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醫學研究范文

時間:2023-06-15 17:39: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法醫學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法醫學研究

篇1

關鍵詞:心臟性猝死;法醫學;現狀與展望

心臟性猝死從醫學的角度上來說屬于突發性自然死亡,引起死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死者生前存在的心臟問題所致,由于心臟性猝死的死亡形式、時間、地點都無法進行預估和確定,且發病致死率不斷上升。因此,關于心臟性猝死的問題,逐漸引起了預防醫學界、臨床醫學界、法醫學界等領域的共同關注,并對其產生的原因、預防的方法及死因判斷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心臟性猝死的鑒定標準

在通常情況下,法醫學對于心臟性猝死的認定,是患者發病后的一到六小時之內發生的死亡,死亡形式是由心臟疾病引起的意外性死亡。在國際上,由于各國的實際情況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對于心臟性猝死的鑒定標準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歐洲巨大部分國家認為,死者由于自身的心臟病導致的意外死亡,如果二十四小時內無目擊者或者在死后一小時內有目擊者,均可判定為心臟性猝死;而美國以及歐洲小部分國家認為,法醫接觸心臟性猝死的死者一般都是在死亡發生后的一到六個小時之內,因此,在鑒定是否為心臟性猝死的標準為死亡事件發生后的一到六小時之內存在目擊者或者是死者死亡后的二十四小時之內不存在目擊者的情況,就被判定為心臟性猝死。

二、關于心臟性猝死的現狀分析

從法醫學死因分析的角度上來看,心臟性猝死屬于誘發死因。我國關于心臟性猝死的研究,傳統的方法是通過對細胞水平來進行研究,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法醫鑒定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心臟性猝死的研究也逐漸步入了高分子研究的時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體情況如下:

1.免疫組織化學研究的現狀

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法醫學鑒定技術更加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國內外許多從事法醫學鑒定技術研究的專家與學者在研究初期都表示,心肌肌紅蛋白的變化是保證冠心病病例沒有發生大面積心肌梗死的關鍵性因素。隨著研究的進行,研究者開始利用相關的法律條文,對心肌梗死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得出了不同程度的肌動蛋白的缺失是導致心肌梗死猝死的原因。

2.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現狀

根據法醫學研究表明,部分心臟性猝死與蛋白質功能的異常有關,這種異常有可能是先天存在的因素,也可能是后天產生的,是某種心臟病理的改變。如今,對于心臟性猝死的研究,我們可以通過分子生物學的手段,將與心臟病猝死有關的異常蛋白質分為兩類進行研究,具體如下:

(1)關于離子通道的結構蛋白研究。人類的心臟之所以可以保證有規律的跳動,主要是因為心肌的電活動所引起的,而點活動的存在,正式由于離子通道的開閉產生的例子跨膜流動。因此,要加強對離子通道的結構蛋白質異常的重視程度,以免引起心肌點活動發生異常,最終引起心律失常的病癥的產生。

(2)其他離子通道蛋白結構的研究。關于其他離子釋放通道的蛋白結構研究,首先要研究鈉離子釋放通道的蛋白結構,它存在于人類的第三號染色體當中,突變點較多,導致了鈉離子釋放通道中的蛋白分子變化異常,加速了通道的失活速度。而動作電位的平臺期可以提前激活鈣離子的釋放動刀,使其外層的心肌表達量遠遠大于內層心肌。因此,容易導致正常除極的內層心肌激活提前復極的外層心肌,最終導致病人的心電紊亂,引發擴張性的心肌病等綜合病癥。

(3)心肌膜與心肌漿網受體的研究。在肌漿網的受體中,RyR2是鈣離子的主要釋放通道,鈣離子由此通過肌漿網進入包漿。通過科學家的研究發現,RyR2一旦出現編碼基因的錯義突變,可能會使人出現先天性的右心室發育不良,導致其心律失常。

3.蛋白質組學研究與細胞凋亡研究的現狀

(1)對細胞凋亡的研究。所謂的細胞凋零就是由于患者的冠狀動脈受到的阻塞,使得心臟無法獲得正常的供血,最終導致患者的心肌缺血而發生的死亡。近年來,我國對細胞凋亡的研究主要還是以實驗為主,實驗結果表明,大量的心血管系統疾病在產生到病發的過程中都與細胞凋亡有著很大的關系,細胞凋亡也是心肌損傷在臨床的主要表現形式。因此,加強對細胞凋亡的研究,對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意義。

(2)對蛋白質組學的研究。心肌蛋白質組學的研究,對于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研究與探索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許多心血管疾病的病發都是由于心肌蛋白質的變化所引起的。因此,對于蛋白質組學的研究不僅有利于探究心血管系統疾病發病的原因,還對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一個關鍵性的切入點,對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與控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研究蛋白質組學的目的,在于創建一個包含蛋白質鑒定以及相關功能的數據庫,為各類心臟性疾病的檢定和防治提供了極具價值的資料依據。

三、對心臟性猝死法醫學研究的展望

在法醫學領域,我國對心臟性猝死的理論性研究已經十分成熟,許多研究技術以及檢測手段在國際范圍內被廣泛應用。然而,我國對心臟性猝死的研究主要基于是基于動物實驗得出的結果,對人體標本進行的實驗以及臨床試驗的機會較少,實踐經驗不足。由于人體的構造機能與動物截然不同,在實際案例中進行尸檢的檢材條件與在實驗中對動物進行尸檢也有著很大的差別。因此,在未來的研究與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在實踐研究方面加大經費的投入力度,創造與實際案例檢材條件相同的環境進行實驗。在法醫學中,對尸體進行解剖檢驗是確定死者死因的主要手段,也是最為簡單、直接的方法,而目前我國的尸檢率較低,無法為法醫工作人員提供太多的尸檢實踐機會,嚴重的制約了我國法醫學領域的發展與進步。為了解決我國在研究心臟性猝死中存在的瓶頸,國內先后啟動了一系列關于尸檢注冊的研究,相信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可以加深我國對心臟性猝死病理機制的認識,增進社會對心臟性猝死病癥的了解。

參考文獻: 

[1]宋慧慧,楚英杰.心肌梗死后心臟性猝死預測因素研究進展[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6(30). 

篇2

作者單位:300162 天津武警醫學院

通訊作者:葉路

【關鍵詞】 免疫學; 學習方法

免疫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具有理論性、強抽象性及難懂等特點。如何將抽象深奧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是免疫學教學改革的中心環節之一。通過教學實踐,筆者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免疫學學習方法。現總結如下。

1 免疫學學習方法的探索

1.1 免疫學學習中學生思維訓練的探索 免疫學學習的核心是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從而提高學生自身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理解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訓練的目的是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因素,從根本上解決學員的學習動力。思維訓練的關鍵在于有序地引導學員學會用腦,悟出思維之道。在教學方法上應選擇好免疫學教學中思維訓練的著力點。其學科思維訓練的特點在于將專業知識融于思維訓練之中。通過有效的思維訓練讓學員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要防止學、思的脫節,不應單純去教思維方式方法,而是教知識、學知識和培養思維能力的融合,相得益彰。

實驗課上,老師有目的的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訓練,可使學生更能體驗到認真觀察和詳細記錄實驗過程中,所發生的實驗現象對于最終分析求證問題的重要性,并不是通過再三向學生強調觀察問題的重要性,而是讓學生在親臨觀察客觀事物中體驗到觀察的重要性。實驗課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實驗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實驗課學習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改變了以往重理論學習,輕實驗學習的學習態度。

1.2 免疫學學習中的問題解決型學習 問題解決型學習是以“發展知識的運用能力”為目標,它是一種問題解決,問題定向,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這種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在這種學習環境中,學習定向優于教授定向[1]。開展的“問題解決型”學習方法的研究,旨在培養學生的正確思維能力和日后實際工作能力,創造出創新型人才成長的環境,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寓于專業課學習的環節中。具體做法是應用實際事例進行問題解決型學習。在每次授課前出1~2道思考題,思考題的范圍在深度上緊扣前次和本次課所要學習的內容,在廣度上前后聯系。思考題多為應用實踐題,目的是將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在釋疑中授予學生正確理解問題的學習方法,通過解決相關問題,進一步加強知識的轉換和記憶。同時問題解決型學習,亦可促使師生同步提高。

1.3 免疫學學習中學生學習心理與學習方法的探討 注重免疫學學習中,學生學習心理及學習方法的探討和研究,使教師在對學生學習心理有充分認識的基礎上,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改進免疫學課程教學,有助于提高免疫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筆者發現,學生學習免疫學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適應性問題、學習興趣性問題以及學習主動性問題等。其教師的教學方式要重點突出“教”的輸出與“學”的輸入相融合[2],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其學生的學習方法應從感性認識入手,最終深化為理性認識。只要這樣才能將深奧的免疫學理論知識,轉化為能被學員理解和吸收元素,最終加以掌握。

1.4 不同培養目標的授課學員免疫學學習內容的改變 為適應武警部隊建設的需要,近年來本校先后開設了營區醫學、救援醫學、預防醫學以及護理士官等專業,面對不同層次、不同生源、不同培養目標的學員,免疫學作為基礎醫學的一門主干課程,如何根據這些特點進行學習,從而保證教學質量,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是免疫學學習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針對營區醫學、救援醫學、預防醫學的免疫學教學,以強化本學科系統理論知識為學習內容,注重學科的交叉發展及知識更新,力求做到基礎與臨床及預防實踐緊密結合。針對護理士官等專科層次的免疫學學習,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礎知識為主線組織學習內容,適時與臨床實踐相結合,設置好教學情景,深入淺出。

2 免疫學學習方法創新的實踐效果

免疫學作為飛速發展的機能學科,其自身特點是理論深奧、機理復雜,專業知識橫向面廣縱向面深,相互交錯形成復雜的網絡知識結構。專業理論通常是概念中富含概念,用定義來解釋定義,抽象難懂不易理解。要想學好免疫學,核心是要解決好學生的學習思路和學習方法,一旦學生的學習思路跟不上或出現思維上的誤區,必然導致學生產生對免疫學學習的惰性心理,使免疫學教學無法順利進行。針對以上原因,在免疫學學習中必須著力于學生的思維訓練,采取有組織地引導學生領悟和運用各種思維方式去學習免疫學知識,建立正確的學習方法。思維訓練的目的是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因素,從根本上解決學員的學習動力。通過免疫學學習方法的創新,學員們普遍認為接觸免疫學專業領域后,對免疫學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對學習免疫學不再有過多的畏難情緒。學員們不僅能夠入門,理清思路,而且還敢于思考問題和發現問題,學員的自學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主要表現在對臨床免疫出現的問題,善于發表自己的見地。通過參加老師的科研活動,熟悉并了解一些實際工作方法,為今后獨立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會強,邸寶華,王逸濱,等.免疫學教學中自主性學習模式的實踐.檢驗醫學教育,2006,13(3):15-16.

篇3

關鍵詞 醫學遺傳學 趣味教學法 調查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醫學遺傳學課程結構復雜、內容覆蓋面廣、跨度大、發展快、與其它學科的交叉滲透廣泛,對教師的專業修為要求較高。在一般的醫學院校,醫學遺傳學課程多在大學二、三年級開設,課程的部分基礎理論知識學生已在低年級或高中階段學習過,要求教師課程設計、內容取舍得當。另外,醫學遺傳學課程內容多而雜,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主線不清晰、體系不嚴密、層次不分明、學生理不清、重點記不牢等問題,特別是很多內容枯燥乏味,如果教師講授馬虎、呆板、教條、沒有生氣,那么學生學習困難、味同嚼蠟,甚至個別學生有惰學、厭學、懼學、逃學等問題。因此教師在醫學遺傳學教學中必須根據教學內容,結合課堂實際,利用趣味教學法,讓學生在愉快、歡樂中學習醫學遺傳學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本文根據筆者在醫學遺傳學教學中的體會,結合近年在大一和大三課程教學中的問卷調查,對醫學遺傳學趣味教學法作粗淺探討,以利醫學遺傳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1 醫學遺傳學課程內容趣味性課前、課后調查

在授課前和授課后,按教材章節順序,對教材內容的緒論、遺傳的分子基礎、遺傳的細胞基礎、人類基因組學與醫學、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線粒體遺傳病、染色體病、分子病與先天性代謝缺陷病、群體遺傳學、腫瘤遺傳學、免疫遺傳學、藥物遺傳學、發育遺傳學、行為遺傳學、表觀遺傳學、輻射遺傳學、遺傳病的診斷、遺傳病的治療、遺傳病的預防、優生與優育內容進行趣味性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

調查表明,醫學遺傳學課程內容在授課前認為有趣的占59.26%,而授課后認為有趣的學生比例達84.78%,說明通過講授確實提高了學生學習醫學遺傳學課程的興趣。其中提高學生興趣最明顯的是緒論部分,課前為45%,課后達93%,提高了一倍多,因為緒論部分教師的課件、教案、講稿、教學理念、教學設計等方面準備充分,它關系到學生對今后所有醫學遺傳學課程的聽課積極性,因此應該達到這種效果。同時也表明,無論什么課程內容,只要老師精心準備,都會使枯燥的內容生動有趣。從課程結構的課后趣味性分析,遺傳學知識運用方面學生認為趣味性最高,達90.4%,人類遺傳病和遺傳臨床理論次之,分別為83.2%和84.2%,而遺傳基礎理論趣味性最差,為80.5%。

2 醫學遺傳學課程教學方法趣味性調查

針對醫學遺傳學課程內容,采用不同教學方法調查學生學習趣味性,結果如圖2所示,班級小組討論后學生講解趣味性最高,占33.3%,班級小組討論后教師講解趣味性占23.8%,主講教師授課講解趣味性占24%,播放其他教師講解錄像趣味性占10.6%,學生自學趣味性占8.3%。結果表明,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最受學生歡迎,占57.1%,而播放其他教學名師的講解錄像學生認為趣味性不高,只比學生自學高2.3%,顯示教學名師講解錄像只能作為教學資料使用,無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 醫學遺傳學課程講授方法趣味性調查

趣味講授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醫學遺傳學的熱情,讓課堂產生愉悅感,使學生輕松、愉快、爽心地進入學習狀態,提高醫學遺傳學課程學習效果。在醫學遺傳學課堂講授中,綜合各種趣味性教學技能,采用故事引導、比喻擬人、動畫模擬、套用小品、古語今用、寓言俗語、打油詩、熱點流行語、漫畫卡通畫、視頻插入、連環提問、故意歪曲、故意夸大、標新立異、滑稽比喻、一語雙關、答非所問、詼諧夸張等講授方法,發揮學生“無意識”心理活動,集中學生注意力、增強學生記憶力,幫助理解、啟迪思維、豐富想象,學生可以毫不費力、輕松愉快地學懂知識。

從課程講授方法的趣味性調查(如圖3)看,學生認為漫畫卡通畫、打油詩、熱點流行語、故事、一語雙關等趣味性較高,而連環提問、古語今用、故意夸大等趣味性不高。當然,趣味教學在教學中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一是語言趣味,語言趣味的最佳表現是幽默,幽默是教師的課堂口頭語言,在導語、插語、結語中有意采用妙語警句、雙關語、故錯等修辭手段來制造趣味,可收到愉悅諧趣的藝術效果;二是動作趣味,教師在教學中利用趣味化的眼神表情、體態、手勢等動作形象,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或沉思;三是輔助趣味,如輔助教師教學的直觀教具模型、標本、掛圖、表格等,具有引人發笑的特點。趣味是一種很難界定的心理現象,不同教師使用方法不盡一致,醫學遺傳學課堂教學中需靈活使用。

4 趣味教學法對提高學生能力調查

趣味教學以其獨特藝術魅力在學生的愉悅中提高教學藝術效果和水平,體現機智性、娛樂性、教育性,推動學生對知識、信息的追蹤和吸收。趣味用詼諧語言、形象化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思想,啟發人們思考,產生意味深長的美感。趣味集中學生注意力、增強學生記憶力,幫助理解、啟迪思維、豐富想象。趣味可以使學生毫不費力、輕松愉快地學懂知識,潛移默化地開發智力,提高各種能力。

篇4

一、教授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作為英語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英語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會學英語。高一學生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學習習慣不良的問題,學生往往是死記單詞,聽完課做完作業便了事,頭腦中沒有“學會了什么”的意識,沒有學習效率的觀念,學習方法單一,加之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越學越困難,以致最終喪失信心……因此,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學會聽課、學會做筆記,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基礎。

聽課是學習的中心環節。教師除了要注重課堂教學的策略外,還要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聽什么、怎樣聽、思考什么。要求學生不要局限于聽懂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法,更應以聽審題方法以及探索思路的過程為主;要注意教師語言的弦外之音,去體會教師對某個問題的理解,做到心領神會,潛移默化。

筆記是聽課的輔助手段。教師應及時對學生提出筆記的要求并進行指導,指導學生將聽到的內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綱挈領地記,更好地領會教師的方法和策略,以便學習教師的示范項目并注意模仿;要求學生課后全面系統地整理筆記,將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感受作筆錄、圈注,以提高悟性;要求學生將作業中的疑問、反思、心得進行記錄,以便于總結與提高。同時,教師要堅持檢查與督促,使學生養成做筆記的習慣。

二、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藝術

1、做好每節課的前奏工作。一節課的開頭如同給一首歌定調一樣,它可以決定課堂節奏的快慢及教學效果。我利用每節課前三分鐘時間,讓學生輪流做值日報告,保證每一位同學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風采,內容是關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由自己任意選定。學生都有爭強好勝的心理,他們都會認真構思、別出心裁,課前反復練習,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創造一種學英語的氛圍,學生可以在心情愉快的氣氛中開始學習。

2、讀透教材,精心設計教法。每一單元的教學方法應根據各單元的特點,勤于思考,用心設計,盡力使各課的教學方法各異,以增強學生的新鮮感,調動他們學英語的積極性,如每一單元的 Warming up 這一環節的話題,大多比較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如 friendship,music等,可以讓學生先談他們各自的觀點與看法,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最后老師來小結。

3、堅持閱讀課的整體教學,閱讀材料是語言的載體,集語音、詞匯、語法與文化內容于一體。可采用關鍵詞、提綱、問答題、圖表、聽錄音等多種方法。在學閱讀材料之前,進行限時閱讀,老師設置一些問題,要求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培養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準確把握課文大意的能力,這樣可以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串講課文時,通常挑選出能表示課文主體的關鍵詞和短語,巧妙地設計板書,使板書能勾畫出課文概要。閱讀理解能力的訓練是培養自學能力、“授人以漁”的重要環節。英語閱讀是一種辨認文字、理解語篇、進行思考、了解其中意義的復雜的心理過程,是一種心智技能,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全過程的初級階段。加強閱讀能力的訓練,不僅是提高獲取信息的“量”的手段,更是提高“質”的重要途徑。由于高中英語落后生讀不懂課本、讀不懂題的現象十分普遍,因此,教師除注意規范自身的課堂教學(教學用語準確、規范,課堂表述干凈利落)外,在高一引入新的知識點時,就應注重閱讀的要求和訓練。要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本,通讀內容,了解概要,準確理解。在閱讀過程中如果產生疑問(或教師設置了疑問),教師要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再仔細閱讀有關內容,通過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使疑問得以解決。

三、訓練學生的心理素質

篇5

一、引言

隨著國家政策對文化產業的傾斜,從事文化藝術的人員越來越多,藝術生數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多,對廣大藝術生的教學自然而然也成為教育界的新寵。藝術生可分為兩類:一類屬于主動型藝術生,是因為對藝術的真正熱愛,為了追求藝術的夢想而學藝術,另一類屬于被動型藝術生,是擔心學不好其他課程,而自己又有藝術方面的特長,因而選擇報考藝術這條路。

二、藝術生逐年增多的原因

1.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90后”、“00后”小時候都學過一兩門特長,為學習藝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有條件、有資本選擇報考藝術這條路。

2.明星效應:明星的知名度是讓人羨慕的,隨著現代化科技的發展,網絡作為宣傳力極強的媒介,對“90后”、“00后”的影響非常大,如學生對明星的崇拜和興趣達到了很高的程度,甚至對明星的生日、喜好比對家人還清楚,因此很多學生有做明星的想法,進而選擇學藝術的通路。

3.娛樂節目增多,特別是選秀節目的盛行,為藝術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提高了學生對藝術的興趣。

4.莫言的諾貝爾獎影響了這幾年有本文由收集整理點沉默的中國文學,刺激了中國喜好文學的青少年,推動了小說、編劇、編導、微電影等和文學有關的藝術熱潮。

三、藝術生與普通學生的區別

思維學認為,人類大腦的思維分為抽象(邏輯)思維、形象(直觀)思維和靈感(頓悟)思維三種方式。人的左腦主要負責邏輯思維,邏輯思維是理科生應用最多的思維,右腦主要負責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這兩種思維是文科生和藝術生應用較多的思維。藝術生由于自身藝術靈感的作用,可能會有如下現象:學聲樂的學生可能對老師講課的發聲比較在意,學美術的學生可能對老師上課的板書會有看法;學舞蹈的學生可能會對老師講課的手勢和走路的姿勢進行研究,而普通考生則一般沒有這些想法。

四、對藝術生教學方法的探索

藝術生的教學除了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外,還可以利用藝術的延展性思維來進行教學,即用聯想的方法進行引導。

1.尊重學生逆反期的規律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藝術生往往比普通學生更感性,因此,對剛好處在逆反期的高中藝術生,教師更要從心理上來理解、包容學生,并正確地進行引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指在外界因素影響下,對家長或老師所認可的某些事物會產生反感情緒,并故意做出與該事物發展的正常軌道背道而馳的行為的一種心理狀態。

在藝術生的這個生理關鍵期,老師要滿腔熱情地對學生耐心教導,切不可操之過急。教師應多與學生溝通,盡可能與學生做到心靈上的交流,多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2.巧用生活實例來引導

一般來說,藝術生對文科的學習熱情要高于對理科的學習熱情,因此,喚起藝術生對理科的學習熱情對藝術生的教學是很重要的環節,只有對理科感興趣了,才能學好,即使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也會因為感興趣,多花些時間,慢慢引導,慢慢降低難度,最終學會。而激發藝術生學理科的興趣的方法,可以是從生活中找活生生的例子來進行啟發和引導。比如,學生每年過年都有壓歲錢,有些數目還不少,學生可用這些錢直接去買東西,也可以存進銀行,進行理財,而理財的方式多種多樣,我們通過對數學的學習,可以分析理財方案的優劣,更有甚者,可以練習投資,這些事情充分展示了數學的實用性,能引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另外,數學里的幾何對服裝設計的藝術生也是非常有用

轉貼于

的,藝術設計的一些繪圖軟件要以幾何為基礎,幾何學好了,對圖形的藝術設計才能把握得更好。

3.妙用明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俗話說,一代潮流影響一代人,一些歌唱和影視明星的影響力往往比老師的教導更有誘導性,很多“90后”、“00后”都喜歡周杰倫,他是一位既能作曲,又能作詞的歌唱藝人,如歌曲《青花瓷》的歌詞就是周杰倫所寫,這和他的文學功底有很大的關系,沒有好的語文基礎,是寫不出那么好的詞來的。這可以用來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舞蹈學和數學及物理也是緊密聯系的,流行天王杰克遜的太空步是人體在速度、力度上巧妙運用的一種視覺幻象,這種視覺幻象可以從數學上和物理上得到很好的解釋,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和物理的興趣。

“大衣哥”朱之文,憑著驚人的美聲走上春晚,他靠的是堅持不懈的努力,這個例子這可以用來引導學生養成勤學苦練的好品格。當然,這方面的例子很多。

篇6

關鍵詞:氯丙嗪;法醫毒物動力學;死后分布;氣相色譜

中圖分類號:R96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349(2011)08-0982-02

氯丙嗪是二甲胺類抗精神病藥。口服易吸收,主要自腎隨尿排出[1]。近年來出現的氯丙嗪中毒的案件[2,3]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因此氯丙嗪中毒的判定已成為法醫學研究的一個熱點課題。 目前國內外關于氯丙嗪中毒的研究,多見于一些案例分析報道[4,5]和檢材中氯丙嗪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6,7],而關于氯丙嗪中毒法醫學鑒定有關的法醫毒物動力學[8],如死后分布尚未見系統的研究報道。本實驗建立氯丙嗪灌胃染毒大鼠致死模型,研究氯丙嗪在染毒大鼠體內的死后分布規律,為氯丙嗪中毒(死)案件的法醫學鑒定提供實驗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與試劑 TRACEGC&DSQ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美國Thermo Finnigan公司;TRACE 2000 GC氣相色譜儀,美國Thermo Finnigan公司。氯丙嗪標準品(10342-0001)購于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鹽酸氯丙嗪糖衣片每片25 mg,上海信宜九福藥業有限公司;10%氫氧化鈉溶液;SKF525A(內標液)配制成1.0 mg/mL的乙醇儲備液,置冰箱保存。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1.2 動物模型 雄性SD大鼠6只,體重200 g±10 g,實驗前隔夜禁食。經灌胃勻速注入6LD50(1 350 mg/kg)氯丙嗪。待呼吸和心跳全部消失時,迅速解剖動物,取大腦、心、肝、脾、肺、腎、心血等冷凍保存,堿性乙醚提取,氣相色譜質譜法定性、氣相色譜定量檢測其中氯丙嗪含量。

1.3 樣品提取和檢測 取固體檢材1 g或血1 mL,加蒸餾水2 mL,加入內標液10 μL,振蕩,固性檢材超聲細胞粉碎勻漿3 min,10%NaOH調pH至12,振蕩搖勻,加入5 mL乙醚,振蕩15 min,1 800 r/min離心10 min,將上清液移入另一干凈且干 燥試管中,重復萃取一次。40 ℃恒溫水浴中揮干,20 μL無水乙醇定容,取1 μL進樣檢測,保留時間定性,內標法和工作曲線法定量[9,10]。氣相色譜-質譜聯機分析,選擇離子模式檢測(SIM),質譜圖、質量色譜圖定性,氣相色譜檢測,內標法定量。

1.4 工作曲線和回收率

1.4.1 工作曲線 分別在空白家兔血液、肝臟中添加氯丙嗪標準溶液及SKF525A溶液,配制成分別含有氯丙嗪0.1 μg/mL、0.2 μg/mL、0.4 μg/mL、0.8 μg/mL、1.0 μg/mL、2.0 μg/mL、4.0 μg/mL、8.0 μg/mL、10 μg/mL,SKF525A10.0 μg的系列樣品,按2.2項下方法提取并檢測。以氯丙嗪濃度(μg/mL或μg/g)為橫坐標(X),氯丙嗪與內標的峰面積之比為縱坐標(Y)進行線性回歸,所得線性回歸方程Y 5.124 3X-0.851 1,r20.990 1結果表明,肝中氯丙嗪在0.1 μg/g ~10 μg/g范圍內線性關系良好。

1.4.2 回收率 空白肝加入氯丙嗪標準溶液0.2 μg、2 μg、10 μg,按1.3項下方法提取并檢測,工作曲線法計算檢材中氯丙嗪含量,肝中氯丙嗪的提取回收率為(95.8±2.4)%~(118.3±6.2)%。

1.5 統計學處理 各組數據用SPSS 11.5軟件對組織中氯丙嗪的含量進行方差分析及t檢驗,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

2 結 果

2.1 中毒癥狀 大鼠在氯丙嗪灌胃后活動明顯減少,出現嗜睡癥狀,6LD50灌胃后10 h~11 h后出現四肢抽搐,全身痙攣現象,抽搐10 min左右窒息死亡。

2.2 GC和GC/MS檢測 氯丙嗪和SKF525A保留時間分別為6.66 min和10.45 min,峰形對稱,可完全分離,溶劑和空白臟器提取內源性雜質對氯丙嗪和SKF525A無干擾。詳見圖1。

圖1 中毒肝臟氯丙嗪的氣相色譜圖

2.3 死后分布(見表1)

表1 氯丙嗪在大鼠體內死后分布(x±s)μg/mL

3 討 論

本文建立了氯丙嗪染毒大鼠的死后分布模型。6LD50氯丙嗪灌胃后在10 h~11 h內死亡。本實驗所建立動物模型的表現和生命體征符合口服氯丙嗪中毒的表現,可應用于氯丙嗪中毒意外案件法醫學鑒定的實驗研究。檢測生物樣本中的氯丙嗪是判定氯丙嗪中毒的重要方法,目前常用的檢測方法有HPLC、GC、GC-MS等[4-7,9-11]。本實驗建立了生物樣品中氯丙嗪的氣相色譜分析方法――直接進TF 氣相色譜法,能使氯丙嗪和內標物得到較好的分離,可以準確地對樣品中的氯丙嗪進行定量檢測,可以應用于氯丙嗪中毒死亡案件的法醫學檢驗和氯丙嗪的法醫毒物動力學研究中。

死后分布是活體分布的終末狀態[10],影響藥物在機體中分布的因素主要有:藥物的脂溶性、毛細血管通透性、器官和組織的血流量等。氯丙嗪脂溶性強,蛋白結合率高,從理論上講死后分布不均勻。實驗結果顯示,氯丙嗪經口灌胃致死大鼠體內分布趨勢為胃、肺、肝、腦、脾、腎、心、心血。各臟器組織中氯丙嗪含量由多到少分別為:胃>肝>肺>腦、脾、腎、心>心血。說明富血器官和脂質含量高的臟器中含量高于血液,因此,在氯丙嗪中毒(死)的法醫學鑒定中,除了心血、胃外,應采肺、肝、腦、脾、腎、心等檢材,進行全面毒物分析,并結合癥狀及體征發現進行綜合判定。

參考文獻:

[1] 黃光照.法醫毒理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8.

[2] 賈梅芹.1例小兒大劑量氯丙嗪中毒的搶救與護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9):11.

[3] 孫曉暉,桑建忠.氯丙嗪致惡性綜合征一例[J].中國藥物與臨床,2007,7(5):5.

[4] 張春旺,潘紅,馮彩群.一起由氯丙嗪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快速測定[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1,11(1):2.

[5] 肖怡,史家斌.一起因食用鮐魚引起中毒原因的實驗室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1,11(1):34.

[6] 路平,曲志娜,譚維泉,等.氣相色譜-質譜法測定豬肝中氯丙嗪殘留的研究[J].中國動物檢疫,2006,23(7):56.

[7] 陳國征.氣相色譜法測定尿液中鹽酸氯丙嗪[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7,17(1):9.

[8] 克明.法醫毒物動力學[J].中國法醫學雜志,2008,23(6):361-369.

[9] 賀江南,雷麗紅.固相微萃取――氣相色譜法檢驗鹽酸氯丙嗪[J].光譜實驗室,2002,19(6):54.

[10] 王章陽,王亮明,孟曉紅,等.離子對萃取光度法測定復方安乃近微型灌腸劑中鹽酸氯丙嗪含量[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998,18(9):12.

[11] 王玉瑾,陳朝陽,趙雨紅,等.血中精神藥物的氣相色譜-質譜分析[J].中國法醫學雜志,2005,20(1):15.

作者簡介:馬亞男(1983―),女,現為山西醫科大學2008級碩士研究生(郵編:030001);王軍義,工作于山西省陽泉市人民檢察院;尉志文、狄宗仁、克明(通訊作者),工作于山西醫科大學法醫學院(郵編:030001)。

篇7

    可見,我國學者所說的法律實證研究方法具有兩個共同的特點:其一,都是強調對法律現象作經驗的研究,在方法上更多地借鑒使用了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上的個案觀察、實地與問卷調查、實驗等技術方法。正因為其對象和方法上的特性,其所作的研究往往針對個別現象或問題,而非針對整個法體系。其二,都強調此種研究方法與傳統法學研究方法不同,是改造法學傳統研究模式的一種方式;而作為被改造對象的傳統法學研究方法,除了法哲學、法理學等抽象思辨性方法外,主要是指“規范學”或“法律解釋學和規范法學”,也即通常所說之法教義學。于此,產生一意義重大之問題:上述實證研究方法與法教義學在民法研究中各自的定位與關系如何?

從研究對象上看,法教義學是一種針對現行法的理論。此處所謂現行法,就大陸法系國家而言,主要是制定法,但實際上也可能包括甚至更為側重法官法。

法教義學之任務主要在于揭示現行法規范整體之內容與關聯,包括:(1)闡釋對于現行法至關重要的基本價值、基本原理、基本規則與問題解決方案,既包括制定法所規定的、可以通過解釋而獲得的原則或規則等,也包括公認的、司法與法學必須為制定法規則所添補的原則或規則等。對此,法教義學主要是以個案檢驗的方式,依據不同的個案以及個案所提供的經驗來調整概念、建構規則。(2)由于法秩序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逐漸增長,逐漸復雜混亂、不無抵牾矛盾之處,因此必須以理性的說服力并訴諸于公認的基本價值(價值信念)來解釋、協調現行法,力圖使法秩序成為一個無矛盾的統一體。以此而言,法教義學是法秩序的內在體系在學術上的體現。法秩序之體系對于概念之解釋和具體規則之建構又具有指引性的意義。因此法教義學之核心任務,是由法學與司法對現行法作體系化的闡述、加工與續造,在具體的、現實存在的法規范之關聯中去發現其體系,以把握相應領域法律規則之整體,最終以此種方式洞察法秩序之結構,對法作“概念―體系”上的貫穿。因此,法教義學的思維方法被等同于體系方法,體系方法在法教義學中占有核心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成文法系精巧復雜的法典結構必然要求各法條、對各問題的解決方案之間不會發生邏輯和價值上的矛盾,否則會有法律適用上的混亂與困難。

就其與法解釋之關系而言,法教義學是法解釋的任務,也是法解釋的產物。就其與法政策之關系而言,法政策是一種需要通過國家制定、貫徹規范來實現的政治決斷,任何法律規范都屬于以規范形式固化下來的法政策。一方面,法教義學的研究對象就是此種固化后的法政策,因此至少間接地構成了法政策的產物;另一方面,法教義學又必然受到法政策所包含的價值的影響,也要對法政策上目標的實現負責,因此構成了社會秩序與國家秩序的內在法律骨架,將此種秩序或法政策保存于其中。

此外,對于法律實務,教義學具有如下功能:(1)整理與體系化之功能。(2)穩定功能:一旦被認可為“有效”,則可保證就同樣案件作同樣之裁判。(3)減負功能:教義學提供公認的解決模式,若無教義學之存在,則每次都必須考慮一切可能的解決模式。(4)禁止否定功能:不能無理由地、未經理性論證地否定。若要在實務中作出不同于教義學之裁判,則必須給出“更優之論證”。(5)法律適用上之拘束與革新功能:一方面限制了法律家處理法律文本之自由,對于法律適用與法之續造具有拘束效力;另一方面也通過法解釋和續造使法秩序具有彈性。(6)批判與續造功能:重新檢驗舊的解決模式,提出新的方案。

正因為法教義學之體系性,使其具有體系限定性,即僅關注體系內部之論證、體系內部之自我批判,對體系外之因素或考量僅具有有限開放性。易言之,任何超出現行法規范本身的價值、倫理、效率、實施效果等考量,均為體系外之因素或考量,上述法律實證研究方法即為其適例。而此種體系外考量只能通過兩種限定的渠道方能進入法體系:(1)通過影響法政策進而影響立法,但對此尤須注重體系之融合、協調。比如在借鑒外來的法律制度(如英美法上的“合同落空”制度等)時,不能徑直決定采用,而是只能以之為立法變動之誘因,只有在經檢驗確保其不會導致體系上之割裂或漏洞后,才能成為實證法所采納的制度。(2)以民法中的一般條款(比如誠實信用、公共秩序等)為媒介,轉化為體系內之考量,進而影響司法。

另一方面,上述法律實證研究方法作為體系外之考量,卻能在體系外檢驗體系之效果,起到發現問題、指出方向、明確價值的作用,從而能夠間接地影響法教義學及其所建構之法體系。此種作用在體系因成熟、固化而日益純粹技術化、僵化之國家或時代尤為重要,耶林、海克之利益法學即為其顯例。

但在體系不成熟、尚未趨于精致細密的法制落后國家,法律實證研究方法卻因其針對個別問題的、點對點的零碎研究方式,無法擔負起法律體系建構與融合的任務,相反,其只能為法教義學提供體系建構、融合之素材,進而由法教義學來完成體系化之重任。在此階段,作為使民法學科學化、精密化、走向成熟的主要方法,法教義學往往受到特別之重視。

篇8

關鍵詞:醫學 影像學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3(a)-0208-02

醫學影像學在臨床的應用中不僅能夠輔助醫生診斷疾病,還能有效地醫治疾病,目前我國臨床醫學中影像學專業人才還比較匱乏,雖然近年來我國大部分的醫學院開設了影像學學科,但影像學教學效果還有待提高,為此,該文分析了醫學影像學教學現狀,提出了醫學影像學教學方法,為提高臨床影像學教學效率,培養大量的影像學人才提供科學借鑒。

1 醫學影像學教學概述

醫學影像學涉及的范圍比較廣,從傳統的x線診斷學到先進的磁共振成像等都屬于影像學范疇,目前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影像學技術主要利用斷層成像以及電子計算機圖像形成一門醫學課程,從單純的解剖圖像逐漸呈現定向定量的發展趨勢,目前影像學在現代醫學中的應用具有重大意義,將影像學應用在微創手術以及外科手術方面已經成為醫療發展的必要,隨著信息技術與醫學的發展,影像學對醫學專業人員的專業水平要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醫學影像學學科教師,用先進的教學理念以及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影像學專業人才[1]。

2 醫學影像學教學現狀分析

首先,從我國醫學院校的發展形勢來看,部分醫學院校的影像學教學發展比較落后,一些醫學院校影像學學科師資力量比較薄弱,缺乏專業的影像學教師,大部分的影像學教師都由其他醫學學科教師擔任,這部分學科教師對醫學影像學的了解大都流于表面,不能深入掌握學科中具體內容,更無法將影像學教學內容教授給學生,因此,學生在影像學學科教學中也只能學到一些基礎知識,對影像學的實際操作與應用掌握能力無法提高,學生在醫學臨床中的影像學操作水平受到限制,不利于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

其次,影像學學科教學課本與教學內容更新速度較慢,無法跟上時展的腳步,部分醫學院延用陳舊的教學內容,導致學生學習的學科內容不能滿足醫學臨床需求,導致影像學學習缺乏實用性,影像學中包含放射性診斷內容,是輔助醫生診斷病人的重要依據,如果不能科學準確的通過影像學得到檢測結果,會誤導醫生對患者病情的判斷,直接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陳舊落后的影像學教學內容會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與真實性[2]。

最后,在影像學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使學生對影像設備以及設備作業原理進行深入了解與記憶,教師簡單的演示影像操作步驟,學生缺乏實際操作機會,缺乏臨床實踐經驗,直接影響了影像學的教學效果。部分醫學院雖然為學生設置了影像學實踐場地,但實踐設備為各大醫院淘汰的陳舊設備,由于設備過于陳舊,與醫院的新型設備差別較大,學生雖然在學校實踐中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術,但在新設備面前仍然不會動手操作,實踐失去了現實意義。此外,醫學院的學生不僅要學習影像學學科,還有更多的實踐等待學生去做,因此,學生的時間有限,教師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記住更多的影像學知識,使學生死記硬背各種疾病的X線特征,給學生的學習帶來較大的壓力,機械的記憶教學內容,導致學生對影像學學習缺乏興趣,甚至一些學生產生厭學心理。

3 醫學影像學教學方法的應用

3.1 啟發式教學方法的應用

影像學教學中重點知識比較多,需要學生記憶的知識也比較繁雜,知識規律性不明顯,如果學生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記憶知識點,會嚴重影響影像學學習效果,因此,影像學教師應利用啟發式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通過有效的啟發使學生自主思考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膽囊X線與CT檢查中,教師應用比喻的方式啟發學生,將膽囊與X線的關系比喻為乘車安檢時包裹與傳送帶的關系,生動有趣的比喻,使學生充分了解了X線檢測膽囊病變的原理。此外,教師可以將自己日常操作中出現的錯誤總結出來,用自己的錯誤案例啟發學生,使學生認識到影像學操作的具體步驟,在啟發下使學生總結經驗,避免以后犯同樣的錯誤,在教師科學的啟發下,學生對影像學有了新的認識,改變了對枯燥繁雜的影像W的看法,對影像學學習產生了興趣,對培養學生影像學自主學習意識非常重要[3]。

3.2 多媒體教學方法的應用

多媒體教學法在影像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地將枯燥繁雜的知識生動的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通過視覺與聽覺等感官感受影像學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多媒體教學在影像學教學中的應用需要教師掌握扎實的多媒體設備操作技術,能夠做好課件的設計,例如,教師在網絡資源中搜集各種病變的過程,利用計算機技術將視頻進行剪輯,使學生直觀地觀看病灶病變的整個過程,之后教師再將各種病變在影像學中的檢測結果進行對比,學生對真實的病情變化有了直觀地了解,又通過影像學的檢測圖片觀察病灶的變化結果,對影像學臨床應用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有利于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使學生對影像學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在多媒體教學時,教師不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所有的內容全部播放給學生觀看,每觀看完一定的內容之后,要為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使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吸收與消化,允許學生進行討論,使多媒體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3.3 以疾病為中心教學方法的應用

以疾病為中心教學方法的應用主要是指,教師一邊講解疾病一邊播放相關疾病的影像學資料,將疾病與影像學資料相結合,之后以其他疾病為例,先為學生播放疾病相應的影像學資料,使學生觀察影像學資料,引導學生根據影像學資料分析與判斷疾病,做出診斷,學生在診斷過程中可以相互交流與討論,各抒己見,說出自己診斷的依據,教師對學生的討論加以指導。以疾病為中心教學方法在影像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臨床應用能力,以疾病為中心進行教學需要學生課下做好預習和復習,了解每一種疾病的影像學照片特征,教師要做好課堂總結,用具有科學性與邏輯性的言語和專業知識總結學生的課堂表現,對學生加以肯定,引導學生自主學習[4]。

4 結語

綜上所述,醫學影像學教學是醫學學科教學中的重點內容,教師在影像學教學中應摒棄傳統落后的教學觀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實踐為主,不斷提高醫學影像學教學效率,使學生的醫學影像學操作水平得到提高,為我國醫學的發展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小紅,王會玲,趙聯偉.幾種教學方法在醫學影像學實驗課中的應用體會[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6,23(3):322-323.

[2] 王亞蓉,賀延莉,殷茜,等.基于網絡環境的醫學影像學自主學習體系的建設與應用[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2,26(1):52-55.

篇9

[關鍵詞]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課堂教學;科學研究; 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12-0021-03

一、引言

2012年教育部將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拆分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和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兩個專業。其中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主要圍繞自然地理科學進行課程設置,其辦學主旨和培養目標更加明確,專業內涵及定位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1]而原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教師在短時間內對新設專業的發展形式及方向并不十分明確。近年來,該專業的辦學方向逐漸模糊,專業定位不明朗,這導致在專業發展上出現了生源質量下降、課堂教學毫無新意、科學研究停滯等現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地理與遙感學院的教師在專業發展模式上開展了積極地探索,嘗試提出了“教學-實踐-研究”三位一體發展模式,以期對國內高校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的發展有所裨益。

二、構建思路

傳統的自然地理相關專業發展模式倡導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既包括理論知識的傳授,也包括實踐技能的培養。[2]其中理論知識主要來源于課堂教學的過程,要求教師精心授課且學生積極參與。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教學的特色,主要包括野外自然地理實習以及3S技術的應用,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所占的比重較大。近年來隨著高等院校科學研究的氛圍日益變濃,特別是在重點大學中科研成為學科及專業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因此,科學研究也成為本專業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這三方面共同構成了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發展的主體內容,厘清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構建全新專業發展模式的前提。

(一)明確課堂教學與科學研究的關系

課堂教學與科學研究是高等學府的兩大職能,這一點已得到我國教育界的普遍認可。[3]但是對于兩者之間的關系尚存在一定的爭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分為三種。1.教學與科研沒有任何聯系。這種觀點認為高校課堂教學與科學研究應該分離,因為教學的目標是傳播已有的知識,而科研是以探索未知領域為主,兩者不應有任何交集。2.兩者可能會互相影響、相互拖累,即高校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加大,勢必會影響到高校的教學職能,特別是在一些重點大學,教師們往往為科研項目、學術論文疲于奔命,對于難以量化考核的課堂教學卻無暇顧及;而以教學為主的高校不應投入任何力量開展科研,只需搞好教學工作即可。事實上,我國高校的科研投入主要集中在一些重點院校,而一些普通院校或民辦高校,基本上是以教學工作為重心,不同類型的高校其發展的側重點已然不同。3.教學與科研呈正相關關系,彼此共生。這種觀點認為從事科學研究不但不會干擾各項教學工作的開展,反而可以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不同的大學對專業發展的側重點不同,教學質量也參差不齊。重點大學科研平臺相對完善、科研實力較強,多數教師以科學研究為重,課堂教學次之。因此,在這些高校中的教師們應樹立科研為教學服務的思想,緊緊圍繞所授學科的教學實際需求開展科研活動,重視教改課題的研究;而非重點院校對科研重視不夠,建議以教學為重心的教師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這有利于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在課堂教學時能夠高屋建瓴、深入淺出,對研究領域內的前沿、動態有深刻的把握。現階段,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的教師應明確教學與科研呈正比的關系,即教學與科研均不可偏廢,課堂教學能夠促進科學研究,而科學研究可以反哺教學。[4]需要強調的是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所涵蓋的學科范圍廣、研究方向多,開設的專業課程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環境科學、生態學、地質學、管理科學,等等。教師們往往對自己的研究方向十分熟悉,而對所安排講授的專業課程并不一定具備深厚的學科素養。這將制約課堂教學的深入,導致理論課的講授只能淺嘗輒止。因此,我們建議在課程安排上應盡量安排教師講授其熟悉領域的課程,并且不要頻繁更換教師所授專業課,否則會導致教師耗費大量時間備課,卻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建立實踐活動與科學研究的關聯

實踐活動是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教學的重要環節,是理論聯系實踐的重要步驟,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科研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的實踐活動主要分為兩個方面。1.野外地理實習。根據不同高校專業目標及特色的不同,有可能包括地質地貌認識實習、區域資源調查實習、三位一體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植物地理學野外、測量野外教學實習。2.課程實習。這其中包括地圖學教學實習、地理信息系統應用實習、遙感技術實習。而科學研究具有創造性和探索性的特點,其本質還是屬于一種認識和實踐活動。

新的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應強調實踐活動與科學研究的結合。這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教師在實踐課程中可結合最新的專業理論知識甚至研究成果給學生進行講解。例如在野外實習中講解土壤成土因素和成土過程時,可以詳述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形成、組成及演化過程的影響;在講解冰川地貌時,可與最新的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成果相結合,啟發學生去思考氣候變化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使學生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全面掌握自然地理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同時,這還可以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驗證課本知識,使之科研素養得到提高。其二是教師在實踐活動中可深度挖掘知識點,開拓創新,不斷提升自身的科研實力。例如在地貌野外實習中深入探討地貌的成因,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將傳統的理論體系進一步升華;在野外實習時有可能會發現新的地質現象及研究載體,這能為自身的科研提供新的方向。此外,也可通過實習的過程培養優秀的學生來參與自己的科研項目,讓學生承擔一些基礎性的工作,同時可吸引他們來報考自己的研究生,讓他們參與到自己的項目研究中來,提高科研團隊的實力。

在具體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本專業的教師可嘗試將分課程、分階段的自然地理實踐教學整合為自然地理綜合實踐教學,并把實習與探索結合起來進行。對于一些驗證性的實踐活動必須縮減,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的實踐。傳統的由教師單純授課的教學模式應逐步轉變為教師主要確定實習主題,由學生設計方案、野外調查取樣、室內實驗分析及進行實踐報告撰寫的教學模式。

(三)重建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的聯系

受課程內容的制約,同時也囿于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自然地理相關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往往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對實踐教學環節在精力、時間等方面均投入不足。如重視自然地理要素基本特征、類型分布、形成機理的講授,而忽視野外實地地理要素的判讀,缺乏地形圖和遙感圖的讀圖訓練。可見,我們必須摒棄過時的教育理念,重建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的關系。

實踐活動的開展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野外經驗和操作技能,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實踐經驗以及實驗技能,而并非只是專業理論的傳授。豐富的實踐活動能夠強化學生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依賴于扎實的課堂教學。我們建議本專業可以定期組織一些專業領域內的創新實踐活動,如野外地貌識別或地質填圖競賽、地理信息系統應用開發競賽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學校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平臺,鼓勵從事科研工作的教師從科研實踐中提取較為獨立的實踐內容,這些內容既可作為創新實踐活動的課題,也可用于學生畢業設計選題。

三、 “教學-實踐-研究”三位一體發展模式的構建

在厘清教學、實踐和科研三者重要性及相互關系的基礎上,我們嘗試提出了適合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的“教學-實踐-研究”三位一體發展模式。具體表現為課堂教學促進了教師的科學研究,而對科技發展的前沿問題開展探索也可以反哺課堂教學;豐富的實踐活動能促進專業科學研究的發展,特別能激發學生對學術研究的興趣,而科學研究有效地提升了各種實踐活動的層次和效果;課堂教學為各種實踐活動指明了方向,理論指導實踐,反之,實踐活動強化了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見圖1)。

可見三者并不是各自獨立存在的,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們共同構成了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發展的全部內容。三者同等重要,專業教師應努力做到三者的平衡發展,而不可偏廢其中任何一個方面。例如教學水平突出的教師應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開展科學研究及實踐活動,通過自己的教學過程促進科學研究及強化實踐活動;科研實力較強的教師應精心準備每一次課堂教學的內容,加大實踐活動的力度,通過科學研究反哺教學,提升實踐活動的綜合水平;從事實踐課教學的教師也應注重自身科研實力的提升及課堂教學效果的強化,從而更好地為專業發展服務。綜上所述,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的教師若能把三者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就能夠從容地應對專業內涵變化及專業結構的調整。

[ 參 考 文 獻 ]

[1] 侯光輝,張前進,陳衛.以“小區域”導向改造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以天津城建大學的探索為例[J].中國地質教育,2015(1):40-44.

[2] 史培軍,宋長青,葛道凱,傅伯杰, 王民,劉寶元,王仰麟. 中國地理教育:繼承與創新[J].地理學報,2003(1):9-16.

篇10

一、發展經濟學的來源

對任何學科的研究都應該從它的起源開始深入研究它的發展歷程。發展經濟學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它的發展是從20世紀50、60年代開始萌芽,經過十年,該學科就被冷落。從發展經濟學定義看這一問題,在上個世紀經濟迅猛發展,很多國家漸漸擺脫了發展中國家的桎梏,逐漸走上經濟發展道路。

最早的經濟學萌芽是從1938年威廉姆·呂彼克用法文發表的《農業國的工業化問題》。一般把發展經濟學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初。這是結構主義興盛時期t經濟學在這一階段得到迅猛的發展;第二階段,60年代中期。這是新古典派理論在發展經濟學中復蘇并出現依附論,這是發展經濟學發展昌盛時期,緊接著在70年代的時候出現了斷節。直到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為發展經濟學的第三發展階段,這是一個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和新增長理論時期,這個時期發展經濟學達到了理論成熟的時期,很多著作以及一些著名的發展經濟學學家漸漸地在理論上有所創新。

二、發展經濟學的定義

廣義的發展經濟學概念是:凡是研究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都可以算是發展經濟學;狹義的概念是:發展經濟學主要任務就是研究農業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或者說實現經濟起飛和經濟發展的問題。

三、發展經濟學研究方法

經過戰后50余年的探索,人們對增長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尤其在研究方法選擇上,以及方法論認識上均達到了較高水平。不過,即使如此,人們尚無法解釋與經濟發展相關的許多問題。可見該學科知識體系的復雜性。了解發展經濟學最重要的一些研究方法,這有助于在研究過程中減少因研究工具短缺、選擇不當帶來的各種困難,也有助于更方便、更科學地解釋問題、解決問題。可以大體劃分為三類:實證主義、規范主義和實用主義。實證主義的哲學觀點認為,只有通過觀察(感覺)獲得的知識才是可信賴的,舊的實證主義甚至認為推理亦不可靠,而較新的實證主義則信奉事實的邏輯延伸產生的知識也可以認為是可靠的,稱為邏輯實證主義。自然科學中的實證主義認為,只有直接可以觀察到的事物,即有形的事物及其關系才是真實的,認為只有當理論或命題能夠用數量表示時,這種理論才是有效的。

四、發展經濟學的發展

如果說發展經濟學中工業化理論對中國特色工業化道路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那么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對工業化進行了比較準確的定義。前世行副行長、經濟學家錢納里把工業化界定為“一般可以由國內生產總值中制造業份額的增加來度量”,我國的張培剛教授則運用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從技術創新角度對工業化進行解釋,認為“工業化是國民經濟中一系列基礎的生產函數(或生產要素組合方式)連續發生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化(或變革)的過程”。概括起來說,工業化的實質就是高效率的工業部門比例上升,低效率的農業部門比例下降。

其次是工業化理論歷經幾十年發展所形成的一套理論體系,也成為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參照物。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這是發展經濟學研究工業化問題的最初階段,以劉易斯模型為代表。劉易斯認為,主導經濟發展的是工業部門,決定經濟成長的關鍵是工業部門自身的擴張過程,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是工業化的前提條件;他還提出了發展中國家的三種工業化戰略:農產品出口,強調國內市場和制成品出口。

新古典學派這種發展觀點,顯然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客觀實際。事實上,市場機制起不了合理調節的作用,經濟增長的利益并不能普及人群。貧困,失業、社會矛盾、資源不能充分利用等現象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有增無減。除了前述對發展的基本看法外,發展經濟學也承襲了新古典學派的研究方法,并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經濟發展的質的規定性。 在國際經濟舊秩序之下,發展中國家在和發達國家的經濟關系中處于不平等的、脆弱的地位,從而在貿易條件、商品出口、跨國公司投資各方面都蒙受損失。但一些發展經濟學家卻往往從發達國家的角度去解釋和辯護,從而模糊了是非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