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館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3-29 11:48: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老舍茶館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茶館》里有的對白能引人一笑,但是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無奈的自嘲。這些發(fā)笑的對白,要么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人無奈之下說出的無奈之話,要么就是那些令人厭惡的角色的溜須拍馬。笑過之后,不禁感到一絲悲涼——“人活著總得有條路走啊,可是哪有路可走啊!”愿為國家排憂解難的人們飄零四方,一輩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柜被逼上吊自殺,見風使舵溜須拍馬毫無良心的人卻有錢有勢,不惜讓別人用命來滿足自己的私欲。打?qū)W生的老師追殺愛學生的老師,給官差兩個洋錢就能免去殺身之禍,官差指誰就殺誰——“這什么世道啊?”
《茶館》最后的`一部分,三位氣數(shù)將盡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顧自己的一輩子,讓人頗感心酸:心懷浩然正氣的常四爺干了一輩子的活卻“一事無成”,心懷實業(yè)救國理想的秦二爺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廠“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柜“做了一輩子順民”,到了讓人趕出自己開了50年的茶館。這就是“愛國”“順民”的“下場”
茶館,在中國極為常見,是一個普通,但卻是一個特殊的地方。《茶館》的故事全部發(fā)生在一個叫的茶館。茶館的名字叫“裕泰”,象征著富裕和安泰,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但是在當時這樣的世界是不存在的。
一部簡簡單單的三幕話劇,借助于一家普普通通的的茶館,將半個世紀的歲月濃縮,將許許多多符合時代特征的小人物涵蓋,將一個國家在那些個特定時代的悲哀訴盡。
《茶館》有著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繪導了一出由往昔歲月和市井生活畫面組合起來的社會大戲。故事發(fā)生在清朝末年的一個名為裕泰的茶館中,這個茶館里人來人往,會聚了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概括了中國社會的各個階段,幾種勢力的尖銳對立和沖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
《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等人物讓我印象十分深刻。王掌柜,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老主顧常四爺,同王掌柜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但不同的是他比王掌柜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氣,怎樣都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我最欽佩的還是常四爺了,欽佩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在清朝時,他有份“鐵桿子莊稼”不用干活就拿錢。后來清國滅亡,常四爺沒有像松二爺一樣挨餓,而是自己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到了民國時期,茶館新開張時,松二爺,常四爺都去賀喜,常四爺雖然穿的沒有那么體面,但他的精神面貌很好,面對政局的混亂他還能放得下面子,這種精神正是我們所缺少的,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很難生存。因為他是以一個單純的方式出現(xiàn)在舞臺上,他正義,愛國,實話實說。也許你覺得這個人太過于直腸子,不夠圓滑,反而會給自己惹禍上身。但反過來看看王利發(fā),他夠圓滑了吧,可最后還不是一個死的下場。
先生曾說《茶館》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范例”,也有人評論說《茶館》是一曲舊時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茶館》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時間,而老舍僅用了一些小人物的生存和死去,說明了年代的形形。他揭示了社會的一角,讓我們覺得我們活在這個時代是多么幸福。
老舍茶館讀后感3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jīng)清朝、民國、勝利后統(tǒng)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常現(xiàn)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xiàn)了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柜,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柜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氣,怎么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xiàn)在是多么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面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xiàn)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里,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干活就有錢拿。后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并沒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爺一樣挨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xiàn)在缺少的,由于生活條件優(yōu)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篇2
關(guān)鍵詞 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 中學語文教學 情感教育
現(xiàn)代教學論認為“情感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wù),同時它更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所謂情感教育,從最根本上的涵義說,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發(fā)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學,這是作為教育者的人對受教育的人進行教育所應(yīng)實施的真正的教學。語文和其他的學科相比,更具情感性,因為語文教學中的文章都是作者通過對現(xiàn)實的觀察、體驗和感悟,經(jīng)過情感、文勢的積累,最后到如大山之勢,噴涌而出,造成或激越奔騰,或悲天憫人,或怡然悠閑,或纏綿悱惻等多種情感態(tài)勢。所以,在語文的教學中,我們應(yīng)該做到情感與認知相互交融滲透,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情感觀,這是現(xiàn)代教育“塑造完整、全面發(fā)展的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特別是作為一名現(xiàn)代中學語文教師如果能夠熟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理論和操作機能,并能依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合理選擇現(xiàn)代化教學媒體,就能夠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大大提高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效果。
那么如何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現(xiàn)情感教育,充分開發(fā)利用情感因素,擴寬學生的精神空間呢?筆者就此作了以下幾點有益的嘗試:
一、在教學中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引入聲音因素
這種方法主要包括樂曲、歌曲、戲曲等音樂以及名篇名段朗誦錄音等形式的引入。
(一)音樂的引入。例如筆者在引導學生學習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之前,先利用電腦和投影儀在大屏幕上打出楊洪基演唱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標題,再用音響播放該歌曲,使學生們先沐浴在三國古戰(zhàn)場的悲壯氣氛中,并借此從情感上為蘇軾這首詞確立悲憤的感情基調(diào)。這樣先入為主的方法在學生頭腦中先確定感情基礎(chǔ),有利于學生理解詞尾蘇軾的早生華發(fā)的慨嘆。
(二)朗誦錄音的引入。朗讀是以聲音傳達視覺信息的活動過程,而聲音本身也是一種情感、一種形象。恰到好處的聲量、充沛濃郁的氛圍、籠罩心頭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畫面,在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中,學生會更快的闖進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靈里,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擔喜怒哀樂,與作者情感產(chǎn)生共鳴。如學習白居易長篇敘事詩《琵琶行》一課時,我這樣安排教學,首先利用電腦播放張曉峰于1979年根據(jù)本詩創(chuàng)作的琵琶曲《琵琶行》,同時在樂曲的襯托下,播放瞿弦和朗誦的《琵琶行》。名家的朗誦,悅耳動聽的嗓音、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繪聲繪色的話語使同學們化身為詩人,走近琵琶女,去感受音樂的美妙,去體味琵琶女早年生活的歡快,去感悟琵琶女晚年情感的落魄,使同學們在心中初步確立了詩人與琵琶女哀怨愁苦的縷縷情思。這樣,通過學習,同學們學會了從生活中欣賞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
二、在教學中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引入圖形因素
這種形式包括在投影儀上顯示圖片以及利用畫圖現(xiàn)場繪畫等。
(一)圖片的介入。介入圖片指的是用名畫、照片等具有說服力和教育意義的比較直觀的教具進行教育教學的形式。例如學習余秋雨的《廢墟》這一課時,我先利用投影儀將圓明園的遺跡照片在大屏幕上顯示,然后滿懷激情的導入課文:我先講圓明園為何被稱為世界“萬園之園”,然后我突然轉(zhuǎn)述它是如何慘遭毀壞化為廢墟的,最后,我指著大屏幕上的殘垣斷壁充滿激憤之情對同學們說:“這是什么,是恥辱!是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是無言的悲哀!然而,多少年來,它支撐著殘缺的身軀挺立在那里,為什么?難道它僅僅是向我們展示它的傷痕,它的淚跡,它的悲哀嗎?不,它是在吶喊,它是在召喚!”這樣導入了新課,既使學生產(chǎn)生了對侵略者的仇恨,也激起了學生對祖國強烈的愛。這樣更加深了學生對于“強大才是硬道理”這一至理論斷的理解,使學生增強了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報效祖國的信念。
(二)利用電腦畫圖板現(xiàn)場繪畫。這是將視覺藝術(shù)融入語文教學難度較大的一種形式,需要教師通過課文情景,創(chuàng)造性地繪制畫面,激發(fā)學生的形象思維、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即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去創(chuàng)造。在這個過程中適時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情感教育。如在學習的《沁園春 長沙》這首詞時,在同學們的初次朗誦中,我及時用鼠標在畫圖板上畫出詞中作者眼中寒秋的景物:山、林、江、舸、鷹、魚。并讓學生指出這些景物各自的特點:山――紅,林――染,江――碧,舸――爭,鷹――擊,魚――翔。然后我再次利用鼠標將前三個景物著色,把后三個景物加上特定的姿態(tài),使其有動感。如此之后和同學們探討:古來文人多悲秋,為何筆下寒秋的景物卻是生機勃勃、絢麗多彩的。聯(lián)系時代背景,大革命正在蓬勃發(fā)展,故地重游,回憶起往昔與戰(zhàn)友們在這里戰(zhàn)斗的歲月,心潮起伏,浮想聯(lián)翩。作者將這種心情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這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并得出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博懷和凌云壯志。同學們不僅學習了一首詞,而且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每一位同學都確立了遠大志向,扎扎實實搞好學習,不愧對國家的重托和父母的期望。
三、在教學中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引入視頻因素
視頻主要包括與課文有關(guān)的電影、電視、話劇、戲曲以及同學們自編自演的情景劇。視頻給人的感覺更生動、更形象,它的介入,可以使同學們加深對課文的印象,增強對文章主題思想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