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思考的表現范文
時間:2023-06-01 10:44: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獨立思考的表現,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首先要讓學生明白獨立思考的重要性,產生獨立思考的熱情。科學巨匠愛因斯坦十分強調培養人的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他說:“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
二、要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的活動。對學生敢于獨立自主、獨立思考的活動,哪怕是還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也要進行鼓勵、表揚。至于出現的問題,要教給學生解決的辦法。不要小看這獨立思考的小火星,“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自古成功在嘗試”,只要學生敢于獨立思考,就說明學生不拘泥于現成的東西,這是十分可貴的。
三、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時間。如果思考時間太短,多數學生還沒有“想出來”甚至后進生還沒有“想進去”,就讓思維敏捷的同學發表意見,勢必會挫傷多數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為使全班每個學生都進入思考之中,必須留有充裕的思考時間。經過五、六分鐘的獨立思考,試算練習,許多學生有所發現,神情興奮,躍躍欲試,產生了“說想法”的要求。
四、及時組織多項交流。只有獨立思考才能產生見解。有見解就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得到訓練,思考能力隨之提高。在獨立思考之后要及時組織議論、討論、爭論等多項交流活動,讓學生在交流中,表現自我,交換思考所得,體會獨立思考的樂趣。學生有了思考的興趣,就會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篇2
[關鍵詞]教學;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人與人的差異是會不會思考,而且是能不能獨立思考, 就學習過程而言,獨立思考是學好數學知識的前提,培養學生的能力,獨立思考是一個核心。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是個非常自信的人,是個有突破創新的人,是個能適應各方面飛速發展的社會人。那么,在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呢結合本人數十年從事數學教育的經驗,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談起:
一、認識獨立思考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熱情
由于現行教育制度的缺陷,有的學生認為學習的過程中不需獨立思考,只要死記硬背,也能取得較好的成績,他們總認為獨立思考,是科學家的事,我們哪有這個本事啊!的確,科學家需要獨立思考的能力,但作為求知中的我們,更應該有勤于獨立思考的意識。其實,獨立思考很簡單,例如:對老師講的有不同意見,經過思考向老師提出來就是一次獨立思考的過程。還有,對書上的習題提出與教師不一樣的解法,也是獨立思考。所以,中學生要在學習和生活中敢于進行獨立思考,主動進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當然,對敢于獨立自主、獨立思考的學生,哪怕是還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老師也要進行鼓勵、表揚。至于出現的問題,要教給學生解決的辦法。不要小看這獨立思考的小火星,"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自古成功在嘗試",讓學生認識獨立思考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熱情。
二、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創設學生勇于思考的環境
1、教師要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其前提是要相信和尊重每個學生,看到他們都有在某一方面成材的潛能。著名特級教師孫雙全與孩子心靈相通的教學情景就使我們很受啟發:"教學中,他不斷地鼓勵大家:'誰來說一說,說對了表揚,說錯了也表揚,表揚你的勇氣。'而對孩子的錯誤解釋,也給予肯定的評價:'因為你的錯誤才使我們全班都能正確,失敗乃成功之母。'而對孩子出色的回答,他更是毫不吝嗇對學生給予夸獎和贊美:'真好,你有發現的眼睛。'當孩子不夠自信而不敢舉手時,他鼓勵學生:'舉起手來就是英雄,就是高手!'學生在他的鼓勵下,越來越多的小手舉了起來。"在課堂上學生是"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這是一種多么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2、教師要善于敏銳地發現學生思考的"激發點",及時地給予點燃。如當學生回答問題有錯誤時,正是點燃他思考的大好時機,決不能輕易錯過。一要鼓勵學生答錯背后反映出的獨立思考和不人云亦云的勇氣;二要肯定蘊含其中的正確因素;三要著力地把學生的錯誤開發成課程資源,與學生共同找出錯誤的原因;四要引導學生通過深入思考找出正確答案。再如當學生回答問題"拿不準"時,這說明他的頭腦正處于困惑狀態,教師這時就要"拉他一把",但決不要直接給出答案。
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1、拋磚引玉法。拋磚引玉法就是在課堂講授時,教師講關鍵點、要害,把線索思路拋出去,然后留一定時間讓學生思考出事物的本質特征。例如在講數列的簡單應用時,用到了單利和復利,我沒有告訴學生怎么做,只是解釋了單利和復利的定義,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整個問題解決過程中,我是引導者,問題的討論分析、結論的得出都由學生來完成,既增長了學生的知識,又培養了動手能力、交流能力、獨立思考能力。
篇3
【關鍵詞】獨立思考學會思考習慣能力質疑
在實際的教學中,發現有大部分學生“從眾”現象嚴重,一些中等生容易被尖子生的思想左右,有想法也不愿意說了,害怕說錯。究其原因,是部分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不會思考,也不愿深思,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宋代教育家程頤認為,“為學之道,必本于思,思則得之,不學則不得也”,“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這些都突出了思考在學習中的地位。《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數學思考”是數學學科四大方面的目標之一,而獨立思考、學會思考是創新的核心。課程標準中希望學生“學會獨立思考,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會獨立思考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要求教師 “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其實,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看,恰如愛因斯坦所說,“學校的目標應是培養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的人”。那么,在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培養、發展和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呢?
1.創設思維的情境,引發學生獨立思考的欲望
在課堂教學中,將多媒體引入數學教學,是教學中情境創設的重要途徑。優美的教學語言能再現教材所表現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他們的思維能力。生動鮮活的畫面,繪聲繪色的視聽效果,將教材所表現的相關情境,呈現給學生,能有效豐富表象,激活思維及情感活動。
如在教學《噸的認識》時,首先出示四只小動物準備過橋的畫面,然后出示它們各自的體重和橋限重一噸的條件,同時配以優美的故事情境語言,最后拋出問題:這些小動物能同時過橋嗎?這樣的問題,就會引發學生思考的欲望,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這種以情境激發學生思考欲望的辦法,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非常好的作用。
2.善于等待,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在課堂提問中,往往是智力水平高的孩子,可以很快地舉手作答,而其他學生尤其是那些智力發展滯后的學生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為了不讓大多數孩子成為陪讀,讓他們也能參與到思維活動中來,我們在教學中,要多一點耐心,舍得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不要讓老師的思維牽著學生走,也不要讓少數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幫助”大家思維。作為一名教師要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建立一種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諧師生關系,營造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對于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關照與幫助,要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之后,我針對這部分內容,設計了一節思維訓練課。上課時,首先出示“一支自動筆8角錢,應怎樣付錢?”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我提出了三種不同要求:①會正確說出至少一種付8角錢的方法。②會正確說出至少三種付8角錢的方法。③能利用按順序思考的方法,把所有可能付錢的方法一一列舉,并找出你認為最簡便的一種付錢方法。這三種不同要求,更多地給孩子表現個性,發展個性的空間;一層比一層更具有挑戰性,更能激發學生求新求趣的欲望,特別是對第三層的要求,包含了數學中列舉的思想,為之后的精英教育打下基礎。這樣一來,不同層次的學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這樣的教學方式,照顧到了班里的每一位學生,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思維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3.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陶行知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一個問。”數學是由問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而問題的產生與解決離不開質疑,沒有質疑就沒有探索、就沒有思維、沒有創新。從低年級開始,就要培養學生不懂就問的良好習慣。教師要滿腔熱情的鼓勵學生發問,對不懂就問的學生要大加表揚。學生只有經過反復思考,才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在教學《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的實際問題》的時候,有學生覺得題目中出現了“多”字,就應該用加法,對此,我們要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要求學生在認真讀題的基礎上,理清誰多誰少,弄明白求的是多的量還是少的量,比較出與以往求多的量的題目的異同,從而消除誤解,加深認識。我們在教學中,要啟發學生隨時把不懂的地方畫出來、記下來、說出來,讓他們想問、敢問、好問、會問,從而逐步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積極思考、自主探究、主動學習的習慣。
4.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學會靜心思考
篇4
關鍵詞:山區;小學數學;獨立思考能力
一、課堂小游戲做引導
山區小學的教學環境和教學設備有限,所以,老師只能通過設計一些課堂小游戲來活躍課堂氣氛,設計課堂小游戲是最簡單同時也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游戲最能使一個人集中精力,從而進行有效的學習,并且對提高學習效率有明顯的效果。所以,老師可以用一些課堂小游戲引導學生學習,并使其逐漸對所學的數學知識產生興趣,隨之共同努力,走進數學樂園。不僅如此,游戲還可以開發人類大腦,提高孩童智商,適合的數學小游戲可以鍛煉學生積極動腦的好習慣,這也就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第一步,也是關乎后續工作能否繼續進行的關鍵。只有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所講知識,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中間穿插一些互動小游戲就是非常不錯的選擇,最后再由老師做深一層的講解,更會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二、作業保證獨立完成
要想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就要從學生平時的學習和生活入手,從平常的課堂和課外作業中嚴格要求,必須獨立完成個人作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一時半刻是不能培養出來的,只有每天不間斷地練習,才會漸漸產生效果,所以只有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學會主動地發現和處理問題,才能使學生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中鍛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在平時的作業中會發現有很多互相抄襲的現象,一個班級里經常會出現全班作業一兩個版本的情況,這是明顯缺乏獨立思考意識的表現,這種行為阻礙了老師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學生作業互相抄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就是山區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淡薄,還沒有正確的學習觀念,導致出現一個人完成,全班無憂的想法。而老師批改作業所體現的問題也就只是那一兩個同學所體現出來的問題,不僅對教學質量有非常嚴重的影響,而且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習慣的養成。所以,保證學生日常作業能夠自主獨立地完成,是提高數學成績以及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條件。所以,作為老師,一定要杜絕這種互相抄襲的行為,讓學生真正用心去做每一道題。
總之,在山區小學數學教學中,使學生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并不是一時半刻就可以完成的,一定要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采取先進的教學理念,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山區的具體情況和山區學生的學習水平,師生協力完成這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
篇5
一、“主宰者”與引導者的關系
隨著《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教師在課堂上不再是絕對的權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是在扮演組織引導者、共同學習者的角色。但是在教學中,一些教師對新課標下教師角色的理解存在著偏差,他們簡單地認為,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就必須從原來保姆式的角色轉變到現在放牧式的角色,表現為教師在學生遇到困惑甚至迷失了前進的方向時,該出手時不敢出手。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數學廣角時,出示了100個和尚吃100個饅頭,大和尚一人吃3個,小和尚3人吃一個,求大、小和尚各多少人?教師為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就給大量的時間讓學生主動探究,快下課了,學生才理出這道題的思路,然后草草收場。教師應該在適當的時候給與學生引導和點撥,把握好時機,什么時候“主宰”,什么時候引導,在課堂中可以放手,但不能放任。
二、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
在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又要培養學生逐步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形成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教與學最大程度的“雙贏”。合作學習和獨立思考兩者不可偏廢,合作學習和獨立思考各有其功能,切勿提倡一種而去否定另一種,只有這樣才能構造更有效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能給予學生充分從事學習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為每個學生提供平等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在團結合作、融洽開放的學習氛圍里表達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看法,了解和借鑒他人的想法,使學生在交流中借鑒,在爭論中啟發,不僅能充分表現自我,而且還能在與他人相處中學會接受他人、欣賞他人,彼此兼容互補,相得益彰,最終達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合作精神的目的。知識的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生要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積極操作、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才可能有效。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合作學習已經變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效率不高。合作學習還停留在那種華而不實的熱鬧場面,只能聽見轟鳴聲,很難找到傾聽者。在最后代表小組陳述意見時,也只是簡單的問答式陳述。
2.形式單一。合作學習還停留在同桌合作、小組合作等幾種形式上。
3.忽視數學思考。有些課從一開始就合作學習,一直到下課還是合作學習,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是少之又少,人為地導致了一部分學生跟風。
針對以上問題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豐富合作學習的形式。除了采取同桌合作、小組合作之外,還可采取學生與教師合作、學生與電腦合作等形式。只要雙方能有效互動,就是成功的合作。
2.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傾聽是一種能力,一種學習的基本手段,是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課堂上,學生通過傾聽可以從教師的言語中和同伴的言語中獲得的信息。
篇6
關鍵詞:小學生 數學教育 獨立思考 能力培養
一、小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意義
獨立思考能力是指,不借助我不力量情況下,以主體獨自思考和探索的基礎上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獲得最終答案的過程。由此可見,獨立思考能力對于學生成長以及長大后步入社會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獨立思考能力是小學教育事業的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小學教育階段,各學科多以啟蒙教育為主,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對小學生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數學教師不應單純傳授課本知識,還需以強化小學生技能為基礎全面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而思考能力對提升綜合素質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獨立思考是小學生成長的基礎也是綜合素質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小學數學教育中獨立思考能力缺失的表現
(一)主動型獨立思考能力的欠缺
應試教育多以測試考核學生的學習成果,學分成了考核的唯一標準。在此條件下,絕大部分教師評定學生學習水平都已成績定輸贏。同時,傳統教育過于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基本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課堂授課多左右在教師手中。大多數學生處于被動的從屬地位,即便遇到知識難點,也無法主動的去獨立思考。這種教學模式不僅禁錮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導致了學生主動思考能力欠缺。
(二)被動型獨立思考能力欠缺
應試教育決定了學習成績的重要性,無論是學校、教師、家長還是學生,都過分高估了成績的重要性。在此條件下,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則被大家忽視。以提高成績和升學率為目標的教育模式,教師多采用題海戰術來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隨著學業負擔大增加,學生會因壓力增大而失去學習興趣,更沒有精力去思考問題。這也是被動型獨立思考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
三、培養小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途徑
(一)提升學生主體地位,營造民主教學氛圍
“填鴨式”教學是傳統教學模式的典型代表。作為課堂的主宰者,教師多按單方講解傳授數學知識為主,在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技能方面存在嚴重的不足。課堂授課變得索然無味,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在這種氛圍內無從落足。因此,培養小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應以改變教學課堂氛圍開始,逐步營造學生為主的民主式教學氛圍,以此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而讓他們快速融入數學學習過程之中。這樣才能逐步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例如,以字母表示數字的課堂教學,教師引導:1只青蛙1張嘴,2只眼睛,4條腿,噗通1聲跳下水;學生(1):2只青蛙2張嘴,4只眼睛,8條腿,噗通、噗通2聲跳下水;學生(2):......以此類推,學生會隨著數量的增加而出現錯誤,課堂氣氛也會風場活躍。此時,教師應及時引導,“是不是數量增多容易出錯呢?那有什么辦法阻止錯誤發生呢?如果將青蛙數量換做n是不是更簡單?好,我們試一試!”老師引導學生:n只青蛙2n張嘴,4n只眼睛,8n條腿,噗通、噗通2n聲跳下水。此時,學生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會快速悟出數字與倍數的關系,進而提升了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融入生活實例,提升教學興趣
部分學生因感到學習數學不僅復雜而且難度大,歸根結底源于學科思維性較強的特點。如多次碰壁,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如引入生活素材可有效調動學生的學些興趣,進而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倍數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將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實例引入教學之中,例如:以小學生年齡為基礎,統計學生中比例最多的年齡,以9歲為例,讓大家推測家長的父母的年齡、爺爺奶奶的年齡。學生們會猜到父母的年齡36歲,爺爺奶奶的年齡63歲,學生們可能會猜錯,教師應及時予以糾正,并告訴他們父母和子女年齡間的大致差距范圍。此外,還可將引入學生授課教師,如:張老師、李老師、趙老師的年齡都是7的倍數,大家推測一下,他們的年齡有可能是多少,學生們就會推測出28、35、42等較為準確的數字。同樣,同學間的玩具數量、文具數量、課外書的數量,都可以引入倍數教學之中。結合各種學生身邊實例,可以實現教學的生活化,讓抽象的數字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到一起,在提升學習興趣前提下,不斷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三)營造良好的課下W習氛圍
課外教育是課堂教育的延伸,也是教育服務于學生生活的有益嘗試。因此,教育工作者應適時引導,積極營造課下教學氛圍,例如:學校組織春游,讓學生們考慮每個人需繳納哪些錢款,學生們會主動說出消費項目,車費、門票、午飯、保險、礦泉水等等。此時,教師應告訴每個消費項目的具體數字,然后讓他們計算總數,并預留出預備金。收取費用時,按照小組收取,并盡可能收取非整數金額,便于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
四、結語
總之,獨立思考能力對小學生學習數學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數學教師應不斷引導,逐步培養小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進而提升他們的全面素質,為塑造綜合性人才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文鋒.淺談提高小學生數學能力的有效途徑[J].學周刊,2015,(06).
[2]唐志英.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J].學周刊,2013,(17).
篇7
關鍵詞:獨立判斷;培養學生;質疑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3-128-02
愛因斯坦說過“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樂趣。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獨立思考是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權利之一,也是人類歷史不斷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之一。
一、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應當放在首位
獨立思考能力的本質就是,你有你的堅定價值判斷體系,假如沒有這個,你無法獨立思考的。任何思考的起點,必須為自己找一個原點。所有的獨立思考其實都是不獨立的,你得有一個判斷起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找到價值判斷體系和判斷起點呢?第一,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新教材課本中的大量的“科學漫步”“sets”,利用新科學、新發現中的“宇宙如何運行”、“宇宙大爆炸”、“奇點”、“ 相對論”、“超光速中微子”等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使學生堅定世界的物質性。第二,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偉人的成功,科學家探索過程中得到很好的啟發,例如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伽利略對此提出質疑,指出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時可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后經牛頓進一步研究,總結出了牛頓運動定律,從而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又如當愛因斯坦看到洛侖茲等人依據牛頓的時空觀研究電動力學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后,對牛頓的時空觀大膽質疑并提出了相對論時空觀,從而建立了狹義相對論。再如愛因斯坦和玻爾領導的哥本哈根學派間相互質疑,引發了當時世界上大批物理學家、數學家、哲學家參與的科學史上有名的“大論戰”, 而2011年歐洲科學家發現“超光速中微子”將打破自愛因斯坦其相對論以來一直被整個物理學界奉為圣經的“光速不可超越”原則等。讓學生明白科學沒有“終極定理“,沒有科學家是“上帝”,沒有科學家不可以質疑。第三,利用科學家的格言、事跡培養學生的科學品格——崇敬自然,崇尚真理。培養學生崇敬自然,崇尚真理的自然觀和科學品格,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重要的教學目標。學生有了正確的世界觀、科學觀、科學品格,也就有了正確價值判斷體系和判斷起點,也就有了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起點。
二、在物理教學中還必須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篇8
一、獨立思考能力的缺失
探究式教學過程具有嚴密的邏輯結構,是一種單線推進的結構,學生發散性的猜測與計劃會拘束于探究的方向,學生發散性思維得不到培養,導致獨立思考能力被弱化。
1、教學結構的線性
很多老師喜歡上《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一課,學生在認識了小蘇打和白醋兩種物質后,猜測混合的變化,并將兩種物質混合,觀察混合后的變化,并研究產生的氣體等,是典型的探究式學習活動過程。
教師將科學思維定向前行,從提出科學問題,到做出猜測與假設,設計實驗探究,進行實驗求證等,學生沒有自主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事實上學生也無須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因為探究過程已經被精心安排,學生只須跟進教師設計的環節就可以了。
2、研究問題的單向
《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觀察馬鈴薯一沉一浮的現象,猜測現象產生的原因,討論如何研究兩種液體,進行實驗探究液體,調制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新液體。
教師精心設計推進的問題,對課堂上師生間的交流考慮得很到位,緊扣著預設的教學目標,弱視了教學實際中學生的表現,導致了學生的思考過程被老師牽著走,學生獨立思考時間局促。
學生的科學思維受制于課文內容的限制,研究落實到某個具體的科學問題上,這固然能夠滿足40分鐘的課堂教學,但卻不深入探討學生提出的一些其他設想,乃至學生提出的一些有價值的科學問題,科學思維走向封閉,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直接被忽視。
3、小組探究的從眾
我們在組建探究小組時,會選擇能力強的孩子當組長,即使有些科學教師是輪換的,也給實驗小組定下了很多的規則,殊不知正是這些規則堵住學生愛發問的嘴,牽住了孩子愛想象的腦。對于一個問題,思維反應快的學生馬上積極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而思維反應較深入的學生由于時間關系,只能跟著思考,或不愿意思考,沒有自己的觀點,導致了小組合作學習達不到真正自主參與的目的,一部分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發展幾乎等于零。
我們仔細觀察小組合作學習,如果不合理設置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那么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依賴于團隊的思想,包括小組的觀察記錄,一組一張的記錄單,也使孩子們的思想未獨立就先融合,達不到小組合作學習既有分工獨立,又有團隊合作的效果。
4、探究材料的搭配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一課中,我們會為孩子們準備一些探究材料,探究材料會緊密圍繞著教學程序的推進而逐漸出示,從觀察活動開始,結構性材料局限了自主的探究學習。學生因材料的設置失去了思考與探究的自由。
科學老師精心準備上課,做好大量的課前材料準備,十二組的研究材料還要多準備幾組,以備不時之需,但這樣的準備只是為了解決教師設置的問題而用的。多個的探究問題,多線的探究活動安排,必然要求多種多樣的實驗材料,而實際在科學課中能為學生準備一套實驗材料,已經算相當不錯了。這樣緊密的材料,如何實現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乃至支撐學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二、獨立思考能力的養成
孩子們是一個一個的個體,我們在探究學習中既重視合作與團隊,亦不能忽視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科學探究,是源自于個體的科學問題的。
浙江大學教育心理教授曹立人一再強調,科學是需要“意識”和“獨立思考”的。我們讓孩子們了解事物的雙面性乃至多面性,這能將他們的思維提升至哲學的范疇。如果我們忽視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養成,那我們的科學教育,只能是大腦智力教育的一半課程。我們最終丟棄的是另一半的能力――獨立思考能力。
1、自主的探究――開放科學探究的主題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一課,我們先出示兩種物質,然后直接混合兩種物質,學生觀察科學現象,根據現象提出想探究的問題,學生的思維指向就會發生根本性變化,有些學生會想白色粉末是什么?有些學生會思考發生了什么現象?還有些同學會思考大量氣泡破裂后的氣體是什么?等等。
開放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可以探究化學變化的各個階段的物質與現象。學生的思考就會形成多個方向,有些學生會研究混合的現象,有些學生會研究變化前的物質,有些研究變化后產生的物質。
我們將科學探究主題,從封閉的單一化走向開放的多元指向,這樣,讓孩子們真正考慮想研究什么?學生只有在研究了某一項內容后,才發現也需要其它項方面研究的支持。
在種子發芽的三篇課文教學中,我們的探究學習仍然可以由封閉走向開放。學生思考種子發芽的因素有哪些?通過師生的假設與猜測,了解到種子發芽現象可能與溫度、水、空氣等其他因素有關。然后選擇自己研究的主題,完成某一項因素的研究,通過這項因素的研究,發現還需要研究其他項因素,探究走向完整。
我們在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展的時候,首先就是要釋放探究的主題限制。學生在探究問題的某一項因素后,會發現僅僅一個方面是不夠的,從而會研究其他方面,我們不必擔心學生的探究會不完整。我們沒必要框死探究的主題,這跟科學探究精神是相違背的。
2、自由的探究――充分科學探究的過程
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首先要讓學生清楚的了解團隊與個體的關系。研究個體在團隊中應該存在自己的思想。
先有研究個體的思考,才有研究團隊的交流與對話,所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必須重視學生的個體作用。我們要不要剝奪每一個孩子的表格記錄能力?我們要不要剝奪每一個孩子做實驗的能力?我們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是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在參與研究?學生是不是只作為一個科學探究過程的看客。
個體思維的縝密必須從思考問題的各個方面開始,學生必須從設想開始,思考問題,思考材料,思考合作,思考記錄,乃至同他人、老師的研討。
所以學生的獨立思考必須做好研究問題的細化。《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一課中,學生如果要研究小蘇打這種白色粉末物質,就必須探究小蘇打的物理屬性,小蘇打的資料學習,小蘇打的實物觀察,小蘇打的化學性質等。
在組織學生探究學習之前,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自主學習的時間,要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思考和充分的心理準備去合作。在進行小組合作時候,始終要以學生獨立思考為基礎,要引導學生在主動學習和獨立學習的基礎上加強合作,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學習,在討論中善于傾聽不同的意見。而且對科學實驗中的問題可以設計得簡單一些,使學生消除對學習的恐懼心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發展。教師必須讓學生知道,優秀的合作者一定是個具有獨立思考習慣的人,只有這樣才能與別人充分合作,才能為合作學習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才能獲得學習伙伴認可。
3、自助的探究――拓展科學探究的材料
科學的學習離不開材料,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由于開放性的設置,對于材料的組合要求更高。
我們需要提供給孩子們的,不僅僅是一些小蘇打,這樣很難讓他們進行個體的細致了解,我們需要提供給每組簡易顯微鏡,還有對比的面粉材料,因為小蘇打和面粉是密切聯系的兩種物質,我們還可以提供給學生一些資料,六年級的學生,可以進行科學資料的學習,這樣的科學觀察活動真正觸動了學生的科學思維。
拓展科學探究記錄單,除了細致的考慮科學探究記錄單內容,更需要個人記錄單和小組記錄單。
我們需要優化豐富材料結構,我們在提供的材料數量上,要滿足個人與團隊探究的需求,提供的材料種類上,要滿足探究的發展與深入。
提供簡易顯微鏡,能讓觀察更深入,提供相關科學資料,能讓孩子們對兩種物質認識更全面,提供個人記錄單,能夠讓學生具有獨立的資料學習基礎。
提供電子溫度計,可以更深入了解混合時候的溫度變化,提供電子稱,可以觀察混合前后質量的變化等。
提供氧氣和空氣的集氣瓶,可以進一步觀察阻燃、助燃、可燃的區別,進一步認識未知氣體的特性。
老師們總是害怕準備材料的數量,我們更多的時候,需要考慮材料是否適合學生個體開展真實的探究,教師設計的材料與孩子們思考的材料有差異,這個過程需要孩子們思考認識,而不是剝奪給予。自助式的材料,才是孩子們獨立思考、獨立認識所需要的材料。
三、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沒有終點
只有屬于孩子們的探究,才能是孩子們獨立思考能力成長的搖籃。小組合作探究式教學必然走向團隊和個人相融合的探究教學。科學教育應該培養小學生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反而在扼殺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我們總是讓孩子沿著教學設計前行就可以了。我們總是對自己的孩子說:“我們這節課了解了什么?”在老師為主的主題探究下,孩子的創新精神是很難形成的。培養獨立的人格,至少能夠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自己有辨明是非的能力。這才是科學啟蒙。
篇9
關鍵詞:從眾心理;科技創新;影響
中圖分類號:B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5-0032-01
從眾心理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在科技研究領域,也時常出現,對科技創新的影響尤為明顯,給創新帶來重重阻礙。其從眾心理主要表現在對權威人士或者其他相關科研人員的服從和順應,常常造成科研資源和成果的浪費,尤其是嚴重阻礙了科技創新的進程。因此,探究從眾心理對科技創新的影響已經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時代課題。
1 從眾心理的科學描述
(1)從眾心理的科學涵義。在人類發展的長河中,人的存在不可能是孤立的,人與人的關系構成了整個社會。人與人的相處中,人們常常發現自己被困在社會影響的網里,作為回應,他們改變自己的行為以符合別人的期望,這就是所謂的從眾行為。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定義從眾,他們說,“從眾的本質就是由于真實或想象的他人的影響而改變行為。”
了解從眾心理產生的根源,才能更透徹的理解從眾心理的科學涵義。縱觀大多數的從眾心理,我們發現從眾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信息性社會影響。這種影響通常發生在全新的、令人困惑或出現危機的情景中,大多數人不知道怎樣做或怎樣說是正確的,或者說是最好的。此時,人們觀察他人的行為并將其看成是重要的信息來源,并據此選擇合適的行為方式。其中,專家是強有力的影響因素,因為他們通常擁有做出合適反應的豐富信息。二是規范性社會影響。這種影響產生的原因顯然與信息性社會影響不同:一些人改變自己的行為與他人保持一致,并不是因為他們看來更了解情況,更懂得怎么樣去做或去說,而是因為這些人希望能夠一直維持其團體成員的身份,繼續獲得這種身份帶來的好處,并避免遭到嘲笑和拒絕帶來的尷尬和痛苦。
(2)從眾心理的科學實驗。 1935年,謝里夫最早利用“游動錯覺”研究了個人反應如何受其他多數人反應的影響。實驗的具體過程是這樣的:被試者在暗室里,在被試者前面呈現一個固定不動的光點,被試者會產生光點在游動的錯覺,請被試者估計光點移動的距離。實驗分為3個階段:第一次實驗,被試者分別在暗室里單獨估計光點移動的距離,結果發現個人判斷的差異大。第二次實驗,把被試者分為小組,讓他們在暗室里一起估計,結果發現,開始進行小組判斷時彼此差異很大,但在幾次判斷后,差異變得越來越小,甚至基本趨于一致。導致這種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被試者以別人估計的距離作為自己判斷的參考依據,建立了共同的參照系統和準則規范,表現出了從眾行為。第三次實驗,被試者又一次獨立地進行判斷時,他們與第二次實驗時情況幾乎沒有發生改變,即表現出與第二次小組趨于一致,并沒有退回到第一次獨立判斷的結果上去。這表明群體的標準一旦為個體所接受,便會有力地左右著他的思想和行動,自始至終影響著他的判斷。
(3)影響從眾的因素。影響從眾的因素主要可以總結為三個方面,即群體因素、個人因素和刺激因素。群體因素主要體現為當團體對個體而言非常重要、團體成員在觀點或行為方面一致性較高、團體的成員數量較多時,個體最可能出現從眾行為;個人因素主要表現在人格特征、知識經驗、性別差異、群體成員的身份等個體差異與從眾行為密切相關;刺激因素主要表現在因刺激物的清晰性、刺激物內容不同,從眾的程度也大有不同。
2 從眾心理對科技創新的消極影響
(1)從眾心理的現實表現。從眾心理在現實中主要表現為服從和順應。這主要是由從眾的心理基礎決定的,通常情況下,個體都期望被他人喜歡和接受或者期望自己正確。從眾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有時個體并沒有自己的意見,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有時個體有自己的意見,但與大多數人或其他人的看法都不同,在群體壓力下,放棄原先的意見,改變態度,轉變立場;有時個體只是采取了與眾人一致的行為,但并沒有改變態度,內心仍然堅持自己的意見。它是一種直接的、感情的心理反應,不能與喪失立場、沒有原則混為一談。
(2)從眾心理和科技創新的本質背道而馳。科技創新的本質是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創立新學說、積累新知識,并應用到產品或服務中去,以促進企業獲得成功、人們生活得到改善、國民經濟實力得到增強、社會取得進步。思維創新是科技創新的關鍵。同樣一個問題,思維不同,所得出的結論是不一樣的。有意識的克服從眾心理有益于實現思維創新,最終達到科技創新。因此,要想使自己有科技創新能力,首先應具有創新精神,不輕信傳統,不迷信權威,不唯書是崇,不囿于思維定勢,真正意義上的做到思維創新。這也就從根本上抵御了從眾心理。
創新必須求真,科技創新也不例外。從眾行為一味的服從和順應,達不到求真的要求,也就很難有創新。所以說,從眾心理和科技創新的本質是根本背道而馳的,有意識的克服從眾心理,鼓勵科技創新,這是當今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主題。創新就是發展,創新就是財富。愛因斯坦曾說:“沒有個人獨創性和個人志愿的統一規格的人所組成的社會將是一個沒有發展可能的不幸的社會。”
3 如何克服從眾心理,實現科技創新
(1)積極培養自身獨立思考的習慣。對于科技人員而言,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尤其重要。21世紀的國際競爭是科技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其中科技人員的科學素質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科學素質主要反映在科技人員對科技相關問題充滿好奇心,能夠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和尋找答案,并具備說明、解釋、預測科技問題的能力,理解大眾傳媒中所報道的科技文章的能力,以及就科技問題參與社會討論的能力。獨立思考是有所發現、有所突破、有所創造的前提。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談不到創新,只能亦步亦趨,照貓畫虎,甚至可以說沒有獨立思考,社會就不能進步,科技也不能發展。就科技創新過程而言,獨立思考是創新的前提。創新重在先理解,沒有經過獨立思考,無法很好地消化所接觸的知識,不可能真正深入地想清其中的道理,使之成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識,更不可能在此基礎上進行科技創新。所以,獨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是創新的首要前提。培養科技人員各方面的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是一個核心。不善于獨立思考,各方面具體能力的培養將受到極大的影響,在能力層次上不可能達到較高的水平,不可能有效地運用各方面的知識,獨立地去分析、解決問題,特別是遇到新的科技難題。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形成習慣。有了它,就有了自我探究的可能,也就邁出了科技創新的第一步。
(2)理智、自信地面對科研問題。 理智、自信地面對科研問題要求科研人員不能懼怕科研問題,冷靜的思考、驗證、最終解決問題,避免從眾行為的發生。當然,這里所說的自信,是理智的自信,是建立在一定理論基礎上的從容,而不是盲目的、過度的自信。
在面臨一個嶄新的或者難度較大的科研問題時,科研人員應該通過有根據的思考,選擇適合自身的科研方向,相信自己駕馭科研的能力,本著對科學以及科研負責的態度,積極進行科技創新。
(3)積極增強自身判斷、選擇能力。增強判斷科技問題發展方向的能力,可以在科技創新方面很大程度上限制從眾行為的發生。辨別、判斷科技問題發展方向并不意味著逃避科技問題,或者懼怕科技問題,而是科學的選擇科技研究的內容,避免從眾行為。科技上的從眾行為容易導致迷信權威,以致科技事實的掩蓋或滯后發現,給科技創新帶來極其嚴重的影響。
參考文獻
篇10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思考的動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成了三種類別:學生能獨立進行的、即使借助幫助也不能表現出來的、處于這兩個極端之間的借助他人幫助可以表現出來的。因此,他指出教學要為學生創造“最近發展區”,即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及認知水平基礎上為學生創造一定難度的認知情境,讓學生處在“想解決又不能馬上解決”的認知沖突狀態,進一步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和學習動機。
相應地,實踐活動素材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選取密切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生動有趣的素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所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興趣和欲望,增強他們參與探究活動的激情,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如教學《比的認識》這一課,通過創設“如何泡‘甜度一樣’的蜜水”這一問題,學生想到:蜂蜜的量在變,水的量也在變,為什么配制的蜜水“甜度”卻沒有變呢?這是學生迫切需要思考探究的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我們都知道:一個理想的情境創設出來了,教學活動就成功了一半。“蜜水的配制”這一問題的設置,引起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探究的激情,并且幫助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快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進而提高學生對問題思考探究的有效性,從而激發學生思考的激情。
二、適當引導,教給學生思考的策略
對于難于理解的數學問題,如果讓學生“硬想”,勢必影響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與學習效果。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為學生提供思考策略,有目的的引導學生去思考,避免思考的盲目性與混亂性,幫助學生“學會思考”。比如“學習遷移”,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將已有知識經驗、技能等遷移到后繼學習中。再如“思維定勢”,為了防止學生已有的認知策略或思考方式的思維定勢影響,教師也應及時給予適當的指導,鼓勵學生進行逆向思考,反彈琵琶,創造性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如第四冊教材中有這樣的一道應用題;二年級有98人參加數學競賽,比一年級少17人。一年級有多少人參加數學競賽?低年級的學生由于受思維定勢的影響,見“多”就加,見“少”就減。大多數的學生用減法解答此題。對于這類的應用題,教師可以這樣適當引導:①一年級和二年級,那個年級參加數學競賽的人數多?多多少?②你能用線段圖表示此題的數量關系嗎?問題①是為畫圖奠定基礎。問題②學生可以根據示意圖順利地理解這題的數量關系,從而正確的找到解題的方法。可見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學會用自己的眼光去研究有利于撥正學生思考的方向,促進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從而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
三、提供時間,給學生思考的余地
為了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時,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一般來說,教師提出問題后,如果思考的時間太短,多數學生還沒想出來,后進生甚至還沒想進去,就讓好的學生發表意見,勢必挫傷大多數學獨立思考的積極性。這就要照顧到中、下程度的學生,應多留一些時間讓大家思考,待已有相當多的同學舉手后,再根據情況,讓不同層次的同學回答。有時讓那些沒有舉手的同學回答,讓他們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有什么困難,以促進他們開動腦筋想問題。
當然,留給學生的思考時間也不可太長,這樣不僅會影響教學進程,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走神”、“開小差”等現象,進而影響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學生思考過程中巡視課堂,及時了解學生當前狀態,準確把握課堂時間。倘若一定時間內大部分學生都無法解決,有可能是內容本身的難度問題,而不單是思考時間問題了。
四、動思結合,增強學生思考的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的過渡階段,他們的邏輯思維還帶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往往需要在感性材料支持下其思維活動才能順利進行。正如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所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由于動手實踐更能引起和促進學生把外顯的動作過程和內隱的思維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使之成為“思維的動作”和“動作的思維”。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卻經常看到“做”與“思”脫節的現象,學生的活動完全成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活動目的是單一的、機械的,對學生的思維不能起到有效地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