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誠信管理范文

時間:2023-06-05 18:01: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研誠信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科研誠信管理

篇1

英文名稱:

主管單位:

主辦單位:華中師范法學;長江教育研究院長江出版集團大家報刊社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漢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1-0568

國內刊號:42-1624/G0

郵發代號:38-65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7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篇2

關鍵詞:管理信息系統;實驗;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 (2007) 22-0045-04

1“管理信息系統”教學的現狀

該課程目前的開設情況并不令人樂觀,老師感到難教,學生普遍只死記若干概念,缺少學習熱情。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學了卻沒有建設實際管理系統的能力;管理類專業學生不具備參與管理信息系統從規劃設計到實施運營全過程的能力。

目前在社會上,先進的企業與單位已經普遍建設與應用著各種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統,應用已超出日常事務管理的范圍,逐步轉向經營管理的控制和決策過程。即使相對落后的企業與單位也都意識到建設管理信息系統的意義,在不同程度上應用計算機技術于管理工作中。關于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在快速深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技術層出不窮,關注的熱點已經不是簡單的MIS的結構與開發方法,而是原有管理信息系統的擴展及如何在原來眾多系統之上構建上層新系統、關注管理決策的精細化、人性化與準確化。這些要求我們的學生對管理信息系統的基本概念與基本理論有更清晰地認識與更準確的把握,都要求對目前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有所變革。由于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所涉及內容太多,層次相差太大,不同行業的應用與系統彼此存在差異,使得教師把握這門課程的內容與要求不容易,學生學習自然更加感到困難。

以上問題的產生與實踐環節設計有很大關系,人們的認識一般都遵循實踐―理論―實踐的規律,由于學生沒有社會實踐的經驗,尤其是管理的經驗,對于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內容普遍感到抽象,難以聯系實際主動地學習,解決的辦法只能是改進實驗教學內容,爭取讓學生身入其景,進入管理信息系統開發者的角色,讓學生通過“做”實現真正的明白。

2對“管理信息系統”實驗課程的要求

不同學校開設“管理信息系統”實驗課程的情況差異很大。許多條件好的學校有專門的ERP實驗室,可以開設關于ERP系統的實驗。ERP是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利用現代企業的先進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企業所有資源信息,為企業提供決策、計劃、控制的全方位和系統化的管理平臺,對于企業而言是比較高級的MIS應用系統。但是,ERP系統在我國的應用許多都只停留在人力資源、銷售管理、物流管理等少數子系統的應用上,全面投入使用的成功經驗不多。ERP的全面應用要求實現企業業務重組,在我國實施過程不夠理想,另外,目前ERP系統還面臨擴展困難的問題,使得ERP的前途更加讓人擔心。ERP系統與電子商務、電子政務及商業與事業單位的管理信息系統的應用關聯也較少。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統教學中關于ERP的教學固然不可少,但是如果只限于ERP的教學顯然是不夠的。由于ERP系統內容多、子系統間關系緊密,學生無法獨立進行完整的ERP系統設計的實驗,目前開展的實驗多為ERP認識性的實驗,有些實驗要求學生按照一定流程去操作,這對于學習企業管理過程是有意義的;有些實驗要求學生在系統中扮演某個角色進行操作,例如扮演銷售員、計劃員等,也能激發學生某種學習興趣。但是這些內容是其他管理類課程的內容,并不是管理信息系統這門課程的核心內容;再由于學生對于企業具體業務流程完全不了解、沒有一點感性經驗,完成實驗的難度很大,對于學習管理信息系統這門課程而言實驗效果并不理想。

有些學校利用網絡實驗室,在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內開設關于網頁設計的實驗。網頁設計是與電子商務有關的內容,但也不是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主體內容。

有些學校采取案例教學法,以要求學生能獨立完成一個系統設計的實驗為全部目標。這種安排過于偏重理工、偏重軟件開發,由于學生程序設計能力不夠強,使得在程序設計方面耗費過多精力,忽視了WEB-MIS、ERP、DSS 等新內容,也不能為全面學習管理信息系統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服務,無法讓學生全面掌握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技能。

許多學校在“管理信息系統”實驗課程中還表現出重視演示性、驗證性實驗,忽視設計性、研究性實驗的傾向。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認為應當對“管理信息系統”實驗課程進行改革應當提出如下要求。

1) 課程的目標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該課程有關的基本概念與基本知識,例如管理信息系統的意義與功能、一般管理信息系統的基本構成、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過程與一般設計方法、某些典型系統的特點與關鍵技術、管理信息系統的實施與維護知識等。

2) 實地進行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并具體實現是重要的,能幫助學生真正理解管理信息系統的構成。僅僅是看看管理信息的模樣、使用一下現成的系統是不夠的,只有親手做一個出來,才能真正弄明白管理信息系統的實質。但是,決不能將之變成代碼設計課程,不能讓學生將精力全部陷進程序設計的泥潭里去。

3) 管理信息系統涉及各種行業,內容多,關系復雜,其課程實驗要抓住其核心與公共的部分,要圍繞管理信息系統設計這一主題展開。

4) 實驗既要有代表性,又要主題鮮明,易于實現,要在有限學時內完成盡可能多的實驗內容。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利用所設計的部件庫最小系統、Rose及ERP實驗室提出如下實驗方案。

3關于“管理信息系統”實驗課程的設計

我們為該課程準備了10組實驗,每組實驗上機學時數為2學時,要求學生必須預先做好充分的實驗準備。可以根據學生先期學習情況與學生基礎情況靈活組織。

1) 實驗一:利用部件庫最小系統建立的工資管理系統。

實驗目的:學習利用部件庫最小系統基于VFP構建管理信息系統的方法。讓學生對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建立一個整體的概念,了解課程的基本要求。掌握建立項目、建立數據表、設計與建立菜單、連編系統的方法。學習打印格式文件建立與使用方法。

實驗內容:分析工資管理系統的需求。設計與建立工資系統的數據庫與數據表。根據不同需要建立數據維護、查詢與打印工資表程序模塊。建立打印格式文件并在程序中調用。正確設計菜單,完成系統連編。運行系統,了解管理信息系統的一般構成,了解自己所建系統所實現的功能。

2) 實驗二:具有多表操作及使用代碼、數據完整性、安全性等特性的系統的設計。

實驗目的:掌握利用部件庫最小系統建立具有多表操作、能夠使用代碼、具有數據完整性控制與安全性控制等特性的系統設計的方法。深入理解進行數據參照完整性與域完整性控制、在管理中使用代碼、向用戶提供具有安全性保護、控制文本、圖形等特殊字段的顯示界面、計算派生數據的值并自動錄入等的意義,認識這些內容是許多管理信息系統所要求的基本性能。了解關于上述問題的簡單易操作的實現方法。

實驗內容:在不同調用中使用代碼表,建立至少1個代碼表并在程序中應用、保證錄入數據只在滿足一定條件時才能存入、根據登錄人的權限提供視圖與功能、自動計算并錄入派生數據的值、在使用部件時控制備注字段與圖形字段顯示空間。觀察部件庫中各個部件的界面與功能和性能特點,了解管理信息系統常見界面的設計需求及對性能的一般要求。

如果在數據庫課程中已經進行了以上實驗,可以不再開設上述兩個實驗。

3) 實驗三:Rose使用入門。

實驗目的:學習UML模型的內容、意義,學習利用Rose繪制UML模型圖的方法,重點掌握用例圖、類圖、時序圖、協作圖、狀態圖、活動圖、組件圖、部署圖的畫法及其意義。

實驗內容:結合黨務管理系統實例繪制用例圖、類圖、時序圖、協作圖、狀態圖、活動圖、組件圖、部署圖。弄清每種圖的意義。了解每種圖的設計界面、具有的圖形元素及其意義。

4) 實驗四:利用Rose完成一個實際應用系統的需求分析與概要設計。

實驗目的:深入掌握利用UML模型對實際系統進行需求分析的方法。

實驗內容:通過對一個具有自適應性工資管理系統設計的分析,了解其結構與模塊構成,包括所涉及的數據的結構;了解有關模塊的功能,分析設計各模塊的原因與需求;利用Rose繪制用例圖、類圖,根據對各部門工資員操作要求繪制時序圖,繪制工資計算過程的活動圖。提倡對原設計進行修改與完善。通過分析與繪圖,深入需求分析的理論與方法,結合傳統結構化設計方法,弄清需求分析一般步驟及面向結構與面向對象的兩種分析方法。

5) 實驗五:代碼表的設計與具有數據轉換功能的應用系統的設計。

實驗目的:深入了解在管理信息系統中使用代碼的意義與代碼表設計方法,了解進行數據轉換的意義,學習導入、導出(包括以HTML或XML格式導出)的實現方法。

實驗內容:在實驗二的操作基礎上改變數據表的結構,討論如學生表中的學號、社會人員身份證號、多種商品表的商品代碼等編制方法與意義,建立簡單的三種以上代碼表,利用部件進行數據輸入、輸出、查詢、統計等操作,了解代碼在管理信息系統中的意義與常見設計需求。利用部件設計字典表,建立具有中英變換及其他邏輯異構結構系統數據變換功能的應用系統,實現不同文件結構與不同數據結構的數據的導入與導出。

6) 實驗六:建立具有自適應性工資管理系統。

實驗目的:根據需求分析的內容并利用部件庫建立一個具有自適應性工資管理系統。

實驗內容:根據需求分析中有關類圖,在VFP環境下建立工資表、退休職工工資表、工資歷史庫、有關代碼表、有關政策數據計算表(基本工資、職務工資、退休工資、勞保、福利、計稅、公積金等計算表),利用部件搭建全系統。要求能對不同人員控制操作權限、能按各政策表計算或核對工資數據、能審核實發工資,能完成當前轉歷史操作,能對歷史庫進行查詢,并按簡單線性模型繪制工資構成曲線并進行預測分析。

7) 實驗七:具有業務工作流系統的實現。

實驗目的:了解工作流的意義,學習工作流系統設計方法

實驗內容:利用部件設計一個簡單的辦公收發文系統,通過設計與實現了解目錄樹控件部件的使用方法,了解如何實現記錄級與字段級的權限控制,了解什么是工作流及具有工作流控制系統的實現方法。要求首先建立收發文數據庫與工作流表,利用部件建立收文、發文、閱文、撰稿、審核、簽發、歸檔、轉辦、回復等模塊及工作流任務安排程序,設計根據工作流安排定義目錄樹并控制工作過程的系統。

8) 實驗八:ERP模擬系統演練。

實驗目的:了解ERP系統構成及其基本原理與企業管理的基本知識。

實驗內容:利用ERP模擬系統了解系統初始化、進銷存、應收應付賬款、總賬系統、固定資產管理系統等的構成與基本操作。通過實驗了解一般企業管理的基本知識,詳細了解進銷存系統的初始化、進銷存系統的日常業務處理、進銷存系統的期末業務處理、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初始化、人力資源管理的日常業務處理等內容。

基礎好的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使用部件實際搭建單機版的ERP系統原型,更深入地了解ERP系統的構成及其原理。

9) 實驗九:管理信息系統測試與維護。

實驗目的:學習管理信息系統測試方法。

實驗內容:教師提供不完全的倉庫管理、商店管理、學生科管理、酒店管理等系統,學生通過對系統的簡單介紹,并實際運行系統,分析系統結構,首先利用黑盒法對出現的錯誤進行測試并分析,找出錯誤原因并加以改正。對某些問題教師提供具體程序,要求學生繪制判定樹與判定表,或采用白盒法找出需要修改的內容,加以更正處理。

10) 實驗十:電子商務系統模擬。

實驗目的:利用電子商務教學模擬系統。

實驗目的:分析、理解電子商務系統的一般體系、結構、流程。

實驗內容:了解B2C(企業與消費者的電子商務系統)、B2B(企業與企業的電子商務系統)、C2C(消費者與消費者的電子商務系統)基本構成。對一個開展B2C電子零售的網絡商店的電子商務系統進行系統分析,模擬B2B電子交易、B2C電子交易、C2C網上交易等交易操作過程,深入了解企業各項業務活動的數據流程和相關處理過程。

4結束語

我們按照以上設計組織了二屆教學,涉及普招正規本科與二級學院本科教學,均取得滿意效果。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動手能力加強,對該課程基本理論與基本概念掌握加深。本設計任務量較重,要求學生課前充分預習,做好實驗準備;課后認真總結,如果未能在課上完成全部任務,應當繼續利用課下時間完成實驗任務。

參考文獻

[1] 程學先等. Visual FoxPro程序設計[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 朝樂門等. 淺談高校ERP實驗課程建設[J]. 計算機教育,2006,(3).

[3] 程學先等. 認識部件的第一次實驗:利用部件庫建立一個基于單機的管理系統[EB].科學網程學先博客. /blog/user_content.aspx?id=4273.2007.7

[4] 程學先等. 認識部件實驗二:數據完整性控制及其他特性的實現[EB]. 科學網程學先博客. /blog/user_content.aspx?id=4295.2007.7

作者簡介

程學先,湖北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軟件工程、計算機應用。

篇3

關 鍵 詞: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07)02-0051-02

一個專業的課程設置是由學校的培養目標決定的,本文所研究的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以下簡稱信息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以培養具有較強計算機應用能力和現代管理能力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為目標。

一、應以CBE理論為指導,進行信息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計

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即“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也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學校學習期間即具備某個職業所必須的實際工作能力,而且把是否具備這種能力作為評價學生和教師,乃至學校辦學質量的標準。CBE強調以培養職業技能作為教學的基礎來設計課程及相關的教學環節;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著重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強調教學的靈活多樣性和管理的嚴格科學性,真正體現出對能力培養的重視。

1.信息管理專業的人才能力結構。本專業的人才培養要求包括知識要求、素質要求和能力要求等。可以用人才能力結構圖來表示,見圖1。

2.信息管理專業針對學生職業崗位素質和能力教育所設置的課程。DACum(Developing A Curriculum)即指課程開發,其實質是把人才市場需求和教學實施緊密結合起來的教學體系。它是實施CBE 體系的關鍵。信息管理專業針對學生職業崗位素質和能力教育所設置的課程,見表1。

二、信息管理專業課程鏈路描述

根據本專業的五大核心能力,分別構建每一項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學習鏈路,在這個鏈路課程體系中,反映掌握專

門技術的從易到難的訓練過程,也是理論知識學習的從易到難的過程。在課程開發中我們把每個鏈路看成一個整體工作任務,一般可從問題中心課程開始,任務中心課程結束,使學生體驗實際完成任務的過程。橫向幾個鏈路之間課程形成相關性,一般低年級側重于技術和相關理論知識的認知,中年級要集中掌握關鍵性技術技能及其相關理論知識,畢業前進行綜合性能力培訓或技術認證,形成橫向能力遞進的層次關系。本專業的主要課程鏈路描述,見表2。

三、信息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方案的特點

1.省略編程基礎》、《C#.net高級編程》、《Oracle數據庫開發與管理》、《局域網管理與信息安全》和《數據庫技術開發實務》等作為專業課,使教學內容跟得上技術的發展。

2.建立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基本專業技能,是實現能力結構要求的重要教學環節。建立以強化專業實訓為主、理論與實踐緊密配合的實踐教學體系,達到培養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目標。實踐教學體系可分為課程實驗、專業綜合實驗、開放性設計實驗及實習與實訓四個層次,按培養基本技能、專業基本能力、專業綜合能力這樣一個遞進的過程設置實踐環節,各層次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相輔相成,與理論教學體系相配套,互相交叉、互相滲透、有機融合,逐步形成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3.職業能力的培養貫穿始終。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的能力形成系列課程鏈路,在修業年限期間,從入學開始就接觸職業內容,職業能力隨著學習時間逐漸遞增,到畢業時達到專業培養的職業能力要求。徹底打破三段式的課程模式,使學生在學習期間,職業體驗和職業能力訓練大大增加。

篇4

【關鍵詞】 新課程 小學教育管理 改革

一、前言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體制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人才培養方面過度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應試教育體制是與我國學生人口基數大高校數量少等現實密切相關的,雖然飽受質疑,但是仍是我國在現階段最主要的人才選拔模式,包括高考制度在內的各種考試制度構成的應試教育體制,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仍將是我國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新時期,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世界的聯系交流更加廣泛后,對于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的更高的標準。當前我國社會需要的人才必須更加具備實用性和應用性,必須能夠一專多能,素質全面發展,這對于我國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我國新一輪的教育改革著重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終身學習習慣的養成。由此,小學教育管理體制也應順應這一趨勢,加強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從體制機制高度為從小培養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和動手能力提供保障。

小學教育管理是我國小學教育中至關重要的環節,直接關系到小學教育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評價、教學資源等多方面因素。作為新一輪小學教育改革的重點環節,改革小學教育管理體制勢在必行,小學教育管理體制的先進性和完善性是當前我國小學教育實現科學發展的關鍵。緊緊抓住小學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這一關鍵,實現小學教育管理科學化、現代化,為提高小學教育質量和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保障。

二、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

1.教學管理模式落后

教學管理模式落后是我國小學傳統教育管理體制的基本特征,也是存在于小學教育管理過程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小學教學管理是一個涉及到多方面的綜合系統,管理模式的落后直接影響小學教學水平。當前,我國小學教學管理模式的落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管理手段上行政手段仍是最主要的方式,兼具強制性、權威性和實質性的行政手段在小學教育管理中充當著重要角色,但是卻隨著小學教育改革的推進逐漸落后于時代的需要和學生的發展特點;另一方面,小學教學管理中缺乏人文關懷,以人為本是我國推進小學教學管理改革工作的重要原則,在傳統小學教學管理中,學生的訴求、師生的個性發展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一切以學校規章制度為準,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傳統的小學教育管理模式強調學生成績的重要性,特別在面臨小學升初中壓力的五六年級學生中,學習負擔過重,已經成為了全社會的共識。在這種教學管理模式下,學生和教師只能完全依照學校的相關規章制度的規定,無論是課堂學習還是課余活動,學校都有著嚴格細致的管理條例。一方面,這些條例為師生的行為提供了指導和規范;但是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師生創造性的發揮。

2.小學教師隊伍素質參差不齊

小學是整個教育體制的基礎環節,相比于中學教師和大學教師,小學教師無論是在學歷、職稱、經驗還是在薪資、福利等方面均有著天然的劣勢,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國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城鄉之間、地區之間教育發展不平衡,小學教師隊伍素質體現最為明顯。城市小學教師特別是重點小學教師大都出身名校,農村小學教師學歷較低,有些甚至僅為高中畢業。小學教師隊伍素質不高主要體現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自主意識和創新精神,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思路僵化。新時期小學教育改革要求小學教師能夠具備較高的創新精神,能夠更好地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掌握更多的教學手段并根據實際情況加以應用,解放思想,增強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同時要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學術素養。

三、改革小學教學管理策略研究

1.全面改革教學管理模式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在當前小學教學管理模式日益僵化且落后于時展及學生需要的背景下,全面改革小學教學管理模式刻不容緩。改革教學管理模式,充分調動小學教學管理模式之于小學教育的積極性,通過改革小學教學管理模式來更好地調動利用教育資源,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成績,最終達到素質教育改革的要求。

全面改革小學教學管理模式,首先需要以校長為核心的小學管理者樹立改革的堅定信念,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時結合本校教學實際,深入課堂,加強對師生的了解,從而為更好地推進教育管理改革奠定基礎。作為小學教育的總策劃者和總管理者,校長在這一過程中擔負著最大的職責,小學校長必須加強對本校師生的了解掌控能力,通過深入課堂,加深與師生的交流,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參與到教育管理中來,從而將新的教育管理理念真正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同時,小學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必須要始終與素質教育的要求相聯系,將學生全面素質發展作為改革的重要目標,更加強調通過改革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重視教師在小學教育管理模式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此外,還要建立健全科學的評價機制作為小學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保障,從根本上改變以往“唯分數論”的格局,在教學評價環節提出對師生全面發展的要求。

2.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是改革小學教育管理模式的關鍵,也是提高小學教育質量的重點。提高教師隊伍素質,一方面,要在小學教育現有教師隊伍中加強教師職業素質培訓,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另一方面,要從師范院校學生培養環節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要注重平衡城鄉差異和地區差異。建立一支專業素質過硬、職業道德高尚的教師隊伍是小學教育管理改革得以成功的保障,小學教育中教師需要言傳身教來給學生更好地樹立榜樣,因此過硬的教師素質是小學教育質量的基礎。就教師隊伍素質的構成而言,教師的業務能力和道德素養同樣重要。一方面,小學教師需要具備更高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從而提高自身掌握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師個性發揮和創新能力培養,增強教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為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奠定基礎。始終堅持“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教學理念,真正達到小學教育“言傳身教”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運輸管理;信息化教學;應用

在運輸管理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方法顯得過于枯燥乏味,很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動力。為了改善這一現狀,教師可以將一些先進的計算機信息技術應用到運輸管理的教學過程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有必要對運輸管理信息化教學的應用進行認真研究和分析。

1信息化教學在運輸管理中的重要意義

1.1提高了教學的先進性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各個領域都加強了生產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教育領域也不例外。而將信息化教育應用到運輸管理的教學過程中,結合多種信息技術,可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也為教學體制的改革創造了更為積極的因素。

1.2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的教學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僅僅是對相關的理論概念進行傳輸,甚至采用“滿堂灌”的方式進行相關內容的講述,這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很難產生學習興趣,從而也很難提高學習質量。如果將計算機信息技術應用其中,對相關的軟件進行適當應用,就會進一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質量。

1.3強化了教學效果

運輸管理這門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傳統的理論教學在此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會顯示出較強的局限性,不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有效掌握和后期應用。而將信息化教學應用到運輸管理教學過程中,可豐富課程內容的教學方式,拓展教學思路,延伸教學深度,這樣能夠更有效地響應教學的內容和目標,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運輸管理信息化教學的應用

2.1MicrosoftExcel在運輸管理教學中的應用

在實際的運輸管理教學過程中,線路優化問題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通過講解表上作業法來講述線路優化問題,就很容易使學生產生一種枯燥的感覺,從而無法實現理想的學習效果。且傳統的教學方法還需要學生花費更多的時間去進行計算,忽略了運輸管理問題本身,無形之中降低了教學質量,且這種方法也不適合學生在后期工作中進行應用。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將來工作中肯定會有很多由計算機進行輔助的工作。相比傳統的教學方法而言,Excel軟件輔助教學的拓展性比較強。在實踐過程中,通過對相關模型的構造,能夠實現對相關報告結果的有效優化。MicrosoftExcel軟件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性,幾乎每一個學生的個人電腦以及學校的機房電腦都安裝有此軟件,因此,在使用它時,省去了專門購買和專門安裝的環節,而且學生在使用此軟件時,也不需要學習專門的編程語言,這樣更有利于學生進行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運輸路線優化問題為例:某個公司有三個倉庫,每一個倉庫存儲的產品規格不同,分別為8噸、5噸和13噸。與此同時,還有四個客戶需要該公司的產品,每個客戶企業的需求量,分別為4噸、7噸、6噸和10噸,問如何設計最優的設計方案,從而實現最低的運輸成本?在這個問題中,教師就可以通過應用MicrosoftExcel軟件進行教學,教學過程能夠非常直觀地展現解決問題的過程,但這個問題較為簡單,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題型比較有創新性,采用傳統的方法并不能有效解決問題,授課教師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從而借助相關的軟件模型,取得更為有效的解決方案。例如,對不同線路的費用進行設定,并對每一個路線設置限重障礙,這樣就會使整個問題的復雜度加大。這個時候,傳統的表上作業法已經很難有效的解決問題,教師應該采用Excel軟件進行輔助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構建合理的軟件數據模型。在Excel表格上設置專門的倉庫和客戶之間的運價表,設定變量假定和目標函數以及約束條件,然后利用Excel工具中的“規劃求解”,找到問題的端口。在此基礎上,可以對此問題進行有效分析,形成報告,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行深層次的拓展分析,從而有針對性地得出正確結果。

2.2物流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在運輸管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主要是指在計算機軟硬件的支持下,對整個或者部分地球表面空氣中的有關地理數據進行采集、儲存、管理和運算。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應用非常廣泛,其在運輸管理中的應用主要是用于掌握車輛的運行狀態,從而保證能夠對車輛進行實時監控,有效發揮定位跟蹤和信息查詢功能。2.2.1操作系統物流地理信息系統軟件主要分為操作子系統和考核子系統兩部分。操作子系統主要包括世界港口、物流地理以及物流運籌優化等各個過程動畫的模擬。世界港口在海陸運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在運輸管理課程的教學中,加入軟件實訓教學,利用物流地理信息系統對子系統進行操作,可構成世界港口模塊,這個模塊能夠展示各個港口的相關信息,對周圍的氣候、設施、交通狀況以及規劃給予更為詳細的展示。例如,學生在學習陸橋運輸方面的知識時,教材中可能經常會出現港口,但很多學生都對港口不熟悉,通過對該模塊的利用,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相關的港口信息,從而加深對港口的了解。在實際的物流運輸過程中,運輸的成本占有較大的比例,相關人員要采用合理的方式對相關的運輸路線進行有效規劃,從而實現對運輸成本的有效控制。在進行運輸管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能夠教會學生從理論上掌握相關的線路算法,更要有效地拓寬學生的視野。經濟貿易的發展是保證運輸貨源實現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其對運輸貨源的規模、結構以及分布都具有較大的影響。因此,學生在學習運輸管理課程時,還要了解世界經濟貿易的狀況。在物流地理信息系統軟件中,有世界經濟貿易圖形的展示模塊,這種模塊主要以相關的經濟貿易數據為基礎,在此基礎上配合相關的圖標和表現手法,可進一步挖掘相關的有效信息。通過對此模塊的有效學習,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世界上各個國家的經濟貿易數據,還可以結合實際情況,根據自己的需要生成不同的圖標和表格,便于比較和理解。2.2.2考核系統縱觀目前的教學現狀,學生的動手能力普遍都比較弱,需要很多操作環節的訓練和培養。而應用考核系統,能夠有效地對學生進行考核,也為學生的日常訓練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運輸管理課程教學中融合物流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可以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參與功能,學生能夠通過自己動手,對相關軟件進行有效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學習的質量和學習效果,還能進一步提高其考核學生的功能。考核系統可以生成自動的試卷,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科學的考核和檢測,且軟件中設置了大量的題庫,教師能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對相關題庫進行合理的修改和調整,分析教學與考試的合理性,同時也能防止學生發生舞弊行為,使考核更加公平。考核子系統中的題型很多,既有理論性知識,也有操作性的實踐題,例如,搜索重要的港口信息、查詢一些國家的貿易數據,以及對軟件進行合理的設計和優化等。且鑒于考核系統的題型全面,題量大,可以減少教師的工作量,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結語

運輸管理信息化教學的應用能夠進一步豐富教學的內容,提高教學水平,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為此,教師應該加強信息技術與運輸管理教學的有效結合,并對信息化運用過程中的各個應用環節進行有效優化。在運輸管理教學實踐和研究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有效地解決問題,從而促進運輸管理教學工作更快、更好的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彭惠林.基于大數據的信息化時代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案例教學手段應用研究[J].旅游縱覽,2017(2).

[2]王慧.信息化背景下微課在物業管理實務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7).

[3]張繼榮.藝術設計類專業信息化教學管理及應用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7(1).

[4]隆平.云平臺應用推進教育教學管理“三轉變”——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教育信息化建設經驗[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23).

[5]張妮麗.淺談信息化教學在我校招投標與合同管理課程中的應用[J].江西建材,2016(13).

篇6

[關鍵詞]課程開發;校企合作;校校共建

[DOI]10.13939/ki.zgsc.2015.11.030

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為了能夠將所教授課程充分應用于企業,與企業實際工作項目相結合,畢業生能勝任、策劃、指導并創新企業項目,使校企合作企業以及整個行業能夠認可、采納、重用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校校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課程開發的著力點,本文將以物流管理專業與企業進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校校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開發來研究。

1 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下課程開發的現狀

1.1 校企合作雙方開發課程數量不多

在亞馬遜圖書城網頁進行檢索,在關鍵詞“校企合作”下有650條記錄,而高職高專教材為316條記錄,而在關鍵詞“校企合作 物流”方面只有13條記錄。在當當書城網頁進行檢索,在關鍵詞“校企合作”下有1064條記錄,而高職高專教材為154條記錄,而在關鍵詞“校企合作 物流”方面只有9條記錄。當當書城和亞馬遜圖書城都是網上最大書城,其圖書覆蓋率很廣,但就是在這樣大的銷售平臺,我們的校企合作課程數量卻少之又少。

1.2 校企雙方合作開發課程質量不高

現在的物流管理專業教材編寫大多是由院校老師編寫完成,教材的第一作者及第二作者都是由在校的教師構成,沒有企業的一線員工、主管及經理進行參編;即使有教材列舉了由某企業人員共同編寫,但其主要編寫人依然是學校老師,所以教材的內容還是以教師為主。教師的掛職鍛煉情況與企業的兼職情況,以及教師在編寫教材的時候去企業一線進行調研都極少,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沒有真正地投入到校企合作的開發過程中去,從而導致了課程開發質量不高。

2 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下課程開發的問題

目前,高職課程開發還沒有完全突破傳統學科體系的束縛,存在著校企雙方主動參與課程開發的意識不強,合作效果不甚理想;高職院校教師缺乏對企業工作過程與工作管理的準確認識,對企業崗位的能力要求了解不夠;以及校企合作課程開發在保障機制、管理機制方面存在障礙等問題。政府政策不明確,也沒有這方面的政策做引導,正是這些問題使得校企雙方難以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校企合作課程開發還停留在表面,致使學校所教和企業所需脫節,不利于實現職業教育培養目標。

2.1 校企合作雙方課程開發協作不夠

我國高職院校課程開發的主體是學校,校企合作課程開發的主體參與意識不強、力度不夠,政府積極部門缺少相應的政策支持與推動,校企雙方主動參與課程開發的意識不強,校企合作也僅局限在聘請企業專家授課和講座,雙方成立校企合作實習工廠等形式,沒有“廠中校、校中廠”這種合作形式,雙方互動較少,沒有真正地進行資源整合和文化的融合。即使企業參與課程開發也明顯缺乏力度,使得企業專家的崗位優勢、技能優勢,特別是他們的工作知識、工作經驗、職業素養等對職業教育尤為重要的內容,難以融入到課程內容中去。

2.2 校企合作課程開發定位不準

校企合作開發的課程定位于服務合作企業,而非服務本行業。校企合作公司都是出于企業自身的考慮,企業在物力、財力上的投入都趨向于學校培養適合自我企業發展的學生,因此課程的定位都是服務于本企業。課程開發的拓展性決定了課程要有延展性,課程要服務于本專業以及行業的發展,而非某個公司的行為。校企合作課程的開發定位在理論知識夠用,實踐源于合作企業操作的一種模式。

2.3 缺乏校企合作課程開發有效運行的信息協調機制

由于校企雙方缺乏長期合作進行課程開發的信息協調機制,以及校企雙方對職業教育課程開發認識和理解存在差異,使得有些高職院校對與企業合作進行課程開發不夠重視,缺乏合作進行課程開發的主動性;而企業不能從校企合作課程開發中直接受益,也缺乏合作進行課程開發的積極性。另外,缺乏有效運行的信息協調還使得校企雙方在合作進行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彼此的時間、資金及其他資源難以協調,課程開發過程中阻力不斷,合作效果不甚理想。

3 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下課程開發的對策

武漢商貿職業學院物流管理專業進行課程開發時,注重與企業溝通聯系,重視行業指導與評價,力爭通過省教育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下面是各項問題的具體對策:

3.1 校企合作協議保障課程開發

3.1.1 企業能手與學校老師共同提出課程開發

以校企合作協議為依托,本校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企業教師來我院進行實地講學,學生在企業進行頂崗實習,三方聯動,共同針對在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流程改造、專業知識素養等方面進行全面的研討匯總,再以《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為基礎,編制匯總教村大綱。

3.1.2 教材突出培養目標

課程內容的確定要以專業培養目標為依據,又要高于培養目標。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雖然不是搞科研,但也不是停留在從事生產和解決在生產過程中遇到的設備維修技術問題的技師型人才,而是能夠在理論知識夠用的情況下,對生產進行流程再造與人員分工管理。因此,在教材內容上必須緊緊把握以下幾點:

(1)遵循職業教育教學特點,理論知識以“必需”和“夠用”為度,夯實技能操作水平,重點培養基層管理能力。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其工作流程為依托,整合、序化教學內容,科學設計完善學習性工作任務,教企業所需,學自己之不足,做技師型訓練,理論與實踐一體化。

(2)靈活適用企業項目與任務流程,把教學內容按照項目過程分成若干個任務,每個任務分成理論知識、技能操作、階段性考核幾部分。其中的理論知識要點和技能操作都是圍繞著具體工作崗位流程與管理而編寫,完成所有項目的學習,學生就能夠頂崗實習。

3.2 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共同確定課程目標

校企合作開發的課程定位于旨在服務于合作企業以及培養出行業的參考資料,培養的人才能夠給企業管理和生產過程提出指導,給行業的發展提供引導和數據支撐。

3.2.1 校校共建,專業相交流融合

我院與其他院校進行校校共建,專業相交流。幾個院校的專業教師集體討論人才培養目標,確定課程的建設與選用,在課程建設上,各院校老師共同參與編寫,組織人力來評定和審核課程結構與內容。

3.2.2 “廠中校、校中廠”共同確定課程目標

企業的工作過程和工作目標就是我們制訂課程的目標,培養學生的方向。在校校共建的時候,我們每個院校的企業資源能夠共享,以確保課程在各企業間的共享性和互通性,能夠給各企業提供生產指導與流程管理,同時以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為標準,適時調整課程目標。

3.3 政府機關出臺文件和政策指導校校合作與及校企合作確保信息溝通

成立物流管理專業專家指導委員會。企業骨干技術人員與中層管理干部以及合作院校的骨干教師和專業代表組成專家委員會。該委員會每年定時召開會議,集中討論專業發展以及人才質培養量情況,審訂企業流程的改造方案,修訂相關課程的內容。此機制納入企業常規管理和院校對學院以及教師的考核,從而約束企業和院校花時間來進行溝通和共建。

4 結 論

如何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開展校企深度合作,加強校校合作,是目前高職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武漢商貿職業學院通過建立“校中廠模式”,并與企業聯辦二級學院,在這方面進行了有效的嘗試,同時與兄弟院校進行校校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收獲。校企雙方、校校雙方形成了人才共育、流程共改、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校企合作研究人才培養方案,合作開發課程體系,合作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內容,合作實踐“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篇7

關鍵詞: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改革;職業技能,市場需求

管理信息系統是一門綜合了經濟管理理論、運籌學、數理統計、計算機科學等多門學科知識的系統性邊緣學科。管理信息系統不同于一般的計算機應用,它能夠處理分析數據,利用信息和模型輔助企業進行決策,控制企業的行為,加強企業現代化管理,幫助其實現經營目標。但目前許多高職院校開設這門課程,依舊延循脫離市場需求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和方法,人才培養的質量難以滿足日益變化的市場需求。筆者根據多年從事不同專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相關研究,提出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加強職業“技能點”培訓為切入點,強化學生階段性能力向綜合能力轉化的教學改革。

一、充分進行市場調研,制定契合人才培養目標的課程教學大綱

1,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安徽財貿職業學院信息管理專業和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均開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但兩個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有較大的差異。

信息管理專業培養具備現代管理學理論基礎、計算機科學技術知識及應用能力,具有系統思想,掌握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能承擔中小企事業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的使用、維護和管理等技術應用型專業人才。

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培養具備連鎖經營管理基本理論、連鎖門店運營管理操作技術、新型零售業態管理、商品采購與配送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具有必要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和英語應用能力,能在各類超市從事連鎖門店運營管理、計算機業務操作;工商企業從事連鎖推廣、商務談判、連鎖購銷等業務的經營管理和操作技能的專業人才。

2,制定契合人才培養目標的課程教學大綱。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筆者走訪不同行業的若干單位,征詢他們對專業人才的崗位設置的技能標準;參加各類人才市場招聘會,調查用人單位對求職者專業技能的具體要求,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制定出契合不同專業的課程教學大綱和實訓大綱。

二、以因“材”施教為抓手,進行教學模式改革

1,了解授課班級學生掌握課程相關知識的情況。《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涉及知識面廣,學生是否已掌握相關知識,將直接影響本課程的學習效果。但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要求其掌握的相關課程也是不同的。例如,信息管理專業學生應掌握計算機高級語言、數據庫以及管理學等課程知識;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學生則要求掌握計算機基礎、連鎖經營管理原理和連鎖企業門店營運管理等課程知識。

2,精心組織教學內容,選擇適用教材。良好的教學效果,不僅需要老師上課有充實的教學內容,還需要為不同專業的學生選擇一本適用教材。《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是一門相對成熟的課程,目前有許多經典教材和規劃教材供選擇。但選擇一本適用于高職學生的教材,讓學生既能掌握一定知識水平又能增強其職業技能,則尤為重要。

為此,筆者依據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和目標,為不同專業的授課班級學生選擇適用教材。如對于信息管理專業學生,其教材內容包含管理信息系統的規劃、分析、設計、實施等,著重培養學生動手開發、實施管理信息系統的能力;而對于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學生,其教材內容則以計算機信息系統在企業中的應用、信息化建設案例等為主,學生通過操作管理信息系統軟件,熟悉企業業務功能,從而掌握計算機在經營管理中的應用。

3,推動教學“主客體”角色轉變。高職院校亟待改變“教師滿堂講,學生被動學”的傳統教學模式,推動教學中“主客體”的轉變,積極探求并推行“師退學進”的教學模式,即教學中施行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客體的角色轉變,學生主動學,教師起指導的互動教學。為了促進新的教學模式改革,筆者投入大量的時間,組織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制定以項目為牽引,以實訓任務為驅動,在過程中引導,在結果中總結,抓好因“材”施教,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三、圍繞市場對職業人才技能的需求變化,深化課程改革

1,課程改革意義重大。隨著職業教育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瓶頸問題,為此,《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文件中,明確提出了“及時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主動適應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學校的辦學條件,有針對性地調整和設置專業”以及“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等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意見,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

2,緊跟市場需求變化,重視人才職業技能。經過長期對人才招聘市場的調查,對網絡、平面媒體招聘信息的關注,以及收集歷屆畢業生的就業反饋信息得知,目前市場對人才需求呈現“強調專業對口,著重技能水平”的現象。即:企業招聘強調人才專業對口的同時,著重衡量求職者的職位能力、綜合素質水平。雖然有時求職者專業符合崗位要求,但崗位技能不足,經常被招聘單位所拒。反之,也有專業不符,但經驗能力較強的求職者應聘成功的案例,也正是我們常常談及畢業生就業專業對口率較低的原因所在。

另外,“能力為先,人才適用”是目前企業理性用人的又一現象。這種現象在去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中得以印證。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部長周濟在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稱,全國一半以上省份的高職就業率已經超過本科就業率。2008年高職畢業生初次就業率比2007年增長了近5個百分點。由此可知,這不僅是人才市場上“追求學歷向重視能力”的一種理性回歸,更是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已得到市場認可的體現,高職院校正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

3,加強職業“技能點”的培訓,深化課程改革。筆者認為,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重點在于切實加強課程職業“技能點”的培訓。為此,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根據市場對兩個專業人才需求變化的信息反饋,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的畢業生主要從事計算機產品營銷、庫存管理員、文秘、網絡維護與管理、軟件開發、IT培訓等工作,專業對口率低,沒有實現為特定行業提供人才的預期目標。但是從反饋信息資料中我們分析發現,他們依舊憑借專業技能處理工作事務,只是目前中小企業崗位要求員工“一專多能”,崗位職責范圍更加寬泛。對此,筆者在課程改革中加強了實訓技能培養的力度:一是增加不同行業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的軟件實訓,二是熟悉行業中具有標準化、代表性企業的經營業務流程、操作規范的學習,同時,加強管理信息系統的系統規劃、設計、開發、實施等理論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用系統的思維模式去解決實際問題。

而連鎖經營管理專業的畢業生主要分布于大型超市、房地產中介、連鎖商業企業、零售業、物流企業等行業中,從事業務服務、營銷代表、文秘、基層管理等工作,專業對口率較高,培養的專業人才與市場需求相契合。筆者在課程改革中,一是選擇大型超市管理軟件供學生實訓,強化學生對采購、收銀、理貨、盤點等業務訓練,使學生未出校門已經具有頂崗實習的技能;二是拓展連鎖商業企業中供應鏈管理、物流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的信息化知識等,促進“一專多能”的職業能力培養。

篇8

小學數學不同于小學教學中的其他學科,小學數學存在一定的邏輯思維,對于學生的創新、聯想、動手等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培養鍛煉和考驗,更需要課堂管理制度體系的適當約束,以便于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開展積極有效的課堂管理制度就成為當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開展所面臨的難題之一。

一、提出明確的管理規則

新課程教學改革不斷強調,要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教師要轉變身份,作為引導者引導學生學習,幫助學生培養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在實際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提出明確的管理規則,讓學生在心中形成基本的認知思路,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在課堂上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在養成這一良好習慣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反復強調管理規則,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自控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長此以往,才能保證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積極參與到課堂上來,并逐漸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同時,教師提出明確的管理規則,并對違反管理規則的學生進行教育,幫助教師樹立在學生心中的威信,也便于以后教學活動的進一步開展。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應該是知識淵博的教育者,又是和藹可親的長輩,這樣才能將管理制度在學生中得以貫徹落實。而建立這一良好的師生關系,就應當在課堂中活躍課堂氣氛,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同時也就可以拉近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具體到實際教學活動中來,以西師版小學數學教材為例,在教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加、減、乘、除分別比作不同的卡通形象,增強學生當遇到哪一個卡通形象時進行什么運算,提高課堂趣味性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聯想思維能力,并幫助教師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便于之后教學活動的開展和管理。

三、成立分工明確的小組

分工明確的合作學習小組是幫助教師管理學生,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方式之一,也是打造高效課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重要學習方法之一。因此,小組合作學習在實際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但是在進行小組分工的時候,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者的作用,考慮每個學生的優缺點,有目的地進行劃分,幫助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監督,起到干預的作用,明確小組中的個人分工,先進主動帶后進,并不斷提出意見解決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效率,保證教學質量。

四、始終重視課堂中關于隱性管理的具體方面

篇9

[關鍵詞] 管理信息系統; 課程教學; 教學方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1. 061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 - 0194(2012)11- 0096- 02

隨著信息經濟時代的來臨,信息在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中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于是企業紛紛建設管理信息系統(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來完成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儲、傳輸和利用,以應對新競爭環境對企業的影響,實現新形勢下企業的管理創新和組織創新,提升企業競爭力。負責為企業輸送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管理人才的高校積極跟進,同企業需求進行對接,紛紛在管理類專業開設了管理信息系統課程以適應社會需要。而管理信息系統涉及的學科知識面廣[1],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術層出不窮,如何使缺乏相關學科背景的管理類專業學生較好理解和掌握相關概念、方法、原理和技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現實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對管理類專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進行探討,以期提高該課程教學質量,適應學科發展,達到人才培養目標。

1依據專業特點,界定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

1.1合理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開展教學活動的指揮棒,它規定了教學內容和課程建設,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規格。管理類專業本科生畢業后主要從事管理工作,他們應該是適應信息化社會需要、具備現代經濟管理理論基礎、掌握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清華大學侯炳輝教授認為:“學習管理信息系統應當有所側重,例如偏工、偏商、偏管等”[2],所以管理類專業本科生應該從管理和應用的視角開展這門課程的學習。從管理的視角,應該理清MIS給企業帶來的影響、MIS怎樣改變企業的組織結構、業務流程和經營方式,如何規劃并設計一個能支持企業目標的卓有成效的MIS ;從應用的視角,需要理清MIS應用的組織問題、MIS應用的約束因素、MIS應用的劣勢和優勢以及MIS可能帶來的沖擊。結合以上的分析,管理類專業管理信息系統的教學目標為:(1)使學生掌握MIS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有較高的信息素養,具備較強的信息收集、處理和利用能力;(2)使學生理解信息技術的戰略性作用,培養其在信息化環境下管理和創新能力;(3)培養學生在信息化建設中的參與意識,使其掌握MIS開發步驟和方法,能從戰略角度進行規劃和管理;(4)能跟蹤MIS發展的新動向,并應用到實際工作中。

1.2科學規劃教學內容

管理信息系統綜合了管理學、經濟學、系統科學、行為科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在明確了教學目標之后,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展開要體現“管理是核心,技術是工具,應用是目的”。也就是說在對計算機網絡、數據庫、Web技術等MIS基礎技術進行通式講解之后,將主要內容放在信息技術對企業管理的影響、MIS的基本原理和方法、MIS開發及管理上。教學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專題:(1)信息技術對管理的影響以及MIS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MIS技術基礎;(3)MIS開發過程和方法;(4)MIS 開發方式選擇以及MIS的實施與運行管理;(5)MIS的典型應用與最新動態,如ERP、CRM、電子商務等。

尤其需要強調的是教學內容往往還受到所選用教材的制約。現在的教材種類很多并各有側重[3],教材出版時由于其通用性的考慮肯定會使其缺乏對特定對象的針對性,所以在授課時應“基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筆者在講授該課程時將教學內容按照教材的脈絡進行展開,方便同學預習與復習;然后注意把一些教材上沒有深入和沒有出現的內容引入課堂,比如在講解MIS典型應用時,把教材上講得比較簡單的企業資源計劃沿著其訂貨點法、物料需求計劃、制造業資源計劃到企業資源計劃的發展沿革進行詳細講解,再比如把教材上沒有涉及的協同系統引入課堂。這樣使同學構建起較完整的知識結構,既掌握基本的理論與方法,又了解典型應用知悉發展動向,拓展了學生的學科視野。

2提高學生認識,促其主動學習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學習過程是每一個體通過相對獨立的建構活動來建構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他們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而是刺激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的主動建構者[4]。那么要真正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就應該提高其認識,使他們在觀念上由“要我學 ”轉變為“我要學”,使他們將學習作為一種自覺的理。廣泛閱讀相關文獻就是一種有效的提高認識的方法。文獻[5]中用SAP管理軟件在兩個企業應用時使用效果的巨大差異來說明理解和掌握MIS的基本原理、技術和方法在現實管理中的重要性。閱讀這篇文獻能很好地消除管理類專業學生對MIS認識上的一個誤區,他們認為MIS一個技術系統,應該是計算機等專業學生的學習內容,同管理類專業關系不大;通過閱讀之后就會發現MIS不僅僅是一個技術系統,也是一個社會系統,它作用的發揮離不開計算機技術和管理的交叉融合。對于管理類專業的學生來說,MIS不僅是他們將來適應工作崗位要求必備的技能,更是他們未來在工作中進行創新和突破的有力武器。這樣通過提高學生對MIS的認識,可以激發其學習的熱情,為達到教學效果打下良好基礎。

3豐富教學方法,加強實際能力培養

3.1應用案例教學,模擬現實教學情境

MIS是一門同現實結合比較緊密的課程,它涉及企業管理實際,但是對于尚處于求學階段的管理專業學生來說,他們對現實企業的各項業務流程缺乏了解,也無實際管理經驗。案例教學則較好彌補了這種欠缺。案例教學突破封閉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開放式教學,采取引導式、言談式雙向交流,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實際的案例,學生可以觀察到企業的各種業務流程,通過對各種業務流程的分析,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管理的內涵,進而對MIS有了感性的認識。

教學中選取的案例要盡可能是學生熟悉的,可以大小案例、正反案例結合起來使用,用案例貫穿整個課程的教學過程[6-7]。在實際教學中 ,可以把課堂上要用的案例提前給學生,并把案例的思考題一起給學生,這樣能夠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課堂上不僅僅是講解案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到案例分析中去,促使學生將以前所學的內容應用于案例分析中,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用。比如筆者在用福特公司應付賬款部流程重組的案例講解企業流程重組時,就先把舊流程給了學生,讓他們思考假如自己是部門經理會如何革新流程,然后在課堂上把重組后的流程給出來,讓他們把新流程和自己設計的流程作比較,接下來舉一反三,用學生熟悉的聯想公司的產品報修流程和一般公司的報修流程進行比較,看看信息技術在其中扮演了一個怎樣的角色。通過讓學生參與到案例中,避免了將“案例”變成“故事”,拉近了課堂同現實、理論同實際的距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習興趣,鍛煉了知識應用能力。

3.2現代和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實施立體式教學

隨著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現代信息技術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課堂教學中,豐富了教學手段。使用多媒體教學,能提供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從而較為生動形象地表達抽象而枯燥的內容,尤其是在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中,有些教學內容需要通過圖表的形式呈現出來,如組織結構圖、業務流程圖、表格分配圖、數據流程圖、功能結構圖、信息系統流程圖、決策表等,這些內容用多媒體可以快速、清楚地展示給學生,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而且使用多媒體教學,還使得課堂內傳授的信息量增大,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學習到更多知識。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也發現了由此帶來的一個弊端,就是由于信息量增大,同學們更關注于把課堂的教學內容記錄下來,而忽視了課堂教學過程,沒有能夠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后來筆者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的支持下,建設了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網站,將多媒體課件等相關資料放到教學網站上,從而把學生從記錄中解放出來,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該課程教學網站仍在建設和完善之中。

在將多媒體、網絡等現代教育手段應用于課堂教學的同時,黑板書寫、提問、討論這些傳統教學手段在課堂上仍然有大量用武之地,這些教學手段在原理、概念等問題的講解上有其獨特的優勢,可以做到條分縷析、層層深入,達到教師和學生的同步互動。所以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將現代和傳統教學手段有機融合,發揮各自的優勢,使它們相得益彰,形成立體式教學。

3.3理論聯系實際,加強課程實踐教學

MIS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密切相關的學科,許多理論和方法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充分地理解和領會,實踐教學是MIS教學成功的一個關鍵部分。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其他學者的實踐[8-10],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可以由“一看二用三分析”3個部分構成。

一“看”是指組織學生到MIS應用比較成功的企業去參觀系統的使用操作,請企業的系統管理部門負責人對系統的構成、所發揮的作用等進行詳細介紹,使學生對MIS在企業中的應用形式和重要性形成一個直觀認識。二“用”是指讓學生到實驗室實際操作管理軟件,筆者在此環節選用的是金蝶K/3和用友U8這兩款國內使用較廣泛的管理軟件,在對學生分組的基礎上讓其各自扮演銷售、庫存、采購等不同部門的角色進行軟件操作,并進行角色輪轉,使學生能體驗不同角色所需完成的操作。這里讓學生用兩種不同軟件完成相同操作是為了避免其對MIS形成一個單一的印象,而且還可以讓他們比較兩種軟件在操作上、在完成同樣功能的流程設置上的異同,提高他們的分析比較能力。三“分析”是指在完成前兩個部分的基礎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某一企業按照結構化分析與設計的步驟進行MIS的分析與設計,分析為主,設計為輔,主要是考查學生對管理需求的調查分析能力和將信息技術與需求相結合的能力。在驗收各小組的設計報告時要讓小組的每位同學談談他所做的那部分工作以及心得體會,避免“搭車”現象,確保實踐教學的實效。

4結語

本文從界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等方面對管理類專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探討,以期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為企業提供合格的復合型人才。管理信息系統是面向未來的學科,其自身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之中,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跟蹤學科發展,及時進行教學改革,使管理信息系統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主要參考文獻

[1] 黃梯云. 管理信息系統[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侯炳輝. 試論工科院校管理信息系統(MIS)專業[J]. 管理工程學報,1989,3(3):86-89.

[3] 劉曉科. 工商管理類專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初探[J]. 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10(2):36-38.

[4] 鄭毓信,梁貫成. 認知科學建構主義與數學教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5] W Huang,K K Wei,R Watson,管理信息系統(MIS):背景、核心課程、學術流派及主要國際學術會議與刊物評介[J]. 管理科學學報,2003,6(6):85-91.

[6] 孟慶果.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MIS課程教學方法研究[J].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8(5):100-103.

[7] 殷凱,謝光前. 基于案例的“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 常州工學院學報,2007,20(2):81-85.

[8] 梁妍,王知強.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 圖書館學研究,2010(4):19-21.

篇10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3.002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UANG Yuan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rder to better carry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ut forward a kind of suitable for the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onstruct a framewor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management

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高等院校越來越重視學科建設,與此同時,高校科研成果的數量不斷增大,產生了大量的科研信息,對科研成果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目標。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科研管理系統能夠保證系統化、科學化、規范化的進行科研成果管理。[1]如何充分利用這些現有的資源和技術為職業院校科研和管理服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1 高職院校科研成果的特點及分類

1.1 高職院校科研成果的特點

(1)應用型研究成果少。與更高層次的高校相比,由于之前高職院校較為重視基礎性研究,所以科研成果大多為基礎性研究成果。大部分應用性研究成果則體現為論文、專著等,數量雖多但質量及其層次較低。[2]其中,大多為省部級科研科技項目及橫向項目,國家級科研項目較少。

(2)技術水平較低。高職院校更注重基礎性研究,對應用性研究缺少關注,從而產生多為基礎性研究成果。大部分的應用性研究成果傾向于實踐的操作性,忽略了理論研究。雖然部分科研成果實用性較高,但由于這些實用性成果沒有直接用于產業開發,從而對一些理論研究沒有重大突破進展。從整體水平上看,高職院校很少有技術水平較高的科研成果,比較重視應用性研究而忽略基礎研究,這就導致科研水平不能朝縱深方向發展。

(3)科研成果轉化資金不足。相對于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對科研投入較少,而由于經費的不足,使得很多項目無人做,很多經費可能只在項目開發初期就用完了,項目中期成果轉化的經費幾乎沒有,這就造成只對一些投資小的項目研究,高職院校的科研成果大多產生于一些小規模的項目,經費問題也成為高職院校科研成果轉化的障礙。

1.2 高職院校科研成果的分類

結合高職院校自身的特點,根據一些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大學或者科研機構編制的索引工具所收錄的期刊,及根據一些學術指標確定的科研論文的類型,并以國家、省、市的出版社或科研機構為標準來劃分科研的級別。[3]從科學研究的整體上講,高職院校的學術研究成果主要分為五類:學術論文、學術著作、科研課題、應用成果、技能競賽。

(1)學術論文:學術期刊論文成果課分為四類,第一類為SCI收錄的論文,第二類為EI、ISTP收錄的論文、第三類為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第四類為一般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

(2)學術著作:著作可分為5類,第一類為國家級規劃教材,第二類為省級規劃教材,第三類為一般教材,第四類為公開出版的教輔、實驗實訓教材,第五類為學校內部使用的教材。

(3)科研課題:科研項目可分為5類,第一類為國家級項目,第二類為省(部)級重點課題、第三類為省(部)級一般課題,第四類為國家級學會、協會課題,第五類為校級課題。

(4)應用成果:應用成果包括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軟件著作權。

(5)技能競賽:技能競賽包括國家級,省級,院級技能競賽。

2 如何構建高職院校科研管理系統

2.1 科研成果的管理模式

科研成果的管理關系到整個科研管理的質量,采取四級管理模式較為合理,系統用戶分為四個層次,分別為:普通教職員工層,部門管理員層,教科研處管理員層和系統管理員層,系統管理員擁有對系統的所有權限。

普通教職員工能夠對教職工自己的個人資料進行管理,并能查看相關科研動態信息,并且能夠利用系統增加、刪除、修改、查詢自己的科研項目信息,同時能直接生成統計教職工個人科研工作量的excel表格。在申報課題方面能夠上傳研究課題的立項、開題、中期、結題等相關資料,只有通過教科研處的管理員審核之后這些資料才有效(圖1)。

圖1 教職工權限圖

部門管理員權限能夠新增、刪除、查詢、修改本部門的所有資料,統計本部門的工作量,生成本部門統計數據表格。同時能夠新增、查看、修改動態公告和最新通知等信息(圖2)。

圖2 部門管理層權限圖

科研處管理員能夠對教職工的課題申報的整個過程進行管理,能設置科研項目的分類和各種項目的分值,并能查看各個項目分類生成的報表。科研處管理員還能及時科研動態信息(圖3)。

圖3 科研處管理層權限圖

圖4 系統管理員權限圖

系統管理員的主要任務是本系統的安裝、配置、管理和維護工作,為系統的安全運行做技術保障。同時可以對用戶權限進行更改,還能對所有用戶賬號進行新增,刪除,查詢,修改等操作(圖4)。

2.2 科研管理系統的性能

從總體上來,一個合格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統要做到以下幾點:

(1)準確率。這是衡量系統性能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如果系統的準確率低那么在整個項目的申報過程和統計方面就會出錯,從而影響整個科研項目。

(2)易用性。對系統管理?T來說,系統的安裝,配置,維護操作應該是簡單方便。對用戶來說要易于操作,在不同的硬件環境下也要易于使用。

(3)健壯性。當系統出現錯誤提示的時候,用戶依然能夠正常使用,可以執行錯誤處理,系統依舊能夠正常運行。

(4)安全性。安全性對于系統來說至關重要,只有已經授權的用戶才能訪問系統,同時要對用戶的身份進行鑒別,防止非法用戶入侵系統,使系統數據庫遭到破壞。不同的用戶有不同的權限進行不同的操作,例如教職工用戶登錄后可以修改自己的個人信息和密碼,提交自己的科研信息,查詢科研分數,網上申報項目。部門管理員在權限上只能對本部門的人員情況進行管理,審核人員的申報信息。

(5)數據庫設計。合理進行數據庫的設計是保證系統能夠高效運行的基礎。良好的數據庫要能保證數據存取效率高,數據的存儲空間大,數據庫系統的運行管理效率高。由于在系統運行過程中不斷有新數據的添加進來,造成數據量不斷增加,這對數據庫的要求就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