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7 23:44: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科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文科學論文

篇1

1.1科學論文學習的自主性不足

當前,多數研究生的科學論文學習很被動,鮮見研究生能將科學論文學習轉化為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從而主動、廣泛、定期和深入學習科學論文。其表現在于:研究生的科學論文學習必須是由導師督促才能部分完成,比如大部分研究生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導師推薦的全部科學論文。而針對學院而言,尚有許多跨專業、跨學科的研究生,在研究生學習的初級階段對自己專業不夠熟悉,缺乏有效規范的閱讀指導。這種情況導致其在研究方向和目標的選擇上把握不夠準確,科學論文學習存在盲目性。很少有研究生會隨著課程的不斷深入而廣泛、自主地涉獵相關知識。同時科學論文的系統學習缺乏清晰的計劃性和目的性。由于多數中藥學研究生自身英語水平的限制,閱讀外文科論文的能力相對較差,導致很多研究生對于資料中所涉及的內容難以把握,無法抓住論文的核心和重點,致使看不懂,同時也造成厭學和消極的外文閱讀心理。

1.2欠缺系統篩查從而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首先,缺乏系統而全面的論文檢索水平??茖W論文的檢索和查閱是研究生應具備的基本技能,直接決定了研究生在學習和研究過程中掌握資料的豐富性和可靠性,從而影響研究生的學習和研究的效率和效果。在以往研究生的教育過程中,通常缺乏對論文檢索和查閱方面知識的系統培養。即便在檢索手段和資源比較豐富的條件下,也很少有研究生對科學論文檢索方法和知識作深入的了解。研究生最常見的通病就是直接通過網絡,比如百度或谷歌等,隨意而凌亂地查閱支離破碎的信息。其次,缺乏系統整理論文的能力。科學論文的梳理和綜述是研究生培養學術能力的基石,能否從眾多的科學論文中遴選和精煉出有效的信息,對研究過程來說至關重要。而實際上,相當多的研究生在浩渺的科學論文面前顯得束手無策,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無關的,哪些應該精讀,哪些應該略讀,他們并不了解;囫圇吞棗一通閱讀后,他們分辨不清哪些是可以舍棄的,哪些則是需要細致整理加以分析的;分析后對科學論文也很難做到層次分明、精準有效的提煉。再次,對科學論文的理解缺乏準確性,尤其體現在非母語論文中。準確無誤地理解論文,一方面是治學態度嚴謹的表現,另一方面也是研究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標志。論文內涵理解的準確可以避免斷章取義,使研究生的學術論文理據分明,言之鑿鑿。而事實上,在研究生的論文使用過程中斷章取義的現象并不少見。

2科學論文學習與科研能力提升的途徑

研究生階段的一個很重要的學習手段是參加各類學術會議,聆聽各類學術報告,以及大量地閱讀科學論文??茖W論文研討課有助于提高研究生查閱科學論文、汲取學科領域前沿知識的能力;研究生通過真正的研討,既可以鍛煉自己的立論與邏輯思維能力,亦可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科學論文研討課還可以充分調動研究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創造研究性學習的氛圍,提高研究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2.1培養研究生科學論文學習的自覺意識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閱讀產生興趣是提高研究生科學論文學習自覺意識的重要途徑。閱讀興趣,一方面來自于導師的引導,在研究生初涉學科領域時,由于涉獵不深,有相當一部分研究生對自己的學科顯得興趣不足,這時需要導師將研究生引入學術殿堂,帶入科研實踐,向研究生昭示學術的魅力。筆者在研究生科學論文研討課的實踐中,在科學論文的選取上給予研究生一定的指導:①選取中藥學領域近5年來在國內外學術界有重要學術影響的中英文科學論文,供研究生查閱,這些科學論文應能反映國內外本學科或領域的最重要學術觀點和最新成果,使得研究生接觸到最權威、最重要的學術思想;②有意識地幫助研究生選取與當前時事熱點相關的科學研究內容,比如每年度的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的科學家的相關論文,提升研究生對熱點科學問題的理解和興趣,幫助研究生建立科學的思維方式;③引導研究生學習導師的科學論文和與導師研究方向相關的研究論文,幫助一年級的研究生盡快熟悉導師的研究領域,盡早進入科研氛圍。

2.2授課方式靈活、開放,與研究生積極互動

論文研討課的科學論文學習是課程的內容,研討則是課程的授課形式。就課程的授課方式而言,強調“研討”,即以研究生講解自己閱讀的科學論文為主、教師引導點評為輔、研究生集體討論的形式開展。其教學目的在于通過組織和引導研究生對專業科學論文的閱讀和討論,充分調動研究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創造研究型學習的氛圍,培養和提高研究生的綜合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論文研討課不僅要求研究生要閱讀大量的科學論文,學會查找科學論文,而且還要積極參與課堂講解和討論。研究生除了閱讀教師指定的科學論文外,還需通過網絡或學校圖書館的國內外專業數據庫來查閱與課程主題報告相關的科學論文資料。每一位學生在閱讀、分析科學論文的基礎上,寫出科學論文學習報告,并制作出一份PPT用于課堂講解。每名研究生都需積極踴躍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是課程教學的最大特色。論文研討課要求研究生自己去閱讀、探究、討論科研科學論文,并予以綜合提煉,從中發現問題,甚至提出研究課題,這樣就把學習、研究的主動權完全交給了研究生,使研究生成為真正的“研究生”,教師則從中進行點評指導。

2.3研究生“值周組長”制度的建立

授課方式的靈活并不代表課堂松散無組織,有效的教學制度是保證教學效果的必要前提。建立研究生“值周組長”制度,搭建共同學習的平臺,積極引導研究生的學習主動性。科學論文研討課程包括“講解環節”、“討論環節”及“點評和總結環節”?!爸v解環節”由研究生“值周組長”在上課開始前對閱讀過的科學論文進行15~20分鐘的講解,內容包括科學論文的主要觀點、所應用的方法、結論、對該領域的貢獻以及科學論文當中存在的問題等。“討論環節”是針對上述講解的科學論文,同學和教師提出疑問,共同討論解決問題,這個環節時間為15~20分鐘。最后的5~10分鐘是教師講解的過程,做出總結和評定,包括指出科學論文講解不足之處,補充涉及到該領域的相關知識及相類似的應用方法等??傊?,每一次授課前負責的教師都要做好細致的規劃,課堂上也要隨時掌控課堂節奏,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科學論文研討課的作用。

3完善的監督及評價機制

論文研討課的實施,需要結合中藥學研究生的特點,專門建立以科學論文學習為基礎的學期考評制度??荚u工作首先應建立研究生導師組,由導師組負責,主要起到監督和引導的作用。導師組的主要任務在于:一方面要為研究生設置嚴格而適合自己學術發展的科學論文學習方案;一方面還要對研究生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進行及時而有效的解答,指導和引導研究生閱讀向著縱深的方向發展,輔助研究生開拓出自己的研究領域和興趣點。導師組還要階段性地對研究生的閱讀狀況進行調查、考核并做出科學的評價,以便及時地調整研究生的科學論文學習方案。經考核后,對效果不佳、未能達到預期的研究生提出批評和改善意見;對研究方案不適合的研究生,導師組要及時做出合理的調整,做到因材施教。最后,制定詳細的考評標準,通過多環節多步驟的考核評價體系,避免可能出現的個人主觀評價差異。成績評價從選題、PPT制作、課堂報告、課堂討論、出勤、課堂后問題總結回復等多方面多環節給出,并且增加研究生打分環節,加強研究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和責任感。

4展望

篇2

作為一門與小學生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實踐學科,小學科學教學內容涉及知識面廣、教學內容繁多。小學科學作為整個科學教學的起點和小學科學研究的基礎,承擔著重大使命。在小學課程設置中,小學科學由于受傳統教學理念影響且受應試教育的制約,因而在小學教學中的地位始終不能與小學語文、數學等這些“主科”相比,只能以“副科”身份居于小學教學序列中。小學科學在小學各門學科中的定位與科學這門學科的重要性存在矛盾,短時間內難以改觀。另外,制約小學科學教學的另一個因素就是教學條件的制約。隨著人們對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資金投入不斷加大,但是小學科學教學需要大量教學實驗器材,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墒怯捎诂F實問題,很多學校的實驗器材和設備還很落后,實驗器材的更新趕不上教學對器材的要求。這就導致教師在實施教學時總是捉襟見肘,很難保證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圓滿完成。小學科學實驗器材投入不足現狀已經嚴重制約小學科學發展,更不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導致很多教師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對絕大多數知識教授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而作為實驗科學這樣的教學是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的。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小學科學的每一個概念的建立、每一個定律的發現,都是建立在實驗研究的基礎之上的。實驗教學在小學科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小學科學教學的實施有賴于小學科學實驗教學這一基礎。實驗教學不僅讓孩子們親自看到科學現象、懂得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孩子們通過親自參與實驗研究懂得了知識形成過程、研究方式方法,從而形成了能力,而這種能力的成長更加重要。同時,大量有趣的實驗教學也是孩子們對科學感興趣的重要原因。孩子們對實驗教學充滿了期待,可是實際教學中孩子們很少接觸和進行實驗操作,導致孩子們失去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小學科學教學需要激發和保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促進孩子們自主探究性學習??梢?,實驗器材的不足直接制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和孩子們的學習狀態。

二、如何實現小學科學有效教學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課堂教學氛圍作為一種無形的課程教學資源對孩子們的學習起到重要作用。好的課堂氛圍具有和諧、融洽的特點,能夠為孩子們提供輕松的學習環境,孩子們擺脫了那種在老師威嚴下學習的壓力,無疑會對強化課堂教學效果起到良好促進作用。課堂教學活動依賴于教師和孩子們之間的交流互動,教師和孩子們在課堂上交流合作是否充分直接影響課堂教學實際效果的強弱。要想讓孩子們在課堂上主動積極地進行課堂交流必須以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良好的課堂氛圍為前提。這就要求教師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們。改變傳統教學中孩子們的被動接受狀態。充分尊重每一個孩子們,發揮孩子們的主體作用,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篇3

我國古代傳統的生態自然觀崇尚自然與人類的和諧統一,即“天人合一”思想?!疤烊撕弦弧碧岢氖翘?、地、人的和諧統一,代表一種萬物包容、相伴相生的思維觀念,其中蘊含的哲學思考與倫理觀念在當下也同樣具有現實意義。天人合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在宋代時有了進一步的新發展。宋代哲學家張載明提出“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人與自然是統一的?!疤烊撕弦弧庇^從起源、后經過莊子、孔子等學者的推動發展,再到宋代使其的相對成熟,體現了我國古代學者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積極探索與發展,天人合一不僅是我國傳統文化核心底蘊,也以此為基礎逐漸發展形成了生態道德觀,無不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在西方哲學中,具有代表意義的是馬克思關于自然觀的論述。馬克思的多部著作中都涉及到生態自然的相關論點。人化自然觀點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個?!叭说钠毡樾栽趯嵺`上表現為整個自然界,人依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是人的生產材料和勞動對象?!睆鸟R克思的觀點中,我們不難看出,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系,人類的生產生活要依靠自然界。人類通過生產實踐活動與自然發生對象性關系,自然界是人類汲取生產生活所需資源的源泉。

二、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

人類自進入工業文明以來,“人定勝天”、“萬物皆備于我”等夸大人的作用的思想盛行。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使人類愈加功利主義,對待技術發展持盲目樂觀態度。當今世界,人類所涉及的一切無不打上技術的烙印?!凹夹g已經構成了這樣一種新的特別的環境,并且人類必須生存于其中”。技術的二重性即技術善惡價值的兩重性,告誡人們,技術在給人類帶來物質生活極速發展的同時,也會同時打開“潘多拉”魔盒,各種災難也會紛至沓來。嚴重的霧霾污染、化學污染、生態環境惡化、資源瀕臨枯竭……一幕幕觸目驚心的事例正是人類不當發展的反射。人與自然關系從最初的和諧統一逐漸走向了分裂對立,人與自然關系走向異化。馬克思曾指出: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象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們看到,機器具有減少人類勞動和使勞動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卻引起了饑餓和過度的疲勞??茖W技術在創造了屬于人類自己的自然環境,取得了所謂的對抗自然界的勝利,卻也是遭受到了自然界的報復。技術價值的樂觀主義者們,如培根、圣西門、霍布斯等樂觀地認為,科技帶來的一切問題都能依靠科技本身去解決。這實際上是一種盲目的技術崇拜觀,他們把技術認為是救世主,把技術過于理想化、神圣化。技術悲觀主義論者,如中國古代先賢老莊,就認為技術是道德淪喪的元兇,西方以盧梭為代表,在人類沉浸在科技帶來的財富與生活的巨大改變時,首先對技術提出了批判。自此以后,對于技術的批判不曾間斷,并隨著技術的發展逐漸增強,因為“技術正在變成全球性的力量,它開始染指于人類歷史的根基,而且正在向人類歷史注入極不穩定的因素”。極端的技術悲觀主義者倡導放棄技術,遠離現代文明,退回到原始的自然狀態。技術中理論者則認為技術沒有善惡之分,即在政治上、倫理上都是中立的。這樣的觀點也是有失偏頗的。技術具有雙刃劍的作用,在探討技術價值時要用辯證的思維分析。

三、技術的合理運用

技術是存在理性的,我們在利用發展科技時,要考慮的是如何適當地、合理地利用科學技術,努力減弱技術的負面效應。技術運用的合理性體現在技術發展既要體現物性又要合乎人性。技術發展的物性即指技術在應用過程中,應符合事物的本質規律,合乎人性即要充分考慮人類發展的真正需要與目的。技術的發展首先要以事物的客觀規律為基礎,聚焦人類發展的需要,尊重的人類生存發展。技術的發展如若違背客觀規律,技術的應用必將產生社會負效應,這不利于人類的長遠發展與生態建設。當然,人們在利用科學技術改造自然時,也應依照人類的所需,有目的地利用改造自然,使事物的發展符合規律性與人的主體性,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技術的雙刃劍作用,即技術的正負效應。技術的不合理運用給自然生態以及創造、利用技術的人類本身都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災難。環境的惡化不僅僅帶給自然界致命的破壞、全球因化工污染、核泄漏等患病致癌的人數也逐漸增大,這是人類自己種下的因結出的果實,最終還是由人類自身來承擔。但是,技術的發展的雙重性也給人類與自然關系的緩和帶來了新契機。新技術革命的發展,綠色科技逐漸成為了人們的關注點。如新能源的開發,新型綠色科學技術的研發等在節約自然資源、治理生態污染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我們在發展科學技術時應注重利用技術的正面作用,緩解生態失衡與人類發展的尖銳矛盾,以求二者的統一和諧發展。實現科技與社會、人類與自然的相互協調,統一發展,離不開全球的共同努力,自然環境為人類世界共享,每一個國家、每一個社會人都應切實為消除人與自然的矛盾,與之和諧相伴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國近年來提出的可持續發展觀思想正是對人類活動與自然一種積極的發展模式。“十”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再一次重申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四、總結

篇4

新生入校后不分專業,只分文科和理工科二大類。一年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專業。對于不受學生歡迎和社會歡迎的專業,應給予調整。根據我們多年的教學及與學生的交流發現,有些學生當初選擇專業時對專業不了解,學習一段時間后,發現不喜歡所學專業,學校規定又不能換專業,造成對課程學習不感興趣,產生厭學、逃課等現象;即使有學生不喜歡本專業,并在努力學習,但很難成為優秀人才,畢業后尋找的是與專業不相干的工作,浪費大學大好時光。

2本科生實行導師制

學生選好專業后,學院應及時為每個大學生配備導師。負責對大學生的專業課程的學習和指導工作。導師制由15世紀初英國“新學院”的創辦者溫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首創。新生一入校學院就根據其所選專業為他指定一位導師,負責指導他的學習和品行。導師和學生每周必須進行談話,由導師指定閱讀書目,學生匯報讀書心得,師生一起進行研討。在導學時,主要是在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方面幫助學生實現從中學到大學的轉變,使他們的學習具有更多的自主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并為學生的選課提供建議。同時,導師應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對他們的生活、交友、做人、個性健康發展等方面給予關心和指導。通過朝夕相處、言傳身教、耳提面命,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真正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學校、學院制定政策,鼓勵廣大教師,特別是博導、碩導、教授擔任大學生導師。每年學院和學校對大學生導師進行評選,對培養出優秀人才者,給予獎勵和表彰。

3教學計劃的修訂

目前大學的教學計劃按照課程性質,劃分為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三大部分。在總學時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課時越來越少,大多數專業課在30學時左右。造成了學生專業基礎不扎實,專業知識沒有掌握。為此建議:各專業根據需要,減少基礎課時,如《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直接刪除,增加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基礎專業課在70—80學時左右,專業課在50—60學時左右。由于基礎課程的減少,有些是考研的基礎課,如《數學》和《英語》,建議學校對有需要的學生開設強化班,幫助其考研。

4建立科學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教師教學質量評價主要針對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教學態度、教學過程、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等四個方面。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堅持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堅持公開、公平、公正評價的原則;堅持按不同學科分類指導的原則;堅持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堅持學生、教學督導和同行以及教學委員會共同評價的原則;堅持激勵和引導的原則,促進教師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教師教學質量評價主要通過網上教學效果評價、聽課、問卷、座談會和集中評議的方式進行,可分學生評價、教學督導與同行評價、教學委員會評價等三個方面。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1)為調動教師主動提高教學效果,學院以學年為單位,可將學院教學業績津貼總額的20%用于對教學效果優秀教師的獎勵。

(2)對教學質量不合格的教師提出整改要求,并繼續追蹤考察,若連續兩學期不合格,則停止教學一學期,限期整改并參加培訓。培訓結束經學院評價合格后,方可重新承擔授課任務,否則調離教學崗位。

(3)教學質量評價結果作為教師工作業績考核、晉升職務以及優秀教學獎評選的基本依據。

(4)在教師職務評聘中實行教學考核一票否決制。教學質量評價成績不合格者,不能參加當年一切評優和專業技術職務晉升。

(5)對于教學質量評價優秀的教師,推薦參加學校及省部級的“優秀教學質量獎”評選。

5鼓勵開展教學改革和教學法

研究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一所真正優秀的學校,并不是把某一教學模式做到了極致,而是每位教師都尋找到了適合的教學模式。只要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即使在同一門課程,允許課堂教學有多種模式。鼓勵廣大教師積極開展課程教學法研究,大膽探索課堂教學的改革。教學改革有無限可能,學校需要勇敢嘗試和科學創新。教學改革的成敗與否,既決定著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更決定著課程改革是否在課堂中能夠生根發芽。

6大力開展各類競賽和大學生創新活動

篇5

把課堂的時間讓給學生。教師的“講”要講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盡量做到少而精,讓出更多的時間給學生多讀書、多思考、多討論、多動筆。如采取自學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學習,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由于語文學科的學習不是一個由全不知到知的過程,所以學生完全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憑自己的已有知識進行自學。另外,我們還可以設立討論課。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間的信息交流,通過討論課,努力創造,適合學生學習的氣氛,挖掘課文中豐富的內涵,例如《阿Q正傳》一課,可以將學生分成兩組以“阿Q精神在現今的社會中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為題展開辯論,通過觀看電影,閱讀小說,查閱資料,以及通過網絡查詢“魯迅研究網”,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樣,既發展了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并與師生之間縱向交流相互交織,構成立體型信息傳遞。討論課能最大限度地給學生以活動的機會,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起才智的機會,讓他們鍛煉自己的綜合能力。

二、優化教師的“問”,鼓勵學生的“問”,做到有的放矢

優化課堂教學的主動因素之一是課堂提問,課堂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的關鍵。目前,多數教師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雙向活動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課堂提問重視不夠、研究不深,普遍存在以下問題:1、粗放提問,實效不高。教師往往隨意提問,甚至流水式提問而導致“滿堂問”,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維度的問題,學生??捎谩笆恰?、“對”或“不是”、“不對”回答,這種看似活躍的課堂氣氛,實質上是在為教師講課或板書“填補空檔”服務,教學實效不高。2、教師提問多,學生提問少,比例嚴重失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不到落實,導致的后果令人擔憂。據報道:1998年國際中學生物理奧林匹克競賽結束后,外國科學家舉行了一次面向參賽選手的報告會,介紹這次競賽試題的背景,并接受選手們的提問。當時外國參賽選手紛紛提問,但獲得金牌的中國選手卻始終沒有提問題,這除了語言原因,主要就是中國選手不想或不知如何提問題。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教學上的不足。學生既然是學習的主體,就應該是學習的主動者,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歡迎學生突發奇想。教師的問,不宜問盡,有的問題應留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想,去問,哪怕是極細小的閃光點,也應及時肯定和鼓勵,讓學生樂于思考,樂于質疑。為了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要切合學生的實際,精于設計課堂提問,教師的問要問得有價值、有廣度、有深度,要有引起大多數學生思維的動力,回答的愿望。如短篇小說《項鏈》,按照傳統的觀點,人們總是把小說中的女主人公瑪蒂爾德作為愛慕虛榮導致悲慘命運的這么一個女子形象。因此,為了啟發學生的質疑能力,開講之前,先提供學生幾段材料:

女主人公十年的悲慘遭遇,壞好事,“由于勞動”,“沒走上墮落之路”,成為一個“好主婦”。

——茅盾《在部隊短篇小說創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雖然十年辛苦之后,她的外表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她那希圖憑借色相向上爬的腐朽思想絲毫沒有變化,他始終沒有認識到她的災難的真正原因。

——董星南《〈項鏈〉主題》

然后,引導學生結合作品本身對瑪蒂爾德這個藝術形象進行分析,說出對主人公的看法。結果,學生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常言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在鑒賞作品時能放開思路,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是讓學生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三、優化學生的“練”

篇6

1.教師層面。

(1)教學理念把握不準。由于部分教師對案例教學的盲從,以案例教學貫穿整個“管理學”的授課過程。這些教師完全顛倒了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的主次地位,教學的效果可想而知,學生對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掌握不牢,起不到應有的效果。(2)案例選擇不當。案例是案例教學法的首要條件和關鍵所在。它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理論作用于實踐的載體,它既是案例分析的出發點,又是案例分析的歸宿。如果案例選擇得不恰當,相關因素處理得不好,就會降低案例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案例教學的整體效果。授課教師應結合課程所講授內容及學生受眾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案例來開展教學。既有助于學生對基本知識與基本理論的應用與掌握,又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案例教學的目的。(3)教師素養欠缺。案例教學是管理學一個實踐性很強的教學環節,不同于傳統的理論教學,對授課教師有較高的要求。要求授課教師既要具備堅實的理論功底和較高的學術水平,又要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和企業實踐經驗。但部分教師因為受傳統“師道尊嚴”的思想的影響,害怕授課過程中出錯,從思想上不樂于接受案例教學方法。另外,案例教學法從西方發達國家引入我國時間尚短,高校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的經驗不足。再加上目前高校從事管理學教學的教師多為經濟與管理類相關專業的畢業的碩士與博士研究生,且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都是從學校畢業即到學校工作。他們雖擁有較高的學歷和學位,從事過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但普遍缺乏企業管理的實踐經驗和豐富的教學經驗,難以采用創造性的方式開展案例教學。

2.設施層面。

(1)案例資源有限。案例教學的順利開展依賴于豐富的案例資源。目前管理學教學案例主要來源于部分高校教師和科研工作者編寫的相關案例教材。案例內容涉及國內外企業,國外企業主要是美國、加拿大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國內企業主要是一些知名的大企業。雖然利用國外現成的案例資料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管理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但國外企業文化背景與中國差異較大,不利于學生的案例討論。而國內企業案例又主要是國內知名的大企業比如海爾、華為等,普遍缺少中小型企業的案例??傊?,國內現有的管理學案例資源不能很好地滿足管理學案例教學的需要,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2)教學設施落后。一般而言,硬件設施主要包括專用的案例教學場所、幻燈片演示設施、電視錄像演示設施和多媒體演示設施等;軟件設施包括多媒體教學軟件、數據庫、定量分析軟件等。然而,目前許多高校擴招后,因建設新校區等原因,導致“負債”運營。因而在各方面都投入不足,教學設施的落后,影響到案例教學的開展和最終的教學效果。(3)激勵制度不全。有效的激勵,能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從而實現既定目標。管理學案例教學的激勵制度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校制定相關制度以提高教師進行案例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是教師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以提高學生參與案例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從目前許多高校的現狀看,這兩方面的制度都很不健全。最終導致教師不愿意主動進行案例教學,即使進行了案例教學,積極性也不高。

二、本科管理學案例教學困境突破

1.建立健全案例教學相關制度。

(1)激勵制度。激勵機制是否合理,直接會影響到教師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案例教學需要授課老師比理論講授投入更多的精力,編寫或選擇案例、備課、組織開展案例教學等。因此學校要制定合理的激勵制度,以體現對教師勞動的尊重,從而激發教師進行案例教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2)教學評價制度。案例教學不同于一般的理論教學,因而從評價體系上應區別于理論教學。因此,從學校層面上要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教學評價體系,形成相應制度。從事案例教學的教師可以在該制度的引導下有效開展教學活動。(3)考核與考試制度。案例教學是一種體驗式教學,主要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不能完全依賴于最終的考試成績,而更多地應關注和評價學生在案例分析過程的參與主動性、發言積極性和團隊合作性等方面。因此,應該制定與之相適應的考核與考試制度,采取靈活的考核方式,加大考核成績在最終考試成績中的比重等措施,以提高學生參與案例教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加大投入完善教學基礎設施。

(1)軟硬件設施。軟硬件設施是教學的媒介,直接關系到教學的順利開展與效果。目前,大多數高校軟硬件設施比較薄弱,因此應該多方籌集資金,加大投入力度,盡快完善教學的軟硬件環境。有條件的高校應建立專用的案例教學場所,比如“管理學案例教學實驗室“”管理學模擬實驗室”或“管理仿真模擬室”等,同時完善和更新多媒體演示設備、錄像演示設備、幻燈片演示設備和案例教學用具等。軟件方面購買或鼓勵教師編制多媒體授課軟件,購買管理定量分析軟件、企業管理相關數據庫等。有了良好的軟硬件設施的支持,就能使學生不出學校,模擬仿真企業的運營過程,將抽象、復雜的理論具體化、直觀化,從而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案例教學的效果。(2)教學案例庫。案例是實現案例教學的重要媒介,其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的直接效果。因此,鼓勵授課教師根據授課內容選擇合適的案例構建教學案例庫是一項必要而緊迫的工作。案例庫可以是電子形式,也可以編寫案例教材。目前尋找的案例來源于三個方面:第一種從國外引進管理案例,第二種是近年來國內編寫的案例教材,第三種是新聞報道、報紙、雜志摘錄改寫的實例。這三種案例,各自有優缺點。國外案例比較成熟、比較經典,但有文化環境不同的缺點;國內案例大多來自于北京大學管理案例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案例中心和大連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案例研究中心三大中國案例研究中心,但存在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的缺點;第三類案例在兼具緊跟時代,把握管理學實踐與理論前沿的優點的同時,也具有因時間緊、編撰不全面的缺點。因此,教師在構建案例庫選擇案例時要考慮案例的本土性、時效性、典型性、針對性、實用性、適應性、理論性和啟發性等特點,以使所選擇的案例能夠發揮最大的效能。

3.加強培訓提升教師教學水平。

教師是案例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其案例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案例教學成敗。但高校絕大多數教師都是走出校園就走上講臺,成了授課教師。學歷雖然很高,但缺乏企業實踐經驗。而且許多講授管理學的教師大多數是經濟、管理類研究生畢業,不同于正規師范院校畢業生接受過教學法等方面的培訓,在授課經驗方面也比較欠缺。因此,學校應該創造條件,多途徑培訓教師,以提高其教學水平。可以組織進行教學觀摩活動,向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學習;可以選送優秀教師到國內知名院校進行短期的培訓學習;可以聘請企業管理人員共同來開展案例教學活動;還可以選派教師到企業,在管理的實踐中收集典型案例以豐富管理案例教學內容,提高案例教學質量,達到教師與企業管理人員的雙向溝通、優勢互補,以豐富教學經驗。

4.創造條件提高學生適應能力。

篇7

這一類“辨析型”課文,雖然數量很少,但在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自我教育,體現德育的針對性方面有十重要的意義,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由于“辨析型”課文內容和形式的特殊性,教學起來頗難把握,因此有必要對“辨析型”課文教學結構作一些探討。我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一個三步教學結構,即將“辨析型”課文的課堂教學分解為“感知課文----辨析明理----鞏固認識”三個步驟來進行,每一步都有特定的目的和方法,現簡要介紹如下。

一、感知課文

這一步的目的是讓學生充分感知課文,明確課文所提出的問題,即解決一節課的材料和問題“是什么”的問題,為學生下一步的辨析明理打好基矗常用的感知課文的方法有:

1、指導閱讀法

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直接感知課文材料,教師只作必要的提示和指導。這種方法適用于高年級中比較淺顯的課文。如教第9冊第9課《真正的好朋友》,教師可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只提示學生注意:(1)從哪兒可以看出王宇和丁杰是好朋友?(2)丁杰為什么為王宇的事發愁呢?引導學生充分感知課文內容。

2、創設情景法

根據課文內容創設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切實體會課文內容,充分感知課文。這種方法適用于比較復雜的課文,特別是中低年級學生難以理解的課文。如教第5冊第7課《要勇敢,不蠻于》,&127;教師可利用幻燈、掛圖、錄音等手段創設情景:&127;小松逞能捅掉了馬蜂窩,引得馬蜂到處亂飛,小松急忙捂著腦袋跑,沒有被馬蜂蜇著;而小勇跑開后又跑回去,一邊用身體護著小剛,一邊脫下上衣,拼命抽打追來的馬蜂,結果,小勇的身上、臉上還是被蜇了好幾下,疼得他直掉眼淚。

使學生通過視(小松等的行為)、聽(小松等的對話以及馬蜂亂飛的“嗡嗡”的聲音),切身體驗課文所講的故事,充分感知課文。

3、講授法

指教師對課文作必要的講解。這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比較適用于帶抽象性的課文,如教第11冊第9課《<盲人摸象>&127;的啟示》,教師可簡要講述《盲人摸象》的寓言,然后由此引發到現實生活中,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127;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知和理解。

二、辨析明理

這一步是在上一步學生充分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對課文內容追根究底,目的是對課文中所提出的問題作出解答。要通過討論、辨析等,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127;逐步解決學生頭腦中“為什么”的疑問,使學生明白道理。常用的辨析明理的方法有:

1、集中討論

就課文所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使學生通過對不同發言的比較、歸納,得出正確的結論,達到讓學生明理的目的。如教第8冊第7課《接受別人的意見要虛心》,在學生感知課文后,可讓學生討論:讀了這篇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它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再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歸納、總結,從而使學生懂得一個人的進步離不開別人的幫助,教育學生要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

2、分組討論

一般按4至6人力一組將學生分成若干組,以組為單位對課文所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形成各組意見,再在全班交流,逐步歸結為統一的認識,使學生明白事理。如教第9冊第7課《有事大家商量》,在學生感知課文后,可讓學生分組討論:讀了這封小隊長的來信,&127;你能看出他們的小隊在這件事上有什么問題嗎?假如你是知心姐姐,要對小隊長和隊員們說些什么呢?在各組統一認識后再在全班交流,逐步形成全班的統一認識。這種做法本身就是對學生進行民主生活的教育,通過分組討論和全班交流,使學生懂得集體的事應該由大家商量著辦,學會商量事情。

3、同座議論

指同座的兩位同學互相交流意見,以便于每位同學檢查和修正自己的看法。

這種方法多用于比較淺顯的問題。如教第10冊第2課《寬厚待人》,在學生感知課文后,可就課文末尾提出的問題“同學們,你們對這個問題是怎樣看的呢?”

讓學生同座議論,互相檢查和修正自己的看法,達到自己教育自己、主動地明白道理的目的。

三、鞏固認識

這一步是在學生辨析明理的基礎上,及時鞏固學生的正確認識,不失時機地誘導學生運用正確的觀點,指導和強化學生的道德行為,即解決“怎么做”的問題。常用的鞏固認識的方法有:

1、演繹法

將學生明白的道理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之中,理論聯系實際,促進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道理。如教第8地第7課《接受別人的意見要虛心》,在讓學生辨析明理后可讓學生舉例說說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有什么好處,不接受別人的意見有什么害處,進一步深化學生“接受別人的意見要虛心”的認識。

2、設置疑難法

設置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疑難問題,激發學生根據自己所明白的道理來解決疑難,以鞏固學生的正確認識。如教第9冊第9課《真正的好朋友》,在學生辨析明理后,教師可給學生設置疑難;你和好朋友是怎樣互相幫助的?發現好朋友做了錯事,你是怎樣想,怎樣做的?被勵學生運用所明白的道理來克服疑難,從而深化和鞏固學生的認識。

3、指導實踐法

在學生明白道理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指導學生的道德行為,也是對學生道德認識的鞏固。如教第9冊第7課《有事大家商量》,在學生辨析明理后,教師可給學生布置一項任務:最近學校號召各班都要建立圖書角,我們班的圖書角應該怎樣建?這件事情由誰來決定?怎么決定?

篇8

魅力在整個哲學課程的教學中,如果對一些知名的中外哲學家都不熟悉的話,就像學習了語文不知道幾個作家和詩人一樣。所以,要想引領學生走進哲學殿堂,就要有意識地讓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老子、孔子等大名響徹課堂。在開學第一課中,筆者就沒有直接進入課堂講理論,而是以“哲學是什么”為主題,與大家暢談中外哲學家的逸聞趣事,例如談到“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時,筆者給學生講了“蘇格拉底與失戀者的對話”,“柏拉圖與蘇格拉底的關于‘愛情、婚姻、幸福、外遇、生活’的對話”;談到“生與死”的話題時,筆者給學生講了莊子妻死,莊子“鼓盆而歌”的故事,以此牽出天才人物栩栩如生的生活方式和光輝的思想,激起學生對智者的景仰,對哲學的親近,深切感受到哲學家的人格魅力,給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開啟了一扇大門。此后的課堂中,筆者也有意識地穿插講述哲學家們為了探求真理而做出了一些趣事,如在講到“世界的本源”時候,筆者穿插了“哲學之父”泰勒斯顧著仰觀天象,沒有留神腳下的土地,不小心跌進了井里的故事。學生在輕松的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探求哲學原理,潛移默化中內化為哲學素養,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情感乃至行動。

2引導學生閱讀哲學書籍,積累哲學素養

學習哲學如果僅僅局限于教科書,是永遠不會理解哲學微妙的之處的,要想讓中學生真正喜歡上哲學課堂,引導他們適當閱讀哲學類書籍是非常有必要的。著名哲學家周國平先生在談到如何學習好哲學這個問題時說:“根據我的經驗,要真正領悟哲學是什么,最好的辦法就是讀大哲學家的原著?!笨墒菍τ谥新毶鷣碚f,他們年齡小、閱歷淺,思維能力弱,而且很多哲學原著晦澀難懂,接受能力有限,讀原著的可能性較小,因此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起點較高而有趣的哲學入門讀物,如《蘇菲的世界》、《哲學家講的哲學故事》,以及傅佩榮的《哲學與人生》等,并邀請有閱讀的同學定期與筆者探討,在思想的碰撞中,引導他們探求生活的真善美,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在閱讀中領會哲學家們所面對的“問題”,把握哲學發展的脈絡。在具備初步的哲學知識和哲學思維之后,再推薦學生閱讀中外較有影響的哲學書籍。

3攫取典型案例,豐富課堂內容

哲學的抽象思維如何通過形象化的東西表現出來,典型案例的恰當輔助教學必不可少。尤其是新版高教版《哲學與人生》教材,更加重視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即在指導人生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在講到“積極行動實現人生發展”一節中,為了讓學生明白人在行動中才能存在和發展,并且要積極行動才能實現人生發展時候,筆者選取了我校優秀畢業生烹飪班洪泓的案例,洪泓為了實現咖啡師的夢想,積極行動,每天奔跑于實訓室訓練,最后以當年最小的年齡獲得了國際ECC咖啡師大賽的海西賽區亞軍。這種身邊的案例更容易與學生們產生共鳴,讓學生明白:不斷行動的奮斗的青春才最美麗。在講到“人生價值和勞動奉獻”一節中,同學們對人生價值的終極意義始終無法理解透徹。為解決這一問題,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引入當代雷鋒郭明義的案例,讓學生感動的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不是看他從社會、他人那里得到了什么,而是看他為社會、為他人盡到了什么責任,作出了什么貢獻,個人是通過對社會的奉獻來體現自己人生意義的。

4多種教學方法并用,打造生動的哲學課堂

篇9

關鍵詞:科學公理體系實證主義證偽主義

科學是系統地解釋現象和行為的學問。在科學的范疇內,問題來來往往只有一條:為什么?要再多問一點,那就是“是什么”。是的,“怎么辦”是工程學的問題,而“好不好”則是倫理學的問題了。科學不問“怎么辦”,也不問“好不好”(張五常,2002)。

科學回答“為什么”和“是什么”。前者揭示各種現象和行為存在的理由。后者則探討給定某種約束條件會有什么現象和行為發生。前者是后者的基礎。是的,不能解釋既有現象和行為,那就不可能很好地闡述在給定的約束條件下,會有什么樣的現象和行為發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講科學的主要功能是解釋??茖W是系統地解釋各種現象和行為的學問。

1.事實要用抽象的理論來解釋

可是,事實是不可以解釋事實的。事實要用抽象的理論來解釋。

為什么事實的解釋要借助于抽象的理論呢?答案是事實的規律不能不言自明(張五常,2002)。紗窗外,風搖翠竹。但風搖翠竹本身并沒有講出風存在的道理。今夜,月光如瀉。然而如瀉的月光也沒有講清陰晴圓缺的道理。馬歇爾(1991)講得好:“除非經過理智的考究與闡釋,我們不可能從事實中學得些什么。”

那么,用來解釋事實的抽象理論是個怎樣的東西呢?

答案是,這個抽象的理論一定是公理體系。一切的理論歸根結底都是公理體系。

試想,要說明甲概念,我們需要借助乙概念,要說明乙概念,又需要借助丙概念……如此等等,總有一個概念是不能用別的概念來說明的,相反,它是用來說明別的概念的邏輯基礎,否則就是循環邏輯。這個概念是什么?是不定義概念了。

同樣的道理,要證明甲命題,我們需要借助乙命題,要證明乙命題,又需要借助丙命題……如此等等,總有一個命題是不能用別的命題來證明的,相反,它是用來證明別的命題的邏輯基礎,否則也是循環邏輯。這樣的命題是什么?是公理了。

因此,一切的理論歸根結底都是建立在不定義概念和公理假設基礎上的邏輯體系,一切的理論歸根結底都是公理體系。你們去看嘛,歐氏幾何是公理體系,消費者理論是公理體系,牛頓力學也是公理體系,相對論還是公理體系……告訴我吧,有哪一個理論不是公理體系?

哲學是不是公理體系呢?我說也是。

我不知道今天的哲學課本是怎樣講的。當年我讀大學的時候,哲學課本這樣講:世界是物質的。你看,宏觀是物質的,天文望遠鏡看到好遠好遠都是物質的;微觀是物質的,電子壓顯微鏡看到的都是物質的;場也是物質的。所以,世界是物質的。

然而我的問題是,就算你天文望遠鏡望到100億億萬光年是物質的,又怎么能證明在100億億萬光年加1厘米處就沒有一個上帝站在那里微笑著俯瞰著這個世界呢?畢竟從人類的產生到此年此月此日此時此刻,并沒能超越無限的盡頭,又怎么能證明那無限的盡頭也是物質的呢?所以我總是講,你可以說世界是物質的,但是不可以打破沙鍋問到底:為什么世界是物質的?只能作為公理來接受,只能把唯物論作為公理體系來接受。

2.理論只有“完美”、“不完美”之分,卻沒有“對”、“錯”之別

我們經常講某個理論是錯了的,某個理論是對了的。這樣講的確切含義是什么?

要記?。阂磺械睦碚摎w根結底都是公理體系。所謂公理體系,就是建立在不定義概念和公理假設基礎上的邏輯體系。公理體系由公理假設、邏輯推導、邏輯結論三個部分有機構成。

當我們用經驗檢驗一個理論的時候,我們要極端地注意現實條件是否與理論的公理假設相符合。如果現實條件與理論的公理假設相符合,經驗結果又與理論的邏輯結論相一致,那么我們就接受這個理論。如果經驗結果與理論的邏輯結論不一致,那又怎樣呢?經驗結果與理論的邏輯結論不一致,那么或者是邏輯推導出了問題,或者是現實條件與理論的公理假設不相符合。經常出現的情況,是現實條件與理論的公理假設不相符合。邏輯錯誤有沒有呢?也可能有,但如果一個理論有很多人接受的話,那么邏輯錯誤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所以,多數情況下,我們說你那個理論錯了,你那個理論不對,其實只是你的前提條件與現實不符,或者你的前提條件與我的不符。

但是,公理體系的要害不在于公理假設本身是否正確(與現實相符),而在于它們之間是否滿足相容性、獨立性和完備性;也不在于這個體系的邏輯結論是否正確(與現實相符),而在于從公理假設到邏輯結論的推導是否嚴謹可信。當然,人們不會憑空建立公理體系,并且當公理體系的邏輯結論被檢驗不正確(與現實不相符)的時候,人們就會修改這個理論體系的公理假設,或者拋棄這個理論體系。但是這并不否定人們可以用錯誤(與現實不相符)的公理假設構造出“完美”的公理體系。盡管由錯誤(與現實不相符)的公理假設所構造出的公理體系的邏輯結論是錯誤(與現實不相符)的,但這個公理體系仍然是“完美”的。

只要公理體系是完美的,即使它的邏輯結論是錯誤的,與現實是不相符合的,也只是與我們所處的現實不相符合,在另一個“現實”里,在該體系的公理假設所刻畫的世界里,它就完全是正確的了,就與那里的經驗結果相符合了。所以,條件變了,環境變了,“錯誤的理論”又變得正確了。在那里,“正確的理論”反而要變得錯誤了。

既然如此,作為公理體系的理論本身來說,又有什么對、錯可言的呢?

例如,歐氏空間中三角形三內角和等于,但在非歐空間,三角形三內角和大于。我們不能因為歐氏空間中三角形三內角和等于的事實,就否定非歐幾何,說非歐幾何錯了;我們也不能因為非歐空間中三角形三內角和大于的事實,就否定歐氏幾何,說歐氏幾何錯了。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作為理論基準的經濟模型,其公理假設與經濟現實都是不全符合的。例如,科斯定理、MM定理、阿羅-德布魯模型,其公理假設與現實都不全符合。自然地,這些理論的邏輯結論與現實也就不相符合。

這些理論,我們不僅不能說它們是錯了的,還不能說它們是沒有用處的。事實是,這些理論的研究者都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些理論不僅有用,而且是大有用處。它們發揮著“參照系”的功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基本的分析架構和視角。我們把現實中的某個因素加入進來,利用模型所建立的既有平臺做分析,然后和模型的既有結構和結果進行比較,就可以觀察現實中的這個因素的作用機制和效果了。所以錢穎一(2002)講:“以為這些模型描述的是現實世界,因此將它們到處套用,或者,因為觀察到這些模型與現實的差距而認為它們都是胡言亂語、毫無用處,這兩種傾向都是錯誤的。”.科學理論的含義

理論只有完美、不完美之分,而沒有對、錯之別。那么,是不是所有完美的理論都是科學的理論?怎樣的理論又才是科學的理論呢?

實證主義主張,如果理論的邏輯結論得到了實踐的檢驗,那么這個理論就是科學的理論。確實,如果一個理論永遠沒有被檢驗的可能,那么這個理論不會是科學的理論。但僅僅因為理論的邏輯結論得到了實踐的檢驗,就說這個理論是科學的理論肯定是不夠的。

中國古代有一個傳說,認為月蝕是天狗吃掉了月亮。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但中國人曾以這無稽的假設,準確地推測了月蝕所發生的時刻。今天我們用新的月蝕時刻理論替代了古人的月蝕時刻理論。但要知道,古人的月蝕時刻理論的邏輯結論是很好地得到了實踐的檢驗的。

證偽主義看到了問題的另一面,主張科學的理論一定要有證偽的可能性:被稱之為科學的東西,一定要有被事實的可能。

很顯然,僅僅因為一個理論有被事實的可能就稱其為科學的理論,那是極端荒謬的。但如果一個理論永遠不可能被事實,那會是怎樣的呢?沒有被事實的可能,要么理論是沒有內容的,要么就是宗教、藝術等別的非科學的東西。這不是說宗教、藝術等不重要,而是說這些東西并非科學。

科學不是求對,而是求可能被事實,但又沒有被事實(張五常,2002)。

可能被事實,這樣的理論才是有內容的,才是可以約束行為的。說理論有內容,是說給定理論的約束條件,那么該理論的邏輯結論就是明確可指的。這也是說,給定理論的約束條件,那么與該理論邏輯結論相一致的現象和行為就一定要發生。理論必須要有充分的內容,才是具有解釋力的。很顯然,理論的約束條件包含的內容越多,那么理論的邏輯結論就越明確可指,理論的內容就越充分。

可能被事實,但又沒有被事實。這樣的理論一定介于套套邏輯和特殊理論之間。套套邏輯是沒有內容的同義反復。特殊理論則是因為理論的約束條件過多,理論的邏輯結論過于特殊,不能一般化,因而也是沒有解釋力的。

科學的理論一方面要接受實證主義的檢驗,另一方面還要接受證偽主義的檢驗。一些人相信上帝,另一些人則不相信上帝,從來沒有人成功地證實上帝的存在,也沒有人成功地證實上帝的不存在,因此關于上帝的理論是宗教,不是科學。我說上帝長的像我謝作詩,這不是科學。因為你既無法證實上帝長的象我謝作詩,也無法證實上帝長的不象我謝作詩。

一個理論,既要有證實的機會,又要有證偽的機會。只有這樣的理論才是科學的理論。

參考文獻

刁仁德,2004,“需求定律的幻覺”,《經濟學消息報》(2/6)。

馬歇爾,1991,《經濟學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

錢穎一,2002,“理解現代經濟學”,《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

篇10

1.引導性材料要具有現實性。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一節中,讓學生親自買一件商品,使學生體會商品的進價、售價、利潤、利潤率的現實意義。2.引導性材料要具有可變性??勺冃跃褪遣牧峡梢宰兓霾煌男问?,或者有不同的規律。例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時,“某同學到超市買了甲、乙兩種本共10個,問甲、乙各買本多少個?”在這個材料中,甲種本的數量可以是1到9的任意一個整數,具有可變性,引導學生如何再添加什么條件,就可以確定兩種本的數量,在這里體現了創新和開放,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3.引導性材料要具有科學性和教育性??茖W性要求材料的嚴謹,教育性要求材料的人文含量要多。例如“一元一次不等式”中的“讀一讀———工資、薪金收入與納稅”,讓學生增加了社會知識,滲透了德育教育。4.引導性材料要適合學生的年齡、認知及心理特點。如果教師不顧學生的這些特點,一味按照數學學科的體系進行教學,學習的效果不會理想。例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時,如果利用飛機的飛行速度、順風飛行、逆風飛行,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利用騎車的速度、以及逆風行駛、順風行駛,并讓學生課前親自感受,就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應用新型有趣的課堂教學方式

(一)創建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就是為每一個學生創設形形的舞臺,營造一種師生之間和諧、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數學課堂氛圍,促使學生愉快地學習數學,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肯想、敢想的情感。對學生中具有獨特創新想法要特別呵護、啟發、引導,不輕易否定,切實保護學生“想”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例如,在教學“數軸”一課時,我利用直觀性教學原理,由三名學生到講臺來表演,(三人站在同一直線上),其中一人表示原點,另外兩人左右移動,表示有理數的加減。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化抽象的數學概念為具體形象的表達,學生容易接受,而且給學生提供了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激發了學習興趣。

(二)適時啟發點撥

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學的成效不但取決于教師對教材居高臨下的認識水平,深入淺出的講解水平,更取決于教師把教材、教案這些靜態知識轉化為動態信息傳遞給學生的啟導水平。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水平,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把適合教師講解的內容盡可能變成適合學生探討研究問題的素材。要盡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這樣才能促使學生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后達到“好學”的境界。

三、創新教學中的小結

教學小結是教師和學生雙方在完成一個學習內容或活動時,對知識及其他方面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納入知識系統,形成數學文化的行為方式。開放性的小結,可以留下問題供學生去思考,鼓勵學生繼續探索,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和數學的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實現知識的同化。

(一)學生談學習體會

1.從學習知識的角度,概括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強調概念,總結定理、公式及解題的關鍵。如我在講解《直線、射線、線段》一課時,鼓勵學生自己進行小結,結果學生積極踴躍地總結,準確概括出了本節課的三個概念、一個公理。2.從學習的數學思想方法角度,學生總結分析自己的思維過程和解決問題所體現的數學方法、數學思想。如在《數軸》一課中的數形結合思想,讓學生形象地理解了數軸的定義,以及數軸上的點與實數的關系是一一對應的。3.從學習的方法角度,學生總結學習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分析問題中的常見形式、幾何圖形中的常見輔助線等等。如在《三角形》的學習時,學生能總結出已知角平分線,應做出角平分線上的點到角兩邊的距離,以及“遇中線,加倍延”等等。4.從學習的感受和文化內涵角度,學習的感受就是處理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及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體現的數學建模。如在學習《一次函數》時,學生能夠熟練地利用待定系數法列出方程組,從而求出函數解析式。

(二)教師教學小結的層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