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23 07:11: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角的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使學生了解角的形成,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各種表示法;
2、通過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使學生掌握度、分、秒的進位制,會作度、分、秒間的單位互化
4、采用自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學重點: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三種表示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度、分、秒的進位制,,會作度、分、秒間的單位互化
教學手段:
教具:電腦課件、實物投影、量角器
學具:量角器需測量的角
教學過程:
一、建立角的概念
(一)引入角(利用課件演示)
1、從生活中引入
提問:
A、以前我們曾經認識過角,那你們能從這兩個圖形中指出哪些地方是角嗎?
B、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角。一起看一看。誰能從這些常用的物品中找出角?
2、從射線引入
提問:
A、昨天我們認識了射線,想從一點可以引出多少條射線?
B、如果從一點出發任意取兩條射線,那出現的是什么圖形?
C、哪兩條射線可以組成一個角?誰來指一指。
(二)認識角,總結角的定義
3、過渡:角是怎么形成的呢?一起看
(1)、演示:老師在這畫上一個點,現在從這點出發引出一條射線,再從這點出發引出第二條射線。
提問:觀察從這點引出了幾條射線?此時所組成的圖形是什么圖形?
(2)、判斷下列哪些圖形是角。
(√)(×)(√)(×)(√)
為何第二幅和第四幅圖形不是角?(學生回答)
誰能用自己的話來概括一下怎樣組成的圖形叫做角?
總結:有公共端點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做角(angle)
角的第二定義:角也可以看做由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所形成的圖形.如下圖中的角,可以看做射線OA繞端點0按逆時針方向旋轉到OB所形成的.我們把OA叫做角的始邊,OB叫做角的終邊.
B
0A
4、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明確頂點、邊的作用
(1)觀看角的圖形提問:這個點叫什么?這兩條射線叫什么?(學生邊說師邊標名稱)
(2)角可以畫在本上、黑板上,那角的位置是由誰決定的?
(3)頂點可以確定角的位置,從頂點引出的兩條邊可以組成一個角。
5、學會用符號表示角
提問:那么,角的符號是什么?該怎么寫,怎么讀的呢?(電腦顯示)
(1)可以標上三個大寫字母,寫作:∠ABC或∠CBA,讀作:角ABC或角CBA.
(2)觀察這兩種方法,有什么特點?(字母B都在中間)
(3)所以,在只有一個角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寫作:∠B,讀作:角B
(4)為了方便,有時我們還可以標上數字,寫作∠1,讀作:角1
(5)注:區別“∠”和“<”的不同。請同學們指著用學具折出的一個角,訓練一下這三種讀法。
6、強調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二、角的度量
1、學習角的度量
(1)教學生認識量角器
(2)認識了量角器,那怎樣使用它去測量角的度數呢?這部分知識請同學們合作學習。
提出要求:小組合作邊學習測量方法邊嘗試測量
第一個角,想想有幾種方法?
1、要求合作學習探究、測量。
2、反饋匯報:學生邊演示邊復述過程
3、教師利用課件演示正確的操作過程,糾正學生中存在的問題。
4、歸納概括測量方法(兩重合一對)
(1)用量角器的中心點與角的頂點重合
(2)零刻度線與角的一邊重合(可與內零度刻度線重合;也可與外零度刻度線重合)
(3)另一條邊所對的角的度數,就是這個角的度數。
5、小結:同一個角無論是用內刻度量角,還是用外刻度量角,結果都一樣。
6、獨立練習測量角的度數(書做一做中第一題1,3與第二題)
(1)獨立測量,師注意查看學生中存在的問題。
(2)課件演示糾正問題
三、度、分、秒的進位制及這些單位間的互化
為了更精細地度量角,我們引入更小的角度單位:分、秒.把1°的角等分成60份,每份叫做1分記作1′;把1′的角再等分成60份,每份叫做1秒的角,1秒記作1″.
1°=60′,1′=60″;
1′=()°,1″=()′.
例1將57.32°用度、分、秒表示.
解:先把0.32°化為分,
0.32°=60′×0.32=19.2′.
再把0.2′化為秒,
0.2′=60″×0.2=12″.
所以57.32″=57°19′12″.
例2把10°6′36″用度表示.
解:先把36″化為分,
36″=()′×36=0.6′
6′+0.6′=6.6′.
再把6.6′化為度,
6.6′=()°×6.6=0.11°.
所以10°6′36″=10.11°.
四、鞏固練習
課本P122練習
篇2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能正確找出(指出)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來做角。
2、在操作活動中體驗感知角有大小,會用多種方法來比較角的大小。
3、在創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來制作一個角和比較角的大小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難點:
認識角,感知角的大小和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入“角”
1、導入:瞧,這是什么?(三角尺)你知道為什么它叫三角尺嗎?(因為它有三個角)
2、揭題:角是有哪幾部分組成的呢?怎樣的圖形是角呢?它又有哪些特征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研究角。(板書:認識角)
二、觀察實物,認識角
1、初步感知角
(1)師:誰能上來在三角尺上選一個角指一指?(生一般只能指出一個點)
師:老師明白了,你們指出的角是這樣的(黑板上畫1個點)。問:這是一個角嗎?這是什么呀?(點)
師:對,1個點,除了要指這個點,還要再指出什么才是一個角呢?誰再來試試?
生指師引導:對,大家有沒有看到,他不但指出了這個點,還指出了和這個點連著的兩條線,看明白了嗎?(在黑板上畫兩條邊)
師:小朋友們伸出手指一起來跟老師指一指(示范指角:這是1個角)
(2)師:在三角尺上你還能找到另外的兩個角嗎?(指名生上來指)
(3)師:小朋友身邊都有三角尺,請你在自己的三角尺上選一個角指指。
(4)師:現在請小朋友用選定的這個角戳戳自己的手心,感覺怎么樣?(點很尖)
再摸摸兩條線,感覺這線怎么樣?(平平的、直直的)
2、抽象角
(1)師:小朋友,剛才我們在三角尺上找到了三個角(課件出示),數學書的封面上有角嗎?想一想一共有幾個角呢?誰來指指看?(邊指邊說:這是1個角)
師: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也形成了一個角,誰來指一指?(生指)
(2)師:現在老師在每幅圖上選一個角移下來(點擊課件),看,這三個圖形都叫角,他們擺的不一樣,但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同桌討論:都有一個尖尖的點,兩條直直的線,還有1條小弧線。
3、角的各部分名稱
指出:這條小弧線,是角的符號。角就是由一個尖尖的點和兩條直直的線組成的。我們把這個點叫作角的“頂點”(板書:頂點),從頂點出發的這兩條直直的線叫作角的“邊”。
這是角的一條邊(板書:邊,),這是角的另一條邊。(板書:邊)
電腦第1個角:一起說說,這是角的什么?(頂點)這是什么?(邊)
4、角的組成
問:那么,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呢?(板書:角有1個頂點,2條邊)
師:誰來指一下另外兩個角的頂點和邊分別在哪里?
三、判斷比較,內化特征
1、判斷角
師:小朋友,現在你們對角有點感覺了嗎?那我們來玩一個快速反應的游戲。(出示:“想做”T1)下面哪些圖形是角?是角的我們用“√”表示,不是角的,我們用“×”表示。我說一二三,大家一起判斷,行不行?(學生判斷思考,哪些是角,哪些不是,為什么?)
(旋轉最后1個角)追問:這是角嗎?為什么?
小結:看來,要判斷是不是角,要看有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
2、找角
(1)教室里的角
師:小朋友們認識了角,你能在我們教室里找到角嗎?找找看。(頂點和邊指一指)
(2)圖形上的角
師:小朋友真厲害,能從這么多的物體上找到角,其實在一些平面圖形中也有角!你知道這些圖形各有幾個角嗎?如果你找到了角就給它畫上小弧線作為標記,找到幾個就填在括號里。
投影作業,交流講解。
3、做角
師:剛才小朋友找到了很多角,那你想做一個角嗎?(想)老師給大家準備了3種材料:小棒、吸管、長方形紙片。
提出要求:(課件出示)
(學生做角)展示,匯報。(1)小棒搭出1個角:兩根小棒看成角的兩條邊。
(2)折吸管:吸管彎曲處當作角。
(3)折長方形紙片:可以用小弧線標出折出的新角。
四、比較辨析,體驗角的大小
師:小朋友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不同的角,真了不起。老師也做了一個角,是個特別的角,兩條邊還能怎么樣?(能活動)像這樣的角就叫做活動角。你想做嗎?請小朋友用口袋里的綠色塑料條做一個活動角。(生操作)
師:把你的活動角拿起來看看能不能活動?
(一)感受角有大小
1、師:你能把你的活動角變大嗎?試試看(生操作)你是怎么把角變大的?(把角的兩條邊拉開),指出:這個拉開就是張開。(把角的兩條邊張開,角就變大)
問:如果把角的兩條邊合攏,小朋友合攏看看(生操作)角就怎么樣?
小結:對呀!把角的兩條邊張開,角就(變大),把角的兩條邊合攏,角就(變小)。看來,角是有大有小的。(板書:角是有大有小的)
2、師:你在生活中也見過這種可以變大變小的角嗎?
A、剪刀(實物):剪刀上的角在哪里?(兩個刀口夾的部分是角)
師:其實,剪刀就是一個活動角。小朋友,用剪刀剪東西時我們先要把剪刀怎么樣?(張開),角就變(大)。剪的時候就要把剪刀(合攏),角就變(小)。
B、扇子(課件):折扇上也藏著活動角,我們可以把扇子的兩個扇柄看作角的兩條邊。當我們慢慢打開扇子,你能發現扇面上的角有什么變化嗎?(變大)想想看,怎樣可以讓扇面上的角變小呢?(把扇子慢慢合上,角變小)
(二)比較角的大小
1、觀察法(3
個鐘面)
師:鐘面上轉動的時針和分針也會形成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嗎?
指出:我們一眼就能看出第三個角最大,第二個角最小。
2、重疊法
師:老師這兒還有兩個角(板貼教具),你看看哪個角大,哪個角小?(學生猜)看來我們不能一眼準確的看出誰大了?你能想出好辦法來比一比嗎?(生演示,并說說怎么比的)
3、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師:把兩個角的頂點重合,其中的一條邊也重合,看另一條邊,很明顯白色的角的邊在外面,所以白的角大。
(剪短白角的邊)問:現在哪個角大?說說自己的想法。(一般學生會說黃角大)
(活動角)集體講解:角的大小跟邊的長短無關,而是跟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把角的兩條邊張開,角就變大,把角的兩條邊合攏,角就變小。(重疊法)
五、課堂總結,內化角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角,如果你是角,你準備怎么像大伙介紹自己呢?
篇3
【關鍵詞】初中數學 教學模式 學生主體性 討論活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79
隨著我國教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初中數學的教學理論與實踐都得到進一步完善,旨在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增強學生數學知識的發現、總結、概括能力。而學案式教學模式是相對于以往的教案式教學模式提出的最新教學模式,是貫徹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使學生自主感受數學規律的推理過程,在學案式教學模式學習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完善學生的學習過程。但是,由于很多教師對于學案式教學模式的理解不夠全面,或者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等的局限導致學案式教學存在不少問題。以下,我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談一下如何在初中數學中落實學案式教學。
首先,理解學案式教學模式的內涵是開展教學的第一步,只有在全面把握學案式教學與傳統教案教學之間的本質區別之后,教師在推進學案教學時才會考慮更加全面。我國基礎課程改革要求初中學生改變以往死記硬背式的被動接受學習模式,打破學生的機械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初中生搜集資料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實現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增強學生應變能力。但是,我國很多初中學校的數學課堂教學都采用教案式教學,教案式教學存在兩個方面典型問題:一是教案式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綜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層次進行課堂內容的設計,學生作為被動的客體沒有參與到教案的制定中。二是教案的封閉性把學生排斥在課堂學習之外,學生沒有自己發現問題和主動思考的機會,只有按照教師設計好的教案進行規定性學習,無法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主觀能動性。
通過和教案式教學對比,有助于把握學案式教學的基本內涵,我們發現學案式教學是教師在教學理論和教學目標的指引下,對教學內容進行二度探索,兼顧學生的學情之后制定出的符合學習自主探究需求的學習輔導資料,學案在數學課堂上不再是教師一人的資料,而是師生共享的教學內容,學案的有序性和知識層次性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有序的知識結構,建立知識之間的銜接,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完成。因此,學案式教學側重學生為本位,強調“學”的過程,通過引導學生快速實現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來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揮思維的創造力,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打下基礎,同時達到完善教學過程的目的。這就是學案式教學的基本內涵,教師掌握之后就會避免以自己為主導設計教案,也會在教學過程中積極發揮學案的引導和線索作用,更會注重學案的不斷完善,還會為推動數學課堂走向完美而盡力。
其次,學生的主體性是推進學案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作為重點進行開展的內容,這既是學案式教學的必要目標之一,也是重要的開展形式。眾所周知,培養學生的主體性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能夠主動發現數學問題、探究、思考、解決數學難題,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概括數學章節的難點和重點。主體性直接關系學生今后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必須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在學案式教學中認真貫徹這一教學理念。
第一,學生自主設計學案,以此建立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性格、情緒等非智力因素進行小組劃分,小組成員里面必須體現層次性,使小組內部可以自行解決部分難題。教師讓小組在學期初始就抽簽決定自己負責的章節學案設計任務,每個小組都有機會設計學案,并且不會給學生造成太大的壓力,教師給學生講清楚學案的層次和要求之后,把部分學案設計權利下放,學生在自己的設計過程中先自主學習,了解自己負責章節的基本內容,而小組內部成員會在預習的時候發現很多新的問題,可以把疑問匯總之后交給老師,教師予以指導,幫助學生補充完善學案內容。
第二,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留出充足的時間給學生進行學案自主預習,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有所收獲和提升,同時會遇到一定的挑戰,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要關注作業的質量,把預習任務作為必要的內容布置給學生,這是開展學案教學的基本準備,教師還要對每個層次的學生提出基本的學案預習要求,使其能夠在學案預習中增強主觀能動意識。
第三,開展學案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主體能力還需要教師在學案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的啟發引導,教師啟發學生發現數學規律,解決預習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例如,在學習三角形全等的時候,學生在掌握全等的基本條件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質之后,在遇到以下這個題目的時候還是會產生疑惑,“已知三角形ABC,AB等于AC,點D是邊BC上的一點,AD為角A的角平分線,求證角B等于角C。”學生雖然基本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相關知識,這里實際上是先要求求證三角形ABD全等于三角形ACD,然后證明角B和角C相等。但是學生一開始并不能發現這一點,因此教師要啟發學生發現角平分線能夠帶給我們什么信息,然后讓學生把自己找到的信息列舉出來,在這個啟發下,學生就會自主發現問題的根本所在,繼而自主解決問題。
最后,學案教學模式還要求教師開展豐富的討論活動,在學案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形成活躍的學習探究氛圍。學案教學模式并不是完全以學案為內容和依托開展教學活動,還要融合豐富的討論交流活動,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案學習中,充分發揮出學案教學的優勢。
篇4
教學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數學三年級下冊-----面積的認識
教學目標:
1、 知道什么是面積,以及面積與周長的區別;
2、 會用不同的方法比較物體或封閉圖形的面積大小。
教具準備:1、三張大小不同的長方形紙,一張正方形的紙(學生每人一份)
2、小黑板一塊
3、實物圖,足球,封閉圖形,非封閉圖形1個
4、獎勵星5、畫好方格的長方形紙兩張
教學流程:
一、 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師:同學們我們一起唱一首兒歌,好不好?唱一首《粉刷匠》
生:齊唱《粉刷匠》
師:粉刷匠不錯,能把房子刷的漂亮。有誰想當粉刷匠來個刷墻比賽呢?(選兩名同學給大小不一的兩塊黑板涂色)
生:說出比賽的不公平。
師:(怎么了?)逼破學生說出他涂的太大了,肯定涂得慢。(什么太大了?)黑板太大了,(黑板的什么太大了?)黑板的面太大了,(黑板有好幾個面,<指其它的面>其實你們比賽刷的是兩塊黑板的表面)
板書:表面
生:用完整的語言說一說不公平在哪里?(我刷的黑板表面比他刷的黑板表面大)
師:比賽不公平,比賽結束。
二、 探究新知:
1、 探究什么是“物體表面”的面積
師:同學們,黑板有表面,生活中哪些物體也有表面?
生: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邊摸邊說:這是什么什么的表面,什么什么的表面這么大)
師:出示電視機,鐘表,彩旗,五角星實物圖,足球實物,貼在黑板上(它們有表面嗎)讓學生指一指他們的表面。(明確:物體都有表面,有的物體的面是平的,有的物體的面是曲的,例如:球或筆)
生:比一比幾個物體表面的大小,說一說大小關系(明確:物體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板書:大小
師: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給它起個名字叫---------面積
板書:面積。(板書)
生:與教師一起邊摸邊說:這是什么什么表面的面積,并進行比較。
2、探究什么是“封閉圖形”的面積
師:物體的表面有面積,哪里還有面積呢?出示封閉圖形(貼在黑板上)長方形,三角形,圓,五角星以及不規則的樹葉形。它們有面積嗎,
涂一涂這些圖形的面積。
課件:出示一個非封閉圖形
師:這個圖形有面積嗎,你能涂出這個圖形的面嗎?
明確:這個圖形沒有具體的面,也就沒有面積可言了。(或它的面積無法確定)
師:這個圖形與其它的圖形有什么不同呢?
生:討論,明確:封閉圖形有面積,而非封閉圖形沒有面積。
補充板書:封閉圖形
小結:什么是面積?
3、 探究面積與周長的區別:涂一涂,描一描,比一比,連一連
(完成練習紙與課件中的習題)
4、 探究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
(1) A墻面積大B墻面積大,怎么知道的。--------觀察比較
(2) 比較兩張大小差不多的長方形紙的面積,并說說是怎么比的。------重疊比較
(3) 比較通過觀察比較不出的物體面積,或無法重疊的物體的面積。
小游戲:引出測量法比較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面積需用統一的標準測量。
(4)比較大的物體的表面,又該如何比較它們的面積大小呢?計算面積------計算比較
三、全課總結:
師:同學們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1:
面積的認識
面積:面的大小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周長:線的長度
板書設計2:
面積的認識的表面
或 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面積的認識》教案
篇5
2、教學目標:掌握光的折射定律。通過實驗現象,理解光的折射的概念。體會物理在生活中神奇的應用,激發對光學的興趣。
3、教學重難點:【重點】理解折射概念。
4、【難點】熟練運用折射定律。
5、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播放“海市蜃樓”視頻,以及觀察空碗中的硬幣,在逐漸注入水的過程中有什么變化?
6、環節二:新課講授【模塊1】折射現象,提出問題(結合舊知):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是怎樣傳播的?當光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時,會有什么現象發生?演示實驗:用激光筆斜射入裝有水的透明水槽中,提示學生觀察光線射入和射出的方向有什么不同。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光線發生了偏折。教師總結出: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
7、【模塊2】光的折射定律,提出問題(直接提問):光在發生折射時,遵循什么樣的規律?學生上臺板演:根據剛才演示實驗中的現象,由學生上臺將光的折射的光路圖畫在黑板上。并根據之前的知識,試著標出三線兩角。學生根據舊知,能夠標出入射光線、折射光線、法線、入射角和折射角。探究實驗:探究折射現象具有什么樣的規律。(猜想與假設)提問學生根據光的反射規律,折射現象可能有什么樣的規律,學生根據舊知進行猜想,光的折射中,入射角和折射角、入射光線和折射光線可能有一定的關系。設計實驗與制定計劃)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參考光的反射規律探究實驗,進行小組討論,試著討論出實驗的步驟。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實驗器材能夠討論出:讓激光筆的光從空氣射入水槽中,移動激光筆,使光的入射方向發生變化,觀察折射方向是否發生變化,怎樣變化。將實驗中的光路圖畫在紙上,量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關系。(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引導學生按照實驗步驟進行實驗,并在實驗過程中提示學生注意觀察進入水中的光線將沿什么方向行進?如果改變方向,是向界面偏折呢,還是向法線偏折?多次改變入射方向,進行實驗。(分析與論證)學生匯報實驗現象:當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時,折射光線向法線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當入射光線靠近法線時,折射光線也靠近法線。并且當光線垂直入射時,傳播方向不變。教師講解:光在發生折射時,遵循以下折射規律: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質中時,折射光線向法線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當入射角增大時,折射角也增大。當光線垂直入射時,折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同時,折射現象也遵循光路可逆。
8、環節三:鞏固提高。下列各圖中,能正確表示光從空氣進入水中的光路的是(丙)。生活中關于光的折射的實際現象。【岸上看湖水覺得很淺;在水中看岸上的樹變高了】
9、環節四:小結作業。總結本堂課內容,找出生活中更多折射現象的實例。
篇6
基礎:
1.填一填。
(1)用一根72厘米的線可以圍成邊長是( )厘米的等邊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的一個底角是60&rd;,這個三角形的頂角是( )&rd;,它又是( )三角形。
(3)從長7厘米、4厘米、3厘米、3厘米的4根小棒中,任意選3根小棒圍成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周長是( )厘米,這是一個( )三角形。
綜合:
2.判斷:
(1)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 ( )
(2)將一個大三角形用剪刀剪成兩個小三角形,每個小三角形的內角和是90 &rd; 。 ( )
(3)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一定是三角形。 ( )
拓展提升:
3. 根據下面的描述,在平面圖上標出各場所的位置。
(1)大門在教學樓的正南方向600米處。
篇7
(1)認識“均、柄”等4個生字,會寫“虎、操”等13個字,讀準多音字“曲”,會寫“爬山虎、操 場”等16個詞語。
(2)能找出課文中寫得準確、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細致的觀察。
(3)能說出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體會作者連續的觀察。
2、教學重點
(1)能找出課文中寫得準確、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細致的觀察。
(2)能說出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體會作者連續的觀察。
篇8
1、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平行線的性質:
(2)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內容的重點是平行線的性質.教材上明確給出了“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推出“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的證明過程.而且直接運用了“”、“”的推理形式,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學習推理的環境,對邏輯推理能力是一個滲透.因此,這一節課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比較重要.學生對推理證明的過程,開始可能只是模仿,但在逐漸地接觸過程中,能最終理解證明的步驟和方法,并能完成有兩步推理證明的填空.
本節內容的難點是理解平行線的性質與判定的區別,并能在推理中正確地應用它們.由于學生還沒學習過命題的概念和命題的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質的本質區別和聯系是什么,用的時候容易出錯.在教學中,可讓學生通過應用和討論體會到,如果已知角的關系,推出兩直線平行,就是平行線的判定;反之,如果由兩直線平行,得出角的關系,就是平行線的性質.
2、教法建議
由上面的重點、難點分析可知,這節課也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復習和應用.要有一定的綜合性,推理能力也有較大的提高.知識多,也有了一些難度.但考慮到學生剛接觸幾何,進度不可過快,盡量多創造一些學習、應用定理、公理的機會,幫助學生理解平行線的判定與性質.
(1)講授新課
首先,提出本節課的研究問題:如果兩直線平行,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有什么關系嗎?探究實驗活動還是從畫平行線開始,得出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后,再推導證明出其它的兩個性質.教師可以用“”、“”的推理證明形式板書證明過程,學生在理解推理證明的過程中,欣賞到數學的嚴謹的美.
(2)綜合應用
理解平行線的判定和性質區別,并能在推理過程中正確地應用它們成為了教學難點.老師可以設計一些有兩步推理的證明題,讓學生填充理由.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結合題目的已知和結論,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判定和性質的區別,只有自己構造起的知識,才能真正地被靈活應用.
(3)適當總結
幾何的學習,既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好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總結如何學好幾何.注意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號語言間的相互轉化.對簡單的題目,能做到想得明白,寫得清楚,書寫逐漸規范.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行線的性質,能初步運用平行線的性質進行有關計算.
2.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觀察-猜想-證明”的科學探索方法,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向學生滲透討論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廣闊性.
教學重點:平行線性質的研究和發現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正確區分平行線的性質和判定是本節課的難點.
教學方法:開放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請同學們先復習一下前面所學過的平行線的判定方法,并說出它們的已知和結論分別是什么?
2、把這三句話已知和結論顛倒一下,可得到怎樣的語句?它們正確嗎?
3、是不是原本正確的話,顛倒一下前后順序,得到新的一句話,是否一定正確?試舉例說明。
如、“若a=b,則a2=b2”是正確的,但“若a2=b2,則a=b”是錯誤的。又如“對頂角相等”是正確的。但“相等的角是對頂角”則是錯誤的。因此,原本正確的話將它倒過來說后,它不一定正確,此時它的正確與否要通過證明。
二、新課
1、我們先看剛才得到的第一句話“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先在請同學們畫兩條平行線,然后畫幾條直線和平行線相交,用量角器測量一下,它們產生的幾組同位角是否相等?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的是“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此時,兩直線是否平行是未知的,要我們通過同位角是否相等來判定,即是用來判定兩條直線是否平行的,故我們稱之為“兩直線平行的判定公理”。而這句話,是“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是已知“平行”從而得到“同位角相等”,因為平行是作為已知條件,因此,我們把這句話稱為“平行線的性質公理”,即: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線所截,同位角相等。簡單說成: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2、現在我們來用這個性質公理,來證明另兩句話的正確性。
想想看,“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這句話有哪些已知條件,由哪些圖形組成?
已知:如圖,直線a∥b
求證:(1)∠1=∠4;(2)∠1+∠2=180°
證明:a∥b(已知)
∠1=∠3(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4(對頂角相等)
∠1=∠4
(2)a∥b(已知)
∠1=∠3(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2+∠3=180°(鄰補角的定義)
∠1+∠2=180°
思考:如何用(1)來證明(2)?
例1、如圖,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經量得∠1=115°,∠D=100°,梯形另外兩個角各是多少度?
解:梯形上下底互相平行
∠A與∠B互補,∠D與∠C互補
∠B=180°-115°=65°
∠C-180°-100°=80°
答:梯形的另外兩個角分別是65,80°
練習:P791、2、3
小結:平行性質與判定的區別
篇9
【關鍵詞】小學數學 導學案 高效課堂
實施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是把傳統的教案改為導學案,用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只根據內容設計問題進行有序引導學生有效地學習。讓課堂活起來,學生動起來,效果好起來,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導學案”的導學功能一般以問題為載體,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達到學案導學“先學后教,以教導學,以學促教”的目的。
一、活動問題設計重在“導”
“導學案”的導學功能一般以問題為載體,一份好的導學案關鍵也在于問題的設計。教師在設計活動單時從選材出發,結合學情,精心設計問題和課堂練習,就能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達到學案導學“先學后教,以教導學,以學促教”的目的。首先,問題的設計要有較強的針對性,針對教材的難點、疑點給出恰當的學習提示。其次,問題的設計要有層次性。教師應根據學生對問題的認識逐步加深,使學生認識到,要解決教師設計的問題不看書不行,看書不詳細也不行;光看書不思考不行,思考不透徹也不行。
例如在“年、月、日”一課的學案設計中,在“快記各月的天數”這一環節的設計時就給出了這樣的學習方法提示:
1.想一想自己有什么好方法或上網查找快記各月天數的方法。2.看課本第48頁,了解書中介紹兩種記各月天數的方法。不理解的可以問問同學,或看課本第48頁最下面的解釋。3.讀讀老師的方法:(1)只記憶小月――4月、6月、9月、11月。(2)7個大月心中裝,七前單數七后雙。4.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方法,用1分鐘時間記憶各月天數。5.練習:猜生日。小明說:“我的生日是勞動節的前1天。”小明的生日是( )。李昊說:“我的生日是8月份的最后一天。”李昊的生日是( )。陳娟說:“我前天剛過生日。”陳娟的生日是( )。
在這樣的學案引導下,學生不僅要查找資料、自學課本、嘗試記憶,還要學以致用,既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記憶能力、應用能力,綜合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另外,在課堂教學實施時,教師還應關注和把握導學問題的呈現時機與頻度,根據問題的難易度,給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回答的機會。為了幫助學生進行教材內容的梳理,培養學生的自主梳理與知識歸納能力,一般活動單中會設計知識梳理或歸納環節。有的以知識框架、圖表等結構形式進行梳理,有的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梳理,有的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課后反思。
二、活動問題設計重在“細節”
導學案還要重視向細節要質量。例如我在教學《稍復雜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一課時,我首先確定本課的重點與難點是正確分析關鍵句子,從中找出單位“1”和比較量。針對本節課的重難點,在導學案上,我是這樣設計的:我先讓學生從中找出關鍵句子:嬰兒每分鐘心跳的次數比青少年多5分之4。說一說,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這句話表示誰占誰的幾分之幾?本節課中最關鍵的,最不容易理解地方,就這樣一帶而過,學生自學起來,也就像蜻蜓點水一樣,一知半解。后面的解題步驟也只是按部就班的學著。
有效的導學問題設計,應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夠引起注意,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思維;課堂導學問題的設計,要根據不同課型與內容,注意與教師的教的設計緊密結合,著眼難點內容的鋪墊和搭建臺階,做好新知與舊知銜接;導學問題的設計還要進一步明確問題的指向性,在準確理解教學內容和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知識與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從整體角度設計富有思維含量的問題。
三、檢測問題設計勝在“導”
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作業或進行自我檢測成為可能,那如何精選練習也就成了學案中值得推敲的一項內容。我們在實踐中也發現,由于使用了學案,很多學生已將課堂所學提前消化,基本練習對他們已沒有了挑戰性。為此,我們采用了分檔練習的方式。在練習或自我檢測中分A、B、C檔,C檔為基礎訓練題,B檔為綜合練習題,A檔為拓展練習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做到基本能保證,優生能提高。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度”知識點之后,教師給學生設計的自我檢測題是這樣的:C檔題:
(1)判斷:a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一定大于銳角三角形的內角和。( )
b.一個三角形中,三個角的度數分別是20°、30°和40°( )
(2)下面卡片中哪三個角是同一個三角形的內角?(請在數字上打√)
(3)∠1.∠2.∠3分別是一個三角形的三個內角,∠1=38°,∠2=46°,∠3=( )°
(4)一個等腰三角形的一個頂角是100°,它的一個底角是( )°。
B檔:把一個三角形從一個頂點用一條直線分成兩個三角形,其中一個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的和( )。
a.小于90°b.等于90° c.大于90° d.還是180°
A檔:∠1=( )度。
篇10
一、具有創意
當我看了《彼岸的教育》中,對美國學校開學第一天的描述后,我感到驚訝極了。對于學生來說,開學總是令人興奮的,但對于我們教師來說,開學第一天面臨著極大的挑戰:怎樣讓大家盡快相識,怎樣一開始就營造出良好的氛圍,怎樣鼓舞學生的士氣......在這方面,美國有經驗的教師有不少很好的創意:1、是對還是錯。2、他是誰。3、猜猜猜。4、思想家。5、目標、目標。海外教育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是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上的創意添加。有些創意的著眼點很微小,但卻大大加強了教育與生活的融合,使得教師和孩子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加深了解,為教學工作奠定良好的氛圍。在加入小創意后,那些我們日常教學中很看重的有一定意義的日子,如開學的第一天、新學期的第一課,乃至一學年最后一天,都通過孩子們容易接受的交流方式,為學弟學妹們送出寄語來進行教學承接,在輕松的氛圍中迎送學生進入新的環境。
創意作為點睛之筆,使學生領悟到教與學的樂趣,而要完成樹人的重任,還要依靠教師的內功和對學生個性的把握,使那些不喜歡上學的孩子感覺到了學習的樂趣這是教育的大創意!
二、為了孩子
本書第三輯的主題是:為了孩子怒放的生命,在這一輯中,我體會到教育者首先要把讓孩子獲得完美人生作為教育的第一目標,如果在取得成績的同時,能夠使得自己的生活保持平衡,積極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以幫助自己的人格在多方面得到發展,讓自己的生命如鮮花般綻放,那就再好不過了。——這是英國威靈頓公學的校長所說的話。他說:“我們對學術課程過于重視,丟失了更加重要的東西”。因而在威靈頓公學,每周上一節幸福課,幸福課旨在增進學生獲得完美人生的可能性。
我覺得孩子到學校上學,不僅帶著他們的腦,還帶著他們的心,他們的熱情,他們的體驗,他們的希望,他們的夢想,以及他們的畏懼。在我們的教學中,如果也對孩子的這些情感問題加以重視,提高認識,我想會讓更多的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績。
《彼岸的教育》就像是一張活生生的事實地圖,讓我捕捉到了很多關于教育的線索和主題,它帶領著我,靜靜地走進西方的學校,親近他們的環境,走進他們的課堂,聆聽他們的教育者的聲音。
三、關愛教師