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時間:2023-06-15 17:40: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技術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技術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篇1

關鍵詞:經濟學;研究;數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3-0015-02

當前,在中國經濟學理論的研究中,出現了濫用數學語言和方法的形式主義傾向。這種研究思路把經濟學變成了數學,用定量分析代替了定性分析,把嚴密的科學論證變成了簡單的數學推導,使經濟學理論變成了一種完全虛構的假說,喪失了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應有的特征,從而導致理論研究的混亂和實際操作的重大失誤。因此,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研究態度,正確處理好經濟學和數學、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辯證關系,從而使經濟學理論的研究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

一、經濟學和數學是性質完全迥異的科學體系

科學發展的歷史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任何一門科學都具有特殊的科學屬性,這是科學發展的本質規定性,該門科學的發展必須遵循與這門科學相適應的內在規律來進行,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真理。經濟學和數學在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研究結構和研究內容上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種科學體系,二者的科學特色、科學范疇、研究思路、作用對象和發展規律是截然不同的。雖然二者在發展過程中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互相滲透和互相利用,但絕不能互相替代。道理很簡單,因為兩種科學體系的運作方式和發展方向絕對不可能結合為一體,無法想象兩種科學體系有朝一日會合二為一,不能改變科學體系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手段的位置,否則就喪失了科學研究的特殊價值和特殊意義。

馬克思在論述經濟學的研究規律時指出:“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盵1]十分明顯,如果沒有抽象分析,僅僅以客觀的具體事物作為認識的出發點,就無法揭示社會科學的本質和規律,社會科學也就不具有一般性和指導性的特征,從而也就喪失了科學存在的真正價值。正是基于這種獨特的分析原則和分析規律,才使該科學具有在更高層次上服務于社會實踐的功能。數學是一種邏輯嚴密和計算精確的思維工具,運用這一思維工具來分析和研究經濟問題時,可以起到純粹經濟理論研究所無法起到的功效與作用。數學作為一種語言和方法,實現了經濟理論的定量化、模型化和簡單化,使之能夠對具有高度復雜性的經濟系統得以在嚴格的假定條件下進行有效的研究,并利用現代信息手段進行加工處理,從中得出一般性的結論,直接為經濟實踐過程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誠然,數學語言和方法的運用,大大拓展了經濟學研究的領域和空間,從而推動了經濟學研究的深化。但不宜人為地把這種功效與作用夸大到不適當的地步,更不宜用數學分析來代替經濟學的分析。在中國當前經濟學的研究中,有些研究者沒有正確處理好經濟學和數學的關系,不是在經濟學的研究中科學、合理、有限地運用數學的語言和方法,而是數學語言和方法的使用已經遠遠超越了科學研究的必要程度,把經濟學引入數學,甚至把經濟學變成數學,從而使經濟學完全變成一系列抽象、假定、復雜的公式和模型的堆積。雖然這些抽象、假定、復雜的公式和模型,對經濟活動也進行了貌似嚴密的推導,但不能忘記一個常識性的問題,那就是數學語言和方法在經濟研究中只起著輔助的、從屬的作用。數學語言和方法只是從屬于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只是作為社會經濟關系分析的輔助,必須密切聯系社會經濟現象的質量來研究其數量表現。

數學畢竟是一門純粹的邏輯科學,它是以一套初始假設開始并運用邏輯法則來推導結論,如果初始假設是錯誤的,無論在假設和答案之間利用了多少復雜的數學,其結論和答案都不是令人信服的。本來有些經濟學理論完全可以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來說明問題,但研究者卻故弄玄虛,極力用大多數人看不懂的數學語言和方法表達出來,而得出的結論卻是人人通曉的一般經濟學常識。顯然,數學公式和模型并不能夠全面反映經濟學理論活動的真實世界,亦不能反映經濟現象的本質內涵,而經濟現象的本質內涵只能通過經濟規律的運行才能揭示出來。同時,經濟發展規律和經濟實踐過程是相當復雜和多變的,還可能會受到制度的、道德的、倫理的、文化的、心理的、歷史的和社會的等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幾乎大部分是無法量化的,它們根本不存在數學關系。事實說明,如果能夠科學、恰當地運用數學語言和方法,把經濟學和數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夠極大地推動經濟學理論研究和經濟實踐活動的進展。相反,如果盲目濫用數學語言和方法,企圖將經濟領域的困惑淹沒在無窮的數學演算中,這樣既無助于科學自身的發展,對經濟實踐過程也會產生嚴重的誤導作用。

二、必須處理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辯證關系

任何一門科學只有演化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科學相結合的階段時,也就標志著這門科學已經達到了完善化的程度。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一門科學只有在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2]經濟學在研究過程中,只有科學、有效地運用數學的語言和方法,才能促使經濟學研究朝著定量化、精確化和嚴謹化的方向發展,從而使經濟學成為一門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統一的科學。不可置否,經濟學完善和成熟的最終標志,顯然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科學融合?,F在問題的爭論焦點,不是經濟學要不要運用數學方法,而是如何運用、怎樣運用的問題。目前在經濟學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數學語言和方法運用的范圍過泛過濫。盡管數學也是反映人們思維的一種語言,但并非所有的經濟學范疇都能轉化為數學的語言,有些范疇即使勉強轉化為數學語言,也不具有可解性。理由很簡單,因為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社會生產關系的學問,如果試圖將經濟學進行非人性化的解釋,就有可能使經濟學變成一種完全虛構和僵硬的假說,活生生的社會生產活動就會變得機械化、程序化和公式化。

問題的實質在于,經濟學在研究過程中,必須處理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辯證關系。質是事物在性質上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內在規定性。事物的質通過屬性表現出來,任何質都是具有一定量的質,沒有量也就沒有質,同時質又制約著量。經濟學研究中的質是指事物的本質屬性,而量只是手段和方法。質處于主體地位,起著主導作用;量處于從屬地位,起著輔助作用。判斷事物性質和決定事物發展方向的只能是事物的質。盡管定量分析在經濟學分析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無論如何是不能代替定性分析的。經濟學是主人,數學是仆人,主仆關系是不能顛倒的,數學不能反仆為主。另外,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不是一個恒量,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量。這種變化不僅包括質的變化,而且包括量的變化,質的變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而量的變化則是經常和頻繁的。因此,定量分析必須適應已經變化了的社會經濟基礎和條件,進行及時的補充和調整。

馬克思不僅通曉經濟學理論,而且通曉數學理論,他是把數學方法成功運用到經濟學研究中的最著名的先驅者。但是,馬克思并不是為運用數學而運用數學,而是對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已經有了定型的把握,即已抽象出可以用數學來表示的范疇體系,并具有數量化、標準化和規范化的度量標準,極力探索把理論加以模型化的最佳路徑。馬克思的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其研究的結果幾乎都是通過數學方法推導出來的,可以說是成功運用數學方法的經典范例。社會再生產過程本來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復雜體,但在馬克思的研究模型中,只是表現為社會生產的兩大部類和商品價值的三個組成部分。馬克思的這種數學模型,十分清晰地表明了社會總資本再生產活動中的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揭示了生產、交換、分配、消費之間的動態運動規律和條件。這一模型結構的編排,乍一看,似乎很簡單,但卻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是極具科學價值的有機組合,表達了極其復雜的經濟關系和深刻的理論內涵。

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已經證明并將進一步證明,經濟學研究如果僅僅局限在定性分析的層次上,勢必導致經濟學研究的抽象化、空泛化和一般化,從而窒息理論的發展,使其缺乏足夠的說服力和解釋力。相反,如果濫用數學語言和方法,這種分析則缺乏科學性和可信度,也會導致經濟學研究的簡約化、片面化和硬性化。因此,數量關系所反映出來的社會經濟現象的本質聯系,必須以經濟學所論證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律作為基礎,數量研究只有從這個基礎出發,才不至于走偏。同理,經濟學的定量分析也是有條件的。換言之,有些經濟學范疇需要進行定量分析,有些經濟學范疇則不需要進行定量分析;有些經濟學范疇需要進行全面的、一般的定量分析,有些經濟學范疇則需要進行個別的、特殊的定量分析。所以,只能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不能一概而論,如果不管實際需要與否,盲目地、無目的地、一味地運用數學語言和方法去解決經濟矛盾和問題,很容易使經濟學沉湎于方法論的探討,拘泥于微觀經濟體的研究,從而忽略社會生產關系和經濟全局方面的把握與變革。這樣做的結果,只會把經濟學的研究引入歧途,甚或走入死胡同,最終導致研究成本的增加和研究資源的浪費。

綜上所述,濫用數學語言和方法是不能揭示經濟學理論的發展規律的。這是因為經濟學理論的運作過程是相當復雜的,各種范疇盤根錯節,如果用變量來代表,必然是一個極其龐大而難以處理的數理模型。研究者為了方便起見,就只好減少變量,建立脫離現實的假設。又由于這些假設只是提示一些研究結果,根本無法說明為什么應用和怎樣應用的問題,結果使經濟學理論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越來越差,實踐者不敢使用也不知道如何使用這些研究成果。這種研究思路不僅起不到對經濟學理論的抽象概括,反而容易引起經濟學理論的混亂不堪。所以,經濟學理論的研究要實現自身內容的重大突破與發展,決不能僅僅局限于表面上和形式上的數學語言與方法的應用,應當走出數學化的死胡同,努力實現經濟學理論與數學方法的科學結合,從而在更高層次上服務于中國的經濟建設。

參考文獻:

篇2

摘要:小學音樂課程的正確評價能夠使小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發現和發展自己的潛能,培養興趣,建立自信,從而促進音樂感知、表現和創造等能力的發展。筆者通過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的小學音樂教學評價理念及方法進行研究,希望對促進現時代的小學音樂教學做出有益貢獻。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評價

小學音樂教師對小學生的評價要用發展的眼光,從不同階段的回顧和對比中,把握其進步與發展,使評價起到激勵和促進的作用。新課程要求我們用新的評價理念、方法和途徑來開展小學音樂教育。這種評價應更具多樣性、合作性和過程性,能進一步培養小學生的音樂靈性,促迸小學生身心素質全面和諧地發展。

一、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的音樂教學評價理念

小學音樂教學評價的核心是為對小學生學習結果和學習過程的評價,尊重個體的差異,關注和促進小學生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內容和主題。

1.尊重個體差異,關注個人興趣、愛好。由于遺傳因素和教育環境的差異,每個小學生的音樂知識基礎、音樂天賦也有一些甚至很大的差異。因此不同的小學生在掌握知識和技能上是不一樣的,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與表現也各不相同。老師不能以同一標準去衡量所有小學生,而應尊重小學生的個體差異,以不同小學生的個性特點為基礎,讓每個小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參與音樂活動,表達個人的情感,享受音樂的興趣。興趣是學習音樂的根本動力,音樂教學評價不僅要關注小學生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更要關注小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

2.堅持鼓勵、鼓勵性評價。當小學生的行為表現受到教師的肯定評價時,他就會產生愉悅、積極、主動的情緒體驗,就會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相反,當小學生們的愿望和行為受到教師的否定、批評、指責時,則有可能產生挫折感,引發消極情緒和抵觸行為。為了保持和提高小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教師應及時捕捉有用信息,對小學生的表現進行適當、適度的鼓勵、激勵性評價,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小學生的榮譽感、自豪感,而且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減輕小學生心理負擔,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小學生參與的水平。

3.注重音樂實踐。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音樂的欣賞、歌唱、創造、綜合都離不開實踐活動,如果單純地注重理論或者理性知識的評價而忽視了實際意義上的練習和實踐的評價,音樂就會顯得毫無意義,《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課的教學過程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

二、現代教育技術支持的發展性小學生評價方法

1.觀察記錄法。對小學生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的表現進行觀察記錄是一種最實際的評價方法,教師應該注意觀察小學生課堂表現,并記錄下來。觀察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教師精心設計,注意執行,便可以得到小學生的各種表現信息,然而記錄的過程卻很繁瑣,每次觀察的結果不容易保留。在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教師可以將事先設計好的評價指標用電子表格的方式表現出來,并把觀察記錄后的結果保存在每個小學生各自的文件目錄下,在一個階段結束或學期結束時對數據進行統計并得出結論。這樣的記錄有序列,不凌亂又容易保存,便于教師把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結合起來給小學生正確的發展性的評語。

2.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是指利用精心設計的問卷收集調查對象的相關信息從而探索各種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的一種方法。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問卷調查可以通過師生網絡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師既可以把問卷掛在BBS論壇上和小學生進行討論,也可以通過e-mail發到小學生信箱,小學生回答完畢后再把結果反饋給教師。這樣的問卷調查對小學生而言有一定的神秘感和趣味性,可以大大激發小學生的參與意識,因為它不涉及具體的知識,只是側重對小學生個性、特長、心理等情況的了解,因而小學生可以在輕松愉悅的心境中完成,又能從多種角度評價自己,這種評價既可以公開也可以是秘密的,能夠充分體現小學生的真實想法,具有濃濃的人文性。

3.范例展示與作品分析法。所謂范例展示就是在布置學習任務之前,向小學生展示符合學習要求的學習成果范例,以便為小學生提供清晰的學習預期。教師所提供的范例一方面可以啟發和拓展小學生的思路,另一方面還會在技術和主題上對小學生的工作起到引導作用。會對小學生日后的獨立學習起到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使他們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尋找可參考的范例來規范自己的努力方向。

總之,通過各種評價方法能夠促進小學生的音樂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尋找小學生富有個性的未來,引導學生不斷尋找到新的發展點。只有讓小學生成為音樂課堂教學活動評價的主體,才能使小學生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分享應有的權利,承擔相應的義務。

參考文獻:

[1]陳敏玲.新課程下小學音樂教學評價[J].新理念吉林教育:中小學教育,2010(7).

[2]吳潔.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小學音樂教學評價初探[J].校園歌聲,2008(7).

篇3

關鍵詞 Web數據挖掘 數學思維方法 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TP284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經濟發展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 促進經濟發展從而推動社會進步是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數學方法是指人們在數學研究、數學學習、問題解決等數學活動中的步驟、程序和格式.數學方法寓于數學知識之中, 應把數學方法的培養與數學知識融為一體。Web數據挖掘是指從大量的Web文檔集合中發現蘊涵的、未知的、有潛在應用價值的、非平凡的模式。它所處理的對象包括靜態網頁、Web數據庫、Web結構、用戶使用記錄等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的挖掘,可以得到僅通過文字檢索所不能得到的信息。

1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經濟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由于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需要花費昂貴的代價收集、存儲和處理海量的數據。數據挖掘技術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數據挖掘的定義就是:在數據庫中發現有用的、潛在的、最終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過程。它是一門內容廣泛的交叉學科,涉及機器學習、數學規劃、數理統計、神經網絡、數據庫、模式識別、粗糙集、模糊數學等相關技術。數學規劃是運籌學一個重要分支,在機器學習、網絡問題、博弈理論與經濟學、工程機械學等領域有著廣泛而重要的應用,是國際上最活躍的運籌學研究領域之一。數學思維和數據挖掘技術的結合已使大規模和高復雜性的問題的解決成為可能。

1.2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多年以來一直在搞經濟發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預期的效果和現實情況總有一定差距,著力解決此類問題,還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政策體制、教育、觀念等多方面因素。

了解我國經濟發展現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改善其狀況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戰略的要求。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也是此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政治穩定、邊疆鞏固、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發揮了重要作用。

1.3經濟發展的趨勢

將 Web數據挖掘與數學思維應用到社會經濟發展中必然起到積極的作用。數據挖掘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技術,通過數據挖掘,人們可以將知識發現的研究成果應用于實際數據處理中,為科學決策提供支持。目前數據挖掘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學科領域,涉及到多方面的技術,特別是和計算智能方法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將數據挖掘存儲和處理海量信息和數據技術與數學思維尤其是數理統計的方法相結合,為社會經濟發展決策提供事實依據和理論基礎,此項研究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Web數據挖掘技術及數學思維方法改善社會經濟的對策建議

2.1利用國家政策

2015年以來,我國經濟處于增速換擋和結構調整的深刻變化之中,面臨經濟主體需求疲弱、轉型任務任重而道遠、潛在風險加速暴露等多重挑戰,尤其是進入四季度以來,經濟金融雙雙“趨冷”,經濟下行壓力有增無減。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選擇,也是經濟增長與自然、社會、人的全面發展相協調的必然要求。全球金融危機的全面爆發以及歐債危機的持續蔓延,對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方式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經過多年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總結,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2改善經濟發展的實施方案

利用Web數據挖掘技術“去粗取精”,將有用的信息進行技術處理,利用數學思維將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經濟問題精心系統梳理,找到問題的根源。應用相對獨立的案例進行實驗性分析、解決,通過具體的模型對影響社會經濟要素進行分析,將經濟條件、財政支付水平、集體補貼能力、政府宣傳力度、與其他制度配套銜接程度集相關制度的穩定程度作為主要要素進行闡述,以進一步明確目前現狀。利用數學思維和數據挖掘技術的結合測定并分析社會經濟狀況。如果從多角度入手,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有針對性地研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為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提供可行性建議。

2.3改善經濟發展的應用價值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數十年來,它在社會經濟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早已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數據挖掘不是為了替代傳統的統計分析技術。相反,他是數學中統計分析方法學的延伸和擴展。大多數的統計分析技術都基于完善的數學理論和高超的技巧,預測的準確度還是令人滿意的。而隨著計算機計算能力的不斷增強,我們有可能利用計算機強大的計算能力只通過相對簡單和固定的方法完成同樣的功能。要想取得進一步的成績還需要我們將數據挖掘技術和數學思維方法進行結合,從而使其能夠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良好的影響作用。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6年度保定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指導計劃(第一批)“Web數據挖掘技術及數學思維方法對社會經濟發展影響的研究”(編號:16ZR023)結題成果。

參考文獻

[1] 王惠中,彭安群.數據挖掘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工礦自動化,2011(1).

[2] 曼麗春,朱宏.Web數據挖掘研究與探討[J].現代電子技術,2005(4).

篇4

[關鍵詞] 技術經濟學教學改革實踐環節

一、技術經濟學課程特點分析

技術經濟學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應用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它是當代技術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結合的產物,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是以經濟學的相關理論來研究經濟活動中主要因素――技術活動及其發展的規律。該門課程具有理論性與實用性、定量性與預測性、系統性與綜合性等特點。

作為新興應用經濟學的技術經濟學,它把數學的優化思想與經濟學原理結合卡里,為衡量、謀劃和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一整套的方法。理論為我們解釋和描繪了資源優化配置的經濟世界,而技術經濟學則為評價和實現這種理性的經濟世界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從而為技術實踐活動提供了方法論基礎。技術經濟學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在理論和實踐上已逐步趨于完善,從它的研究對象、性質、任務、特點到它的指標體系、方法、應用等,已經形成了一整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技術經濟評價方法、項目可行性研究、設備更新、技術選擇、技術創新、價值工程等已經廣泛地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本課程的學習將為學生今后從事企業經營決策、項目投資評估、工程咨詢、技術經濟論證等打下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二、在技術經濟學課程教學中應積極拓展實踐環節

學習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互動的過程,使學生通過學習體驗,有目的的主動構建知識、形成能力、調整態度的過程。其中,學生的學習體驗是根本,教師作為策劃者和指導者,不斷引導學生獨立學習、查閱資料、進行社會調查,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程建設中,應強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相融、互動與滲透,將實踐性教學的科室是當提高,強化學生的能力培養和思維機能訓練。將討論、啟發、調查、陳述、辯論、仿真、案例、練習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機融合,充分利用諸如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比如案例教學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通過對一個包含具體問題的教學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一特殊情境進行討論并最終解決這一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將更多地被應用在教學活動中。案例教學已逐漸成為世界先進教學的潮流,成為培養適應能力、動手能力強的實用人才的重要手段。

技術經濟學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聯系較緊密的課程,在教學環節中拓展實踐環節有著充足的理由。1.技術經濟學具有綜合性,是一門技術科學與濟學科學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形成的邊緣科學,其研究重點之一是技術實踐的經濟效果,以尋求提高經濟效果的途徑與方法。從事技術經濟學科研究的人員和實際工作者,除了掌握自然科學與生產技術知識外,還必須掌握經濟學、管理學方面的知識。2.技術經濟學具有定量性特點,技術經濟學的問題分析師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以定量分析為主,以數量化的分析計算來說明問題。3.技術經濟學是一門實用性較強,與技術經濟實踐活動密切聯系的應用學科,做出的分析、論證、評價的經濟技術方案都來源于實踐,使經濟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工程技術問題,其研究成果如規劃、方案、報告及建議書都服務于社會生產實踐。技術經濟學的這些特點決定了該學科在教學應當充分重視實踐環節的開拓,調動學生探索真實經濟世界的熱情和興趣,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技術經濟學教學實踐環節拓展設想

1.注重用案例引入知識點。一般的技術經濟學案例僅限于財務分析和經濟分析,對其他主要內容就沒有什么案例分析了,技術經濟學中的一些重點內容,如經濟評價方法、不確定性分析和風險分析等都被抽象成了具體的數學問題和公式。這對于學生充分掌握技術經濟學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案例的開發是技術經濟學教學中首先要重視的一個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從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直接感受到的直觀經驗入手,介紹抽象的理論與方法;從時間價值計算的復雜性引出Excel的應用;從長江三峽工程的科學論證決策、三門峽水利工程設計和決策失誤、“巨人”大廈的決策過程、奧運會主體育場――國家體育館設計方案的決策過程等實例入手,介紹我國項目建設程序的知識;再如,當前以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的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已全面展開,我校每年都有一批學生參與大賽并且獲得良好的成績。如何識別和選擇創業項目?如何撰寫創業計劃?如何對投資項目進行經濟評價?學生帶著教師提出的這些問題和懸念,會使學生對于學習“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經濟評價”等知識的熱情會極大的提高。同時,可與軟件公司合作開發建設項目經濟評價系統的教學軟件,作為課外學生完成建設項目經濟評價大作業和課堂上分析討論案例的平臺。

篇5

學習技術經濟學的最終目標就是有能力對項目進行經濟分析,并提供分析結果供決策層進行決策。如果在技術經濟學課程的教學中,脫離社會,脫離實際,就難以達到技術經濟學課程的培養目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把投資項目經濟評價的實踐活動引進教學內容中,通過教學內容的優化和重組,突出“項目的技術經濟分析評價”能力培養,才能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以“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為例,其知識體系包括項目建設概念、項目建設程序、項目管理研究范圍、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研究范圍及研究方法等。可以看出,以上內容理論性極強,涉及內容廣,不易理解更難以操作。

二、增加實驗課程,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和思維機能訓練

學習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不斷互動使學生能力得以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學生通過學習體驗,有目的的主動構建知識、形成能力、調整態度的過程。其中,學生的學習體驗是根本,教師作為體驗的策劃者和引導者,不斷引導學生獨立學習、查閱資料、進行社會調查,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程結構調整中,增加實驗課程,積極拓展實踐環節,強化學生的能力培養和思維機能訓練。通過實驗教學環節,注重理論與方法體系的系統性,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突出各種分析方法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加強實際訓練,為學生后續的學習、實踐及今后的工作與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實踐教學的設計一定要遵循:開設的課程實驗,能使學生受到綜合性、設計性訓練,提高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掌握現代化工具與相應計算機軟件在可行性研究、投資決策、風險分析、項目評價中的運用,并學習具體操作方法、過程與技巧。技術經濟學課程實驗計劃可安排3次共6個學時,要求每次實驗提交作業或實驗報告。實驗名稱及內容設計如下表:

三、應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方法,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和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能力

篇6

技術經濟學是一門新興學科,是技術科學與經濟科學相交叉的綜合性邊緣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技術經濟學主要研究技術領域經濟問題和經濟規律,研究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技術領域內資源的最佳配置,并最終尋找技術與經濟的最佳結合以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技術經濟學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在理論和實踐上逐步趨于完善,已經形成一整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技術經濟理論和方法體系。其中,技術方案的經濟評價方法、項目可行性研究、設備更新、技術選擇、技術創新、價值工程等已經廣泛地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另外,技術經濟學課程的內容也是資產評估師、造價工程師、質量管理師、項目工程師、注冊采購師等資格考試的必考內容。加強技術經濟學課程教學研究,規范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重視實踐教學,對學生加強經濟管理知識,完善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樹立市場觀念,都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通過多年的教學研究,我們發現該學科的本科生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尤其突出。隨著該學科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和變革,學者們對課程改革的探討也進入新的階段。

二、影響技術經濟學教學效果的原因

(一)課程涉及的學科門類多,授課教師知識結構不完善

技術經濟學是一門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密切相關的邊緣學科,其課程內容與多門課程相關聯,如管理學、經濟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工程技術類基礎課程以及工程估價等。技術經濟學的這種學科特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就要求授課教師應當具備多方面的學科背景和完善的知識結構。但在實際教學中,大部分技術經濟學授課教師本身的知識結構并不具有跨學科性、交叉性和復合性。無論是安排具有工科專業背景的教師授課還是安排具有財務會計專業背景的教師授課,都很難將課程教學演繹得深入淺出、融會貫通。技術經濟學課程涉及的學科門類多,授課教師知識結構不完善是影響技術經濟學教學效果的主要原因。

(二)課堂教學重理論講授,輕案例和實踐環節模擬操作

目前,技術經濟學課程教學大多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主要注重技術經濟學理論體系的講解,對于一些難點通過案例和例題來增強學生的理解。但是在這種教師講授為主的授課方式下,學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對于一些計算方法也多是死記硬背不能靈活運用。在實際教學中,授課教師不但要使學生了解技術經濟學科中相關的理論知識,同時還需要設置案例環節和實踐環節使學生能夠通過案例的模擬操作把理論知識很好地應用到實踐中去。

(三)課程內容涉及面繁雜,授課學時難以匹配

大部分高校本科生技術經濟學為專業選修課,課程安排36學時,但技術經濟學的教學內容涉及面廣泛,一般包括十幾個章節:資金時間價值與等值計算;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指標;建設項目方案比選;建設項目財務評價;建設項目國民與社會經濟評價;不確定分析與風險分析;設備更新的經濟分析;價值工程;項目后評價;項目可持續發展評價等。教學內容若既想保證課程講授的廣度和深度,又想讓學生接受、理解、掌握并應用,36學時內很難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及其在本科技術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一)“三位一體”教學模式

本文通過個人的教學實踐,根據專業的培養目標,創新性地提出了集學科知識、實踐技能和科研認知為一體的“三位一體”的本科教學模式。具體講就是課程的教學活動圍繞課程學習采用“專業教學、科研教學和實踐教學”三種教學方式,重在培養大學生的專業能力、科研能力、實踐能力等綜合能力。

實踐教學,即以專業理論知識為基礎,培養學生熟練應用專業軟件的能力,讓學生具備一定軟件實操能力為目標。實踐教學教師由學生所修專業或相近專業的企業管理者或工程技術人員擔任,一般為校外教師。

專業教學,即以培養學生掌握深厚的理論知識,能夠應用專業軟件,具備一定知識應用能力為目標。專業教學教師一般為本學院的專業優秀授課教師。

科研教學,即主要通過讓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以培養學生學術科研能力為目標。科研教學教師由學生所修專業方向學術能力強的教師擔任。

(二)“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在本科技術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第一,課程教材與內容選擇。技術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交叉性學科。為適應“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在本學科的應用,高校教學團隊應編寫或選取一部或系列適合于培養專業水平、實踐能力和科研素質為一體的綜合性教材。既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也保證了學生對專業綜合能力培養的一體化需求。在課程內容開發和制定上,應考慮學生大專業背景,如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的技術經濟學課程內容設計應與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改革和課程體系改革相適應。

第二,教學計劃制定。教學計劃是對理論、習題、案例等環節進行整合的一個重要實踐環節。技術經濟學課程專業知識教學環節仍采用班級統一授課形式,科研教學和實踐教學另安排課時進行柔性教學,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應結合專業類別和特點分類制定。

第三,綜合考核方式實施。本課程一般采用的是期末考試的考評方式,但這種單一的考評方式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表現,已不能適應“三位一體”教學的要求,因此需要相應地進行課程考評方式的改革。在具體實施中,應建立綜合考評體系,對專業教學、實踐教學和科研教學應給予不同的權重。例如,考核方式:專業教學、實踐教學和科研教學成績占學生總成績的比例分別為40%、30%和30%。

四、結語

篇7

關鍵詞:《技術經濟學》考試成績 統計分析 教學體會

引言

學生成績分析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反映教學結果的一個必要手段。因此,為了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發現教與學中存在的不足,使考試真正為素質教育服務,我們需要對考試成績進行一次較為深入細致的統計分析。

1. 《技術經濟學》課程及其考試改革

《技術經濟學》課程是我校管理學院工程管理系針對理工科學生開設的一門校管必選課。它是研究技術與經濟最佳結合、協調發展的條件、規律、效果及實現途徑的一門交叉科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理論性。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技術經濟分析的基本知識以及論證、科學決策的基本理論與經濟效益的評價方法,以市場為前提,經濟為目標,技術為手段,對多種技術實踐方案進行經濟效益比較、評價和優選,作出合理判斷,最終獲得滿意的方案,解決實際的技術經濟問題,培養學生的經濟觀念、市場觀念、競爭觀念、效益觀念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為今后從事技術經濟工作奠定基礎。

自2005年以來本課程實行標準化考試,題型為80道選擇題,考核知識點涵蓋了技術經濟原理,現金流量等技術經濟基本要素,資本等值計算的各種計算方法,資金時間價值的內涵,項目經濟評價的時間、價值、比率型指標,互斥、混合、獨立方案比選方法,不確定性分析與價值工程的內涵等。能夠全面考核學生對技術經濟學相關理論和方法的掌握情況。另外,本課程考試由考生涂答題卡,采用計算機閱卷方式進行,不僅提高了閱卷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閱卷的準確性??傊?,標準化考試不僅要測試考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掌握的熟練程度、理解的準確程度、應用的靈活程度、思維的敏捷程度,而且還要考查其綜合應用知識、邏輯推斷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技術經濟學》考試成績統計分析

作者選取2006年春季、2006年秋季和2007年春季三個學期共657名學生的《技術經濟學》成績作為樣本來研究其分布情況。這些學生分別來自化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軟件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和信息工程學院。

2.1 分布情況分析

一般而言,考試成績的原始資料的分布特征并不能直接觀測出來,需要通過編制分布數列來反映。分布數列是統計資料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進行統計分析的重要手段。通過分布數列不但可以反映總體各單位在各組之間的分布特征和總體構成情況,即各成績組相對應學生人數及人數所占比例,還可以據此研究平均成績及其變動規律。下面是對學生總體按成績分組,形成各個考生在各個成績組之間的分布,如表1所示。

為了概括地說明總體各單位的分布特征,通常還需要計算變量數列的累計頻數和累計頻率。計算累計頻數和累計頻率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向上累計。當我們所關心的是小于某個成績的學生的人數、頻率分布情況時用向上累計法,以說明在此成績以下所有人數所占的比重。如表2中說明657名考生中成績在80分以下的有487人,占學生總數的74.13%。另一種是向下累計。當我們所關心的是大于或等于某個成績的學生人數、頻率分布情況時用向下累計法,以說明在此成績以上所有人數所占的比重。如表2中說明在657名考生中成績在80分及以上的有170人,占學生總數的25.87%。

根據教育學和統計學的相關理論,難度適中信度可靠的考試,學生成績應接近正態分布。本課程考試基本達到了教學要求。相反如果考試成績呈現正偏態或負偏態分布,則說明考題總體難度過低或偏高。

2.2 集中程度分析

學生成績集中程度的分析可以采用平均成績,平均成績把全體學生成績的差異抽象化,反映了學生成績分布的集中趨勢,有利于學生估計自己在總體中所處的位置。平均成績的計算可以采用算術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等。

2.2.1 算術平均數

算術平均數是計算平均成績最常用的方法和基本形式,它簡明易懂,受抽樣調查變動影響較小,且反應靈敏,總體中任何一個成績發生變化,計算結果亦隨之改變。但它易受極端數值的影響,且受極大值的影響更大,從而影響其代表性大小。然而本文所取樣本量很大,所以受極端數值的影響會較小。本文分析的這657名學生成績的算術平均數為74.83分,且大部分學生的分數集中在60~90分之間,說明大部分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教學內容。

2.2.2 中位數

如果把總體學生的成績從低到高進行排序,則處于中間位置的學生的成績即為中位數。當學生人數為偶數時,則中位數為處于中間位置的兩個學生成績的平均數。當學生成績資料不多,成績分布偏斜程度不太大,但各個考生之間成績差異程度較大或存在極端數值時,用中位數來代表總體學生成績的一般水平具有較高的代表性。中位數的不足是缺乏靈敏度,也不如算術平均數可靠。本文分析的這657名學生成績的中位數為70.5分。本文分析的樣本量很大,但是成績分布偏斜程度不太大,各個考生之間成績差異程度比較大,所以用中位數來代表總體學生成績的一般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3 眾數

眾數是指總體學生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考試成績。當許多學生的成績都為同一個數值或成績分布偏態較嚴重時,用眾數作為平均成績有其特殊意義。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用眾數來掌握大部分學生所處的水平,從而有效地制定或調整教學計劃。

眾數計算簡便、易于理解,不受極端數值影響,但受次數分布的制約。在一般考試中,如果考生人數較少或無明顯集中趨勢的成績資料,可能會沒有眾數,或者有兩個及以上的眾數,此時眾數的應用則沒有多大意義。本文所分析的樣本中,存在多個眾數,比如64分、71.5分、77.5分、83分等,所以在此用眾數反映學生成績分布的集中趨勢沒有太大意義。

2.3 離散程度分析

平均成績是把總體學生成績的差異抽象化,代表了總體學生學業上的一般水平,但學生之間成績或學業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就必須在計算平均成績的基礎上進行離散程度分析,即計算變異指標。變異指標值越大,說明學生之間成績的差異越大,平均成績的代表性越低,此時就不宜用平均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學業水平;反之,則說明學生之間成績差異小,平均成績的代表性高。但變異指標并非越小越好,如果考題難度過低或偏高,學生成績可能普遍很高或較差,此時各個學生的成績會很接近,既沒有特別優秀的,也沒有太差的,以致掩蓋了學生在學業上的真實差距,也就無法對學生的學業做出正確評價。

常用的變異指標有極差、標準差和變異系數。

2.3.1 極差

極差是總體學生成績的最高分和最低分之差。這是測定學生成績差異程度最簡單的指標。但由于極差只取決于極端數值的大小,忽視了中間學生之間成績的差異,因此它只能粗略地反映學生成績的差異情況。

2.3.2 標準差

標準差是測定學生成績差異程度最常用、最科學的指標,是指學生總體中各個成績與平均成績離差平方的算術平均數的平方根,用σ表示。

標準差綜合反映了學生總體中各個學生之間成績的差異程度。標準差定為多大才合適?實踐證明,當學生的成績接近正態分布時,在百分制情況下,標準差為10―15分,成績的差異程度較為合理。如果是選拔性考試,標準差可以大些,如20分以上。

本文分析的這657名學生成績的標準差為9.83分,說明成績的差異程度比較合理。

2.3.3 變異系數

極差、標準差都是對總體學生的成績差異程度進行測定,如果要進行同類科目在不同班級(或不同專業)之間差異程度的比較,在平均成績不等的情況下,就要用變異系數來解決。

比如,2007年春季化工類(生物和制藥)專業與土木工程專業的平均分分別是69.01分、66.19分,標準差分別是8.46和8.97,由于兩個專業平均分不等,所以不能直接比較標準差,可以分別計算其變異系數為0.123和0.136,可見化工類(生物和制藥)專業的變異程度比土木工程專業要小。

3. 影響考試成績的因素分析及個人教學體會

《技術經濟學》考試成績的統計分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學信息,亦從總體上為把握考試質量及學生的真實水平提供了理論依據。通過對《技術經濟學》考試成績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這三個學期學生成績基本上符合正態分布,平均分數比較高。79.75%的學生成績集中在60~90分之間,但是仍有15.99%的學生處于不及格的水平,說明還有少部分學生對技術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掌握不夠牢固。

分析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主要有:(1)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不是很高,這是由于《技術經濟學》不是理工科學生的專業課,所以他們在認識上往往有誤區,認為經濟管理類課程跟他們的專業學習關系不大,很多學生只是為了完成學校規定的學分;(2)學生的基礎程度的差異,我校面向全國29個省市招生,而各地考生的高中學習基礎水平參差不齊;(3)課余時間的利用率不足;(4)學生不能很好地把握課程學習的重點和難點;(5)社會因素,社會因素主要指戀愛、父母離異或已故、家庭經濟狀況等,這些因素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而會對學習成績造成影響。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別的因素會對學生成績有一定的影響。鑒于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作者提出以下教學體會,僅供參考。

3.1 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由于學生學習本課程的興趣和主動性不是很高,而且這門課程學生上課人數較多,教學十分困難。所以首先要強調理工科學生學習經濟類課程的重要性,進而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技術經濟學可以解決生活中很多實際問題,比如學習的投入和產出問題,個人買房、買車月供如何計算,等等,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聽課,可以促使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思考,專心聽講,尋找答案,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要多為學生提供教學相關參考資料,鼓勵學生利用學校豐富的教學資源主動學習,擴展學生知識面。

3.2 活躍課堂氣氛,開展課堂討論。

活躍的課堂氣氛既能調動教師的講課情緒,又能使學生全面掌握、正確領會教師傳授的知識。所以建議采用開放的、積極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梢赃M行案例討論,比如三峽水電站建設項目可行性分析問題;還可以運用技術經濟學的決策分析方法分析實際問題,比如大學本科生畢業是直接就業還是考研繼續學習,買車好還是租車好,等。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以及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發表自己的看法,這種討論可以讓學生隨便發言,也可以將學生分為甲乙雙方進行辯論。

3.3 理論聯系實際。

《技術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使學生學好技術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必須結合實例教學。比如,作者在講解資金時間價值的資金回收公式時,以一位教師買房為例講解如何計算月供的問題。通過一些例子的講解,把技術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和實際結合了起來,由此充實了教學內容,使學生真正感到學有所用。

3.4 多與學生溝通交流。

教師與學生之間及時和多方位的溝通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學生在聽課過程中會經常遇到聽不懂的情況,從而影響對后續內容的理解,因此建議講課時允許學生隨時打斷授課,舉手提問。課下應主動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做到有的放矢;還要關心學生的生活問題,了解學生的困難。

參考文獻:

[1]陳立文,陳敬武.技術經濟學概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1.

[2]陳娟.講授技術經濟學全校性選修課的幾點體會[J].技術經濟,2004,(5):50-51.

[3]何慶光.學生考試成績的統計分析[J].廣西財政高等??茖W校學報,2004,(4):89-91.

篇8

數量經濟學起源于西方的經濟學理論,是經濟學科的一個分支。數量經濟學旨在通過與實際社會經濟問題結合建立數學模型,來定量研究經濟問題。目前,運用計量經濟方法對現實經濟問題進行研究已經逐漸成為中國經濟學研究的主流范式,數量經濟學正顯示出巨大的功效和普適性。

數量經濟學內涵

數量經濟學概述。隨著經濟的發展,單純將研究重點停留在是什么,為什么的定性研究基礎上,脫離了理論基礎和數量分析,已經無法滿足指導經濟運行的實際需求。因此,有必要將經濟變量之間的變動關系通過一定的數量關系表達出來。數量經濟學應運而生。數量經濟學是一門方法論體系的學科,為其他經濟類學科在研究過程中提供一些分析工具以及具體的方法。研究人員和政府利用數量經濟學探討和研究的量化關系,可以有效地指導現實社會經濟的運行,從而制定出相應的可靠計劃和政策。

數量經濟學與經濟學的聯系和區別。在我國,數量經濟學由經濟理論指導,以質的分析為基礎,用數學方法和計算技術研究經濟數量關系。數量經濟學屬于經濟學領域的一個分支學科。在數量經濟學研究領域中,各界大都將研究重點放在經濟運行機制以及具體的資源配置方式,其本質則是利益的分配和協調機制不同。由于利益不同,具體的表現形式將會存在一定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研究對象、前提假設、具體研究方法等當面的不同。

數量經濟學在我國的發展情況

我國數量經濟學發展起源 。我國數量經濟學的學科雛形最早于改革開放后產生。1979年,中國社科院副院長于光遠召集了各學科的學者參加“開展數量經濟研究,成立中國數量經濟研究會”座談會,大會中提出“經濟數學方法”是可以成為研究領域名稱的,然而并不適合作為學科名字。座談會隨即提出了十幾項名稱,最后于光遠拍板命名為“數量經濟學”,英文名叫“Quantitative Economics”。不久,烏家培為組長帶隊赴美國訪問并學習,回國后他籌建了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中國第一家數量經濟學研究機構就這樣誕生了。

1984年10月10日至16日,全國數量經濟研究會在合肥召開第二屆年會,會上決定將“全國數量經濟研究會”改名為“中國數量經濟學會”,這一名稱沿用至今。從此以后,數量經濟學在我國迅速發展起來,并且在這個領域內出現了經濟科學工作者同自然科學工作者相互結合的趨勢。各類數量經濟學研究機構、學術團體紛紛成立,國內各大高校都開始設立數量經濟學專業或數量經濟學研究方向,幾乎所有的經濟類專業都開設了計量經濟學或數量經濟學專業課程,尤其是在碩士生和博士生,計量經濟學更是成為必修的核心課程。我國數量經濟學的發展方興未艾。

數量經濟學在我國的發展線路。在1979年至今的30多年里,數量經濟學在我國按照兩條線路發展。一是數量經濟學的理論方法研究;二是現實經濟問題的應用研究。

在理論方法研究中,數量經濟學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兩個特征。第一,研究成果由早期的教科書和譯著,轉變為后期的專著和學術論文,且大多為經濟計量學的內容;第二,從學術論文中可以看出,我國學者對數量經濟學的研究由淺入深,技術含量由低到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科書有再版了多次的李子奈、潘文卿編著的《計量經濟學》、趙國慶主編的《計量經濟學》,譯著則首推幾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著作,如克萊因(L. R. Klein)獨著或合著多本計量經濟學的著作等。有代表性的專著和學術論文包括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量關于投入產出、線性規劃、系統分析原理的著作,這時期的研究成果較多地帶有前蘇聯經濟學理論的色彩,不完全屬于純西方經濟計量理論;20世紀90年代后,數量經濟理論方法研究日益向縱深向下發展,各種預測算法、組合模型理論等層出不窮,這一時期的所有研究成果都是典型的經濟計量方法論。

數量經濟學在我國的另一條發展線路是對中國現實問題的應用研究。這類研究隨著國內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體現出明顯的時代特征。在20世紀80年代,數量經濟學方法剛剛傳入我國,學者的研究重點多在以計量方法解決當時的經濟問題,如國民收入增長率的定量分析、鋼板消費量和工業儲量探討等。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又面臨著一些新的熱點問題,如經濟全球化、國有企業改制、經濟體制改制等。進入21世紀后,計量模型和方法在現實問題研究中的應用更加廣泛,呈現出較強學術性。

數量經濟學在我國的發展特點。數量經濟學在我國的形成與發展,不僅引進了西方經濟學的相關內容,還結合了我國的實際國情,將經濟學分析的數理方法、計量工具和模擬技術統一在一起,為經濟學研究提供了獨特的方法論體系。這一方法論的形成及發展成為我國現代經濟學發展的必要基礎,也將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增磚加瓦。

數量經濟學在我國的發展方向與展望

數量經濟學的應用范圍將被拓寬。未來,通過對資源與需要、社會經濟關系、理、經濟信息以及價值判斷等實際問題進行剖析,數量經濟學的應用范圍將被拓寬。延伸范圍包括數理經濟學中的博弈均衡理論,計量經濟學方面的博弈模型參數的估計以及檢驗問題,以及模擬經濟學中的非均衡、非穩定變量的研究。

更加注重量化分析。量化分析就是將一些不具體、模糊的因素用具體的數據來表示,從而達到比較分析的目的。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在對經濟的研究中將更加注重量化分析。在社會高需求的作用以及國際經濟形勢日益復雜的趨勢下,更高級數的數量經濟學將會成為主流,更多的人才也有望涌入這一學科及領域。

更加適應我國現階段的實際經濟狀況。要堅持以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指導數量經濟學的發展,根據相關基本理論,建立和完善具體的研究工具,對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進行全面的研究。再在此基礎上,把經濟學理論進行條理化和規范化,從而發現新問題和新理論,進而使得這些理論更加適應我國現階段的社會發展實際情況。

篇9

關鍵詞:技術經濟學;教學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考核方式

技術經濟學是技術科學與經濟科學相交叉的邊緣科學,其主要任務是從經濟角度對工程項目、技術方案進行分析評價,為投資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從而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提高投資決策水平和經濟效益強有力的工具。它具有綜合性、系統性、實用性、預測性和定量性等特點。由于“技術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因此,需要采用課堂理論教學、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凹夹g經濟學”課程教學要在現有改革實踐成果的基礎上與時俱進、不斷深化,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

一、教材建設與教學方案的改革

教材建設是高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完成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條件。教材建設的任務:一是要確保質量;二是要有新意、有創意,要瞄準學科前沿的發展動態;三是要符合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目前國內有不少有關“技術經濟學”的教材,但缺少反映有關林業方面的教材,而且也未能及時體現我國經濟改革、會計改革、稅制改革等方面的新內容、新變化。因此,編寫(林業)技術經濟學系列教材就成為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借鑒國內外有關技術經濟評價方法與經驗,充分結合林業的實際,北京林業大學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廣泛征求各層次學員的意見,結合學科的發展和各專業的需要,啟動了高質量的教材編寫工作。預計形成《(林業)技術經濟學》系列教材共3冊,分別為:《技術經濟理論(上冊)》、《技術經濟方法(中冊)》和《林業技術經濟案例研究(下冊)》。需要說明的是,按照我校目前的教學計劃,“技術經濟學”內容體系分為兩段:非專業本科階段講授技術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專業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結合專業開設技術經濟學應用方面的課程。按照學校教學計劃的規定,上述系列教材中的《技術經濟理論(上冊)》和《技術經濟方法(中冊)》僅適用于非工商管理和林業經濟管理專業的本科教育,即適用于專業選修課和公共選修課的學生使用;而對于工商管理、林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和研究生階段的學生3冊教材均適用。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在使用上述系列教材的同時還要指定國家優秀教材、國外高水平的原版教材作為指定教學參考書,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提供有效的文獻資料。

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教材系統的配套建設,在確保高質量教材建設的同時,還應根據技術經濟學理論的新發展,形成規范的教學方案,包括教學課件、教學講義、教學大綱?!凹夹g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應以發展的觀點,本著“強化基礎與提高能力的宗旨”,并根據社會的發展和學科的變化合理選擇和組織新的教學內容,精簡和調整原來的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更有體系、更完整、更新穎,實現教材、學習指導書、教學課件相結合的模式。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

在科研式和研討式教學方法改革的基礎上,我們探索了案例式教學方法,建立了“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加習題、案例分析、上機實驗、課程設計”五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具體做法如下:

(一)教師講授

通過多媒體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對本學科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進行課堂講授,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采用傳統的講授方法以外,積極采用啟發式、研究式、導學式、導創式的教學方法。例如,充分發揮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優勢,利用基于PowerPoint軟件平臺研制與教學內容、方法和形式相適應的“技術經濟學”教學課件,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又如,為了滿足學生參與教與學的意愿,在授課中精選章節,讓學生自我發揮、自我表現,并由同學評析、老師總結,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課件成為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教學手段,并在影響和改變著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由于“技術經濟學”課程突出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操作性強等特點,因此如何把多媒體這種新型的教學手段用好用活,充分發揮其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正是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二)課堂討論加習題

在基本原理、重點和難點由教師課堂講授的前提下,對于比較靈活的教學內容,教師事先提出一些問題,由學生自學、思考、準備,再到課堂上討論。討論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暢所欲言,最后由教師對重點、難點問題加以分析、歸納,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課堂討論的教學方法針對性強,對學生理論層次的提高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通過課堂討論的方式,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此外,針對必須進一步強化的重點和難點知識,應進行課堂習題訓練,形成《技術經濟學習題集》,通過課堂作業的練習,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進一步的了解和全面掌握,并在課堂作業練習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貫穿于理論教學的全過程。在理論教學、習題訓練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內容進行專題案例實踐。例如,在資金的時間價值、技術經濟分析、財務評價等理論教學結束以后,以“折現率應如何確定”、“項目中設備如何折舊”、“項目贏利能力趨勢”等為專題,分別選取不同的案例進行教學。案例教學方法在實施過程中應輔以啟發和情景的綜合教學法,即在分析、討論案例時啟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利用案例本身的特有情景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案例教學方法不僅強化了理論教學,而且學生通過理論知識與案例的一一對應,大大增強感性認識,對課程教學內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案例教學的同時,形成《技術經濟學專題案例集》,并注意經典案例和最新案例的結合,保證案例的規范化與及時更新。通過一個一個的案例教學實踐,使學生們把理論應用于實踐;使學生們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能夠吃一塹長一智,得到運用知識的技能,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

(四)上機實驗

“技術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專業課,要求學生對經濟學、管理學等有較全面的了解。因此,需要采用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本課程設置了10個學時的實驗,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與項目有關的市場、資源、工程技術、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問題進行全面分析、論證和評價,驗證項目經濟評價的基本理論,在運用理論分析實驗的過程中,使學生對理論知識得到進 一步的理解和鞏固。通過實驗,使學生熟悉項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內容和業務流程,掌握項目可行性研究實驗的方法和技巧,熟悉用計算機軟件Excel制作可研報告所需報表的程序。要求學生對每個案例進行詳細計算、全面分析、論證和評價,撰寫實驗報告,主講教師對每位學生的實驗報告進行細致的指導。通過具體的上機實驗操作,使學生熟悉具體業務的操作程序,掌握操作方法,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是對理論、案例、實驗等環節進行整合的一個重要實踐環節。理論教學、案例實踐教學是針對學生的特點各有側重的教學環節,如何使不同的環節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這是課程改革的又一重要課題。應根據目前與技術經濟學相關的各類社會實踐活動,設計出具體的項目經濟評價內容,形成完善的《技術經濟學課程設計指導書》,以指導學生的課程設計。設置項目經濟評價的課程設計,就是讓學生按照建設項目經濟評價的原則、程序和方法,深入研究一個案例,包括原始數據收集、計算方法的選擇、財務報表的編制、評價指標的計算和分析,最終寫出項目評價報告,以判斷項目財務和經濟上的可行性。目的是讓學生充分掌握項目評價的分析方法和應注意的問題。通過課程設計,要求學生根據指定的項目內容進行詳細的項目設計,完成項目計劃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

通過上述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形成《技術經濟學習題集》、《技術經濟學專題案例集》、《技術經濟學實驗手冊》、《技術經濟學課程設計指導書》,以配合全新的教學方法;對方案擬定、技術經濟計算、方案選優、綜合評價等教學內容列出大量的習題與案例,以適應理論教學、專題案例教學、實踐教學的需求。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學生比較重視考試成績,因為考試成績決定學生綜合測評的名次和獎學金的等級,甚至直接影響到學生畢業后人生道路的選擇。因此,如何使考試成績真實、有效地體現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與把握,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直是教師思考、探索的問題。“技術經濟學”課程不僅理論性強,而且與現實結合緊密。對這門課程的考核,既要考核學生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要評判學生靈活運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然而,目前的考試方式單一、題型固定,考查死記硬背的多,考查學生能力的少。為了克服這種不良現象,應通過多元化和復合式的考核方式,對課程學習的全過程進行考核。我們計劃進行“題庫測試、習題訓練、上機實驗、課程設計”四位一體的考核制度改革,采用多種考核方式,力求全面、公正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充分考查學生對課程的整體把握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識、又考能力與素質,切實考出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考核制度改革的具體做法是:建設測試題庫,編寫《技術經濟學習題集》、《技術經濟學實驗手冊》、《技術經濟學課程設計指導書》,形成“題庫測試、習題訓練、上機實驗、課程設計”四位一體的考核制度;每位學生期末的課程總成績應涵蓋“題庫測試、習題訓練、上機實驗、課程設計”四個方面,每個方面按不同比例計入學生的課程總成績。

首先,根據每位學生對《技術經濟學習題集》中作業的完成情況給出習題訓練成績,并以20%的比例計入課程總成績。其次,根據《技術經濟學實驗手冊》的規定,考察學生實驗課程的表現情況和實驗報告的完成情況,并以20%的比例計入課程總成績。再次,按照《技術經濟學課程設計指導書》的規定,考核學生的課程設計,并作為開卷考核以30%的比例計人課程總成績。最后,根據“題庫測試”中提供的試題類型,結合學科的發展和課堂講授的內容進行期末考試,以30%的比例計入課程總成績。即每位學生最終的課程總成績一習題訓練成績×20%+上機實驗成績×20%+課程設計×30%+期末測試×30%。

這種考核制度不僅有效地避免了閉卷考試造成學生死記硬背、高分低能的現象,同時能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鍛煉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技術經濟學”課程的建設和學生素質的提高。

篇10

關鍵詞:水工程經濟;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給排水工程造價;課程體系

水工程是全國高等學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為推進教學改革和貫徹“加強基礎、拓寬專業面”方針,在對給排水工程專業新名稱醞釀過程中提出的一個名稱,水工程與科學是以水的社會循環為對象,研究水的供給及處理、廢水的收集及治理以及水資源保護及利用的工程應用性學科。水工程經濟是水工程技術學與工程經濟學的交叉學科,是以水工程項目為對象,以經濟學理論為基礎,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運用經濟分析方法,對水工程項目各種可行方案進行分析比較,選擇最佳方案的科學。其核心任務是對水工程項目技術方案的經濟決策。因此,《水工程經濟》是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課程。

1《水工程經濟》課程開設的背景

自上世紀80年代,在給排水工程領域,系統地開展有關水工程經濟問題的研究。1991年上海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沈德康、王德仁等編著出版了《技術經濟》一書,闡述了技術經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在給排水工程中的應用與研究,明確提出了工程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進行建設項目的科學決策、研究工程造價的控制和管理、探討和開展工程建設的費用模型和優化設計。此時國內各高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原名“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中,除給排水工程施工課程涉及少量工程造價知識外,幾乎沒有其他工程經濟類知識單元和知識點。1993年,國家建設部牽頭編制、了《給水排水建設項目經濟評價細則》,在《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的指導下,為城鎮給排水建設項目規定了評價方法與參數。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國家在工程建設領域強制推行招投標制度后,國內一部分具有給排水工程造價師資的院校開設了給排水工程概預算課程。2001年,全國給排水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了給排水工程本科教學專業課程設置的修訂結果,增設了《水工程經濟》課程。2002年由張勤、張建高主編、張杰院士主審,出版了給排水工程專業第一部《水工程經濟》教材。至此,部分學校陸續將給排水工程概預算課程調整為水工程經濟課程,或新開設《水工程經濟》課程。2012年,高等學校給水排水工程學科指導委員會編制了《高等學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以下簡稱《專業規范》),明確了和水工程經濟有關的知識單元和知識點。

2《水工程經濟》課程教學要求

2.1《水工程經濟》知識單元、知識點要求?!秾I規范》規定了與《水工程經濟》課程有關的知識單元、知識點。知識單元包括:投資方案評價、工程項目財務分析、敏感度和風險分析、費用效益分析、設備更新分析、水工程項目后評價、水工程建設項目投資、水工程項目估算、概預算的編制和水工程的運營費用分析。知識單元是給排水工程專業學生必須學習的內容,知識點是知識體系結構中的最底層,代表相關知識單元中的單獨主題模塊。《專業規范》規定了與《水工程經濟》課程有關的核心學時數為16學時。16學時為各高校執行的最低限值,知識點的內容必須包括在各校教學計劃中,是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獲得學士學位必須具有的;知識點和核心學時并不能完全代表該知識單元的全部內容和要求,在具體實踐中各高??筛鶕陨磙k學特點適當增加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數。2.2應用知識的能力要求?!秾I規范》明確規定了本專業本科生應具有的應用知識的能力:具有較熟練地應用所學專業知識和理論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能夠從事給水排水系統的規劃、設計、施工、運行、管理與維護的能力。

3《水工程經濟》課程現狀

3.1《水工程經濟》課程教學課時和師資。目前,大多數高?!端こ探洕氛n程開設約1.5~2學分、24~32課時左右,個別高校根據其培養方案開設了3學分、48課時?!端こ探洕匪こ碳夹g學與工程經濟學的交叉學科,現在各高校開設《水工程經濟》課程的教師主要有兩類:一是由經濟學或工程經濟學教師兼任,二是由給排水工程專業教研室教師兼任。3.2《水工程經濟》課程教材現狀。目前,給排水工程專業可供選用的《水工程經濟》教材有兩部,一是張勤,梁建軍,張國珍主編的《水工程經濟》(第2版),其二是由王永康、趙玉華、朱永恒主編《水工程經濟—技術經濟分析》(第2版)。兩部教材的內容嚴格按照《專業規范》的要求編寫,主要包括:資金的時間價值、投資方案評價、財務分析、不確定性分析與風險分析、費用-效益分析、價值工程、水工程建設項目投資、水工程項目概算和水工程運營費用分析等。

4《水工程經濟》課程存在的問題

4.1《水工程經濟》課程課時和師資。在給排水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中,有關經濟學方面的課程僅有《水工程經濟》這一門,32左右課時偏少,較難在規定的課時內學完《專業規范》規定的內容,并達到《專業規范》所要求的應用知識的能力。經濟類或工程經濟學教師教學過程中,由于老師對水工程領域的知識缺乏,上課的重點在工程經濟學基礎,部分高校直接用《工程經濟》作為相關教材,知識點難以覆蓋《專業規范》要求的寬度,課程內容難以與水工程有機結合,教學效果不佳。給排水工程專業教師對工程經濟學、水工程估價等知識掌握不夠,許多知識點只能照本宣科,或者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降低了學生學習積極性。4.2《水工程經濟》教材內容。目前面試的兩部教材的內容嚴格按照《專業規范》的要求編寫。但是,《專業規范》只是對核心知識點提出了基本要求,不同層次、不同辦學定位的學校,可以根據學校的定位和培養方案,在此基礎上增加內容,以體現各高校自己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給排水工程“應用型”人才,應具有“能夠從事給水排水系統的規劃、設計、施下、運行、管理與維護的能力”。和水工程經濟相關的能力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能夠編制給排水工程技術經濟評價報告,報告主要內容包括水工程投資估算、資金籌措、財務分析、不確定性分析、費用-效益分析和結論等,該報告在建設項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階段編制;二是在建設項目實施階段編制水工程投資概算、施工圖預算等工程造價文件。在水工程項目的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方案設計和工程施工等階段,確定建設項目的造價都是不可或缺的,工程造價是所有投資方案技術經濟評價的基礎?,F有教材,側重工程經濟學內容,水工程概預算部分所占比重較小,而學生畢業后很多工作都離不開概預算知識。針對這一實際情況,部分高校教師在課堂講授中,結合《給排水工程造價》相關教輔資料,將概預算部分比重加大,豐富了教學內容,激發學生求知興趣,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知識,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5《水工程經濟》課程內容體系的思考

從培養應用知識的能力角度出發,《水工程經濟》的內容應包括工程經濟、工程財務和水工程估價則三部分。這三部分內容分屬不同的課程,從學科劃分的意義上看,工程經濟屬技術經濟的內容,工程財務屬會計學的內容,工程估價屬工程管理的內容。由此可見,《水工程經濟》的內容所涉及的領域是很廣泛的,其中任一方面的內容都可以獨立成冊。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合理組織《水工程經濟》課程的內容,直接關系到《水工程經濟》的教學效果。比較可行的方法之一,是將《水工程經濟》內容分為“工程經濟學基礎”和“水工程估價”兩大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的模塊,將工程財務的內容作為“工程經濟要素”納入“工程經濟學基礎”?!八こ坦纼r”內容包括水工程建設項目總投資、水工程建設項目造價文件的編制和給排水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其中工程量清單計價是現行的建設工程發承包階段及實施階段的計價模式,應重點闡述。采用模塊化帶來以下幾個好處,一是完善了《水工程經濟》課程內容體系,彌補了現有教材水工程概預算部分內容不夠完整的缺點;二是教學過程中,依據模塊的內容,選擇不同學科的老師,“工程經濟學基礎”可以由工程經濟學的老師擔任,“水工程估價”則由給排水工程專業教師擔任,發揮各自的長處,既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又避免了師資不足的問題;三是各高??梢愿鶕约簩W校的定位和培養方案,對教學內容有所側重、有所取舍,以體現學校不同的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

6結語

能夠進行水工程建設項目技術經濟分析和評價是給排水工程專業學生不可或缺的能力,在有限的課時內,合理組織《水工程經濟》課程的內容,直接關系到本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針對本專業學生經濟學基礎薄弱、課程學時少、內容繁雜的實際情況,水工程經濟課程內容應結合學校定位和培養方案確定,教學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為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給水排水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2]李喜林,劉玲,肖利萍,劉海卿.水工程經濟課程建設與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5).

[3]周俊,張偉.《水工程經濟》課程建設與改革[J].價值工程,2013(14).

[4]劉小雷.基于“卓越計劃”的《水工程經濟》教學實踐環節改革初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7(1).

[5]王永康,趙玉華,朱永恒.水工程經濟[M].第2版.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6.

[6]張勤,梁建軍,張國珍.水工程經濟[M].第2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