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藝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15:06: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歐洲藝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歐洲藝術論文

篇1

一、羅馬風格時期歐洲教堂的裝飾藝術設計

羅馬風格歐洲教堂的裝飾藝術設計是指12世紀以前歐洲教堂的整體裝飾風格。

1.以黑白色調的搭配為主羅馬風格時期歐洲教堂的裝飾藝術最具代表性的當然就是意大利的教堂,這一時期歐洲正處在羅馬帝國的統治時期,因此這一時期的建筑體現了鮮明的古羅馬特色。同時,這一時期戰亂頻繁,古羅馬文化對當時文化的影響依然比較明顯,天主教依然是最高的宗教統治者。因此這一時期的文化發展并不繁榮,受到戰亂和統治者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教堂在裝飾風格上主要是以黑白色調為主,其目的就是為了體現出羅馬教皇的高高在上和主的意志神圣不可侵犯。由于當時戰亂,主的仁愛思想受到很大的壓制,而這也體現在教堂的裝飾風格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意大利的比薩大教堂,這座教堂建于1063年,教堂的外部與古羅馬時期的建筑風格十分相似,采用的都是乳白色的大理石,在內部上與古希臘神殿的建筑風格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內部有很多乳白色的柱子,既能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又能起到一定的裝飾作用。走進大堂一眼就能看到高高聳立的柱子,以及兩側黑白條紋裝飾圖案,中央是一副正襟危坐的圣母裝飾畫,中間是著名的伽利略吊燈。整個裝飾風格顯得莊重、簡約,又不失肅穆,很好地反映出了當時的歐洲文化。

2.多用精美的雕刻作為裝飾眾所周知,雕塑是歐洲藝術的杰出代表,在長期的發展歷史當中,涌現出了大批優秀的雕塑家,如烏東、呂德、羅丹等,都是歐洲雕塑的杰出代表。雕塑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古希臘時期有關希臘神話的雕塑是其優秀的代表,而在古羅馬時期,文化的繁榮讓雕塑出現了第一個。歐洲最重要的宗教文化當中,當然也不可避免會涉及到雕塑藝術的應用。除了比薩大教堂大量地應用了一些雕塑藝術之外,其它的一些教堂也有很多著名的雕塑藝術作品。圣彼得大教堂建于326-333年,隨后雖然經過了重建、修正,但是依然保留了很多帶有古羅馬風格的雕塑,其中就有雕塑藝術史上的無價之作——米開朗基羅雕塑作品《圣殤》,當然作品的風格與羅馬時期的雕塑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依然能夠看到那種傳神的風格,這也是整個教堂最重要的裝飾作品。當然該教堂還保留了公元3世紀的一些浮雕作品,雖然有的雕塑作品時間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是依然能夠看到鮮明的羅馬時期的藝術風格。

二、哥特風格歐洲教堂的裝飾藝術

哥特風格歐洲教堂的裝飾藝術指的是12世紀到15世紀哥特文化流行期間,歐洲教堂在內外部的裝飾情況。

1.裝飾的色調豐富多彩從12世紀開始,歐洲社會逐漸步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繁榮的文化開始從希臘、羅馬傳遞到歐洲各地,同時哥特文化開始興起,這對歐洲教堂的裝飾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最明顯的一個變化就是在裝飾的色調上。從上文的分析中可以明顯看出,在12世紀之前,歐洲教堂在裝飾中主要使用了黑白相間的色調,雖然在一些繪畫當中有別的顏色的使用,但是整體上呈現出黑白相間的特點。而到了哥特文化時期,歐洲教堂的裝飾開始變得豐富多彩,最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金色的應用,當時教堂裝飾中一般都是采用的純金裝,金色代表的是高貴和財富,正是因為金色的應用,讓教堂變得金碧輝煌。其中作為梵蒂岡羅馬教皇的駐地,圣彼得大教堂在改建以后,隨處可見金色的應用,而多彩絢麗的繪畫藝術讓整個裝飾色調顯得更加豐富。比如說始建于12世紀末的丹麥奧爾胡斯大教堂,其主祭臺上的神像幾乎都是金色裝飾的,然后用紅色、綠色等其它顏色點綴,增強了一種神秘感,顯得高高在上,不可侵犯(見圖1)。

2.多彩的繪畫藝術大量出現在教堂裝飾當中,除了雕塑之外,最重要的裝飾作品就是繪畫。12世紀到15世紀之間,歐洲的繪畫藝術開始從黑暗向黎明邁進。在這一時期,繪畫開始大量用于教堂的裝飾,并且與雕塑藝術相互融合,主要用于教堂內部墻壁、屋頂的裝飾。奧爾胡斯大教堂的邊門中就有一個非常典型的帶有神秘色彩的繪畫,這組繪畫雖然以宗教為內容,但是表現的并不是耶穌、圣母等傳統的題材,而是一種神魔鬼怪的裝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斯庭教堂天頂畫》,這是15世紀最著名的畫家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位于意大利西斯廷教堂。作品在教堂短廊式的500多平方米的天頂上,以圣經《創世紀》為主線,先后描繪了九個基督教神話場景,包括《神分光暗》《創造日月與動植物》《創造水和大地》《創造亞當》《創造夏娃》《原罪•逐出樂園》《挪亞祭獻》《洪水》《挪亞醉酒》,全部作品總面積達到600平方米,天頂畫的裝飾圖案全部繪以建筑結構的樣式,這與教堂實際的建筑結構取得諧和,因而當人們仰觀整個天頂畫時,它更顯得莊嚴華麗。在主題思想上,米開朗基羅確定所繪人物的內容時,不拘泥于情節的宗教依據,只著重于表現人的本質力量,蘊含著基督教深刻的精神與歷史價值,可以說達到了宗教繪畫的一個頂峰,與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一起被稱為15世紀繪畫中的不朽之作和無價之寶。

三、巴洛克風格歐洲教堂的裝飾藝術

巴洛克風格起源于16世紀,從17世紀開始流行于歐洲,這種藝術風格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些藝術風格,如錯覺的再現傳統等,但是卻追求一種繁復夸飾、富麗堂皇、氣勢宏大、富于動感的藝術境界,可以說是一種藝術的“浮夸”效果。

1.復雜而宏大的裝飾應該說在羅馬風格時期和哥特風格時期,歐洲教堂在內部裝飾上是越來越復雜的,雖然說在哥特風格時期,裝飾風格比較富麗堂皇,但這只是在一些局部地方的處理上,實際上在教堂內的大部分還是以單色調為主,當然圣彼得大教堂雖然有精美的壁畫和大量的雕塑,但是整體上很協調,并沒有復雜繁瑣之感。但是到了巴洛克時期,不僅壁畫的裝飾范圍越來越大,而且整個雕塑變得更加復雜,甚至出現了層雕等藝術手法,借助于建筑商的宏偉烘托出一個更加磅礴的宗教氣勢。如在意大利圣卡羅教堂的裝飾當中,就使用了大量的幾何圖案,在裝飾上講究的是對稱性,教堂的頂部是半圓形設計,在窗戶的作用下,映照的是一層層的裝飾畫,可以看得到這些繪畫當中有的描寫的是圣經當中的場景,有的純粹就是幾何的裝飾圖形,與繪畫交織在一起,烘托出整個教堂的宏偉(見圖2)。巴黎圣母院裝飾風格雖然比較簡約,但是巨大的柱子與灰色的色調,顯得教堂莊重而又不失宏偉(見圖3)。

2.大量應用了烘托對比等裝飾手法在巴洛克時期,藝術的自由,也讓很多的教堂在裝飾上借鑒了其它藝術表現手法,如繪畫中的烘托與對比,這一點與哥特時期追求的全景式的藝術表現有了很大的區別,往往會用一種裝飾來烘托、突出另一種藝術表現的主題,從而獲得更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如單色調與繪畫的烘托,裝飾繪畫對主題繪畫的烘托與呈現等等。如圣尼古拉教堂,這座教堂的頂部裝飾畫表現了一個場景和主題,周圍雖有一些幾何形的裝飾圖案,但是也比較少,在柱子上面幾乎沒有什么裝飾,一走進這里就會被中間的巨幅繪畫震撼,我們不禁會稱贊作者的高超技藝,也能看出他們在裝飾上的煞費苦心,力求新意。在其它的這一時期的教堂裝飾當中,也或多或少的體現出了這一特點。

篇2

關鍵詞:美聲唱法 起音 氣息 發聲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08)02-

Bel Canto(美聲唱法)的演唱,要求聲音充實、明亮,音色統一,流暢自然。但是,在學習美聲唱法的過程中,我們時常都會遇到很多的困惑,例如:漏氣、喉頭不穩定、音色暗淡、聲音僵硬、氣息不流動、聲區不統一等問題。毫無疑問,能否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顯然是決定聲樂學習成敗的關鍵。筆者在多年的聲樂學習和教學實踐中認識到,掌握正確的起音(Attack)技術方法,對于解決聲樂學習中,時常遇到的各種錯綜復雜的技術難題,可以起到一個行之有效的作用。因此,可以這樣說,要想獲得美妙的聲音,就必須從理解并把握正確的起音技術開始。

起音,由英文原詞Attack意譯而成,這一專用術語,在國內外聲樂理論文獻中經常可見。起音的準確涵義,即指歌唱發聲開始的瞬間技術。在這一瞬間里,聲帶(振源)通過氣息(動力)形成共鳴,使聲帶產生振動并發出聲音。其作用如同鋼琴彈奏中的觸鍵,弦樂器拉奏時的運弓。由此可見,起音技術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聲音的形成和聲音的質量,在發聲中非常重要。

17、18世紀古意大利美聲學派把輕松、明亮、準確、圓潤的起音,看作是正確發聲的基本前提。世界公認的美聲學派教學和聲樂理論的權威加爾西亞(Garcia,1805―1906) 在他的“聲門沖擊”(Coup de glotte) 學說中,從生理學角度證明了古意大利美聲學派發聲、起音的正確性,并進一步說明,正確的起音,是良好的氣息支持和聲門閉合的協調配合,是調整氣息及喉頭狀態,使聲音共鳴更加集中的最基本的方法。所以,正確的起音,往往能夠通過最少的體力消耗唱出最好的共鳴。換言之,即:以一種最輕松的狀態,發出最好的聲音,這正是美聲唱法被稱為科學發聲法的根本原因所在。

加爾西亞在《歌唱藝術論文大全》(Traite complet de L’art du chant)一書中提出:“嗓音是由于空氣通過聲門時的周期性壓縮與擴張而形成的…….”,1“聲帶閉合不良是聲音嘶啞、漏氣、發音不明亮的主要原因…….良好的聲帶閉合是發聲起音的基礎。”2德國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及聲樂教師瑪蒂爾黛.馬凱西(Mathilde Marchesi,1826―1913),在關于“聲門沖擊”的觀點中指出:“學生如果想得到一個好的起音,則聲門必須在呼氣開始的一剎那閉上。聲門閉得越緊、越完全,則擋氣的阻力越大,肺中的氣息振動聲帶后逸出體外的少。呼氣越慢,聲音就越可延長。”3在長期實踐中,美聲學派常常用一種傳統的方式,對發聲結果進行測驗,那就是:把燭火或小鏡子放在歌唱者的嘴前,要求歌唱時燭火不晃動或鏡子上沒有霧氣。其目的在于:在歌唱狀態中,要求把橫膈膜推出的氣息的能量,在通過聲門閉合以后,絕大部分轉變成聲音,只有極少部分氣息從口、鼻逸出體外。需要指出的是,在聲音形成的一瞬間,根據聲帶閉合的方法和程度,以及聲音由吸氣狀態轉變成發聲狀態的速度,可將歌唱的起音大致分為硬起音、緩起音、軟起音3種不同的方式。

硬起音―是指在發音前聲門先閉合,然后再用氣息奮力將聲門沖開,聲音隨之發出。硬起音方法,聲音雖然較明亮,但如果用力過猛,很容易引起喉肌疲勞甚至產生聲帶病變。因此,不宜作為基本的發聲方法經常使用。

緩起音―是指在聲門閉合前,先有一部分氣息發出,然后再閉合聲門發出聲音。對聲帶閉合時,過于緊張的狀況,可通過緩起音方法進行改善。

軟起音―是指在發聲時,聲門閉合與氣息沖擊聲門在同一時間進行,即:聲門的閉合和氣息的呼出是同步進行的。

美聲學派,歷來主張初學者應通過練習軟起音入門,進行系統性的歌唱訓練。因為軟起音可以使聲音保持相應的彈性和持久力,并能最為經濟、合理地使用聲帶,使之以最小的能量消耗獲取最佳的發聲效果。這種起音方法,對于歌唱壽命的延長十分有利。由于軟起音方法,是歌唱訓練中最為基礎,且非常重要的一種技術,下面,本文將著重對其發聲原理,以及具體方法展開論述,并對如何改進、完善正確的起音技術,提出本人的一些設想與思路。

如前所述,正確的起音,是良好的氣息支持和聲門閉合的協調配合。其中,良好的氣息支持,是獲得正確起音的基本前提。氣息作為發聲的動力,在具體的應用中是否合理,將直接關系到發聲時起音的質量。一般而言,良好的氣息支持是指,采用胸腹混合式的橫膈膜呼吸法。即:在歌唱發聲前的一瞬間,必須先準備好氣息,在呼氣出聲時,兩肋及腰部四周要保持住吸滿氣時的狀態,用橫膈膜和腹肌的張力將氣息均勻、平穩地吐出來。因此,只有牢固樹立氣息支持聲音的發聲觀念,才有可能逐漸了解并掌握正確的起音技術。

聲門閉合,是起音技術中一個關鍵的環節。在低音區演唱中,聲帶以重機能狀態全長振動,振動的體積較大,以長(全長振動)、寬(整體振動)、厚(振幅大)為標志;在高聲區演唱時,聲帶以輕機能狀態邊緣振動,振動的體積較小,以短(部分振動)、薄(邊緣振動)、窄(振幅小)為標志。在這兩種機能的聲帶運動中,要求起音時聲帶要處于閉合的狀態。在學習這個起音技術的過程中,在唱中低聲區時,如果為了追求音量,聲帶閉合過緊,聲帶的振動體積過大,就會出現笨重的、共鳴位置偏低的聲音;在唱高音時,如果為了獲得更多的輕機能的支持,在聲帶做部分、邊緣振動的同時,聲門閉合不良,就會出現音色變暗、漏氣發虛的聲音。以上兩種情況將直接導致中低音區和中高音區聲音脫節、聲區不統一的等問題。由此可見,無論是在以重機能狀態為主導的中、低音區,還是以輕機能狀態為主導的高音區,正確的起音應該是:在呼氣的同時聲門閉合。

為了幫助聲樂學習者正確理解并掌握發聲時的起音技術,接下來,筆者將根據聲樂學習過程中一些常見的問題,設計了幾種具有針對性的練習方法,以期達到改進、完善起音技術這一目的。

常見問題一:

氣息支持不穩,聲門閉合張力不夠,氣息推動與聲門閉合不協調等原因所形成的氣息支點偏高,漏氣,聲音發虛。

訓練方法:

1. 采用簡短的跳音練習進行訓練。

2. 采用跳音結合連音的練習進行訓練。

要領提示:

簡短的跳音練習,要求吸氣時,喉嚨打開,橫膈膜下降,腰腹擴張,呼氣時用腹肌和橫膈膜控制,將氣息有彈性的吐出的同時聲門閉合出聲,聲音集中在門牙上方。注意采用中等力度的氣息推動,音量也要求中等,著重體會氣息支持、喉嚨穩定打開、聲門閉合與氣息推動同步、聲音焦點清晰、身體各部分運動協調一致,輕松自如的配合。

跳音結合連音的練習,可以幫助練習者更好地掌握連音的起音,并體會到在連貫的樂句演唱中,通過起音時身體各部分的瞬間配合的連續運動在支撐整個樂句的演唱。注意體會氣息支持的連續運動,小腹收縮和上腹部擴張的對抗;聲門始終保持適度的閉合;聲音位置始終保持在門牙上方。通暢、清晰而富于共鳴的聲音,在流動的氣息支持下傳向遠方。

常見問題二:

因母音的改變,導致發聲狀態不穩定,共鳴位置不統一。

訓練方法:

采用同音交替更換母音的練習進行矯正。

要領提示:

在練習過程中,以最容易獲得良好起音的母音為基礎,交替更換帶入其他的母音。要求發聲時始終保持起音時的氣息支持與共鳴位置,喉嚨狀態不隨母音的改變而任意改變,聲門始終保持適度閉合,舌頭放松配合吐字,不能向后退縮堵塞喉嚨。以獲得清晰的吐字和統一的共鳴。

常見問題三:

由于真、假聲的比例不協調,輕、重機能失衡,通常會出現聲區不統一的現象。

訓練方法:

采用由換聲區的正確起音帶出的下行音階練習進行訓練。

要領提示:

要求起音時,在氣息支持和喉嚨穩定的前提下,結合半打哈欠抬高軟鄂,聲音焦點集中在硬鄂上,聲帶閉合做邊緣和局部振動。隨著下行音階的音高逐漸降低,聲帶振動體積逐漸增大。注意聲音位置不隨音高改變。

以上問題,在聲樂學習中十分常見,是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但是,通過筆者所列舉的幾種具有針對性的練習方法,完全可能使這些問題逐步得以改進,從而真正掌握好正確的起音技術。需要指出的是,在練習軟起音的過程中,應遵循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循序漸進的原則,選擇適合的母音多在中聲區進行訓練。通過具體的練習,著重體會正確起音時,氣息支持、聲門閉合、共鳴位置三者之間更為精確的配合關系,在發聲的過程中,始終保持相互間的動態平衡,以最少的體力消耗唱出最好的共鳴。另外的兩種起音方法,即,緩起音和硬起音,在發聲基礎練習中,一般都不會成為常用的聲音訓練手段,本文也就不再對此進行贅述。但是,我們仍然應該意識到,在歌曲的演唱中,完全可以結合音樂風格和情感表達的需要,適當的采用這兩種起音,以豐富歌唱發聲的藝術效果。

綜上所述,印證了一個十分有益的啟示,那就是,良好的開端是取得成功的基礎和關鍵。所以,在學習美聲唱法的開始,就注重對發聲的起音技術進行嚴格而科學的訓練,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當我們理解并掌握了正確的起音技術,并隨著發聲技術的日臻完善,才能領悟到美聲唱法的真諦,并展現出美聲歌唱的藝術魅力。

注釋:

1. 引自那查連科編著《歌唱藝術》, 人民音樂出版社 第85頁

2. 引自尚家驤著《歐洲聲樂發展史》,華樂出版社 第184頁

3. 引自》尚家驤著 《歐洲聲樂發展史 》,華樂出版社 第282頁

參考文獻:

[1] 那查連科 編著 汪啟璋 譯歌唱藝術[M].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 尚家驤.歐洲聲樂發展史[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3

[3] 趙梅伯.歌唱的藝術》[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