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生活文章范文

時間:2023-03-16 06:21: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校園生活文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校園生活文章

篇1

一、向干部職工亮家底,做活思想文章

幾年前,福山區鄉鎮衛生院沒有一個盈利的,多數經營不善,靠賒欠藥款勉強維持“生計”,舉步維艱,虧損最多的達到15萬元,瀕臨倒閉。在這種攸關存亡的節骨眼上,衛生院干部職工卻渾然不覺,相當一部分職工得過且過,守攤子、混日子,經常是上班時間找不到人,找到了也是態度冷淡,推三推四。職工沒有壓力,衛生院就無法生存下去。為了讓干部職工認清現狀,警醒振奮,同舟共濟渡難關,福山區衛生部門負責人帶隊深入到各鎮街衛生院,坦誠地向干部職工亮家底,分析當前衛生院的窘境和面臨的嚴峻形勢,講明實施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干部職工的思想受到了強烈震撼。不少人深有感觸地說:“以前覺得坐一天班拿一天工資是天經地義的事,真沒想到衛生院的日子過得如此艱難,我們的工資掙得這么不容易。”通過耐心細致的溝通與交流,干部職工的思想統一了,加快發展的責任感和危機感明顯增強,為衛生院改革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矗

二、建立健全分配機制,做活改革文章

福山區衛生系統按照徹底打破“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的總體思路,大刀闊斧地在各鎮街衛生院推行了“以收定支、績效掛鉤”的分配制度改革。根據按勞分配、按崗定酬、按任務定酬、按業績定酬的原則,重新調整了經濟指標,制訂了新的工資分配辦法——全額浮動的績效工資制。根據各衛生院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以各自原來的業務收入為基數,在保證收支平衡的前提下,初步測算出各自達到收支平衡時的業務指標,然后將指標層層細化分解落實到每個科室和個人,年終根據指標完成情況兌現獎懲,使工資待遇與工作業績直接掛鉤,從而建立起科學、合理、有效的分配激勵機制。改革必然觸動部分人的利益,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一出臺,不少干部職工特別是效益較差衛生院的干部職工抵觸情緒嚴重。為此,福山區衛生局負責人及時奔赴各衛生院,面對面地做干部職工的思想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靠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解開他們的思想“疙瘩”,推動了改革的順利進行,產生了較好效果。高疃鎮衛生院干部職工在改革當月拿到的工資僅相當于改革前的一半多一點,這使他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們深刻認識到,這次改革絕不是走過場,而是要動真格的。思想的大轉變帶來了工作作風的大變樣,以前上班“坐不妝亂竄科室、想方設法“推”、“躲”病號等不良現象不見了,吃拿卡要等問題也迎刃而解,廣大干部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不斷提高,不但自覺加班加點,還主動深入各村(居)上門服務“搶”病號,衛生院的經濟效益也明顯提高,當年業務收入就增長了

59.6%。

三、打造衛生服務品牌,做活特色文章

改革使各鄉鎮衛生院深刻地認識到:一個醫院有沒有生命力、吸引力,不僅取決于醫療技術水平的高低,更取決于服務態度的好壞和服務質量的優劣。要想在村衛生室和市區大醫院的夾縫中求得生存,求得持續穩定地發展,坐等患者上門是絕對行不通的,只有突破傳統保守的思想束縛,積極主動地大膽創新思路,“上門”搞服務,衛生院才有希望,才有出路。為此,他們注重從小事著眼、從點滴做起,傾力培育新的增長點,營造良好服務氛圍,各項工作開展得紅紅火火。一是積極開展社區衛生服務。目前,全區社區衛生服務站已增設到15處,服務項目逐步完善,服務領域不斷拓寬。從XX年以來,共接待來診病人6萬多人次,建立家庭健康檔案5000多份,設立家庭病床450多張。二是開設特色門診。各鄉鎮衛生院按照“突出特色,錯位經營”的思路,自XX年起著手增設了各具特色的“專科門診”,巧打“特色專業牌”,靠人性化優質服務吸引群眾。目前,全區80%的鄉鎮衛生院都設立了自己的特色科室,床位使用率比沒有專科時提高了10個百分點,徹底改變了鄉鎮衛生院普遍存在的“小而全,技術無特色,大病治不了,專科城里跑”的被動局面。回里鎮衛生院因地制宜地增設了胃病專科門診,還義務開設糖尿病防治專題講座,解答群眾疑問,受到了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就醫患者較XX年增加20%以上。三是掛靠市區大醫院念好“引才經”。主動與市區各大醫院建立合作關系,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請有經驗、技術水平高的醫務人員來院坐診,不僅提升了衛生院的檔次和知名度,而且大大節省了群眾的就醫費用,切實減輕了他們的經濟負擔。高疃鎮曲家村有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病重需要手術治療,本打算到市區醫院就診,當地衛生院得知后,經過多方聯系,請來了煙臺山醫院的主治大夫專門為其治療,不僅方便了患者就醫,而且為患者節省醫療費用5000多元。另外,他們還非常重視醫后、術后的跟蹤隨訪工作,不定期走訪病人,及時掌握患者醫后、術后康復情況,對病人的合理要求盡量滿足,做到了隨叫隨到,此舉使1500多例手術患者受益;規范的服務用語、無“不”字回答,代病人取藥,進門一聲問候一杯水,扶病人上樓梯等等,從入院到出院“一條龍”服務活動的開展,讓患者感到心里暖融融的,既感動了病人,也留住了病人。正是靠著一系列周到細致的個性化、人性化醫療服務,鄉鎮衛生院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信賴,促進了經濟效益的持續提高和經營活力的不斷增強。

四、更新醫療設施,做活環境文章

各鄉鎮衛生院在狠抓軟件建設的同時,并沒有忽視硬環境的建設和改善,靠自我“包裝”精心塑造形象,不斷增強對外吸引力。僅XX年就投入資金580多萬元

,用于改善各衛生院的基礎設施和醫療器械,是前兩年資金投入總和的2.6倍。重新裝修了病房,硬化、綠化了院落,購置了飲水機、消毒杯、方便袋、空調,新上了籃球嘗草坪、噴泉等便民設施,為患者創造一個舒適、整潔、溫馨的就醫環境,處處體現出對患者的關愛,進一步增強了對患者的吸引力。同時,為進一步提高衛生院的診療水平,他們又先后購置了生化分析儀、心電監護器等醫療設備,并在兩處衛生院建立了手術室,進一步擴大了服務范圍,拓展了發展空間,增強了發展后勁和潛力。

五、幾點啟示

1、堅持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市場化的運作方式,是搞好鄉鎮衛生院改革的基矗實踐證明,只有抱著對農民群眾健康高度負責的態度,帶著感情去做好鄉鎮衛生工作,積極探索,大膽創新,才能贏得群眾的支持和擁護,鄉鎮衛生事業改革才有出路。福山區鄉鎮衛生院改革之所以進展順利,主要緣于該區的衛生部門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能夠靈活運用市場化運作手段,開拓進取,銳意創新,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醫院、市嘗病人三者之間的合理對接和運作方式,通過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分配激勵機制,以激發干部職工的工作熱情和活力;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區衛生服務,著力完善衛生服務網絡,擴大服務覆蓋面,膨脹規模服務優勢;增設衛生服務項目,不斷拓寬服務領域,致力培植新的農村衛生增長點。靠著這種市場化運作方式,福山鄉鎮衛生院才贏得了群眾的信賴,也贏得了市常

2、強化管理,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是搞好鄉鎮衛生院建設和發展的有效途徑。強化管理,從嚴治院,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學的管理機制,使鄉鎮衛生院的管理服務逐步走上正規化、科學化、制度化的軌道,是鄉鎮衛生院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為此,福山區在鄉鎮衛生院改革方案推出的同時,制定出臺了《醫療質量考評標準》、《醫療衛生服務規范》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使衛生院分配制度改革與醫療質量管理、考核、行風建設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從制度上進一步規范了醫務工作。同時,自

篇2

從寫作的角度來看,觀察不等于觀看,除了要求準確之外,還要強調新鮮、獨特,反映個人的審美情趣、理想抱負,更要有感覺、想象、思維等的參與。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基本能夠做到“語句通順,有一定的條理”,但是要養成“留心周圍事物,勤于觀察思考樂于動筆的習慣”,操作起來就有一定的困難。很多學生下筆寫作時,常常感覺為難,比如:寫日記無話可說或是乏味無意義;命題作文粗糙概括而不細致;選材有從眾心理和懶惰思想,往往抓住老師舉的事例或是換湯不換藥,不約而同地選擇同一題材,寬泛、空洞、缺乏表現力,不善于標新立異寫出與眾不同的或是符合自己情況的作文……出現這種現象有各方面原因,但主要是因為在平時生活中缺少“發現”,觀察事物的目的性不明確,觀察內容不系統、不精確、不深刻。只有多留心,細觀察,才會有寫作的第一手材料,寫文章才有話可寫。

觀察是積累寫作材料的重要途徑;觀察是引發寫作欲望的動因;觀察能增強文章的表現力。正如赫伯特?斯賓塞所說:“如果一個人要在寫作上有所發展,就應該仔細觀察、細心體會周圍的人、事、物。”如校園生活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在創造生活的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創設具有鮮明的教育性、情趣性的情境,結合作文訓練要求和學校條件,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盡量利用校園里的一切活動,引導學生描繪生活,贊美生活,組織學生集體觀察與學生自由觀察相結合,贊美校園的美景,表達小主人的自豪感。因此,我認為要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除了閱讀以外,關鍵是要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如何開掘學生的寫作源泉,使學生做到“言之有物”呢?下面我談談看法。

一、從生活中捕捉素材

小學生的生活內容極為豐富多彩。在學校里有多種多樣的活動,如學習、文體、課余興趣等活動;在家里,有生活、家務等各種形式活動;在社會上,正逢盛世,氣象萬千,繁榮的市場經濟,奇異的家鄉變化等,這些都是充滿著時代特色的新鮮材料,要豐富學生的寫作材料,必須借助于對周圍事物的仔細觀察。觀察是說話的前提,是思維的基礎,沒有細致的觀察,學生是不能把話說清楚,把文章寫具體的。因此,老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觀察周圍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聽取大眾語言,聽取生活中種種聲響,用心去感受生活脈搏,訓練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認識世界,從客觀世界中攝取多種營養,不斷充實,豐富知識,陶冶情操。這從根本上說,就是讓學生捕捉素材,開啟學生的寫作源泉。

二、用好素材,多寫多練

用好素材,積極投入寫作中去。首先,作文題目要在“趣”字上下功夫,把題目命到學生的心坎上,學生才會童心閃爍,文采飛揚,煥發生命的活力。教材的作文題目比較普通,我們可以更換題目,練習寫人寫事,有趣的話題自然引起學生探尋的欲望。兒童天生就是一個幻想家,他們腦里裝著道不盡說不完的奇思妙想。給孩子們一個話題,他們的思路就會向外擴展,以活躍靈動的想象,海闊天空的思想,創造出五光十色、絢麗多姿的空間。如我們可以以一些同學們熟悉的動畫片作為題目,讓他們發揮想象。

三、持久觀察,積累作文素材

教師要把校園生活點滴體會運用到小學生的作文教學之中,就必須讓學生養成學會觀察、善于觀察、勤于觀察的好習慣,但僅此還不夠,“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如果不及時把觀察結果記錄下來,就只能剩下一些模模糊糊的印象,因此教師要讓學生養成積累的好習慣。通過觀察筆記,記下一段有趣的對話,或是瞬間的感想,能促使孩子時時處處注意觀察,養成觀察習慣,提高觀察能力,積累生活素材,而記觀察筆記本身也是一種寫作練筆。這樣,學生才能夠提高寫作水平。

四、誘發寫作動機

篇3

這個暑假,我認真讀了肖川著的《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一書。本書是作者歷時10年寫就的一本教育隨筆。書中收錄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學眾多的重要領域和主題,它力圖用感性的文字表達理性的思考,用詩意的語言描繪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摯的情感謳歌人類之愛,以滿腔的熱情高揚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本書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對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現象,給予理性上的闡釋,并挖掘出其中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底蘊,從而收到以小見大,見微知著,以孔窺豹,洞幽察微的效果。

1.對良好教育的詮釋。書中有這樣的描述: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領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良好的教育使得一個人成為真正的人,成為他自己,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間的大寫的人。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夠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蒙迷的雙眼帶來澄明,給孱弱的身軀帶來強健,給彎曲的脊梁帶來挺拔,給卑瑣的人們帶來自信。而一個擁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為幸福生活的創造者和美好社會的建設者。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過人性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走進過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從來沒有讀到過一本令他(她)激動不已、百讀不厭的讀物,從來沒有苦苦地思索過某一個問題;如果從來沒有一個令他(她)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和體驗;如果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出過由衷的贊嘆……那么,他(她)就沒有受到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是啊,我能想到的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情,莫過于受到良好的教育。因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們秉有淵深的學識、清明的才智、通達的情性、寬廣的胸懷和高貴的教養。從今往后,我會時刻反思,我給予學生良好的教育了嗎?我是否在引導我的學生都能成為能夠創造幸福生活的人了呢?由此,我一定會找到教育的價值,體會到教育的樂趣,收獲教育的成功。

2.對校園生活質量的思考。校園是我們現代人熟知的生活場景,校園生活是我們每一個人青少年時期最重要的生活內容,對每一個教師而言,校園生活則伴隨著他們的職業生涯。師生校園生活質量主要可以從如下三個維度來衡量:身心愉悅的程度、內心充實的程度和成就感。身心愉悅意味著心靈的舒展,沒有疲憊感,也沒有壓抑感,以及身體上的放松和舒適;內心充實意味著有豐富的精神生活,沒有空虛感和無聊感,有日漸明確的生活目標,對自我和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有了更為豐富、系統和深刻的認識;成就感意味著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成長的快慰,強化了積極的自我評價。樂于與人打交道、熱愛兒童,善于表達自我的資質,都是影響教師校園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只有豐厚的學識和徹底的理性才能賦予人一種大氣。這種大氣,作為教師是非常需要的,因為只有大氣,才能真誠地鼓勵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去拓展已經變得十分逼仄的心靈空間和精神世界。我苛求這樣的校園生活質量:在我的課堂上,我的學生能表現為“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悠然體會”、“深得吾心”,表現為“怦然心動”、“浮想聯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現為心靈的共鳴和思維的共振,表現為內心的澄明與視界的敞亮。師生關懷問辯,親密無間,循循善誘,相互熏陶,教學相長,使師生浸于一種豐富、和諧、光明、溫暖、純潔、疏朗、博大的氛圍之中。在這里,充分展開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彼此接納與寬容,自由交流成為常態。教育就是要營造一汪沐浴靈府的深潭,讓人沉醉于其中,使人神清氣爽。為此,需不懈努力才能達到,任重而道遠。

無庸質疑,這是一本值得研讀的教育類好書。心與書的交流,是一種滋潤,也是自省與自察。伴隨著感悟和體會,淡淡的喜悅從心底升起,浮蕩的靈魂也漸歸平靜。每每與書相偕,春日的鮮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殘陽,都將以更為美好的風姿走進我們日臻完美的生活。

篇4

一、根據實際生活,創設教學情境

初中語文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根據教學內容,把學生的實際情感融入文章的字里行間。學生的情感融于教學,教學的內容又植根于生活。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根據實際生活,合理地創設教學情境,搭建良好的教學平臺,便于教學內容的實際化。尤其是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語文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設置良好的問題情境,問題情境源于生活,同時也緊扣文章背景。這樣,學生在教學情境之下,切身感受語文教學的魅力,并且學生的積極性被很好地調動,學生發生“想學、去學、樂學”的改變,進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立足于教材,通過再現情境的方式,將語文拉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之中。初中文言文教學,學生而言,具有極大的恐懼感,學生無法根據當時的背景理解文言語言知識,總感覺像在云里霧里。因而,教師在教學中,把握教學大綱,再現語文知識的背景,便于學生理解。而且,情境的再現,拉近了學生與文學之間的距離,生活化的文學知識,更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魯迅的《社戲》,教師就可以再現當時的背景,創設教學情境。通過情境讓學生去接觸魯迅的文學,了解魯迅的文學造詣以及作品的文學價值。同時,根據當時的社會風氣,去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并且,根據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學生對于小伙伴們看社戲的諸多情景產生共鳴,這樣學生根據學習更加積極,而且語文教學的內容更加“豐盛”,拓展了教學內容。

二、根據實踐活動,豐富教學內容

文學創作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創作的素材來自于生活。因此,傳統的課堂教學,嚴重制約了教學內容,尤其是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教師應該將教學置于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自主地捕捉作者的生活素材。這樣,根據實踐活動教學,豐富了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更加真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講解基礎知識講解,培養語文素養,還需要基于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帶領學生真切地感受生活素材,尤其是基于自然和生活的文學元素,是學生真實學習語文的基礎。

植根于教材的語文教學,在語言及情感的表達上,注重文學語言的闡述。教師指導學生根據教學實踐活動,感受課堂文學的素材,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作者的體驗相聯系,了解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表達以及所要闡述的文學意義。例如:在教學《松鼠》,文章對松鼠的敘述非常精彩,但對于未見過松鼠的學生而言,不便于他們理解文章,其描述的諸多素材與學生的生活相脫節。對此,教師可以帶學生去動物園,現場了解松鼠的生活習性。在了解了實際情況的前提下,再來看文章的描述就如感同身受,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三、營造人文環境,提供生活化的教學平臺

篇5

1、校園是現在唯一沒被污染的凈土,步入社會,爾虞我詐,人心難測;

2、社會生活壓力很大;

3、校園生活是為將來的社會生活做準備,在學校里那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社會上用得著;

4、步入社會,人際關系相對更復雜。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關 鍵 詞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社會性發展;道德判斷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16)05-0056-02

品德與社會課程將學生的生活及其社會化需求視為課程的基礎,關注學生不斷擴展的生活領域。因此,教師應當從課堂生活、校園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社會生活中捕捉鮮活的素材,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學時空,從而在逐步擴展的生活領域中,引領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

一、捕捉課堂生活細節,引領道德認知

作為兒童主要的生活場域,課堂上孩子的諸多言行往往蘊涵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因此,我們要將課堂教學本身視為一種生活,善于捕捉課堂生活細節,因勢利導,引領孩子的品德發展。

例如,在教學《做一名地球衛士》(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一課時,教師設計了“家庭垃圾知多少”環節。課前,教師發給每位同學一張調查表,記錄家庭一天的垃圾種類和數量。課上,反饋交流調查表,并由此延伸至班級、學校和社區,乃至城市的垃圾數量,幫助學生意識到垃圾日益成為地球的沉重負擔。之后,教師請學生觀察家庭垃圾記錄表,從中找一找哪些垃圾可以減少,哪些可以回收利用。在準備進入下一教學環節時,教師留意到有孩子將調查表隨意一揉,準備扔掉。于是,教師調整了問題:“上完這節課,這張紙大家準備怎樣處置呢?”孩子們紛紛說道,“可以用來折紙飛機、紙船”“可以把它們收集起來賣掉”“它的反面是干凈的,可以打草稿”……準備扔掉紙片的孩子悄悄收回了手。此時,無須多言,“保護環境要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從家庭做起”的意識便走進了孩子心靈深處。

課堂上孩子隨手扔掉廢紙的行為并不鮮見,孩子們也容易習以為常,其中卻隱含著環保意識的教育因子。品德與社會課程將教師視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注意觀察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關注學習過程中生成的問題,如此才能及時調整教學,引領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

二、激活校園生活事件,發現成長意義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充分開發、有效利用課程資源,對于豐富課程內容,增強課程的開放性、生成性和教學活力具有重要意義。其中,校園生活是孩子們最熟悉的生活場域,蘊涵著豐富的課程資源。我們要善于用校園生活事件豐富課堂素材,引領學生在熟悉的生活中發現新的成長意義。

例如,在教學《為我們生活服務的人》(北師大《品德與社會》版三年級上冊)一課時,教師邀請清潔工馮阿姨走進課堂,與孩子們共話校園生活。孩子們對馮阿姨并不陌生,卻也很少關注她的工作。當馮阿姨介紹自己的日常工作時,孩子們逐漸發現,原來潔凈的校園正是源自馮阿姨每天的辛勤勞動,而這種勞動卻常常被大家所忽視,甚至總有人不珍惜這種勞動。此時,教師請馮阿姨講述前段時間發生的廁所堵塞事件:馮阿姨發現學校廁所被堵,臟水四溢,導致師生無法使用廁所。她趕忙使用工具疏通,但無濟于事,情急之下,馮阿姨將手伸進骯臟的糞管,徒手一點一點掏出了堵塞物。廁所堵塞事情雖小,卻給師生當天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許多不便,班上一些急于上廁所的孩子更是深有體會。

根據馮阿姨的描述,堵塞物正是由于孩子亂丟垃圾造成的,而馮阿姨為了方便師生,不怕臟的精神更是深深感動了孩子們。一些孩子想到自己亂丟垃圾的行為,慚愧地低下了頭。此時,有孩子動情地說:“馮阿姨,能讓我摸一摸您的手嗎?”孩子們爭相與馮阿姨握手,向這位樸素而忙碌的保潔員表達深深的敬意。此時,無須多言,孩子們自然懂得了要尊重他人的勞動。孩子們紛紛表示:“我以后再也不會從草坪上踏過去了”“我以后上廁所一定要跨前一步”……平凡的校園生活事件激活了孩子們的情感,引發了孩子對自身行為的反思和改進。孩子們在熟悉的風景中發現了勞動者之美,這必將引領孩子們逐漸學會認識自我、他人和社會,不斷實現社會性發展。

三、辨析社會生活現象,提升道德判斷

小學中高年級是學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會生活的重要時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養成行為習慣的重要階段。品德課堂應當以學生不斷擴展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引導學生認識社會現象,提高道德判斷能力,促進其社會性發展。

在教學《我們生活在一起》(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一課時,教師以工程師、清潔工、服務員等為例,引導孩子們談一談對周圍不同行業勞動者的認識。三年級孩子對身邊的行業已有初步認識,爭相發言。此時,有孩子說:“我家附近在蓋樓房,媽媽說那里有許多農民工,有些人會偷東西。”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議論紛紛。于是,教師請孩子們討論:“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農民工?”有孩子說聽到父母議論過,認為農民工素質低,給城市治安帶來混亂;有孩子則反駁道:“小偷難道都是農民工嗎?”……孩子們爭相發言,還各自舉例論證自己的觀點。教師趁勢引導:農民工工作非常辛苦,有了他們的勞動,高樓才能平地起……在交流碰撞中,孩子們認識到農民工憑自己的勞動賺錢,為城市建設貢獻著力量;勞動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他們和我們一起生活在同一個城市中,誰也離不開誰,我們應當尊重每一個勞動者。

篇7

1、玩家成為日本櫻花校園之中的一個女高中生,開啟個人校園生活。

2、玩家可以自由地探索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尋找屬于自己的教室。

3、還可以聆聽老師們講解的各種知識,積極地參與各種體育活動等。

篇8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4―0025―01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近萬年來民族特質和風貌的結晶,其有力地見證了先賢前輩們對生活改善的步伐、對自然世界規律的理解以及對社會的貢獻精神。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內涵博姿多彩,是我國一筆寶貴而又豐富的資產。然而,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學生更多地熱衷于外來文化,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夠,致使我國民族傳統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沖擊。雖然近年來,隨著黨和國家對弘揚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及“和平發展”、“和諧社會”等戰略性理念的提出,中華傳統文化與體現現代精神的新的道德觀念相融合,已經成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發展的主流。但是,我國中小學生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仍存在道德滑坡的現象。學校教育承載著塑造青少年人格品質的重要使命,在青少年綜合素質教育中有著主導性的地位。因此,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成為加強學校德育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創設以傳統文化為中心的校園環境

校園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校園中度過的。校園文化在學生成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普及也要自覺服從校園文化建設的需要,并突出符合時代要求和校園精神。大力開展以傳統文化為底蘊的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莊浪縣的本土文化,建設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力爭使“一草一木都含情,一山一石能說話”,全面創設從物質到精神,從地面到墻壁,從靜態到動態,從表面到內涵的立體式文化平臺。將傳統文化融入校園生活,培養一種文化自覺意識、培養中華民族健康的傳統文化心態。積極主動地將傳統文化內化為自身的知識框架、價值體系和道德信念的一部分,使學生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將教育要求內化為自身的素質,并影響學生的道德行為,并以之指導實踐。

二、 營造以傳統文化為底蘊的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一個重要的載體,在日常的校園生活中始終貫穿傳統文化的味道。精巧別致的文化櫥窗,富有創意的學生板報、各類勵志、修身、求知等名言警句遍布學校每個角落,讓學生們“處幽蘭之室而染其香”。開放的圖書室、閱覽室,課間操和課前的經典誦讀,并通過“閱讀”、“網絡”等非課堂渠道向學生傳送民族傳統文化,這些渠道在實踐中學生較易接受,同時既能呼應課堂輸送,又能對課堂教育形成有益補充,有力地拓寬了傳統文化的影響力。發揮校園文化熏陶作用,通過科學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潑的集體活動來營造一種健康有序的文化氛圍,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園文化,給學生以積極的影響。讓傳統文化真正與個體的日常生活打成一片,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實際中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開展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教育活動

在學校教育中,積極開展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各項活動。重視主題實踐活動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系統知識,在現實生活中還要有身體力行的機會,要重視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并且從參與的各項服務活動中,體會個體在社會中地位的重要性,使他們在肯定自己的同時,也能積極關心別人、關心家庭、關心社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校德育效果的提高,才能通過向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歷史,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領悟傳統文化精華,弘揚傳統美德,激勵傳統民族精神,學會做人的道理,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使其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型人才。

四、利用當地有益的傳統文化環境

良好的校園周邊社會環境對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這些不僅為學校提供一個健康和諧的大環境,還有真實、生動的示范作用。讓學生在活動中培養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從中體驗人生價值,升華道德情感。

篇9

關鍵詞:數字化校園;手機APP;手機客戶端

中圖分類號:TP311.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7)02-0208-01

1 研究背景

1.1 數字化校園的發展

數字化校園是指將數字化信息與網絡作為基礎,在計算機以及網絡技術上建立起來的存儲、收集、整合、處理、傳輸和應用教學、管理、科研、技術服務、生活服務等的校園信息,其可以讓數字資源得到充分優化使用的一種虛擬教育環境。現今我國高校發展的一個必然目標是建設和完善數字化校園,這是彰顯高校實力以及體現現代化的一個最好的舞臺。

1.2 APP客戶端的發展

在計算機之后,我們迎來了IT界的第三次浪潮,那就是移動互聯網。當今,移動4G網絡已逐步成熟,并且伴隨著移動設備硬件技術的進步,不同種的移動終端用戶人數有了很大的增加[1]。移動設備是一種新的中介,它在我們日常的生活里逐漸發揮著顯著的作用。同時,APP作為智能手機的第三方應用程序,用戶更加關注APP的發展,也有人有把移動互聯網APP化的想法。現今APP已變為互聯網產業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受到了國際上很多企業的青睞。

2 校園手機客戶端開發的意義

建設手機客戶端可以為企業,個人以及團體進入移動互聯網提供最便捷的方式,有效強化校園的網絡溝通能力,還可以實現電子商務功能,在線各項消息,最終形成數字化校園的立體服務,這樣才是符合校園網絡化的發展目標。

2.1 適應信息時代的多元化發展

現今數字化校園能夠提供多元化網絡課堂、主動或協助學習模式。在傳統網絡課堂學習模式下,手機移動終端還能夠協助教學,成為其中重要的助力,所有的一切都不受固定地點、時間的局限。在利用網絡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與他人相攜手,協同學習,主動去探索知識。

2.2 教師為主導以及學生為主體

我們國家的大學數字環境建設已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因此,怎么完全利用已經建好的網絡資源就變得格外重要。現今,為了幫助孩子們可以更加認真地學習、找到并獲取資源,可以學會運用使用手機來設置定時提醒以及每日學習任務。

2.3 豐富數字化校園建設內容

數字化校園的顯著特點是可以突破時空的局限,提供便捷有效的教學組織模式給師生,擴展了教師教學活動的空間以及時間。開發并應用大學手機客戶端軟件能夠加強高校教學的信息化,可顯著提高管理層次,加強高校教學管理的效率、為大學的管理、交流、服務等提供其應有的功能。現在學生通常都會隨身攜帶手機,能夠及時把學校與院系部門的新聞宣傳、通知公告以及其他的便捷信息發送到學生的手機上。所以,建設手機客戶端軟件也能夠有力補充平臺的數字化教學,最終建立成包涵各種訪問人口的立體化數字校園網絡系統。

3 移動校園手機客戶端設計

就高校如今建設數字化的實際情況,可以把手機客戶端分成三大模塊,這些模塊涵蓋了新聞資訊、課程資源、校園生活等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各種服務[2]。

3.1 校園生活

校園生活功能包含很多內容,像是校園地圖服務、課表查詢、教學日歷、校園周邊服務等眾多方面。還可以依照實際情況,擴充該模塊。課表查詢與教學日歷需要提供給師生學校的各種教學信息以及當天的課程等一般教學信息,還能夠給孩子們提供空的自習室來查詢信息。校園地圖服務能夠利用當前已有的地圖街景,還可直接定位在校園平面地圖上,同時可提供周邊服務。校園周邊一般是提供校園周邊餐飲、購物、二手交易等信息,還有聯系方式可提供,這可以在最大層面上豐富高校校園生活的各個方面。

3.2 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模塊一般包括實驗課程索引以及理論課程功能。該模塊數據可定期進行更新,其數據能直接從網絡課程平臺或校園精品課程中獲得。除此之外,該模塊還可以直接檢索慕課、網易公開課等課程,為師生提供對外訪問的入口與鏈接。

3.3 新聞公告

新聞查詢這一模塊是指查詢學校與管理部門的新聞資訊以及通知公告。很多信息都能直接在數字化校園平臺中調取,相對應的部門可對相關信息進行維護,每日在客戶端定時進行抓取。同時素質拓展以及學術講座還能夠提供學術自動上傳與錄入資源的功能,管理員要對其進行審核,來保證信息的真實有效。學術講座、素|拓展的功能可以把講座原文及宣傳資料刊登在網上,還可提供更為快捷的篩選信息的服務。

4 結語

當今,我們的大學生不僅學習能力強,思維也十分活躍,還具有創新能力。而基于數字化校園的手機客戶端更需要不斷的開發研究才可以有更好的發展。手機APP校園客戶端為高校校園數字化的建設添入了新的發展方向,從而使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更加完善。從一定的角度來說,高校校園信息融合的重要希望就在于基于數字化校園的手機客戶端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10

一、緊貼學生生活

生活中處處有作文。引導學生在參與生活中學作文,在審視自已的生活中寫作文,在品味自己的生活感悟中寫作文,符合現代教育觀,符合學生習作的心理,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我注重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開放圖書室,讓學生自由地大量讀寫。在班里辦手抄小報,語文課向課外延伸。多彩的校園生活,提供了豐富的寫作養料。我還注意營造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良好環境,引導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在各種活動中自主地搜集素材,記錄體驗,寫感想、心得。學生作文一律從學生經歷的活動中感受最深的事件中選題,這樣,兒童由“無話”到“有話”,由“怕寫”到“樂寫”,由“瞎編亂造”到“真情涌現”。

二、引導兒童交際

小學作文教學是言語交際中最基本的表達訓練,從社會言語交際的實際需要出發,為社會言語交際的實際需要服務是作文教學的指導思想。要讓學生明白:寫文章就是向人家介紹一件事情或一位人物,表達自己一定的情感。要強化學生的“作者”意識,在寫前要站在作者的立場上思考:我的文章寫給誰看?怎樣寫才能把事物說明白,進而能打動人,使讀者身臨其境。站在這樣的預防交際的角度上構思寫作,文章便容易傾注作者的情感。寫完后我讓兒童把習作讀給別人聽,或征求別人意見,或與聽者一道分享美詞佳句的快樂。讓同學們修改自己的習作,也傾聽別人的習作,對同學的習作進行評價,提出修改意見。每一次寫作的過程都是一次語言交際的過程,使學生感到寫作文不僅是提高自己運用語言能力的需要,也是社會生活、人際交往的需要,從而樂寫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