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思考的問題范文

時間:2023-06-05 18:00: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獨立思考的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獨立思考的問題

篇1

世界盡頭,悄無聲息的圍墻,深不可測的森林,終年不化的積雪,美麗孤獨的獨角獸,劃過天空的飛鳥,還有那給人安心之感的南水潭…..。主人公“我”是科學試驗的人,試驗失敗,被博士告知24小時后即將完全喪失自我意識而進入另一個世界——“世界盡頭”,博士強調,這不是死,而是“永恒的生”。

2、《殺死一只知更鳥》。

這本書交給了人們勇氣、教養、平等,但是他也像人們傳達了一個更加深刻隱晦的信息,這世上永遠不要放棄的一種東西就是:自我。如果指鹿為馬不再是一個小概率事件時,那么你會怎樣說出自己的判斷與觀點?正如父親告訴阿蒂克絲斯說:“殺死知更鳥是一種罪過。而親手扼殺自我,更是一個人對生命最大的背叛。”

3、《烏合之眾》。

篇2

關鍵詞: 瀝青; 平整度; 因素; 施工; 措施

前言

提高瀝青路面平整度的關鍵問題是路面施工,因此,要提高路面的平整度,必須采用先進的施工設備、先進的施工工藝、先進的施工方法,同時要有科學的管理,嚴格控制每個施工工序,認真把好每一道關,精心施工。在高速公路建設中, 由于瀝青路面具有表面平整、行車舒適、耐磨抗滑、低噪聲、維修簡便等特點而被廣泛使用。若力求瀝青路面平整度達到標準, 主要從以下進行控制。

一、瀝青混合料的拌和、運輸的質量控制問題分析

1、瀝青混合料拌和過程中應嚴格按照最佳配合比拌和。

2、清除熱倉料超尺寸顆粒, 檢查振動篩, 調整冷料倉上料速度。

3、清除混合料中的花白料, 升高集料加熱溫度或增加拌和時間。

4、清除濕料, 對含水量大于 7% 的細集料禁止使用。

5、消除混合料無色澤, 嚴格控制瀝青加熱溫度在 160- 170℃。

6、拌和設備的規格決定, 為了保證連續、不間斷攤鋪, 一般應經常保持在攤鋪機前有 4- 5車瀝青混合料待卸。

7、為了減少換車卸料, 應選用載運量大于 15噸的自卸汽車, 為了防止離析, 向自卸汽車放料時應采用前、后、中的放料模式, 同時自卸汽車應有保溫措施。

二、攤鋪機的施工控制問題分析

攤鋪機是瀝青面層施工的主要機具設備, 其本身性能操作水平對攤鋪平整度影響很大, 具體表現為: 攤鋪機結構參數選擇不當; 攤鋪機基準線控制不當; 攤鋪的快慢速度不均; 攤鋪機在操作中猛烈起步和緊急制動以及供料系統忽快忽慢,這些都會造成面層的不平整和波浪。

1、攤鋪機結構參數選擇不當。熨平板組合寬度不對稱以及下表面不平直, 機具易走偏, 并在混合料的慣性作用下使熨平板前后的混合料壓力不一致, 造成橫斷面厚度的差異。組合后的熨平板下表面若不成平面, 也將形成攤鋪厚度不均勻。熨平板初始工作角不一致將造成攤鋪層同一橫斷面內厚度不一致或出現臺階, 直接影響平整度。熨平板前后拱差值選擇不合適, 會使整個攤鋪層結構不均勻, 密實度不一致。如前拱過小, 攤鋪層中部會出現松散結構, 攤鋪層兩側會出現明顯刮痕。當攤鋪厚度較大, 骨料粒徑較大和要求密實度較高時,若螺旋分料器與熨平板前緣距離過小, 滿足不了攤鋪厚度時,會使攤鋪層出現波紋, 使路面平整度下降。

2、攤鋪機基準線控制不當。如果基準控制不好, 如基準線因張拉力不足或支承間距過大而產生撓度, 則會使面層出現波浪。掛線高程不準, 量線失誤或樁位移動都會通過架設在鋼絲線上的儀表反映在相應的路段上, 造成路面高低起伏, 影響平整度。

3、攤鋪機的攤鋪速度。在攤鋪瀝青混合料的過程中, 隨意變更攤鋪機的攤鋪速度, 使攤鋪速度快慢不勻, 也會導致面層出現粗糙不均勻。此外, 當攤鋪機中途停機時, 因混合料溫度下降會引起局部不平整, 而且縱向調平系統在每次起動后, 自動水平裝置仍需行駛3- 8m 后才能恢復正常, 也易造成攤鋪厚度不均勻。

4、攤鋪機操作不正確。攤鋪機操作者操作不熟練, 在攤鋪機前進中, 一旦糾偏過猛就會出現凸楞, 使路面不平整。在正式攤鋪前, 熨平板未充分預熱, 造成混合料粘結和熨不平。運料車在倒車時撞擊攤鋪機, 會造成攤鋪機扭曲前行 ,使路面出現凸楞; 或是料車停在攤鋪機前待卸料和卸料過程中使用制動增加了攤鋪機的牽引負荷以及卸料過猛, 使攤鋪機的速度發生變化, 使路面形成波動或“搓板”。在攤鋪中, 熨平板處于浮動狀態, 如果供料系統失常,料位高度不穩定, 就會使進入熨平板下的拌和物密度變小時,支撐熨平板的浮力變小, 攤鋪厚度減小; 反之, 熨平板被抬起,攤鋪厚度增加, 導致路面出現”波浪”。因卸料而散落在下層的混合料未及時清除影響了履帶或輪胎的接地標高, 而殃及攤鋪層的橫坡及平整度。

三、碾壓對平整度的影響及措施分析

瀝青面層鋪筑后的碾壓對路面的平整度有著重要影響, 需認真選擇碾壓機具、碾壓溫度、速度、路線、次序及接縫的碾壓等。

1、壓路機型號, 如采用低頻率、高振幅時, 會產生“跳動”夯擊現象破壞路面的平整度

壓路面初壓噸位過重會產生推擠變形。一般初壓用 6-8T 雙輪振動壓路機, 復壓: 16T 以上的輪胎壓路機, 終壓: 靜力雙輪壓路機。

2、碾壓溫度、速度的控制。初壓溫度過高壓路機的輪跡明顯; 瀝青料前后位移大, 不易穩定。初壓溫度控制在 120- 140℃。復壓溫度過高會引起膠輪壓路機粘結瀝青細料、小碎片飛濺, 影響表面級配; 溫度過低則不易 碾壓密實和平整, 復壓 溫度一般控 制在 90 -120℃, 終壓溫度不應低于 70℃。壓路機碾壓速度不均勻, 急剎車和突然啟動, 隨意停置和掉頭轉向, 在已碾壓成型的路面上停置而不關閉振動裝置會引起路面堆擁。在未冷卻的路面上停機會出現凹陷。一般初壓速度控制在 1.5- 2km /h, 復壓速度控制在 3.5 - 4.5km /h,終壓速度控制在 2.5-3.5km / h。

3、碾壓的作業順序。為保證各階段的碾壓作業始終在混合料處于穩定的狀態下進行, 碾壓作業應按下述規則進行:由下而上 (沿縱坡和橫坡 );先靜壓后振動碾壓;碾壓時驅動輪在前, 從動輪在后;后退時沿前進碾壓的輪跡行駛;壓路機的碾壓作業長度與攤鋪機的攤鋪速度相平衡,隨攤鋪機向前推進;壓路機折回去不在同一斷面上, 而是呈階梯型。

4、接縫的碾壓。橫向接縫的碾壓, 應先用雙輪壓路機進行橫向碾壓, 碾壓時壓路機主要位于已壓實的混合料層上, 伸入新鋪混合料寬度不超過 20cm, 接著每碾壓 一遍向新鋪混 合料層移動20cm, 直到壓路機全部在新鋪層碾壓為止。然后進行正常的縱向碾壓。縱向接縫的碾壓, 壓路機先在已壓實路面上行走, 同時碾壓新鋪混合料 10- 15cm, 然后碾壓新鋪混合料, 同時跨過已壓實路面 10- 15cm將接縫碾壓密實。

四、接縫處理欠佳影響問題分析

接縫包括縱向接縫和橫向接縫兩種, 接縫處理不好常容易產生的缺陷是接縫處下凹或凸起, 以及由于接縫壓實度不夠和結合強度不足而產生裂紋甚至松散, 從而引起路面的不平整。接縫處理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工作縫 (橫縫 )對于平整度有較大的影響, 因此, 施工中應注意接縫的處理。采用直接接縫(平接縫 ), 可用切割機劃線切割。第二次攤鋪時宜將第一次攤鋪接頭預熱, 并與第二次攤鋪接頭一起碾壓, 要求橫向碾壓 3- 4遍, 以保證碾壓效果。接縫應在各結構層位置錯開, 一般不小于 50cm。在瀝青路面混合料施工中, 要想提高路面平整度, 在注意以上各方面的事項的基礎上, 更應該重視機械能力和機械配套水平, 可以說, 瀝青路面平整度是施工隊伍水平、人員素質、管理水平的綜合體現。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對策;思考

閱讀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具有積極的意義和作用,重視和培養小學生語文閱讀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經驗,認真深入分析了培養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方法與途徑,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對策和措施。

一、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作用,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獲得全面發展,也是形成閱讀個性化的行為之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相信他們的智慧,適時鼓勵學生進行創設性學習,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面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才會主動進行探索學習。然而,這需要教師主動引導學生,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其實,朗讀過程就是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閱讀時,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動權,使學生能夠有充分的讀書空間。同時教師也要加強對學生的朗讀指導,用不同的閱讀方式,讓學生不但會讀書,而且讀懂書。當前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很難再看見學生用心讀書的場景下,語文教學中串講串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不再有讀書時間,40分鐘的課堂里,朗讀課文往往是匆匆而過,沒有在學生腦海中留下任何痕跡。比如在預習時要求學生朗讀,通過朗讀課文,增強學生對生字、新詞的把握,但是有部分學生還未讀完這篇課文,老師就立即轉入下一個教學程序。教師沒有根據教材特點、年級、學情來安排每節課的朗讀時間,讓平時的講講、問問、答答占據了學生的讀書時間,不能切實把書讀到位,無法使學生達到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就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與作者對話情感。教師要不斷地為學生提供相關的背景資源、創設情境,讓學生融入課文感受身臨其境的境界,充分激發學生的經驗背景,與文章中的情感產生共鳴,這樣學生在閱讀課文時才能流露出感情。

二、營造學生閱讀的良好氛圍

提高小學語文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閱讀習慣,是小學語文教學重要的一個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關鍵。當前學生在閱讀上存在諸多問題,為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必須從學校、社會、家庭、學生、教師等因素思考,極力引導學生大膽思考,敢想、敢問,營造學生閱讀的良好氛圍。這對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給學生創造一個愉快、輕松的教學情境,在課堂上學生對提問感到膽怯時,教師要及時鼓勵學生大膽提問,不管提出的問題質量如何都要給予鼓勵,讓學生建立自信。在學生提出富有思考性的問題時,可以采取團組討論等方式進行合作交流,在不能解決的情況下,教師引導學生找明原因。學生在共同探討鉆研,獲得知識的同時,學習上得以積累。由此可見,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質疑、提問,勇于挑戰困難,做到想問、敢問,使思維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三、創設學生閱讀的情境

有過教學實踐的教師都只知道,創設教學情境是讓小學生對語文教材產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點,積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大力激發學生積極主動進行閱讀。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因素,根據學生思維的特點,積極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對教師創設的問題產生興趣,產生通過對教材的閱讀,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尋找到確切的答案欲望。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立足于全方位、多角度,抓住中心和重點,緊緊抓住學生的所思所想,“對癥下藥”,激發其閱讀的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閱讀。另外教師還要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的情境,讓學生對學習和閱讀沒有思想負擔,把閱讀當做一種享受。只有這樣學生才愿意上語文課,才愿意進行閱讀,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得到更多的收獲。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意識會不斷增強,閱讀能力會得到不斷地提高。但要做到這一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堅持不懈的努力。

四、及時點拔學生閱讀的困惑

及時點撥學生閱讀的困惑,是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有很多新發現和新問題,有很多的困惑,有的問題能通過和同桌或小組的其他同學進行交流討論,獲得問題的答案,但是仍有一些問題,通過小組集體交流討論還是解決不了,這時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遇到疑難問題及時進行引導、解釋、分析,讓學生獲得正確、準確的答案。教師在為學生解疑釋惑時,要采取恰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巧妙的引導,爭取讓學生在獲得疑難問題答案的過程中,掌握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以后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極大地得到提高,換言之,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獨立審計;審計收費;因素

審計收費是指會計師事務所提供審計服務后向被審計單位收取的費用。審計收費是由風險狀況、損失的分擔機制、會計師事務所的生產函數和會計師事務所的規模等因素決定的。我國獨立審計準則規定:“CPA的服務是一種有償服務,但收費的多少應當以服務性質、工作量大小、參加人員層次的高低等為主要依據,按照規定的標準合理收費。”

一、我國獨立審計收費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數量增長較快,尤其以中小型事務所居多。審計市場需求不足、供給過剩,事務所之間壓價競爭現象普遍存在。許多事務所為占一席之地,普遍采納“低價進入式審計定價策略”招攬審計業務,引發審計市場的價格戰爭。低于政府定價的審計價格招攬審計客戶行為的審計回扣有時高達40%~60%。因中小事務所林立,特別是有限責任制組織形式的事務所數量多、規模小、水平低、業務范圍窄,賠付能力有限,較少考慮預期損失費用的因素,相應地給出更低的審計定價,造成審計收費秩序混亂。有些事務所缺乏長遠目光,專注于以低價招徠客戶,使事務所陷入惡性競爭的旋渦之中。市場集中度低,市場競爭激烈;中外事務所收費差距很大,造成國內事務所低價惡性競爭。另外,我國獨立審計收費制度實行政府定價模式。事務所的客戶一般呈現地域性分布,而很少會出現跨地域的審計行為。事務所如果和被審計單位不在同一地區,審計收費會高于兩者在同一地區的收費。在我國審計收費存在收費地區級差,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審計收費普遍高于西部不發達地區。所以事務所的本地客戶占據相當大比例,從而導致事務所變動率不高。

二、我國獨立審計收費問題成因分析

(一)審計收費和審計行為監管制度不嚴

當前我國對審計行為、審計收費監管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注冊會計師行業監管體制不健全,監管職能錯位;行業監管法規政策尚不健全;政府監管政出多門,監管效果差;行業自律機制薄弱,懲戒不力,監管效率低。我國加入WTO后,要求注冊會計師行業協會真正成為行業自律管理組織,應充分發揮其統一監管、服務及協調的職能。但由于立法明顯不足、監管體制不順、政府轉變職能不到位等原因,各級協會一直未真正建立行業自律機制,而是集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職能于一身,導致對會計師事務所及注冊會計師執業中嚴重造假問題的監控滯后,懲治不力。

(二)審計收費法律法規不夠完善

對于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收費,我國《注冊會計師法》沒有明確規定。目前我國審計收費基本政策依據是2007年1月施行的《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指導意見》,只是對審計收費作了一些原則性規定。根據我國《價格法》和《中介服務收費管理辦法》規定,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收費實行政府指導價,審計收費標準由各省級財政部門會同物價管理部門制定,價格標準采取“固定價±浮動百分比”、“固定價格”、“根據資本和時間定價”等方式。各地雖原則相同,但實際缺少一個統一的收費標準,客觀上給評價事務所審計收費情況造成困難。

(三)審計市場有效需求不足

供求關系決定商品價格。審計市場的供給方是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市場的需求方一般為提供會計報表的一方,其最終需求是來自報表使用者。另外,管理者也可能為改善單位的管理產生對外部審計的直接需求。以投機為主的投資者不會給報表的需求方帶來高質量審計服務的動力,而依據注冊會計師審計意見作出決策的成熟型的投資者、債權人則會提供高質量審計需求的經濟源動力。目前中國證券市場僅達到弱勢有效,證券投資者多為投機型投資者,對審計報告質量要求不高,不能對上市公司形成有效制約,這就使得審計市場缺乏有效需求。目前我國4800多家會計師事務所,在數量上使我國審計市場的供給遠遠大于需求。按照市場規律,當供給大于需求時,審計服務的均衡價格勢必會下降。

(四)注冊會計師執業環境的惡化

在我國企業企業經營規模擴大、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經濟秩序喜憂參半,不講信用、商業欺詐的現象時有發生。盡管上市公司聘請事務所須經股東大會批準,但在內部人控制下,真正聘任事務所的是經營管理者。經營管理者由被審計人變成了審計委托人,并決定著審計機構的聘用、續聘、收費等事項,這就造成了注冊會計師執業環境的惡化,導致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不能完全客觀、公正地出具審計報告。

三、解決我國獨立審計收費問題的對策

(一)完善與審計收費相關的法律法規

首先,要確定科學、統一的審計收費標準。審計費用收取應遵循市場化原則,可借鑒國際慣例,以審計工作小時為基本依據來制定全國統一的審計收費標準,根據公司實際狀況和所處行業會計處理復雜程度等因素,預測工作量和審計人員配備及不同級別審計人員小時收費標準,確定最終審計費用。其次,通過第三方介入改變現行審計收費模式。現行審計收費模式是由事務所直接向被審計單位收取費用,導致事務所與被審計單位形成財務依存性。因此應設立審計收費監管機構,在審計費用支付流程中加入獨立第三方的監管環節。另外,要改善審計收費自律機制,建立政府監管和行業自律之間的伙伴關系,強化行業協會建設,建立專業委員會,引入專家指導制度;實施審計收費備案制度;建立和完善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信用檔案制度,并配以信息反饋制度。

(二)加強對審計收費的監管力度

首先,要嚴懲低價收費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政府監管部門應加強監管,嚴格處罰超低價收費的不當競爭行為。其次,強化監管,加大對會計師事務所違法違規懲治力度,形成一個完善的關于CPA的法律責任方面的規范,加大CPA的法律責任,強化賠償責任。另外,應適當限制與審計業務不相容的多元化服務。通過法律法規形式明確咨詢業務和審計業務的關系,要求CPA把為客戶提供的咨詢服務和審計服務分開,在形式上和實質上提高CPA的獨立性。

(三)做大做強會計師事務所

首先,要促進事務所之間的兼并聯合,提升市場競爭力。其次,要優化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形式,可引進融有限責任與無限責任與一體的新型合伙制形式――有限責任合伙制。在該形式下,事務所以全部財產對其職務承擔責任,各合伙人對其個人執業行為承擔無限責任,它克服了合伙制連帶責任給無過錯合伙人造成的不公平這一缺陷,在防范業務競爭和職業責任風險方面能力也較強。

(四)提高審計人員的素質

審計作為一個專業性很強的領域,在現代學習型社會里,更應該加強審計人員的學習觀念,要把學習作為提高人員素質的重要手段,積極倡導終生學習的思想理念,在審計機關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鼓勵審計人員從實踐中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弘揚愛崗敬業精神與激勵機制的統一,教育審計人員樹立正確價值觀,提高審計人員談話溝通交流能力。

參考文獻:

[1]伍利娜.盈余管理對審計費用影響分析[J].會計研究,2003(12).

[2]戴嫻.對我國審計收費制度現狀及根源的思考[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3(3).

篇5

關鍵詞:建筑工程 政府監督 質量監督

1 現階段建筑工程質量監督工作的幾個方面

現階段,對建設工程質量階段監督管理是從建設工程質量形成的先后順序描述質量監管部門對其形成過程的各階段質量行為和活動結果的監督管理,是以建設工程的實體質量是否形成為界線將其分為施工前的質量監督管理、施工中的質量監督管理和竣工后的質量監督管理三個方面,是實現全面、全過程質量監督管理思想的具體體現。

1.1 建筑工程之前的監督工作 主要是對有關設計、勘察文件審查的監督管理以及對設計、勘察單位的質量行為和活動結果的監督,重點放在對設計、勘察文件的審查監督把關上。一旦發現其違反有關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的設計和勘察文件,可以通過直接的經濟處罰和法律制裁,使直接責任主體承擔由其失誤疏忽或有意所造成的質量責任。

1.2 建筑工程過程中的監督工作 施工中的質量監督管理應圍繞三大部分的現場監督,開展事前、事中和事后巡回監督管理,三大部分即地基基礎、主體結構工程質量和環境質量。在對工程質量的關鍵環節進行監督檢查中,重點是地基基礎、主體結構等影響結構安全的主要部位。現場實體質量的檢查方式應采用科學的監測儀器和設備,提供準確可靠、有說服力的數據,增強工程質量監督檢查的科學性和權威性。通過監督抽查,保證強制性標準的貫徹執行,保證建筑法律、法規和規范的貫徹落實,從宏觀整體上把握建設工程質量和結構使用安全。另外,在加強程序管理的同時,必須加強技術控制。

1.3 建筑工程竣工后的監督工作 竣工后的質量監督管理是建設工程投入使用的把關監督管理。首先要保證不符合質量標準要求的工程不能投入使用,避免低劣工程對國家、企業和公共使用者造成直接的危害和影響。其次是把裝修、維修和維護的質量監督納入建設工程全過程質量監督管理的范疇;要杜絕或減少由于裝修、維護過程中的違規行為對已有建設工程地基基礎、主體結構和環境質量的破壞,引發質量事故;避免由于維修、維護的質量達不到要求給國家和公眾用戶的生產生活環境造成直接損失。大力提倡和推行工程質量保險,將工程質量管理納入經濟管理的范疇,以解決工程交付使用后發生的質量問題,特別是解決找不到責任方的后顧之憂。

2 如何加強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的措施

2.1 建立健全建設法律體系 縱觀發達國家成功的建設管理經驗可發現,在發達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對建筑業的管理主要體現在完善建設法律體系上。健全的建設法律體系是建筑市場高效有序運作的根本保障,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建筑工程質量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各國的建設法律體系一般包括基本法律、法規條例、規范標準三個層次。基本法律作為國家建設法律總則,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法規條例屬于基本法律的實施細則,構成行政法規;規范標準由專業部門或專業協會、學會制定,具體結合不同專業特點,指導限定各種技術活動。

2.2 實行施工許可和使用許可制度 施工許可制度和使用許可制度是當前很多企業對于建筑工程質量微觀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德國、美國、新加坡等施工企業都是實行兩種許可制度的代表國家。通過施工許可和使用許可的具體實施,既避免了不具備條件的工程項目盲目上馬,給工程建設參與各方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又杜絕了質量不合格的建筑工程交付使用,給國家和使用者合法權益帶來不必要的損害。在這些發達國家,竣工驗收由建設單位、承包商及中介機構負責完成,建設主管部門并不直接參與具體的竣工驗收工作,也沒有核驗工程質量等級的任務,頒發使用許可證是在竣工驗收之后。我國《建筑法》確立了施工許可制度和竣工驗收制度,工程質量監督機構需要介入竣工驗收并核驗工程質量等級,筆者認為,借鑒國際通行做法,建立使用許可制度,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本著“誰設計誰負責”、“誰施工誰負責”的國際慣例原則,工程質量監督應由核驗工程質量等級轉變為監督竣工驗收工作。

2.3 加強社會監督與監理單位的管理 要進一步樹立監理的權威,現在的工程監理有相當多是建設單位說什么,他們就干什么,權威性不夠。當然,監理公司是受雇于建設單位,代表建設單位來管好工程,要聽建設單位的。但監理公司必須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設計文件和合同規定,獨立地行使自己的職責,對社會負責,對工程本身負責。因此,要強調監理公司對工程監理獨立行使職能的權利有待加強。

其次,還要推進監理公司整體素質的提高,加強對監理單位的管理。監理公司在人才結構上要自覺進行調整,缺乏的人才要盡快補上去。監理公司應該是有綜合能力的,應儲備各種人才。在工程建造過程中,社會監督與社會輿論起到重大的主導作用,現階段可以靠社會監督來推進工程質量誠信體系建設。市場經濟既是法制經濟,也是信用經濟。加強對建設工程質量責任主體和有關機構的不良記錄管理,建立工程質量誠信體系,提高各類市場主體的信用意識和信用水平,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工程質量監督保證機制的重要內容。

2.4 集中管理投資工程項目的組織實施 國際上,政府投資工程項目的組織實施主要分為全部政府管理、部分政府管理、全部委托管理等幾種形式。在德國,凡是政府投資的公共工程項目,均由聯邦、州建設部或地方建設局發揮主導作用,進行統一籌建,而不是由最終用戶擔任主要角色。新加坡政府投資的公共工程主要由新加坡公共工程局、陸路交通管理局、電信管理局、海事港口管理局等主管部門根據工程性質負責組織實施。在我國,一方面,現階段的建筑工程絕大多數仍屬各級政府投資的公共工程,管好政府投資的公共工程十分重要;另一方面,相當數量的建設單位并不真正具備工程項目管理能力,已經成為導致建筑市場混亂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對于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投資的公共工程,應由國家建設部和各級地方建設部門設置專門的工程項目管理機構,從可行性研究、設計委托、施工發包到竣工驗收,實施全過程的集中管理,工程竣工后移交給工程項目的所有單位或使用單位,工程項目的所有單位或使用單位不能直接參加工程項目的組織實施。這些工程項目管理機構屬于非盈利性常設組織,既代表政府行使業主職權,又在工程項目上行使政府的管理職能,其行為接受計劃、財政、審計、監察等政府有關部門的監督。這種做法可以先行組織試點,取得一定經驗后,再推廣應用。除此之外,對于國家投資的重大工程項目,政府應該堅持實行稽察特派員制度,強化政府對于重大工程質量的監督控制。

2.5 嚴格內部管理,樹立執法人員形象,嚴格工程質監人員的執法行為 要促使工程質監人員正確依法履行職責,即工程開工前由監理部門向開發建設單位遞交工作聯系卡,公布工程質監員姓名、崗位證書編號、業務職責,廉政紀律,以求得社會各界的監督、支持和評價。實行工程質監管理情況的定期書面匯報制度,努力做到監督記錄制度化、規范化,即各專業質監員和所有監管工程管理人員,對于發現的重大問題必須立即報告,不得拖延,當日工作當日記,周末集中報送工程主管部門審查簽署意見后反饋本人,月度工作要于當月末寫成總結,以書面形式報送工程主管部門審查并對工作情況和有關問題簽批意見,也可采取工程例會等各種載體發揮作用,使工程質監工作做到勤檢查、勤督促、記錄及時、臺賬健全、考核到位,保證高質量工程的全面竣工。

3 結束語

隨著建設行政工作法制化的推進,工程質量監督機構在不斷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技術管理和質量監督制度,嚴格遵循質量監督程序,充分發揮各方責任主體的主導作用,依靠先進的建筑施工技術、質量管理技術和信息網絡技術,充分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監督管理工程質量活動,不斷探索和實踐適應新時期要求的質量監督管理新模式,建立起規范的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制度。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字:高校教學;教學管理制度;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2-0009-02

在現階段的高校工作中,教學管理作為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話題已經逐漸受到了高校的重視。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在高校中加強管理,從各個方面讓教學的管理制度得到完善已經顯得十分重要。現階段,隨著社會的進步,高校管理業必須要具備很鮮明的時代性和現實性,才能讓該項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在高校工作中,必須明確高校管理質量與辦學質量、學生的發展息息相關。那么,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才能讓高校教學管理效率得到提高?筆者在本文中主要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和思考,對這一問題提出了幾點建議。筆者認為,完善高校教學管理制度,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一、建立健全高校各級管理機構,正確處理教學與其他工作的關系

在高校的教學管理工作中,如果該項工作搞得不好,教學的工作就會處于混亂之中。在很多高校,由于沒有建立起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教學管理部門的職責不明確,提高教學質量難上加難。因此,在高校教學管理工作中,必須建立健全高校各級管理機構,正確處理教學與其他工作的關系,這是提高教學管理工作效率的根本保證。正確處理好校、系、教研室三級教學管理之間的關系是十分重要的。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高校辦學的自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這三級之間的關系,必須正確處理,各級的本職工作也必須得到規范性的劃分。校級和教研室的工作也不能放松,對于教學管理的設計、檢查、監控、評估、反饋功能都要達成一定的分配比例,才能讓這項工作得以強化。

二、在教學管理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在高校的教學管理中,強調以人為本,是高校教學管理理念的基礎。在現代教育中,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理念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體現。以人為本即是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要做到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依靠人。以人為本還要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教授為核心。在這點,筆者認為以人為本最重要的是要以學生為本,一切管理為學生服務,從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出發,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鍛煉,全方位促進學生成才。在這個過程中還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愛護學生、激勵學生、依靠學生、發展學生,合理利用學校的教育管理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等,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可靠的學習保障,設置出符合學生實際的管理制度,將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作為教學管理改革的根本,并充分把握好教學管理中的每一個環節,切實解決好教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推動各項工作的發展,利用新思路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推動教學管理工作的不斷發展。

三、樹立科學的人才發展觀,全面提高教學管理人員的素質

當今國際競爭日益激烈,一切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教育。因此,培養一支勇于為教育事業獻身的、奮力拼搏的、忘我勤奮的、樂于奉獻的教學管理隊伍尤為重要。樹立科學的人才發展觀,全面提高教學管理人員的素質,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第一,提高教學管理隊伍的政治修養。高校作為思想文化傳播的重要園地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示范區,肩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光榮使命。因此,教學管理人員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水平,忠誠于黨,在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前提下認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用正確的思想去感染學生。第二,要有扎實的管理理論及相關知識。教學管理人員必須具備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管理學等方面的知識,才能掌握高等教育的教學規律,為教學管理服務。第三,要具備一定程度的創新思維能力。在工作中不斷地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打破解決問題的傳統常規方法,利用新思路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推動教學管理各項工作的不斷發展。

四、采用激勵政策,優化考核機制,提高教學管理效率

不論是哪一個崗位上的工作者,都希望能夠在工作中得到肯定和贊揚,這樣有助于他們在工作中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積極投入工作。教學管理人員也不例外。在教學管理中,要想提高教學管理效率,讓管理工作者都積極地投入到教學中,就必須在高校內部建立起一種激勵性的評價政策,全面提高管理者的工作信心,優化教學管理。另一方面,教學管理的考核機制是對教學質量的強有力的監督和控制,是提高教學管理質量的重要保證。在教學管理中,高校可以先通過采用激勵政策,在教學管理中堅持多鼓勵、少批評、多獎勵、少體罰的機制,形成有效的評價激勵機制,調動教職管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讓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來。除此之外,在考核的過程中,不能用單一的考核形式,要從根本上保證評估和考核的公平性,可以通過擴大教學管理評估隊伍,以一種考核形式為主多種考核形式為輔的評估形式進行考核,保證評估的廣泛性,合理組織評估人員。激發全校的教學管理人員都能對工作保持熱情,積極地投身于教學管理工作,為提高高校教學管理效率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總而言之,在高校的教學管理工作中,要想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從根本上提高教學管理效率,僅僅依靠某一種方法是難以實現的。筆者認為,高校應建立健全各級管理機構,正確處理教學與其他工作的關系,在教學管理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樹立科學的人才發展觀,全面提高教學管理人員的素質,采用激勵政策,優化考核機制,結合高校的實際情況,融入一些其他的教學管理制度,讓高校的教學管理效率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譚曉曙.論高校教學管理創新[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5).

[2]王玉國.高等教育人本化管理理念解讀[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2).

[3]彭旭慶.試論目標管理在高校教學管理中的有效實施[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

[4]孫剛成,杜學元.以人為本的高校人才資源管理探討[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5).

篇7

關于股份制改組企業審計經營業績編制問題

對于股份制改組前三年經營業績審計,總的要求和做法應當是:分年審計,先近后遠;實事求是,嚴守制度;統一調整,前后可比;工作底稿,翔實可信;審計結論,依據嚴密;對外公布,無懈可擊。前已述及,其審計內容分為符合性、實質性審計(第一步審計或稱合法性、真實性審計)和可比性審計(第二步審計或稱模擬性審計)。符合性、實質性審計類同于一般年度會計報表審計,即注冊會計師以原企業執行的財務會計制度為審計基準,按照《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準則》規定,審查原企業近三年的會計報表,驗證其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的合法性、公允性和會計處理的一貫性。在此基礎上,還應實施可比性審計(第二步審計),進行會計政策的調整和企業資產重組結構調整的審計,使股份制改組企業對外披露的財務資料和會計信息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和《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的要求,以增強財務資料和會計數據的可比性。

因此,股份制改組企業前三年經營業績調整編制內容只能是會計政策的追溯調整和企業資產結構的假設調整。任何經營業績的假設編制都應當建立在合法合規合理的基礎之上,不得為了提高前三年經營業績作一些不切實際的人為包裝,虛置資產、虛設交易、虛擬業績。

關于會計誤差調整的方法

對股份制改組企業會計誤差調整差異,要否納入改組企業先前的會計記錄之中,即要否調整當年賬簿記錄的問題,也一直困擾著一些注冊會計師。我們的主張是會計誤差變更調整的方法是對前二年調表不調帳;對最近一年,要結合資產評估、折股方案和對發起人投入股份公司凈資產的驗證工作調表又調帳。之所以對前二年調表不調帳,理由有三:

一是從審批財務決算的權限事實上看,企業原年度財務決算已經財政或主管部門逐年審批,注冊會行師并不擁有否決或變更財政或主管部門財務決算審批之權限。

二是從調帳的實務操作的可行性上看,前二年帳簿記錄均已結清,現對當時帳簿記錄調整,實務操作上不具有可行性。

三是從最近一年調帳情況的實際功能看,以前年度利潤的會計誤差通過列入最近年度的末分配利潤科目(在各年的利潤表上仍列入相應損益項目),調整計入最近一個年度的帳上,事實上也作了追溯調整。

關于政策性調整的內容

股份制改組企業前三年經營業績審計的調整內容,應當包括三部分:一是會計誤差調整,二是企業結構性調整,三是會計政策性調整。通過這三類調整,改組企業對外披露的財務資料和會計信息才會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和《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的要求,從而達到增強財務資料和會計數據的可比性。

最近一段時間來,對會計政策變更調整要否調整改組企業基本會計報表又有新的爭議。我們認為,會計政策變更調整,之所以要調整到基本會計報表數據之中,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根據國際會計準則第8號《本期凈損益、基本錯誤和會計政策的變更》的規定,“使用者需比較企業在一個時期內的財務報表,以判斷其財務狀況、業績和現金流量的趨勢。因此,通常每期都應采用相同的會計政策”,“會計政策的變更應采用追溯法”,“追溯應用法導致對各事項和交易采用新的會計政策,并如同過去一直在使用那樣。因此,新會計政策應從這些項目的初始日開始應用。”二是與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意見相吻合。在改組審計報告中,注冊會計師所發表的審計意見是“企業會計報表,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和《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如果不把改組企業按《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厘定的會計政策所調整的業績計入基本會計報表之中,勢必導致審計意見與后附會計報表相悖謬。

政策性調整,應當理解為會計政策變更調整。不屬于會計政策變更的內容,包括原材料和能源的供應和價格、產成品或服務的銷售和價格,稅收政策的變動,以外匯購置的資產計價,員工的聘任和工資,產品或業務專營與壟斷情況等等,系屬于環境、經濟政策變動的范疇,不構成股份制改組審計中的會計政策調整的內容。

如上所述變更調整的范圍,應限于改組企業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和《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厘定的企業會計政策與改制前企業實際執行的會計政策的差異。即假設在整個報告期(三年又一期)內已一致地采用了公司改制后的會計政策。從看,會計政策變更調整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外幣折算匯率的選用,壞帳準備的計提,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對外長期投資的核算方法,合并會計報表的方法,固定資產折舊政策,無形和遞延資產的攤銷政策,按銷售收入一定比例計提的各種基金(例如技術開發費、商業網點建設基金、補充流動資金等)。上述會計政策差異的發生有的是現行會計法規制度允許的,有的是地方政府為支持重點骨干企業作出的單項規定造成的。

關于會計政策變更調整的內容,這里尚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問題值得討論,即股份制改組的主體企業(例如入網電廠)原來只作為一個內部核算單位(即不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會計主體,只是一個成本中心),對一些主要產品的銷售、原材料的供應,實行內部結算價格與市場脫離的情況下,其經營業績如何確認的問題。我們認為,對這類情況可以按照改制后物價部門審定的購銷價格,并假設前三年又一期已一致地執行相關價格,調整其經營業績,以反映企業的真實面貌,增強財務資料和會計數據的可比性。這可以看作是收入實現標準調整的一個特殊延伸。

關于結構性調整問題

股份制企業改制組建,通過合并、分立或部分資產剝離,實行資產重組,應當對三年又一期的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按改制方案所確定的相同資產結構口徑進行調整。這已取得各方共識。

值得討論的是改組企業最近一期(改制基準日之前)購買一家或幾家51%以上股權的控股子公司,其前期會計報表的編制調整問題。目前做法不一,有的按原有投資比例核算投資收益,既不調資產負債表,也不調利潤表;有的按現有投資比例倒推前期資產、負債和損益,既調資產負債表,又調利潤表。前者維護了真實性,但缺少可比性;后者求得了可比性,但又失卻了真實性。為增強經營業績的可比性,在前三年經營業績中,應當假設這些子公司在該等會計期間業已存在,同口徑計入。但對該子公司的少數股權是否同口徑調整,即資產負債表要否進行同口徑調整,我們認為,資產負債表涉及企業凈資產,在缺乏真實性的情況下,不應同口徑調整。

關于期初余額審計問題

股份制改組企業報告期(三年或三年又一期)內一致地采用由企業自己厘定的,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和《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要求的會計政策,從而作出會計政策變更的調整,以求得財務資料和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同時,進行會計誤差調整,求得合規性,無疑是正確的。然而,現實問題是這種調整是否應追溯至報告期期初?因為客觀上,會計報表報告期期初數影響到報告期期末數,而報告期期初的資產、負債和權益余額又是企業自成立之日起逐年積累起來的,這就為股份制改組審計出了一道難題:注冊會計師是否還要對報告期期初的有關帳項按照企業厘定的現行會計政策進行調整?

國際審計準則第28號《初次接受委托——期初余額》中規定:“審計人員將需要考慮期初余額是否能反映恰當的會計政策的運用,以及這些會計政策在當期財務報表中得到一貫的遵循。當會計政策或對它的運用存在任何變更時,審計人員應該考慮這是否合適以及是否得到適當的說明和充分的披露。”據此,我們認為,從簡計議,政策性調整審計中不應追溯報告期期初(三年前),只要將這種變更調整在會計報告中予以說明和充分披露即可。當然,在會計誤差調整審計中,按照已掌握的審計重點領域,期初余額仍應作適當的有限度的審閱或審核。

關于審計調整重要性原則的運用

注冊會計師審計一般都采取抽查而不是詳查的方法。對于抽查范圍和抽查標準的確定,以及查出問題是否進行調整或披露的決定,常常取決于其對被審計單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程度。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反映的是企業持續經營能力、償債能力以及獲利能力,這些通過資產、負債、權益和收益的總量來反映,而不在于所記錄和報告的會計數據是否分厘不差。這就要求注冊會計師對調整項目的判定應根據重要性原則。審計上所謂重要性原則,是指在會計報表所提供的信息中存在可能導致報表使用者改變其決策的重大遺漏或錯誤。因此,根據這一要求,審計中不是看一項經濟業務或一個報表項目的絕對數的大小來決定是否要對其查驗或調整,而是看其占資產總額或凈利潤的百分比來確定其重要性。在會計誤差調整、會計政策變更調整和資產結構調整審計中,注冊會計師應遵守重要性原則,以減少審計成本,提高審計效率。

根據國際審計實務經驗,判斷重要性的一般數量標準是:

(1)凈利潤5-10%(凈利潤較小時用10%,凈利潤較大時用5%)。

(2)資產總額的0.5-1%。

(3)權益的1%。

(4)總收入的0.5-1%。

應當指出,具體執行時,運用上述重要性數量標準尚需注意以下四個問題:

第一、考慮被審計單位面臨的特定環境。不同企業面臨不同的情況,因而判斷重要性的標準也不同。

第二、關注已審計會計報表的使用者對信息的要求。會計報表使用者對會計報表披露要求越高,同一規模的情況下,注冊會計師對重要性水平掌握就應越嚴格。

第三、要聯系審計特定性質。在某種特定目的的審計中,例如對發起人投入資本和公發資本的驗證,要出具無保留意見的驗資報告的前提條件,必須是投資人按規定足額交入出資額,不存在一個重要性水平的估價問題。

第四、上述重要性數量標準,應當理解為對總體會計報表可允許存在的誤差金額。

關于稅收問題

1、前三年重大會計誤差調整影響利潤額,對當年應交所得稅是否調整。筆者認為,前幾年的重大誤差而引起的重大差異,如偷漏稅等情況,穩妥起見,應當向稅務部門請示裁定,并取得書面證據,或調整計稅,或不調整計稅。

2、由于政策性調整影響的利潤額,對各該年度的所得稅,一般均不作調整,以維護所得稅的真實性。前已述及,稅收政策并非會計政策,對企業而言不具有可選擇性,因此不存在調整問題。

至于擬發行股票公司按前三年每股凈利潤乘以一定市盈率核定發行價時,按照中國證監會現行政策規定,前三年每股凈利潤要按公司上市后之稅收政策(例如稅率為15%)重新各年凈利,對此可在會計報表附注重要事項中予以揭示。

3、流轉稅以前年度有減免的,應取得省級以上稅務部門的核準文件。

4、上市之后所得稅減免,須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出具文件,方為有效。地方財政部門對上市公司所得稅實行全額征收,比例返還政策的,公司在編制年報時,對會計科目的處理,也要書面征得省級財政部門的同意。

關于股份制改組會計報表體系和時效性問題

《招股說明書的內容與格式》規定,“發行人在招股說明書財務會計資料一節中應提供不少于最近三年的利潤表,不少于最近兩年末的資產負債表以及不少于最近一年的財產狀況變動表或現金流量表數據。最近一期會計數據的有效期為六個月。”

關于利潤表,應提供三年或三年又一期的數據,如該等公司原已為股份公司的,則還應提供利潤分配表;如該等公司由其他企業改組而來,由于會計調整包括了會計誤差調整、會計政策調整和資產結構調整因素,利潤分配表就失去了編制的真實基礎,在這種情況下擬應只編制利潤表,不編利潤分配表。

關于資產負債表,在三年又一期的情況下,由于審計不僅對損益項目作了三年又一期的審計,而且對資產負債項目也作了三年又一期的審計。因此,所附資產負債表既可以三年又一期,也可以二年又一期。在實務工作中,多與利潤表時期相匹配。

關于財務狀況變動表,在三年又一期的情況下,我們認為也只要編制最近一個年度的財務狀況變動表,至于最近又一期,則可不需要編制財務狀況變動表。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財務會計數據的有效性問題。前已述及,最近一期會計數據的有效期為六個月。按照中國證監會的規定,報送至證監會申報材料的有關財務會計數據有效期不得少于二個月,否則不予受理。

九、關于會計信息的備考

哪些會計信息不需要在基本會計報表中反映而作為備考會計報表予以揭示,據目前規定,只有一項,即中國證監會證監(1997)13號文規定的,“按資產評估結果調整后的最近一期資產負債表作為備考會計報表,與會計報表注釋一并提供”。除此以外,我們認為還有稅收備考、與關聯公司重大業務重新按現行政策影響損益(例如對往來款計提利息)的備考、土地使用費(或場地使用權攤銷)影響成本費用的備考等。也就是說,除了會計誤差調整、企業結構調整、會計結構調整、會計政策變更而相應調整基本會計報表以外,其他一些重大事項的假設性調整,為了單純的可比,都應該列入備考。

單就資產評估資料備考來看,尚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明確:1、資產負債表備考提供,前期的利潤表是否按評估資料重新厘定經營業績作為備考資料,我們認為不需要;2、基準日后,因受會計資料有效性的限制,有時需要相應追加又一期的審計。在此情況下,其基本會計報表要否從基準日后按評估結果進行調帳,并確認損益。我們認為,不需要。因為追加的又一期仍具有不確定性,資產評估結果是否調帳,取決于該股份公司是否正式成立。

至于所得稅政策按現行政策重新厘定前期所得稅和凈利潤,應當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所得稅”及“凈利潤”項目之下予以雙重披露,作為備考資料。

十、關于擬定的被收購企業會計資料有效性問題

中國證監會證監(1997)13號文規定,1997年新改制企業申報材料的附件尚需報送;被收購兼并企業的資產評估報告、被收購兼并企業前一年和最近一期的資產負債和利潤表及其審計報告。為了滿足預選材料要求,審計工作面廣、量大、時間緊,公司改制方案稍有變動,又須追加審計。很難保證在有效期的三個月前上報。為此,我們希望上述擬定被改購企業的財務資料有效期,不受六個月的限制。也就是說,在整個改制上市過程中,對擬定的被收購兼并企業的會計報表審計,只做一次即可。

《上市公司》(199801)

股份制改組審計若干問題的思考

浙江會計師事務所 胡少先

股份制改組審計是我國注冊會計師一項新的業務領域,工程龐大,內容復雜,涉及面廣,專業性強。同時,法規制度建設相對滯后,國家有關部門至今尚未頒布企業股份制改組會計調整規定和企業股份制改組審計操作規范指南,致使企業會計無章可循,給股份制改組會計審計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加之改組企業千差萬別,情況各異,特點不同,在具體做法上有許多問題值得商榷,借此提出,求教同仁,以期推進股份制改組工作規范化。

關于股份制改組企業審計經營業績編制問題

對于股份制改組前三年經營業績審計,總的要求和做法應當是:分年審計,先近后遠;實事求是,嚴守制度;統一調整,前后可比;工作底稿,翔實可信;審計結論,依據嚴密;對外公布,無懈可擊。前已述及,其審計內容分為符合性、實質性審計(第一步審計或稱合法性、真實性審計)和可比性審計(第二步審計或稱模擬性審計)。符合性、實質性審計類同于一般年度會計報表審計,即注冊會計師以原企業執行的財務會計制度為審計基準,按照《中國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準則》規定,審查原企業近三年的會計報表,驗證其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的合法性、公允性和會計處理方法的一貫性。在此基礎上,還應實施可比性審計(第二步審計),進行會計政策的調整和企業資產重組結構調整的審計,使股份制改組企業對外披露的財務資料和會計信息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和《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的要求,以增強財務資料和會計數據的可比性。

因此,股份制改組企業前三年經營業績調整編制內容只能是會計政策的追溯調整和企業資產結構的假設調整。任何經營業績的假設編制都應當建立在合法合規合理的基礎之上,不得為了提高前三年經營業績作一些不切實際的人為包裝,虛置資產、虛設交易、虛擬業績。

關于會計誤差調整的方法

對股份制改組企業會計誤差調整差異,要否納入改組企業先前的會計記錄之中,即要否調整當年賬簿記錄的問題,也一直困擾著一些注冊會計師。我們的主張是會計誤差變更調整的方法是對前二年調表不調帳;對最近一年,要結合資產評估、折股方案和對發起人投入股份公司凈資產的驗證工作調表又調帳。之所以對前二年調表不調帳,理由有三:

一是從審批財務決算的權限事實上看,企業原年度財務決算已經財政或主管部門逐年審批,注冊會行師并不擁有否決或變更財政或主管部門財務決算審批之權限。

二是從調帳的實務操作的可行性上看,前二年帳簿記錄均已結清,現對當時帳簿記錄調整,實務操作上不具有可行性。

三是從最近一年調帳情況的實際功能看,以前年度影響利潤的會計誤差通過列入最近年度的末分配利潤科目(在各年的利潤表上仍列入相應損益項目),調整計入最近一個年度的帳上,事實上也作了追溯調整。

關于政策性調整的內容

股份制改組企業前三年經營業績審計的調整內容,應當包括三部分:一是會計誤差調整,二是企業結構性調整,三是會計政策性調整。通過這三類調整,改組企業對外披露的財務資料和會計信息才會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和《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的要求,從而達到增強財務資料和會計數據的可比性。

最近一段時間來,對政策變更調整要否調整改組基本會計報表又有新的爭議。我們認為,會計政策變更調整,之所以要調整到基本會計報表數據之中,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根據國際會計準則第8號《本期凈損益、基本錯誤和會計政策的變更》的規定,“使用者需比較企業在一個時期內的財務報表,以判斷其財務狀況、業績和現金流量的趨勢。因此,通常每期都應采用相同的會計政策”,“會計政策的變更應采用追溯法”,“追溯應用法導致對各事項和交易采用新的會計政策,并如同過去一直在使用那樣。因此,新會計政策應從這些項目的初始日開始應用。”二是與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意見相吻合。在改組審計報告中,注冊會計師所發表的審計意見是“企業會計報表,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和《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如果不把改組企業按《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厘定的會計政策所調整的業績計入基本會計報表之中,勢必導致審計意見與后附會計報表相悖謬。

政策性調整,應當理解為會計政策變更調整。不屬于會計政策變更的,包括原材料和能源的供應和價格、產成品或服務的銷售和價格,稅收政策的變動,以外匯購置的資產計價,員工的聘任和工資,產品或業務專營與壟斷情況等等,系屬于環境、經濟政策變動的范疇,不構成股份制改組審計中的會計政策調整的內容。

如上所述變更調整的范圍,應限于改組企業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和《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厘定的企業會計政策與改制前企業實際執行的會計政策的差異。即假設在整個報告期(三年又一期)內已一致地采用了公司改制后的會計政策。從看,會計政策變更調整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外幣折算匯率的選用,壞帳準備的計提,發出存貨的計價,對外長期投資的核算方法,合并會計報表的方法,固定資產折舊政策,無形和遞延資產的攤銷政策,按銷售收入一定比例計提的各種基金(例如技術開發費、商業網點建設基金、補充流動資金等)。上述會計政策差異的發生有的是現行會計法規制度允許的,有的是地方政府為支持重點骨干企業作出的單項規定造成的。

關于會計政策變更調整的內容,這里尚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值得討論,即股份制改組的主體企業(例如入網電廠)原來只作為一個內部核算單位(即不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會計主體,只是一個成本中心),對一些主要產品的銷售、原材料的供應,實行內部結算價格與市場脫離的情況下,其經營業績如何確認的問題。我們認為,對這類情況可以按照改制后物價部門審定的購銷價格,并假設前三年又一期已一致地執行相關價格,調整其經營業績,以反映企業的真實面貌,增強財務資料和會計數據的可比性。這可以看作是收入實現標準調整的一個特殊延伸。

關于結構性調整問題

股份制企業改制組建,通過合并、分立或部分資產剝離,實行資產重組,應當對三年又一期的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按改制方案所確定的相同資產結構口徑進行調整。這已取得各方共識。

值得討論的是改組企業最近一期(改制基準日之前)購買一家或幾家51%以上股權的控股子公司,其前期會計報表的編制調整問題。目前做法不一,有的按原有投資比例核算投資收益,既不調資產負債表,也不調利潤表;有的按現有投資比例倒推前期資產、負債和損益,既調資產負債表,又調利潤表。前者維護了真實性,但缺少可比性;后者求得了可比性,但又失卻了真實性。為增強經營業績的可比性,在前三年經營業績中,應當假設這些子公司在該等會計期間業已存在,同口徑計入。但對該子公司的少數股權是否同口徑調整,即資產負債表要否進行同口徑調整,我們認為,資產負債表涉及企業凈資產,在缺乏真實性的情況下,不應同口徑調整。

關于期初余額審計問題

股份制改組企業報告期(三年或三年又一期)內一致地采用由企業自己厘定的,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和《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要求的會計政策,從而作出會計政策變更的調整,以求得財務資料和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同時,進行會計誤差調整,求得合規性,無疑是正確的。然而,現實問題是這種調整是否應追溯至報告期期初?因為客觀上,會計報表報告期期初數到報告期期末數,而報告期期初的資產、負債和權益余額又是企業自成立之日起逐年積累起來的,這就為股份制改組審計出了一道難題:注冊會計師是否還要對報告期期初的有關帳項按照企業厘定的現行會計政策進行調整?

國際審計準則第28號《初次接受委托——期初余額》中規定:“審計人員將需要考慮期初余額是否能反映恰當的會計政策的運用,以及這些會計政策在當期財務報表中得到一貫的遵循。當會計政策或對它的運用存在任何變更時,審計人員應該考慮這是否合適以及是否得到適當的說明和充分的披露。”據此,我們認為,從簡計議,政策性調整審計中不應追溯報告期期初(三年前),只要將這種變更調整在會計報告中予以說明和充分披露即可。當然,在會計誤差調整審計中,按照已掌握的審計重點領域,期初余額仍應作適當的有限度的審閱或審核。

關于審計調整重要性原則的運用

注冊會計師審計一般都采取抽查而不是詳查的方法。對于抽查范圍和抽查標準的確定,以及查出問題是否進行調整或披露的決定,常常取決于其對被審計單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程度。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反映的是企業持續經營能力、償債能力以及獲利能力,這些通過資產、負債、權益和收益的總量來反映,而不在于所記錄和報告的會計數據是否分厘不差。這就要求注冊會計師對調整項目的判定應根據重要性原則。審計上所謂重要性原則,是指在會計報表所提供的信息中存在可能導致報表使用者改變其決策的重大遺漏或錯誤。因此,根據這一要求,審計中不是看一項經濟業務或一個報表項目的絕對數的大小來決定是否要對其查驗或調整,而是看其占資產總額或凈利潤的百分比來確定其重要性。在會計誤差調整、會計政策變更調整和資產結構調整審計中,注冊會計師應遵守重要性原則,以減少審計成本,提高審計效率。

根據國際審計實務經驗,判斷重要性的一般數量標準是:

(1)凈利潤5-10%(凈利潤較小時用10%,凈利潤較大時用5%)。

(2)資產總額的0.5-1%。

(3)權益的1%。

(4)總收入的0.5-1%。

應當指出,具體執行時,運用上述重要性數量標準尚需注意以下四個問題:

第一、考慮被審計單位面臨的特定環境。不同企業面臨不同的情況,因而判斷重要性的標準也不同。

第二、關注已審計會計報表的使用者對信息的要求。會計報表使用者對會計報表披露要求越高,同一規模的情況下,注冊會計師對重要性水平掌握就應越嚴格。

第三、要聯系審計特定性質。在某種特定目的的審計中,例如對發起人投入資本和公發資本的驗證,要出具無保留意見的驗資報告的前提條件,必須是投資人按規定足額交入出資額,不存在一個重要性水平的估價問題。

第四、上述重要性數量標準,應當理解為對總體會計報表可允許存在的誤差金額。

關于稅收問題

1、前三年重大會計誤差調整影響利潤額,對當年應交所得稅是否調整。筆者認為,前幾年的重大誤差而引起的重大差異,如偷漏稅等情況,穩妥起見,應當向稅務部門請示裁定,并取得書面證據,或調整計稅,或不調整計稅。

2、由于政策性調整影響的利潤額,對各該年度的所得稅,一般均不作調整,以維護所得稅的真實性。前已述及,稅收政策并非會計政策,對企業而言不具有可選擇性,因此不存在調整問題。

至于擬發行股票公司按前三年每股凈利潤乘以一定市盈率核定發行價時,按照證監會現行政策規定,前三年每股凈利潤要按公司上市后之稅收政策(例如稅率為15%)重新各年凈利,對此可在會計報表附注重要事項中予以揭示。

3、流轉稅以前年度有減免的,應取得省級以上稅務部門的核準文件。

4、上市之后所得稅減免,須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出具文件,方為有效。地方財政部門對上市公司所得稅實行全額征收,比例返還政策的,公司在編制年報時,對會計科目的處理,也要書面征得省級財政部門的同意。

關于股份制改組會計報表體系和時效性問題

《招股說明書的內容與格式》規定,“發行人在招股說明書財務會計資料一節中應提供不少于最近三年的利潤表,不少于最近兩年末的資產負債表以及不少于最近一年的財產狀況變動表或現金流量表數據。最近一期會計數據的有效期為六個月。”

關于利潤表,應提供三年或三年又一期的數據,如該等公司原已為股份公司的,則還應提供利潤分配表;如該等公司由其他企業改組而來,由于會計調整包括了會計誤差調整、會計政策調整和資產結構調整因素,利潤分配表就失去了編制的真實基礎,在這種情況下擬應只編制利潤表,不編利潤分配表。

關于資產負債表,在三年又一期的情況下,由于審計不僅對損益項目作了三年又一期的審計,而且對資產負債項目也作了三年又一期的審計。因此,所附資產負債表既可以三年又一期,也可以二年又一期。在實務工作中,多與利潤表時期相匹配。

關于財務狀況變動表,在三年又一期的情況下,我們認為也只要編制最近一個年度的財務狀況變動表,至于最近又一期,則可不需要編制財務狀況變動表。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財務會計數據的有效性問題。前已述及,最近一期會計數據的有效期為六個月。按照中國證監會的規定,報送至證監會申報材料的有關財務會計數據有效期不得少于二個月,否則不予受理。

九、關于會計信息的備考

哪些會計信息不需要在基本會計報表中反映而作為備考會計報表予以揭示,據目前規定,只有一項,即中國證監會證監(1997)13號文規定的,“按資產評估結果調整后的最近一期資產負債表作為備考會計報表,與會計報表注釋一并提供”。除此以外,我們認為還有稅收備考、與關聯公司重大業務重新按現行政策影響損益(例如對往來款計提利息)的備考、土地使用費(或場地使用權攤銷)影響成本費用的備考等。也就是說,除了會計誤差調整、企業結構調整、會計結構調整、會計政策變更而相應調整基本會計報表以外,其他一些重大事項的假設性調整,為了單純的可比,都應該列入備考。

單就資產評估資料備考來看,尚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明確:1、資產負債表備考提供,前期的利潤表是否按評估資料重新厘定經營業績作為備考資料,我們認為不需要;2、基準日后,因受會計資料有效性的限制,有時需要相應追加又一期的審計。在此情況下,其基本會計報表要否從基準日后按評估結果進行調帳,并確認損益。我們認為,不需要。因為追加的又一期仍具有不確定性,資產評估結果是否調帳,取決于該股份公司是否正式成立。

至于所得稅政策按現行政策重新厘定前期所得稅和凈利潤,應當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所得稅”及“凈利潤”項目之下予以雙重披露,作為備考資料。

篇8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能力;做法

我校提高初中生課外文言文閱讀能力研究工作從2014年12月開始,歷時兩年,其間我們開展調查訪問、教學研討、教學實踐、資料整理等工作,逐步形成了一套適合我校乃至全縣的教學實施及評價體系,并在此后的教學實踐中加以推廣運用,不斷完善。現就研究中的做法和經驗做出如下思考。

一、開展初中生課外文言文閱讀現狀調查分析

(一)開展文言文閱讀現狀問卷調查

本次問卷調查以山河初中2015年九年級九班、十班,八年級九班、十班學生為對象,對學習中的動機、興趣及意志品質等心理方面進行一些調查和探討,共發放問卷149份,其中有效問卷140份,無效問卷9份(包括寫姓名及答題不全兩種情況)。通過入班無記名調查分析發現以下現象:(1)學生學習文言文目的動機較為功利:應付考試;(2)學生學習限于死記硬背,缺乏運用;(3)學生愿意學習文言文,但不夠努力;(4)對文言文缺乏興趣、對文言文課堂教學“不滿意”的學生較多。同時發現,大多數初中生具有相當強的意志力,他們愿意克服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

(二)近距離接觸部分學困生,了解他們的學情

我們利用課余時間走訪學困生,發現這些學生學習文言文是迫于外在升學壓力,所以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就大打折扣。文言文學習使學生有壓力,導致情緒不穩定,同時他們對當前的文言文課堂教學滿意度不高,認為太難,老師要求過高。

二、對提高初中生課外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措施的可行性分析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樂學文言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創造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針對調查研究發現的問題,我們主要通過創新教法來調動興趣。(1)通過新穎奇特的方法導入新課,激發興趣。(2)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激發興趣。(3)運用多媒體,激發興趣。(4)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興趣。

(二)加強文言文的朗讀訓練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對于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很大幫助,多朗讀有助于理解文章內容。在教學時,可聽錄音,可教師范讀,亦可組織學生齊讀,或指定學生朗讀,或小組競賽,為學生創設情境,使其進入學習古詩文的最佳狀態,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為此,我們組織了“朗誦經典詩文,傳承民族文化”為主題的朗讀比賽。在悠揚的古韻之中,全校師生沉浸在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中,品味著唐詩宋詞的思想之深刻,語言之優美,用詞之絕妙。瑯瑯的吟誦聲響徹整個校園,氣勢恢宏,催人振奮,使學生在受到詩歌語言魅力的熏陶、感受祖國語言文字之美的同時,也學到了很多知識,提高了閱讀理解能力。

三、展開提高初中生課外文言文閱讀能力的策略試驗及研究

(一)重視歸納、整合、延伸

要提高古詩文閱讀能力,還要探索、歸納古詩文語言的規律,領悟、總結解x方法,引導學生在生活、學習中運用文言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也可以對古詩詞進行梳理,摸索規律,形成方法,這樣能夠有效地提高古詩文閱讀能力。

據此,我們課題組編寫了《山河初中文言文閱讀訓練十五篇》《歷年中考語文古詩文命題分析》《山河初中經典古詩文朗誦推薦篇目》《經典古詩文中的人文教育研究》《文言文教學優秀課例》等校本教材,利用每周的師生共讀課,對學生進行反復訓練。通過努力,學生的文言詞匯積累、句子釋義、質疑問難的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同時探索出切實可行的語文教學評價措施。我校在學生背誦古詩文方面給學生劃定了必讀篇目和選讀篇目,并實行背誦等級彩色評定措施,極大地激勵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

(二)開展各類文言文教學競賽和知識競賽

為充分調動教師教好文言文,學生學好文言文的積極性,我們組織各類觀摩課、公開課、同課異構活動,并于2015年5月組織了一次初中文言文閱讀競賽,由于組織嚴密,激勵措施到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實踐教學中錄制了一部分效果良好、有推廣價值的課例。其中古詩文活動課《話說千古風流人物》、古文教學《三峽》在2015年全縣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觀摩大賽中分別被評為一等獎和三等獎。

(三)組織教師開展專業培訓、教學論壇、論文評選等活動,不斷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先后外出學習10余次,請名師進課堂授課,不斷提升教師業務能力。組織教師開展學術交流,撰寫心得體會,通過努力,論文《提高初中生課外閱讀質量的策略》在2015年全省隴原名師工作室優秀論文(案例)評選中獲二等獎;論文《提高初中生課外文言文閱讀能力的策略》發表于《新課程》2016年5期。

通過兩年時間的研究,我們逐漸形成了一套切實可行、操作性強的策略與做法,從2016年9月份開始,我校進入了“提高初中生課外文言文閱讀能力的策略”的全校推廣及實踐階段。截至目前,這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參加與此相關的活動,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受到縣教研室、兄弟學校及“隴原名師徐彩梅初中語文工作室”的一致好評。

參考文獻:

[1]孫濤.文言文閱讀訓練教學淺談[J].文學教育(下),2009(9).

篇9

一、建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的必要性

(一)建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是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的客觀要求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統一會計規范的剛性約束力,導致企業只能不折不扣地按統一的要求組織和開展會計工作,不容許也沒有必要自行設計會計制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迫切需要建立以“產權清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基本特征的現代化企業制度,使企業真正成為獨立自主、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在這里,要使企業明確產權關系、保證產權清晰,必須建立相應的財產核算和管理制度,尤其是科學合理的會計核算和會計管理制度;要保證權責分明,必須通過會計處理好經濟責任受托及利益分配關系;要做到政企分開,必須明確會計人員的單一身份,強調會計應把企業作為其服務主體;要實現管理科學,必須建立和完善包括會計制度在內的企業內部各項管理制度,以保證其生產經營活動能夠有序、健康、靈活地運行。可見,建立科學合理的企業內部會計制度是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的客觀要求。

(二)建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是適應會計改革、完善會計規范體系的需要

會計規范即會計工作應遵守的規矩。它是處理各項經濟業務、進行會計核算和實施會計監督的準繩。目前,我國會計規范由《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和行業會計制度組成。企業的會計核算是按照行業會計制度實施的。但從我國會計改革的方向看,在會計理論、會計規范、會計教育等方面,根據自身的國情結合國際慣例,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適應現代化制度要求的會計法規體系,即建立以《會計法》為主導,以會計準則(包括基本會計準則和具體會計準則)為中心,以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為基礎的會計法規體系。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后,政府應還財權和會計制度制定權于企業,特別是在“兩則”頒行以及具體會計準則陸續公布之后,企業完全可以依據會計準則結合本企業生產經營的特點和管理要求,自行制定內部會計制度來規范會計核算工作。

(三)建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是貫徹落實具體會計準則的基本前提

在我國,隨著會計改革的深化,建立以會計準則為核心內容的會計規范體系已是大勢所趨。然而,已開始并將陸續出臺的具體會計準則,由于受自身固有的概括性、抽象性、可選擇性等特征的制約,為了滿足不同企業會計核算的需要,其主要規范都帶有一定的跨度,使不同企業的會計人員在運用會計政策、進行會計估計時,有較大的選擇余地,但這也會引發會計人員會計行為的隨意性。因此,具體會計準則出臺后,要保證和提高會計準則的實施效果,企業必須在具體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結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建立符合企業會計核算要求的內部會計制度。從而,可在制度中明確選擇適合本企業的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等會計核算方法以指導會計實踐,保證會計工作按規范運行。

二、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建設的現狀

(一)很多經營管理者不了解內部會計制度的真正內涵

當前,很大一部分企業的經營管理者輕視內部會計控制,習慣于行政指揮,家長制管理現象還普遍存在。很多企業還未意識到內部會計控制的重要性,甚至對內部會計控制還存在著許多誤解。

(二)管理的控制弱化,控制執行不得力,違法違紀現象時有發生

有不少企業已建立了相關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但它缺少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致使有章不循,以應付有關部門的檢查、審計,而不管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執行情況如何,遇到具體問題多強調靈活性,使內部會計控制流于形式,失去了應有的剛性和嚴肅性。

(三)內部會計制度環境弱化,控制體系不完善

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涉及一個單位的人事管理、生產管理、財務管理、購銷業務管理、重大投資和資產處理等各個部門的管理,涉及面廣,是企業管理的一個系統工程。因此,內部會計控制的體系應該是科學而嚴密的。但許多企業是各部門控制各成一塊,各管各的,互不銜接;許多小型企業,其內部牽制機制尚未建立,更別談內部會計控制的履行;還有一些企業通過并購、分立或地區事業部的建立等組織機構調整,使組織機構和授權方式發生了變化,原有的內部會計控制部分或全部失效,致使某些當事人或部門游離于內部會計控制之外,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三、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完善要實現從客觀“要我做”到主觀“我要做”的轉變

要使內部會計控制成為企業內在需求,主要取決于兩點:一是會計信息是否決定著企業的決策;二是企業是否通過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讓社會準確利用。這兩點目前許多企業都未做到。這種現象從表面上看好像是領導認識不高,對財經紀律了解不深所造成的,實際上是許多領導明知故犯的結果。“對財經紀律不了解或了解不深”只是借口而已,這背后存在著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產權制度和問題。因此,必須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讓企業真正成為“產權明確,職責清楚,科學管理”的市場競爭主體,使企業領導者、決策者的行為、作為與企業興衰成敗息息相關。

(二)堅持以人為本,提高會計人員素質

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由人制定的,也是靠人去執行和完善的。人既是內部會計控制的主體,也是內部會計控制的客體,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加強對人力資源的管理和控制。這就要,一是嚴把用人關,對重要崗位的會計人員配備和會計主管人員的選拔,應全面考察其德、能、才、績等綜合素質,確保各崗位人員的素質要求;二是要多層次、多方位地加強崗位和在職人員的培訓,切實提高會計人員的政治和業務素質;三是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教育員工自覺遵守和執行各項會計內控制度,形成以自我控制為主、自檢自律為主要手段的會計內控制約機制。

(三)實行嚴格的獎罰制度

大多企業領導的法制觀念淡薄,不重視財務制度、財經紀律的強制性和嚴肅性,加上企業財務管理薄弱,財會人員素質不高,又受制于領導,無法進行正常的財務監督,以致會計賬目不清,信息失靈,偷逃國家稅款。違法成本太低,處罰力度不夠,也是財務管理混亂的另一個方面。好多地方政府受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出了問題往往以罰款了事,治標不治本,如果能做到違法必究、執法必嚴,這種狀況將會得到很大的改觀。對企業財務管理基礎工作的檢查考核,應從原始憑證、會計分錄、科目應用、賬冊設置以及財務收支等方面進行,要求規范化、制度化,同時,對材料、工時、動力等是否定額管理進行審核,建立健全分析考核制度,以達到人、財、物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篇10

【關鍵詞】高校財務制度 高職院校 教育經費管理

近年來,我國的高等院校發展逐漸加快,國家在高校的教育經費投入上也進行了大量的強化工作。雖然教育經費的總量已經得到明顯加強,但是在各大高校自身的經費總量上仍然具有顯著的短缺現象,因此在新的高校財務制度下,各高校需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強化教育經費的管理水平,優化配置,這是值得所有教育經費管理者思考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發展中的教育經費管理特點

在我國的高職院校中,教育經費的管理一直是一項薄弱的環節,眾多工作上的不周到帶來了整體教育資金使用不夠科學合理,根據近年來在經費管理上的工作現狀,具有這樣幾方面的特點:

1.總量擴大。如今我國政府對教育行業的資金投入力度越來越大,各大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在發展教育的過程中獲得了大量的教育經費支持,總量呈現了快速增長的勢頭。另外,為了增加學校的經費投入,學校自身還積極聯系各類社會企業,與銀行、研究所、IT公司等各類單位合作,不斷引資投入學校的人才教育,使整個教育經費總量突飛猛進。

2.內容豐富。在高職院校規模迅速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學校內部的經費項目來源及消耗也呈現出豐富的局面。傳統的教育經費來源主要是政府的撥款,如今,學校的來源已經豐富到各類企業贊助、產學研合作、銀行貸款等多種項目。同時,在學校的教育經費支出上也呈現出了越來越多的類型,各種經費不再僅僅用于辦公用品、獎助學金及崗位工資,而是發展到購買圖書、儀器、教育基礎設施及人才引進等工作,全面豐富了經費的用途。

3.職能多元化。傳統的高職院校在經費的使用性質上只是簡單的收入和支出等功能,如今已經增加到包含管理、經營、規劃等用途性質,因此在教育經費的管理上需要能夠密切與國家最新的法律法規相聯系,同時也要與各類企業、政府等單位密切聯系以獲得更多的經費來源,另外還需與物價部門等單位合作,接受政府部門的監督與考察。

二、現階段高職院校教育經費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我國現階段高職院校教育經費總量的不斷增長不僅體現教育的蓬勃發展,隨之而來的也會帶來一些潛在的問題。

1.人均經費不足。雖然我國在高職院校的教育投入經費上實現了較大程度的增長,但大量高職院校的建設帶來了更大規模生源的產生,這導致了人均在教育經費上的實際投入反而有所下降,尤其是因為地域因素的影響,東部與中西部的教育投入明顯不夠匹配,在欠發達的地區人均經費更是大量削減,并不能夠保證生源的教學質量與傳統相比有所提高。

2.院校還貸壓力大。大規模教育經費的來源并不僅僅靠政府與社會的投入,更有一部分高職院校采取了向銀行貸款的方式以增加教育經費,目前在規模擴大后的平穩時期,眾多高職院校逐漸普遍開始償還貸款,由于大量基礎教育設施的建設需要資金投入,因此在還貸工作上處于極大的壓力。

3.制度不夠健全。如今不少的高職院校仍然處于建設的初期階段,沒有形成一套成熟的適合院校自身發展特色的規章管理制度,這就帶來了眾多工作開展沒有規章條例可遵循、教育經費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需要提高、整個工作的管理風格有待統一、在各種財務上的激勵措施也未能積累形成等一系列問題。

三、高職院校教育經費管理的有效加強途徑

面對現階段越來越龐大的高職院校規模與高職院校教育群體,還有越來越豐富的教育經費來源,如何在多元化的管理環境中尋求科學有效的管理方式,是值得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人員所思考的,在具體方案的實施上可以以遵循下幾項原則:

1.堅持政府主導。我國的高職院校內部所有資產均為國家所有,因此在教育經費的管理上仍然需要堅持以國家政府財政撥款為主導地位的思想,如今不少高職院校就是因為忽視了國家財政的主導地位盲目向社會進行貸款,帶來了沉重的債務問題,而堅持政府主導,可以在實際的經費管理上既要能夠通過適當的借貸方式增加自身的教育經費總量,又要能夠提高對院校內部學生的教育環境與質量。

2.健全財務制度。在現有高職教育發展的背景下,需要盡快建立健全各個高職院校的辦學規劃,在財務上尤其是教育經費的投入與使用上盡快出臺健全的財務制度,以科學的經費活動制度來規范高職院校的教育經費使用。在針對圖書、基礎設施建設、物品的采購上要積極引入社會資源,采用招標的方式增加自身教育經費收入,避免個別單位與部門出現的小金庫現象。

3.積極用活政策。在現有國家針對高職院校的財務制度下,高職院校需要通過自身的思考靈活采用各種方法為教育經費贏得更多的來源,在科研上要積極向各類單位和國家申請項目課題。同時,還可以利用社會人脈資源拓展經費渠道,將高職院校的食堂、宿舍、后勤等部門通過企業經營的方式來實現。

4.引入政府管理。政府能夠控制好教育經費的財政投入,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教育經費投入,幫助高職院校盡快解決現階段普遍出現的債務問題。同時,督促高職院校加強對辦學質量的評價工作,提高對高職院校教育的控制能力,嚴格遏制鋪張浪費、亂用經費等現象,讓教育經費能夠在高職院校中發揮出最大的效能。

參考文獻:

[1]陳從吉.規范教育經費管理促進學校均衡發展[J].武漢: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2(15):74-76.

[2]張營廣.加強高校教育經費管理研究----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有感[J].武漢:教育財會研究,2011(4):9-13.

[3]酈解放.高校經費問題芻議[J].上海:教育發展研究,2008(13):122-124.

作者簡介:

吳冬霞(1981.1―),女,安徽蚌埠人,碩士,講師、經濟師、會計師,主要從事財會與經濟研究。研究方向:財務管理、財務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