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分析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19 13:36: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輿情分析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傳染病報告;漏報分析;對策
疫情報告是傳染病監督管理中最基本的重要內容,及時準確地向疾病控制中心報告疫情是每個醫生的職責和義務,是防止傳染病暴發和疫情蔓延的重要環節[1]。為防止醫院傳染病漏報,自2012年1月起我院采取了新的傳染病管理制度,加強醫院對傳染病疫情報告的監控管理,有針對性采取措施,從而減少了醫院傳染病漏報的發生。本文分析了近2年來,我院傳染病漏報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2010――2011年傳染病出院病人12485份病例。
1.2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診斷標準為依據,由專職疫情責任人查閱12485份病例,凡患者在住院期間確診為法定傳染病的病例,在法定時限內,相關醫生仍未上報的為漏報。
2 結 果
在12485份病案中,確診傳染病1864例,已報1842例,漏報22例,漏報率為1.2%。
3 漏報原因討論
3.1 綜合醫院的領導及全體醫務人員傳染病疫情管理的意識淡薄,重治輕防。個別醫生不能熟練掌握各類法定傳染病的診斷標準、病種及報告時限,以致造成漏報。
3.2 首診醫生對傳染病疫情不夠重視,報卡意識不夠強 ①對傳染病診斷標準和報告時限模糊不清,造成漏報、遲報。②有個別醫生即使已電話通知其補報,醫生仍存在遲補現象,造成個別傳染病報告卡難以在傳染病防治法所規定的時限內上報。③由于醫生臨床工作太忙,個別醫生有忘報、誤報或字跡填寫潦草,項目不完整等現象,造成漏報、誤報。④有些醫生在開檢查報告單時,忘記填寫“初診”,造成初診為傳染病的病例漏報。
3.3 某些醫務人員法制觀念不強,發現傳染病即轉入專科診治,將疫情報告的工作隨之推向專科。既不能執行首診報告負責制,也不能認真履行法定報告人的義務,造成傳染病報告卡漏報。
3.4 醫生對需要專科的病人,于轉入科室相關醫生病例交接不夠完整,初診醫生開檢驗單,待檢驗結果呈陽性時,接診的醫生不是初診的醫生,報卡的責任未能明確由誰執行,造成漏報。
3.5 個別醫生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字跡不清,缺項、漏項,工作單位現住址填寫不詳細,14歲以下兒童沒有填寫家長姓名,發病日期和診斷日期填寫不符合邏輯等,造成傳染病報告卡誤報、漏報。
3.6 相關輔助科室(醫學影像科、化驗室、放免室)工作不認真,責任心不強。主要表現在漏登陽性報告單或報告單填寫項目不全,使查對困難。造成傳染病漏報無法補報。同時未嚴格執行傳染病疫情報告單交接制度,造成個別陽性報告單遺失或報告單因字跡不清晰等原因退回重寫后,未能及時送回科室,造成漏報。
3.7 專職疫情責任人員對醫院制定的疫情報告管理制度執行力度不夠,獎罰制度不兌現,不能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4 對 策
4.1 健全組織機構,加強領導重視 醫院成立以院長為組長的傳染病疫情領導小組,結合醫院實際制定《醫院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定》、《醫院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制定》、《醫院傳染病疫情報告獎懲制定》,并定期召開領導小組會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4.2 加強醫務人員培訓 對各科室醫生、新上崗醫生、進修生和實習生進行定期傳染病法律法規等相關知識培訓,了解掌握各種法定傳染病的報告時限、報告要求和報告流程。邀請疾控中心專家或科室主任講解傳染病的診斷標準、診斷依據,加強醫生對各種傳染病的認知。每次培訓后進行書面考試,通過多種形式強化業務知識,增強報告意識,提高疫情報告自覺性[2]。
4.3 加強對化驗單的管理 由醫務科和感染管理科共同參與,做到化驗單填寫和登記規范化。凡對傳染病診斷陽性的化驗單由專人送到專科診室,收發簽字,彌補了因化驗單項目不全和流失而造成的無法補報的狀況;同時首診醫生要做好此類病人轉診的導診工作,以防出現無主化驗單而轉向無法補報的另一局面。
4.4 增加監督檢查頻次 醫院傳染病專職疫情責任人每日定時核對陽性化驗單,堵塞漏報,監控檢查全院住院及門診的傳染病疫情報告,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并與不定期抽查相結合,做到獎報罰漏。
4.5 定期反饋 疫情報告責任人采用簡報、網絡及張貼公示等多種方法,將每月傳染病疫情的報告情況反饋給臨床醫生,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從而提高醫生的報告的準確性。
4.6 法律意識宣傳 提高認識、增強疫情管理的意識,做到人人參與,防止結合。配合健康教育,利用板報、咨詢等做好傳染病的宣傳,以充分認識疫情管理的必要性。
4.7 建立嚴格的考核獎懲制度
切實執行首診醫生負責制,管理人員發現問題,要及時反饋督促整改,如整改不力,經核實,通過醫院的局域網向全院通告批評,同時建立嚴懲的獎懲制度,與經濟掛鉤,如:每漏報1例甲類傳染病扣罰當事人獎金200元,每漏報1例乙類傳染病扣罰當事人獎金100元,每漏報1例丙類或其它傳染病扣罰當事人獎金50元等,并且年底表彰傳染病報告優秀者,做到獎罰分明。
4.8 在門診醫生和住院醫生的工作平臺,嵌入傳染病報告卡,讓醫護人員在第一線可以及時上報。
4.9 利用醫院設立的傳染病發熱、腸道傳染病專科門診室,對可疑患者進行化驗檢查,以防止傳染病的漏檢漏報。
5 效果與討論
5.1 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及獎罰方案經過實施,我院傳染病登記漏報無法補報的現象已降到歷史最低點。醫生傳染病報告率由實施前的90.12%提高到97.25%,漏報的傳染病可補報率由86.13%提高到99%,實際登記漏報率由3.6%降為0.41%,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5.2 我院實施傳染病管理的實踐證明,在綜合醫院完善傳染病管理的規章制度,加強管理力度,增強傳染病疫情報告的法制觀念和定期對醫務人員培訓是做好疫情管理的基本保證[3]。所以只要真抓實管理,疫情漏報現象是可以消滅的,其中感染管理科的監督檢查指導起了重要作用。但要提高臨床醫生報告的自覺性,降低其漏報率,還要做艱苦細致的工作。
參考文獻
[1] 衍濤.造應傳染病的發病新形勢建設傳染病醫院[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1,14(3):131.
篇2
以理性的視角、量化的數據,還原公眾所關注的內容及變化趨勢;
客觀權威的展示傳統媒體、新媒體影響力的變化;
雅安地震牽動了億萬人的心,微博、移動搜索等互聯網新興力量為此編織起一道立體的尋人網絡。盤古搜索發揮其在輿情監測的優勢,第一時間對雅安地震進行了24小時實時輿情監測,并了國內首份《雅安地震輿情傳播分析報告》。
此報告針對傳統網絡媒體和以微博為主的新媒體傳播情況進行了分析,具體結論要點包括:
第一, 雅安地震信息最初曝光的4小時,微博信息量呈現爆炸式增長,此后,信息增量開始放緩,信息總量緩慢遞增。
第二, 震后1小時,微博信息呈現一定的地域性,微博數量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四川、重慶和廣東。
第三, 震后36小時,勞動力輸入大省廣東發出的微博信息一舉超越四川,成為微博信息最多的省份。
第四, 經濟、文化強省震后微博活躍度較高。
第五, 相較于傳統網絡媒體,網友更多地利用微博求救信息。
第六, 傳統媒體逐步注重微博報道突發事件的能力,在重大突發事件中,傳統媒體不僅擁有采訪權,而且擁有豐富的采訪經驗和專門的記者團隊,可以親臨現場開展新聞報道,故而其官微較網絡媒體官微也更易受關注。
盤古輿情服務平臺可以通過7*24小時持續挖掘和分析,提供全、快、權威以及可信賴的輿論監測,并通過專題監測、微博監測、輿情統計等提供直觀、便捷、可信賴的輿情監控分析服務。
篇3
【關鍵詞】重慶高校;成本投入;效益產出;數據包絡分析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educational efficiency problem have drawn the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2013 annual report data of Chongqing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It chooses six indicators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running efficiency, adopts the DEA CCR model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ethod, and use the DEAP2.1 software for data processing. It draws the conclusion: 1) the low scale efficiency,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the resources use efficiency are the major reasons to make colleges produce inefficient DMU; 2) on the practice of improving teaching efficiency, besides should increase income and reduce expenditure, still should put emphasis on the effective use of various resources; 3) should implement the education cost management really, truly a rational allocation of limited resources, optimize the resource structure,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4) should be based on teachers, build a reasonable structure of high quality teachers, reduce the proportion of other personnel, reduce the cost of education investment, so as to effectively advance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Key words】hongqing university; Cost inputs; Efficient outputs; Data envelopment method
0 前言
數據包絡分析法以現對效率概念為基礎,用于評價具有相同類型的多投入、多產出的決策單元是否技術有效的一種非參數統計方法[1-3]。其基本思路是把每一個被評價單位作為一個決策單元,再由眾多DMU構成被評價群體,通過對投入和產出比率的綜合分析,以DMU的各個投入和產出指標的權重為變量進行評價運算,確定有效生產前沿面,并根據各DMU與有效生產前沿面的距離情況,確定各DMU是否有效。由于DEA方法不需要預先估算參數,在避免主觀因素和簡化運算、減少誤差等方面有著不可低估的優勢[4-5]。
1 DEA數據包絡分析模型
2 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投入、效益分析
通過對重慶市2013年高等院校的年報數據,選取了14所院校作為決策單元,產出指標為:本專科畢業人數和在校生人數;投入指標為:本專科學生占全校學生的人數比、專業教師人數、學校固定資產、素質教育人員數(輔導員、心理咨詢師)。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采用極差標準化法處理投入、產出數據,保留數據原有性質。
普通高校的實支成本,一般可分為勞動投入:專業教師情況、素質教育人員;財力投入:固定資產值;物力投入:本科生所占比例三種形式。辦學效益是對辦學實踐活動合乎目的性和有用性的實現程度的評價[6],體現的是辦學實踐活動中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消耗以及占用與取得符合社會和人的需要的勞動成果的對比關系。辦學活動涉及的因素量大面廣,彼此之間關系復雜、微妙,且不確定性突出。這些因素從不同的側面、以不同的方式影響和制約著辦學效益,所以辦學效益實際上是眾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根據上面的論述,我們知道,高等學校是一種具有多種產出的機構,而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高等學校的畢業生和在校生數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產出,這兩個指標可以客觀反應高校的辦學效益。
3 實證分析
3.1 綜合效率、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分析
運用DEAP2.1軟件分析結果如表1。
由表1可知:1)綜合效率為1的學校即達到了DEA有效,共有西南大學、重慶大學、長江師范學院等7所學校,占所研究高等院校的50%,這些學校的規模和配置效率都達到了1,說明這些學校在投入與產出上都達到了最優。2)重慶文理學院、重慶工商大學、重慶師范大學處于技術有效、規模效率較為理想(0.9
3.2 投入產出的冗余分析
表2為典型的5所學校投入產出的冗余量,可知,西南大學和重慶大學的產出和投入均沒有冗余情況,說明其在投入與效益方面平衡,沒有出現資源浪費和產出不足的情況。
重慶科技學院、重慶交通大學、重慶郵電大學在投入方面均有冗余,這可能是由于學校的專業教師和素質教育人員分配至各學生的比例較高,學校可考慮減少專業工作人員;且固定資產投入過多,可能由于學校投入的資產未能落到實處,不能產生相應的效益。據以上說明這些學校應該減少投入要素。
而重慶交通大學產出指標――畢業生數有0.057的冗余,出現了產出不足的情況,可能因為其投入經營不當,導致產出效益不足。
4 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DEA方法的CCR模型對2013年重慶市14所高等院校本專科教育的綜合效率評價,可以推論出影響院校產生無效率DMU的主要原因是規模效率較低。此外,技術效率不高,投入資源使用效率較低,也是導致無效率單位的原因。因此各校在提高辦學效益的做法上,除了應在教育資源使用上開源節流外,還應特別注重各項投入資源的有效利用,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學校整體辦學效益。各校應重視建立健全有利于教育成本管理的各項內部管理與控制制度,使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真正落到實處,真正起到合理配置高校有限資源、優化資源結構、提高辦學效益的目的。教師是學校的辦學主體,其自身素質和能力,決定高校的辦學質量[7-8],因此,各高校應以教師為本,加強管理,科學管理,逐步完善有效的績效考評機制,實行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的優質教師隊伍,減少非教師的其他人員比例,降低教育成本投入,從而有效地提升高校的辦學效率與效益。
高等院校成本投入與辦學效益評價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因素量大面廣,而且許多問題尚無定論[9-10],需要持續不斷地進行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研究,才有可能揭示其內在規律,把握其實質,對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而言,尤其如此。雖然本研究利用 DEA 分析法對高等教育成本與辦學效益進行了評價,但是任何一種方法都是在現有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可能比現有方法更為合理、可行、有效,同時也必然會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和相應的限制。所以,我們還將更加努力地探索更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李美娟,陳國宏.數據包絡分析法(DEA)的研究與應用[J].中國工程科學,2003,5(6):88-94.
[2]馬占新.數據包絡方法的研究進展[J].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2002,24(3):42-46.
[3]朱喬.數據包絡分析方法的綜述與展望[J].系統工程方法,1994,3(4):1-8.
[4]Colbert, Levary, Shaner. Determining the Relative Dfficiency of MBA Programs Using DEA[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0(125):656-669.
[5]Korhnen, Tainio, Wallenius. Value Efficiency Analysis of Academic Research[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1(130): 121-132.
[6]李汝.對我國高等教育投入產出效益的實證分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6(1): 34-37.
[7]顧建民.大學職能的分析及其結構意義[J].全球教育展望,2001(8):68-72.
[8]李淑霞.高等學校教育成本的影響因素分析[J].財會通訊(學術).2005(6):107-109.
篇4
家庭是社會構成的基本單位,其穩定與否直接關系到社會穩定大局。離婚不僅給家庭帶來無法彌補的傷害,也不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和諧社會構建。本文將通過對我市離婚案件統計數據的分析,從中探求離婚訴訟案件的特點和引發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和對策。
一、統計數據及特點:
20xx年,我市兩級法院共審結民事案件10675件,其中婚姻家庭案件3715件,占民事案件的34.8%,與20xx年相比(審結民事案件10639件,婚姻家庭案件3128件,占民事案件的29. 4%)收結案數量及比重均有所上升。其中一審調解結案1173件,撤訴341件,調撤率達47.76%,二審調解結案35件,撤訴9件,調撤率達39.68%,平均調撤率為37.92%。
反映我市離婚案件的兩個特點:
1、離婚案件收案數量逐年增加。
2、各類民商事案件中,離婚案件調撤率最高。
二、離婚案件的主要特點、原因:
1、離婚雙方感情基礎薄弱,結婚時間一般不長。
一些年輕人思想過于開放,婚前缺乏了解,相處時間較短,沒有婚姻基礎,視婚姻為游戲,在沒有完全了解對方的情況下就草率結婚,婚后不久因雙方性格不合沒有感情等種種原因而導致離婚的1115件,比06年的982件有明顯上升趨勢,占07年審理離婚案件的30%,此類婚姻一個明顯特點是,夫妻雙方一般都是經人介紹相識的,幾乎沒有多少戀愛了解時間。其中結婚不到一年的45件,占4%;結婚1—3年的167件,占15%;結婚3—5年的346件,占31%;結婚5—10年的279件,占25%。
2、外出打工人員離婚案件增多。
目前我市法院所審理的農村離婚案件中,外出打工人員離婚率占74%,較之06年有8%的上升。我省是全國勞務輸出大省,我市外出務工人員在全省又占前列,勞務輸出已成為我市的一大支柱產業。外出打工人員由于接觸到城市的一些新事物和新理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生活習慣和社會身份較之過去有了很大改變,給以前相對較為穩定的婚姻帶來了較大沖擊。由于雙方長期分居,難以培養起真正的夫妻感情,婚姻逐漸走向破裂。
3、女方起訴男方離婚案件增多。
20xx年受理的3128件離婚案件中,女方提出離婚的有1845件,占58.9%;20xx年受理的3715件離婚案件中,女方提出離婚的有2266件,占60.9%,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一方面反映了現代女性自我保護的法律意識、權利意識的覺醒,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女性仍在婚姻家庭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特別是由于家庭暴力等因素引起的離婚案件近年來不斷上升,婦女維權道路任重而道遠。
4、婚外戀和第三者插足導致離婚比例大。
隨著社會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傳統的婚姻觀念發生變化,不再滿足于平淡的婚姻生活,外遇問題成為引發離婚的又一主要原因。近年來,因網絡交往引發婚外戀,進而導致離婚的案件明顯增多。
5、調解結案率較高。
隨著人們對新事物接觸的增多,觀念的逐步開放,當事人在離婚訴訟中的表現比以往要冷靜和理智,能夠以正常的心態對待離婚,雙方的情緒相對平和,不致于嚴重對立使矛盾激化,離婚案件的審理可以在平穩的訴訟環境里進行,調解工作容易開展。尤其是當事人年齡越小、結婚時間越短,離婚案件調解率越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年輕人思想開通,好和好散;另一方面雙方一般尚未生育,不涉及子女撫養問題,離婚沒有后顧之憂。值得注意的是離婚案件的調解離婚率偏高,有的基層法院受理的離婚案件,經調解離婚的高達97%。這是由于夫妻雙方通過猜疑、吵打、冷戰,對和好都不再抱希望,認為婚姻已走到盡頭,于是理智地采取法律途徑選擇分手,并就子女撫養及財產問題達成一致。
三、離婚案件審判過程中凸現的問題
1、女方當事人訴訟能力較低。特別是在鄉村,較之男性,女性的文化層次普遍偏低,大多數女性習慣于將糾紛提交法院,認為有法院作主就行了。法律知識的缺乏使得她們不懂如何運用法律賦予的訴訟權利,所舉證據證明力不高,難以實現其訴訟目的。有些女性當事人庭審時質證、辯論能力差,不知如何反駁對方,發言往往偏離焦點,過分糾纏細枝末節,表達不清。
2、缺席審理離婚案件增多。審判實踐中,缺席審理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種是由于一方長期在外打工,不與家人聯系,處于下落不明狀態,采取公告送達而缺席開庭;一種是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而缺席開庭;也有當事人為達到離婚目的,可能隱瞞在外務工一方當事人的有關真實信息,致使對方無法到庭。缺席審理,法庭往往無法調查核實雙方的真實意思,若僅憑原告提供的證據和陳述審理,難以認定夫妻感情是否確以破裂,財 產狀況難以查明,子女撫養問題不易處理,可能損害另一方當事人的利益。
3、當事人取證困難。由于離婚訴訟主要是人身關系,尤其是事關感情,隱秘性較大,只有當事人本人最清楚。即使有知情人,大多與雙方都有一定關系,往往或礙于情面不愿作證或有利害關系證明力較弱,這使得法官對夫妻感情是否確已破裂的認定難以把握;對于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債權債務,也因民間借貸合同的不規范而導致舉證困難。特別是向自己親友借債,往往由于無任何形式,債權人的證言因利害關系難以認定;符合《婚姻法》第四十六條情形而導致離婚的,由于女性自身的生理差異,更容易遭受婚姻家庭內部侵害,但舉證確困難重重。像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等過錯行為,因其具有很大隱蔽性,當事人采取偷拍、偷錄方式取證的,合法性得不到認可又沒有其他證據佐證,使得大部分當事人無法完成舉證責任,損害賠償的請求難以得到支持。
4、夫婦共同財產分割漸成焦點。多數離婚訴訟當事人對離婚無異議,卻為了財產分割爭論不休,互不讓步。當事人為了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不惜采取一切手段,轉移、隱匿共同財產、虛報債務,加之這些證據難以調查,有些根本無法查明,難辨真偽,使得法官對夫妻共同財產難以認定,給公正審理帶來困難。
5、離異家庭“問題孩子”成為社會難題。由于離婚后,有些撫養方忙于組建新的家庭,對前一次婚姻所生子女不盡撫養義務或怠于撫養,或雙方均不盡義務,將孩子丟給年邁的爺爺奶奶,使這些兒童缺乏父母的親情呵護,疏于管教,脆弱的心靈過早的蒙受陰影,一定程度上造成單親家庭的孩子在心理、思想、家庭教育及保護等方面出現斷層和缺位,較易引發犯罪及受到不法侵害。
四、離婚案件審理的發展趨勢:
1、離婚人群低齡化將成為主要趨勢。80后一代正處于初入婚姻階段,這一代年輕人婚姻觀念較之父輩大幅度開放、積極追求新奇事物、責任感相當偏弱,大量出現的“閃婚”、“閃離”現象也透視著這一代人婚姻忠貞觀念的淡化,離婚案件低齡化已成為社會熱點問題和普遍現象,在今后離婚案件中的比例將呈上升趨勢。
2、子女撫養新問題日益突出。隨著社會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子女撫養問題不再單純是撫養費、探視權問題,還擴展到子女生病、讀大學等大額支出如何承擔。因婚外戀產生的非婚生子女欺詐性撫養賠償、婚生子女否認、非婚生子女準正也日漸成為新名詞,目前學術界已有研究,但在實踐中沒有相關法律規定,急需《婚姻法》制定相應條款,以便給審理工作提供依據。
3、夫妻共有財產呈現出內容新、數額大、資金來源復雜等特點。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夫妻共有財產從以往單純的金錢和實物,日趨發展為房地產、古董收藏、公房使用權、個體商店經營權、公司股權等大額款項,夫妻共同財產的資金來源也更復雜。在分割共同財產時,法院認定難度增大,應更加慎重。
4、“問題兒童”將增多,成為社會問題。離婚率的上升,必然出現更多離異家庭;離婚人群低齡化,使得更多年齡幼小的孩子成為單親兒童;撫養方對子女怠于履行撫養義務,導致子女得不到良好教育,親情缺失,成為問題兒童的比例必然增大。另外,撫養方損害子女利益的新情況也增多,例如將離婚時雙方贈與子女的房產私自過戶到自己名下甚至變賣、將贈與子女的收藏品隱匿或變賣,這類情況在今后的審理中也將成為重點。
5、導致離婚的因素將不斷增多。而且隨著通信手段的進步,交往渠道的擴展,婚姻忠貞觀念的淡化,導致離婚的因素增多,今后將出現大量新的情況。
五、對離婚案件審判中問題解決的建議和對策
1、加強對離婚當事人的訴訟引導。針對離婚案件當事人訴訟能力差異大,經濟地位不平衡,收集證據難,社會影響大的特殊性,訴訟過程中加強對當事人的訴訟引導顯得尤為重要。法院要強化庭前指導,做好釋明工作,提高當事人舉證能力,了解舉證責任分配,知曉舉證不利的后果,并在庭審中適當指導當事人圍繞焦點舉證、質證、辯論。
2、樹立正確的婚姻觀。要充分發揮司法機關、婚姻管理機關、農村基層組織等多方面的職能作用,通過庭審講法、到基層社區發放法制宣傳資料、講授法制課、與全市縣區各廣播媒體聯合進行法制宣傳等方式,進一步強化婚姻法的宣傳,使婚姻法中規定的一夫一妻制度、夫妻互相忠誠等婚姻思想深入每一對夫妻。加強婚姻管理,清查和制裁違法婚姻,減少離婚案件發生的隱患。推動社會公眾樹立正確的婚姻家庭觀、增強責任感,同時也引導確實感情破裂的當事人學會依法維權,有力維護自身權益。
3、依法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政府要對農村的勞務輸出規范管理,正確引導,關心民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解決其在農村的子女入托入學問題,解決農村無子女戶和兩女戶的生活和供養問題;勞動監察部門要主動履行職責,監督檢查用工企業執行勞動法律法規,嚴格作息、休假制度;用人單位要關愛農民工,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要盡量解決農民工兩地分居的問題,可為民工提供夫妻宿舍、周末夫妻房,逐步為改善民工的居住條件和增加民工夫妻團聚的機會創造條件。
4、充分挖掘現有司法資源。指派年富力強、辦案經驗和人生閱歷都較為豐富的法官專門審理此類案件,進一步提高辦案效率和案件質量,同時根據當前申請離婚當事人多為女性的特點,適當安排女法官辦理此類案件,通過女性與女性之間的設身處地的溝通做好思想工作,盡量挽救更多的家庭。
5、建立多元化調處化解婚姻糾紛的機制。在強化訴訟調解的同時,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當事人和案件特點,廣開調解渠道,如邀請當事人共同尊重的、在家庭成員中資歷較深、威信較高的親屬參與調解,邀請當事人所在單位的領導或婦聯等基層組織、當事人所住社區的辦公人員或鄰居協助調解,邀請當事人的子女到場做工作參與調解,邀請人民調解委員會和基層組織、鄉鎮司法所積極參與分析產生糾紛的原因,耐心做夫妻雙方的思想工作,幫助雙方明白彼此間面臨的差異和改進溝通方式,鼓勵夫婦雙方努力維系婚姻,發揮家庭功能,減少婚姻中的沖突,即便通過調解雙方仍不合者,也可以通過調解將離婚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程度,有效避免夫妻雙方矛盾越來越大、裂痕越來越深,也能夠取得第一手資料。
6、實行向婦女適度傾斜的原則。婦女相對處于弱勢,在婚姻家庭破碎后受到的傷害也相對較深,在合法的基礎上適當照顧女方,是司法關懷的一種體現方式。離婚時在財產處理方面,原則上均等分割,但考慮到我國的實際情況,大部分婦女的經濟條件同男性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要適度照顧婦女的利益,保證婦女不因經濟問題而影響其正常行使離婚權利,避免婦女因婚姻家庭的破裂而造成生活水平下降甚至生活陷入絕境。同時要充分考慮婦女對家庭的隱形貢獻,按照照顧婦女利益的原則給予婦女適當補償。對于因經濟困難無力聘請訴訟人的農村婦女,法院在依法減免其訴訟費用的同時,可以主動與法律援助部門聯系,為其申請法律援助,由律師無償為其提供法律幫助,平等保護她們的訴訟權利。
7、加強對離異家庭子女的保護。法院在審理離婚案件時不僅要考慮子女隨哪一方生活更有利于其成長,還要做好父母雙方的法制教育,非撫養方及時支付撫養費,撫養方尊重另一方的探視權,使子女能夠感受到父母雙方的溫情,雙方相互,監督減少對子女合法利益的侵害。建議有條件的法院可以與離異家庭、子女就讀學校建立聯系卡,時時回訪溝通,了解子女生活學習情況,及時制止對子女利益損害情況發生,使我們的審判工作得以延伸,更好的保護離異家庭子女,防止其成為問題少年。
8、強化離婚案件的調解工作。利用調解前置程序,理清雙方的婚姻狀況及爭執焦點。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簡易程序審理案件的司法解釋,將婚姻糾紛列入調解前置程序的框架,這樣便于法官及時了解雙方當事人的婚姻基礎,婚后感情,涉訴原因,是否有調解和好的希望,做到心中有數“對癥施藥”。對夫妻感情較好的,只因一時沖動草率引訴的,可采用“冷處理”的方式;對雙方因誤解或誤會引起的離婚,幫助雙方消除誤會;對婚姻感情確以破裂,在調和工作未果的情形下,應及時開庭依法妥善化解婚姻糾紛。審判中應貫徹和體現“能調則調,多調少判”原則,對死亡婚姻盡量勸離,讓雙方好聚好散,對尚有和好希望的婚姻,則應盡量調解和好。
篇5
[關鍵詞] 瀝青轉運車中國市場可行性
一、營銷環境分析
由于國家對基礎建設的固定資產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工程機械行業是當前我國各類行業中發展趨勢最快的行業之一。從2001年至今,中國的工程機械行業產值平均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發展。尤其以混凝土機械和路面機械兩個工程機械板塊發展速度最快,產業回報率也最高。2003年,全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總銷售額為1700億人民幣。
瀝青轉運車作為黑色路面機械之一,已成為國際上高等級瀝青路面智能化施工中不可或缺的設備。為與國際道路施工標準接軌,中國道路施工協會倡導使用瀝青轉運車以徹底解決瀝青混凝土攤鋪施工中的離析問題。采用瀝青轉運車作為必備的黑色路面配套攤鋪施工設備,已成為未來3年~5年內現實的需求。
二、市場容量分析
截至2004年5月,我國共有1500家一級道路施工資質的施工單位,而擁有瀝青轉運車的路面施工單位不到5家,總體設備市場擁有量不到10臺。從現有施工單位擁有的瀝青轉運車數量來看,不到當前市場總需求量的10%。而據行業專家及業內人士分析,中國的瀝青轉運車市場將在未來3年~5年內發展起來,估計每年將以500輛~800輛的需求遞增,約25億~40億。
三、市場風險分析
1.政策風險對于瀝青轉運車作為黑色路面的新增配套設備,國家當前仍未制定相關的強制性行業政策約束。故盡管瀝青轉運車在路面瀝青攤鋪施工中的使用有利于提高路面質量與路面使用壽命,但由于施工方會考慮購置此設備施工會增加施工成本而對此種設備抱觀望的態度,從而造成潛在而非現實需求。
2.行業風險。由于瀝青轉運車的市場前景完全基于對工程機械行業的樂觀預期,故在國家相關宏觀政策發生變化的條件下,將會對整個工程機械行業產生巨大的影響。工程機械行業連續3年以“井噴”的速度在高速增長,未來3年~5年內中央政府是否仍大力推進固定資產投資與基礎建設,前景仍不太明朗。
四、主要競爭對手分析
1.競爭策略。針對當前的瀝青轉運車市場處于起步階段。路太克公司可與國內任何一家初步具備黑色路面成套設備生產能力的廠家(要求其擁有較完善的銷售渠道與營銷網絡)合資,利用其強大的生產制造能力與產品分銷能力即可一舉打開市場,成為瀝青轉運車市場的領導者。
2.核心競爭力。路太克轉運車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技術優勢和品牌優勢。路太克瀝青轉運車廣泛應用于世界各國的路面工程中。該車自帶動力,并且具有獨特的專利防離析設計。在連續攤鋪的過程中,可保證攤鋪工作連續進行,既加快了施工速度,又大大提高了路面質量。主要優勢及特點:可成功地解決瀝青混合料的離析問題,對SMA(瀝青馬蹄脂)路面效果猶為明顯;能將同一斷面各點的溫差控制在6℃之內;提高路面的平整度;延長路面的使用壽命;增強路面使用的舒適性;美國過半的州規定其為瀝青混合料施工的標準配置。
五、價值鏈分析
1.進貨及后勤:路太克公司擁有完善的配件倉庫與物流系統,可滿足年產量500臺的瀝青轉運車所需配件與零部件的供應。
2.研發方面:路太克公司擁有成熟的生產技術與強大的研發能力。
3.生產作業:可利用與國內某大型工程機械制造企業的強大制造能力,完全有能力保證年產能達到500臺。
4.發貨后勤:完善的物流系統可移植到中國市場,并結合中國當地的物流公司打造完善的物流系統,保證發貨及后勤的正常運轉。
5.市場營銷:利用國內合作企業的產品分銷渠道與營銷網絡,可達到貨暢其流的效果。
6.服務:路太克公司可為國內合作廠家的售后服務人員提供技術支持與培訓。國內工程機械制造廠家的售后服務人員在人員數量上同樣可滿足客戶的需要。
六、市場準入模式
1.獨資。此模式優勢在于將整套路太克瀝青轉運車的研發、生產與管理程序完全原版復制過來,有利用保證產品質量和防止優勢技術外泄。但劣勢在于用在營銷與售后服務方面的成本過高。
2.貼牌生產。優勢在于最大限大地發揮品牌優勢,取得最大限度的投入產出比。但劣勢在于由于其生產技術難度大,對重型機械制造能力的要求非常高,故難以找到合適的合作廠家。另外,可能出現國內合作者由于技術消化吸收能力不夠而導致產品不過關,對路太克瀝青轉運車品牌造成負面影響。
3.中外合資。采用技術入股的合作形勢,路太克公司可為國內合作者提供技術與設備支持。國內合作者可提供人力及場地和營銷網絡,實現雙贏的機會很大。
七、投入產出分析
1.投入成本:固定資產:按中外合資模式核算,第一期投入一條年產量為150輛瀝青轉運車生產線成本為1760萬美元,折合15000萬人民幣。其中,若按平均5%的固定資產折舊率,第一年的生產折舊為88萬美元,折合750萬人民幣。
(1)技術與人力資源成本:現有技術的估價約(假設1000萬),研發設備與人員成本1000萬。
(2)其他成本:20000萬。
總設入成本=固定資產成本(含折舊)+技術與人力資源成本+其他成本-技術估價。總投入成本約35750萬人民幣。
2.產出:銷售收入:第一年的產能按計劃產能的30%即150臺計算,按平均500萬人民幣每臺計算。假若第一期實現零庫存,則銷售收入為:75000萬元。除去增值稅后為63750萬元。
3.利潤:利潤=銷售收-總成本。約28000萬人民幣,投入產出比為0.78。這意味著路太克公司與其合作者第一期只需賣出94臺路太克瀝青轉運車即可保本。
篇6
【關鍵詞】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流行病學調查;處理對策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種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全年都有發病,但以冬春季為發病高峰【1】。2012年2月份至6月份某高校相繼出現發熱、咽痛、腮腺腫脹等學生,經過深入流行病學調查,并采取隔離病人,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等綜合措施,最終控制了疫情。現對疫情的調查分析與處理對策歸納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來自法定疫情報告系統及現場流行病學調查資料。
1.2 方法 疫情流行期間對所有病例進行個案調查,并采用流行病學方法整理與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流行概況 某高校自2月24日出現第一例流行性腮腺炎病人以來,學生中陸續出現發熱、咽痛、頭痛伴單側或雙側腮腺腫痛的病例,直到6月中旬累計發病52人。
2.2 時間分布 發病2月份1人,3月份4人,4月份25人,5月份11人,6月份1人。以4月居多,占發病總數的48.08%。
2.3 人群分布 學生17-23歲51人,教師30歲1人,男性47人占發病總數的90.38%,女性5人占發病總數的9.62%。52例患者中有44人為2011級新生占發病總數的84.62%,7人為2008級和2010級學生占發病總數的13.46%,1人為教師。發病學生涉及8個專業,4棟宿舍樓,23個宿舍。其中2011級金屬材料系2班和3班發病學生最多為25人占病例總數的48.08%,居住于21號樓的發病學生有40人占發病總數的76.92%,其中2個宿舍分別有3人發病,3個宿舍分別有2人發病,具有一定的聚集性。
2.4 臨床特征 52例患者發病癥狀輕重不一,37例發熱37℃以上,15例不發熱,均出現單側或雙側腮腺腫大、壓痛、咀嚼時脹痛較明顯。52例患者分別到就近醫療機構就診,所有病例預后良好。
2.5 免疫史 52例患者中均無腮腺炎疫苗接種史或不祥。
2.6 疫情分析 首發病例發病時,正是學校剛開學,學生從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應為放寒假期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而發病,其他部分患者均有與首發病例接觸史,所有患病學生均未接種過腮腺炎疫苗,且相互間均有同宿舍或同宿樓居住,同班上課或共同就餐等接觸史,認為此次疫情中各患者之間存在著流行病學關聯。由于傳染源沒有得到及時嚴格的隔離和大量易感人群的存在,是這次疫情發生流行的主要原因。醫療機構及校方沒有及時的報告和監測,也是造成本次疫情的原因之一。
2.7 疫情處理對策 接到疫情報告后,我們采取以下處理措施:(1)患者立即進行隔離治療。(2)指導學校做好衛生工作,教室、宿舍進行通風、消毒。(3)對未發病學生進行腮腺炎疫苗接種工作。(4)加強疫情監測,督導學校做好學生健康狀況監控,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通過以上措施,疫情較快得到控制。
3 討論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人群普遍易感,該病除了存在有臨床表現的病例外,還同時存在不引起腮腺炎臨床癥狀的隱性感染病例【2】,是重要的傳染源,也是控制疫情的難點。流行性腮腺炎采取控制傳染源和切斷傳播途徑的措施,往往收效不大,應采取保護易感人群為重點的綜合性防治策略【3】。因此在流行性腮腺炎暴發時,應盡早進行腮腺炎疫苗的應急性預防接種。本次疫情首例病例發生后,醫療機構、學校均沒有及時隔離報告,該患者仍然同班上課,同住宿舍,共同就餐,致使相互傳播,發生第二代、第三代病例,因此落實疫情報告制度,提高各醫療點和校方人員的疫情報告意識和責任,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文獻提出,流行性腮腺炎發病前2天至發病后5天傳染性最強【4】,因此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對控制本病非常有利的。平時加強大眾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傳染病的防治知識,提高群眾的防病意識,杜絕類似的疫情發生。
參考文獻:
[1] 迮文遠.計劃免疫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7,290.
[2] 武秀蘭.徐愛強.宋立志,兒童免疫接種防治手冊.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45-152.
篇7
善待網絡輿論,及時回饋信息
伴隨著中國社會復雜而艱巨的轉型,隨著互聯網上突發公共事件和熱點話題此起彼伏,存在于互聯網虛擬空間中的網民群體和網絡意見已經成為中國社會一股強大的力量。[1]
在這種情形下,如果各地政府能夠善待并積極應對網絡輿情,妥善處置各種網絡熱點事件,必將有效維護政府形象、提升對外信息的能力,而一旦政府應對網絡輿情措施失當,對政府公信力的影響和破壞就會很大。
因此,作為新聞機構,首先要轉變觀念,善待網絡輿論。
網絡時代,政府官員的言行舉止,往往要接受最廣泛的監督,對于網絡這樣一種全新的公眾民主表達方式,各級政府官員不僅要敢于面對,勇于并善于傾聽網絡聲音,正確看待網絡上的被監管和網絡批評,更要能以更寬容平和的心態、更機敏的輿情反應程度,逐漸適應網絡時代新的輿情和信息挑戰。
從近幾年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的“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中網絡輿論的公共話題來看,雖然內容五花八門,但受年輕網民追逐個性、求新求異等心理因素的影響,更多的話題往往會聚焦在一些危機事件的負面效應和負面信息上。
這是因為,危機事件的突發性和震撼性會引發公眾多疑、焦慮等不穩定情緒的擴散,增加負面信息發生的源頭。倘若此時網民意見和網絡留言不被相關部門重視、正面反饋,而是敷衍塞責,那么危機事件的多變性和不確定性只能使信息傳遞的次數更為頻繁,從而為負面信息的流動提供更為多樣的載體。
其次,要想使網絡真正成為新時期政務公開的重要渠道,各級政府部門更要發揮網絡優勢,真誠回答,及時反饋,要能使官方的信息和網絡輿論的關注迅速對接,進而消除疑慮,建立誠信。
網絡空間的無限性不僅為網民提供了傳統媒體不可比擬的發言機會,從最根本的意義來看,它也體現在媒介形態與社會結構變遷和政治參與方式變化的對應關系上。各新聞機構不僅要認識到這種公民政治參與的重要性,更要多方開拓完善網絡溝通及反饋形式,“問計于網”,“問政于民”,真正實現與媒體公眾的網絡溝通。
一些部門雖然已經搭建了“網絡問政”平臺,但由于對于網絡意見和網民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夠、處理不及時不認真,不僅造成網民的不信任,而且更容易造成信息誤讀和錯解現象的蔓延滋長,強化了負面信息帶來的社會效應,或是因處置失當造成影響廣泛的社會事件。
因此,面對網絡輿論,無論是網絡批評還是網絡監督,各級政府和企業都應以寬廣的胸懷正確對待網絡民意,都應持歡迎和提倡的心態。正如公安部新聞發言人武和平所說:“在網民的罵聲中聽取諍言,在咒語中體察民情,在板磚中提高公信力,在網民監督下做好工作。”
做好輿情分析,引導網絡輿論
網絡時代的新聞如果要符合受眾需要,有針對性和新意,那么預先充分的國內外輿情調研必不可少,而網絡輿情分析則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普及和更新,中國的網絡輿論空間多元化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各種價值觀的網絡群落和社交網站相安并存,這也使得網絡輿情分析的渠道越來越多,但就新聞的工作流程來看,網絡輿情的收集分析主要分兩個步驟:
新聞會前。收集各網站、主要社交媒體,網群、論壇及微博相關方面的言論、評論,有針對性地獲悉網絡輿論對所在部門的看法,對即將信息的關注度和關注點,正面輿論和評論有哪些,負面的有哪些,網民關注的信息集中在哪些方面。其中,哪些信息需要澄清、哪些有利的信息被忽視了。
新聞會后。跟蹤了解各網站對于新聞會的報道;收集網民反映,分析輿論走向;從中對新聞議題作出及時的反饋和總結,比如反響如何,是否達到預期目的,還有哪些疑問。
通過這樣的輿情分析,新聞部門不僅能夠有針對性地及時確立新聞的主題和重點,而且可以通過網絡輿情跟蹤研究分析,歸納總結,從中找出不足和問題,促使下次的信息在確保職能部門的政策立場傳播出去的同時,更能針對一些網民問題以及敏感話題作出呼應。
要想有針對性地做好新聞,新聞前的預先策劃會也是輿情分析的重要一環。
這需要新聞機構和相關人員在對新聞主題明確的過程中,通過對網絡輿情的整理分析,從“民情需要”入手,從“民情利益”考慮,清楚公眾和媒體最可能關心的問題會是什么,哪些話題最容易引起公眾的關注,他們會有怎樣的反應,哪些因素可以確保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什么樣的措施可以把既有的損失降到最低,并結合預先掌握的政府相關政策,達到信息有的放矢。由此看來,新聞前的網絡輿情分析不僅能協助新聞人員盡早明確新聞的主題和目的,而且還會使之有備而來,進而從容應對。
從網絡輿論的傳播過程來看,盡管網絡所提供的匿名可能性給公眾提供了一個暢所欲言的平臺,但這種言論自由、開放和匿名的傳播特質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網絡信息的監管難題,尤其是危機事件爆發時,處于危機情境下的公眾由于各種好奇、焦慮、恐懼心理便會在網上傳播各類小道消息。這類非正式信息對于公眾輿論的影響力會更大也會更迅速。
因此,在對網絡輿情整理分析進而確立主題的同時,確保公眾知情權和監督權的網絡輿情引導與監管也要加強。
各級政府和企業部門也應及早建立健全相關的網絡輿情工作和相關的網絡輿論監督制度,包括及時的信息制度、網絡輿情監控制度、網絡輿情處理預案制度等等。同時還要針對本部門人員加強相關的網絡輿情培訓,特別是根據網絡等新媒體特點,不斷創新網絡輿情管理能力和方式方法,進而提高新聞人員運用網絡能力、輿論引導能力,確保政府在應對網絡輿情中掌握話語權和主動權。
善用新媒體,搶先設置社會議題
議程設置理論是上個世紀70年代在美國風行起來的一種有關大眾傳播效果的假說。在傳播學者看來,媒體加以“著重”報道的議題,同樣也會“著重”反映在公眾的意識當中,同時也會影響著公眾對周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因此,媒體具有一種為公眾廣泛設置“議程議題”的功能。
如果站在新聞者的角度來看,議程設置,恰恰體現了政府主動設置政策議題來影響媒體議題,進而設定公眾議題的過程。
在網絡社會中,媒體的傳播形態越發多元,政府信源的替代品越來越多。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2011年的研究報告來看,微博不僅是新興網絡媒體的主力軍,而且“逐漸成為社會輿論的主要策源地”。從近兩年發生的網絡輿情事件不難看出,微博已逐漸發展成為公眾輿論的第一大信息源,在網絡輿論中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截至2011年6月,中國微博用戶已增長至1.95億個(現有約3億個),成為用戶增長最快的互聯網應用模式,商業機構嘗試“微博營銷”,政府組織也開始借助微博平臺,塑造親民形象,傾聽民意。[2]
因此,當微博對公共事件的走勢產生越來越深刻的影響時,作為網絡時代的新聞者,也要不斷探索出政務公開的新模式:要讓微博等新媒體成為網絡問政的新興渠道,通過熟悉并借助網絡、微博等新媒體主動信息,設置社會議題,及時將正面的政府政策形象適機傳遞給媒體,實現政府與媒體、受眾的即時互動,平等溝通。
對于新聞者來說,要想利用好新媒體,真正達到提升政府設置社會議題和信息公開的效率,通常取決于兩個方面的作為:第一,時效新。政府要能在第一時間最新的信息,尤其是在應對突發事件時,要能夠搶占話語權。第二,時機好。要能在第一時間對社會熱點問題、社會輿論進行導讀,搶占“社會議題”的設置權。
因此,要想成為社會公眾議程的“搶先設置者”,各新聞機構不僅要通過微博等新媒體為政府和公眾溝通找到新渠道,更要能夠針對公眾疑慮,主動出擊。尤其當突發性、敏感性危機事件發生時,新聞者更要能借助新媒體信息傳播平臺,拉近政府和民眾間的距離,搶占引導輿論的先機,有效堵塞小道消息,從而讓自己獲得主動新聞和掌控輿論信息走向的機會,為突發事件的處置創造必要的有利環境。
網絡表達更需生動形象
要讓網絡成為新時期政務公開的重要渠道,謹防網絡溝通“形同虛設”,各新聞機構和發言人首先就要通過親民的表達方式,獲得網民的信任。為此,要學會并善于與網民交朋友,真誠回答并積極反饋網民的意見和問題,積極適應網絡媒體這樣一種全新的語言方式和溝通氛圍。
對此,中國首位網絡新聞發言人、貴陽市網絡新聞發言人曹毅感慨,網絡新聞發言人絕不是把傳統的新聞發言人制度直接照搬到互聯網上,“網絡是一個多元化的虛擬世界,大家說話比較直接。如果交流時搞得太正規,反而會讓溝通有障礙。我們正在考慮用網絡語言,實現一個自然暢通的交流”。
對于新聞者來說,網絡時代的語言表達首先要能做到口語化,切忌官話、套話、虛話和永遠正確的廢話,以及枯燥虛假的數字。
每一位新聞者都要善于把公文匯報式語言、工作性語言轉變成通俗化、口語化的表達;要說老百姓的話,說人們聽得懂的話。為此,在信息時,一定要考慮網民的喜好和需要,結合網民的個性特點,使用對方易于接受的表達方式對即將的信息適度“加工”,即使是枯燥的政治政策詞匯,也要能說出讓對方喜聞樂見的話。
網絡表達的生動,還在于言之有物。新聞既要簡明扼要,避免空話行話,更要善于借助快速互動的網絡平臺,把枯燥的公文、干巴巴的數字變成生動的事實和口語化的形象說明。為此,新聞者要善于“講故事”,善于用事實和事例說話,這一點對于政府部門的對外新聞來說尤為重要。因為政府的工作很多直接體現著社會民生,如教育、衛生、鐵路、公安等等,其內容很容易涉及一件件具體的事,所以政府發言人在網絡表達中一定要力爭與現實貼得更近。
新聞既要及時鮮活的能打動人的信息,更應該學會用生動形象的網絡符號和縮寫、諧音等方式來宣講政策,傳達觀點。
除了口語化、個性化的表達特點,面對網絡說話,每一位新聞者還需要經過兩個重要的“轉化”步驟:一、對將要的信息及政策內容了解透徹并爛熟于心;二、習慣并適應網絡口語化、直觀的表達方式,熟悉并有意識地搜集一些老百姓鮮活的語言、生動的網絡語言,使新聞更容易被公眾所接受。
新聞是向公眾傳播信息,但也是在同公眾交流思想。要與網民就政治、社會民生等問題進行真正的雙向溝通和交流,各級新聞機構和相關人員就要找到最合適的表達方式,最終實現與媒體、公眾的有效溝通。(來源:《新聞愛好者》雜志 文/王婷)
(本文為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微博時代下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及新聞對策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深圳大學)
參考文獻
篇8
善待網絡輿論,及時回饋信息
伴隨著中國社會復雜而艱巨的轉型,隨著互聯網上突發公共事件和熱點話題此起彼伏,存在于互聯網虛擬空間中的網民群體和網絡意見已經成為中國社會一股強大的力量。[1]
在這種情形下,如果各地政府能夠善待并積極應對網絡輿情,妥善處置各種網絡熱點事件,必將有效維護政府形象、提升對外信息的能力,而一旦政府應對網絡輿情措施失當,對政府公信力的影響和破壞就會很大。
因此,作為新聞機構,首先要轉變觀念,善待網絡輿論。
網絡時代,政府官員的言行舉止,往往要接受最廣泛的監督,對于網絡這樣一種全新的公眾民主表達方式,各級政府官員不僅要敢于面對,勇于并善于傾聽網絡聲音,正確看待網絡上的被監管和網絡批評,更要能以更寬容平和的心態、更機敏的輿情反應程度,逐漸適應網絡時代新的輿情和信息挑戰。
從近幾年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的“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中網絡輿論的公共話題來看,雖然內容五花八門,但受年輕網民追逐個性、求新求異等心理因素的影響,更多的話題往往會聚焦在一些危機事件的負面效應和負面信息上。
這是因為,危機事件的突發性和震撼性會引發公眾多疑、焦慮等不穩定情緒的擴散,增加負面信息發生的源頭。倘若此時網民意見和網絡留言不被相關部門重視、正面反饋,而是敷衍塞責,那么危機事件的多變性和不確定性只能使信息傳遞的次數更為頻繁,從而為負面信息的流動提供更為多樣的載體。
其次,要想使網絡真正成為新時期政務公開的重要渠道,各級政府部門更要發揮網絡優勢,真誠回答,及時反饋,要能使官方的信息和網絡輿論的關注迅速對接,進而消除疑慮,建立誠信。
網絡空間的無限性不僅為網民提供了傳統媒體不可比擬的發言機會,從最根本的意義來看,它也體現在媒介形態與社會結構變遷和政治參與方式變化的對應關系上。各新聞機構不僅要認識到這種公民政治參與的重要性,更要多方開拓完善網絡溝通及反饋形式,“問計于網”,“問政于民”,真正實現與媒體公眾的網絡溝通。
一些部門雖然已經搭建了“網絡問政”平臺,但由于對于網絡意見和網民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夠、處理不及時不認真,不僅造成網民的不信任,而且更容易造成信息誤讀和錯解現象的蔓延滋長,強化了負面信息帶來的社會效應,或是因處置失當造成影響廣泛的社會事件。
因此,面對網絡輿論,無論是網絡批評還是網絡監督,各級政府和企業都應以寬廣的胸懷正確對待網絡民意,都應持歡迎和提倡的心態。正如公安部新聞發言人武和平所說:“在網民的罵聲中聽取諍言,在咒語中體察民情,在板磚中提高公信力,在網民監督下做好工作。”
做好輿情分析,引導網絡輿論
網絡時代的新聞如果要符合受眾需要,有針對性和新意,那么預先充分的國內外輿情調研必不可少,而網絡輿情分析則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普及和更新,中國的網絡輿論空間多元化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各種價值觀的網絡群落和社交網站相安并存,這也使得網絡輿情分析的渠道越來越多,但就新聞的工作流程來看,網絡輿情的收集分析主要分兩個步驟:
新聞會前。收集各網站、主要社交媒體,網群、論壇及微博相關方面的言論、評論,有針對性地獲悉網絡輿論對所在部門的看法,對即將信息的關注度和關注點,正面輿論和評論有哪些,負面的有哪些,網民關注的信息集中在哪些方面。其中,哪些信息需要澄清、哪些有利的信息被忽視了。
新聞會后。跟蹤了解各網站對于新聞會的報道;收集網民反映,分析輿論走向;從中對新聞議題作出及時的反饋和總結,比如反響如何,是否達到預期目的,還有哪些疑問。
通過這樣的輿情分析,新聞部門不僅能夠有針對性地及時確立新聞的主題和重點,而且可以通過網絡輿情跟蹤研究分析,歸納總結,從中找出不足和問題,促使下次的信息在確保職能部門的政策立場傳播出去的同時,更能針對一些網民問題以及敏感話題作出呼應。
要想有針對性地做好新聞,新聞前的預先策劃會也是輿情分析的重要一環。
這需要新聞機構和相關人員在對新聞主題明確的過程中,通過對網絡輿情的整理分析,從“民情需要”入手,從“民情利益”考慮,清楚公眾和媒體最可能關心的問題會是什么,哪些話題最容易引起公眾的關注,他們會有怎樣的反應,哪些因素可以確保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什么樣的措施可以把既有的損失降到最低,并結合預先掌握的政府相關政策,達到信息有的放矢。由此看來,新聞前的網絡輿情分析不僅能協助新聞人員盡早明確新聞的主題和目的,而且還會使之有備而來,進而從容應對。
從網絡輿論的傳播過程來看,盡管網絡所提供的匿名可能性給公眾提供了一個暢所欲言的平臺,但這種言論自由、開放和匿名的傳播特質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網絡信息的監管難題,尤其是危機事件爆發時,處于危機情境下的公眾由于各種好奇、焦慮、恐懼心理便會在網上傳播各類小道消息。這類非正式信息對于公眾輿論的影響力會更大也會更迅速。
因此,在對網絡輿情整理分析進而確立主題的同時,確保公眾知情權和監督權的網絡輿情引導與監管也要加強。
篇9
>> 我國近年莎士比亞研究論文統計分析 近年來我國關聯數據的研究進展與分析 近年來我國財商教育研究述評 我國近年來政治生態研究綜述 近年來我國農業(村)信息化研究熱點述評 我國近年來信息系統安全的發展方向與研究熱點 我國保險公司近年來資產配置變化的分析和未來趨勢研究 我國媒介融合研究統計分析 近年來我國地價上漲的成因及對策分析 天然氣發電在我國近年來應用情況的分析 我國近年來施工傷亡事故的成因分析和對策 我國近年來的“高鐵”與“高鐵經濟”發展問題分析 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研究的關注點 近年來我國出版學學科定位問題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我國對于美國學前教育的研究述評 關于近年來我國跨境電商業的情況研究 近年來我國農村社區建設的研究述評 我國近年來的公共危機管理研究 我國檔案信息服務研究論文統計分析 我國能源結構的統計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2-09-03.
[18]新浪博客.陜西省安監局長楊達才“傻笑門”和“名表門”事件輿情分析報告[EB/OL].,2012-09-05.
(本文責任編輯:王涓)RFID技術在我國圖書館的應用知識圖譜
收稿日期:2013-04-03
篇10
關鍵詞:大數據技術;衡水市;智慧城市;城市建設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0-000-01
隨著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發展,衡水市作為京津冀區域發展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充分展現河北“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等定位同時,科學謀劃,不斷推動與天津自貿區擴大開放試點;深化區域交流合作,依托“藍火計劃”衡水基地;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發展循環經濟,建設“交通樞紐型、商貿物流型、文化旅游型等綠色城鎮等發展目標。衡水市在積極開展京津冀區域一體化進程中,不斷深化大數據技術對衡水市建設帶來機遇和挑戰。自2012年我國正式“關于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積極開展大數據技術在衡水市“智慧城市”建設應用已是我市城市建設發展必由之路。
一、衡水市智慧城市建設的機遇和挑戰
“智慧城市”是伴隨物聯網、智能終端、移動互聯網、社交媒體應用的迅猛發展的時代產物,是現代城市功能提升和建設的新方向。憑借新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以較為透明和充分的信息獲取,較為廣泛而安全信息傳遞和交互,不斷提升數據信息技術在城市建設和管理中的效率和水平,不斷發揮城市服務市民功能,提高市民生活質量,激發城市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
(一)機遇
1.政策支持
為加快推進衡水市信息經濟智慧應用發展,深化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全面融合,根據《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互聯網+”行動的實施意見》(冀政發〔2015〕51號)精神,結合衡水實際,衡水市人民政府推進“互聯網+”行動實施意見。提出將互聯網打造為創新創業以及生產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臺,通過互聯網+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實現互聯網和智慧城市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一個中心、兩個網絡、三個平臺、十個應用”,以衡水市大數據中心,兼顧固定寬帶、移動寬帶兩網絡,有效搭建市民融合服務、企業融合服務、城市運行管理三平臺、在政務、城管、交通、環保、旅游、農業、社區、教育、醫療、企業等十方面開展應用。《衡水市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中明確指出推進包括智慧政務、智慧民生、智慧產業、智慧教育、智慧旅游及公共區域室外WiFi全覆蓋等為主要內容智慧城市建設。大力推進物聯網技術應用,推動大數據及信息技術產業成為我市未來的接續產業。
2.物力保障
WiFi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基石,近年來,衡水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加快推進電信設施建設。目前,全市已建成“全光網城市”,全市縣城以上區域所有住宅小區實現了“光纖到戶”,農村區域4994個行政村實現“光纖到村”,為無線wifi建設提供基礎保障。衡水市將積極發揮信息技術在優化資源中配置作用,匯聚全市相關信息形成大數據,著力構建產業鏈協同服務、政務信息化應用、城市智能管理等平臺,全力打造智慧城市。
(二)挑戰
智慧城市建設面臨的核心挑戰是傳統信息化,包括電子政務沒有徹底解決的老大難問題,這是面臨和必須要解決關鍵問題。政務部門應根據職能分工,將本部門建設管理信息資源授權給有需要的部門無償使用,共享部門應按授權范圍合理使用信息資源。要以城市統一的地理空間框架及人口、法人等信息資源為基礎,疊加各部門、各行業相關業務信息,加快促進跨部門協同應用。要整合已建政務信息系統,統籌新建系統,建設信息資源共享設施,實現基礎信息資源和業務信息資源的集約化采集、網絡化匯聚和統一化管理。
避免智慧城市建設空心化,關鍵是回歸智慧城市建設本質需求,堅持戰略引領、問題導向、需求驅動,避免技術導向、項目驅動。在智慧城市技術路線選擇堅持先進、實用,注重應用實效,推動信息技術深度、集成應用。
二、大數據技術在衡水市智慧城市建設中具體實踐
衡水市在基礎平臺方面,由衡水聯通投資建成了“智慧城市云平臺”,為政府各部門、各行業智慧應用提供統一的計算、存儲資源,極大節省信息化建設成本,并提供集中的安全保障。目前,云平臺可提供300個標準配置虛擬服務器,并能夠按需進行擴展;在智慧農業方面,部署了智慧農業管理平臺并完成了鄧莊農業科技示范園“溫室智能監測控制系統”、景縣津龍公司“農產品溯源系統”兩個智慧農業試點建設,為下一步“智慧農業”在衡水的全面普及打下良好基礎;在智慧教育方面,綜合運用互聯網、云計算、公共服務平臺和設備促進家校互動、創新教育應用,通過“家校通”、“班班通”、“電子學生證”、“互動寶寶”等應用推進“三通兩平臺”建設;同時,還在智慧交通、城市一卡通、智慧社區等多個領域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將來衡水市還在智慧政務領域開展相關工作,由衡水聯通投資建設行政審批手機版、輿情分析系統等智慧政務應用。行政審批手機版使管理人員通過手機客戶端就可安全訪問內部應用系統,處理待辦行政審批事項,提高辦事效率。輿情分析系統通過網頁內容自動采集處理、敏感詞過濾、主題檢測、專題聚焦、統計分析,實現各單位對自己相關網絡輿情監督管理的需要,最終形成輿情簡報、輿情專報、分析報告、移動快報,為決策層全面掌握輿情動態,做出正確輿論引導,提供分析依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