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性瘤主要治療方法范文

時間:2023-06-02 15:03: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淋巴性瘤主要治療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淋巴性瘤主要治療方法

篇1

[關鍵詞] 原發鼻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預后;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R739.63[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12-0125-02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結及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病理分型比較復雜;鼻咽部淋巴組織十分豐富,因此常被非霍奇金病淋巴瘤侵犯,為臨床發病率較高的結外淋巴瘤[1]。本文對我院近年收治的鼻咽部淋巴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探討影響患者預后的因素,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7年1月~2011年收治的72例原發于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其中男39例,女33例,年齡10~78歲,平均(48.2±25.4)歲。患者初期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類感冒癥狀,如鼻咽痛、流涕等,后期臨床表現為聽力和視力功能受損、扁桃體腫大、黏膜充血等。將72例患者參照Ann Arbor.Cotswolds分期:I期34例,Ⅱ期22例,Ⅲ期13例,Ⅳ期3例。通過免疫檢查對患者進行免疫分型。

1.2方法

通過詢問病史、體檢和相關實驗室數據檢查,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免疫分型、臨床分期、有無B癥狀、骨髓浸潤、病理類型、其他臟器浸潤和治療方法等。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分析,進行χ2檢驗, 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影響淋巴瘤預后的因素主要有患者的年齡、免疫分型、臨床分期、有無B癥狀、骨髓浸潤、病理類型、是否轉移浸潤至其它臟器和患者選擇的治療方法等 (P < 0.05),而與患者的性別無關(P > 0.05)。

3討論

淋巴瘤是一種起源于淋巴結或其他淋巴組織的淋巴造血系統惡性腫瘤,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將其分為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兩大類,而NHL臨床發病率高達90%;我國的淋巴瘤發病率為85%~90%,低于同類報道[2]。淋巴瘤首發病灶常為鼻咽部,發病特點為起病急,發病快,除鼻咽部分還會涉及其他臟器,病情險惡。在臨床上治療時,患者對病情的主述往往有一定的差異,治療時反應也不同,淋巴瘤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

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臨床預后不佳,治療時應結合患者的具體致病因素選擇治療方案。因此近年臨床研究的熱點是關于影響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預后的因素[3-4]。本組研究表明,淋巴瘤的預后與患者的性別無關,而與患者的年齡、免疫分型、臨床分期、有無B癥狀、骨髓浸潤、病理類型、是否轉移浸潤至其他臟器和患者選擇的治療方法有一定的相關性。一般患者年齡較大,則其預后即5年生存率就會降低[5],這與患者年齡大、基礎疾病較多、免疫能力差有一定的關系。因此臨床上在救治老年淋巴瘤患者時,需考慮患者的原發疾病,將可能存在的干擾指標進行適當處理,從而提高患者的臨床預后質量。

本組研究表明臨床分期Ⅰ~Ⅱ期患者顯著高于臨床分期Ⅲ~Ⅳ期者,可能是因為Ⅰ~Ⅱ期淋巴瘤僅發生于原發病灶,沒有發生其他部位的轉移。可以先行放療,如果放療無法達到預定結果,則需綜合治療方案進行系統治療。Ⅲ~Ⅳ期淋巴瘤往往發病較嚴重,累及其他臟器,而且治療的程度與疾病分期也具有正相關。一般應用放療和化療相結合的方式來治療,預后并不十分理想,特別是合并基礎疾病、免疫能力較弱的患者[6]。因此目前臨床提倡對于淋巴瘤患者應進行放療和化療以及免疫調節的綜合治療。

本組研究表明,在免疫分型方面,B細胞淋巴瘤5年生存期要顯著好于T或NK細胞,有發熱、盜汗、消瘦等B癥狀者其預后也顯著差于沒有癥狀者;對于有浸潤轉移者,如骨轉移或其他器官轉移,其5年生存率均低于未出現轉移者。說明患者的病理分型、臨床表現、有無病灶轉移等,均對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影響。同時病程也是影響患者預后的主要因素,病程長的患者其病情多較嚴重,在進行Cotswolds分期時也多在Ⅱ期或以上,一般需應用綜合治療方法進行病情控制。病程長的患者存在廣泛侵犯重要臟器的現象,而且長期的病理過程,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病灶在這種環境下活動度大,易復發、增生以及轉移。因此臨床上對于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需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首次治療最為關鍵。總之影響淋巴瘤患者預后的因素很多,在臨床上需綜合考慮,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綜合治療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及遠期生存率。

[參考文獻]

[1]王奇璐. 惡性淋巴瘤的診斷與治療[M]. 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2004:308-313.

[2]Alexander DD,Mink PJ,Adami HO,et a1. The non-hodgkin lymphomas:a review of the pidemiologic literature[J]. Int J Cancer,2007,120(Suppl 12):1-39.

[3]周建寨. 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預后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1,9(20):78-79.

[4]陳細女,肖蓮. 原發性淋巴結外非霍奇金淋巴瘤72例預后因素分析[J].美國中華臨床醫學雜志,2006,8(1):74-77.

[5]袁智勇,李曄雄. 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臨床與預后分析[J]. 中華腫瘤雜志,2006,26(7):425-429.

篇2

[關鍵詞] 脾臟;脾臟占位性病變;超聲;手術

[中圖分類號] R657.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5-0123-02

脾臟占位性病變是臨床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其發病率低于肝臟占位病變和腎臟占位病變等。且脾臟占位性病變患者在臨床缺少特異性的表現。尤其是原發性脾臟惡性占位性病變,占全身腫瘤的1%左右[1]。因此,如何對脾臟占位性病變進行有效的鑒別診斷,并積極采用各種治療方法,以更合理地制定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是臨床研究的關鍵。本文對72例脾臟占位性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影像學對脾臟占位性病變的價值,總結有效治療手段,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08年9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脾臟占位性病變患者72例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良性病變50例,惡性病變22例。其中,良性病變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29~71歲,平均(39.63±7.84)歲;患者臨床癥狀包括:上腹部不適38例,發熱2例,脾功能亢進1例。惡性腫瘤患者中,男12例,女10例,年齡34~72歲,平均(40.65±8.31)歲。臨床癥狀包括:上腹部不適15例,發熱3例,脾功能亢進4例,血小板減少和溶血3例,1例患者有消瘦。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脾臟占位性病變的臨床診斷中影像學診斷的價值,并總結臨床治療方法。影像學診斷:所有患者均進行了超聲診斷和超聲造影診斷。超聲使用美國GE公司的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2~5 MHz。檢查過程中患者采用平臥位、俯臥位或者右側臥位,在左側上腹部脾臟區進行多切面的掃描,以觀察整個脾臟,觀察病灶的大小、回聲、邊界、個數、形態等。隨后將病灶進行局部放大,以充分顯示腫瘤及周邊的血流分布。隨后對患者進行超聲造影檢查。

1.3治療措施

72例患者中,使用單純脾臟切除手術54例,使用脾臟切除手術聯合胰尾切除手術6例,使用脾臟切除手術聯合原發灶切除手術6例,4例患者進行了脾臟部分切除手術。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實驗的所有數據處理均采用SPSS 19.0軟件包進行處理,檢驗水準α為0.05,以95%為可信區間,計數資料組間比較使用χ2檢驗。P

2 結果

50例良性病變患者中包括:脾囊腫患者18例,脾膿腫4例,脾血管瘤16例,脾炎性假瘤4例,脾淋巴管瘤4例,脾動脈瘤4例。其中以脾囊腫最為多見。22例惡性腫瘤中,原發性惡性淋巴瘤10例,其余12例為轉移瘤。72例患者的臨床診斷主要包括病史、癥狀、體征等,影像學診斷中超聲造影準確率較高,與灰階超聲比較差異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脾臟占位性病變的病理

脾臟占位性病變主要包括良性病變和惡性病變兩種,其中以良性病變最為多見,包括如脾血管瘤、脾囊腫、脾淋巴瘤、脾動脈瘤等,我院良性病變中,以脾囊腫最為多見,占36.00%;其次為脾血管瘤共16例。此外,臨床研究還發現有脾結核、良性畸胎瘤等也為脾占位性病變的良性病變[2],但是發病率較低,在我院本次統計病例中未出現。

脾臟占位中惡性病變所占比例較低,為30.55%,其中主要包括原發性腫瘤、轉移瘤兩種。原發性腫瘤為惡性淋巴瘤,本次22例惡性占位病變包括10例,均為惡性淋巴瘤;此外還有臨床報道有平滑肌肉瘤、纖維肉瘤、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等[3];轉移瘤在我院惡性占位病變中為12例,包括絨毛膜上皮癌、肝癌、卵巢癌等轉移,此外還可能由結腸癌等轉移。

3.2 脾臟占位性病變的診斷

對脾臟占位性病變的臨床診斷主要依賴于綜合診斷,包括病史采集、臨床癥狀、體征和影像學檢查。而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等均缺少特異性,主要是由于脾臟位置較深,患者在病變的早期癥狀多不明顯。本次實驗中72例患者主要包括腹部不適、發熱、脾功能亢進等,這些臨床癥狀均與脾臟占位病變缺少密切關系。超聲是臨床對脾臟占位性病變診斷的主要影像學方法。超聲檢查的操作簡單,且切面靈活,可重復進行,因此可作為常規的檢查方法。①脾囊腫:患者超聲邊界清楚,且無回聲或者僅有低回聲,腫塊內部和囊壁無彩色血流信號[4,5]。②脾血管瘤和動脈瘤:多為孤立性、多發性和全身性血管瘤的一部分,超聲主要為高回聲,且內部回聲較為均勻、邊界清晰且形態較為規則;血管瘤內有小血竇時,瘤體的回聲較高,且分布均勻,可見有小的無回聲區,并為網篩樣。③脾淋巴管瘤:超聲有實性、囊性等多種表現;④脾炎性假瘤:超聲為低回聲,且內部回聲不均勻,可能伴有鈣化點。⑤脾膿腫:超聲可以觀察到脾臟內的多發低回聲及無回聲區域,且內部無血流信號,且會伴有左側胸腔積液。⑥惡性病變:低回聲且多伴有淋巴結腫大,腫塊的形態不規則,內部無彩色血流信號,有彌漫的散在小病灶[6]。

超聲造影檢查也是臨床適合對脾臟檢查的一種方法,且檢查準確率優于常規超聲及CT等,本次實驗結果顯示,超聲造影對脾臟占位病變的診斷價值明顯高于超聲,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3 脾臟占位性病變的治療

脾臟占位性病變的臨床治療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而手術治療是臨床治療脾臟占位性病變的主要措施,包括單純脾切除手術、脾臟胰尾切除手術等。對良性腫瘤的患者,一般認為要盡早將腫瘤切除,根據腫瘤存在的部位、大小等采用不同的手術方法。此外,我院還有3例患者沒有采用手術方法,其中1例患者主要是由于患者在入院時病情較為嚴重,患者的全身中毒癥狀較為明確,因此不能耐受長時間的手術,加之臟器與周圍器官粘連,會導致手術療效不佳,因此我們采用了保守治療方法,盡管病程較長,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同時,對直徑在10 cm以上的脾血管瘤也要建議采用分期手術[7]。在惡性脾臟占位性病變的治療中,我們認為要盡早地對脾臟切除,且注意清掃淋巴結,探查腹腔和腹膜后的淋巴結,在手術前后聯合使用放療和化療[8]。另外2例主要是由于患者在就診時已經為癌癥晚期,存在遠處轉移,單純手術治療不能根治,因此選擇使用了保守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脾臟占位性病變患者使用臨床綜合診斷中超聲造影的診斷價值較高,可以更好地對其良惡性進行鑒別,對脾臟切除是臨床治療脾臟占位性病變的主要方法。

[參考文獻]

[1]陸培華,李晨,沈偉,等. 脾動脈瘤與脾靜脈瘤并存超聲診斷分析[J]. 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2,18(2):153-154.

[2]嚴加費,牟一平,徐曉武,等. 腹腔鏡胰體尾切除術68例單中心經驗[J]. 中華外科雜志,2012,50(9):802-805.

[3]龐文博,張廷沖,彭春輝,等. 兒童脾臟良性占位性病變的外科診治[J]. 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2,33(11):823-825.

[4]Ramdall RB,Alasio TM,Cai G,et al. Primary vascular neoplasms unique to the spleen: littoral cell angioma and splenic hamartoma diagnosis by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J]. Diagnostic cytopathology,2007,35(3):137-142.

[5]Mollejo M,Rodriguez-Pinilla MS,Montes-Moreno S,et al. Splenic follicular lymphoma: 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a series of 32 cas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2009,33(5):730-738.

[6]張飛雪,吳梅,徐平,等. 超聲診斷小兒游走脾并脾扭轉、脾梗死1例[J].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2,21(11):968.

篇3

【關鍵詞】 非霍奇金淋巴瘤;復發;利妥昔單抗; ESHAP

作者單位:255000 廣東省茂名市中醫院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種常見的血液腫瘤,對放化療敏感,但易復發及耐藥,再次治療緩解率低,ESHAP方案為常用的解救方案之一。非霍奇金淋巴瘤大多起源于B淋巴細胞,大于95%的B細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組化顯示CD20陽性,利妥昔單抗是第一個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準用于臨床的人鼠嵌合型的抗CD20單克隆抗體,它能特異性地與CD20抗原結合殺傷腫瘤細胞,明顯提高了CD20高表達的B細胞性NHL的緩解率和生存率[1]。我院采用利妥昔單抗聯合ESHAP方案及單用ESHAP方案治療復發的CD20陽性B細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比較其療效和不良反應,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入選標準 經組織病理確診的復發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組織化學提示為B細胞性,CD20均為陽性,具有可評價病灶,外周血白細胞≥35×109/L,血小板≥100×109/L,肝、腎功能基本正常。全身功能狀態評分(eastem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為03分。

12 臨床資料 2005年9月至2010年8月我院共收治復發的CD20陽性的B細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齡21~77歲,平均年齡51歲。均經病理確診為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組織化學提示為B細胞性,CD20均為陽性,既往曾應用CHOP或CHOP樣方案化療, 32例患者中彌漫性大B細胞型18例,邊緣區B細胞型5例,濾泡型4例,套細胞型5例。隨機將患者分為應用利妥昔單抗聯合ESHAP方案組(治療組)16例和單獨應用ESHAP方案組(對照組)16例。兩組在性別、年齡、臨床分期、LDH水平、IPI評分、B癥狀有無等方面無明顯差異。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化療前1 d給予利妥昔單抗375 mg/m2靜脈滴注,濃度100 mg/100 ml,速度起始為50 ml/h緩慢靜脈滴注,如無不良反應,可逐漸加快滴速,每05 h加速30 ml/h,最大速度可達250 mg/h;靜脈滴注利妥昔單抗前靜脈注射地塞米松5 mg,并給予心電監護;第1天開始實施ESHAP方案,即:依托泊苷(VP16)60 mg/m2靜脈滴注,第1~4天;甲基強的松龍500 mg,靜脈滴注,第1~4天;阿糖胞苷2 g/m2,靜脈滴注,第5天,維持3 h;順鉑25 mg/m2,靜脈滴注,第1~4 d。 21 d為1個周期,療程為4個周期。

對照組:采用ESHAP方案,治療方法同治療組第1~5 d,21 d為1個周期,療程為4個周期。

兩組患者在化療期間均給予水化,靜脈給予護胃、止嘔、護肝藥,中性粒細胞

14 療效和不良反應評價 按WHO的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2],療效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病情穩定(SD)和病情進展(PD)。藥物不良反應按照WHO分度標準分為0~IV度,Ⅲ或Ⅳ度為嚴重反應。

15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00統計分析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兩組患者之間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

2 結果

21 療效觀察 經過4個療程的治療,其中,對照組CR 4例,PR 5例,SD 3例,PD 4例,總有效率為563%;治療組CR 6例,PR 8例,SD 1例,PD1例,總有效率為875%,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

22 不良反應 全部患者均進行安全性評估,主要不良反應為輕中度骨髓抑制、消化道不良反應及脫發、肝功能損害(見表2)。骨髓抑制主要表現在白細胞減少,發生率分別為875%和813%,血紅蛋白降低均占25%,因化療過程中,常規予止嘔、護胃,消化道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治療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所有患者均無其他嚴重的并發癥發生,均完成治療。治療組1例在第1次利妥昔單抗輸注30 min時出現寒戰、發熱、胸悶,予減慢輸注速度及對癥處理后,上述癥狀緩解,體溫正常,以后應用未再出現; 1例老年患者骨髓抑制期出現肺部感染,予GCSF及抗感染治療后感染控制;1例在治療過程中出現AST、ALT升高,但未超過正常值上限的2倍,予護肝治療后AST、ALT恢復正常。

篇4

【摘要】 目的 采用系統性聯合化療的方法對皮膚T細胞淋巴瘤患者進行治療,觀察其臨床療效。方法 對于2009年12月-2011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32例皮膚T細胞淋巴瘤患者采用系統聯合化療的方法進行治療,觀察患者的緩解率、總生存率發生情況。結果 32例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15天-146個月,平均(76.3±12.1)個月;患者的緩解率為78.1%,緩解期平均為8.1個月;患者的生存時間平均為22.13個月,總生存率為9.37%(3/32)。結論 系統性聯合化療對于皮膚T細胞淋巴瘤患者治療其緩解較快,但是生存時間及生存率較低,在臨床應用中應引起重視。

【關鍵詞】系統性聯合化療,皮膚T細胞淋巴瘤,臨床療效;

皮膚淋巴瘤是一種異質性淋巴細胞增生性疾病,其發生較為少見,發病率較低,其病變約有70%是T細胞增生的淋巴瘤,是一種非霍奇金淋巴瘤[1],目前臨床上對其治療主要有化療和非化療手段,其中化療主要應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和細胞毒性藥物進行治療,本文主要采用系統性聯合化療方法對32例皮膚T細胞淋巴瘤患者進行治療,觀察其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32例,所有對象均為2009年12月-2011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皮膚T細胞淋巴瘤患者,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齡17~76歲,平均(46.5±4.3)歲;其中ⅠA-ⅡA(早期)患者有13例,占40.62%,ⅡB~ⅣB(進展期)患者有21例,占60.38%;所有患者的免疫表型為:CD3+、CD4+及CD45RO+,所有患者伴有的基礎疾病如下:其中有2例患者伴有冠心病,有1例患者伴有高血壓,有2例患者伴有心臟病,有1例患者伴有糖尿病,有6例患者伴有心律失常,所有患者均采用系統聯合化療的方法進行治療。

1.2 治療方法:32例患者均采用系統性聯合化療的方法進行治療,其化療方案為COPP方案(環磷酰胺、長春新堿、甲基芐肼、潑尼松)及CHOP方案(環磷酰胺、長春新堿或長春地辛、阿霉素或米托蒽醌、潑尼松),其中有9例患者按照COPP方案進行化療治療,有23例患者按照CHOP方案進行化療治療;(1)COPP 化療方案:在患者化療治療的第一天及第八天給予環磷酰胺(CTX、600~800 mg)和長春新堿(VCR、2 mg),進行靜脈注射;給予甲基芐肼(一天50-150 mg)及潑尼松(一天40 mg),進行口服,一個療程為2周;(2)CHOP化療方案:在患者化療治療的第一天給予CTX(600~800 mg)進行靜脈注射,長春新堿(VCR、2 mg)或長春地辛(4 mg)進行靜脈注射,阿霉素(60mg)靜脈注射,潑尼松(一天60 mg)進行口服,一個療程為5天。

1.3 療效評價標準[1]:完全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體檢及影像學檢查沒有發現病灶,淋巴結病理檢查沒有T細胞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現,患者的緩解時間在一個月以上;部分緩解:患者的腫瘤及皮膚的垂直直徑乘積減少在50%以上至少持續一個月;疾病進展:患者病灶垂直直徑乘積增加了四分之一以上,或者疾病的腫瘤分期及臨床分期處于發展期;復發:在疾病完全緩解或部分緩解后一個月疾病發生;生存期:在患者開始治療的時間到患者死亡的時間或者到最后隨訪俄時間;緩解期:從首次完全緩解或部分緩解的時間到復發或者到最后隨訪的時間。

2 結果

2.1 患者的緩解率及緩解期結果: 32例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15天-146個月,平均(76.3±12.1)個月;所有患者中有11例患者為完全緩解,有14例患者為部分緩解,有7例患者為疾病進展,緩解率為78.1%;患者的緩解期為1-32個月,平均緩解期為8.1個月。

2.2 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時間結果:32例患者中有29例患者死亡,到最后一次隨訪時僅有3例患者存活,其存活率為9.37%,患者死于疾病的進展、腫瘤發生轉移或者嚴重感染等化療的并發癥;患者的生存期為18天-52個月,生存時間平均為22.13個月。

3 討論

皮膚 T 細胞淋巴瘤是一種發病率較低的淋巴結外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主要的病理特征為CD4+的記憶T 淋巴細胞發生惡性增殖,皮膚 T 細胞淋巴瘤患者預后的影響因素很多,有研究對于T 淋巴細胞惡性增殖預后影響因素進行分析[2],其結果表明年齡、臨床疾病分期及TNM腫瘤分期都是影響其預后的重要因素,其中患者的年齡越高,患者的預后越差,疾病分期越高,患者的預后越差[2]。目前,臨床上對于皮膚 T 細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療主要有化療和非化療方法,其中系統性化療對其進行治療時間較長,尤其是聯合化療常常被用于疾病進展期、復發以及頑固性疾病的治療,其效果較好。

本文對于32例皮膚 T 細胞淋巴瘤患者采用系統性聯合化療進行治療,其結果表明系統性聯合化療治對于皮膚T細胞淋巴瘤患者治療的緩解較快,但是其生存時間及生存率較低,因此,在臨床應用中應該引起重視。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吉西他濱;順鉑;聯合化療;復發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近年來,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治療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CHOP方案是公認的B細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標準治療方案, 但是該病復發率高,有50%~60%的患者治療后出現復發。目前對于復發性NHL尚無統一治療標準。二線治療方案包括DICE、MINE、ESHAP、MBACOD、DHAP等方案,雖有一定療效,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老人、一般條件差的患者難以耐受,治療反應大,治療費用高,難以承受。吉西他濱(GEM)是一種抗代謝類藥物今年來用于治療復發性或難治性NHL療效較好,被推薦為二線用藥[1]。我院采自2007年2月至2010年2月用GDP方案治療13例復發性或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取得了較好的近期療效,現將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2月至2010年2月期間,我院共收治的13例復發性或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5例,年齡28.5~65.2歲。其中7例為彌漫大B細胞性淋巴瘤,1例是套細胞性淋巴瘤;4例是外周T細胞淋巴瘤,還有1例是NK/T細胞淋巴瘤。治療前按KPS評分均在60分以上,均有可測量病灶。行常規檢查。經CHOP和ESHAP治療方案化療失敗7例,復發6例。

1.2 治療方法 GDP治療方案:吉西他濱(GEM)1000 mg/m2靜脈滴注, 第1, 8天;順鉑(DDP)25 mg/m2靜脈滴注,第1~3天;地塞米松(DXM)20~40 mg靜脈滴注,第1~3天。化療前給予制酸、止吐治療。每21天為1個治療周期,至少連用2個周期。如化療后白細胞低于2.0×109/L,采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療直至恢復正常。 化療2個周期后評價療效。

1.3 實驗室檢查 每周期化療前后,都進行常規檢查,比如血常規、肝、腎功能等檢查,以及進行骨髓、CT 檢查。

1.4 療效評定標準及毒性反應評價 根據非霍奇金淋巴瘤國際療效判斷標準,對其療效進行評定:完全緩解(CR),淋巴結不可觸及或者活檢陰性,淋巴結直徑小于等于1.5 cm,骨髓學檢查正常;部分緩解(PR)與治療前相比,可測量病灶縮小至少50%;穩定(SD)與治療前相比,可測量病灶縮小小于50%;進展(PD)與治療前相比,可測量病灶增大25%以上或者出現新的病灶。毒副反應按 WHO 標準評價,分為0、Ⅰ、Ⅱ、Ⅲ、Ⅳ度。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6.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計算中位腫瘤進展時間,以P

2 結果

2.1 近期療效 本組患者均能順利完成2個以上周期的化療,均可作近期療效評價。 其中CR4例(30.8%)、PR 4例(30.8%)、SD 3 例(23.1%)、PD 2例(15.4%)。總有效率(CR+PR)為 61.5%。腫瘤進展時間(TTP)計算從使用GDP方案化療開始計算,中位TTP是5.0個月(95% CI: 4~9)。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和T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ORR分別為62.5% (5/8)和60.0% (3/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毒副反應 化療細胞學不良反應主要為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脫發、惡心、嘔吐、但可耐受,少數患者出現輕度的肝功能損傷,經對癥治療后緩解,不影響化療的正常進行。不良反應的分度見表1。

GDP 方案治療復發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毒副反應

不良反應0度Ⅰ度Ⅱ度Ⅲ度Ⅳ度

惡心、嘔吐53410

白細胞減少44230

血小板減少43330

轉氨酶增高93100

3 討論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起源于淋巴結或其他淋巴組織,

是一種惡性腫瘤,大約半數患者的組織學檢查結果顯示具有侵襲性[2]。近年來,非霍奇金淋巴瘤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而且以中青年年齡發病為主,這對人類的健康產生嚴重的危害。CHOP 方案是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標準化療方案,但也只有 50%~60%的患者可以獲得完全緩解,且50%病例病例會出現復發。對復發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再采用 CHOP 方案化療效果較差[3]。許多臨床醫生探索如何解決復發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雖然大劑量化療、造血干細胞移植或DICE、MINE、ESHAP、MBACOD、DHAP等方案的治療,有一定療效,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老人、一般條件差的患者難以耐受,治療反應大,治療費用高,難以承受。 Velasquez等[4]報道,用DHAP方案治療與CHOP方案無交叉耐藥的90例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總有效率為61%,2年總生存率為25%。但是,其中的10例死于骨髓抑制引起的感染,3例死于腫瘤溶解綜合征。因此,復發和難治性淋巴瘤的臨床治療是一個難題。

低毒,相對高效的二線化療方案是治療復發或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選擇標準,吉西他濱是一種新型的核苷類似物,具有副作用少,耐受性良好的化療,化療對實體瘤已取得了許多很好的效果。一些研究[5]表明,吉西他濱屬于新型脫氧胞苷類似物,屬抗代謝類抗癌藥,具有細胞周期特異性,主要作用于 S 期細胞,抑制腫瘤細胞 DNA 合成,引起細胞凋亡。

臨床前期的研究顯示出吉西他濱和順鉑具有協同作用。1999年Fossa等[6]應用吉西他濱治療復發和耐藥非霍奇金淋巴瘤,發現具有良好療效。其后吉西他濱常被用于惡性淋巴瘤的二線治療方案中,Ng等[7]對41例復發難治性惡性淋巴瘤患者用吉西他濱1000 mg/m2 d1, 8, 15靜脈滴注, 順鉑100 mg/m2 d1,5靜脈滴注,甲基強的松龍1000 mg d15靜脈滴注,完全緩解率為21%,有效率79%,無嚴重不良反應。萬莉娟等[8]報道用 GDP 方案治療復發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總有效率為 75%,無嚴重不良反應。馬樹東等[9]報道用 GDP 方案治療復發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總有效率 73.3%,無嚴重不良反應。本組用吉西他濱聯合順鉑、地塞米松(也稱 GDP 方案)治療復發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效果較好。13 例患者近期療效CR4例(30.8%)、PR 4例(30.8%),總有效率為 61.5%。T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和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使用GDP方案治療ORR沒有明顯差異,與報道一致。其化療毒副反應主要為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脫發、惡心、嘔吐、但可耐受,經使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和止吐藥物對癥治療后,很快得到控制。少數患者出現輕度的肝功能損傷,不影響化療的正常進行。由于本研究病例數較少, GDP方案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遠期療效未作分析,尚需要大樣本進一步的隨機對照研究。

參 考 文 獻

[1] 陳英.GDP方案治療復發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臨床觀察.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09,16(16):12621263.

[2] 林明哲.利妥昔單抗聯合化療治療侵襲性B細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20例臨床分析.青海醫藥雜志,2006,36(9):1011.

[3] 榮楓.GDP方案治療復發性或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臨床分析.現代腫瘤醫學,2011,19(3):543544.

[4] Velasquez. Increased sensitivityto gemcitabine ofPglycoprotein and 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overexpressing human cancer cell lines.Br J Cancer, 2003, 88 (12):19631970.

[5] 蔣兆榮.GDP方案治療復發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3例.南通醫學院學報,2009,29(2):155156.

[6] FossaA. Gemcitabine as a singleagent in the treatment of relapsed or refractory aggressive nonHodgkins lymphoma.JClin Onco,1999,17(12):37863792.

[7] NgM, Waters J. Gemcitabine, cisplatin anmethylprednisolone (GEMP)is an effective salvage regimen inpatientswith relapsed and refractory lymphoma.Br J Cancer,2005, 92(8):13521357.

[8] 萬莉娟.吉西他濱聯合治療復發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江西醫學院學報,2006,46(2):152154.

篇6

【關鍵詞】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中西醫結合; 診斷

中圖分類號 R733.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5-0136-01

據文獻[1]報道,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是最常見于歐美國家,歐美國家患者在白血病患者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并且該病患者多以老年人居多,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為此本文主要研究目前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分析其具體的臨床治療價值,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相關科室2006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3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血液病診斷與療效標準》中的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標準。其中男24例,女9例;年齡42~61歲,平均51.2歲;平均病程2.3年。經臨床監測發現,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頭暈、乏力現象,嚴重的患者具有惡心、嘔吐甚至昏迷,另有部分患者出現脾臟肥大的現象。

1.2 方法

1.2.1 診斷方法 首先根據患者病情狀態進行基本的臨床檢測,主要包括對患者的血液白細胞、紅細胞以及淋巴細胞的數目進行監測等。通常情況下患者的外周B淋巴細胞含量高于5×109/L,并且居高不下,同時檢測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細胞中的幼淋巴細胞數目,若患者的幼淋巴細胞數目含量過高則患者有可能患有此病,最后檢測患者血液中脾邊緣區淋巴瘤、淋巴漿細胞淋巴瘤、濾泡淋巴瘤等細胞的含量,以排除患者患有毛細胞白血病以及類似的白血病樣表現的小B細胞腫瘤等病癥。

1.2.2 治療方法 根據不同患者的檢測結果以及病情狀態,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相應的治療。對于病癥較輕的患者,主要利用中醫的治療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可選用疏肝解郁的方劑對患者進行治療,中醫認為對于該類疾病患者應進行疏肝理氣、匡扶正氣的治療方式,同時對患者進行健脾益氣,補虛為主的治療。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用四君四物加減方即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各30 g,麥冬、白術各15 g,茯苓18 g,當歸20 g,炙甘草、黃連各15 g等藥物進行治療。對于出現心悸乏力等癥狀以及淋巴結變硬的患者,可進行健脾補血、益氣填精的四君子湯進行治療,主要包括太子參20 g,山茱萸、白茯苓、山慈菇各10 g,白花蛇舌草、急性子、三棱、炙黃芪各15 g等中藥對患者進行治療[2]。另外在對患者進行中藥治療的基礎上,應用西藥進行治療,主要是利用目前臨床中較為常用的氟達拉濱進行治療。對患者予以氟達拉濱25 mg/ml進行靜脈注射,4周為一療程,連續用藥4個療程。觀察分析患者治療后白細胞、淋巴細胞的變化情況,以分析其具體的臨床治療效果。

1.3 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所有患者治療前后淋巴細胞百分比及絕對數、白細胞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治療前后患者的臨床作用效果比較

3 討論

最新的臨床研究表明,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是一種發病緩慢但危害性深遠的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淋巴細胞系中某些免疫功能不全的淋巴細胞惡性增生而引起的疾病[3]。在臨床診斷過程中發現,該病與小淋巴細胞瘤病癥極為相似,很容易造成誤診,因此在診斷過程中應當慎重,排除干擾,避免因誤診而延誤病情。目前對于該病的治療主要是利用西藥氟達拉濱進行治療,該藥物能夠有效殺死病變細胞,并且毒性低,對患者的危害小,是較為安全的化療藥物。本研究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馬成杰.鄧道昌教授治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經驗[J].四川中醫,2005,23(3):7-16.

篇7

【關鍵詞】 原發性胃淋巴瘤;診斷;治療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071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199-01

原發性胃淋巴瘤(PGL)很少見,與胃癌相比,其發病率相對低,大約占全部消化道淋巴瘤的55%-65%,占胃惡性腫瘤的2%-5%,是僅次于胃癌的第二位高發胃腫瘤,其組織學類型主要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霍奇金淋巴瘤(HD)相對來說教較少見,前者又分為淋巴結來源和淋巴結外來源,淋巴結外占25%-50%。長期以來對其治療問題一直存在很多爭議。傳統觀點認為手術是治愈的最主要手段,但隨著對該病發病機制的認識和診斷水平的提高,對其治療也有了不同的治療手段,本文對PGL的治療現狀和進展作一綜述。

1 原發性胃淋巴瘤的病因

在近10余年的研究中發現幽門螺桿菌(Hp)與胃的淋巴瘤密切相關,有報道稱,有>90%的胃淋巴瘤病例中均發現有Hp感染。Stolte等報道了450例Hp相關胃炎中,有125例胃黏膜出現淋巴濾泡組織,提示Hp感染可使本無淋巴組織的胃黏膜產生獲得性淋巴組織(MALT)。1991年Wotherspoon等報道110例胃MALT淋巴瘤患者中,101例患者檢測到Hp;在臨床研究方面近幾年來,愈來愈多的研究進一步表明,胃淋巴瘤患者于Hp感染密切相關。

2 原發性胃淋巴瘤的分期及臨床特征

原發性胃淋巴瘤患者絕大多數年齡在50歲以上,60-69歲為高發年齡段。男女比例為1.5-1.8∶1,白種人多于黑種人。其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臨床主要表現為非特異性的消化道癥狀,如最常見的是上腹部隱痛、惡心、嘔吐等。幾乎所有病例均可發生腹痛,部位常位于上腹部或臍周,有時可因進食或抗酸治療后緩解。在所有的胃淋巴瘤患者中,以腹痛和消瘦最為多見.分別占總數的71%-80%和11%-68%;出血者占7%-23%;穿孔者較少見。有些患者在晚期可有腹部腫塊、惡液質等表現。上消化道鋇餐對PGL的診斷準確率較低,其正確率僅為15%-20%。因此,纖維胃鏡是目前最主要的診斷手段。胃鏡下PGL常表現為胃腔內巨大隆起性黏膜下腫塊,也可表現為表淺小潰瘍,同時伴胃壁增厚、僵硬。由于PGL是源于黏膜下層。胃鏡組織學活檢常取材過淺而影響術前診斷的準確率,故當鋇餐發現胃黏膜有多發肉結節,多發潰瘍,胃壁內腫塊。但蠕動尚能通過,胃鏡提示胃多發潰瘍,伴粗大黏膜皺襞,局限性或多發肉狀結節隆起或腫瘤潰瘍多呈火山口狀等特點時,應考慮到PGL的可能。另外內鏡超聲檢查對胃淋巴瘤的早期診斷也有所幫助。

3 組織學分類

胃腸道淋巴瘤的分類可參照WHO的B細胞及T細胞淋巴瘤的分類標準。消化道淋巴瘤最常見的病理類型是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占據了胃淋巴瘤的40%,黏膜相關淋巴瘤占首發胃淋巴瘤35%-40%,濾泡型淋巴瘤于胃中較少見。其他的病理類型包括T細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和套細胞淋巴瘤(通常表現為淋巴息肉病),這些類型均比較少見,總和不到5%。

4 抗幽門螺桿菌治療

隨著對MALT淋巴瘤與HP感染之間關系的不斷研究,HP感染可以導致MALT淋巴瘤發生的觀點已得到共識。Nakamura等的大樣本研究發現在61%的原發性胃淋巴瘤患者中檢測到HP感染,病變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的病例,低度惡性的胃MALT淋巴瘤病例中陽性率更高。目前對HP致病的詳細機制尚不清楚,多數認為HP引發胃MALT淋巴瘤是通過一種繼發作用,即能起到一種持續的細胞毒作用,HP特異性激活Th淋巴細胞并使之釋放細胞因子,而后者促使B細胞的進一步活化和增生。正是基于這樣一個發現,近幾年來學者們通過抗HP感染治療胃低度惡性MALT淋巴瘤,抗HP治療成功地使淋巴瘤病例得到了完全緩解。

5 原發性胃淋巴瘤的治療

目前對于胃原發性淋巴瘤的治療,沒有統一和公認的最佳治療方案。其發病率較低,對其進行前瞻性、隨機對照的臨床研究比較困難,對其治療方法和療效評估仍尚有爭議,但其總體趨勢是向綜合治療發展,提倡盡量保留胃,提高生存質量根據其臨床分期及分類,選擇合理治療方案。

5.1 抗Hp治療 近年來臨床上將抗Hp治療作為抑制淋巴瘤的有效方法,但抗Hp治療對浸潤胃壁深層的MALT淋巴瘤效果不明顯。在正規抗Hp治療后,約有50%-70%的患者可出現程度不同的消退。因此,正規的抗Hp治療不僅對接受放化療的患者非常有效,同樣也作為淋巴瘤手術切除后的綜合治療之一。

5.2 手術治療 長期以來,外科治療一直作為治愈胃原發性淋巴瘤的主要手段,手術可直接切除腫瘤,便于分級分期、指導下一步的治療和判斷預后,提高病人的存活率。根據具體情況作根治性全胃切除,根治性胃次全切或聯合臟器切除。即使手術不能根治僅作主要病變的切除,術后輔以其他治療也可望獲得較好療效。

5.3 化學治療 胃原發性淋巴瘤不論是早期還是晚期,術后常規采用輔助化療,可以增加病人的治愈率,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其具體化療方案應視病情和手術后的狀況而定,常用化療方案有COPP和CHOP方案。

5.4 放射治療 由于胃原發性淋巴瘤對放療并不是很敏感,所以目前多主張術后不必做常規放療,僅將其作為腫瘤在局部復發后的保守治療措施。

6 結 論

本病對化療、放療都有一定的敏感性,如采取手術、化療、放療等綜合治療方案,可獲得較好的遠期治療效果。本病治療效果較好,5年生存率明顯高于胃癌。根據目前國內對胃淋巴瘤的診斷、治療和認知現狀,我們認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然是縮短與國外差距的關鍵,對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吳江,徐琰,張連陽.17例原發性胃惡性淋巴瘤的臨床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06(05).

篇8

關鍵詞 沃辛瘤 腮腺 臨床觀察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071

收治沃辛瘤患者48例,現將臨床特點進行分析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1995年1月~2010年1月收治腮腺沃辛瘤患者48例,男42例,女6例,男女比例7.3:1,年齡50~78歲,平均68歲,其中55~78歲38例(86.36%)。吸煙史:48例患者全部有吸煙史,煙齡史均>20年。病變部位:有2例發生于耳屏前腮腺內,46例位于腮腺后下極,40例位于腮腺淺葉,8例位于腮腺深葉,左側腮腺病變28例,右側腮腺病變20例。病變特點:病程5年7例(14.59%)。在患病期間伴有輕度炎癥24例,經抗炎治療后腫塊可縮小,但不消失。觸診腫塊質地中等柔韌偏軟,光滑。無壓痛。

治療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手術切除,其中10例完整瘤體切除,38例切除瘤體及周圍部分腺體組織,術后標本送病理檢查。

結 果

48例患者術后病理報告均為腮腺沃辛瘤,全部患者經2~15年隨診均未見復發,無涎瘺及味覺出汗綜合征,3例在同側、不同位置再次出現,2例在對側不同位置出現。

討 論

沃辛瘤又名腺淋巴瘤或狀淋也囊腺瘤。沃辛瘤的組織發生與淋巴結有關,在胚胎發育時期,腮腺和腮腺內的淋巴組織同時發育,此時淋巴組織只是聚集成團的淋巴細胞,尚未形成淋巴結包膜,因此腺體組織可以迷走到淋巴組織中,形成淋巴包膜后,腮腺組織包裹在淋巴結中,組織學觀察,在腮腺淋巴結中常可見到腺體組織。這種迷走的腺體組織發生腫瘤變,即為沃辛瘤,在沃辛瘤周圍的一些腮腺淋巴結中,有時可以見到最早期的沃辛瘤改變[1]。

沃辛瘤主要發生于腮腺約為腮腺腫瘤的5%,并多在腮腺后方,可雙側發病,且可在一側有多個腫痛,偶見于頜下腺,男性多于女性,大部分發生在>40歲的中老年人。

與沃辛瘤發病相關因素:①性別:男性明顯高于女性,男女發病比例2.6:1[2],國內報道6:1,但近20年來,性別差異漸趨縮小,本組男女比例5.5:1。②年齡:俞光巖報道216例沃辛瘤患者50~59歲發病高峰,本組病例48例患者中50~78歲86.36%,說明年齡因素是沃辛瘤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3]。③吸煙:吸煙者比例明顯高于多形性腺病患者,本組病歷全部有吸煙史,說明吸煙與沃辛瘤發病有關。④發病部位:沃辛瘤有多發性的特點,可在一側腺體內發生多個腫瘤或雙側腺體同時發生腫瘤,術后復發率高多與腫瘤多灶性有關,術前應常規對雙側腮腺進行臨床檢查。

腮腺沃辛瘤作為一種良性腫瘤,可單發或多發,術中常發現瘤體周圍有腫大的淋巴結,在切除腫瘤或部分腺體組織后應仔細檢查病變周圍組織對腫大淋巴結一并切除,對48例患者采用瘤體切除及瘤體周圍腮腺部分切除,該術式可減少腫瘤復發,最大地保留了腮腺功能,減輕了面部的凹防畸形,減低了對面神經的損傷。在臨床對長期有吸煙史的老年男性患者,如在腮腺后下極發現直經4.0cm左右柔軟腫塊,應高度懷疑沃辛瘤的存在,并給予輔助檢查,如細胞穿刺、超聲診斷、腮腺造影等,在經過認真診斷詳細詢問病史方能做出正確診斷,腮腺沃辛瘤好發于>50歲中老年男性,與吸煙關系密切,多位于腮腺淺葉后下方,可表現為雙側及單側,單發或多發。腫瘤邊界清楚全部有完整包膜,對腮腺沃辛瘤這種有明顯臨床特點的良性腫瘤只要加以重視,應該能得到正確診斷與規范治療。

參考文獻

1 邱蔚天.口腔頜面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314.

篇9

【摘要】本文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綜述了目前小兒血管瘤診治過程中的醫學分類、臨床表現及治療方法的最新進展與研究方向。

【關鍵詞】小兒;血管瘤;進展

小兒血管瘤是小兒外科的常見病,多為起源于皮膚血管的良性腫瘤,一般于出生時或者出生后三至六個月內出現,發病率2.5%~12%。多發于患兒頸部以上皮膚,最為常見的是頂枕部的鮮紅斑痣,亦少見于肝臟、肌肉和粘膜等處。小兒血管瘤分類復雜,針對性的治療方法繁多,尤其特殊部位和特殊類型的血管瘤一直是臨床治療的難點,近年來,隨著技術的進步,血管瘤的診治也取得了一些進步。

一、分類

1982年Mulliken等人根據細胞生物學和病理學分類標準,將傳統上的血管瘤分為兩大類:血管畸形與血管瘤,在臨床已經被普遍接受。

1、血管瘤在病理上表現為病變處血管的內皮細胞增殖異常。為胚胎性良性增生,具有內皮細胞異常增生表現,相當部分在增生后可自行消退,小兒外科臨床上草莓狀血管瘤以及大多數海綿狀、混合型血管瘤屬于此類。

2、血管畸形為血管的形態異常,不伴有血管內皮細胞和肥大細胞的異常。表現為異常的血管擴張和溝通,主要為靜脈源性,少部分為動脈、毛細血管、淋巴管混合而成,可有動靜脈瘺。常見分類為小兒外科臨床上的葡萄酒色斑和蔓狀血管瘤、淋巴血管瘤。

二、臨床表現

1、毛細血管瘤:又名草莓狀痣,表現為一個或數個鮮紅色、柔軟、分葉狀腫瘤,壓之不褪色。好發于頭頸部,通常在出生后數周內出現,數月內增大,生長迅速,有時甚至可達數厘米。

2、海綿狀血管瘤:常在原來毛細血管瘤的基礎上發生,邊界不清,深度位于皮下,較淺,質軟,呈結節狀,表面可呈特征性的紫藍色,按壓后縮小。

3、鮮紅斑痣:邊緣不齊的紅色斑片,單發或多發,與皮膚持平,按壓后可褪色,有一定幾率自行消退。

4、蔓狀血管瘤:由動脈、靜脈相互溝通形成的血管瘤,又稱為動靜脈瘺,觸之有搏動及局部皮溫升高。

5、葡萄酒色斑:隨生長發育長大的片狀紅斑,形狀不規則,擠壓后不褪色,不自行消退。

三、治療方法

血管瘤分類眾多,治療方法也不一致,而且由于部分病例有自行消退的可能。雖然目前的研究指出只有部分真性血管瘤可自行消退,但對血管畸形的治療仍需盡早,這樣就對臨床處理的選擇增加了困難。目前主要有如下五種治療方法:

1、手術治療:效果最徹底,在所有療法中應為首選。雖然有部分血管瘤有幾率自行消退,但現在的技術并不能預見某個血管瘤將來是否會消退。手術治療的效果最為確切,治愈率最高,對大多數血管瘤,特別是獨立的以及較小的病變后期效果最佳。近年來,整形美容手術技術在血管瘤的手術中廣泛應用以來,術后傷口的遺留瘢痕較前明顯減輕,尤其兒童較強的疤痕修復能力,只有很淺的線性疤痕,看不到縫線針眼,符合大多家長對美觀的要求。

2、激光治療:適合于表皮上的毛細血管瘤,一般深度在表層0.2~0.4mm,可以不留瘢痕或者只有很細微的瘢痕,而超過0.4mm后就容易產生明顯的疤痕。 對單個小面積血管瘤尤為適用,也可以對面積大或不規則而手術切除不易的血管瘤,起到縮小和控制其生長的作用,從而為手術準備條件。主要因具有無需麻醉、簡便易行的特點,家長易于接受。目前醫學上興起的光動力激光療法,預先把某種光敏劑注入人體,使之進入血管瘤組織,然后以特定的光輻射,一般為黑光燈或長波段激光照射病變部位,使光敏劑產生一系列反應,破壞血管瘤組織,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但這種方法風險較大,容易出現嚴重的光敏性內炎等并發癥,目前應用受到一定限制。

3、冷凍治療:一般僅用于點狀的面積極小的血管瘤。使用液氮的揮發形成局部的超低溫,一般至少低于攝氏零下20度,使局部病灶及周圍組織冷凝,壞死,繼之利用機體的修復作用使病灶局部恢復。因為每個人對冷凍的耐受力及反應有差異,操作者難以統一冷凍的溫度及深度,尤其是容易留下疤痕甚至功能障礙,而無疤痕的一般效果欠佳,故該療法不易為家長接受。

4、局部注射治療:

局部注射治療對機體損傷小,推廣開展較為方便,在基層醫療機構應用較為普遍。對一部分面積較小的血管瘤可起到治愈的效果,或只有輕度外觀改變。常用局部血管瘤內注射的藥物,包括皮質醇激素類藥物、干擾素、免疫抑制劑等。

皮質醇類激素血管瘤局部應用,對真性血管瘤效果明確。適用于易破潰、感染的位置較淺的血管瘤,對改善癥狀效果較好,其原理目前并不明確。地塞米松、曲安奈德、丙酸氯倍他索等是常用的藥物,大量應用可發生皮質醇類激素的常見副作用,主要有皮膚顏色改變、皮膚菲薄,局部表皮失活等,應用于眼周血管瘤是還可發生眼球后出血等,長期應用還易出現腎上腺功能抑制或者庫欣綜合征。干擾素通過抑制血管內皮細胞的增生,局部注射后用于治療血管瘤。由于副作用較多,包括肢體無力、體溫升高等,藥物價格偏高,現階段尚未作為首選治療方法,一般在應用皮質醇激素治療無效的情況下考慮應用。

篇10

王老師35歲,工作精明能干,樂于助人。但在一次體檢時,醫生發現王老師右側長了一個腫塊,當時大夫建議她手術切除。但她害怕查出乳腺癌切除,所以不敢去看外科醫生。王老師采取逃避的態度,自己找偏方吃中藥,但腫物不見小,反而越長越大。在家人和朋友的勸說下,王老師到醫院做了檢查,被診斷為乳腺癌,由于耽誤了病情,最后不得不切除了右側。

手術后,王老師不愿接受眼前的現實,回到病房后見到家人淚流滿面,情緒不穩,突然失語,在大夫及家人的耐心心理疏導后,才逐漸好轉。后來在化療期間,王老師一直感覺傷口及全身疼痛難忍。此后數天,王老師每日都要求注射止痛針。出院后,王老師一直不能擺脫乳腺癌的陰影,性格大變,不敢抬頭看人及大聲說話,總覺得同學同事用異樣的眼光看她。回到家,見到原來熟悉的環境即產生恐懼不安,總擔心腫瘤復發、轉移。每周都想到醫院咨詢、復查,長期處于焦慮、抑郁及頑固失眠狀態,無心工作和學習。病后,王老師也不愿讓愛人看到她殘缺的身體,變得敏感多疑、尖酸刻薄,常常無端猜忌,最終導致夫妻離異。

可見,一側的去除,女性特征的喪失,形體外觀的變化,會給乳腺癌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和軀體損害。

我國乳腺癌的發病率近年來一直呈上升趨勢。中國抗癌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上海每10萬人口中就有乳腺癌患者56.2人,北京也高達45人,年均增長速度達3%。女性31歲以后,乳腺癌發病率直線上升, 高發年齡在36~60歲之間,占80.51%。 其中,發病率最高年齡段是41~45歲,其次是56~60歲之間。

其實,乳腺癌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只要定期體檢,早期發現,積極治療,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同時,早期乳腺癌是不用切除的。

乳腺外科治療的新時代

① 全乳切除術不斷地減少,保乳治療不斷地增加。

② 區域淋巴結清掃只限于淋巴結有轉移的病人。

③ 保乳治療已成為Ⅰ、Ⅱ期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根治和擴大根治性切除術已經成為歷史,改良根治切除和腋窩清掃仍是一種重要的手術方式,乳腺癌的外科治療已經進入了根治性保留手術時代。

目前,保乳治療正越來越廣泛地被人們所接受,成為早期乳腺癌的首選治療方法。歐美國家約50%的乳腺癌病例接受保乳治療。保乳治療強調的是:達到腫瘤局部的有效控制,保留的應具有美容和功能上的價值。

保乳手術的適應證

保乳手術適用于原發腫瘤直徑≤3cm,腋窩淋巴結未捫及,且無遠處轉移的乳腺癌。歐美國家對保乳手術選擇腫瘤大小較我國為寬,乃因西方國家婦女偏大,且對保乳有迫切要求,故對瘤體直徑≤5cm者也行保乳術。我國亦有報道指出,對瘤體直徑≥3cm-≤5cm者,先行3~4周期新輔助化療,使腫瘤直徑縮小為3cm或以內,再行保乳術。

醫生在選擇保乳手術病例時一般要考慮以下問題:

①瘤體與的距離一般>2cm;

②瘤體大小與比例適宜;

③患者年齡在20~60歲;

④患者強烈要求保乳并具備接受全程治療及終身隨診的條件;

⑤臨床腋窩淋巴結陰性;

⑥術后形體美容效果的評估。

歐美的外科醫生對保乳手術病例的選擇更為寬泛一些,不論是浸潤性導管癌還是浸潤性小葉癌,均可行保乳手術,腋窩淋巴結的狀況也不影響保乳手術的開展。中國醫生對保乳手術的態度相對較為謹慎。

保乳手術后的放療

術后放療是防止乳腺癌保乳手術后局部復發的重要治療步驟,是保乳治療中不可缺少的治療手段。術后放療應盡早開始,最遲不超過術后6周,否則將會影響局部控制和遠期生存。

保乳手術后的化療與內分泌治療

保乳手術后一般是先放療后化療,但具有以下若干項高危因素者應首先進行全身化療,采用保乳術后先化療后放療再化療的方案:

年齡≤35歲;淋巴結轉移≥ 4個;病理檢查可見脈管瘤栓;核分級達Ⅲ級;ER、PR陰性;Her-2/neu陽性;組織蛋白酶D陽性;S期細胞數明顯增多;骨髓發現微轉移等。

化療方案多采用CAF或紫杉類藥物方案。部分患者需要進行內分泌治療,絕經前患者可選用TAM類藥物,絕經后患者可采用芳香化酶抑制劑。

保乳治療后定期復查

保乳治療的原則是不降低遠期生存率,不增加局部復發率,故治療后的隨訪工作尤為重要。復查中除定期體檢外,還應定期進行乳腺鉬靶照相和乳腺超聲檢查,一旦發現局部復發還可行乳腺單純切除,若處理及時一般不影響遠期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