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防工程范文

時間:2023-06-12 16:38: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村人防工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村人防工程

篇1

【案情】

農民劉某將自己的一座房屋以包工不包料的形式承包給農民袁某施工。村民趙某則跟隨袁某干些小工活,主要負責傳遞材料。2012年11月15日,趙某在所建房屋二樓的施工架子上工作時,由于施工架子傾倒,不慎從二樓摔至一樓地面受傷,導致左肱骨粉碎性骨折,治療中花費醫療費兩萬余元,且經鑒定構成六級傷殘。趙某認為自己跟隨被告袁某干活,且袁某在施工期間未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導致自己受傷,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劉某作為發包人應承擔連帶責任。經協商未果,遂將袁某、劉某訴至法院,要求二人共賠償其各項損失12萬元。

【爭議】

袁某作為包工頭承建劉某的民房,二人之間的建房合同是承攬合同還是建設工程合同,房主劉某是否承擔連帶責任?如果承擔責任,房主劉某、包工頭袁某、趙某之間責任如何劃分?

【說法】

一、包工頭與房主之間的建房合同是承攬合同還是建設工程合同?

我國《合同法》第二百五十一條規定,承攬合同是承攬人按照定做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給付報酬的合同。承攬關系分為一般承攬關系和建設工程承攬關系。建設工程承攬活動一般含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和很大的執業風險,法律要求建設工程合同的雙方必須具有相應的資質,必須有一定的注冊資金和抗風險能力的單位,而農村個體建筑一般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執業風險相對較小,且民間建筑的承包方和發包方多為個體或個體組織。《建筑法》第八十三條規定,農民自建低層建筑不適用本法規定。本案,房主劉某將房屋完全包給包工頭,采取包工不包料的形式,房主不參與建房活動,對建房過程不進行指揮和管理,只要求包工頭按照其要求把房屋建成,所以雙方的合同屬于承攬合同。

二、房主劉某應承擔的賠償責任

既然房主與包工頭之間是承攬關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規定:“承攬人在完成工作過程中對第三人造成損害或者造成自身損害的,定作人不承擔賠償責任。但定作人對定作、指示者選任有過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本案中,劉某作為定作人,明知道袁某無建房資質,仍將房屋承包給他建造,所以應當承擔選任過失范圍內的責任。

三、包工頭袁某應該承擔的賠償責任

趙某跟隨袁某干小工,由袁某支付他工資,原告趙某與包工頭袁某之間就形成了勞務關系。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趙某是在建房工地上干活時從二樓摔至地面導致受傷的,袁某在組織施工時未采取安裝防護網等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對于趙某的受傷應負相應的責任。

四、受害人趙某自己的責任

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規定:“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趙某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明知自己無相應資質,并且在工作中自我保護意識不強,沒有做到安全注意義務而導致事故發生,也應對自己受傷擔負一定的責任。

篇2

關鍵詞:地下空間、人防工程

概述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速,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高層建筑日益增多,地表空間越來越擁擠,使原本緊張的土地資源更加緊缺、匱乏。大規模城市化的結果不僅占用了大量土地資源,造成耕地損失,而且使得城市人口(包括大量進入城市的農村人口)過于飽和,城市交通堵塞和擁擠、綠地減少、土地價格持續上漲;垃圾堆積成山、空氣污染嚴重、城市環境變差,導致“城市綜合癥”。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有利于改善城市環境、節約城市土地、用水和城市能耗。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等工程技術專家曾概括說,開發利用城市地下工程可以一舉四得:解決城市用地緊張、緩解交通擁擠、改善環境和兼顧戰備。

當前,我國已進入了城市化快速發展期,城市化率快速上升。與此同時,土地粗放利用和浪費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城市建設用地已經面臨總量失控、結構失衡的局面。基礎設施重復建設、園區用地效率低下、村莊用地大量閑置。據北京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教授董黎明介紹,目前我國人均城市建設用地高達130多平方米,遠遠超過發達國家城市建設用地人均82.4平方米和發展中國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城市節約土地的一個主要方面在于宏觀上努力實現土地的多重利用。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把城市盡可能轉入地下(地鐵和軌道交通、地下快速路、越江和越海灣隧道),把停車庫、污水處理廠、商場、餐飲、休閑娛樂等盡可能建于地下,就有可能實現土地的多重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效實現節地的要求。

人民防空工程是城市建設、發展利用地下空間的重要基礎設施,可以從整體上增強城市綜合發展能力和防護能力,使城市具有平時發展經濟、抗御自然災害,戰時防空抗毀、保存戰爭潛力的雙重功能。人防工程建設與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密切相關,通過合理規劃,相互整合,可以達到最有效、最合理利用地下空間,更好地發揮“三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戰備效益)。

二、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和利用

隨著城市人口的膨脹和其他要素的集聚,地面上建筑、設施日趨飽和,城市上下水、暖通電氣、煤氣、通訊等管線和地鐵、公路等交通設施已向地下發展,大型地下街、地下停車場也建在地下,節省了大量的地面土地資源。城市的地下空間作為城市建設的寶貴資源,其作用日益突出,會是21世紀城市建設的重頭戲。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和建設,可以增強城市防空防災功能,也利于建設生態城市。現代城市建設中,因缺乏合理配置而產生的環境污染、噪聲污染、交通擁擠、熱島效應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城市的綜合功能,影響了可持續發展。而地下空間的開發,既兼顧人防需要,有利于防空戰備,又通過與地面建筑合理配套和協調,高效利用地面土地資源,有利于增強城市的抗震防災功能和生態效能,從而大大提高城市的綜合抗毀防災能力,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強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已成為城市建設新的發展方向。

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有以下3點原因:

⑴城市建設資源:城市規劃區內可利用地域范圍的地表區域、地下空間、地上空間、水域、山地等,可統稱為“城市建設資源”。作為資源,總是有限的,存在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問題,通過規劃、建設和管理來實現最佳效能。首要問題是規劃,沒有規劃或規劃不當就是建設資源的浪費和使用管理的不便。城市規劃,不光有地表、空間規劃,也要有地下空間規劃,充分利用地上、地表及地下的空間資源,做到有序有效利用、階段性開發。

目前的規劃主要考慮地表區域布局問題,而對于空間及地下空間考慮甚少,尤其是對于淺層及深層地下空間,尚未列入規劃范疇。對廣州市而言,需要開展城市建設資源總量評估、開發程度評估,編制開發規劃綱要,從而為地下空間規劃創造條件

⑵四維規劃:規劃除了三維空間之外,還應考慮第四維,即時間,稱之為“四維規劃”。地表區域的規劃,只能稱為平面規劃,即二維規劃;加上立軸,即考慮地上空間及地下空間,才是三維規劃。實際上,規劃還應考慮時間因素,因為建設有個輕重緩急或者階段性問題,不能簡單地認為把建設資源用足就是用好,一定要為今后的發展留有足夠的空間,因此“四維規劃”就是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可持續規劃。

(3)彌補地面規劃之不足:由于市域版圖形狀、自然地形、地貌及地物等因素影響,往往制約城市的規劃建設布局,結合城市地下空間規劃,就可以彌補地面規劃的不足。對于開發成本這一經濟問題,若綜合考慮,既有提供地下使用空間的交通效益和經濟效益,又有兼顧防護空間及地下人防干道的戰備效益,以及減少地面生態破壞的環境效益,其效益還是可取的。可以成熟一步,發展一步,但首先要做好規劃。

合理利用地下空間,可以在舊城改造方面拓展思維,打破舊的拆、遷模式(舊城拆遷,往往也在破壞了原有的人氣)及拆遷與文物保護方面矛盾,能合理解決新老建筑結合和功能拓展,并為地面創造了開敞空間,符合現代城市建設緊湊化(通過立體化規劃和建設,提高小范圍空間容量來解決)及人文關懷新的理念。

此外,廣州市大力發展汽車工業,城市汽車擁有量迅猛增加,需要足夠的道路及停車場所,地面用地已不足以支持,這也需要大力開發利用地下交通道路及地下停車場。

三、人防工程建設和規劃

人防工程:主要是地下工程,可以充分利用天然巖土體作為防護體,提供掩蔽條件,達到有效的防護目的。人防工程一般分為單建式和附建式(或稱結建式),地鐵及其他地下工程兼顧人防的,不屬于此兩類,不妨稱為兼顧式。人防工程一般都位于地面標高±0.00以下,因此屬于地下空間范疇。人防工程的建設就是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發揮地下空間資源的防護潛能,提高城市的綜合防災抗毀能力。

人防建設要與城市建設、發展相結合。人防工程建設主要是對城市而言,因為城市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人動的主要載體,是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必然是敵方戰爭空襲的主要目標,因此是空襲和反空襲(防護)的主要發生地。人防建設主要是保護城市的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因此要與城市建設、發展相結合。結合民用建筑修建的防空地下室是我市迄今為止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人防工程,是構成人防工程的主體部分。防空地下室跟著地面建筑走,是與城市建設結合最緊密的部分,不僅充分體現了人防建設與城市建設、發展相結合的特點,還體現人員能就近掩蔽、人防工程與城市人口分布均衡、協調的特點。人防公共工程的建設則起著合理調整和優化人防工程布局和結構的作用。其他類型如指揮工程、醫療救護工程、專業隊工程和配套工程等人防工程建設,也要充分體現與城市功能布局、人口分布、重要目標分布相協調的特點。這些要求和特點在人防工程規劃中加以整合并得到體現。

制定規劃,有序開發;完善設計,有效利用。人防工程建設要以人防工程規劃為依據,人防工程規劃以《城市規劃法》、《人民防空法》和《人民防空工程戰術技術要求》為依據,按照國家對不同城市實行分類防護的要求及城市的政治、經濟、軍事目標分布現狀和發展規劃,確定人防工程的總體規模布局和各項工程的防護等級。人防工程規劃作為與城市總體規劃相配套的專業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應當符合城市防護等要求。人防工程規劃經批準后,是城市人防建設和管理的一個法規性文件。通過落實人防工程規劃和建設計劃,建立人防工程體系,并實現地下空間的有序開發和有效利用。

三、城市地下空間開發與人防工程相結合

1、確保必要的人防工程建設

按照國家長期堅持、平戰結合、全面規劃、重點建設的人防建設方針和有關規定要求,人防工程必須在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中保持一定的地位,占有一定的數量。應在確定災害背景的情況下,根據城市留城人口數量,測算各類人防工程的總數量;再根據核襲擊條件下的城市危險區的劃分,以及戰備、社會、經濟、環境等綜合效益的優化,提出合理布局各類人防工程的方案。

2、城市建設與人防工程建設相結合

對于城市中心、居住區中心和機場、碼頭、車站等城市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對外交通樞紐和人群相對較為集中的地區的開發建設,要堅持地上、地下綜合規劃,統一施工,必須考慮防空、防災的地下人員掩護空間,避免自然災害和空中襲擊所造成的人員大量傷亡。在規劃建設城市生命線工程時,如地下水庫、地下輸配電站、地鐵工程、主干輸水管道等,應保證它們有足夠的防災抗震、防空抗毀等防護能力,提高城市綜合抗御災害能力。

3、加強地下工程平戰功能轉換的研究工作

要積極開展地下建筑工程的平戰轉換規劃、設計、建筑材料和施工等技術的開發和研究工作,做到非人防工程在戰時、自然災害情況下能順利、限時、安全地轉換為地下掩護體。

篇3

(一)“高、多、大”是城市工程建設發展的一大趨勢城市化是人類社會具有現代城市特征之演化的歷史過程,它涉及到人口職業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變以及土地和地域空間的變化,而這些轉變和變化又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從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中,我們能夠看出,首先是農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聚集,城市人口密度猛增,而涌入城市的鄉村人口迫于生計就要另謀職業,與此同時還會引發城市生產與住房的緊張,進而導致地價上漲,迫使建筑物開始向高空發展,以美國為例,美國是全世界高層建筑數量最多的國家,據相關資料統計,高度在160m~200m的建筑已經超過了100幢。近年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正在加快,城市工程建設越來越頻繁,高層建筑越來越越多,且呈現出建設速度快、數量多、體型復雜、總高度增大的特點,“高、多、大”已經成為城市建筑發展的一大趨勢,而高層建筑的施工對周圍地質環境的影響也非常大。

(二)發展城市地下空間是城市工程建設發展的另一大趨勢進入本世紀后,為了解決大城市中公共設施過密化的問題,日本、美國以及歐洲主要發達國家開始將一些公共設施轉向地下,大力發展城市地下空間,城市地下建筑已經向更廣泛的方向發展。發展城市地下空間是現代城市工程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日本更是將地下開發上升為國策,提出了開發地下,將國土擴大10倍的設想。我國對地下空間利用的時間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60年代,即大量的人防工程建設,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也加大了對地下空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以城市地下交通為例,我國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大規模的地下工程建設,對地質環境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二、現代城市建設所引發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

(一)地表工程建設造成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大力建設高層建筑以及開發地下空間仍很難緩解城市用地緊張的局面,平原地區的城市建設便開始占用農業用地,山區城市建設便開始向山坡開發土地,由此引發的水土流失、軟土地基、邊坡失穩等問題時有發生,而水土流失、邊坡失穩等問題又會繼續破壞環境,所引發的后果甚至會危機后代。

(二)地下工程設施造成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發展城市地下空間是城市工程建設發展的一大趨勢,但是大規模的地下工程建設對地質環境也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響,如地面變形、地下水流場改變、洞室圍巖失穩、生態環境惡化等。地下工程設施造成的最常見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就是地面變形,最為典型的就是日本東京地鐵施工引發的地面塌陷事件,這對我國當前的地下交通建設無疑起到了警示作用。

(三)水資源開發造成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我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量卻是世界人均水量的1/4,屬于典型的貧水國家,全國缺水的城市已經超過2/3,水資源的日益短缺嚴重限制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很多城市,如上海、寧波、天津、太原等,都因超采地下水,造成了地面沉降、塌陷等環境工程地質問題,以上海為例,累計沉降量已達2.63m,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范圍內因超采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面塌陷已有800多處。(四)固體廢棄物堆放造成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隨著城市工業的不斷發展,人口的不斷增加,產生的人工廢棄物也越來越多,固體廢棄物堆放造成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以城市生活垃圾為例,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的總量正在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長,這個增速無疑是對我國GDP增速的一個巨大諷刺(我國GDP曾長期以8%的增速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跡),目前,我國已經有超過一半的城市被生活垃圾的所包圍。固體廢棄物堆放不適宜,就會造成很多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如影響地表土壤性質、污染地下水系統等。

三、對現代城市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的研究

(一)現代城市環境工程地質研究的關鍵技術現代城市工程建設引發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越來越多且日益嚴重,目前,現代城市環境工程地質技術研究已經成為城市地學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現代城市環境工程地質研究的關鍵技術主要有預測工程地質環境質量的技術、評價工程地質環境質量的技術、改造工程地質環境質量的技術、以及計算和制圖技術等。環境工程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就是預測人類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當前,現代城市環境工程地質問題越來越嚴重,對其進行預測已經成為地學研究中的一項關鍵性工作,加強預測工作,能夠更好地掌握城市工程地質環境質量的變化趨勢。一些大的工程在選址和規劃之前都要對工程地質環境質量進行評價,如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工程。環境工程地質技術在防治工程地質環境污染、抑制工程地質環境惡化等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其應用前景十分廣闊,環境工程地質技術的應用能夠更好地發揮地址工作的主觀能動性。

(二)現代城市環境工程地質研究的主要方向就目前的發展現狀和發展形勢來看,今后現代城市環境工程地質研究的主要方向體現在四個方面,其一,必須盡快建立城市工程環境質量數據庫,隨著計算機應用技術的不斷發展,工程地址數據庫以及制圖技術已經受到國外眾多研究者的重視,在工程地址數據庫系統的基礎上,應盡快建立起城市工程環境質量數據庫,這是今后現代城市環境工程地質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其二,應重視對城市三維空間的工程地質環境質量的預測和評價工作,形成一個多層次、多目標、多因素的預測和評價體系,更好地揭示人類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其三,應加強對城市工程環境質量相關理論以及標度方法的研究,使環境工程地質學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和跨越式的發展;其四,應注重對城市工程建設與工程地質環境質量調控系統的協調發展理論的研究,探索出一條城市工程建設與工程地質環境協調發展的道路。

篇4

一、項目建設地址和規模

11年度新市民公寓建設選址在縣城洪門工業園C區,一期占地約10畝,建設規模10000平方米。

二、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

1、新市民公寓是指由政府提供政策優惠,確定建設標準,限定銷售價格,面向在縣城區務工、有一技之長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出售的具有保障性質的政策性住房。

2、實施原則。以《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及省政府《關于積極推進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的若干意見》和《關于已購經濟適用住房上市交易管理的若干規定》為主要政策依據,實行“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政策扶持、限定銷售價格、限定供應對象、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的原則。

3、工作目標。以逐步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家庭住房困難為目標。建設規劃合理、功能齊全、標準適度、質量優良、經濟實用、環境優美、便利節能的新市民公寓。

三、實施范圍及對象

范圍對象:縣范圍內進城務工農民。

四、住房建設標準和購房價格

(一)住房建設標準。

1.建筑面積控制在60—85平方米/套(根據各種戶型住房的實際需要套數,統籌安排建設)。

2.住房裝修標準執行(外墻為普通涂料或磁磚,室外門窗為鋁合金,室內現澆樓面,衛生間、廚房地面防水,水、電上戶到門口,進戶門為普通防盜門)。

(二)銷售價格。

實行明碼標價,銷售最高價格以建設主體建筑建造成本價為基準價,銷售價格由縣房管和物價部門根據建設項目所處地段,按《經濟適用住房價格管理辦法》及縣政府確定的價格構成因素合理核定。經縣政府研究決定,11年度新市民公寓最高售價為880元/平方米。

新市民公寓內的車庫、店鋪可由開發商自行定價銷售。

五、工程的運作方式

縣房管局為項目建設單位,建設工程采取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縣房管局負責向具有房地產開發資質的企業(以下簡稱開發企業)公開招標。凡持有營業執照和房地產開發資質等級證書、具有充足的資本金,良好的開發業績和社會信譽的開發企業,均可在資質等級證書所規定承擔的開發業務范圍內參加投標。通過公開、公平、公正競爭,擇優選擇符合條件的開發企業建設。開發建設企業對建設工程質量負終身責任,向買受人出具《住宅質量保證書》和《使用說明書》,并按法規和合同約定承擔保修責任。建成后由開發企業按政府的最高限價出售給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縣房管局搖號分配后如有剩余,剩余住房按最高限價由政府回購。

六、招標方式

項目采取公開招標的方式,即符合條件的開發企業均可報名參加競標,通過資格預審,評標工作領導小組評審,確定項目開發企業。

七、投標要求

參加投標的開發企業,應按招標通知書規定的時間報送申請書并附開發資質證書、營業執照副本、資信證明、企業簡歷、主要業績情況和投標書。

投標開發企業報送的投標書內容,應根據招標文件的內容和要求擬定,一般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規劃方案、設計圖紙及綜合說明書;

(二)項目實施方案;

(三)竣工驗收后的管理模式;

(四)違約責任。

投標開發企業對招標文件內容不清楚的,應在投標截止日期十日前向縣房管局提出書面咨詢,縣房管局應在接到書面咨詢后三日內作出書面解答。投標書應加蓋開發企業及其法定代表人印章,密封后報送縣房管局。投標書一經報送,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更改。

八、新市民公寓和經濟適用住房項目實行捆綁招標。

九、建設政策扶持

1、凡申購新市民公寓的進城務工人員,在辦理好新市民公寓的房屋產權證后,均可將戶口遷入縣城區,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2、積極引導各銀行進一步降低門檻,簡化程序,加大對新市民公寓開發建設貸款和個人購房按揭貸款力度。

3、參照國文件精神,對項目建設一律免收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等行政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主要有:市政公用設施配套費、建筑行業上級管理費、建筑工程質量監督費、工程定額測定費、白蟻防治費、人防易地建設費、建筑施工超標噪音排污費、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各類行政性證照費、地方教育附加費、散裝水泥專項基金、新型墻體材料專項基金、防洪保安基金、價格調節基金等。縣自行出臺的收費項目一律取消,不得再收。減半征收經營性收費,主要有:新建住宅供配電工程建設費、工程咨詢費、工程監理費、建筑物防雷裝置驗收費、環境評估費、室內環境檢測費、工地圍墻廣告費等。

十、部門職責

1、縣發改委負責對新市民公寓項目進行立項。工程建設用地以行政劃撥方式供應,縣國土局負責將項目建設用地納入當年年度土地供應計劃,在申報年度用地指標時單獨列出,確保優先供應。項目小區外市政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由政府負擔。

2、由建設局牽頭,按照集約用地、便民、利民和市政基礎配套設施完善的原則,合理確定規劃設計方案。

3、勞動保障部門負責進城務工人員住房需求的調查摸底工作,為制定新市民公寓建設具體規模提供依據。

4、縣發改委、國土、建設、物價、消防、人防、城管、環保等部門,按各自工作職責,對新市民公寓建設涉及的審核審批發證等從速辦理。

十一、申購條件

1、新市民公寓應當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實行“個人如實申報,用工單位評議初審,瀲江鎮政府和工業園區管委會分別牽頭,縣監察局、房管局、勞動就業局參與共同審查審定,并逐級張榜公示。同時公開搖號分配的申請、審查、購買程序。

2、申購新市民公寓的進城務工人員必須同時具備的條件:

(1)在縣范圍內的進城務工農民(男女不限),年齡18周歲以上;

(2)在縣城區務工時間達1年以上,或與城區所在企業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并在勞動保障部門備案;

(3)在縣城區無自有住房。

3、優先供應對象的條件:

(1)夫妻雙方同時在縣內企業服務的;

(2)領取獨生子女證的;

(3)特殊工種或有特殊技能的專業技術人員;

(4)申購對象所在的務工企業對當地財政貢獻較大的。

十二、監督管理

1、為了此項工作的順利實施,由縣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指導和協調實施,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縣房地產管理局。

2、瀲江鎮政府和工業園區管委會,負責建立進城務工人員申請新市民公寓的動態信息檔案,防止不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購買新市民公寓。

3、凡購買新市民公寓后,應當按照規定辦理權屬登記。在辦理權屬登記時,土地、房產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分別在土地使用權證上注明“劃撥土地”,房屋所有權證上注明“新市民公寓”,并在產權人欄目中填寫申請人家庭所有居住人員姓名。

4、新購的新市民公寓不得出租,不得改變使用性質。5年內不得上市交易,如購房人因特殊原因確需出售,必須按申購時縣政府核定的銷售價格由縣政府收購。5年后可上市交易,但應向縣政府繳納土地出讓金,稅費減免等方面的具體優惠額度按縣政府有關規定執行。

5、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一戶只能購買一套新市民公寓。購買人未如實申報家庭收入、家庭人口及住房狀況或者偽造有關證件、證明而購得的,在收回其購買的住房后5年內不得再申購新市民公寓。

篇5

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3年工作回顧

2013年,面對復雜的經濟形勢和“8·17”洪災的嚴重影響,我們以建設“工業新城,長樂之鄉”為目標,全力實施“兩新兩特兩重點”、惠民生、促和諧、強隊伍的工作思路,迎難而上,勇于擔當,主動作為,較好地完成了縣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一、擴規模興工業,經濟實力持續增強

經濟總量不斷壯大。全縣生產總值100.8億元,比增11.2%;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4億元、財政總收入33.7億元,分別比增26.3%、14.5%;國稅組織收入2.6億元、地稅組織收入3.6億元,分別比增24.0%、23.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1億元,比增3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6.7億元,比增12.0%;外貿進出口總額1.2億美元,比增36.9%;實際利用外資2299萬美元,比增25.6%;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157.3億元、本外幣貸款余額48.2 億元,分別比年初增長21.4 %、22.7%。

園區擴建步伐加快。籌資1.7億元,集約土地1373畝,平整土地1015畝,開發面積累計達6500畝。廣東五華經濟開發區區位調整獲省批準,申報省級產業轉移園工作有序推進。工業大道及其市政配套設施建設已完成,工業一路全線貫通,3家攪拌站全部遷出園區。園區實現工業產值27.5億元、稅收1.1億元,分別比增23.5%、11.1%。

招商引資成效明顯。大力實施“鄉賢回鄉投資興業工程”,出臺《五華縣招商引資責任制及績效考核暫行辦法》,落實招商責任,組建專業招商隊伍,共引進項目35個,計劃投資總額122億元。冠華傳導一期、輝駿科技投產,華陽包裝試產,海宴酒業、天東通信、建利纖維等9家企業動工建設。

工業經濟提速發展。深入開展“暖企”行動,投入扶持資金2493萬元,加快工業企業發展。出臺《五華縣扶持獎勵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資擴產項目暫行辦法》等系列優惠政策,扶持長樂燒酒業、輝勝達電器、富勝五金、井得電機等骨干企業做大做強,支持創盛工貿和凸版藝彩增資擴產。新增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37.1億元、增加值7.7億元,分別比增27.3 %、25.1 %。

特色休閑高效農業有新發展。完成了特色農業發展總體規劃編制。出臺推進特色休閑高效農業和耕山致富獎勵辦法,創建了60個耕山致富示范點。新開墾連片100畝以上基地53個,新種植油茶2萬畝、特色水果2.5萬畝、茶葉1665畝,發展特色水產養殖375畝,收購干煙葉4.05萬擔。周江鎮百香果協會被評為“全國先進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登云嶂黃金芽綠茶、松崗嶂七輋徑綠茶、豐華有機大米、大田柿花被評為省級名牌農產品,五華縣強盛生態農林發展有限公司被評為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269家。建成2個萬畝國家級水稻創高產示范片,完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4.8萬畝。糧食播種面積82.4萬畝,總產量29.9萬噸。全縣農業總產值 47.5億元、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8975元,分別比增5.6%、14.2%。

文化旅游加快發展。完成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我縣被確認為原中央蘇區范圍。獅雄山秦漢遺址申報國家級大遺址公園工作有序推進,長樂燒制酒工藝成功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成功舉辦了第二屆“酒香美食節”系列活動。廣東清閑農業、鼎德信現代農業等一批農業旅游項目加快建設。熱礦泥旅游專線公路、楓林至平安寺公路建設完成路基工程的80%。全年接待旅游人數22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5億元,分別比增52.2%、66.7%。

財稅金融穩健有序。整合資產資源,拓寬融資渠道,全年融資5.9億元,有力地保障了重點項目建設。房地產、河道采砂、土地使用等稅收管理工作得到加強和規范。金融運行平穩,全年新增貸款11億元。五華惠民村鎮 銀行開業。

二、興交通修水利,發展基礎不斷夯實

交通建設成效明顯。全年投入交通公路項目建設資金14.9億元。汕湛高速和平興高速五華段共6300畝、147座房屋的征地拆遷任務全面完成。興華高速(含畬江支線)先行工程梅江大橋動工建設。大埔—豐順—五華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扎實推進。國道G205線28.3公里的示范路建設已完成,省道S120線河東至油田改造完成總工程量的70%,縣道X960線華陽至龍村、X033線棉洋至雙華一期、X035線蝙蝠石至中興等一批縣道改造項目基本完成,琴江公路等項目已立項,全年完成農村公路硬底化126公里。安流大橋建成通車。

水利建設加快實施。梅州(五華)抽水蓄能電站移民安置點征地工作基本完成,專題報告編制及進場公路建設加快推進。全面推進121宗省級水利示范縣項目建設,其中70宗已基本完工,51宗正加快推進,完成年度投資2.8億元。28宗小型水庫除險加固、31宗小型機電排灌、10宗小型灌區改造工程基本完工,益塘水庫灌區改造、烏陂河小流域治理、潭下河治理和華城內澇整治等工程加快推進。全面完成年度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工程和長布小型農田水利示范鎮工程。完成14宗新增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解決了3.35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

電網建設扎實推進。35千伏長布主變擴建項目已投入使用,35千伏岐嶺輸變電站、河東布頭村配變樣板工程建設順利推進。全縣68個農網低壓臺區改造工程和龍村、梅林等13個鎮小水電自供自管區域用戶接管工作有序推進。

三、重建設強管理,城鄉面貌明顯改觀

縣城提質擴容步伐加快。完成縣城第三次總體規劃修編,縣城中心城區27平方公里和琴江新區9.6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工作加快推進,產城聯動發展規劃初步確定。投入1.8億元提升改造市政項目,高標準完成了員瑾堤、澄湖堤、琴江親水公園一期建設和水潭東路升級改造,鴻云大道全面貫通,環城大道路基工程建設完成總工程量的80%,新增縣城道路13.1公里。水潭東路一期、園新路等供水管網鋪設工程和縣城亮化工程已完成。開通3條縣城公交線路和園區至華城、安流客運專線。碧桂園一期建設加快推進,二期建設已啟動。長樂大橋、縣城污水處理廠二期、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填埋場動工建設。城區液化天燃氣場站和管網建設扎實推進。鐵腕整治非法采砂行為,搗毀非法采砂船28艘,采砂場從64家減少至37家。徹底清拆了琴江河、五華河河道內的25家31艘魚生船,確保河道行洪安全。

和諧美麗鎮村創建亮點突出。完成16個建制鎮總體規劃修編、44個村莊整治規劃編制和47個名村示范村規劃編制工作。充分發揮“小都模式”示范帶動作用,積極開展“和諧美麗鎮村”創建活動,一批圩鎮市場改擴建、道路硬底化、綠化亮化工程建設有序推進。堅持每月開展一次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暨“潔凈五華·美化家園”大行動,推進城鄉生活垃圾治理,新建鎮級垃圾轉運站18個。水寨鎮西河社區獲評省級宜居社區。

生態建設有力推進。完成碳匯造林19萬畝、森林撫育7萬畝、封山育林11萬畝,造林備耕13.4萬畝。對31.8公里梅河高速公路沿線的生態景觀林帶進行了撫育,建成一個省級保障性苗圃場。成功競得省生態公益林激勵性補助資金。出臺《五華縣加強森林資源管護體系建設實施意見》,強化護林員管護責任,組建集森林消防和三防于一體的專業應急隊,組建鎮級撲火隊16支,初步形成種、管、護、防一體化管理體系。

國土資源管理規范有序。全力抓好重點項目用地保障工作,土地儲備工作有效開展,共報批用地12批次2733畝。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進一步規范土地和礦產資源市場,礦產資源整治成果得到鞏固。出臺《五華縣規范農村建房用地管理辦法》,逐步規范農村建房管理。

四、惠民生促和諧,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災后復產重建取得階段性勝利。面對“8·17”洪災,全縣上下和外出鄉賢全力投入抗洪救災復產和家園重建,努力把災害損失減小到最低限度。全力籌措資金加快水毀道路、橋梁、水利設施修復重建,276戶全倒戶全部搬進新居。

新一輪扶貧開發全面啟動。完成103個重點幫扶村1.27萬戶貧困戶、6.3萬貧困人口的對接工作,各級幫扶單位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36億元,落實村集體幫扶項目1199個。3700戶低收入住房困難戶住房得到改造,完成了4個“兩不具備”自然村115戶492人的搬遷安置任務。

教育事業加快發展。岐嶺、華陽、轉水鎮實現教育強鎮目標,河東鎮通過省教育強鎮督導驗收,棉洋、安流鎮通過省教育創強督前檢查,啟動橫陂、潭下、周江、龍村、長布鎮及縣直學校的教育創強工作。縣華僑實驗中學、實驗小學、實驗幼兒園和龍村高級中學建設扎實推進。高考省三A線以上入圍5300人,比增5.8%。

人口計生工作得到加強。建立“每月一檢查一考核”動態管理工作機制,實行結扎手術定點管理,實施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加強社會撫養費依法征收,開展“人口計生服務村村行”活動和集中整治 “兩非”專項行動,全面完成年度人口計劃任務,人口計生工作水平得到提升。

社會秩序平安穩定。扎實推進“平安五華”創建,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全力做好“百局千所”立體化治安示范單位創建和群防群治工作,有力打擊了各類違法犯罪活動。重點案件領導包案責任制有效落實,全縣量同比下降37.8%。縣法律服務大廳和縣社區矯正信息化管理平臺啟用,社會信用體系和市場監管體系建設穩步推進。投入1159萬元,對河東鎮火災隱患進行專項整治并通過省驗收。投入586萬元,組建安流、華城消防中隊。嚴格落實安全生產“一崗雙責”,深入開展交通安全、煙花爆竹、食品藥品等專項整治,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

各項事業協調發展。村級“兩委”換屆選舉工作扎實開展。積極實施“雙提雙帶”工程,培訓勞動力1.22萬人,轉移就業2.77萬人。“五大險種”征繳收入2.97億元,城鄉居民醫保、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傷和生育保險實現全覆蓋,提高了財政供養人員津補貼,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發放大病 “二次補償” 醫療費995萬元。縣人民醫院、縣婦幼保健院提升改造和安流衛生院住院綜合大樓、龍村中心衛生院門診大樓建設有序推進。無償獻血49.4萬毫升。縣級公益性生態公墓一期建設扎實推進,提升改造了縣殯儀館基礎設施。全面清理核查了低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陽光低保。市七運會籌備工作和足球“三進”活動扎實推進,承辦了梅州客家足球隊中國足球乙級聯賽主場賽事,完成了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和轉水、梅林等5個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縣圖書館被評為“國家二級圖書館”,河東鎮河東社區獲評“廣東省科普示范社區”。“十項惠民工程”全面實施。人事編制、外事僑務、對臺事務、雙擁共建、征兵、氣象、檔案、方志、宗教、物價、供銷、殘聯、婦女兒童、人防、打私、住房公積金等各項事業取得新發展。

五、轉作風強隊伍,政府效能明顯提升

自覺接受縣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縣政協的民主監督,39件代表議案、建議和20件政協委員提案全部得到辦復。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以及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有關規定,著力糾正“”,政務接待進一步簡化和規范,“三公”經費支出同比下降5%。強化重點領域、重點環節的權力運行監督,商事登記改革步伐加快,網上辦事大廳和縣行政服務中心建成使用,行政管理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審核清理行政審批項目297項,清理壓減55.1%。全年審計項目50個,涉及資金1.29億元。“六五”普法工作成效顯著。深入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扎實抓好“廉潔城鄉”建設,風清氣正的干事創業環境逐步形成。

各位代表!回顧過去一年,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市委、市政府和縣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全縣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是社會各界鼎力支持的結果,是省、市直有關單位和廣州市、番禺區大力幫扶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全縣人民、駐五華部隊、武警消防官兵,向所有關心和支持五華發展的海內外同胞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全縣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工業發展基礎薄弱,加快發展壓力大。二是產業發展缺乏龍頭帶動,主導產業不突出。三是收支矛盾突出,財政自給能力差,收支缺口大。四是城鎮化率較低,農村建房秩序較亂。五是交通建設滯后,縣內交通“通而不暢”,出縣快捷通道尚未完善。六是干部隊伍改革進取的銳氣不足,政府行政效能仍需進一步提升。對此,我們將正視困難和問題,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2014年工作安排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省、市有關會議精神,按照縣委十二屆四次全會要求,以建設“工業新城,長樂之鄉”為目標,繼續實施“兩新兩特兩重點”、惠民生、促和諧、強隊伍的工作思路,著力抓好園區擴能增效,著力抓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抓好縣城擴容提 質,著力發展綠色富民產業,著力保障改善民生,著力推進各項改革,推動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今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生產總值增長13%;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5%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增長10%。為實現以上目標,重點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全力推進以效益園區為重點的縣域經濟發展,壯大經濟總量

加大園區建設和招商引資力度。完成產城聯動規劃編制,優化20平方公里的園區規劃布局,把園區開發與縣城建設相融合,完成廣州番禺·五華合作共建產業園申報工作,取得省級產業轉移園資格。啟動油田工業區的規劃建設。加快三坑板塊、羅湖板塊征地拆遷工作,完成集約土地1500畝以上,平整土地1000畝以上。完成工業一路市政配套設施建設,升級改造一橫路、二橫路、三坑路,加快三坑路、二橫路高壓供電線路遷移。嚴格執行“雙控”措施,規范園區用地、稅收等管理,落實進園企業“一站式”服務,全面提升服務水平和經濟效益。圍繞“2016年園區企業達到100家以上,年產值達到50億元以上、稅收超3億元”的目標,繼續落實縣領導和單位招商引資責任制,全年引資70億元以上,引進2個投資10億元以上優質大項目。積極跟進意向項目盡快落戶,力爭谷城國際健康城、創盛工貿二期等項目盡快動工建設,海宴酒業、冠華傳導二期、華陽包裝、立信織造等7家企業實現投產,園區實現產值30億元、稅收1.5億元以上。

全力推動工業振興發展。深入實施產業振興三年行動計劃,全力扶持制酒制藥、汽車配件、五金機電、工藝品加工和可再生資源加工利用等主導產業轉型升級。鼓勵和扶持輝勝達電器等骨干企業做大做強,支持輝駿科技、創盛工貿加快上市步伐,加快長樂燒酒業7500噸現代化倉庫建設,力促眉山水泥廠100萬噸粉磨站技術改造項目實現投產,支持白石嶂鉬礦完善投產前各項工作。新增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5%以上。

大力抓好耕山致富。繼續落實耕山致富示范點掛辦責任制,大力推進60個耕山致富示范點建設。支持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創建,新增3個省級名牌農產品,積極培育特色主導產品,扎實推進“一鄉一品”、“一村一品”建設,建成特色農產品展示中心。種植蔬菜15.3萬畝,新增發展名優水果1萬畝、特色水產養殖4000畝、高山云霧茶1000畝、南藥500畝,穩定烤煙種植面積。培育發展5家以上縣級農業龍頭企業和10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扶持茶葉生產企業發展,建設標準化茶葉加工廠2家。

加快特色文化旅游發展。開發以長樂古城、寨頂巷古村落等為重點的特色文化旅游,支持熱礦泥溫泉山莊升級改造為國家4A級景區。加快五洲陽光溫泉、廣東清閑農業生態園、鼎德信現代農業休閑莊園等旅游重點項目建設。加快長布元坑中國內地現代足球發源地的保護規劃開發,推進世界球王李惠堂故居足球博物館和足球產業園規劃建設,支持梅州客家足球隊沖甲,打造“球王故里”足球文化品牌。抓好古大存故居、李威光故居的保護規劃開發。推進獅雄山秦漢遺址申報國家級大遺址公園工作。完成熱礦泥旅游專線公路和楓林至平安寺公路建設,啟動華城觀源至獅雄山旅游公路建設。加大宣傳推介力度,確保旅游接待量、旅游收入均增長30%以上。

扎實推進財稅金融改革創新。創新財稅管理機制,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和重點稅種的監管,確保應收盡收。強化財政資金整合使用,加大民生各項事業的投入。拓寬融資渠道,加強“政銀企擔”合作,加大對重點項目、重點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加快推進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工作步伐。

二、全力推進以高速公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發展基礎

加快交通公路建設。全力推進汕湛高速、平興高速五華段建設,完成興華高速(含畬江支線)征地拆遷工作,確保無障礙施工。繼續做好大埔—豐順—五華高速公路建設前期工作。全面完成省道S120線河東至油田、環城大道、龍村新大橋建設。省道S228線華城至河東段升級改造為一級公路。動工建設興華高速五華互通至縣城一級公路、縣道X031線橫陂至周江公路、縣道X003線金坑至龍村公路、郭田至雙華公路。做好琴江公路動工前各項工作,力爭今年動工建設。加快推進錫坑大橋等水毀橋梁重建工作。規劃建設長樂大橋至化裕接省道S120公路的連接線,汕湛高速華陽互通接鄉道Y304金龍公路及長布、周江的連接線,謀劃儲備一批交通公路項目。抓好省道升級改造,力爭新增國道185.4公里。同時,創新融資方式,保障交通公路建設資金需求,加快交通公路建設步伐。

加快水利電力建設。完成梅州(五華)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剩余專題報批審查及進場公路建設工作,做好移民安置點的規劃建設,力爭取得開工令。全面完成省級水利示范縣項目建設任務,加快益塘水庫、東方紅水庫、巖前水庫等中型灌區和岐嶺、華城內澇區整治工程建設。扎實推進蕉州河、琴江河雙華段和梅江河五華段等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工程,啟動實施雙頭河、硝芳河、宣優河和新橋河等生態型小流域治理工程。做好橫陂萬畝堤圍加固和安流、華城中心鎮堤圍加固等項目的規劃設計。加快水毀河堤、山塘等水毀工程修復,確保安全度汛。啟動110千伏楓林、獅潭輸變電和10千伏及以下配網工程建設,完成全縣68個農網低壓臺區改造工程和龍村、梅林等13個鎮小水電自供自管區域用戶接管工作。

三、全力推進以縣城提質擴容為重點的城鄉建設,改善人居環境

加快縣城提質擴容。建立覆蓋城鄉的“三規合一”規劃體系,優化縣城空間布局,完善縣城中心城區27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詳細規劃,高標準規劃9.6平方公里的琴江新區,啟動3平方公里的起步區建設。加快推進碧桂園二期、長樂大橋建設,完成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填埋場升級改造、下壩堤濕地公園建設及沿路改造提升工程,建成縣城農貿批發市場,啟動琴江親水公園二期、長樂大橋濕地公園建設。規劃建設環城大道接琴江公路的東延線。加快建設縣城液化天然氣場站和管網。增加出租車、公交車投放市場營運,加大縣城無牌無證三輪車營運的整治力度。完善城市管理體制機制建設,全力推進“廣東省衛生縣城”創建活動,改善人居環境。

推動和諧美麗鎮村創建。堅持把實施“123”工程和名鎮名村建設、“和諧美麗鎮村”創建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完善鎮村配套設施。推廣“小都模式”,鼓勵和引導鄉賢參與和諧美麗鎮村建設,扎實推進華城、岐嶺2個特色鎮和小都、畬柯、新一3個美麗鄉村建設,創建一鎮一個示范點,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繼續開展“潔凈五華·美化家園”大行動,加強城鄉生活垃圾治理,完成“一村一點”建設,著力改變“臟、亂、差”現象,推動城鄉面貌持續改觀。

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大力實施森林進城、森林圍城工程,動員全社會參與“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建立健全造林綠化新機制,鼓勵和支持群眾通過承包、合股等多種形式加快荒山、荒地的開發和造林綠化,大力發展現代 林業和林下經濟。全面完成“一消滅三改造”碳匯造林任務,高標準建設工業大道、環城大道綠色通道,全面提升蒲麗頂森林公園、縣城主要進出口及“五沿”綠化檔次和水平,加強全縣生態公益林和梅河高速五華境內綠色廊道景觀林帶管護。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體制機制,嚴厲打擊毀壞森林資源的行為,堅決遏制重大森林火災。繼續落實殯葬改革目標責任制,完成縣級公益性生態公墓一期、革命烈士陵園建設,加大“三道兩區”占地毀林建墳專項整治力度。健全節能減排問責機制,完成省、市下達的目標任務。

加強國土資源管理。嚴格實施土地利用和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全力爭取用地指標,加大土地儲備力度,完成城區和城市建設擴展區7宗重點地塊征儲任務。完成數字五華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實施“一村一鎮一地圖”工程。加強農村建房管理,規范宅基地報批,逐步改變農村有新房無新村的面貌。嚴厲打擊違法用地、違章建筑、非法采礦等行為,全面規范國土資源管理秩序。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確保地質災害隱患點每年遞減10%。

四、全力推進以底線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事業發展,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

不斷完善保障體系建設。全面實施新成長勞動力全員培訓、全員推薦就業的“兩全”工程。加大“五大險種”擴面征繳力度,實現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全覆蓋目標。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實現低保戶、五保戶等困難群體應保盡保。落實優撫安置政策,提升養老服務水平。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和志愿服務事業。建成縣救災物資儲備倉庫。啟動鎮、村兩級便民服務中心和網絡建設。

扎實推進扶貧開發。突出長效幫扶,全力改善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致力打造長遠穩定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完成 “兩不具備”自然村搬遷安置工作和“大禹杯”競賽項目。全力推進103個重點幫扶村的扶貧開發工作,實現60%以上重點村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80%以上重點村貧困戶穩定脫貧的目標。

全力創建教育強縣。優化教育布局和結構,改善教育教學條件。上半年完成棉洋、安流鎮教育創強督導驗收,加快推進橫陂、潭下、周江、龍村、長布鎮及縣直學校的教育創強工作,實現教育強鎮全覆蓋、創建教育強縣和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的目標。

加快衛生計生事業發展。完成衛生計生機構改革,深化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鼓勵合作辦醫、民營資本辦醫。建設縣中醫院外科綜合樓,加大無償獻血工作力度,確保臨床醫療用血需求。扎實抓好定點結扎、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和“人口計生服務村村行”活動,嚴格執行人口與計劃生育責任制考核辦法,堅決實行計劃生育“一票否決”制度,穩定低生育水平。加強人口計生隊伍建設,全面夯實基層基礎,提高人口計生工作整體水平。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快縣城治安視頻監控設施建設,加大“黃賭毒”治理力度,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推進縣應急平臺和綜治維穩平臺建設,加強互聯網管理,暢通渠道,下大力氣化解積案,依法依規處置纏訪、鬧訪行為,保持正常秩序。嚴格執行安全生產“一崗雙責”制度,加強食品藥品、非煤礦山、危化品、煙花爆竹、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的安全監管整治,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

推進各項事業發展。完成第三次經濟普查和村級“兩委”換屆選舉工作。加大科技推廣力度,加強省級專業鎮建設。充分挖掘縣內傳統優秀的民間藝術,擦亮采茶戲、竹馬舞、木偶戲等文化品牌。完成風雨操場升級改造,籌辦好市七運會。發揮社工委作用,積極探索社會管理的新方法、新模式。切實加強人事編制、廣播電視、外事僑務、對臺事務、民兵預備役、雙擁共建、征兵、氣象、檔案、宗教、物價、糧食、人防、打私、住房公積金等工作,進一步發展婦女兒童、老年人事業,加快推進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五、全力推進以為民務實清廉為重點的政府建設,提升行政效能

全面提升政府創新力。善于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的好經驗和好做法,切實克服封閉保守、墨守成規等思想障礙,解放思想、大膽探索、主動作為、勇于擔當,不斷提升謀發展、破難題的能力。繼續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加快數字化城市管理、辦公自動化建設,不斷提升工作效能。全面開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堅持“寬入嚴管”,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培育發展市場主體,激活市場活力。

全面提升政府執行力。堅持問題導向,建立抓落實和目標責任管理機制,實行重要工作“限時辦結制”,完善工作考核激勵機制,突出考核質量和實效。加大重點工作督辦力度,嚴肅查處推諉扯皮、不作為和亂作為的行為,切實解決“中梗阻”問題。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勤調研、摸實情、找對策,少開會、開短會,轉變作風抓落實,全面提高執行力。

全面提升政府公信力。主動接受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縣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和建議,自覺接受公眾和輿論監督,嚴格執行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切實提高辦理質量。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深入推進“廉潔城鄉”建設,加大對土地出讓、工程招投標等重點領域的監督力度,嚴肅查處各類違紀違法案件。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要求,大力壓縮“三公”消費,全力打造人民滿意的政府,不斷提高政府公信力。

各位代表,為切實解決廣大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迫切問題,今年我們將集中力量辦好“十件民生實事”。

一是保障底線民生。城鎮低保月人均補差水平提高到不低于334元、農村不低于148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人均標準下半年由65元/月提高到80元/月;農村五保年供養標準提高到不低于當地上年度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60%;低保戶基本醫療保險政策范圍內住院自負醫療費用的救助比例提高到70%以上;殘疾人生活津貼標準由100元/年提高到600元/年,重殘護理補貼標準由600元/年提高到1200元/年。

二是提高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培訓各類勞動力1萬人(次)以上,轉移就業1.8萬人(次)以上;新增城鎮就業人員5000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職工養老保險的企業退休養老金提高10%,城鄉居民醫保每人年補助標準由280元提高到320元,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年最高支付限額由30萬元提高到33萬元,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住院報銷比率提高5%。對民辦養老機構(含公辦民營)入住老人每月每床給予100元運營補貼。

三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強鎮全覆蓋、創建教育強縣和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的目標;加快推進縣華僑實驗中學、實驗小學、實驗幼兒園和龍村高級中學建設。

四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完成4.8萬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完成潭下河、周江河等2宗中小河流治理,烏陂河、羅陂河、棉洋河等3宗小流域治理和19宗小型灌區改造工程;改造升級農村電網。

五是提升人居環境。啟動人民公園人居環境改善工程;完成縣城污水處理廠二期及管網建設;完成上壩堤、水中堤、水寨大道南段升級改造;建成100套保障性住房。

六是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實施偏遠鎮衛生院在編人員崗位津補貼政策;建設縣120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中心;為每個鎮配置“五個一”醫療設備;提高地中海貧血篩查率。

七是實施交通便民工程。增加公交車的線路和密度,新增出租車40輛;完善縣城關鍵節點的交通設施;完成農村公路硬底化100公里。

八是實施造林綠化工程。完成森林碳匯重點生態工程建設13.4萬畝、備耕13.4萬畝;打 造“村村綠”示范點10個以上。

九是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實施“放心菜”、“放心肉”工程;建成新水寨肉聯廠。

篇6

【關鍵詞】建筑工程 高層施工 技術要點 質量控制

1 引言

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城市化進程也在不斷加速,農村人口也在逐漸向城鎮轉移,大中型城市的人口出現逐漸增長的態勢,城市用地已成稀缺資源。因此,合理適當地增加對高層建筑住宅的建設,是解決城市用地緊張的一種有效手段。

2 高層建筑物施工特點

(1)高層建筑物的工期都比較長,且樓層數較多、總高度較高、高空施工的工序多,結構類型比較復雜、施工難度大,技術要求高。因此,材料運輸、安全防護、防火、通訊聯絡、水、電及建筑垃圾處理等問題都成為高層建筑施工難點。(2)為了確保高層建筑物的整體穩定性,施工時基礎埋深比較深,且至少有一層地下室布置,地下室可以提高地基的可靠性,并且可作為設備層、人防、車庫、輔助用房等用途。(3)由于高層建筑施工周期較長,所耗人力、物資巨大,而且季節性跨度施工(特別是雨季、冬季)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對工期的安排和施工的工藝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4)大部分高層建筑一般都建在市區,在施工時由于周圍土地面積緊張,周邊環境比較復雜。但是為了保證施工設備的正常運行、方便材料的運輸,需要布置一個合理的施工現場,盡可能避免施工中材料、設備的二次轉移以及材料的儲存量,要大力推行商品砼和工廠半成品材料。

3 建筑物高層施工技術的要點

3.1 采用逆向施工法

逆向施工法的主要內容是指工程施工時先在建筑物內部澆筑中間的支承樁柱,并沿著地下室的軸線修筑地下的連續墻等主體支護結構,同時向上逐層修建地上的建筑結構。這些工藝與傳統的順序施工相比,高層建筑工程應用的逆向施工技術具有下面的特點:

首先,在逆向施工過程中澆筑的地下連續墻體在滿足構筑物、管線等布置的前提下,還可以緊靠規劃紅線建設地下連續墻并且可以將地下連續墻體作為地下室永久性外墻使用,進而為擴建建筑面積達到一定的目的。其次,和臨時支撐相比較,地下室結構、中間支承柱采取以逐層澆筑方式,還可以使其作為支護結構的內部支撐剛度較大,對基坑減少變形具有明顯的效果,并能有效減弱與其相鄰地下管線、道路及構筑物沉降的影響。最后,逆向施工不但可以縮短含多層地下室的高層建筑的總工期,而且不存在結構的地下地上的施工工期差別,可確保保障地上結構與地下結構的同時施工。以達到預期完工的效果。

3.2 預制模板

由于在針對高層建筑物的標準層建設中采用的結構施工方法的重復性比較高,同時,控制建筑物工期進度與結構質量是高層建筑工程中采用的豎向結構施工的重要內容。所以,能有效保障主體結構的整體性的施工方法就是采用滑模法,此方法即可以減少高空交叉作業,又可以有效控制施工工期,保障工程施工的安全,綜合利用效益比較顯著;高層建筑工程中的剪力墻結構和鋼筋筒壁結構的施工主要采用的是爬模法。爬模法主要是通過在沿構筑物底部構件的四邊安裝滑升模板,然后分層澆筑,并運用液壓提升設備將滑升模板滑升至需要澆筑的高度。把滑模方法與其他的施工技術進行有機組合,不但可以明顯提高施工效率地,而且還能創造出更多的綜合經濟效益。滑模方法與爬模方法二者相比較有相同的效果但也有不同之處:首先,機械化程度要求都很高,但有都能在施工過程中節約模板和勞動力,而且整個結構整體性很好;其次,組織管理也都要求的很高,結構物體的立面造型存在一定的限制;最后,隨著建筑工程施工中勞動成本的不斷上漲,對施工工期進度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高層建筑工程施工在受到工程施工工期的進度以及工程造價成本的控制雙重壓力下就必須對施工工序進行改進,這是一項需要迫切改進的工作。綜合二者利弊,只需將預制的模板進行稍加改造組裝,就可有效縮短工期取得二者之間更佳效果。因此,只要不影響工程施工的質量及施工中安全的問題,完全可以應用預制模板法,其即可以有效地縮短工期,又能明顯降低工程成本。

3.3 鋼結構施工技術

鋼結構在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鋼結構的使用尤其是在高層建筑中的使用為推動我國建筑行業的向前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鋼結構的優缺點主要是鋼結構具有施工周期短、自重輕、抗震性能好、環境污染少等綜合優勢;但同時其耐火性、耐腐蝕性等都比較差這是其致命弱點。鋼結構的優點具體表現在首先,施工周期短,主要是指用于施工的鋼結構構件可以是進行工廠化生產、現場安裝,因此可以大大縮短施工周期。其次,空間大,主要因為鋼材的抗壓、抗側彎強度均為混凝土的1.5倍,因此在同等強度的條件下可以縮小鋼結構的截面從而增大了有效空間;根據鋼材的高強度的特點,設計可以采用大開間布置,從而使建筑平面內可以進行更加合理的布置,增加有效空間,具有關資料統計,鋼結構的建筑物比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筑可以增加5%~8%的使用面積。另外,可循環利用,鋼結構建筑物的施工材料可以實現鋼材重復利用,同時與其它的結構建筑物相比還可以大量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

鋼結構的主要缺點表現在首先,耐火性差。鋼材的導熱系數遠遠大于鋼筋混凝土的導熱系數,其耐火性能與混凝土結構相比相差甚遠。在溫度達到600℃時的同等條件下,鋼結構的剛度和強度基本就不存在了。因此在鋼結構建筑工程的設計中被視為重要一環的就是結構的抗火性。其次,鋼結構的耐腐蝕性極差。由于鋼材表面的鐵原子與空氣中的氧化物合生成氧化鐵銹,如果不進行及時的養護,銹蝕很快就會引起應力集中,直接危害到鋼結構的使用安全,致使使鋼結構提前破壞,因此,要想確保鋼結構的使用年限必須定期對鋼結構進行有效的防腐養護。

3.4 高層建筑的泵送技術

在高層建筑施工中砼輸送的方法采用均是泵送砼技術。由于高層建筑工程施工中所需的混凝土量比較大、強度要強高。因此,為保證澆筑施工工期的進度和質量控制,不僅需要配備多輛土泵機和布料機,同時對混凝土的配比要求也是非常高的。現階段我國主要采用的高泵砼技術是摻粉煤灰和化學外加劑的雙滲技術。雙滲技術的應用即保證了建筑工程對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的要求又滿足了泵送設備對材料的要求,混凝土的泵送技術不斷在提高,輸送高度也隨之提高。目前我國的泵送到頂技術完全可以將混凝土直接泵送至預設澆筑的高度,使得高層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得到大大的提升。

4 高層建筑施工的質量控制

4.1 對施工方案在高層建筑中的控制

如果施工方案設計不合理,就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尤其在基坑施工中,基坑深度一旦超過5m,就必須由豐富經驗專家組對其進行論證,只有通過論證,才能對基坑進行施工。

4.2 高層建筑的質量需要精準的測量和精心的施工

對建筑物軸線、標高、垂直度的有效控制是高層建筑測量最為關鍵的部分,而測量數據的精確度直接影響著整個建筑物的施工質量。因此,必須在施工前制定好方案,準備好各種測量儀器,實施測量,并進行嚴格的校對及復核,確保測量精度。

4.3 高層建筑在施工過程中現裂縫,必須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

高層建筑中混凝土使用量較大、強度要求很高,由于混凝土容易產生裂縫,需要提前預防,要特別重視對砼的早期養護。新澆筑混凝土,控制好構件濕潤養護,避免表面水分過分蒸發。對于大體積混凝土來說,必須采取措施,避免水化熱高峰的過度集中,養護過程中應對各個層面的溫度進行跟蹤監測。混凝土澆筑以后的溫度差控制在20℃以內,避免出現溫差過大,使混凝土從內部開裂的現象。

5 高層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

5.1 全面增強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

要牢固樹立安全生產第一的方針。以專業安全知識為內容,全而增強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不斷提高施工人員的自我安全防范能力,明確自己安全生產責、權、利的關系,以達到施工安全效益最佳的目的。

5.2 明確建筑工程項目的安全生產責任人

在施工中,要明確項目經理對安全控制負全面責任,要制定安全管理的工作要點。明確施工中的安全承諾與目標,要編制安全施工計劃,建立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完善安全保證體系。工程項目部要建立安全生產責任制,把安全責任目標分解到崗,落實到人。并針對不同的建設項目和施工條件,合理地組織人力、財力、物力,確保施工生產中的安全。

5.3 抓好施工前與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工程施工安全產生于生產過程中,必須要以“預防為主”,做好施工前的準備和施工過程中的監督與管理。施工前,要循序漸進,分步驟、分階段地進行。

5.4 堅持安全管理六項基本原則

管生產同時管安全,堅持安全管理的目的性,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堅持“四全”動態管理,安全管理重在控制,在管理中發展、提高。

6 結語

隨著我國建筑技術的發展,同時帶動我國高層建筑施工技術的進步。隨著社會生產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大批先進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不斷在施工中的應用,這對技術人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施工人員要與時俱進,積極學習,對施工技術進行革新,對施工技術進行經驗總結,為我國高層建筑施工技術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愛青.高層建筑的施工技術[J].工程建設與設計,2009.

[2] 王海紅.高層建筑的施工技術淺析[J].河南建材,2009.

篇7

政府三年的房地產調控,并未取得預期效果,房價仍然一路飆升。自2006年開始,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更是頻出,包括提高貸款利率抑制住房消費信貸,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國六條”,以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為主調的“國十五條”,外資限炒令等一系列措施,但房價似乎對這些措施“免疫”,仍逆風飛揚。房價不僅成為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涉及到千家萬戶的實際利益,直接影響到和諧社會建設,經濟問題多多少少有了點政治的味道。

房價漲勢不可逆轉,漲幅過快值得關注

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來,住房旺盛的需求持續地迸發出來,盡管2003年就充斥著房地產“泡沫”的言論,房價還是高歌猛進,這兩年的房價更是始料未及,漲幅超出了正常范圍,需引起各方關注。

引領房價上漲的首要因素是需求。需求是銷售量增長的基礎和支撐,而支撐需求持續增長的動力,一是來自經濟高速增長帶動城鎮居民收入的增加。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在解決和改善了衣食后的首選便是改善居住條件,小房換大房、舊宅換新居。況且,家庭規模日益小型化也加大了住房的需求。二是被動需求,城市建設中的大量拆遷使一部分家庭從無需求到迫切的住房需求。三是城市新增人口,每年畢業的學生數量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良好的收入預期造就一支巨大的購房生力軍。四是城市化的進程加快不可避免地推動需求增加。城鄉巨大的收入差距使大量農村人口被迫放棄低效率的農業生產和低質量的農村生活而進入城市。人往高處走,每年凈增城市人口近1800萬人,到2025年,預期國內城市人口比例將提升到70%,生活在城市的人口將由目前的5.62億人增長到10億人。五是投資和投機性購房需求。投資渠道狹窄、房價看漲,許多投資者選擇住房作為投資的渠道,伴隨著外資的進入,形成了投資與投機交叉的態勢。前四種需求構成了現實的需求,而這種需求伴隨著中國的發展一直會持續相當長時間。

區域發展不平衡會使局部地區持續升溫。中國客觀的自然條件注定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是長期的,人口在城市化進程中明顯表現為向發達地區集中,推動這些地區的住房需求更加旺盛。在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的同時,土地資源總量卻是不可改變的,土地供給彈性很低,土地日益稀缺,可供開發的土地日益減少,供不應求的現象無法逆轉,地價不斷上揚。據國家統計局的信息,中國35個大中城市的地價都在上漲,有的城市漲幅超過了10%,而地租是房價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房價上升的勢頭也難以抑制。另外,新建住宅品質(建筑材料品質、戶型及配套設施、小區環境的優化等)提升亦導致房價上漲。

收入差距過大扭曲著看似不正常而又合理的住房價格。中國的收入差距顯著擴大,近期仍沒有縮小的跡象,按通行的看法,中國的基尼系數肯定超過0.45,這也就意味著最富的20%的居民可能擁有80%的財富。根據基尼系數和平均工資的一般判斷以及收入的增長速度,北京家庭年收入超過6萬元的居民肯定超過100萬,這與每平方米住房市場價格基本相符。僅僅這批居民就足以把北京的房地產市場價格抬起來。更何況,大批企業家等高薪階層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大量存在,收入肯定高于一般的工薪階層,再加上外來資金的大量流入,房地產市場的需求并不是虛幻的,也并不是單純靠房地產商炒作出來的。難怪一些房地產市場人士說他們是為富人蓋房子的,盡管這些話有些不講情理,但仔細分析起來,也算是一句實話。

消費觀念的變化加大了市場的交易量。當商品房可以通過二三次不斷的交易變更時,消費者完全可以靠房屋的增值來實現住房條件改善的目標。房屋在消費過程中的收益(包括出租收益,以房養房等)也許會大于消費的成本,這種投資觀念的形成與實現對純生活消費觀念的轉化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許多人已通過房屋的多次交易(包括出租)創造出了額外的收益,使更多的人受到了不得不改變生活觀念與方式的影響。

地方政府推波助瀾,調控效果大打折扣

在房地產的調控過程中,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目標上的差異致使一些地方政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謀求地方利益短期最大化。毫無疑問,地方政府深度介入房地產市場是一種“體制性沖動”,即行政集權與財政分權的矛盾導致地方事權的比重普遍高于財權,地方收入與支出的嚴重不成對稱,力圖通過房地產市場的“火爆”獲得更多的財政收入。我國實行的是五級(國務院、國土資源部、省國土廳、市國土局、縣國土局)土地管理制度,其弊端是使得集土地規劃、土地審批、土地出讓金收取等權力于一身的地方政府,存在著由于缺乏約束機制而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道德風險。于是,地方發展的競爭加劇了地方政府在土地上動腦筋的激勵。

房地產市場具有非流動性的特點決定了地方政府選擇房地產這種操作性、掌控性很強的要素,直接、間接參與房地產市場,帶動相關產業和區域經濟的發展。這無疑是一個理性選擇。據測算,國際上通用的住宅業的帶動系數為1.34,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對GDP增長的直接貢獻率也大約為1.3個百分點,加上間接貢獻率可達到1.9~2.5個百分點,相當于占到GDP增長率的26%~34%。在2003年中國GDP增長的9.3個百分點中,有1.8個百分點是房地產業直接貢獻的。中國房地產業還直接帶動了57個相關產業的產出增加。地方政府最高當局旨在利用房地產加速城市建設、解決財政壓力、推動GDP增長的決策,容易被一些具體主管部門甚至主管人員形成對房地產市場控制的強化,進而進行制度“設租”,滿足自身利益。

在推動房地產市場不斷升溫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讓中至少可以獲得三種收益:土地一級市場由地方政府壟斷,土地出讓金一次性收取;通過低成本拆遷出售獲得的土地;稅收及其他收費。包括:將房地產作為征稅對象的6個稅種,土地增值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房產稅、城市房地產稅和契稅;房地產企業經營所繳納的稅種,包括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印花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等;各地方政府存在的與土地及房地產有關的收費項目,比如教育擴容費、人防建設經費,有數十項到幾十項不等;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通訊等市政公共設施,小區基礎設施配套的建設開發費用也由房地產開發企業交付。

傅白水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2004年上半年,浙江省房地產稅收為86.82億元,同比增長75%,占地稅收入的21.9%,對全部稅收的增長貢獻率達到34.68%,成為浙江第一稅收來源。在江浙滬三地的地方財政收入中,房地產業和建筑業(不包括相關產業)所占的比例都在30%左右,在浙江房地產業中,其比例甚至達到35%”。

目前,取得土地的方式是“招拍掛”,應該說比原來的土地出租更透明、更公正,但實施起來仍有很多“暗箱”操作,據國土資源部公布的資料顯示,不論是協議供地,還是“招拍掛”供地,地價成本平均只占房價成本的25%~30%。這個數據和房地產業人士經常所說的不相吻合,差距較大。其中重要的原因應該是這個官方數據無法將開發商獲取土地這種壟斷資源的尋租成本統計進去。此外,各種稅費也大致占到房價的15%以上。所以,地價加上房地產稅費,有些地方地價成本甚至高達60%。

房產企業多方博弈,規避政府房價調控

在房地產市場上,供給方是房地產公司,需求方是數以萬計的購房者。供給、需求雙方在資金、談判能力、信息上嚴重不對稱,購房者處于明顯的弱勢地位。房地產商為了獲取最大化的利潤,多方博弈,其結果是房價居高不下。

開發商與政府博弈地價。土地有償使用制度自1992年開始實行,基本采用協議方式出讓使用權,但弊端很多,腐敗叢生。房地產商可以非常靈活地采取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爭取自身的利益,而官員們只能通過相應的辦公會議改變地價。往往在投標過程中,政府和房地產商的地位是不對稱的,房地產商擁有主動權,而政府只能被動適應,開發商計算有足夠的利潤空間就爭,沒利潤就放棄,土地流標情況時有發生的原因正在于此。當然,房地產商面對一路高歌的房價,決定了豐厚的利潤回報,盡管以高價獲得土地,他的買賣也是不會虧本的。

開發商與銀行博弈資金。房地產開發商經營的資金主要來自銀行,而在房價上漲過程中,銀行非常愿意給房地產投資者發放貸款,并且在貸款過程中放松了對貸款對象的審查,把注意力放在抵押品上,只要房價上升,銀行手中的抵押品越來越值錢,貸款風險極小,業務越做越大,利潤水漲船高,也就是說,銀行認為給房地產發放貸款就只賺不賠。但一旦房地產市場下跌,銀行可能喪失資金流動性和清償性,這不僅危害銀行的安全,而且將波及整個國民經濟。但在貸款資金充足的情況下,房地產商就會利用銀行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心理,盡可能獲取更多的貸款。如果房地產銷售順暢,利潤就會滾滾而來,一旦銷售有問題,銀行就很難收回貸款,而積壓的房子不足以抵消貸款。房地產商始終處于主動地位,即使暫時銷售不出去,寧可閑置,也不會降價。

開發商與購房者的博弈。國家對房地產開發的“地根”、“銀根”緊縮,特別是對“地根”的緊縮,影響消費者對房價的預期。房地產開發商利用市場信息的不對稱有意炒作,經媒體放大,進一步強化了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引起更多人跟風。

篇8

江西城鎮化發展的成效顯著

建國以來,江西圍繞加快推進城鎮化,大力培育中心城市,積極發展中小城市,集約發展小城鎮,全省城鎮規模進一步擴大、結構進一步優化、功能進一步完善、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城鎮化水平跨上了新臺階,吸引著周邊地區資本、技術、人才、產業向城鎮集聚,加快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促進了經濟和社會健康快速發展。

1.城鎮化水平有明顯提高。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向城鎮非農產業轉移,使江西城鎮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突出表現為城鎮人口迅速增加、城鎮體系日益完善、城鎮布局日趨合理。從城鎮人口來看,1949年全省總人口為1314.04萬人,城鎮人口為124.83人;2011年全省總人口為4488.40萬人,城鎮總人口為2051.20萬人;2011年與1949年相比,全省總人口增長241.6%,城鎮人口增長1543.2%,城鎮人口增長幅度大大高于總人口增長幅度;城鎮化率由1949年的9.5%提高到2011年的45.7%。特別是“十一五”期間,江西城鎮化率由37.1%提高到了44.1%,在全國位列第19位,高于河南、湖南、河北、安徽、青海、新疆、廣西、甘肅、貴州、四川等地;在中部地區,江西城鎮化率列第三位。[4]從城鎮體系來看,至2010年底,全省設市21個,市區面積已達32825.83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1626.8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856.90平方公里,分別比2000年增加了2348.73平方公里、72.80平方公里和313.90平方公里,分別增長7.2%、4.5%和36.6%;人口在1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有南昌市,人口在50萬~100萬人的大城市有贛州市、九江市、景德鎮市、吉安市、撫州市,人口在20萬~50萬人的中等城市有新余市、萍鄉市、宜春市、上饒市、南康市、瑞金市、豐城市、高安市、樟樹市、鄱陽縣、興國縣、于都縣、信豐縣,還有人口在10萬~20萬人的小城市28個以及各類建制鎮770個,逐步形成了以特大城市為中心,大城市為骨干,中小城市為支撐,眾多建制鎮為基礎,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從城鎮布局來看,江西絕大部分城鎮臨水沿路而建,逐步形成了以南昌為中心,以浙贛線和京九線為發展軸帶的“一心二帶”大十字格局。大十字架附近區域的城鎮化水平和城鎮密度較之其他區域要高,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也相對要高,由此江西城鎮的空間布局呈南稀北密的特點,浙贛鐵路線以北的地區有16座城市,以南地區僅有5座城市。

2.城鎮拉動經濟明顯增強。改革開放以來,江西經濟發展水平與城鎮化發展水平的趨勢是同方向變化的,兩者呈正相關關系,表明城鎮化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作用。這是因為:城鎮可以聚集土地、資金、技術、人才、政策等要素,大大提高經濟的聚集效益和規模效益,促進經濟快速有序發展;同時,城鎮和第三產業發展緊密相連,城鎮化不僅能夠推動教育、醫療、社保、就業等公共服務發展,還能夠推動商貿、餐飲、旅游等消費型服務業和金融、保險、物流等生產型服務業發展,提高第三產業比重,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1978年江西城鎮化率為16.8%,到2011年全省城鎮化率提高到45.7%。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全省GDP總量由1978年的87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1583.8億元,三大產業的結構得到明顯改善(見表5)。1978年江西三大產業的比例為1:0.91:0.49,到2011年其比例調整為1:4.74:2.59;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0.4%上升到2011年的31.1%。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對全省的經濟貢獻率不斷提高,城鎮龍頭作用日益顯現。2010年城鎮經濟占全省GDP比重為87.23%,在全省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城鎮化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和源泉。

3.城鎮就業人數明顯增加。江西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統籌城鎮功能區與產業集聚區建設,加快產業向城鎮集聚,使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工業生產、商務貿易、交通運輸和社區服務等成為就業蓄水池,不僅為城鎮居民提供就業崗位,而且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提供就業崗位。同時,通過建立與城鎮化發展相適應的城鄉一體化就業市場、就業信息披露機制、就業綜合服務體系,消除對進城農民工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視,使城鎮就業人數明顯增加。全省城鎮就業人數由1978年的267.4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802.02萬人,增長199.9%;2010年與2000年相比,南昌市、景德鎮市、萍鄉市、九江市、新余市、鷹潭市、贛州市、吉安市、宜春市、撫州市、上饒市城鎮化率分別提高16.83個百分點、10.72個百分點、19.99個百分點、14.28個百分點、18.97個百分點、12.5個百分點、16.97個百分點、15.65個百分點、10.77個百分點、10.59個百分點、24.92個百分點;城鎮就業人數分別增加62.98萬人、13.41萬人、13.84萬人、33.83萬人、17.82萬人、14.33萬人、33.4萬人、30.37萬人、29.83萬人、24.78萬人、38.93萬人,其增長率分別為63.8%、47.6%、53.2%、57.0%、138.1%、113.7%、52.4%、67.6%、54.3%、62.6%81.8%(見表6)。城鎮化是增加城鎮就業的重要途徑,據測算,全省城鎮化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轉移44萬農村人口到城鎮生活。[5]以九江市為例,該市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深化戶籍改革,放寬市轄潯陽區、廬山區、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落戶條件,基本取消所轄縣(包括共青城市、瑞昌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鎮(街道)的落戶限制,全面放開其他建制鎮的落戶條件,鼓勵、引導本市籍農民、外來進城務工人員和經商人員向城鎮轉移落戶,[6]使該市2006年~2010年城鎮就業人數分別比上年增長9.3%、5.1%、4.8%、4.2%和4.6%。

4.城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江西在推進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堅持基礎設施建設優先的原則,加大市政建設力度,使城鎮各項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提升了城鎮的集聚力、吸引力和承載力。“十一五”期間,全省各類城鎮完成市政設施建設投資747億元,年均增長25.3%。城市道路和交通建設得到長足發展,2010年末,全省城市道路面積11330.3平方米,比2000年增長244.07%;城市道路總長度達到5742公里,比2000年增長89.32%;城市公共汽車、電車營運車輛7048輛,比2000年增長74.84%(見表7)。隨著南昌市青云水廠三期工程、景德鎮第四水廠、贛州市第三水廠、南康市第二水廠等城鎮供水設施的建設和投產,全省城鎮供水能力進一步增強。2010年全省縣城以上城鎮日供水能力達495.23萬立方米;居民自來水普及率97.43%,比2000年增加4.13個百分點;供水管道長度達9526.55公里,比2000年增長140.08%。九江市、吉安市引進上海通達公司建成天然氣供氣項目,不僅為政府節約了大量投資,而且提高了市民生活用氣質量。2010年末全省城市人工煤氣供應量為58207.88萬立方米,比2000年增長47.5%;城市液化石油氣供氣總量188847.33噸,比2000年增長14.66%;城市燃氣普及率為92.36%,比2000年提高23.16個百分點。城鎮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有效擴大了城鎮人口容量、提升了城鎮功能和效率、促進了城鎮現代化建設。

5.城鎮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江西突出加強事關城鎮長遠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基礎性、功能性、生態性設施建設,重點加強城鎮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和園林綠化建設,走環境友好型城鎮化發展道路,使城鎮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到2010年底全省共有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100座,是全國第五個實現縣城以上城鎮污水集中處理全覆蓋的省份,日污水處理能力達272.55萬立方米,全年處理污水總量達7.6億立方米,污水處理率達80.83%,比2005年提高45.91個百分點(見表8)。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大幅提高,到2010年底全省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場17個,垃圾無害化處理量300.2萬噸,垃圾無害化處理率51.6%,其中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85.89%,比2005年提高37.02個百分點,在全國排第13位;生活垃圾清運量284萬噸,比2005年增長7.58%。按照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要求,全省城鎮園林綠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到2010年底全省設市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6.62%,綠地率43.2%,均在全國排第1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3.04平方米,比2005年新增5.22平方米,在全國排第7位。目前,宜春、景德鎮、南昌、新余、贛州、萍鄉、吉安7個城市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武寧縣和吉安縣被評為國家園林縣城,萍鄉安源區安源鎮評為國家園林城鎮;11個設區市和28個縣(市)評為省級園林城市。2010年城市綠化覆蓋面積48924公頃,比2000年增長144.08%;城市公園數由2000年的109個上升至2010年的238個,公園面積增加至6442公頃,增長253.96%。城鎮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為建設綠色生態江西、創建一流人居環境,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作出了積極貢獻。

江西城鎮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雖然建國以來江西城鎮化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問題,突出表現為:城鎮化水平落后于鄰省及全國的水平、各設區市的城鎮化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城鎮化發展滯后于全省經濟發展水平、城鎮經濟聚集和輻射功能發揮不充分。這些問題使城鎮產業發展水平和人口聚集能力難以適應加快城鎮化發展的要求。

1.城鎮化水平落后于鄰省及全國的水平。近年來,江西經濟社會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呈現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良好態勢,但若把江西城鎮化發展放到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來審視,與發達地區或周邊發展較快的鄰省相比,江西城鎮化水平仍然滯后。從江西城鎮化歷程來看,城鎮化率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978年江西城鎮化率為16.8%,比全國城鎮化率17.9%低1.1個百分點,到2011年江西城鎮化率雖然提高到45.7%,但全國城鎮化率為51.3%,與全國城鎮化率的差距擴大到5.6個百分點,說明江西與全國城鎮化差距呈擴大趨勢。在華東六省中,2011年江西城鎮化率僅高于安徽省0.9個百分點,分別低于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山東省城鎮化率16.2個百分點、16.6個百分點、12.4個百分點、5.3個百分點(見表9),與這些省的城鎮化差距也呈擴大趨勢。不僅如此,江西作為一個內陸欠發達省份,其城鎮化基礎薄弱,擁有的城市數量在中部地區最少,擁有百萬人口以上和50萬~100萬人口的大城市數量在中部地區也最少。2010年,江西除城市用水普及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之外,城市燃氣普及率、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人均城市道路面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每萬人擁有公共廁所等城市設施水平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7]同時,在城鎮化建設中普遍存在重建設、輕規劃、品位低問題,有些小城鎮脫離自身基礎和經濟發展需要,盲目擴大鎮區規模,對有限的土地資源不加珍惜,使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2.各設區市的城鎮化水平存在較大差異。江西城鎮化地域差異大,突出表現為各設區市之間的城鎮化發展極不平衡。南昌市作為省會所在地相對其他城市而言,由于其對流動人口有較大的吸引力,具有更強的吸收轉移人口的能力,2011年城鎮化率為67.24%,比2000年提高18.36個百分點,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1.54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最低的是宜春市,2011年城鎮化率僅為38.19%,與城鎮化率最高的南昌市相比,兩者城市化率竟相差27.52個百分點。2011年與2000年相比,城鎮化率提高最快的是上饒市(城鎮化率由16.97%提高到41.74%,提高24.77個百分點),城鎮化率提高最慢的是撫州市(城鎮化率由26.61%提高到38.82%,提高12.21個百分點),兩者城鎮化率提高幅度相差12.56個百分點。2011年11個設區市中僅有南昌市、景德鎮市、萍鄉市、新余市、鷹潭市的城鎮化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見表10)。同時,縣域城鎮化率差距較大、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城鎮不多,縣級城鎮之間缺乏明確的分工和協作關系,造成許多同構性浪費和低水平的自我競爭局面,未能依托新興產業形成先進的現代產業和較強的區域經濟競爭力。全省城鎮化地域差異,形成不平衡的區域經濟格局,對整體推進江西現代化進程帶來很大壓力。

3.城鎮化發展滯后于全省經濟發展水平。城鎮是工業化的載體,按照城鎮化、工業化發展規律,城鎮化要與工業化發展相適應。從發達國家城鎮化進程來看,其城鎮化水平往往高于工業化水平,目前國際上多數發展中國家也是如此。根據錢納里模型,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城鎮化率會領先工業化率近30個百分點。[8]江西城鎮化建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工業發展,但沒有像多數國家和地區那樣帶來人口和產業的大規模集中,其結果造成城鎮化進程滯后于全省經濟發展水平。2011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583.8億元,按當年全省年末常住人口4488.4萬人計算,人均生產總值約合3898美元。當年江西工業化率為48.5%,按城鎮化率領先工業化率30個百分點計算,全省城鎮化率應在78.5%左右。然而,當年江西城鎮化率僅為45.7%,不僅沒有領先工業化率,反而低于工業化率2.8個百分點(見表11)。城鎮化發展滯后于全省經濟發展水平,不僅不利于城鎮吸納農村人口,而且會阻礙工業現代化及其經濟效益的提高,使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受到限制,人口素質難于提高,從而阻礙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4.城鎮經濟聚集和輻射功能發揮不充分。實施城鎮化發展戰略,不是為城鎮化而城鎮化,而是為了利用城鎮對人口、資本、資源、技術和商品的集中所帶來的聚集效益和城鎮經濟輻射效應來促進經濟發展。然而,由于江西大中城市數量少、發展水平低以及小城鎮粗放發展,導致城鎮的經濟聚集和輻射功能發揮不充分。相對于小城鎮而言,大城市更能發揮城鎮的聚集效益和輻射能力,對周邊地區產生巨大的輻射力和吸引力,帶動其繁榮和進步。然而,江西大城市數量少,至2010年底,全省有特大城市1個、大城市5個、中等城市有13個、小城市28個和各類小城鎮770個,大城市占全省城鎮數量的比重僅為0.7%。同時,江西大城市普遍存在產業水平低、競爭力弱等問題,使其對周邊地區的經濟輻射帶動能力不強。2012年5月2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2012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該報告顯示,根據經濟規模、經濟增長、經濟效率、發展成本、產業層次、收入水平、居民幸福感、就業水平指標,所列的294個城市中,江西僅南昌市排名第42位進入百強,其他設區市排名都在100位以后。南昌市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的經濟實力不強、聚集和輻射能力較弱,制約了其輻射和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城鎮是第二、三產業發展的基礎和依托,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與城鎮發展有高度的相關性。江西中小城市不僅規模偏小、數量較少,而且各城市產業同構和結構雷同現象嚴重、互補性差;普遍缺乏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大型企業集團的支撐,承上啟下的節點作用不夠突出;產業支撐能力不足、產業聚集層次低、技術創新能力嚴重不足,二、三產業所占的比例過低,不利于其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所有這些,都會使中小城市難以有效輻射和帶動周邊地區發展。江西小城鎮雖然數量不少,但檔次低、規模小、布局散,服務和帶動其周邊鄉村發展的功能較弱。檔次較低,多數小城鎮發展水平較低、經濟實力弱,未能進行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結果城鎮功能不完善,難以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形成地方產業特色,限制了其輻射帶動作用的發揮;規模過小,多數小城鎮還只是簡單的商品交換集散地,對要素資源的聚集能力弱,金融、信息、技術等生產業缺失或服務水平低下,生產要素市場的發育不完善,承接外部產業的能力弱,發展后勁不足,更談不上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布局分散,眾多小城鎮發展缺乏規劃、布局分散,相互之間未能形成明確的分工和協作關系,不僅分散了發展力量,造成許多結構性浪費,而且形成低水平的自我競爭局面,難以產生較強的輻射能力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能力。

推進江西城鎮化發展的建議

根據國際經驗:當一個國家或地區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由30%提高到60%時,城鎮化將進入加速發展時期。2011年江西城鎮化率為45.7%,正處于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階段。江西應抓住加快推進城鎮化發展的良好機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城鎮化發展的客觀規律,走具有江西特色的城鎮化道路,以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為動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城鎮化進程,提升城鎮發展質量,努力實現城鎮化快速、有序、健康發展。

⒈以科學規劃指導城鎮化建設。城鎮規劃是城鎮建設的藍圖,決定著城鎮未來的發展。江西要推動城鎮的科學發展,必須充分發揮規劃的戰略性、前瞻性和導向性作用,深入研究各城鎮歷史文化、風俗民情、產業基礎、承載能力、發展前景,用先進的規劃理念制訂科學的城鎮規劃,充分展示城鎮的歷史內涵、現代風貌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切實做到以科學規劃指導城鎮化建設。近年來,江西省委、省政府明確要求編制城鎮規劃應充分體現先進的城鎮發展理念,堅持世界眼光、立足長遠發展、面向城鎮未來,著眼于資源能源節約、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健全、人流物流便捷、經濟文化繁榮、社會事業發達、城鎮管理高效、生態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等城鎮現代化發展,高標準、高起點搞好城鎮規劃。為此,城鎮化要堅持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以規劃統領城鎮化,提升城鎮設計和建筑水平,明確城鎮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分工和空間布局,引導生產要素向城鎮集聚,提升城鎮安全、便捷、舒適功能,保護城鎮生態環境,并加強對實施規劃過程的法律監督、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維護規劃的嚴肅性,保障實施規劃的有效性,防止和制止實施規劃過程中的隨意性;城鎮規劃要統籌考慮自然條件、歷史沿革、人口規模、經濟基礎、發展前景和居民意愿,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本農田保護規劃、土地整理規劃、環境保護規劃、交通運輸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等有機銜接,形成城鎮發展規劃體系,合理確定城鎮性質、規模、發展方向和布局,做到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又體現時代性和超前性;城鎮規劃要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等重大發展戰略相銜接,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好江西得天獨厚的江河、湖泊、山林、濕地等自然稟賦,依托區位交通、特色產業、歷史文化和旅游資源,提升城鎮文化品位,彰顯城鎮個性魅力,著力形成結構合理、布局協調、功能互補的城鎮發展新格局,充分發揮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比較優勢,努力做到優勢互補、共創多贏;城鎮規劃既要注重規劃前瞻性,結合江西城鎮化發展實際,堅持立足長遠、面向未來,高標準、高起點搞好城鎮規劃,切實解決規劃趕不上發展、規劃滯后于建設的問題,又要堅持規劃科學性,防止出現脫離實際、過度超前、貪大求快、因人力物力財力難以承受而在實際工作中無法實施問題,根據城鎮的基礎條件、能源資源、環境容量等,科學確定城鎮人口規模和區域規模,使其有足夠的承載力,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完善規劃科學決策機制,堅持政府主導、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要求,嚴格規劃編制和審批程序,重要規劃要多方案備選,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并通過立法保證規劃的實施。

⒉以產業發展支撐城鎮化建設。產業發展創造供給,城鎮化建設創造需求,產業是城鎮化的“發動機”,城鎮化是產業的“加速器”。沒有產業支撐,城鎮會因此缺失活力、缺少張力、缺乏競爭力,壯大城鎮實力、提升城鎮地位、強化城鎮聚集和輻射功能,基礎在產業、關鍵在產業、著力點在產業。要加速推進江西城鎮化進程,必須把產業作為城鎮化的關鍵和核心,以產業發展支撐城鎮化建設,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堅持“三個結合”,實現城鎮與產業聯動發展、協調共進。首先,城鎮化與工業化相結合。要以產業集聚規模化的新型工業發展來支撐城鎮化發展,把工業化作為增強城鎮經濟實力的路徑,將實施工業強省戰略與城鎮化戰略有機結合起來,堅持工業化和城鎮化“雙輪驅動”,實現工業化與城鎮化相互促進、互動發展。按照“產城一體”的要求,從各城鎮的實際出發,大力發展與當地資源結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特色產業,如在昌九工業走廊打造共青城國家級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基地,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制造、綠色照明、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著力培育景德鎮直升機、南昌航空城、上饒太陽能、吉安通訊終端、宜春鋰電新能源、贛州鎢和稀土、鷹潭銅、新余鎳材料精深加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城鎮建設和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大力發展電子信息及應用軟件、生物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等技術密集型產業,發揮企業主體和政府引導、扶持作用,促進集成創新和自主創新,增加高科技含量與高附加值產品生產,加快無污染、低耗能、節水型工業化進程,推進以資源節約、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的節約型和環保城鎮建設。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注重提供就業機會和打造創業平臺,增加就業崗位,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通過工業園區實現產業組織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和區域結構的升級,強化要素聚集與輻射效應,全面提高城鎮經濟發展的規模效應和聚集效應。其次,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結合。按照城鄉產業聯動和協調發展原則,以城鎮為依托,培育和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現代化、市場化發展,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向農村合理流動,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著力形成城鄉產業分工合理、區域特色鮮明、生產要素和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產業發展格局;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推動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運銷業,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加工程度,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構建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的高效農業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引導城鎮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農村轉移和擴散以及農村工業向園區集中。第三,城鎮化與服務業發展相結合。城鎮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服務業高度發達,要在大力發展商貿流通、餐飲服務、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的同時,加快金融、保險、物流、證券、信息、文化、咨詢、物業、社區等現代服務業發展,使城鎮成為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聚集人氣、財氣、商機,提升城鎮形象,提高城鎮品位,完善城鎮功能,增加就業容量。

⒊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城鎮群。要加快江西城鎮化建設,必須根據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龍頭昂起、兩翼齊飛、蘇區振興、綠色崛起”區域發展格局和“一群兩帶三區”省域城鎮空間結構體系,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的原則,把城鎮群作為完善城鎮體系的主體形態,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等重大發展戰略相銜接,大力發展大中小城市、扶持縣城及中心鎮建設,著力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城鎮群,形成結構合理、布局協調、功能互補的城鎮發展新格局。首先,要著力培育以南昌為核心的環鄱陽湖生態城鎮群。把建設環鄱陽湖生態城鎮群作為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重要內容,擺在全省推進城鎮化的突出位置,著力培育以南昌為核心,以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中心城市為支撐,以昌九工業走廊地帶縣域城鎮為重點,以濱湖田園風光城鎮為補充的環鄱陽湖生態城鎮群,突出其生態、低碳、集約、高效的特色,注重城鎮合理分工,加強城鎮之間的聯系與協作,使環鄱陽湖生態城鎮群成為世界湖區可持續發展的樣板。在培育環鄱陽湖生態城鎮群過程中,應根據適度非均衡發展理論,整合資源優先發展有較強經濟實力和較高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的地區,堅定不移地做大做強南昌,強化其聚集和輻射功能,增強其產業基礎的擴張能力,加快人口和生產要素聚集,使之成為環鄱陽湖城鎮群的核心城市,引領江西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其次,要加快滬昆線和京九線兩條城鎮帶的發展。以滬昆線和京九線為發展主軸線,加強中心城市和沿線城鎮之間的聯系與協作,組織協調其產業分工與合作,形成“大十字”城鎮空間架構。在滬昆線西段加快發展以新余、宜春、萍鄉為中心的贛西城鎮群;在滬昆線東段積極培育和拓展以上饒、鷹潭為中心的贛東城鎮群;在京九線北段重點加快昌九工業走廊建設和沿江開發,積極推進南昌和九江相向融合,加快一體化發展,使之成為全省城鎮化發展和環鄱陽湖城鎮群的核心區,抓住向莆鐵路、海西經濟區建設的機遇,加快以撫州為中心的贛東南城鎮群建設;在京九線南段重點發展以贛州、吉安為中心的城鎮群,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第三,加快南昌、贛州、九江三大都市區建設。把做大做強中心城市放在江西城鎮化建設的突出位置,大力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以加快產業集群和人口聚集為重點,提高中心城市要素聚集、科技創新、文化引領和綜合服務功能,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力和帶動力,加快南昌大都市區、贛州都市區和九江都市區建設。把南昌打造成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全國低碳經濟示范城,強化南昌在全省城鎮化體系中的中心地位,充分發揮其在江西城鎮化進程中的輻射力和帶動力。充分發揮贛州都市區生態、資源和人文優勢,使之成為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主要平臺和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示范區域。把九江都市區建成現代化港口旅游城市、區域性物流樞紐和長江沿岸重要工業基地,增強其對周邊地區發展的輻射力和帶動力。第四,扶持縣城及中心鎮建設。在推進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把縣城作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轉移的重要載體,扶持縣城及中心鎮建設。發揮縣城連接城鄉、承上啟下、促進城鄉互動的紐帶作用,推動城鄉之間公共資源均衡分配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抓好特色鎮、重點鎮、交通樞紐鎮建設,把小城鎮建設與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結合起來,與逐步減少“空心村”結合起來,與提高“三農”服務能力和水平結合起來,與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結合起來,與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向工業園區轉移就業結合起來,使之成為輻射和帶動農村發展的消費中心、生產要素集散中心、“三農”服務中心、社會保障和公共社會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