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如何建設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1: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農村如何建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農村如何建設

篇1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進程不斷向前邁步,農村人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如何開發和建設農村文化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由于現在農村文化的建設比較落后,文化形式單一以及缺乏專業的文化建設人才等等問題,開發和建設新農村勢在必行。本文就如何開發和建設新農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觀點。 

 農村文化是新農村建設的無形的動力,不能被其他要素所取代。積極的開發農村文化,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加的文化需求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據有很重要的意義,它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原動力,是促進文化發展的最基本要求。 

 一、開發農村文化的戰略背景 

 1、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 

 農村文化的建設的現狀令人很不滿意,使得農村消極文化不斷滋長,并給其提供了發展的空間。隨著社會的發展,那些現代化和城鎮化的都市文化理念正在逐步取代農村文化。 

 (1)新農村文化建設落后 

 文化建設不想經濟建設一樣可以給人看到實質性的東西,也不能給人們帶來直觀的經濟收入,所以,政府大多把重點放在經濟建設上,而忽略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2)文化活動形式單一 

 農民由于平時忙于勞作,很少有時間參與文化活動,最多也只是閑暇時看看電視什么的,基本沒有其他的文化活動,文化生活較單調。隨著一些消極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涌入,使得積極地傳統文化被侵蝕,農村文化處于較危險的境地。隨著一些消極文化的流入,農民容易被這些消極文化所毒化,尤其是一些迷信思想,嚴重影響了個人和和社會的安定。此外,落后的農村文化,會使得農民的價值觀發生扭曲。 

 (3)文化建設隊伍人才缺乏 

 因為一些歷史原因和現實狀況的限制,文化系統的人員整體素質較低,缺乏一些專業的文化建設人才,文化隊伍的建設很不穩定。 

 (4)文化產業發展滯后 

 好多地方對文化產業的保護力度不夠,尤其是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還停留在較古老的保護層面上。 

 2、缺乏農村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農業弱勢地位越來越嚴重,農村發展緩慢,農民增收乏力,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缺乏動力。除了這些較多因素的復雜問題外,農村文化的發展與農村經濟的發展相抵觸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越來越艱巨,要完成這些任務,最關鍵的就是要提高農民的文化修養和素質。所以,要想讓經濟得以發展,首先要提高農民的修養和素質,這就要求將農村文化建設提升到重要的位置。 

 3、文化是經濟競爭的軟實力 

 文化是經濟競爭的軟實力,越來越多的被人們所重視,他將成為一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很多企業能夠取得競爭優勢,大多是依靠自身的企業文化。雖然我國有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相當的豐厚,但是隨著日趨加快的社會發展步伐,文化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們擁有的一些文化資源跟不上飛速發展的步伐,來不及轉化為文化競爭力。作為弱勢產業的農業,是發展的阻礙力量,同時又是發展的希望和前景,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后方力量。農村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農村要在穩定中找尋發展的機會,開發出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農村文化,提升我國農村文化的實力,增加國家的競爭力。 

 二、開發和建設農村文化 

 1、加強政府的作用 

 開發和建設農村文化是各級政府必須承擔的責任,也是建設社會不易新農村的必經之路。要加強政府的作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觀點出發,對農村文化建設需高度重視。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政府的重要日程,將其融入到經濟發展的規劃中,將其考慮到財政預算中,將其作為干部升遷的考核指標。到文化工作出現倒退的地區,要采取責問制度。 

 (1)加大文化開發建設力度 

 政府根據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整體布局,進行專項撥款用于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此外,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融資,通過融資的形式實現文化建設多元投入機制。同時還規劃好新建文化設施以及現有文化設施的工作,使得文化設施發揮最大的功能。 

 (2)加強政府的管理工作 

 政府部門要根據農村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工作計劃,抓好農村文化活動,發揮文藝工作者的作用,將健康積極的文化活動呈獻給農民,此外,還要充分挖掘專業的人員,并對一些有潛力的人員進行培養,是他們成為文化活動建設的支柱,讓他們進入農村對農村文化活動進行相關的指導工作。 同時,還要鼓勵人們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加大群眾的參與力度,有效地抑制惡俗文化的傳播,開發健康的農村文化活動。另外,公安部門要嚴厲打擊一些低俗的消極的行為,比如對一些賭博參與者進行處罰。 

 (3)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素質 

 首先要規劃和正對農村文化隊伍,要根據不同的崗位選取相應的人才,同時要鼓勵一些高校畢業生進入到基層進行文化方面的工作。其次,通過公開招聘的方式,西區一部分高素質的人才,對一些有技能的藝人或文化,可以采取破格錄用的方式。對現有的人員進行培訓,確定各自的工作職責。 

 (4)發展特色產業 

 政府可以培育和法陣一些特色產業,同時要講一些特有文化和現代文化結合在一起,使得特色文化產業得以發展。 

 (5)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 

 由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進行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特別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重視對其的保護和開發,并對其投入一定的資金,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人的培養。 

 總的來說,經濟的發展必然伴隨著文化的發展,隨著經濟的快速進步,發展農村文化已是必然需求。 

 2、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 

 我們要堅持政府的主導地位,將農村文化建設作為重點,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和文化場所的建設,使得農村文化服務的網絡得以全面構建。 

 3、改革文化管理體制 

 對文化管理體制進行改革,能夠有效地提高文化服務的能力,政府需要積極地探索對現行文化管理體制進行改革的措施,激發文化設施的發展潛能,使得文化設施更具活力。此外,政府應該引入一些經濟投入來參與文化設施的建設工作。同時,為文化設施引入市場化運作的功能,對一些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和創新。文化部門要緊抓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結合農村實際情況,采用多彩的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的生活,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 

 4、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 

 我們要加強農村文化隊伍的建設,并制定一些文化事業發展的保障措施,選擇有效的方式,發展一批專業的農村文化隊伍,并通過一定的培訓使得隊伍的整體素質有所提高。對文化隊伍中的人員進行專業的培訓,并堅持持證上崗的政策。一方面鼓勵一些相關藝術專業的畢業生來從事農村文化建設,一方面面向社會招聘,招收一批專業的人才。此外,還要大力的培養文化骨干,將活躍農村文化和傳承民間文化的作用發揮到最大,使得群眾基礎更加穩固。對工作優秀或作出貢獻的農村文化工作者采取一定的獎勵措施,使得農村文化的發展建設保持在一個良好的氛圍之中。 

 5、融入社會力量 

 我們可以鼓勵社會力量來支持農村文化的建設,開展一些與農村文化相關的活動,把農村文化建設融入扶貧機制,建立和完善一些相關的文化援助活動。積極地引導社會力量對農村文化事業進行捐助,以保證一些文化設施的建設。 

 三、總結 

 總的來說,發展健康有益的農村文化,及時農民的愿望,又是時展的需求。大家要在政府的引導下,共同致力于農村文化的開發和建設。農民需要文化的熏陶同時文化也需要農民,農村文化是原生態的文化,更具有民族性。加強農村文化的建設,要根據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把社會的要求和群眾的需求聯系在一起,切實把農民有需求的以及政府能夠創造條件做到的事做好。 

參考文獻: 

篇2

一、建設新農村要統籌規劃林業建設

林業是進行現代化農業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必須要有鄉村規劃,有條件的地方應納入城鄉統籌規劃建設中。林業在新農村建設中充當什么角色因地區而有差異,有些地方需要恢復或建設生態系統;有些地方需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有些地方改善生活環境等。發展林業要視當地的具體情況和可能具備的發展前景,科學地統籌規劃。規劃一定要符合當地實際,要科學,因為規劃關系到當地林業的興衰,關系到人們的生存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規劃決策要反映社會的要求,應讓農民廣泛參與。通過規劃達到:①保護和優化適地適樹的各種生產潛能;②結構多樣性,充分利用土地與空間;③生物多樣性,注重生態系統功能的建立或恢復;④物種保護與生產相結合;⑤環境治理與文化建設相結合。

二、加強培訓,提高農民發展林業的知識與技能

在發展林業過程中,應使農民的生態環境意識、林業知識技能等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否則難以實現生態功能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標。我國農業實質上已轉入現代農業前期的二元結構的發展階段,有種植、有經營、有鄉鎮企業,有外出務工。先進的農機具、良種、化肥農藥和先進農技知識都在推廣使用。要發展現代林業,要使農民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生產方式或某些不適宜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適應新農村建設需求,就要幫助農民轉變觀念,認識林業在生態環境方面的重要性,確立尊重多樣性和以生態為中心的價值觀。整體提高農民自身素質,與時俱進地進一步學習有關農林專業技術知識,成為懂技術、會經營、能服務具有時代精神的新農民。建設新農村離不開科教興農興林,要向農業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發展,向生態化轉型,就需要農民在干中學,在學中干。要發揮林業站、果樹站等職能部門的作用和社會、媒體的力量,通過各種傳媒信息或通過觀摩、體驗、示范和接受培訓,使農民提高各項技能。讓廣大農民了解林業的普通栽培撫育知識、生態系統功能科普知識和專業化擴展的相關知識,讓部分農民專業戶了解林業的生物技術,生態系統功能知識,才能使農民肩負起責任,擔當起發展現代林業應擔當的重任,使知識從書本走向新農村建設實踐。只有這樣,才能使新農村林業建設健康、有序、快速發展。

三、要以現代科學技術建設新農村林業

新農村林業建設有不同的層面和視角,也就涉及不同層次的科技支撐問題。微觀視角對于農民或鄉村組織來說,在撫林和發展林業事業中,需要有培育、保護、經營和開發等科技知識的支撐,林業專業戶還需要有接受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的能力。宏觀層面對于一個鄉一個縣或更大的區域,所面對的就不僅是產權分散的個體林塊,而是要視其為連片的森林生態系統進行研究和營建。使其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環 境功能,全面發揮生態系統的多種效益。要實現本區域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和諧共榮,就需要宏觀層面的相關人員掌握運用林業高科技知識,用現代科學技術支撐和引領林業的建設發展。對本區域林業系統有宏觀調控和把握,不斷彌補本區域已有森林系統的不足。用林業科技知識和相關政策分地區、分特色、分環境指導林業發展。既要創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學技術,做到作為產業有良好的經濟效益,作為公益事業有良好的生態社會效益。

四、發揮林業在新農村建設中重要作用的措施

篇3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林業發展 生態環境

新農村建設中的林業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要搞好新農村建設中的林業建設,就要根據黨的林業政策,不斷探索適合本地發展林業的新途徑,圍繞有利于發展生產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生態環境改善優化,有利于農民文化、精神生活的提高等方面而展開。

一、建設新農村要統籌規劃林業建設

林業是進行現代化農業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必須要有鄉村規劃,有條件的地方應納入城鄉統籌規劃建設中。林業在新農村建設中充當什么角色因地區而有差異,有些地方需要恢復或建設生態系統;有些地方需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有些地方改善生活環境等。發展林業要視當地的具體情況和可能具備的發展前景,科學地統籌規劃。規劃一定要符合當地實際,要科學,因為規劃關系到當地林業的興衰,關系到人們的生存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規劃決策要反映社會的要求,應讓農民廣泛參與。通過規劃達到:

①保護和優化適地適樹的各種生產潛能;

②結構多樣性,充分利用土地與空間;

③生物多樣性,注重生態系統功能的建立或恢復;

④物種保護與生產相結合;

⑤環境治理與文化建設相結合。

經過對青海省幾個地方的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當前在一些地區發展林業的突出矛盾或阻力主要來自于思想觀念。應通過培訓學習宣傳教育,通過對具體林業收益、生態效益和優美宜人環境案例的介紹或體驗,使農民從思想觀念上解決這個問題。同時要有制度保障,在林業發展規劃上進行強力介入。對資源、信息等進行統一整合,嚴格按照規劃目標推進建設進程,避免管理上的條塊分割各管一攤、各搞一套。在產業林發展中,樹木幼林期要注意合理高效利用林間土地,進行立體種植。如養禽、生產蘑菇、栽種中草藥或套種其他經濟作物。在建設以生態林為主的林業發展規劃中,還要考慮本地的規劃尺度,景觀格局是否能符合當地自然條件要求,是否需要和鄰近的鄉鎮統籌規劃連片建設等。只有科學規劃,認真組織實施,堅持數年撫育發展,才可能產生效益,特別是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加強培訓,提高農民發展林業的知識與技能

在發展林業過程中,應使農民的生態環境意識、林業知識技能等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否則難以實現生態功能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標。我國農業實質上已轉入現代農業前期的二元結構的發展階段,有種植、有經營、有鄉鎮企業,有外出務工。先進的農機具、良種、化肥農藥和先進農技知識都在推廣使用。要發展現代林業,要使農民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生產方式或某些不適宜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適應新農村建設需求,就要幫助農民轉變觀念,認識林業在生態環境方面的重要性,確立尊重多樣性和以生態為中心的價值觀。整體提高農民自身素質,與時俱進地進一步學習有關農林專業技術知識,成為懂技術、會經營、能服務具有時代精神的新農民。建設新農村離不開科教興農興林,要向農業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發展,向生態化轉型,就需要農民在干中學,在學中干。要發揮林業站、果樹站等職能部門的作用和社會、媒體的力量,通過各種傳媒信息或通過觀摩、體驗、示范和接受培訓,使農民提高各項技能。讓廣大農民了解林業的普通栽培撫育知識、生態系統功能科普知識和專業化擴展的相關知識,讓部分農民專業戶了解林業的生物技術,生態系統功能知識,才能使農民肩負起責任,擔當起發展現代林業應擔當的重任,使知識從書本走向新農村建設實踐。只有這樣,才能使新農村林業建設健康、有序、快速發展。

三、新農村林業建設要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

新農村林業建設有不同的層面和視角,也就涉及不同層次的科技支撐問題。微觀視角對于農民或鄉村組織來說,在撫林和發展林業事業中,需要有培育、保護、經營和開發等科技知識的支撐,林業專業戶還需要有接受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的能力。宏觀層面對于一個鄉一個縣或更大的區域,所面對的就不僅是產權分散的個體林塊,而是要視其為連片的森林生態系統進行研究和營建。使其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功能,全面發揮生態系統的多種效益。要實現本區域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和諧共榮,就需要宏觀層面的相關人員掌握運用林業高科技知識,用現代科學技術支撐和引領林業的建設發展。對本區域林業系統有宏觀調控和把握,不斷彌補本區域已有森林系統的不足。用林業科技知識和相關政策分地區、分特色、分環境指導林業發展。既要創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學技術,做到作為產業有良好的經濟效益,作為公益事業有良好的生態社會效益。有了不同類型的林業建設定位和發展模式,才能在具體實施中充分運用現代生物科學技術和生態知識,以最小的投入爭取最大的效益。

四、培育特色林業為城鎮居民服務

我國各地農村自然條件各異,不同地域有不同自然景觀和樹木森林,形成不同文化現象,多元文化也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習俗呈現出多樣性。林業納入生態文化建設,發展如森林文化、花文化、茶文化、濕地文化、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物文化等,為城里人提供各種各具特色的文化林副產品和精神文化服務。林業作為生態文化的基礎,對繁榮生態文化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有重要作用。在新農村林業規劃建設中,特別是離城市相對較近,又具備財力條件和自然條件的農村,要注重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和旅游農業的建設,注重發展景觀林、經濟林、果樹園藝業等。形成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林業景觀,為城里人及青少年提供旅游、觀光、度假及普及學習現代農業林業知識,增添體驗民間生活的實習基地,鍛煉他們的自種自收的動手能力,滿足人們回歸自然體驗農村田園生活的需要。

這樣既可豐富城里人生活,同時也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一種產業,為增加農民收入,豐富市場需求開辟新的渠道。農村修復傳統文化更有基礎,這樣能促進城鄉居民交流、溝通人們的思想,弘揚并傳承先進傳統文化并融入到現代生活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和諧社會氛圍,促進城鄉交融、和諧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新農村,醫療衛生建設,存在問題,建議

 

根據中國民主建國會黔東南州委會落實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活動實施方案安排第二階段工作要求,我參加了中國民主建國會黔東南州委會直屬第一支部組織的以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貴陽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的醫護人員為主的調研小組,開展了“如何有效地推進黔東南州新農村醫療衛生建設”的調研活動。我們先后到鴨塘、龍場、萬潮、旁海等鄉(鎮)衛生院與衛生院院長、業務骨干座談,聽取他們對當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我區農村的落實情況及存在的問題的意見及建議。又與參合農戶進行座談,聽取農戶的意見及建議。

現對黔東南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行以來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各方面的意見、建議總結如下:

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部分農民的參合積極性不高,基金難以征收。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合作醫療政策缺乏了解、認識。首先對參加合作醫療表現積極的一般都是經常有人生病的家庭和今年享受了醫療補償的家庭及其鄰居。他們認為“新農合”政策就是好,而目前家人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的家庭卻持反對態度,他們說今年一年都沒有發生過打針吃藥現象,明年就不想參合了;其次是壯年群體參合費收繳將會是一大難題,如有村民說他只交老人孩子的參合費,而不交自己的,究其原因是他本人身強力壯不生病,交了不起作用。再有就是低收入家庭醫療消費觀念尚未建立,部分農戶對政策不理解,仍處于等待觀望狀態,對這部分農民收繳參合費存在一定難度。

2、農民思想上依然存有僥幸的心理。部分農戶的醫療保險意識不強,沒有真正認識到合作醫療的意義,怕交了錢而不得病,錢被別人使用,心理上不平衡。用村民自己的話說“我交了錢而沒有得病就要虧了,沒啥意思”。

3、參保期限制了新生嬰兒的享受,在參合費收繳后出生的嬰兒因沒有交今年的參合費就意味著新生兒出生的第一年得不到大病醫療保障,而新生兒患病的概率是比較高的。

4、參保農民期望值較高。對不予報銷部分思想準備不足,造成部分人員不理解;對逐級轉診制,農民認為限制了自由選擇醫院的權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原則是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保“大病(住院)”的同時,兼顧“小病(門診)”。部分農民抱怨門診報銷封頂線太低而體會不到報銷的優越性;對費用總額減去自費部分后再按比例報銷不理解,農戶認為既然政府給報銷部分醫療費,為什么還要減去自費部分。

5、基層醫療衛生資源有待進一步激活。論文參考,存在問題。由于各鄉鎮衛生院醫療環境相對較差,技術水平受到一定制約,而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不能滿足患者的就醫需求;醫院的“轉診證明”具有很強的責任性,醫務人員不能對患者提出的轉診要求給予滿意答復,部分患者家屬不理解,從而對合作醫療政策產生了不滿情緒。

6、醫院認為:次均費用太低,造成患者不能治愈就得出院,然后再住院治療,造成重復檢查,反而增加了患者負擔,由于沒有治愈出院,藥效不能持續,治療效果不佳,造成患者對醫院的醫療技術產生懷疑。

二、根據以上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如下建議

1、通過報銷實例,用事實說話,使其幫助我們宣傳“新農合”政策,讓農民切實感覺到合作醫療的好處。清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針對大病而設,根本原則就是防止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2、要抓住宣傳對象做到有的放矢。農民是新農合醫療的主體,對政策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到這一制度的推行效果。如僅把統一制定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宣傳提綱》等資料發放到農民的手中,但由于農民生活環境和條件有限,能認真閱讀和理解的農民沒有多少。我們必須采取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宣傳如利用趕場天在大街上進行宣傳、在村宣傳欄上舉辦特刊、組織醫務人員進村給農民檢查身體、舉辦“新農合”知識競賽等,讓農民真正吃透上級政策,理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3、改善農村醫療條件,讓農民就近就醫。一是優化農村衛生資源。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動員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興辦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多渠道籌集資金,重點加強鄉、村兩級醫療機構建設,逐步配套必要的醫療衛生設備,合理優化農村衛生資源。二是增加農村衛生投入。對目前部分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投入不足,藥品周轉資金短缺狀況,要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機遇,積極立項,爭取資金,有針對性地加大投入,改善醫療條件。三是加大醫務人員培訓力度,加強縣、鄉、村衛生機構縱向業務合作,采取上級醫療單位派員幫教,到上級醫院跟班學習等方式,不斷提高鄉、村衛生機構的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努力做到農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疑難重病不出縣”,盡量減少農民醫療費用負擔,用優質低廉的醫療服務使農民受益,不斷提高農民的滿意度。

4、合理調整補償標準,更大線度讓利于民。一是從實際出發,及時調整補償標準,降低起付線、提高封頂線。二是適當擴大補償范圍,合理提高分級報銷比例,實行二次補償。積極探索大額為主,兼顧小額費用補償方式,盡可能大病大補,小病小補,提高農民的參合積極性。三是逐步降低藥品價格。進一步完善藥品采購制度,在定點醫院設立明白藥房、放心藥房、平價藥房,盡量使醫院藥價與市場同價。

5、取消次均費用限制,應控制費用總額,由醫院根據患者病情掌握費用支出,大病費用高些,小病費用低些。論文參考,存在問題。論文參考,存在問題。全年費用不超出控制總額即可。論文參考,存在問題。論文參考,存在問題。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疾病象毒蔓一樣危害我們的身體,我們應該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論文參考,存在問題。有句俗話說的好:治標更要治本,我認為,只有做好防病工作,農民才能更好的安居樂業,創造更多的價值;只有做好防病工作,才能真正的減輕農民的疾苦;只有做好防病工作,才能解脫新農合入不敷出的困境,只有防病才能消滅疾病,這應該是我們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李郁蔥。我國新農村合作醫療體制試點問題與對策探討。《現代商貿工業》2008年第20卷第07期

2、呂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明年將基本覆蓋全國《中國醫院院長》2007年18期

3、湯敏。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可持續發展的思考《社區醫學雜志》2007年9X期

4、陳竺部長介紹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情況《健康大視野:醫術人生》2007年10期

篇5

一、把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與發展現代農業結合起來

現代農業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點,是推進我國全面現代化建設的關鍵點,也是實現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立足點。現代農業以一體化的經營方式進行資源配置和利益分配。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緊密銜接,產加銷、農工貿環環相扣,農業生產的專業化、農產品的商品化、農村服務的社會化全部納入經營一體化的軌道之中。農戶通過各種形式的一體化經營成為市場主體,從各個生產經營環節獲得利益。經營一體化使農村和城市的生產要素有機組合,促進了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打破了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使農業與工業的利潤率接近,實現農村與城市協調發展。可見,我國要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務必準確地把握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規律,把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與發展現代農業緊密結合起來,不失時機地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勢在必行的選擇,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勢在必走的道路。

二、把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與培養新型農民結合起來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它是億萬農民的事業,它的建設主體是農民。目前,從總體上看,農民文化素質不高,從事非農產業的職業技能缺乏,這是新農村建設的最大制約和障礙。加快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是建設新農村的迫切需要。當前的工作重點是既要搞好農村義務教育,又要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和對農民的專業技能培訓。為適應形勢要求,針對存在的問題,國家啟動了“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圍繞主導產業開展培訓,大力培訓農業新技術,不斷提高農民的務農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質;并繼續抓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的“陽光工程”,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引導性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以適應工業化、城鎮化的需要;還組織實施了“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培養了大批農村生產能手、能工巧匠和科技帶頭人。這樣走出去的農民具備較強的務工技能,能夠適應城市和工業文明;留下來的農民能夠掌握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形成適應現代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事實上,國家的現代化,首先需要國民素質的現代化;而農村的現代化,必須使農民素質先現代化,這已被當今現代化國家的實踐所證實。

三、把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與創新農村體制機制結合起來

在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決策中,中央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重大方針政策。就“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來說,政府應當狠下決心,把“多予、少取”作為重點來抓,但多予再“多”,少取再“少”,也不能包攬一切,代替發展。從農村自身的角度來說,歸根到底還要依靠廣大農民的內在活力和自我創業,才能真正得到發展。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要在“多予、少取”上狠下決心、盡力而為,也要在“放活”上千方百計、多作文章。目前,農村在“放活”方面存在著許多體制束縛和政策障礙需要解決。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激活農村的各種生產要素,激發農民的創業熱情。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不能沿用過去的辦法和手段,而要采取新機制、新辦法:通過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機制,健全村務公開和“一事一議”等民主議事制度,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健全農民自主籌資籌勞的機制和辦法,來動員和組織農民開展農村的公益性建設;培育農村新型經濟社會服務組織,增強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同樣,國家扶持農村建設,也要有好的體制和機制,更多地通過以獎代補、項目補助等新的辦法,引導和鼓勵農民開展新農村建設。要適應農村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在穩定家庭承包關系的基礎上,高度重視農業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育和完善,鼓勵、引導和支持農民建立村民理事會等服務組織,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讓農民為自己的事情做主。

四、把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與尊重農民的意愿和首創精神結合起來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涉及億萬農民切身利益的偉大事業,是農民的愿望和要求,歸根到底是農民自己的事情。沒有農民的廣泛參與,新農村很難建設好。當然,我國農村發展不平衡,各地情況千差萬別,沒有現成的統一的模式,必須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推進新農村建設,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鼓勵基層在實踐中探索。回顧黨的以來我國農村經濟改革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到,很多成功經驗都是農民創造的。因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應當處理好政府投資主體和農民建設主體的關系,發揮兩個積極性。要切實尊重農民的意愿,通過規劃引導、政策引導、典型示范的方式,組織和引導農民參加新農村建設,發揮農民的自主性。新農村是農民自己的家園,農民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農民最有發言權。要以農民為本,研究農民的現實需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著眼農村的發展遠景,立足當地的具體條件,在積極、科學的引導下,“大主意”讓農民自己拿。在規劃和建設上,量力而行,不增加農民的負擔,不盲目蠻干,不一蹴而就。堅決防止形式主義,強迫命令,或者搞樣板工程、形象工程。如果違背農民的意愿,就可能導致投入了大量資金、付出了巨大努力,卻事倍功半,沒有實現預期的目的,甚至引起農民抵觸的后果。總之,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是我們做好新形勢下農村工作的一條重要原則。

篇6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歷史任務,是十屆人大四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內容,是國家“十一五”規劃的核心主題,是加強農業、富裕農民、繁榮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

電網是社會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必備基礎,是農村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必須有堅強可靠的農村電網作保障。十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十一五”發展規劃中,“完善農村電網”,“送電到村和綠色能源縣工程”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工程,建設農村電網成為各級政府工作的約束性指標,透視了電網建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舉足輕重的作用。電網企業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實踐中,應該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打造新農電,服務新農村的社會責任。

通過6年農電“兩改一同價”,省電力公司投入農村電網改造資金103億元,農村電網主體網架初步形成,農網供電秩序、供電質量和供電能力顯著提高,農村年用電量增幅近50%,農村供電可靠率達到99%,電壓合格率達到96%,城鄉居民用電同價年減輕農民負擔1.5億元,農村供電狀況發生了歷史性的進步。但是也應該看到,由于歷史欠賬多,資金投入仍顯不足,農村電網投資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我省部分偏遠山村沒有通電,部分農戶低壓電網沒有改造,農村排灌電力設施年久失修,還有部分農網處于單變壓器、單電源的供電條件,還有一些農村新上項目因電網布點及結構限制接不上,用不好。山西農村電網的建設和服務,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相比,差距明顯,任重道遠。

“十一五“期間,省電力公司將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戰略,認真落實國家電網公司和省政府北京會談共同籌資建設山西新農電的發展規劃,圍繞電網建設、規范管理、電力綠色消費三條主線,全力打造“電網堅強、持續發展、管理科學、服務優質、供用和諧”的新農電。

打造堅強可靠的農村新電網,讓農村電力供得上,用得穩

“十一五”期間,山西農村電網建設將多方籌資50億元,重點解決農民最急需、政府最關注的六大問題。

全力實現未通電農戶“戶戶通”。投資1.4億元,力爭今年年內使目前尚未用上電的11757戶農民享受到電的光明;全力配合省政府5萬人山莊窩鋪農民搬遷計劃,保證電隨人到,讓搬遷農民第一時間看上電視亮起燈。

積極啟動未改造農戶低壓電網改造。籌資3.45億元,對尚未改造的32.9萬農戶實施“一戶一表”改造,使這些農民群眾盡快享受到國家農網改造政策的溫暖。

開展老舊電灌站改造。多方投資23億元,分期改造全省31500座排灌配電臺區。

全面提升現有電網可靠供電水平。開工35kv及以上農村電網擴建、增容、改造項目971個,徹底解決農網單線路、單主變運行,影響可靠供電的問題。

全面開通農村工業化、城市化項目供電“快速路”。圍繞農村工業、糧食、林果、畜牧基地的布局,做好全省農村電網規劃與新農村及城鎮整體建設規劃的合理對接,新建35千伏輸變電項目121個,全力服務農村新上項目及時達產達效。

全面提升電網自動化水平。積極采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完善縣級電網調度自動化,實施變電站主變有載調壓改造,推行變電站無人值守自動化,加快農網光纖通信網絡建設,加快農網繼電保護微機化改造,提高農網裝備的科技含量和自動化水平。

完善規范和諧的農電管理新機制,讓農民用上放心電、舒心電

“十一五”期間,山西省電力公司將全面深化農村電力“三為”服務(為農業生產、為農民生活、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活動,從五個方面構建和諧農村用電環境。

一是統一規劃布點農村供電所及營業服務窗口,強化對農村供電所的專業化管理,建立全省網絡化的農村用電服務新機制;二是持續開展基礎管理年活動,提升農村供電所對農村用電“量、價、費、損”和基礎環境、臺賬、數據的科學、規范、精細、高效的管理水平,嚴控農電管理成本,防止農民負擔反彈,鞏固城鄉照明同價成果;三是加強農電隊伍建設,理順農電工用工機制,疏通農電工成長渠道,不斷提升農電工為“三農”服務的意識和技能;四是提升農村用電服務品位,建立分公司集中受理考核,縣鄉就地服務的“大集中”式“95598”客戶服務系統,提高農村供電所便民查詢、便民交費、便民報修等自動化服務水平,實施農村供電服務隊服務到排灌地頭、農戶燈頭、企業機頭等形式多樣的個性化服務,使農民享受到與城市一樣的用電服務;五是建立有效的優質服務考核、激勵、監督機制,主動依靠人大、政協、電力監管部門等社會監督力量,改進服務,規范行為,營造真誠和諧的農村用電服務氛圍。

建立科學綠色的電力消費新體系,讓電力用得省、用得好

“十一五”期間,山西省電力公司將從三個方面引導電力的科學消費、綠色消費、集約消費和效能消費。

全力服務綠色電力生產。服務國家電網山西特高壓電網建設,服務省委、省政府大煤電基地建設,全力促進山西電力通過特高壓電網在全國能源優化配置中占領更高的平臺,產生更大的效益;自覺站在國家能源可持續戰略的高度,支持水電、風電、太陽能、廢氣利用發電等可再生、可循環能源的推廣應用,真正盡到電網企業在能源優化配置使用上的社會責任。

全力引導綠色電網建設。積極推行包括用戶、電廠用電并網設施在內的電網集約化建設,大力推行緊湊型線路、多回路同塔、節地型建筑、無人值守自動化等優化使用土地、通道、人力資源的新技術,實現電網、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篇7

*縣是農業大縣,農村婦女占農村總人口的一半,她們是農村改革和三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新農村之新,不僅要有新環境、新房舍、新道路、新設施、新制度、新風貌,而且最核心、最關鍵還是新農民。沒有新農民,新農村就失去了根本和基礎。農村婦女的整體素質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的實現,必須引起我們各級婦聯的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離不開婦女的參與、婦女的智慧和婦女的創新,婦女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新農村建設的進程。按照市婦聯要求,我們于四月下旬圍繞在新農村建設中,如何培養素質高、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女農民的這個課題,對當前農村婦女的素質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并針對目前的現狀和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幾點舉措和思考。

一、農村婦女的基本現狀

這次農村婦女基本素質的調查發現,農村婦女在社會進步的影響下,整體素質較前幾年有新的發展和變化,突出表現在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參與經濟建設的能力等三個方面。

(一)思想觀念發生新變化。

隨著政治經濟領域的改革深化和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確立與落實,農村婦女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優勝劣汰競爭機制的完善,自身素質對人的生存發展狀況起決定作用,這一現象和理念越來越被大部分農村婦女認識和重視,學文化、學科技、學致富,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成為當前農村婦女的新時尚。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受到了挑戰,大部分農村婦女樹立了以經濟收入奠定家庭地位、證實自身價值的新觀念,參與經濟建設的愿望空前強烈。調查的100名婦女中,32名婦女愿依靠土地資源從事種植、養殖業,7名婦女愿進城務工經商,43名婦女愿在農閑時節開辟第二條收入渠道。與經濟觀念變化同步,農村婦女參與改革的熱情也空前高漲,參政意識、自主意識不斷增強。她們積極關注當前社會變革中的熱點問題和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方針政策,經常性看新聞節目的婦女占20%,能說出幾件國家大事的青壯年婦女占所調查人數的33%,認為國家興衰與自己的命運息息相關的婦女占98%。農村婦女的思想境界有了新的提高。

(二)生活方式體現時代新要求。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農村婦女的生活觀念與生活方式也悄悄地發生著變化。她們已不滿足物質上的富有,轉而關注自身的生命健康和精神需求,追求高質量的生活。計劃生育政策已經深入人心,少生優生成為農村婦女的共識,僅××鎮龍王廟村就有4名婦女自愿放棄二胎指標辦了獨生子女證。科學教育子女,越來越被更多的農村家庭所認識,78%的農村婦女愿不惜投入培養子女成才。農村婦女依法維權的意識比前幾年普遍有所提高,67%的婦女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識,她們比較關注那些與自己利益密切相關的諸如土地承包、宅基地劃分、費稅改革、義務教育等法律法規。農村婦女逐漸向追求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方面轉變,在吃、穿、住、行方面逐步拋棄了一些舊的生活習慣。近幾年,各級婦女組織與有關部門配合,開展了“十星級文明家庭”、“好媳婦”、“好婆婆”創評活動,大部分農村婦女在樹立典型、宣傳典型的輿論引導下,注重樹立自己良好的社會形象。

(三)參與經濟建設的能力有新提高。

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產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對農業生產者的要求由過去單純的體力付出轉向思想觀念、科技信息、身體素質的綜合運用,為婦女參與農村經濟提供了更好的機遇和條件。各級婦女組織配合全縣農業農村工作的開展,積極舉辦各類新技術培訓班,發展農村婦女經濟協作組織,培養各個領域的帶頭人。農村婦女在學習與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逐步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幾年來全縣已有十萬名婦女參加了十項新技術培訓,213名婦女取得綠色證書,1802名婦女獲得農民技術員職稱,98%的婦女勞動力掌握了2—3門實用技術和1—2門高新技術;被調查的100戶家庭中,婦女的經濟收入占家庭收入一半的達63、5%。全縣還涌現出很多大膽闖市場,帶領婦女發家致富的女能人。汀流河鎮的李述靜靠收購牛奶走上了致富路,創辦了機械化擠奶中心,帶動周邊村婦女通過奶牛養殖脫貧致富,05年被唐山市政府授予勞動模范光榮稱號。××鎮的甜瓜種植女能人李維瑩,勇于探索新路子,大膽引進甜瓜新品種,并積極組織全村婦女種植甜瓜,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被評為唐山市雙學雙比女能人。海水養殖女能人陳杰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走出了一條成功的新路子,并被評為全國“雙學雙比”女能手,唐山市政協委員。

二、農村婦女素質存在的問題

農村婦女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在歷史的、現實的多種因素影響下,自身素質與男性相比、與其他女性群體相比,在一些方面發展滯后,一定程度上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需求。

(一)思想解放程度與經濟發展形勢不適應。

受舊的“三從四德”觀念的影響,一部分婦女仍具有依附思想,生活范圍局限于家庭之內,滿足于溫飽的生活,不敢到外面闖闖。有的婦女對周圍一部分勇敢嘗試并取得成功的女能人非常羨慕,卻縮手縮腳,不敢嘗試,不從自身素質方面找差距,而是過多地強調資金、技術、信息、資源等外在因素的不足。從調查的情況看,婦女思想解放的程度呈地域性分布,一些經濟強村、產業特色村,婦女的思想在經濟拉動、能人帶動、輿論推動下得到解放;一些以糧食為主要經濟收入的村,婦女的思想也相對保守,在農閑時節,尤其是冬季多是聚在一起做針線活、扯閑話,與當前農村改革、發展的大好形勢格格不入。

(二)道德觀念與全民道德建設要求不適應。

受市場經濟負面因素的影響,農村婦女的社會倫理觀念出現逐漸退化的趨勢。部分婦女個人主義思想較嚴重,只看到個人利益,不顧全大局;只看眼前,不顧長遠,不利于當前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有些婦女崇尚金錢至上,在處理家庭、鄰里關系方面,利重于情,嚴重影響農村的社會風氣。在部分少數農民的意識中依然存在著重男輕女現象,這些都在不通程度上制約著農村經濟的進步和發展。

(三)科技文化素質與其擔負的責任不適應。

近幾年,隨著男性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婦女逐步成為發展農村經濟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農村婦女科技文化素質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農村的經濟形勢。但部分農村婦女的科技文化素質偏低,不能適應當前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產業化經營方式和高科技營銷手段的需要。據調查,農村婦女的學歷低,婦女勞動力中,初中以上學歷的僅占78%。受文化水平制約,婦女掌握科學技術的能力較差,學到2—3門實用技術的婦女,僅限于機械地運用,而不能結合實踐經驗,進行有效的總結歸納。大部分婦女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都較差。婦女在家庭教育中處于主導地位,但受文化水平和教育經驗的制約,大部分農村母親空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在開發孩子智力方面力不從心。

三、創新思路,努力實現農村婦女素質的新突破

如何找準提高農村婦女素質的著力點,如何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及長效性。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開拓思路、尋求新徑,即明確一個標準、抓好兩大重點、尋求三個突破。

(一)明確新型女農民的標準

新型女農民的標準是“思想觀念新、文明誠信好、致富技能高、經營能力強”。要按照全國婦聯提出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要求,增加觀念新、講文明、重參與。

(二)抓好基地建設和婦女培訓兩大工作重點

1、整合資源,抓好基地建設。

根據市場的需求,按照農家女+基地+市場的生態農業格局,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引導農村婦女積極參與巾幗科技致富工程,進一步作為推動“雙學雙比”活動的深入開展。通過發展婦女技能培訓基地:一是呼吁政府及各職能部門建立一批,為廣大的農村婦女參加正規技能培訓提供保障。二是依托各類學校及企業建立一批,充分發揮各類教育和企業的培訓資源優勢,到鄉鎮建立技能培訓點,開展實用技能培訓、定向培訓、崗前培訓。三是壯大現有婦聯技能培訓基地的基礎上,使其規范化,能夠成為“陽關工程”定點培訓基地,增強為婦女培訓的綜合實力和社會影響力。同時,借助各種條件,再發展一批。四是加強與女農民企業家、女能手、女經紀人和返鄉務工婦女的聯系,建立各類就業技能培訓基地、致富項目示范推廣基地、創業培訓實踐基地。

2、圍繞婦女需要,切實抓好培訓。

農村婦女數量的龐大、分布的廣泛和需求的多樣性,決定了滿足培育新型女農民需求的方式和手段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開展,在實際操作中做到三個結合:

一是要做到培訓內容與婦女需求相結合。要開展調研,明確婦女的培訓需求,開展分類培訓、分層培訓,提高婦女培訓的參與度。重點開展六類培訓,一是開展創業培訓,引導婦女發展壯大,提升農村發展內生動力;二是開展務工技能培訓,促進婦女轉移就業;三是開展種養加實用技術培訓,增強婦女發展現代農業的本領;四是開展營銷知識培訓,幫助婦女掌握現代營銷知識和技能,特別是增強網上銷售的能力;五是開展基層婦聯干部培訓,讓她們更好地發揮“雙帶”的作用。六是開展文明教育培訓,新型女農民不僅要有新技能,更要有新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這樣婦女才能全面參與新農村建設,更好地發揮作用。

二是做到培訓形式與婦女實際情況結合。一是重心下移、服務婦女。把培訓地點設在鄉村,以方便婦女參加培訓,降低培訓成本。二把課堂講授與田頭指導相結合,把抽象的理論變為具體的技術,使婦女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學了能用,切實提高培訓的實效。三是要培育典型、示范引導,長期以來,農村婦女有很強的從眾心理,更容易相信身邊人、身邊事,用婦女身邊的典型來教育婦女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們要通過各種形式、各種途徑來向廣大婦女宣傳創業典型、致富典型,通過典型戶的示范帶動,變“要婦女學”為“婦女要學”,提高婦女參與培訓的自覺性、主動性。

三是做到培訓目的與創業增收相結合。通過開展定單培訓、定向培訓、致富項目培訓及農業新技術培訓等,使婦女培訓后能直接受益。我們要確立轉移也是培訓的理念,繼續深化勞動力轉移工作。一方面,進城務工的婦女通過勞務實踐,經歷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更新了觀念,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學會了各種實用技術,具備了在城市創業定居的條件,同時也可帶動更多的人外出務工;另一方面,一部分務工婦女還學到了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經驗,掌握了技術,積累了資金,并返鄉創辦經濟實體,帶動了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開拓思路尋求三個突破

1、實現培訓與發證同步進行的突破。

縣婦聯在開展婦女技能培訓的過程中,要加強與農業、勞動、教育等有關部門聯合,按照部門要求開展規范培訓,使婦女培訓后能夠達到相關技能標準,拿到社會認可的技能培訓證書,增強學員的社會競爭力,也增強婦聯培訓的吸引力,在此基礎上,建立職能部門定點培訓基地,不斷增強婦聯培訓的綜合實力。

2、實現培訓與支農、惠農政策靠攏的突破。

目前,各級黨委、政府出臺實施了各類農民教育的項目、工程和計劃,婦聯組織要積極了解政策內容,按照要求組織實施好婦女的教育培訓,促進婦女教育培訓工作的全面展開。結合勞動部門開展的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積極對接,加強聯絡,為農村婦女提高素質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3、實現培訓與城市資源對接的突破。

農村各類資源不足,我們要采取“內引外培”的形式積極尋求與城市資源的對接。在內引方面,要積極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和各類企業加強聯系與合作,引進人才、技術和項目,開展婦女的教育培訓,同時,有重點的組織婦女參加外出培訓,如:科技項目培訓、實用技能培訓等,帶動更多的婦女提高技能和收入。

四、提高婦女的綜合素質的新舉措

(一)抓好組織建設,完善村級婦聯組織

目前,村級班子換屆選舉基本完成,有大部分女干部沒有進入村兩委班子。為此,我們在王灘鎮八家子村召開了村婦代會主任直選現場觀摩會,并以此為契機,將婦代會直選工作在各村全面推開。五月中旬開始,各試點村將陸續進行婦代會直選工作,擬在五月底前全部完成。通過直選公平競爭,使一批年富力強、文化水平高、德高望重的女領導干部脫穎而出,使她們真正成為帶領本村婦女發家致富奔小康的女帶頭人。

(二)加強各項考核、獎勵制度。

首先,婦聯組織要加強培育新型女農民工作的重視,建立目標考核體系,明確培訓任務和要求,加強督促檢查,確保任務到村、目標到人。其次,要建立培育新型女農民的激勵機制,建議爭取一部分專門用于培育新型女農民的專項經費,用于鄉、村的婦女培訓基地建設和獎勵。

(三)輸送網絡技術,全面提高科學水平

篇8

關鍵詞:農村信息化;城鄉統籌;政府主導

中圖分類號:F32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7-0054-02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所謂“農村信息化”是指網絡設施建設、應用軟件開發、信息終端提供、信息內容整合、信息人才培訓等在農村地域的集成運用。

一、農村信息化的基本要素

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需要若干主觀條件與客觀條件的統一,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參與,需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因地制宜地科學發展。基于各地的不同特點,在建設農村信息化過程中應考慮到以下基本要素:

1.地理環境:宏觀看分為東、中、西部,一般指平原、丘陵、山區。

2.經濟狀況: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通常用GDP值來衡量。

3.產業結構:以什么產業為主及產業構成,各縣、鄉、村均有不同程度差別。

4.人口密度:是指居住在定義范圍內的人數,以多少人每平方公里為單位。

5.文化水準:是指居住在農村的人口受文化教育的平均水平(以中學、高中、大學生多少評測為宜)。

6.信息意識:是指居住在農村地區人員對信息的理解、認識和需求、運用情況。

7.網絡條件:是指居住在農村的人口是否有了電信、有線電視、電力等網絡設施。

8.組織管理:縣、鄉級政府對當地農村信息化發展如何組織、落實。

二、重慶農村信息化的特點

應該指出,我國農村信息化發展是項長期的工程,其重點在山區和西部地區的邊遠村寨。

西南重鎮重慶,近年來,在其他行業信息化建設如火如荼進行的同時,其農村信息化建設也已經大刀闊斧地展開,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重慶實施的已通電行政村村村通工程建設,使3836個行政村結束了聽不到廣播、看不到電視的歷史,使廣大農村發生了可喜的變化。2006年10月26日,中國移動通信農村信息網在重慶建成,它整合了農業部信息中心、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農民日報社等政府部門、科研院所、農業信息服務商的信息資源,匯聚全國各地的涉農信息。目前已形成了政策法規、新聞快訊、農業科技、價格行情、農業氣象、市場動態、供求信息、農家百科、預警信息等10大類近200種涉農信息內容,每日信息更新量超過5 000條。主要向農村地區提供移動話音業務、數據業務、互聯網接入及其他特定應用業務的移動信息化解決方案,并推出了“農信通”業務品牌,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完善的移動信息化支撐。與此同時,利用中國移動農村信息機,不僅可以方便地查閱農村信息網的信息,行政村還利用信息機將信息直接到廣大村民的手機上;通過農村信息機連通廣播,可以用手機隨時遠程進行廣播,方便了基層政府政務管理。將低廉的農村信息機作為終端,充分利用了移動網絡覆蓋優勢,低成本地解決了農村基層信息落地的難題。中國移動通信農村信息網是中國移動農村信息化的重要業務支撐平臺,是中國移動為三農服務的首要入口。另外,在推動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重慶電信的目標就是要把信息服務工作做到農民家里,切切實實地推動農民增收致富。在通信建設中,重慶電信緊緊依靠當地政府,按照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三部曲”,即信息幫扶、信息小康、信息全面小康,一步一步地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讓廣大農民有電話打,打得起電話,會打電話,并逐步過渡到能上互聯網,用得起互聯網,會用互聯網,從而徹底改善農村現狀。

然而,重慶市農村在信息化過程中取得重大進展的情況下,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1.自然條件的不足。應該指出,廣袤的西南熱土為農村的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優秀的條件,同時,地理位置的特殊以及自然條件的不足也為農村信息化建設設下了重重障礙。

2.資金投入不足,農村信息基礎設施較差,導致信息資源粗放增長與有效信息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目前雖然各種涉農信息資源豐富,但由于資金投入低,農村信息服務基礎設施比較落后,缺乏暢通的信息溝通渠道,農林牧漁業的網站信息難以最終傳遞給用戶。據統計,西部地區互聯網普及水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2%,遠落后于東中部地區。同時,城鄉“數字鴻溝”巨大,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僅為城市的0.13%。農民主要通過親朋好友、示范戶獲取服務,農民上網的平均比例只有0.2%。

3.廣大農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信息接收能力較差。同時,農業生產個體經營、小農生產為主的方式,決定了不同的農業生產者有不同的信息需求,農民多樣性、個性化的信息需求強烈。

4.農民的購買力不足,信息產品的價格過高。新農村信息化建設中,作為消費主體的農民消費能力較弱,而信息產品的價格相對較高,這也是導致農村對信息產品的享用能力不足,從而影響農村信息化推進過程的關鍵問題之一。

5.目前既懂農業又掌握信息技術的專業信息人才匱乏也是制約我市農村信息化發展的重要障礙。農村信息化的發展需要懂信息技術、農業技術、經濟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復合型人才,而這類人才的缺失則嚴重影響我市農村信息化的進程。

三、發展重慶農村信息化的對策建議

1.進一步加強政府的引導工作

由于農業信息化推進的市場化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單純市場化的行為難以推進新農村信息化的進程,因此,政府在新農村信息化建設中應當處于主導地位,是推動信息化建設向農村地區擴展的關鍵。要處理好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的關系,把政府的推動、引導和市場機制有機結合起來。在資金問題上,制定扶持政策、落實資金來源,可實行政府補貼或社會資金投入方式,通過多渠道的投資機制來解決信息服務資金需求巨大與農村財政能力不足的矛盾;在組織運作上,通過政府、企業、社團之間的協同服務來解決農民對信息的全方位需求與農民社團經營能力不足、服務層次不高之間的矛盾。要建立信息化領導常設機構,以便實施目標規劃。

2.加強農村通信基礎設施建設

形成信息鴻溝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網絡覆蓋產生的差距,在信息化產業鏈中,電信網絡是重要的基礎環節,它是互聯網與終端連接的主要接入方式之一。因此,農村通信網絡的覆蓋是農村信息化發展中必須解決的基礎問題。電信運營公司有必要向沒有通電話的鄉(鎮)、行政村、自然村、農戶擴建網絡,奠定信息進村入戶的基礎。在農村信息站點建立中遇有網絡覆蓋不到位問題時,由政府出面協調指定相關電信運營公司及時解決。

另外,為加快信息化建設向農村地域推進,縮小信息鴻溝,農村信息站點上網費應予以優惠,由政府會同接入網提供單位商定寬帶上網、撥號上網收費標準。根據各地差異,鼓勵靈活經營,但對收費標準上限應予以嚴格規定。對地處深山、邊遠鄉(鎮)少數民族地區,這類的農村信息化站點建設應納入市級目標規劃,在通電話后解決上網問題。相關主管部門應對這類地區的經營管理、收費標準等,研究制定更加優惠的傾斜政策和規定。

3.各電信運營商和IT企業應積極發展面向三農的信息服務業

在信息服務上,電信運營企業、各類SP服務商、軟件企業應根據農村的現實需求為農民提供多樣化的信息產品,增加為農民服務的能力,開發具有農村特色的信息內容,以多種形式、多種途徑為農民提供適用的市場、科技、教育、衛生等方面的信息。信息產品制造企業應研發和推廣適應農村特點、方便農民使用、質優價廉的信息終端和軟件產品,讓農民真正感受到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與實惠。以人為本,以農民能夠接受的價格和方式提供信息服務,形成持續、穩定、長效的發展機制。與此同時企業也能夠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增加自身的經濟收益。

4.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文化水平

發展農村信息化,可以從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發揮科學指導作用,降低農民的損失,從而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農村信息化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于是否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只有真正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才能使廣大農民真正享用由信息化帶來的便利與效益,達到城鄉統籌與新農村建設的本質要求。因此,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對廣大農民應加強培訓。由于大多數農民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在培訓的過程中采用多種教育手段,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趣味性,讓農民盡快掌握電腦和網絡技術,提高接受新技術的能力,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5.加強人才培養,全面打造復合型人才

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需要既懂農業知識又懂IT技術以及法律知識等的復合型人才,而目前我國高校的培養模式,學科間交叉較少,不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因此應加快改變高校培養模式,有目的地為農村培養專業人才,提高綜合素質,是當前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邰羽,杜宏偉.推進農村信息化相關問題探討[J].世界電信,2007,(12).

[2]徐莉莉,姜冬梅.農業信息化對解決三農問題的促進作用[J].北方經濟:綜合版,2007,(10).

How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Chong Qing Country Information

WANG Shuai,LIU Yue,ZHANG Yu

(Chong Qing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400065,China)

篇9

現代金融企業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隨著農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斷深化,加強員工隊伍建設是關系到農信社健康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如何確保農村信用社在目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沿著這種良好的態勢又好又快的發展下去成為我們要思考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建立一套激勵充分的利益機制

創新激勵模式。豐富激勵方式,把物質與精神激勵相結合。在公正、客觀的基礎上,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考核評價體系,以增強員工積極性為出發點,針對于不同的崗位職能,以不同側重點對員工進行考核激勵。除對員工在存款組織、不良貸款清收等方面進行豐厚的物質獎勵外,還要對積極參加各種技能培訓、職業教育的員工通過頒發榮譽、口頭表揚等方式進行鼓勵,使干部職工在技能提升和業務創新上下工夫,激發干部職工的學習熱情。在物質獎勵的基礎上重視精神獎勵,將在職學習、技能培訓、集體活動等納入激勵的方式之中,依據員工的自身特點和具體需要確定激勵方式,以到達最好的激勵效果。

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勵考核機制。職工績效考核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和方法,檢查和評定職工對職位所規定的職責履行程度,以確定其工作成績,并以此做為發放獎勵薪酬的依據的方法。要打破平均主義的“大鍋飯”,積極引進股份制銀行的末位淘汰制機制,鼓勵員工發揮自身優勢、利用既有資源拓展業務,對資金組織、不良清收、優質信貸投放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員工予以重獎,確保獎勵到人,堅決杜絕獎勵資金被截留現象。建立特殊貢獻記錄既是對優秀員工個人能力的認可,又是信用社選擇和提拔人才的依據。隨著薪酬激勵機制的逐步推進,農村信用社的薪酬管理必將從無序走向規范,從規范走向科學,“精細化設計,簡單化運用”的薪酬激勵機制將會得到很好的應用與推廣,從而全面調動起員工積極性。

二、切實加強農村信用社人才隊伍建設

樹立科學的人才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首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根據員工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合理有效的對員工進行職業規劃,確立不同員工的不同發展方向,以發展方向為主線,從管理層面和技術層面對員工進行不同的區分,使員工能夠充分的發揮自身特有的優勢,提高工作效率。其次,要進一步加大人員培訓力度,用新的理念和思想培訓、培育人。企業培訓要關注兩點:一是應知應會;二是思維行為。應知應會包括業務操作技能與技巧,各項規章制度等;思維行為包括理念、管理方法、溝通技巧等。要努力實施人才興社戰略,倡導和鼓勵員工把學習當作一種工作職責、一種精神追求,不斷提高員工素質,為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加強農村信用社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是企業首要和根本的要素。就經營而言,無論從哪個角度,人都是第一重要的。 首先,打造學習型團隊、培育高素質人才隊伍。由于農信社系統長期缺乏優秀的人才,隊伍建設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所以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面要制定長期性人才隊伍培養、選拔、任用規劃,并形成長效機制。另一方面要積極與各方協調,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到農信社系統中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其次,引導人才合理流動。要加強人員交流工作,促進人員合理流動,使每個人盡可能做到專業對口,才盡其用,促使其個人愛好、專長得到充分發揮。對優秀人才,根據其所處的階段,人力資源部門要設計優秀人才的發展維度,將優秀人才選拔到中高層職位上。第三,以高管人員為主要對象,著力提高現代化的金融管理水平。加強對金融高管人員進行知識的培訓或學歷教育,不但要注重學歷,而且更要注重實際能力。以素質和能力建設為重點,加強高級人才開發力度,注重選拔能夠適應現代日益激烈金融競爭的高端人才。

三、要大力推行企業文化建設

對員工進行感恩教育。在我們的企業中,如果沒有感恩,就沒有愛崗敬業,就不會產生強悍的凝聚力。感恩教育不僅僅是要員工感謝企業,它更是一種范圍很廣的責任的延伸。通過實施感恩教育,培植企業感恩文化,使員工深刻懂得“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道理,時刻牢記企業的恩德,用發自內心的努力工作行為回饋于企業,把要我工作變成我要工作,要我忠誠變成我要忠誠。積極培養和激發員工的主人翁精神,讓員工參與信用社的管理和發展,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危機感,讓“農信靠我發展,我靠農信生存”的意識深入員工心中,使員工時時刻刻想到農信,看到農信。其次,要把文化建設體現在內部制度建設中,處處突出創新有功、領先有獎的精神,鼓勵有特色的農信企業文化的建設發展。

營造良好和諧的工作氛圍。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長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企業群體意識和企業價值觀念。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精神風貌的充分體現,是企業發展的精神動力。一個單位的經營理念和精神是單位的宗旨、員工的共同信念和信仰,它規定著全體員工共同一致的方向和行為準則,指導著團隊整體的活動和形象,企業經營理念和企業精神對外標志著企業的形象和地位,對內則會使整個團隊極大地增強認同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從而化為團隊不竭的前進動力。

四、要培養員工的憂患意識維護企業利益

以憂患意識增強學習動力。崗位對一個員工來講,既是自我生存的場所,又是自我發展的平臺,如果沒有這個平臺,就等于演員沒有舞臺;憂患意識、責任意識既是壓力又是動力,沒有一點憂患意識的人,就會滿足于現狀,就不思進取,就會增加被淘汰掉的概率。因此,在思想教育及業務知識的學習中,加入一些有關國內國際金融形勢分析、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國家最新支農政策等時事性較強的內容,介紹一些商業銀行最新出臺的支農政策,正確分析農村信用社所處的競爭環境,把大家從夜郎自大式的陶醉中喚醒,號召全體員工認清形勢,徹底改變學習態度,增強憂患意識,就要珍惜自己的工作崗位,做一個與時俱進、積極進取、奮發有為、不甘落后的人。

拓展工作思路,增強創新意識。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學習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創新又是學習的核心和關鍵。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就要求每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都要學會如何思考,掌握各種知識,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識水平創造性地為“三農”服務,創新地促進企業的發展。有了創新,企業就能發展,就能永葆朝氣,農村信合事業就能快速健康發展。同時,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對于農村信用社來說,貫徹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就要切實處理好內控管理與業務發展的關系,把加強內控管理、案件防控與改革創新、業務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篇10

調整農機裝備結構。目前,要在以小型農機具為主體情況下使多種機型整體推進。對農業生產短缺、農民急需的農業機械,要加大開發、引進和推廣的力度,在試驗、示范成功的前提下,引導和發展各作業環節的主要機型,逐步實現大中小型農機具結合、主機與農具配套;以進口機械為先導、國產機械為主體,各種作業機型均衡發展;在繼續發展種植業機械化基礎上,大力發展畜禽、水產養殖、水利、林業等機械化,引導養殖戶進行規模化養殖,在規模化基礎上加快實現畜牧機械化步伐。

加強農機科教工作。當前,農機科技教育工作的重點:一是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機新技術、機具的研究與開發,在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牧業等機械化生產關鍵環節、關鍵技術,以及農產品分級、加工轉化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提高農機化技術水平。二是進一步深化農機化科技體制改革,充分發揮農機科研院校、大型農機企業的積極作用,優化農機科技資源配置。要通過農機鑒定、推廣,引導農民選購、使用先進實用的農機產品,引導企業提高技術創新的能力。三是加強農機化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四是做好農機管理人員培訓工程,全面提高農機系統管理干部的整體素質。

拓寬農機化的服務面。拓寬農機化的服務面、延伸農機化的服務鏈,由農業生產作業向高信息服務、農田基本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種子處理和農產品深加工、保鮮、儲運等環節延伸,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機械化水平,并要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特色的農機化技術,走特色農機化道路,為農機化開辟新領域,為農民開辟新的財源。

擴大農機化對外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拓寬對外交流渠道,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習和跟蹤國外先進農機化技術和管理經驗,引進我國急需的農機化技術和機具,進行試驗推廣,加快我國農機化發展進程。

搞好農機監督管理,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積極做好拖拉機、聯合收割機、農用運輸車等農業機械的安全監理、產品質量檢驗、鑒定和認證管理下作。《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出臺,使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有了法律上的保障,使農業機械化進入了依法促進的新階段。強化農機質量監督管理,打擊假冒偽劣農機產品,凈化農機市場,保護農民利益,促進企業增強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意識。

搞好農業機械化信息體系建設。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也是加快農機化發展的重要環節,要加強農機化信息體系建設,做好農機化信息的采集和工作,擴大農機化影響,滿足市場對農機化信息的需求。總之,要在有利于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加快農機化信息化步伐,積極宣傳新階段農機化作用和地位,讓社會了解農機化、支持農機化,開創農機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