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區發展規劃范文
時間:2023-05-29 15:09: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開發區發展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產業現狀與比較優勢
生物醫藥群體發展。生物醫藥以及與之相關聯的企業已達50余家,總投資133億元,占開發區投資總額的62%,產品主要有生物制藥、化學制藥、中成藥及醫藥中間體、醫療設備和醫藥包裝材料等。華北制藥集團、制藥集團的主要生產企業和四藥有限公司等知名醫藥企業開發區安家落戶,主導產品半合成抗生素的生產規模和生產能力居全國領先地位,是我國目前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藥和粉針劑企業最集中、最密集的生產基地。華北制藥華民藥業有限公司是生產新頭孢系列單體最大的廠家,四藥有限公司的軟包裝大輸液制劑全國市場占有量第一,華藥集團華勝有限公司的硫酸鏈霉素、雙氫鏈霉素占世界總量的65%,石藥集團恩必普有限公司研發的丁苯酞軟膠囊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治療預防腦卒中的國家一類新藥,中唐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糖尿病患者專用藥品和專用食品效果明顯,九派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是國家指定生產企業,華北制藥愛諾有限公司生產的綠色無公害、無污染的生物農藥、獸藥,市場占有率列同行業之首,開發區形成醫藥門類比較齊全、生物產業比較集中的醫藥產業群和生物產業鏈,為“中國藥都”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
裝備制造異軍突起。機械裝備制造企業40余家,總投資額占開發區總量的26%。較大規模的有市動力機械廠、太行機械工業公司、宏昌天馬改裝車公司、冀凱集團、天同集團、精工化工設備公司、石特閥門公司、浩森不銹鋼公司、河冶科技公司等企業。市動力機械廠是全國礦山、森林專用機車的定點企業,太行機械工業有限公司是全國最大的紡織機械生產廠家,宏昌天馬改裝車公司改裝的自卸車在市場、華北市場占有很大的份額,石特閥門公司的生產規模位居全國同行三甲,河冶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粉末高速鋼已具世界領先水平,省會周邊乃至華北地區最具發展潛力、最具競爭活力、最具影響力的機械裝備制造業中心已經形成。
輕工食品方興未艾?,F有食品類企業7家,占開發區總投資的8%。由省糧食產業集團與世界500強之一的美國ADM公司和新加坡豐益面粉有限公司合資建設的益海()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總投資8億元,設計生產能力日加工小麥面粉2000噸、花生油600噸、棉籽油1000噸,是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澳合資投資1億元的出口型企業—長城麥高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肉制品等農產品5000噸,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投資1.2億元的同福食品有限公司,其同福碗粥生產規模和能力居全國第二,占市場分額的30%。此外,總投資12億元的白沙煙草有限責任公司卷煙廠,年產“鉆石牌”優質香煙50萬標箱,可實現銷售收入66.8億元,利稅25億元,已成為我區經濟結構中獨特并且分量極重的重要一員。
目前,全區已累計完成投資240多億元,進區規模企業已達60余家,吸納了世界500強參股企業6家,上市公司5家,合資企業14家,投資超億10億元企業4家。一大批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輻射帶動作用強的“龍頭”項目建成投產,依托這些“龍頭”項目帶動效應,逐步形成了生物醫藥、機械制造、輕工食品等特色產業群,特別是依托“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的品牌優勢,生物(醫藥)主導產業獲得了較快發展。華藥工業園、石藥工業園等超100億元項目集中在開發區投資建設。
“十二五”是開發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凝心聚力向“銷售收入超千億、利稅過百億、爭創國家級開發區”目標邁進的重要時期,是加快實現“三年大提升”任務的關鍵之時。做好“十二五”期間的各項重點工作,對于建設“省會東部產業新城”和“國家一流生物產業基地”,實現開發區又好又快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指導思想、總體思路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黨的大和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針,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活動統領全局,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項目攻堅”活動開展為契機,進一步強化發展“第一要務”,緊緊圍繞“招商引資”這一中心,做大、做強、做優“生物醫藥、機械制造、輕工食品”三大主導產業,推動開發區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承載能力、經濟增長等重點工作實現新突破,實現開發區又好又快地發展。
(二)總體思路: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提高競爭為目標,以參與國際競爭為方向,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發揮優勢品牌的帶動作用,加強技術創新、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建立和完善產業發展平臺,強化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基礎設施建設;生物醫藥業要調高調優,機械制造業做大做強,積極培育糧油食品加工業,加快電子通訊、優質煙草產業發展,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以生物醫藥產業為龍頭,以機械制造業和輕工食品為主體,以信息產業和紡織服裝業為兩翼的產業格局。
(三)發展目標:按照“高起點、大規模、快速度、產業配套、人才集中、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建設方向,通過對開發區內生物技術及新制藥等領域的產業、人才、技術、資本等資源要素的有效整合與重組,實現五大目標:一是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生物技術及新醫藥產業基地;二是全力推進企業集團和企業群建設;三是大幅提高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通過實施創新工程特別是科教興企戰略,配套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生產與服務技術平臺,提高對區域生物醫藥等產業的技術支撐;四是全面提高區內主導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開拓國際市場,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和國際競爭力;五是實現對地區經濟的超強帶動和輻射。通過相關產業的帶動和對周邊地區經濟的輻射,進一步促進我區的產業結構優化和產品結構升級,實現“銷售收入超千億,利稅過百億”目標。到“十二五”末,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0億元,年均增速30%以上,其中醫藥業增加值達到210億元以上,年平均增速保持在33%以上;完成工業產值1000億元,年均增長32%;實現工業增加值280億元,年均增長3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0億元,年均增長35%;實現利稅100億元,年均增長32%。
三、發展重點產業
1、生物醫藥產業。依托國內外知名醫藥企業,遵循生物技術及新醫藥產業發展規律與國家醫藥產業發展政策,以發展生物技術、推進新醫藥產業為重點,充分發揮區內現有企業、技術和產品三大優勢,瞄準生物制藥增能、化學制藥升位、現代制藥升級三大目標,組織實施藥物設計篩選技術、基因重組技術、手性技術、藥物分離提取技術、新型藥物制劑技術、組織培養技術等六大關鍵技術攻關,實施生物制藥產業化、化學制藥規?;?、成果轉化高能化、投資環境最優化等重點工程。圍繞原料藥規模化,新藥產業化,強化我區在高新醫藥產業化的優勢地位,集中力量實施微生物發酵技術以及組合化學技術產業化技術攻關工程,重點主攻遺傳育種器、細胞融合、基因工程菌構建、微生物和細胞發酵培養、生物反應器、發酵過程控制后處理及產品回收等發酵工藝技術。
2、裝備制造產業。面向國內外市場,組織好機電一體化、敏捷制造、網絡制造等先進制造技術的產業化,作好重大成套設備的消化吸收及創新。著眼于全面提高工業自動化和系統集成水平,組織模糊技術、等離子技術、精密成形技術等先進制造關鍵技術攻關,大力推進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推廣應用,加快數控通用設備、激光設備、(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產業化、規?;酶咝录夹g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3、輕工食品產業?!啊币詠?,開發區益海糧油、長城食品、同福食品、東康乳業等企業相繼建成投產,且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經濟效益。投資6億元、年產40萬千升的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已在開發區開工建設。“十二五”期間這些項目建成、擴建后,將對當地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4、能源產業。依托總投資70億元的東方熱電公司良村熱電廠技改項目,規劃裝機總容量4×300MW,分兩期建設。一期2×300MW兩個機組已具備投產條件,將給當地經濟建設、百姓生活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促進交通運輸業和發展第三產業,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等都將產生重要影響。
四、重點開發項目
1、投資110億元的華北制藥工業園項目。
2、投資100億元的石藥工業園項目。
3、投資35億元的東方熱電二期項目。
4、投資6億元的四藥股份有限公司現代制劑及物流中心項目。
5、投資3.6億元的河冶科技研發中心及生產項目。
6、投資6億元的益海糧油棉籽、大豆油項目。
7、投資2.3億元的長城食品公司冷凍食品加工項目。
8、投資9億元的可口可樂公司的飲料生產項目。
五、保障措施
為保證上述任務目標的順利實施,要以加快三大主導產業發展為重點,全力優化“招商、資金、服務、配套、人才”五大平臺,打造“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經濟增長、環境提升”四大亮點,實現招商引資、項目建設、配套提升、服務優化、經濟增長、統籌發展、平安建設、干部隊伍八項重點工作的新突破。
1、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壯大開發區經濟實力。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事關全區實現“十二五”發展目標戰略全局,必須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穿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更加自覺、更加主動、更加堅定地在“加快”上下功夫,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要注重當前與長遠相結合,確實增強發展的前瞻性;注重速度與效益相結合,切實增強發展的持續性;注重技術創新、機制創新與管理創新相結合,加大產業、產品結構調整力度,努力實現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的統一;注重投入與產出相結合,切實增強發展的實效性。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著力優化要素投入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向依靠提高要素使用效率轉變。
2、著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區域、企業循環發展,積極推廣應用清潔能源。強力推進節能減排,深入謀劃和實施一批節能減排工程,嚴控新建高能耗、高排放項目,綜合運用法律、市場、經濟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建立有利于促進綠色發展的長效機制,健全節能減排市場化機制,全面推進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
3、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加快開發區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逐步實現“生物醫藥產業調高調優,機械制造做大做強,電子通訊由小到大、醫藥化工由粗到細”的轉變。
4、加大投入,構建良好的投融資體系。為實現開發區“十二五”發展規劃目標,預計到2015年需新增產業投入約300億元,基礎設施投入15億元,為此必須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企業運作、市場導向的原則,構建以企業投資為主體、政府投入為引導、金融機構、社會資金和外資共同參與的多層次、多渠道的投融資體系。
5、搭建人才支撐體系。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制定引進和培養人才的優惠政策,構建支撐產業發展的人才體系。建立包括人才工作條件、激勵措施、社會保障、分配機制、用人制度等在內的一套人才引進政策,完善各種配套服務設施,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
6、優化產業組織結構,培養一批骨干企業。鼓勵企業通過合并、兼并、收購、聯合、租賃和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加大資產重組力度,發展聯盟或企業集團,大力培養“強、優、快、新”(實力強、效益優、成長快、創新能力突出)的優勢企業,逐步形成以大型企業集團為龍頭,中、小企業為龍身、相關產業為龍尾的企業聯合體。
7、培育和發展產業群,提高產業聚集水平。提高產業聚集水平,是發展主導產業的最重要的舉措,主要是指圍繞開發區的主導產業、主要企業和主要產品在區內最大限度地完備配套能力,延長產業鏈,形成相互關聯和支撐的群體聚集優勢。
8、加強產學研合作,支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產業化。依托科研機構、大專院校、技術中心,培養相關產業的重要技術、管理、營銷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復合型人才,建立人才競爭機制,激活現有人才資源,調動發揮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9、優化環境,提升產業發展承載能力。一是加快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二是完善政策措施。三是創新管理體制。率先建立服務型政府,以“制度高于技術”來指導開發區的體制創新,以營造創新氛圍的“小氣候”來再造開發區的先行優勢。四是強化政府服務意識,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大力倡導“為創新服務,為企業鋪路”的精神,遵循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規律,強化政府對產業重點發展方向的指導性,弱化對競爭性項目的指導性,創新“超市型、平臺式”行政服務中心管理方式,使企業在開發區內享受到全程、便捷、優質的星級服務。
六、統籌城鄉發展
開發區轄8個自然村,農村總戶數6986戶,總人口25124人,耕地面積15000畝。十二五規劃的實施,將進一步強化城鄉統籌,加快農村的發展和融合。
1、統籌城鄉發展規劃。按照“層次清晰、功能明確、布局合理、發展聯動、設施共享”的發展思路,打破村域界限,圍繞建設“西部新城”發展目標,聘請高資質設計單位,科學編制統籌城鄉發展總體規劃,努力做到“四結合”,即與土地總體利用規劃相結合,與新農村規劃相結合,與產業規劃相結合,與區域總體規劃相結合,同時著手制定和完善產業發展、社會事業、基礎設施、生態建設等專項規劃,努力構建城鄉統籌的規劃體系,通過規劃的有機銜接、無縫對接、全區覆蓋,實現“規劃一張圖,城鄉全覆蓋”。
2、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堅持突出項目強區這個工作重心,項目建設是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紐帶和支撐。做強工業經濟,增強工業反哺農業、城區支持農村的能力。以工業化帶動鄉村城市化,促進農業產業化,從根本上夯實城鄉一體化發展基礎。
3、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共建共享、適度超前、完善功能的要求,圍繞加快我區城市化進程,以工促農、以區帶村,積極謀劃和推進基礎設施區村的科學對接、共建共享,建設覆蓋開發區城鄉的基礎設施網絡,為開發區項目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同時通過公共設施與服務向農村的延伸覆蓋,為區內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源供應。
4、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在統籌城鄉發展工作中,堅持把改善保障民生作為此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推進社會事業發展保障體系建設,通過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社會服務向農村延伸、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大力發展文教、衛生、教育事業,統籌推進城鄉各項社會事業均衡發展,促進各項公益事業全面健康快速發展。
(1)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初中生鞏固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階段入學率保持在70%以上;保持教育強勁發展勢頭,捍衛全市領先地位五年不動搖。同時立足提高全民素質,強化職業道德教育和成人教育,區中心校結合進區企業招工特點,每年舉辦三期以上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班,對區轄村有關人員進行崗前培訓,擴大就業渠道。
(2)提高計劃生育工作整體水平。強化基層工作,抓好流動人群的計劃生育工作,努力穩定低生育水平,開展計劃生育合格村、自治村創建活動,全面提高計劃生育工作整體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內,計劃生育率達到95%以上,一孩鞏固率逐年提高,計劃生育主要人口指標三年內達全市先進標準。
(3)努力做好衛生防疫和社會保障工作。積極探索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機制,促進醫療資源與服務向農村延伸覆蓋,實現城鄉居民均等享受衛生資源和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加強村衛生室標準化創建工作,切實提高村級衛生保健服務水平,農村居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8%以上。同時圍繞人人享有社會保障的目標,加快完善城鄉養老保障制度,建立完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年參保率達到90%以上,2012年基本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
(4)扎實做好民政工作。加強低保、優撫安置、社會救助和助殘等工作,建立完善城鎮低保、農村低保、農村五保供養、農村貧困群眾住房及醫療救助、特困學生救助等救助制度,不斷提高社會救助水平,讓困難群眾共享開發建設成果。
七、新民居建設
1、高起點規劃、設計和建設。區轄各村要本著節約土地資源、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原則,確定由農村向城鎮的發展定位。年完成新民居建設規劃,—年進入全面實施階段。要按照現代化生活小區標準,著眼未來,做到高起點規劃,高規格設計,高標準建設。
篇2
關鍵詞:制定;農村土地;深度性;廣度性
二十一世紀以來,人類在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空間和海洋等六大領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進展,其中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尤為突出,這場革命在深度、廣度、速度和力度等方面遠遠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次技術革命,促進了人類新的社會經濟產業和經濟形態——信息產業和信息經濟的形成與發展,推動人類進入一個嶄新的信息化社會。
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對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管理方式和行為等經濟活動有直接影響,而且還強有力的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信息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戰略資源,成為社會生產力、競爭力的關鍵,信息化將為各類信息的采集、傳輸、存儲、共享、處理、分析等提供全新的技術可能性,促使人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革,《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和《國土資源管理“十五”計劃綱要》富有遠見的提出,以信息產業和信息化建設帶動國民經濟和國土資源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
省廳要統籌考慮全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每年的建設用地指標是一定的,而我縣要實現社會經濟的超常規發展,建設用地指標是很重要的一環,如何爭取更多指標只是一個方面,而立足于我縣原有建設用地的內涵挖潛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也是保證我縣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根本所在。
帶著這個問題,我作了一個小調查。 選擇了南樓鄉二十二個村莊行政村除農村居民點建設用地之外的其他建設用地作為調查對象。之所以將范圍縮小在一個鄉之內,原因有幾點:
一是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了解更多,更深層次的問題,而不是走馬觀花;
二是南樓鄉作為正定縣傳統的農業大鄉,其占地情況較其他鄉來說要少得多,對此分析建設用地的內涵挖潛,能夠代表一個縣的整體情況;
三是有利于對鄉鎮總體規劃中下一輪修編工作進行探討。
一、目的
通過本次調查能夠將南樓鄉原有建設用地的土地利用情況摸清楚,分析其有沒有內涵挖潛的可能性,找出鄉鎮土地利用的特點和規律,討論土地利用詳細規劃制定的可行性,試圖找出一種內涵挖潛的方法,擺脫以大量浪費土地資源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
二、內容
南樓鄉原有建設用地重點是獨立工礦,永久性建筑,公共設施,科教文衛,土地利用狀況包括用地數量、閑置數量、用地手續的辦理;調查每宗地的權屬性質、權屬單位、以及各權屬單位發展情況、經濟效益,及涉及矛盾糾紛情況;而不包括農村居民點用地及部分特殊用地的調查。
三、范圍
南樓鄉二十二個村莊和鄉直獨立的工礦行政區域內,關于建設用地情況的調查。
四、方法
采用普查和重點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內業判讀所有目標地塊位置,量算面積,外業逐宗一一核實,并紀錄閑置土地面積,及問詢權屬單位、用地性質等情況。重點調查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選擇有代表性的企業進行重點溝通。
將土地調查、地籍測量、土地登記等工作交由中介組織去做,既不用政府投資,又不用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直接向土地權利人收費,而土地權利人,也不會因為不熟悉土地手續的辦理,而多跑冤枉路,國土資源部門、中介組織和土地權利人各得其所,職能分工清楚、權利義務明確,既提高各方面工作的積極性,又轉變了政府職能。
五、步驟
(一)調查的準備階段。將涉及范圍內的圖件、文本資料整理好,準備必要的測量儀器及其它工具。
(二)實施階段。春節以前,由于時間上的關系,只做內業工作,判讀調查范圍內地塊的位置,編號,量算面積,設計調查內容表格及調查線路等。
(三)整理階段。安排上班以后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將調查內容匯總、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結論如下:
1、在這個工礦行政區內原有建設用地閑置率很高,為43.4%,很多建設用地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2、土地管理混亂,大部分沒有正式的用地手續,或是手續不完備、不正規;
3、鄉政府對這些地塊實際行使著管理權和收益權,土地監察對此是一個真空;
4、磚窯復墾工作進展程度緩慢;
5、由于土地管理的混亂,也一定程度上給該鄉企業的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
6、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該鄉的招商引資工作是非常困難的,即使有,將原有的建設用地內涵挖潛足可以,用地指標分配并不合理;
對于以上結論,我認為由于調查工作仍然還存在著很大的片面性,調查結論只供參考和討論。
對于本篇主題,建設用地指標的問題,根據調查結果和反映出的問題,我得出的觀點是:
當前,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是貫穿整個大矛盾體系的主線,是搞好整個農村工作的主動環節。而經濟的發展必須要和資源的合理利用相互協調起來。農村經濟的發展,二、三產業是主要帶動力量,因此二、三產業用地的規劃布局是整個建設用地治理的牛鼻子,以此為切入點,確實將農村建設用地的治理和農民的根本利益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宅基地問題,也才能使我縣的土地規劃工作變被動為主動,極大的促進我縣招商引資工作。
具體措施有如下幾條,以供討論。
1、對原有建設用地,特別是獨立工礦、公共設施、行政機關等用地,綜合考慮交通區位,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等因素,采用集約高效的土地利用方式,充分利用原有建設用地,在做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做好土地利用詳細規劃制定和執行工作。
2、對于農業用地,以調整農業結構為出發點,合理利用各類農業用地為原則,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為目標,制定土地利用詳細規劃。
3、原則上將各鄉鎮的建設用地指標降到最低,除留給村鎮進行空心村改造的建設用地指標外,其余建設用地應對每個鄉鎮土地利用詳細規劃進行詳細審批的基礎上,在適當分配指標。
4、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有條件的地方,對利用價值高的土地,實行資產管理和經營。
篇3
一、加快開發區建設和發展的總體要求與基本原則
(一)總體要求。以黨的、一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促進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為主線,以發展現代制造業、壯大優勢產業為重點,以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動力,努力實現開發區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結構優化、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目標,促進全市開發區規范、有序、健康地發展。到2020年,各開發區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長20%以上,占全市比重達到50%以上。
(二)基本原則。一是規劃先行原則。要堅持先規劃、后建設。高起點、高標準編制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和產業規劃,尤其是產業鏈配套規劃和發展循環經濟規劃,明確開發區產業定位和功能分區,立足比較優勢,形成產業特色。二是產業集聚原則。要根據地區資源特點和現有產業基礎,發揮比較優勢,優化區域產業結構,鼓勵全市工業按產業向開發區集中,區內居民向生活小區集中,實現開發區建設與加快城市化進程的良性互動。三是高標準建設原則。要瞄準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開發區,超前進行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功能配套,增強產業集聚和招商引資的承載力、吸引力。四是產業導向原則。進入開發區發展的項目,必須符合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政策,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等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少、無污染的項目。五是循環經濟原則。大力推行節約生產、清潔生產、循環生產,按產業鏈延伸發展。加快開發區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促進資源共享,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二、突出抓好開發區的發展規劃與產業布局
(三)高起點、高水平編制發展規劃。各類開發區,都要按照“布局集中、土地集約、產業集聚”的原則,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聘請國內外高水平的專門機構編制總體發展規劃和相關專業規劃,切實搞好總體發展規劃和主要專業規劃的銜接,充分發揮總體發展規劃對開發區建設的指導作用??傮w發展規劃必須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
(四)規范開發區的規劃決策程序。各開發區的總體發展規劃編制或修訂完成后,必須報市開發區建設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審查,由市開發區建設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組織專家和有關部門論證后,報市政府或省政府審批。開發區詳
細規劃,以及功能布局和產業建設規劃等,必須符合總體發展規劃要求。
(五)著力培育主導產業。要構建以主導產業為核心,配套合理的產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要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宗旨,以智力密集、產業集聚、開放環境為依托,成為企業為創新主體、產學研結合的創新載體和集中區域。經濟開發區要向主導產業明確、關聯企業集聚、綜合配套能力較完備的方向發展。特色工業園區和專業化加工制造基地要成為省級開發區的發展重點,要突出產業特色,推動單一特色產業資源要素集聚,形成產業鏈完整、具備園區品牌的企業集中功能區域。
(六)積極促進產業聚集。今后全市引進的外來投資項目,市內企業新建項目,原則上都要布局到相應的開發區。鼓勵符合區域產業發展特點的龍頭骨干項目向開發區集中,鼓勵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技術先進、能形成規模效益的投資項目向開發區集中,鼓勵城市搬遷工業企業向開發區集中。
三、大力優化開發區的發展環境
(七)高標準建設開發區的基礎設施。開發區要高起點規劃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建設電力、燃氣、供熱、通訊、道路、消防、排污等必要基礎設施?;A設施必須整體規劃、分期實施、滾動發展。要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各級政府管理的資金、土地、供氣、供電等生產要素要優先滿足開發區的需要,鼓勵各類投資主體以各種形式參與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營,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
(八)高標準建設開發區的生態環境。開發區的建設規劃要對排污總量控制、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等提出對策措施。加快開發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集中供熱設施和垃圾收集裝置等環?;A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鼓勵按循環經濟模式規劃、建設、改造開發區。積極推進企業節約生產、清潔生產、循環生產、安全生產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九)努力提高開發區的土地容積率。進一步優化土地利用結構,開發區內的生產性用地比例不得低于70%。國家級開發區土地投資強度一般不得低于240萬元/畝,省級開發區土地投資強度一般不得低于200萬元/畝。對進入開發區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小于500萬元的項目,不再單獨供地。鼓勵開發區內建設多層建筑,著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十)努力創造一流的開發區服務環境。市、區縣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對開發區的扶持和服務力度,進一步簡化下放行政審批權限,省級及省級以上開發區,可享受地方同級政府的行政審批權。有條件的可以設立“一站式”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對進區項目實行全程跟蹤服務。除全國、全省統一部署和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的檢查外,市、區縣有關部門到開發區的檢查,都必須報經同級政府批準,并由開發區管理機構或當地政府統一安排。未經批準的檢查,各開發區和企業有權拒絕。
(十一)加強開發區智力和技術支撐體系建設。各開發區要積極引進先進適用技術和高層次人才,走產學研聯合和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的路子,努力形成開發區與國內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聯合進行技術開發、人才培養的機制。要努力創建國內一流的高創中心,其他開發區要加強生產力促進中心建設,切實加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切實增強開發區的技術創新和高技術成果轉化能力。
四、加大對開發區建設的政策扶持力度
(十二)各項優惠政策要向開發區“聚焦”。今后各級各部門出臺的優惠政策都要向開發區傾斜,已經出臺的優惠政策,在開發區要不折不扣地落實。對在各類開發區投資建設的項目,不分市內、市外,不論經濟成份,優惠政策一視同仁。
(十三)加大對重大項目和高新技術項目的政策傾斜力度。對于進入開發區的重大項目和高新技術項目,在用地、財政扶持等方面,采取一事一議、一企一策辦法,實行更加積極靈活的優惠政策
(十四)努力保證開發區建設用地需要。今后全市每年建設用地指標,除首先保證市政府確定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重點基礎設施用地外,市開發區建設管理領導小組將根據各開發區上報的全年用地計劃,研究確定全市開發區用地切塊指標,切實保證進入開發區的工業項目用地,嚴格限制開發區以外的工業項目用地。積極支持開發區進行土地整合,各區縣通過土地整合增加的建設用地指標,重點向開發區集中。
(十五)加大對開發區的財政支持。今后市里每年安排一定專項資金,重點用于支持開發區總體規劃編制、評審、招商、考核獎勵等,區縣也要安排一定配套資金,用于扶持開發區建設與發展。對開發區項目用地上繳的土地出讓金地方分成部分,扣除國家規定的政策性專項支出外,按照50%返還開發區,專項用于開發區內土地開發建設。開發區規劃區域的城市維護建設稅地方分成部分全部留在開發區,用于基礎設施維護和建設。開發區內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地方分成部分,以2016年為基數,在“十三五”時期,超收的50%留在開發區,專項用于開發區的開發建設和滾動發展。高新區的財政政策仍按照原規定執行。
(十六)加大對開發區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勵國家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對符合條件的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及公用事業項目給予信貸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區內企業通過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
五、切實強化開發區的招商引資工作
(十七)提高開發區招商引資水平。各區縣、高新區都要把招商引資作為開發區建設的“一號工程”,圍繞開發區產業特色,對開發區招商引資進行整體包裝策劃,確定招商目標,瞄準重點地區和國家,集中力量引進帶動開發區發展的好項目、大項目。
(十八)加強開發區專業招商隊伍建設。各開發區都要建立高水平、專業化的招商隊伍,建立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招商引資機制。有條件的開發區,可以適當提高招商引資獎勵標準,吸引全社會力量參與開發區招商。
(十九)積極創新開發區招商方式。各開發區要充分挖掘現有企業的招商潛力,做好以外引外、以商招商工作。要努力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根據產業特色,組織開展專業招商活動。圍繞開發區內的大項目、產業鏈項目、配套項目招商,提高區內配套能力。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積極開展網絡招商。
六、創新開發區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二十)建立健全精干高效的開發區管理機構。要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小政府、大服務”的要求,因地制宜地進行綜合設置。開發區管委會是設立開發區的市、區縣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經市、區縣人民政府授權對開發區范圍內的經濟和行政事務實行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各開發區要完善管理機構,配備專職人員。原批準的省級開發區要盡快完善機構、規范運作。
(二十一)建立健全開發區封閉運作體制。要建立區劃、人、財、物相對獨立的運作體制,建立公開招聘、競爭上崗、崗責明確的用人機制。鼓勵各類開發區與相應的行政區采取合一的管理模式;跨行政區劃的開發區,有條件的要適時對區劃加以調整。
(二十二)建立健全開發區財政管理體制。要加強財政預決算管理,開發區的年度財政收支預決算、財政預備費的動用,以及財政收支計劃的調整方案,須經同級政府和人大批準后執行。要加強財政支出管理,開發區行政事業單位的人員經費,必須嚴格按照有關標準執行,不得擅自出臺增加新的人員支出項目;公用經費可在同級預算標準的基礎上適當提高,但原則上不得超過25%。
(二十三)建立開發區統計信息報表制度。各開發區要設有專人負責,按照規定時間,及時準確地向市開發區建設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報送經濟指標統計數據、經濟發展信息,并對所有數據和信息的真實性負責。
七、加強對開發區工作的組織領導
篇4
第一條為加快*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的建設,發展高技術、新技術及高技術、新技術產業(以下統稱新興技術及新興技術產業),促進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推動傳統工業的改造,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市發展新興技術和新興工業暫行條例》、《*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條例》,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開發區),規劃面積為五平方公里。
第三條開發區是新興技術的研究、開發、中試、生產、經營、培訓的綜合性基地,其主要任務是:
(一)引進國外及國內新興技術和資金,興辦新興技術企業;
(二)將國內及國外新興技術成果轉化為工業化產品并推廣應用;
(三)促使新興技術企業運用開發區的條件不斷研究、開發、更新技術和產品,在技術進步的基礎上擴大再生產;
(四)跟蹤國際新興技術發展進程;
(五)培訓中、高級專門人才。
第四條本條例所稱的新興技術及其產品的范圍包括:
(一)微電子與信息技術及其產品;
(二)光纖與現代電子通訊技術及其產品;
(三)激光技術及其產品;
(四)光、機、電一體化技術及其產品;
(五)生物工程技術及其產品;
(六)新材料技術及其產品;
(七)新能源技術、節能新技術及其產品;
(八)航天技術及其產品;
(九)其他新興技術及其產品。
第五條本條例所稱的新興技術企業是指開發區內從事本條例第四條規定范圍內一種或多種新興技術及其產品的研究、開發、中試、生產和進行相關的經營、服務業務(單純的商業經營除外),并具備下列條件者:
(一)實行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或者企業事業單位在開發區內投資建立的獨立核算的分廠或生產車間;
(二)企業的負責人是具有企業管理或者科技管理經驗和中級以上職稱的本企業的專職人員;
(三)具有一定數量的與其從事的專業技術相稱的中專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包括相當于同等學歷的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
第二章管理體制
第六條*市人民政府全面領導開發區的建設和發展。
市人民政府各部門應本著高效、負責的原則,在開發區內行使各自職權。
第七條*市人民政府主管外國投資工作的部門是開發區的管理機構,其職權按《*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條例》第六條的規定行使。
第八條*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市科委)對開發區行使下列職權:
(一)會同*市計劃委員會(以下簡稱市計委)制定開發區新興技術發展規劃;
(二)組織確定并定期新興技術及其產品目錄;
(三)組織制訂新興技術企業具體認定辦法和組織新興技術業和新興技術新產品的認定、考核工作;
(四)扶持區內新興技術研究和新興技術企業發展。
第九條*市經濟委員會會同市計委對開發區行使下列職權:
(一)根據開發區新興技術發展規劃,組織制定新興技術產業發展規劃;
(二)組織調整開發區內現有工業企業產品結構和編制新興技術產品發展計劃;
(三)確定開發區年度固定資產投資規模。
第十條*市城市規劃建筑管理局對開發區行使下列職權:
(一)組織編制、審查開發區建設詳細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后,監督規劃的實施;
(二)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三)審核建設項目建筑設計方案;
(四)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件。
開發區建設詳細規劃批準后,按照規劃安排的建設項目,不再辦理選址審批手續。
第十一條*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對開發區行使下列職權:
(一)根據市科委的新興技術企業和新興技術產品批準書,核準其享受稅收優惠待遇;
(二)對區內企業和個人進行稅收管理和財務監督;
(三)監督開發基金的使用。
第十二條*市環境保護局對開發區行使下列職權:
(一)組織、協調、監督、檢查開發區的環境保護工作;
(二)審查進區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及其防治方案,監督檢查治理設施;
(三)確定開發區及其環境保護帶的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
第十三條*海關、*進出口商品檢驗局及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在開發區內設立工作機構。
第十四條徐匯區人民政府負責開發區內的公安、消防、文化、教育、衛生、環境衛生、計劃生育、綠化、商業網點管理和工商行政管理等區政工作。
徐匯區人民政府應在開發區設置街道辦事處,并可根據需要設立有關機構的派出機構。
第三章開發區內的企業事業單位
第十五條*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發展總公司(以下簡稱開發區總公司)根據本條例和經批準的開發區發展規劃,從事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籌集和運用、土地開發和土地使用權轉讓、房產經營、舉辦企業、技術及產品貿易和綜合服務等工作。
開發區總公司是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為開發區發展和區內企業事業單位服務的企業,享受新興技術企業的優惠待遇。
第十六條開發區總公司可根據經營業務需要在開發區內建立有關專業公司。
第十七條開發區內可以舉辦從事新興技術研究、開發、中試、生產、應用、服務或與其配套的各類企業事業單位,包括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和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私營企業,以及個體的研究、開發、制作、經營戶。
第十八條鼓勵在開發區內投資興建符合本條例以及列入本市新興技術工業發展規劃的項目。
鼓勵在開發區內投資舉辦旨在推廣應用新興技術及其產品項目的設計、開發、中試、制造服務的企業事業單位,新興技術創新發明中心,以及與發展新興技術工業相關的加工裝配出口、進口替代企業。
第十九條本市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為開發區提供并不斷完善供電、供水、排水、供氣、通信、道路養護、倉儲、運輸、生活服務等設施。
銀行、保險、郵電等部門應在開發區內設立分支機構。
第四章環境保護
第二十條開發區內一切單位必須遵守國家和本市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并根據開發區的環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等標準,控制污染,處理和處置固體廢棄物及有毒物質。
開發區內的一切項目必須是無污染或少污染的項目,并且必須實行防治環境污染的配套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的原則。
開發區內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使用清潔能源。
第二十一條為確保開發區環境質量,設立開發區環境保護帶。
環境保護帶內各單位負有不影響開發區環境質量的義務。
第二十二條開發區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開發區及其環境保護帶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的工程建設及科研、生產,應事先進行環境影響的預測和評價。
第五章開發區資金
第二十三條設立“*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開發基金”(以下簡稱開發基金)。開發基金的來源是:
(一)開發區的財政收入以1988年為基數(不包括超承包返回企業數、中央級財政收入及部分區縣收入),1989年起五年內全部新增加部分;
(二)財政撥款和財政借款;
(三)其它資金。
第二十四條開發基金主要用于:
(一)建設開發區的基礎設施、生活服務設施,改善投資環境。
(二)培訓新興技術企業的經營管理和科技創業人才及聘請國內及國外專家。
(三)根據開發基金財力情況,適當支持以下項目:
1、新興技術成果產業化項目;
2、應用新興技術及其產品改造傳統工業的項目;
3、興辦新興技術創新發明中心;
4、扶持新興技術科研項目;
5、其它對開發區發展的有益用途。
第二十五條開發基金年度使用計劃由開發區總公司根據市人民政府批準的投資規模,編制年度用款計劃,經財政部門審核后按計劃撥款。
開發基金在市財政局專戶儲存、??顚S?,并單獨進行會計核算和結報。
第二十六條開發區內的企業事業單位可以獲得以下資金:
(一)本市安排的開發區內建設項目的專項資金。
(二)本市發展新興技術、新興工業的專項資金。
(三)自籌的國內和國外資金。
第六章優惠和扶持
第二十七條凡符合本條例第五條規定的新興技術企業,實行下列減征或免征稅收的優惠:
(一)減按百分之十五稅率征收所得稅。
(二)經市人民政府批準,可免購國家重點建設債券。
(三)以自籌資金新建技術開發的生產、經營性用房,自1990年起五年內免征建筑稅。
第二十八條開發區內列入本市發展新興技術和新興工業項目計劃表的單位和新產品,可享受《*市發展新興技術和新興工業暫行條例》所規定的優惠待遇。
第二十九條開發區內新興技術企業的生產、經營性基本建設項目,按照統一規劃安排建設,優先安排施工。
第三十條開發區內新興技術企業進出口業務的海關監管事項按下列規定辦理:
(一)開發區內的新興技術企業生產出口產品所需的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免領進口許可證,海關憑合同和市人民政府指定部門的批準文件驗放;屬于國家限制進出口或者實行進出口許可證管理的產品,需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進出口批件或進出口許可證。
(二)經海關批準,在開發區內設立保稅倉庫和保稅工廠,海關對進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進行監管,按實際加工出口數量,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工商統一稅或產品稅(或增值稅);保稅貨物轉為內銷,必須經原審批部門批準和海關許可,并照章辦理進口納稅手續。
(三)新興技術企業進口儀器和設備,憑審批部門的批準文件,由海關按有關規定辦理。
(四)新興技術企業出口其生產的產品,免征出口關稅。
第三十一條新興技術企業出口所創外匯,三年內全額留給企業;從第四年起,地方和創匯企業二八分成。地方外匯分成部分留給開發區,由開發區總公司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使用。
第三十二條所有減免的稅款和分成外匯,由企業專項用于新興技術開發和生產的發展。
第三十三條銀行對開發區內的新興技術企業優先予以貸款支持。對外向型的新興技術企業,優先提供外匯貸款。
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新興技術企業所用貸款,經財政稅務部門批準,可以稅前還貸。
開發區內可設立創業投資公司,支持新興技術創新發明項目的投入生產。
第三十四條開發區內企業根據國內及國外人士提供新興技術后的創利狀況,可按照批準的合同規定讓其分享利潤。
第七章人才管理
第三十五條開發區內的新興技術企業事業單位在人事、勞動工資、收益分配、人才培訓等方面根據國家和本市的有關規定享有自。
第三十六條允許新興技術企業按規定招聘技校畢業生、中專畢業生、大學畢業生、留學生和國外專家。
開發區內企業可按規定聘用在原單位辭職的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其就聘后的工齡與原工齡連續計算。
第三十七條經市人事等部門批準,外地優秀科技人員可以到開發區工作,并報進本市戶口;經市人口控制部門批準,可以減免繳納城市建設費。
第三十八條開發區內建立培訓基地,有計劃地培訓發展新興技術產業所需要的中、高級的研究、開發、中試、生產、經營和管理人才以及技術工人。
第三十九條開發區內的企業事業單位根據工作需要和本人實際能力,擇優選擇干部,并可按國家有關規定有選擇地聘用離、退休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
第八章附則
第四十條開發區內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除適用本條例外,同時適用《*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條例》。
篇5
【關鍵詞】 九龍江三角洲;城鎮發展規劃;“一城一港、兩軸四片”
【中圖分類號】 TU984.11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727-5123(2009)02-021-02
Discuss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Jiulongjiang Zhangzhou cities and towns delta
【Abstract】 Cities and towns of the Zhangzhou Development Planning Jiulongjiang Delta analysis and explore further improve the planning of effective measures to deepen the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Zhangzhou Jiulongjiang Delta town planning, to promote a virtuous circle of economic Zhangzhou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Jiulongjiang Delta; Urban development planning; "One city, one port, two axis and 4 areas"
1 引言
近年來,漳州市根據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以及根據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工貿港口城市與建設廈漳泉城市聯盟的需要,對九龍江三角洲城鎮發展提出以漳州市為中心城市的“一城一港、兩軸四片”的發展戰略規劃,到2020年規劃城鎮總人口規模為220萬人,建設用地221.5平方千米。
2 “一城一港,兩軸四片”的含義
一城,即漳州中心城市,包括薌城區、龍文區及橋南片區(含薌城區的橋南和龍海市的九湖、顏厝兩個鎮),規劃人口規模80萬人,建設用地80平方千米,布局金融、商貿物流、服務及部分加工、制造工業,主要職能為生態工貿港口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花果之都、閩東南中心城市之一和區域通樞紐,其空間發展策略為東進和南跨。一港,即漳州港,為廈門港區重要組成部分,位于招商局中銀漳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龍海市港尾鎮,規劃人口規模20萬人,建設用地22平方千米,主要發展海港、航運、臨港工業、和倉儲物流,是兼有渡假功能的現代海濱港口開發區,其空間發展策略為南進。四片,即指位于九龍江東西發展軸上的金峰片(含靖城)、角美片;東南發展軸上的龍海片;北部次軸上的長泰片。
金峰片,包括中心城區金峰工業區、石亭、天寶、浦南和靖城萬利達工業園區,規劃人口規模30萬人,建設用地30平方千米,為高新技術產業和制造業為主的現代綜合新城,其空間發展策略為北上和西拓。
角美片,位于九龍江東西發展軸的東極,與廈門海滄經濟區接攘,包括以燦坤工業園為龍頭的龍池開發區、角美開發區和角美鎮,規劃建成漳州東部中心城區、閩臺民俗文化交流中心和制造業工業基地。規劃人口規模45萬人,建設用地45.1平方千米,其空間發展策略為東連成片。
龍海片, 位于九龍江西溪與北溪交匯出??谀习?是漳州與廈門灣經濟區對接的重要窗口,目前設龍??h級市,規劃區包括石碼、海澄、榜山、紫泥,將建成漳州的副中心,為工貿港口城市,規劃人口規模30萬人,建設用地26.5平方千米。其空間發展策略為北拓和南進。
長泰片,位于九龍江北溪以北,含長泰的武安、積山和龍文區的郭坑,現鷹廈鐵路漳州東站設在郭坑,另有省道郊柏線和長泰――角美公路貫穿,是漳州的北大門,交通方便,可建成區域通樞紐,發展小型加工和制造業工業,成為生態農業、旅游業為主的生態型園林城區,規劃人口規模15萬人,建設用地12平方千米。其空間發展策略為東拓和南進。
3 發展優勢與發展機遇
漳州市地處福建東南沿海,位于北緯23.6度到25度之間,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溫度21℃,氣候條件優越。它整個地形依山面海,呈傾斜狀和臺階狀,山勢走向由西北向東南,西北有武夷山脈和戴云山脈擋住寒流入侵,東南面臨開闊的東海,溫濕氣流源源而來,構成了一個得天獨厚的區域性氣候。由此可見,漳州的自然條件十分優越。
漳州毗鄰廈門、汕頭兩個經濟特區,與臺灣隔海相望,是國務院批準的閩南廈漳泉經濟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份,也是福建最南端的一個地級市,下轄一市二區八縣,有120個鄉、鎮、街道。全市土地面積1.26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682公里,海域面積1.8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58萬人,其中市區建成區面積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4萬人。
漳州素有“魚米花果之鄉”的美譽,物產豐饒,為文明富庶的經濟開發區、國家外向型農業示范區,也是閩西南的商貿重鎮和富有亞熱帶風光的濱海城市。漳州人民勤勞勇敢、民風淳樸;歷史上人才薈集,俊賢輩出,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寶地。曾先后榮獲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科技先進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省級衛生城市、省級園林城市等光榮稱號。
漳州風景倚麗,青山碧水,山川秀美,氣候宜人,避署勝地東山島被譽為“東方的夏威夷”,朝圣寶地三平寺終年香火連綿,聞名海內外,宋城趙家堡、千年古剎南山寺、花香蝶舞百花村,更是旅游的好去處。
漳州還是福建省主要的僑鄉之一,也是臺胞主要的祖籍地,對外開放較早。1985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沿海經濟開放區,此外還有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東山港、東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國外向型農業示范區、最近由國家外經貿部、國家農業部、國臺辦聯合批準設立的海峽兩岸(漳州)農業合作實驗區,形成了多層次、多功能、全方位的開放格局。
總之,漳州有著豐富的淡水資源、充裕的農產品資源、交通條件和通關條件也很方便,同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閩臺特色。
另一方面,實施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戰略,構建廈漳泉城市聯盟,實現廈漳泉經濟一體化,對于九龍江三角洲城鎮的發展,是個很好的機遇。
4 漳州九龍江三角洲城鎮發展規劃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漳州九龍江三角洲城鎮發展規劃,可以認為是實事求是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一城一港、兩軸四片”的發展戰略規劃,符合中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要求,與福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要求相一致,可以適應未來發展需要。但是,在該發展戰略的實施過程中有一些問題還必須加以把握,才能達到我們預期的目的,下面對此提出若干建議,以供探討研究。
4.1 規劃要有前瞻性,對九龍江三角洲城鎮的發展,結構形態未來的演化要留有余地。
4.2 各城鎮之間,功能分區布局,要從全局角度或“大漳州”發展的可能格局進一步協調(“一城一港、兩軸四片”將來存在合而為一的“大漳州”發展可能)。
4.3 九龍江三角洲的“一城一港、兩軸四片”的建設,其道路系統規劃要留有銜接的可能,以應對將來“大漳州”城市發展格局的可能。
4.4 根據廈漳泉三市聯盟各港區功能定位和職能分工,加強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項目建設的協調,合理布局九龍江三角洲的“一城一港、兩軸四片”內的重大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項目。
篇6
論文關鍵詞:區域環境評價;新經濟開發;REIA;污染物預防
一、區域環境評價的概念
從1979年中國實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至今,其相關制度在保護自然環境、防治污染、協調開發建設和環境保護方面就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帶動了眾多區域性開發建設項目的發展,例如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旅游度假區及邊貿開發區等,使多個建設項目在相同地區,相近時間陸續開展。屆時,如果對各建設項目進行逐個環境影響評價(EIA),就不能準確預測最終的環境變化,不能顯示區域開發的總體環境影響,進而導致無法采取合理的環境保護對策,使環境質量目標的實現落空。故而,應當將這類開發建設項目看作一個整體,綜合考慮全部區域開發的建設行為,開展區域開發環境影響評價,即區域環境影響評價(REIA)。從理論上說,REIA可歸入戰略性環境影響評價(SEIA或SEA)的范疇。
二、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的類型
為了達到即定的目標和要求,依照評價的性質、行政區劃、區域類型、環境要素等,可以把REIA劃分成多種類型,與開發建設項目息息相關的常見類型有:
(一)新經濟開發區環境影響評價
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來,我國在沿海省市開辟了一系列新經濟開發區。這些經濟區一般都有各自的經濟發展規劃,有的制定了區域環境規劃,因此,應該開展相應的區域環境影響評價。
(二)現有城市發展的環境影響評價
我國發展經濟的特點之一是:依托現有工業基地,以骨干企業為主體,利用它們的經濟基礎和技術優勢進行新建、擴建和技術改造,以擴大再生產,從而形成了許多以大型企業為主的老工業開發區(如東北老工業基地)。這些開發區的建設普遍都需制定相應的環境規劃,做好區域環境影響評價。
三、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的作用
(一)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是環保部門進行區域發展綜合決策的有效途徑
進行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就是在制定區域開發建設決策之前,對區域資源開發利用的合理性、自然環境、生態系統的現狀和目標、區域環境承載力、區域廢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度以及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進行論證和評估。按區域可持續發展要求,調整區域的總體發展規劃,為產業的合理布局和環境功能的科學規劃提供有效依據,為區域經濟建設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提供保障,真正將環境保護做為區域開發綜合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是實現污染物排放總量有效控制的重要保證
單一建設項目的EIA,使合理確定區域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成為空談;因為評價范圍小,導致許多單項環評無法對區域大氣和地表水環境容量進行估算。而區域環評卻能對確定的區域,著眼于整體,根據區域環境規劃與保護目標、功能區的劃分、區域環境質量和區域污染源狀況來研究區域環境容量和環境承載能力,較準確地制定區域污染物總量控制計劃,為實現總量控制奠定基礎。
(三)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為污染物有效集中控制創造了條件
對污染物進行集中控制和綜合治理是兼經濟合理性和技術可行性為一體的污染綜合防治措施。單項建設項目環評雖說能把擬建項目的環境污染防治措施的技術經濟可行性充分的詮釋,但對區域環境綜合治理和污染集中控制只能提出宏觀建議。在這方面,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有其優越性,即可根據區域產業結構、工業布局和總量控制目標,對區域開發建設活動進行有效的整體規劃,應用“工業生態原理”,在循環經濟理念的指導下,使一個項目排出的廢物成為另一個項目的原料,實現區域內資源的充分利用;在上述基礎上,再提出統籌治理和基礎設施規劃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控制方案),為區域污水集中處理與資源化、以及推行集中供氣供熱工程創造條件。
(四)有利于識別不良的累積效應并在區域范圍采取對策
單個建設項目的EIA難以從整體上分析其與區域過去、現在和將來的開發建設所產生的累積效應。REIA有可能比較確切和全面地分辨區域各時段的開發對資源、生態系統和人類生活可能產生的惡性累積反應,進而提出針對性對策,加以預防和消除。
四、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和意義
一般而言,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是在區域開發規劃綱要制定之后和區域開發規劃方案實施之前。實際上,區域開發規劃設計方案的制定和環境影響報告書(EIS)的制定是一個同期,互補的過程,環境影響評價隨著區域開發規劃的啟動就同時介入了,以區域環境特征等因素為基準,綜合區域開發性質、布局和規劃,進而編制出區域開發規劃方案,評價每一個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見,分析修改后的方案的環境影響度,最終達到協助形成區域經濟發展與區域環境保護協調的區域開發規劃和區域環境管理規劃的目標,促進整個區域可持續性開發。
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在區域開發規劃與區域環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區域開發活動的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意義:
(一)從宏觀角度上說,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對區域開發活動的選址、規模、性質的經濟技術可行性進行的考慮分析可以避免決策的重大失誤,盡可能的減少對區域自然生態資源和環境的損害。
(二)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是區域開發各功能的合理布局、入區項目的優化選擇等決策的有效依據。
篇7
初春,陽光明媚,對于酷愛戶外運動的北京市市民老張來說,這個周末又是一個出行的好天氣。老張欣喜之余,也在琢磨:近幾年擾人的沙塵暴越來越少,那么是誰筑起了這道綠色的屏障?
答案就在于北京后花園――河北豐寧縣的退耕還林、大力治沙,換來了豐寧的青山綠水,也換來了北京的一片藍天。令人期待的是,以后將有越來越多的區域調整發展路徑,走向可持續發展。
6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未來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確定不同區域主體功能,并據此明確開發方向和政策,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
《規劃》在國家層面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區域。
區域規劃演變
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概念最早形成于2006年,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是“十一五”規劃綱要的重要內容。歷時四年,總算在“十一五”收官之年出臺。
樊杰,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發改委“主體功能區規劃方案研制”課題組負責人,經歷了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整個過程。鑒于《規劃》出臺時間之久,他認為,除了空間規劃的編制本身需要一定時間外,新規劃已經打破過去的行政區規劃體制,以及以行業、產品、計劃為形態的規劃,相應社會體制的轉型、配套體制的改革等都需要一定時間。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區域問題若不能協調發展,整個國家的競爭力就難以提升。
在我國正式啟動“主體功能區發展規劃戰略研制”之前,“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等區域發展規劃已經實施,這與主體功能區發展規劃之間又是一種什么關系?
“我國區域發展理念是一個不斷摸索、不斷完善的過程。這些區域板塊戰略的提法,時代性特點突出,但是政策和戰略缺乏長期性、穩定性?!狈苷J為,事實上,我國一直缺乏一個更具前瞻性和戰略性空間布局的總體規劃,這樣導致每一屆政府都有自己的判斷,區域規劃也處于不斷調整的過程中,造成很大的調整代價。如果有一個長遠的規劃,比如說50年―100年的藍圖,那么每一屆政府只是在這個長遠框架下去做下一階段工作。
目前來看,對于區域規劃,政府已經明確了“兩個轉型”。一是從過去更多的把國家作為一個整體的發展目標(發展目標又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目標),轉型為現在更多地考慮根據各個區域自身條件確定不同的發展模式。在推進國家總體發展目標實現的同時,承認不同區域應該發揮不同作用、選擇不同的發展道路,并據此制定出符合當地發展條件的發展目標。
二是區域發展更加強調時代性和前瞻性,更多考慮不同區域間如何發展,通過合理的補償方案和協調機制,使按照國家不同功能定位發展而經濟受益不同的區域,能夠協調均衡和諧的發展。
樊杰闡述,主體功能區分為兩級,一個是國家級的,比如三江源的治理,由國家重點投資,重點建設。另一個是國家要求各個省也要編制出功能區規劃,每個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發展戰略和規劃。市縣政府不再劃分主體功能區,而是要落實國家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對本市縣的主體功能定位,在此基礎上對本市縣轄區進行具體的功能區劃分。
“主體功能區不是包治百病,并非能解決區域的所有發展問題”中國社科院工業布局與區域經濟研究室主任魏后凱認為,因為主體功能區主要是強調空間管治,明確空間開發的紅線或藍線,而不是從幫助和扶持問題區域發展的角度出發。
利益博弈
“某種程度上來說,規劃過程就是一次利益調整和再分配過程。當進行理性層面的分析時,主體功能區規劃已經取得共識,然而規劃的編制和實施還是遇到體制上的障礙。”樊杰認為,沖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具體方案編制;配套政策的調整;規劃資源和規劃體系重新整合過程中,權力職責的重新分配所引起的敏感性和爭奪。
他坦承,規劃過程中就有一些地方托關系,希望不被劃入禁止開發區或者限制開發區。
一位西部縣官員就表示了他的擔心:現在正是這個縣加快發展的好時機,如果一旦被劃入限制開發區,很多政策將會改變,發展方式也會有較大不同。
主體功能區規劃實質上是中央和地方發展權的博弈。曾經有一個詰問很受關注:“難道云南的老百姓只有為北京、上海的游客唱歌跳舞的權利?”
對于地方“發展權”,樊杰有著自己的認識。首先對“發展”要樹立正確的理念,區域發展規劃要堅持以人為本,各地應該有發展權,生活在我國不同區域的人民都應當有享受基本生活質量大體相等的權利。
但如果地方不顧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盲目追求經濟增長而付出昂貴代價,很不值得。長期以來,很多地方把追求GDP的增長作為核心戰略,導致各個地區并沒有選擇一個合理的、差異化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
主體功能區規劃就是要解決這個現實問題: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發展功能定位――強調尊重自然,強調增強國際競爭力,同時要通過多種途徑,解決不同區域的百姓生活質量存在較大差距的問題。人人能夠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這樣的區域發展格局才是真正的和諧家園。
值得欣慰的是,很多地方對于“發展權”已經有了客觀、理性的認識。上述西部縣官員坦承:“憑良心講,我們只能走生態發展的道路,這是我們的比較優勢,雖然眼前來看,我們犧牲了一些經濟利益,但從長遠來看,是具有可持續發展的。”
在長期的調研過程中,樊杰發現主體功能區在利益分配的需求上也呈現出差異化。
有一些地方積極要求多劃重點開發區,也有一些地方則希望多劃限制開發區。目標都是爭取更多的發展機會。不過,共同的一點是,在重點開發區上,每個省都希望至少有一塊“國字招牌”。
另外,相比東部,中西部對重點開發區的要求也并不一定更強烈。中西部深知自身的開發條件,而東部普遍具有重點開發的條件,在要求有一個重點開發區上,大家是持平的;在要求一個省有更多的重點開發區上,應該說東部比中西部更強烈。
“既要給優化開發、重點開發區,設置開發強度的‘天花板’,又要禁止和限制開發區域在履行其主體功能區的同時,實現‘不開發的發展’、‘不開發的富?!蔽汉髣P認為。
打破GDP崇拜
有門戶網站做過調查:對于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最關鍵的問題是什么?結果顯示位列第一的是,56%的人選擇應該建立一套有差別化的政府績效考核指標,不應該再盲目追求GDP。
長期以來,在我國很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都以追求GDP增長為核心發展觀。不顧自身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區域分工條件和比較優勢,盲目追求經濟發展,很多地區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有專家指出,要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政府績效考核指標將是最重要的指揮棒。地方政府作為具有相對獨立利益的主體,在政府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沒有改變的情況下,追求GDP的增長仍然是其工作的重點,導致構建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動力不足。
比如廣東河源市被劃分為限制開發區,河源市政府隨即調整官員考核新方案,做出有益探索??己藘热莅ㄆ邆€方面,分別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黨的建設、平安建設、生態建設。其中,生態建設的權重被提高到了14.8%,僅位居經濟和社會建設之后,排名第三。
“什么時候關注生態、關注環境成為官員的游戲規則,什么時候就是真正實現主體功能區初衷的時候?!币晃坏胤秸賳T的解讀意味深長。
原有的行政規劃也是主體功能區建設中需要努力突破的地方。開發模式由以行政區劃為界限,轉向以功能定位為導向,這是兩種不同的體制。行政區經濟就是各級政府按行政區來組織經濟活動,這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功能區經濟則是按照市場規律自然發展的一種經濟組織模式。主體功能區的劃分則是依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
兩者劃分的依據不同,主體功能區和行政區的范圍就不可能重合。一個市縣可能同時存在幾種功能區的類型,一個功能區也可能覆蓋多個地區。所以應該注重跨行政區域的共同利益,以更開放的思維來統籌好人口、產業和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主體功能區建設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實現不同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但由于不同功能區的發展條件和發展定位不同,不同功能區的財政能力和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也存在差別。所以加大對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和生態補償尤為重要。
在廣東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中,河源市被化為限制開發區,河源市市委書記陳建華曾在廣東省省委領導的一次調研中自曝“家底”:人均GDP僅為全省人均水平的1/3、財政自給率尚不足1/3、全省16個重點扶貧開發縣河源占了近1/3。
陳建華希望在生態發展區的政策下,省里能夠把山區的教育、交通基礎設施、環保設施、生態公益林建設四個方面的公共服務建設給承擔起來,這樣山區才能輕裝前進、科學發展。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撰文指出,針對限制開發區可以實行支持―補償型財稅政策。限制開發區雖有一定開發空間但已不大,重點在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的區域。財稅政策應當對這類區域加大轉移支付的支持力度,并發展生態補償機制。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財稅政策包括:一是縱向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國家對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可認為是補償功能區因保護生態環境而犧牲經濟發展的機會成本。在今后的財政轉移支付改革中,可以增加生態功能區因子和現代化指數等因子,以便使中央對地方的財政轉移制服強化其生態補償功能。二是生態建設和保護性投資政策。主要適用于支付生態功能區因滿足更高的生態環境要求而付出的額外建設和保護的投資成本。三是地方同級政府的財政橫向轉移支付,適宜用于跨省界流域下游對上游、城市引用水源地和轄區由小流域上下游間的生態報償。四是稅費和專項資金。以優化改進的資源稅和適時征收必要的環境生態稅,并整合現有相關資金渠道,建立專項資金(基金)用于國家履行生態補償的責任和限制開發區內扶貧責任。
篇8
《四川省“十二五”防災減災規劃》
自然災害百萬受災人口死亡人數在同等致災強度下較“十一五”時期明顯下降,年均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占生產總值的比例控制在1.5% 以內;全省洪澇災害年均直接經濟損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1.1% 以下;突發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85% 以上;天氣預報可用時效達到7天以上,精細化到鄉鎮的災害性天氣落區和強度預報準確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 5% 以上;常規氣象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95% ,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90% 以上;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能夠監測 1.5級以上地震、其他地區能夠監測2.0級以上地震。全省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報網和監測預警系統,20分鐘內完成地震烈度速報;每個城鄉基層社區確保有1名災害信息員。建設綜合減災示范社區200個以上。
《四川省“十二五” 能源發展規劃》
《四川省“十二五”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
《四川省“十二五”會展業發展規劃》
《四川省旅游標準化發展規劃(2011―2015)》
《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
《四川省“十二五”就業和社會保障規劃》
《四川省“十二五”人口發展規劃》
《四川省房地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四川省“十二五”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推廣發展規劃》
《四川省畜牧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征求意見稿)》
《四川省“十二五”防災減災規劃》
《四川省“十二五”開發區發展規劃》
《四川省“十二五”綜合交通建設規劃》
新興產業
《四川省“十二五”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
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重要骨干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力爭達到5%以上,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節能環保等領域建成一批國家和省級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平臺,突破 60 項關鍵核心技術;打造 100 個銷售收入突破10億元的重點產品,培育10戶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龍頭企業;力爭在“十 二五”期間,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到2015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突破10000 億元,增加值超過3000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左右,對產業結構升級、節能減排、增加就業等帶動作用明顯提高。
《四川省“十二五” 能源發展規劃》
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32% 左右,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下降到41%左右。有調節能力的水電站占水電裝機容量的比重提高到60% ,60萬千瓦及以上煤電機組占煤電裝機容量的比重提高到50% 。小煤礦數量減少20% 以上,煤礦總數控制在 1100對左右;形成2-3個1000萬噸以上、10個100萬噸以上生產規模的大企業集團,產量占全省的50% 以上。
單位GDP 能耗比 2010 年下降幅度大于16%,下降到0.874噸標準煤/萬元;單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5% 以上。
服務業
《四川省房地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房地產開發投資穩步增長?!笆濉逼陂g,全省房地產開發投資計劃完成10000億元,年均增長10%。其中,完成住宅投資8000億元,年均增長10%。
城鎮住房建設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間,新建商品住房250萬套,新建保障性住房和改造棚戶區150萬套。
住房供應結構明顯改善。到2015年,保障性住房供應比重由2010年的10%提高到20%。商品住房供應中,中小戶型住房比重達到70%以上。
城鎮人均居住面積進一步提高。到2015年底,城鎮人均住宅建筑面積達到35平方米。
物業管理覆蓋面進一步拓展。城市新建住宅小區(大廈)物業管理面達到100%,舊住宅小區(大廈)物業管理覆蓋面達到60%以上。“十二五”期間,全省“物業管理國家示范小區(大廈)”力爭達到20個,“省級優秀小區(大廈)”力爭達到100個。
《四川省“十二五”會展業發展規劃》
2011-2015年,展覽場次年均增長率達到15%,到2015年達到600個,其中國際展覽10個,規模在5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會10個、3萬平方米以上的20個,1萬平方米左右的中型展會100個;展覽面積年均增長率15%,到2015年達到450萬平方米。會議場次和與會者數量年均增長率15%以上,到2015年,舉辦國際性會議25個、全國性大型會議36個以上;打造定期舉辦,且參與人數10萬人以上的品牌大型節慶文化活動10個以上;2015年,培育壯大10-15個品牌國內乃至國際較有影響力的品牌展會;培育2-3個本土品牌展會進入國家級展會行列,力爭每年有1-2個大型國際性、國家級經貿展會在四川省舉行或落戶四川省;規劃建設50萬平方米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到2013年,成都室內展覽面積達到30萬平方米。綿陽、樂山、雅安、宜賓、瀘州、南充、廣元、遂寧等市,規劃建設適合當地會展業發展的10萬平方米以下中小型展館;到2015年,形成以行業協會為指導、專業展覽公司為主體的辦展格局,市場化展會實現90%以上;2015年,會展業直接收入72億元人民幣,拉動經濟社會效益力爭突破500億元人民幣,會展業成為全省現代服務業的支柱產業之一。
《四川省旅游標準化發展規劃(2011―2015)》
健全四大標準體系,建立健全旅游業基礎標準、旅游業要素系統標準、旅游業支持系統標準和旅游業工作標準四大業務領域標準,形成完善的旅游業標準體系;建立四大運行機制,建立旅游標準動態優化機制,形成科學研制、動態提升、不斷優化的旅游標準制修訂工作制度,建立旅游標準化組織協同機制,建立旅游標準化宣傳推廣機制,建立旅游標準化監管評估機制;形成四個創新突破,在旅游標準自主創新和領域拓展、旅游標準化管理體制與機制創新、旅游品牌培育和質量提升、旅游標準化理論的研究與標準體系的構筑等四個方面形成新的突破;實現四個有效提升,有效提升旅游行業規范度和旅游標準領域覆蓋率,有效提升旅游產品質量和管理服務水平,有效提升旅游產業素質和旅游產業地位,有效提升旅游強省建設能力和旅游國際競爭力。
社會民生
《四川省“十二五”就業和社會保障規劃》
“十二五”期間,實現全省城鎮新增就業4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 以內。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明顯增加,就業率高于當年全國平均水平。到“十二五”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總數達到2300萬人以上,勞務總收入達到 2150億元以上,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大致調整為38:27:35。
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754萬人。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3% 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穩定在95% 以上。農村“五?!奔泄B率達到50% 。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100萬套以上,改造棚戶區 30萬戶左右。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政策范圍內住院醫療費用支付比例分別達到75% 、70% 、80% 。
《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
五年城鎮新增就業400萬人,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總量達到23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制度全覆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1754萬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達到2700萬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3%以上,參保人數達到2180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60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680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60萬人。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穩定增長,60歲以上農村居民和城鎮非就業居民普遍享受政府提供的基礎養老金待遇,并逐步提高待遇水平。城鎮居民醫保在政策范圍內住院醫療費用支付比例達到70%,職工醫保達到75%以上。社會保障卡發放數量達到5000萬張,覆蓋人口約60%。
全省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到299萬人,技能人才總量達到252萬人。引進國(境)外人才的層次和數量能夠適應四川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13%以上。
各類企業全面實施勞動合同制度,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普遍建立,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90%,企業集體合同簽訂率達到80%。
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結案率達到90%以上。勞動保障監察執法體系更加完善,以網格化、網絡化管理為基礎的預防預警機制基本建立,勞動者權益得到有效維護。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機構比較健全,設施設備更加完善,信息網絡互聯互通,服務流程科學規范,服務隊伍素質優良,服務水平顯著提高,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規范、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
《四川省“十二五”人口發展規劃》
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控制在1.8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年均控制在5.6‰左右,人口總量控制在9200萬人(約束性目標)左右。普及學前1年教育,學前3年毛入園率達到70%。高中毛入學率達到85%;高等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全面實施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覆蓋率達到80%;出生缺陷發生率升高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嬰兒死亡率下降到11‰以下;孕產婦死亡率下降到33/10萬以下。全省出生人口性別比下降至110左右。實現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計劃生育服務管理覆蓋率達到85%。
開發區
《四川省“十二五”開發區發展規劃》
2015年全省開發區生產總值達到1萬億元以上,占全省經濟總量的比重提高到1/3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 7500億元以上,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50% 以上;地方財政收入達到800億元以上。到2015年末,開發區累計吸納就業人數達到160萬人以上,銷售收入過 1000億元的開發區達到6個以上、過500億元的達到10個以上。
到2015年末,開發區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主導產業集中度提高到80% 左右;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 3% 左右,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0% 以上,開發區引進國內省外資金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40% ,實際利用外資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50% ,出口占全省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50% 。
農業發展
《四川省“十二五”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推廣發展規劃》
到2015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6%;重點轉化國家或省級農業科技成果260項,獎勵農作物及畜禽水產良種轉化項目20-25個,重點扶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10-15家;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主要畜禽良種覆蓋率達到80%以上,林木良種使用率達到60%以上;主導新品種、主推新技術推廣應用面達到85%以上。
《四川省畜牧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征求意見稿)》
全省畜牧業產值年均增長3.8%,到2015年,全省畜牧業產值達到2240億元,農民人均畜牧業現金收入力爭達到2500元;全省豬、牛、羊、家禽和兔出欄比“十一五”末分別增長15.0%、20.0%、20.0%、25.0%、35.0%;畜產品精深加工率達到45.0%;治理退化草地1億畝,草地植被蓋度提高10個百分點,草原生態功能逐步得到恢復。
交通運輸
《四川省“十二五”綜合交通建設規劃》
鐵路:力爭新增鐵路新線2500公里,其中快速鐵路 2200公里,進出川鐵路4條,通車總里程達到6000公里,形成11條進出川鐵路大通道。實現成都至重慶1小時左右通達,至西安、蘭州、貴陽等周邊省會城市 4小時左右通達,至環渤海、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8小時左右通達。
公路: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3700公里,進出川高速公路 11條,通車總里程達到 6350公里,形成 18條進出川高速公路大通道,基本實現高速公路網絡化。累計建設干線公路14162公里,其中建成二級及以上公路8300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9.3萬公里。
篇9
今天上午,開發區等個縣市區匯報了工業聚集區和開發區建設情況,總的來看,各縣市區高度重視工業聚集區和開發區建設工作,并謀劃實施了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好勢頭。一會兒,國權副市長還要就工業聚集區和開發區建設進行具體部署,請大家認真抓好貫徹落實。下面,我先講三點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工業聚集區和開發區建設的重大意義
目前,工業發展與資源、要素、環境約束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工業發展面臨著一系列瓶頸制約,主要有:用地指標趨緊、環保門檻抬高、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產業鏈條不完整、資源循環利用程度低。形勢要求我們,破解瓶頸制約,促進集約節約集群發展,加快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必須以工業聚集區、開發區建設為抓手,推動企業、項目入區進園,這也是縣域經濟發展上水平最有效、最可行的路徑,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園區建設一是可以為企業提供良好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服務;二是可以為企業提供便捷的金融、物流、餐飲、商貿等生產性、生活;三是可以集中建設和利用環保設施;四是可以集約節約利用土地;五是可以為企業發展提供最經濟、最齊全的上下游資源、產品和服務;六是有利于企業及時掌握市場信息,開拓市場,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七是有利于企業吸引技術和人才;八是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因此可以說,加快工業聚集區、開發區建設是推進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提高新型工業化水平的重大舉措,是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抓手。各級政府和部門要深刻認識加快工業聚集區、開發區建設的重大意義,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創新發展理念,明確發展目標,強化工作舉措,以工業聚集區、開發區建設為切入點,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重點項目建設,不斷壯大經濟總量,提升產業的競爭力,推動全市經濟的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二、牢牢把握機遇,切實增強緊迫感和主動性
加快工業聚集區、開發區建設面臨著許多難得機遇。第一,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階段。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兩個方面,一是投資持續增長,二是對外出口不斷擴大。從目前情況看,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大出口國,外貿出口的增長潛力日漸微小,依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正在減弱。有專家指出,中國經濟至少還有十年的快速增長期,原因就在于中國有城市化這個重要的拉動力。目前,世界上中等發達國家城市化率已達到以上,而我國只有。加速城市化進程,不僅可以帶動投資增長,而且還可以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為工業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也為加快工業聚集區、開發區建設,提升工業化發展水平創造了重要契機。第二,環經濟圈、()都市圈、沿海地區發展規劃,三個國家級戰略都和直接相關,這在全國地級市中是絕無僅有的。在新一輪發展熱潮中,我們不僅具有沿海優勢、土地優勢和低成本優勢,而且隨著這些國家級戰略的實施,還能夠享受到更多的優惠政策支持,為我們加快工業聚集區、開發區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第三,隨著黃驊港綜合港區的通航,高鐵、高速公路即將通車,的區位優勢、交通優勢正在加速轉化為發展優勢、競爭優勢,使我們對項目、資金、技術、人才的吸引能力不斷增強,為加快工業聚集區、開發區建設構筑了強力支撐。第四,我國經濟結構重大調整、重組的機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發達地區、發達城市都在發展工業,目前發達地區已進入了后工業化時代,正處在從工業向服務業轉型的發展階段,許多傳統工業、總部經濟的生產基地必然要轉移到附近中小城市和縣城。比如,人均GDP已超過萬美元,城市土地價格大幅攀升,工業企業生存空間十分狹小,這就為我們承接產業轉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希望各縣市區緊緊抓住這些難得的機遇,以工業聚集區、開發區建設為突破口,大力引進項目、資金、技術和人才,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
三、抓住重點,力促工業聚集區、開發區建設上水平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要綜合運用好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和政府配置資源這只有形的手,尤其要理清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和部門應該抓什么,不應該抓什么,應該抓的必須要抓到位,不應該抓的就堅決放手,交給市場。
第一,抓好規劃編制。規劃是建設和發展的基礎。各縣市區要高起點、高標準精心編制好工業聚集區和開發區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科學合理地擺布項目和基礎設施,提高配套服務能力和設施利用能力。要搞好工業聚集區、開發區與城鎮發展規劃的銜接,形成“二產促三產,三產服務二產”的良性互動發展格局,提高集約集群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集中必要的財力、物力,著力解決好工業聚集區、開發區水、電、路、氣、訊,以及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配套設施建設,為招商引資、項目入區和企業生產經營提供良好的硬環境。
第三,抓好軟環境建設。軟環境就是競爭力。要在國家政策法規范圍內,加緊研究工業聚集區、開發區吸引項目、資金的優惠政策。有關部門要把為企業服務作為最重要的職責之一,牢固樹立為投資者、為企業發展服務的理念,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簡化辦事手續,提高辦事效率,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第四,抓好服務水平提升。各級政府和部門要認真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努力提高政務服務水平,積極為企業生產經營提供一流服務。要積極組織開展銀企對接活動,探索融資貸款擔保新機制,為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大力開展面向企業的管理培訓和面向技術人員、一線職工的技術技能培訓,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發揮行業協會、企業服務機構的職能作用,組織好產業、產品的對外宣傳推介活動,通過組織開展各類展銷會、促銷會等形式,幫助企業開拓市場。
第五,抓好招商引資工作。要強化開放理念,借力發展理念,把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作為工業聚集區和開發區建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各工業聚集區、開發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資、擴大開放上,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實行激勵政策,把工作人員工資、獎金與招商引資成效掛鉤,充分調動方方面面招商引資的積極性,推動工業聚集區、開發區建設上規模、上層次、上水平。
第六,抓好土地資源配置。土地已成為項目建設的瓶頸,要進一步創新思路,靈活方式方法,認真研究解決制約項目建設和企業發展的土地瓶頸問題。一是要搞好項目包裝、跑辦,爭取更多項目列入省重點項目。二是對于省分配給市的土地指標,要向工業聚集區、開發區重點項目傾斜。三是各縣市區要積極探索破解土地瓶頸制約的新途徑、新辦法,尤其是要保證重大產業項目建設用地需要。
第七,抓好政府管理。在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相關職能部門要切實履行好監督管理職能,尤其要重點抓好安全生產、食品安全和企業依法依規經營等工作,確保不出現重大惡性事故發生,維護良好的地區形象、產業形象,為各類企業穩定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四、明確目標,落實責任,狠抓工作落實
全市上下要把工業聚集區、開發區建設作為抓工業化發展、抓項目建設的重要平臺,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切實抓好工作落實。
第一,要明確目標。要進一步明確,各工業聚集區、開發區是全市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增長亮點,因此,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稅收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要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達到以上,爭做全市經濟發展的“領頭羊”。
篇10
第一條為了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和貿易,加快上海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凡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在上海市設立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開發區),均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開發區應按照上海市經濟發展戰略和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以吸收外資發展新興技術和新興產業,舉辦先進技術企業和產品出口企業為主。根據需要也可興建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外事活動場所和舉辦旅游、提供寓所等服務性項目。
第四條本市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為開發區投資者提供良好的生產、經營條件,不斷完善供水、供電、供煤氣、排水、通信、道路、倉儲運輸、生活服務等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
第五條開發區內投資者的投資、財產、收益和其他合法權利,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保護。
開發區內的企業、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第二章組織管理
第六條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外國投資工作的部門是開發區的管理機構,對開發區行使以下職權:
(一)組織制訂和修改開發區發展規劃,經市人民政府批準后組織實施;
(二)制訂和開發區的具體管理規定;
(三)按照規定的權限,審批開發區內的投資項目;
(四)檢查、督促、協調開發區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水、電、氣、通信等公用設施的供應;
(五)檢查、監督、協調市有關部門和其他單位設在開發區的分支機構的工作;
(六)協調解決開發區內各項目在建設和經營過程中的問題;
(七)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職權。
第七條除本條例第六條授予開發區管理機構行使的各項職權以外,開發區內原由市或區人民政府各主管部門分管的基礎設施、土地房產、環境保護和公安、交通、消防、文化、教育、衛生、綠化、計劃生育等工作,仍由各主管部門負責管理。
第八條開發區公司按照市人民政府批準的發展規劃,負責本開發區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房產經營,協助投資者興辦企業,并幫助聯系水、電、氣、通信等公用設施的供應工作。
第三章投資與經營
第九條鼓勵外國的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在開發區內投資,舉辦外商投資企業或者采取我國法律允許的其他形式進行投資、經營。
國內企業、其他經濟組織等也可在開發區內舉辦獨立經營的企業或者聯合經營的企業。
第十條在開發區內進行投資,投資者應按照國家和本市的規定辦理申請和審批手續。
第十一條外商投資企業在開發區內使用土地,應按照國家和本市土地使用管理的規定辦理。
第十二條外商投資企業應在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金融機構開立帳戶。如需在國外或港澳地區的金融機構開立帳戶的,應事先經國家外匯管理部門批準。
第十三條外商投資企業必須在上海市境內設置完整的會計帳簿,進行獨立核算,按照規定報送會計報表,并接受財政稅務部門的監督。
第十四條開發區內的企業應在注冊登記部門核準的經營范圍內經營。
第十五條開發區內的外商投資企業有權在批準的合同范圍內,自行制定生產經營計劃;籌措、運用資金;采購生產資料和銷售產品。
第十六條開發區內的外商投資企業可根據生產經營需要,自行確定其機構設置、人員編制、工資標準、工資形式和獎勵、津貼制度。
外商投資企業招聘人員,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外商投資企業勞動人事管理的規定辦理。
第十七條開發區內的外商投資企業應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環境保護和勞動保護的規定,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防止環境污染,保證職工在安全、衛生的條件下工作。
第十八條開發區內的外商投資企業的職工依法建立基層工會組織,開展工會活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第十九條開發區內的企業停業解散,應向原審批部門申報理由,按規定辦理手續。
第四章優惠待遇
第二十條開發區內的外商投資企業,除享受國家和本市規定的有關優惠待遇外,還可以享受本條例規定的優惠待遇。
經批準在開發區內設立的國內企業,除減免稅優惠必須由國家批準外,可以享受本條例規定的優惠待遇。
第二十一條開發區內的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在1995年底前免征地方所得稅。
第二十二條外商投資企業在開發區內自建的房屋或者購置的新建房屋,自建成或購置的月份起,免征房產稅五年。
第二十三條開發區內的外商投資企業,按規定納稅有困難的,經企業申請、稅務部門批準,可減征或免征工商統一稅。
第二十四條開發區內的外商投資企業在生產和流通過程中需要借貸的短期周轉資金,經開戶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審核同意后,應確保貸放;其它信貸資金,優先貸放。
第二十五條外商在開發區內可以按照統一規劃,投資開發場地,從事基礎設施項目的開發和房產經營。
從事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外商投資企業,可享受開發區內生產性企業的優惠待遇。
第二十六條開發區內可以建立保稅倉庫,為開發區內外的企業提供服務。經國家主管部門批準,還可以建立轉口型保稅倉庫和保稅加工區。
第五章附則
第二十七條本條例同樣適用于華僑和*、*、*同胞的公司、企業、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在開發區投資舉辦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