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館考察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03 04:56: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紀念館考察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紀念館考察報告

篇1

關鍵詞:校本課程;體驗式;活動周

課程改革的大潮中,不斷涌現出新穎的體系架構和靈活的課程實施形式。我們學校經過調研,決定在“齊魯文化課程”上另辟蹊徑。既然突出地方文化,為什么不可以走出書本,走進富有文化氣息的山水名勝呢?古人尚且重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何不也讓學生去親近故鄉的山水田園、名勝古跡、文化場館,去身臨其境地感受、體驗呢?據調查,學生甚至家長,對家鄉的政治經濟了解不全,對于歷史文化更是一知半解,只有不到50%的家長到過全市所轄的五區三縣。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才做出了走出校園,走遍淄博的社會實踐課程的設想,并在實施中逐步完善。

根據課程方案的設置要求,校本課程一般都是每周安排一節課,一學年為36~40課時,我們創造性地打破了這一限制,集中一周時間參與課程實踐活動,既保證了課程課時總量,同時又能極好地協調各種教育教學資源,保證課程效果。這種集中的活動,便于組織,教師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很高,家長也因為學生能四處走走看看,增長見識而十分滿意。在確定了以“走遍淄博,探尋齊魯文化”為內容,以“實踐活動周”為形式的活動模式之后,我們著手制訂具體的實施方案。

一、初步感知階段

我們以班級為單位,提前一周布置自主探究學習任務,作為實踐活動的開端,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對家鄉各區縣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名勝古跡、民風民俗等內容進行收集整理。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民間采風、傾聽家長或村居長者的講述等形式,以小組為單位,對各自收集的資料進行整合,制作成諸如粘貼報、報告集等文字書面材料,更鼓勵制作成PPT等形式進行直觀地展示。與此同時,任課教師也要進行積極準備,每人詳細地梳理一個區縣的資料,制作成圖文并茂的PPT課件。周一的課程表按照區縣名稱命名,分別安排張店區、臨淄區、淄川區、博山區、周村區、沂源縣和高青縣、文昌湖度假區和高新區等七個板塊,教師這時儼然成為各區縣的“代言人”。課堂分三步完成,首先集中學習學校整理印發的材料;其次是由教師集中展示自己負責的某一區縣的相關資料,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學生展示自己搜集并制作的相關素材,并進行開放式的交流。在我們的實踐中,教師都對學生收集的相關資料感到吃驚,因為很多甚至連教師也未曾聽說,同時也為學生那種探究的熱情、資料整理的細致而感到由衷的高興。

二、實踐體察階段

在接下來的四天時間,是學生真正的體驗活動時間。根據周邊區縣的地理方位分布,我們設計了三條不同的路線:A線向南以淄川、博山、沂源為一線,分別選定蒲松齡紀念館、淄川博物館,博山的趙執信紀念館、文姜祠廣場、沂源博物館、江北第一溶洞、齊長城遺址等景點,并在沂源縣進行采摘活動;B線向東北歷經臨淄的中國足球博物館、齊國歷史博物館、齊都古國遺址、桓臺的王漁洋紀念館、高青的引黃工程、黃河浮橋等景點;C線向西經過文昌湖度假區,到周村的古商城大街、淄博體育中心、高新區、山東理工大學、中國陶瓷館、淄博博物館等主要站點。在參觀學習的過程中,沿途經過的大型企業、重點國道省道、重要的地理地標性建筑、以及相關的地理歷史背景等都由隨車教師及時講解。周五上午集中安排學生參觀代表了齊魯文化精髓的山東省博物館。

整個活動過程,從中國最古老的頭蓋骨化石,到淄博現代的繁榮發展,從悠久的陶瓷文化到享譽世界的足球文化,從王漁洋到蒲松齡,從黃河岸邊到齊魯國界,走遍淄博,歷經古今。這樣的活動,對學生是全新的課程,豐富了閱歷,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感受了家鄉的秀美,領略了地域文化的魅力,那種以故鄉為榮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總結提升評價階段

外出探究活動于周五上午結束,周五下午返校后,學生進行總結交流,填寫實踐活動記錄表。利用周末把活動中的感悟整理成考察報告的形式,在自己的空間、博客上。接下來的一兩周時間,學生在網絡上交流心得,把自己拍攝的照片起上一個靚麗的標題,在班級宣傳欄辦起了小小的攝影展。總結中,學生有太多的感慨:終于見到“母親河”了;我們家鄉原來有這么多的歷史名人;這么多的中國第一、世界第一原來就在我們身邊……有的家長這樣說:我們四十多歲了,都沒有機會走遍淄博各地,感謝學校和老師們給了孩子這次機會,孩子們歸來的講述讓我們都知道了很多,學會了很多……在學校層面,組織了“探尋齊魯文化”的圖片展,優秀實踐活動報告展等活動。同時,我們對每個學生在活動過程的表現進行評價,對表現出色的學生進行表彰。有效的評價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成就感,讓他們認識到這項活動作為“課程”的重要意義,同時也提高了課程實施的力度和效度,落實了課程的育人效果。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這樣的實踐類課程是課程體系建設中的有益探索,豐富了課程內涵、創新了課程實施模式。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善于創新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這種“另類”校本課程,是符合教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的,在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上做出有益的嘗試。

參考文獻:

[1]魏書生,陶繼新.種好心田.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04.

篇2

[關鍵詞]日本企業文化建設 基本經驗 啟示

企業文化作為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和管理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經營理念、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總和,既是企業的靈魂,也是企業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既是企業的軟實力,也是企業的凝聚力和核心競爭力的主要來源。企業文化重在建設。企業文化建設的程度和水平的高低,既與企業發展的一定階段相聯系,又與企業對企業文化建設的自覺程度。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切實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不斷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和核心競爭力,為企業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永不衰竭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已成為我國企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大戰略任務。從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實際出發,借鑒發達國家,特別是與我國企業具有共同文化背景的日本企業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對于加快我國的企業文化建設,提高我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日本企業文化的歷史淵源

歷史地看,企業文化的概念雖然最早起源于美國,但將其付諸實踐者卻是日本人。正是日本的企業文化不僅直接推動了日本企業的快速發展,而且使日本經濟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里取得了震驚世界的奇跡。那么,日本企業文化是怎么形成的?弄清這個問題,對于深刻理解日本企業文化的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1.日本企業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綜觀日本企業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大體可以劃分為四個主要的階段或四個時期。第一階段是工業化開始時期(1868-1895年)。1868的明治維新既是日本近代化的起點,也是日本企業文化形成和發展的起點。其作為日本近代化和日本社會的全面改革的重要標志,在積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的同時,強調國家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從而形成了傳統與現代共存的實用主義的現代化模式,無疑為日本企業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二階段是工業化發展時期(1896-1937年)。這一時期,既是工業化快速發展的時期和家族主義國家理念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根深蒂固的時期,也是日本企業文化開始形成的時期。第三階段是高度工業化時期(1945-19783年)。這一時期是日本企業文化開始成熟的時期。這一時期日本企業文化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對傳統精神的繼承和依賴;其二是東方靈性與西方理性的結合;其三是突出忠、勤和公先于私等生活規范,強調和合共濟的集體主義價值;其四是為企業獻身的行為規范和為實現共同理想和目標而全面合作的政企關系;其五是對未知技術的自力開發。第四個階段是經濟低速發展時期(1973年以后)。這一時期的日本企業文化,是在繼承民族傳統文化和企業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增強適應性和開放性的時期。

2.日本企業文化的歷史淵源

日本企業文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既是日本企業文化創新發展、走向成熟的過程,也是不斷吸收外來文化,以增強其文化適應性和開放性的過程。從日本企業文化的文化淵源上來看主要是日本的本土文化、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結果和產物。日本是一個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明治維新之前主要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儒家文化中的宗法觀念、等級觀念、忠孝思想對日本文化包括企業文化都有很深的影響;明治維新前后主要受到西方文化,特別是西方的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而日本企業文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從根本上說,也就是日本社會中的儒家思想文化與西方的近代文化不斷融合、創新的過程。這一過程,使日本企業文化,既帶有日本傳統文化,特別是家族文化的特色,同時又具有適應性和開放性的品質??梢哉f,這既是日本企業文化不同于中國企業文化的地方,同時也是日本企業文化之所以能夠引領日本企業發展的深層原因。

二、日本企業文化的基本內涵和精神特質

日本的企業文化作為日本傳統文化和民族心理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不僅賦予了日本企業文化以獨特的思想內涵,而且也賦予了日本企業文化以獨特的個性和特征。

1.日本企業文化的基本內涵

與其他企業文化一樣,日本企業文化的基本內涵,可以從觀念、制度和器物三個層面上得到說明。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是“和”的價值觀念。“和”既是日本企業文化的靈魂,也是日本企業文化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內在機制和精神動力。“和”的價值觀念,不僅體現在企業內外的公共關系的處理上,而且更體現在企業的文化精神上。這就是以“忠”、“孝”觀念為核心的“家族”觀念及其由此所形成的“家族文化”?!凹易濉庇^念和“家族文化”作為日本國家和民族的傳統文化,既是日本企業成為穩定的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基因,也是日本企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來源。正是在這種“家族”觀念和“家族文化”的哺育下,不僅形成了集團被看成是社會的一個細胞,企業管理的對象不是單個的人,而是由一定人群組合而成的集團的管理理念,而且更形成了企業員工以企業為“家”,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始終“忠”、“孝”于企業、集團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正是在這種“家族”觀念和“家族文化”的影響下,“忠”、“孝”觀念作為日本企業文化的基本內涵,對于維系集團與成員,以及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二是“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安排。從制度要素或管理理念和管理體制的層面上來看,日本的企業文化的基本內涵,就是“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安排。日本企業所實行的人才培育制度、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工資和企業工會組織等等,既是“和”的價值觀念在管理理念和制度安排上的貫徹和落實,更是“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安排的具體體現。正如日立公司總經理吉出所說:“我認為問題不在組織而在人?!痹谒某珜?,日立公司形成了“人比組織機構更重要”的組織管理理念。本田技研公司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思想,認為企業管理的根本是人,并注意把公司辦成具有人情味的集團,公司基本任務除了制造消費者喜愛的產品――汽車之外,還要為員工提供一個能發揮自己才能的平臺和機會。正如索尼公司總裁盛田昭夫所說:“日本公司的成功并無任何秘訣和不可與外人言傳的公式不是理論,不是計劃也不是政府政策,而是人,只有人才能使企業獲得成功。日本經理的最重要任務是發展與員工之間的健全關系,一種員工與經理共命運的感情。”

其三是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從器物要素或產品和服務的層面上來看,對于日本企業來說,就是要把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作為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的重要手段。在大多數日本企業的經營哲學中,強調的不僅是企業的利益或經濟效益,而更多地是企業對社會、國家乃至對全人類所負的責任。如松下電器公司就把“產業報國”放在第一位;豐田公司社訓的第1條就是:“上下同心協力,以至誠從事業務的開拓,以產業的成果報效國家”;日本TDK公司精神則是:“為世界文化產業作貢獻”。日本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突出強調的是:(1)切實實現股東和雇員(員工)的利益;(2)為社會公眾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務;(3)在可能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促進所在地區和國家的社會繁榮;(4)遵守法律法規,做到及時向社會公布企業信息,保證經營活動的公開和透明;(5)把企業發展同造福人類、保護環境、建立循環型社會統一起來。如豐田公司1992年為了倡導“人類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全新環保理念,專門設立了豐田環境委員會”,制訂了“豐田地球環境”――《豐田對于地球環境的參與方針》,在此基礎上確立了公司面向21世紀的未來戰略――“制造親近人類與地球的汽車”。為了落實這一戰略,豐田公司不惜將年銷售額的6%作為攻關資金,組建起1.2萬人的龐大研發隊伍,開始了“綠色”汽車的發明創造。經過長達5年的不懈努力和反復試制,1997年12月豐田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產的混合動力汽車――先軀。它消耗每升汽油的平均行駛里程比一般汽油車至少提高一倍,污染物卻減少了90%。

2.日本企業文化的精神特質

企業文化精神既是企業文化的凝聚和靈魂,也是企業文化的實質和核心。以我們對日本企業文化的基本內涵的理解為根據,可以發現,貫穿于日本企業文化的精神特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是家族本位的集體主義精神。由于日本民族在日本列島上自始至終都是唯一的民族,因而不僅形成了單一的民族文化,而且培育了日本人對民族、國家的強烈認同感和強烈的歸屬意識。而這種認同感和歸屬意識體現在對待企業的態度和行為上,就是企業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意識,從而形成了日本企業文化有的集體主義精神。正如“索尼大家庭”的公司總裁盛田昭夫曾說:“索尼是個親密無間的大家庭,每個家庭成員的幸福都靠自己的雙手來創造……當你的生命結束的時候,你不會因為在索尼度過的時光而感到遺憾。”

其二是團結奮斗的獻身精神。以集體主義精神為基礎,日本企業文化的精神特質,同時體現為企業員工為企業目標的實現而團結奮斗的獻身精神。在不利于民族生存、發展的外部自然環境中,把個人融入團體,憑借團體的智慧和力量來贏得個人的生存與發展,所以,團結、協作、同甘共苦,甘愿為團隊、民族、國家不計個人得失,勇于奉獻和勇于犧牲,便成為了以民族精神為主導的日本企業的文化精神特質。

其三是兼容并包的創新精神。日本企業文化很重視實用性。正因如此,他們不僅重視先進經驗和技術的學習和引進,而且更重視與自身的條件和需要相結合,在認真比較、選擇、吸收、消化的基礎上,努力做到有所發明、有所創造。而這恰恰也正是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的奧秘所在。

三、日本企業文化建設的經驗和啟示

企業文化重建設。日本獨特的企業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也不例外。認真總結日本企業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對于我國的企業文化建設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1.日本企業文化建設的基本經驗

從企業文化建設的理論視域出發,可以將日本企業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將企業的使命和企業的社會責任相統一,努力塑造企業文化健康發展的核心價值理念。將企業的使命和企業的社會責任相統一,既是日本企業文化獨特性的重要方面,也是日本企業文化之所以能夠支撐和引領日本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如果說企業的使命是企業文化之所以為企業文化而區別于社區文化、校園文化等其他亞文化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的話,那么企業的社會責任則是企業文化之所以為社會文化的內在根據和深層原因。將企業的使命與企業的社會責任相統一是企業文化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而只追求企業的贏利目標,將企業的使命僅僅看作是經濟使命,僅僅將贏利看作是企業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不僅是對企業使命的片面理解,而且必然在追求企業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放棄企業的社會責任,而以此為基礎所建構的企業文化只能是畸形的和不健全的企業文化,而這種企業文化引領下的企業注定是不會長久的。

其二是將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相統一,努力培育能夠支撐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文化。有關研究成果表明,日本企業的平均壽命在40年以上。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些企業都能夠在不斷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以占領市場制高點的同時,都非常注重企業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一是很好地繼承了民族文化中的優良傳統,并通過創造性轉換,努力使企業成為命運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和文化共同體;二是在企業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注意文化基因的培育,并逐漸形成為企業的文化內核和企業發展的精神財富;三是加強文化傳承的載體建設,通過資料館、紀念館、展覽館等文化設施的建設,變無形為有形,并向社會開放,不僅為加起了貫通傳統與現代的橋梁,而且為企業文化傳承和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三是將企業家的文化自覺與員工的自覺踐履相統一,努力形成上下同欲的文化追求。企業成員共同的文化追求是企業向心力、凝聚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來源,而企業家的文化自覺和企業員工的自覺踐履則是形成上下同欲的文化追求的前提和基礎。就企業家的文化自覺而言,一是崇高的文化追求;二是企業家和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三是以文化建設主導企業發展,用文化創新引領企業發展的自覺意識。就企業員工的自覺踐履而言,一是加強對員工的企業文化培訓;二是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三是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形成全員構建企業文化的文化氛圍。

2.日本企業文化建設的啟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企業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無疑為我國企業的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啟示。但于中日兩國制度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不同、發展階段不同、企業的具體情況不同,所以,對日本企業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不能照抄照搬,而必須結合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實際,有選擇的借鑒,在此基礎上,通過創新,努力形成具有中國氣派、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中國企業文化。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日本企業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對我國企業的文化建設的啟示,概括起來,我們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必須從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企業文化在企業生存和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使企業文化建設真正成為我國企業的自覺的行動和追求。其二是必須從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實際出發,科學定位,扎實推進,形成特色,努力使企業文化建設真正成為企業快速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核心競爭力。其三是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明確和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以保證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從而為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和理論基礎。其四是必須將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生產經營和企業管理創新相結合,努力使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生產經營和企業管理創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其五是必須樹立經營文化的新觀念,做到建設文化與經營文化有機統一,不斷開創企業文化建設的新局面。第六是必須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找準傳統與現代的對接點,使企業的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