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結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7 20:41: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師結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師結業論文

篇1

一、立足單一國家視角的產業結構理論

(一)產業結構的內部構造及其共同演化趨勢

相關的理論成果按石川秀(1992)的歸納,主要包括由歐美學者從廣義的兩種方法出發提出的兩類不同理論模型。一種方法是使用若干國家間的橫截面數據和時間序列數據,從統計分析上確認經濟增長與結構變化之間的某些普遍聯系;另一種方法是集中研究初始條件與經濟制度相似的一批國家的歷史經驗,探索能夠說明其結構變化過程的一些特殊理論。(注:約翰·伊特韋爾:《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第四卷)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565-567頁。)在這兩種方法基礎上提出的兩類模型都以單個國家為分析單位和對象,著重點在一國內的產業結構變動(注:對此,庫茲涅茨曾有明確的說明。參見:西蒙·庫茲涅茨:《現代經濟增長》,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3-15頁。)。影響一國結構變動的某些因素作為外部環境,即僅存在外界環境因素對國內結構變動的影響,而不存在反向作用。盡管這兩類理論模型迄今仍在不斷地豐富和完善,但始終沒有突破單一國家的研究視角。

科林·克拉克(1940)首先從第一種方法出發作了開拓性研究,該研究成果被稱為“配第——克拉克定理”。其理論模型采用費希爾(1939)最先提出的三次產業分類,研究了人均國民收入變動和勞動力在三次產業間轉移趨向的內在關聯。在此之前,霍夫曼(1931)則對工業結構演變規律和發展階段作了開創性研究,提出了消費資料工業凈產值與資本資料工業凈產值之比在工業化進程中是持續下降的所謂“霍夫曼定理”。

克拉克和霍夫曼的最初研究,開創了現代產業結構理論研究的先河,但理論模型過于簡單和不夠成熟。為此,西蒙·庫茲涅茨(1966、1971)和霍利斯·錢納里等(1975、1986)在不斷改進第一種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發展了的理論模型。

西蒙·庫茲涅茨從經濟增長總量出發,對50多個國家的截面數據和長期歷史數據作了統計回歸,考察了結構變動在不同總量增長時點上的狀態。此后,霍利斯·錢納里等則更多地采用投入——產出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經濟計量模型,將分析樣本進一步擴展到低收入發展中國家,形成了用途較為廣泛的結構轉變分析方法。綜合起來他們的主要工作包括:1、用勞動力和產值指標等,對人均收入和三次產業變動間關系作了徹底的考察和驗證;2、深入到工業和服務業內部,對其結構變動作了細致分析;3、研究了影響結構變動的三組因素,即國內需求、對外貿易和生產技術水平及其變量;4、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結構變動差異的分析中,初步提出了經濟增長與結構變動的國際性傳播;5、通過結構轉變不同階段中不同部門和因素對增長貢獻相對重要性的研究,對結構轉變作了動態分析;6、通過若干國家多部門模型的比較研究,概括出外向型、中間型和內向型三種發展模式,考察了戰略、政策等因素和結構轉變之間的聯系等。

從廣義第一種方法出發的理論研究,在不斷豐富和完善中揭示了產業結構變動的“標準形式”。同時,也出現了從廣義第二種方法出發的一些產業結構變動的特殊理論。其中,阿瑟·劉易斯(1954)的二元結構模型和W·W·羅斯托提出的經濟成長階段和主導產業理論最具影響力。劉易斯的二元結構模型通過三個基本假定和把發展中國家經濟劃分為兩大部門,研究了二元結構轉變為一元結構的進程和途徑。該模型在形式上雖表現為勞動力的流動,但實際上是通過對發展中國家剩余勞動力的假設,涉及到整個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的轉變,因而是把模型建立在更接近于現實的假設基礎上的一種努力。羅斯托則以非總量的部門分析方法,試圖把握住在經濟成長中所依賴的一些特殊部門所起作用的動態力量。為此,不僅按技術標準提出經濟成長的六階段論,而且對推動階段演進起決定作用的主導部門及其更替所具有的特性、以及在產業間的擴散效應作了規范解釋。此外,羅斯托曾提出一些發人深思的命題。例如,已從另外角度意識到并主張,研究單位應由國家改為相互關聯的貿易地區,并放到世界經濟整體中去加以考察。(注:G·M邁耶:《發展經濟學的先驅》,經濟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240頁。)

歐美學者提出的兩類理論模型,盡管各自理論研究的思路和側重的角度不同,但他們研究的基本傾向和主線從總體上看是一致的,都以“國家”為分析單位,著重點在一國內的產業結構變動,都以若干國家為分析樣本,通過國別間比較研究,考察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標準形式和共同演化趨勢。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兩類模型在實際應用時可以互補、而非對立物。

(二)產業結構變動與周邊國家或世界相關聯

歐美學者的產業結構研究及提出的理論模型具有一般意義,形成該研究領域的主流。但作為應用經濟理論,各國在實踐中會形成各具特色的理論概括。戰后以來,一些日本學者除了對歐美學者提出的有關理論模型作出修正和補充(鹽野谷裕一,1966)以外,立足日本國情,逐步發展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產業結構理論。

筱原三代平(1955)提出了“動態比較費用論”,其核心思想在于強調:后起國的幼稚產業經過扶持,其產品的比較成本是可以轉化的,原來處于劣勢的產品有可能轉化為優勢產品,即形成動態比較優勢。由于該理論畢竟與國際貿易理論密切相關,因而只能成為戰后日本產業結構理論研究的起點。特別是在實踐中,具體是通過什么途徑來實現的?一些日本學者提出各種理論假設和模型,(注:例如,佐貫利雄(1981)曾提出“戰略產業領先增長論”等,參見:佐貫利雄:《產業結構》,日本經濟新聞社1981年版,第25頁。)其中最著名的是赤松要等人提出的產業發展“雁行形態論”。

赤松要(1936、1957、1965)在戰前研究日本棉紡工業史后提出“雁行形態論”最初的基本模型,戰后與小島清(1973)等人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該理論假說,用三個相聯系的模型闡明其完整內容。模型1(基本型):后起國特定產業的生命周期一般由三個階段構成。即:進口國內生產(進口替代)出口(后又擴展為五階段,加上“成熟”和“返進口”兩個階段);模型2(變型Ⅰ):國內各產業生命周期均經過上述各階段,但次序由消費資料生產轉向生產資料生產,或由輕工業轉向重化工業,進而轉向技術密集型產業;模型3(變型Ⅱ):隨比較優勢動態變化,通過直接投資等方式在國際間出現產業轉移,東亞的后起國追趕先行國進程具有“雁行模式”的特征。但“雁行模式”的形成是有條件的,當條件發生變化時,該模式也將轉換。即這一模式可以說明過去,不一定能說明將來;可以適用于東亞中小國家和地區,但不一定適用于發展中大國。(注:汪斌:《東亞國際分工的發展與21世紀的新產業發展模式》,《亞太經濟》,1998年第7期。)

關滿博(1993)提出產業的“技術群體結構”概念和構建了一個三角型模型,并用該模型分別對日本與東亞各國和地區的產業技術結構作了比較研究。核心思想是:日本應放棄從明治維新后經百余年奮斗形成的“齊全型產業結構”,必須促使東亞形成網絡型國際分工,而日本只有在參與東亞國際分工和國際合作中對其產業進行調整才能保持領先地位。

日本學者的產業結構研究,實際上觸及到東亞區域產業結構循環演進問題,并已明確意識到一國產業結構變動與所在國際區域的周邊國家或世界相關聯,但仍以單個國家為立足點,僅涉及國際區域的一個特例,沒有上升到一般理論。

(三)產業結構的國際性波及和結構關聯機制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集團化的浪潮勢不可擋,國際間產業結構變動的相互波及和關聯日趨密切,特別是同區域內各國產業結構在運行中通過貿易和投資等方式相互間資源配置重組和整合的步伐加快。因此,學術界在對產業結構研究中,也逐步將國際間產業關聯作為一個重要問題來探索。

關于產業結構的國際性波及和關聯機制的研究,主要從理論與實證研究兩條線展開。前者從本國和周邊國家產業結構變動的聯系,以及從世界產業結構大系統內各次產業的變動趨向,研究本國應有的產業發展戰略與對策(北村好子,1995)。后者采用一定的定量分析技術進行度量,主要可分為兩類:1.用貿易結合度和相互依存度系數等進行定量分析(渡@①利夫1991);2.將國際投入產出模型作為分析工具。例如,依據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研制的亞洲國際投入產出表(AIDXT1975、1985、1990)分析東亞各國和地區產業結構之間的關聯狀況(佐野敬夫等1998)。迄今為止,各種結構聯結模型主要通過貿易聯接完成的。雖然注意到不同國家產業結構相互間的關聯,但主要考慮產業結構演進的國際性波及由一國向另一國的單向傳導。因而仍是立足單一國家視角來考察各國產業結構間關聯。

二、立足全球視角研究當代產業結構的思考

歐美和日本的學者對產業結構的研究,包括近年對產業結構的國際性波及和關聯互動的探討,反映了學術界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斷推進產業結構理論研究的軌跡。但本文認為,這些研究都還沒有脫離原有的思維框架和傳統的視角。

首先,現有的產業結構研究對處于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世界經濟的本質性、飛躍性的變化缺乏深刻的認識。這種本質性變化表現為全球經濟的“板塊結構”已成為可感知的一個個群體,形成以一定的大致毗鄰成片的地域范圍為基礎,既相區別又相聯系的一個個巨大的跨國經濟實體。因為,世界經濟的現實運行主體,在局部區域已是二元的,即民族國家經濟體和國際區域經濟體并存。整體上由原來倚重自然資源和制造業的國別型世界經濟正在向倚重信息資源和服務業的全球和區域型世界經濟過渡。這種本質性的變化源于國與國之間產業結構演進中相互聯接關系的演變。與歷史對比,聯接關系的變化不僅體現在聯接強度上大大增強和聯接形式的多樣化,還在于聯接拓撲結構的日趨復雜化。聯接關系的變化導致作為研究對象的邊界不斷擴張。因此,單純從國別視角的產業結構研究已不能完全適應現實經濟系統的時代特征,客觀上要求立足全球視角,從新的切入點來研究當代產業結構。

其次,目前產業結構理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仍沒脫離傳統經濟學中線性的、平面的思維方式?;蚴菍⑹澜绠a業結構大系統直接作為對象,從一開始就研究大系統內各次產業的變化及趨勢。由于缺少一個中間環節,因而無法將現實大系統作為一個多元、多層次、多側面、復雜的立體結構來深入地進行系統的理論研究;或是立足于單個國家層面,考察與周邊國家的結構互動關系,但通常將其他國家等同于環境處理,最終停留于淺層次的對策研究,缺少綜合性、系統性的理論研究和定量化分析。此外,部分研究成果雖已觸及到國與國產業結構間的聯接關系,采用各種定量分析技術進行驗證,但在缺乏系統的理論研究下往往集中于貿易聯接機制的分析。在現實中,除了貿易聯接機制外,國際直接投資與跨國公司、國際金融和經濟周期等作為聯接機制,各自通過錯綜復雜的渠道發生著各具特點的聯接作用。特別是直接投資與跨國公司的聯接作用無論在深度上還是在廣度上均已超過貿易的聯接作用,成為各國產業結構相互關聯的核心驅動力量。因此,各國產業結構間多種形式的關聯渠道理應納入研究的視野。

我認為,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雖然一國產業結構的變動不僅與域內周邊國家的結構變動聯為一體、互動演進,而且也和域外各國的產業結構處于相互波及、互動演化中,但由于與全球化并行的區域化浪潮和世界經濟結構呈“板塊”狀格局等,各種聯接機制表現出明顯的區域內部化趨向,因而往往使處在同一區域的各國產業結構間存在著更為緊密的相互依存、互相聯接的關系。因此,立足全球視角,運用整體主義的系統研究方法,將國際區域產業結構作為研究對象和切入點,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產業結構理論研究的一個突破口。從該切入點入手,概括而言,在一般理論的研究框架上至少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

1.國際區域產業結構的定義、特征和封閉條件假設下的理論與度量方法研究。確立新的切入點或對象后首先對其定義及特征作出界定,是研究的基礎。立足全球視角,國際區域產業結構可定義為:地域空間上相鄰或相近的兩個或兩個以上民族國家產業結構體的集合。它既是一個整體性概念,也是一個集合概念,至少具有相對性或非完整性、開放性、自組織性和整體性這四大基本特征?,F實中的國際區域產業結構既是一個開放系統,又是全球產業結構大系統中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作為理論研究的起點,可運用抽象法暫且將其作為一個封閉系統來處理。通過構建封閉式的理論模型來研究國際區域內務國(地區)產業結構相互關聯成整體的成長及其內在運行機理。包括其整體性成長的實質、動因、機制和整體內部的矛盾性等。度量國際區域產業結構必須采用新的分析工具,目前,可用國際投入產出模型或計量經濟模型作為分析技術的出發點,但需在貿易聯接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其它重要聯接機制的度量方法和模型。

2.國際區域間產業結構的關聯機制分類及其動態變化研究?,F實中的全球產業結構大系統,是由各個國際區域產業結構子系統,通過多種形式的關聯渠道及其關聯機制,在相互波及、互相聯接中構成的。因此,理論研究需將國際區域產業結構由封閉系統轉向開放系統,對結構關聯機制分類及動態變化進行考察,這是立足全球視角的產業結構理論研究的關鍵。需要對各種聯接機制從國際區域間立體、多向幅射和多邊反饋角度,分門別類地研究其各自的聯接特點和傳導規律,這是結構關聯機制在空間上的變化。同時,全球產業結構大系統的復雜性往往表現為系統時刻處于動態變化之中,結構間關聯強度和關聯模式也同樣處于動態演變中,在一定的發展階段甚至出現跳躍式突變狀態,這是結構關聯機制在時間上的變化。此外,在現實中,由于形成產業結構間互動關系的聯接機制較多,因而渠道復雜,各種聯接機制交互作用,形成了非常復雜的機制體系。鑒于跨國公司在當代世界經濟中處于核心地位,因此在研究形成國際區域間結構互動關系的各種聯接機制及其相互關系時,需要對其加以充分的關注和深入的研究。

3.國際區域產業結構的分類及演化模式的比較研究。在全球產業結構大系統中,存在著各具特征的不同國際區域產業結構子系統,作為一個個相對的整體,需分類研究并揭示各自的演化模式。這里的演化模式是指,特定國際區域內各國產業結構在相互關聯中體現的整體演進的形式或表現出具有某種共性的演進方式。鑒于各區域產業結構整體演進方式的復雜性,可選擇若干典型國際區域(如東亞、北美和西歐),采用靜態和動態的具體分析方法,對某國際區域產業結構整體存在的穩定性特征和變動性特征及變動趨向作出細致的實證研究和理論概括。然后把靜態和動態分析分別得出的結論聯系起來,研究其相互關系,綜合歸納出不同國際區域產業結構體系各自相異的演化模式及其特征。

4.結構變動與當代國際分工發展研究。產業結構的變動往往與國際分工的發展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事實上,在世界產業結構大系統中,某國際區域內各國產業結構是在參與區域國際分工中才相互聯接形成整體性演進,各區域產業結構在整體性演進中表現出不同的演化模式,實際上反映了全球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各區域分工子體系也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當代全球國際分工體系并非是一個平面結構,而是一個多層次、多側面、交叉疊加的復雜的立體結構,需要對此作出系統、全面的研究。以往的產業結構研究由于沒有深入到全球產業結構大系統內部不同的層次和側面,因而相聯系的國際分工研究缺少系統性和綜合性。各種研究往往關注不同的側面,其成果可以解釋全球分工體系中的某一層次或側面,然而適用范圍不廣,自然也難以真正認識本國在全球分工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和準確位置。

5.產業政策相互作用機制和國際協調型產業政策研究。以往的產業政策一般以本國產業為對象,通常更多地考慮對本國結構調整及預期,而沒有顧及國外政府可能做出的反應與調整對本國產業結構運行和政策執行結果的反向影響。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產業結構的互聯、互動強化,直接導致了一國產業政策對內作用弱化,對外作用強化的質變,使產業政策以國際產業政策方式實施,其核心在于協調。事實上,當今某些國際區域經濟的整合程度已相當高,因而政策更由本國獨立制定,并以本國產業為主要對象,但其政策制定基礎和政策實施效果的地域空間范圍,已超出本國地理邊界,外延擴大到與本國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國際區域或周邊國家。目前,雖對制定國際產業政策進行了初步探討(齊東平,2000),但對各國產業政策相互作用機制還缺乏系統的理論研究。因此,需深入研究多國、特別是同區域內各國產業政策相互作用機制的特點、規律和動態博弈過程,以及全球化時代國際協調型產業政策的主要內容和實施方式。

以上從整體主義系統思想出發的五個方面的研究,相互間存在著邏輯聯系:國際區域產業結構的定義、特征和假設封閉條件下的理論與度量,是從新的切入點研究產業結構的出發點和基礎;結構關聯機制分類及動態變化理論構成了以全球化為視角的產業結構研究的延伸紐帶;區域結構分類及演化模式研究,則豐富了立足全球視角的產業結構理論體系框架的層次結構;結構變動與國際分工發展理論是產業結構理論研究的擴展、歸結點和通向應用分析的橋梁;產業政策相互作用機制和國際協調型產業政策研究將為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政策協調與合作提供理論依據和決策參考。深入展開這五個方面的研究,將有望構建一個適應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新的產業結構研究體系框架。

篇2

1.1缺乏突破和創新

農村的經濟收入來源單一,自然條件的惡化、生產生活的變化和不定的市場前景導致農民在生產經營方式中采取穩抓穩打、穩中求勝的心理。他們承擔不起失敗造成的經濟損失,因此在接受新技術的時候瞻前顧后,謹言慎行,而這種求穩心理也束縛了農村發展的腳步。

1.2跟隨心理明顯

從眾心理通俗來說就是隨大流,大家一起做一件事會減輕內心的不安全感。比如一項新技術在推廣時,明明很感興趣,但是得不到大家的認同,內心孤立無援,很難下定決心去采用。相反,如果大家都去接受并采用,即使自己沒有條件也愿意一起嘗試。

1.3現實心理

由于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一項新技術是否可行僅僅靠以往的經驗或是其他家的實踐來判斷可行與否,而一次的失敗就可能被永遠的否定。這種所謂的現實心理影響了農民的決定,只考慮短期利益,對于推廣具有長期效益的技術非常不利。

2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農民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2.1農民自身素質

2.1.1文化素質因素。

農民的文化素質反映了農民科技水平的高低,既與增收相聯系也影響著農民對農業技術推廣所產生的興趣?,F在,我國的農民文化水平處于整體偏低的狀態,與西方國家甚至是城市的差距都很大,不同區域的分布也不平衡。

2.1.2科技素質因素。

科技素質是指農民對科學知識、技術、經驗所達到的程度,是農民素質的重要部分。隨著國家“科技興農”的發展戰略的推出,農民的科技素質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基礎較差,與我國加強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標準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

2.1.3思想道德素質因素。

思想道德即是農民自身的思想、理念和道德方面的統稱,制約了農村的經濟的發展。農民普遍法律意識淡薄、生態意識差、思想守舊、小農思想占據上風,常常會表現出消極的負面的情緒。

2.2農村社會環境

2.2.1經濟環境因素。

在歷史的發展變革浪潮下,小農意識在我國農村始終是深刻的存在,并且在相當長時間的時間內占有統治地位。加上采用家庭聯產承包制的生產方式,傳統的民族劣性比如散漫、拖拉、缺少責任心和改革創新的勇氣在小農經濟的土壤中成為發展新農村經濟的束縛。

2.2.2政治環境因素。

中國是有幾千年封建社會歷史的,而這種、特權文化對今天的經濟發展影響至今。剛剛建立的農村基層政權在初期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農民沒有民主意識,因此具有這種消極的、封閉的、懷疑的態度。

2.2.3文化環境因素。

農村的文化環境受到長期封建文化思想的影響,加之經濟發展的制約,形成了固定傳統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小農文化、家族觀念占據主導。大多數的農民都處于安于現狀、不求進取的生活狀態。

2.2.4教育環境因素。

由于經濟發展的區域間的不平衡,中國的教育發展也不為平衡,導致農民素質較低,城鄉差異逐漸加大,農村的教育資源匱乏,農民的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文盲也都集中在農村。

3調適農民心理,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效率

首先根據對農民心理分析,依據心理學和行為心理學的相關原理,對農民在接受新技術推廣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分階段研究,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調適。首先要根據市場的要求和農民的需要選擇好容易被農民所認同的推廣項目。其次,通過多種形式加大科技宣傳的力度,使農民對新技術逐漸的了解并能夠接受新知識的教育。再次,采用互動性強的推廣手段,以切實的感受打動農民,從內心接受新技術的推廣,提高推廣的效率。最后,通過建立完善的結構和推廣機制,充分發揮示范區示范產業的功能,以真正可實現的效益增加農民的收入。

4結語

篇3

一、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遼寧醫學院2009級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74名實習學生為研究對象,按班級分為實驗組(38例)和對照組(36例),2組學生在臨床實習中再按每4~5人分組,2組的性別、年齡均無統計學差異。

2.研究方法對照組學生采用傳統教學方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帶教老師在帶領學生查看病人前首先進行理論課知識要點回顧,然后教師以查房的形式帶學生到病床邊進行病史詢問、??茩z查,回到教室后進行輔助檢查分析、病例討論,最后教師總結。實驗組學生采用循證醫學與PBL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1)實習學生進入血液科后首先進行循證醫學模式的培訓,內容包括循證醫學的概念和重要意義,如何利用醫院圖書館資源進行醫學文獻檢索,掌握最新醫學研究進展,尋找最佳臨床證據做出臨床決策。(2)實驗組帶教老師將提前準備典型病例及依據PBL教學模式設計相應的問題,在學生正式下臨床前發放給學生,學生復習相關理論知識,查閱文獻資料和最新進展。每組學生均進行病史詢問,??撇轶w,輔助檢查閱讀,做出診斷并給出診斷依據、鑒別診斷、治療原則和策略。每組由一位學生發言匯報,帶教老師聽完匯報對每一組進行點評,對本病例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3)實習結束后立即對2組學生的血液科基本理論知識、臨床實踐技能和病歷書寫等進行考試,然后發放調查問卷。

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比較各組間的差異,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考試成績2組學生在血液科基本理論知識、臨床實踐技能等考試成績上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病歷書寫成績實驗組和對照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2.調查問卷結果實驗組中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在臨床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見表2。

三、討論

PBL教學模式是相對于傳統的以授課為基礎的教學模式而言的,PBL與LBL在教學設計理念、實施方式以及教學績效評估等方面均有著本質區別[2]。1969年,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麥克瑪斯特大學醫學院創立了PBL教學模式,這是一種學生自學與導師指導相結合的小組教學法,教師在學生每次臨床實習課前提前給出問題,鼓勵學生查找資料、自主探究,并通過相互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臨床醫學中,PBL教學模式主要是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標。特點是以問題為基礎、病例為先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向導,重能力培養代替知識傳授,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PBL教學模式的關鍵是發揮“問題”對學習的指導作用,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和開發創造性思維的能力。至90年代后,PBL教學模式被歐美等國家的醫學院廣泛采用,我國目前也有部分院校開始在某些醫學課程的教學中應用PBL教學模式。

循證醫學即遵循證據的醫學,提供證據和應用證據是其主要研究內容。循證醫學作為一種先進的醫學模式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為了使這種先進的醫學模式在我國廣泛開展,最首要的任務就是將循證醫學思維盡快地引入臨床教學中。但是在實際的臨床醫學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向學生講明以下觀點:EBM提供的證據隨著科研水平、臨床試驗、藥物研發、檢查手段等的提高而不斷地更新、發展。今天的最佳科學證據也許明天會被證明是不準確的,甚至是錯誤的。只有不斷地保持知識更新,并結合臨床實踐,才是真正的循證醫學。

總之,EBM模式就是一種終身學習的臨床醫學教育模式,這就要求醫學生在畢業以后仍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以獲取最新醫學知識,解決臨床中的問題。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循證醫學和PBL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的實驗組學生血液科理論知識、實踐技能考試成績均優于對照組學生(P<0.05),尤其是實驗組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在臨床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循證醫學和PBL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較傳統教學模式有以下優勢:

1.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傳統的經驗醫學強調醫師的個體經驗,而循證醫學則要求醫師將個體經驗與最佳科學依據結合起來做出決策。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目標是知識經驗型人才,而循證醫學和PBL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強調創新開拓型人才的培養。

2.重點強調能力的培養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填鴨式”教學,而循證醫學和PBL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強調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發揮“問題”對學習的指導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主動查找臨床資料和證據,積極動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究知識。

篇4

關鍵詞:農村職業教育 教師隊伍 專業成長

作為解決“三農”等國家重大問題,實現增加農民收入和改善民生等目標具有基礎工作地位的農村職業教育,應把提高教育質量擺到學校工作的首要位置上。提高質量的關鍵是要有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所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高教師整體的師德師能是農村職業學校要抓緊抓好的一項主要工作。

一、當前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成長的政策環境

2011年12月教育部發出了《關于“十二五”期間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該文件分析了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提出了建設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確定了建設工作的重點和政策措施,明確了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和條件保障。為貫徹黨的十關于加快建設現代教育體制的重大部署,2012年8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國發〔2012〕41號)。2013年9月教育部又發出了《關于印發〈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通知》,公布了《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的基本理念、基本內容和實施要求做出了具體的部署。

為使國家在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上的各項政策得以全面落實,各省市等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也先后相應出臺了一系列組織和指導學校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專業課教師下企業實踐培養等的規定和辦法,為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做好教師專業培養成長工作明確了指導思想,確定了目標任務,搭建培養平臺,提出了培養措施。

二、對制約農村職業學校教師隊伍成長主要問題的認識

為滿足不斷增長的中職學校辦學規模和不斷提高的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近幾年來,農村中職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在人才引進、培訓培養等方面的政策和資金上得到了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無論是教師隊伍總規模還是教師的教育教學素質和能力上都有長足的發展。但與農村職業教育要提高教育質量、實現創新驅動和服務經濟社會科學和諧發展等方面的要求相比,教師隊伍的成長仍然存在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內部結構不合理

經過21世紀以來十多年的大力建設,目前桐鄉市(縣)職業教育的教師總量已經基本達到省一級重點職業學校的要求。據本地教育主管部門提供的2013年《教育統計年報》顯示,2013年秋季全市(縣)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為10795人,專任教師為609名,生師比約為17.7:1,雖只略低于省一級重點職業學校的16:1的標準,但仍存在一些結構上不合理的情形。

(1)專業課與文化基礎課教師比例不合理。桐鄉本市(縣)中職學校專業課“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不足45%。按照目前學校試行的本省專業人才培養指導方案的要求,專業課的課時約占到總學時的約三分之二,專業教學工作量與專業教師數量的占比不匹配,專業課教師的人數尚不能較好地滿足實際開展專業實訓實踐教學的需要。

(2)各專業之間專業課教師配備不均衡。少部分專業現有專業課教師比較充裕,如商務英語專業班均專業課教師達到約1.8人,工藝美術專業專業班均專業課教師達1.5人,能較好地滿足專業實踐教學的工作需要。部分專業能基本滿足正常開展專業教學的要求,如機電專業、服裝專業、會計專業、計算機技術應用專業等,班均專業課教師約1.2人。但有一些專業教師顯得十分緊缺,如汽車維修專業、旅游管理與服務專業、烹飪專業等,班均專業課教師約為0.8人左右;園藝專業的核心技能課目前無專任教師,盡管每年招生只有一個班,卻一直長期依靠外聘教師。因為專業課教師緊缺,因而一大批專業課教師的周課時量少則15課時,多的達18課時,個別教師甚至更多。在這樣的工作量下,教師無心也無力進行反思調整、外出進修、下企業實踐等。

(3)專業課教師知識能力結構不能很好地適應技能教學的要求。桐鄉市的中職學校專業課教師來源中只有極少部分是從企事業單位引進吸收來的。除了這一小部分人外,大多數專業教師是從基礎教育學校繼承或選調而來,前者從高等技術師范或工程技術高等學校畢業分配、考試錄用而來,大批教師都沒有企業生產實踐的經歷。盡管桐鄉市(縣)早已啟動專業課教師下企業鍛煉的工作,但總體來講,他們還是相當缺乏企業的生產實踐知識技能和生產實踐的組織管理能力。

2.教師專業成長的內在動力不足,個人成長目標不明確

篇5

 

高職教育作為教育發展中的_種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 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使命。 頂崗實習、畢業設計(論文)是高職專業教學計劃中的重要必修 課程,是高職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頂崗實習因為工作 崗位的真實性、能很好地與就業對接。畢業論文是學生運用所 學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開展科學研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 基本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因此,這兩個教學環節在高職教育 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許多研究高職教育的專家、學者對此 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張統華、龔娟等對高職實習頂崗實習的 意義及頂崗實習目前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對策進行了探討;張 雁平、劉曉剛、朱春瑜等人從學生、系部、學院以及實習基地四 個層面對頂崗實習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進行了研究;何輝、宋 萌勃等高職頂崗實習中學生的管理問題和頂崗實習的管理機 制進行了探討。羅長金、鄭永裕等人對高職畢業論文存在的問 題、高職高專畢業論文選題、如何加強畢業論文管理,提高畢業 論文教學質量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但是,頂崗實習與畢業設計這兩個實踐教學環節的完成是 _個系統工程。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的安排、實訓基地 的長期有效運行機制、實踐教學的系統化管理、實踐效果的評 價等研究仍處在探索研究階段,系統性和規范性較差,缺乏行之 有效的理論和思路進行理性指導。同時,對于不同的專業,頂崗 實習的要求和管理也不盡相同,由于建筑行業的特殊性,建筑工 程技術專業頂崗實習質量更易受學生、指導老師、企業等諸多因 素的影響。目前各個高職院校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在頂崗實習 與畢業設計的實踐教學環節上仍還存在不少問題。所以,為了 更好地保證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的質量,保證高職教育的教學 效果,開展符合建筑工程專業的頂崗實習基地建設與頂崗實習 和畢業設計的管理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本論文從實訓基地的建 設,頂崗實習及畢業設計(論文)的安排、管理、考核等方面進行 探討,為該實踐教學階段的開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頂崗實習與畢業設計(論文)實踐教學環節的現狀

 

(一)畢業設計(論文)

 

在許多高職院校,許多人認為高職學生不適合撰寫專業理 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綜合性強的畢業設計(論文)。因此對畢業 設計(論文)環節的教學不是太重視,很多只是流于形式。實際 上,畢業設計教學環節是對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技能開展科學研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的一次綜合檢驗。 學生通過完成畢業設計,能進一步強化理論知識,提高分析問 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建筑工程類專業的教學計劃中,畢 業論文大都安排在第五學期,即在完成理論學習后就直接進行 畢業設計。設計時間通常為四周,第五周進行答辯。畢業設計 的內容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某項工程的施工組織設計、 施工方案(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向);監理規劃、監理實施細則(工 程監理專業);工程預算(工程造價專業)。由于學生對項目沒 有直觀的了解,很多都是在網上下載,通過裁剪、粘貼完成;有 些學生還相互抄襲,無法達到教學的目的。

 

并且,由于近幾年頂崗實習基地建設的不足,學生就業壓 力的增大,對于頂崗實習及工作單位還沒落實的學生,他們的 很多精力都放在頂崗實習單位的尋找和求職就業上,整天忙于 奔波在各個招聘會中,自然就無法集中精力完成畢業設計;對 于已確定工作單位的學生,受其他同學的影響,投入的精力和 積極性也明顯不足。再加上指導教師為考慮就業率,對學生在 畢業設計期間去求職也聽之任之,都造成了畢業設計質量的下 降。因此,很有必要對畢業設計時間上的安排進行調整,使其 在完成畢業設計的同時又不影響尋找就業單位。

 

(二)頂崗實習

 

以往,頂崗實習的安排是在學生完成畢業設計后進行,加 上第六學期,實習時間一般在26周左右。在頂崗實習的實施 中主要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頂崗實習單位難落實。近 幾年的擴招,加上就業前景較好,大部分高職院校建筑工程類 專業學生數都是三四百人,這給實習單位的安排帶來極大地困 難;同時,由于建筑工程的特點,許多施工企業出于對安全的考 慮,把接收學生實習作為一種額外負擔。因此,很多學校都是 由學生自己聯系實習單位,實習內容不能保證,與專業對口率 較低。在整個實習期間,許多學生頻繁“跳槽”,嚴重影響了實 習質量。二是指導老師嚴重不足,每個老師要同時指導一二十 名學生,有的學校還更多,很難真正的完成指導工作。三是管 理不到位。學生實習地分散,再加上沒有形成有效合理的管理 方法,學生的整個實習過程基本處于失控狀態。四是考核評價 難。多數學校對頂崗實習評價什么、怎么評價、誰來評價都尚 未形成科學的辦法。一般是企業寥寥幾句評語,教師給成績,缺乏科學性,沒有真實的反映學生實習情況和實習效果,給學 生造成一個實習好壞都一樣的錯誤觀念,影響了實習的質量, 最終造成了頂崗實習的效果不理想。

 

二、頂崗實習與畢業設計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

 

為了改善頂崗實習與畢業設計的質量,提升學生的工作技 能和就業競爭力,我院在2010年開始對建筑工程類專業的頂 崗實習和畢業設計進行了改革,將這兩部分整合為畢業實訓環 節,在頂崗實習中完成畢業設計,通過這三年來的實踐,取得了 較好的效果。

 

(一) 教學安排設計

 

在教學安排上,為了讓學生在頂崗實習時具備一定的頂崗 能力,使企業愿意接收學生,不把學生的實習當做一種負擔,本 專業安排了兩個四周的實習學期及暑期的企業見習。學生自 入學以來,經過第一年的相關課程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單項技 能,如_般建筑材料檢測能力、建筑CAD繪圖能力、建筑測量 能力等,進行第一次的校內單項技能實習學期及暑期的企業見 習;經過第二年的相關課程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專業 知識,進行第二次的校內綜合實訓實習學期及暑期的企業實 習,通過兩次校內實訓和暑假企業見習的工學交替,學生基本 具備了頂崗實習的能力。在第三學年,學生完成一個月的拓展 課程學習后,改變以往先做畢業設計再進行頂崗實習的安排, 直接就進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在頂崗實習的過程中完成畢業 設計。

 

將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相結合,整合為畢業實訓環節。首 先,學生在十月份就進入企業頂崗實習,絕大部分建筑企業都 處在生產高峰期,避免了以往學生在校完成畢業設計后,年底 才能進企業的局面。解決了建筑企業在年底停工,學生無崗可 頂的困境,其次,學生通過頂崗實習,在畢業論文的選題上能結 合實習的實際工程,做好施工組織設計和專項施工方案(建筑 工程技術專業)、監理規劃和監理實施細則(工程監理專業)、工 程預算(工程造價專業)。

 

(二) 實訓基地的建設

 

為解決實習單位難找的問題,按照互利互惠、共蠃發展的 原則,我院加強了校企合作,建立了一批穩定的實訓基地。首 先和長期與我院合作的、位于揚州及周邊地區的建筑企業共建 生產性的項目部,利用教師的科研、技術力量,為企業提供相應的技術服務,同時為企業員工進行技術等相關內容的培訓,增 加學院與企業的聯系。其次,聘請企業的專家、技術員為學院 校外兼職教師,不斷加強校企雙方的合作基礎。校企合作的企 業也能在頂崗實習的學生中優先選擇適合企業發展的員工,滿 足了企業的人才需求,達到真正的雙蠃。

 

(三) 教學過程管理

 

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是順利實施畢業實訓教學環節的關 鍵。首先,我院制定了頂崗實習及畢業設計管理辦法、頂崗實 習三方協議、頂崗實習安全協議、頂崗實習及畢業設計教學大 綱、教學安排、學生成績的評定及指導教師的考核等系列教學 文件。學生在進如企業前就強調頂崗實習與畢業設計的重要 性,并布置相應的任務和制定目標。其次,學生的頂崗實習基 本由學校安排在校企合作的企業,學生相對集中,便于指導和 管理。第三,采用“雙導師”制。除了學校的指導教師外,還聘 請了專業水平高、管理經驗豐富的企業技術員擔任學生頂崗實 習和畢業設計的校外指導教師。由于是長期合作的企業,指導 教師的積極性與管理經驗都相對豐富。同時要求學校的指導 教師與企業的指導教師經常保持聯系,并到企業進行巡查,了 解學生的實習情況,增進師生感情,也能加深學院與企業之間 的關系,實現對學生的共同管理。最后,強化考核體系,提高頂 崗實習質量。

 

(四) 考核評價

 

畢業實訓環節的最終考核評價由實習過程考核、任務完成 效果以及匯報答辯三個部分組成。過程考核主要由實習單位 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實習態度、實習效果進行評價。校內指導 教師按照學生根據實習內容完成的實習周記、實習報告、實習 總結,結合實際工程完成的畢業設計以及匯報、答辯情況進行 評價。最后,結合校外導師和校內導師的評價,綜合評定學生 的頂崗實習成績和畢業設計成績。

 

三、結束語

 

畢業實訓環節中的頂崗實習、畢業設計(論文)是高職教育 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的重要 過程。高職院校建筑工程專業應結合建筑工程自身的專業特 點,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規范頂崗實習及畢業設計(論文)的 安排、管理和考核,使該實踐教學環節得到有效的開展和實施, 從而保證高職教育的教學質量。

 

肖忠平

篇6

論文摘 要:語文作為文化基礎課,在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為了真正的發揮語文的作用,適應職業教育的需要,語文教學還應該結合專業進行。旅游專業的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文章主要對此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1 重視旅游知識的積累

積累是語文教學任務之一,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因為,積累需要很長的時間,是無法在短時間之內完成的。同時積累也是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的重要條件。沒有豐厚的積累,就沒有流利的表達。表達即是“說”,而沒有積累,就不會有“說”的存在。我們很難想像一個腦子空空的人,他的表達能力會有多好。旅游業是一個文化含量非常高的行業,要求從業人員有較高的文化素質。首先是語言修養,旅游從業人員,要講好普通話,語音要準,語調要好,詞匯要豐富,表達要準確;還要有較好的語言口頭表達能力、筆頭表達能力和語言轉換能力。其次要有廣博的文化知識。旅游從業人員不一定需要是專家,但必須是一位“雜家”。在工作的過程中,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各個領域的知識都會涉及到,這就是對旅游從業人員的考察。因此,旅游專業的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首先要重視引導學生積累。第一,結合課文內容廣泛的積累旅游素材。旅游專業固有的豐富人文內涵與語文有著天然的契合點。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指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挖掘蘊含在語文資源中的旅游知識,名勝古跡、與名人的相關作品、景點的典故傳說、詩歌等。第二,通過熟讀、背誦積累旅游素材。熟讀成誦是積累語言材料的重要方法,要學好語文必須積累大量典范、精美的語言材料,為學生的表達能力的培養創造條件。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背誦課本上要求的段落,背誦一些精美的短文,或者是背誦一下典故、名人傳說等。也可以要求學生背誦導游詞、景點介紹、各民族風俗習慣。第三,用競猜、填空、在電腦上寫帖子等形式,幫助學生收集和背誦名言警句、諺語、歇后語等。

2 重視閱讀訓練

閱讀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和重點,養成良好的閱讀積累習慣,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文質俱佳的文章,通過閱讀,他們加深了對這些文章的理解,在閱讀的過程中,他們自覺不自覺的積累了素材,也鍛煉了表達能力。當然,閱讀教學也要講究策略,第一,泛讀。泛讀是最為常見的一種閱讀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早自習或者是晚自習的時間不斷的大聲朗讀,鍛煉其表達能力。第二,精選朗讀和背誦。教師可以精心的選擇一下比較好的范文,讓學生不斷的朗讀,然后進行背誦。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第三,分角色朗讀。分角色朗讀就是讓學生遵循課本對作品進行再創作??梢詷O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雷雨》、《羅密歐與朱麗葉》等都比較適合分角色朗讀。

3 重視思維能力培養

邏輯是指思維的規律性。邏輯思維能力是靠長期的、有意識的培養和訓練才能形成的。有些學生說話前言不搭后語,說了半天也沒有清楚的表達一個問題,這都是由于其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差造成的。旅游專業的學生在講解一個事物的時候,設計到許多方面的知識,面對許多的人,如果學生的思維能力很差,相信即使他的知識再豐富,也沒有辦法讓大家理解。因此,教師要善于通過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觀察、比較、綜合、分析、抽象、推理等都屬于邏輯思維。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運用各種方式,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方法。例如:在寫“總結”時,要讓學生從“做了什么事,怎么做的,結果怎樣,今后怎么做”這幾方面來寫;應用文應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順序來謀篇布局;而說明文就可以按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前到后等方位來進行。在進行文章分析的時候,教師更要善于將這些思想運用到教學中來。讓學生學會通過分析、歸納等來理解文章,找出文章的脈絡。當學生掌握了這些分析方法以后,久而久之,他們說話也會按照這種規律來進行,他們的表達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4 重視語言表達活動

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最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經常的鍛煉。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有機會“說”,有勇氣“說”。比如: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可利用課前5分鐘或者是10分鐘進行演講訓練??梢杂山處熛薅▋热?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演講結束后學生進行自評或者是互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朗讀、復述、背誦、討論、續編故事等進行訓練。需要注意的是,教學中的課堂訓練要以教學內容為主,結合教學內容進行,不能讓學生漫無目的的自由選擇。教師還可以讓全班同學輪流做新聞值日生,播報和評論時事新聞,讓學生在了解國家大事的基礎上,鍛煉其普通話以及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表達習慣。另外,在課下或者是抽出一節課的時間,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進行辯論賽,讓學生在相互辯論中,訓練思維能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提倡學生多舉辦諸如:校園主持人大賽、播音員比賽、主題演講比賽、主題辯論賽、朗誦比賽、話劇表演等活動,以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當老師給了學生說的機會以后,然后為學生的“說”創造一個最為和諧的環境,也就是給學生說的“勇氣”。有些學生不敢發言,與其他同學交流的時候,滔滔不絕,但一到課堂上就會很緊張。教師要努力的創造條件,消除這些學生的緊張情緒以及焦慮心理。因此,教師要善于應用溫和的語氣、和藹的態度、期待的目光去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對于學生的回答,要盡量的持肯定的態度,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進行表揚,同時還要尊重學生,努力為學生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

5 結語

對于旅游專業的學生來說,表達能力是至關重要的。語文教學要適應職業教育的需要,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對于旅游專業來說,語文教學就應從積累、閱讀、思維訓練、語言表達活動等方面努力的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 丁興揚.中職旅游專業語文教學探索[j].文教資料,2010(5).

[2] 藍桂娥.中職旅游專業語文教學改革簡論[j].職業教育研究,2007(8).

篇7

根據黨的十六大精神,在市、區教育局的領導下,結合“創人民滿意教育,辦人民滿意學校,做人民滿意教育工作者”的主題思想,為了更有效搞好學校教學常規工作,本學年度我校繼續進一步理清教學常規管理思路,在常規工作的計劃制定、過程督查、質量評價上形成符合新課改要求的而且比較系統的規章與制度;我們充分調動年級組、教研組、備課組的工作積極性,扎扎實實地作好各項常規工作,努力提升教學質量。我們主要做法是:

一、進一步加大教學常規管理力度

1、對教案、個人業務手冊和作業每學期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檢查相結合的方法

每學期定期進行全面檢查3-4次,堅持每月抽查兩個年級組的3-4個學科,檢查結果全校通報,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加強對早自習、課堂常規、集體備課、教研組活動、晚自習等檢查的力度,并進行詳細檢查記載。

2、認真組織好各年級月考和期中、期末考試。

教導處按照市區教研室的安排組織好期中、期末考試,嚴把出卷、制卷、分卷關,確保試卷質量,嚴格組織考試的實施和閱卷登分工作,幫助各個年級組做好成績的數據統計和質量分析;為了進一步強化質量意識,還定期組織各個年級的月考和周練。

3、抓實初、高三教學常規。

配合年級組以目標管理為杠桿,不斷強化畢業班教師的質量意識,認真落實每次的調考和考后的五個會,深入年級組和備課組參與質量分析,確保兩個畢業年級階段推進穩中有升。

二、夯實內涵發展,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隊伍。

1、首屆中青年骨干教師研修班結業并編輯出版《走內涵發展之路》的論文專集。

200a年6月,首屆中青年骨干研修班圓滿結業,撰寫了論文三十余篇,評出論文一、二、三等獎,為此屆研修班畫上圓滿的句號。

2、上學期開始對35歲以下教師進行首輪業務技能培訓活動,以教研組為單位,每周安排一套試卷給35歲以下教師進行訓練,共計12套,并在同教研組教師指導下進行試卷分析,并在本學期開展首屆青年教師專業知識考試,參加市重點中學文章版權歸文秘站網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11月聯考,涉及高考9個學科的71位教師參加了考試,進一步促進青年教師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水平的提高。本學期還開展了兩輪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比武,,共計61人上校公開課,438人次參加聽評課,每一節從磨課、上課、評課嚴格落實,使青年教師在活動中成長,每位參加教師均寫了教學反思。

3、以課堂教學管理為抓手,積極組織教師參加不同類型的教學競賽和論文評比活動并取得較好的成績。本學年教導處共組織各級各類公開課約192節,其中市級8節,區級19節,校級165節。區“一課一論文”決賽,我校10人入圍,最后獲課一等獎1人,二等獎1人,三等獎8人,論文一等獎2人,二等獎2人,并在全校進行了“一課一論文”優秀案例的講評。

4、抓好教研組的建設,一批師德高尚、師能精湛的骨干教師擔任教研組長。每周一第一節課定為教研組長例會時間,向教研組長布置近階段工作,聽取教研組長對學校工作意見,加大了教研組的力度;通過評選優秀教研組和優秀教研組長,激發教研組長參與教學管理的積極性。

5、積極申報教科研課題。今年學校申報國家和省級課題各一項,多次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項論文征集活動。市教科研重點課題獲得市教研成果一等獎。截至06年7月教師在各級各類的論文比賽中獲一等獎12篇,二等獎17篇,三等獎13篇。

三、以“創辦做”為契機,認真抓好家長評校和學生評教的工作,為學校的發展贏得良好的社會聲譽。

1、20__-200a學年度學期要按照區教育局的統一要求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三向社會和家長開放6節課。在校長室指導下從2月至6月共開放6次,共有涉及各學科的49名教師進行展示,近五百名家長參加聽課、評課活動,還組織約百多名家長進行座談,聽取家長對班級管理和授課教師以及學校的意見和建議,受到廣大家長的一致好評,對家長的意見和建議我們認真對待,仔細分析,及時與部分教師交換意見。

2、認真做好學生評教工作。做好期中、期末考試后各年級學生上機問卷調查,統計學生的對班級和任課教師及學校的意見和建議,上報校長室。

四、以申報先進教導處為目標,堅持處務工作抓實常規的基礎上力求創新,學籍管理和教學檔案的整理細處求規范,

1、上學期,針對新的課程標準,對原教案本和教師業務手冊進行了重新制作,更加強調科學性和規范性,針對教師備課中容易忽視的環節在備課本中加入了“三維目標”,“課后反思”等,在業務手冊中新加入了教師教學計劃進度、期中期末質量分析、個人聽課記載、教學反思等。

2、學籍管理:

(1)平時學籍異動。每月的學生休、復、轉、退,中教科實行微機管理,每

個學生的休、復、轉、退都實行申報審批制度。

(2)組織中考、高考志愿填報工作。

(3)高三藝術生的專業考試及資格認定。

(4)組織體育中考,理化生試驗操作測試。

(5)基層報表的填報

(6)初三、高三畢業證和初中義務教育證書的審核和發放。(7)新初一、高一新生招生和錄取工作以及各年級分班。

(8)07屆高三報名資格審核和照相,飛行員體檢等。

3、06年上半年申報先進教導處的評選。

積極準備迎檢材料,受到中教科領導的高度評價。

4、教材和抄本的征訂和發放工作。

上半年在沒有圖書管理員的情況下,能組織教導處其它人員在暑假多次進行分書和發書,保證了假期補課的順利進行,順利完成圖書和抄本的征訂和發放。

五、教導處還協調總務處、政教處搞好學校其它相關工作。

篇8

一、培訓工作完成情況

此次培訓我市共有2校長(學校校長xx,專管安全的副校長xx)、1名教師(學校安全管理員xx)參加遠程研修,分別完成了注冊學習、提交作業、提交論文論文等學習程序和學習任務,3人已結業。

二、培訓情況

1、領導重視,組織嚴密。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安全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能力的提高,非常珍惜這次足不出戶就能接受到高層專家講座的機會。此次培訓是全面貫徹國務院及教育部關于全面加強校園安全防范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落實省委、省政府安全管理工作要求,全面提高全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主管領導、各級校長、園長校園安全管理素質和工作水平,我單位單位嚴格按要求組織人員參加培訓。

2、嚴格紀律,按時培訓。我校參加培訓人員能夠嚴格組織紀律,按時上網參加培訓。

篇9

1.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方案

地方本科院校著重培養應用型人才,在課程教學方案中著重加強學生應用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應及時更新內容,多引進企業行業目前應用廣泛的實例。例如在課程第二章中數控編程內容拓寬知識面,增加課時,由原來的簡單指令的講解,擴展到復合指令的應用。實例講解選取企業工廠實際加工的零件,如圖1所示。以我院新購進的華中數控系統為重點介紹固定循環指令,讓學生體會到用循環指令比用G01簡單指令編程方便得多。同時,這章內容的課時由原來的8課時增加至10學時,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如圖2所示為方俊同學為選取實例零件編寫的零件程序部分。

圖1 案例

圖2 學生編寫程序(部分)

2.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

單純課程板書已不能滿足信息化的要求,要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講授數控編程這一章內容時,借助網絡下載仿真軟件,實操機床,能夠強化效果。圖3為課堂中講授車削零件的程序,并在仿真機床操作加工。據實驗教師反映,通過仿真軟件的學習,學生再到數控機床操作,效果更好。

圖3 使用模擬仿真軟件教學

3.以學生為中心的考核方式

篇10

一. 全面有效高質量的培訓: 在這里我們系統的學習了小學數學各方面的知識。備課上課說課評課,步步深入;亮相課研討課考核課,目標明確經緯分明;案例顆例論文撰寫把握方向,及時指導。還清晰的記著導師們為我們精心準備地一道道數學大餐,耐心的給我指明前進的航線,

二. 導師的人格魅力和專業引領:

著名特級教師黃老師的熱忱和平易近人,認真的上好每一節課和不斷學習的勁頭;睿智大氣對事業追求完美的謝老師;總是采用探討式教學的楊老師;……是您們的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高深的數學造詣影響著我,使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三. 異地培訓,開拓眼界:

在08年的春夏之季,我們有幸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來到美麗的西子湖畔,聆聽浙江教育學院吳衛東蔣麗萍等教授的前沿理論指導,還能到著名的學軍小學西湖小學參觀學習,聽真實的課堂,真誠的交流研討學習,受益匪淺!

四.學風盛,班風好,真誠和諧:

本期骨干班學員之間非常團結,肯學習,會鉆研,學習的風氣很濃。我深為自己是其中一份而自豪,特別是陳秀道同學的大度大氣,李風月同學的勤奮進取,鮑奉慧的沉穩詼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形象,同學是最真誠的,最可貴的,特別是我們骨干班的同學,這么長時間相聚在一起學習生活交流,在班主任謝老師的領導下,我相信培訓雖然結束了,但導師和同學,同學和同學之間的聯系決不會斷,反而隨時光而雋永。

五.個人的專業發展:

在培訓初,謝老師就讓我們制定發展規劃,當時我是這樣寫的,熟悉小學數學教學,有一定的課堂調控能力,能勝任本學科教學工作;論文獲獎,評上小學高級(數學)。今天這些都實現了,在今年11月份舉行的全市統一中級職稱考試中取得C1模塊第一名的好成績,當然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導師們孜孜不倦的教導和同學們誠心相助!在以后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加倍努力,向老師同學學習,向更高的目標前進!

六.搭建教科研平臺,后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