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經濟管理方法范文
時間:2023-04-14 08:21: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家庭經濟管理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涉農專業政策 農村經濟管理 課程改革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近年來,國家為解決“三農”問題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要完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在于是努力提高農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質,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而做好這些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是加強教育,尤其是加強中等農業職業教育。近幾年來國家對涉農專業學生的免學費政策和中等職業全日制學生的國家助學金補助政策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成效,解決了就讀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大部分經濟負擔,但對鼓勵學生就讀涉農專業、為社會提供大量農業技術人員和經濟管理人員的作用卻不明顯。因此,為充分發揮中等農業職業學校培養農村經濟管理人才的作用,農村經濟管理專業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
一、中等農業職業教育現狀
中等農業職業教育為農村培養了大批實用技術人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中等農業職業教育的招生越來越難。目前社會上很多人認為中等農業教育招生難的主要原因是人們的擇業觀念不斷更新、學校設備陳舊、學院師資薄弱,專業不實用等問題。但其實這對中等農業教育來說這不是主要問題。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就業分配不均衡
據了解,廣東省現有的幾所中等農業職業學校的涉農專業招生人數不多,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20世紀90年代初期廣東省的中職學生還可以依靠政府安排就業,很多人認為學農也無所謂,只要能就業就行。90年代末取消分配制度,人們覺得花與其他專業的相同的學費去學習農業知識不值得。高等院校也取消了就業分配制度,但是高等院校的農業專業相對中職學校來說形勢要好一些,因為就讀高等農業院校可以拿到一個較高學歷的文憑,而中等農業教育文憑是較低學歷的文憑。農業中職學校的生源以農村為主,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較多,農村的家長更希望孩子跳出“農門”。他們認為辛苦供小孩上幾年中職學校,還要回去從事農業行業的工作,不值得。農業的勞作條件差以及風險概率比較高,有不少人寧可就業后從事收入較低的職業,也不愿意在農村辛苦一生。另外,就讀中等農業教育專業的學生大部分是農村的孩子,農民普遍認為農業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方法可以在實踐中獲得,沒有必要到學校浪費幾年時間,浪費對于他們來說是昂貴的學費。
2.政策優勢不明顯
2010年廣東省教育廳明確了免學費的資助對象和補助范圍,確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享受國家免學費學生人數占全日制一、二年級在校生的比例。免學費受財政補助對象為在校全日制正式學籍一、二年級農村(含縣鎮非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包括藝術相關表演類)和涉農專業一、二年級的在校生,免學費補助標準為每生每年1500元。第三學年因免學費導致學校運轉出現的經費缺口原則上由學校通過校企合作和頂崗實習等方式獲取的收入予以彌補。另外,國家助學金的資助對象是在校的大部分學生,包括農村戶口和縣級(含縣級)以下的居民戶口的在校學生,國家助學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資設立。2012年,廣東省的中等職業教育對所有專業的一、二年級學生實行免學費政策,一、二年級的涉農專業學生享受國家助學金,非涉農專業有10%學生享受國家助學金,免學費補助標準為每生每年1500元。從以上的政策我們可以看到,涉農專業優惠政策優勢不明顯,因為其他學習非農專業的中職學生與學習涉農專業的學生一樣可以享受免學費待遇的政策,涉農專業的招生就沒有什么優勢可言了。
3.基層農經人才出現斷層
(1)農業企業急需農村經濟管理人員。與中等農業職業教育規模不斷縮小形成鮮明對比的,恰恰是對農村經濟管理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許多農業企業的管理人員憑經驗決策,所需市場信息多由供銷人員以偶遇式的方式收集,缺乏科學性。并且較少有財務人員參與信息的收集與分析,可見其決策不并沒有規范的規則,準確度和有效率較低。農業企業的財務人員業務素質低,很多企業的財務人員沒有會計從業資格證。由于很多農業企業的權利十分集中,其財務管理也高度集中,財務管理活動僅限于財務控制,即財務部門控制財務收支,分析檢查財務指標完成情況,以此來監督企業本身的經營活動、降低產品成本、提高企業收益。有些大型農業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和虧損占用了大量資金,造成流動資金的匱乏。重復投資項目雖然提高了總產值,但由于缺乏農經管理人員的科學論證,運行質量不高,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紛紛倒閉,導致資產閑置。很多農業企業固定資產較多,大部分來自長期貸款,并且呆賬壞賬比重較大。
(2)農村干部需要具備農村經濟管理水平能力。改革開放以后,農村經濟發展迅速,隨著改革的推進,特別是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黨的十提出解決好“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對農村基層干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縱觀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現狀,村干部普遍沒有受過經濟管理專業的系統教育,對發展農村經濟缺乏經驗,與現代農業要求的高素質管理人才相差甚遠。
二、課程改革內容
1.改革思路
(1)正確把握發展方向。中等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因為時間較短,所以在教學計劃上不可能像高等職業或本科院校一樣在理論知識上安排更多的課時,在教學計劃上就會非常看重現實性。農村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大部分到農業企業從事財會工作,課程設置時要考慮學生報考會計從業資格證的課程,這是新課程與傳統課程的主要區別。另外,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大部分從事基層的實際工作,所以課程的設置要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來考慮,盡量減少深奧理論知識課程的設置。增設基層經常用上的基本知識的課程,比如開設《農村政策與法規》等課程。
(2)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就讀中等農業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是考不上重點高中的農村學生,他們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壓抑、自卑、缺乏自信等問題。因此要把握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特點,從他們的思想和生活實際出發,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強化職業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的內容不僅開設《職業生涯設計》、《職業道德》等課程,還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為社會輸送既有職業技能、又有優良品質的專業人才。
(3)加強專業建設,符合企業用人要求。現代農業向企業化發展,農業企業急需大量初、中級的技能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需要中等職業學校加快培養速度。但是,農村經濟管理專業教育大多依舊沿用傳統教學計劃與教學模式,培養的畢業生不能適應現代農業企業化發展對農業人才的要求。目前有些中職學校農村經濟管理專業依然沿用20世紀80年代培養鄉(鎮)、村干部農村家庭農業經營人才的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這與建設現代農業和加快農業企業化發展所需的人才培養目標大相徑庭。面對新的政策、新的挑戰和、新的發展機遇,中等職業學校要設計出比較合理的農村經濟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比如開設農業技術推廣方法、企業經營沙盤等課程,并在教學實踐上予以運用。
(4)構建以專業技能為本位的新體系。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現代農業經濟管理的基本理論和管理技能,從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微觀經濟管理和服務的管理專門人才。專業核心課程與主要實踐環節有農業經濟基礎、農業技術經濟、農業技術推廣方法、管理學原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經濟法、財經法規與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農村政策與法規、農村社會經濟統計、農村財政與金融、會計核算模擬訓練、企業經營沙盤實訓等。
2.課程設置的原則
(1)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近年來,實踐教學在中職教學中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識。但農村經濟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一直是難點。農村經濟管理專業所學內容廣泛,過去形容該專業是“萬金油”,即知識面廣而不精。現在的培養目標與過去不同,為了使學生畢業順利走入社會,在培養過程別強調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加強農業企業角色扮演訓練與企業管理模擬訓練,學校幫助學生在假期到農業企業進行專業調查、社會實踐和兼職活動,讓學生走出校門,增強學生的專業吸引力和自信心,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調查研究能力、觀察分析能力、處理問題能力和有效溝通能力等。授課時要求在每一門課程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很好地結合,實踐活動從簡單到復雜,從低到高的要求,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需求。在每一學期單門課程實訓的基礎上,采用漸進式的教學模式,通過集中教學對學生重復進行各種能力訓練,使學生對專業的理解從懵懂狀態到深層次的解讀,并為就業做好心理準備,能較好地實現與企業零距離對接。
(2)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最近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加強涉農專業建設,加大培養適應農業和農村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力度。中等職業學校涉農專業要堅持“面向農村,服務農民”的辦學宗旨.主動為當地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為農村輸送合格的實用技術和管理人才。
(3)符合區域特色。肇慶是廣東省重要的現代農業基地,有明顯的區域優勢和發展。目前,全市縣級以上的龍頭企業已超過一百家,行業專業協會等各類中介組織超過七十家。肇慶市建立起各類特色農業基地500萬公頃,肉桂、松脂、柑桔等三大基地的種植面積、產量居全省首位。培植具有廣闊市場前途的名優特農產品品牌近百個,強勢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收,農民增收。近幾年來,肇慶市農業經營管理人才數量有較大幅度的增加,但從總量上看,農業經營管理人才仍顯不足。因此要加快現代農業的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作為農業企業發展的“第四要素”的體現者,農業經營管理人才的數量和質量越來越成為阻礙農業發展的瓶頸。隨著農業改革的深入,農業經濟社會發展的進一步加快,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短缺現象將更加嚴重。農村經濟管理專業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中等職業學校針對區域現狀培養該專業的學生,解決招生困難和畢業生充分就業問題,增強企業發展后勁。
3.課程設置內容
根據農村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就業情況,結合農業發展的新要求、新形勢、新趨向,綜合中職農業學校培養農業企業初、中級既懂專業技能又擅長經營管理的綜合型人才的目標,將農村經濟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作了修改,新舊課程設置內容區別見下表。
篇2
【關鍵詞】以人為本;學生管理模式
一、項目調查的背景
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將最終取代傳統的學生管理,是學生管理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堅持“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切實尊重和維護學生的合法利益,有助于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有助于學校的持續穩定,符合時代要求的和諧教育觀,是高校學生管理改革的方向。為深入研究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學生管理模式,我校課題成員依托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項目,利用管理學有關理論,結合高校學生工作的實際,從管理主體、管理客體、管理方法、管理效果、管理目標、管理環境、工作評價等問題設計選題,制作了針對教師和學生的調查問卷,并在北京、西安等地近20所高校進行了問卷發放與收集工作。
二、高校學生管理的特征分析
根據調查結果,通過數據統計與分析,我們認為,目前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具有以下五個特征。
1.學生管理“以人為本”總體程度較低,自我管理意識和自控能力不強
調查顯示,僅有36.7%的學生對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非常滿意”或者“滿意”,其余63.3%的學生選擇“一般”或“不滿意”。其中,獨生子女的評價遠遠高于非獨生子女,90%的非獨生子女對學校的管理工作“非常滿意”或者“滿意”,只有13%的獨生子女對學校的管理工作非常滿意或者滿意,這可能與他們各自成長的家庭環境有關,顯然獨生子女對自主性、創造性的要求更強。78.5%的學生在遇到困難時,尋求幫助的第一選擇是朋友,其次是同學、父母、和其他人員,最后才是學生管理人員;22.5%學生的第一選擇是學生管理人員。值得注意的是,90%的經濟困難學生第一選擇是學生管理人員,遠遠高于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這可能與近期國家和學校推行的綠色通道和助學幫困制度有關。另外,當前我國高校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非常欠缺,19.8%的學生認為學生會等學生組織能夠代表廣大學生的利益訴求;28.2%的學生經常曠課,46.4%的學生偶爾曠課,25.4%的學生從不曠課。
2.師生關系由緊張趨于和諧,學生管理隊伍整體素質尚需進一步提升
在我國,“師道尊嚴”的傳統經久不衰,學生管理工作強調權威,即學生對教師的絕對服從和對學校的無條件遵守,這種強制性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師生關系處于緊張狀態。調查結果顯示,當前的師生關系有所緩解,84.3%的教師認為師生關系不緊張;79.9%的學生認為最熟悉的學校管理人員是良師與益友。僅有19.1%的學生基本同意或完全同意“管理工作人員具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及工作效績”;只有39%的學生認為本校輔導員工作“好”或“較好”。同樣,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的評價相對高一些,這可能與他們平時受到輔導員的關心更多一些有關;只有23.9%的學生認為“管理人員會經常找我們談心,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這表明多數學生管理人員并沒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真正地了解和關心學生。
3.校園精神教育嚴重弱化,安全教育工作重視力度不足
校園精神是大學之魂,是校園文化的歷史積淀,是高校的軟環境,它對大學生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引領、規范、凝聚和制約作用。調查顯示,許多學生不清楚自己的校園精神,只有19%的學生知道并理解學校的校訓,28%的學生知道但是不理解學校的校訓,53%的學生不知道學校的校訓。其中,理工類院校更令人擔憂,只有15%的學生完全理解學校的校訓,25%的學生知道但是不理解學校的校訓,60%的學生不知道學校的校訓。校園安全是學生管理工作的頭等大事,它關系到廣大教師和學生的根本利益。調查顯示,82%的高校沒有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86%的高校沒有開展安全疏散演練,78%的學校只是局限于人身、財產、交通等傳統校園安全,只有22%的學校開展了有關、心理、網絡、交際等新形勢下的安全教育;68.8%的學校只是采取過發放宣傳資料、宣傳展版等形式,專門的安全講座和專題影像播放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4.學生管理理論缺乏系統研究,學生管理協調性存在薄弱環節
目前,不少高校存在重實踐輕理論的功利主義傾向,只注意實踐工作,不注意理論研究和經驗的交流。調查顯示,91%的學校沒有設置學生管理工作理論研究專項基金;73%的學校從不進行工作經驗交流會,12%的學校一年進行一次工作經驗交流會,9%的學校半個學期進行一次工作經驗交流會,只有6%的學校一個月召開一次工作經驗交流會。而工作交流形式方面,80%的學校只是開會,只有14%的學校通過校園內部刊物,利用校園網絡平臺的只有12%,只有5%的高校專門組織過管理人員的校外拓展訓練。學生利益無小事,學生管理工作千頭萬緒。調查顯示,當前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協調性有待加強,95%的教師認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重點在大一,只有5%的教師認為“無所謂重點”。
5.學生參與民主治校意識不強,宿舍文化建設需進一步加強
學生在學校管理工作中具有雙重性,他們既是被管理的客體,又是參與管理的主體,只有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校中的民主管理才能真正得以實施。調查顯示,22.7%的學生認為學生管理人員對其管理是教育引導性的,18%的學生認為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對學校管理和教師的教育教學提議、監督、評議、決策等工作,而60%的學生認為學校從來不組織學生參加以上等工作。這表明許多高校都沒有較好地保障學生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沒有充分發揮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作用。宿舍是學生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宿舍文化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生活,甚至人格的形成。調查顯示,只有13%的學生認為最愿意到宿舍學習;只有25%的學校舉辦過“寢室文化活動月(周)”、“宿舍設計比賽”等活動;只有19.8%的學校將學生在宿舍衛生等方面的表現納入學生綜合評價考察體系。
三、高校實施以人為本學生管理模式的具體措施
高校實行“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模式,就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要注重學生的自我管理,強化學生管理的服務意識;要強調學生是社會性與個體性的統一,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要真正實施“以人為本”學生管理,我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具體工作。
1.轉變教育觀念,牢固確立高校“以人為本”理念
學生管理人員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管理理念,把學生真正當作教育教學管理的主體和中心,實現學生管理理念的科學化和人本化,體現民主、平等的精神,即從以“管理”為目的到以“服務”為宗旨的轉變,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用發展辯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的優缺點,承認和張揚學生的個性,讓學生有不同程度的自和選擇權,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2.加大投入力度,認真加強高校學生管理隊伍建設
要必須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對學生管理工作人員的學習培訓、選拔培養和教育管理,全面提高學生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加強學生管理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建設,積極培養專家型的學生管理人員,鼓勵學生管理人員不斷創新學生管理方式,比如西安某高校實行了輔導員職稱評定制度,北京某高校實行全校輔導員集中辦公;進一步完善保障機制,解決福利待遇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管理人員的積極性,保證隊伍的精干、高效與穩定。
3.加強軟硬件建設,真正創建“以人為本”的校園環境
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是學校的責任,也是學生應該享有的權利。要創建以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以重大節日為契機、以文體活動為載體的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引導學生從思想上、活動中不斷地充實和提高。校園硬環境建設要堅持實用性和觀賞性相結合,注重人性化色彩,以學生使用便利、順暢、愉悅為目的。要加強校園文化等軟環境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寓教育于活動之中,如舉辦科技作品大賽、知名人士知識講座以及各類專業競賽等,以謀求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4.強化人文管理,努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大學和諧校園的基礎。學生管理人員要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和管理,要對學生多理解、多寬容、多尊重、多支持、多幫助;在執行管理過程中要既講原則,又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化人;要真正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服務學生;要堅持師生平等,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要注重對大學生的思想激勵,給予貧困生、心理障礙學生等弱勢群體以更多的關愛和幫助,幫助他們樹立健全的人格。
5.發揮學生組織作用,切實加強學生的“三自教育”
高校“以人為本”學生管理要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要依靠學生自身的力量,使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要加強學生黨建自我管理,創新學生黨建管理形式,適應院校招生規模擴大、黨員居住分散、活動難以經常化的新情況。要加強學生宿舍自我管理,通過學生會組織,以宿舍為單位開展“宿舍風采大賽”等形式的自我管理活動。要加強學生素質自我提高,積極引導學生創辦、加入各種社團協會,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滿足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多樣化的需求。
6.規范學生制度建設,科學改革高校學生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
要真正實現人本管理,必須保證管理制度的正確性,依法治校,規范管理。學校要及時廢止侵犯學生基本權利的規章制度;要處理好問題的合法性,尤其是程序的合法性,特別是對學生做出不利的處理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知情權、申辯權和申訴權。學生管理人員既要維護違規學生的合法權益,又必須履行學校監護管理權。學校制訂各項制度時,要充分征求學生的意見,要邀請學生代表聽政,要鼓勵學生監督學校各項工作,真正使學校的要求和學生的發展達到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陳小軍.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必要性探討[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48(12):
165-166.
[2]凌正飛.構建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初探[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6,5(5):
104-106.
[3]彭麗娟.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探究[J].湘南學院學報,2009,30(4):112-121.
作者簡介: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