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累作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10:04: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積累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提到語文,大多數學生都認為作文是一塊很難啃的骨頭。學生一寫作,嘴里就念著:作文難,作文難,提起作文就煩心。難道作文就真的那么難嗎?事實并非如此。學習要靠積累,作文也要靠積累。古語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談的就是積累,字、詞、句要積累,寫作材料更要積累。只有積累了豐富的材料,才能寫出佳作來。由此可見,寫出佳作就需要積累,積累是寫出好文章的必要條件。
首先,生活的積累。要讓學生寫好作文,就必須深入生活中,投身大自然的懷抱,讓學生在多彩的生活中去挖掘取之不盡的素材。比如媽媽經常提醒你:“熱了就把外套脫了!”“做作業要專心!”“把頭抬高!”其中包含了多少關心和愛護啊!再比如開個家庭聯歡會或者來做個小游戲,家人的表現一定各不相同;最近,家里面誰最開心?誰做的家務事最多?你仔細觀察了嗎?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那么,家里的樂事、趣事、煩心事,事事可入文。只要學生用心去觀察,那么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句神情的祝福,雨中送傘的情景,深夜相伴的燈光,都會成為令人感動可寫的內容。關注生活,還可以積累生活中許多鮮活的語言。如諺語、俗語、歇后語、寓言、民間故事。讓生活的源頭活水滋潤學生的作文心田,就一定會讓自己的文章增添色彩。
其次,課本的積累。學生語文課本的文章是經過許多知名專家深思熟慮,反復篩選檢驗的名家精品。那些文質兼美的名篇將我們帶進了神奇的世界,向我們展現了豐富多彩的畫卷。作品中所表現的豐富內涵,巧妙構思,精美語言為學生積累提供了許多寶貴的資料。在課本里有抒寫認識感情的精彩篇章,有文情并茂的寫景名篇,有引人深思的哲理文章,有豐富的題材,多樣的文體,引人入勝的情節。在課本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體會到人間的親情偉大,了解到不平凡的探險之旅,走進廣袤的人文世界,從而得到語文的滋養和審美的陶冶。課文中豐富的詞匯,優美的文句,特別是古典詩詞中的名言警句以及說理抒情寫景名段名篇,要求學生去背誦,能做到爛熟于心,出口成章。中考高考的佳作很多材料就是來自課本。比如:2000年廣東一考生作文《答案》這樣寫:“如果有人問'春天是怎樣的?'。有人會說'草長鶯飛,雜花生樹';白居易說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蘇軾說是'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像這樣運用課本材料的例子舉不勝舉,也更好地說明;豐富的課本積累能讓學生作文錦上添花。
再次,閱讀的積累。這里提到的閱讀是指課外書籍的閱讀,由于課堂的時間有限,內容有限,學生就有必要閱讀課外書籍,來獲取更多更好的積累。尤其是閱覽名著,可博采眾人之長,讓學生得到豐富的積累,吸收古今中外優秀的語文素養。同時,學生閱讀的經典名著以及當代美文,應采取正確的方法,既能把握時代的脈搏,又不至于在書海中迷失方向。學生在書海中遨游,可以去探索奧妙無窮的大千世界,去欣賞祖國優美的語言文字,去享受知識,享受語文的樂趣。“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多讀書,讀好書,大量的課外閱讀積累為寫作夯實了基礎,學生在寫作中就會文思如泉涌,大放光彩。
最后,傳媒的積累。當前學生接觸最多的傳媒應該就是電視。由于看電視,學生的獨立性、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進一步加強,電視中有很多節目令學生大開眼界。他們通過電視的廣闊視野,從電視熒屏上學到的底細不亞于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從一定意義上講,電視是孩子們的第二家庭,第二課堂,為他們打開了一個精彩的世界,也給他們汲取營養,積累材料提供了很好的平臺。電視中一些優秀的電視欄目,如“探索發現”、“焦點訪談”、“百家講壇”、“藝術人生”等等,可以讓學生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關注周邊的五味生活,培養自己的良好品質。在觀看電視過程中,可以積累和品位自己喜歡的節目導語、歌詞、流行廣告等。把他們運用到寫作中去,就別有一番滋味,又多了一道美味佳肴。學生生活的范圍較狹窄,教師就要鼓勵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親身感受體驗生活,將自己對人生,對自然,對社會的發現、理解、感悟積累下了,把觀察所得變為自己的生活經驗,把自己所讀的,所看的化為自己的東西,寫作就會左右逢源,言之有物,文章就更能光彩照人。
篇2
關鍵詞 素材;意蘊;積累
一、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留心生活
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和體驗,是積累素材的最佳途徑。留心觀察,用心想象,細心體會。對可喜可悲,可憎可愛的人和事要“情動于衷”,才會“不吐不快”,有如活水源頭,泉涌不止。就如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感情世界的波折,只要留心觀察,用心品味,你會發現所有的一切都可成為寫作的素材。品讀生活這部無字書,永遠有說不完,道不盡的意蘊。同窗情,班級里的趣聞樂事,家庭的煩惱與抗爭,社會的時常與留俗,世界的和平與沖突,這一切都會在學生心里留下點滴,產生共鳴。
二、指導學生學會閱讀積累
我國古代文人曾有“勞于讀書,逸于作文”之說,并這樣來描述兩者之間的關系:“讀書如銷銅,聚銅火爐,大鞴扇之,不銷不止,極用費力。作文如鑄器,銅既銷矣,隨模鑄器,一冶即成,只要識模,全不費力。”只有“勞于讀書”,方能“逸于作文”。 葉圣陶曾把閱讀與寫作比喻為“吸收”和“傾吐”的關系,不吸收豐富的養料,就寫不出好的文章。“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中國人也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講的就是閱讀對于提高學生作文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要擴充作文素材,是必須要進行廣泛閱讀的。“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見微知著,才能源頭有活水。我們寫好文章必須有豐富的閱讀積累,只有閱讀積累豐厚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泉、筆下生花。
三、指導學生學會素材積累方法
1.指導學生如何積累寫作素材
寫作的素材來源于寫作者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就是自己的見聞和感悟。如: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感情世界的一喜一悲;班級里的趣聞樂事;家庭的煩惱與抗爭;社會的流行與凡俗等。只要是能夠觸動心靈,無論是大事小事,都可以作為寫作的素材。間接經驗就是讀到的、看到的、聽到的各種各樣的事件。如:課內課外閱讀的書報雜志;看到的電影電視節目;還要聽別人講許多故事等。
2.指導學生歸納梳理素材的方法
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以后,還需要對其進行歸納梳理,以便于在寫作時運用自如。對素材進行歸納梳理的基本方法是進行分類。對素材進行分類的標準很多,如:寫景的、寫人的、寫事的等。可以讓學生根據他自己的情況來決定,教師只需加以簡單的指導就可以,比如,外貌、心理、神態、肖像、動作等可以歸納為寫人類;班級里的趣聞樂事;家庭的煩惱與抗爭等歸為寫事類等。
3.指導學生加工整合素材的方法
歸納梳理好的素材,還需要進行加工整合。同一個素材,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就可以用來表達不同的主旨,比如,神農嘗百草的故事,既可以用來論證開拓創業,又可以用來論證敢于實踐,還可以用來論證不斷求索。只要勤于動腦,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去對一些典型素材進行分析和加工整合,就會發現,許多的素材都是多功能的,可以用來表達不同的主旨。
4.指導學生恰當地運用素材
篇3
沒有積累,不會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沒有積累,必然是井底之蛙,見淺識窄;沒有積累就不可能萬貫余財,左右逢源。人生的成功也離不開一步步的積累 …… 所以,人人要學會積累,積累知識、積累經驗 、積累人生……
所以,人人要學會積累。例如,積累知識,如果一個人,沒有一點知識,那么這個人說話會語無倫次,別人聽不懂他說的話。一個沒有知識的人,會變得越來越笨拙。別人提出的問題,就一問三不知。這樣,你就體會到積累知識的重要性。
積累經驗,如果XX干什么事失敗了請不要灰心,我們可以吸取別人的經驗,然后在總結總結我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
積累人生,人生是人生中的主題。在這條道路上有悲 、歡、離、合。如果我們積累人生的經驗這樣就不會走入歧途。
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積累是不可缺少的!
篇4
關鍵詞:讀 記 積累 作文 素材
初中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是其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作文是學生語言能力、知識水平、思想素質、思維習慣等的綜合反映,是語文教學關注的焦點。
然而,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很多初中生的寫作內容虛假、空洞、乏味,作文中常常出現“假”、“大”、“空”、“抄”的現象。當務之急就是引導學生不斷積累作文素材,讓學生寫出有血有肉、有真情實感的作文來。
一.觀察生活、體驗生活
作文素材來源于實際,來源于生活。而初中生的經歷少,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簡單的生活方式讓他們沒有太多的生活體驗與感悟。觀察是寫作的門徑,一切外部信息要通過觀察才能進入大腦。只有熱愛生活并且善于觀察的人,才能從生活中發現許多可寫的素材,并產生強烈的寫作愿望。我們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多觀察、多思考。
1.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做什么事情就有了內驅力。觀察興趣是慢慢培養的。在日常生活中,我注意觀察,寫觀察日記,把一些觀察日記拿出來與我的學生分享,讓他們在分享到一些趣聞趣事時激發起觀察的興趣,希望自己也能把看到的一些新奇事物記下來與老師和同學分享。
學生邀請我和同學們分享他們的觀察日記時,我總是很高興地聽,及時表揚他們無私奉獻——愿意把自己仔細觀察得到的原始寫作素材拿來與大家共享。如果有可能,我希望他們帶我和大家一起去共觀察同分享,然后我針對學生觀察得到的記錄提出一些觀察及記錄的修改建議。
2.引導學生學會觀察。
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時捕捉新鮮的有意義的目標。引導學生觀察某一具體事物時,首先明確觀察的目的,使學生觀察能有的放矢。要求學生注意觀察的方法和順序,進行有條理地觀察。同時注意有重點地觀察,觀察要細致。觀察過后要寫下觀察記錄。
沒有聯想就沒有創造,沒有聯想就沒有創新。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時,應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進行積極的思維,展開豐富的聯想,從而在腦海中生成種種畫面。
3.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學生對觀察產生一定的興趣,掌握一些觀察的方法之后,我們要經常督促學生細心觀察,寫觀察記錄,并且在書寫觀察記錄時最好結合自己的思考,努力在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時,能看透事物的本質。長此以往,學生就能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了。
二.廣泛閱讀各種書籍、報刊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大量讀書可以為寫作積累素材。教學中,要讓學生大量讀書,增加閱讀面,提高閱讀水平。精心選擇好的文章向學生推薦,可以是新聞、科普、故事,可以是小說、散文、雜文,只要有益于學生成長都可以讀。
讀書時,要求學生進行摘錄和寫讀書筆記。摘錄下書中的精華,寫下自己的讀書心得以及對書上內容的思考。只有動了筆,做了摘錄,寫下讀書筆記,才能把學生的思維融入進去,也只有真正地思考,讀書才能消化。
摘錄片段,書寫讀書筆記是積累作文素材的一個極好的方法。
三.加強背誦,培養語感
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曾這樣寫道:“古今中外,善于寫作的人,沒有一個不是肚子里裝著幾百篇好文章的。并不是背熟了好去模仿抄襲,而是背熟了才能吸收消化,把別人文章里的好處變成自己的……”由此可見寫作文需要積累的大量素材,除了觀察與閱讀,還需要背誦。只有語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筆下生花。否則,縱有思緒萬千,筆下也難有片言只語。教學中,鼓勵學生多讀、多背。
四.養成寫日記的習慣
寫日記是積累寫作素材的極為有效的方法之一。日記可以記下我們看到的東西,天長日久可以培養我們對周圍生活的敏銳觀察力;日記可以記下我們讀書讀到的東西,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日記可以記下我們讀書想到的東西,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寫日記本身,就鍛煉了我們寫作的能力。
篇5
關鍵詞:作品寫作 寫作素材 積累研究
一.寫作素材的含義
寫作素材,是指創作者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想到的,未經過加工的原始材料。從這個定義中可以看出,其無疑是進行寫作的基礎,倘若了沒有了素材,寫作也就無從談起。而在小學語文教學實際中,恰恰是這個最基礎的環節,卻成為了學生寫作的最大瓶頸。多數學生都感嘆無從可寫,為了達到文章的字數要求,只能東拼西湊,使寫作質量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所以說,寫作素材的積累問題,理應得到小學語文教師的充分重視,解決好了這個問題,整個作文教學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二.小學生作文寫作的素材的積累途徑
1.加強生活體驗
家庭是學生成長和生活的重要場所,且家庭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既有家庭成員、朋友之間的交往,也有家人的共同經歷等。而且家庭生活總是飽含著濃濃親情的,通過對家庭生活的記錄和表現,還能讓學生獲得一種感恩教育。再次是從學校生活中獲得素材。學校和家庭一樣,也是學生生活和成長重要場所,學校中的同學、老師、學習、活動等,都可以寫進作文中。特別是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教育已然十分豐富多彩,只要學生稍加觀察,便能夠有巨大的收獲。最后是從社會生活中獲得素材。小學生也是整個社會的一份子,不能因為學生的年紀小,便阻礙他們與社會的聯系。相反,應該多制造一些機會,鼓勵學生和社會接觸,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看法,成為寫作的又一素材來源。
2.掌握觀察方法
羅丹曾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一語道出了觀察的重要性。也就是說,當素材擺在面前的時候,要用一套行之有效的觀察方法,發現素材的特點和價值。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要求。首先是要全面仔細的觀察。受到年紀的限制,小學生觀察具有籠統、不精細的特點,往往都是一種草草了事的觀察。所以教師要予以有針對性的引導。比如引導學生有效利用自己的全身的器官,用眼睛看、用鼻子嗅、用雙手觸摸、用大腦思考等,通過多種感覺器官的運用,盡可能獲得對對象的全面了解。要針對觀察對象的特點,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比如觀察一個蘋果,就從要形狀、顏色、味道等方面來進行,力求一種有效的、具有針對性的觀察效果。其次是學會觀察次序,觀察要按照一定的次序進行,才能保證觀察的全面和深入。一般來說主要有三種觀察順序。一種是時間順序,如日夜交替、四季輪回等;一種是空間順序,如物體所發生的空間上的移動等。一種則是邏輯順序,如一件事情從起因――發展――結束的全過程等。可以說,學會了觀察,就有了一雙善于發現素材的眼睛。
3.提升閱讀興趣
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古往今來的文學創作,無不強調閱讀的重要性。通過閱讀,不但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視野,陶冶了情操,更為寫作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具體來說,首先是開展多種多樣的閱讀活動。針對小學生的年紀特點,教師可以多用活動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舉辦故事會、辯論會、課前演講等,以課堂演講為例,每節課前的幾分鐘,可以讓學生進行自由的演講,或是推薦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籍,或者是講述一件自己難忘的事情等,或是針對某一個熱點現象表達自己的看法等,而為了獲得良好的表現效果,學生自然就會積極主動的閱讀。其次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閱讀習慣的養成,不僅是寫作素材積累的需要,更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極大的益處,所以應該充分重視這種習慣的養成。具體來說,要盡量多給學生閱讀時間,讓他們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同時教師也要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長此以往,學生自然就會愛上閱讀,善于閱讀。
篇6
一.在課內外閱讀中積累素材
自古以來的讀書人都非常重視在閱讀中積蓄力量,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對于中學生言,閱讀也是他們吸取養分,茁壯成長的沃土。閱讀是一種內化的吸收,寫作是一種外化的表達,二者應是相輔相成的。那么通過閱讀拓展積累的途徑有哪些呢?
首先,初中階段的6冊語文教材共計約200篇課文,這些課文大多是名篇佳作,文質兼美,是學生閱讀首選和必選材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分類積累,如按親情、成長、愛國、自然山水、科學探索、社會現實等題材分類積累。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自我、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從而建立豐富多彩的寫作素材庫。
其次,閱讀大部頭名著是學生積累人生體驗的必要途徑。經典名著都有極強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藝術性,魅力無窮。正如余秋雨說的:“一個人的人生應該找一些名著來墊底。”除了課本推薦的作品,還有著廣闊的名著天地,《三國演義》、《西游記》、《紅樓夢》、《老人與海》、《悲慘世界》、《戰爭與和平》、《飄》、《傲慢與偏見》、《魯賓遜漂流記》、《茶花女》等等,甚至于金庸的武俠小說。都是應該向學生推薦,并加以閱讀指導的。可以指導學生利用圈點批注法、抄錄精彩片段法、寫讀書筆記法等進行閱讀積累。讓學生在閱讀中沐浴快樂,收獲知識與體驗。當然這部分閱讀需要時間長,我們提倡最好利用寒暑假期來進行。
再次,閱讀一些短小而又充滿哲理啟示、人生教誨的雜志。如《讀者》、《青年文摘》、《意林》、《萌芽》、《啟迪》、《時文選粹》,還有一些語文專業雜志如《散文》、《散文百家》、《雜文》等,這些材料閱讀時間隨意而又充滿實效,可以為我們的寫作提供大量有參考和借鑒價值的素材積累。那么,利用什么時間來讀這類書呢?古人讀書有“三閑”。學生們也可以創造并利用“三閑”:早到校的空閑,中午吃完飯的空閑,還有自習課寫完作業的空閑。當然,這需要學校領導和班主任老師的大力支持。
二.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作文素材
如果說讀書是學習寫作的法寶,那么生活就更是學習寫作的法寶。如果說“閱讀積累材料”是間接的,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則更為直接和鮮活。對于生活范圍相對狹小的中學生而言,更應該認真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留意家庭、校園、社會中的人和事,觀察大自然的草長鶯飛,斗轉星移,山川之美……只有真正做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才能在有限的日常生活中最大限度地汲取寫作素材的營養,讓自己的作文開出美麗之花。
在日常教學中,學校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和實踐活動,從而為學生提供寫作素材。比如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跳繩比賽、籃球比賽等活動,在高興之余,引導大家寫作。要求同學們具體詳細地把比賽過程敘述出來,他們寫出的同學的動作、神態、語言和心理活動等十分逼真,收效很好。各校還組織慶元旦長跑運動、春季秋季運動會等活動。這都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同時為同學們的寫作積累了鮮活的素材。此外,我們還鼓勵學生走進生活,走進自然,走進社會,每年我們都要舉行春游、秋游等活動,還在適當的時候組織學生參加清除街頭小廣告、到養老院去關愛孤寡老人等愛心活動。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們注意觀察身邊的人、事、物,鼓勵他們及時地把震撼自己心靈的地方表達出來,把令人難忘的瞬間描繪出來。
篇7
一、加強閱讀,增強語言文字的積累。
1.落實好閱讀的量
語言的積累總是與一定的讀書量相統一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據資料統計,現行小學語文教材整個小學階段可讀的文章,總量不足 50萬字,這樣的閱讀量何以能夠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因此要“創造一切條件引導學生多讀書”,不斷拓寬學生讀書的渠道,循序漸進、不折不扣地落實好學生課外閱讀的量。讓學生真正在大量閱讀中豐富知識,增強語言積累,便于對學生的讀寫奠定堅實的基礎。
2.把握準閱讀的質
語言的積累離不開文質兼備的書籍。好的書是一種精神食糧,可以陶冶情操,增長見識。如何引導孩子們讀好書,尤為關鍵。那些藝術品位高、故事性強的書籍都可以推薦給學生閱讀。
①適合兒童讀的中外文學名著以及詩歌散文等等,借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②鼓勵學生多接觸優秀的作文選以及與語文課本相配套的《閱讀文選》、《自讀課本》,從閱讀中培養興趣。③指導學生勤翻閱科普類的工具書,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語言。
3.指導閱讀的方法
語言文字的積累得益于科學的讀書方法,好的讀書方法學生會受益終生。
(1)課內課外相結合。教學中積極引導將課內學到的積累語言的方法及時遷移到課外閱讀中來。如閱讀課中對語言的感悟理解、品評體味;對詞語的比較推敲、玩味斟酌;對情感的體驗解悟。
(2)精讀與瀏覽相結合。精讀的作品多數是與語文教材有關的文章。如《名家作品精選》、《小學生閱讀文選》、《自讀課本》中所選的文章,也包括篇幅不長的素有定評的作品。瀏覽是對一般讀物較快地閱讀,以便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因此,這些讀物內容應該廣泛些,不管是天文、地理、動物、植物、歷史、科普,還是報紙、雜志,也不管是國內、國外的都可以讓學生閱讀瀏覽。
(3)強化背誦。背誦是積累語言最重要的手段。縱觀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哪一位不在兒時就積累大量的詩文,為自己打下了扎實的語言根基。多年來,語文教學采用的是“以理解為目標,以講解為手段”的閱讀模式。為了理解得透徹,教師不厭其煩地講,殊不知越講教學效率越低,其主要癥結在于違反了“背誦”這一學習語言的基本規律。所以,我認為,現代語文教學模式應該是“以掌握祖國的語言為目的,以熟讀背誦為手段”。為了強化這一手段可以采取以下 3個措施:
1)閱讀教學淡化內容分析,加強朗讀、背誦訓練。語文教學時著重在熟讀課文上下工夫;在記憶常用詞語、名言警句上下工夫;在背誦詩文佳作上下工夫。一本書教完了,通過檢查是否讀熟、是否能把該背誦的地方背誦出來,作為教師教學成敗的首要標準。
2)增加課本中的背誦量。就現用的教材來看,不論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優美的散文,還是含蓄雋永的詩歌,都是學生語言積累的優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誦的地方卻為數不多。
3)每學期補充
8篇左右的詩文和現代中外名篇,要求學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背下來。有計劃地給學生提供一定數量的篇目,讓學生博聞強記。久而久之,學生對語言的運用就得心應手了。
(4)建“源”為“庫”,學會搜集整理資料。①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如主要內容的概括,人物個性的總結。或提煉深刻的道理,或摘錄警言格句、精彩片斷。還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寫心得體會,為寫作做好儲蓄。②學做文摘卡片。課外閱讀時,根據內容,擇需摘錄,并分門別類整理成卡片:如語文知識、人物小傳、成語出處、科普常識等等。作為資料儲備起來,以便寫作時選用。③學會剪貼。學生平時瀏覽報刊雜志,能汲取大量的語文知識,其中一些有價值的資料,教會學生按目標剪輯,歸類整理,剪貼成冊,形成系列。這樣既拓寬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又積累了大量的語言資料。
二、聯系生活實際,豐富語言的積累。
小學生作文常常出現“無話可說”的現象,其原因是缺少生活的體驗,缺乏生活語言的積累。生活處處皆學問,實踐活動中老師應讓學生多接觸社會,因地制宜地開展多樣化的課余生活,也包括充實學生在家庭中的生活。學生看得多,聽得多,就會想得多,記得多。這樣就會為寫作積累了豐富的生活材料。
1.訪中厚積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即講出了多讀書、多體驗生活的道理。其中“行”就是要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從生活中積累知識,學習語言。實踐活動中,老師有目的、有組織地帶領學生參觀、訪問、游覽,讓他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語言。
2.仿中學積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小學生語言總是在積累中模仿,在模仿中借鑒創新。生活中孩子處處在模仿,如模仿電影、電視中的人物,模仿老師,模仿父母。因此,多開展一些模仿性的表演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
(1)仿秀表演。讓學生模仿自己喜歡的明星、笑星其幽默的對話、詼諧的語言。學生在仿中練習了表達,在仿中積累了語言。
(2)仿家庭生活表演。家庭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最好場所。因此,經常組織學生演家庭生活劇:如何招待客人、怎樣做客訪友、怎樣處理鄰里關系等等。在“對話”中練習說話得體,在“對話”中豐富自己的語言。另外,活動課中積極組織學生舉行辯論會、智力競賽、即興故事會等活動,讓學生在辯中學機智,賽中長知識,講中練口才,為積累語言打下良好的基礎。
3.觀察善積
觀察是積累語言的重要方式,不會觀察,就不會積累,也就不能寫出內容豐富的文章。怎樣引導學生觀察呢?
(1)學會定向觀察。語文實踐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對熟悉的人、物進行多方位、較全面、有系統地觀察,如觀察學校的花草樹木,四季變化;觀察家庭中小動物生活習性、植物生長規律。并及時把觀察的內容按一定的順序,有條理地口述出來或記錄下來,為寫作積聚豐厚的素材。
(2)堅持隨機觀察。積極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生活空間,要求學生凡遇到新奇的、有趣的、感觸深的事物及時記錄下來,并且長期不斷地堅持,這樣學生發現和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會大大加強,頭腦中積累的語言也會更加豐富。
三、增加作文密度,從寫中積累語言。
熟讀背誦是通過語言輸入增加大腦皮層的語言信息,作文訓練是調動大腦中的語文信息來激發大腦皮層細胞之間的信息回憶、交流篩選,從而達到鞏固、運用語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層次地積累語言。要使大腦的語文信息系統靈活自如地運轉,必須加大語言運用的頻率。那么怎樣指導學生勤練筆,使其像教學練習一樣,課課練、日日練呢?我認為,除了結合單元小練筆作文題指導寫作外,更重要的是恰當地把握課堂練筆的動機。著眼點有三方面:
1.練在知能轉換處
如教《月光曲》,為了讓學生理解聯想的用法,教學時在引導學生分析理解了課文中有關句子,明確了什么是實在事物和聯想之后,發下短文讓學生進行聯想練習。又如仿寫句式、仿寫篇章結構、仿寫過渡句等,都是屬于知能轉換的訓練。
2.練在思維的發散點
如教《凡卡》最后一段后,為了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表達能力,我提出假設:“假如爺爺收到了凡卡的信,將會怎樣呢?請以《爺爺收到信后》為題目寫一段話。”這樣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
3.練在情節的空白處
篇8
投資的話,就是一開始需要投資300塊錢,但是自己總覺著這樣的點贊,好像有點不靠譜,所以自己也就沒有投資,第一次提現50元之后,雖然第二次提現受限了,但是自己還是有每天都在堅持著!
然后自己想的就是,每天完成任務也只需要不到三分鐘的時間,自己也可以在前期進行投資金的積累,就是自己前期,做最基礎的點贊任務,然后等自己攢夠投資的300塊錢的時候,自己也可以想辦法再去投資!
如果到時候這個軟件還可以,正常使用,兼職規則還是這樣的話,那么自己第一天投資進去,第二天也就可以把投資進去的本錢給返回來,這樣的話,即使后期出現什么問題,自己也并沒有損失多少!
最近一段時間,然后就是每天都告訴自己說,不要忘了,還有點贊任務,這一項工作,雖然一天占用的時間不多,可是也可能是因為它占用的時間太少了,所以很多時候基本上就是被忽略了~
剛剛自己看軟件的時候,里面已經攢了64塊錢,然后自己就在想,希望自己能夠攢到300塊錢的時候,這個軟件的游戲規則還是這樣的,自己也沒必要,損失太多!
有的時候就感覺兼職里面的,陷阱特別多,如果自己一不小心的話,投資進去很可能就是等待自己的血本無歸,所以很多時候都是自己變得比較謹慎,有的時候寧愿不去掙錢,也不想虧錢!
篇9
超越一個多么富有生氣與朝氣的字眼,它是當今社會的熱詞之一。流連于各類新聞媒體以及綜藝之中,無疑為社會提供熱血激勵的大氛圍。相比,回歸這一詞語的出現頻率則是內斂多了。然,當我們疲與奔命之時,回歸無疑是上佳之選。因此失去了回歸的沉淀生息,超越也便顯得無力盲從。如果說超越是流水載舟行,那么回歸則是讓我們這一些葉葉小舟的心與靈亦隨之。
超越本無終點也無止境。它是人生的一場遠途。回歸使之階段性,并為每一階段沉淀,帶以全新的自己踏上下一征途,正如古詩蘇子所云,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超越為薄,發而其基礎正是回歸賦予的厚積。回歸不是停止,而是加速器。在人生的起伏變化之中,回歸,讓我們保持水一般的深沉穩重的思考,從而避免在湍急中深陷漩渦。
如果沒有回歸為超越打下基礎,行路中即使看遍風華,識盡喧囂紅塵也不過從全世界路過而終無法超越,回歸過后的一次次升華將超越的每一階段過程化,而非片段化。不僅如此,回歸不僅是過程中的暫緩,更應回歸本心初衷,我們不斷在超越中索取,便愈發無法減速,在疲于奔命中遺失方向,然后再脫離初衷的軌道上,即使再快也中是倒退,而非超越,同樣超越也是回歸的前提,在超越中收獲,或者遇到障礙,都為回歸賦予的內容,回歸不是停滯不前,沒有進取之火的點燃,回歸也不過是進途的暫停鍵,漫漫長路,何必急于流星飛火,也不必兢兢于路前。超越與回歸相輔相成,才叫匯成前進的道路。
回歸,賦予大步流星以閑敲棋子的雅致,賦予人生以輕重緩急的百態,回憶更為超越指明方向,他是月光浮起的燈,是深澗帶來的每一陣清涼,給疲憊渾濁的雙目以清明,給喧囂浮躁的心以誓與浮云散的清朗。在超越的累積中回歸,在回歸的升華與沉淀后繼而超越,自是第一流有人物。
篇10
匯文中學語文老師豐來迎說,有的考生打算臨考前再集中積累作文素材,這是錯誤的想法。從現在開始,考生就要注意積累。將近100天的時間,如果每天能積累一個素材對寫好中考作文很有益處。
平時生活中,考生要注意仔細觀察,注意生活中一些簡單細小的事情,這些都能成為寫作時的素材。對自己平時寫得不錯的文章,考生也要加以關注。分析自己寫得好的地方,找出還有什么地方可以修改潤色。積累作文素材,還需要考生關注社會熱點事件,如奧運會火炬傳遞、奧運會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等,學會把這些社會熱點事件和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
豐老師說,有的家長盲目給孩子買各種參考書,這會加重孩子的負擔。其實,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搜集作文素材。面臨中考,孩子學習時間緊張,沒有太多時間看課外讀物。家長平時讀書看報時,可以把自己覺得感動的文章推薦給孩子,但要注意推薦簡短的文章。考生自己也可以搜集一些精彩段落、名言警句,作為自己寫作的素材。(北京考試報記者: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