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法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6 23:06: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專法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基礎知識薄弱
全日制臨床醫學大專生來源于普通高中畢業生,高考錄取分數線較低,進入醫學院后采用三年制專科生教材,與本科臨床醫學生相比,其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相對薄弱,學習主動性和自主學習能力稍差。
1.2學習積極性欠佳
(1)就業形勢嚴峻。
伴隨國內高等教育模式由精英式的教育轉變成大眾化的教育模式,新興的網絡教育在各級醫學院校快速發展,加以醫療行業自身需求不斷擴大,醫學大專生的畢業人數呈現出逐年增長趨勢,而社會對醫學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日益膨脹。因此,全日制臨床醫學大專生面臨的就業形勢嚴峻,導致部分學生對前途感到悲觀、失望,從而學習動力不足,積極性下降。
(2)無就業壓力。
部分臨床醫學大專生入學時即與北京市區、縣就業單位簽定就業合同,由于其生源定向,無需擔心畢業后工作的著落,因此導致學習動力不足。
1.3自卑情緒較強
隨著國家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要求的不斷提高,高等醫學院校高學歷畢業生如碩士、博士研究生等的畢業人數呈逐年增多的趨勢,而醫學大專生處于高等院校學歷層次的最底層,社會及家庭對其的認可度較低,導致其產生自卑心理,自信心下降,上進心受挫。
2臨床醫學大專生教學方法的改進
2.1深入了解和掌握學生特點
大專生因其自身學歷層次較低、對就業前景不樂觀等因素,存在自卑、焦慮及自暴自棄等心理;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和新一代青年學生個性心理的發展,使其思想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和影響。教育過程是一個與學生交心的過程,唯有發自內心的教育,才能深入人心。臨床醫學大專生在教學醫院接受的教育分為理論授課、課間見習及臨床實習,教師在給學生們授課之前、學生在臨床科室見習及實習期間,教師不乏與學生進行深度接觸的機會,授課及帶教老師應抓住這些機會,走進其內心世界,消除其自卑心理,幫助學生重新樹立自信心,對困擾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化解,進而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并增加學生對教師的認可度,將對教師理論授課及臨床帶教的效果大有裨益。
2.2針對醫學大專生的特點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及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臨床醫學大專生理論知識基礎薄弱,培養基調為面向社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衛生人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貼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需求、結合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果,為基層醫療機構培養合格的衛生人才。在理論教學方面的教學方法為:①在遵循大綱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充實、更新教學內容,結合本專業的特點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和方案;②從社區的常見病、多發病入手,結合臨床的典型病例,深入淺出地講解臨床少見病、疑難病的學習內容,作為了解內容簡單介紹,給學生點到為止,不必面面俱到;③在課間見習、實習的臨床帶教方面,同樣以基層醫院的常見病、多發病為主,教學查房的內容包括病種、側重點一定要與針對本科生及住院醫師的教學查房區別開來,而對于復雜病例或危重病例只需他們掌握轉診要點即可。
2.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醫學大專生由于理論知識薄弱、就業壓力過大或對未來的就業單位不滿意,缺乏自信心,學習動力不足。這就需要帶教老師花費更多的時間做好教學設計,不斷改進教學手段,注重教學過程中的互動交流。課堂教學一定要摒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培養并激發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比讓學生們記住課堂的內容更為重要。據肖鳳等的調查報告顯示,喜歡被動式接受學習內容的學生只占15.1%。讓學生們主動參與到教學的每一環節,課堂上充分展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4適當運用PBL教學法
PBL教學法是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是近年來教育工作者一直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問題,1969年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首創,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認可的一種教學方法。與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的教學法相比有很大不同。PBL教學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而不是傳統教學中的以教師講授為主。運用在臨床教學中則是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的啟發式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教學目標。PBL教學法的精髓在于發揮問題對學習過程的指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目前,從中國PBL教學的發展情況來看,PBL教學的側重點在于培養一種思維模式,而不是掌握確切的知識,其整個過程尚有待完善。針對醫學大專生基礎理論知識相對不夠扎實、學習主動性相對較差的情況,適當應用PBL教學方法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通過臨床實踐鞏固相關理論知識可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在臨床見習之前教師可給學生提供可能感興趣的問題去準備,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臨床見習時才能有更大的收獲。在臨床見習中學生又會發現新的問題,而后帶著問題再去學習理論知識,使理論知識切實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使二者真正地成為一體,不可分割,從而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2.5改變傳統的考核方式
以往評價臨床醫學大專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主要根據理論考試成績,不利于真實評價每個學生的理論水平及臨床能力。臨床課程考試不應只是考核理論知識,更應在平時的臨床實踐中給學生們打分,考核內容應包括病歷書寫、患者接診、實踐操作能力、醫德醫風以及與患者溝通技巧等各個方面,將其計入平時成績,真實地反映每個學生的學習成績。
2.6加強帶教師資的培訓
若獲得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師資培訓尤為重要。在給學生授課或教學查房之前,首先教師應明確教授的對象及醫學生將來服務的對象。在進行理論講座或教學查房時應將大專生、本科生及輪轉的住院醫師區別開來,針對不同教授對象的課件內容應有所區別,以提高授課及教學查房的效果。因此,加強教師的帶教理念培訓非常重要。臨床科室的教師在帶教過程中根據臨床醫學大專生的特點相應地調整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可使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學習興趣及動力提高,學習效果明顯改善。作為醫療衛生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大專生教育不可或缺,只有重視臨床醫學大專生教育,才能為基層百姓培養更加合格過硬的醫學人才,從根本上解決患者無論疾病大小集中大型醫院就診的現狀,保障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順利實施,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
3結語
篇2
法律文秘專科就業前景
主要到各級人民法院任書記員。也可以自主選擇到各級人民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從事書記員等相關工作。
律文秘專科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系統掌握法律知識,熟悉文秘工作,實踐能力強的高技能技術應用人才。
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需要的,具有法律業務、文秘業務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勝任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社會各用人單位行業的能夠從事法律事務工作、辦公室工作的高技能型技術應用人才。
主要課程:法理學、憲法學、民法學、刑法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訴訟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司法文書寫作、法律論辯、秘書學、文秘英語、速錄速記、公共關系學、辦公設備及辦公軟件等。
法律文秘專科就業方向有哪些
法律秘書的適用范圍是相當廣泛的,比單純的秘書,就業前景更加看好。法院和檢察院需要大量的書記員,而一般法學畢業生難以真正勝任此項專職工作,特別是法院和檢察院的現代化建設,對書記員的工作要求更高,更需要法律秘書去勝任。當然,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其他國家機關及企事業單位的文秘人員也應當具備相應的法律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不僅僅法院和檢察院需要法律秘書,法律秘書也適合在其他國家機關及企事業單位從事文秘工作。尤其是目前我國法院系統已對書記員從法官分離出來實行單列管理,可見其職業要求的特殊性,也可反映出法律秘書的重要性。
法律文秘專科需要掌握哪些能力
掌握書記員或通用文員等技術技能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法律文秘專科實踐與實習
刑法概論、民商法概論、行政法原理與實務、訴訟法概論、應用寫作、法律文書、秘書學基礎、檔案學基礎、社會學基礎、網絡技術與辦公自動化、電子信息管理、社會調研、應用文寫作、秘書業務訓練、辦公自動化設備使用、文秘業務綜合實訓、畢業論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課程和實踐環節。
附:大專法律文秘求職信
尊敬的領導:
您好!
首先感謝您在百忙之中閱讀我的求職信。相信不會占用您太多的時間,希望您工作開心。
我是x大學專法律文秘專業20xx屆的一名學生,即將面臨畢業。
四年來,老師的教育及個人的努力下,我具備了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系統地掌握了秘書寫作、秘書語言與交際、公共關系、辦公自動化、秘書學等專業課程。同時也擁有一定的分析和設計能力。通過在校期間的試驗實習和課程設計的訓練我具備了較強的動手能力。在課外時間里我涉獵了大量書籍,不但重視本專業技能和理論知識的培養,更把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放在第一位。嚴謹的學風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塑造了我樸實、穩重、創新的性格特點。
在大學的四年里,我除了在學好本專業的知識外,我對計算機知識進行了比較系統地學習和熟練地應用,取得了20xx年4月份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vf技術證書。除此之外,在大學四年里我還不斷的學習英語知識。并且,我還積極參加校內的各種活動以及校外的各種社會活動,抓住每一個機會,使我在競爭中獲益;向實際困難挑戰,讓我在挫折中成長,借以去磨練自己,培養自己戰勝各種困難的信心。通過各種活動培養了我的做人做事的能力,要做事先得學會做人。相信貴公司正需要我這方面的學子,如能錄用,我將盡職盡責,盡我所能為貴公司服務,并在實踐中不斷的學習,不斷完善自我,使自己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面對激烈的競爭,我在緊張的同時又充滿自信。我始終相信:成功屬于有準
備的人。過去的我已積累了許多,現在的我正時刻準備著去吸收新的知識,迎接新的挑戰??相信我,相信您的判斷,我能做得更好!
我熱愛貴單位所從事的事業,殷切地期望能夠在您的領導下,為貴公司添磚加瓦;同時也在您的領導下發揮出我的實力與才能,在實踐中不斷學習、進步,在能力和素質方面進一步完善自我,為貴公司做出更大的貢獻。
歷史不曾為誰停留,而歷史又記錄了千千萬萬個走過者的故事,我想一切向往美好、積極進取的追求者終將被歷史所肯定。縱觀當今,社會充滿了競爭,無論您是否選擇我,我都祝愿貴公司的事業蒸蒸日上!
此致
敬禮!
篇3
81年7月,我從丹陽衛校畢業后分配到縣醫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89年被任命為兒科護士長,98年調入外科任二病區護士長,XX年3月被調到院政工科擔任科長。20多年來,無任在哪個崗位,從事什么工作,我始終以極大的熱情忘我地工作,用自己的行動來向人們證明我是一名較為優秀的護士、管理規范的護士長、實績較為突出的政工科長。
在從事臨床護理工作期間,我以自己優質的服務、嚴以律已的工作作風、規范的管理贏得了廣大病員的贊譽、同事的信任和領導的好評。
兩年前,因工作需要,我告別了護理崗位,來到政工科。我院的政工科負責醫院人事、宣傳、行風建設等多項重要工作。新的崗位,新的要求,對我來說更是一種很好的鍛煉機會。憑著我的勤奮和天資,很快便得心應手,適應了工作。
人事工作政策性強,與職工的切身利益有很大關系,比如職稱晉升、工資晉級等。為使每一位符合條件的職工能按時晉升晉級,我對下發的文件反復學習,吃透文件精神,堅持原則,秉公辦事。二年來,沒有因我的失誤而影響職工的利益。
宣傳工作的成效來自于工作的主動性,創造性。創名院、建名科、樹名醫,不只有行動就行,還需要讓群眾知曉,二年來,政工科在醫院內新制作了各種醒目的指示標牌,新穎的宣傳櫥窗、燈箱;制作了各科室專科名片,專科特色介紹展版;去年院慶制作了精美的宣傳畫冊,這一切,無不展示著醫院新的形象、新的風貌。
面向社會的宣傳工作更為重要。兩年來,政工科通過向廣播、報紙、電視等新聞媒體不斷投稿、舉辦專題講座、策劃制作廣告,進一步提高了我院在百姓中的知名度、信任度。
勤奮好學是我最大的優點,因為我知道,我不更新知識,便是新的知識將我淘汰。為此,我每到一個新的崗位,學習成了我的首要任務。通過學習,96年取得了護理大專自學考試畢業證書。為提高管理水平,參加了行政管理專業自學考試,取得了《管理心理學》、《行政法學》、《市政學》、《法學概論》、《形式邏輯》、《人力資源管理》等十二門單科合格證,年內將獲得第二專業大專學歷證書。今年9月,為更好地適應政工科工作需要,提高自己的公文寫作水平,報名參加了南京電大中文本科班學習。
曾經參加縣組織部舉辦的縣中青年干部理論培訓班,期間所寫論文《社區醫療服務初探》獲溧水縣調研論文三等獎。《以三個代表為指導,落實院務公開》一文在二оо二年度南京市“實踐‘三個代表’、加強與改進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論文評選中獲提名獎。
成績是競爭的資本,成績卻不能代表未來。如果這次競職成功,我會更努力地工作,不斷創新,提高服務意識,積極為臨床一線服務,為實施醫院的“三名”戰略出謀劃策。我設想,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將策劃編輯醫院的院報。盡管,這是一項很花費時間和精力的工作,但我堅信,有院領導的支持和幫助,有了兩年宣傳工作的經驗,再加上全院職工的配合,這一新的宣傳方式定會受到醫院廣大員工的歡迎,也更有利于醫院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高。
政工科是醫院的一個職能部門。顧全大局,團結同志,不斷提高政治涵養、文化素質,事事處處作群眾的表率將是我工作的準則。
篇4
(一)為了更加科學、準確地評定我區律師專業人員的專業技術資格,根據《律師職務試行條例》的規定,并結合全區律師隊伍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評審條件。
(二)本評審條件適用于經自治區司法廳批準成立的律師工作機構中具有律師資格、從事律師業務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評審二級律師資格。
(三)按照本《評審條件》評定的高級專業技術資格名稱為:二級律師。
(四)申報人在符合本《評審條件》中規定的“申報條件”的前提下,還應同時具備“專業理論水平”、“工作能力與實踐經驗”以及“業績成果”的要求,方能評定技術資格。
二、申報條件
申報人,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熱愛本職工作,實事求是,依法執業,遵守工作紀律,恪守職業道德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一)獲得法學或相近專業博士學位,取得三級律師資格二年以上;
(二)獲得法學或相近專業碩士學位,取得三級律師資格四年以上;
(三)獲得法學或相近專業大學本科學歷,取得三級律師資格五年以上;
(四)獲得法學或相近專業大專學歷,取得三級律師資格七年以上:并在本科院校修完本專業本科主要課程取得結業證書;
(五)任觀職以來所承辦的法律事務中,有一件以上被評為全國優秀案例,或兩件以上被評為全區優秀案例;
(六)經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學者和技術人員;
(七)經國家或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的“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三、專業理論水平
申報人,應當具有較高的法學專業理論水平和系統的律師業務知識,掌握相關專業的知識,了解國內外法學學術動態,能組織和開展律師業務研究工作,并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撰寫過法律或律師業務方面的專著并已公開出版(與他人合作撰寫的,本人撰寫部分不少于兩萬字);
(二)在自治區級以上公開發行的學術、理論刊物上發表過兩篇論文或在自治區級法律專業學術會議上提交過三篇以上有價值的論文、調查報告等;
(三)在國際或全國性學術會議上宣讀過有價值的論文。
四、實踐經驗與工作能力
申報人應當具有下列實踐經驗與工作能力:
(一)具有豐富的律師業務實踐經驗,能夠處理律師業務中的疑難問題;
(二)具有指導三級以下律師工作和業務進修的能力和經歷;
(三)每年至少應承辦訴訟和非訴訟法律事務三十五件;
(四)連續三年累計擔任國家大、中型企業、三資企業常年法律顧問十二家,續聘率達到百分之七十五以上;
(五)掌握一門外語,并按規定參加全區統一組織的外語考試合格。
五、業績成果
申報人須具備下列業績成果之一:
(一)出色地辦理過一件以上在國內外或三件以上在自治區有重大影響的法律事務,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好評;
(二)參加過兩個以上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或重大涉外經濟技術合作項目談判,并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連續三年擔任旗縣以上人民政府常年法律顧問,提出過有效的法律建議,被政府或業務主管部門采納,在實踐中取得較好效果;
(四)主持完成自治區有關部門下達的法律專業方面的科研課題并獲自治區三等獎。
六、附則
一、本《評審條件》中要求報送的專著、論文、案卷等是指取得三級律師資格期間的材料。
篇5
【關鍵詞】幼師 中高專 銜接期 科研能力
【中圖分類號】G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023-02
一、幼師中高專銜接期教師科研能力提升的意義
1.幼兒教育(學前教育)學科發展需要
“幼師中高專銜接期教師科研能力”是指幼師中專升格成大專后三年銜接期內教學人員發現、分析、解決以及轉化教育科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即完成教育科學研究活動的能力。銜接期的幼師高專教師科研水平直接關系到幼教/學前教育學科研究水平。我國當前對于“高職高專”、“教師科研能力”、“幼兒教育/學前教育”的研究較多。中高職專銜接期是幼師高專在科研上能否順利過渡的關鍵期,但目前極少有關注這一特殊階段幼師科研能力的研究,幼教科研正處于高度熱情卻又不知所措的尷尬處境。
2.高專院校本身發展需要
幼兒教育科學研究是幼兒教育的先導工作,是幼師高專的核心競爭力,但隊伍龐大的中職中專升格為高專后銜接期的幼兒教育科研工作是嚴重薄弱環節,在教育體系中占有很大比例。幼師教師專業發展由三階段組成,即職前師范院校中的師范專業學習,幼兒園崗前培訓和幼兒教師在職繼續教育。作為培養幼師的學府,幼師高專教師科研能力不僅影響了未來的幼兒園教師的科研基本素質,更是影響幼師高專自身核心競爭力量和未來發展實力。
3.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需要
2012年教育部《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第61條明確要求幼兒園教師應具備“針對保教工作中的現實需要與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的專業能力。2016年《幼兒園工作規程》第五十九條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當建立教研制度,研究解決保教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然而多數幼兒園教師是由高專院校培養,學生們的生源水平和就業后的業務能力一直是在幼師高專高度關注和擔憂的重點,更是無暇顧及幼師專業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畢業生在幼兒園就業后教師專業發展在科研這一環節上出現斷層。
二、幼師中高專銜接期教師科研能力現狀調查
(一)問卷調查
中高專銜接期教師科研能力現狀調查問卷(155份)
基本資料:年齡:__歲;性別:__;所教科目:__;學歷:__;職稱:__;工作量:__
問卷正文:1-13為單選題;14-16為不定項選擇題
1.學校升格后,您是否適應高校科研管理制度?
A非常適應 B比較適應 C適應 D不適應 E很不適應
2.您是否對科研感興趣?
A非常感興趣 B比較感興趣 C感興趣 D不感興趣 E很不感興趣
3.您對科研工作的態度是:
A非常積極 B比較積極 C積極 D不積極 E很不積極
4.關于高職高專院校將科研成果納入教師績效考核,您的看法是?
A必須 B應該 C可以 D不應該 E絕不能
5.如果職稱評定不考核科研成果,您將怎么對待科研工作?
A一定參加 B想參加 C可以參加 D不太想參加 E絕不參加
6.您是否有自己明確的研究方向?
A非常明確 B比較明確 C明確 D不太明確 E很不明確
7.您對自己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現狀與趨勢是否熟悉:
A非常熟悉 B比較熟悉 C熟悉 D不太熟悉 E不熟悉
8.您熟悉課題研究的基本程序嗎?
A非常熟悉 B比較熟悉 C熟悉 D不太熟悉 E不熟悉
9.您是否熟悉SCI/SSCI/EI/CSSCI/CSCD(任何一個都可以)?
A非常熟悉 B比較熟悉 C熟悉 D不太熟悉 E不熟悉
10.您對CNKI的熟悉度如何?
A非常熟悉 B比較熟悉 C熟悉 D不太熟悉 E不熟悉
11.您使用CNKI的頻率如何?
A總是 B經常 C偶爾 D幾乎不用 E從未用過
12.您是否熟悉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A非常熟悉 B基本熟悉 C了解 D不太了解 E根本不了解
13.如果指導大專生畢業論文寫作的話,您覺得:
A完全能勝任 B比較能勝任 C基本能勝任 D通過努力勉強能勝任 E不能勝任
14.您做科研工作的目的是:
A感興趣 B職稱評定 C提高個人科研能力 D完成工作任務 E其他:___
15.您參加學術方面的業務培訓或講座的目的是:
A感興趣 B職稱評定 C提高個人科研能力 D完成工作任務 E其他:____
16.目前制約和影響您開展科研工作的因素有哪些?
A缺乏科研意識 B缺乏資料 C缺乏信心 D缺乏經費 E體制不完善 F缺乏指導 G管理不到位H缺少科研帶頭人 I缺乏經驗 J工作量太大 K非制度因素 L其他:
(二)訪談調查
為了補充問卷中的不足,鎖定了“內蒙古民族幼師高專”30名不同年齡、學歷、職稱、學科和性別的教師進行了深度訪談,涉及以下五個問題:中高專銜接期科研適應;對幼師科研的認識;本校科研存在什么問題;提高科研能力的途徑以及對學校科研管理的建議等。
(三)結論分析
問卷調查、教師訪談與觀察結果一致,即升格后科研意識與能力薄弱,缺乏科研能力與信心。第一,制度不健全,機構能力不成熟,非學術性影響大。第二,教師科研理念滯后,做科研目的比較功利。第三,教師科研能力起點低,缺乏帶頭人,學實踐成果豐富,轉換不成理論成果。
三、幼師中高專銜接期教師科研能力提升反思
1.高校方面
第一,明確幼師專業科研工作的必然地位。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學的先導,但銜接期高專教師科研能力非常薄弱,同時隊伍又日益龐大,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所占比例重。第二,端正科研理念。擯棄“職稱為上,學術草草”的功利主義,潛心研究幼師教育教學工作。第三,執行過程中求方法,切不可徒有熱情苦于無法而失去信心。為此可以建設合理的科研制度;獨立的數據庫和信息平臺;開設科研方法課程;指導幼師專業畢業論文等。
2.幼兒園方面
第一,明確科研工作的必然地位,改變幼兒園保教工作僅停留于經驗主義的現狀。第二,端正科研理念。切不可簡單的認為科研工作是高校教授們的事情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打破專業和研究對象層次。建立健全并學習園本科研制度,普及科研法制意識。第三,執行過程中抓特色,做具有特色的幼兒教育科學研究工作,如民族特色、國學特色、蒙氏特色等。針對不同基礎的教師進行科研分層管理,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增強信心。
3.園校合作方面
目前幼師高專與幼兒園之間的銜接與合作工作并默契,高專幼兒教育專業畢業生去幼兒園工作,毫無幼兒教育科學研究法學習基礎,為幼兒園保教研工作帶來不必要的二次培養負擔。園校合作應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教學方面,杜絕兩個階段脫節現象,可聯辦教法等課程,共同解決雙方存在的問題。第二,實踐方面,高專在科研方法教學與畢業論文設計中結合幼兒園案例。第三,科研項目合作方面,高專要發揮學術職能,指導幼兒園的在職繼續教育。
參考文獻:
[1]金日勛.中專升格為大專后教學管理與科研管理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1(5).
[2]雷小生,劉淑春.高職院校教師科研素質現狀及培養對策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9(5).
[3]覃兵,莫明琪,唐巧.對高職院校教師科研能力培養的審視與思考[J].職教論壇,2010(15).
篇6
論文關鍵詞:本科法學教育;定位;應用型;
一、普通本科院校法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1.就業難,就業率低、失業率高
《200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法學大類畢業生就業率排名倒數第二,僅法學一個專業失業人數在全部本科專業小類中排名第一;高職高專畢業生法律大類就業率排名也是倒數第一。法學專業成了就業率最低、失業率最高的專業。確實目前法學專業學生就業存在著困境:就業環境方面,應屆畢業生考公務員面臨著多省聯考的機會限制、具備基層工作經驗的資歷限制、通過司法考試的資格限制和生源地限制,公務員考試競爭越來越激烈;就業競爭力培養方面,學生眼高手低,求職就業的能力訓練不夠;再加上地方本科院校沒有地緣優勢,社會影響力和輻射力遠不及其他本科院校,法學專業學生就業難顯得尤為突出。
2.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相脫節
實際上,在西方法治國家,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緊密聯系。法學教育是從事法律職業的必備條件。例如德國、法國等國家,接受法學教育是從事法律職業的前提條件,英國美國等國家,法學教育本質上是職業教育,接受法學院教育是從事法律職業的必由之路。而在我國,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處于分離狀態是不爭的事實,例如:部隊轉業人員可以安置到司法機關工作,法學教育不是法律職業的必備條件,不管什么專業,只要能夠通過司法考試,就具備從事法律職業的條件,法律職業也不是法學教育的目標。調查發現普通本科院校法學專業畢業生從事法律職業的不到50%,形成了學習法學的人數眾多而從事法律職業的人數有限的尷尬局面,造成法學教育資源的浪費。
3.法學教育與社會需求相脫節
我們調查發現在法學專業學生就業過程中存在著人找工作和工作招找人的矛盾,曾經有一則新聞報道說一個法學博士到法院工作后竟然連一起離婚案件也審理不了。形成這一局面的原因錯綜復雜,筆者認為應用型法學教育模式的缺失是關鍵。我國屬于大陸法系,教學注重對法學理論的研究,但是,法律工作卻尤為注重實踐經驗。學生畢業后,無論是到企業干法務,還是到律所當律師,再或者到法院、檢察院工作都需要大量實踐經驗,這也是現行法學教育和法律職業脫節的地方。
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法學教育的定位
我國目前法學教育規模大、層次多。全國除了五所專門的政法院校,幾乎所有綜合型大學都有法學院,除此以外,還有電大、自考的法學專業,涉及到專科、本科、碩士等層次。我國傳統的法學教育是培養學術型法學人才,形成了重知識、輕能力的明顯傾向,從近幾年法學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來看,存在培養出的法律專業人才與社會實際需要相脫節的弊端。關于本科法學教育的定位成了法學教育改革關注的焦點,對這一問題主要存在三種觀點。
1.精英教育
即認為普通本科法學教育應當是精英教育。美國對法學教育的要求比其他教育要求更高、更嚴格,其法學教育是典型的精英教育,這種培養方式要求學生在學習法律之前已經獲得了必要的人文社科知識,報考法學院的學生通常已經取得了學士學位,并且要通過法學院的考試。相當于我們國家的研究生教育起點。這種精英式教育源于美國人民對于法律近乎宗教般的信仰和對法治的真正制度要求。就我國目前的條件來講,照搬這樣的制度是不合適的。
2.職業教育
即認為普通本科法學教育就是培養法律職業人才的職業教育。這是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把法學教育當作職業教育,采用投師見習制(也稱師徒傳授制)的法學教育制度,在教學上一般采用判例教學法,法學教育帶有濃重的行業主義和實用主義色彩,特別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掌握法學基本理論知識。
3.復合型教育
即認為普通法學本科教育既培養學生的法律職業素養和能力,還進行相關學科基礎知識的傳授,為其進入研究生教育從事高層次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不論是在英美法系國家還是在大陸法系國家,一個完善的法律人才培養體制,既包括通識理論教育又包括職業技能教育。
筆者認為:我國傳統的本科法學教育是培養學術型法學人才,但目前法學教育的規模如此龐大,是不可能都進行學術化培養的,絕大多數本科畢業生將直接走向工作崗位,面對法學專業嚴峻的就業形勢,作為普通本科院校來講不應坐享其成或者坐以待斃,應找準定位,形成特色,以法律職業要求為導向定位本科法學教育,探索應用型法學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提升法學本科畢業生的就業能力,解決法律專業人才與社會實際需要相脫節的矛盾。本科法學教育的定位應該是分層次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法學教育應主要是為地方的經濟發展、法制建設服務,立足于實際,形成辦學特色,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法學教育的定位上不能照抄照搬。 轉貼于
三、本科院校應用型法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法律職業具有突出的行業背景和特殊性,我國新修訂的《法官法》、《檢察官法》、《律師法》對法律職業人員的從業資格有統一規定,要求都必須通過司法考試,自2002年開始實施的統一司法考試制度體現了法律職業內在規定性和同一性。法律職業共同體不僅是法律知識的共同體,而且還必須是法律職業素養和法律職業技能的共同體。一體化法律職業人才的培養模式缺失,結果導致盲目的人才高消費,專業不對口和萬金油式的人才過剩的現象并存。一體化法律職業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世界主要法治國家法律人才的培養體制包括四部分:一是法律的學科教育;二是統一的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三是統一的法律職業培訓;四是終身化的法律繼續教育。筆者認為本科法學教育作為一體化法律職業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既不能越位也不能錯位,根據法律職業的內涵應定為于培養應用型法學人才。具體實現路徑如下。
1.課程設置方面
我國現行的本科法學教育只考慮到法學教育的教育屬性和一般共性,將法律職業按照一般的社會職業對待,沿用社會通用人才的培養模式和采用普通的教育制度,其結果是所培養的人才不能適應法律職業的需要。因此筆者建議開設專業導讀課程,建起具有政法特色的全程化、專業化、體系化的就業指導體系;將就業指導的普及性與提高性相結合;將知識指導與能力訓練相結合。
2.教學內容方面
許多本科生畢業后不會辦案、不會起草合同,其原因在于法學本科教育缺乏必要的法律職業教育和法律實務訓練。因此筆者建議加大專業實踐課程的比例,應用型法學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目的在于對有志于從事法律實務的人進行科學且嚴格的職業訓練,使他們掌握法律的實踐技能及操作技巧,能夠嫻熟地處理社會當中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這就要求轉變教學觀念,加強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比重。完善實踐教學的方式和內容。②建設高質量的實踐教學基地直接關系到實踐教學質量、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備條件,法學院應加強和當地的公、檢、法機關的合作,在當地的司法機關建立學生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3.教學方法方面
在各年級學生的法學專業課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法,在本科階段的二年級,組織學生到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旁聽、觀摩法律實務活動;定期開展法律宣傳咨詢;進行法律文書寫作的集中訓練。三年級,開展模擬法庭審判;許多大學在實踐中摸索出了在校內建模擬法庭的成功經驗,從而使學生在學校里就能夠接受實踐能力訓練。建立模擬法庭輔助教學的目標是:通過模擬法庭演練,增強學生的法律應用能力,提高其法律職業技能。借鑒英美法系的診所式教學,法學專業學生就像醫學院的學生在診所實習一樣,可以接觸到真實的案件,在教師指導下學習處理,為以后從事法律職業積累實踐經驗。在掌握了一定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這個階段可以在各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四年級,組織畢業實習;完成畢業論文的寫作。綜合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有效地組織各個教學環節,提高教學質量。
4.師資隊伍建設方面
加強法學專業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提高教師實踐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學的實效性,避免紙上談兵,使學生能夠掌握法學基本理論知識,并得到邏輯推理和法律技巧的訓練,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兼職教師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一個手段,法學院可以聘請富有經驗的法官和律師,擔任實踐教學的指導教師,講授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讓法官和律師等指導教師將鮮活的經驗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接觸到真實的法律實踐。
5.考核、考試方面
篇7
論文摘要: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具有極大規模的教育形式,高校是我國成人教育形式開展的重要載體和實施場所,和本科教學一樣成為高校工作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各領域對法律人才的需要及法律職業人員所具備的知識和技能要求更高、更全面,成人高等教育模式如何切合實際,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全面的法律人才,本文就此問題進行思考。
“成人教育是由傳統的學校教育向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發展的一種教育制度,是在傳統的學校教育之外,對全體國民素質進行不斷的提高和發展的廣泛教育途徑,其形式、層次可以多種多樣,其內容可以無所不包。” 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具有極大規模的教育形式,高校是我國成人高等教育形式開展的重要載體和實施場所,和本科教學一樣成為高校工作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在我國高校成人高等教育中,已取得了許多成功的管理經驗積累,但是我國成人高等教育也面臨著教育觀念、辦學模式、管理模式全面改革和創新的新形勢。法律教育的準確定位,直接影響到我國合格法律人才的培養標準、培養規格、培養方式與方法等方面的定位。
一、我國法律教育的現狀及成因
隨著我國普通高校擴招的大潮,我國成人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法律教育的教學觀念、辦學模式、管理模式在新形勢變化之下顯得混雜和目標不明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觀念的應試性。參加成人高等教育的學生大部分已工作多年,社會閱歷比較豐富。隨著社會的發展,各行各業對人才素質和技能要求越來越高,所以想通過成人高等教育提高自己在各自行業的競爭力和優勢,而大部分行業評價和選擇優秀人才的標準在于工作人員所取得的學歷和資格憑證,這使得很多參加成教學習的學生急于就成,并不把學會知識作為重點,而是以獲得文憑作為目標;作為教學單位,高校成人教育借鑒了應試教育的模式,就教學內容和考試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在知識講解和知識傳授的全面性上有欠缺,偏重傳授知識和培養技能,而忽視人文素質的提高。
第二、辦學理念的商業化。在市場經濟環境的趨動下,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趨向于以經濟為主導,忽視成人教育的多功能性。原因在于隨著辦學機構增多,專業設置相近,學生生源減少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生源的競爭不可避免,為追求經濟效益,降低教學質量的弊端突現,使得許多原本重視社會效益嚴把質量關的辦學理念受到沖擊,逐漸以考試合格率的理念來指導教學計劃的實施。
第三、教學模式的非實際性。一是法學教育存在一種傾向,即法學教育成為法學理論的教育,這些法學理論往往脫離中國的社會現實,對實在法及其存在的問題關注不夠;二是法學教育過于偏重知識的灌輸,缺少對能力的培養,不能滿足法律職業的需要。相比之下,由于我國目前國家所屬的法律院校和法律研究機構的職位有限,對理論型法律職業的人才需求十分有限,許多成人高校辦學機構在課程設置及管理上,一切以普通高校為模板,教學內容陳舊落后,重視“雙基”教育,行政設置模仿普通高校,管得過死,脫離成教學生實際,這無法滿足他們提高學歷與“充電”的雙重要求,缺乏注重成教生學習背景和自身特點的人文精神。
一、 法律教育的應變對策及發展
1、利用高校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辦學優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通過市場調解,是有限的社會資源流向效益好的企業或部門,這樣必然會加快企業或部門之間的競爭,而企業和部門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資源的競爭,人的因素決定企業的成敗,要提高人的素質關鍵在教育” ,高校是法律教育的最主要載體,所以高校決策者應努力挖掘自身優勢,“要立足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戰略高度,應把成人高等教育納入到學校的重大發展方向中來。” 整合校內辦學資源,積極架構學習平臺,讓成教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真正地學會將專業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真正實現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化,目前以本科教學為主流的學習模式會發生變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普通高校應及時地調整辦學觀念,將成人高等教育與本科教學一起抓牢,逐步提高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平衡發展來實現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2、了解法律教育學習群體的內部結構,合理構造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學模式。高校法律教育學習群體可細化為幾種參與類型:一是在校學生,包括在讀本科生、大專生及中專生,在校學生為了在上學期間增強自身實力,積極通過學習第二學位來獲得社會競爭力的提高;二是在職從業人員,在這部分人中,一部分是專業法律在職人員,力圖通過再學習的方式實現“充電”,另外一部分是非法律在職人員,處于對法律的興趣或者獲取學歷的要求。
此外,緊密聯系市場人才類型需求,也是設置成人高等教育教學計劃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國市場急需以下幾種法律人才:一是熟悉涉外法律方面的人才,比如WTO法律人才、涉外律師,在全國十幾萬名律師中,能辦涉外事務的不過2000多人,能夠熟練用外語參與談判、簽訂合同的律師僅有二三百人,而且有一大半都集中在北京等大城市;二是擅長房地產方面法律的人才,這些人才除了要熟知關于房地產的法律法規,最好還要了解關于房地產方面的技術知識,像房地產按揭工作等;三是側重金融方面的人才,包括保險、投資、國有資產、期貨、證券等方面的律師、人;四是熟悉知識產權法的律師,除了掌握有關知識產權法的基礎理論外,還要關注國際上有關知識產權方面的最新發展情況。知識產權近年來不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都有新發展,而且還在不斷增加完善,所以必須跟得上發展。
法律教育學生的多樣性及社會對法律人才需求的多面性決定了高校決策者在制定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模式時必須采用人性化管理,以學生為主體,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應通過開放性和因材施教的管理模式,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的各個教育的基本環節,都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教學方法上要適應學生的特點,在教學內容上要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避免教條式的羅列知識點;在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上要體現學生發展的需要,授課過程中了解學生在平時遇到的法律困惑,以此作為案例,更好的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在教學的組織和管理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改變全日制教學中的只“教”與只“學”的刻板模式。
3、堅持以創新為核心,在辦學指導思想、師資隊伍建設、課程改革等方面堅持創新,體現創新精神,才能實現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的創新發展。針對目前法律教育中為教學而教學,只注重教材內容,沒有與現實法律化境相聯系的缺陷,這種人文精神的培養講成為法律教育的一大突破點。清華大學法學院許章潤教授認為,”法學教育培養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法律從業者群體…如何使法律人充盈著的人文精神融人到我們的法律理性中去,從而使法律和法學以生活本身作為服務的對象,以人性的認識和發揚作為法學教育所要培養的學生的內心素質。如何使法學教育充盈著人的情感,如何使法律人保持人的基本的常識、常理和常清,使法學和法學教育充盈著人道意義,這應該是所有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應當遵守和追求的一個目標。”
參考文獻
[1]何健.“普通高校擴招給成人教育帶來的機遇、挑戰以及發展對策”[A].科技信息.2008年第34期.
[2]王曉菁.“市場經濟條件下搞好成人教育的思考與探討” [A]. 科技信.2008年第35期.
篇8
她是一個開了17年車床的上海“退休女工”。從1968年第一天上班,她的工作就是一手搖著手柄,一手用模具制作各種圓形的東西。如今她仍住在20多年前的房子里,沙發、書柜、縫紉機擠滿了不到10平方米的客廳,紙箱、皮箱一直堆到天花板。退休后,王煉利拿到第一個月865元的退休金,她很清楚,自己其實跟大多數退休工人沒什么區別,僅夠滿足“小蝦小螺”的日子。但她從不甘心過這樣的日子。
曾經的理想變得很現實
從一開始,她就不愿接受“小人物”的命運。她從小的理想是當政治家,上初中時,她曾跑到華東政法學院看國際政治系什么樣。她天生對政治、外交這些“大事”感興趣。12歲那年,她甚至一個人跑去上海青年宮看秋瑾的血衣。她崇拜“英雄”。
只是,和大多數被淹沒的普通人一樣,生活沒有給她實現理想的機會――中止了她的學業。盡管她“學習很好”。16歲那年,王煉利進入一家大型造船廠當車工,政治家的夢想被日日轟鳴的機器一點點碾碎。書籍成了她寂寞歲月唯一的安慰。她偷偷借讀《復活》《安娜?卡列尼娜》,到上海交大找內部供應的《世界通史》,甚至自學代數、幾何。也因為愛讀書,有人背后稱她“精神病”。
1977年,王煉利在剛恢復的高考中考了高分,但因政審不合格,不得不再次回到機器旁。她的理想因此變得很現實:離開車床,不再做“圓疙瘩”。8年后,她又通過了17門課程的自學考試,成了四五千人的造船廠中第一個靠自學取得大專學歷的工人。
用數字改變命運
1988年,王煉利干起了工程預算、審計,整天跟數字打交道,她發現數字“像藝術一樣迷人”。她經常出沒于舊書店,搜尋老數據。每次到北京,她都要到國家統計局旁邊的一家專業書店,買大本的各種年鑒,收集數字。1994年,“全廠審價一支筆”的她因為不肯在一份工程決算價只有10萬元卻報價100萬元的決算書上簽名,被迫從國營船廠辭職。此后,她輾轉于私營企業、上市公司,所從事工作都離不開“用數字說話”。到2004年,她關于房地產、國企改制等問題的經濟論文先后發表,癟了多年的理想氣球又漸漸鼓脹起來,甚至有人稱她是“民間經濟學家”。她學會用“列昂惕夫矩陣”“無差異曲線”“科斯定理”這些專業術語,還能演算像天書一般奇形怪狀的數學公式。
起初,她的文章并不受內地媒體重視。于是她輾轉把論文投到香港,甚至放到網上。她經常給著名學者寫郵件,兜售自己的觀點。憑著一種鍥而不舍的勁頭,她的論文在圈內漸漸有了一定影響,博客的點擊率日漸增高。慢慢地,她也結交了一些經濟界的“主流學者”。她稱自己“也許是中國最著名的退休女工”,希望寫的文章能變成“傳世之作”。然而她的家人卻不這么看。她的論文,老公“一個字”也沒讀過,兒子也說“讀不下去”。
在兒子眼中,媽媽并不那么稱職。她精于數字,可上街買菜總是算錯賬,多給人錢。她不愛做家務,做飯、洗衣,等到萬不得已才去做。她也不像外頭說的那樣堅強,看《大長今》哭得稀里嘩啦。在熱衷談房子、股票、賺錢的親友圈里,大家笑她做這些事“虛無縹緲,不來錢”,更不理解她經常花3個小時到圖書館,復印一次資料要花200多元,實在“拎不清”。有人說:“退休了,抱個孫子享享清福多好。”她說,有比當奶奶更高興的事,那就是搞學術研究,那種樂趣“無法用言語形容”。按她的解釋,做這些事最直接的原因是,她要拿數據說真話,以反駁那些不真實的言論。
堅定走下去
她從巴金的葬禮回來后,更堅定了走下去的決心。1967年她第一次見巴金,38年后當她再見巴金時,老人已安靜地臥在玫瑰叢中,系著鮮紅條紋的領帶,永遠睡去了。在無數的挽聯中,她記住了一個:“用懺悔拒絕遺忘,以真話抗拒謊言”。她握著一張巴金閉著雙眼的木刻像,走出殯儀館,暗暗下定決心:“我一定說真話,一定。”
然而,一個退休女工在學術圈說出真話并不容易。她深深感到,中國的學術研究在某種層面已被當成待遇,而不是工作。搞學術研究成了“高層次”人的專利。偶爾,王煉利也會受邀參加一些學術會議。一次,她參加中國房地產稅務工作研討會,在介紹與會者的資料上,她被寫成了“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很多專家學者都對她示好,稱她“王老師”。但當她發言完畢對身份作更正后,一些專家學者的態度就有了變化。
她甚至破天荒地被邀請到復旦大學百年校慶的講臺,與她同臺演講的都是世界名校的教授、銀行的高級經濟學家。不過,翻譯介紹她時,說的是研究員,而不是“退休女工”。說到底,“復旦還是在乎我的身份。”她嘆了口氣。真正以“女工”身份登上清華大學的講臺,在她看來,那是值得終身紀念的日子:2007年11月19日。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一位教授知道她的身份,邀請她給研究生班講了兩個多小時的課。她第一次真正成了“王老師”。當然,王煉利明白:這樣的邀請,純屬這位教授的個人行為,校方并不知情。即便如此,她也知足了。10年前,她第一次到北京,就曾暗暗發誓:自己終有一天要進北大。“北大沒進,進了清華,也不錯!”她笑著說。
偶爾,她也會感念“女工”身份帶給她的一點兒幸福感。因為“女工”,她被人稱作“自由學者”。她也足夠“自由”,不用服從老師觀點,擔心越了門派,也不用在乎主流不主流,而只在乎“對不對”。“女工”的身份還幫助她完成基層的市場調研。為了弄清楚保險行業的一些黑幕,她參加了保險經紀人培訓,后來,就此寫的文章還掛在一些保險公司的網站上。但更多時候,她對“女工”的身份感到無奈。她的名片“空蕩蕩的”,沒有職稱、單位,只有名字、電話。她說,郎咸平的名片也這樣,但人家是名人,完全有資格空著,而自己實屬無奈,難道名片上寫“退休女工”不成?
這位被稱為“工人經濟學家”的退休女工,一心想成立一家依托數據的咨詢公司。她開口談的,是如何給民營企業指“致富的路”。她寫的文章,論述的是解決千萬人住房問題的大道理。
篇9
論文關鍵詞:獨立學院;法學專業;培養目標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加快,法學也經歷超速、超規模發展,呈現出一片貌似“繁榮”的景象。然而,“盲目繁榮”缺乏層級性差異性的法學教育,在不能滿足社會對法律人才的不同需求,同時出現了法學人才“過剩”,一些特殊需求的法律崗位苦于招不到合適法律人才,而法科學生就業遭遇前所未有的艱難。2009年6月10日,麥克思公司了《中國大學生畢業就業報告(2009)》,這本被稱之為就業藍皮書的報告讓諸多媒體得出了一個結論:法學是目前高校中就業率最低、失學率最高的專業。法學專業嚴峻就業形勢,并不能簡單地歸咎于法學辦學規模,不同層次的法學專業無差異的培養模式也是造成法學人才過剩的重要原因。目前,絕大多數獨立學院開設了法學專業,其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模式一般套用母體院校:人才目標定位相同或高度相似,培養方案幾無差異,課程體系和專業教材并無二致,忽視了獨立學院自身特色、學生的個體特性及其自身教學師資保障等因素,使獨立學院法科畢業生在與普招法科學生形成“同質”競爭中處于不利或劣勢境地。不少獨立學院法學專業萎縮,有的獨立院校不得不停辦法學專業,并非是獨立院校法學專業沒有生存與發展空間,而是獨立學院法學專業培養目標定位模糊或定位不合理情況下,法學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方案缺乏個性與特色,課程體系設計和教材選用不合理,教學方法傳統缺乏探究互動的教學理念所致。
二、獨立學院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現狀分析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及基于目標定位下的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課程體系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要素形成特定的人才培養模式。獨立學院法學專業因設立的歷史較短,缺乏相應的辦學經驗的積累,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沒有反映獨立學院自身特點,沒有與其他法學專業人才形成一定的層級性、差異性。當前,獨立學院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課程體系構建基本上套用母體院校,因缺乏應有層次差異性,所培養出的法學專業人才在嚴峻的就業競爭中處于明顯劣勢。
首先,獨立學院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當前,三本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普遍存在“高而空”現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人才培養模式制訂的基礎,什么樣專業的培養目標決定了什么樣的培養模式。目前,我國獨立院校法學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主要存在兩種錯誤傾向:一是定位過高。絕大多數獨立學院法學專業依附于母體院校辦學,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多套用或照搬母體院校,導致兩者之間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趨同,沒有反映獨立學院自身法學教學資源與生源基礎的實際情況。如將獨立學院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法律人才,要求掌握法學的基本理論知識,了解國內外理論前沿,能夠從事法律實務、法律教學科研等方面的工作。此培養目標定位相對于獨立學院法學專業人才培養而言,顯得太籠統、太抽象,因目標“高而虛”,培養出來的人才成了“夾生飯”,既不是理論人才也非應用人才,其人才培養目標最終無法落實。二是定位過低。有的獨立學院將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與民辦職業院校混同,只強調某一司法技能(如速記技能、調解技能、執行技能)的訓練和培養,將法學本科人才培養與大專、中專混同,降低獨立學院法學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所培養的法科畢業生過于大眾化普法人員,既不具有必要法律職業所需的法治理念、基本理論基礎,又不具有必要法律職業素養和法律執業技能,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需求。
其次,趨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反映在課程設置缺乏必要的差異性和特色性。由于獨立學院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沒有體現其層級差異特征,反映在課程設置上簡單套用母體院校課程體系。教育部頒布了《全國高等學院法學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基本要術》,明確了14門課程的基本知識點、基礎理論和基本應用。實踐證明這些課程對培養理論性、復合型法學本科人才有效,但對獨立學院三本法學人才培養而言,理論課程偏多、法律職業技能課程較少,有的課程社會聯系不夠緊密,如中國法制史、外國法制史等課程,而相關課程內容在實踐中根本用不上。此外,課程結構不合理,理論與實踐技能課比例安排失調,目前獨立學院法學專業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比在2∶8或3∶7左右,普遍存在理論課程較重、實踐課程偏輕的傾向。此外,課程體系中選修課設計不合理。選修課相對必修課來講,所占比例太小。在選修課程中,限選專業課較多,實用性選修課較少。這種課程體系設置束縛了學生個人特長的發展。選修課的設置旨在讓學生自主選擇課程,照顧到不同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特長,滿足其個性發展的需要。但為數不少的獨立學院由于硬件設施和師資的限制,選修課開出困難,學習內容過于固定統一,導致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根據個人興趣和特長進行自主選擇和個性發展,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差異性。
再次,趨同的人才培養目標還反映在教學內容、方法和教材選用上存在不合理。在教學內容上,理論說教內容為主,法律職業技能實踐教學內容較少。教學方法上多課堂教學,一般采取“一言堂”講授式,沒有引入探究式教學方法,教學缺乏互動性,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參入性。專業課程教材基本上沿用母體院校教材,多為針對普通法學本科專業的統編教材。目前,三本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法學專業本科教材內容過于理論化,缺乏案例分析,缺乏法律職業技能訓練內容的教材。
三、獨立學院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及實現途徑
獨立院校法學專業要培養出核心競爭力法學專業人才,需根據自身資源與優勢,對三本法學人才培養目標作出合理層級定位,由此進行系列有針對性地改革和創新,以契合社會不同層級差異法學專業人才需求和地區行業需要。
首先,合理確立獨立學院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獨立學院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定位為培養滿足社會層級需求的法學應用型職業人才。該目標的實現需構建差異化具有特色的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獨立學院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人才培養方案特色不鮮明,與其他法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混同,導致法學專業人才同質競爭激烈,加劇獨立學院法科學生就業競爭劣勢,壓縮了獨立學院法學專業生存和發展空間。法學應用型職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使獨立學院法學教育能揚長避短、發揮自身優勢,培養出滿足社會多元需要的法學人才。圍繞法學應用型職業人才培養目標,制訂差異化特色人才培養方案,打造出契合社會需求的“差別產品”,拓展獨立學院法學專業發展空間,使獨立學院法科學生在人才競爭中勝出。
其次,構建應用型法律職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一是減少理論課時,增加實務性實踐教學課時。一般法學院校法學專業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比例一般設定在8∶2或7∶3左右。獨立學院法學專業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比例可擴大至6∶4或5∶5左右,依據獨立學院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著重訓練三本法學學生法律職業素養與技能。二是取消原來專業方向限選課,增設實用性強的選修課,尤其是增加法律職業技能選修課,學生必須從中選修最低要求的學分。三是充分發揮課內課外、校內校外教學活動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可嘗試面向地區、面向法律實務部門、具體崗位需求與當地相關部門或行業聯合辦學,試行“學徒式”實踐教學。四是結合社會行業需求,法律專業方向更加細化,按不同專業方向需求開設相關的具有行業特色的實用課程。
篇10
關鍵詞海峽兩岸五年制高職比較研究
臺灣的五年制專科(以下簡稱“五專”)和大陸的五年制高職是同一種學制不同的名稱,即專科層次的職業技術教育,屬1997年版《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中的第三級第一階段的5B;其形式也是一樣的,即招收初中畢業生入學,在校學習五年,經考試合格者,發給大專畢業文憑。這樣一種學制在臺灣稱為“五專”;在大陸,1985年剛試點時稱為“技術專科”,也稱為“四五套辦”,而現在則稱為“五年制高職”。
臺灣現有五專69所,占全部專科校的89.6%,1994年,臺灣五專在校生135260人,占專科生數的66.2%。可見,五專是臺灣專科教育的主流。
海峽兩岸五年制高職發展簡史
五年制高職的形成
19世紀后葉,近代意義上的職業教育在我國誕生,其標志是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船政局附設的船政學堂。1902年8月清政府頒發《欽定學堂章程》(壬寅學制),是中國第一個由國家正式的近代學校系統。在這個系統中,職業教育以實業學堂的形式構建了初、中、高三個逐級遞升的層次。壬寅學制雖經公布,但并未實施。而在全國實行的第一個完整的近代學校系統是1904年1月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初步構建了以普通教育,師范教育和實業教育為三條主干的國民教育體系。在實業教育體系中有五年制高等實業學堂,這是我國五年制高職的雛型。
1904年1月,清政府還頒布了《奏定實業學堂通則》,將實業學堂分為高中初三級。隨《通則》同時頒發的《奏定高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規定,招收普通中學畢業生入學,學制分為三年、四年、五年和五年半四種;商船業中機輪科為五年。筆者認為,機輪科是我國最早的五年制高職的專業,標志著我國五年制高職的誕生。
2、五年制高職的消失1912年,中華民國第一個《學校系統令》公布,史稱“壬子學制”。在這個學制中,實業學校分為甲乙兩種,程度分別等于中學三年級及高小畢業水平,可視為中初級職業教育。為充實學制,教育部以學制公布至1913年8月,又陸續頒布了各種學校令,如《實業學校令》、《實業學校規程》。因與壬子學制有所差異,故綜合后確定一個統一的新學制,史稱“壬子一癸丑學制”,一直推行到1922年新學制的誕生。在“壬子一癸丑學制”中,實業教育雖得到了加強,如甲種實業學校從原來低于中學程度提高到平于中學程度,但五年制高職隨之消失。
3、五年制高職的再生
1912年10月,教育部公布《專門學校令》。《學校令》第一條就明確指出,專門學校的宗旨是“教授高等學術,養成專門人才”(5)。筆者認為,這是我國普通高等專科學校誕生的標志。1913年8月,教育部公布《實業學校令》和《實業學校規程》,明確實業學校的宗旨是“教授農工商業必需之知識技能”,并將實業學校分為甲乙兩種。甲種是“施完全之普通實業教育”,乙種是“施簡易之普通實業教育”(6),其程度分別相當于清末的中、初等實業學堂。而作為高職的高等實業學堂則歸人大學系列的專門學校。(7)。這是我國首次明確高職屬大專層次的高等教育,這是優點;其不足之處在于難以區別5A、5B這兩種專門學校。
《實業學校令》第九條規定“農業工業等專門學校,依本令規定,附設甲種程度之學科者,為甲種實業講習科。”筆者認為,這條規定開了我國專科辦中職的先河,也可以說是現行五年制高職的“四五套辦”學制的雛型。
1922年11月,由黎元洪以中華民國大總統名義頒布“壬戌學制”,亦稱“六三三四”學制。這個學制基本符合中國兒童和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但就職業教育而言,明顯存在不足之處:盡管有五年制的專門學校,但高職仍沒有獨立設置,而以專門學校代之。專門學校有兩個接口,一是與中職接口,這類專門學校為5B;二是與高中接口,這類專門學校為5A。
1928年5月,在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重新制定《中華民國學校系統》,將職業教育分為初、高兩級。所謂高級職業學校相當于中等教育水平。這次會議還將“專門學校”改名為“專科學校”,一直沿用至今。此時的專科學校主要與中職銜接,屬5B性質。
193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會議后,在專科學校中設有招初中畢業生,修業期五年的專業,同年起先由音樂、藝術、蠶絲、獸醫等科先行,再推廣于工科專科學校。這樣,五專首次出現在學制圖中,此時五專屬5B性質。實質上,五專是專科教育中的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中的專科教育。因此,五專與高工專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具有較大的相關性。
4、五年制高職的發展(1)大陸五年制高職的發展
1983年11月,高教二司選擇少部分工科學校試辦五年制專科教育(9)。這是五年制高職發展的前奏曲。1985年7月,國家教委職教司同意航空工業部、國家地震局和上海市的三所中專學校試辦五年制技術專科,這是現代意義上的五專誕生的標志,而且是按5B要求進行教學,突出職業技術教育性質。經過十年艱苦探索,1995年5月,國家教委在試點學校之一的上海電機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召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試點工作總結交流會”,充分肯定試點的成果,并為后來者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經驗。1994年10月和1996年6月,國家教委分別批準成都航空工業學校、大連海運學校等18所中專校試辦五年制高職班。目前全國共有22所學校舉辦五年制高職教育,并于1996年11月成立了“全國五年制高職教育學校協作會”,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2)臺灣五專的發展(10)
1948年,臺灣試辦五年制農業職業學校。同年,教育廳批準創辦五年制“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至1950年8月正式成立,這是臺灣第一所五專學校。1966年6月,臺教育部頒布五年制高級農、工、商、家事等四類職業學校教學科目暨“五年制高級職業學校設置辦法”,并于當年第一學期試辦。1968年秋,五年制職業學校全部停辦。隨著臺灣經濟發展,專科學校培養人才已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因此,政府鼓勵私人或財團興辦五專。這樣,臺灣私立五專學校迅速發展起來,至1985年,69所五專中私立有4所,占71%。這一點明顯與大陸的五年制高職不同:國家教委批準的22所學校沒有一所是私立的。
臺灣為簡化學制,曾就“三專”存廢作過研究,大多數意見贊同停辦三專。原三專改制為學院或技術學院。因此,目前臺灣專科以二專、五專為主。二專與中職接口,五專與初中接口。為強調五專的職技性質,臺教育部在1968年將專科教育從高教司劃歸技術職業司領導。
海峽兩岸五年制高職狀況的比較1、學校數及科類
臺灣的五專分為農業、工業、商業等12個類別。大陸的五年制高職分為工業、交通、海運和通訊等4個類別。
2、教學計劃及課程設置
臺灣為發揮五專的功能,于1967年9月制定五年制共同必修科目表。1971年9月又單獨修訂五年制工業各科科目表,1975年12月起對五專課程進行第二次(工科為第三次)修訂工作,課程標準于1977年6月制定公布。五專采用學年學分制,至少須修滿220學分,分配如下:(1)共同科目:語文學群42學分,社會學群12學分,數理學群10學分,藝術學群4學分。(2)專業科目(專業基礎科目及專業核心科目),72學分。(3)校訂科目(相當于大陸的選修課):80學分(其中必修科目最多不得超過70%)。
大陸1985年試點時三所學校因專業不同,難以統一課程。當五年制高職學校增加后,為統一課程創造了條件。1997年5月,全國五年制高職公共課開發指導委員會成立,著手對語文、英語、數學等六門課程進行開發。1998年1月,全國五年制高職專門課指導委員會成立,著手對專門課進行開發。目前,公共課和專業課教材有的已開始使用。大陸的五年制高職尚未實行學分制。
臺灣五專的課程設置,早在1967年就已制定,后經五次修訂,體現出的特色主要有:(1)增加課程彈性、發展學校特色;(2)理論與實踐兼顧,并加強實作教學課程,提高學生技術水平;(3)擴大通識課程領域,加強學生人文素質;(4)注重五專與高中、高職(即大陸的職高)課程的銜接,以利學生互相轉學。以機械材料工程專業為例,按三段式設置,分別稱為“共同科”、“專業基礎科”、“專業核心科”。共同科由語文、社會、數理和藝術等四個學科群組成。專業基礎科由數學、物理、化學等三科組成。專業核心科由材料力學、機械材料、熱力學等10門理論課、電機實驗和機械材料試驗等2門實驗課以及工廠實習、專題制作等2門實踐課組成。
大陸五年制高職的課程設置,以我校機械制造工藝與設備專業為例,過去也采用三段式,現在則逐步采用模塊式,由公共、機械、電、計算機和選修等五個模塊組成。
臺灣五專的共同科目,相當于大陸的基礎課,它以“學群”形式出現,是一大特色。但就其具體課目來看,與大陸基礎深并無很大差別,如語文學群包括中文、英文兩課;社會學群含有法學概論、憲法、職業道德教育等課;數理學群有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等課。這些課目,大陸的五年制高職亦開設。當然。因政治體制不同,屬社會學群的課程的授課內容是不相同的。
臺灣五專設置課程數共有30門,大陸五年制高職設有34門(不包括選修課),在數量上相差不大。差別在于課程的安排,臺灣五專的理論課集中在前三年,后二年很少,且從第4學年第二學期起一直到畢業的一年半內不再安排理論課,全部用于實驗和實習。而大陸五年制高職的理論課一直要上到第五學年第二學期的期中,留出最后半個學期用作畢業設計。
三、海峽兩岸五年制高職發展前景的比較(一)臺灣五專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臺灣學者的研究認為,五專已面臨諸多問題,1984年后,曾提出五專教育學制的存廢問題,可見問題之嚴重。影響五專發展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1):
1、入學原因。學生報考五專最優先考慮的因素是不必再受升學競爭之壓力,還不能以高教育品質來吸引學生。學生入學前對各專業的教育目標及教學內涵不甚了解,也未能確定比較符合自己興趣的專業。
2、課程。實習課程、專業課程和一般課程的內容僅小部分能適合就業需要,尤以一般課程最為嚴重。實習課和專業課的課時數不足,而一般課的課時數則過多。
3、教材。五專后二年專業課采用大學教材,前三年正考慮使用職高教材,也就是說,沒有自身的教材。
4、師資。五專高年級的師資才學不足。
5、轉科與轉學。多數五專學生曾有轉科(即大陸的專業調整)或轉學的意圖,但大多數學生未能達到目的。在校生轉科最主要因素是所學專業不合自己的興趣。轉學的最主要因素是學校辦學成效差,學生對學校不滿意,故要“跳槽”。
6、就業。部分工科類五專畢業生在1973年以前曾高度發揮作用,獲得社會重視。但以后因臺灣經濟衰落,普遍供過于求。另外,由于大量增設專科學校,使專科畢業生超實際需要,形成就業困難。
7、學習動力。約有40%的五專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意愿降低,主要原因:一是學校教學效果差,二是所學專業不合自己興趣,三是學生就讀時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修業年限長又在同一環境為時過長,易產生怠惰心理。
8、收費。五專的前三年課程與職高相近,但學生的學雜費按專科標準繳交,收費不合理。
9、私立學校。臺灣私立學校經費籌措困難,導致教育質量下降,也影響五專的聲譽。
10、服役。五專男生畢業后要入伍服役2年,這樣延長了就業時間,且二年股役后再就業,學校所學知識與技術已不適應用人單位需要,造成教育資源浪費。
11、文憑。五專學生盲目追求文憑,許多學生到了四年級就放棄專業課程而上補習班,準備到大學插班,有的甚至考取跟自己過去所學完全不同的科系。畢業后五專學生紛紛改行,對自己所學專業無法學以致用。
為解決上述問題,臺灣學者提出了改進建議,主要有:
(1)、改進教育制度。試行彈性學制,即學生修完前三年課程后,允許其選擇就業或升學,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根據專業特點,調整修業年限,以三年制為主流。教育目標多元化。
(2)、改進教育管理。加強招生前宣傳工作,使學生更了解五專教育。暢通五專學生轉學、轉科的渠道。提高師資素質,制訂進修計劃。對才學不足的高年級師資調任前三年基礎教育課程。進行課程改革:一是確定合理的各專業課程課時數,二是改革不適應就業的課程內容,三是課程設置采用前三年為共通性課程,以奠定基本技術為主,后二年為專業課程,以培養管理及工程設計才能為主。專家建議核心技術課為40%,社會經濟知識課為8%,意見溝通的技術為10%,應用數學與科學為20%,專業課程為22%,也即一般共同性的科目約78%,專業性的科目約22%。四是按“能力本位”編寫教材。一些專家還在設計按未來學為重心的新教材,以取代靜態、傳統教材。
(3)加強教育評價,使評價工作制度化。
(4)制訂合理的收費標準。
(5)加強私立學校經費的資助。
(二)大陸五年制高職的發展問題及對策1、確定合適校數
大陸的五年制高職學校僅為臺灣的五專的三分之一多一點,應該再擴大。五年制高職規模擴大,并不意味著全國現有3204所中專校全部都來辦高職,還要考慮學齡人口狀況,五年制高職著重考慮初中人口狀況。以上海為例,初中適齡人數在1995年是高峰期,達到59萬人,以后呈下降態勢,到2008年跌入低谷,只有28萬人,還不到1995年的50%,再往后,又有所回升。由此可見,國家教育部要加強宏觀調控,在全國確定一個合適的學校數。
2、改革教育觀念
五年制高職從中專脫胎而來,又參照高工專而成長。因此,在教學計劃、專業設置、課程等方面或多或少顯現出中專或高工專的痕跡,亟待改革。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改革教育觀念,擺脫“學科中心”論束縛,樹立“能力中心”的觀念。教育是發展人的個性的過程。筆者認為,注重學生個性發展的“人格中心”思想更符合面向21世紀高職的發展。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在“人格中心”教育觀念指導下,情商教育,創新教育等才能得以實施,學生的個性特長和潛能才能得以更好發揮。小平同志、江總書記都很重視創新。五年制高職從現在起就要積極營造創新氛圍,培養具有創造能力、創業精神的學生,使五年制高職更好展示自己風采。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高職教育應適當加強理論知識的傳授。這既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我國政府1994年公布的《中國21世紀議程》中已經提出“加強對受教育者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灌輸……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貫穿于從初等到高等的整個教育過程中”。當然,也要貫穿在五年制高職教育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筆者以為,這四大支柱強調的是能力培養,與高職教育十分匹配。五年制高職應圍繞四大支柱設計、組織教育教學過程,以培養一代新人。當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像使用紙和筆一樣方便時,職業教育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難度會下降,不必花很大功失去訓練,也就減少了實訓課時數,而可讓學生更多去學知、學做、學生活、學生存,去培養創新能力。
3、借鑒臺灣經驗
臺灣五專在辦學過程中的有些做法和想法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根據大陸的實際狀況,主要有:
(1)試行彈性學制。我們可將臺灣五專的做法稍作改動,前四年進行理論學習與實驗訓練,第五年集中進行實踐性訓練或上崗鍛煉。這樣,也有利于提高教室的利用率。
(2)加強招生前宣傳力度。這一點很重要,學校應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不失時機地恰到好處地推銷自己。到了招生之前,更要加強力度,使更多考生及其家長了解學校,報考學校,從而增加報考的人數和提高生源的質量。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大專會計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