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4-10 11:55: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朱自清散文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朱自清散文讀后感

篇1

文吳童萱(囧小兔)

讀完朱自清寫的《匆匆》,我深受感悟。從前,我總以為一件事做不完,推到以后再做也沒關系,反正時間多得是,并不差這一會兒。可是當我讀過《匆匆》之后,猛然明白了時間是那樣寶貴,那樣來去匆匆,即使在我們說話,吃飯,洗手時也沒有停過。

匆匆地,時間老人一去不復返,每當玩電腦的時候,時間從鍵盤上跳過;每當看電視時,時間從屏幕上閃過,可是我卻從未察覺,就這樣,讓時間白白溜走了。

再想想自己,寫課外作業時總是能拖就拖著,直到媽媽要檢查時才急急忙忙去做;星期天早晨賴在溫暖的被窩里不肯出來,家長叫了半天才肯懶洋洋地起床;玩電腦時總是全神貫注,爸爸不喊就不關機……

時間過得這樣匆忙,現在我們無所事事,可是老了之后又會怎么樣?人生只有一次,沒有第二次,只有從現在開始就好好珍惜,好好把握,才不會當年老之后還后悔莫及。

《匆匆》讀后感

我輕輕的翻開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低聲讀了起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多么優美,多么有哲學,真是讓我震撼啊!

朱自清真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寫這篇《匆匆》美文時,才二十三歲,他當時是清華大學的學生。但他覺得他還是在浪費時間,他寫這篇文章就是他當時心靈的寫照。

篇2

【關鍵詞】 散文;審美功能;廣泛涉獵;心得感悟

散文重在抒寫作者的主觀感受和情思,結構自由靈活、題材廣泛多樣的一種文體。雜文、小品、隨筆、報告文學、游記等都屬于現代散文范疇。優秀的散文不但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開闊人們的視野,啟迪人們的智慧。

現行語文教材中散文所占篇幅最多,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如何在中學散文教學上讓散文教學更大程度的優化,提高教學效果,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一個問題。

我認為,優化高中散文教學法應從幾個方面入手。

一、樹立三種意識

對于文章整體的把握,根據散文文體特征,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就要有三種意識:

1、“獨特意識”。抓住散文的特征——“貴在有我”,引導學生潛心體會作者“獨特的情感體驗”。深入挖掘作品的“獨特與深刻”的“情思”,找到作品中的那個“我”,體悟出“我”的個性。

2、“鑒賞意識”。審美閱讀能力,包含審美感受力與審美鑒賞力,前者是后者的基礎,轉自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不僅感受散文的美,而且要從遣詞造句、音韻節奏、文脈氣勢、修辭手法上分析它何以產生美的效果。讓學生“跳出來反觀”,依托審美的感性認識,深化其思想涵義的深刻精妙之處,精化其人文情懷的感人之處。

3、“語言意識”。引導學生“披文入情,高度重視對語言文字的品味”,高質量地培養語感。抓住作品中那些最有教學價值的語言加以咀嚼,如朱自清的《春》中,對主題“春花圖”中幾個關鍵詞:讓,趕趟兒,鬧著,散,眨等,寫出了百花爭春的繁盛,最后三段中的娃娃新,姑娘美,健壯青年,不僅包含比喻、排比等修辭,而且抓住事物特征,突出主題,以及抒情式的表達,熟練掌握和運用鑒賞語言的方法。

二、發揮語文審美功能

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的確,語文教學是一門美的藝術,中學散文教學更是美育的重要陣地。因此采用鼓勵吟誦法教學,吟誦是學生對文本的朗讀,學生通過對散文優美文字的語感體驗,進一步感受和理解形象的內在意蘊,喚起學生對作品和對自身生命力的體驗和確證。語言文字的東西是需要反復吟誦的,尤其是散文,一定要給學生吟誦文本的時間,因為散文生動的語言無需教師做過多的分析,過多的分析會破壞散文原有的意境,而通過朗讀,文中的深刻含義和豐富情感自然而然地就表達了出來。學生的吟誦為課堂教學拉開了情感的序幕,也實現了文本對學生的美的傳遞。同時,教師應用充滿激情的聲調來朗讀文中富有情感的語段,用美的語調來吸引學生,引起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帶進散文的美麗殿堂。教師自身的朗讀應比磁帶、課件中的錄音更具感染力,教師的優美朗讀能造成一種聲音在教室回蕩的藝術效果。好的散文語言就如同詩一樣優美,在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中,語言優美流暢,樸素簡潔,清新雋永,給人以美的享受。他注意修辭,語言優美,用字遣詞功夫頗深。朱自清擅長運用整齊而又有變化的短句,加之有規律的停頓,抑揚有致的句調,從而構成了自然活潑、明快錯落的抒情節奏。例如《綠》描寫了梅雨潭和它的綠色。作者寫坐在梅雨亭看到的景色時云在頭上流著,草叢透著綠意,瀑布沖下,撞擊在巖石之上,飛花碎玉船落下,恰如朵朵白梅,又如點點楊花,如此描繪靜觀景物,真如工筆畫一般,讀來如見其景,如聞其聲。因此,在學習時,可以先為學生描繪一副“綠意盎然”的畫面,通過這個特定的審美情境,帶領學生進入文本的情感世界,領悟文本所營造的美學意蘊,從而使其受到審美熏陶。

三、廣泛涉獵散文課程資源

散文教學既要看到著名作家和作品,也要看到作家寫作的亮點以及寫作目的,抒發作者內心怎樣的情感。作者是怎樣突出散文文體、散文風格的多樣性的,展示散文的語言藝術的。在教學中,要以教材為本,也要重視利用課外資源。散文是美文,對于散文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文化積累,散文是體現對人生,對生活,對生命認識的一種文體,因此在廣泛學習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應該加強教師的課內與課外資源組合,學生的課上與課下的資源搜索,全面廣泛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散文的能力。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和生活,大量廣泛地引用相關課內外課程資源,指導閱讀和寫作。加強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將直接引起教育觀念、方法、手段、模式和教學組織形式等方面的變革;學生的主體性將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習興趣、創新能力等方面將有全新的發展。因此,教師必須認識到開發和利用校外課程資源的必要性、掌握開發和利用校外課程資源的形式、把握開發和利用校外課程資源的原則。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遵循以下原則:

1、目標性原則:明確教學目標,根據需要選擇校外課程資源。

2、數量、質量并重的原則:根據教學內容、進度選擇校外課程資源,數量要適當,課程資源要配合教學內容,充分發揮課程資源的效能。

3、易用性(包括經濟性)和可行性原則:校外課程資源必須容易操作,省時、高效。

4、多種感官配合原則:使用校外課程資源時,盡量組合不同類型的資淅,促進學生的理解。

四、要求學生寫出心得感悟

篇3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1.目的閱讀的習慣

美國著名學者諾?波特就指出:“談到讀書,首先應該明確目的。對讀書的必要認識得越清楚,讀書的信心就越堅定越持久?!彼裕鞔_目的實在是閱讀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確了,不僅給閱讀增強了動力,也給計劃的制訂,讀物的選擇,方法的選定等一系列問題找到了根據,找到了出發點。所以要教育小學生,帶著目的找書,帶著目的讀書。在打開讀物之前,都要首先問一問:我為什么要讀它?我為什么現在要讀它?這個習慣一旦養成,必將大大提高閱讀的效率。

2.讀思結合的習慣

有的小學生,讀書時就好像“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這是不對的,因為閱讀必須做到口到心到。讀思結合是由閱讀的本質所決定的。閱讀的核心是思維,沒有思維也就等于取消了閱讀。只有將讀思結合這條根本原則真正變成了讀者的自動化行為時,也就是形成了習慣,才算真正把握了閱讀的真諦。閱讀學家波瓦爾寧把思維和想象的懶惰視為“閱讀的最兇惡的敵人”,并號召與之作“毫不松懈的斗爭”,是很有道理的。要養成讀思結合的習慣,平時就要教育學生:閱讀之時不要走馬觀花,而要邊讀邊思,多方質疑;讀完之后不要草草收兵,而要掩卷而思,看看究竟有何心得體會。這樣堅持下去,讀思結合習慣定能養成。

3.合作交流的習慣

新課標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能取長補短,分享學習的成果,獲得學習的樂趣,并發展學生的合作能力。合作應該在學生之間展開,交流卻也可以在師生間展開?!奥牼幌?,勝讀十年書。”英國科學家劉易斯?卡羅爾在《科學漫步》一書中講到:“如果可能,找個和你一起讀書的好友,和他一起討論書中疑難之處。討論常是潛移默化的解決難題的最佳方案?!焙献魇强梢酝ㄟ^習慣養成的。越善于合作的人,越喜歡尋找機會與人合作。一旦這種合作交流的閱讀習慣養成,你就隨時可以找到可質疑問難的老師和共同切磋的學友了。

二、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

小學生的閱讀,并不僅僅是為了理解讀物的思想內容,吸取知識、體味情感、欣賞語言等等,更重要的是學會閱讀,掌握閱讀方法。

1.瀏覽法

學生如何在相關的圖書中找到所要的信息?瀏覽法可以幫助學生做到。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與課文相關的信息,可以利用瀏覽的方法,做到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篇幅大的文章、次要的文章,也可以用瀏覽的方法,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如學習《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類與地球、自然的密切關系,教師可以讓學生有目的地閱讀《人與自然》一書,還要指導學生去圖書館閱覽有關的圖書,或上網瀏覽,再選擇自己所需要的部分摘錄下來。這樣,不但豐富了語言積累,而且提高了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2.精讀法

精讀法與瀏覽法是相對的,它要求對課文或重點片段或美詞佳句仔細揣摩,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汲取文章的精華。小學里的很多課文,篇幅短小,語句優美,含蘊深刻,需要精讀深思,細細品味。如教學朱自清的散文詩《匆匆》一文時,可以讓學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讀。通過朗讀,學生能體會語言的優美,文思的巧妙,感情的細膩,由此感受作者的彷徨、無奈又惋惜的心理。這種詩一樣的情懷,用講解和分析是感受不到的,通過朗讀卻可以感受得到。同時《匆匆》文句優美,句式整齊,富有韻味,可以讓學生默寫、仿寫,積累語言,學會運用語言。由此,對那些詞句優美、文質兼優的課文或段落,應熟讀成誦,以便在自己的寫作中也能恰如其分運用。

3.悟讀法

學生的閱讀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做到“真知”讀。教師要鼓勵學生經常寫日記或讀后感,也就是要求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后,用日記或讀后感的形式對文章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想法,并在課外閱讀活動課上進行交流。讀寫聽說緊密結合,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很快得到提高。

綜上所述,閱讀教學“以讀為本”,就是以學生自己讀書、獨立思考為本,這也是培養學生的主體性閱讀的真正內涵。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是形成主體性閱讀的途徑。實踐證明,主體性閱讀對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具有重要的

意義。

篇4

關鍵詞:同堂異步;基礎教學;作文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要認真貫徹同堂異步的教學理念,促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一、在語文基礎教學中實施同堂異步

在傳統的基礎知識教學過程中,我們的語文課堂基本上呈現的是填鴨式教學模式,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的學習當中,根本找不到學習的樂趣,看不到語文的價值。而且,這種教學模式最直接的結果是在同一課堂上,會出現優等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現象。因此,在授課的時候,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出發,采用分層教學,以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找到自己的發展平臺。

例如,在教學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為了將課堂面向全體學生,為了保證同堂異步課堂的順利實施,在授課的時候,我將學生分成了三個不同的層次:A層、B層、C層,并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1.A層教學方法

這一層的學生主要是優等生。所以,在授課的時候,我采取的是自主學習模式。(1)讓該層次的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并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反饋給我;(2)我進行有針對性的點撥,以確保自主學習的效率;(3)我還鼓勵這部分學生去閱讀一些有關親情的課外讀物,如《瘋娘》《媽媽再愛我一次》《我愛父親 一個農民父親》《第一次抱母親》等優秀的文章,進而使學生在獨立的感悟中體會親情的價值,感悟父母的偉大。

2.B層教學方法

這一層的學生主要是中等生,他們相對于A層的學生來說自主性較差。所以,我采取的是問題情境創設法,首先,我向學生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1)本文主要描寫了怎樣的一件事?(2)全文四次描寫了父親的背影,表達了什么中心思想?(3)為什么說兒子理解父親的深情?(4)看見父親的背影,為什么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文本,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對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C層教學方法

該層主要采用的是教師一對一的教學方式,這部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差,這就需要教師給予引導。所以,在授課的時候,我首先借助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了《跪羊圖》這首歌,渲染氣氛,使學生在動人的歌詞中體會父母親情。同時,形象的展示也有助于學生快速地將精力集中到課堂當中,接著進入正文的學習當中,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愿意走進課堂學習當中,從而使學生獲得縱向發展。

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確保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提高能力水平,最終,使學生在同一堂課中獲得不同的進步。

二、在語文作文教學中實施同堂異步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質量的好壞直接取決于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等方面。學生作文水平的差異化決定了我們的課堂勢必要采取同堂異步,以促使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因此,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寫作小組。如,優秀作文交流小組、基礎作文交流小組。

優秀作文交流小組主要是由寫作基礎扎實的學生組成的。在這里學生可以不受命題性作文或者是材料性作文的限制,自己隨便寫??梢詫懽约航趯δ潮緯?、某部電視劇的讀后感和觀后感;可以寫自己的一些感悟,如母愛、父愛、生命等。當然寫作形式也不會限定,可以是散文、議論文、記敘文甚至可以是詩歌等等。這樣的寫作過程,學生的個性可以得到發揮,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會得到提高。

基礎作文交流小組主要是由寫作基礎較差的學生組成。學生主要還是寫一些命題性作文,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明確寫作的方向。而且,還要引導這部分學生寫周日記。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另一方面可以在學生鍛煉中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當然,不論是哪個小組出現優秀的文章,我都會拿出來與全班同學進行交流,以擴大學生的知識范圍,進而,讓每個學生的寫作水平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大幅度提高。

五根手指,各有長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貫徹實施同堂異步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的個性獲得展示的平臺,從而,使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語文課堂 閱讀 悅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067-01

一、引言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在教師知指導下,學生主動進行閱讀實踐,并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形成和提高閱讀能力的過程。在小學語文課中,閱讀教學占用的課時最多,我們在閱讀教學上投入的精力也最大。閱讀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寫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語文教學的質量,關系到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目的能否完滿實現,教學要求能否全面達到,關系到語文教學的全局。那么,怎樣在語文教學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本文就從對小學生語文課堂閱讀能力的培養入手來談談在這方面的感想和做法。

二、激發閱讀興趣,喜歡閱讀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語文閱讀,于漪老師說:“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求知欲激發起來,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學生學會學習語文就有了良好的起點。”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的需要為突破口,更新觀念,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起他們閱讀的興趣。大家知道,學生通過閱讀習得語言的過程大抵如下:首先通過自主閱讀接觸感性的語言,然后對其進行反復品味、鑒賞,并尋找、發現語言背后的東西 也就是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興奮、愉悅、心領神會的滿足,最后認可、接納語言,并使之在頭腦中存儲起來,為今后的語言活動提供養料。

1.激勵學生樂讀

學生如果樂于讀書,積極主動地探求思考,閱讀教學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師要設法調動他們閱讀的興趣,讓他們在快樂中吸取知識的陽光雨露來激發他們讀書欲望。

2.引導學生善讀

學生不僅要樂于讀書,而且要會讀書。特別是在開始的一段時間里,教師要告訴他們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有的文章要精讀,要一個字一個詞細細地讀,仔細品味;有的文章要略讀,一目十行,了解大意即可。要善于從選材立意、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等方面去體會文章的精妙。只有這樣,才能讀有所獲,讀有所得。

3.提醒學生記讀

“記讀”就是要讓學生閱讀的時候手到、腦到。對于精彩的詞句和語段,要用摘抄本把它抄下來,要用一定的時間對筆記本別好的內容進行背誦,為今后的寫作提供模仿、創新的原料。對于感受很深的文章還可以寫下讀后感。教師最好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一次摘抄本檢查,鼓勵學生做好筆記。因為時間一長,學生的語言倉庫里就會有充足的“糧食”,“肚里”就會有充足的“貨物”,到那時寫作將成為一種自覺的活動,學生的語文素養將得到全面提高。

三、挖掘文本的美,感受美讀

語文課本上的經典作品之美無處不在,入選語文教材的文章可以說是精妙絕倫,不僅具有典型性,而且各具特色。它存在著自然美、情感美、語言美、畫面美、音樂美等。如朱自清的《春》有“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的風光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語言美和畫面美……把這些美充分挖掘出來,充分展現出來,就可以讓學生得到無比的享受、無比的喜悅,這本身就是一種美。所以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充分地感受作品的美,在閱讀中引導學生領悟作品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在體驗中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生活美,在誦讀中飽覽作品的自然美,在品味中學習作品的語言美和藝術美,在閱讀中深刻感受作者的人格美。 “美,無處不在,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钡袼芗伊_丹道出了這一亙古不變的真理。因此,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不是沒有美,而是我們沒有發現美,沒有用心去創造美。如果學生真正品味到了語文的美,上課變成了一種美的享受,學生定會有語文學習的興趣,課堂不再沉寂,效果豈能不好?

四、運用美的語言,創造性美讀

詩一般的語言美。詩一般的結構,還要運用詩一般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美的享受。教師的語言美在課堂是“催化劑”,它能直接地與學生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喚醒學生的各種體驗。如果我們語文老師在課堂上運用詩一般的語言,或風趣幽默,或簡潔凝練,或豪放激越,或婉轉清新……那么學生在接受教師的所授的知,所傳的道的同時,定會保持積極愉悅的心情,使語文學習成為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比如在講一抒情散文的時候,老師有感情地聲情并茂地范讀課文,就能喚起學習讀的欲望,使學生想學習,愛學習,形成對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真正實現客觀有效的教學。要想做到語言美,這要求我們老師要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學識,做到引經據典,出口成章。尊重學生的知識再創造,關注學生情感體驗。

篇6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作文素材缺乏素材積累方法

高中學生作文的現狀不容樂觀。在作文教學中,最讓學生痛苦的是無話可寫,我們老師在課堂上,將寫作方法講了一遍又一遍,學生把老師講的技巧掌握得非常熟練,開頭怎么寫,中間怎么寫,結尾怎樣點題,但在學生的筆下仍是“枯井干泉”,學生還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究其原因是作文素材太少,如何給學生“下鍋米”,成了高中語文教師教學的重點。因此,指導學生獲取充實的材料,是寫好作文的關鍵所在,“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引來作文素材這源遠流長的涓涓“活水”,才能使學生“有米可炊”,有文可作。

下面就怎樣積累作文素材的具體做法簡述如下:

一、 語文課本,作文素材取之無盡的寶藏。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告訴我們:“必須增強課程資源意識,重視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弊鳛楦咧姓Z文課程資源重要組成部分的教材,蘊藏著豐富的作文資源。

課本中所選課文,絕大多數都是久經考驗的名篇。如果認真挖掘課文內涵,你會發現,從時代背景、作者介紹、文本解讀,直到單元小結,課下注釋,課文鏈接,都是可供無限挖掘的素材“富礦”。作文教學中,我們堅持把課本作為取得作文“素材之水”的來源之一。

例如學到了《離騷》時,我給學生簡介了屈原的生平,引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在一次作文中,學生以屈原投江的事例論證正確的選擇的作用,可以使人名垂千古,是正確的、偉大的。課文里有大量的素材供我們使用,這些素材都是我們平常熟悉的課文知識,讓學生明白他們都是寫作的材料,更有利于他們去積累了,所以這是一個不錯的積累途徑。從近年高考中許多考生作文實踐來看,很多作文高分考生都大量引用教材中所涉及的事例或典故,有的甚至是直接以教材中的文章或故事為藍本進行改寫。

另外,也可教學生化用名句、名篇,點石成金。從教材中積累的素材除了事例性的材料,其實也包括語言性的素材。在作文時可以引用這些平時積累的名句、名篇,而且這種引用或化用往往可以收到點石成金的效果。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學習的苦心人,我們就能收獲更多的語文素材,寫作時自然會“下筆如有神”。 只要俯身關注課本,從課文中搜集和吸取作文的養料,并且有意識地加以利用,我們絕不會再有心枯筆澀的感傷。

二、 現實生活,作文素材用之不竭的源頭。

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離不開生活?!毙抡n標在關于寫作教學的建議中也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要“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進行作文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認識作文所反映的生活面是十分廣闊的,作文所能反映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

關注自身生活。自身生活是我們文章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題材庫,就看你能不能做自身生活中的有心人,給生活一份特別的關注。立足自身生活,就是寫好自己,寫自己的經歷、感受或看法,挖掘個人自己的內心世界,自己的思想情感等內容。

關注家庭生活。家庭是我們成長的搖籃,對家庭生活我們最熟悉,感受最深。朱自清膾炙人口的散文《背影》就是選取父親送兒子時在車站買橘子這樣一件細小的事情來表達父親熾熱的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深切懷念之情。如果同學們也能像作者那樣,用心觀察,真心體驗,珍愛親情,熱愛家庭,也許有一天我們的文章也會感染眾多讀者。

關注學校生活。學校生活多姿多彩,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都德的《最后一課》,魏巍的《我的老師》、海倫.凱勒的《我的老師》,這些散文在選材上多是些平淡無奇的小事,但正是這些平淡無奇的小事卻蘊含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思想與感情的流動。如何在平凡庸常的生活中發現材料,這些文章為我們提供了范例。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有觀察捕捉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采集生活中的林林總總,才能寫出情真意濃、血肉豐滿的作品。

三、 課外閱讀,作文素材五彩繽紛的花園。

目前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改革有一個重要的導向,即十分重視課外閱讀,其目標是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不過,高中學生可利用的閱讀時間有限,真讓他們每天拿出幾小時的時間來進行課外書籍閱讀是不現實的。但是,作為考生,作為一個想在高考中有所作為的考生,不能以“沒有時間閱讀”作為自己“無知”的借口,各種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雜志都是觸手可及的作文素材來源,新聞聯播、新聞30分,焦點訪談都應成為重要的關注對象。高三一年中,所有的考生肯定要做大量的試題,就目前高考語文試卷的構成來看,文學作品閱讀、古詩文閱讀、科技文閱讀可以直接為高考作文提供豐富多樣的素材,毋庸贅言。

近年高考作文亦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例如, 2004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題:《忙》, 2006年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2006年北京卷:《北京的符號》,以上閱讀積累可指導學生以摘抄、讀后感、剪報本等形式留存、交流。

篇7

關鍵詞:語文課堂;創設;教學情境

在語文課堂中恰當的創設教學情境,將知識生活化,可以很好地激發和吸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構知識,有利于提高語文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墩Z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語文學習問題的最佳情境就是生活,把語文學習放到生活實際中去,有利于提高語文課堂效率。那么,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創設教學情境,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機并提高課堂效率呢?

方法一:利用多媒體,創設想象情境,激發豐富想象。英國詩人雪萊曾說過:"想象是創造力。"人的想象過程,就是創造力的發展過程。想象越發展越有助于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語文課堂上,教師應積極創造想象情境,訓練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想象,積累學生的語言,豐富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豐富的想象世界里快樂地學習。例如:在學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后,我問學生:"課文里描繪的春景美不美?在你的心目中春天又是什么樣的呢?"讓學生們盡情地發揮想象力,于是學生們踴躍發言了。"淺淺的綠意渲染出濃濃的生氣,淡淡的花香裝點出烈烈的詩情。""剛剛抖落冷酷的冰雪,剛剛穿越逼人的寒風,春天的微笑還很矜持。""春天似乎突然給久久郁悶在冬天里的人們一個明朗的心情,并給寒冷的世界一個暖暖的美景。"......更有一位同學細致地描繪了"春雨圖"--"幾許輕微的水滴聲,清晰、動聽,仿佛一首有著輕快旋律的歌曲,又像一位滿腹心事的少女訴,說著自己的心事......"說得多好,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說出來了,把積蓄在心中的感想說出來了,把學習發言的積極性、生動性調動起來了,學習語文的興趣也隨即被激發出來了。

方法二:模擬角色,利用角色扮演,創設表演情境。用表演藝術營造的課堂情境,近于游戲的性質,能極大地提高教學的效果。古人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教師積極組織學生按照課文內容,模擬一些動作,或分角色加以表演,那么學習的過程就變成學生一種愉快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過程。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青少年學生,天性活潑、愛模仿、愛游戲、愛表演,可以通過表演動作和表演課本劇的形式來滿足他們的天性。例如:在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一課中,讓學生扮演皇帝、大臣和騙子等角色,學生非常踴躍。在課本劇情境的影響下,既練習了朗讀能力,又培養了合作能力、創造能力及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又例如:在吳敬梓的《范進中舉》中,文中有很好的表演方面的素材。教學時讓學生模擬范進中舉時的拍手、跌倒、大笑、瘋跑等動作,學生們捧腹大笑,課堂氣氛輕松詼諧,課文中惟妙惟肖的刻畫更使學生印象深刻。同時學生通過自己的表演,結合語言,很快對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寫語言有了較深的認識。這樣的表演教學,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讓學生把課本里的文字變成了可見的情境,營造了體驗氛圍,從而加深了學生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課文的精妙之處可以通過表演的形式以直觀認識加深理解,讓學生參與課堂表演,既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能加深教學的趣味性。

篇8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占據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寫作能力是一個人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必須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學生怕寫作文,寫不好作文的現象卻普遍存在。而語言貧乏、內容空洞是最突出的表現。究其原因,我認為是學生缺乏寫作素材的積累。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好的素材,怎能寫出好的文章呢?素材的積累是寫作的基礎,那么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寫作素材的積累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從生活中積累素材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F在一些學生常常感嘆生活單調乏味,其實我們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生活的積累。因此我們廣大教師要從以下幾方面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從而形成豐富的生活積累。

1.1關注學校生活。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那里有他們熟悉的優美環境、和藹可親的老師和朝夕相伴的同學。校園里一年四季的景色各有特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動筆。也可鼓勵學生將校園的美景拍攝下來,并配上生動優美的解說詞。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激發了學生創作的熱情。學校里的老師同學他們都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特征,在與他們的相處中,肯定會發生一些令我們刻骨銘心的事或精彩瞬間。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那些觸動我們心靈的事情一一記錄下來,這本身就是很好的寫作素材。魏巍就是把他與蔡蕓芝先生相處的幾件平凡的小事,用飽蘸深情的筆墨寫成了《我的老師》,感動了億萬讀者。學校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如運動會、文藝匯演、校園藝術節等。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這些活動,經過刻苦訓練、激烈比賽,既能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也能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顒又杏袣g笑也有淚水,有付出也有收獲。由于這些都是自己的親身體驗,寫出來必定真實感人,這也許就是我們所說的"源頭活水"吧。

1.2關注家庭生活。家是我們每個人溫馨的港灣,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成員都是我們最熟悉、最親近的人。我們每個人的個性只有在家中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那才是最真實的自己。家庭生活也是五彩繽紛的:親朋好友的節日聚會,家人結伴休閑旅游,甚至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聊天,或者飯后的散步,都可以成為我們寫作的素材。俗話說"處處留心皆學問",我們要善于從生活中捕捉那些感人的細節,獲得自己的體會與感悟。莫懷戚選取生活中祖孫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生活細節,寫成了《散步》這篇體現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優秀散文。

朱自清先生抓住了父親的"背影"這一細節,寫出了體現濃濃父愛的《背影》,教育和影響了幾代人。

1.3關注社會生活。顧憲成曾說:"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關心身邊的"小社會",還要關心"大社會",跟上時代的步伐,感悟時代跳動的脈搏。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是我們了解社會的窗口,通過這個窗口我們認識了一大批"最美"式的人物:最美媽媽吳菊萍,最美教師張麗莉,最美司機吳斌……這些先進人物事跡蘊含著巨大的正能量,也是我們寫作的好素材。同時,教師還要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親自到機關、餐館、醫院、廠礦等地方走一走,看一看,了解社情民意,感受一下近幾年來我國黨風、政風、民風的巨大好轉,增強實現偉大中國夢的信心與責任。

2.從閱讀中積累素材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杜甫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里都強調了閱讀對于寫作的重要性。通過閱讀我們不僅能夠積累豐富的詞匯,還能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閱讀積累可以從兩方面進行。

2.1從課本中積累素材。收入教材的課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時文美文。這些文章無論從選材立意、思想情感,還是謀篇布局、表現技巧上,都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真研讀,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總結等環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與領悟。比如同樣是寫"母愛"為主題的文章,《秋天的懷念》側重于對母親的神態、動作、語言的描寫,運用象征的手法表達深沉的母愛。而先生的《我的母親》則是側重于母親的言傳身教對自己的影響,運用對比的手法表現母愛的。同樣是寫小人物,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采用欲揚先抑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對一個普通的勞動婦女的感激和懷念之情。而楊絳的《老王》則采用以小見大的寫法,用平實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像老王一樣的不幸者的關懷。通過"在比較中閱讀,在閱讀中比較",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技巧。

篇9

一、結合課堂教學實際,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美是生活”。他的意思是,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處處有美的閃光點,要善于觀察、發現,捕捉,才能充實頭腦,美化心靈,從而寫出好的文章來。如經過兩個多月的時間,每天半夜三點多鐘起身,走十幾里路,去觀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終于搜集到關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寫出臉炙人口的《包身工》。又如劉白羽的《長江三峽》,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綠》,葉圣陶的《景泰藍的制作》等等都是觀察生活后寫出的名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結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從初一開始寫日記,寫周記,內容包括校園、家庭、社會,要求學生注意觀察各種景物,觀察各種人和事并細心體會個人的感受。結果不少同學寫出了好文章。

二、注意積累作文素材,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作文是學生語文素質和能力的綜合體現,這種綜合性表現出了學生語文水平發展的平衡性,表現出了學生平時對各種知識的積累程度。課改指出: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意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這里的積累包括語言詞匯積累和表達方式的積累,也包括生活情感和思想的積累。為了讓學生找到作文的入門之路,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表達得更好,在素材的積累上我采用了兩種方法:一是博覽群書,增強文化底蘊;二是留心生活,豐富個性體驗。前者是間接經驗的積累,主要來源于閱讀。后者是直接經驗的積累,主要來源于生活實踐。

對于間接經驗的積累,我除了要求學生背誦課本上的指定篇目外,還讓學生進入更為廣闊的閱讀天地。為避免學生進入閱讀的誤區,我向學生推薦了“歷史知識”“名人傳記”“思維訓練”“自然科學”“科幻小說”“散文名篇”“民間文學”“美文欣賞”等類書籍,還具體地介紹了一些精美的詩文作品,并有計劃地召開讀書交流活動,使書中的優美句段、經典篇章內化為學生記憶中永恒的素材。

三、提倡學生關心時事,多聽新聞,多閱報刊,以便有感而發

學生要寫好作文,沒有素材是不行的,故而我要求學生多聽新聞。在家里,早、午、晚飯時間都要求學生注意收聽新聞,關心時事。同時,我還提倡學生多閱報刊,增長見識,開闊視野。班里訂的《燕趙晚報》、《中國青年報》,學生個人訂的《優秀作文選》、《文摘報》、《文萃》、《作文報》、《語文世界》等,同學們都爭相閱讀,作讀書筆記,積累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礎上,我又要求學生把報紙上他們感興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來,寫讀后感,寫評論文章等。結果學生的剪報作文比教師的命題作文還要寫得好,因為他們是有興趣而寫,有感而發。

四、靈活處理教材,激發習作興趣

1、靈活處理習作內容。在教材中要求學生寫的一些內容學生不熟悉或不感興趣,可以進行調整,寫學生樂意寫的內容,讓學生感到這才是自己的需要,從而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創作中去,主動寫作。

2、靈活調整作文的時間。學生此時對這一事物或現象感興趣就不一定要等到上作文課時再寫,可以隨時作文。

3、校內外結合,靈活調整作文的地點。作文課可以在教室進行,也可以在校園、校外進行,要將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結合。

五、加強審題訓練,多審題精寫作

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審題,作文審題是否正確,是關系到文章成敗的重要一環,因此,寫作訓練的第一步就是引導學生全面、準確地理解題意,也就是審好題。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掌握審題的一般技巧,如命題作文要:(1)審標題,注意題目的限制性;(2)審文體;(3)審寫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項,提示);(4)應試中審評分表;材料作文(包括看圖作文)除了上面(3)(4)點外,更要審清材料,多則材料的要進行歸納總結,找出最佳角度、最佳立意。語文教學內容很多,不可能要求學生大量寫作。所以多審題,精寫作,所費時間不多,學生寫作能力又得到培養。實踐證明,這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六、借鑒名家名篇,提倡學以致用

畫家齊白石說過:“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备闼囆g離不開一個借鑒模仿的過程,但不能生吞活剝、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學習了課文中的名家名篇,讓學生也去嘗試一下,用剛學到的方法去仿寫文章,也是我進行寫作訓練的一種方法。在學習了《人民大會堂》后,要求同學們用“移步換景法”去寫《我們的家園》;學了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讓學生用“定景換點法”寫《校園之春》,提倡學生學以致用。當然這種仿寫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讓學生借鑒,學習名家的寫作方法。

七、教師評改作文與學生互改、自改相結合,教師重在講評、鼓勵

篇10

在現代文學史上,許多文學現場都承載著作家的生活記憶和文化記憶。個體生命經驗是作家初入文壇的主要創作素材,這些文本中的生活記憶在作家的生活居所等文學現場中都能尋得痕跡,而文化記憶又將他們的作品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這些帶著生活記憶和文化記憶的文學現場多為名家故居、山水故園以及地域風俗場域,如魯迅在紹興和北京的故居、郭沫若在北京和樂山的故居、老舍在北京和山東的故居、在天津的故居、張愛玲在上海的故居等。這些名家的故居遍布祖國各地,既是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學生的文化教育基地,又是現代文學專業文學現場的勘察和回歸的教學基地。雖然不能在每一位作家的故居都進行現場教學,但是可以結合文學史有計劃地就近選擇。如講第二個十年文學史中“東北作家群”作家時,哈爾濱地區的學校便可以選擇地處阿城區的“舒群故居”進行現場教學,通過對故居的考察,了解舒群早年家庭生活的艱辛,以此來分析其小說中濃重的階級意識和民族意識形成的原因。也可以選擇呼蘭區的“蕭紅故居”,通過對后花園、磨坊、儲物室等處的游覽來走進蕭紅的精神世界,以兒童視角體味童年蕭紅眼中的樂園,再現吃黑天天、幫爺爺踩格子、爺爺鋤草她鋤苗的搗亂、和小朋友燒雞蛋的樂趣。而在講蕭軍時,錦州地區的學校則可以選取蕭軍故居來現場教學,為學生再現“但得能為天下雨,白云原自一身輕”的蕭軍精神和各種義舉。同樣,在講述這些作家作品時,其筆下的秀美山水也同樣可以進入現場教學。根據所處地域,組織人數或多或少、行程或長或短的郊游、筆會,可以帶領學生走進文本中描寫的自然景物中,如湖南學生可選湘西鳳凰古城,浙江學生可選紹興水鄉,北方學生可選長城關隘,東北學生可選白山黑水、松花江畔。這些都是對課堂教學有益配合的第二課堂教學活動。這種回歸文學現場的教學模式,“是以文學家個體或群體的文學生產空間及其地理位置為坐標,以處所帶動時間和空間,展開作家心靈、寫作狀態、文學地貌變遷的尋覓之旅”[2]。其作用在于,既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樂趣,又可以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深層理解,從而達到對高師學生學科品質的養成。

二、基本技能的訓練:回溯式同題訓練寫作教學模式

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識是學科素養的核心內容,“技能是一種個體體驗,但是這種體驗主要表現為動作執行的經驗”[3]。在文學的學科素養中,基本技能指的是心智技能,是一種智力活動方式。“語文基本技能主要是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說話能力和聽話能力”[4]。在高校中文現代文學課程教學中,基本技能培養主要是文學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閱讀能力是中文專業學生的基本技能,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按需分類進行精讀和泛讀。教師要列出讀書目錄,對于重點作品必須精讀且要做讀書筆記,寫讀后感,要發現問題,養成思考和研究的習慣。對于泛讀作品的文本,只需要了解作品梗概內容、主要人物關系、主要人物語言即可。對于泛讀文本可以以學習小組或寢室為單位共同閱讀,即每周小組或寢室每人讀一本作品,周末以座談的形式交流討論。這樣,便實現了對泛讀文本的多人多本閱讀計劃。相比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的培養則更加重要。在現代文學的教學中,回溯式同題訓練寫作教學是一種較好的訓練方法。回溯式同題訓練寫作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某一作家的作品為范本,回歸既定的文學場域,設若置身于該作家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中,以其生活及文化心態來面對同一題目進行創作。如對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戴望舒的《雨巷》、李輝英的《最后一課》等篇目同題訓練寫作,面對同一題目寫自己的慈父、熟悉的雨中巷道、某科的最后一課等。而后將自己的作品和同題作家的原文比較,找出二者的差異。這種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學會思考、推理、比較、鑒別和分析,提高了審美趣味,形成了獨立的判斷力、深邃的思想見解”[5]。通過比較,學生既能看到自己作品的優點,又能發現自己寫作的不足,從而提高自身寫作能力,達到提高基本技能的目的。

三、基本經驗的獲得:師生位置互換式實踐教學模式

對于高師學生,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是必不可少的。眾所周知,高師學生的教育實習主要是為了使學生提高課堂教學技能,獲得從教的基本經驗。事實上,高師每一門課程都應該配合教學法幫助學生積累基本的教學經驗。對于高師學生來講,課堂教學是一種手段,它可以使學生得到知識,而學生又可以把知識傳授給他們的學生。因此,基本教學經驗的積累就顯得尤為重要。現代大學教師有“‘教學自由’和‘研究自由’的權利,求取新知的學生則擁有‘學習自由’的權利”[6]。就中國現代文學來講,課堂師生位置互換教學就是一種基本經驗獲得的一種方式,它能有效地改變教師“填鴨式”的教學,是真正還原學生的“學習自由”。師生位置互換式實踐教學,是指教師在現代文學課堂上有計劃地讓學生以教師的身份教授預先準備的教學內容,而教師則以學生和評委雙重身份提問并總結。對于學生,采取自愿、擇優的原則。對于學生教授的作品,要選取難易適中、有代表性的篇目。師生互換的課節不宜過多,并且只能占每節課的不超過一半的時間。學生在教學時,要完全按照正規的教學步驟進行。在教學結束后,班級同學要就其所講課程的教學內容、板書、教態、語言等方面進行綜合點評,指出優點和不足。最后,師生再一次置換位置,由教師對該學生的課堂教學進行全面的點評并總結,點評既要包括學生所講的作品內容,又要包括學生的教師教學技能。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點評一定要以鼓勵、贊賞為主,不足則是在鼓勵基礎上的建議。師生位置互換式實踐教學模式的優點是多方面的。首先,它能促進講課學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掌握所教授的文學作品。為了講好課,學生勢必要較以往更認真地閱讀文學文本。為了使所講內容有一定深度,必須要查找盡可能多的相關研究資料。如在講老舍的《駱駝祥子》時不僅要認真研讀小說,還要查閱研究該作品的相關文章,了解老舍的社會批判和文化批判的意義,分析虎妞身上的惡魔性因素等。而在講沈從文的《邊城》時,還要查找湘西世界的材料,閱讀相關的沈從文的短篇小說和散文,分析沈從文邊城世界中的“常量”與“變量”之間的關系。為了講好這二十幾分鐘的課,所看的資料要較沒有講課的學生多出很多,其收獲自然也是最多的。其次,教師在點評的時候還能進一步指出學生的優點和不足。在充分肯定優點的基礎上,教師不僅能幫助學生發現自己所沒有講清楚、弄明白的地方,還能幫助學生糾正教師技能方面的不足,如板書、教態、語言表達等。同時,學生在教學時的某些優點也能給教師以一定的有益的啟示。再次,其他聽課的學生也有收獲。他們必須認真聽講,只有這樣,才能按教師的要求為講課的學生提出建議,才能從講課學生的身上發現優點和不足,用以取長補短,修正自己。在這里,“學生一半靠教師教一半靠自己學,師生互相促進,教學彼此相長”[7],師生位置互換式實踐教學模式充分印證了這一教學規律。

四、基礎知識的學習:自主學習教師指導式教學模式

作為學科素養核心成分的基礎知識,是構建科學、完整、合理的學科素養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最不可缺少的學科成分。高師學生的學科基礎知識與非師范類學生的學科基礎知識不同,與教師的學科知識相近,也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科知識內容本身,二是外在的學科教學法知識”[8]。在現代文學教學中,主要是學科基礎知識的學習,教學法知識可以通過教法課程和師生位置互換的實踐教學模式得以完成。通常,我國學校學生學科基礎知識的獲得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講授,二是學生的自學。然而一些高師院校的課堂教學卻與之恰恰相反,仍然是教師講教案、學生記筆記、考試考筆記的模式。這種教學方式既違背了教學規律,又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自由權利。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教師混淆了課堂教與學的主次關系。針對現代文學的學科特點,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指導式教學模式可以有效規避這一現象的發生?,F代文學是一門文學史,是文學的歷史,主要包括文學史、作家論、作品論等三個部分。對于各部分,教師可以采取教師講授,指導學生自學、討論和考核等不同形式。文學史和作家論部分多為客觀基礎知識,這部分在教師簡單指導后由學生自學,高師學生必須具備自學能力。對于這部分知識,教師要定期通過提問、考試等形式考核學生自學效果,并通過評價體系量化為平時成績。對于作品論部分,教師在講解后還要與學生進行討論,利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教給學生分析、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教會學生如何進行學術研究,并以此來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真正做到“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①。

五、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