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專題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2: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絡專題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網絡專題的特點

篇1

>> “兩會”專題 網民的兩會 變平的“兩會” 我的“兩會” 古代的“兩會” “兩會”專題實戰演練 2006年全國兩會專題 2011年兩會新聞的特點 “兩會”話題新聞大平臺 圖片新聞?兩會表情 淺談兩會新聞采訪創新 細品兩會網絡盛宴 “兩會”上的青聯委員 “兩會”上的青聯人 海洋――“兩會”的“熱門詞匯” 今年兩會新的看點 發自“兩會”的聲音 未被采用的兩會提案 兩會的企業信號 兩會之后的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藝術 > “兩會”網絡新聞專題的特點 “兩會”網絡新聞專題的特點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周次敏")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海量信息,分欄梳理,信息的數字化壓縮和存儲技術使得網絡媒體具備了無限的容量,而且如今,分欄梳理已經咸了新聞信息處理的最基本方式。在這次“兩會”報道的專題中,各大網站圍繞會議、報告議題、與會代表和社會各界的反映等方面,設置了常規欄目(相同或類似的)和自己的特色欄目(獨特的、具有不替代性)。

即時刷新,全程跟蹤,網絡新聞的近乎零時差傳遞是任何其它媒體所無法比擬的。人民網、新華網和南方網都在專題首頁上采用了滾動條即時播報新聞的方式。網絡新聞專題還采取“跟隨”式的報道策略,對所關注的對象進行“貼身”報道,并著重表現事件發展的過程性和連續性,試圖呈現和還原事件每個發展階段的即時情景,從而使受眾獲得完整的信息認知。

文圖聲像,立體傳播,網絡新聞專題的“超文本結構”顛覆了傳統報道中相對單調的新聞表現形式。“超文本結構”能使文字、聲音。圖片、表格、動畫和影像等多種文本交錯互連,并將這些多種媒體信息集成在一起,構成全新的信息網絡形態。運用這種超文本結構,網絡新聞專題突破了傳統媒體的技術限制,讓新聞內容圖文并茂、視聽共賞。在央視國際的專題里,僅“視聽兩會”這一個欄目就有50個視頻文件,提供給受眾在線觀看。新華網開設了特色欄目――“互動FLASH聞”。

傳受互動,媒體聯動.除了選擇電子郵件、論壇、聊天室、留言板和在線調查等方式,受眾還可以通過手機短信與網絡形成互動,參與到網絡新聞專題中去,變新聞事件的“旁觀者”為“參與者”。新華網和人民網都采用了手機短信的互動方式。通過這些方式,網絡新聞編輯可以知曉受眾反饋回來的意見和要求,并加以權衡,適時有明確目標受眾群的信息,考慮暫時微調新聞編輯方向,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對最新信息的欲求。

篇2

 

幾乎所有的評選標準都帶有一定的價值導向,網絡新聞作品的評選也不例外。經過六年的發展,互聯網產業可謂半年一小變,一年一大變,我國網絡媒體在互聯網產業這條高速列車上也發生著自身變革,從體制到規章,從內容到形態,從傳播理念到傳播渠道都經歷著無形的變化。固然,作為網絡媒體的內核--新聞信息也正在經歷著一場演變:必須以用戶為中心,廣告客戶不再是網站vip 包房唯一的常客,因為網站負責人都非常清楚,哪家網站內容做得好壞,網民用鼠標在投票,過去一味迎合廣告客戶的做法已經受阻。因為網絡媒體不得不遵守互聯網的一個定律:廣告跟著流量走,流量跟著用戶走!只有充分尊重網民,尊重受眾的閱讀習慣,緊緊粘住用戶才是網站發展的制勝之道。所以從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到地方新聞網站,根據各自網站特色的以新聞信息為核心的內容發生了悄然變化。而衡量中國網絡新聞作品優秀的標桿,是中國新聞獎。什么樣的網絡新聞作品才是“好”作品?“好的標準”是什么?“好作品”又必須具備哪些要素和條件呢?當然,“好作品”的標準不可能只有一個,每個人所站的角度和立場不同,看“好作品”的標準和結果也不同。2012 年7 月,《網絡傳播》雜志在對我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業涵蓋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專題采訪調研,分別就中國新聞獎網絡新聞作品中的網絡評論、網絡專題、網絡訪談、網絡專欄四大類別進行逐一探討。

 

新聞專業主義:新聞獎的歸屬

 

“現在的新聞獎評選,不論何種作品的評獎標準,都帶有太多非新聞專業的色彩,甚至很多作品本身(不是個別的)就算不上是新聞,新聞要素不全,不符合基本的消息寫作規范,套話空話很多,形容詞副詞連篇。”針對當前各類新聞獎評選,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陳力丹教授說。

 

現在很多新聞獎評選都把時效作為第一條,因為時效是新聞的標尺,但在陳力丹教授看來,“評選新聞獎的作品,首先要看是否是新聞,有些作品不是新聞,僅僅是觀點的表達,與時事沒有直接的關聯。”針對網絡評論的評選,陳力丹教授的看法是,網絡新聞中當然要有時事評論,評論的要求要以最新的事實為基礎,給人以新思想、新角度,總之,更新常態思維,同時給人以理性的評論或選題才是好的。網絡新聞仍然要遵循是否客觀、真實、全面、公正,這是衡量標準的首選。

 

新聞價值與選題大小在某種程度上不是直接對應關系,“在新聞評選時,仍然要防止以選題的大小來論英雄,并非報道重大政治新聞就是好新聞。”陳力丹教授在接受《網絡傳播》采訪時指出,其實這類報道是最容易做好的,因為均是事先計劃中的事實;非計劃事實的發生和對它的評論,能

 

夠寫出水平、寫出新思維是最難的,如關系人民利益的突發事件就是對整個媒體、對記者乃至整個團隊的一次考驗。

 

關于新聞評選標準,陳力丹認為,其他的標準可以適當提出,但不要喧賓奪主,主要是新聞專業主義的標準:客觀、真實、全面、公正。如果這些都不談,只說時效,以及語言生動、角度、導向等等,結果就是主觀主義盛行。網絡評論要以最新的事實為基礎,給人以新思想、新角度,總之,更新常態思維,同時給人以理性的評論或選題,才是好的。

 

陳力丹的觀點是,新聞專業主義的要求要放在其他標準的前面,“要突出新聞專業主義,因為我們不是在評政治先進,這是專業評獎。”專業主義的標準確定了,然后才是突出網絡報道特色的要求,這些要求也要客觀,不能使用諸如“順應時代背景”、“政治意義重大”、“效果良好”等等誰也說不清楚的空話作為標準。

信息精準:專題以小博大

 

網絡專題通常圍繞某一特定主題(如突發事件或宣傳主題),設計固定的專題頁面,進行圖片與文字、即時新聞與相關資料---有時還會有音視頻的集中報道。它與一般性網絡新聞報道相對應,是網絡媒體表現形式中的一種主要類別。由于網絡專題在內容上能對某一主題作較全面、詳盡、深入的反映,在形式上可以集中網絡媒體的各種表現手法、技法之大成,因而它被認為是具有網絡媒體特色,最能發揮網絡媒體優勢的表現形式。可以說,網絡專題是網絡媒體常用的制勝武器之一,也是網絡媒體表現形式的集大成者。

 

在網絡媒體日常運營中,遇有重大事件的報道任務,網絡專題常常是需要首先考慮的項目。千龍研究院院長周科進指出,網絡專題是最適合于報道重大事件的表現形式,網絡專題常常表現為微型網站頻道的狀態,這樣文字、圖片、音視頻、flash、互動調查等等表現形式很容易就能放進專題中,只要這些素材是圍繞專題所要表達的主題。因此,在網站內容管理層的決策中,其他網絡表現形式往往以網絡專題的子集或者從屬物而出現。這樣看來,網絡專題在網絡媒體中的首選地位也就不難理解了。

 

新聞專題曾經是網絡新聞發展中的一個亮點,通過專題匯總,將一個新聞事件進行全面而深度的解讀,讓網民通過一個入口可以獲得有關此事件的幾乎所有內容。而隨著網絡新聞競爭的激烈,新聞專題有泛濫的趨勢。長期致力于網絡媒體研究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楊斌艷總結出當前網絡專題信息泛濫的三大形式:一是對于新聞事件或者新聞主題的選擇泛化,一些專題不能有效凸顯重大性或重要性;二是所謂的專題只是信息的簡單堆砌和大量鏈接的跳轉;三是專題制作通過統一模板生成,除了換顏色或配圖,頁面的其他形式幾乎沒有變化。

 

要解決這個問題,楊斌艷開出的“處方”是:首先得明確建立新聞專題的目的和夠得上建立專題的標準。2002 年左右,網絡新聞專題的概念開始在國內流行,當時,主要是想借用互聯網大容量和超鏈接的優勢,把重要的、歷時比較長的、過程比較波折的新聞事件通過專題報道的形式進行記錄和跟蹤,一方面為網民提供重大事件的全方位報道,另一方面匯聚各方觀點,進行新聞事件的深度報道。網絡聚合技術的普及,使得匯聚新聞和信息變得容易,所以很快在網站上處處可見新聞專題,事事可成新聞專題。然而,主題重大( 重要)、歷時較長、過程波折仍然應該成為是否建立網絡新聞專題的基本衡量標準。

 

網絡新聞專題由于其易于操作性,致使大量信息堆砌,造成了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減弱。膠東在線總編輯鄧兆安認為,新聞專題所呈現出來的信息不一定是越多越好,即使在海量的信息中,我們仍然要有所取舍。

 

鄧兆安說,要把握好海量與精準這個度,首先編輯要有敏銳的感知和清晰的思路,熟練進行信息篩選。要有對新聞事件發展的預知能力,抓住事件的主線,在海量信息中,做到主題突出,不迷失方向,以受眾的需求為前提傳達最為關鍵的信息;第二,專題的表現形式要有吸引力。好的表現形式能使整個專題錦上添花,合理運用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甚至色彩等表現元素,通過頁面的巧妙布局編排,形成極具美感的專題頁面,能使網民在海量的信息中迅速找到注意點,避免視覺疲勞;第三,欄目設置要做到條理清晰,主次分明,位置恰當。欄目設置不一定多,專題在呈現上要盡可能簡潔,能讓受眾一目了然,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第四,增強原創和深度報道。只有這樣才能緊緊抓住網民,使網民在海量的信息中獲知最有價值的新聞信息,觸摸獨家的新聞視角;第五,合理運用背景材料,增強新聞延展性。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讓受眾感知事件的整個過程及進展情況,保證專題內容的完整性。

 

在制作網絡新聞專題的過程中,信息的篩選極為必要。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鐘瑛教授指出,網絡新聞專題制作者在策劃專題的過程中,需要將信息篩選同專題欄目設置、內容排列和表現手段等結合起來,精確地篩選出專題中各欄目準備向網民傳達的意思,不符合專題設計思路的信息給予放棄,這也是網絡新聞專題的精準所在,即選擇能表達專題策劃者策劃思路的信息、摒棄冗余的不合時宜的信息,專題的更新和維護對于專題上線后仍舊保持信息的精準極為重要。

隨著互聯網信息進入過剩時代,網絡新聞專題的標準顯然已經不能用“容量大、采集廣、更新快”來評判了,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副教授詹新惠認為,網絡新聞專題的評判一是專題是否能對海量信息進行獨特的梳理,二是能否有針對專題的策劃和創意,三是能否設計出有互動力的互動欄目或活動,四是內容與形式要和諧搭配,甚至內容能為形式服務,讓形式的創新帶動瀏覽的愉悅。

 

針對網絡專題的海量與精準,怎么把握這個度,紅網董事長舒斌認為應該從制作專題的最初目的說起,制作新聞專題的目的在于幾點:清晰準確地說明新聞事實,突出最重要的新聞因素,及時傳遞最新動態,揭示最本質的意義。因此,網絡專題應該是圍繞主題做文章,呈現給受眾的內容應該是與這一主題相關的、“對網友有用的”、“網友最感興趣”的內容。總體來說,精準應該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海量。舒斌舉例說,紅網制作的《湖南抗擊冰雪十問》專題架構則特別簡單,內容非常簡約,但針對性非常強。直到現在,這個專題的簡約形式,都堪稱經典。

 

網絡新聞專題關鍵在于全面和深度,全面不等于所有相關報道的匯總,深度不等于所有意見和觀點的羅列。全面應該避免重復,尤其是虛假信息和不準確信息的混淆視聽;深度應該是理性思考后的意見和觀點,是對新聞事件的權威解讀和分析。楊斌艷指出,評價一個網絡新聞專題的好與不好,最基本的應該是:主題重大、意義深刻;信息全面真實,無虛假信息,無重復信息;觀點和意見清晰明確,是權威的解讀和分析,或者是網民意見和觀點的分類整合和客觀反映。當然中國新聞獎關于新聞專題的界定和評價有一系列的標準,除了這些已有的標準,訪問速度、訪問量等也應該給予一定的考量。同時她建議,在網絡新聞專題的設置中,角度的選取和立意的新穎也特別重要。尤其是對于重大的新聞事件,可能各家網絡媒體都需要做專題報道,那么關鍵就在于同一新聞事件如何選角度,如何立新意。專題的角度和立意除了該考慮的常規要素外,應該充分考慮網絡傳播的特點、網民閱讀特點、自身網絡媒體的定位新聞專題曾經是網絡新聞發展中的一個亮點,通過專題匯總,將一個新聞事件進行全面而深度的解讀,讓網民通過一個入口可以獲得有關此事件的幾乎所有內容。而隨著網絡新聞競爭的激烈,新聞專題有泛濫的趨勢。網絡新聞專題由于其易于操作性, 致使大量信息堆砌,造成了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減弱。和重點目標受眾的特點,做出特色,做出新意。 普利策新聞獎的啟示

 

新聞作品往往折射出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價值標準和文化傳統,新聞獎的獲獎作品更代表著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文化觀。普利策新聞獎已經成為美國新聞界的一項最高榮譽獎,也成為全球性的一個獎項,成為世界各國新聞獎的一個標桿。

 

在我國,自從2006 年網絡新聞作品納入中國新聞獎評選以來,已經走過了六年的發展歷程,網絡作品的評價方式、方法也在不斷地改進和完善。由于網絡新聞起步較晚,發展時間短,鄧兆安認為網絡作品的評價不能完全按著傳統媒體的標準來進行,而是一定要尊重互聯網新聞的發展規律和互聯網新聞的價值性,尊重網絡作品表現的個性化,充分尊重受眾的需求。既要考慮網絡作品題材的重要性,還要考慮作品的影響力和社會效果。既要考慮報道的深度、及時性,還要注重對公眾正確價值取向的引導。

 

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離不開“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基準。中國新聞獎網絡作品的評選在評價標準上無法脫離我們的“中國特色”。北京郵電大學李鋼教授表示,目前,我國同時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歷史時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特色”意味著我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與西方國家有顯著差異。我們不能一味照搬其他國家的經驗,而應在充分理解和適當借鑒的基礎上,站在中國特色文化大背景下,確立能夠契合當代需要并有助于促進中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評選標準。具體可以考慮以下幾點:一是要符合世界和我國的主流價值觀,在兩者的交集上多下功夫;二是要有助于傳承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三是評選立場上要做到“公正、客觀、親民”,要有助于保護和發揚網絡“大眾輿論場”的作用;四是要“集思廣益、海納百川”,網絡新聞產生于網絡,服務于網絡,更應代表普通網民的心聲;在評選中,應以包容的心態采納各種不同的觀點,網絡新聞需要傳達更多不同的聲音。

 

優秀網絡新聞作品的評選只是一種形式,其本質是要促進網絡新聞媒體的健康發展。誠然,中國新聞獎評選無法體現網絡信息傳播中存在的所有問題,但卻起到了確立新聞價值的標桿作用。李鋼指出,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網絡新聞媒體將在新聞傳播和輿論導向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正如宋代張載的一句詩所云:“江山自古多雄杰,代有英豪振素風。”網絡新聞工作者,作為網絡中權威信息的制造者、者以及傳播者,更應該把握自身在增強網絡信息價值、規范網絡言論環境中的特殊使命。

 

國外網絡新聞獲獎作品注重獨特的設計,風格多樣,評選標準多元,特別突出個性特征。鐘瑛對此說:“相比較而言,中國的網絡作品具有較明顯的同質性,缺乏明顯的個性風格,尤其是在統一的評選標準之下,獲獎作品更會顯得一定程度的雷同。”針對新聞獎網絡作品評選標準,她建議可以考慮以下因素:一是評獎標準多元化,在基本的標準之上靈活性顯得尤為重要;二是評選活動注重突出作品的個性特征,鼓勵網絡作品進行形式和內容的創新;三是網民是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評選可適當考量網友的意見;四是目前對網絡作品設置分類,類目過于寬泛,可細化設置的類目;五是評選標準注意與時俱進,與當下網絡作品的發展匹配。

 

網絡媒體現在承擔著引導主流輿論的責任,詹新惠認為應該圍繞著這樣一個目標來設計網絡新聞獎,比如增加網絡新聞原創獎,讓網站摒棄簡單的拷貝和粘貼,更加注重原創新聞,在原創的過程中體現出網站的思想與態度。比如增加網絡新聞策劃、整合類的獎項,鼓勵網站精編新聞,精確傳送新聞;比如增加網絡新聞互動類獎項,讓網站更多考慮網民的體驗,策劃更好的與網民互動的活動等。

篇3

在這種環境下的語文專題學習,是信息技術學科與語文學科整合的結果。在這種專題學習中,學生以專題學習網站為平臺,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特定的學習目標,開展自主探索、合作探討等學習活動,獲得對學習專題的深刻認識,取得創造性的學習成果,達到拓展知識視野、發展學習能力、培養信息素養、提高語文素養的綜合性目的。基于網絡環境下的語文專題學習,相對于傳統語文教學具有許多新的特點,體現出鮮明的特色和豐富的內涵。

一、利用網絡資源,讓學習情境生動逼真

創設情境的主要作用是將學生引入學習的主題中,由好奇心產生對主題的學習動力。創設的情境要與學習主題密切相關,接近知識應用的實際情境,能讓學生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

網絡環境下,信息源不僅豐富多彩,同時還提供了最先進的信息組織方式,它可以根據人們的不同要求將文本、圖像、視頻、聲音、動畫等多媒體信息有機地組合起來。我們可以利用網絡資源來創設情景,讓專題教學更具直觀性、更富人性化。我們可以以專題為核心,通過網絡資源選擇與之相關聯的信息資料,加工組合后呈現給學生;我們還可以將各種發生的生活場景真實、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生動逼真的情境為學生明確了學習任務、提供了學習動力,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激情和創造力,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展開學習,經歷充滿樂趣的學習過程,使學習成為承載著知識、技能、情感的“情境之旅”。

二、學生通過網絡自主查找整理信息,自主學習專題內容

《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網絡環境為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撐。網絡環境下的專題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收集和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當學習到某一專題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通過網絡收集整合與本專題相關的資料信息,布置一些與本專題有關的思考題,讓學生在網絡資源中查找、探究、自主學習。例如在教授“狼”這一專題時,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了解狼的種類、形態特征、生活習性、生存狀態等知識,讓學生在搜集、整合資料的過程中自主學習狼文化的內涵,極大地引發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積極參與專題的學習活動,獲得了體驗,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這樣,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和理解完全可以通過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

三、教師利用網絡資源的豐富性,讓專題教學不受時空限制

網絡是一個巨大的在線圖書館,學生尋找資料過程實際上就是主動學習的過程。網絡為學生提供了全新的學習環境,網上豐富多彩的信息資源讓學生大開眼界,拓展了專題的內容空間。針對專題中的相關內容,每一個學生都可以自主尋找自己需要的資料,沒有地域,沒有時間的限制,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生在有限時間里獲取盡可能多的知識的可能性。如教授“長城”專題時,學生可以在網絡中多角度、多側面地了解“長城文化”的內涵,接觸不同的觀點和價值取向,在比較異同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實現創新。又如教授“漢字”專題,運用網絡資源可以充分體會漢字的獨特魅力,了解漢字的特點和構造、漢字中蘊藏著的文化,以及電腦時代漢字的生命力等問題。學習時間的開放是由“專題探究”的規律決定的。專題活動通常不可能控制在一節課內完成。因此,我們不能像過去那樣拘泥于課堂上的45分鐘,而要根據研究專題的需要,適當安排好研究專題的周期和時間跨度。

四、通過網絡內容的可選擇性,提高學生學習專題的積極性

學生面對教師的時候,通常沒有時間和機會來選擇自己所需的材料。網絡環境下的專題教學則把選擇的權利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來確定學習內容。網絡的可選擇性還可以充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來把握學習的難度和進度,從而提高學習專題的積極性。如“荷”專題,學生通過網絡環境,可以把古今中外描寫荷花的詩、詞、散文、小說、繪畫作品、影視作品等都收集起來,再通過他們的自主選擇,確定學習的內容。這樣,學生開展專題學習的積極性就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了。

五、在網絡環境下,教師的專題教學是讓學生進行綜合性探究學習

目前,世界課程改革的明顯趨勢之一就是課程內容從學科的縱向挖掘走向各學科的滲透和整合。專題教學的設計正體現了這一思想。“專題”學習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將沖破語文學科知識,衍射其他學科和其他領域。而網絡資源的廣泛性恰好為學生的綜合性探究提供了條件。以“荷”專題為例,通過網絡,可以將文學(詠荷)、生物學(荷的生物屬性)、地理學(荷的生長環境)、藥物學(荷的藥用價值)、經濟學(荷的經濟價值)等豐富多彩的內容囊括進來,師生共同探究。又如七年級上冊“狼”專題的內容就綜合了文學、生物學等學科。

六、借助網絡,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交流專題探究中的疑惑、觀點

借助網絡,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電子郵件、專門的BBS討論區、在線交談等方式與老師或同學討論專題探究中的疑惑、觀點。例如“長城”專題的“討論?研究”部分提了六個方面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并在深入討論的過程中進行研究,形成自己的觀點。在此過程中,如果學生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即可通過電子郵件、專門的BBS討論區、在線交談等方式尋求幫助,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而教師也可通過參加在線討論,及時指導學生的活動。此外,學生也可通過專業網站與有關專家進行交流。如在講授“廣告多棱鏡”專題后,教師可以將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廣告現象作為主題,引發學生的探索。學生將查找到的信息及自己的觀點輸入課堂討論區,教師和學生一起,就大家提出的問題進行在線討論,并和學生一起探究。

七、網絡環境下的語文專題教學應當注意幾個問題

1.必須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了解、尊重、欣賞學生的個性化成果。在專題活動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善于發現和開發學生的潛在能力,全面觀察、分析每一個學生,給予一定的個別輔導,從而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2.注意幫助學生提高分析信息、提煉信息的能力。在進行語文專題學習的教學過程中,收集和分析信息,因為處理信息是實施過程中的必要環節。但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收集信息比較容易,因此積極性也較高、收獲也較大。而一旦進入分析處理信息階段,學生就顯得相對低沉,因為這一階段比較困難,屬于較高層次的思維。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提高分析、提煉信息的能力。

3.強化集體參與意識。在開展語文專題學習之前,教師就要做好宣傳工作,強調共同參與。教師要經常與各學習小組聯系,了解各小組的任務分配狀況、研究進展狀況、產生的疑點等,并督促小組成員輪流將每次討論分析的情況記錄下來,以便將來成文時使用。

4.加強對教學過程的把握和調控。我們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強調網絡內容的豐富性,但絕對不是讓學生無目的、無計劃地在網上“遨游”。我們必須清楚,網絡在語文的教學實踐中始終是一種教學環境、教學手段。教師在進行專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預知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并事先做好應對的準備。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圍繞事先設定好的學習主題來開展活動。

參考資料:

1.李克東《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和方法》。

篇4

論文摘要:專題學習網站教學模式與語文學科相結合就形成語文專題學習網站教學模式。本文主要對語文專題學習網站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進行了研究,提出網絡環境下專題學習網站教學模式建設的有關建議。

語文網絡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已經得到越來越多語文教師的關注和認同。僅就各級各類高等學校來看,目前所開設的大學語文都是以提高大學生綜合文化素質為目的的公共課程,主要以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或選讀課的形式出現。一方面由于教師資源的匱乏,每個教學班的人數通常都在一兩百人以上,另一方面,通過近年來的教學改革,很多高校將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分為若干專題,以選讀課的形式來開設,如《詩經》專題、《三國演義》專題、《紅樓夢》專題等等,因而,在網絡環境下利用專題學習網站教學模式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就顯得尤為必要。為此,本文專門對網絡環境下語文專題學習網站教學模式進行探討,希望此項研究將對廣大的語文教師開展語文網絡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專題學習網站與語文專題學習網站教學模式

所謂專題學習網站教學模式是圍繞某一專題進行的詳細而深入的資源建設,利用網站提供的功能模塊組織學習者使用網站提供的資源。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對該專題進行全面學習,在創設的情境下(如教學活動、各種問題情境等)分析信息、利用信息,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同時利用網站提供的資源進行知識的重構,創作作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這種專題學習網站教學模式與語文學科相結合就形成語文專題學習網站教學模式。即圍繞特定的語文學習專題進行詳細而深入的資源建設,充分利用網站提供的資源交互功能,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對該專題進行較廣泛、深入的學習研究,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和創新精神。

二、語文專題學習網站教學模式的構建

1.專題模塊的劃分。根據語文課程的屬性共劃分結構化知識展示、擴展性學習資源、網上協商討論空間、網上自我評價系統等模塊。這些專題模塊又分為兩種類型:其一,基本專題,來自于教材內容,屬于基礎性、穩定性內容;其二,拓展專題,是在教材中沒有提及或者涉及較淺的內容,反映了研究最新進展或者時下熱門話題,如“易中天品三國”、“名師講堂”等。

2.專題模塊的組成。在具體組成上,每個專題模塊包括基礎資源、拓展資源、活動設計三個部分。基礎資源是學生學習本專題的基礎與必需,包括本專題的簡要介紹及植根于教學內容的授課教案與實時教學視頻。拓展資源部分則將與此專題相關的資源分成相關報告(報告視頻、幻燈片)、論文專著、網站群等多種形式并提供資源下載。該部分資源超越教學內容,為學習者提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背景梳理、最新研究及進展,以期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該部分素材不是簡單的羅列與堆積,而是精選了相關的專家報告、權威論文及相關網站中的焦點話題爭鋒等。活動設計部分則圍繞教學內容設計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各類學生都可以在活動中啟發思考、獲得新知、形成理解、加深印象,從而體現網絡課程學習的特點。譬如《三國演義》專題設計之一是“熱點時評專題”。活動設計的意圖是借助易中天等專家學者的三國專題講座幫助學生理清線索、發現該專題變化發展的規律;本活動設計還可以通過讓學生觀看《三國演義》電視劇,學會用直觀的方式去欣賞、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從而對專題發展過程形成整體、宏觀的把握。

3.確定學習主題和內容。必須遵循思想性、教育性、科學性的原則確定學習專題模塊的主題;專題模塊內容主要來源于課程所規定的內容,必須立足于教學問題的解決,它不是單個的知識點,而是具有相關知識特征知識點的集合與延伸,既包括學生必須掌握的教學內容,又包含擴展性知識。

4.收集材料、分析材料。首先要根據學習專題要求,盡可能收集廣泛詳實的材料,可以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收集材料或者將任務明確,然后分配給每個學生,由學生分工協作、收集與主題相關的資料,如我們可以根據主題將學生分組,分別承擔搜集資料的任務。材料的收集一定要服從網站學習專題的需求,服務于教學目標。

5.搭建網站,保持互動交流。教師和學生將收集到的資料、信息內化為網站學習專題的內容,并互相協作將所得的信息制作成網頁,上傳到指定的目錄里,進行整合和完善,搭建起專題網站。同時,要組織、動員和激發學生參與專題網站的各類交互活動。例如,可將學生成果編輯成冊,上傳到專題學習網站,方便同學的交流、溝通和借鑒,以產生輻射效應和體驗成功的愉悅。

三、專題學習網站教學模式的應用——以《三國演義》專題為例

(1)師生共商選定專題(定題):或由教師選定專題,充分發揮教師“聞道在先”的引導者、啟發者和咨詢者的作用。如:人物專題、熱點時評專題、另類三國(三國群英傳網絡游戲)專題、三國歌曲專題、三國影視專題等等。

(2)師生圍繞專題迅速收集材料,熟悉上傳材料。這既需要較熟練的操作技術(如熟悉后臺操作、前臺協調配合等),也必須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如檢索、捕捉重要信息)。如:《三國演義》完整版、《三國志》完整版、央視《三國演義》電視84集連續劇、三國歌曲等。

(3)師生高效閱讀上傳材料,研究他人對此專題的研究路徑及方向。如易中天等專家學者的三國專題講座、《易中天品三國》等暢銷書籍等。

(4)師生共商確定各自的研究路徑及方向(定向)。

(5)師生圍繞專題的路徑及方向精讀材料。一是欣賞、分析、理解他人創新的思想或見解;二是批判性地思考(或置疑,或探究),歸納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三是平等地交流、互換、共享思維成果。

(6)學生寫出(即歸納、整理、表達)自己的研究性成果(讀書報告或專題論文等)。

(7)教師閱讀學生的研究性成果,與學生共商成果的優劣,對有個性、有見解的文章,即便結構欠完整,闡述欠周密,都予以褒獎和鼓勵并使之完善;對思想欠成熟、見解尚偏頗的,只要有一閃光處,也予以表揚和激勵;對借鑒他人的,只要重組得好、能化為個人的一種特殊表達的文章,也予以肯定和保護。

(8)修改或重寫是作者重新認識、重新發現、重新創造(包括思想、思路、文體、樣式、遣詞、造句等)的過程。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一環節不容忽視。

(9)學生成果編輯成冊或上傳網站,通過網上評價系統由教師和學生對其成果進行成績評定。也有利于相互的交流、溝通、借鑒,以產生輻射效應和體驗成功的愉悅。

四、語文專題學習網站進行語文教學的效果

1.豐富的多媒體資源。豐富的多媒體資源,給予了學生百倍于課堂教學的知識量,增加了學習探究的廣度和深度,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學習興趣,也陶冶了大學生的情感。據調查,學生對專題學習網站教學模式的滿意率達到92.3%,高于普通課堂教學模式31.6個百分點。

2.優秀的文章和鮮明的觀點。網站里歡迎學生在網上用網名發表文章和觀點,所以在網絡上所有的學生都是自主的、平等的。在這個網絡學習環境里,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

3.開創教學新局面。語文專題網站的學習,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的結構,真正做到面向全體、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生學習成果明顯。據統計,在學校報刊上發表的相關語文學習的詩歌、散文、讀書心得、文藝評論等文章2007年較2006年提高了15.8個百分點。

4.提供交流平臺。語文專題網站使師生在一個網絡平臺上共同獲取、評價、運用信息,可以有效地促進師生互動,融洽師生關系。學校組織的評教和網上評教表明,大學語文上課教師的滿意率都在98%以上。

五、結論與建議

為了進一步加強網絡環境下語文專題學習網站教學模式的建設,提出以下建議:(1)網絡教學環境下,語文專題學習網站的教學模式應該突出語文本身的學科特點,要建構起特色化的、切合我國語文教學實際的新型教學模式,更加切實增強學生的語文知識能力,培養語文素養。(2)語文專題學習網站建設要拓寬教師的語文網絡教學視野,提高現代學習理論水平和網絡教學技能。(3)語文專題學習網站教學模式要保證大學生每周有一定的上網學習時間,規定每次學習任務(如閱讀量、摘錄量)、學習方式(或搜索,或討論,或寫作)、學習區域(或師生討論區,或具體評論欄)的具體指標和要求。(4)語文專題學習網站在建設過程中,要充分依托學校、省、國家三級《大學語文精品課程》網站、依托國家教育資源平臺、依托《大學語文》相關的輔助材料和刊物。

參考文獻:

[1]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網絡時代的教學模式與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馬穎峰.網絡網絡環境下的教與學——網絡教學模式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鐘志賢.信息化教學模式[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黎軍.網絡學習概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鄧小艷.BLOG與RSS技術在網絡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遠距教育,2006(1).

[6]陳美芳.Blog在課堂教學輔導中的應用[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6(2).

篇5

應該說本次評獎比較好地堅持了“質量第一,寧缺勿濫”的原則。復評原定評出44個獎,后來根據參評作品數量和質量的情況,調整到了34個。定評則在復評推薦的21件作品中,淘汰了9件,評出了12件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值得注意的是,在網絡新聞媒體發展迅速的情況下,今年參評的網絡新聞作品數反倒出現了下降,從2006年的82件下降到了今年的72件,其中的原因值得評獎組織者深入分析。

網絡專題:選題是關鍵

網絡新聞專題是最能體現網絡新聞特點的評獎獎項,同時,也是評獎大戶,占獲獎作品總數的2/3。從參評作品來看,今年的整體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有些作品更是讓人有驚艷之感。

與2006年一樣,今年的獲獎專題在選題上具有相當的一致性,基本都是以重大事件、典型人物和重大主題為報道對象。這從獲獎專題的題名可以明顯看出來,8件公示的獲獎專題如下,一等獎:“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型主題宣傳報道專題(中國廣播網);二等獎:36小時全程見證青藏鐵路通車(新華網)、紀念勝利70周年(人民網)、呵護“中國清水”(大江網);三等獎:主席考察報社(中國軍網)、擎起廣廈千萬間――遼寧棚戶區改造紀實(東北新聞網)、文明辦網 文明上網――網絡大興文明之風(千龍網)、中國最美女記者曹愛文(大河網)。

當然,這并不是說選題的重大意義就等于專題的水平。選題的重大只是獲獎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在參評作品中,同主題的作品不少,青藏鐵路通車、紀念勝利70周年等重大主題都有撞車的現象,最后能獲獎的是那些制作水平高、特色鮮明的專題。

專題制作水平提高

今年的獲獎專題在制作水平上出現了較大的提升,中央新聞網站尤其突出。這說明網絡新聞從業者對于網絡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到位了。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互動性增強,對網絡的媒介特性和表現力的挖掘更加深入。中國廣播網獲得一等獎的《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型主題宣傳報道專題,采用“記者直擊、專家解讀、編記博客、網絡視頻、專題社區論壇、聽眾網友手機短信”的方式,將博客、短信、訪談、論壇等多種互動方式整合起來,別開生面。人民網的“紀念勝利70周年”專題通過flas、地圖、幻燈片等多種方式,把游戲、競猜等互動形式納入專題,互動手段的運用達到了新的高度,整個專題的設計也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準,是近年來少見的內容和形式完美融合的例子。

專題面貌呈多元化趨勢。從內容規模來看,既有“大而全”的專題,也有“小而美”的專題。小而美的專題中最突出的是中國軍網的“主席考察報社”專題,僅用了5篇稿子,多幅圖片,整個專題才7000余字,呈現一種簡潔大氣之美。

從選題來源來看,既有重大事件的直播式報道,又有獨辟蹊徑的獨家策劃。前者如新華網的“36小時全程見證青藏鐵路通車”專題,大氣磅礴,實時直播,動態更新,充分展示新華網在國內重大事件報道中的超強實力。后者如大河網的“中國最美女記者曹愛文”專題,選題線索從論壇中來,從一個論壇帖子出發,把一個網絡話題打造成一個弘揚新聞職業道德和人性之美的平臺,極富網絡特色,獲得了諸多評委好評。還有大江網的專題――呵護“中國清水”,圍繞鄱陽湖保護的主題,綜合運用多種網絡傳播手段,在內容組織和視覺傳達上也頗具匠心。

從主題類型來看,有民生新聞的專題,如東北新聞網的“擎起廣廈千萬間――遼寧棚戶區改造紀實”專題,全面真實深入,具有很強的沖擊力和感染力;而千龍網的“文明辦網 文明上網――網絡大興文明之風”專題,則屬于精神文明建設宣傳,編輯敏銳地抓住了當前網絡文化建設的關鍵,自主策劃,多方組織材料,引領了文明辦網的潮流。

對評獎獎項的討論

2006年,第16屆中國新聞獎把網絡新聞納入評獎范圍,這獲得廣泛的好評。這表明網絡媒體在新聞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獲得了肯定,同時這也體現出了相關管理部門與時俱進的開放精神,其積極意義值得大書特書。但這兩屆評下來,我們也發現,剛出生的網絡新聞評獎也面臨著不小的難題,最突出的就是評獎獎項。

中國新聞獎目前共設26個評選項目,其中網絡作品設評論、專題2項;綜合評選的項目有新聞欄目和新聞論文2項,網絡作品也可以參加。從網絡新聞作品的現有獎項來看,明顯包容性不足,獨立性不強。

包容性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網絡新聞現有的評論、專題和專欄3個評獎獎項對網絡新聞作品的多樣性明顯包容不夠,遠不能涵蓋現有網絡新聞領域的作品類型和不斷涌現的創新。二是對評獎客體的包容性不夠。對于參評網絡新聞作品的資格,中國新聞獎規定為“經國務院新聞辦批準的由新聞單位設立、具有登載新聞業務資質的新聞網站刊播登載的新聞作品”。這實際上把經國務院新聞辦批準可以登載新聞的商業網站排除在外了。把它們納入到中國新聞獎的評選范圍,對樹立中國新聞獎網絡新聞獎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是有利的。

獨立性不強是針對現有3類評獎獎項來說的。這3類評獎獎項從操作上來講,更多地考慮了與中國新聞獎傳統獎項的對接。這導致了現有的獎項設置獨立性不強,不能有效的針對網絡媒體的特色。

網絡是一個具有超越意義的媒體,它既能包容和吸納傳統媒體的形態,又創造出自己獨有的新的媒體形態。因此,網絡新聞的一些作品可以直接納入傳統獎項的評選,就像現在的新聞專欄就是各種媒體綜合評選一樣。典型的如評論,實際上現在評選的網絡評論和報紙評論沒有本質上的不同,形式和標準差別都不大,最根本的差別是看在網上還是在報紙上首發。評論也可以像專欄一樣各種媒體綜合評選。

網絡專題是現有網絡新聞評選獎項中比較有網絡特色的一類新聞作品。但網絡專題到底是什么?根據中國記協的界定,網絡新聞專題是指用多媒體手段和多種體裁從不同角度報道同一新聞事件或同一主題的作品,頁面不少于兩層。從各地區、各單位選送的作品來看,對專題的認知還存在相當大的模糊之處。有的參評專題作品是某個活動或者某個會議的官方網站,有的專題新聞性并不強,有的是一個論壇的版面,對于它們是否合乎專題的定義,似乎尚存爭議。

篇6

關鍵詞:Java;網絡課程;網絡資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1引言

課程建設是高校最重要的教學基本建設之一,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性工作。而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改善和提高,網絡課程形式的教學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手段之一,非常具有探討的價值。近幾年來,筆者在參與網絡課程建設和針對計算機類課程的各類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和改革,在網絡資源建設方面收獲了很多體會和經驗。本文以Java網絡課程的建設為例進行相應的闡述。在課程建設過程中,針對初、中級階段的教學需求,結合Java語言本身的特點,著重從教學內容、教學環境和業界認證輔導等方面進行了Java課程網絡資源的建設,以專題學習網站的形式通過網絡教學平臺進行推廣應用,與課堂內的理論和實踐教學相輔相成,對教學活動產生了顯著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2網絡課程的資源建設

要建設好一門網絡課程,內容的取舍和安排是首先要注意的。Java程序設計的一個特點是雖然語法相對簡單,但知識點龐雜。在實際的程序設計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實踐當中反映出來的一個普遍性的問題,是對知識本身的把握不夠,這個缺陷導致學生難以動手寫程序,從而又影響到對基本的程序設計方法的學習。我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建設。

2.1專題知識建設

Java程序設計中所涉及的、入門階段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有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語法概念、常用系統類API、

常用圖形界面組件類、異常處理機制、多線程、流與文件等相對簡單和基礎的方面,針對這些知識點,我們建設了初級專題。對于圖形圖像處理、音頻視頻處理、網絡程序設計、數據庫編程以及J2EE和J2ME等方面,是相對要求更高、難度更大的專題知識點,建設中級層次的專題。結合平時的教學,特別是實踐教學中學生反映出來的問題,分別設計有針對性的專題內容。專題的內容根據需求,通過文本、圖形圖像、動畫、音頻、視頻等形式呈現,供學生閱讀、理解和掌握。專題知識的介紹尤其注重其先后順序,注重知識點的先后關聯,使得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和理解成為一個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維護其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效果。

2.2專題資源庫建設

在初級、中級階段的學習中,通過閱讀和模仿專題知識本身的同時掌握程序設計方法,是比較有效的途徑。作為課程資源的建設者,對用于教學的教材的比較和把握需要重視,為課程內容的安排奠定良好的基礎。但Java知識點的龐雜經常成為阻礙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過程的難點,學生在實際的程序設計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是不知道該用什么知識點去解決問題。我們所呈現給學生的教學內容,不僅應該是教授他們程序設計的方法,同時應該將Java中眾多的基本知識點,潛移默化地在掌握設計方法的過程中展現出來。而不管是理論教學還是實驗教學,課堂內的學時都是有限的。并且課堂教學面向的是所有層次的學生,注重的是課程的一般知識點,不允許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與特定的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或者對更深層次的問題展開討論。在多年的理論、實驗以及課程設計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通過在教學第一線對學生的指導,基本了解學生在Java課程的學習和實踐中常見的典型問題,以及對知識點理解上所存在的重點難點,為此我們建設了兩種類型的專題資源庫:

(1) 建設針對初級階段和實踐教學的案例程序庫和演示程序庫(包括程序源代碼的文本、動畫、音頻、視頻等)。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一一進行印證,這本質上也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研究Java語言本身的語法知識點以及程序的基本結構,例如普通變量和對象的定義、數組(包括Java中比較特殊的不規則數組)的定義、類的定義、Application程序的構成、Applet程序的構成及其生命周期等,通過精心設計的案例來展現,使學生不僅了解到語法基本知識本身,同時對Java程序設計的基本方法、Java程序的結構等,也有了比較深入的掌握。通過示例問題的解決以及演示,不僅幫助學生掌握實踐教學大綱范圍內的Java特定的專題知識和程序設計的基本方法,還將程序設計中經常用到的知識點貫穿在例程中,使得學生在學習方法和知識點的掌握兩方面相輔相成,迅速掌握初級入門階段的各項知識。

(2) 建設針對中級階段的項目案例庫。學生在項目開發的各個過程和任務的驅動下完成學習,有助于掌握分析設計能力和協作能力。其中主要是建設針對多種具體實際應用問題的項目案例,采用項目驅動的形式促進學生學習。這些項目是對Java專題知識的綜合應用。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能發揮主觀能動性,體驗真實問題的解決過程,鍛煉了協作學習能力的同時,個人能力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通過項目案例庫,使學生的學習進一步深入,并掌握中型以上項目的程序設計,掌握生產實踐中較大型的應用問題的解決方案,乃至在此基礎上具備創新性設計能力。克服了被動教學過程中,難以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問題。為我校成為“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實施單位”提供支撐。

2.3認證輔導功能建設

目前國內高校軟件行業人才培養的一個問題是學生只具備基本的理論知識,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都比較欠缺,難以適應行業需求。而Java程序設計的最權威認證為Sun公司推出的SCJP(Sun認證Java程序員)以及SCJD(Sun認證Java開發員)認證,其認證內容是業界需求的一個重要的反映。也是對學習者的能力進行檢測的一個有效手段。本課程針對初、中級階段的學生,開設認證考試介紹和輔導專題,對該認證的知識范圍和知識點進行講解和輔導。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SCJP等認證的形式和內容,使學生的學習符合業界認證要求,并具備通過該認證考試的能力。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認證,以提高學生實際的程序設計水平,并具備良好的就業競爭力。

3網絡課程資源的利用建設

網絡資源內容的建設完成之后,如何有效地利用是一個很值得探索的問題。如不能有效利用資源,則可能事倍而功半。為此我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了建設。

3.1專題學習應用工具建設

網絡資源內容建設的成果,如果只是簡單的放置到網頁上,那么相對來說只是一種靜態的教學資源。其效果仍然有限。在網絡資源通過網絡途徑后,我們通過在網站設置有效的分類分區,將各類資源進行合理區分,并通過搜索、鏈接等功能,使得學習者能迅速有效尋找到相應的資源進行學習利用,資源之間建立邏輯關系,隨時根據學習者當前的需求,展現最具關聯性的內容,使得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能獲得無形的引導和幫助。并為學習者提供多種完整的開發環境解決方案。從小型、教學型的BlueJ、JCreator和IntelJ等,到商業性或開源性質的中大型的Eclipse和NetBeans、JBuilder等開發環境,從環境的配置到使用,以及常見問題的解決,都具有對應的解決方案。在專題知識學習版塊中可嵌入編譯環境,使學生在專題學習過程中能迅速熟悉開發環境并進行實踐,提高專題知識和專題資源庫的應用效果。與此同時,針對現有的教學要求,使學生能通過本平臺進行預習,并能在預習和后續學習過程中,直接將學習成果生成符合實驗教學過程中所需格式的預習報告、實驗報告和課程設計報告,有效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高學習效果和興趣,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前述的建設成果一方面可在學院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軟件工程、網絡工程、信息安全等專業的理論與實踐教學中得到應用,另一方面通過學校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的BlackBord網絡教學平臺和其它教學資源庫平臺進行推廣應用,產生良好效果。

3.2專題學習評價功能建設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學習者進行自我檢驗、督促學生加強學習、了解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我們建設了練習和測試系統,產生測試題供學生進行自我測試,并提供評價結果,一方面可實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實時了解自身的學習和掌握情況,并能通過此項功能進行自主學習,從而保證了教學目標的實現。

4結束語

本文論述了建設面向計算機類專業以及其他專業的Java課程網絡資源的建設和探索思想,使之能夠培養學

生的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能力,解決初、中級學習階段各種典型問題,輔助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實踐教學效果。介紹和輔導業界認證,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知識本身和傳授知識的方式在不斷發展之中。如何結合教育學理論與教學實際,做好改革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出具有較好的理論知識、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學生始終是我們關注的目標。網絡課程的建設上,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去重視和解決。

參考文獻:

[1] 葛志春,劉志成,聶艷明,等. Java面向對象編程[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2] 王挺,周會平,劉春林,等. 國外“程序設計基礎”課程教材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7,30(1):73-75.

[3] 韋海鳴.以案例教學改革為核心全面整合教學資源的新探索[J]. 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8(S1): 116-119.

[4] 陳曉兵,張永軍,王文豪 .面向學生主體和項目驅動的軟件工程教學模式研究[J]. 計算機與信息技術,2007(12):105-106.

[5] 李雪梅,張振剛. 中英兩國高校計算機課程輔助教學研究[J]. 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4(6):102-104.

The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Java Course Network Resource

WANG Hua-deng, Deng Zhen-rong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Control,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篇7

關鍵詞: 高中語文 課堂教學 技術手段

隨著互聯網網技術和電腦技術的發展,Internet網在教育方面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對高中語文教師來說,網絡絕不能僅僅是課堂上的一種新的教學工具或媒體,而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新的平臺。兩者的整合可形成新的課型――高中語文網絡課。高中語文網絡課的開展,需要多種技術手段的保證。語文專題學習網站的建設、整合課上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都有其獨特的規律,需要采用特定的技術手段。要對整合課的教學活動做出正確的評價,就更需要制定符合其特點的評課規則。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師生網絡應用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新的技術手段也必將進入整合課的課堂。

一、師生共同建設語文專題學習網站

語文專題學習網站就是以介紹某一作家、作品或文學現象為內容的網站,重點講解與語文課文相關的內容,充分利用信息網絡的開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大容量等優勢,引導學生進行較廣泛、深入的學習研究,幫助他們將本專題相關知識點,甚至相關學科的內容系統化,融會貫通地幫助學生進行課外學習。

具體來說,語文專題網站的建設可以分為以下幾步:

1.確定網站主題。一般來說,語文專題教學網站的主題是由教師根據必修或選修課程教學內容確定,也可由師生共同探討后確定。這一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發揮引導者、啟發者和咨詢者的作用,和學生平等交流。

2.搜索、整理、加工資料信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已經確定的網站主題,利用圖書館、閱覽室和網絡搜索、整理各種形式的相關資料信息,并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對信息進行加工。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進行探討分析,研究該專題的研究現狀、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及發展方向等,對自己的研究提供參考和啟發。

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分析和理解搜索到的信息資料,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見解,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向教師提交每組的工作成果以及研究心得。

4.專題網站的建設和互動交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成果上傳到專題學習網站,教師在課內組織學生間的交流、溝通和借鑒,讓學生在學到知識、提升能力的同時,體驗到交流的樂趣和成功的愉悅。專題學習網站的BBS就是學生交流的空間。教師要積極發揮引導性作用,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到相關的課本內容的學習上來。

總之,在專題網站的建設過程中要體現師生的互動性,實現學習者之間、學習者和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

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語文專題學習網站主要用來引導學生深化對教材文本的理解。無論哪種文體,專題教學網站上收集的作家生平、時代背景等材料,都可以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而專題教學網站上的與作品相關的,前人的讀后感、書評以及論文等材料,也可以讓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具體從幾種常見文體來說,語文專題教學網站對教學的特有的輔助作用如下:

(1)小說教學:高中語文新教材有多篇小說。語文專題學習網站可以通過收集與這些小說相關連環畫、漫畫或電影、電視、課本劇等資源。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欣賞與課文同題材的連環畫、漫畫或電影、電視、話劇、課本劇的精彩片斷,并將其與小說文本進行對比品評,討論、分析這些資料與教材文本的內容的異同,以加深對教材文本的認識。

(2)詩歌、散文教學:詩歌、散文作品的教學要強調朗誦。在專題教學網站上應當包括與教材文本內容基本一致的朗誦音頻、視頻資源,特別是名家示范朗誦的音視資源。在學生初步把握了教材文本內容及思想情感的基礎上,通過欣賞揣摩名家的示范朗誦,進一步感受其語言的魅力和豐富的情感。

(3)戲劇教學:在進行話劇教學時,教師可以精選與教材同步的話劇視頻,引導學生在深入閱讀感悟話劇文本的基礎上,欣賞演員們的精彩表演,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二、網絡技術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整合課的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由不同的學習者組成一個學習團體,為了一個共同的學習目標,共同承擔學習任務,既相互合作又積極發揮每個成員積極性、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學習模式。

把小組合作學習理論與網絡技術相融合,能增進學生間彼此的互動關系,促進學生提高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必須強化自主學習和自我探索的意識。以小組合作學習為基礎基于建構主義的網絡教學,要求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主動、積極地完成相應的小組學習任務,在自主學習的同時又要學會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流。小組合作學習既能強化教學效果,又有利于信息社會所必需的學習者的合作精神和協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

語文網絡課上,學習小組的建立,可通過BBS討論版或者網絡即時通訊工具來完成,學生在教室的任何位置,都可以組成學習小組。在這樣的條件下,學習小組的建立可以完全為課堂教學效率的最優化服務。

在語文網絡課上,學習小組的建立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學習小組要有合適的人數,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筆者認為在語文網絡課上,小組人數應當在4~6人為宜,教師制定一名學習能力較強,為人熱情的學生擔任組長。語文網絡課上,學生在組長的領導下,圍繞教師制定的或者在學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搜索、加工、整理信息,在BBS討論版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展開討論,最終形成小組結論。

二是學習小組合理的組成結構要求有合適的性別比例,最好按男女各半的性別比例組成,男女生的心理特點和能力差異可以在小組中起到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作用。

再次,電子交互白板可以記錄教師在課堂上對電腦的操作,教師可以在課后再次回放,有助于課后的教學反思和教學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網絡課教學水平。

(二)網絡互動游戲在語文網絡課上的應用

在高中生這個群體當中,網絡互動游戲是非常受歡迎的,家長和老師也常常為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而焦慮。如果能夠利用學生對網絡游戲的興趣,將語文知識融入網絡互動游戲中,則既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語文成績,又能夠將學生的興趣從普通的網絡游戲中吸引過來,寓教于樂,一舉兩得。

目前,將互動游戲引入語文網絡課的嘗試,還處于假設階段。網絡互動游戲中在語文課堂中的應用,筆者設想可以采用以下幾種形式:

一、網絡答題挑戰游戲:是最簡單的應用形式,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掌握的知識性內容,用選擇或者填空的方式呈現,放在教學服務器上。學生通過答題獲得分數,答對題或答錯題都配以生動的動畫和聲音效果。學生以分數的高低排名,分數達到一定標準還可以獲得等級晉升。

二、網絡尋寶游戲:在相對開放的游戲地圖里,設置各種地形,學生通過游戲中提供的各種線索,在地圖上尋找寶箱,而寶箱打開后,可以獲得新的寶物和新的線索,去尋找新的寶物。這些尋寶的線索,就是高中語文中的知識性內容。

三、雙(多)人網絡對戰:采用對戰游戲的方式,兩個或多個學生通過答題發出各種對戰招數,在短時間內連續正確答題還可以獲得“連擊”獎勵,獲得更多的分數。

四、評分挑戰升級游戲:每個學生可以將自己的作文上傳到游戲中,其他學生在游戲中都可以對別人的文章進行評分,學生可以利用得分升級游戲人物的級別,也可以用來購買裝備等。每篇上傳的文章都有基本得分,加上老師和其他同學在游戲中的評分,就是這篇文章的總得分。上傳文章越多,文章得分越高,學生的級別和裝備就越高。

五、以上四種模式加以組合,組成綜合性、開放性的游戲。

無論采用何種模式,網絡互動游戲在語文網絡課上的應用,都應遵循以下的原則:

一是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網絡互動游戲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游戲的設計應當是圍繞語文知識進行的,教學性第一,游戲性第二。

二是題目和知識點的更新可以在服務器后臺批量進行,操作簡便,便于教師經常性地更新題庫。

三是游戲中應該混合智力性的解答題、記憶性的知識題,在此基礎上加入動作性的游戲因素,做到學習性和娛樂性相結合。

篇8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11-0166-01

網絡編輯,是網站內容的設計師和建設者,通過網絡對信息進行收集、分類、編輯、審核,然后通過網絡向世界范圍的網民進行,并且通過網絡從網民那里接收反饋信息,產生互動。

許多人對網絡編輯職業認識存在誤區,通過總結發現:一種觀點認為在自媒體時代,其同步化、平等化、高速化、裂變性和全民參與性等特性,形成了“全民編輯”的局面,網絡編輯已沒有存在價值。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成熟便捷的計算機軟件系統,將編輯流程變壓縮并易操作,網絡編輯變成了新聞素養不高、只會“復制”、“粘貼”的搬運工,網絡編輯的存在價值遠低于傳統編輯。但筆者持第三種觀點,網絡編輯是應運而生的一種新興職業,網絡編輯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也不是“美化工人”,而是建立在精湛的操作技術、扎實的專業基礎、更加堅定的職業操守和敏感的新聞嗅覺之上,對視覺感受、閱讀習慣、文學品位的全面策劃。

(一)網絡編輯的存在使新聞的專業性得以保證。首先,網絡編輯應具備傳統編輯職業能力及專業素養。“‘把關人’理論這樣認為:媒體在傳送信息過程中,有重大的過濾功能,需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對新聞信息和素材進行層層把關、篩選、加工與取舍,以決定哪些內容最后能與受眾見面,并通過發出的新聞信息影響受眾。”其次,網絡編輯應熟知國家網絡政策法規。網絡媒體以網絡作為載體,對于我國網絡法規要了如指掌,對于網絡自身攜帶的病毒要避而遠之。再次,網絡媒體環境下對網絡編輯專業素養要求更高。網絡時代,虛假信息大量泛濫,如果弱化輿論把關,后果將不堪設想。網絡編輯在具備新聞敏感的同時還要兼具更加強大的新聞內容考證及新聞來源確認能力。綜上所述,網絡編輯的知識儲備不僅要“專”更要“全”,并且依然擔任網絡新聞的 “把關人”角色,保證了網絡新聞的專業性。

(二)網絡編輯的存在使新聞的時效性進一步提高。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新聞的定義有很多,但是所有的新聞定義都離不開“新”這個特點。時效性就是新聞的一大顯著特性。新聞的時效性即“事實變動的時間與新聞報道的時間差。時間越小,新聞的時效性就越強。”②如今的信息時代,網絡新聞的時效性變更加重要,然而網絡編輯從技術上成為保證新聞時效性的必要條件。同一消息放出后,編輯通過已掌握的數字編輯技術及網絡設備,跨越與現場記者間的空間障礙,快速接受新聞信息后對其進行過濾、整合、設計,第一時間把新聞呈現在人們面前,并且隨時更新、完善。

(三)網絡編輯的存在使新聞的價值更加突出。所謂新聞價值,就是我們的新聞在群眾中所發生的影響程度,也就是一條新聞的影響力,影響力越大新聞價值也就越大。新聞價值的影響因素就包括了具體的新聞工作。

作為網絡編輯的新聞工作就嚴重影響新聞價值的體現。記者們通過對新聞信息的發現、挖掘、表現后可實現新聞的價值,但網絡編輯對新聞專題的策劃可將新聞價值無可限量的擴大化。“專題策劃就是對某個關注程度較高的或持續時間較長的新聞事件、人物、現象、問題等進行的集合式的報道。”新聞專題需依據網站定位、專題對象的價值、網站技術條件等進行策劃。新聞主題策劃使得新聞內容從深度和廣度上得以拓展,有效的提高了網民的關注度并調動其積極參與性,新聞價值隨之最大化。

(一)加強業務水平。網絡編輯不僅僅是提供信息那么簡單,還要負責網絡信息的深度加工、對相關信息進行匯編整理,提供背景信息、有關鏈接、受眾評論等內容,選取獨特的視角和編排方法,賦予這些材料新的活力。網絡編輯應當全媒體人才,網絡傳播需要運用文、圖、聲、像等多種手段增強傳播效果。這就要求網絡編輯,要會運用多媒體手段,根據稿件特點選擇傳播方式。因此,網絡編輯專業水平的高低決定了編輯作品的質量。

(二)注重創新能力。創新能力已成為各行各業謀求成功之道的秘訣之一,在網絡媒體中更是有強烈的需求。人無我有,人有我新,將新比新,面對同一條消息,“新穎”,已成為各家媒體不謀而合的追求目標。的速度、內容的深度、選題的角度、標題的檢索易度以及圖片、視頻的匹配度等都成為吸引讀者眼球,滿足信息時代受眾攝取信息的特殊要求。

(三)提升職業修養。首先,網絡編輯必須堅守我國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面對網絡信息量大、難搜索的時代特性以及魚目混珠的網絡環境缺陷,為了控制好網上的輿論導向,網絡編輯更要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質,加強對網絡信息進行全面的過濾及匯總。其次,一名優秀的網絡編輯要有為作者、為讀者高度負責的責任感。作為網絡信息的編輯者、者,既要擁有高雅的藝術修養,又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這最基本的素質。

參考文獻:

[1]楊令羨.網絡論壇謠言對“把關人”理論的挑戰[J].青年記者,2008.

篇9

一、對于中職網絡校本教研的理解

“中職網絡校本教研”的顯著特征是教學研究一切基于學校;一切為了教師,一切在教師中,一切基于教師。作為一種新的學校教育研究策略,中職網絡校本教研是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而提出來的。

(一)更新教育教學的觀念是順利推進課程改革的關鍵舉措

教師要在學習型的學校氛圍中發現自己教學中的,通過自己的反思和同伴互助來解決問題,實現中職網絡校本教研來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我們要通過教育理論和新課程的學習來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業務水平。

(二)通過同伴互助在教師之間建立一種積極的伙伴關系

通過開展“中職網絡校本教研”的實踐與研究,加強教師之間以及在課程實施等教學活動中的交流與對話、溝通與互助、協調與合作,共同分享經驗與成功。中職網絡校本教研是順利推進課程改革的關鍵舉措。

(三)立足中職網絡校本教研,促進教師的專業發成長

中職網絡校本教研必須從教師的職業特點出發,重視教師的默會知識和實踐智慧,采用中國傳統的“知行合一”的認知方式,同時必須關注教師的情感需求和實踐體驗,以課例反思為載體,以行動研究為基本模式,把日常教學工作問題化,使教師在研究中完善教學,完善自我,追求成功。

二、網絡教研校本化

“教研論壇”是我校開展中職網絡校本教研的主要平臺。在論壇欄目的設置上就體現了我校網絡教研校本化的具體整合思路。有與日常聊天式教研結合的公共交流欄目;有與教研沙龍結合的專題討論欄目;有與課堂教學研究結合的課例研究欄目;還有供教師共享、交流教學隨筆的欄目;供班主任交流經驗的欄目等。

“公共交流”是我校老師的問題交流欄目,哪位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發現了問題,都會在第一時間把問題發在此欄目,以尋求更多老師的參與和交流。每天欄目的帖子數量都在三十貼左右。當你打開這一欄目的帖子列表,就會看到很多問題,這些問題來自學生、來自課堂教學、來自老師們日常的教學生活,這些問題也帶動了老師們更多的思考與參與。

其次,“教學隨筆”、“課例研討”與“教育教學文摘”等欄目也吸引了老師們的參與熱情。網絡的對話看似悄無聲息,可我們卻聽到了不同的聲音,看到了激烈的碰撞。如:對“如何吸引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過程”的討論,對警惕課堂上的“弱視”現象、關注每一個生命的需要兩篇文章的學習討論,對“組織教學”的討論等。

“專題討論”欄目則是我校“專題沙龍”的延續。每學期,我校都會組織多場不同主題的“專題沙龍”,但由于參與教師人數較多,而每次沙龍時間又有限,所以,致使多數老師不能在現場發言,對于一些主題的研討也不透徹。

網絡教研的出現,有效解決了這些困惑,并增加了“專題沙龍”的靈活性。如現場沙龍的時間有限,但網上的研討卻沒有時間的限制,每次現場研討結束后,記錄員都會及時把研討記錄整理,在論壇上,老師們可以在自己的空余時間繼續上網研討交流。沒有在現場發言的老師、不善于在公眾面前發言及還想繼續交流的老師,都可以在論壇上繼續參與討論。另外,學校在組織現場專題沙龍之前,都會提前把要研討的主題在“專題討論”欄目,讓老師們提前查資料、做準備,增強研討質量及有效性。

“課例研討”是為研究課例開設的專項欄目。“課例研討”與每學期的中職網絡校本教研緊密結合。不論組內研究課、校級公開課,還是教師個人的達標課(展示課),都可以在此欄目中征求大家的意見;而且,每個課例,在課堂中實踐后,執教教師和聽課教師均會寫出自己的反思貼,以便繼續研討、交流。

“教學隨筆”,我校提倡老師們把平時教育教學中的所疑所惑、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記錄下來,篇幅可長可短,但一定要有真實體驗,一定要有感而發。而且,還要求老師們把自己的隨筆發在學校論壇的“教學隨筆”欄目,以達到在自己反思的基礎上與其他老師交流智慧、共享經驗的目的。

三、激發網絡教研的積極性

回想我校論壇建成初期,“網絡教研”對于我校教師還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由于對新生事物不了解、不熟悉,教師對網絡教研還不是很接受,也談不上熱情參與。如何調動教師參與網絡教研的積極性,我們進行了幾點嘗試。

(一)鼓勵先行

激勵教師主動參與網絡教研是教研論壇真正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學校教研論壇建成之初,我校就制訂了《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職業教育中心網絡教研實施方案》及《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職業教育中心網絡教研獎懲制度》。制度的制定,保證了教師登錄論壇的次數,確保了論壇的正常運行,同時,制度規定:對于參與網絡教研次數多、發帖量大,且帖子質量高的會員,學校還將給予適當獎勵。期末,學校還要評選網絡教研先進教研組、網絡教研先進個人、論壇最佳版主、最佳主題、最佳回復等,以此激發教師的參與熱情。

(二)論壇內容豐富多彩

我校論壇有教育教學的交流,有供各部門通知、文件公告欄目,同時,為給教師提供一個放松、休息的空間,我們在論壇上又設置了的休閑專區,使老師們在工作之余既放松心情,又可增進教師之間的友情交流。

(三)活動推進

在啟動網絡教研過程中,適時舉辦一些活動,利用活動來吸引更多的教師了解網絡教研,參與網絡教研是非常必要的。

2010年秋季,我校在推進網絡教研時,舉行了“網上現場互動教研”活動。這次活動的成功舉行,為我校論壇做了很好的宣傳,讓更多的學校和老師了解了網絡教研,也吸引了很多老師參與我們的對話交流。

四、收獲

篇10

關鍵詞:研討式教學方法;研討課;創新能力;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12-0051-03

培養創新人才是振興國家科技的迫切需求。國內的教育方式是典型的知識傳授教育方式,教師們習慣于知識的灌輸,不注重啟發思維和引導,教學課程的門數越來越多、內容越來越難,但學生的創新能力卻反而變弱了。錢學森曾經指出:“中國還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傳統的教育方式嚴重地阻礙了創新人才的培養。教學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而研討式教學正是培養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良好平臺。針對大一新生,19世紀,國外大學就開設了新生教育課,主要目的是幫助新生進行適應性轉換,即幫助新生選課及適應全新的大學環境和學習方法,完成由中學階段向大學階段的順利過渡。1959年,哈佛大學首創“新生研討課”以強化大一新生的學術經歷,以完成學生的學術性轉換。其他大學之后也紛紛開設了研討課程。到2009年,普林斯頓大學兩學期共開設了新生研討課75門,伯克利大學光秋季學期就設立了80門研討課。針對大三大四的學生,19世紀,德國柏林大學開設了專題研討課的新型教學方式,但當時多限于小班的、師徒式的研究生教育層次。20世紀初,在美國,小組研討課普遍用于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這些研討課程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培養學生最基本的學術素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引導作用。我國近十年來,國家注重創新人才培養。一些重點大學也逐漸開始開設新生研討課和專題研討課。清華大學于2003年9月在國內最早開設新生研討課,之后國內許多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均開設了新生研討課和專題研討課。2010年,清華大學的新生研討課和專題研討課達到82門,南開大學已突破百門,普遍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國防科技大學最近幾年也逐步開設了多門研討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獨立的研討課畢竟是少數,其可貴的研討式教學方法如能貫徹到日常的各種教學活動中,將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術素養。這也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教學課題。本文首先闡述了研討式教學的必要性,其次探討了研討式教學的內涵以及研討式教學的組織方法,最后給出了我們開設的“網絡技術與網絡世界”和“網絡科學覽勝”這兩門研討課的實踐效果。

一、研討式教學的內涵

新生研討課和專題研討課的核心思想是研討式的教學模式。針對課時有限、無法開設多門獨立的研討課的情況,可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采用研討式教學模式。只要能夠深刻理解研討式教學模式的優點和內涵,即能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靈活的運用,達到獨立研討課的相同目的。通過專題研討內容,在教學中廣泛應用研究式、項目式、案例式等教學方式,以教師引導、師生互動、小組研討、探索學習為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創造性,推動本科教學方式的改革和轉變。

1.新生研討課和專題研討課的優點。新生研討課主要面向大一新生。面向新學員研討式課程的優點有:第一,認知新領域。增強探求知識的興趣,體驗學術研究的一般過程,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培養創新意識和初步的創新能力;第二,形成新思維。探索研討式、項目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推動教學方式從單向知識傳授向研究型教學轉變,鍛煉和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第三,接觸名教授。拓寬專家教授與新學員溝通的渠道,使學員在大學一年級就能夠親耳聆聽專家教授的治學之道,親身感受專家教授的魅力風范;第四,結識新朋友。加強不同專業學員的交流聯系,開闊跨學科學術視野,培養團隊協作精神,提高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具備合作意識和跨學科、跨文化的學習視野;第五,適應新環境。在學習方式和心理狀態上順利完成從高中階段向大學階段的轉換和適應。本科專題研討課則通過在教學中廣泛應用研究式、項目式、案例式等教學方式,以教師引導、師生互動、小組研討、探索學習為特點,充分發揮教員的教學創造性,推動本科教學方式的改革和轉變。其優點是可以創造學生在合作環境下進行研究型學習的機會,使學生體驗探索式的學習方式,激發學員探求知識的興趣,鍛煉學員合作交流能力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提出問題和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研討式教學的模式轉換。傳統的教學方式采用的是灌輸式的教學,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Client/Server的關系。教師是服務器即內容的產生者,學生是客戶機即被動的消費者,把研究看成是對知識點的積累,極大地打擊了學生們的科研積極性和學習的熱情,學生難以產生獨立創新的思維。而研討式的教學模式是研究法與討論法的結合。這種教學模式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中心,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動地位,在授課的過程中以集體的形式進行討論,互相學習,同時也可以從別的學生那里學到獨特的見地。因此,在研討式教學中,學生和老師之間是一種對等(P2P)的關系。學生不僅是知識的接收者,而且是知識的創造者,更是知識的傳播者。學生不再是單純的學生,絕大多數時候學生充當著老師的角色,是知識的生產者和轉發者;老師也不再只是灌輸知識,而是學生的領路人和指南針,有時也會充當學生的角色去聽學生的講解。老師是課程網絡節點中的一個節點,一個特殊的節點,是課程的組織者、課程的設計者、辯論的主持人、教學與科研的結合者;老師同時又是學員的引導者、研究領域的領路人、疑難問題的指路人,學生工作的批判者。老師和學生沒有明顯的界限,是對等的,平等的。這樣一來,學生沒有許多顧慮,可以和老師還有其他同學暢談自己對問題的理解以及解決方案,集思廣益,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提高知識水平。綜上所述,這種對等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Of the People:老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主人;By the People:大家共同準備課程,彼此提問,互相打分;For the People:學生素質和能力全面提高,老師水平提高。研討式教學的這種P2P模式打破了常規的Client/Service模式,是教學領域的一次重大的改革,對今后的教育事業的創新和人才培養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二、研討式教學的組織方法

1.研討式教學的內容組織。研討課的內容組織要遵循系統性和專題化的思想。課程內容組織要系統性是指課程的內容安排要基于統一的框架,強調系統結構和系統方法。因此,教師要負責建立課程內容的框架,研究適當的指導方法,提供豐富的課程內容資源;而學生負責根據課程框架闡釋細節,補充分支,物化應用,給出實踐的應用案例。課程內容組織要專題化是為了便于強化認識,深化理解,激發創新性。教師負責闡述某一專題的基本原理,理清專題的發展線索,把握內容的根本;學員則負責豐富該專題內容在新環境下的發展和新應用下的適應。

2.研討式教學的形式組織。國內研討式教學的組織形式主要是先由教師先講課程的框架,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分別討論一個具體的課程內容,接著,學生在小組內將獨立探索的知識和心得進行交流,展開討論,由各小組推選的學生在全班登臺講述,然后師生一起評議,教師進行綜述。國外在2012年的ACM通訊上提出一種新的研討式教學的組織方式PeerInstruction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其學習的內容。這種方法首先給出多個有選擇的問題。學生可以首先獨立地選擇和考慮一個問題并選擇答案。然后學生們將在預先分好的組內針對問題進行討論。學生們可以對某一問題進行投票來決定答案。之后,針對每個問題,對應的小組將推選代表進行闡述,從而在全班范圍內進行討論,指導教師明確學生的理解難點后深化后續教學。這種組織方式可以在標準的教育框架下輕易采用,已經成功地運用到了多門計算機課程,將近90%的上過課的學生推薦這種教學方法。

三、研討課的實踐和效果

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與當前的局勢,我們負責開設了“網絡技術與網絡世界”新生研討課程和“網絡科學覽勝”專題研討課,將之前討論的研討式教學方法的內涵和組織方法貫徹其中。對于“網絡技術與網絡世界”新生研討課,目前已經進行了3次授課,總的感覺是學生對該課程充滿熱情、上課專注、勤于思考、反應主動積極,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很多看法是有思想的,提的問題是有一定深度的,整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課程中學生能夠提問出很好的問題,能夠挖掘出深邃的思想,能夠激發出創新的活力,能夠從容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對于“網絡科學覽勝”專題研討課,參加研討課的學生來自各個專業,學生興趣高,參加討論活躍,紛紛結合各自專業針對專題進行闡述。該課程的考核方式采用平時過程考查占20%,現場報告和答疑占40%,集中考查占20%。課程結束后,學生反映收獲比較大,促進了其專業課的學習。

本文分析了培養創新人才的迫切需求,闡述了研討式教學的必要性,比較全面地探討了研討式教學的內涵以及研討式教學的組織方法,創新性地指出研討式教學是一種P2P的新型教學模式,相比傳統教學的Client/Server模式,更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以此為據,將研討式教學的思想始終貫徹到開設的“網絡技術與網絡世界”和“網絡科學覽勝”研討課的過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希望對于國內研討課的進一步發展和深化起到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張紅霞.美國大學的新生研討課及其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09,(11).

[2]張根保等.機械工程新生研討課教學模式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0,(3).

[3]張文雪,等.新生研討課的教學理念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6).

[4]上海交通大學.新生研討課手冊[Z].2009.8.

[5]郭漢民,李永春,等.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有機結合——試析研討式五步教學[J].湘潭大學學報,2006,(5).

[6]Beth Simon,Quintin Cutts. Peer Instruction:A Teaching Method to Foster Deep Understand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2,55(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