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父親早期家庭教育調查研究
時間:2022-03-04 09:44:38
導語:青年父親早期家庭教育調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兒童享受的優質學前教育內在地包含優質的早期家庭教育。青年父親的父職參與能夠有效提高家庭教育質量,惠及孩子和婚姻,因而需要重視和加強青年父親參與研究與指導。通過對廣州市荔灣區2所幼兒園和2所托兒所的186名兒童的年輕父母進行兒童早期家庭教育現狀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該區青年父親參與兒童早期家庭教育存在父親參與觀念較傳統、父親參與方式不平衡、父親參與能力需提高等問題。為此,要加強輿論導向,引導更多青年父親參與;加強父職教育,轉變青年父親參與觀念;改進教育方法,提升青年父親參與能力。
關鍵詞:家庭教育;青年父親;早期教育;父親參與
一、研究背景
2010年,國務院了《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制定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發展學前教育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將基本普及學前教育、明確政府職責、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作為發展學前教育事業的三大任務,特別提出要“重視0至3歲嬰幼兒教育”。由此,嬰幼兒的早期教育,得到了全國的普遍關注。廣州市據此制定了《廣州市學期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將包含早期教育在內的學前教育作為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嬰幼兒享受高質量的學前教育,不僅僅指幼兒園、托兒所教育的高質量,更加內在的包含他們所享受到的高質量的家庭教育,而后者更為根本。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沐浴在父母親的關心和照顧中,年輕的父母也因此擔當起了孩子社會化的第一任教師。在兒童早期教育階段,父母雙親還處于青年時期,他們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著各自不可替代的角色,發揮著各不相同的作用。沒有參與,就談不上教育。年輕父母參與家庭教育的質量,影響著兒童早期教育的質量,因而父母雙親的有效參與,成為提升兒童早期教育質量的重要議題,成為科學發展學前教育事業的一項關鍵措施。父母雙親都以自己的性別角色從不同角度影響著兒童的健康成長,他們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同等重要、不可相互取代。長期以來,兒童社會化的研究主要關注青年母親在孩子發展中的作用,而對青年父親的作用重視不夠。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青年父親的教養態度以及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個性、學習、性別角色的形成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青年父親通過他們所傳遞的行為、態度、信息來直接影響自己的孩子,通過對他人和與孩子發展有關的社會環境的作用間接影響自己的孩子。青年父親對孩子這些影響普遍而深入,超過母親的影響。尤其是父親的道德角色對孩子的影響會一直持續到孩子的成年生活中。與父親接觸少或缺乏父愛的孩子,體重、身高、動作等方面的發育速度都要落后一些,并普遍存在焦慮、自尊心不強、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礙,表現為憂慮、多動、有依賴性,被稱為“缺少父愛綜合征”。在兒童早期教育階段,“缺乏父愛綜合征”通常表現為:嬰兒期容易煩躁不安、夜哭,睡眠質量不好,食欲減退,經常情緒煩躁、做事缺乏耐心、好沖動;膽小、依賴、容易情緒沮喪,嬰幼兒期比別的寶貝更容易哭鬧;不喜歡交際,上幼兒園后經常游離在集體之外,顯得過于內向,缺乏自信;感情比較冷漠,顯得比較自私自利等。這些問題給現在和將來的生活帶來諸多困擾,甚至影響兒童一生的正常發展。美、英、德等國的一些研究發現,缺乏父愛的孩子年齡愈小,罹患綜合征的危險愈大,并且對男孩的影響更為嚴重。與母親參與相比,當前青年父親參與相對缺乏,這不僅表現在實際生活中,也表現在理論研究上。新近家庭教育理論研究中將父親包括在了兒童發展的研究之中,而各國家庭教育實踐中父親的參與也成為家庭教育發展的新趨勢。父親參與成為家庭教育研究領域重要的內容,國外和臺灣、香港地區的學者已積累相當豐富的研究成果,并影響著相關公共政策的制定。我國大陸對青年父親參與孩子早期教育的研究相對缺乏,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當前學前教育事業大發展、提升兒童早期教育質量的現實需要,又必須有效解決父親參與這類根本性問題。因此,研究青年父親參與兒童早期教育現狀,并由此尋找父親有效參與的對策是非常必要的。下文所指的父親,主要指為人父不久,孩子還處于幼兒階段的青年。
二、研究方法、對象
為了深入了解和掌握廣州青年父親參與兒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現狀,探討加強廣州兒童早期家庭教育的有效對策,我們以廣州市荔灣區青年父親為研究對象開展了研究。我們設計了青年父親參與兒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現狀調查問卷,在廣州市荔灣區2所幼兒園和2所托兒所發放200份問卷,有效回收186份,即186位兒童的父親和母親填寫的問卷有效。我們運用SPSS17.0軟件統計父親和母親的回答數據,分析父親參與兒童早期家庭教育的態度、做法及程度,并從中找出相應的指導對策。
三、結果分析
1.青年父親對照顧和教育小孩的看法
(1)青年父親對夫妻職責的看法表1顯示,在186位受訪父親中,對于夫妻職責分工,有59.6%的父親認同(包括表示“同意”或“很同意”,下同)“掙錢養家糊口是丈夫的主要責任”,不認同(包括表示“很不同意”或“不同意”,下同)的有30.9%,平均認同程度為3.45(最高為5,下同);有47.5%的父親認同“男主外,女主內”,不認同的有34.8%,平均認同程度為3.25;有54.7%的父親認同“如果家庭經濟條件較好,我寧愿我妻子做個家庭主婦,在家照顧小孩”,不認同的有28.8%,平均認同程度為3.43;有25.9%的父親認同“在家里,照顧與教育小孩主要是妻子的職責”,不認同的有55.2%,平均認同程度為2.70;有37.6%的父親認同“男子漢應該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工作上”,不認同的有45.8%,平均認同程度為2.94;有20.5%的父親認同“我很少為我們家小孩的事情操心”,不認同的有69.6%,平均認同程度為2.34。可見,相當一部分父親對夫妻職責分工仍固守傳統觀念,即認為丈夫的角色應是“主外”的、“掙錢養家糊口”的、“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工作上”的,而妻子的角色應是“主內”的、“家庭主婦”的、“在家里照顧與教育小孩”的,從而導致部分父親在行動上很少參與照顧和教育小孩,很少為小孩的事情操心,在兒童早期家庭教育上缺位。當然這與傳統的男女之分觀念影響有很大關系。可喜的是,也有部分父親不認同傳統的男女之分觀念,傾向于認同夫妻間要互相平等、分工合作、共同分擔家務、共同承擔教養子女責任的觀念,同時他們在行動上也經常為小孩的事情操心,積極參與照顧和教育小孩。事實上,對教養子女來說,父親和母親具有相同的重要性,父親和母親有同樣的能力、責任去照顧和教育子女。(2)青年父親對夫妻相處狀況的評價調查顯示,在186位受訪父親中,對于夫妻相處的狀況,父親們的自我評價普遍較高,如有74.0%的父親認同“我和我妻子在諸如花錢習慣等生活方式上很少有沖突”,不認同的只有9.4%,平均認同程度為3.81;有95.0%的父親認同“我對我現在的婚姻生活很滿意”,不認同的只有1.2%,平均認同程度為4.38;有72.8%的父親認同“我和妻子對許多日常生活的事情有共同見解”,不認同的只有5.5%,平均認同程度為3.82;有79.0%的父親認同“我平時經常跟我妻子交流對各種事情的看法”,不認同的只有3.9%,平均認同程度為3.93;有75.1%的父親認同“我和我妻子有許多共同語言”,不認同的只有5.0%,平均認同程度為3.85;有96.1%的父親認同“我很感激我妻子為我和小孩所付出的一切”,不認同的只有1.7%,平均認同程度為4.47。可見,超過七成的父親表示他們夫妻在生活方式上很少有沖突,對許多日常生活的事情有共同見解,平時經常交流對各種事情的看法,有許多共同語言;超過九成的父親表示對現在的婚姻生活很滿意,也很感激妻子為自己和小孩所付出的一切。事實上,夫妻相處和睦、關系良好、婚姻生活和諧對教養好小孩十分有利。(3)妻子對丈夫照看小孩的看法調查顯示,在186位受訪母親中,對于丈夫照看小孩時的感受,有85.8%的妻子不認同“我不在乎我丈夫是否花時間和小孩在一起”,認同的只有7.6%,平均認同程度為1.95;有95.6%的妻子認同“我丈夫照看小孩時,我會覺得很高興”,不認同的沒有,平均認同程度為4.36;有91.3%的妻子認同“如果我丈夫對小孩的事不聞不問,我會覺得不高興”,不認同的只有4.9%,平均認同程度為4.26;有56.7%的妻子不認同“如果讓我丈夫單獨照顧小孩,我會不放心”,認同的只有26.6%,平均認同程度為2.57。可見,超過八成的妻子在乎丈夫是否花時間和小孩在一起,超過九成的妻子對丈夫照看小孩、關心小孩的事感到高興,超過半數的妻子對丈夫單獨照顧小孩會感到放心。對于丈夫照看小孩的要求、希望,有53.5%的妻子不認同“我寧愿我丈夫集中精力做他的工作,而不想他分心去照顧小孩”,認同的只有28.4%,平均認同程度為2.69;有48.6%的妻子不認同“如有可能,我寧愿做個家庭主婦在家里照顧小孩”,認同的只有32.8%,平均認同程度為2.75;有90.1%的妻子認同“我有時會要求我丈夫照看我們的小孩”,不認同的只有2.2%,平均認同程度為4.07;有93.5%的妻子認同“我總是鼓勵我丈夫多花些時間和小孩在一起”,不認同的只有1.6%,平均認同程度為4.27;有92.9%的妻子認同“我希望我丈夫能多花些時間照顧并教育小孩”,不認同的只有2.2%,平均認同程度為4.26。可見,超過九成的妻子都希望丈夫能多花些時間和小孩在一起,陪伴小孩一起成長,夫妻共同承擔起照顧和教育小孩的職責。
2.青年父親參與照顧和教育小孩的情況
(1)青年父親對照顧和教育小孩的自我評價表2顯示,在186位受訪父親中,對于所列出的照顧和教育小孩的11種情況,大多數父親表示認同,自我評價較高,如認同“小孩每次問我問題,我都能認真回答”的占73.5%,平均認同程度為3.96;認同“小孩做了好事,我會表揚小孩”的占96.7%,平均認同程度為4.38;認同“我答應了小孩的事,我一定會盡力去做”的占92.3%,平均認同程度為4.28;認同“我帶小孩玩時,總是設法讓小孩玩得開心”的占81.8%,平均認同程度為4.07;認同“我帶小孩很投入”的占71.8%,平均認同程度為3.88;認同“如果我不同意小孩做某件事,我會耐心向小孩解釋”的占70.7%,平均認同程度為3.85。可見,大多數父親對照顧和教育小孩較投入,教育方法較正確,如能認真回答小孩問題,會耐心向小孩解釋不同意其做某件事的原因,會表揚小孩做了好事,會盡力去做答應了小孩的事,會設法讓小孩玩得開心。不過,對于“我對照顧和教育好小孩很自信”,有55.0%的父親表示認同,但有39.4%的父親表示“不肯定”,平均認同程度為3.58;對于“我很了解我們小孩的需要”,有58.3%的父親表示認同,但有35.6%的父親表示“不肯定”,平均認同程度為3.61;對于“我覺得我照顧和教育小孩的方法很有效”,有36.4%的父親表示認同,但有58.0%的父親表示“不肯定”,平均認同程度為3.34;對于“我對教育好小孩感到有些力不從心”,有26.7%的父親表示認同,還有31.7%的父親表示“不肯定”,平均認同程度為2.82;對于“我覺得照顧和教育好小孩是件很吃力的事”,有45.8%的父親表示認同,還有19.9%的父親表示“不肯定”,平均認同程度為3.17。可見,相當一部分父親不了解小孩需要,對照顧和教育好小孩感到自信不足或力不從心,甚至感到很吃力,覺得照顧和教育小孩的方法不夠有效,需要各方面給予更多的指導與幫助。(2)妻子對丈夫照顧和教育小孩的評價調查顯示,在186位受訪母親中,對于所列出的丈夫照顧和教育小孩的8種情況,大多數妻子表示認同,如認同“我覺得我丈夫有照顧好小孩的能力”的占67.7%,平均認同程度為3.71;認同“我覺得我丈夫很了解我們小孩的需要”的占51.3%,平均認同程度為3.47;認同“當我丈夫帶小孩時,他總是十分投入”的占60.1%,平均認同程度為3.54;認同“每當我們小孩問我丈夫問題時,他總是能認真回答”的占66.5%,平均認同程度為3.69;認同“當我們小孩做了好事時,我丈夫對小孩常給予表揚”的占87.5%,平均認同程度為4.08;認同“如果我丈夫答應小孩做某件事,我丈夫總會設法做到”的占75.4%,平均認同程度為3.88;認同“如果我們不同意小孩做某件事,我丈夫會耐心地向小孩解釋”的占61.7%,平均認同程度為3.61;認同“當我丈夫帶小孩玩時,他總是設法讓小孩玩得開心”的占77.6%,平均認同程度為3.90。可見,超過半數的妻子對丈夫照顧和教育小孩的評價較高,覺得丈夫有照顧好小孩的能力,較了解小孩的需要,帶小孩時較投入,教育方法較正確。不過,也有少部分妻子表示不認同或“不肯定”,對丈夫照顧和教育小孩的評價偏低。這表明,部分父親缺乏照顧好小孩的能力,不了解小孩的需要,帶小孩時不夠投入,教育方法欠正確,如不能認真回答小孩問題,不會表揚小孩做了好事,不會設法做到答應了小孩的事,不會耐心向小孩解釋不同意其做某件事的原因,不會設法讓小孩玩得開心。因此,部分父親需在照顧和教育小孩這方面努力改進、提高。將丈夫的自我評價與妻子對丈夫的評價進行對比,我們發現妻子對丈夫照顧和教育小孩的評價相對低一些,這可能是妻子的評價標準較高,對丈夫照顧和教育小孩的要求較嚴格,期望也較高。
3.青年父親參與家庭中子女保育與教育活動的程度
調查顯示,在186位受訪父親中,對于所列出的22項家庭中子女保育與教育活動,父親們的參與程度各有不同,有些活動較多參與(包括“我和我妻子各做一半”或“主要是我做”或“都是我做”),有些活動較少參與(包括“我從來不做”或“我較少做”)。父親參與的子女保育與教育活動按照平均參與程度從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小孩調皮時管教小孩(平均參與程度為3.05,較多參與的占85.7%,下同);帶小孩看病(2.89,74.5%);小孩情緒低落時開導小孩(2.86,74.5%);帶小孩逛公園(2.83,68.9%);帶小孩散步(2.79,67.4%);陪小孩看電視(2.78,63.3%);陪小孩玩室外游戲(2.77,60.2%);帶小孩上商店買東西(2.76,68.6%);陪小孩玩室內游戲(2.75,60.8%);小孩哭時哄小孩(2.72,65.1%);帶小孩探望親戚朋友(2.68,62.8%);送小孩上學(2.62,41.4%);接小孩回家(2.51,37.0%);輔導小孩做功課(2.44,46.4%);給小孩穿衣服(2.40,37.0%);為小孩洗澡(2.40,36.5%);給小孩講故事(2.38,38.2%);為小孩換尿布(2.37,36.1%);參加學校家長會(2.36,36.2%);喂小孩吃飯(2.31,30.1%);帶小孩上課外學習班(2.25,35.6%);為小孩鋪床疊被(2.24,32.1%)。可見,超過六成的父親較多參與陪小孩玩游戲、逛公園、探望親戚朋友、看病、散步、上商店買東西、看電視以及小孩哭時哄小孩、小孩調皮時管教小孩、小孩情緒低落時開導小孩等活動,只有三四成的父親較多參與送小孩上學、接小孩回家、輔導小孩做功課、給小孩講故事、帶小孩上課外學習班、參加學校家長會等活動,只有三成的父親較多參與為小孩鋪床疊被、換尿布、穿衣服、洗澡、喂飯等活動。這表明父親平時參與程度較高的育兒活動是陪伴小孩玩耍、管教小孩這類活動,其次是花時間較多的活動,第三是照顧小孩生活這類活動。這和傳統上夫妻職責分工不同有很大的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少數父親從來不參與或較少參與家庭中子女保育與教育活動,這十分不利于小孩的健康快樂成長。
四、討論
1.青年父親參與觀念較傳統
自古以來,我國傳統上一直存在“男主內、女主外”的觀念。盡管今日的父親在育兒參與方面已有長足的進步,但養兒育女仍然被人們視為母親的重大職責,父親在教育兒女中同樣擁有重要的價值受到忽視,相當一部分父親對夫妻職責分工仍固守傳統觀念,對父親角色的內涵的認識傳統、陳舊,導致部分父親在行動上很少參與照顧和教育小孩,在兒童早期家庭教育上缺位。調查顯示,許多父親對自身獨特的教育作用的認識遠遠不夠,他們與孩子接觸、交往時間少于母親;超過九成的妻子都希望丈夫能多花些時間和小孩在一起,夫妻共同承擔起照顧和教育小孩的職責。這一結果,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父親還未認識到他們在早期教育中父親的重要性,對早期教育投入精力不夠,也反映出妻子對丈夫更多參與家庭教育的期盼。
2.青年父親參與方式不平衡
父親參與是一個多面體,不僅包括參與子女的教育,還包括對孩子的日常照料、關懷陪伴、心理支持等。父親這些參與不但促進子女的身心發展和自身的成長與完善,同時也是夫妻和諧、家庭幸福的重要影響因素。調查顯示,大部分父親認可“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但也采取了切實的方式參與家庭教育,只是參與的方式存在明顯的不平衡。父親參與活動大部分是有選擇性的,有些活動參與程度較高,有些活動參與程度較低,其中參與程度較高的是陪伴小孩玩耍、管教小孩這類活動,參與程度較低的是照顧小孩生活這類活動。這種不平衡可能和傳統上夫妻職責分工不同有關,也和男女兩性性別特征的差異有關。一直以來,母親更多的是照料、撫育、語言交談和身體接觸,父親更多的是身體運動的方式。正是這種差異,導致了父親參與不平衡。
3.青年父親參與能力需提高
調查顯示,父親對照顧和教育小孩的自我評價較高。大多數父親對照顧和教育小孩較投入,教育方法較正確。然而,妻子對丈夫照顧和教育小孩的評價卻相對較低。她們認為,部分父親缺乏照顧好小孩的能力,不了解小孩的需要,帶小孩時不夠投入,教育方法欠正確,需在照顧和教育小孩這方面努力改進、提高。調查還顯示,有相當一部分父親表示自己不了解小孩需要,對照顧和教育好小孩感到自信不足或力不從心,甚至感到很吃力,覺得照顧和教育小孩的方法不夠有效,需要各方面給予更多的指導與幫助。還有部分父親缺乏幼兒教育新理念,教養方式有失偏頗,要么太寵愛孩子、遷就孩子,要么對孩子過分嚴厲、權威,專制現象嚴重。因此,當前,父親參與的整體能力還需要提高。
五、建議
1.加強輿論導向,引導更多青年父親參與
父親參與對孩子健康發展非常必要和重要,引導更多的父親參與需要全社會重視和支持,形成良好的輿論導向。調查顯示,當前大部分父親觀念到位,但參與程度還不高,更傾向于選擇性參與。由于父親選擇性參與,他們的認識與行動之間存在鮮明的反差。究其原因,是社會對父職的傳統評價導向降低了父親參與度。現在社會上評價成功男性的首要標準仍然是事業成功,社會更多地要求男性成為家庭的經濟支柱,對男性參與家庭教育沒有具體要求,不參與家庭教育也沒有過多的譴責。有的父親因為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給別人來帶,這樣的父親不僅沒有受到社會譴責或法律制裁,反而得到提拔重用,還得到“事業心強”的贊譽。在這樣的社會輿論導向下,父親漸漸淡出家庭教育。隨著現代家庭結構的嬗變、母親就業增加及其對家務如何分配的沖擊,父親的職責被重新定義。所以,有必要通過各種方式建立正確的社會輿論導向,充分發揮報刊、圖書等傳統媒體,特別是電視在傳播父親參與信息和知識中的重要作用,還要借助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開辦網上家長學校、短信家長學校、專家在線咨詢等廣泛宣傳“父親對兒童的教育作用”、“父親的職責”,發揮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引導父親更多地參與幼兒家庭教育。
2.加強父職教育,轉變青年父親參與觀念
受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影響,父親只要負擔起養家的工具性角色即被認同,許多人對父親角色內涵的認識不夠全面,對父親角色的認識沒有跟上新時代的要求。當前少數父親從來不參與或較少參與家庭中子女保育與教育活動,他們不了解小孩需要,只負責協助提供家庭物質資源,而教育孩子的責任落在母親及祖輩身上,這十分不利于小孩的健康快樂成長。為此,我們必須因應地加強父職教育,把指導父親參與幼兒家庭教育作為家庭教育工作的側重點,通過家長學校開設父親參與幼兒家庭教育的課程,并把指導父親參與幼兒家庭教育作為幼兒園的硬性任務加以考核。可以依托社區家庭服務中心、幼兒園家長學校,開設父親參與幼兒家庭教育的課程。教育行政部部門要把指導父親參與幼兒家庭教育作為社區家庭服務中心和幼兒園的硬性任務加以考核。對青年父親要加強父職教育,要重點引導他們轉變傳統的父職觀念和父親角色,提高他們對父親參與兒童早期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并告知他們有關妻子對丈夫照看小孩的感受、要求、希望,引導他們理解、認同妻子,與妻子共同承擔起照顧和教育小孩的職責。作為父親,要及時反省自己的言行,調整父親在孩子眼中的形象,以身作則,能以自身最好的形象感染孩子,教育影響孩子。此外,還要從家庭幸福、家庭發展的角度,提高青年父親對建立和諧家庭重要性的認識,掌握夫妻和睦相處之道,為小孩的健康快樂成長創建良好的家庭環境與氛圍。
3.改進教育方法,提升青年父親參與能力
當前,大部分父親參與兒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積極性較高,但方法不科學、能力不強。調查顯示,相當一部分父親對照顧和教育好小孩感到自信不足或力不從心,甚至感到很吃力,覺得照顧和教育小孩的方法不夠有效。父親在育兒過程中有了較科學的育兒方法,就能提升父親參與能力,有效培養兒童行為習慣。父職參與水平的提高不僅惠及孩子和婚姻,對父親自身也有積極的效用。為此,我們在鼓勵和大力支持父親參與更多的育兒活動的同時,要對父親參與方法進行科學指導,為父親參與輸送相關知識與技能,提高父親參與的能力。對青年父親進行家庭教育指導時,要考慮到成人教育的特殊性,采用互動式的活動增強家長的主動性、參與性,加強指導工作的可接受性。社區或幼兒園開展父職教育時,要個別指導與隨機指導有機結合,指導活動與日常的保教工作有機結合,可以專門開設“父親獨特影響力”“如何做個好父親”“學習幼兒教育新理念”等系列講座,召開父親座談會,交流育兒心得,促進家長互幫互助,轉變不良的家庭教育觀念與行為,提高教養小孩的信心、能力感,學會自信、從容、輕松地教養好小孩;開展親子活動,引導父親享受和孩子相處時的親密與愉悅感覺,了解小孩的需要,激發父親主動參與家庭教育的意識,學習和掌握教養小孩的有效方法,如父親平常應多親吻、擁抱、撫摸孩子等,讓孩子時時體驗到父愛的溫暖,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增強教養小孩的成就感、幸福感。
作者:蔣亞輝 戴育紅 單位:廣州市教育研究院
參考文獻:
[1]許巖,紀林芹,張文新.城市父親參與兒童教養的特點及其與性別角色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
[2]徐安琪,張亮.父親參與:和諧家庭建設中的上海城鄉比較[J].青年研究,2007
[3]徐安琪,張亮.父親育兒投入的影響因素[J].中國青年研究,2009
[4]蒲少華,盧寧.父親教養的研究進展[J].中國健康心理學,2008
[5]許巖.關于父親參與兒童教養的調查研究[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8
[6]侯忠偉,劉曉霞,王立花.國外父親參與教養研究綜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7
- 上一篇:高中物理實驗室建設與管理
- 下一篇:青少年綜合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