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3 23:17: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論文

篇1

1、論文題社會實踐論文格式目:論文題目應該用簡短、明確的文字寫成,通過標題把實踐活動的內容、特點概括出來。題目字數要適當,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如果有些細節必須放進標社會實踐論文格式題,為避免冗長,可以設副標題,把細節放在副標題里。

2、團支部及作者名稱:團支部名稱和作者姓名應在標題下方注明,社會實踐論文格式團支部應用全稱(例如:建筑工程系建工0901班團支部)。

3、摘要:論文需配摘要,摘要應反映論文的主要內容,概括的闡述實踐活動中得到的基本觀點、實踐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結社會實踐論文格式論。摘要字數要適當,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為宜。(進入前十名的項社會實踐論文格式,社會實踐論文要求有英文摘要,而且至少要有100個實詞)

4、關鍵字:一般不少于三個

5、正文:正文是實踐論文的核心內容,是對實踐活動的詳細表社會實踐論文格式述。這部分內容為作者所要論述的主要事實和觀點,包括介紹實踐活動目的、相關背景、時間、地點、人員、調查手段組成,以及對實踐活動中社會實踐論文格式得到的結論的詳細敘述。

要能夠體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有新觀點、社會實踐論文格式新思路;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對實際工作有指導作用和借鑒作用,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報告內容觀點鮮明,重點突出,結構合理,條理清晰,文社會實踐論文格式字通暢、精煉。字數一般控制在5000字以內。

6、結束語:結束語包含對整個實踐活動進行歸納和綜合后的收獲和感社會實踐論文格式悟,也可以包括實踐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7、謝辭:謝辭通常以簡短的文字對在實踐過程和論文撰寫過程中直接給予社會實踐論文格式幫助的人員表示謝意。

8、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是實踐論文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反映實踐論文的社會實踐論文格式取材來源、材料的廣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對他人知識成果的承認和尊重。

9、附錄:對于某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參考價值的內容可以編入實踐社會實踐論文格式論文的附錄中。

二、撰寫社會實踐論文社會實踐論文格式的準備與主要步驟

實踐論文的寫作過程應包括以下步驟:收集資料、擬訂論文提綱、起草、社會實踐論文格式修改、定稿等。各個步驟具體做法如下:

1、收集資料,資料是撰寫實踐論文的基礎。收集資料的途徑主要有:通過實地調查、社會實踐或實習等渠道獲得;從校內外圖社會實踐論文格式書館、資料室已有的資料中查找。

2、擬訂論文提綱:擬訂社會實踐論文格式論文提綱是作者動筆行文前的必要準備。根據論文主題的需要擬訂該文結構框架和體系。

3、起草:論文提綱社會實踐論文格式確定后,可以動手撰寫實踐論文的初稿。在起草應盡量做到“綱舉目張、順理成章、詳略得當、井然有序”。

4、修改、定稿:論文社會實踐論文格式初稿寫之后,需要改正草稿中的缺點和錯誤,因此因反復推敲修改后,才能定稿。

篇2

一、要不斷增強和提高思考力

思考力是一個人思考的能力,它是思維的基石、素質的支撐。機關干部一定要加強思考鍛煉,提高思考能力。

一要養成思考的習慣。習慣影響思維、決定行為,提高思考能力首先要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一是學有所思。思考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構成要素,學習越深刻,把握問題就越準確,思考認識問題的水平也就越高。只有不斷把學習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感悟,才能不斷積累思考的“資本”,真正成為思考的“主人”。作為機關干部,一定要養成多學多思多想的好習慣,無論學習什么,不學則已,學則深思,學則明理,舉一反三,明辨是非,真正在學習中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悟出真知灼見。二是聞有所感。有時別人的幾句閑談,甚至零碎的話語,如果用心留意,加以系統化、理性化,都有可能變成一個好思路、好辦法、好觀點、好建議。特別是機關干部經常聆聽首長的指示,這本身就是鍛煉提高自己思考能力的最好渠道和捷徑。首長的思想和指示,往往是站在制高點上、帶全局性的思考,看問題的層次和認識問題的水平很高,有些甚至是其幾十年工作經驗的凝結。對這些思想和指示,只要聯系實際用心去聽、用心去悟,結合工作認真領會、全面把握,不僅會高標準貫徹落實好,久而久之也勢必對增強自己的思考力大有益處。三是干有所悟。機關干部每打完“一仗”,都要堅持靜下心把干過的工作再“拿”回來,認真進行“回頭看”和“對表”,看看哪些完成得好,哪些還存在差距,哪些值得保持,哪些需要摒棄,得到一點啟示,感悟一些東西,總結一下經驗教訓,這樣無論是對干好下步工作,還是對提高思考能力、思維素質,都很有幫助。

二要講求思考的質量。作為機關干部,要增強思想性,必須在提高思考質量上下功夫。一是角度要正。機關干部作為黨委首長的“外腦”和智囊,把握思考問題的角度一旦發生錯誤和偏差,小則影響工作質量,大則會給單位建設造成無可挽回

的損失??紤]問題一定要著眼根本,看是否符合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上級的決策指示,決不能發生政治上的偏差;一定要著眼長遠,始終把促進單位建設科學發展、長遠發展作為想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決不能一葉障目、只顧眼前;一定要著眼求實,以實為本、求真務實,思考問題、謀劃工作和為首長出主意提建議,都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決不能虛假漂浮。二是視野要寬。機關干部擔負著上傳下達、輔助決策、綜合協調、內外溝通、工作指導等重任,思考問題視野的高低決定著工作的層次水平,影響著單位建設的發展大局。因此,想問題、辦事情、抓落實,一定要像下棋一樣,“走一看二想三”,眼光要放長,視野要寬廣,尤其要注意延伸首長的意圖,對某項工作怎么干,首長可能提一些原則性要求,但作為機關干部決不能領導講到什么程度就干到什么程度,沒講的一點也不干,這樣肯定干不好工作。三是站立點要高。機關干部是輔助首長協調處理問題的,任何時候都要站在首長的高度思考問題,只有把思考點放在關注黨委意向、把握首長思考、抓住問題實質、符合單位實際上,才能站在思考問題的制高點上。

三要注重思考的積累。這種積累不僅僅是累積知識,更重要的是厚實思想、升華思維。我們常講要提高思維素質、思維能力、思維層次,就需要在經常思考上下功夫。一是做到“三思而后行”。辦一件事情要多想一想,力求慎重穩妥。比如,執行首長的指示和批示,如果多想幾個“為什么”、“怎么辦”,即使執行過程中遇到矛盾問題,由于已經想在前、心中有了底有了譜,往往會變被動為主動。久而久之,隨著腦子里積累的東西越來越多,思想水平便會水漲船高。二是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師”。要注意學習他人的經驗和長處,向別人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豐富和提高自己思維層次的過程。特別是機關干部跟首長一起研究材料,還有參加會議記錄,都是向首長們學習的好機會。每個首長都是一本教科書,他們的發言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想、經驗和過人智慧,只要用心去學,善于消化吸收,都可以進入自己的大腦,用以豐富和提高自己的思維。三是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要經?;剡^頭來檢查反思一下自己,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要想讓這個“失”失得少一點,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常自省,通過回頭看更好地向前望,時間久了勢必對鍛煉自己的思考能力大有益處。

二、要努力追求和創造精品

精品是一種新的工作標準和工作要求,追求精品既是一種責任心的表現,更是自我挑戰,能夠有效提高能力素質。機關干部一定要強化精品意識,努力追求和創造精品。

一要在保持高標準的工作姿態中出精品。高標準是個事業心問題,只要把本職工作當作事業干,把每天的工作當作事業干,把每件工作當作事業干,心中就會充滿豪情和憧憬,干起工作來就會始終精神振奮、斗志昂揚,工作質量就會高;高標準是一個工作習慣問題,平時習慣于應付差事,關鍵時候就很難頂上去,工作標準高、抓得細,就會出精品,以差不多的心態對待只能得到差得多的結果,這樣永遠也出不了精品;高標準也是一個人的品牌問題,領導交給的工作干不了或者干不好,就會影響自己的形象,就可能會砸了自己的牌子。

二要在干好繁重的工作中出精品?,F在機關由于精簡整編,人手越來越緊,而工作量卻越來越大,節奏也越來越緊張,工作領域拓寬了,擔負的任務更加繁重了,許多時候大項任務排著隊,工作一件接著一件。繁忙的工作、緊張的節奏,是磨礪人的好時候,也是“出活”的好時機。越是在這種情況下,工作越不能亂了方寸;首長時間要求越急,心情越不能浮躁,越不能降低標準,否則只能是事與愿違、欲速而不達。特別是起草首長發言和講話,不管受領任務時間多緊張,要求多高,都要堅持質量第一,把它當作“精神產品”去創造,做到精雕細刻、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干一項是一項,辦一件是一件,確保高質量。

三要在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中出精品。機關干部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自己感到能力素質有提高的時候,往往就是工作由焦灼到突破的時候,往往就是自我加壓取得新的成就的時候,也是出精品的時候。特別是寫材料,就是要自己給自己上套,自己給自己過不去,想方設法、絞盡腦汁把老問題寫新、把新問題寫實,把領導強調的問題突出出來,把需要表達的思想更好地概括出來,甘愿在這個吃苦的過程中磨礪提高。只有把追求精品當成樂趣,勇于面對困難,堅持到底,就能不斷實現突破和超越,收獲更多的精品佳作。

四要在預有準備中出精品。實踐證明,面對工作壓力疲于應付只能更加疲憊,只有時時想在前、干在先,提前做好準備,才能自如地承受壓力、多出精品,才能有效提高個人素質。要在思考上做好準備,對一個階段的重大問題、首長思考的重點難點問題、單位建設的方向性問題、上級關注的問題等,要提前做些深入思考,切實把情況分析透、把措施想周全。要在學習上做好準備,堅持平時廣泛學習,像傳閱的各種簡報、有價值的理論文章、經驗材料等,在瀏覽之后,想一想將來有可能會在什么情況下用到,然后分類存放:堅持重要時期重點學習,比如今年是學習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年份,就要重點地學習有關重要論述和報刊上的社論、評論、理論文章,認真進行精讀深讀,把握精神實質,提高思想層次;堅持重要資料反復研究,對帶有全局性指導意義的材料和領導講話,要反復學習研究,甚至對一些重要觀點、重要精神、重要指示能夠背記。要在資料上做好準備,對下一步要進行的工作盡可能早地做好資料的收集,提前進入情況,一旦展開這項工作,能夠

準確把握上級意圖,迅速作出反應,高質量地完成任務。 三、要加強作風錘煉和養成

一個人的作風同他的思想品質是互相聯系、互為表里的關系。一般來說,有什么樣的思想品質就會表現出什么樣的作風。機關工作的成效如何,與機關干部的作風也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機關干部錘煉好的作風素養,起碼要做到“四戒”。

一戒不誠實,始終做一個實事求是的人。古代有一個叫包敏的縣令,勤政清廉、為人誠實,深受百姓的擁護和愛戴。一日,皇帝公開選相,條件是把皇帝事先準備好的花籽帶回家栽培,來年誰種的花開得最好就選誰為相。期限一到,文武百官手捧盛開的鮮花上朝面君,而包敏卻捧來一個空花盆。正當包敏請求皇帝對他給予重罰時,皇帝卻把大印交給了他,原因是皇帝準備的花籽是用開水煮過的,根本就發不了芽。誠實無價,能夠堅守誠實更是彌足珍貴?,F在,機關干部中有一些不誠實的現象:有的不講心里話,凈講一些“拜年話,,和吹捧的話;有的向領導反映情況、提供信息或匯報工作時,報喜不報憂;有的文過飾非,有了成績歸功于自己,有了錯誤則變著法諉過于別人,把責任推得一千二凈。這些做法既不符合職業道德的要求,也違背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僅敗壞了機關風氣,也損壞了領導機關的形象和威信,必須堅決摒棄。誠實為人、實事求是是機關干部必備的品質,機關干部處理任何工作,最重要的是尊重事實,從實際出發。比如,起草文件,立論的依據和文件所引用的材料,務必認真核實,保證真實可靠,不能主觀臆斷,更不能胡亂編造;向領導反映情況,要出于公心、全面準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好就是好,壞就是壞,不能夸大或縮小,不能道聽途說、添枝加葉,也不能隱瞞情況;掌握和了解情況,要邁開雙腳,到一線去,真正深入實際,認真傾聽基層同志的意見和呼聲,不能空穴來風、捕風捉影;給黨委首長出主意、提建議,不能以個人感情和想象為出發點,不能出“餿主意”。

二戒浮躁之風,在腳踏實地中塑造形象。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測試站官兵針對航天發射10多個階段、100多個關節點,以及關鍵設備、關鍵程序、關鍵動作等,嚴格落實規章,官兵對測試廠房8000多個插頭、火箭系統1100多個接口,逐一核查核對3遍以上,以科學高效的狀態進行表格化、精密化整理,做到了不下錯一個口令,不做錯一個動作,不減少一個項目,不漏掉一個數據,不放過一個異?,F象,不把一絲一毫問題帶上天。正是這種腳踏實地、干錘百煉、精益求精的作風,才成就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F在,機關中一些同志或多或少地有一種浮躁之風,有的耐不住寂寞,交給一項任務,不愿動腦子做深入細致的思考研究,而是革草辦完交差了事,總覺得上邊有人把關;有的起草文電,懶得追求精品佳文,粗制濫造就出手,缺乏精雕細琢的精神;有的到基層調查研究,浮光掠影,跟在別人后頭跑跑轉轉,缺乏深鉆細研的精神;還有的總是坐不住,學不進去,缺乏潛心學點知識、提高素質的精神。這種浮躁現象,盡管表現在個別同志身上,但影響不好。工作上浮躁就會無所作為,學習上浮躁就會學無所成,辦事上浮躁就會重速度輕效益。一個人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不是說出來的,而是腳踏實地干出來的,日積月累塑造出來的。作為一名機關干部,一定要在自己的崗位上認真履行職責,踏踏實實工作,專心致志地把每一項任務完成好,學習就要學出點成效,寫材料要寫出個樣子來,辦事情就要辦扎實。

篇3

關鍵詞:哲學;唯物辯證法;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實踐

哲學作為文化的一種特有形式,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意識的概括和總結,對人類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具有啟發、引導和指示的作用。馬克思強調哲學思想應源于生產實踐,指導生產實踐,從而成為實踐的哲學。而我國城市公共空間建設就是在不斷的實踐中探索更為人性、合理、科學和系統的設計方法,使之適應時展需要,從本質上去實現生態、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設計理念。哲學思想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的具體應用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一、對立與統一是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構成本質

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體系中,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認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對立面之間的斗爭和統一,不斷解決矛盾,推動事物向前發展。將其應用到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能有效的解決公共空間的功能性與視覺藝術性之間的矛盾,公共空間規劃與舊有布局的局限性之間的矛盾,時代文明與傳統文化之間的矛盾以及地區性與城市發展的開放性之間的矛盾等問題。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所包涵的物質性和非物質性、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內在功能和外在形式、形式法則中的構成安排等內容,都體現了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設計師需要做的就是從這些對立的差異面中尋找它們的聯系,去利用和化解矛盾,使之從對立走向統一,達到“和”的境界。

一方面,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個性和共性的辯證統一。功能與形式上的設計法則是普遍原理,而每個具體的設計實踐又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設計中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依據不同的環境與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構思和規劃。

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還表現為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統一。要求設計師在設計實踐中抓住重心,規劃時主次明確,層次清晰。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所包含的信息往往是多元的、復雜的,多元的信息要圍繞著主導信息有序地排列組合,否則必會導致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主題傳達的模糊。

二、普遍聯系的觀點是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重要內容

唯物辯證法強調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整體,任何事物、現象都不能孤立存在,要求用聯系、全面的觀點觀察、分析、處理問題。在中國,設計的哲學基礎是“天人合一”,這種思想在中國傳統建筑和園林設計中得到廣泛體現,其設計本質就是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和聯系。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涉及到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眾多領域。隨著網絡科技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設計師不能僅僅局限在設計的某個局部看問題,而應將設計看作人與世界建立起來的某種關系而對其進行整體上的思想把握。設計是在使用目的與外觀表現的統一中取得自身的審美價值的。

從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構成形式上來分析,空間建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設計師應從設計作品的內部與外部、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諸種聯系中綜合地把握設計對象,以實現公共空間的和諧統一。

三、理論與實踐結合是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關鍵

實踐是人改造物質世界的客觀活動,只有我們正確的把理論和實踐聯系起來,才能夠真正實現城市公共空間的實用性和科學性。

人們對于自用空間的擁有和使用體驗,逐漸形成成熟的空間意識,他們必定會更加關心涉及到自身體驗感受的公共空間的設計工作,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合理建議,這些都是實踐和使用經驗的總結。公共空間設計應該更加重視人們實際使用,將民眾意向和專家意見結合,充分考慮國內外的城市公共空間規劃的設計經驗,用先進的設計理念作為指導,進行經濟合理、帶有前瞻預見的創造性設計。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來進行公共空間設計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可以調動廣大市民的參與社會公共空間設計的積極性,體現出城市中以人為本的規劃設計理念,創造出能夠體現出地域特點的,更具人文氣息的公共空間。其次,可以減少設計規劃失誤,集思廣益,綜合多方面意見讓設計決策更加科學合理。同時可以使各參與方有合理的途徑交換意見,避免設計形式化、程式化。

四、發展的觀點是進行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規劃目標

《周易》和現代物理學都把變化看成自然界最本質的現象?!吨芤住返摹耙住弊?,其基本含義就是運動,而且是發展的運動。唯物辯證法認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是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運動本身就是動態聯系,聯系和相互作用又是運動的原因,創造和創新構成了社會發展的本源動力?,F代設計的目的是要不斷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因而設計形態的發展也是沒有止境的。

同時,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綜合性,需要設計師擁有豐富的相關學科知識。任何單一的思維方式都不能解決設計問題,設計思維要求理性和感性、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抽象和具體、邏輯和歷史等辯證思維方法的綜合運用,總結起來就是要用聯系發展的觀點指導城市公共空間設計。

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一定要從一個長期發展的角度來分析,既要考慮城市經濟發展、面積擴張、人口增長、功能需求的復合性、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等客觀情況的發展,又要考慮傳統文化的延續、民俗的傳承和思維方式、審美觀點的變化等意識形態的發展。

另一方面,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認識和把握“度”(適當的比例、關系、結構)的范疇也是非常重要的。儒家思想的“中庸”反對“過”或“不及”,“過猶不及”即“中庸”之道的真諦。道家的陰陽轉換、物極必反規律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實際上也就是強調發展的適度與合理,應用于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可以具體理解為功能種類的適度,規模大小的適宜,形式的變化和沖突適于大眾的審美認同等,要求設計符合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綜上所述,哲學的基本特點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主動地把握事物的變化規律,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城市公共空間要求設計不僅要進行充分的實地勘察、調研和分析等實質性工作,還應遵循客觀規律。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最重要的是處理好人與城市其他元素的融合,既要充分的滿足它的功能需求,又要注重城市已有的基本格局、文化傳承和未來發展的能動性,還要體現城市的性格和形象,符合公眾的審美認同,以實現人與空間環境、物質與意識的完美和諧為最終的設計追求。

參考文獻

[1]呂國欣.哲學原理.北京:學苑出版社,1990.

[2]聶錦芳.哲學原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

[3]呂紅.城市公共空間的人性化設計(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大學,2004.

[4]田銀生,劉韶軍.建筑設計與城市空間.天津大學出版社,2002.

[5]錢達.淺論城市公共空間的人性化設計(碩士學位論文).江蘇科技學院,2006.

[6]劉志國.城市公共空間的人性化設計(碩士學位論文).武漢理工大學,2006.

[7]李志中.談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現存的問題及對策.山西建筑,2003,29(11).

[8]王鵬.城市公共空間的系統化建設.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9]黃亞平.城市空間理論與空間分析.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篇4

所謂心得就是工作或學習中的體驗和領悟到的東西,亦可以稱作心得體會。“心得體會”是一種日常應用文體,屬于議論文的范疇。一般篇幅可長可短,結構比較簡單。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外出參觀學習心得范文2020精選,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外出參觀學習心得范文2020精選120_年10月20日上午,我們學校14名教師在李校長的帶領下,有幸赴_縣的一校和二校參觀學習,初到一校和二校,首先整潔干凈漂亮的校園映入我們的眼簾,這兒的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富有生機。短短一上午的學習,讓我們收益匪淺。

通過參觀_縣一校和二校,所見之處,所看之物都讓所有人都感到耳目一新,從不同的方面得到很多收獲。我們近距離地感受著教育理念的濃厚氛圍,了解著學校管理、教學研究、新課程改革等方面的成效與做法,雖只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式的走過,但在感受和品味的過程中,感慨頗深,收獲很大,受益匪淺。

文化是一種氛圍,是一種環境,是一種影響。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塊會說話的宣傳牌。文化立校———扮靚自己,讓人通過一眼認出文化立校。在汾西一校,我深深感受到這里追求和彰顯的校園文化體系包括了靜態文化、動態文化、教師追求和學生影響等多個層面,它涵蓋著以校風校訓為載體的濃郁積極的校園靜態文化,涵蓋著以學生活動為載體的生機勃勃的校園動態文化,同時包含著以教學方式、管理方式、評價方式、運行制度等為載體的教師層面的校園管理文化,和讓學生能時時處處浸染其中,直接以學生為對象的校園育人文化。

參觀學習后,我實實在在感覺到,這些學校把學校管理的很好,可以說達到了極致。我們通過與學校領導的交談,把握清晰的學校辦學思路(包括不同時期的辦學理念,辦學目標,辦學規劃,行動思路等),另外包括學校的辦學條件、人文歷史、社會背景、發展現狀、人際關系,師資水平、學生特點等方面的情況。兩所學校對教師的基本功抓的很扎實,通過鋼筆字、毛筆字、粉筆字和簡筆畫等形式加強對教師的訓練,使全體教師的基本功都能扎實。

第二方面感受學校的文化氛圍,大到學校環境、教學大樓的設計,小到班級文化,細到一面墻、一個角的設計都盡力解讀出文化的滲透程度。學校文化是于學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因此對課程構建、學校管理、名言警句、教師言談以及校訓、校歌、?;铡⑿F斓纫捕技毤毟形?,從而全面理解學校文化途徑,感受文化力量。觀察學校所有成員的行動模式,學校文化應該深深印在每個成員的心中,體現在學校的每個成員對每一個行動的自覺意識和獨特的認識中,并表現在日常的教育教學言行中,因此注意對每一項工作,每一個要求,每一項制度的落實進行認真的觀察,從而感受學校文化視野中的行動質量,真正領悟文化。

在汾西一校主要參觀了學校的檔案室,從中看出學校的檔案管理很規范,很細致,教師基本功展示筆記中,如果不細看,你不會知道就是用黑筆手工寫出來的,非常協調;學校尤其在校本課程方面做的很細致,一點一滴,所見每一物都可以看出他們在日常教育教學中的精細化管理。學習中我強烈感覺一校是用牛校長的人格魅力和精干的領導班子來餞行辦學理念的。

這次學習真是不虛此行,使我進一步了解了先進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育理念,成功學校的內在動力和源泉。這里的教師愛崗敬業,團結一致,才使這所學校充滿生機。長期以來,他們確實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了領導老師們的共同努力,才塑造了一個優秀的學校。這讓我再一次想起一句話“沒有完美的個人,但有完美的團隊,

外出參觀學習心得范文2020精選2我很榮幸來到_省_醫院耳鼻喉科參觀學習。通過這為期一天的學習,我覺得我此行收獲很大。

對我感觸最深的是_省_醫院的層級管理,就像一個金字塔,層層向下遞增。在病房管理中處于金字塔尖的是護士長,然后是四個護理組長,最后是護理組長下面的責任護士。除了完成本職護理工作以外,各位護士還負責相應的護理工作的檢查如消毒隔離、急救車等。護理組長負責檢查相應責任護士各項護理工作完成情況,對各位護士起到直接管理的作用。而護士長通過管理護理組長及抽查進行宏觀管理。層級管理可以使護士人盡其才,充分體現自身價值和崗位價值,激發了護士的進取心和成就感,有利于實習護土完成由院校教育向臨床實踐的過渡,使年資相對較高的護土快速成長,剛畢業的護士夯實專業基礎,確保護理質量,使護理管理進一步滿足病人對護理服務需求,護士成長與專業發展需求。醫護配合與醫療安全需求,促進團隊協作,實現“以人為本”的管理目標。

其次是_省_醫院的“五常法”。在_省_醫院耳鼻喉科,“五常法”的落實達到一種完美境界。在耳鼻喉科,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個格子盒和抽屜。每個格子盒和抽屜都有相應的標簽紙,各種物品的擺放一目了然。不管是治療室還是護理站,任何物品及資料都定位放置,擺放得整整整齊齊。并且,“五常法”有相應的護士及護理組長負責管理,各位護士嚴格執行?!拔宄7ā睉糜卺t療護理工作,有效的提高了醫療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改善了工作環境,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起到了合理利用資源,減少浪費,改善形象,提高競爭力的效果。也增加員工的自信心和患者的信任感。_省_醫院是中國境內開展“五常法”最早的醫院之一,的確很值得我們的學習和借鑒。

在耳鼻喉科,她們的健康宣教方面做得挺好的。在每一個病房,都放置了一本健康宣教資料。充分介紹了耳鼻喉科常見疾病的相關知識以及術前術后注意事項。病人入院后,在病房無聊的時候就可以看看與自己相關疾病的知識,既可以打發無聊的時間,又多了一個獲得與自己疾病相關知識的機會。再加上護士的健康宣教,可以增強患者的健康行為,從而促使患者疾病的康復。出院宣教方面,她們科室分病種制定了的出院指導方面的健康宣教單,每個病人出院時,責任護士在進行相應的出院指導后會根據患者的疾病發放相應的健康宣教單。這樣可以加強患者對出院后注意事項等知識的掌握。可以促使患者出院后采取健康行為,促使疾病的恢復。

在_省_醫院參觀學習,一天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天,但我覺得此行收獲還是挺大的。在護理部的安排下,第一次有機會去其它三甲醫院參觀學習,第一次有機會接觸其它醫院的護理工作。在護理工作方面,不同的醫院有不同的優勢和特點,通過這次參觀學習,可以學習它們有的而我們沒有的、好的方面的護理工作方法。參觀學習,是醫院與醫院之間相互學習、互通有無的有效方法。希望以后護理部可能安排更多的參觀學習的機會!

外出參觀學習心得范文2020精選3一睹名師風采,走進名師課堂,現場觀摩學習,聆聽大師教誨,是每個新老師的心愿。20_年9月22日,我校16名年輕教師在劉主任的帶領下,有幸到有名的烏魯木齊實驗小學進行了為期3天的觀摩學習活動。作為一名新教師,我深知能親自到有名的學校去體會,去學習,應該是值得高興和珍惜的事情。經過這短短幾天的學習,應該說我是感觸頗深,受益非淺。現從以下幾個部分進行總結。

一、濃郁的校園文化氣息

一走進校園,我們就被學校別致的環境所吸引,校園里新潮的迷你桌球、足球,獨具匠心的生態園,得體醒目的運動器材室標語“自取、自放、自護”,貼有實驗之星的笑臉墻,雖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卻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被感染被熏陶。教學樓里心理咨詢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科學實驗室等,設施齊全,條件優越。可給我感觸最深的不是美麗的校園、現代化的設施和它這幾年來所取得的驕人的教學成績和各級各類榮譽。而是這里的領導、教師和學生身上所具有的一種精神和責任感,以及他們不求時尚但求高效的教育教學工作方式。

二、獨具特色的教育教學。

第一,獨特的雙語教學模式。英語是烏魯木齊實驗小學的特色,實驗小學的年輕教師在上課時都會把英語貫穿在課堂內。語文、數學課上的評價性的語言會用英語,科學、音樂等課幾乎是英語授課,學生也以簡單的英語來回答老師的問題。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水平,也能通過喜歡的課增加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第二,采用啟發式教學,注重學生的合作學習,力求讓學生主動地學,課堂氣氛活躍。在他們的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講的非常少,大部分知識都是學生自己提出疑問,然后小組合作解決,老師在其中起一個引導、組織的作用。在陳博韜老師的數學公開課上,就有這樣一個現象。老師只是讓找桌面上的平行與垂直,同學們的思維特別活躍,就連桌腿之間的平行與垂直關系都找到了。在科學課上,學生們用自己動手制作指南針在戶外玩定向越野游戲,學生在這種自由的學習氛圍中輕松學習。不管是在羅發君老師的公開課上還是在其他各科老師的常態課上,合作學習都是重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最后也以小組的方式一起回答問題。

第三,注重良好習慣的養成。烏魯木齊實驗小學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一進班級你就會看到由校長親自設計的坐姿矯正儀,顧名思義它是用來糾正學生上課時的坐姿。有了這樣的神器還不夠,教師也會在上課過程中隨時強調學生的寫字姿勢和握筆姿勢。不僅如此,實驗小學還很注重學習過程中良好習慣的養成。學生都有一個作業記錄本,他們每天都會把各科作業記錄在本子上,本子內容有各科作業、日積月累、家長聽寫等。家長也會在這個本子上和老師交流學生的情況。注重習慣的養成還體現在他們的路隊上,課間做操,他們不像我們學校按班級從教學樓里出來,但神奇的是隊伍都能自覺按兩隊排好。習慣的養成常常在這樣的細小之處得以體現。

第四,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實驗小學沒有主課副課的說法,他們很重視學生的創新和動手能力,在教學樓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到學生自己動手做的作品,有各種類型的航模、造型獨特的陶瓷作品等等。科學課也不再是局限于教室,而是在校園里自己去發現、體會、學習。中國式教育缺少的就是創新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我覺得這是我們最應該學習的。

第五,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教學樓的地下室,應該是學生最喜歡去的地方了,因為那里是他們興趣班的根據地。每天學校都會有各種興趣班供孩子們選擇,那里設備齊全,有電鋼室、唱游室、美術室、陶藝室……真真正正的做到了讓孩子們學有所長。而且未來學校還會對興趣班實行學分制,鼓勵學生培養自己的愛好特長。

三、文明健康勤奮刻苦的學生

烏魯木齊實驗小學的學生個個陽光開朗,文明禮貌,勤奮好學,表現欲和表現能力極強,視野開闊,知識面廣。在以“大容量、快節奏”為特點的課堂里,所有學生端坐靜聽,思維活躍,精力集中,課堂紀律相當好,學生的學習毅力非常強,從一大早起床便開始一天緊張而又充實的學習活動,他們都是個個精力充沛,認真投入,你根本就看不到有上課睡覺或是做別的與學習無關的事情的學生。令我很奇怪的是教師無論布置多少作業,他們似乎從來都不會抱怨一聲,而且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很短的時間里將它完成,不能按時完成的也只有個別,而這個別學困生在老師的幫助下也能很快地補上。在這里,我第一次發現當教師雖然很辛苦卻是這么快樂的事情,因為教學不再是“一廂情愿”的事,而是教師與學生一起共同努力的行為。我深刻體會到這樣的教學生活才是真正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其實,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從最終而言,并不取決于教師“教得怎樣”,而是學生“學得怎樣”!

這兒的學生不僅學習好,禮貌大方,其他行為習慣更好。在課間操和上下課路隊都是高年級學生管低年級學生。高年級學生個個都像個小老師,做起事來認真負責。各年級各班的衛生、跑操等評比也都是學生會在負責,老師只起一個監督的作用。而且校園內樹木郁郁蔥蔥,路面整潔,偌大的校園看不到任何的雜物和垃圾??傊瑸榱斯餐哪繕耍谶@里,所有的人,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辛苦而快樂地忙著自己份內的事,沒有太多的抱怨!一切都是那樣的自然!

總之,這次外出學習我收獲頗多,受益匪淺,非常感謝領導給我這次學習的機會。教育需要一種可貴的堅持。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情做精就是不平凡。雖然這次外出學習結束了,但人的學習是無止境的。我將繼續努力地在教學實踐中學習、將學習所得用以教學實踐,努力提高自己的教書育人的水平。

外出參觀學習心得范文2020精選48月26日至30日我隨局考察團到達_、_、_、_等地有代表性的民政局、街道辦事處、社區和新農村等地,透過聽講座、實地參觀、交流座談等形式,學習考察了他們在民政綜合工作、街道社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老年公寓、社會福利院、殯儀館、基層政權建設和婚姻登記工作等方面好的做法和先進經驗。充分感受了蘇浙沿海地區的經濟之發達、人氣之旺盛、活力之強勁和城市化水平之高,其先進的人文理念、高速的經濟發展、優美的生態環境、和諧的人際交往給我留了很深的印象和啟示。

透過考察學習,我認為學習蘇浙等地的先進經驗就是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科學發展的思想路線,做到一以貫之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地調整思路,科學正確地走出一條適合縣情特色的發展路子。

透過參觀學習,我們下一步要大力倡導全局干部職工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和率先改革、率先發展、率先開放、率先富民的精神,多在主觀上找差距,充分發揮自身潛能,在困境中找出路,在挑戰中抓機遇,腳踏實地,艱苦創業。

透過這次為期五天的考察學習,使我個人的思想認識經歷了一次全面洗禮,倍感我們本地與蘇浙一帶存在的巨大差距,深感壓力之大。我決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正視差距,變壓力為動力,進一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提高理論素養與工作水平,為實現鄒平民政的大開放、大建設、大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外出參觀學習心得范文2020精選5在醫院的安排下,昨天我們對縣內十家兄弟醫院進行了參觀學習,雖然時間很短,但卻收獲頗豐。

總體說來,每家醫院都有自己的特點也包括我們自己的醫院,比如說醫院建設、精神風貌、醫院文化、規范化管理、合理工作流程等都給人印象深刻?,F結合各衛生院實地情況,談一下在參觀學習過程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醫院建設方面:印象最深的就是_鎮衛生院,雖說僅是一所鄉鎮衛生院,但一踏入院門給人的感覺卻非同尋常,無論是外部設計還是內部科室設置,讓人感到比縣級醫院都要好,這不僅是外表,也是一種積淀,讓人感到非常舒心。

二、精神風貌方面:印象最深的是_醫院,從公示欄中發現_醫院職工的工資與我們相差無幾,但從職工身上表現出來的那種精神面貌卻是我們所不及的,出于工作需要,我專門看了_醫院的公共衛生科,已進入公共衛生工作區,他們的硬件設施、規范化建設確實比我們要強,除此之外,無論是科室人員著裝打扮,還是科室內的工作氛圍,都讓人感到非同一般。

三、醫院文化方面:印象最深的是_x醫院,醫院不算大,卻讓人驚喜不斷,醫院接待室寬敞明亮,實事求是的講,不管以醫院發展的怎樣,一個醫院的文化首先是從待人接物體現出來的,更讓人欣喜的是醫院設有職工活動室,里面有臺球桌、乒乓球桌,職工是醫院的核心,是醫院文化的體現者,因為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覺得他們做得比較好。

四、規范化管理方面:印象最深的是_x醫院,身處縣城駐地,有_醫院、_x醫院等多家醫療機構與之競爭,如果說5年前,誰都想不到_x醫院能在這種環境下很好的生存,不僅如此,而且人家還成長的非常茁壯,靠的是什么?就是規范化的管理和有效的激勵機制,從公示欄上看到他們的績效考核公示,條目清楚、是出有規、賞罰分明,可想而知他們的管理是多么的規范,規范化的管理不僅是醫院而且是任何單位發展的根基,_x醫院雖其貌不揚,但處處都是精華,角角落落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五、合理的工作流程,印象最深的是四十里衛生院,走近一看,醫院也沒有高樓大廈,甚至病房樓都沒其他醫院的漂亮,可他們的特點卻非常鮮明,無論是藥房藥庫、防保科與公共衛生科還是業務科室,一到跟前,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和諧,合理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機制,在追求便民化服務的當前,可謂是其他醫院學習的表率。

這次參觀學習,讓我們從整體角度更加全面的看到了兄弟醫院的發展情況,充分認識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為我院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參考,激發了我們努力拼搏、奮勇趕超的動力。

篇5

內容提要: 斷言“蘇聯的犯罪構成體系是對大陸法系的犯罪構成體系改造而來”,是依靠想象的力量所作出的偽判斷;在蘇聯的犯罪構成體系中并不乏評價要素,也沒有將事實要素與評價要素混為一談,只不過同德國殊路而已;德國與蘇聯的犯罪構成體系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蘇聯的犯罪構成體系的特點在于便于司法操作,極具實踐品格;社會危害性在我國刑法中仍有存在的價值,討論它不能脫離刑法的規范。

我國的犯罪構成理論是從前蘇聯移植過來的,并被本土化了。最近,有的學者主張“刑法知識的去蘇俄化”。這里所說的刑法知識去蘇俄化,不是一般的刑法知識的去蘇俄化,而是指作為我國犯罪論體系的核心內容的犯罪構成理論及其所依據的方法論的去蘇俄化。這顯然是要推倒重來。這決不是一時沖動地“吶喊”,而是嚴肅思考的結果。如何看待這一學術主張?筆者認為,該主張既反映出作者試圖擺脫蘇聯犯罪構成理論模式的決心和引進“大陸法系的遞進式的邏輯結構”體系的強烈愿望,同時也可以看出,該學者對蘇俄犯罪構成理論有不少誤解、誤讀的地方。在刑法科學中,最有希望的生長點之一就是同行之間產生的意見分歧?;谶@樣的考慮,我愿意就這一理論問題與該文作者開展對話。

一、蘇俄的犯罪構成理論是否是對大陸法系的“遞進式的邏輯結構”理論改造而來

該文作者對此的回答是非??隙ǖ?,“蘇聯刑法學中的犯罪構成體系是對大陸法系的犯罪構成體系改造而來,兩者之間存在淵源關系?!盵1] “在這一改造過程中,存在著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的傾向,同時也將大陸法系的遞進式的邏輯結構改造成為耦合式的邏輯結構,這對犯罪構成體系的邏輯性造成的傷害是難以彌補的。”①

筆者認為,這個判斷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合理想象”,并不成立。我們知道,德國的“遞進式的邏輯結構”體系形成于20世紀初,它的創始人和奠基者是貝林格,其標志是1906年出版的犯罪的理論(貝林格在該書中首次提出他的構成要件理論)。而以主客觀相統一為特征的“耦合式的邏輯結構”理論在這之前就業已存在。筆者的根據是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俄國一些刑法學者的論述。A·特拉依寧在其犯罪構成的一般學說中寫道:

不能不指出,在俄國的著作中,卻把犯罪構成作為主、客觀因素的總和,作了比較深刻的論述。如別洛格里茨·科特里亞列夫斯基教授在1883年到1903年期間講課用的講義中指出,“所謂犯罪構成,就是那些形成犯罪概念本身的、內部和外部的突出的特征或條件的總和?!痹诟缫郧埃?875年),A·季斯嘉科夫斯基教授就有這種看法[2](P.17)。

A·季斯嘉科夫斯基的這種看法的具體內容是什么?A·特拉依寧沒有講,我想在這里作點不算多余的補白。A·季斯嘉科夫斯基在基輔大學的講義中指出:“犯罪構成稱之為極其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諸要件,缺少這些要件或缺少其中的一個要件就不能形成犯罪”[3](P.265)。依照季氏的看法,這些極其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要件包括:1.犯罪主體或者犯罪的實施者;2.實施犯罪所侵害的客體或對象;3.主體對犯罪行為所持的意志態度或者他的內心活動;4.行為本身及其結果或者主體的外在活動及活動結果。季氏認為,這四個要件作為類概念,是每個犯罪所固有的。其中,客體是指實施犯罪所指向或控制的對象。它包括人及其權利、社會上有生命的東西(人)所建立的規章制度;物,物成為客體是因為人對它擁有占有權或者對物的擁有,無主的物不能成為客體;動物或家畜,它們具有客體性質是因為其同人和人的需要有關;某種信仰、思想制度等[3](P.280-282)??磥?,A·特拉依寧的描述是可信的。A·季斯嘉科夫斯基確實把犯罪構成看作是“主、客觀因素的總和”,只不過他沒有嚴格區分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在季氏那里,犯罪對象實際上也是犯罪客體。

20世紀初(1906年以前),俄國著名刑法學家H·塔甘采夫把犯罪構成界定為“犯罪行為所固有的要件的總和”。他所說的犯罪行為固有的要件,是指行為人(主體)、客體以及行為的外部方面和內部方面。不同于季氏,H·塔甘采夫對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已作了區分。他認為,“客體是準則或法的規范,即在主觀權利范圍內獲得保護的生活利益所體現的準則或法的規范”;而犯罪對象則是犯罪行為指向的具體物,如錢包等[4](P.394-395)。

以上理論史實表明,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俄國的主流觀點認為,犯罪構成是說明行為構成犯罪的主、客觀要件的總和。對此日本學者上野達彥也予以承認,他說,“革命前俄國刑法學者關于犯罪構成要件的觀點,明顯不同于德國刑事古典學派的構成要件的客觀結構論……?!盵5] 應當指出,這個時期的俄國犯罪構成理論尚處在形成階段,與其說它已經成為一個犯罪構成理論體系,不如說還只是一個草案。而這一時期的德國,“遞進式的邏輯結構”的犯罪論體系尚未確立,更談不上占主導地位。

現在的問題是,為何俄國學者致力于建構主客觀統一的犯罪構成的“耦合式的邏輯結構”理論體系呢?這需要從歷史中尋找原因。從19世紀30年代起,俄國社會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俄國工業革命就始于該年代)。當時的沙皇政府特別是尼古拉一世政府不愿讓自己的臣民到法國去,因為法國被認為是一個經常發生革命、處于混亂和無政府狀態的國家。政府鼓勵青年人去德國的大學學習,因為那個國家相對平靜地處于專制主義傳統的影響下,俄國青年會在那里被訓練成更加忠實于沙皇的奴仆[6](P.127)。另一方面,德國的大學、科學和黑格爾所稱的“思想的王國”已享有盛譽,對俄國的青年學者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些研習德國刑法理論的學者,日后成為傳播德國早期構成要件理論和發展自己的犯罪構成理論的主力軍。但我以為更重要的是,黑格爾學說特別是他的辯證法思想對俄國的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F在讓我們看看書中的描述:斯拉夫文化一書的作者寫道,“19世紀上半期在農奴制俄國,唯心主義哲學占統治地位,黑格爾的學說被廣泛介紹。”[7](P.249) 俄國的西方派“創辦了望遠鏡、莫斯科觀察家等刊物,宣傳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提倡啟蒙的人道主義理想。”[6](P.125) 作為俄羅斯哲學學派的奠基人的B·索洛維約夫“從黑格爾哲學中主要吸取了三段式的辯證法形式?!盵8](P.11) “車爾尼雪夫斯基第一次向列寧指明了黑格爾在發展哲學思想方面的作用?!盵9](P.1621)

在刑法學領域內,也涌現出了一大批“刑事黑格爾主義者”,如A·帕柳姆別茨基、P·希什金等。?!べM列德什泰恩指出,在犯罪構成一章中,A·帕柳姆別茨基的“成果具有編纂性質,并且主要是直接借鑒凱斯特林的思想(德國刑法學中的黑格爾學派的主要代表),即“犯罪行為的主觀要件與客觀要件的統一”[10](P.325)。(需要說明,德國刑法學中的黑格爾學派也不是鐵板一塊。凱斯特林強調的是犯罪行為的主觀要件(特征)與客觀要件(特征)的統一[2](P.17)。而另一位德國黑格爾學派學者伯尼爾則主張犯罪構成的主客觀要件的統一。“由于受到承認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對立統一的黑格爾哲學的影響,他不僅把客觀要件——行為,而且也把主觀要件——罪過列入犯罪構成。”② 這些描述說明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對19世紀的俄國的強大影響力,也表明十月革命前的俄國學者所建構的犯罪構成理論的方法論是黑格爾主客觀相統一的辯證法思想。

與此形成反差的是,康德的哲學思想及其二元論在俄國卻不走運,他的著作曾一度被列為禁書[6](P.142),“因為當時的政治家對康德的著作感到害怕。”③

當新康德主義展現在歷史舞臺時,在俄國,工人革命運動此起彼伏,洶涌澎湃。伴隨這一革命運動,思想得到了廣泛傳播,并成為最強有力的學說。因此,新康德主義哲學在俄國已無立足之地。在社會主義時期,哲學界對新康德主義哲學持否定態度,認為它是資本主義之帝國主義階段開始與準備時期的情緒的表現,并且幾乎成了第二國際的官方哲學[11](P.510)。

A·皮昂特科夫斯基、A·特拉依寧等著名刑法學者更是把以新康德主義的二元論為基礎所建構的構成要件理論當作靶子加以批判。

十月革命后,由于歷史的原因,在工人階級掌握政權的初期,對資產階級的東西持強烈的排斥態度。但也有例外的領域,即犯罪構成理論。從20世紀20年代起,蘇維埃學者就堅持沿著主客觀相統一的思路來構建、發展犯罪構成的理論體系,并承認犯罪構成是由四個要件組成的總和。例如,A·皮昂特科夫斯基在其1928年出版的蘇俄刑法分論教科書中指出,“對任何犯罪的構成作法律分析,都必須以查明它的下列構成要件為條件:犯罪主體;犯罪客體;犯罪行為的客觀屬性;犯罪行為的主觀屬性”[12](P.30)。1925年出版的A·特拉依寧著的刑法分則教科書也是如此。隨著時間的推移,A·皮昂特科夫斯基更加堅定地認為,“人們行為中的主觀和客觀的辯證統一,乃是正確了解社會主義刑法上的犯罪構成的基礎。犯罪構成永遠是犯罪行為必要的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的統一?!盵13](P.132)

為什么蘇維埃學者堅持主客觀要件相統一的犯罪構成?我以為這涉及黑格爾的辯證法與唯物辯證法的關系問題。歷史表明,馬克思、恩格斯對黑格爾的哲學及其辯證法的認識和評價經歷了一個過程。19世紀40年代中期以前,經典作家對黑格爾的哲學總體上持否定態度,認為黑格爾的哲學是用想像的力量去構筑包羅萬象的哲學體系。

這樣給哲學提出的任務,無非就是要求一個哲學家完成那只有全人類在其前進的發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那么以往那種意義上的全部哲學也就完結了。我們把沿著這個途徑達不到而且任何單個人都無法達到的‘絕對真理’撇在一邊,而沿著實證科學和利用辯證思維對這些科學成果進行概括的途徑去追求可以達到的相對真理[14](P.219)。

當時,馬克思、恩格斯對黑格爾哲學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其辯證法的否定[15]。

這種情況在哲學的貧困(1847年出版)中有了變化。馬克思在這部著作中指出,“兩個矛盾方面的共存、斗爭以及融合成一個新范疇,就是辯證運動的實質。誰要給自己提出消除壞的方面的任務,就是立即使辯證運動終結?!盵16](P.146) 這表明經典作家開始承認并肯定黑格爾辯證法的價值,但還沒有對其作出原則性評價。20多年后,在資本論第1卷第2版跋中,馬克思對黑格爾辯證法作出了原則性評價,即“辯證法在黑格爾手中神秘化了,但這絕沒有妨礙他第一個全面地有意識地敘述了辯證法的一般運動形式。在他那里,辯證法是倒立著的。為了發現神秘外殼中的合理內核,必須把它倒過來。”[17](P.112)

馬克思在正面、積極評價作為“合理內核”的黑格爾辯證法的同時,也提出了對它進行唯物主義的改造,即使其立足于唯物主義基礎上。恩格斯就曾為此努力過,他在反杜林論中說,“現代唯物主義本質上都是辯證的……?!盵18](P.364) 這說明辯證法本身具有重大的認識價值,經過改造后,它完全可以成為唯物主義的重要內容,蘇聯哲學的實踐就是證明。

在社會主義時期,蘇聯的刑法科學的方法論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各種范疇的體系。在辯證唯物主義中,這就是關于對立統一斗爭這一發展源泉的學說,關于物質的質和量、現象和概念的形式和內容、主觀和客觀、可能性和現實性……的學說。”[19](P.8) 因此,蘇維埃學者批判地繼承發展主客觀相統一的犯罪構成理論(“耦合式的邏輯結構”理論),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也不存在方法論上的障礙。

以上簡要地回顧了蘇俄犯罪構成理論發展的過程,從中找不出任何史實來支撐刑法知識去蘇俄化作者關于“將大陸法系的遞進式的邏輯結構改造成為耦合式的邏輯結構”的判斷。由此,我的結論是:該學者的判斷是依靠想像的力量所作的偽判斷。當然,他所說的“改造”也確實存在,不過是對作為“草案”的十月革命前的俄國犯罪構成理論的改造,其表現為將主客觀相統一的形式構成改造成為主客觀相統一的實質構成,即將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引入犯罪構成中。蘇維埃著名學者B·契??送吖澲赋觯吧鐣:π阅耸钦麄€犯罪構成所固有的屬性(特征),在人的作為中具有犯罪構成也就是這種行為有社會危害性……的證明?!盵20] 另一位著名學者A·皮昂特科夫斯基也強調,“作為法律概念的犯罪構成應該表明犯罪的實質,揭示出它的政治內容,揭示出它對蘇維埃制度基礎和社會主義法律秩序的危害性?!盵20] 我認為,這既是蘇聯犯罪構成理論與十月革命前的沙皇俄國的犯罪構成理論的最根本的區別,也是前者對后者改造的結果。

二、蘇聯的犯罪構成體系是否“將事實要素與評價要素混為一談,未作區隔”?

該文作者認為,在犯罪認定過程中,事實與價值是存在區分的。而蘇聯的犯罪構成體系,將事實要素與評價要素混為一談,未作區隔,由此帶來的問題是:某一構成要件的性質難辨。例如,犯罪故意,是心理事實要素還是也包含規范評價要素?蘇聯學者雖然承認“故意罪過之成立,不僅以該人熟知形成這種犯罪構成的實際情況為前提,而且以熟知該行為之社會危險性為前提”。但由于犯罪故意中不包括非難的意蘊,從而不得不另創一個刑事責任的概念以解決主觀上的可譴責性[1]。這是作者主張刑法知識去蘇俄化的首要理由。

毫無疑問,事實與價值是不同的,該文作者主張將事實要素與評價要素加以區隔是正確的?,F在的問題是,作者所說的犯罪故意是誰的犯罪故意?法律要求何人來評價?從作者引用的例子看,蘇聯學者說的兩個“為前提”,顯然是針對行為人的。因為依照蘇俄刑法,只有行為人熟知形成該種犯罪構成的實際情況和熟知該行為之社會危害性,才成立犯罪的故意。第一個“熟知”是行為人對事實的認識,即事實要素;第二個“熟知”實際上是一種評價認識,即在對心理事實認識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行為是否危害社會的評價。這表明蘇俄刑法中的犯罪故意既包括心理事實要素也包括評價要素,并且兩者是加以區隔的。對此,作者也不否認。其實,這種意義上的區隔在德國也存在。例如,德國著名刑法學家李斯特指出,“從心理學角度看,對罪責責難的可能性主要取決于,行為人至少(根據經驗)可以認識到由其行為造成的符合構成要件適當性的結果,并同時明了不應當在社會生活中為這樣的行為,亦即明了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21](P.257) 這里,李斯特將“認識到”與“明了”加以區隔,前者屬于心理事實要素,后者則是評價要素。我國刑法學界關于明知內容的討論,即行為人認識到犯罪構成事實的基礎上,還應否對自己行為的違法性或社會危害性有認識表明,犯罪的故意包括事實要素和評價要素。

至于作者所說的“非難”、“可譴責性”(可責性),顯然已不是行為人對自己行為性質的評價,而是行為人以外的他人(如法官等)根據規范命令支配的對心理事實的價值判斷。將非難或有責性作為罪過的核心內容,是德國規范罪過理論(評價罪過理論)的特點。這一理論是由R·弗蘭克提出的,從存在與價值的僵硬對立出發,他反對罪過是行為人對其所實施的行為表現為故意或過失的心理態度,并認為,這樣的罪過概念不能說明,為什么同樣的犯罪在一種場合,其罪過就重;而在另一種場合,行為人的罪過就輕。依照他的看法,罪過的實質在于行為人的意志與刑法的命令和禁止之間的對立,即行為人沒有根據刑法規范的要求來運用自己的意志。對于故意來說,罪過表現為行為人希望實現他本不應該追求的東西;對于過失來說,罪過則表現為行為人沒有預見到他本應預見到的事實。罪過并不是對結果的認識和認識可能性這種心理事實本身,而是反映了事實(心理事實)與規范(價值評價)的具體結合關系[22](P.306)。R·弗蘭克認為,罪過就是可非難性。應當指出,R·弗蘭克所說的罪過是一個集合概念,包括責任能力、故意和過失以及實施犯罪的各種附隨情節,如行為人的人品等。其中,可非難性是把罪過諸要素連接起來的最重要的要素。

由于德國刑法典沒有提供故意和過失的立法定義,這就為學者們的理論發揮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不同于德國,蘇俄刑法典載有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的立法定義,在這些定義中不包括可非難性。由于價值觀和方法論的原因,蘇維埃學者對德國的規范罪過理論持否定態度。這主要體現在對Б·烏捷夫斯基的罪過評價理論的批判上。Б·烏捷夫斯基曾留學于德國,對規范罪過理論頗有研究。1950年,他在蘇維埃刑法中的罪過一書中指出,不能將內容豐富的罪過問題簡單地歸結為作為犯罪構成主觀方面的故意和過失。在將故意與過失作為犯罪構成因素及犯罪主觀方面加以研究之前,必須先將罪過作為對社會主義國家應負刑事責任的一般根據來研究。所謂刑事責任一般根據的罪過,“是指蘇維埃法院認為應以社會主義國家的名義對受審人作出否定的社會(道德—政治)評價并要求他承擔刑事責任的各種情況的總和。”[23](P.74-75) 其主要特征是:“a.具備說明受審人及其實施的犯罪行為、犯罪的結果、實施犯罪的條件和動機的主觀和客觀情況的總和;b.以社會主義國家名義對所有這些情況作出否定的社會評價;c.蘇維埃法院確認,根據這種評價,受審人的行為引起的是刑事責任[23]。與此同時,他也同意保留作為故意和過失的類概念,即狹義的罪過概念。Б·烏捷夫斯基的理論專著問世不久,便遭到了來自理論界的嚴肅批判。批判的主要內容有:其一,廣義的罪過是一個含糊不清的概念;其二,廣義罪過概念的提出,沖擊了作為故意和過失類概念的狹義罪過概念,使人們有理由對它采取虛無主義的態度;其三,若用評價罪過理論武裝實際工作者,就可能使行為中具有具體犯罪構成的人逍遙法外,使行為中不存在犯罪構成的人被定罪判刑[23](P.76)。

顯然,上述批判是嚴厲的,也是站在主客觀相統一的犯罪構成理論立場上作出的,表明蘇聯學者對罪過評價理論持反對態度。作為局外人,筆者認為,在某種意義上,可以把罪過評價理論看作是蘇聯版的規范罪過理論。Б·烏捷夫斯基所提出的廣義的罪過概念,確實與蘇俄立法中關于故意和過失的規定相沖突,也與蘇聯的犯罪構成理論體系相抵觸。因此,受到批判也是不可避免的。

實踐表明,各國對于犯罪及其行為人都要進行非難和否定性評價。問題是將非難和否定性評價歸到何處?德國學者將其安置在有責性內。筆者認為,這種安排同遞進式的邏輯結構理論體系相一致,同時也與其立法特點有關。如前所述,德國刑法典只是在故意和過失行為的標題下提到了故意和過失,并未對其作出界定。因此,理論詮釋的空間很大。蘇俄刑法典對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作了具體明確的規定,這些規定本身容納不下法院的責難和否定性評價。將其歸屬于刑事責任內,從蘇聯的犯罪論體系看,大體是妥當的。依照蘇俄刑法理論,所謂刑事責任,“是以刑事法律為根據,并在法院的有罪判決中體現以國家名義對實施犯罪的人的斥責(譴責)。這樣的斥責表現出了社會方面對危害社會行為及犯罪人所給予的否定的、道義的和政治上的評價?!雹?由此看來,在蘇聯的犯罪論體系中,不僅存在著評價要素,而且也沒有將事實要素與價值要素混為一談,只不過同德國殊路而已。

此外,該文作者根據蘇聯學者對罪過評價理論的批判,得出“蘇聯學者將價值哲學斥責為唯心主義”[1]。筆者認為,這一說法既不確切也不公正。因為價值哲學是多種多樣的,如主體論的價值哲學、本體論的價值哲學、方法論的價值哲學等,蘇聯學者并沒有將所有的價值哲學統統斥責為唯心主義。以文德爾班為代表的新康德主義者的價值哲學的特點在于,從主體的主觀愿望出發去感受價值的本質和特征,將客觀的價值對象予以主體化,過分強調人的主觀性意識在價值觀中的作用,立足于價值內涵中的“主體需要”。這樣的價值哲學屬于主觀唯心主義的價值哲學,是不爭的事實。不僅蘇聯學者這樣看,我國學者也是如此[24](P.4)。張明楷教授在法益初論中曾提到H·Mayer“對新康德主義的哲學影響下的精神化的法益概念(價值概念也存在精神化問題)進行批判……?!盵25](P.84) 這從一個側面也可以反襯出新康德主義哲學的濃厚主觀色彩。因此,說蘇聯學者“將價值哲學斥責為唯心主義”,是一種無意或有意的混淆,是不公平的。

轉貼于

三、犯罪構成平面化,是作者主張刑法知識去蘇俄化的另一個理由

作者該文指出,在蘇聯的犯罪構成體系中,各個犯罪構成要件之間的位階關系是不存在的,其順序是可以根據不同標準隨意分拆組合。尤其是各個犯罪構成要件是一種耦合的邏輯結構。作者還引用日本學者大塚仁的話說,“這樣僅僅平板地對待犯罪的要素,既難以判定犯罪的成立與否,又難以具體的論及所成立的犯罪的輕重。”[26](P.54) 由此,作者的結論是:這里難以判定犯罪的成立與否,應當理解為不符合認定犯罪的司法邏輯。蘇聯的犯罪構成體系是在犯罪成立這一邏輯前提下對犯罪結構進行分析的理論,更合乎有罪推定的思維邏輯[1]。

實事求是地講,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犯罪論體系,如果認為有那是一種烏托邦,并且是一種絕對的烏托邦。由于歷史、國家政治經濟制度、文化傳統等原因,德國的犯罪論體系與蘇聯的犯罪構成理論體系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從適應各自的國情角度看,我認為,它們都是合格的犯罪論體系。但總體上德國的犯罪論體系似乎長處多了一些。德國的犯罪論體系是遞進式的邏輯結構,它由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到有責性的逐步遞進,各個犯罪構成要件之間存在明確的位階關系,體現了從客觀到主觀的由表及里的判斷過程和順序。這是它的優勢。但這一優勢只有在與之相互作用的其他條件起促進作用時才會發揮出來,否則就會大打折扣。依照德國刑法理論,違法性、有責性處在構成要件之外,它們相互對立和相對獨立,因此需要進行三個層次的判斷。德國刑法理論的特點在于,將故意、過失和主體人為地加以割裂,分為構成要件上的故意與過失和有責性中的故意與過失以及將主體分為構成要件上的主體和有責性中的責任能力,這樣就不可避免地要進行反復多次的判斷,其繁瑣性可想而知。由于德國刑法理論發達,學派林立,對于犯罪成立的三個條件,即對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的解讀也百家爭鳴。這反而減弱了它們的價值判斷功能,使各個犯罪構成要件之間的明確位階關系變成黑白相間的灰土地帶。我國臺灣學者韓忠謨指出,構成要件隨著理論的發展,其范圍可謂越來越大,構成要件該當性(符合性)作為犯罪成立的第一要件,實際上已經包攬了絕大部分要素,反而失去了其分析犯罪成立要素的作用[27]。這說明理論上的優越性在受到制約時也會發生異化。

如前所述,蘇聯的犯罪構成理論的哲學基礎是唯物辯證法的主客觀相統一的原理。該原理強調主客觀的對立統一,于是蘇聯的犯罪構成理論就形成了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對偶結構(有人貶稱為平面的或耦合式的犯罪構成)。在犯罪構成這個總和中,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并且認為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和刑事違法性就存在于四要件的相互聯系之中。在考察犯罪時,堅持先客觀、后主觀的思想路線。在這一點與我國有的學者的看法不同。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一些學者從系統論或人的主體性出發,突出主體在犯罪構成中的決定性作用,并將主體放到優先位置,即四要件之首。這種主張有其合理性一面,但從司法實踐角度看,查辦案件是否先從主體著手呢?看來是有問題的。

哲學上的原理雖然具有普遍性,但它不能具體地決定研究犯罪構成的實際過程。蘇聯學者在運用主客觀相統一的原理說明構成要件時也出現一些偏差和失誤。例如,對主觀要件與客觀要件的相互關系方面,片面地強調它們的統一而忽視了它們的對立,蘇聯刑法理論中沒有主觀的超過要素、客觀的超過要素這樣的術語就是適例。又如,在審查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時,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最后綜合認定,這給人的印象是:層次感差,主次不突出并形成“循環辯證”。蘇聯的犯罪構成理論雖然有其不足,但其優點在于,犯罪“構成要件的內容,直接就是犯罪成立的要素。這樣的犯罪構成理論在邏輯上以立法為依托并對法律規范作明確的闡發”[28](P.11),有助于司法工作人員的理解和把握,凸現它的實踐品格。至于作者所引用的大塚仁的論述以及他在此基礎上所作出的推論,即這種理論“不符合認定犯罪的司法邏輯”,不知這些看法是對蘇聯司法實踐調查的報告結論還是一種主觀上的推論?如果是后者,將其作為推翻一種理論的根據,是否有些過分?在社會主義時期,蘇聯司法工作人員以其犯罪構成理論為指導來進行辦案,但他們并沒有對自己的理論發出抱怨,這說明什么呢……?我至少是否定了該文作者的前述推論。

此外,蘇聯的犯罪構成理論以機械唯物論作為其哲學基礎[1]。這樣的判斷和話語在該文中至少重復出現兩次以上,但遺憾的是缺乏論證。從歷史上看,20世紀20年代,在蘇聯曾發生過以A·謝德林為首的“辯證法派”與以A·季米里亞捷夫為代表的“機械論者”的著名論戰[11](P.82)。論戰的結果是“辯證法派”大獲全勝,而“機械論者”從此一蹶不振,被邊緣化了。蘇聯解體后,一些著名的哲學家,如B·斯焦賓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T·奧伊則爾曼院士等人在總結發展中的歷史教訓時指出,蘇聯的哲學存在著意識形態化(指被奉為國家思維)和教條化的嚴重傾向,有的甚至夸張地將蘇聯版的辯證唯物主義稱之為“黑格爾哲學的翻版”[29](P.28) (指研究對象的無所不包),但卻沒有人講蘇聯哲學是機械唯物論。不知機械唯物論的說法有何根據?

四、規范判斷的缺失,是作者主張刑法知識去蘇俄化的最后一個理由

該文作者認為,在蘇聯的犯罪構成理論中,引入了社會危害性這一概念,并以此成立犯罪構成的本質。由于社會危害性是一個非規范或超規范的概念,而社會危害性的判斷又先于具體犯罪構成要件的判斷,因而犯罪構成要件就淪為社會危害性的附屬物,即在已經作出社會危害性這一實質判斷以后,再去找犯罪構成要件證實這一結論。在這種情況下,犯罪認定過程中規范判斷缺失,從而為破壞犯罪構成打開了方便之門[1]。把社會危害性引入犯罪概念和犯罪構成中始于蘇聯,是社會主義刑法的特點。在蘇維埃時期,蘇聯學者從未懷疑過社會危害性理論,并認為該理論“揭示了社會主義刑法所固有的立場”[23](P.27)。對社會危害性提出“反思性檢討”和非難的是中國一些學者,他們從韋伯的形式理性出發,論證刑法中突出形式理性的正當性,主張形式理性的優先位置。顯然,這是一個更中國的話題。

筆者認為,該文作者所非難的社會危害性,是一種廣義的社會危害性,即失德行為、一般的違法行為、犯罪行為所共有的屬性。從這個視角上看,廣義的社會危害性確實是一個非規范或者超法規的概念,說它是對行為所作的非法律評價也無可非議?,F在的問題是,我們在刑法領域內討論的社會危害性,是否是一種廣義的社會危害性?是否可以置刑法上的規定而不顧?我國傳統的刑法理論(也包括蘇俄刑法理論)的一個不足在于“僅就社會危害性概念本身進行研究,而忽視了刑法規范的基礎作用,使得社會危害性概念游離于刑法規范的范圍之外,產生超法規的社會否定評價的嫌疑”。⑤ 其實,刑法所言的社會危害性是一種狹義的社會危害性,是依照一定的價值判斷標準進行選擇的結果。狹義的社會危害性雖然源于廣義的社會危害性,但它已不同于后者,因為此時的社會危害性是通過刑法的形式體現出來的,并成為刑事違法性的實質內容。如果這樣理解社會危害性,難道還是規范缺失嗎?

基于此,筆者認為,社會危害性作為一個在理論與實務上已經深入人心的概念在刑法中仍有繼續存在的必要。因為社會危害性是我們建構犯罪構成的價值基石,承擔著對違反刑法規范的行為進行實質評價的功能,只有依據社會危害性理論才能正確理解刑法上的規定,對具體的犯罪構成作出合理的解釋。由于刑法上的規定存有“原始的缺陷”和“事后的缺陷”(因社會發生變化而顯現的缺陷),內容與形式發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形式上符合法律規定的構成要件而實質上缺乏可罰性的行為的存在就是例證。對于這樣的行為,只有進行實質的評價才能將其排除在犯罪之外,而社會危害性就是這種評價的實質根據?!叭绻蕹@一實質內容,那么,所謂的犯罪就只是指違反刑法的規定這樣一個空殼,無法說明犯罪的實質。”⑥ 李斯特也說,“誰把犯罪僅僅視為對國家的不服從,那么,誰就不會對謀殺罪或叛國罪的實質作出正確的評價?!盵21](P.6)

在當今的德日犯罪論體系中,雖然將作為犯罪成立條件之一的違法性分為形式違法性和實質違法性,但主張違法性本身包含實質內容的價值判斷已為越來越多的學者所接受。這里蘊含著對社會危害性的肯定。因此,不能把社會危害性“驅逐出境”。

此外,該文作者還認為,社會危害性的判斷又先于具體構成要件的判斷。這是一種說法,蘇聯學者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即“在人的作為中具備犯罪構成也就是這種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證明?!盵20] 相比之下,筆者更相信后者。因為社會危害性的判斷是一種否定的價值判斷,它不能先入為主,必須立足于案件中的具體犯罪構成事實。

注釋:

① 確切地講,應指德日的遞進式的邏輯結構理論體系,因為大陸法系有些國家(法國等)并不采用遞進式的邏輯結構模式。

② [蘇聯]A·皮昂特科夫斯基:“資產階級刑法中的犯罪構成”,載《外國刑法研究資料》,北京政法學院1982年,第152頁。

③ 《環球時報》,2008年5月7日第7版。

④ [蘇聯]H·馬茨涅夫:“刑事責任的概念”,載《外國刑法研究資料》第2輯,北京政法學院1982年,第87頁。

⑤ 姚渂君:現代刑法思潮下的未遂犯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第44頁。

⑥ 張軍:“刑事違法性理論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第31頁。

【參考文獻】

[1] 陳興良:“刑法知識的去蘇俄化”,載《政法論壇》2006年第5期。

[2] [蘇聯]A·特拉依寧:《犯罪構成的一般學說》,薛秉忠,等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8年版。

[3] [俄]A·季斯嘉科夫斯基:《普通刑法初級讀本》,基輔1891年版。

[4] [俄]H·塔甘采夫:《俄國刑法》(總論兩卷本)第1卷,圖拉出版社2001年版。

[5] [日]上野達彥:“蘇維埃犯罪構成要件理論發展史”,載《國外法學》1979年第5期。

[6] 姚海:《俄羅斯文化之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 劉祖熙主編:《斯拉夫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 徐風林:《索洛維約夫哲學》,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

[9] [蘇聯]B·葉甫拉弗夫:《蘇聯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莫斯科1978年版。

[10] [俄]Г·費列德什泰恩:《俄國刑法科學史中的主要學派》,雅羅斯拉夫爾1909年版。

[11] 賈澤林等編:《當代蘇聯哲學》(1945-1982),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2] [蘇聯]A·皮昂特科夫斯基:《蘇俄刑法分論》,莫斯科1928年版。

[13] [蘇聯]A·皮昂特科夫斯基:“社會主義法制的鞏固與犯罪構成學說的基本問題”,載《外國刑法研究資料》1982年第2輯。

[1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 安啟念:《俄羅斯向何處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 [俄]H·庫茲涅佐娃等主編:《俄羅斯刑法教程》(總論),黃道秀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20] [蘇聯]B·契希克瓦節:“蘇維埃刑法中犯罪構成的概念和意義”,載《蘇維埃國家與法》1955年第4期。

[21] [德]馮·李斯特:《德國刑法教科書》,徐久生譯,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2] 何秉松主編:《刑法教科書》(上卷),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3] [蘇聯]A·皮昂特科夫斯基主編:《蘇聯刑法科學史》,曹子丹等譯,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24] 楊震:《法價值哲學導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25] 張明楷:《法益初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6] [日]大塚仁:《刑法概論》(總論),馮軍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7] 韓忠謨:“構成要件與刑法理論之體系”,載臺灣《刑事法雜志》第9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