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2 11:31: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孫子兵法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視卒如愛子”——政府管理理念要突出以人為本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實行計劃經濟,政府職能嚴重扭曲,主要的工作就是管理人,而不是服務于人,“公仆”凌駕于人民之上。經過多年改革,這種現象正在逐步改變。服務已成為2l世紀政府行政管理的核心。建立服務型政府也已成為上下的共識。服務型政府與管理型政府的根本區別之一,就是是否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體現,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也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應有之義。這方面,孫子提出的“視卒如愛子”,體現了中國古典兵家的用人哲學精神,對于今天也有很強的思想啟發作用。“視卒如愛子”的核心是對人關愛。今天,放到政府管理上,就是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把政府工作的精力由管理人民轉到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多優質服務上來。雖然我國還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期階段,要比較充分地滿足人民多方面的利益要求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還有一個較長的過程,但是以人為本作為我們的執政理念,應當堅定不移地貫穿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各個領域,貫穿到我們的各項工作中去。實踐證明,無論什么時候,在管理工作中,以人為核心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樹立起服務理念,就是抓住了關鍵、抓住了根本。
二、“必以全爭于天下”——政府管理目標要把握戰略全局
孫子的全勝戰略思想,是孫子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孫子認為,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毀人之國”都不是最好的結果,要把“用兵之害”減少到最低的程度,這樣“用兵之利”才能“萬全”。應該說,孫子的這一思想,在當今的政府管理中具有非常強烈的現實意義。當前,全球范圍內國家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軍事在競爭,經濟在競爭,人力資源在競爭。由于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的問題十分突出,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成為中心任務。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已基本實現了小康。但一個時期以來,單獨追求GDP增長,嚴重破壞生態、濫用資源,只講經濟發展、不講社會進步等傾向十分突出,政府管理的缺位、越位現象嚴重。這樣雖然經濟一時發展了,但給子孫后代遺患無窮。如果對照孫子的思想,我們發現這種發展戰略不是“全勝”戰略,不是最上策,而是片面的、局部的勝利,必須予以改變。我們認為,政府在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上,要追求發展的最高境界——“全勝”。體現在戰略全局上,就是要樹立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一起抓,全面實施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五個統籌”,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當然,在全面考慮的同時,在不同時期要突出不同的重點。
三、“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政府管理活動應善于任勢。
任勢是孫子思想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關于勢,他有一系列形象的描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孫子勢篇》),“稱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孫子形篇》)、“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孫子勢篇》)。其核心思想是因勢而謀,借勢成事,利用客觀態勢的力量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一思想很值得現代政府管理者借鑒。在政府管理活動中,領導者必須善于借勢。如何借勢呢?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招商引資、筑巢引鳳,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二是善于聚“氣”,形成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通過鼓氣鼓勁,聚集起發展的能量;三是把握大勢,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經濟發展是有周期的,在發展的上升階段,地方政府要善于利用機遇,采取措施,全力推進,形成發展的加速度和必勝的態勢。
四、“通九變之利”——政府管理途徑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堅持創新
現代政府是法制政府,決策和執行要尊重科學,尊重程序。建設法治政府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基本形成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的行政決策機制和制度,使人民群眾的要求、意愿得到及時反映。但在加強制度建設的同時,各級政府在行政管理中要注意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貫徹上級的路線、方針、政策。正如孫子所講,“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虛實篇》)。堅持規范、堅持程序,不是因循守舊,不是一成不變。形勢是不斷變化的,要靈活機動地用兵,臨機制變,切忌墨守成規和經驗;同樣,政府管理更要不斷進行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要以轉變職能為核心,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總之,要把握住一個“變”字,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堅決摒棄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和形式主義,以新的理論、新的實踐去指導政府工作,從而取得勝利。
五、“以上智為間”——政府管理手段要強化電子政務建設
篇2
論文關鍵詞:《孫子兵法》;倫理思想;軍事倫理;管理倫理
孫子名武,字長卿,也稱孫武子,春秋末期齊國人。孫子的著作《孫子兵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價值不僅在于軍事領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還蘊含著深刻的倫理價值。
一、《孫子兵法》與傳統倫理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是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根基是倫理道德。孫子與孔子是同時代人,生活在春秋末期。當時,各種思想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滲透,《孫子兵法》必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同時,儒家文化根源于齊魯文化,孫子作為齊國人,受到齊魯文化的影響也是必然的。
“仁”是中國傳統倫理最高的道德原則,用“仁”去解讀《孫子兵法》,主要有三方面的含義:一是“仁愛”,如“愛卒”、“善卒”、“養卒”,“安國”、“保民”、“利主”。二是“義恨”。“愛”和“恨”是構成“仁德”的兩個基本要素,也是基本道德規范,對人民越是愛,對敵人就越要恨。三是“大仁”。作為軍人,最大的仁就是實現國家利益,為了國家利益,發動戰爭、進行殺戮,不是不仁,相反。這正是最大的“仁”。孫子在《用間篇》中指出:“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出兵打仗,動用軍力人數眾多,國家財力物力耗費巨大,全國的老百姓也都不得安寧,有時戰爭還要持續數年,如果吝嗇一點兒小錢而不肯重用間諜,導致戰爭失敗,那就太“不仁”了。《用間篇》又說:“非仁義不能使間”,意思是不仁義的將帥不能使用間諜。“用間”帶有耍陰謀詭計的意思,按常理屬于不仁不義之舉,但為了國家利益就成為“仁”,國君、將帥都要有這種“仁”。
《孫子兵法》十三篇,每篇討論一個戰爭主題,但通覽全書,則篇篇充滿“慎戰”、“抑戰”,甚至“不戰”的思想。作為一名軍事家,在一部專門論述戰爭的著作中,能夠有這樣的思想,充分體現了孫子博大的仁愛情懷。
中國傳統倫理把“三綱五常”作為最高道德原則,五常的仁、義、禮、智、信,除了以上所講的仁,其他的在《孫子兵法》中也多有反映。如“智”,《孫子兵法》本身就是一部充滿軍事智慧的著作,論述如何運用高超的智慧奪取戰爭的勝利。又如“信”,《孫子兵法》在提出“兵者詭道”、“兵以詐立”的同時,也包含誠信的思想。首先,“上下同欲,民弗詭者”是一種體現國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政治公信。
其次,“令素行者,與人相得”,是其“將道”中“信”的基本要求;信賞明罰是“信”的形式;將士用命、部屬相得則是“信”的核心內容。最后,“不令而信”是一種高超的用兵境界,反映了道德的巨大力量。
二、《孫子兵法》與軍事倫理
《謀攻篇》指出:“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里的“全勝”戰略思想,可以認為是《孫子兵法》的思想精髓。孫子認為,兵兇戰危,通過軍事手段解決爭端,必然造成殺戮和破壞,因而,“非善之善者也”。通過政治的、外交的手段加以解決,才是“善之善者也”。通過施行仁政、爭取人民支持,從而“奪氣”、“奪心”,既可以避免或減少殺戮和破壞,又能達到戰爭的目的,這樣的戰略策略才是上善之策。
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思想,從目的來看,是“必以全爭于天下”。這里的“全”,不是攻城略地,打敗敵方,使敵方“降”服,而是爭得敵方人心,使之心悅誠服,如果僅僅使敵方降服,不能認為是“全勝”。從手段來看,一是“伐謀”,二是“伐交”。從對象來看,所謂“全”就是要保全,大至于全國、全軍,小至于全卒、全伍;不僅保全已方,還要保全敵方;不僅保全軍隊,還要保全城池、村莊、人民以及財產。從適用范圍來看,不僅適用于戰略,還可適用于戰役甚至一次具體的戰斗。從作用或意義來看,一是己方代價最小,不費一兵一卒;二是敵方損失最小,保全了可為我所用的大量物資和人力;三是人民遭受災難最小,因為任何戰爭,最大的受害者總是人民;四是世界獲益最大,通過非暴力手段解決爭端,不僅雙方不受損失,更重要的是雙方不結冤仇,人民得以穩定安寧,社會得以進步,世界得以和平。這些,都充分反映了孫子可貴的惜財愛物、珍視生命,主張和平共處的倫理思想。
《九變篇》指出:“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君命有所不受。”《地形篇》也指出:“故戰道必勝,主日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日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國之寶也。”這里,產生了兩個道德命題:道德選擇和道德責任。本來,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是基本的軍人倫理,“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即是指此。但戰場情勢發生了變化,國君的命令已經成為錯誤時,將帥就要臨機應變、作出選擇,即使國君的命令也可以不執行。樣,如果有必勝的把握,即使國君不讓打,也要堅決打,相反,如果不能取勝,即使國君命令打,也可以不打。作為將帥,進不求功名,退不避抗君之罪責,只求保全民眾和士卒,符合國君根本利益,這樣的將帥才是國家最寶貴的人才。將個人的功名、罪責置之度外,以國家利益為一切行為的最高準則,這是將帥應有的道德責任。
此外,《作戰篇》指出:“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因此要速戰速決,這反映了孫子愛惜民財,珍惜民力的思想。《作戰篇》還指出:“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于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十去其六。”本來,軍隊就是為了打仗的,考慮如何打勝仗就行。這里,言戰爭卻能同時想著國家經濟、人民生活,反映了孫子的人道思想。 轉貼于
三、《孫子兵法》與管理倫理
管理者應具備的道德素質,《計篇》總結為:“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即將帥要有智謀才能,要賞罰有信,要愛護下屬,要勇敢果斷,要軍紀嚴明。其中的前三個方面“智、信、仁”是普遍的道德要求,后兩者“勇、嚴”是對軍事管理者提出的特殊要求。“智、信、仁、勇、嚴”,是將帥必須具備的“五德”,既是素質要求,更是道德要求。“智”即智慧,在中外倫理思想史上,都是作為一種重要的道德品質,這里主要是說將帥要足智多謀。《九變篇》日:“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就是說,聰明的將帥,總是能兼顧到利和害兩個方面。在有利的情況下考慮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順利進行;在不利的情況下考慮到有利的方面,禍患就可以解除。“信”主要指將帥要取信于下屬,主要表現即《計篇》所說的“賞罰孰明”,將帥賞罰無度甚至失度,就是道德上的“失當”甚至“失德”,必然失信于部下。“仁”如前所述,包括“仁愛”、“義恨”和“大仁”。“勇”即要有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敢于勇往直前,能夠視死如歸。那種膽小如鼠、臨陣怯戰的人最為軍人所不屑,也被認為是最不道德的軍人。“勇”必須是與“大仁”、“大智”相聯系的“大勇”,而非匹夫之勇。“嚴”主要表現有三:一是將帥要有威嚴,能夠令行禁止;二是要治軍嚴格,“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日‘亂”’(《地形篇》);三是要嚴于律己。
管理者要重視決策。管理者首先是決策者,越是高層管理者,決策越占有重要的地位,無論公共管理還是企業管理,都是如此。這就要求管理者的決策慎之又慎,否則,造成的損失難以估量。《計篇》指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此,決策不僅是單純的決策,還具有倫理道德的意義。從倫理意義上看決策,要求決策者一方面要理智對待決策,不能感情用事;另一方面決策要周密籌劃,謹慎行事。從前一方面來說,《火攻篇》指出:“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國君不能憑一時之怒而興兵打仗,將帥不能以一時之憤而與敵交戰。要以是否符合國家利益決定是否行動。惱怒、怨憤可以重新高興,而國家亡了則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則不能再重生。從后一方面來說,《計篇》指出:“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意思是說,凡是戰前預計可以取勝的,是因為籌劃周密,各種因素考慮周到;反之亦然。籌劃周密、考慮周到就能取勝,相反就不能取勝,更何況不認真籌劃呢?
篇3
因此,我們說,一個音樂教師只會彈琴唱歌,按步就班,那無異于被蒙上眼睛只會轉圈推磨的老牛吧?教學,是一種藝術,音樂也是我們心目中最高雅的藝術。怎樣將它們有機結合,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教學分風格?這應該是我們教師終生追求的目標吧?那種把彈琴唱歌當作技術,把教學也當作技術的音樂教師來說,他要想教出自己的風格來,恐怕就難為他了。因為,藝術要靠感覺和悟性,而這感覺和悟性又來自教學的主體——那活蹦亂跳的學生。所以,凡是善于抓住教學閃光點和善于發揮教育機智的教師,只要將這一點一滴用文字進行總結,就等于在教學生涯中留下了一行行堅實的腳印。這是他心血的結晶,這是他人生的書頁。有了這種認識,難道我們還會拒絕寫論文嗎?還會為到學期結束要交論文而發愁嗎?我們還會為評職稱而去臨時應付嗎?不,統統不會!因為這已是他收獲的時刻,他只會主動地、適時地收回成果。因此,寫好音樂教學論文,是收獲音樂教學的果實,為今后的音樂教學工作的騰飛總結經驗,為自己人生的旅程增添一個嶄新的高度、一條閃亮的起跑線。如論大環境,這也是新時代的要求,也是新世紀對廣大音樂教師繼續教育學習的重要內容。音樂教師們,快行動起來吧,論文寫作、鋼琴、聲樂、教學,這些都是我們音樂教師的專業和基本功。
音樂論文三要素
我很贊賞《中國音樂教育》上的一段話:寫作音樂教學論文要:口子小,點子新,挖掘深。過去有些人老抱怨發不了文章,他們殊不知自己的文章要么漫天撒網,不著邊際;要么面面俱到缺乏深度;要么重復別人寫過的東西,且不如別人。因此,我向想要寫好論文的人們大聲推薦——論文寫作三要素:口子小,點子新,挖掘深
因為這是最簡單易行的方法。再加一法:多讀書
常見論文格式
1、條理型:按論述順序闡述觀點,圖式如下: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但要緊扣中心論點)。2、簡約型:簡單開頭,重點論述觀點,小結有力,中心突出。圖式如下:開門見山——論據、論證充分、深刻,具有說服力——結尾簡略、主題鮮明。
3、著作型:文章開頭有引言,結束有結語;中間有中心論點、分論點,每個論點以章為結構,圖式如下:引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結語
篇4
關鍵詞:競爭情報 國家競爭情報 企業競爭情報 演變過程 研究階段
中圖分類號:G3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8-008-02
一、簡介
競爭是競爭情報產生和發展的前提。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競爭,已不再只是國家間企業的競爭或產品的競爭,而是國家間的整體競爭。有競爭力的企業及其產品最終是國家的產物,因此,競爭必然歸結為國家間的競爭。可見,國家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競爭主體,無疑也是一個最主要的競爭情報行為者及利用者。自美國“9.11”事件后,有關國家層面的情報工作再度成為了國際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而一些國家新近一致反思并重視國家層面的情報能力建設的事實又表明,國家競爭情報不僅是一項重要的實踐活動,同時也是一個值得我們探索并研究的理論課題。
二、國家競爭情報
1.什么是競爭情報。作為一個組織理解競爭、參與競爭和贏得競爭的導航和參謀的競爭情報(Competitive Intelligence),是戰略管理的興起、市場競爭的激化和社會信息化高度發展的產物,是軍事學—軍事情報,經濟學、管理學、競爭理論和情報學相互融合的結果,是21世紀一個組織最重要的競爭工具之一。{1}{2}競爭情報的定義很多,國內比較認可的看法為:{1}{2}競爭情報是關于競爭環境、競爭對手和競爭策略的信息和研究。它既是一種過程,又是一種產品。過程包括對競爭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產品包括由此形成的情報或謀略。一般意義上,競爭情報又分為國家競爭情報和企業競爭情報。國際上,競爭情報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80年代中期引入中國。90年代,競爭情報作為知識經濟的產物和智能服務業的構成在國際上迅速崛起,引起了世人矚目。綜觀國內外競爭情報業的現狀和發展,競爭情報的主要內容包括:{1}{2}
(1)環境監視。通過對組織外部環境事件、趨勢和相互關系有關信息的獲取和利用,以減少企業決策過程的不確定性和信息的不對稱性。
(2)市場預警。分析市場早期預警信號,發現并預知可能的變化,以避開威脅、抓住機遇、尋求發展。
(3)技術跟蹤。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產品競爭是市場競爭的主要內容。技術創新和科技發展已經成為國家、地區和企業競爭優勢的主要源泉。為此,不斷跟蹤當代科學技術的最新發展和競爭對手的科技進步,以未雨綢繆、搶占先機。
(4)對手分析。辨析現實和潛在的競爭對手,了解他們的未來目標、現行戰略、自我假設和可能反應,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5)策略制定。在充分占有競爭環境、競爭對手和企業自身信息的基礎上,研究發展戰略和競爭策略是現代政府和企業的重大任務,也是競爭情報的重大主題。
(6)信息安全。在知識經濟時代和市場經濟環境下,信息安全已經成為一個政府和企業面臨的重大情報課題,而反情報已成為競爭情報研究和咨詢的重要功能。
2.什么是國家競爭情報。所謂國家競爭情報,就是以國家作為一個競爭主體,一個國家內部的各類組織機構和成員為國家戰略目的而對一切相關的信息、知識、情報等,有計劃、有組織進行的一切活動。它是為實現國家戰略目標而服務的。{3}
三、國內外文獻對國家競爭情報的研究
“國家競爭情報”這一術語在國際學術研究領域公開發表的文章中鮮有提到。筆者查閱了一下在學校的圖書館資源中,我國的研究者發表的論文僅有十幾篇。繆其浩、張左之發表于1989年的論文{4}(1990年發表英文版{5}),在研究了半官方的“日本貿易振興會”之后,明確提出了該案例就是國家競爭情報(stat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這在國際上可能屬首次。在中國科技情報學會競爭情報分會2002年的年會上,繆其浩再次就“國家競爭情報”這一主題作了相關報告。2004年,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趙剛、{6}{7}陳峰{8}等人在國內期刊上發表了相關研究論文,開始初步涉及國家競爭情報這個課題。
在國外,迄今在正式文獻報道中尚未出現“國家競爭情報”(National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NCI或Stat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SCI)這一特定概念的詞匯。與其詞意相近的名詞有“國家情報”(National Intelligence,NI)、“社會情報”(Social Intelligence,SI)、“競爭情報”(Competitive Intelligence,Cl)以及“政府竟爭情報”(Government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GCI)等。{9}競爭情報出現的比較多些,競爭情報(Competitive Intelligence,Cl)是關于競爭環境、競爭對手和競爭策略的信息研究。
關于競爭情報的特征,美國的學者比較強調CI的戰略性、可行性和增值性;中國的學者比較關注CI的針對性、對抗性和謀略性,從不同的視角對CI的特征進行了描繪。{10}
關于競爭情報的范圍,按組織劃分,可以分為國家CI和企業CI;按領域劃分,可以分為商業CI(CBI)和技術CI(CTI)。{11}{12}他們的核心內容是競爭對手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主要涉及環境監視、市場預警、技術跟蹤、對手分析、策略研究、競爭情報系統建設和商業秘密保護等多個領域。{13}
四、國家競爭情報研究階段
1.國家競爭情報研究的起源:早期國家的國情國力調查分析活動。自國家產生以來,國家之間的競爭以及為贏取競爭而進行的國家競爭情報研究活動也就開始了。由于最初的國家競爭主要通過戰爭這種最野蠻、最暴力的方式來進行,因而國家競爭情報研究活動也是以贏取戰爭為目標的。
在我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各國為了鞏固政權、維護既得利益進而稱霸天下,十分重視農業和軍事因素在諸侯爭霸中的作用,開始對土地、人口、軍隊和錢糧等進行統計,以備管理調度之用。這就是最早的國情國力調查與分析活動。齊國著名政治家管仲在其所著的《管子》一書中,就用很多篇目論述了他的國情調查統計與國力論思想。例如,他在《管子·治國第四十八》提出了“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的主張,意思是說發展農業是富國強兵和稱雄列國之本。在《管子·問篇》中,他詳細地論述了70多個提問綱目,從軍事力量、官員情況、士人情況、人口遷移、就業分布、下層貧民和道德行為等方面來揭示和反映當時農業國家的國情國力。{14}《孫子兵法》則是一部專門研究國家軍事競爭問題的不朽巨著。在《計篇》中,孫子對國家軍事競爭力的構成要素、評價尺度和管理法則進行了精辟的論述。他強調作為國家競爭情報研究活動的“廟算”的重要性,“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在《謀攻篇》中,孫子進一步提出了“知勝有五”的競爭情報法則:“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15}孫子的兵法思想,不但適用于軍事競爭,而且同樣適用于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競爭。
在西方,《孫子兵法》現已成為競爭情報理論的經典。西方社會的國情國力研究則發軔于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至前322年)。那時,希臘各“城邦”之間競爭激烈,戰爭頻繁。在這種動蕩不安的環境下,不少學者開始研究起關于國家的學問。亞里士多德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與弟子們編著的《城邦狀況》是最早描述各城邦國家國情國力的專著,該書不是從國家的一般原則出發,而是在努力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對歷史上以及當時的各城邦國家的情況進行比較敘述,包括各城邦的歷史、政治制度、公共行政、經濟狀況、藝術、科學與宗教等方面的內容。亞里士多德還提出了國家形成與變化的“四因論”,即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形成了西方國力論體系的最早雛形。這些思想對1000多年后歐洲(德國)“國勢學”的興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6}
不過,在此后長達千年的漫長的封建專制社會中,無論是中國還是歐洲,國家競爭情報研究都幾乎處于停頓狀態。由于自秦始皇之后,中國一直都是“大一統”的社會結構,外部競爭相對較小,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比較注重國家的內部治理,而對國家之間的競爭關注較少。其結果是,對統治藝術的研究日趨繁榮,而針對外部競爭的國情國力研究卻越來越冷落。歐洲封建社會的情況與中國有些相似。由于宗教統治和經院哲學的長期桎梏,科學理論和科學思想遭受空前的壓制與禁錮,亞里士多德的國勢比較思想也一直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揚與光大。{17}
2.國家競爭情報研究的發展: 情報工作重心的轉移。冷戰結束后,世界各國政府情報工作的重心逐漸從軍事情報轉向兼顧經濟技術情報,直接為增強本國的經濟技術實力服務。美國政府正在把經濟安全作為對外政策的支柱之一,將經濟情報作為對外交流的重點。美國國務院還組織駐外大使館向企業界介紹情況,調整使館人員結構,增派商務官員。美國中央情報局已成立6個與搜集經濟情報相關的“特別情報隊”,{18}專門搜集、分析國外產業情報。俄羅斯以前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為基礎,組成新的情報機構,搜集經濟情報,以提高本國的產業技術和經濟水平。英、法、德為了搜集歐共體以外的經濟情報,還加強了合作機制。{19}為了加強情報工作,各國都增加了情報活動經費。美國中央情報局曾透露,諜報活動的40%在經濟領域,并把諜報活動經費的2/3用于經濟諜報上。種種跡象表明,全球正卷入一場經濟與科技情報戰。{20}
3.國家競爭情報研究的高階段: 情報工作以專門的中小企業競爭情報服務和支持體系服務于國家競爭情報中心。中小企業作為經濟實體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對推動國家的經濟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從改革開放的實踐來看,中小企業的發展在中國所起的作用將更加突出。雖然國內中小企業幾乎占到了企業總數的99%,但是他們的規模一般都很小、資金有限、信息利用能力較弱。政府應該構建專門的中小企業競爭情報服務與支持體系,一方面繼續開展有關競爭情報的技能培訓,加強公共信息服務的力度;另一方面繼續實施競爭情報示范工程,在推動企業信息化的同時推動競爭情報的實施,提高他們抵抗風險和開展競爭情報的能力,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在這樣的基礎上,{21}我們可以建立國務院直屬的獨立的國家競爭情報領導部門和競爭情報中心。由國務院直屬領導可以提高它的規格,有足夠的公權力和影響力來方便協調,解決在建設過程中出現的跨部委、跨地區的合作問題,體現國家對建設國家競爭情報體系的重視,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國家競爭情報體系和運作機制。另外,通過設置一個國家競爭情報中心,不僅能及時地將國內外的情報信息進行分類、整理,分別遞送給軍事、安全、商業和經濟部門,還有利于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和指導地方競爭情報工作。{22}{23}
五、結語
由以上內容可見,作為競爭情報研究主體的國家競爭情報,所涉及的研究范圍和內容要遠比企業競爭情報寬泛,需要根據不同目標采用切實有效的研究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形成針對性較強的研究成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盡管國家競爭情報研究的開展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是要更新原有的情報理念和情報工作定勢,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發揮現有競爭情報研究力量的作用并加以有效組織,國家競爭情報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會有所作為的。
注釋:
{1}包昌火.峰會寄語:提升企業情報競爭力.2001年現代職業經理清華峰會,中國科技情報學會競爭情報分會等承辦,2001年12月8日-11日
{2}趙剛,湯世國等.技術創新與企業競爭.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3}江涌.科技信息機構在國家競爭情報體系中的定位與作用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2007(9):81-83
{4}繆其浩,張左之.對JETRO海外技術情報活動的剖析.情報學報,1989,8(4):281-291
{5}Qihao Miao,Zuozhi Zhang.Anatomy of JETRO’s overseas technology monitoring:bibliometrical and content analysis.Scientometrics,1900,19(l-2):75-90
{6}趙剛.建立國家競爭情報體系:目標與原則.情報學報,2004(3):367-371
{7}{20}趙剛.重視建設國家競爭情報體系.中國創業投資與高科技,2004(5):45-47
{8}陳峰,梁戰平.政府競爭情報與企業競爭情報的互動與融合.中國軟科學,2003(4):100-104
{9}陳莊,劉家伶,成衛.信息資源組織與管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261-262
{10}朱紅,王素榮.信息資源管理理論.北京: 國防工業出版社,2006:213-214
{11}CubillO J.Techno-economic Intelligence in the l990s:a development policy perspective.Social Intelligence.1991,l(1):55-71
{12}Radosevic S.Techno-economic Intelligence in the l990s:a development policy perspective.Social Intelligence.1991,l(1):55-71
{13}陶翔,繆其浩.國家競爭情報的概念及其演變過程.圖書情報工作,2005,49(9):16-20
{14}管仲.管子.戴望校正.北京:商務印書館,1940
{15}孫武.孫子兵法.LionelGiles譯.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
{16}施祖輝.關于綜合國力論的歷史探索.財經研究,1996(1):24-32
{17}侯經川.關于國家競爭情報研究的歷史梳理.理論與探索,2006,29(5):516-519
{18}Savitz S.Mission to Beijing:government-sponsored CI in the 18 century.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1999,2(2):55-71
{19}Parker D.Can government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bolster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Review,2000,11(4):57-64
{21}韓璽,王翠萍.國家競爭情報體系構建研究.情報雜志,2006(9):67-69
{22}Calof J,Skinner B.Government’s role in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what’s happening in Canada.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1999,2(2):20-23
{23}Jennings L.Government’s role in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Futurist,1997,31(4):10-11
篇5
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我國幾千年來思想意識的指南,提出修身、齊家、平天下的思想,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自泰羅制誕生,其管理思想以統一的制度來約束管理,而我國傳統的管理理念是將人們的倫理道德準則和管理措施相融合,使員工在企業有一種“家”的氛圍,這樣就使企業包袱沉重,大鍋飯盛行,內耗大,管理成本高,員工們對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極差,企業的經濟效益較低。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發展迅猛,民企大都為私人企業,其管理企業的模式也是以家族式管理為主。論文百事通家族式管理既有優點更有缺陷,家族式企業的員工一般均為終身雇員,穩定性強,極少流動,而且人力資源投資少,培訓及再教育成本低,員工的整體素質高。再有就是員工對企業的依賴性強,終身雇傭及工資等福利使員工不愿離開企業,一旦跳槽到新的企業,工資和福利就要重新開始,因此員工將自己的命運和利益與企業緊密地聯在了一起。在企業初創和困難階段時,大多企業老板注重感情投資,講求以德服人,以行感人,以情動人,人事糾紛少,不會產生西方企業中經常出現的那種勞資對抗激烈,罷工、解聘等事件的發生。經營決策集中,管理效率高,成本低,有強烈的危機感,對新技術、新工藝有較強的吸納能力,技術創新也有較強的針對性和使用性,企業會有較高的經濟效應。而且家族式企業中運行良好的獎懲機制,都會激勵員工以加倍的努力去工作。家族式企業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企業管理水平差,技術水平低,企業后續能力差等。
“人之能群”。現代管理在組織機構的設置、人員配備、責任范圍等方面提出了許多科學的理論,儒家的管理組織理論則集中體現在荀子所說的“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是人類生來就有的本能,而要使之成為現實中的社會組織,就必須有“分”,所謂“分”,就是作為組織機構、職業機構等,是人類生存的保證,社會正常運轉的前提,組織有序化的標志。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社會組織可以使人類的整體力量得到匯集和放大。儒家所提倡的“五倫”是中國傳統社會組織形態的基礎,它所包含的家族主義傾向,在現代管理中已不具有普遍意義,但其所追求的親密型的人際關系,對于現代社會組織來說,卻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劑”,有了緊密的組織機構,就會便于人員和機構的密切配合,在工作中提高管理效能,進一步推動事業的發展。
建設中國特色的現代科學管理體系,與西方國家有著本質地不同。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地泱泱大國,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幾種原生性文化之一,這一點完全不同于處于中華文化圈邊緣地帶的東亞及東南亞諸國,也不同于西方一些新興發達國家,他們的文化意識形態具有明顯的次生性,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具有豐富內涵并包含許多精華的原生性文化,具有文化本源的意義。而且中國是世界上最先提出人本主義哲學并初步建立起了以愛人貴民為中心的人本主義管理思想體系的國家。這就意味著中國的現代科學管理體系不可能拋棄中國傳統文化而重建。這也就意味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現代人本管理體系的構建只能在民族傳統文化的起初上進行。當然,在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人本管理體系的過程中,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既不可抱殘守缺,同時也不可連根拔起;既不可背負上沉重的歷史文化包袱,同時也不能走向民族虛無主義或。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層,是以儒家對“仁”的強調,對“禮”的推崇以及“和為貴”等主張,都是為了協調、規范和平衡人際關系;在個人修養上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謀事方面強調天時、地利不如人和。這些都表明,中華文化的核心就是仁。正是基于這種心理品質,中華民族才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形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共同體。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種以“仁”為本、“立德”為先及“天人和諧”、“人際和諧”、“情理和諧”的全方位的和諧精神事具有世界意義和現實意義的。現代的人本管理,從東方到西方,都在強調“以人為本”的企業管理理念,要求企業管理者“居人懷義”,追求管理者與員工的和諧,員工與員工的和諧,以及員工與顧客的和諧,可以說這些自覺或不自覺地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精要。
篇6
辯證是老子哲學中的“禍福相依”,是孫子兵法中的“以柔克剛”,是古代醫學中的“同病異治”,是傳統藝術中的“以少勝多”。辯證思維是現代科學的主要理論工具,是解開宇宙之謎的一把金鑰匙。寫作議論文,當然也不能缺少辯證分析。在議論過程中,作辯證分析,就是要從事物的兩方面進行辯證思維,或一分為二認識事物,或從比較異同思索,或從點與面、個別與整體的關系思考,都有助于全面認識,從現象到本質揭示事物特征,提出準確全面的觀點或理由。而高一學生處于思維活動的初步成熟期,思維的批判性、獨立性逐漸增強,加上高一學生的生活面較為廣闊,學習的內容也深刻系統,為思維發展提供了知識基礎。利用這些條件,進行辯證思維訓練,也是完全可能的。
[技法梳理]
寫議論文,辯證分析是論證深刻的關鍵。而影響同學們辯證分析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沒有按照形式邏輯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出現了低級錯誤;二是不會用辯證思維的方式去分析,論證膚淺。故寫作議論文時要想作辯證分析,就要先學習一點哲學原理,即堅持用辯證法的全面觀、聯系觀、發展觀這“三觀”來進行分析論證,從而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合乎事理的評價。
一、學會全面地分析問題
任何事物都由矛盾組成,有它不好的一面,肯定也有它好的一面。既要看到矛盾中肯定的、主要的、正的一面,也要看到否定的、次要的、反的一面,這樣才能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否則,就會說出“一頭話”,進入以偏概全的誤區。人多力量小或人多力量大,也不是簡單地否定人多力量大或人多力量小,而是區分不同條件下、不同環境里的不同情況。在人浮于事或內耗頻繁的地方,責任分散,職責不明,當然是人多力量小;在眾志成城、人多勢眾的場合,當然是人多力量大。關鍵在于同志、同心、同力,這樣人多力量肯定就大。反之,力量當然就小。這樣分析說理就不是形而上學的,而是一分為二的,因而能使人信服。譬如,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材料“你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須穿越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命題人的意圖是,我們既要看到“自由”,也要看到“不自由”,只有把“自由”和“不自由”“結合”起來,才能成功。是謂“全面”而論,“辯證”地看問題。如果只看到“自由”或者“不自由”,以為“我”是“自由”的,沒有任何限制;或者認為“我”是“不自由”的,充滿限制,那都是“一頭話”“走極端”。
寫作議論文時,一定要注意對問題進行全面分析,避免只從一個角度、一個側面談問題,從而導致片面化和絕對化的錯誤傾向。對與自己相對一方的觀點中的合理性因素也要加以顧及,不能完全否定。如習作《酒好也怕巷子深》的開頭:“‘酒好不怕巷子深’這句古話,用以提醒人們重視商品質量,不搞‘假、冒、偽、劣’等歪門邪道,無疑是古今咸宜的金玉良言。但是如果把話說絕對了,認為只要‘酒好’,一切‘巷子深’等外部條件都可以全然不顧,‘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那就大錯特錯了。”作者寫“酒好也怕巷子深”,先寫“酒好不怕巷子深”,肯定商品的質量對商品的重要性,接著指出只重視商品質量,不重視“巷子深”等外部條件的影響是大錯特錯的,并據此在后文展開深入的論證。開頭一句“酒好也怕巷子深”看似廢話,實則不然,正是有了這一句話,使讀者覺得作者是在全面審視問題,辯證地分析問題。
二、學會用聯系的觀點分析問題
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總是和周圍的其他事物有著某種千絲萬縷的聯系,并且事物之間又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所以,我們要學會用聯系的觀點,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分析和它有關的其他問題,既要正確分析和區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與非、功與過、精華與糟粕等,又要分清哪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些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深入剖析問題產生的原因,避免孤立地、簡單地看問題,說出“過頭話”。即使是為了體現自己的觀點而強調事物的某一方面,也不要把話說得太肯定、太絕對,否則就站不住腳。美國一個自然保護區,原來有許多鹿群和狼群。人們為了保護鹿群,把狼全打死了。鹿群在盡享太平的10年里,由4000頭猛增到4.2萬頭。但舒適的生活使它們運動量減少,體質下降,而后大量死去,剩下不到4000頭。最后只得請“狼醫生”。鹿群又處于狼群的捕獵之中,鹿群恢復了生機。于“鹿群――植物――狼群”的相互聯系上,通過分析,即可闡明三者之間的聯系,并由此而展開論證。論證中要處處注意聯系,注意事物間的相互作用,聯系成為文章的靈魂。
聯系的觀點作為一般的哲學原理,可以構成演繹推理的前提,幫助我們形成論點、論證論點。習作《從伐樹種菇所想到的》指出這樣一個事實:福建省尤溪縣香菇生產規模越來越大,香菇的生產給農民打開了一扇“致富”之門。與此相關聯的是,隨著香菇生產的擴大,碎木屑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大片的闊葉林被砍伐了,甚至被砍伐殆盡。如何看待這一事實?作者寫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整體。孤立的事物是沒有的。香菇的生產也不例外,最起碼必須具備生產香菇的原料。這樣,作為香菇生產基本原料之一的闊葉林,自然就與香菇生產結下了不解之緣:要大量生產香菇,就必須要采伐大片闊葉林,從而影響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作者分析了單方面擴大香菇生產的嚴重后果,并且指出:“經濟要發展,必須要有一個合理的產業結構。香菇的生產也好,闊葉林的生產也好,都是這個產業結構中的一部分,作為這個產業結構的領導者,就必須認真調查各個領域之間的聯系,對經濟發展的方向和措施作出統一的規劃。”
篇7
關鍵詞: 培優工作 備學生 學法指導
在高中語文培優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怪現象:用心輔導的語文學科尖子生在階段性考試中,語文成績提高并不明顯,有的甚至還略有退步。這是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導致高中語文培優效果不明顯呢?現我結合自己十多年的高中語文培優經驗談兩點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備課,有的放矢
《孫子兵法》曰:“勝兵先勝而后求戰。”這說的就是要做成事,就必須先做好準備工作。就高中語文培優而言,教師首要工作就是備好課;而要備好課,就必須研究學生,備好學生。這樣的備課,才是真正科學務實的備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然而,很多教師在備培優課時,往往只備了教材、教法、資料、練習等,很少甚至根本不考慮不同班級不同層次學生的差異性,自以為準備充分就信心滿滿地上課了。結果,面對學生的差異性,這些教師缺乏變通,仍然照講不誤,自顧自地按照既定的教學設計教學下去。這是典型的教師主體型的教學模式,其效果可想而知。
真正高明的教師在備課時,除了會備好教材、教法、資料、練習等,還會用心備好學生。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更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師若要教會學生,必須首先了解學生,并有針對性地精心備好課。我的做法是:
1.善于觀察,從平時的言行舉止方面入手。
平常的舉手投足、只言片語均可見人之真性情。在每次培優課前,我都會事先做足功課,通過較遠處觀察和走近交流、批閱作業或試卷等方式,盡可能充分地了解培優生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興趣愛好、存疑犯難等方面的情況,以便備好課。
2012年秋,在我任教的高二文科快班中,有一個學生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在開學之初的連續兩次作文中都拿到了較高的得分,而且作文言辭犀利,有理有據,論辯有力。在課間問詢談話中,我發現她的語文基本功比較扎實,對社會生活有較多關注,又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這樣有潛質的學生,實在是培養語文尖子生的好苗子。從此,我每周都抽空單獨輔導她寫作文,重點是層進式議論文的寫作指導和新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布局謀篇。她沒有辜負我的期望,在高二年級的兩次期末全市統考中,分別以115、116分連續兩次取得了高二語文單科全縣第一名的優異成績。這可比她剛分到我班時的起始成績92分進步了二十多分。
是什么成就了這名學生的長足進步呢?她的聰明善學、踏實肯學等因素固然重要。但是,作為教師,我在充分了解她在學習語文方面的優缺點后,精心備課,正確地做出的有針對性的輔導,又豈可輕忽?
2.捕捉細節,從培優課上深入了解。
有時候,課前準備了幾套方案的充分備課,并不能保證培優課就一定能取得高效率。這就需要培優教師敏銳地捕捉培優生學習的細節,發現問題,然后對癥下藥。
在一次時評作文培優課中,我發現一個培優生坐在那發呆,好幾分鐘了也沒開始做練習。原來他對時評作文題目中的社會現象感到陌生,不知該怎么評論。經過與其他幾個培優生開誠布公地交流,發現他們對社會生活的理解都不夠全面深刻。這次之后,我開始要求學生通過留心生活、閱讀報刊、觀看電視新聞等方式,關注、了解社會生活,并積極思考,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最后把成果寫進讀書筆記。在完成這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后,在以后的時評作文課上,他們的表現明顯好了很多。
這一案例告訴我們,備學生是備好課的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備好了學生,才能有的放矢,進行針對性的備課與教學。
二、教法引路,學法指導
當代中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教。”在教學中,教師只需要先教授方法引導學生走進知識的殿堂,之后的路,教師絕不可越俎代庖,而需在一旁作指導,讓學生自主獨立地走下去。這樣,學生才會由“學會”變“會學”。下面僅以高三語文備考中的時評文寫作為例,簡要談談培優課的基本操作方法。
上時評文寫作的培優課時,我的上課步驟如下:
第一步,展示一道時事材料型的作文題,并就審題立意做示范。
第二步,發下本次培優課的練習資料:一道時事材料作文題。要求學生依照老師示范的方法步驟,獨立思考,在規定時間內自主完成審題立意。
第三步,組織指導培優生互相交換答卷,共同研究討論同伴的答卷,并提出改進意見。
第四步,擬寫作文提綱,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整篇作文。
第五步,課后思考:非時事材料作文能否寫成時評文?如果能寫時評文,該如何寫?
篇8
關鍵詞:古鎮窯灣;建筑藝術;風水防御
中圖分類號:J0文獻標識碼: A
古鎮窯灣位于京杭大運河與駱馬湖交匯處,三面環水,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水鄉古鎮,素有“黃金水道金三角”和“蘇北小上海”之稱。早在明清時期,窯灣就是南北水陸交通之要津和蘇北商業重鎮,市井繁華,商號云集,全國有18個省的商人在此設立商會,有10個國家的商人和傳教士在此建商號、教堂,經商傳教,明末清初形成的兩條主街道,至今仍保持原有風貌,現存古民居群834間,商會館、古廟、碑亭、古橋、古槐、古松等人文自然景觀20多處,被專家和媒體稱為“南有周莊、北有窯灣”。
窯灣古鎮古建筑遺產是運河文化的象征,厚重的歷史孕育了窯灣的獨特建筑文化,整體規劃和建筑特點上獨具風格,有湖有水,有著古老的街巷,有數千年的四方文化交融。
古鎮的建筑是南北、東西各地建筑文化相互交融的結晶。
古鎮建筑風格十分獨特,其三面環水,因水而建的格局,酷似江南,又有北方四合院的痕跡,融南方的玲瓏精巧與北方的四合方庭為一體,間或有西北的窯洞、大草原的蒙古包的痕跡以及純西方建筑。
如蘇鎮揚“玲瓏精巧”的建筑風格。蘇鎮揚會館及住宅,是江南水鄉風格,青石街道,兩廂樓檐出廈。住宅和商業樓連接在一起,四進院落,室內多置木雕屏風,上面雕琢精致花紋,用工用料考究。江西人、蘇州、揚州、鎮江等地人住宅多在窯灣南大街,住房建筑是江南水鄉風格。青石街道,兩廂樓檐出廈。住宅和商業門市樓接在一起,四進院落。樓房注重防雨,有堂樓廊檐、走道廊檐,四周有曲廊檐。主屋堂樓寬大透光,室內隔間墻多是木隔扇,減少占地空間,還有移動式隔墻(屏風)落地罩式木雕隔墻,雕琢精致花紋。
如山西建筑風格。山西人的建筑多在西大街,房屋布局嚴謹,呈現出門窗小、庭院小的天井院特色,且門窗上沿皆為半圓結構,窯洞的痕跡依稀可見。房屋磚木結構,人字立梁,楠木框架。住宅前后四進院落,寓言四進士。每道設三個臺階,寓意為登三級,步步登高。
如福建建筑風格。福建清朝初在窯灣南、中、西大街都建有宅院。福建人宅院門窗寬大,院落寬大,院子前有高大影壁墻,院道多為青磚、石板。福建人建房以木結構為主,斗柱梁架用料寬厚,屋山墻多設風火墻,每道院角都設下水道。前后大門厚重,設有防盜杠防盜銷。建房帶有閩鄉習俗,體現防臺風、暴雨和防海盜觀念。典型建筑為吳家大院,它是窯灣古鎮最大的宅院,南北長80米,東西寬20米,共四進院落,整體呈“弓”字形,院落前低后高,很有層次,每進院落都呈“井”字形,以聚財氣。吳家大院體現了南北建筑文化的融合,帶有福建沿海建房風格。
如會館建筑風格。窯灣原八省會館在建筑工藝上各具風格。山西會館原是明代所建的關帝廟,山東會館原是明代所建的桃園結義三圣廟。福建、江西會館在南方園林布局結構上注入了新的活力,富麗豪華,生動活潑。
又如西方建筑風格。清末,美英法等國商人和傳教士在窯灣經商或傳教,建有教堂廟宇10多座,蘇北地區最大的天主教堂建于此地,這座宏偉的歐洲哥特式建筑占地18000平方米,由主教堂和修女教堂并建,有樓房百余間。當年的窯灣,數百家商業店鋪遍布12條主要街道,糧行、鹽行、船行、八省會館、十省商業代辦處,五國辦事處及2座教堂、8座廟宇。鎮上駐有美英法俄意荷蘭加拿大等國家的商人和傳教士近百人。船來人往,處處繁忙。
古鎮建筑的另一大特點是全鎮建筑總布局根據歷代軍事家軍屯營盤陣圖而建。到了古鎮,最顯眼的就是幾座炮樓,由此可以了解到此地應當是軍事重鎮。窯灣鎮呈三角形,西南面朝運河,其中、東、西各有一座炮樓,登上炮樓,既可俯瞰全鎮,也可瞭望遠方。
窯灣古鎮的布局很獨特,它不以傳統的一字形、十字形或井字形為街區格式,而以一個中心區,三條放射狀街道作為獨具一格的建鎮格局。建筑方式采用“奇門遁甲八卦迷宮陣”和“七星八卦陣”。之所以有這種獨特的建鎮格局,是因為窯灣自楚漢起便是古營盤,千百年來一直是軍事、政治特區。公元前209年,楚王韓信建都下邳,東軍營設在窯灣,按孫子兵法實施自然水土工程,利用樹木蔽體構成奇門遁甲八卦陣勢。公元1840年,舉人臧紆青為防外侵敵人,在窯灣建筑軍事設施 “七星八卦陣”。按八卦方位設立炮臺于城墻上,8門炮控制城外周圍8個方位,炮群聽從中央炮樓旗語、燈語指揮,中央炮樓設在東當典,樓高10米,視野可覆蓋窯灣古鎮街區。“七星”,是指大東門炮樓、南門炮樓、拐彎炮樓、楊家巷炮樓、山河街炮樓、界牌炮樓、西門炮樓,這些炮樓全矗立在五華里長街道上,布形北斗星。八卦圖中心太極線是窯灣街“S”形五華里步行街道,八卦分天盤、地盤、人盤。窄窄的青石板地面,兩邊店鋪青磚瓦、飛檐、紅柱,統一色調建筑,街道彎曲很難辨別地盤方向。
窯灣鎮古建筑不但工藝技術高超,軍事設施精密,在音學上也深有奧妙,如同北京的天壇回音壁一樣,在一定位置呼叫一聲,全鎮方圓五華里都能聽到。
古鎮的街區布局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觀念,建設遵循的是五行八卦風水理論。建筑群落不是橫平豎直、朝向周正,而是呈“s ”型、八卦形態,將古鎮劃成兩個半圓,人稱“七星八卦”。古鎮至今仍保存原汁原味的街巷15條 ,總長度為1327米,所有街巷皆與兩條主要街道相通,有迷宮街之稱。
古鎮因水而生,因水而榮,古鎮人自然了解水的習性,因此建筑物大多采取砌石為基、木構房架,有墻倒屋不塌的特點,就連房門朝向,也根據沿河地形特點,以及風水理論而設計,既自然協調,又采光充足,又滿足了人們驅利避害的心理需求。窯灣古鎮自建鎮以來一直有良好的排水功能,五華里S形街道,兩廂廊檐下各有一米寬、五寸高的臺階,中心街石板下是半米深下水道,目前,主要排水管道從未清淤,亦從未堵死。
中寧街,古鎮主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仿江南水鄉街道模式,街道兩側各伸出1米廊檐,舉目一線天,青石鋪路,廊沿下日不曬、雨不淋,街道門面房用木板柵式門,樓上街面墻用木板代替前墻,街兩廂排無數廊檐柱。這些木質結構建筑有消音作用。5華里的狹長街道,分支出12條 伸長巷,既方便進出,又有通風消音的功能,只聞討價還價之聲,無車馬喧之擾,典型的步行街格局。
窯灣建筑物總體來說古樸素雅,但是在局部細節上,也不乏獨具特色的各種雕飾。比如廊沿下簡潔的萬字紋,屋脊上鏤空的瓦飾,山墻上別具一格的圓形小窗,重檐的火墻,門前的石鼓,以及檐下的磚雕等。
窯灣古鎮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地理優勢造就了獨特的建筑文化,它以融匯南北中西的建筑藝術風格、科學布局的風水防御功能、吸收接納相互交融的個性特色,為我國建筑文化體系增色添彩。
參考資料
1《藝術研究》,2010 年01期,千年古韻 文化傳承
篇9
摘要:中華武術文化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了我國幾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歸納并加以整理研究對我國文化的今后的傳播和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華武術;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G0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9-0201-01
中華體育文化流傳千古,經久不衰,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蘊含著的獨有的東方武術文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武術曾被提到高一種文化層面,“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則是對它的真實寫照。近年來,武術文化也逐漸受到熱烈的追捧,武術項目不僅成為08年北京奧運會的特設項目,同時其也頻頻現身于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從70年代香港媒體中的功夫之王-李小龍,到近期好萊塢中的紅得發紫的“功夫熊貓”,無處不彰顯著這種東方古老文化的強大魅力。武術,又名國術,是古人類之間自然搏擊打斗方法的演變,起源于中國,發展于世界,是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保留和繼承中華先民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的肢體語言,是全世界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積淀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不愧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塊瑰寶。
一、中華武術文化的內涵
(1)“和”,“合”文化價值
與西方在搏擊,劍術上所推崇的格斗中人性的釋放的價值取向不同,我國的武術文化長期在中華文化大環境的熏陶下,形成一種獨到的,以追求“和”為最高目的的行為準則。自古以來,儒家思想就占據了我國社會文化的主流,而其中包含的“和為貴”的理論精髓,成為自古以來人們行為處事的重要信條;以至于后來的道家的“不爭”、“無為”,墨家的“非攻”、“兼愛”都擺脫不了對“和”的依賴。從我國武術的起源與發展也可以看出,其追求“和”的內在本質也是非常明顯的。原始社會,人少獸眾,為了更好的獲取生產資料,發掘自然,滿足世間萬物的平衡所需,人們就必須通過武術來為自己的生活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隨著人們對原始社會的擺脫,人們自身的私欲日漸膨脹。曾幾何時狼煙四起,人們家破人亡,為了捍衛自己國家的生命財產安全,不得不對普通老百姓進行武術相關指導,以武力抵抗外族的侵略。后來武術又發展成為一種特有的營生手段,封建社會的“武狀元”、民間團體的“武術總領”、近代出現的“私人保鏢”等。當然武術不一定是理論上解決問題的最佳手段,但是“止戈為武”的指導原則確是在實際中取得效果最好的方法。武術的自身功能特點與“和”文化的追求在表面上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但二者在實質中又相互制衡,協調發展。肢體運動“斗”的內涵與精神層面“和”的意識在武術文化上取得高度地辯證統一。對“合”的文化價值的追求也是中華武術精髓的另外一面。主要包括“形神合一”、“知行合一”、“陰陽合一”三個方面。“形”指的是武術動作的一招一式,是習武之人的外部形態;“神”指的是習武之人的意識,精神面貌。“形神合一”就是說通過武術行為反映出內在的文化內涵,舉手投足間表現出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古人云:“既學藝,必試敵”,這表明古人已深知認識與實踐兩者間相互聯系的重要性。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它對認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產生了認識的需要,并使認識得以發展,同時實踐也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知行合一”在這里表現得淋漓盡致,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陰陽合一”在武術界得到廣泛流傳,陰陽通常用來代指同一種事物不同屬性的對立的兩面,合一則表示其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為根”。[2]武術搏擊中剛柔相濟、動靜結合、虛實變幻無不是對這一理論的最好體現。
(2)休閑文化
武術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對養生性的追求,中國的養生文化由來已久。著重表現在“養身體”,“養家糊口”等方面。武術文化也深受其影響,因此其包括娛樂和健身在內的休閑性相對突出。當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對人體身體健康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武術在強身健體方面的功效自然不用多說,在配合有關“天人合一”,“陰陽合一”等科學內涵,強身健體方面的作用達到極致。增強體質的同時,以“打”、“踢”、“拿”等基本動作為主打的中華武術,常常也被用到民俗文化的發展上。令人瞠目結舌的中華雜技藝術,美輪美奐的功夫動作指導,精彩絕倫的國粹京劇表演都大量滲透著武術文化的影子,在為觀眾帶來愉悅,調節情感,舒展身心的同時,也帶動了一個地方,甚至一個國家產業鏈的發展,擴大了就業機會,如央視體育頻道的“武林大會”,江西衛視的“爭霸擂臺”節目等都是武術經濟價值的重要體現。可以說“武術屬于體育,但又高于體育”[3]。
(3)整體謀略思維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無疑是對我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主流,不同于西方拼規模,拼人數,拼裝備。我國武術文化在軍事指導方面自古以來就偏好于帶有謀略的戰略思想,《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等兵書表現的尤為透徹,“不戰而屈人之兵”,“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故事在歷史上比比皆是。我國武術文化認為在體能斗爭中,體格間的差異是不可否認,也不可避免的事實,但這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通過智取,謀略,同樣可以達到“出奇制勝”,“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以己之長,攻彼之短”是我國武術的核心思想,同時我國武術文化也非常看重整體意識,這與強調個體,個性突出的西方搏擊文化有天壤之別,具體表現在武術的格斗過程中攻守轉換,手腳并用的技巧。武術的基本技法中手可拿、可打,腳可踢、可踹,腿可拌摔。就連背也可以靠,身體所有接觸的部位都可能會成為技擊的點[4]。
參考文獻:
[1]、吳明.漫談武術文化內涵.搏擊(武術科學),2010,(10).
[2]、次春雷. 對中國武術文化傳承的研究:[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篇10
(一)物證技術學研究的回顧
縱觀1997年物證技術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拓寬物證技術研究領域。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發展和完善,對為法律服務的物證技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刑事犯罪案件逐年增多,暴力化、技巧化、智能化趨勢明顯,有組織的犯罪增多,犯罪手段的現代化程度提高”,〔1〕對物證技術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而且民事訴訟案件中,要保證準確地執法,也越來越多的要求對案件中的各種物證進行科學鑒定。鑒于“常規的手印、足跡等痕跡物證在現場上的提取率越來越低。”〔2〕因此,廣泛發現、提取、鑒定其他微量物證就顯得格外重要。如爆炸殘留物、纖維、毛發、油脂、泥土、涂料以及塑料、金屬屑等。
2.物證技術鑒定制度的完善。隨著法制建設的飛速發展,在訴訟中占重要地位的物證技術鑒定,其制度的進一步完善越來越緊迫。有的學者對我國現行鑒定制度中存在問題及鑒定活動不規范的現象,作了調研,寫出有關論文數篇。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還組織力量對以往物證鑒定有關條例進行研討,業已著手制定物證鑒定工作條例。為了確保物證鑒定的準確性,有的學者對某些鑒定技術的標準化和質量控制提出了措施。有的學者從法理角度和我國司法實踐相結合,對立法的理論依據和現實條件進行了細致的研究。還有的學者就我國現實中物證鑒定主體、鑒定資格與涉圍鑒定證人、鑒定權的劃分等問題進行了比較全面地分析和論述。
3.物證攝影技術。本年度該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如對玻璃橫斷面痕跡的拍照;變壓器矽鋼片油漬指印的拍照;蠟表面指印的拍攝方法;利用定向反射鏡進行暗視場照相的方法;利用偏振光燈拍照灰塵印痕;以及對相對平行區顱面、顏面上對應特征水平攝影位置關系的研究;刑事錄像與計算機圖像處理等方面的研究。
4.痕跡技術。痕跡物證技術方面學者們完成了“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DFO合成及其顯現潛在指紋技術研究”;
“定向反射顯理潛在指印技術系統研究”:“加濕502膠重顯方法及器材研究”;
“微粒懸浮液顯現潛在手印方法”等,使我國痕跡物證在上述技術中有的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的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在此基礎上,97年痕跡物證技術研究又取得豐碩成果,各類學刊上發表了近百篇文章,涉及手印、足跡、工具痕跡、槍彈痕跡及動物咬痕等的顯現、提取、鑒定的各個方面。如有的學者探討了足跡邊緣特征的檢驗;足跡檢驗中影響特征形成的幾種因素;同一人異體鞋鞋底磨損形態變異規律;手壓的裝足跡的檢驗等問題。有的學者對非原配鑰匙痕跡、鋸路波形成機理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有的學者對槍彈陽膛線痕跡變寬機理、槍彈痕跡防護技術、彈頭擦點痕跡及改造手槍的鑒定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有的學者還就耳廊印痕鑒定技術、煙頭上牙印痕跡、錄像資料與器材的帶機同一認定進行了探討。
5.文書物證技術。實踐中近年來涉及文書物證的案件逐漸增多,文書物證技術研究也有了相當的發展。97年國內學者在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多種方法偽裝字跡案件的檢驗;血書的字跡檢驗;反轉交叉套摹筆跡的檢驗;編造規律性特征的偽裝筆跡檢驗;書寫相對時間的檢驗及文件制作時間的鑒定;電腦打印文件的打字人識別等。
6.毒物及其他微量化學特證技術。世界范圍內的禁毒活動對毒物、物證技術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97年10月份召開了首屆全國檢驗技術交流會,會議匯集論文134篇,廣泛研究了應用現代分析儀器對進行檢驗的新技術。在毒物分析方面,學者研究了因相等取技術在毒物分析中的應用;毒性元素砷、汞、鉛試樣處理方法及等離子體光譜測試技術等。在分析方面,學者們對GC/FID測定在人體內殘留時間,生物體內海洛因及其代謝物的REMEDI的快速檢驗進行了研究。國內外學者還對違禁藥品的測定方法、可卡因對人體毒性作用、可卡因原子光譜、的快速檢出法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其他微量化學物證技術方面,學者們應用現代分析技術,拓寬檢驗領域。一年來,學刊上發表的論文主要有:從污染的縱火殘留物中鑒別石油蒸餾物的氣相色譜;微量金屬物證的掃描電鏡/x—射線能譜;植物粑粉證據研究;土壤科學在空難事件調查中的作用;x—射線熒光法分析人體組織和衣服上射擊殘留物;膠帶捉取射擊殘留物;微纖維;同位素標定在物證中的作用等。
7.生物物證技術。生物物證技術方面,97年10月份召開了首屆全國法醫物證新技術、新進展研討會。與會專家對“八。五”期間的科研成就進行了回顧。這一領域內的DNA分析技術仍是研究的重點。
“八。五”期間在“非同位素標記探針的DNA指紋圖技術、復合擴沖STR位點的DNA分型技術、人類線粒體DNA測序技術、DNA擴沖片段長度多態性和DNA探針研制等多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或躍居國際領先地位,其中有四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年學者們繼續開拓前進,研究的熱點是:”多聚酶鏈反應(PCR)技術“和”短串聯重復序列(STR)的擴沖技術“。
有的學者提出“這兩項技術將取代”DNA“指紋圖技術”,〔3〕發揮其對微量、陳舊、污染人體檢材進行個人識別的優越性。
(二)物證技術學研究的展望
在新的一年里,研究的主要內容除繼續深化物證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和物證鑒定制度的改革外,還將對以下課題進行深入研究:物證技術中計算機的應用方面,在原來指紋檔案計算機管理的基礎上,已發展到在鑒定中應用指紋印的計算機自動識別系統;在法醫物證的DNA分析中,有的已將分析結果用計算機掃描保存,克服了不同檢材必須同步分析的缺點;學者們更著眼于物證技術鑒定中自動識別系統的應用;物證技術鑒定中信息、數據為的建立以及物證技術與國際互聯網絡等的研究。在痕跡物證、文書物證、微量化學物證等其他各領域中,將進一步研究新技術、新方法。對國外物證技術研究新成果的引進和國內外其他自然科學先進技術的借鑒,使物證技術鑒定水平再上一個臺階。另外,目前學者們對物證鑒定技術的標準化和鑒定搟量控制的必要性已達成共識。將在這方面加深研究,進一步提高物證鑒定的整體水平,更好地為法律服務。
二、1997年偵查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一)1997年的回顧
1997年是我國偵查學研究深入開拓和穩步前進的一年。年初,在杭州召開了“現代刑偵工作方針專家座談會”,對偵查工作方針進行了研討。此外,專家學者們還就偵查體制改革、偵查措施、方法等有關問題展開了全方位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1997年我國偵查學研究的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偵查工作方針。現行的偵查工作方針是公安部于1978年制定的《刑事偵察工作細則》中確定的。有的學者在分析該方針不足與過時的基礎上,從制訂偵查方針的依據、內容方面進行了探索,提出了“專群結合、破防并舉、科學辦案、狠抓戰機”的新方針建議。在杭州會議上,更多學者則圍繞《公安學刊》1996年第三期發表的斯大孝、蔡楊蒙的《論爭取把更多的案件處置在始發階段》一文,展開了熱烈討論。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充分肯定了“爭取把更多的案件處置在始發階段”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優越性,認為它應作為新時期偵查工作的一個重要指導方針。有的學者還由此提出了對傳統偵查工作的反思,主張將偵查工作置于大治安之中,強調公安機關要把預防犯罪和打擊犯罪作為偵查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有的學者認為,爭取把更多案件處置在始發階段是偵查工作走出低效益的關鍵環節,強調以此為突破口轉變思想深化公安偵查改革。還有學者進行了配套論證,認為貫徹落實“爭取把更多案件處置在始發階段”應樹立服務觀、效率觀、全局觀、群眾觀、科學觀五大新觀念。圍繞偵查工作方針的討論,其參與人員之眾多,研究態度之務實,影響之深遠廣泛,無疑構成了該年度偵查學研究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2.偵查體制改革。我國現行偵查體制仍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學者們總結認為,其存在著管轄分工不科學、機構設置重疊和不合理、職責不明、缺乏競爭機制、協作不力、效率低下、程序不順等諸多問題。有的學者建議,繼續完善和推廣偵查人員責任制,改革偵查工作考核標準,大膽實行競爭機制。還有學者對市局刑警隊和分局刑警隊建制提出了改良意見,認為應將市局刑警隊與分局刑警隊重復的一線偵查力量進行合并,把這些偵查力量放置在基層,以充分發揮他們的工作效率。有的學者對派出所偵查職能改革進行評析,認為派出所雖然不再承擔偵查破案的主要任務,但也不能完全不管案件偵查,而要積極配合協助偵查部門調查取證,抓好偵查基礎工作。有的學者進而提出了派遣刑警人員入駐派出所的設想與方案。有的學者還剖析了我國公安機關內部現行的偵查部門與預審部門分別專門設置及其工作互相交叉的現象與不良后果,主張實行偵查預審合一的制度,以減少不必要的環節。還有學者從條塊關系出發,提出建立自上而下大刑偵機制的改革設想,主張加強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警種之間的協作。
3.偵查措施和方法。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種措施和方法的運用上,且多結合實際案例或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加以論述。有的從緝捕對象、緝捕人員、緝捕行動的主客觀因素、緝捕保障方面探討了緝捕行動的決策依據;有的探討了偵查中推斷犯罪分子職業的方法;有的分析了串并案偵查的前提、基礎及成功保障;有的學者對新時期如何開展布控、協查進行了研究;還有學者對開設偵查TV(或警察TV)、利用電視通緝令等方式的必要性和實行辦法進行了初步探討。此外,還有學者研究了偵查措施現代化與合法化的問題。
4.偵查協作與偵查信息。加強偵查協作一直是近幾年研究的熱點問題。有的學者探討了各部門、各警種協同作戰體制建立的可能性。有的學者對現行三級破案制度進行了剖析,主張建立與各地犯罪形勢相適應的偵查機構層次。在具體協作方式上,交流偵查信息是學者們議論的重點。有的學者認為,派出所應將重心放在搞好基礎情報工作上。一些學者則提出要實行情報信息的計算機化管理。還有學者提出應擴大情報信息庫的種類等。
5.偵查謀略。關于偵查謀略的研究相對有所降溫。少數學者從兵法謀略的宏觀角度探討了“孫子兵法”與現代偵查相結合的問題,提出了一些新見解。
6.具體類案的偵查。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科技發展,團伙犯罪和計算機犯罪日益猖獗,因此這些案件的偵查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不過,大多數文章對此研究還停留在對于具體個案的分析評論、對犯罪的情況、特點、手法的介紹以及一般性對策上。
7.涉外聯合偵查制度和外國偵查制度。涉外聯合偵查制度和外國偵查制度是我國偵查學的薄弱地帶。有些學者從涉外聯合偵查的形式與范圍、原則、基本程序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研究;有的學者則繼續深入研究了西方主要國家犯罪偵查制度,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
(二)今后的展望
1998年我國偵查學領域內主要研究的課題應當包括:偵查學基礎理論及其框架;大刑偵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新刑事訴訟法生效后偵查程序及方法的科學化與合法化;偵查基本觀念與功能轉換;外國犯罪偵查制度;反偵查理論;暴力犯罪案件偵查對策;犯罪案件偵查對策;計算機犯罪案件偵查對策;新刑法確定的新型犯罪案件的特點及偵查對策。
注釋:
〔1〕張新威、楊明輝:《關于我國刑事科學技術事業建設與發展的幾點思路和設想》,中國刑事科學技術協會首屆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第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