培養職責任務,才能實現教育資源合理配置,才能構建優良培養機制,這既是教育規律的一般要求,也是新發展形勢的客觀要求。事實上,現階段經濟新常態、教育新戰略、科技新發展、商業新模式,已經為我們重新認識和明確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提出了要求,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指標要求,高校人才培養定位是培養目標、類型、層次、規格四個維度的有機統一。專業是高校辦學核心載體,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應該服從和服務于高校人才培養定位,同樣應該是四個維度的結合。但由于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辦學實力不強、規模擴張過快,人才培養定位要么模仿名牌高校發展模式,定位過高難以保障;要么由于教學資源不足,定位保障力不從心。因此,科學定位成為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轉型發展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再次,加快工商管理類專業轉型發展,還需要重構專業人才培養機制。只有建構與專業人才培養觀念和定位相匹配、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機制,才能實現校內外優質教學資源的最佳配置,才能實現學校教育與行業職業需求有效對接,才能找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最佳路徑,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機制重構,主要是要實現四個方面的轉變。一是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轉變。就是要對接行業要求和職業標準,實現由傳統的、注重專業基本理論和知識傳授的課程體系向新常態背景下突出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轉變,把現代職業標準、新技術背景下的新商業模式、行業企業需求等內容植入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促進產教融合,加強學生就業、創業技能培訓以及社會和職業適應能力培養。二是人才培養過程轉變。就是要對接人才市場需求,實現由原來單向從校內到校外輸出式的人才培養過程向校內外雙向互動融合的人才培養過程轉變,加大校政企合作,主動吸收行業企業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設計、教學過程管理和人才質量評價,使校政企合作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諸環節、各層面,共建校內外實踐教學平臺,實現人才、信息、資源的雙向互動流動和共享。三是教學模式轉變。就是要對接人才成長需求保障,實現由以課堂教學和校內實訓為主體的單一課堂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向以校內外實訓實習為主導、以校內外教學資源綜合利用為基礎、以學生成長需求保障為目標的多元聯動自主式教學模式轉變,深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授手段改革,突出學生學習和成長需求保障。四是質量評價標準轉變。就是要對接新商業模式及行業企業人才需求標準,實現人才質量評價體系由單一校內以學業成績為主的評價標準向行業企業多元多層次標準轉變,引進市場化專業和人才質量認證體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社會適應性。
(三)科學設計新方案,是推進專業轉型發展的基礎
教育觀念轉變也好,培養定位校正也罷,其關鍵都在于全面推進落實。全面推進學科專業轉型發展,首先要有一個論證充分、設計合理、系統周密的實施方案。只有方案科學合理,才能保證轉型工作本身目標明確、思路清晰、措施得當,才會少走或不走彎路,實現事半功倍之成效;才能營造成本低、陣痛少、風險小的良好的轉型發展環境,減小轉型發展內外部阻力,實現最優投入產出效益。科學設計工作方案應該立足當前新形勢要求和自身基礎條件,以國家宏觀政策和教育的一般規律為指導,按照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要求,緊緊圍繞“為什么轉”和“轉什么”的核心問題,著力解決“怎么轉”的問題。制定工作方案,首先要解決轉型發展目標問題。從高等教育本質和地方高校當前內部發展需要看,人才培養仍然是地方高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點;從國家轉型發展政策目標和地方高等學校所面臨的形勢看,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地方高校亟待完成的任務和目標。因此,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目標特別是工商管理類專業轉型目標必須服從和服務于人才培養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如果不牢牢把握住人才培養和區域服務能力建設這一核心,而一味追求種種外在形式,就會本末倒置,也不可能真正實現轉型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其次,制定工作方案,要解決轉型發展基本思路的問題。既然轉型目標指向已經明確,轉型發展基本思路就比較清晰了,就是要對內加強建設、對外加強合作,在建設與合作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服務區域能力。從具體內容看,思路設計應體現五個方面的共建共管。一是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把市場需求和企業思維深度反映和融入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各方面,指導人才培養各環節工作;二是共同設計課程體系,把企業需求和行業職業要求對象化到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之中,深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三是共同建設實踐教學平臺和隊伍,按照人才需求共同建設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踐教學場地,共同組建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隊伍;四是共同管理教學質量,將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之中,校企共同確定評價原則和指標體系,共同評定學生學業成績;五是共同開展項目研究,共同組建隊伍,開展轉型發展和企業管理創新問題研究,共同研究解決新技術背景下商業模式創新和商業流程再造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從實施步驟看,轉型思路設計還應體現醞釀準備、試點實施、總結提高等環節,在實施中改進、在改進后實施,盡可能降低轉型成本。再次,制定工作方案,還要解決好轉型重點和難點問題。保障和促進工商管理類專業轉型發展,前提是實現師生教育思想觀念轉變,核心是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區域社會發展的能力,關鍵是要培育形成一支適應轉型發展的師資隊伍,重點是要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基礎是教學資源和管理體制建設。此外,制定工作方案,還必須解決轉型發展基本保障的問題。專業轉型發展保障既源自專業內部教育思想觀念、管理機制體制、教學設施條件和人員隊伍等因素,也源自院(系部)和學校的配套支持的深度、廣度,還源自校外合作行業企業的配合和支持力度。這些要素都應在方案中予以充分體現并合理設計。
二、推進工商管理類專業轉型發展的實踐探索
筆者所在學校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工商管理類專業通過充分醞釀、試點推廣、總結提升等步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
(一)對接企業需求,創新校企合作機制和模式
1.明確校企合作導向
積極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共同規劃、管理、實施、評價的合作機制,使人才培養深度進入企業生產服務流程和價值創造過程,使學科專業建設和科技創新全面反映和滿足企業生產經營各環節需求。
2.改進校企合作方式
聘請校外專家加入專業發展咨詢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指導發展規劃設計,參與學科專業建設、課程體系重構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鼓勵青年教師和學術骨干到企業掛職鍛煉、頂崗實踐,參與企業規劃、診斷咨詢和管理創新。
3.規范校企合作管理
進一步制定和完善校企產學研合作、學生企業實習實踐、校企訂單人才培養、畢業生頂崗實習、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管理、教師參加企業實踐管理、企業兼職教師聘用、校企合作項目管理、校企對口幫扶管理、校企合作績效評價等系列制度,加快校企合作規范化、科學化發展。
4.完善校企合作機制
探索建立專業進企業、企業進專業,集發展咨詢、人才培養、合作攻關于一體的校企合作互動機制。
(二)對接產業需求,構建特色專業模塊和集群
1.調整專業建設思路和導向
按照學校所在城市婁底市產業發展“四轉三化”的要求,圍繞“一城兩業”重點,對接相應服務產業鏈,調整改造5個學科專業模塊,重點建設“工商管理類”、“旅游管理類”和“電子商務與物流類”三大專業群,提升學科專業建設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吻合度、依存度、貢獻度和滿意度。
2.改進專業建設組織方式
按照“專業學的”要適應“企業要的”的思路,建立校企互動專業建設機制。通過校企共同制定實施“學科專業改造提升計劃”,讓企業深度參與專業建設,使專業建設高度適應企業發展需求。
3.改造專業模塊和結構
依據行業、企業從業標準和職業流程,改造專業模塊和結構。財務管理專業加強企業財務會計與投資理財方向融合,突出職業要求和從業標準,試辦職業資格專題學習班。市場營銷專業按照現代技術背景下的商業模式創新和商業流程再造要求,結合不同行業產業要求完善專業模塊,引進企業課程和人力資源,加大“互聯網+營銷”教學比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按照“規劃設計、招聘配備、培訓開發、績效管理、薪酬管理、勞動關系”六大模塊,整合課程資源,加大職場模擬實訓項目的開發,繼續辦好“職要有你”、“模擬招聘”等專業特色項目,擴大對外影響。旅游管理專業按照旅游活動六要素整合課程資源,加大學科競賽指導和導游職業資格證培訓,加強與國內外知名旅行社和酒店合作,籌備申報酒店管理專業,完善旅游管理專業群。電子商務專業按照“懂技術、會經營”的思路,對內整合電子商務技術平臺開發和市場營銷管理資源,對外引進課程資源和職業技能培訓項目,籌備申報物流管理專業,建立電子商務與物流管理專業群。
(三)對接職業標準,完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廣泛開展校企合作,積極推進產教融合,著力構建“以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就業職業技能為核心,以實踐教學體系為主線”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1.轉變人才培養觀念
深入開展人才培養理念研討,提高師生思想認識,樹立“人才培養目標以就業職業技能為核心、專業改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課程體系以實踐環節為主線”的人才培養觀念,引導和保障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2.明確人才培養定位
對照行業職業標準要求,通過開展人才需求調研、校企同行專家座談、教研室專題研討等措施和辦法,進一步明確5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
3.重構專業課程體系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專業模塊建設和職業從業資格標準要求,堅持“需求導向”、“以人為本”、“能崗匹配”、“持續發展”的原則,重構以就業職業技能培養為核心、以實踐教學環節為主線的課程體系。新型課程體系包括公共基礎、專業通識、專業主干、專業模塊(企業引進課程)、專業拓展五大課程模塊。公共基礎課程結合專業教育要求,突出思想政治素質、人文科學素質和身心素質的培養;專業通識課程強化經濟類和管理類的核心課程學習,夯實學生專業基礎,服務于終身學習和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主干課程增加實踐教學項目,加大實踐實習比重,強化職業思維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專業模塊課程按照對應專業方向和行業職業要求,開設以培養職業就業技能為目標的課程,包括校企合作課程和企業引進課程;專業拓展課程是按照與職業崗位要求匹配的非專業素質培養需要,或者滿足人的全面發展要求所開設的課程,包括橫向拓展和縱向提升課程。
4.加強實踐環節教學
按照“四年不斷線,兩個相結合”原則,建構四年全程貫穿,包括專業崗位認知、專項集中訓練、專門課程實驗、專業綜合實訓、畢業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等環節和內容,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緊密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按照“三基地一平臺”定位,建構融“學生實習實踐基地、學生就業創業基地、‘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技術和管理創新平臺”于一體的校企合作平臺。
5.推進教學改革
通過課程內容整合、理論課程與實務課程互通、課程組設計、增加實訓內容等方式改革教學內容;通過加強案例教學、網絡課程教學、引進微課、慕課等方式改革教學方法;通過實施分段式教學、課程負責人負責制,開展職場模擬大賽、假期社會實踐、學科競賽等系列活動改革教學組織方式;通過校企合作評價、引入計算機考試等方式改進課堂教學評價機制。
(四)對接培養目標,建設高水平“雙師型”隊伍
按照“引培并舉,以培為主;專兼結合,以專為主”的思路,通過內部培養、外部引進、外聘兼職等方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一是通過制定優惠政策、構建學科平臺、合作攻關等方式,加大優秀人才引進力度。二是通過行業頂崗實踐、合作項目研究、國際交流合作等方式加大“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三是深度推進“六個一”工程實施,切實提高在崗教學專業學識水平、團結協作精神、教學科研能力、服務區域發展實力,增強教師行業產業發展適應能力和應用型人才培養能力。四是通過開展教學競賽、實行青年教師導師制等方式,加強青年教師培養。
(五)對接地方發展,加強學科建設
對接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集約資源,加強學科和服務區域發展能力的建設。“十三五”時期,力爭建成1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培育2-3個優勢特色學科專業方向,爭創1-2個省部級教學科研基地平臺,申報2-3項高級別科研項目和獎勵成果,建好10-15個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爭取10-15個地方政府和企業委托合作項目。
1.加強重點學科建設
聘請校外專家組建新一屆系學術委員會,指導制定“十三五”學科建設發展規劃,加強重點建設學科建設。
2.凝練學科方向
根據人才培養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加強學科方向凝練;根據區域經濟和行業產業發展需要,征集研究選題,以企業研究選題支撐學科方向發展;突出服務區域能力建設重點,聯合校企合作資源,加強特色學科方向建設。
3.凝聚學科隊伍
根據學科發展需要和教師研究方向,凝聚學科隊伍,明確研究目標,分解研究任務;對接校企對口幫扶企業需求,以合作項目為基礎組建學術創新團隊,開展合作攻關,提高團隊創新能力、服務水平和協作精神;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和提升在職教師學歷職稱支持力度,改善學科隊伍結構。
4.爭創學科平臺
依托現有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圍繞“一城兩業”,確定研究選題,改善研究條件,加大專題研究支持力度,聚合研究成果,提高學科建設水平。
5.培育學科成果
以現有重點建設學科、學術創新團隊為基礎,通過開展團隊合作研究、加大成果獎勵、加強對外合作和聯系等措施辦法,培育高水平成果,提高學科競爭力和影響力。
(六)對接終身教育,創新大學生管理機制
1.實行四年一貫導師制
全面實行學生學業導師制度,完善支持保障、分配激勵等配套制度,改善導師制實施模式,提高實施成效;聘請行業企業專家擔任學生導師或參與學生導師管理,增強學生職業規劃、學業學習、職業精神培養等方面指導的針對性、科學性;制定校內學生學業導師評價細則,加強學生學業導師績效考核,強化學生導師責任;制定鼓勵政策、加大學生導師績效考核結果運用,強化制度激勵。
2.完善學生指導服務體系
以學生特色成長室和創新實驗室為依托,建立和完善大學生指導服務中心;建設“專兼結合、以專為主”的學生管理隊伍,形成“全員參與、全面指導、全程監控”的學生管理格局;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等現代技術手段,建立學生管理專家信息庫,多渠道開展學生指導服務;充分發揮獎學、助學等激勵杠桿的示范導向作用,傳播正能量;通過開展“一專一品”職場模擬競賽、學科專業競賽、社會實踐、專題學術報告會等方式,增強大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加大實驗室開放,加強創新創業指導,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環境和條件;通過《致家長公開信》、開通家校微信平臺等方式,共建家校互動平臺,完善家校督學機制。
3.構建創業教育體系
全面開設《大學生創業基礎》課程,開展SYB、SIYB等創業意識培訓和創業模擬實訓;依托湖南省工商管理類大學生創新訓練中心,加大大學生自主創新實驗項目開設,定期開放實驗實訓室,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組建創業指導團隊,聘請企業家,招聘校外創業指導專家,與學生創業項目進行“一對一”對接,提高學生創業能力;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加強創業指導。
(七)對接開放教育,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一是積極聯合教育部認證的國外高校,開展國際教育合作,按照現代國際教育模式,支持并鼓勵學生和老師出國留學深造。二是積極聯系國外合作高校,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參加國外短期培訓,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和國際合作能力。三是通過申報教育部各類公派海外學習項目,積極支持教師參加國際交流項目和學歷教育項目。四是通過爭取和實施海外名師項目,積極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提高和保障人才培養質量。五是聘請海外名家名師參與人才培養規劃、學科專業建設、課程體系優化和教學改革指導。
作者:朱強 單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經濟與管理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